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业技术 推广人员 能力
在社会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先决条件。随着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有着重要作用,也是提高农业生产规范化的重要条件。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推广人员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推广人员的业务能力不强,将会影响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因此,有关部门必须了解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基本情况,从各方面提高推广人员的综合能力,确保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
1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正在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受人为因素和外部因素方面的影响,依旧存在着较多问题。所以,应及时处理好相应的问题,对农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外部问题方面。只有确保外部环境的良好性、适宜性,才能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条件。而在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实际工作时,很容易受到管理体系、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干扰,影响推广效果[1]。很多农村管理人员、技术推广人员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仍不够重视,致使外部支持不足,影响农业技术的推广进程,也给农业科技战略目标的实现带来影响。(2)人员问题方面。只有合理的构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体系,加快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才能避免出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不足、能力不足等问题[2]。目前,很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数量分配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难以满足相应的工作需求,进而影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效果。
2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能力的途径
2.1改善工作环境
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支持,确保相应的推广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当前,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时,相应的条件较为简陋,工作环境也较差,难以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性。因此,在新的环境下,有关部门必须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环境进行改善,优化相关的设备及条件,让推广人员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开展推广工作,确保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
2.2加强人员培训
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能力,就是更好地为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提供必备的条件,也能够进一步提高推广水平。所以,有关部门必须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推广人员对农业技术的掌握。农业科技管理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科技人员的下乡次数,提供较好的锻炼机会,让这些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有关部门还可以通过技术骨干,加强对推广人员的培训,以增加推广人员的经验及整体素质,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2.3完善推广机构
推广机构的建设是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提高推广人员业务能力的关键条件。有关部门须依据实际情况,对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管理,做好机构人员的编制工作及推广人员的绩效考核及工作调配,并适当给予一定经费,及时解决各种推广问题;推广人员须依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推广服务,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高效运行。
3结语
农业技术的推广是提高农业生产规范性、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推广人员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主体,只有提高推广人员的业务能力,才能在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有关部门必须对农村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依据推广人员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培养方案。应加强对推广人员专业能力的培养,更好地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给农民的农业生产带来便利。
参考文献
[1]于迎军.浅议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能力的途径与措施.华章,2012,(32):345
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农技人员的进、管、出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权限办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合理流动、充满活力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人事管理制度。
一、人员聘用程序:
1、公布聘用岗位、职责、聘用条件、工资待遇等事项;
2、应聘人员申请应聘;
3、聘用单位对应聘人的资格条件进行初审;
4、聘用单位对通过初审的应聘人员进行考试或考核,根据结果择优提出拟聘人员名单;
5、聘用单位领导集体讨论决定受聘人员,并公布聘用结果;
6、聘用单位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人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签订后的聘用合同须经政府人事行政部门鉴证。
二、人员聘用上岗方法:
1、人员聘用要体现公平、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聘用的全过程要建立严密的人才考核流程,将聘用岗位及职数、竟聘者及个人履历、竟争规则及过程等信息一一公示公开,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建立全方位的社会监督机制,充分体现聘用制度全程的公正性,加强全社会监督力度,严把“入口关和出口关”, 实现真正的公平、公开、公正。
2、竞争上岗考试考核内容,专业知识所占比重不得低于80%,参加竟聘上岗人员应具备竞聘岗位相应专业学历,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在编在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人员进、出、管、用由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按程序报批。
三、人员聘用期限:
人员聘用期一般为3-5年,对连续工龄满25年或在本单位工作10年以上、或距退休时间不足5年的人员,可签订长期聘用合同至退休。
四、聘用人员考核:
考核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实行领导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考核工作实绩与工作态度相结合的办法。考核的内容应当与岗位的实际需要相结合,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考核结果为晋升、奖励、续聘、解聘、调整岗位及工资、津贴的依据。
受聘人员年度考核不合格,聘用单位可以调整该受聘人员的岗位或者安排其离岗接受必要的培训后调整岗位,岗位变化后,应当相应改变该受聘人员岗位工资待遇,并对其聘用合同作相应变更。
莱西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考核考评制度
为建立农技推广责任制度,科学评价农技推广人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根据《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意见》(农科教发[2009]7号)和各级文件要求, 特制定本考评制度。
一、考评原则和范围
1、农技推广人员考评应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真实地反映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责任和业务水平,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为目的,促进全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责任心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2、本制度中的农技推广人员是指全市按照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建设要求设立的农业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和乡镇责任农技员。
二、考评内容和标准
1、农技推广人员的考评标准以其职位职责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
2、农技推广人员考评由综合考评、业务考评、服务对象直评三部分组成,以分值计算,总分为100分。
3、综合考评主要对其德、能、勤、绩、廉进行考评。包括职业操守,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爱岗敬业的表现,完成各项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益和贡献,以及廉洁自律情况。具体考评由市农业主管部门,镇(街道)和服务对象按相应的比例进行。
4、业务考评主要对其完成的业务工作情况及取得的实绩进行考评。业务考评以量化打分进行,具体考评指标及标准另行下达。
5、服务对象直评主要是指由服务对象对其服务内容的满意度进行测评。一般需对三个以上服务对象抽查等形式进行测评。具体考评方式、考评指标及评分标准由主管局确定。
三、考评组织和办法
1、市农业局成立专门的考评小组,负责对全市农技推广人员的考核管理和组织工作。
2、首席农技推广专家的考评由农业局、各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主要服务对象按4:3:3的权重比例计算。所在单位主要对其德、能、勤、绩、廉进行综合考评,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主要考核其业务业绩,主要服务对象考核其工作满意度。考核结果和等次在区级农业部门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3、农技指导员考评由农业局、服务对象两方面共同考核,按5:5的权重比例计算。农业局主要对其德、能、勤、绩、廉进行综合考评,服务对象主要考评对农技指导员的满意度。考核结果和等次在市级农业部门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4、责任农技员的考评由农业局、镇(街道)和服务对象三方共同参与,按3:3:4的权重比例计算。镇(街道)主要对其德、能、勤、绩、廉进行综合考评,农业局主要考评其业务工作业绩,服务对象主要考评对责任农技员的满意度。考核结果和等次在服务辖区镇(街道)和市级农业部门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并作为聘用和报酬、晋职晋级以及奖惩的重要依据。
四、考评结果与奖惩
