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教育案例范文

儿童教育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教育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教育案例

第1篇:儿童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角膜穿通伤 小儿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79-02

小儿角膜穿通伤通常是小儿在玩耍时被棍棒、刀枪等刺伤所引起[1],是小儿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降低小儿角膜穿通伤并发症,故笔者回顾性分析和总结了我院2009年6月~2010年8月收治的21例(21只眼)角膜穿通伤患儿临床护理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2010年8月我院共收治21例(21只眼)角膜穿通伤患儿,其中男孩18例,女孩3例;患儿年龄为13个月~14岁,平均年龄为(5.4±1.2)岁。所有患儿均为单眼受伤,其中右眼13例,左眼8例。21例患儿根据致伤原因可分为金属锐器伤11例,爆炸伤7例,木棒刺伤3例;伤口呈不规则线性者12例,呈不规则“Y”字形者6例,呈星形者3例;伤口长度为3mm~15mm。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常规进行B超或CT检查,以确定眼球内异物数量、大小、位置、性质等。患儿于仰卧位下进行局麻或眼球后阻滞麻醉,术中根据患儿异物情况进行显微镜下处理,术后常规进行抗感染治疗等,术前、术后加强护理。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护理

1.3.1.1 加强一般护理

发生角膜穿通伤后,必须立刻给予眼罩保护,并明确告知家长不能让患儿揉搓眼球,并尽量避免患儿剧烈哭闹。2岁以下患儿可通过转移其注意力方式减少患儿对角膜穿通伤的关注和对疾病的恐惧感;3~7岁患儿则可通过讲故事等方式与其建立良好患护关系,获得初步理解和配合。学龄期患儿可以给予正面鼓励,使其克服对疾病的恐惧并转为配合治疗[2]。同时,护理人员要积极做好术前患儿眼部准备,包括滴抗生素眼药水、全麻前禁食等。

1.3.1.2 加强患儿及家长心理护理

角膜穿通伤是一个眼科急症,患儿及其家长均处于焦虑、紧张、急躁状态,护理人员要及时安抚患儿及其家长,向其讲解患儿病情、手术前准备、手术前注意事项及手术方法等,以减少或消除家长的紧张焦虑情绪,并积极配合治疗。同时患儿哭闹等会造成家长的烦躁、着急情绪,因此护理人员也要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通过转移注意力、鼓励等方式让患儿安静下来,并配合治疗和护理。

1.3.2 术后护理

1.3.2.1 加强病情护理

手术结束回到病房后,要密切观察患儿伤口疼痛状况、敷料有无渗血等异常状况。如患儿患眼出现持续性胀痛同时还伴有恶心呕吐等,则要立刻向医生汇报,并及时进行处理。护理人员要保持好眼部敷料干燥清洁并定期更换。

1.3.2.2 加强一般护理

术后护理人员要加强一般护理,如给患儿提供一个安静、整洁的就医环境;帮助患儿熟悉周围环境;每天每隔1小时进行病房巡视,多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以及时了解和观察患儿的患眼状况;给予患儿家长饮食指导,要鼓励患儿多摄入含丰富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及动物内脏,以促进角膜尽快修复,同时保持每天大便通畅。

1.3.2.3 加强健康知识宣讲

要积极进行易造成眼部损伤的健康知识宣讲。如下床时要注意有意识地保护伤眼,以避免碰撞到眼球;不能用手揉搓眼球或挤眉弄眼,以防角膜伤口裂开;要避免剧烈而用力的咳嗽、避免打喷嚏等以防震动患眼眼球而引起眼内血管发生破裂出血,从而影响到角膜愈合;短期内不能洗头,以避免污水进入眼内而引发感染。

1.3.3 出院指导

护理人员在患儿出院时要详细向患儿家长交代具体用药方法及复查时间等,并指导患儿用眼卫生。要叮嘱患儿及其家长3个月内要尽量避免剧烈的体力活动,避免碰撞到眼球。由于患儿尤其是学龄前患儿视觉系统结构和功能均尚未发育完全,角膜穿通伤后通常易形成弱视[3],故要告知患儿家长定期进行视力复查以及时发现弱视和进行相应训练等。

2 结果

经及早积极手术治疗及加强术前、术后及出院护理,所有患儿角膜穿通伤均为一级愈合,无一例出现术后感染及交感性眼炎等并发症。除2例患儿因眼球损伤严重、眼内容物大量脱失、视力丧失而采取眼球摘除术外,其余19例患儿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3 讨论

小儿发生角膜穿通伤与其顽皮、探知欲望较强烈有关,再加上其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差、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故成为了角膜穿通伤的高位人群。早期、及时、正确进行处理,并做好术前、术后及出院护理,包括加强一般护理、心理护理、病情护理、健康知识宣讲等,对于患儿视力恢复、降低致盲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闾洪涛,高建鲁,主编.4,JL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55.

第2篇:儿童教育案例范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要改革、创新,以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这是我们肩负的光荣历史使命。

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要从小培养其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个性品质,那么,在基础教育阶段,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新能力,自然是我们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要从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入手,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用语篇学习理论,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语境----“人教版”《灵通少儿英语》第一册UNIT6教学意图:就英语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讲英语时声音的大小,语调的变化,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变化,体态语言的表现等,对创设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刺激学生的无意注意,引起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都有很大的意义(特别是低年级学生)。

运用语篇学习理论,就是在教学中注意语音语调,讲究语言声情并茂的艺术,注意声调的抑扬顿挫,注意语言的内在连贯性,整体性,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语言学家指出,英语篇章语调具有五个共同特征和运用规律:一是任何一类篇章的语调都有一个层次结构;二是任何一类篇章都采用重音和调式运动来突出最需要强调的内容;三是任何一类篇章都要运用调型的变化来表示话语的延续或终止;四是任何一类篇章都通过明显的语调反差来形成不同层次上的语音;五是任何一类篇章都会运用上述的语调特征来表现同一语篇中各种不同功能的话语行为之间的过度与交替。

根据这样的理念,我运用自己在教学中积累的少儿英语CHANT的实践方式,引进语篇学习,对课文进行韵律性,节奏化改编,辅以肢体语言进行抑扬顿挫的语境创造性教学,使本堂课受到较好的效果。

课前准备:

(1)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灵通少儿英语》UNIT6第一教时内容做以下改编,使它符合语篇学习的语境要求,更富韵律感,琅琅上口:Achairandatable.Ac

hairandtable.Thisisthekitchen.Whatareyoudoing?I’meating.Abedandalamp.Abedandalamp.Thisisthebedroom.Whatareyoudoing?I’mgoingtobed.

