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改善医疗服务具体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王 忠:一是切实抓好“百院建设”。确保每个市(自治州)至少有2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1所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每个县(市、区)至少有1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和1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确保2020年全省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达到4.8张,其中每千人口公立医院床位数3.3张,社会办医1.5张。二是切实抓好“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确保每个乡镇有1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确保2020年全省每千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1.2张。三是切实抓好社会力量办医。强化政策扶持,大力促进社会办医;坚持“非禁即入”,全面放开准入条件;下放行政审批,将社会力量举办500张床位以上综合医院审批权下发到市州;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社会办医预留发展空间,积极引导促进社会力量兴办一批高水平、规模化医院。
记 者:如何构建“15分钟城市社区健康服务圈”和“30分钟乡村健康服务圈”?
王 忠:一是着力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五大建设工程”,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服务网络,切实解决医疗卫生资源短缺这个最突出的短板。二是着力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完善并严格落实人才激励政策,大力引进培养人才,鼓励人才到基层服务,切实突破人才短缺这个最大瓶颈。三是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以等级医院建设和重点专科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医院内涵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五是着力改善医疗服务方式。以推进分级诊疗和卫生信息化为手段,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今年医院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贯彻党的xx大和xx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卫计委关于《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管理和创新为理念,以“二甲”复评为动力,以全面落实公立医院改革为核心,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倡导精细化管理方法,发挥质控体系功能;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不断完善服务内涵;继续强化行风建设,积极厉行节俭倡廉;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增强医院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打造区域医疗服务中心,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为实现“管理至精,质量之上,服务至诚,环境至美”的医院愿景,努力开创医院各项工作新局面。
二、工作重点
1.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全面推进医院改革进程
根据自治区卫计委等五部门关于《旗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意见》、《旗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路径》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xx年重点工作任务》等文件精神,今年我院将继续深化医院综合改革,在实施药品零差价、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基础上,完善全成本核算和内部管理,降低医疗运行成本,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实现医院不亏损和患者负担不增加的“双赢”目标。工作中坚持“总量
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原则与“公立医院公益性”原则,对医院收入总量增长幅度进行控制,确保收支平衡;对患者实际医药费用进行控制,确保总额不增加,逐步建立规范、科学、高效、有序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保障群众享受安全、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同时,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要将提高医院服务能力与改善群众医疗条件有机结合,改革分配制度,建立起符合我院实际、体现岗位绩效和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收入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倾斜,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并逐步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管理,全面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制度、收入分配、价格体制、采购机制、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建立适合医院特点、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推动我院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2.评建并举,全力迎接自治区“二甲”复评
xx年,我院紧紧围绕“二甲”创建目标,全院干部职工上下一心,不懈努力,全方位地开展了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各项工作,并顺利通过乌兰察布市卫生局“二甲”初评,xx年将接受自治区“二甲”复评,并且要将“二甲”复评工作作为我院头等大事来抓。在迎评工作中,我们要牢牢把握“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并举、重在内涵”的指导方针,针对初评中发现的问题,各部门要分工协作,对照标准,逐一梳理,仔细查找不足,制定整改措施,将等级评审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把pdca持续改进理念贯穿在各项日常
工作中,全力以赴投入到迎评工作中来。做到事事有督导、件件有落实,做到“以评审改进工作、以工作推进评审”,使医院各项工作得到持续改进和提高,争取顺利通过自治区“二甲”复评。
3.改进医疗服务,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落实国家卫计委关于《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行业精神,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为出发点,围绕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反映比较突出的医疗服务问题,大力推进医院改革和改善服务,通过改善环境、优化流程、提升质量、保障安全、促进沟通、建立机制、科技支撑等措施,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便捷就医、安全就医、有效就医、明白就医,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明显改善,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
4.加强医院质量管理,发挥质控体系职能
为了使医院质量管理更趋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今年首先要从发挥质控体系职能入手,在完善原有质控体系的基础上,按照我院“医疗质量控制实施方案”和“医院质量控制考核标准”,充分发挥三级质量监控职能,以环节质控为主,重点抓好医院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各项医院工作制度的落实、监督、检查,并指导各科室质量控制小组的质控活动,定期对各科室医疗服务质量进行终末评估。并将质控结果与薪酬发放挂钩,做到奖优罚劣,优绩优酬。通过发挥质控体系在医院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实现医疗质量持续化改进。
5.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
认真贯彻执行各项医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诊疗规范和指南,把减少医疗质量缺陷、消除医疗安全隐患、减少医疗纠纷、杜绝医疗事故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点,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加强医疗质量内涵建设,全面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强化监督与检查,变静态管理、事后控制、被动管理为动态管理、全程控制、主动管理,推动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持续改进。