1、农技推广人员考评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总分达到90分及以上为优秀,60—89分为合格,59分以下为不合格。优秀等次比例不超过参评总人数的15%。
2、市、镇(街道)两级建立农技推广人员考评激励制度,对年度考评优秀者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资奖励。凡考评没达到优秀的,不得推荐参加农技推广先进个人的评选。
3、农技推广人员考评结果与年度考核挂钩,并作为职务、职称晋升,评优、奖金发放、进修培训的重要依据。
4、首席农技推广专家考评不合格者,取消首席农技推广专家称号。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第一年考评不合格者,予以警告;连续两年考评不合格的,不得继续聘任。
莱西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制度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府推动、多方参与、突出重点、分级分类,逐步推进的思路,坚持骨干培训与普及培训结合,理论教育与现场指导结合,实地培训与远程培训结合,本地培训与异地培训结合的原则,实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和农技人员学历提升计划。组织发动各级农业部门,推广科研教学单位,形成农科教、产学研之间相互配合、上下联动的大协作机制,合力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工作,造就一批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骨干。
一、培训机构
各级农业行政、推广、科研、教学单位是开展农技人员培训的主要机构。
二、培训对象
市、镇两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广校专业教师、大学生村干部、支农大学生、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负责人、农民技术员等。
三、培训内容
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农业技术和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知识,农技推广理论和方式方法,农业公共信息和统计技术,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扶持政策等。
四、培训方式
根据不同要求,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分层分类开展培训。
异地研修主要是将市级农业技术人员和镇(街道)骨干农技人员选送到高中等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实验站进行研修,以提高农技人员对先进实用技术的掌握水平、农技推广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市镇集中办班主要是在市镇两级集中办班,重点培训当地生产急需的关键适用技术,以提高市镇两级农技人员的推广能力和服务水平。
现场培训主要针对农业科技示范户、植保员、沼气工、果树修剪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种植业农民技术员,通过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的现场实训,重点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五、培训管理
市农业局组织制定培训计划,提出分期分批培训要求,组织遴选骨干人员参加培训,配合培训基地做好培训工作,为培训基地提供培训经费。培训机构制定培训教学计划,建立培训台帐。培训结束经考试考核,合格者由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向学员颁发合格证书。建立农业人员培训数据库,将农技推广人员接受培训情况作为职务、职称晋升和优先承担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的重要依据。
莱西市农技推广人员责任制度
一、市级首席农技推广专家
(一)职位设置
首席农技推广专家按我市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实际情况,设粮油、蔬菜、水果、植保、种子、土肥、农业科技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8个岗位,由有较高知名度和权威性的技术人员担任,具体由市农业局确定并聘任。
(二)任职资格
1、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诚实公正,爱岗敬业,作风正派,责任心强。
2、掌握本领域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熟悉本专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标准及规范,专业基础理论扎实,技术水平过硬,业绩显著,为本地、本领域的技术带头人。
3、具有丰富的“三农”工作经验,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大学以上学历、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5年以上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时间。
4、有较强的组织协调、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敏捷,善于开拓创新。
(三)岗位职责
1、宣传贯彻有关“三农”发展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当地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对重大农业决策提供科技咨询。
2、根据我市农业发展、市场需要和农民生产生活等源头性需求,研究提出本地区本领域农业科技推广计划方案。
3、组织实施并带头开展本领域重大关键技术(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和集成推广,确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要措施。
4、通过我市农业信息网等,为农民提供相关科技信息,解答各种农业技术咨询。
5、培养和培训本领域技术指导员、责任农技员、科技示范户等,解答技术指导员、责任农技员提出的各种技术问题。
6、组织或参与农业地方标准的制订,按照“标准”研究制定相应的技术操作规程、生产模式图,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根据产品准出、市场准入及产地可追溯等农产品监管制度的要求,研究提出本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相关技术措施,指导搞好田间生产档案记录。
(四)主要量化工作指标
1、掌握农民的科技需求动态,年提供1项以上农民急需的有效实用技术,组织1次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广活动,建立1个稳定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联系1个镇(街道)、1个生产基地、1个生产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10个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服务工作。
2、开展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的业务培训,落实每人每年12天的培训要求。
3、及时答复农技110的技术咨询,答复率达100%。
4、结合农事季节有较高质量的农情信息10条以上。
5、全年下镇(街道)、村、户时间不少于50天。
二、市级农技指导员
(一)职位设置
农技指导员职位包括市级农技推广机构中除首席农技推广专家的其他所有种植业技术推广职位。
(二)任职资格
1、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诚实公正,爱岗敬业,作风正派,责任心强。
2、了解本领域科技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标准及规范,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业务技术水平。
3、专职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大专以上学历或具有国家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4、有较好的组织协调、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岗位职责
1、协助首席农技推广专家研究制定本领域全市的农技推广计划,完成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及上级部门交办的农技推广工作。
2、组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宣传推介,农作物病虫害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指导农民采用良种良法、科学用肥用药、开展标准化生产。
3、组织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相关技术措施,指导农业生产组织及农民按照农业标准、技术操作规程及生产模式图,开展标准化生产,搞好田间生产档案记录。
4、联系、指导镇(街道)责任农技员业务工作,组织开展对责任农技员、科技示范户、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及时解答责任农技员、农民提出的各类技术问题。联系、指导若干个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及重点示范户,开展生产调研、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
5、掌握全市的生产情况,及时报送和农事信息,完成有关调查统计。
(四)主要量化工作指标
1、年主持或参加1项以上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的实施,组织1项以上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广。
2、建立1个稳定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联系1个镇(村)、1个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生产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10个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服务工作。
3、组织或参与组织4期300人以上农业技术培训,4期农业科技示范户现场指导会。
4、全年入镇(街道)、村、户时间不少于80个工作日,入联系户平均不少于5次。
5、对群众的技术咨询,答复率达100%。
6、有较高质量的农情信息20条以上。
三、镇责任农技员
(一)职位设置
责任农技员包括所有从事种植业技术推广的镇(街道)农技人员、科技特派员职位。
(二)任职资格
1、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诚实公正,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工作责任心。
2、专职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具备农业专业中等学校以上学历或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3、了解国家有关农业及农技推广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4、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业务技术能力,能独立开展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培训、推广工作。
(三)岗位职责
1、宣传贯彻有关各项“三农”发展的方针政策,协助落实上级农业科技部门在当地开展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工作。
2、全面负责若干村(片)责任区全体农户的农技推广服务工作,重点联系若干个科技示范户。通过现场指导等渠道,及时答复责任区农户提出的各类技术问题,不能解决的负责向上一级或其他农技推广机构、人员寻求帮助。
3、在上级农技推广部门的指导下开展本专业新品种、新技术及农业标准化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确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建立试验示范基地、示范片、示范户,做好农作物病虫害及农业灾害情报、防治和处置,指导农民按技术操作规范和模式图开展标准化生产。