(2)准备一张标有kitchen、bedroom两个房间的房屋教学挂图。(或板书于黑板)

(3)准备achair、atable、abed、alamp的图片。

(4)准备正在吃饭和脱衣睡觉的Chip、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唐老鸭、cat、dog等图片和他们的头饰。

教学过程:

(1)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扎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地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因此,我将导入设计为:教师头戴Chip的头饰边贴chair和table图片于kitchen边介绍:Achairandatable.Achairandatable.Thisisthekitchen.一个头戴cat头饰的同学边敲门边问:“Whatareyoudoing?”教师回答道:“I’meating.”

(2)启发:“Whatisthemeaningaboutthistext?”学生可用中文把所说对话意思讲一遍。

(3)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利用青少年好奇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教材里现成的材料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要倍加爱护的引导。

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应采用启发性朗读,用以下基本节奏方式“嘭恰恰嘭恰恰”与“嘭----恰----”分解跟读,配上一定的肢体语言或按节拍拍掌:Achairandatable.Achairandatable.前一句用拍掌,后一句用右手比画指向“achairandatable”Thisisthekitchen.学生指向自己的胸口并拱手介绍Kitchen。学生起立敲桌子两下为敲门声并把右手至于嘴边:“Whatareyoudoing?”最后“I’meating.”做吃饭状。(bedroom可用同样的方法教授。)

(4)实践证明,青少年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所以,我采用了分句分组操练。

(5)分句个人操练。

(6)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在合作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在这一部分,我采用了pairwork两两对话操练。

(7)整篇合成按音乐节奏(可放背景音乐)操练。

(8)分组对话操练。

9)个人对话操练然后表演。

(10)按语境进行情景对话表演。

(11)教师纠音及朗读节奏指导。

(12)教师学生变换不同角色(如Chip、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唐老鸭、cat、dog等)进行声音大小及声调变化训练。

教学处理设想:

对于课文中的生词,如,chair、table、kitchen、eating等,我认为不能用无意义联系的单纯跟读方式来建立认识关系,而是必须把生词放在特定的语境里,是单词在句子中建立语义上的联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直接条件反射,培养从小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并通过琅琅伤口的语篇结构,韵律节奏使学生感到容易模仿记忆。

我认为,篇章结构的引进与运用,其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语境的创设,学习氛围的强化和兴趣的激发。

教学回顾:

第3篇:儿童教育案例范文

从儿童身边的事情入手

儿童,是最富有好奇心、热衷于探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一个群体。多年来,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科普团队,一直在思考一个博物馆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如何让展陈动起来,改变人们对博物馆单纯展示的印象,让儿童青少年参与到博物馆展品展项中来。在自然博物馆里,“做吧”、“探索角”等活动场所正是这些思考的结果。它们为学龄前儿童和刚刚走进小学校园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学习生物知识和锻炼动手技能的空间。

随着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上网终端的流行,儿童能够接受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自然博物馆的科普团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趋势,并对互动科普活动作了全方位的升级,从2010年5月开始,推出了“实验乐翻天”活动,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一项综合实验观察、动手操作、知识讲授等多种教育模式的全新科普教育活动。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活动策划人员基于儿童的日常生活体验,配合自然博物馆的展览,将活动主题拓展到生命科学乃至生态学的几乎所有大门类。比如,活动开展过植物主题相关课程“植物吃什么”、“谁最有营养”;微生物主题课程“酵母菌”、“身边的水”;动物主题课程“鲸是怎样呼吸的”、“小鸟过家家”;生态环境主题课程“给地球作体检”系列课程;人体主题课程“动画片的秘密――视觉暂留”,等等。“实验乐翻天”每月都会推出新的课程,“黄金周”期间则会“重播”以往的经典课程。所有的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尽可能从儿童熟悉的环境或事物中选材,让他们自己发现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

举例而言,以“身边的微生物――酵母菌”为主题的实验课程,就从儿童生活中常见的面包入手展开。参与活动的儿童首先观察成品面包的横切面,发现上面有很多小“气孔”的特点,然后自己动手发酵面团,通过实验总结出酵母菌适宜的生存环境及酵母菌的营养环境,并了解酵母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最后,参与活动的孩子们还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教师事先培养好的酵母菌,了解微观环境中生物的形态,从而将活动从普通的观察和动手,上升到获取科学知识的层面。

这些课程的设置,让参与活动的小朋友有可能了解生命科学的不同领域,极大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此外,自然博物馆还会结合“世界粮食日”、“世界地球日”等相关的纪念日,设置“实验乐翻天”的活动主题,以满足参与活动的儿童们对自然科学的不同需求。通过系列富有趣味性、实操性强、知识点清晰的实验课程,儿童可以自己发现自然科学知识,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为今后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启发式教学”效果超群

“实验乐翻天”的一大特色,就是活动内容和形式都非常新颖。它摆脱了传统课堂上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授课方式,引导参与活动的小朋友亲自观察、动手操作,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为了让小朋友更好地参与其中,每个主题课程的确定,授课教师都要经过知识体系的设计,实验环节的设计,实验安全性、趣味性的评估,教学模式的确定,试讲后根据学员的反馈意见再修改等步骤才能成形。

具体来说,“实验乐翻天”的每一次“课程”时长约为40分钟,与小学1节课大体相当;但这40分钟时间通常被均分为4个“单元”,每个“单元”里包括2~3分钟的概念讲授,和7~8分钟的动手环节。比如,在酵母菌中实验中,授课教师先会用浅显的语言给孩子们解释为什么面包会有很多气孔。然后,儿童在老师的指导下切开面包并实际观察。在下一个单元里,教师先讲解“酵母菌”如何在面包制作中发挥作用,随后,孩子们就可以亲自操作显微镜,观察培养好的酵母菌。