6.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提高患者满意率
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优化护理人员配置结构,对护理工作实施目标管理,全程质控,落实岗位职责和管理目标,完善考核机制和护士岗位责任制;明确优质护理内涵及工作规范,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提升护理服务水平,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7.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强化重点专科建设
有计划地培养与引进人才,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着重建设2-3个重点专科,打造精品专科品牌,形成“院有重点、科有专长”的发展模式;引进新技术、新项目,拓展医疗服务领域;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推进医院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8.实行全成本核算,提高全院职工工作积极性
加强成本控制,完善全成本核算和内部管理,持续降低运行成本。进一步完善绩效分配方案,逐步与成本核算挂钩,与薪酬发放挂钩。核算指标进一步精细化,通过合理薪酬分配,激发全院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三、工作任务及具体措施
东欧剧变后,匈牙利经历了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变革,医疗卫生体制也在社会变革中进行了改革,强调精细化管理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首先,建立起与本国社会经济相适应的卫生法制体系,从1989年10月匈牙利共和国成立到2003年,匈牙利先后颁布和修订与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超过160部,涵盖了医疗卫生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方面。其次,匈牙利建立起以健康保险基金为核心的医疗卫生体系,强调医疗卫生系统成本控制,在管理、结构、质量、效率、筹资和支出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匈牙利政府认识到必须保证医疗卫生系统运行资金的充足性和可持续性。为达到这个目标,政府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筹资管理。主要从财政税收着手,严厉打击各类逃避、拒绝缴纳健康保险的行为。(2)成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国家健康保险基金。同时,大力发展私人健康保险和卫生系统相关的慈善组织、私人捐赠等。(3)加大公共卫生投入,积极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减少居民各种疾病特别是肿瘤的发病率。匈牙利每10万人口的肿瘤死亡人数从1995年的276.2人下降至2009年的243.2人[6]。(4)加强支出管理,具体措施包括:一是中央政府在对地方政府的拨款时,转变为有条件性和按比例的拨款方式。二是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职责,中央政府仅负责公共卫生、急救救护车、血液供应等。三是在药品、急救、假肢等方面加大共同支付比例,将牙科服务、温泉治疗等排除在健康保险报销范围之外。从1993年至2000年,健康保险基金在药品方面的支出从26.5%上升到27.1%[6]。匈牙利政府及时采取措施控制药品支出,具体措施除了增加共同支付外,还包括采取缩小药品补贴范围,重新分配卫生服务预算,减少昂贵药品批发和零售利润等。四是缩减医院规模,2005年至2010年,匈牙利每百万人口拥有的医院数从18.04家下降至17.5家,每万人口拥有的病床数量从7.85张下降到7.18张,而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稳定在2.78人至3.09人之间[6]。五是由以往按医院业绩支付费用的方式,转变为按医院每年预算的20%支付费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疾病诊断相关组(DRG)的医院支付系统的改革;对慢性疾病住院患者采取按住院日支付的方式。六是成立医院监督委员会,强制各医疗机构接受其监督,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七是由教育部负责对全部医师进行定期培训,以提高临床业务能力,避免由于医疗服务能力不足而导致的医疗资源的浪费。八是提高医疗工作人员的薪酬,规定其最低工资标准,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家庭医生的酬劳,采取按人头支付方式和契约模式[7]。
2捷克
捷克运用精细化管理手段进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最突出的成就是建立了完善的卫生法制体系。捷克共和国从1991年至2006年,颁布的卫生法规超过40部,纲领性文件10余部。积极建立卫生系统法制体系,使得捷克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步伐虽然大,但执行过程非常平稳。在促进国民健康、建立健康保险制度、卫生系统预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医师及牙医和药剂师执业资格的获取与认可、非临床卫生服务从业人员执业资格的获取与认可等方面均制定和修改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捷克在加入欧盟的历史机遇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加速了本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进程,通过了关于医疗器械的第123号法案、制定了《移植法》、修订了《药物依赖法》和《公共卫生保障法》等。捷克现代卫生体系的核心就在于健康保险体制的建立。目前,捷克已经成立9大健康保险基金,其中最大的全民健康保险基金覆盖全国约68%的人口,卫生总支出占GDP的比例从2005年的6.93%上升到2010年的7.46%,2002年卫生支出总费用中住院服务费用占39.3%,药品费用占24.6%[8]。健康保险体制的建立,为整个卫生系统运行资金的可持续性提供了保障。而捷克健康保险制度建立的第一步,便是制定关于健康保险制度的基础性法规———1997年第48号法案。若还是按照以往的卫生系统的资金仅依靠中央政府拨款的方式,没有成功转变为通过9大法定健康保险基金筹资和以中央政府拨款为辅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如此庞大的资金筹集是难以持续的[9]。
3台湾地区
台湾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重视精细化管理,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为加强地方卫生局、卫生所与社区医疗群(由诊断与合作医院所组织)的联系,台湾卫生署于2004年开始,在全地区范围之内试行建立“社区公卫(防疫)群”,最终促进了全区内的预防保健、防疫与医疗,及公立私立部门的资源整合。(2)为促进边远地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卫生署给予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医师前往开业和行医,并统一基层诊所与大医院的药品目录。(3)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一是1999年成立策进会,由卫生署授权,负责医院等级评审,并起用新式等级评审方法———以实地访问工作人员、病人、家属等现场查证方式,落实医院等级评审日常化。二是推进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台湾医疗机构病历电子化程度相当高,50%医院的病历数据已实行电子化管理,30%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已与院内电子系统整合,并可实现院际分享与交换。同时,推动医院信息化发展与医院等级评审相结合。三是实行医疗科技评估制度,对某医疗科技的效果、成本、受众等进行系统性评估,以便对不同医疗科技做出有科学依据且客观的使用选择。评估范围包括药品、生物制剂、医疗器材或诊断仪器(如心脏节律诊断试剂等)、内科或外科的处置(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胆囊切除术等)、支持系统(如电子病历系统、电子医疗系统、血液银行、临床检验室)。(4)改革全民健康保险。第二代全民健康保险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为达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有效控制成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扩大参保人员覆盖面,加大共同支付比例。二是简化保险对象,由原来的6类14目缩减为2类。三是提高行政效率。无论是变换工作还是调整薪资,均不需要再办理任何变更手续。四是支付制度以品质为导向,强调论质计酬。综上所述,德国、匈牙利、捷克和台湾地区利用精细化管理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涵盖从宏观到微观的卫生法制体系建设,是保障医疗卫生不断进步的基石,精细化管理对于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加快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强化落实省、市、县(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完善并优化城乡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儿童、急救医疗、康复、传染、精神、护理、老年医学等专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2013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占医疗机构总床位数比例达18%以上。
