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单绘画教学过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教育事业的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成长越来越有利,但是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用画画的手段不断探索教学的新途径、新方式。是对原有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进行的一次人性化改革,充分体现了出尊重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根本的教学原则。
二、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经过几十年的经验积累,是很多教师智慧的结晶。很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思想具有经典性,可拓展的空间有限,但是随着近年来,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数学的教师不得不在教学的人性化方面下功夫,这种用画画的手段不断尝试教学方式变化就是一种人性化改革的过程。随着以画促思教学方式应用的不断深入,一些教育这方面的问题凸显出来,下面就该方面进行深入的探析:
(1)教学方式过于机械呆板。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能利用到数学知识。我们在做一些小学数学的运算时,常常引用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例如,我们在开展小学数学中倍数运算的时候,经常引用说:“小明有20个苹果,小强有5个苹果,问小明手里的苹果是小强手中的几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经常就是口述这样的问题,然后提问小学生,由于孩子的抽象思维发育的还不够完善,对于一些口述的问题,思考不够全面,学习的效果不够明显,久而由此就形成了厌学情绪。有些教师也知道应用画画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思考,但是方法过于简单,手段过于呆板。
(2)很多时候小学数学教育的以画促思只有其表,没有其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任何教师都是很赞成这种教学方式,因为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但是很多时候都是喊得多,做的少。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正真实现以画促思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很高的,需要教师利用大量的时间运用在绘画上,课下不仅要备好课程,还要进一步学会各式各项东西的绘画技巧,例如简单的苹果,有的教师画的很像,但有效教师的苹果就不怎么直观形象,甚至是一些抽象派。开展以画促思改革尝试。实际情况下,教师观察生活中实物,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不能上课就说我们用一个圆形表示苹果,用一个方形表示房子之类的言语。这就说明这个教师没有在课下苦练绘画技巧,只是以画促思教学方法的表面,没有深入的学习其中的实质,其实这种以画促思教学方法的目的就是在于将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用绘画的手段形象化、具体化,使得孩子接受起来更加的直观、形象。画的像不像也是孩子们接受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3)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由于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不是很高,很难有高层次人才进入这种行业,从事小学教学的教学过程。加之教学编制的影响,事业单位人事劳资改革,对生活化的教学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导致教师长期处在职业倦怠,没有什么积极主动的开展以画促思教学方法的教育活动。这是一些小学教师不能安心工作的主要因素,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好,开展有益的教学改革尝试,很多只是浮在表面,教学要求怎么做,自己就怎么作,主动思考,沉下身子来回思考的时间几乎没有,上班就是八小时,下班就是自己的时间,没有任何奉献精神。这是小学教育改革尝试人为的因素。
三、改进手段及反思
(1)进一步加强教师绘画技巧的学习。教师在生活中不断观察教学中可能需要的一些苹果、糖果、桔子、梨的形状特征,不断提高自己绘画的形象性,例如,还是刚才那个苹果的问题,有些教师就在黑板上画出20个苹果是小明手中的苹果,再画出5个苹果表示是小强的苹果,然后让小学生数一数两者之间的几倍关系。这种以画促思的教学方法将有效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尊重孩子思维发育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理解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2)教师要主动沉下身子,主动研究教学方法的改革尝试。教师是课程教学的设计师,如果把一门课程比作一部电影的话,那么教师就是这部电影的导演,他们直接影响这个课程整体的教学效果,教师只有沉下身子,不断研究这部门内容适合怎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的效果才能出来,小学生学习兴趣才能被激发。
(3)用画画的手段,不断促进抽些问题具体化,难理解的问题简单化,不断促进孩子数学思维的形成。将一些可以应用画画的手段解决的问题,尽可能的使用画画,这样有助于孩子的更容易理解其中的数学知识点,例如小学数学中经常遇到种树的问题,在一条乡村公路的一侧开展种树活动,总共100米,每隔20米种一棵,问可以种多少棵树,这种问题不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用画图的形式完成做题,还要交给孩子们怎么画这样的图形。这样将有助于难理解的问题简单化,使得孩子的数学思维不断发展。
一、转变教学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积极耐心地引导,让学生在先入为主的观念上做到转变。应试教育下美术课一直不被重视,美术课的教学形式就是一个字“画”,这样简单的画是不利于美术学科价值实现最大化的。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转变教学理念,真正做到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要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注重差异化教学
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对于学生来说也是这样,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绘画细胞,学习是一个需要不断累积的过程,对于绘画的喜爱也需要循序渐进,对班中的学生,老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深入了解分析,哪些学生擅长画画,哪些学生不擅长。如果我们同等对待,势必会让一些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恐惧上美术课。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进行差异化教学,要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程度的提高,同时,在体验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三、发挥美术鉴赏功能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学生感悟美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鼓励学生去鉴赏,在欣赏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在鉴赏的过程中,教师不要去做任何限制,要让学生说出看到一幅作品后的第一印象,因为这才是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进而,让学生感受美,感受美术课程带来的乐趣,兴趣的形成促使学生喜欢美术这门学科。