4、举办或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科技培训。指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建立“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记载生产档案,全面负责本区域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是联系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责任人之一。
5、掌握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及时报送和农事信息,完成有关调查统计。
(四)主要量化工作指标
1、开展1项以上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
2、在责任区内建立1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联系1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大户)、10户科技示范户的农业技术服务工作。
3、责任区内田间生产档案记录实施率占应建数量的85%以上。
4、年组织农民培训500人次以上,举办或参与举办科技示范户参加的现场指导会4次以上。
5、年进村入户时间100天以上,入联系户平均5次以上。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农业部关于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切实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通知》要求,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业务素质和农民技能水平,增强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研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技术人员培训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面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基层农技人员的素质状况,迫切需要依靠科技改善农民生产经营能力,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肩负着把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繁重任务,是科教兴农的基层骨干力量。长期以来,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与新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的艰巨任务和赋予的历史使命相比,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亟待提高。据统计,2007年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只占45.9%,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只占59.7%,2003-2007年,每年仅有约8.7%的县乡农技推广人员参加过培训,其中培训时间在三个月以上的仅为2%。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促进知识更新和结构改善,努力建立起一支功能强大、理念先进、技能优良、作用明显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各级农业部门、科研院所和高中等农业院校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要科学谋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努力探索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的制度化途径,更好更持久地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技支撑。
二、精心组织,全面部署培训工作
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作,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活动,是适应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的需要。培训要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重点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以及农技推广技能、农业公共信息服务技术、农业政策为主要内容,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对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技术人员开展扎实有效的技术培训。要促进形成行政部门与农业推广、科研、教学、企业等单位相互配合、上下左右联动的大联合、大协作新格局,合力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共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一)培训机构
各级农业行政、推广、科研、教育单位,产业体系各综合试验站是开展农技人员培训的主要机构。
省级农业部门要动员所属科研、推广机构,充分发挥面向全省的区位优势,有针对性地重点培训骨干农技人员尽快掌握重要、重大生产技术,推动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应用。
高中等农业院校要依托自身科研、人才和信息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贴近“三农”的办学特色,通过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等方式面向基层开展技术培训和学历教育。同时,要动员广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广泛进行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各综合试验站和岗位专家所在单位,要根据产业技术体系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对体系延伸所涉及县、乡的核心技术人员进行业务提高和培训。
(二)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一是以县、乡(团、场)两级种植、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农垦等行业技术推广人员为主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二是以科技示范户、村级动物防疫员、植保员、农机手、沼气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种养大户为主的农民技术人员;三是返乡就业的农民工。
(三)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具备区域特色的主导品种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尤其是作物越冬管理、春耕备耕关键技术;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扶持政策;农业推广的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和管理统计技能等。
(四)培训方式
根据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技术人员的不同需求,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分行业分县组织实施,主要采取异地研修、县乡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三种方式。
异地研修主要是将县级农业技术人员骨干集中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农业大学、高中等农业职业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进行研修,以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对先进实用技术的掌握水平、开展技术推广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县乡集中办班主要是在县、乡两级集中办班,重点培训当地生产急需的关键适用技术和推广方法,以提高县乡两级农技人员的推广能力和服务水平。
现场实训主要是对科技示范户、村级动物防疫员、植保员、农机手、沼气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种养大户等农民技术人员,通过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的现场实训,重点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要针对农民工返乡所提出的技能需求,大力开展就地转移培训。
鼓励各级各类培训单位结合实际,探索培训模式,创新培训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工作。
(五)培训管理
各级农业部门和培训机构要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管理,精心组织,规范实施。要组织对参加培训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技术人员进行考试考核,合格者登记造册,纳入档案管理。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接受培训情况应作为基层农技人员承担农民培训和优先承担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的重要依据。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根据培训实际对学员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并对考核合格的学员发放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三、加强领导,务求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解决问题。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作由农业部统一部署实施,各级农业部门,推广、科研、教育单位,产业技术体系各综合试验站要按照职责分工,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督促检查和业务指导,确保责任落实、任务落实。要预先了解分析当地突出的技术需求和返乡农民工技能需要,编写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培训教案,切实保障培训质量和效果。
(二)创新工作机制,促进持续发展。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和内容。要建立农技人员培训的组织平台,探索综合部门与行业部门分工明确、密切协同的科技管理机制;依托产业体系的综合试验站,探索农业科技研发、集成、转化紧密衔接、快速落地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依托各级高中等农业院校广泛开展培训和学历教育,探索不同类型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的长效机制。
在听取了情况汇报后,吴晓光副主任指出,会议达到了调度工作、沟通情况、交流经验的目的,并对各地区、各部门的科技服务活动取得的实效表示满意。他说,省政府高度重视冬春农业科技服务活动,不仅召开视频会议进行动员和部署,还下发了《省农委关于开展2011~2012年度冬春农业科技服务活动实施意见》,省级财政还安排专项资金对科技服务活动给予支持。各地、各单位按照省政府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服务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7个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承担的4051名基层农技人员培训任务已经基本完成,34个县市组织技术指导员对3.4万名农业科技示范户普遍进行了3~5次集中培训和入户指导,269个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和创业培训基地及全省农技(农机)推广系统、农广校系统、农经系统、农村能源农业环保系统等培训专业农民42.3万人(包括阳光工程14万人)、农业生产技术明白人达到248万人次。
针对下一阶段服务活动的主要任务,吴晓光副主任指出,各地要重点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
重点围绕科技效益年活动抓培训 省委、省政府决定今年在全省开展农业农村经济科技效益年活动,并把冬春农业科技服务活动作为今年农业农村经济科技效益年活动的主要行动之一。通过开展科技效益年活动,着力抓好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现代种业、重大技术推广、全程机械化、特产标准化、畜禽健康养殖、林业科技致富、加工转型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科技体系建设等十大工程,实现攻克一批新课题、转化一批新成果、推广一批新技术、培训一批新农民、提升一批新产业等五个一批的目标任务。