2、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盱眙县要按照全省试点工作序时进度,积极推进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改革,适时开展改革效果评估,把握改革动态,及时发现、妥善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改革平稳推进。
3、推动建立分工协作机制。贯彻落实《省关于建立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的意见》和《省医疗机构双向转诊管理规范(试行)》,鼓励支持一、二、三级医疗机构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协作关系,建立协作关系的医疗机构要签署分工协作协议,制定便捷的双向转诊工作流程,明确上转、下转条件,确定双向转诊牵头管理部门,确保双向转诊渠道畅通。通过落实对口支援、医师多点执业等措施,促进基层医疗机构提升诊疗能力与水平,配合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医疗、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医疗格局。
二、努力改善患者就医感受
以推进“三好一满意”活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等重点,强化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改善患者的就医感受,提高患者满意度。
4、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医疗机构要加大力度推进落实省厅改善服务24条具体措施。继续推行预约诊疗服务,试行分时段预约、基层转诊预约,加强预约诊疗服务监测与管理,定期通报预约诊疗工作指标。2013年,全市所有二、三级公立医院均要与省集约式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实现直连上线;三级公立医院普通门诊号源原则上全部开放预约,专家门诊号源80%以上开放预约;二、三级公立医院专家门诊预约就诊率分别达45%、85%。组织开展志愿者医院服务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提高志愿者医院服务工作水平。市一院、市二院要积极开展业务流程重组试点;市一院、市二院、盱眙县医院要开展城镇基本医疗保险部分日间手术按病种收付费试点,以开展日间手术为突破口,努力缩短平均住院日。2013年,力争公立二、三级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分别不超过9天、10天,三级专科医院平均住院日比上年度继续有所下降。以信息化管理手段为支撑,进一步落实“三合理规范”、推进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严格控制药占比,努力控制医疗费用。2013年,二、三级公立医院门诊次均诊疗费用和出院人均诊疗费用增长幅度低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继续开展医疗服务明查暗访活动。
5、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病房创建活动为平台,继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选择2-3所三级医院开展护理岗位管理试点。实施“年轻护士素质提高行动”,依托护理学会开展护理管理人员培训、专科护士培训,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完成市护理学会换届工作,筹备建立护理骨干专家库。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内涵,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开展优质护理A类病区评估达标活动。2013年,全市二、三级公立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覆盖率分别保持在85%、95%以上,其中A类病房数量不减,评估达标率100%;市一院、市二院A类病房数达15个以上;优质护理服务病房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达到95%以上。争创国家级、省级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和示范病房。
三、着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6、提升诊疗中心建设与管理水平。建立市级临床诊疗中心评审制度与动态考核机制,组织开展市级临床专科(病)诊疗中心评审与确认。各三级医院要积极争创省级临床专科(病)诊疗中心。
7、提升综合医院薄弱专科建设与管理水平。各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要重视并切实加强重症医学科、病理科、急诊科等薄弱专科建设。通过开展二、三级综合医院重症医学科、病理科达标创建活动,促进薄弱专科建设与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8、提升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二、三级医院要加快提升电子病历系统功能水平和应用质量,开展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估。2013年,全市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和二级甲等公立综合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要力争达到3级,其中,市一院、市二院要力争达到4级,其他二级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要力争达到2级。各二、三级医院要积极配合做好与市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工作,实现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会诊功能。
9、提升县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与水平。加强对县(区)二级综合医院建设发展的指导,将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区)二级综合医院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与日常考核,将对口支援纳入医师定期考核内容,确保完成管理支援、专科扶持、技术指导、骨干培训等各项任务。县(区)二级综合医院要重视加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制定并落实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发展规划,重点提高医院对20种重大疾病的救治水平,带动县域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提升。2013年,力争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县域内就诊率达85%以上。
四、切实加强医疗服务监管
继续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和平安医院示范地区(单位)创建活动,强化基础管理,严格要素准入,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10、大力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落实《卫生部关于“十二五”期间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扩大临床路径管理覆盖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化,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评估,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进展监测和监管,提高临床路径管理质量和水平。2013年,公立医院中,三级综合医院不少于10个专业40个病种开展临床路径管理;三级专科医院不少于5个病种开展临床路径管理;二级综合医院不少于5个专业20个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二级专科医院不少于4个病种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落实省麻醉科临床路径。
11、继续重抓医疗质量基础管理。开展医疗核心制度明查暗访和医政管理规范标准执行情况抽查。组织医护人员“三基”考试、院前急救专业技能竞赛、病历书写质量竞赛、医护人员急救知识技能竞赛等活动。落实《省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暂行规定》,调整市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组成,新增5-10个市级质控中心,加强对县(区)级质控中心建设的指导,充分依托质控中心做好全市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
12、规范药事和临床检验管理。继续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切实加强抗菌药物、高值耗材合理应用管理,全省县(区)级综合医院和三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关键指标全部达标。加快实施临床药师制度。加强静脉输液配置中心建设管理,开展“静脉用药配置中心”验收工作,积极协调物价部门,确定有关收费标准。加强特殊药品管理。继续推进“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创建活动,落实卫生部原发性肺癌、乳腺癌、原发性肝癌等恶性肿瘤诊疗规范。规范临床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开展室内与室间质评,推进医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