动手环节的实验,有些来自科普团队的创意,或者由学校实验简化而来。在活动正式举办之前,科普团队都要实际操作实验,反复修改,还会找一些小观众进行小范围的试讲,直到效果理想后才会正式开课,并通过博物馆官网和馆讯信息等渠道进行课程预告。

“实验乐翻天”大多采取小班教学模式,这项活动在每个周末和节假日开展,之前课程会在博物馆的服务台接受报名。根据活动设计,每次活动的参与人数一般控制在15~20人。这既便于孩子们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也易于控制实验的进度。这样的活动设计和课程选择,充分考虑了儿童的接受特点:他们的注意力最佳集中时间一般只有3分钟,对他们非常喜欢的内容和“玩中学”的活动形式,可以让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延长很多。

在课程结束后,博物馆工作人员会请家长认真填写反馈意见,这是“实验乐翻天”未来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

让趣味实验向青少年扩展

目前,深受家长和孩子喜爱的“实验乐翻天”活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观众群。孩子们会积极参与每期新课程,并从中收获科学新知。家长也可以在旁边观察孩子的任务进度,并在离开博物馆后,还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进行深入的探究,从而增进亲子关系。另外,配合自然博物馆大型临时展览的“实验乐翻天”活动“谁最有营养”、“身边的水”,还在北京电视台的多档节目中被报道,收到了普遍良好的社会反响。

不过,自然博物馆已经看到了“实验乐翻天”活动的局限性。目前,它的主要受众群是5~10岁的儿童,也就是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中低年级的群体。但随着这一代人的成长,既有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可能很快就不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因此,自然博物馆的科普团队正在琢磨小学高年级甚至初中生这个年龄层的“口味”。比如说,他们可以接受更长时间的知识讲述,而且可以安排更多、更有挑战性的动手操作活动。同时,科普团队也正在思考开设“高年龄版”“实验乐翻天”,将青少年群体也纳入这项活动之中。

【专家点评】

北京自然博物馆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自2010年5月以来开展“实验乐翻天”活动,坚持每周双休日举办,累计已达200多次,获得孩子、家长的喜爱,基本达到了设计者预期的教育目标。

这一探索的可贵之处在于:第一,体现了自然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自觉地承担起更有效地进行科普教育的社会责任。第二,改变了以往博物馆以静态展陈为主的教育方式,将科普活动嵌入参观之中,尝试了展陈资源与活动资源的结合。

第4篇:儿童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解Q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由来已久,曹锦清先生《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对陈家场村近百年来人口流迁的详尽分析,就已经对留守儿童进行了描述并未发展为社会问题。我国农民工群体科学素养普遍较低,因而只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就业流动性大,且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无法解决其家庭问题,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尤其突出,而且长期存在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的具体表现: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但父母的辛勤劳作对孩子来说是双面的,可能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也可能会使儿童感觉读书无用从而辍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表现最突出的问题。留守儿童容易出现任性、自私、冷漠、内向的性格特点,这种心理状态被称为“留守综合症”。这种症状长期发展下去对留守儿童非常不利。公安部公布数据:全国未成年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集中在农村且以留守儿童为主。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对留守儿童而言,父母离开农村到城市谋求发展,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代管监护人舍不得管,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并且代管监护人大部分是文盲且教育观念落后,只重视儿童卷面成绩而忽视了留守儿童在智力和能力上的教育,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心理、安全教育的缺失和价值观的扭曲。

2.学校教育的失职

学校教育只注重学业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各级财政没有为留守儿童提供专项经费,缺少相关制度的支持,而且农村中小学师资尚缺乏,学校缺乏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最终引发社会问题。

3.留守儿童缺乏自我教育的能力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和发育的关键阶段,得不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缺乏有效监督,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很难形成。并且留守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弱势地位,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其旺盛,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诱惑,当面对可能的伤害与危险时,往往不能及时做出反应,容易发生各种危险事件。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1.政府自上而下,形成合力

吕绍清认为解决留守儿童的根本措施是结束留守,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在城市。未来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强户籍及相关制度改革,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地方政府要积极创造就业岗位,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减少外出务工人员,更应该督促教育部门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2.家庭自内向外,全面监护

父母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长要加强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与孩子多沟通,学会理解孩子正常发展过程中的合理需要,重视亲子之间的交流互动等。代监护人不能只关注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更应该关注他们道德修养、价值观的培养;多与孩子、孩子父母、学校进行沟通。

3.学校由松到严,丰富监管形式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深入留守儿童家庭,掌握他们在学习、道德、心理等方面的情况。学校丰富教育活动类型和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当地留守儿童的现状,加强监管,提高留守儿童的生存能力。

4.社会提高认识,关爱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作,层层把关、净化社会环境,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全社会要形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环境,积极推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5.儿童自我教育,增强自身素质

留守儿童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正确地认识各种问题,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自我修养的能力,不断完善自我,及时改正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学会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社会,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留守儿童出现、发展与解决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农村留守儿童自身五个方面持之以恒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充分利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力量解决好这一问题,使他们成为国之栋梁。

参考文献:

[1]曹锦清.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12.

[2]徐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0(10):15-18,53.

[4]迟希新.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2):29-32.

第5篇:儿童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儿童观;理解儿童;儿童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8-0030-04

[作者简介]张誉馨,(1988―),女,吉林人,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史;夏鹏翔(1961―),女,天津人,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史。

一、现代儿童教育

进入20世纪以后,儿童逐渐回归为教育的主体。教育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就要进入儿童的世界,去研究儿童、理解儿童。在卢梭自然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以儿童为本的现代儿童观在现代教育思想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杜威认为儿童是具有独特生理和心理结构的人,儿童的能力、兴趣和习惯教育必须都建立在他的原始本能之上,儿童心理活动实质上就是他的本能发展的过程。[1]“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2]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一个发育着的机体和发展着的心灵,幼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发展时期。[3]瑞士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毕生从事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他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建立了儿童心理发展四阶段理论,为幼儿的发展与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研究儿童要还原儿童自然真实的心理世界。我们要遵循教育规律,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切不可用成人的视角去“审视”儿童,要“低下身”去,走进儿童,通过对儿童世界的探秘,发现最合理的儿童教育方法,进而让儿童在教育的辅助下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案例:生日礼物