四、音乐和美术相结合
有人说过,音乐对大脑有时有着很神奇和意想不到的作用。音乐的课堂导入,使得美术课和音乐相结合不仅能够消除学生的紧张心情,缓解不适应的情绪,这种恰到好处的衔接,会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美术活动,对学生寻找绘画素材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歌配画的教学方法也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音乐、美术课堂当中,进而为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活跃兴趣小组,培养美术学习的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术课堂需要快乐的氛围,毫无兴趣的美术课堂就如同闭塞的泥潭,毫无生气。在兴趣教学方面,教师要做到耐心的引导,在方法的运用过程中,要时刻地让美术课越来越生动,越办越好。当然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需要教师平时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注意积累点滴经验,对学生全面了解,更需要我们美术老师去创新和不断的发现。
六、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关键词:小学美术;主体性;动手操作;个性展示;和谐环境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部分美术教师采取的都是简单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大部分学生在简单的绘画过程中度过这一节节的美术课,久而久之,学生对美术课原本的兴趣也就逐渐消失了。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通过学生课堂主体的凸显来让学生在多种活动中重新认识美术课程的存在价值,重拾美术学习的信心,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下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进行说明与论述。
一、动手操作,提升美术素养
动手操作是美术教学的主要活动之一,也是锻炼学生美术能力的有效活动之一。但是,在以往应试教育下的美术活动中,我们在简单的教学生进行作品的绘制,让学生在模仿中锻炼绘画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美术课就是简单的绘画课,根本没有其他学习活动,严重不利于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课程,要鼓励学生在亲身体验,自主动手操作中重新找到美术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做年历》时,为了锻炼学生的制作能力,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了解了有关年历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欣赏、认识年历的相关知识,在教学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动手对年历进行制作,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将学生分成12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月,然后,进行年历制作,引导学生自主绘制,自己进行设计。最后,我将学生这12个月的年历制作合在一起,投入到教师使用中,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其他教师的肯定中找到学习美术的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美术素养也得到提升。
二、个性展示,锻炼绘画能力
个性展示是凸显学生课堂主体性,帮助学生重新找到美术学习兴趣的有效活动之一。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要有意识地展示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作品中赋予思想感情,进而锻炼学生绘画能力,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过程中绘画能力获得大幅度提高。因此,在实际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搭建个性化展示的平台,引导学生在个性展示中掌握基本的绘画能力,并愿意借助绘画来展示自己的个性,表达自己的思想。
例如,在教学《为叔叔画张像》这一节课时,为了展示学生的个性,锻炼学生的绘画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美术锻炼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组织学生将自己印象中的叔叔描绘下来,此次绘画的主题我们就可以定义为“我眼中的叔叔”,鼓励学生描绘出具有个性的人物画像。可见,在这样的绘画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绘画能力,而且对学生个性化的展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展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和谐环境,激发美术热情
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会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学生重新找到学习美术的兴趣,进而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中,凸显课堂的主体性,也为高效美术课堂的顺利实现,为学生美术素养的形成做出相应的贡献。所以,在素质教育下的美术课堂中,教师要通过组织多种活动,借助有效的评价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自主地走进美术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绘画环境中展示自我。
还以教学《为叔叔画张像》为例,在学生绘画的过程中,我要鼓励学生脱离教师进行自主绘画,要让学生大胆地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将自己印象中的叔叔动手描绘出来,之后,对学生完成的作品也进行肯定性的评价,但是在评价的过程中,我不能简单地说“很好,不错,继续加油”等带有敷衍性的评语。对于“二次元”的学生绘制出来的作品,我们要虚心地向学生情境,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切记不能因为学生画的抽象而一盘否决,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要确保学生在高效、轻松的环境中找到美术学习的动力,同时,也能大幅度地提高美术学习的质量。
作为新时期的美术教师,我们要有效地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贯彻落实到实处,要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来锻炼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美术课堂中重拾学习的信心,同时也能轻松地掌握基本的美术技能。
