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课教学案例范文

心理课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课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课教学案例

第1篇:心理课教学案例范文

【论文摘 要】中职德育课新课改特别强调案例教学作为教学方式的改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本文从中职德育课案例教学的含义、编选方法、教学效果以及案例教学需注意的问题等几方面来阐述案例教学法,为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实施案例教学法提供参考。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一轮课程改革推动了德育课教材的改革,新的德育课教材抛弃了传统德育课教材说教性、灌输性的方式,代之以案例性、问题性、活动性的方式呈现,因此,每个中职德育课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必须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思考。在新课改背景下,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应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理念,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个具体的案例教学,将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的活动,让学生从特定的体验中分析、决策、锻炼,从而培养他们独特的、综合的工作能力及团队精神,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价值取向。笔者认为,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对于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和加强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笔者通过在课堂中的实践,谈谈对案例教学法的一些认识。

一 教学案例准备

1.抓住教材,运用案例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新教材,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各门课教材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做到教学内容图文并茂、体例活泼、语言浅显易懂,选配了不少生动、典型的案例,如《职业生涯规划》教材中就有大量的课首案例、文中案例,这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也有利于学生从中感悟、理解本课的主要观点,教师将其穿插教学中,既调动学生参与,又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联系实际,编选案例

德育课新教材,每门课程的每一课基本上都有案例,且针对性较强,教师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但也可根据本地、本专业学生的实际等另编选案例。案例的编选是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多阅读《半月谈》《时事报告》等各类报纸杂志,多收看《新闻联播》《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并做好摘记,广览博取,整理相关材料,编写成册,不断充实教学资源,随时供教学使用。在新课改背景下,典型、适当的案例应具备以下几点:

第一,目的性。教学中的任何活动都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在选编教学案例时也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去进行。

第二,生活化。即提供给学生的案例要贴近学生实际,尤其要选择贴近学生心理和年龄实际的案例,这样的案例,较容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激起探究的兴趣,从而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第三,本土化。引用的案例最好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通过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使学生感悟更深,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笔者在进行《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三课的“依法纳税”的教学时,选编案例:2011年春节,我有几个在外地工作的大学同学回来过年,经倡议组织了一次聚会,大家一起到某宾馆吃饭共消费了800多元,但在饭后结账索要发票时竟遭到饭店老板的拒绝。我们当即向税务部门投诉,当税务局依法追查开发票事件时,老板采取藏匿等手段逃避检查,后经税务执法人员进行税法的宣传教育,他最后认识到了消费者索要发票也是防止税费流失的一种规定。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识别社会中违反税法的现象,并能正确对待。

第四,典型性。案例的选择必须在社会、生活和职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影响力,使学生认识到德育课是对时代的正确认识,是一个人了解社会的一扇窗户,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一条途径,从而感悟到德育课的价值。

第五,方向性。选用案例应以正确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运用事例时应把握正确方向,唱响主旋律,多弘扬正气,讴歌正义,用积极的例子去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浩然正气。

第六,时效性。选择的案例要反映时代的最新成就,反映当前的热点问题,紧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以增强时效性和新鲜感,切中学生的兴奋点、关注点,使学生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完成学习任务。

二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在德育课堂中教师如何实施案例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1.导读案例,自主质疑

教师在讲授案例前布置学生阅读案例材料,提供一些资料或提示查找必要的信息,并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此外,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列出一些思考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导或点拨,引导学生发现和整理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环节必须抓牢,否则会影响整个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第三单元“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与措施”的教学时,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首案例“新生活从选定方向开始”,学生通过这个案例的自主学习,很快掌握了本课教学内容,并加深了理解。

2.分组讨论,进行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可以多样化,使他们在讨论时能够表达不同的意见,对案例的理解更深刻。安排讨论时要确定主题,主题应具有针对性、开放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做到畅所欲言,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成为一个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便利的助手,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一起参与。这个过程是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团队智慧的环节,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加以重视。

3.集中讨论,达成共识

各小组派出代表,发表小组对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让学生自由讲述他们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判断、论证过程,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此时,教师担当的是主持人的角色,引导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总结,达成共识。这个过程也是知识升华、认识深化的过程。

4.认真点评,科学总结

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即评价总结环节。此环节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还应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抓住问题的本质,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科学地释疑、解疑,说明案例的关键点。

三 案例教学法的实效

案例教学法符合中职生的认知规律,能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效果。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德育课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在课堂中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情境,提供生动、逼真的案例,引发思维,启迪思想、碰撞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2.适合新课改的要求