一天,幼儿园大班的李老师送给冬冬一只粉色的小海豚玩偶作为生日礼物。可是第二天,李老师无意间听到甜甜的妈妈和冬冬说:“老师昨天是不是送给你一只小海豚啊?阿姨给你买个别的玩具,把小海豚送给我家甜甜好不好啊?”李老师心想,甜甜怎么会这样任性?本想当天就批评她,但想到刚接手这个班,还不太了解状况,李老师开始暗暗地观察甜甜。

在班里,甜甜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她反应快,敢于表达自我,但又有些急躁、任性。她的家庭作业总是写得很乱,老师批评她几句,她就哭得很委屈的样子,非得哄一哄才好。甜甜一般会和她喜欢的小朋友们一起玩,遇到问题就跑来向老师告状。听其他老师说,甜甜的父母在做小商品生意,还有一个小她3岁的妹妹。在家里甜甜很有大孩子的样子,会把好东西让给妹妹,有时妹妹欺负她,她也不计较。

一天午饭后,甜甜显得很开心,李老师趁机和她聊天。

“甜甜,喜欢小动物玩偶吗?”

“喜欢!我家里有喜羊羊、小白兔、小鱼……”

说着说着,甜甜显得有些不自然。李老师猜想,她可能是想到了那只小海豚。为了避免正面批评,李老师立刻转换话题,询问和她妹妹有关的事。甜甜感到很意外,但还是很高兴地开始说她和妹妹的事。

“妹妹欺负你,生气吗?”

“妹妹还小,不懂事的,该让着她。”

“甜甜做得很好,懂得爱护妹妹,帮爸爸妈妈的忙。老师希望你在班级里也爱小朋友们,帮助他们,不要和小朋友闹别扭,老师相信你是一个真正懂事的好孩子。至于那只海豚,老师知道你也喜欢,但它毕竟是冬冬的生日礼物。当然,如果冬冬愿意和你换,你们都得到自己喜欢的礼物是最好的。但如果冬冬不愿意的话……你也已经有很多好玩的玩具了,是不是?再说,等你过生日的时候,也会收到生日礼物啊。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甜甜看着老师,努力地点点头。接着,她问:

“老师,你是不是不喜欢我啊?”

“为什么这样问啊?”

甜甜委屈地说:“老师,我写不好作业是因为妹妹会抢笔,会撕我的本子;还有,老师会哄其他的小朋友,我哭了以后老师才会哄我;我不喜欢老师大声批评我,我也想得到老师给的礼物。”

李老师听后觉得很愧疚。她抱过甜甜,摸着甜甜的小脸说:“老师很喜欢甜甜,甜甜是个很乖的小姑娘。”

二、幼小的心灵,丰富的世界

案例中,老师在一开始明显是误会了甜甜,认为甜甜是任性、不懂事的孩子。但听了甜甜的叙述,会发现甜甜想要得到礼物也不无她的道理。事出必有因,甜甜究竟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首先,像甜甜这样的学龄前儿童,大脑正处于快速发育初期,认知系统尚未形成。儿童情感的发展受到生理发育程度的制约,会呈现出学龄前儿童特有的情感发展特点。例如:学龄前儿童的情感比较敏感、不稳定,极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儿童会用哭和笑来表达心情的好坏,但尚未学会很好地保持和控制情绪、情感,并带有服从成人权威的特性。另一方面,虽然儿童认知系统尚未形成,但随着大脑的快速发育,他们的接受能力明显提高。这为教育提供了可能,也使儿童情感的发展具有了很强的可塑性。

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说,学前期儿童情感在儿童情感的发展上,最重要的是社会性情感,也在开始产生和发展。“儿童不再仅仅受到生理需要的支配,通过与周围人和事物的接触,社会需要开始形成。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性情感也在发展着。这种社会性情感表现为儿童喜欢和成人在一起,成人的离开会使儿童感到失落痛苦。”[4]

那么,儿童为什么会观察和模仿成人的行为,易受到成人评价结果的影响呢?科尔伯格在道德发展理论中将学龄前儿童划分在前契约道德水平中第一阶段,即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5]此时儿童接受强有力的权威传给的固定的、必须服从的规则,并对此产生恐惧心理,希望免遭“权威人物”的处罚。也就是说,儿童认为,行为的好坏取决于事实行为之后成人给出的评价结果。这种准则按皮亚杰的观点说是他律的,有权就是有力,凡是“权威人物”赞扬的就是“好”,遭到他们批评的就是“坏”。[6]而儿童世界的部分成人便成为此时儿童心目中“权威人物”的代表。

可见,此时儿童的道德感是在“权威人物”的道德评价的影响下形成的,并逐渐形成儿童的初级道德情感。在与成人世界的交往过程中,儿童也学会了去遵从成人的权威以获得成人世界的“赞扬”。这种“赞扬”不仅仅是单纯的言语表扬或是物质奖励,还包括儿童需要成人的陪伴、获得成人更多驻足关注以及向成人倾述、和成人交流沟通的机会等等。在成人世界的影响下,学龄前儿童的情感发展不断地全面、深刻,儿童的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的发展也在此开始产生和发展。

案例中,甜甜在意教师送出的礼物,觉得能和教师聊天开心等现象都在说明教师就是她心中重要的“权威人物”之一。她大声地回答问题、告状、想要做好作业等种种行为都是在迎合“权威人物”,是渴望得到“权威人物”认可的表现。另一方面,甜甜的社会情感发展主要表现在道德情感的逐渐深刻和人际关系发展的日益丰富,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注成为甜甜情感表达的突出表现。在幼儿园里,甜甜尽可能地做到教师要求的好孩子的标准,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的赞赏和关注,然而在现实中甜甜却只有在哭的时候才能得到教师的关注和安慰。一个毛绒玩偶在成人眼中只不过是一个生日礼物、一个小玩具,但在甜甜看来这就是教师给出的最好的关注,谁能拥有教师的礼物,谁就获得了教师的关注和认可,毛绒玩偶的价值已胜过甜甜拥有的一切好玩的玩具。因此,甜甜才要与小朋友换礼物。我们应当注意到,在案例背后,可能正是受到成人世界里价值取向的影响,甜甜才学会如此小心地观察教师及成人的评价,用做好作业、做好孩子甚至是大哭这样的“小伎俩”尝试着去寻求成人的关注和理解。同时我们也可以意识到同甜甜年龄相仿的学龄前儿童的道德判断还是模糊的,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建立自己的道德观。在整个案例中甜甜只看到礼物是教师送的就想得到,但并没有意识到玩偶作为生日礼物所具有的纪念意义,更没有想到和冬冬换礼物有什么不对。这时就需要教师和家长给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以及正确的引导,促使他们逐步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在日后生活经验的积累中建立起良好、稳固的人生基础。