关键词:小学美术;线描;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今的小学美术线描教学过程中,受各方面原因的影响,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发挥,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美术线描教学做了几点简要探讨。
一、小学美术线描教学概述
所谓的小学美术线描教学,说白了也就是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途径开展线描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线描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获得美术基础与技能,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的教学。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线描也叫白描,即单纯的用线画画,在线描中线条可以有许多变化,如长短、粗细,曲直、疏密、轻重、刚柔和有韵律等。线描画使用绘画工具简单,这种画虽然画起来较为方便,但是能够对具体物像进行概括与处理,可以做到细致刻画。在中国绘画中,线描既是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画种,又是造型基本功的锻炼手段,还是工笔画设色之前的工序过程。线描不仅可以勾画静态的轮廓,还可以表现动态的韵律。在线描教学中,既可以对学生进行造型训练,也可以进行创新性练习。由此可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线造型训练是学习绘画的基础,而线描则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基础。
二、小学美术线描教学的目的分析
对于小学美术教学而言,我们总是可以预设许多目标,但就线描部分的教学而言,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我们要通过借助线描这种教学载体,为小学生的后继深入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专业素质基础,包括主动的创作思维,敏锐的感受,对画面的把握及处理能力,对审美法则的掌握等。其次,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线描是需要积极审美和组织画面的艺术形式,自然主义的造型观无法让线描教学成为更有意味和价值的知识。审美意识及能力的介入,让艺术表现的规律被提到了主体性教学中。取舍、概括、组织、解构、虚实、强弱、顿挫等艺术表现法则需要在学生的画面中扎根,并变成一种表现才能。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各方面都还处于发展和养成阶段,在小学美术线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向学生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最后,培养学生的线描能力。任何艺术作品,都需对重要细节进行一定的刻画。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通过线描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运用线条进行刻画的技能技巧,并从中总结有关规律,培养学生线描能力,使其在未来面对各专业的创作时能够举一反三,明白如何去处理相应的刻画难题。
三、现阶段小学美术线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和不断深入,我们的小学美术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做了了相应的转变,线描部分的教学也是如此。但是,受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在当前的小学美术线描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严重的制约着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能力的养成。首先,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虽然课程改革做了相应的指导,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还是以学生的描摹训练为主,过分强调绘画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小学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教学方法单一,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美术教学的发展。另外,在课堂上,很多教师只知道频繁示范,不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很多学生都只知道照葫芦画瓢,久而久之,如果没有教师的示范画,学生就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画,使得线描教学流于形式。最后,在我们的教学评价过程中,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家长对学生的作品评价都存在误区,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很多的家长、老师通常把绘画作品画的 “像不像”作为了评价标准,他们认为作品越是接近客观物象,学生的绘画水平就越高。线描是一种直接用线去描摹物象的绘画形式,这样的评价过于死板,不利于学生有效的学习。
四、开展小学美术线描教学的有效策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早在我国的古代,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老夫子就给我们阐述了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的潜在动力和前提,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积极的投入其中,乐于去探究、交流。对于小学美术教学来说,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更为重要。因此,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善于结合小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的特点,积极的挖掘线描教学中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乐学,提高教学效率。生活中有很多绘画素材,如书包、写字台、衣服、帽子等。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生活中的事物,将其纳入到课堂教学中,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2.做好课前准备,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学生学习量的增加,学习知识的难度加重,很多小学生就会出现放弃现象,学生对绘画的浓厚兴趣反而逐渐的降低,绘画作业时出现拖拉或不能完成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也会表现出满不在意的情况,对于此,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积极的从课前的准备入手,找准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的线描能力。为此教学中,首先,我们不仅要关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要关注学生的技能技巧训练。因此,在线描教学前,都要广泛收集大师线描作品以及同龄人的优秀线描作品,做好教学设计和课前教学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此外,学生没有准备或准备不齐线描工具、材料,线描练习就很难进行。所以,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会布置并督促学生准备好工具和材料,特别是速写本和一样自己熟悉的绘画作图工具。这样,有了充分的准备,课堂教学就不会枯燥无味,学生就能学得更好。