重点围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抓普及 各技术服务单位要与所包保县市密切联系,根据省里确定的45个主导品种和23项主推技术,从县市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实际出发,帮助遴选适宜当地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并与县市农业科教单位一道,采取多种有效形式,促进这些品种和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应用。特别是要大力组织好农业科技人员下乡进村入户指导服务,帮助农户选好主导品种,明确种植方案,了解和应用主推技术。
[关键词] 农机 培训 新农村 建设 作用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228-01
1 农业机械化技术教育培训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任务,首先必须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率。要提高农业生产率,农业生产方式必须由机械代替人工,突破人力、畜力的限制,实现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极大地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让农民享受“体面耕作”、“轻松劳动”的现代文明成果。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指用机械装备逐步代替人力、畜力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的过程。包括粮食生产机械化、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养殖业生产机械化、设施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农田水利工程机械化和农用航空等。
农业机械化是“乡风文明”的前提。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能促进农业生产文明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发展农业机械化,能把广大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分享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二是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让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使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进一步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营造和谐农村社会的重要前提。三是农业机械化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四是农业机械化不断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
1.2 农机教育培训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保证,对新农村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农机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本身需要贯穿于农业机械化的全过程。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机化技术应用和推广领域的拓宽,农机科技教育培训,不能仅仅停留于产中的实用农机技术范围,还需要向产前的农机化新技术和产后的贮藏、加工、流通等更加专业化的技术培训扩展延伸。不仅需要对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培训,还需要对农机经营管理、现场营销、政策法规等多学科、多门类的新知识进行培训。在培训对象上也要从对农民机手、农机推广人员、农机管理人员、农机技术人员等的培训,向农产品机加工、生产经营等龙头企业的从业人员延伸,才能进一步适应农机化发展的需要,农机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本身需要贯穿于农业机械化的全过程。
2 我县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5年底,广南县全县农机总动力46.73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637台,其中耕作机械165台,拥有小型拖拉机169台,微耕机3980台,联合收割机6台,水稻插秧机6台,各类农机从业人员19.6万人。现有县级农机化培训学校(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一所。每年为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大中型拖拉机驾驶人员,农机具驾驶操作人员等500余人次,为农机化事业及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农机培训仍然是有偿服务,社会化培训。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农机教育培训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2.1 提高驾驶操作技能,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广南县农机化学校一直是全县农机培训的主阵地,每年新训拖拉机驾驶员200余人,复训拖拉机驾驶和其他专业机手400余人。在培训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的规定,规范拖拉机驾驶培训程序,提高驾驶员培训质量。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工作细则,对教师实行工作分工,量化工作任务,加强了学员入学前档案的建立和结业考试管理工作,实行单人单档,学员培训申请表、学员培训记录、结业证书、考卷等内容完整真实,有关表格由学员签名和教练员签名,坚持每期开班时邀请县交警大队来上警示教育课,并由州农机安全监理所监考,培训实行记录审核盖章制度,确保考试规范和培训质量。
2.2 向农民传授农机新技术,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农业现代化的重点看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点在于农业机械在农业中的普遍应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农机校职能,开展各类农机培训班,向农民传授农机实用新技术,不断提高广大农机从业人员的素质。
3 未来我县农机教育培训工作发展对策
3.1 加强领导,制定我县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方案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大力开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工作的通知》,结合我县目前农业机械发展现状,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制定出我县农机教育培训实施方案,从县到乡镇都要有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农机技术培训工程。加强宣传、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请求支持,进一步激发全县农民使用新型农机具、掌握新技术的热情。
3.2 全面围绕县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农机教育培训
(一)农民培训工作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是农广校为农服务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校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培训。“三进村”辐射带动明显,“菜单式”培训工作进展顺利,转移培训1000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5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万余份、科技书籍宣传单23000册,播放实用技术片70场次,悬挂宣传横幅24条。
1、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开展情况按照加强农广校教师专业技能的工作思路,我校制定了《*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工作实施方案》,选择了4个村120户作为试点,选派二十名中、高级农广校教师及农业技术专家对科技示范户进行面对面技术指导,辐射带动600余户农民增收致富。在农业生产期间,下村队集中或分散技术指导,深入田间地头现场讲解,使科技示范户良种普及率100%。同时又积极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棉花膜下软管滴灌技术”、“沼渣沼液的科学应用”等几项主推技术,实现了良种与良法相结合,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辐射带动,每位示范户不同程度地带动了周边农户应用各项实用新技术,营造了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
2、“菜单式”培训工作按照自治区农广校安排,*校在全州选择了条件较好的*县、*市作为“菜单式”培训试点单位。州、县、市均制定了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组织人员对村队农民进行了摸底调查,了解培训需求和要求,建立了相应的师资队伍,并有专人负责管理。培训内容以切合地方特色的棉花滴灌技术、沼气池建设、沼渣沼液利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等为主。在全州下上推行节水滴灌、农村沼气利用的大环境下,农广校的“菜单式”培训既为政府所欢迎,又为农民提供了学习平台,真正做到了“需要什么,培训什么”,效果良好。
3、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20*年,我州*县农广校被列入自治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县,培训任务为1000人。在自治区农广校、农业主管局的指导和支持下,根据县域经济地域条件的实际特点,项目实施单位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分批次的组织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工种以建筑工、商铺营销人员、宾馆服务员等工种。培训1000人,转移就业率96%。根据自治区农广校、主管局对“阳光工程”培训工作检查的通知,州校及时组织项目校进行了认真自查,对档案资料、培训、发证等各个环节加强了管理,确保了项目的有效实施。主要做法是:首先对拟转移人员的数量、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等进行调查,准确掌握了县、市劳动力资源数量及发展走势,为培训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二是利用星期天和集市赴乡镇场进行广泛宣传,张贴培训简章,悬挂横幅;三是按具体情况制定培训计划,聘任专业教师授课;四是从中央农广校订购阳光工程培训资料及光盘,并将阳光工程教材《农民务工培训读本》免费分发给每位学员;五是与轧花、纺织、建筑公司、商铺等企业、公司、个体经营业主建立用工需求信息,使培训就业有机结合;六是完善培训档案,建立长效机制;七是建立检查监督机制,加强领导和管理。
(二)招生工作今年,*农广校的招生工作安排部署周密,有宣传、有方向、有重点,取得较好成效。共招生374人(注册),完成任务的134%,远远超出自治区组织部、农广校给我校下达的280人的招生任务。具体做法是:一是继续贯彻自治区组织部、农业厅、教育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远程教育优势做好村干部学历教育培训工作的通知”(新党组通字〔20*〕25号)精神,开展村干部、村级后备干部学历教育培训。工作重心主要在出台文件、理顺关系、联合检查上。依托地方党委政府争取经费支持(学费分摊),组织、农业部门联合招生、检查,并将招生情况纳入乡镇目标管理责任书一并考评,完成村干部中专学历教育招生89人,(占招生人数的24%)。二是开展“职业教育初中分流班”试点工作。紧紧依靠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教育贫困生补贴的优惠政策,深入调研,确定*市分校为试点校,广泛宣传,共招生48人。