三、“儿童是成人之父”

通过对案例的反思和对甜甜表现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理解儿童是儿童教育的前提和关键。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家长和教师无不对儿童倾注了满满的关爱,但我们会发现有时家长和教师并没有很好地理解儿童,成人抑或轻视儿童的想法,抑制儿童的行为,抑或将成人的社会观念强加给儿童,用成人的规则要求儿童,等等。如此不恰当的做法不仅会在无形中伤害儿童脆弱的心灵,还会催生儿童的不良行为。我们关爱儿童,但更要爱得得当、爱得得法。

“儿童是成人之父”是蒙台梭利针对正确理解儿童世界所提出的一个富有哲理的观点。她认为,儿童和包括教师、家长在内的成人由于心理状态、工作环境等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儿童和成人之间会发生冲突,而这种冲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要消除冲突,成人就必须惊醒,依此剧烈的变革,对儿童采取一种新的态度。因此要“根除潜藏在我们心中的偏见。我们必须消除可能阻碍我们理解儿童的那种成人所特有的思想观念”[7]。

(一)儿童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不同

儿童是需要教育的,是应当接受教育的,洛克的白板说更是突出了儿童需要接受教化的重要性。至今仍有成人偏执地认为儿童的世界是无知的、空白的,认为成人是儿童的创造者,没有经历过成人规训的儿童是粗鲁无礼的。而从卢梭开始,人们渐渐开始重新认识儿童,认识一个作为儿童的儿童和他们丰富多彩又具有诸多秘密的儿童世界。蒙台梭利在《成人的控告》一文中,揭示了成人世界的日益复杂、紧张的环境与儿童很不相符,在这种情况下成人是很难理解儿童的。正如案例中,实习教师最初在管理班级时是存在主观臆断色彩的,对待“礼物”的时候,儿童和教师的心理世界截然不同。教师认为甜甜的行为是任性的,一定是在家里养尊处优,受不了一点的不顺心,是一个不让人省心的孩子。而甜甜只看到教师给冬冬送礼物,冬冬得到了甜甜没有得到的来自教师的关爱。甜甜喜欢教师,希望教师时时刻刻都关注她、喜欢她,并且极力想成为教师每天都夸奖的好孩子。可见,想要理解儿童,首先要消除成人世界里的固有偏见,放下成人的“神圣权力”,去掉发怒等不良脾性,用从内而外的善良、慈爱等良好品质让儿童感受到关爱和温暖,使儿童愿意与成人亲近,向成人敞开心扉,呈现其丰富的心理世界。

(二)儿童期的生活积累是儿童成为成人的重要过程

蒙台梭利说:“儿童并不是一个成人只能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更确切地说,儿童成了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他是成人的开始,后来他成了成人。”“儿童是成人之父”的第一层含义是说儿童是未发展健全的成人,儿童期生活经验的积累就是儿童成为“成人”的之前的重要过程。儿童自出生起是有丰富的心理变化的,他是会发展和成长的未来的成人。成人所具有的各种品质大部分都是在儿童期形成的。可以说,儿童的内心隐藏着一个可塑造、可教育、有巨大潜力的未来人。因此,我们要关注儿童的成长,尊重儿童的特性,蹲下身去与儿童“平等”对话,不再把儿童看作是无知的小不点。让“未来人”不仅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更有能力去构建更美好的完整人生。

(三)成人应该向儿童学习

案例中,甜甜努力地完成教师的要求,没有抱怨教师和父母某些不公平的行为,真心地爱护妹妹,喜欢爱笑的教师,心态阳光积极向上,幼小的心灵是如此纯真、善良。作为成人应当谨慎地珍视儿童的优秀品质,并尽可能地减少伤害,消除不良习气,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儿童是成人之父”可以被赋予第二层含义:儿童单纯的内心世界是值得成人学习的。正是因为儿童的内心纯净无瑕、天真烂漫,少了成人世界的纷繁复杂、聒噪喧嚣,成人更应该向儿童学习单纯的处事态度和简单积极的思考方式。通过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帮助儿童不断发展走向成熟的同时,纯净自己的心态,这无疑是儿童教给成人最宝贵的人生哲学。

儿童就像幼苗,在长成参天大树之前需要阳光和雨露的细心呵护,我们不能要求它一夜之间长到我们所期望的一样高大、笔直。但当它每长高一寸、每舒展一片叶子时,可以给予它应得的关注和鼓励,指引它向蔚蓝色的方向努力。理解儿童就是理解儿童认知方式的特殊性、情感需要的特殊性、行为表达的特殊性、人际交往的特殊性,理解儿童的所思、所说、所为。理解儿童更是一种尊重,尊重儿童发展的特殊性,把它看作儿童身上的宝藏,怀着一颗感恩欣赏的心关爱儿童,让儿童无忧无虑地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单中惠.外国幼儿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7):243.

[2]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0.

[3]单中惠.西方现代儿童观发展初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8):20.

[4]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14.

[5]陈会昌.道德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99,100.