小学美术线描教学,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不能一蹴而就。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不断的转变教学观念,不断的总结、探究教学的方式方法,我们的教学才能更加的适合学生学习,更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素描,简单地说就是朴素的描绘。广义上的素描就是指不考虑任何色彩的绘画(主要指单色画);从狭义上来讲,就是指相对静止、时间较长的单色绘画。素描主要研究物体的自然形态与人的视觉关系,是构成色彩画(如油画)、雕塑和其他艺术造型的根本源泉,是一切艺术形式的高度结晶,能够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掌握和认识艺术规律。艺术界人士普遍认为,素描是艺术的最高境界,除了色彩外它包罗万象,其他所有添加的东西只是起辅助作用。素描不仅仅是绘画的一种手段和形式,而且还贯通所有造型艺术领域,用来认识基本规律最本质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因此素描具有一切造型艺术的规律和特征,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可以培养人们对事物的分析、观察和表达能力,从而进行艺术创造和构思。
二、素描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素描课堂教学通过对物体的结构、形体、明暗、色彩感和空间感的研究,培养绘画者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把观察到的事物表现出来,以加深学生对造型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专业的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形体间的构成与组合关系。教师要在传统写实训练的基础上引进现代美学思想,并融入表现主义素描因素,这样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训练系统,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完美的表现能力。
三、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出来,才能使学生爱上美术,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根据教学要求选择学生喜欢和乐于接受的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如采取示范画、绘画游戏、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多视角地展现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具体形象的想象力和感受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2)把美术课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艺术离不开现实生活,否则它就失去了其生存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积极探求生活中的美,通过观察达到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培养学生的绘画习惯
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对于绘画者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起足够注意,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急于动笔,要从整体着眼,从局部着手,要学会观察,对所画对象的整体结构,如比例、空间、形体、明暗等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后开始动笔,这样才能对物体进行整体把握,才能使作品产生整体美,不然会出现一味地死抠局部,造成局部相互间不能顺畅地衔接,使作品缺乏整体效果。
五、在素描教学中贯穿课堂示范
素描教学是一种技能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光靠单纯的理论讲解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进行课堂示范,在枯燥单调的素描教学中贯穿教师示范,会给教学过程增添色彩、注入活力,这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都不可替代的。课堂示范对美术教学来说非常重要,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有全面的专业技能和对绘画对象的全面把握能力,这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六、局部修改要恰如其分
素描的学习过程应循序渐进,学生只有在反复的练习和实践中才能提高,但是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问题。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品时要做局部修改,但修改要恰到好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并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恰当和适度,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给学生留有继续绘画的余地,不可改得太细太多,否则会打乱学生的思路,使绘画无法进行下去。
七、恰当的点评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
当学生的“绘画作业”完成后,教师要对作业进行批改。绘画作品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作业,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它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教师的点评很重要,因为恰当的点评尤其是肯定和赞美的评价会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作欲。同时,对作品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缺点也要明确指出,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告知改进方法,避免在以后的作品中犯类似的错误,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绘画能力。
八、结语
[关键词] 装饰色彩 色彩写生 色彩教学
装饰色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叫色彩归纳,特别是对学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装饰色彩也是色彩造型绘画的一种较为独特的表现方法,对有的教师或者学生来说色彩归纳也可能的新的名词,尤其是写实绘画专业的教学来说更是如此,但对于学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归纳色彩或者装饰色彩就不会显得那么的陌生。在色彩的教学中,装饰色彩应该更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是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一门写生造型的基础课程,是必不可少的。