13、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组织实施《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和队伍建设,落实院长是本单位医院感染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开展基层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巡讲活动。推进手卫生宣传活动。加强ICU、手术室、血液净化室、消毒供应中心(室)、新生儿室、产房、内镜室、导管室、口腔科等重点部门及各种插管、注射、手术、内镜诊疗操作等重点环节的院感防控管理。强化目标性监测和多重耐药菌监测。完善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技术标准,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
14、严格医疗机构准入与监管。严格依法依规实施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执业登记、变更、校验管理,组织开展医疗机构设置审批和校验工作的督导检查和基层医疗机构执业行为专项检查。切实加强医疗机构不良行为记分管理,依法查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违法违规行为。完善医疗机构注册联网管理系统的相关信息。
15、严格医师和护士准入与管理。依法组织医师资格考试、注册、考核等管理工作,做好乡村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试点工作。完善医师定期考核制度和机制,规范开展医师定期考核工作。推进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工作。严格护士执业注册和执业行为管理。严肃查处医师、护士违法违规行为。
16、严格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与管理。配合省厅做好第二、三类医疗技术和介入诊疗、关节置换等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技术审核管理工作,鼓励支持医疗机构申报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省级培训基地。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与手术分级管理,督促各级医疗机构按要求规范开展医务人员手术能力评定和权限授予工作,定期公示各级医院开展的不同级别手术占比,组织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和手术分级管理专项检查,依法查处超范围、超权限手术行为。
17、严格医疗广告审查出证与管理。认真做好医疗广告审查出证权限调整后相关工作,规范审查工作流程。指导卫生监督机构加强医疗广告监测,建立监测信息报告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违规医疗广告的新动态,实施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
这些新理念包括,从强化内涵建设入手,加紧构建医院发展的“三化”战略;从理顺医患关系入手,加快建立新的医疗保障体系;从质量、服务、成本这“三大体系”入手,加速推进质量体系改革的步伐;从实现消费服务的“三种境界”入手,加大深化服务体系改革的力度;从院级和科级这“两个重点“入手,加强成本体系的配套改革。无论这“五从、五加”能否构成“小五轮”,能否涵盖新医改的全貌,值得商榷之余,权当一家之言,仅供参考。现就“五从、五加”简要谈点肤浅认识,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三化”战略指的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具有战略眼光,将扬个体之长与扬全员之长结合起来;把个人学者化作为管理医护人员的基本理念,把科室学科化作为医院追求的最高境界,把医院学院化作为推动持久发展的建院方针;把提升医院及全员的内涵与综合势力作为基本要素,把发展纳入到良性循环和健康与可持续的轨道,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全科型人才,充分释放全员及各种资源的能量。
新的医疗保障体系是指,医院要对患者提供范围广、质量高的诊疗护理服务;并以最短的时间、最便利的方式、最低的成本满足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最大需求。也就是说患者满意不满意、效果好不好,是衡量医疗保障水平的基本标准。因而也就迫切需要医院机构从深层次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完善运行机制,转变经营模式,规范配套制度,坚持24小时动态管理,实行包括电子处方在内的电子网络化管理。归纳起来,大体有质量、服务、成本这“三个子体系”;其中成本体系又分为院级与科级成本核算,是构筑医疗保障体系的基础性工作。尽管涉及面广、难度较大,但只要围绕“三个子体系”,全面细化两级核算,逐渐理顺医患关系,深化医改就能真正落到实处。
那么,质量体系如何改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品位的提高,医疗质量与生活质量、食品质量、环境质量,被列为我国四大民生质量的范畴,而且跃居首位,说明医疗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已经刻不容缓,迫在眉睫。俗话说,质量决定生存。作为三甲公立医院,首先应该处理好“维护公益性”和“调动积极性”的关系,尽快制定出能充分体现时间最短、方式最便利、成本最低的质量标准,在细节中追求质量的极致,在讲究效率上下功夫;用足用活政府的补偿和专项补助,严格绩效考核,改善分配机制,使医院的定位、投入和监管配套起来。
服务体系改革如何进行?诚如市立医院院长刘同柱所说,缺乏质量的服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服务。该院除了继续坚持首次门诊负责制和科学诊治、合理配药以及尽量为病人减轻负担外,在消费服务上,理应瞄准“三种境界”,即极致化服务、感动服务、满意服务,时时处处体现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把患者的合理需求当作医院的应尽职责和义务,最大限度地予以满足;把为患者精心服务的过程当作改善医患关系的有利时机;深入社区拓展保健、诊治和延伸,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促进卫生服务均等化,使居民尽量少生病;在打造医院特色服务上,做到别无我有,别有我优,优中求特,精益求精,逐步形成一流服务品牌,持续扩大公立医院的知名度和公信力,不断提高医疗诊治及服务的美誉度和吸引力,进而赢得广泛认同与信赖。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按照巩固成果、深化管理、持续改进、不断创新、提高水平的总体原则,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加强医院管理,落实院长责任,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改进服务作风,降低医药费用,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活动内容
(一)逐步建立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1.各级各类医院对照《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年版)》,自主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和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医院院长作为第一责任人组织开展医院管理工作。
2.区人民医院按照省卫生厅制发的《江苏省二级综合医院评价标准与细则》要求,参加市等级医院评审工作。
(二)20*年医院管理年活动重点工作。
1.建立畅通、高效的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绿色通道”。
(1)按照《江苏省基本现代化急救医疗中心(站)标准(试行)》建设区急救医疗站,进一步规范急救呼叫受理、指挥调度、现场救护、转运监护功能。
(2)建设大吴、汴塘、青山泉三所急救分站,建成科学、合理的院前急救网络,明确网络医院职责,认真落实院前急救工作规范。
(3)建立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有效、快速衔接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明确院前急救医疗机构和医院急救职责,并有效落实。
(4)加强院内急诊质量管理,并符合《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年版)》相关要求。
(5)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绿色通道”畅通、高效。对急危重症患者现场急救和途中监护及时、规范,合理选择转运医院;医院急诊对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迅速、规范,有保障患者先救治后付费的制度。
(6)组织开展院前急救-院内急诊联合演练,定期检查“绿色通道”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落实情况。
2.病人安全目标。
(1)制订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医疗事故防范预案和处理程序,及时报告、分析、处理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3)提高用药安全。
(4)建立和完善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5)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6)严格执行手卫生,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7)防范与减少患者坠床与跌倒事件的发生。