第6篇:儿童教育案例范文

针对绘本在儿童教育中到底起什么作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等问题,本刊记者两次与其进行了座谈。

幼教,从学会自由开始

和宋占美、胡志远的见面在明湖路上的一家咖啡馆。采访之前,胡志远先拿出一张纸巾,“一人画上一笔”。说完,自己圈了个圆圈当做是开笔。记者画上了第二笔,眼睛的部分。宋占美负责身体。随着氛围和谐,每个人的创作欲大增:你在脑袋上加个天线,我在耳朵里长出一朵鲜花,最后记者给小人画出了八只手。

画作完成,记者受命给作品取个名字。

望着乱七八糟、天马行空的作品,记者题上一行字:“他叫呆呆,他有很多手,却没办法干好一件事情。”

看这幅画,眼睛歪歪扭扭、方方的脑袋呆头呆脑。三人捧腹而笑。一个简单的绘本就这么诞生了。什么是绘本这个复杂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绘本,即是用最简单有趣的图文,表达最有哲思的生活道理或者童稚可爱的方式诉说引人一笑或者内心发省的话题。

胡志远随身带着几部绘本作品给记者观看,“不止儿童可以阅读,成年人在其中也可以随时有体悟和发现。”相比连篇累牍的理论,无字绘本或者图文并茂的绘本,则是这些想象里的“留白”。

“现在这么多昂贵的儿童玩具,比如遥控飞机、豪华赛车,我不觉得对孩子的创造性帮助能有多大。”宋占美拿80后幼时最爱玩的橡皮筋当做例子,“橡皮筋最简单不过,却可以有各种玩法,可以跳皮筋、翻花绳、做成弹弓等等。”反而是简单素材留给儿童创造、开发和想象的空白可能性更大。

简单化的教学是英才学院学前研究院一直在探讨的话题。

“幼儿教育便应该从给儿童独立发现的留白中开始,学会自由是学会一切的开始。”宋占美把绘本当做一片启发儿童思考的自由天地。

一座学院里的“绘本”探索

宋占美对教育的反思成为她推行绘本教学实验的动力。目前,她和绘本专家胡志远在山东英才学院里搞“绘本教学”实验,学院设有学前教育研究院,绘本教学是其中一个重头。

以胡志远作序的一本绘本书《小火车头》为例,绘本里火车没法再走一步,向强壮的大火车头求助,对方有更重要的任务;向老火车头爷爷求助,对方觉得自己是个老资格,应该由年轻人来做……最终小火车头勇敢的承担了任务,并顺利完成。

“这些绘本开发大多基于人文的熏陶,没有什么太知识性和专业性的灌输。借着绘本的美好、哲思、生动来推广‘全面、全人’的教育。”宋占美留学美国时发现,大多成功的政客、商人皆为历史、哲学、政治等人文学科毕业,综合的知识、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与人打交道的情商才是最终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关键。

“比如现在我们教育出的很多‘高考状元’往往不能生活自理,高材生性格偏激、高智商犯罪的案例也不少见。这显然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不止是为掌握一门技能。解决现实生活是教育的一个目的,但更深层的目的是面对生命的选择,是品质和修养的塑造。”

宋占美所负责的学前研究院专门设有“故事姐姐服务”。到偏远山区讲故事、提供给山村幼儿园更好的教育模本、免费帮助筹建打造儿童教育规划是他们的工作项目之一。

“教育没有功利性,教育和公益更是息息相关的。辅助落后地区教学是一种公益,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最大的公益。”宋占美说。

教育者的革命:孩子没有想象力,成人先反思

在风靡世界的童话书《小王子》里,作者圣埃克苏佩里写道:“请孩子们原谅,我把这本书献给了一个大人。”

为何献给大人? 6岁时,圣埃克苏佩里画了一幅画:一条蟒蛇正在消化一头大象,他把巨蟒肚子里如何消化大象的情景画了出来。几乎所有的大人们都撇嘴说,“一顶帽子有什么可怕的。”

一顶“帽子”?圣埃克苏佩里对自己的绘画能力感到怀疑,受挫之后他放弃了绘画,长大后成为一名飞行员。

“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出了错误,而是教育他们的大人们想象力出了问题,教育革命先从教育者开始。”宋占美说。

第7篇:儿童教育案例范文

学前特殊教育是根据学前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采用一般的或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学前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专业认同)。当前,我国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度日渐提升。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此次纲要的一大亮点是将特殊教育单列一章,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2014年1月24日,教育部联合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以及残联制定并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该计划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江苏省也启动了“特殊教育发展工程”,着力解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两大现实问题。

 

在考虑政策导向、社会需求以及本校特色方面,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2011年设置了特殊教育专业,培养专科层次学前特殊教育工作者。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对未来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思考。

 

一、学前特殊教育人才需求分析

 

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离不开对学前特殊教育人才需求的分析。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因此,特殊教育教师首先应是一名合格的教师,然后是具备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工作者。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这一领域对人才提出的高要求。

 

(一)专业人才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爱心

 

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相较于普通儿童,特殊儿童的教育干预更加困难,他们可能具有认知问题、情绪问题、感官障碍等,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多次的内容重复和大量的任务分解才能慢慢掌握,这对教师的耐心和宽容度是极强的考验,因此需要从业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以保证儿童在教育训练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专业人才应掌握先进的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

 

我国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十分紧缺,而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又相对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特殊教育领域包含了非常丰富而专业的内容,如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特殊儿童的诊断评估、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残疾儿童的生理与病理学等,涉及医学、教育学、心理学、艺术等多门学科,这些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服务于特殊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应具备多元的学科知识,并能够根据时展对知识进行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三)专业人才应掌握特殊儿童教育、干预训练的技能

 

目前,特殊教育教师主要承担的工作包括为儿童提供集体教学或个别化的干预训练、为家长提供家庭干预指导、为随班就读教师提供特殊教育巡回指导等,这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大量的实践经验,掌握特殊儿童集体教学的方法,掌握特殊儿童干预训练以及学前融合教育的技能,为特殊儿童设计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和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IFSP)。

 

(四)专业人才应具备团队合作的意识

 

特殊教育是一门交叉学科,而特殊儿童的教育、干预也是一项由医生、普通教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治疗师等人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合作完成的工作,因此,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人员应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技巧,从而为特殊儿童提供全面、优质的教育服务。

 

(五)专业人才应具备一定的从事特殊教育研究的能力

 

研究能够监督、评估并促进特殊教育一线工作的高效开展,而我国特殊教育领域相对缺乏本土化的研究,存在大量的研究空白,亟待开发,因此,特教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

 