装饰色彩也是属于色彩写生的基础课的范畴,同时与一般的常规性色彩写生有所区别,存在独特的色彩语言,它也是写实性绘画的延伸或说是转化。装饰色彩的造型原则是不停留在对客观自然色彩或者形态的客观再现性的“实对”,而应该是突破客观自然色彩和形态的约束,更着重与主观对色彩的主观领悟。在这方面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教学中,不能照搬以往的美术院校或纯绘画专业的训练方式。我们都知道在美术院校或者纯绘画专业的教学中是由浅到深,按部就班的长期的反复的训练,从而达到对色彩和造型的目的,同时通过这样的练习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扎实的造型基本功。而这方面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对学生则有不同的要求,美术院校或者纯绘画专业是培养具有一定造型能力和艺术创作的画家,而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具有一定造型能力和艺术修养的设计师,这里也包括了对色彩的理解及修养的培养和锻炼,这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时间分配等都有着比较大的区别,也决定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对学生的要求有更多的不同,在我对装饰色彩课程的实践教学中,经过实际的教学和对课程的思考与探索,归纳总结得出两个与纯绘画较为明显的区别,也可以说是总结出装饰色彩的两个基本指向,课程中存在很多的区别。在这里简单谈两点。
首先,培养学生能力目标
在装饰色彩教学中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与纯绘画的学生所要掌握的要求和目的不一样,前者要求学生成为具备有一定造型能力和艺术修养的设计师,而后者是要求学生有从事纯绘画艺术创作的画家,这就决定了在培养目标上有很大的不同,同时两者可能有很多的联系,但是更有区别。简单说也是培养设计师和画家的区别,而我们的教学中是着重前者的培养。成为画家的不一定能成为设计师,反过来说设计师也不一定能成为画家,两者有着必然的联系的同时也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在装饰色彩的教学中,应该要用培养设计师的能力和目标来对学生有倾向性的要求他们,也就是说不可以用对待纯绘画专业的学生的要求套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身上。再说了,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没有象纯绘画专业的学生那样有那么长的时间来对写实性的物象进行反复的训练,对他们来说这样课程的时间是比较短的,所以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教学训练的目的。这就是说,教师在上课前应该清楚的知道自己面对的或所要教的学生将来要从事何种职业?要掌握何种能力?要他们成为画家还是成为设计师?教师应该清晰的知道要培养学生具有成为设计师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和任务,要以设计师的素质的能力要求去训练学生,有了这个概念,才可以在教学中清晰的去体现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保证在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其次,教学内容方法
论文摘要:素描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注意基础素描教学理念的探索:在素描基础教育中,在强调学生实践技术训练的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念;在课程开始阶段就应通过鉴赏、研究、分析优秀素描作品等手段强化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决不可重实践而轻理论;要提倡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意识,对学生的艺术个性要进行精心引导,决不能机械地为学生制定“依样画葫芦”的标准.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练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锤炼艺术语言,提高造型能力.对于每个学生来讲,无论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素描练习都是必不可少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曾指出:“素描是绘画、雕刻、建筑的最高点,素描是所有绘画种类的渊源和灵魂.”19世纪俄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契斯卡柯夫曾说:“素描是一切的基础,是根基,谁要是不懂得或者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立足之地.”
素描既有基础性的一面,也具有单独作为一种绘画方式的另一面,自成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在学院美术教育中,素描因为其基础性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现存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弊端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强调基础,不利于学生创作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不足甚至认为素描枯燥乏味,教学效果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对各个层次、不同专业的美术人才的需求激增,美术教育急速扩张,从而人校新生的总体专业水平有所下降;基础素描课程的课时量有所缩减,教师在学生个体上花费的教学时间明显减少.面对这样的困境,当务之急是对素描课程的教学理念进行调整,拓宽现代基础素描教学的思路,给乏味的基础教学增添活力,使素描能和别的画种一样成为独具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基础素描架构起良好的知识体系.这是构建现代素描教学模式的根本.
1、从艺术素养入手强化学生的艺术观念
在素描基础教育中,在强调学生实践技术训练的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念.传统的素描教育偏重实践而轻理论,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学生也往往把技术水平作为衡量自身素质的标准,非常漠视理论水平和艺术素养的提高,甚至以为“技术”与“理论”之间是相悖的.过分专注学生的技巧性训练,不利于开阔他们的眼界,容易使他们对一些艺术产生成见甚至抵触和排斥不同类型的绘画形式,导致他们以自己所学到的具象写实和传统理性思维来衡量各种绘画流派从而产生错误.
随着我国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技能的获得不再是高等教育的唯一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素质教育成为主流.为了强化学生的艺术观念,教师可以打破教学常规,从源头文化开始,把学生原本需要在素描学习中获得的对审美思想、美学思潮、艺术发展规律、艺术创造的特点的认识,提前到学习的初始阶段或与学习过程并进,使学生一开始就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能目的明确地进行学习和研究.艺术作为人文学科的一部分,其底部应该由人文学科来支撑.学生在艺术道路上的成长很大程度上需要眼界的开阔,基础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宽广的美术层面上找到一个可以依托的“点”.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强调艺术理想的实现不能只依靠技能,还需要艺术理论的支撑,更需要文化素养的深厚积淀.