9月初,*农广校组织州、县(市)分校教师分赴两县一市,在乡镇主要领导的陪同下开展了“初中分流生”基础情况调查。走访部分中学,对乡镇中学初中学员情况、是否愿意参加分流、校舍建设、等情况进行了认真了解。做为试点校,*市分校主要在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构建和谐关系上下功夫,积极与地方教育局、乡镇中学联系,积极宣传优惠政策,做好乡镇中学的调查摸底工作,建立相应的师资队伍,完成“初中分流生”招生48人。为加强管理,州校建立了“初中分流班”管理网络体系,明确了职责任务,制定了教学检查方案主日常电话联系卡。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贫困生补助金管理,监督资金的使用到位,州校对已发放的资助金使用情况进行了自查,要求*市分校对新招48名“初中分流生”建立档案,使“职业分流班”中符合国家规定的学员全部享受国家资助,农广校要通过“公正、公平、公开”的资金使用,来吸引更多的初中分流生参加农广校的学习。三是在总结过去两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农广校继续与组织、教育部门联合协作,明确了20*年度培训任务、目标、要求,将村队干部参加农广校的学习列入乡镇目标考核细则中,在招生、注册、面授辅导、考试等各个环节都有组织部门全程参与。通过农广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今年共招收农村基层村陈干部89人。
(三)教学管理工作今年,*农广校以“教学管理质量提高年”为教学目标,组织县、市分校认真学习贯彻《新疆农广校管理办法》、《新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实施细则》以及有关教学考务的各项规章制度,把组织部门始终作为联合办学协管单位共同参与教学班的管理,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教学管理。按要求认真制定各专业、各层次教学计划,做到及时下发。制定了“教学管理质量年”实施方案,对教学各个环节通过检查、抽查进行验收落实。“初中分流班”工作是一项新的拓展,建立了网络管理体系,制定了相应的教学日程安排。一是各教学班都指派一名组织干部作为管理人员,协助农广校教师对班级进行管理。二是强化监督检查,在教学过程中联合组织、教育、农业一同对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督导。三是组织、选送教师开展集中培训,提高教师从教水平。一方面积极参加自治区校、州党委政府举办的各类培训,全州农广校教师参加培训达24人次;另一方面组织县市分校教师开展培训,对电子教案、自学指导书的编写进行现场指导,还对如何提高学员到课率等方面进行探讨。四是积极组织教研活动,在县市校开展了电子教案观摩学习,参观了*市农广校全体教师的公开课,通过各种措施有效地规范了教学过程。
2、考务工作。一是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新疆农广校中等职业教育考务管理实施办法》、监考守则等。二是制定了各层次、各专业的考务工作计划,制定了巡、监考职责,做到无论统、补考均有州校巡考。三是专人负责,试卷的接收、清点保管、印刷,都有专人负责,做到妥善保管,严格保密。四是成立巡监考小组,对考点进行巡视检查,确保各考点教室单人单桌,考场人数不超过25人,考前组织监考教师学习监考守则等。五是联合组织、农业等部门一同巡考,坚持“从严治学”。
3、教材管理。今年*校选开区校5个专业,语种为两种,招生跨春、秋两季,在专业多、教材征订时间紧的情况下,完成了教材征订、发放工作。主要做法: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专人管理,费用按时上缴,发放及时。二是按时上报各层次、各专业的教材征订单。三是收到教材及时清点、下发。四是做好州校负责征订教材工作,主动与新华书店等单位联系购书,整个征订工作井然有序。
4、师资管理。一是按要求上报了20*年师资培训计划,总结。二是认真组织全州农广校教职工参加中央校、区级、州级组织的各类培训。全年参加中央校举办的现代农业建设师资培训9人(山东),“百万中专生计划”项目管理系统卫星远程培训班5人(伊犁),参加全国农广校系统师资能力建设远程培训班8人(伊犁),参加春季招生录取会议及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培训1人。三是对所聘教师进行考核测评,建立专、兼职教师资料库,并发放了兼职教师证书。四是按照教学日程安排,对教师教案、教学日志、学员作业、教学过程进行检查。
(四)媒体资源利用情况通过广播电视开展远程教育是农广校开展科技培训的一条重要途径,我州三县(市)分校均建立了音像资料库,通过科技音像片、录音带积极实施“致富早班车”下乡进村入户工程,为农牧民送去了大量的科技信息。今年新建20个“科技大喇叭”广播站,农广校强化站点管理,合理调配音像带(片),在村(队)设立农广信息员,负责定时播放。并和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工作、测土配方施肥春季行动结合起来,通过广播、vcd片宣传科技知识,收听人数达1*余人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是一个种植、养殖结合的偏远地州,种植上以棉花、小麦、玉米、蔬菜、酱用番茄等为主,养殖业以牛羊、家禽、等为主。中央校所下发的音像资料有部分适用于我州,如小麦、玉米、棉花种植技术,保护地蔬菜种植技术,牛羊育肥、疾病防治等。但大多数由于气候差异、特色品种不适宜、技术设施含量高等原因未使用。
(五)项目、资金争取情况今年,州校争取州财政3万元办学经费到位.*县农广校争取“阳光工程”1000人培训项目,资金到位。*县取得了农业厅关于“新型农民培训”项目,资金未到位。
(六)宣传工作为进一步宣传农广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富有实效的典型事例和办学特色,全面展现农广校的办学风采,调动办学人员的撰写信息稿件的积极性,*农广校制定了20*年宣传工作方案,明确了州、县、市分校报送信息的数量和要求。同时为激励教师写出高质量的稿件,州校还制定了《*农广校信息及新闻报道奖惩办法》,有效地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截止目前,全州农广校共上报各类信息120篇,其中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报》发表3篇,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站刊登35篇;被《自治区农广校简报》采用12篇,地方政府信息网采用12篇;州、市电视台采用6篇,《*农业信息》采用2篇,3篇论文获得西北农村远距离教育研究会论文一等奖,2篇论文在《农民科技培训》杂志发表。通过积极的宣传报导,农广校在培训、学历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得到广泛的认可。
(七)经费使用情况今年,*校已争取到州财政3万元办学经费,并将其纳入财政预算,用于继续教育培训、农民科技培训、购置办公设备等。20*年有关自治区学费部分已上交完毕。教材费收取总额66*7.25元,上缴区校56716.45元,支付州新华书店教材款9360.8元。所有费用均纳入财政专户,无抵扣现象。
二、工作特色和亮点
(一)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农广校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已是第四年,涉及行业已由原来的大农口扩展到城建、国土资源、档案等系统。今年共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6期,对农业、城建、档案、农机、林业、国土六个系统的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培训人数510人。为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农广校注意选聘业务精、理论强的专家授课,要求各任课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出勤和考试成绩进行发证,各个环节的管理有序认真。同时,为保证学员到课率,还根据各行业工作性质,分批分期进行培训。*农广校在管理上从严要求,档案资料规范齐全,工作扎实,顺利通过了自治州人事厅关于培训基地的评估验收。
(二)继续举办出租客运从业人员岗位培训。今年,是州农广校与*市客管办联合办学的第二年,对市内出租从业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培训班分汉、维两种语言授课,截止目前已培训346人。为使培训有实效,农广校组织客管、安全、旅游等行业专家,编印了培训教材,制定了严格的培训班学习纪律,要求教师讲解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通过培训,提高了城市出租汽车驾驶员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水平,树立了“窗口”行业良好的服务形象,这是*农广校在培训领域的又一突破,在提升客运从业人员道德素质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谋得了新的空间。
(三)“初中分流班”的建立。见前述。
三、主要工作成效全年各类招生374人,完成任务的134%;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510人;出租客运从业人员培训346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1000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5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万余份、科技书籍宣传单23000册,播放实用技术片70场次,悬挂宣传横幅24条;编写简报120篇,在各级各类报刊网站发表67篇,3篇论文获得西北农村远距离教育研究会论文一等奖,2篇论文在《农民科技培训》杂志发表。
四、问题及建议1、招生工作:①大部分初中学员不愿留在当地,愿意到外面求学,出去闯荡,“初中分流班”招生对象仅限于家庭贫困,学习成绩差的极少数学员,招生范围和局限性大。农广校没有形成订单培养,学习与就业不能挂钩,学员顾虑大。②村(队)干部学员管理上有难度。2、教材工作:①招生录取工作的拖延影响了教材的及时征订。如:春季班教材征订时间为20*年4月10日,统考时间为20*年6月9日,秋季班征订时间为20*年11月15日,统考时间为20*年1月12日,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教材要邮寄、托运、发放,教师要备课,学员要自学,极大地影响了辅导质量。②民语教材的征订不能完全按专业设置提供,不能提供民语试卷。
3、联合办学方面:①个别分校缺乏主动性,与地方党委、政府的沟通联系少,农广校从事的是公益性事业,只有得到党委政府的支持,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②个别办学人员的思想不够开拓,固守学历教育的模式,因循守旧,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4、学费拖欠。农村基层干部学费由乡镇负责部分很难到位,部分学员拖欠学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广校的发展。5、试卷。部分中央校、区校提供的试卷印刷不规范,密封线前后页不对齐,不利于装订(学员答案被封)。6、信息稿件质量有待提高。个别分校信息数量可观,但采用率低。建议区校在适当时候举办写作培训班。五、20*年工作重点*年即将过去,在各级办学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农广校的学历教育、农牧民科技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工程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农广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新的一年里,农广校在克服困难、发扬成绩的基础上,还将以稳固中专学历教育,联合开办职业教育分流班和卓有成效地开展农牧民科技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为工作的重心和着力点。
本刊记者 叶志刚 赵晓
2013 年10 月14 日, 借参加在西安召开的2013 李曼中国养猪大会之机, 本刊记者一行专门走访了陕西省动物疫病防控中心(以下简称疫控中心),并得到了疫控中心张长龙主任的热情接待。当我们向张主任表明此行的目的后,他非常爽快的表示尽全力支持并配合我们此次陕西行的采风活动,并在他的办公室内就疫控中心的基本情况, 以及陕西省的兽医体制改革和近年来兽医工作进展情况给我们做了一一介绍, 使我们对整个陕西的兽医工作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和了解。
据张主任介绍,陕西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是陕西省农业厅直属事业单位,加挂陕西省兽药监测所牌子,目前人员编制40 人,主要职能是:承担全省动物疫病的监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和动物疫情的预警、预报等工作;负责拟订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方案;负责动物疫病预防的技术指导和宣传工作;承担全省兽药产品质量的监测、检验工作;负责兽药新制剂的质量复核、试验及动物产品相关技术监测工作;组织全省兽药检验技术交流和技术培训。
《兽医导刊》:近年来国家在兽医领域全面推进兽医管理体制的改革,目前陕西省的兽医体制改革进展情况如何?