二、学前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2011年开设特殊教育专业以来,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模式。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学校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和专家的指导下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

 

(一)清晰的人才培养定位

 

在进行充分的人才需求调研和政策分析的基础上,本校将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清晰的定位,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符合现代特殊教育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科学文化素养,掌握一定的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组织与实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教学活动能力的专科层次特殊教育工作者。

 

(二)特幼结合的课程设置

 

“特幼结合”是指将学前教育课程与特殊教育课程进行深度融合;特殊教育课程与学前教育课程的深度融合,打破了学科壁垒,统筹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学科之间的知识与技能,整理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相通,构建更加满足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岗位知识与技能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为培养更多复合型特殊教育人才创造条件。

 

在确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通过对一线岗位工作的调研,召开专家论证会等,设置合理的课程方案,以促进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专业课程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以及集中教学实践三个模块,其中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限选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前半进程中,学生将修习儿童心理发展、教育以及特殊儿童心理、病理、教育方面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在后半进程中,学生将具体学习各类特殊儿童教育干预方面的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为接下来的实习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全面、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它与理论相辅相成,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具有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组织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作用,是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因此,在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动手能力尤为重要。为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我校从课程设计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着手,不断改革,完善实践教学。

 

1.构建“理实交融”的课程整体设计理念

 

在课程整体设计中,学校一直强调以岗位所需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即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为核心派生工作项目;以完成项目为目标派生工作职责;以胜任工作职责为导向重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不断优化课程设计,确保学生学以致用,掌握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整体设计力求以真实的特殊儿童问题驱动教学任务,使教、学、做与社会服务得到有机整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手段

 

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训、成绩考核等环节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填鸭式”和过程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情境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改进课程考核办法,不拘泥于书面试卷评价,特别是在特殊儿童康复训练、学龄前融合教育等高度重视实践环节的课程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在实际教学情境或模拟教学情境中的表现。

 

3.完善实训设施,改善教学条件

 

本专业在创建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加强了综合训练实训室、作业康复实训室、儿童心理与行为观察室等实训室的建设,积极增补评估、训练器材,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从而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4.增加专业见习比重

 

在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中,学校加大了专业学生每学期见习的比重,第一学期见习一周,第二、三、四学期分别见习两周,第五学期见习四周,见习地点包括普通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幼儿园以及部分医疗机构,以保证学生尽可能将理论所学与一线的教育实践相结合,及时了解专业发展的动态。

 

人才培养探究的工作是一项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艰巨任务,在当前专业初创的阶段,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专业的多样化方面探索还不够。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包含了丰富的方向领域,例如智障儿童的教育、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等等,随着专业发展的成熟和完善,可以考虑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向,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事业。

第8篇:儿童教育案例范文

随着我国对聋哑儿童教育研究的不断完善,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开始受到重视,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先天发展不足造成学习困难,他们是可教的,首先他们是儿童,其次他们是智力障碍儿童,所以他们有发展的潜能。希望通过后天教育和康复治疗能提升他们的智商,让他们具备生活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动画是孩子们的快乐玩伴,也是他们模仿学习的很好途径,利用动画可以使智力障碍儿童像正常孩子一样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因此要让让动画在他们的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动画教学同样可以提供情景、生活案例,树立孩子学习的偶像,让他们主动模仿,也可以回到家里利用空闲时间,在家长的帮助下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情况进行再学习和强化。让他们的学习不局限于课堂和老师,让他们拥有一个理解他们的平等世界。

2.智力障碍儿童

智力障碍是一种以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都存在显著限制为特征的障碍。适应行为表现为概念的、社会的及应用性的适应性技能。障碍发生于18岁之前,智力障碍儿童的记忆特点有:识记缓慢,容量小;保持差,易遗忘;再现不完整。记忆的编码过程不完善,不会利用分类、进行组块、借用中介、实施联想、特殊编码等方法。记忆目的性缺乏,下意识地记忆的效果差。感兴趣的和运动记忆效果较好。有意义的记忆效果差,但机械记忆效果比较好。智力障碍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有:感性认识不完整、言语发展表现不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直观具体,概括水平低,思维发展过程速度慢;产生固着和黏滞。(2)思维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3)思维缺乏批判性与独立性。

3.教育动画

广义的教育动画指具有教育意义的一切动画;狭义的教育动画指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要求,运用动画形象、故事情节等动画元素呈现教学内容,以传递教育信息为目的的动画形式。教育动画能很好地传承文化,能有效地传播知识,与传统教育相比,是一道曙光,但是新的教育方式没有经历时间的考验,在经验方面缺少相关理论的指导,所以目前教育动画存在“娱教失衡”的问题,为了让动画的优点发扬光大,尤其在特殊教育领域作出贡献,我们需要更努力地研究特殊教育和动画结合的相关理论和应用。

由于没有全国统一的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材,培智学校会根据智力障碍学生的状况编写校本教材,教师也会针对学生制订个别教学计划。下面以实际案例具体探索教育动画能否在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中发挥优势,缓减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困难状况。

4.教育动画在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4.1我国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设置及培养目标

由于面对特殊的教学对象,为此培智学校对语文教学提出了一种新的理念,即“生活语文”。《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强调生活语文是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的,从学生生活需要出发,使学生掌握和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根据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训练,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4.2生活语文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利用动画的教学设计

为了配合本课儿歌的学习,从儿童角度考虑,动画片就是他们的乐园。因此利用网络资源《起床以后》的Flash动画短片进行教学,以下是利用教育动画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一年级生活语文课的一堂阅读与欣赏课。儿歌介绍了小朋友早上起床以后自己要做的几件事情,叠被子、穿衣裳、刷牙、洗脸、倒脏水,从而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动画内容概况:三个小朋友早上起床后,聚在一起玩耍,在等小然小朋友赶来的时候,他们在争论早上起床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最后得出结论起床第一件事是睁眼睛。这时小然到了,但他却很狼狈,小朋友们都很好奇他发生了什么事。他慢慢道来,最后一位聪明的小朋友发现原因了,原来他起床后要做的事情顺序弄错了,才造成他现在的模样。这位聪明的小朋友给他纠正了起床后要做的事情的正确顺序。