2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变“技入道转”为“由理入道”
绘画是一件需要动手的事情,因而很多教师都喜欢在画室里摆静物上课.但是,一些教师极少向学生讲明应怎样观察和表现物体,只是简单地讲一讲“三大面五大调子”,就要学生开始实践.这样,学生由于不知道应该怎样处理画面,往往无所适从,只好迷失于画面中,依葫芦画瓢,照抄对象;由于丧失了自己的主动性,对画面没有控制力,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也感到茫然,很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厌倦心理.这种重实践轻理论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于素描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感性上.如果在课程开始阶段就通过鉴赏、研究、分析名家和优秀学生的素描作品,把素描的基础理论知识给学生讲解清楚,不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对素描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能从更高的角度思考自己的作品,主动地把握画面.边分析作品边讲解理论的教学过程是极有活力的,这种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画面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形式美的想象感悟能力和创造性地处理视觉信息的能力.
3、注重学生的艺术个性发展
长期以来,基础素描都遵循以写实为主的固定教学模式,整个素描教学偏重于技术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的因素,从而学生在整个高等教育阶段的素描学习中只知道机械地再现客观事物,无法在画面中加上个人的感受和想象.
个性培养是艺术教育应该达到的目标之一,而艺术个性来源于真实的个人感受,来源于个体对社会、生活、自然的感受和敏锐的洞察力.在素描教学中,学生的作品中常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个性萌芽,尽管这些个性表现得不够稳定,但教师应该及时地把握住学生这种偶发的闪光点,不应该忽视或者是放任自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艺术个性进行精心引导,决不能机械地为学生制定“依样画葫芦”的标准,否则,就会扼杀学生的艺术个性,学生的素描作品只能成为客观世界的复制品,只能是千人一面、万物一形,而不可能是独具匠心的创作.在高校美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在练习基本功的同时,还应该自主地对每一种绘画基本要素进行研究,以确立哪些要素能够成为自己的绘画语言,并能将绘画对象转化成为艺术符号,即根据内在需要去描述对象.没有内在的触动,素描习作只能是简单的图像练习,只能是一个模仿对象的过程.
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进行创新,现代社会对于美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的在变化,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对美术人才的培养,强化学生的独立意识,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校美术教学要改变其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教育思想,注重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深入探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丰富自己。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对于美术知识的需求,创建活跃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美术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从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在高校美术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教育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美术教学从根本上讲就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且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性想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所谓的创新性思维,其实就是学生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所要具备的思维方式,其中包括思维能力的独特性、流畅性与敏感性等等。如在学生进行写生课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眼、脑与手的结合,就是将观察力、想象力与绘画进行有机融合,不论是素描写生的黑白灰三色调还是在彩色写生中冷色调与暖色调等,每一种画法其实就是一种思维的变化与趋势,所以就利用这一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培养。创作课中就是培养学生与检阅学生的艺术涵养与创作思维为目的的教学过程。是可以利用命题式创作与自身所熟悉的素材进行的创作,不论是哪种美术创作,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的一个途径。
(二)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美术教学是一项动手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且在进行美术教学中必须要保证三分之二的时间在绘画与制作赏析上,这其实就是一种智慧技能型的实践活动,在教师进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时,都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怎样进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将知识更新与拓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对学生进行技能与技巧上的训练时,要开阔教学模式与风格,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与深入研究。发展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眼光。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能力
美术教学的成果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就是美术作品。而完成一件美术作品又离不开绘画工具与绘画材料,在美术材料的选择上又决定了美术造型手段的多样性。将形形的绘画材料运用到美术中,就要用到多种的造型手段,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发现新的绘画材料时,要加以创造性的处理。用科学的态度去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得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作用。
三、在高校美术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的实施
(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性教学,其主要目的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审美观点,以及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提高。美术教学内容要服务于学生个人的审美发展,根据形式多样与健康向上的原则进行编排,加强美术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连接。
(二)及时更新教学方法
在高校中进行美术教育教学是一个相对难度较高的学习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美术活动中,根据创新教育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体验,提供自由尝试与表现自我的舞台。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发展个性。随着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利用知识的多种渠道,而美术教学的变革就要彻底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美术教学的水平。
(三)教师要转变角色定位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处在主导的地位,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时间与教学方法都是由教师进行规划设计的,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中,教与学的界限十分明确,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而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两者是分开的。所以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位置进行重新的定位,确立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环节中,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及时更新教学评价手段