张长龙:目前陕西省已完成国家对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工作任务与要求,根据国发[2005]15 号文件精神,我省及时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5]37号), 分别设立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兽医行政执法(动物卫生监督所)、兽医技术支持体系(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完善畜牧技术推广机构。
(一)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建设情况
1、省级畜牧兽医行政机构设置情况。2006 年设立陕西省畜牧兽医局,为省农业厅内设副厅级行政机构,下设畜牧处、兽医医政与药政处、动物防疫处3 个处,编制20 人。
2、市级畜牧兽医行政机构设置情况。全省10 个省辖市及1 个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均设立了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其中属于市政府工作部门的3 个(延安市、榆林市、渭南市),为农业局(委)二级机构的3个(西安市、宝鸡市、杨凌示范区)、为农业局(委)内设机构的5 个(咸阳市、铜川市、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11 个市、区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中有7 个属于行政机关、4 个属于参公管理机构。编制158 人。
3、县级畜牧兽医行政机构设置情况。全省共设置107 个县(市、区),其中100 个县(市、区)完成了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任务,设立了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其中属于政府工作部门的有18 个,为农业局二级机构45 个, 为农业局内设机构的37 个。100 个县(市、区)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中属于行政机关的50 个,属于参公管理的20 个,属于事业性质的30 个。编制678 人。
(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情况 设立陕西省动物卫生监督所,核定编制30 名, 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10 个地市有8 个单独设置了动物卫生监督机构、2 个与其它机构合设;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6 个,属于参公管理的4 个,编制216 人。100 个县级单独设置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67 个、与疫控中心合设的33 个,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93 个,属于参公管理的7 个,编制1346 人。
(三)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情况 省级单独设置了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40 人。10 个地市有9 个单独设置了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1 个与其它机构合设,均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338 人。100 个县级单独设置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92 个、与其它机构合设的8 个;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91 个,属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9 个,编制2037 人。《兽医导刊》:近年来疫控中心在动物防疫工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张长龙: 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抓动物疫病监测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能力显著提高。近年来,积极实施国家和全省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狠抓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每年组织完成10 种主要动物疫病监测50 余万份,流行病学调查2300 个乡镇(村)次,涉及动物疫160 余万头只;积极应对突发疫情,先后组织完成我省汶川地震、冰冻洪涝灾害后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积极应对甲型H1N1 流感、H7N9 禽流感、狂犬病等人间暴发疫情后畜间疫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为确保我省疫情稳定提供坚强的技术保障;及时上报疫情信息,每半年对疫情信息上报情况进行通报,促进各县疫情信息报送工作,2013 年的上报率达95% 以上;建立了动物疫情分析与风险评估制度,每季度开展一次疫情分析报告,每半年召开一次全省动物疫情分析与风险评估座谈会,提出疫情预测预警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在疫病防控工作中,全省各级疫控机构积极探索疫病防控新机制,形成独具特色的疫病监测预警模式。铜川市实施的疫病防控“311”工程,建立了流调、采样、巡视三支队伍,渭南市出台的“动物疾病旬报月会商制度”,丰富了疫情信息来源渠道,宝鸡市积极推行程序化免疫加抗体水平监测模式,提高了防控效果,为全省疫病防控创出了好经验。
二是抓基础设施建设,兽医实验室检测能力迈上新台阶。各级疫控机构通过国债项目和各级政府支持,办公、实验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实验室硬件建设和实验技能提高。我中心兽医实验室通过省级兽医实验室建设项目,投资1280 万元,改扩建实验室1600 多平方米,购置PCR、自动染色机、细胞培养箱、三级生物安全柜等仪器设备169 台套,2011 年通过农业部兽医实验室现场考核,极大提高了我省动物疫病实验室监测诊断能力。截至2013 年,已有7 个市级、87 个县级兽医实验室通过考核,全省整体考核通过率达到82.6%。2013年省动物疫控中心在10 个县区开展动物疫病监测示范创建活动,积极探索激活基层兽医实验室功能,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是抓调查研究与科技攻关,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紧紧围绕畜牧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加强调查研究与技术攻关。近年来,省动物疫控中心先后完成《陕西省动物疫病防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陕西省猪病调研》、《陕西省兽医实验室调研》和《陕西省牛羊布病流行情况及对策》等专题调研报告22 篇。2008 年以来,省疫控中心联合11市区完成的“陕西省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项目”研究,建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预测预警模式,获得省政府2008-2009 年度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联合商洛、宝鸡、渭南、榆林等市开展的“猪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有效免疫试验”、免疫扩大试验和“母源抗体和免疫后抗体消长规律试验”取得重大突破,有效解决了猪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免疫问题,降低免疫难度,提高了免疫水平。与此同时,指导各市县结合自身优势,开展技术研究,商洛市完成的《商洛市农村条件下生猪程序化免疫试验与推广》等4 个科技项目,均取得科技成果奖;宝鸡市开展了鸡白痢检测净化、新城疫、O 型口蹄疫防治效果实验室评估、奶牛健康证管理和无规定疫病奶牛示范场试点工作。2013 年省动物疫控中心申请陕西省重大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动物疫病渐进式控制路径(PCP)在牛羊布鲁氏菌病防控中的应用与示范》已通过专家答辩立项。
四是抓技术培训与技能竞赛,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为全面提高全省疫控系统人员业务技能,我们高度重视干部队伍素质提高,在技术培训方面,建立了省上培训师资、市县培训骨干,一级抓一级的培训机制,每年省本级开展动物疫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信息报告等方面的专题培训3-5 次,各市县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30-50 场次,培训人员1000 余人次。2008 年,省动物疫控中心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了为期1 个月的师资培训班,为各市县疫控中心至少培训了一名专业技术干部,通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干部队伍的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结合技术培训,省动物疫控中心在全省疫控系统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技能比武竞赛活动。2008 年举办全省动物疫病采样技能比武活动,2012 年举办了陕西省动物疫病检测技能大比武活动,在省中心的带动下,各市也举办各类比武知识竞赛活动20 场次,激起了基层技术人员学专业、用专业、爱专业的热情,通过竞赛活动,既检阅了队伍,又促进了工作开展,还提高了人员素质。
五是抓科技下乡服务,着力解决基层疫病防控的实际问题。紧紧围绕畜牧养殖重点县和重点示范工程,省疫控中心联合市、县疫控中心组织成立了疫病防控专家服务团和兽药质量技术咨询专家团,每年到100 余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举办10 多场次技术咨询活动,发放技术资料,解决养殖技术难题,深受群众欢迎,促进畜牧产业发展,发挥了技术支撑优势。
《兽医导刊》:疫控中心作为技术支撑部门,围绕整个系统的能力提升都做了哪些工作?
张长龙:一是抓技术培训与技能竞赛。为全面提高全省疫控系统人员业务技能,我们高度重视干部队伍素质提高,在技术培训方面,建立了省上培训师资、市县培训骨干,一级抓一级的培训机制,每年省本级开展动物疫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信息报告等方面的专题培训3-5 次,各市县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30-50 场次,培训人员1000 余人次。2008 年,省动物疫控中心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师资培训班,为各市县疫控中心至少培训了一名专业技术干部,通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干部队伍的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结合技术培训,省动物疫控中心在全省疫控系统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技能比武竞赛活动。2008 年举办全省动物疫病采样技能比武活动,2012 年举办了陕西省动物疫病检测技能大比武活动,在省中心的带动下,各市也举办各类比武竞赛活动20 场次,激起了基层技术人员学专业、用专业、爱专业的热情,通过竞赛活动,既检阅了队伍,又促进了工作开展,还提高了人员素质。
二是积极开展兽医实验室考核。全省各级动物疫控机构以兽医实验室考核为契机,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 争取经费, 完善硬件建设,抓人员培训,抓制度建设,将全省兽医系统实验室能力建设推向新一轮;截至2013 年11 月底, 已有7 个市级、87 个县级兽医实验室通过考核,全省整体考核通过率达到82.6%。2013 年省动物疫控中心在10 个县区开展动物疫病监测示范创建活动,积极探索激活基层兽医实验室功能,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是积极开展科技联合攻关。2008 年以来,省疫控中心联合11 市区完成的“陕西省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项目”研究,建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预测预警模式,获得省政府2008-2009 年度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联合商洛、宝鸡、渭南、榆林等市开展的“猪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有效免疫试验”、免疫扩大试验和“母源抗体和免疫后抗体消长规律试验”取得重大突破,有效解决了猪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免疫问题,降低免疫难度,提高了免疫水平。通过科技联合攻关即解决了一些技术难题,也提升疫控系统整体技术水平。
《兽医导刊》:疫控中心除了承担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还搞了一些研究课题,主要都哪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怎样?