教学课时:本课设计有三个课时,第一课时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由于一年级学生入学时间短,认知能力较弱,识字量少,根据阅读与欣赏的要求,第二课时以跟读儿歌、理解儿歌内容为主,第三课时要求学生在儿歌阅读欣赏的基础上,拓展练习说话我会自己做什么,并由教师帮助创编儿歌。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对象分析:本课适合刚入学两个月左右的学生学习,他们的认知意识处于较低状态,需要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动画教学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能模仿、听懂指令,能理解图片信息,能借助录像、动画和图片的支持理解语句内容。而轻、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基本都具备这些能力。

教学目标:(1)正确跟读儿歌,练习发音。(2)学习儿歌,理解儿歌内容。(3)知道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学重点:跟读儿歌,理解儿歌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儿歌内容,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学媒体和教具:电子白板、黑板、图片、贴图、动画片、儿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课堂导入,播放《起床以后》动画短片,先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通过动画故事创设起床以后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回想起早上起床之后要做的事情。通过动画故事让学生知道起床后要做的事情的正确顺序。在这个基础上提出问题,动画故事里的小然起床后做了哪几件事情?让学生回忆并回答。然后在黑板上贴出相应的图片。

教学环节二:儿歌学习,播放儿歌:闹钟高声唱,叫我快起床,自己叠好被,自己穿衣裳,刷牙洗脸倒脏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先教会学生朗读儿歌,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会发音的学生,教师需要在他面前,让他看着老师的口型学着发音,然后全班学生跟读儿歌。

教学环节三:儿歌内容理解,教师把儿歌内容全部展现在电子白班上,读一句在黑板上贴一张相应内容的图片,还会对一些学习能力弱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在完成黑板贴图之后,教师对学生提问:请同学们看看黑板,动画片里的图片和儿歌里的图片,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儿歌里有的,动画片里没有的?在学生回答之后,老师帮助学生重新整理起床之后要做的事情的正确顺序。

教学环节四:评价环节,再次观看动画片回忆并说出起床后要干的事,利用每张图片检查儿童的理解能力,用做动作念儿歌、看图片念儿歌等方法检测儿童对儿歌的记忆。

4.3教育动画在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语文课教学中的应用

2014年3月,笔者在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学校智障班实施了上述教学设计方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堂生活语文课教学,在各种不同音乐的引领下,让孩子反复地听、反复地看、反复地说。在这样的反复过程中,让孩子通过体验自然习得,最后在课堂末尾加上复测环节,检测学生的听、说、读能力是否提高。从教学结果来看,动画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可以减轻特殊教育教师的重复工作压力,还能发挥动画的视听优势,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教师考虑到个体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动画教学是一种将生活和语文结合起来的尝试。先从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活常识,再依靠儿童善于模仿的能力培养生活技能。以下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动画教学中的Flash动画片的截图。

图 教学动画部分截图

4.4教育动画在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效果分析

教学实施后,针对《动画在智力障碍儿童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对象有64人,其中17人是特殊教育在岗教师。47人是特殊教育专业的在校学生。工作年限在0~6个月的有40人,6个月到1年的有13人,1~2年的有7人,2年以上的有4人。其中从事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有23人,从事生活语文教学的有29人。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动画的有26人,偶尔使用动画的有31人,不使用动画的有7人。对于在教学中使用教育动画,认为在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使用动画能达到预期效果80%的有18人,认为能达到50%的有31人,认为能达到20%的有13人,认为不能达到的有2人。对于笔者根据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生活语文课的要求所做的动画文学剧本,认为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80%的有10人,认为能达到50%的有41人,认为能达到20%的有12人,认为不能达到的有1人。对于笔者的教育动画剧本,认为动画剧本设计没有问题的有45人,需要修改的有19人,对于是否愿意自行设计动画,在有技术人员帮助设计动画剧本并完成制作的前提下,愿意根据儿童的特点设计出教学“文学剧本”的有62人,不愿意的有2人。

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得知,动画适合在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使用,特殊教育的从教人员有开发和应用教育动画的积极性,在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应用能取得较好的预期教学效果。动画在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作为教学资源教育动画是很好的选择。

第9篇:儿童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对策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后备军,当前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由于他们无法在父母身边接受正常的家庭教育,在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观建设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加上当前社会的复杂性,很多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出现了一些问题。这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留守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会用物质和金钱来弥补自身对孩子的亏欠,长此以往,很多留守儿童养成了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并且长期的物质奖励代替精神鼓励的做法也让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出现偏差,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思想健康。其次,留守儿童的心理比较脆弱、孤僻,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对亲情的渴望是十分强烈的,父母不在身边,当前儿童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无法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很容易让儿童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心理健康。另外,很多留守儿童受到年龄、身心发展规律的限制,缺乏有效的自我管理能力,加上很多监护人没有有效地履行职责,导致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十分不端正,加上父母从事工作性质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留守儿童会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不能很好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二、提升和强化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和方法

(一)从留守儿童实际出发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德育课是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德育过程中,要做到以人为本,要从留守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首先,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要以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为主要依据,对相关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和整合,使之更加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其次,班主任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与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通过竞赛活动、团队活动等对留守儿童的集体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进行培养。另外,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榜样人物、实际案例促使留守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建立。

(二)改善农村教育的软硬件条件

为了对留守儿童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必须从多个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对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进行改进。首先,要对学校的活动条件,如操场、校园图书馆和阅览室等进行改进,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硬件条件。其次,要通过建设校园文化、丰富校园图书资源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等软件条件的革新,给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完备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质量。

(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首先,要强化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宣传工作,要让乡镇、村以及留守儿童监护人,以及社会各界关注到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具体要将学校周边的小环境进行整顿和清理,关闭学校周边的不合法网吧、游戏厅,构建良好的周边环境,杜绝留守儿童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另外,家长和监护人也要重视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以身作则,对留守儿童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是当前农村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既是解决当前农村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又是促进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学校教育方面要改进思想德育内容和方式,改进思想道德教育的软硬件条件,在社会环境方面要强化宣传工作、调动各方力量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培养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苗小强,李淑霞.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研究综述[J].传承,2010(15):157-162.

[2]杨晓璐.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前沿,2014(Z8):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