(8)鼓励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3.组织医院急诊科青年医师基本技能岗位训练和竞赛活动。
4.实施单病种质量控制。
(1)急性心肌梗死;
(2)心力衰竭;
(3)住院病人社区获得性肺炎;
(4)缺血性脑梗死;
(5)髋膝关节置换术;
(6)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六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见附件。
5.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1)转发《卫生部关于施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卫医发〔20*〕285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48号)。
(2)各医院有落实《卫生部关于施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卫医发〔20*〕285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48号)的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
(3)医院认真落实处方点评制度,通过处方点评,促进医师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三、组织实施
1.制订方案(20*年9月)。区卫生局制订贾汪区20*年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各医院制定20*年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工作计划。
2.贯彻落实。(20*年9月-2009年4月)。医院对照《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年版)》及医院管理年活动年度重点工作,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
3.检查指导。区卫生局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日常和重点工作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医院开展年度重点工作情况进行督查、评价、检查和指导,确保实施效果。
4、工作总结(2009年5月)。
各医院对20*年度的医院管理年活动进行总结,区卫生局对各医院管理年年度重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并通报全区医院管理年活动开展情况。
四、工作要求
(一)克服松懈思想,切实加强领导。开展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是卫生系统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看病就医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全面实现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医院管理的目标,需要各级各类医院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要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克服松懈和厌倦情绪,切实加强对医院管理年活动的领导,做好再宣传、再发动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目标的实现。
1 我国医保合作的几种模式
我国医保合作的模式主要有4种:第1种模式是保险公司独立建立定点医院网络,即由保险公司根据公司的业务需求,选择一家或数家医院作为参保人群的定点医疗服务提供机构,即“独立模式”。第2种模式是保险公司联合建立定点医院网络,由一个地区保险行业组织或多家保险公司联合形成“管理联盟”,由“管理联盟”来选择医疗服务机构作为定点医疗服务点,“管理联盟”负责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的协作与管理。第3种模式是远离于保险行业的健康管理组织。第4种模式是介于保险行业与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健康管理组织,通过“学会”、“协会”等形式主动探讨和接触保险业,力图在未来的中国保险健康管理市场方面走出一条新路。
在上述医保合作的几种模式中,第1种模式和第2种模式实际上是商业健康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采用协议合作的形式介入到医疗服务环节,通过影响病人对医疗机构的选择来控制医疗成本,进而通过对投保人降低保险费率和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来加强竞争力,以此实现商业健康保险业务的良性循环和增长,这是一种协议型医保合作。
第3种模式中商业健康保险机构介入的程度较低,一般不会成为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主流,故在本文中不作重点讨论;第4种模式中所谓的“第三方健康管理机构”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业健康保险机构,而是一个医疗服务提供者和健康保险提供者的一个结合体,对医疗服务资源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力,实际上与国外由大型医疗服务供给机构直接提供健康保险服务很接近,也是一种管理式医疗组织。
这种类型的组织要么借助外部医疗体系的资源来提供一定的医疗服务,如此则与协议型医保合作接近;要么拥有自己的医疗服务资源,可以直接提供一定的医疗服务;或者两种情形兼而有之。在后一种情况下,从某个层面上来讲,这种医保合作模式与由保险公司采用收购或股权形式介入医院管理,或者与由保险公司直接投资建立医疗保险服务机构,形成对医疗服务管理的强力控制,可以将这一类型称为股权型医保合作。医保一体化(医保合作)可以有以下3种形式:①是协议合作,②是以收购或参与股权形式介入医院管理,③是筹建保健诊所。在本文随后的讨论中,将第②种和第③种形式归于股权型合作模式,从而将整个医保合作分为两种模式:协议型模式和股权型模式。
2 协议型模式与股权型模式在我国的可行性
2.1协议型医保合作模式
医保合作的实质,就是将医疗保险产业链的价值与风险在医疗服务提供者与商业健康保险提供者之间进行配置(见图1)。在医疗保险产业价值链中,医疗机构与保险机构能根据各自的专业优势和议价能力进行分享。当然,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的,分享的潜在价值越大,承担的潜在风险越大。
在传统的医保关系中,保险公司的健康保险供给与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供给是彼此独立的,医疗机构采用的是按服务收费制(fee for senice)。在协议型医保合作模式中,保险公司通过与医疗机构签订协议,加强了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其行为从“保险功能”介入到“管理功能”,甚至“病人治疗”。
但是这种情况在我国现有的医疗卫生体制下,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因为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签订协议后,或多或少都会对医疗服务的提供进行一定程度的考核,从而对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行为形成一定的制约。这种制约会不可避免地触及到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利益。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在签订协议之后,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综合利益有没有增加的可能。如果没有这种可能,就很难达成长期有效的合作。
2.1.1 保险公司不是强力购买者
在城市,政府积极推进社会医疗保险;在农村,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加上原有的公费医疗和劳保等医疗保障,以及城乡居民的保险意识较低所引致的商业健康保险的较低购买率,导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覆盖率非常低(见图2)。保险公司所掌握的重要资源——投保人作为潜在“病人”,其数量十分有限,对医疗服务机构的吸引力较弱。保险公司不是强力购买者,其议价能力较低。
2.1.2 医疗服务提供者有很强的议价能力
我国的卫生医疗服务提供以政府所办的公立医疗服务机构(公立医院)占主导地位,民营医院只占很小的比重,公立医院占有绝大部分医疗资源,包括病床位数、医生数量、医疗设备、医疗技术、财政支持等(见表1),公立医院对医疗资源的控制甚至涉及到药品供给。
此外,一般居民在患病尤其是在患重大疾病或者急诊的时候,往往对医疗服务的价格不敏感,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患者也很难对医疗服务的价格进行比较,或者已经有了各种医疗保障,即使不能证明民办医疗机构等其他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一定会比较差,但也很难证明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一定比较差,患者一般认为大型医院(主要是公立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水平会较高,由于普遍采用ffs制度,患者很少会因为价格而愿意降低接受医疗服务的水平(即使这只是一种主观错觉)。
以上种种原因,使得“病人”客户日益向这些机构集中(见图3),保险公司由于掌握的“病人”客户比较少,对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很难形成有效的约束,公立医院在中国已经居主宰地位。因而,以公立医院为主的我国卫生医疗服务提供体系在医保合作中具有极强的议价能力。