德育课在实施案例教学中改变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把课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符合新课改教学大纲的要求。

3.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为理念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探究未解的问题,这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

四 实施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遵循启发引导的原则

在采用案例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指导学生展开讨论,切忌包办代替,从而违背案例教学的指导思想,阻碍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

2.掌握教学时间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往往给学生留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对问题展开讨论,但有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因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而争论不休,辩得兴起而忘了时间。这时,教师要有效地加以控制,要根据讨论问题的情况合理分配时间。

3.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技术集幻灯、录音、电影、计算机等多种现代化技术手段于一体,可以对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色彩等多种信息进行优化组合,具有大容量、超时空、交互式、多感官体验等特点。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教师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多媒体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活跃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最佳优势。

总之,案例教学法适时、恰当地运用于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效果显而易见,是符合新课改背景下德育课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大胆运用案例教学法,经过不断探索,努力实践,一定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2008

[2]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

第2篇:心理课教学案例范文

根据新课标对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方面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1.学生通过观察具体实例,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把握旋转的基本要素。

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动手操作探索图形旋转的主要特征,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感悟和体会数学归纳思想和类比思想。

3.学生通过欣赏生活中的旋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美,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并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对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作数学的分析研究,抽象概括出旋转的概念;

2.探究和掌握旋转的性质。

难点:

1.旋转性质的探索与形成过程;

2.用旋转分析复杂图案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自学反馈(12分钟)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新(2分钟)

大屏幕展示学生们熟悉的“俄罗斯方块”游戏,请学生来描述新出现的模块应该如何运动?引出平移和旋转运动,引出课题:“平面图形的旋转”(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表达,既实现对平移知识的复习,又为学生设置了障碍“旋转该如何描述”,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探索新知,形成概念(5分钟)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一个三角形的旋转,并记录图形先后的位置。在学生操作完成后,选取典型作品到黑板展示说明。

1.直观感知,寻找特征

学生经历操作的过程,直观感知图形绕着一个点旋转,形状大小不变,只是位置改变。

2.图形探索,形成概念

让学生在观察中充分体会到图形旋转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旋转角度可以是任意大小。引导学生找到两图中的旋转角。通过学生描述、总结、类比平移的定义归纳出旋转的定义。

设计意图:以一个简单几何图形的旋转,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归纳出旋转的概念,初步理解旋转角,完成学习目标1。

(三)学以致用,解决问题(5分钟)

课件演示RtABC旋转得到RtADE的过程,要求学生选择适当的三角板演示操作过程,并完成以下问题:

1.请描述RtABC的旋转过程?

2.分别描述点B点、C点的旋转过程,并指明旋转角?

3.如果取BC的中点F,它会如何运动?画出旋转后点的位置,并指出旋转角。你能得到怎样的结论?

4.上图中有哪些相等的量?

设计意图:再次感受旋转运动,体会一个图形的旋转意味着图形上的每个点都按相同方向转动相同角度,掌握旋转角的找法――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巩固学习目标1,为性质的探究打好基础。

第二板块:互助突破(10分钟)

(一)初步观察,探索性质(3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旋转中心除了在三角形的顶点,还能不能在别的位置。要求学生利用学具画出图形,类比平移的性质,探究旋转的性质,适时点拨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的关系。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理解旋转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旋转的性质,形成初步的结论,有利于突破难点。

(二)实验交流,归纳性质(7分钟)

小组合作探究如果将三角形换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其他图形,刚得到的性质是否成立?请学生按如下过程验证结论:

1.组长分配任务,有能力的同学完成两个图形,个别学习困难的同学完成一个图形。

2.方案设计,实验画图。

3.实验操作,得出结论。

4.组内交流得出结论。

5.形成文字材料,每组上交一份。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特殊研究入手到归纳概括一般结论的过程,完成学习目标2,同时旋转的性质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巩固。学生不但感悟和体会了数学的归纳思想,也了解了数学结论获得的艰难与不易。

(三)运用性质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来判断图形能否由旋转得到,并描述右图中可以看作是一个什么图形通过几次旋转得到的?每次旋转了多少度?

设计意图:强化旋转变换的图形必须是全等形,同时加深学生对旋转角的正确理解。

第三板块:巩固拓展(15分钟)

(一)巩固提高(10分钟)

1.钟表上的分针匀速旋转一周需要60分钟。

①分针的旋转中心在哪儿?每分钟旋转角是多少度?时针呢?

②经过20分钟,分针旋转多少度?