遵循美术教学的特点与创造性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美术教学作为一个感性与个性较为突出的学科,一直以来都难以有一个统一而又简单的评价标准。就目前来说,应该要将“创新性”作为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可以有效的加强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热情,标新立异,发展创新性思维,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创新性练习,尽可能的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与注意力,最终达到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坚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制订出全新的教学评价指标,发展学生的个性。
四、总结
【关键词】小学美术 美育教学 探究
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当下更加注重促进学生的全方位的发展,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不论是在思维、个性还是知识学习方面都处于入门阶段。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国在课程制定过程中,不仅对于语文、数学等知识性学科进行更为科学的教学目标调整,并且在美术、音乐等艺术性学科的教学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便于充分发挥艺术性学科的陶冶和教化作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思维上的丰富和情操上的陶冶,培养出一批批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人才,为后期初高中甚至是大学时期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从人类本身的属性来看,眼睛是人类观察外物最基本的工具和媒介,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对于特定的美术作品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偏爱,这可以定义为个人的原始审美范围。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审美经验方面的缺乏,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正处于一种直觉性感受美的阶段。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打开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可以在欣赏作品时发现美的存在。
首先,教师要有目的性的锻炼学生的色彩观察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一般在接触一幅画时最先注意到的就是色彩而非内容,更不可能从中看出一幅画内在的含义。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颜色入手,让学生多接触不同的颜色,并且给学生讲解每一种颜色所隐藏的情感,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一幅美术作品的色彩直观性的感受到作品表面的情感所在。
其次,在认识颜色的基础上,教师要尽量选择一些具象的画作来给学生欣赏,因为具有固定形象的作品要比抽象性美术作品的欣赏难度要小得多。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具象美术入手,可以让学生直观性的观察出作品出现的人与物,然后在色彩的配合下,能够逐渐深入性的了解这幅美术作品的内在含义,然后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学生才能够逐渐适应并且逐渐建立起相应的审美思维。
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感知色彩和表象的内容只是审美能力建立的初步环节,而在美育教学过程中更深入也是决定着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欣赏美术的环节就是让学生能够将表象的美感转化为情感上的共鸣。从发现美到体会美的转变。
首先,在美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任何美术作品的灵感都是来与日常生活,而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赋予作品情感和思想。所以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才能体会作品的美感所在。小学生正处在想象力与联想能力最充沛的阶段,所以总体来说基础是好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的想象力着力点正确,并且具有方向性即可。
其次,在美术作品鉴赏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作品为媒介,以想象力为引线,实现情感方面的共鸣。每一幅美术作品都有其内在的灵魂,其中都蕴含着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情感,或悲伤,或疯狂、或激昂,或低落……这些都隐藏在内容和色彩中。在作品欣赏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讲述一下作品人物相关的故事、创作背景等,让学生将创作者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和作品色彩、内容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身临其境的去体会作品中的情感所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一幅美术作品所隐藏的深层含义。
三、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不论是感受美还是鉴赏美都是美育教学中理论性的环节,而创造美则是美育教学的检验环节。通过创造美的活动,教师不仅可以帮学生发现其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天赋,更可以通过美的创造来锻炼学生的身体和思维协调能力。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美术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仅仅是一门陶冶情操的调剂性科目,无关考试,无关成绩,所以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拿考试型科目的计划和要求来要求学生。尤其是在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首先选择一些简单的人物或者是动物的图案让学生进行描摹,教师可以适当的教给学生一定的画画技巧,逐步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能力。
其次,教师在美育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绝对的自由。艺术是一种主观性、情感性非常强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本身没有经过社会的打磨,性格中是非曲直的判断非常鲜明而直接,所以体现在艺术创作方面就是一切遵从本心,不论是在表现形式还是色彩选择方面都是信马由缰。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学生创作过程中尽可能的不要给予任何干涉,让学生画自己想画,哪怕是通篇的涂抹也可,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积极性。
四、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个性和人格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成长时期,个性和人格还处于建立时期。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美育任务尤其重要,因为单纯的知识教学环节,学生有可能非常抗拒理论性较强的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但对于以图画为主的美术,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较高,所以作为美术教师可以借此优势充分发挥美术这门学科的艺术感染力,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个性和人格。
首先,教师在选择美术作品过程中要有目的性,尽量选择一些思想健康向上的作品,或者是一些趣味性较强但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作品。这样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着作品进行讲解时,学生不仅能够通过欣赏作品获得美的享受,还能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