2.1.3 在协议型医保合作模式中,医保合作协议实际上是对医疗保险产业价值链的分配,医保合作双方在获取各自收益的同时也各自承担一定的风险,并且收益与风险正相关(见图4)
虽然有些医疗机构在竞争压力下有向保险功能延伸的趋势,但是由于我国以公立医院为主的医疗服务提供体系过于强大的实力,医疗服务提供者(医院)可以依靠其强势地位获取无风险收益,从而有抵制合作的动力。协议型的医保合作极有可能会减少医疗服务系统的整体利益,使得理论上的医保合作“双赢”在现实中变为商业健康保险公司的“单羸”而无法实现。
2.2 股权型医保合作模式
不管是保险公司控制医疗机构来实现医保一体化,还是医疗机构控制保险机构来实现医保一体化,在两种可能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股权的合作,即有医疗资本与保险资本的合并与重组。但是,这种合并与重组在我国也面临重重困难。
2.2.1 受保险法的规定限制
我国2003年颁布的新修订的《保险法》第一百零五条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不得用于设立保险业以外的企业。正是这种类法律规定的限制,保险资本一般不能与医疗资本融合。对于医疗资本来讲,也面临这样一道障碍。从我国的保险实践来看,目前还没有保险资本与医疗资本融合的实例。现有的医保合作仅仅停留在协议合作层次。
2.2.2 受医疗机构本身特点的限制
我国的医疗机构相对分散,拥有完善的医疗网络的大型医疗机构几乎没有。由于各级医院管理体制不一样,医疗资源分散且不能共用,在造成医疗资源浪费的同时,导致单独的医疗机构与保险公司股权合作的竞争能力有限,不能为客户提供的医疗服务。如果没有便利的医疗服务,也就是在医疗可及性方面有缺陷,将极大地降低对投保人的吸引力。如果想扭转这样一种局面,就只能采取保险公司与医院逐一分别进行股权合作,这就会增大医保一体化的成本,同时也导致体系内部的竞争,从而可能衍生其他的一些问题。
或者先通过由大型医院牵头,组建大型医疗集团,然后与保险公司股权合作,但是这种做法短期内很难实现,另外还涉及到地区医疗资源的垄断问题,由于可能不利于医疗行业的良性竞争和发展,从而得不到大力地推动。例如广州市在越秀区卫生局地提议下,将中山一院作为龙头,整合区级医院及社区医院,在越秀区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医疗网络,改变以前社区医疗低覆盖、低水平的现状。如果这种网络建立起来,就基本具备医保一体化的先决条件,但是对这种做法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担心三甲医院通过扩张提升在地区医疗整体水平的同时也会加速医疗费用的上涨,有人担心过度的医疗资源集中可能导致不公平的竞争,甚至影响到政府的医疗卫生政策取向。这些不同的看法或多或少会阻滞大型医疗集团的组建和扩张。
2.2.3 独立有效的评估和监管缺失
即使满足第一和第二项条件,医保一体化得以实施,但是如果没有独立有效的评估和监管,医疗保险服务的买卖双方即投保人和医疗保险服务供给者就可能形成新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体制能否真正实现费用的有效控制,能否真正增进投保人福利,能否真正改进社会福利等,都将变得无法确定。
如果没有这种有效的评估和监管制度,由于具有专业技术力量的保险公司和有丰富医疗资源的医院具有某种稀缺性,市场进入门槛会不断抬高,从而可能产生新的垄断性利益集团。这与当前我国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取向是不一致的。
3 推动医保合作的措施
从上述分析可得出这样一个简单结论,不论是协议型医保合作还是股权型医保合作,在现有的条件下都很难在我国得到发展,医保合作对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推动也就变得遥遥无期了,要充分发挥医保合作对商业健康保险的推动作用,就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改善医保合作的环境条件。
3.1 尽快确定我国医改方向和政策
由于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在某种程度上的竞争性,早日确定我国医改方向及政策,可以为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指明方向,增强对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前景的预期,增强社会资本对商业健康保险产业的投资信心。
商业健康保险虽然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重要性究竟有多大,与各国社会医疗保障体制及水平密切相关,商业健康保险要有机地嵌入到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当中,不可能独立于其他保障形式的发展而发展。国内关于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前景的论述很多,但大都是基于静态分析,而事实上,我国的医改即使到今天也不是很明朗,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未来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不确定性,影响到社会资源对商业健康保险的配置。
3.2 修改保险法规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发展
例如在保险资金的运用方面,放宽保险资金对医疗服务的投资,在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上,允许医保一体化的“医保集团”参与市场竞争。此外,保险监管部门还要与相关部委加强沟通,对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所涉及到的法律障碍,尤其是关系到医保合作领域的制约,要尽量消除。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包括医保合作涉及许多产业部门和领域,涉及到不同的利益集团,正视不同的利益的存在,站在商业健康保险长远发展的角度,积极加强沟通,尽量达到合作的双赢甚至多赢,真正发挥保险对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作用,发挥其社会管理功能。
3.3 增加商业健康保险的吸引力,增强保险公司的议价能力
要加大保险公司的议价能力,就必须增加保险公司的客户(投保人)数量——“病人”。具体措施包括:改进商业健康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采取措施提高居民保险意识等。在税收优惠方面,在税率、税基设计上将健康保险区别于其他险种;对小规模保险公司予以税收优惠;对健康保险购买者实行税收扣减政策;建立减免个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所得税的积极有效机制。
2005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覆盖率只有7.6%,大部分居民的医疗保障严重缺失不足,70.3%的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居民的保险意识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加强对居民保险知识的普及教育,利用税收优惠等调动居民对保险消费的热情都可以较好地提升居民的保险意识。
此外,保险公司也应该努力提升健康保险产品开发和营销的能力。保险公司对健康保险产品的开发和营销等工作都要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引下,结合医保合作的特点进行调整。同时,保险公司应该工作重心放到对投保人健康的全过程管理上来,通过降低索赔率等来降低费用支出;改变经营理念,组建专业的健康保险销售队伍,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健康管理服务。
3.4 建立独立有效的健康保险评估机制
医保合作中医院处于强势地位,医疗信息严重不对称,而且医疗机构相互之间信息不共享,加大了保险公司收集基本数据的难度,影响到保险公司的产品开发的准确性,并且不利于保险公司对医疗服务环节的介入管理。
形成医保合作之后,投保人的信息不利地位并没有明显的改善。由于信息的缺失,投保人依然很难在众多的医疗保险供给商之间进行选择。引入独立的健康保险评估,定期进行监测,提供公共信息,对医疗保险服务提供的费用成本和质量进行比较,有利于投保人的购买选择,规避信息不对称;有利于保险公司客观评估不同医疗机构的服务差异,并进行选择。
【关键词】新时期 医院 效能建设 探索
1.做好医疗服务和投诉管理工作,实现“服务好”
做好医疗服务和管理工作,是方便广大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最佳体现,这需要创新工作方法,并切实提升医院的整体医疗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大力提升医院医疗卫生方面的服务意识与医疗水平,确保医疗卫生的去安全性,并且避免出现医疗腐败,大力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好的就医环境,始终做到将患者作为中心,并且依托其高超的医术,用优质的服务来赢得广大患者的信赖,将医院真正打造为医疗技术精、医疗服务优、社会信誉好的医院。
1.1开展利民便民措施,提升服务水平
首先,设置标语与标示牌。为方便患者就医,在患者医院显眼处设置提示语与标牌,并且在医院的大厅、门诊等设置导医台,及时为患者家属提供优质的服务,积极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做到让患者满意。其次,推出门诊“无假日”服务。协调并组织好各个科室在节假日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并且做到门诊号、出诊医生提前上岗,简化门诊服务流程,缩短患者就医等候时间,为患者提供高效服务。最后,提供预约与咨询服务。设定门诊预约电话,为距离相对较远的患者提供预约服务,并且为广大患者提供咨询服务,解答广大群众的就医疑惑。也就是在医院各个方面体现人文关怀,为进一步融洽医患关系打下好的基础。
1.2做好患者投诉处理工作