设计意图:巩固学习目标2,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做一做:引导学生观察图案可以看作是什么基本图案通过旋转而得到的?旋转中心,旋转角分别是什么?(学生动手画图分析,然后展示不同的解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旋转”中的“基本图案”,理解“基本图案”的多样性和相对应的旋转角度的多样性。

(二)拓展应用(5分钟)

1.欣赏现实生活中由旋转做出的图案。

2.列举生活中旋转的实例。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每组请一位同学展示小组成果,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设计意图: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在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了旋转的意义后,让学生欣赏旋转的生活之美,发展初步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学到贴近生活的活生生的数学,完成学习目标3。

第四板块:反馈矫正(8分钟)

(一)总结反思,深化提高(3分钟)

用下面的句子总结课堂收获

1.本节课,我学到了……

2.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3.我感到最困难的是……

设计意图:从知识层面上帮助学生及时回顾自己在本课学习中的收获、困难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方法层面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知识体系,深化本课所学内容;从情感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课堂反馈(5分钟)

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BC上一点,ABD经过旋转后到达ACE的位置。

1.旋转中心是哪一点?

2.旋转角是多少度?图中哪些角是旋转角?

3.如果M是AB的中点,那么经过上述旋转后,点M转到了什么位置?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学的情况,反馈教师教的情况。

(三)同步作业

1.(必做):课本第13页随堂1、习题1、2;

2.(选做):1.搜集生活中的旋转实例;

3.设计由平面图形旋转而成的精美图案,出一份“美妙的旋转图案”黑板报。

第3篇:心理课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化学教师

一、案例教学的概述

1 案例教学的起源

案例式教学法.在1870年前后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开始使用于教育之中.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

2 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真实的例子或者经过精心设计的例子,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突出的特点表现为:

(1)明确的目的:在案例教学中每一环的设计、问题的提出,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来进行的.它主要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自己独立的进行思考、分析,或者是教师有意识的逐步加以引导以推进教学活动的进行。这样不仅能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还能让学生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推理、分析、思考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感受化学学习的魅力.因此,整个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都是有明确的目的.

(2)深刻的启示:在案例教学中,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案例教学在于运用案例去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在于让学生死记硬背固有的化学知识或概念.通过案例教学,启发学生建立一套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使他们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视野和角度来看待问题.一个有效果的案例可以启示学生在课本外解决与之类似、甚至是不同的问题.

(3)多样的结果:案例教学的答案往往不是固定惟一的,而是具有多元性,它不刻意去寻找一个惟一的答案.对同一案例,学生虽然了解的是同样的情境和信息,但对同一问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和不同的解决方法,课堂教学下,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可从多种答案中得出一个大家公认的最佳答案.

二、案例教学的优势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时往往是死记硬背,没有深刻的理解知识的内涵,忽视正常教学期间的分析和思考,从而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非民主的关系、影响了学生主动探究化学现象的积极性,而新课程中的案例教学通过设置大量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对化学知识有一个生动的情感体验,学生会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应有的情感性也会达到应有的发挥.主要优势表现在:

1 有利于主动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案例教学强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学生要学会分析案例,还要积极地参与到思考与讨论中,这样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欲望,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案例教学促进学生进行发现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学会学习,案例教学刚好契合了新课改的这点要求.

2 有利于积极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案例的讲授或讨论中,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或教师进行辩论和交流,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等,而这些正是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在化学学习的案例教学中,通过实验、阅读科普知识等得到的感性材料,需要经过学生大脑的思维加工,这本身也就是素质提升的表现.

3 有利于深刻地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现在许多学生都有这样一个困惑——我学这么多高深的化学问题有什么用呢?但是通过案例来实施教学可以大大缩短理论与实际生活的差距,使学生能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尤其是在新课改后,化学被划分成了几大模块,有的模块与生活的相关度就很高.如“化学与生活”等。应该说,根据现在新课改后的趋势,化学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了,与生活、甚至是最新的科学技术都有紧密的联系。例如,通过多媒体视频的形式展示生活中的一些补铁的食物,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示补铁剂在人体内的生理作用,缺铁的人表现的生理症状等图片,并展示补铁的药品里面标明要跟维生素C搭配,效果会更好等一些教学案例,让学生不仅学习了化学知识,而且还对生物医学知识有了清楚的把握,构建了学生的知识体系.