张长龙: 2008 年以来, 省疫控中心联合11 市区完成的“陕西省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项目”研究,建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预测预警模式,获得省政府2008-2009 年度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联合商洛、宝鸡、渭南、榆林等市开展的“猪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有效免疫试验”、免疫扩大试验和“母源抗体和免疫后抗体消长规律试验”取得重大突破,有效解决了猪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免疫问题,降低免疫难度,提高了免疫水平。2010 年申报立项的《规模化奶牛场结核病诊断及防控新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已全面结束,正在申报科技进步奖。2013 年省动物疫控中心申请关键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动物疫病渐进式控制路径(PCP)在牛羊布鲁氏菌病防控中的应用与示范》已通过专家答辩。
《兽医导刊》:在工作中还有哪些因素制约着整个行业的发展。
张长龙:近年来,我省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制约着整体行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层兽医实验室功能发挥不够。各级兽医实验室经过几年的发展,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是部分市县级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较大差距,仍然存在实验室建筑面积不足、功能区设置不合理、仪器设备配备不够的情况,达不到兽医实验室考核要求。考核通过实验室缺乏有效的运转机制,再加之经费不足,技术力量不强等因素,导致多数兽医实验室仅限于完成指定任务,大多数时候都处于闲置状态,没有真正发挥出基层兽医实验室在疫病防控中应有的作用。
二是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调查显示,我省县级疫控机构的人员学历以大专为主,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是非本行业的专业人员,知识结构与技术水平仍落后,难以满足工作的需要,从年龄结构看,呈现“中间偏大两头偏小”现象,今后一段时期人员的老龄化问题不断显现,青黄不接的问题突出。
【关键词】化验室;测土配方;施肥;存在问题;建设思考
化验室是为满足测土配方施肥要求而建立的,是进行土壤、植物样品处理、保存和各种养分含量测定等一系列活动的场所,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耕地质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化验室是负责完成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中测试工作即测试土样和植株养分含量工作,是配肥的前提和基础。搞好化验室建设有利于测土配方施肥的设计以更直接地大面积地为农民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为农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产出和农业效率,最终更好地提高农民的收入。化验室的建设有利于快速调查土壤的养分状况,针对性地对土地的地力进行评估,制定出提高耕地质量的方案。
定安县是2008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自确定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以来,县政府高度重视,经认真组织,领导实施,及早对化验室建设进行选址、筹集资金建设,购置设备仪器,选拔组编人员,请高校老师培训,参观周边市县化验室的建设情况,交流总结经验,加强管理,化验室建设的各方面的工作进展较顺利,成绩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自化验室建成以来,已化验土样1000个,分析4000项次,已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耕地质量建设中发挥作用。
1.化验室创建过程中的主要做法
1.1提高认识,认真组织领导,把化验室建设工作当做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而推广的一项农业技术,技术含量高,工作量大,涉及面广,起步难度较大。定安县政府对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非常重视,自从确立为项目县开始,就成立了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组织专门机构,明确分工,及时部署,层层落实责任,为项目的全面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县政府工作部署,由县农技中心具体实施该项目,农技中心认真按照项目建设的要求对测土配方施肥化验室的建设进行选址,购置仪器设备,于2010年下半年建立起化验室并投入使用,县农技中心经统筹本单位人员组成化验室化验队伍,邀请中国热带作物科学院的教授、研究生到本单位进行培训,选择合适人员担任化验分析工作,并请省土肥站的专家进行现场指导。目前化验室基本能够单独进行化验工作,化验室能够在当年内完成对当年采集的土样进行化验,做到不积压不作废,已进入正常化工作运营。
1.2合理规划设计,建设规范化验室
根据化验室建设的需要,化验室建设场地选择应符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满足周围环境不能影响化验分析工作的质量和化验分析工作也不能影响周围环境和人员的安全的基本要求。定安县化验室设在农技中心办公楼南面,占地300平方米,场地独立,环境干净,交通便利。
在建设化验室过程中,邀请有资质的专业单位对化验室的建设进行规划设计,配套装修;根据目标和功能不同进行科学安排,建设规范实验工作台;注重防火、排气等安全措施,三废处理符合要求;根据化验室的实际情况,把化验室分割成土样储存室、称量室、蒸馏室、分析室、数据处理室,通过科学规划功能区,使各项目分析工作互不影响,确保分析数据的正确性和防止事故的发生。
1.3认真抓好化验室建设的落实工作,实行岗位责任制,专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化验室实行专人管理,由土肥站站长担任化验室主任,负责化验室的全面工作,对项目建设的任务指标、要求、进度进行全面的统一统筹;副主任由对业务较为熟悉的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农艺师担当,负责具体工作,日常管理,数据汇总,各岗位工作的协调和土样、药品、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的遵守和执行;各化验岗位分别由专人负责,分别设有碎土、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酸碱度、有机质、环境卫生等岗位。实行岗位责任制,为提高化验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专门设有专门资金作为对化验人员的一种奖励性补助,补助发放量跟化验工作量挂钩,根据不同化验项和同项的不同化验数量计算补助,管理人员以化验人员平均补助款计算,工作人员轮流值日,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1.4制定制度,规范管理,确保质量和安全
为保证工作的质量和安全,定安县农技中心制定了若干条化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和守则以便化验室管理,并认真执行。
化验室工作制度,除一般的工作制度外,还要求化验人员要经一定的教育培训,掌握一定的技能后方可上岗,自觉执行化验室守则,严格遵守化验操作规程;严格安全管理要求,确保人、财、物安全,无事故发生。
化验室守则,化验人员严格遵守操作技术规程,确保化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防止事故的发生;化验室保持清洁卫生,不准吸烟或高声说话;化验室所有物品应分类排放,并张贴明显标签;取样取药品时要适量,多余的要回收处理;用过的药具、吸管等要清洗过后再用,防止药品交叉污染;保持水槽干净,强酸或强碱要用大量清水清洗。
1.5组建化验室工作人员,确保化验资金到位,使化验室进入常态化工作
定安县农技中心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从别的岗位统筹6个人组成化验队伍,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助理农艺师以上职称,设有一位化验室主任、一位副主任和四个化验员,主任负责全面工作,副主任具体抓落实,化验员分别负责不同的化验项目内容。
化验室日常开支所需经费从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补贴资金中统筹到位,确保化验室工作进入常态化。
1.6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
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内容多、技术性强化验人员技术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实施质量,为此县农技中心高度重视对化验人员的培训。为了更好服务于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和耕地质量建设工作,为了化验室工作质量的提高,必须不断地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通过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加强对化验工作人员的培训,通过和高校合作,请高校老师现场培训或输送化验人员到高校学习等方式进行培训。保证培训经费到位,把化验人员的培训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做到专款专用。
2.存在问题
2.1化验室工作人员队伍不专业不稳定,工作经费短缺
定安县化验室化验人员均为从其他岗位统筹组成化验队伍,都为多职人员,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基础较差,在学习培训时间上很难保证到位,化验质量控制水平不高;化验经费不稳定,化验室经费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时期,可以统筹安排,但没有项目实施的时候,化验经费就很难保证到位。
2.2化验能力有待提高
定安县化验室目前已经具备化验土样常规五项的能力,但对于中微量元素和植株养分的化验能力方面尚有待加强;对于那些操作具有一定难度仪器的操作规程要加强培训,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以保证化验分析的质量;对于土壤样品储放室要专人管理,保证样品的惟一性和准确性。
3.化验室建设中的思考
3.1建设化验室的必要性
(1)化验室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组成部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而化验室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组成部分,建设好化验室对搞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工作是不可缺少的。
(2)化验室的建设有利于耕地质量的提高。耕地地力评价是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的重要基础,化验室在地力质量评价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只有对土壤的养分进行准确的化验才能制定出好的施肥方案,才能更好地提高耕地质量,所以建设好化验室对耕地质量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2加强质量体系的建设
主要加强对设施环境、仪器设备、化验能力、人员队伍、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管理。
3.2.1设施环境方面
根据项目建设的需要,化验室建设场地应符合周围环境不能影响化验分析工作和质量,化验分析工作也不能影响周围环境和人员安全的基本要求。在2008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开始,我县贯切落实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实施方案要求的基础上提出化验室建设“标准化、现代化、长远化”的目标,确立了土壤测试和肥料检验,当前工作和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基本方针,研讨了标准化化验室建设的具体要求。化验室面积达到200平方米以上,化验室的采光、灰尘、震动、温湿度控制均应满足检测任务所要求的技术条件,室内仪器设备布置合理,既便于操作又便宜保护仪器和人身安全,且防止检测时互相干扰影响工作质量,建立设施和环境管理制度,保证仪器设备和化验环境达到技术要求。