在患者就医过程中,出现患者投诉的情况,要做到快速解决。医院在接到患者的纠纷投诉方面申请,需要成立纠纷应急处理小组。在第一时间内派专人到患者处了解纠纷的具体情况,对纠纷的争执点,患者的处理意见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应急纠纷处理小组针对了解到的具体情况,召开班子处理会议,研究出解决的具体方案,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时刻为患者着想。
2.强化医疗人员管理工作,做到“质量好”
2.1严格依法执业,保证医疗质量
为了给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需要严格依法执业,所有医生、护士都要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的规定,取得上岗证。给广大患者治好病才是让患者放心、满意的关键,这就需要加强医疗技术建设,不仅注重引进新的高素质人才,让高素质人才充实到医疗队伍内,还要让相关的专家学者能深入到医院内,采取示范手术、教学查房、讲座等形式,强化内部人员培训,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设备等措施,提升医院医护人员的综合素养,为广大群众提供可靠的优质医疗服务。
2.2合理用药,科学治疗
新药研发上市品种不断增加,必须做到安全、经济、有效与合理使用药物,是药物治疗的中心。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在药物使用中出现的医患矛盾不断增加,这大大影响了临床医疗安全与患者诊疗效果。为此,医生要做到合理用药,科学治疗。正确的药物剂量,全面掌握药物的适应症、对禁忌症、慎用症以及药物的毒副作用。此外,还要做到科学治疗,规范治疗行为。尤其是关注到患者切身经济利益的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进口类药物的使用等,都应该从患者病情出发,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不能只是从医院经济利益考虑,根本不考虑患者的病情,先做一遍医疗大检查,然后再询问患者的病情,这样不仅不能给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还会贻误患者病情,给医疗质量大打折扣。
3.提高医德医风教育建设水平,体现“医德好”
3.1明确医德医风教育基本内容及教育形式
(1)明确医德医风教育基本内容
医德医风教育需要正面教育和警示教育密切结合,从医院医德医风教育实际出发,制定医德医风教育的基本内容:正面医德医风教育主要包含职业道德教育、岗位职责教育、宗旨教育、主题竞赛等主题教育活动;警示方面的教育内容包含开展法制教育讲座、违规事件的通报等。
(2)明确医德医风教育基本形式
医院医德医风教育组织教育形式,主要分成集中教育与科室学习两种。集中教育主要是采用警示教育、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宣传先进典型等;至于各个科室内的学习,主要是落实好科室内的政治学习计划。
3.2落实医德医风教育的具体措施
首先,制定医德医风教育具体计划。医院从医德医风教育的实际出发,安排每月学习医德医风教育的基本内容,并且和上级制定的基本规范相一致,特别是警示教育也应该落实到医德医风教育中。其次,将医德医风教育和业务培训实现紧密结合。医院应该做好针对新引进医生的医德医风教育方面的工作,并且实现业务培训和医德医风教育的密切结合,提升广大医务人员的业务素养与思想政治素养。最后,对于医院内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应该采取宣传报、网站等方式进行积极宣传,构建医院健康向上的新风尚。
4.提升医院医疗管理水平,力争“口碑好”
医疗质量是推动医院实现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更是医院实现永续发展的基础。具体来说,完善医疗管理专项检查机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4.1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系统建设
构建从“医院、机关部门、科室、医生”的医院管理系统,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并且对职责、工作制度、职能等加以明确,并且定期召开相关会议,对于新近出现的医疗管理方面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强化护理部门、医务部门以及质控部门的基本职能,兵器啊创建动态化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召开医疗质量分析报告会,对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提出改善的对策。切实发挥好医院每一个科室的日常管理作用,积极完善医疗质量总结,并且做好住院诊疗、医疗技术以及医院感染等环节与项目的管理。
4.2建设一流的医疗管理人才队伍
医疗管理人员素质与医院医疗管理水平有直接关系,要根据医院发展实际,选拔那些能力强、能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人员,充实到开展医疗管理队伍内,特别是在职称评定、福利待遇、培训力度等方面给予全面的支持。还可以采用高薪聘请的方式,再次发挥好老领导、老专家的引领性作用。不断加强医院内各个科室内领导管理能力方面的培养,将管理效果作为考核科室负责人的指标之一,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4.3创新管理方法与管理手段
强化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拓宽医院管理系统的使用范围,并且完善电子病历、住院医护工作站等信息系统建设,构建医院感染控制、合理用药监测、手术麻醉信息等质量控制模块与系统,并且将国家卫生部颁发的有关患者安全、住院死亡、医疗运作管理等相关质控指标都归入到信息统计之内,扩大医疗数据采集的范围以及能力,为医院医疗管理与质量管理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采用零缺陷管理、后医疗管理、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流程再造等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提升医院的医疗管理整体水平。
总的来说,医院效能建设为一项复杂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医院内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进来,将提升医院的服务效能、管理效能与行政效能作为根本目的。突出医院效能建设的重点,并且纳入到医院年度目标管理内,创建专门的领导小组,并且在领导小组的带领下,实现医院内部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加强组织的落实与考评工作,做到凝聚全员智慧,让医院效能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万胜春; 杨斌.从科学管理医疗设备谈医院效能建设[J].医疗设备信息,2007(5)
[2]倪芳.浅析医院效能管理的特性及对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作用[J].硅谷,2011(3)
[3] 魏敦英.提高医院机关效能建设的实践和体会[J].安徽医学,2013(3)
作者简介:
关键词: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医疗保险;全科医生
中图分类号:R19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1-0253-02
一、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是城镇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根本方法,是实现“保小病,以预防为主”医保原则的根本,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保障。
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一般以街道办事处所管辖范围设置,服务人口约3~5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每个站覆盖1.5万人左右。在引进竞争机制,根据公平择优的原则为前提的情况下,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具备提供社区卫生服务基本条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或自然人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二)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初级诊疗服务。具体服务内容有:
1 预防服务。包括:(1)个人、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预防;(2)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的社区防治,病例发现及报告;(3)精神卫生的咨询,采取有效措施如转诊和康复等,以减轻社区居民的精神紧张问题,缓解压力,及时矫正心理行为问题;(4)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2 保健服务。包括:(1)妇女保健:如围产期、产前、产后、更年期保健和妇女病筛查;(2)儿童保健: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学龄期等各个不同发育阶段常见健康问题的防治与筛查;(3)老年保健:了解社区老年人生活和健康状态,发现问题,指导预防,指导自救。
3 健康教育和健康自救。(1)针对主要健康问题;(2)纠正不利于健康的行为;(3)特定健康教育。
4 全科医疗服务。(1)实施首诊负责制,进行多发病、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等综合性医疗服务;(2)疑难病症、急诊的转诊、会诊;(3)家庭医疗服务以及开展有针对性的病人教育;(4)上级医院诊断明确或恢复期病人回到社区后的继续治疗。
5 社区康复。
6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7 社区卫生诊断。
二、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投入不足,缺乏医疗设备
我国在医疗卫生方面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以2004年为例,我国医疗支出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美国把GNP的16%花在卫生保健上,英国的花费为GDP的7%)相比,差距甚远。医疗卫生投资的不足,直接导致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不足,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面远没有达到要求。而且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缺乏基本的医疗设备和先进的工作管理设备,致使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条件受限,诊治能力不强,工作效率低下。基本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缺失,导致社区居民小病也去大医院,如此恶性循环使得有些社区卫生服务站形同虚设,既占用了医疗资源,又丧失了卫生服务能力。
(二)人员经费难到位,缺少长效保证机制 目前存在财政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经费补助标准过低,拨款迟迟不到位,社区卫生服务站内医务人员编制受限等情况,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缺钱、缺人”的问题普遍存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不仅基础建设不足,而且卫生机构的经办人员没有盈利,缺乏激励机制,致使基层服务站缺少全科医生,难以吸引及留住优秀人才,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长效保证机制的缺失,严重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
(三)初诊层次低,就医信任度不足
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设备和优秀全科医生的缺乏,又直接导致了其初诊层次的低下,社区服务的初诊仅停留在头疼感冒等小病上,很多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都不能得以实现。居民就医信任度的不足,使社区居民大病小病都去大医院,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卫生服务站却“门可罗雀”。
(四)监管力度不足,具体措施落实不到位
社区卫生服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足,上级部门进行检查时,只做表面文章,下级部门也是应付了事,致使很多具体实际的医疗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虽然政策出台了,可是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社区居民感受不到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提高。
三、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议
(一)增加财政投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高收入国家医疗费用的支出一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左右,中等收入国家的医疗费用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也能达到6%,而我国医疗费用的支出所占GDP的百分比太低,加大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势在必行。依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医疗费用占GDP的百分比提高到6%还是实际可行的,那么我国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将会增加2 000亿元以上。而且即将出台的新医改方案提出,将在2009―2011年,即3年间,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 500亿元用于五项医改,可见,增加财政投入的力度之大。如果拿出此增加的财政收入的相当一部分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用于新增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原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环境的改善,必要医疗设备的购置,那么基层卫生服务条件将会大大得到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也将会得到切切实实的保障。
(二)整合资源,高效配置
医疗保健具有不同于其他产品的属性,由于其信息技术上的复杂性、专业性,加之消费者感情方面的原因,消费者不可能花费时间仔细对比不同医生的诊治,而且也不清楚某种疾病的治疗“应该”花费多少钱。由于产品信息的不完全和价格信息的不完全,导致消费者错误选择的机率较大,错误选择的成本很高,目前,我国存在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不足的同时,市场上还有很多不规范的个人诊所,没有卫生服务站的社区居民,为省去大医院的看病效率低问题,只能选择个人诊所,而又由于前面所述医疗卫生产品的信息不对称性,消费者只能“昕之任之”。因此,有必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把一部分有条件的个人诊所纳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切实做到为居民服务。
另外,一些二级医院存在“看病少”等问题,造成了医疗设备和优秀医务人员的浪费,因此可考虑把一些二级医院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全科医生的培训,做好社区卫生服务与大型医院的转诊、会诊等衔接工作,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及监管等工作。做到现有医疗资源的充分整合,高效配置。
(三)提高初诊层次,分流大医院病员
先进医疗设备的购置,二级医院的介入,全科医生的增加可以部分解决社区卫生服务“缺钱、缺人”的问题,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初诊层次,使社区卫生服务的诊治不再只停留在感冒等小病上,不仅使其预防、保健、教育、上级医院诊治病人的后续康复等功能得以完成和实现,而且对于大型医院看病人员的分流还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这样,一些原本可去也可不去大医院看的疾病,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得到诊治,既省去了看病者去大医院排队看病的时间,又对大医院的工作量进行了缓释,还使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忙碌起来,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归属大型医院,设置激励机制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医务人员的激励机制的缺乏,一直是比较严重和敏感的问题。由于没有激励机制,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很难吸引并留住优秀的医务人员,而且现有的医务人员也存在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不佳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可适当考虑社区卫生服务的归口问题,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归属上级大医院,一切行医标准遵从大医院,而经济进行独立核算,当地财政部门给与一定的财政补贴。这样可以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起到激励作用,吸引优秀人才,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自觉维护其医务环境。同时,还可以组织医生去上级医院学习,提高医务水平。也可以让上级医院的专家定期到社区坐诊,扩展社区卫生的诊治面,增加社区居民就医的信任度,实现良性循环。
(五)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提高行医效率
为社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以网络为平台,统筹层次逐步由区提高到市,做到定时信息更新。能够及时发现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预防疾病,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统一安排定时检查,以防止综合性并发症的产生,对老年人可进行上门体检服务等。电子健康档案具有操作便捷,存取方便,输出方式灵活,可多用户共享,辅助决策,随访提醒等功能。
但目前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还存在很多实际问题,比如网络建设问题,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异地就医难问题。有些省市已经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比如。用城镇居民的医保卡号作为电子健康档案的用户账号,这样就解决了病人ID号唯一的问题。病人去医院就医时,可向医生提供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有利于医生对病人疾病的诊治,极大地方便了患者的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