3.2.2仪器设备管理方面
所用仪器设备必须经政府招标采购,其性能和精度均应满足测试任务的要求;建立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包括仪器名称、惟一性标识,型号规格、出厂号、制造商名称、仪器购置和验收记录、接收日期、启用日期、维修计划、使用说明书放置地点、历次检定情况、自校自检规程、使用记录等;操作规程应明示,精密仪器由专人管理和使用计量器应按规定进行检定和校验。
3.2.3化验能力方面
化验室应具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中规定的土壤、植株必测项目的化验能力;样品有专人管理,有惟一性和化验状态标识,采取措施保证样品在检测或保存中不混乱、不丢失、不损坏,有样品处理记录;化验室年化验土样或植株能力应4000以上,化验范围覆盖《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技术规范》中规定的必须测试项目。
3.2.4人员队伍建设方面
化验室人员岗位设置科学、合理,具体岗位应设有化验室主任、化验室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化验员、仪器设备管理员、档案管理员、样品管理员等,化验室主任、化验室技术负责人应具有中级(含中级)以上职称,懂化验业务;化验室建立人员档案,包括有关资格、学历、培训、技能、经历等,档案内容完整、齐全和准确;化验室有人员培训计划,经相关专业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3.2.5质量控制方面
完善各种化验室操作间的规章制度,如化验室质量管理制度,化验室工作管理制度、样品质量体系审核制度、人员培训考核制度;操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包括对仪器设备的校验和检查;认真做好检测的原始记录;化验室使用的标准物质必须附有标准物质证书且在有效期内或由所在省的省级土肥部门认可的参比物质;标准物质或参比物质必须有专人管理,有使用记录,储存环境必须符合相关要求;化验室使用试制符合相关检测标准,实施专人负责制度,有使用记录。化验室内部质量控制主要采用标准溶液校验、空白试验、精密度控制、准确度控制、准确度控制考核、重复性控制考核等方法。化验室间质量控制主要采用参加试验室间对比;上级部门组织能力验证和考核等方法;建立样品检测记录审查制度,对数据准确性计量单位准确性进行审查,原始记录至少有检验人签名、审核人二级签字。
[关键词] 产学研 涉农专业 办学活力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的涉农专业是由原承德农校的主体专业发展而来的,其前身可追溯到1950年建立的热河省农林专科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坚持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之路,实现了工学结合,大大提高了师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学院涉农各专业在近60年的办学实践中,紧密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以产学研为纽带,致力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并从中激发出旺盛的办学活力,促进了涉农专业的全面发展。截至目前,学院涉农各专业在国内农业相关专业招生持续困难、其他同类院校相关专业大多萎缩撤并的情况下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园艺、生物工程和畜牧兽医三个系共开设了14个专业,有专业教师和科研人员80多人,在校生 2200余人,规模不断扩大,专业不断增加,招生和就业持续两旺,显示出了旺盛的办学活力,同时更为地方经济建设解决了涉农人才的缺乏问题。
一、产学结合调整专业设置打牢办学根基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和生产发展的需要,在果树、林业、农学、畜牧兽医等传统专业的基础上,先后调整开设了水利、农副产品加工、土地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等急需专业,很好地满足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人才的需求和发展需要;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形成和完善,社会人才需求和就业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适应地方生产和行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更成为了增强办学活力的基础和关键。为此涉农各系及时调整了专业设置,逐步取消了水利、农副产品加工、果树、林业、农学、土地管理等由于行业用人变化而难以就业的专业,而转向紧紧围绕承德区域的发展战略与目标,主动适应区域、行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先后创办了园林技术、环境艺术设计、园林工程技术、中草药栽培、生物技术、蔬菜生产与营销、设施农业等多个新专业。2004年根据承德市委“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养掌握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能带动农民群众致富的“上得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大学生需要,又重新开设曾经停止招生的传统专业―园艺、高效种植、农业经济管理、畜牧与疾病防治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及时调整大大巩固和增强了专业的办学活力。
二、产学研结合调整课程体系和内容夯实人才能力基础
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培养专业人才能力的关键。在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中,涉农各专业从自身的特点出发,依据行业实际职业岗位任职需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逐渐摸索,不断深化,构建了特点鲜明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牧医系兽医专业,按照就业岗位需要重新组合课程,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园艺系园林专业面对园林行业巨大的人才市场需求,尤其是北京绿色奥运工程人才需求,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和内容,大大增强了园林专业学生适应园林行业的能力,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和就业层次,增强了办学活力。园林专业自2003年开始进行“顶岗就业式毕业生产实习模式探讨”,就是第六学期全部进行就业式顶岗生产实习,将毕业生直接安排在园林单位的用人岗位上全程“顶岗”,签订实习协议,使学生与园林行业“零距离”接触,进而实现“零距离”就业。“顶岗”实习使学生亲身体验行业岗位能力需求,亲眼目睹园林行业的变化和竞争,促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和提升技能,主动培养吃苦耐劳、诚实守信、自主学习、创新敬业的精神和积极向上、应对挑战、勇攀高峰的关键能力。
三、产学研结合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增强教学实效
高职教育实质上就是就业教育,要实现一次就业率高、就业巩固率高、就业质量高的“三高”目标,就必须主动适应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需要,使毕业生就业后尽快进入职业角色,胜任岗位职责,这也是高职教育近几年逐步被社会和行业接受并获得长足发展的原因之一。要培养学生突出的职业能力,必须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这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学院涉农各专业以校内基地建设为基础,以校外基地建设为重点,内引外联、多管齐下,积极搭建产学研结合教育平台。
学院要求每个专业至少建立三个以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学生固定的校外实习场所。目前,已挂牌的实训基地有承德市园林处、承德避暑山庄、白草洼国家级森林公园、三北种业集团、御室金丹药业集团、畜牧研究所等几十家企业和单位。校外基地建设一直坚持互惠互利、产学双赢的原则,确保校外基地健康规范地发展。合作企业的选择标准为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管理优秀、效益良好、热心教育,采用校村共建、校企共建等形式合作。学院发挥科技与人才的优势,帮助企业制定经营发展规划,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人员培训,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等;基地单位为学院提供实训场所,参与学生实训指导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吸纳学院的毕业生,真正做到了互惠互利、责权明确、长期稳定。
四、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社会影响力
通过产学研的有效结合,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产学研氛围,良好的教学科研运行机制,培养思想解放、业务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学者和学科带头人。学院涉农各专业长期以来非常重视产学研结合,把服务生产、服务教学作为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的基本原则。生物工程系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探索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发展之路。一是立足产学搞科研、产学需要带科研;其次是服务于教学,通过开展科研活动,加快教师的成长,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二是搞好科研促教学、产研结合办专业。搞好科研工作,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声誉与地位,为造就名师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三是搞好教学育人才、科研成果促产业。名校、名专业需要有名师,而名师的成长则离不开科研与社会服务。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过程也是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过程,培养专家名师的过程。高职院校不仅要抓好教学,培养合格的人才,同时还应在抓好科研的基础上,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当地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如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几个主要成果的推广就为农民创造了几个亿的经济效益,大大增强了专业和教师的社会影响力。
通过下企业锻炼、生产实践活动等形式培养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双师素质,探索实施专业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定期交流制度,使涉农各专业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达到80%以上,同时还培养了一批专家学者。全国著名黄芩栽培专家、河北省山区中药材示范工程首席专家、河北省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承德市终身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承德市教育界惟一一名科学技术市长特别奖和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获得者――生物工程系主任李世教授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