第4篇:心理课教学案例范文

【案例1】

课题:常用逻辑用语

教学过程:

……

随堂练习:设命题P:若a>b,则■<■;命题Q:若a<b,则■<1,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P或Q ②P且Q ③?P ④?Q,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一分钟后,大部分同学都完成了练习)

师:请学生甲把这道题给我们分析一下。

生甲:命题P和Q都是假命题,根据复合命题的真假表可知,?p和?q为真命题,所以答案选C。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请坐。

此时,学生乙举手问道:“老师,命题P的非命题为:若a>b,则■≯■,例如a=2,b=1,■就不大于■,所以?P也是假命题。”

师:这道题只需判断P为真命题,由命题与非命题的真假性相反,可知 一定是真命题,难道真假表错了,(全班哄堂大笑)你再思考一下,肯定是你哪里出现问题了。

下课后,我想了许多也没有发现那位同学错在哪里,后来我们教研组长告诉我,其实这是一个全称命题,命题P可以理解为:对任意a>b则■<■,命题P的非命题可改写为:存在a>b使■<■,一语点醒梦中人,很显然问题出在非命题的改写上。后来我又深入了研究。这道题实际上可用我们所学反比例函数性质来解释。

对于反比例函数f(x)=■,其单调减区间为(-∞、0)和(0,+∞),对于a、b同号时,a、b在同一个单调区间,命题P是成立的,并非■<■一定不成立。所以命题P可理解为若a>b,则■一定小于■,?P:若a>b则■不一定小于■,这样也非常容易理解。这正是我们强调函数的单调区间有几个不连续的区间时,不能用并集联结的一个很好实例。

第二天,我把其中的原因讲给学生听后,学生终于解开了谜团,他们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案例2】

课题:高三试卷评析

教学过程:

……

已知:平面上有点P{(x,y)|(x-sina)2-(y-cosa)2=4,a∈R},则满足条件的点P在平面上组成图形的面积是 ( )

A.4P B.6P C.8P D.10P

从P点满足方程可以看出P是以(sina,cosa)为圆心,半径为2的圆,而圆心(sina,cosa)并不是定点,其中a∈R,它在一个单位圆上,所以P也就是由无穷多个动圆上的点所组成的。

当a取定一个值时,P就在一个确定的圆上,此时它与单位圆相内切,当a取遍所有实数时,点P所组成的图形是以O为圆心半径为3的圆,但要挖掉一个单位圆,所以面积为S=9P-P=8P,答案是C。

【反思】

在日常备课中,特别是备一些习题课时,不能只局限于把知识死板地讲给学生听,仅满足于会讲,如何把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方面去理解,这值得我们深思。在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几何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画出图形,即借助图形解决问题,有时需要让图形动起来。案例2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应以数学案例为载体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通过教学案例中涉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逐步学会如何去分析问题,遇到类似情景或问题该如何对待,同时掌握了如何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有助于形成教师的反思能力。当前数学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内逐步推进,数学教师的参与能力如何,直接影响新课程理念的达成和目标的实现,如何缩小从“理想课程”到“实践课程”之间的落差,这值得我们研究。

总之,案例反思和研究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是保证教学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案例研究应该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真正发挥数学教学案例反思和究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调节功能、激励功能和反思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4.

[2]胡典顺.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案例研究.中学数学教与学,2007(6).

第5篇:心理课教学案例范文

一、新课程地理“案例”和“活动”教学的优势

(一)突出“案例”教学,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育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的一条重要教育原则,但在原高中地理教材的使用中,这一原则却很难得到落实。因为在旧教材中,每当学习有关地理原理与地理规律时,教材总是首先对这些原理与规律进行讲述,尔后才举例加以论证。这种“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的编排模式,非常适合教师的讲授,特别是对新教师而言,这种教学方式也便于新教师的成长,但却不适合学生的自学。因为在学习相关的地理与规律时,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没有足够的知识基础。用这样的教材实施教学,教师必然会成为课堂的主宰,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久而久之,学生的主动性就被淹没,各种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因而最终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这样的教材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针对此种敝端,新教材在内容的选取与结构体系的编排上进行了重大调整,其中最重要的一面就是新教材用“案例”教学取代了原教材中的系统知识讲授,即在学习相关地理与规律之前,教材首先给出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对这一具体“案例”的层层分析,逐步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地理原理与规律。如在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时,教材首先安排了“青藏高原的畜牧业”和“三江平原的种植业”两幅景观图。通过对这两幅图中所反映出的景观差异的认识与分析,引导出“农业区位”的概念和对新课的学习;在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时,教材首先安排了“鞍钢的区位“和”宝钢的区位“两幅图,然后通过对这两幅图的认识与分析,引导出“工业区位”的概念和对教材的学习;在学习“传统工业区”时,教材以“鲁尔区”为教学“案例”;在学习“新兴工业区”时,教材又选取了“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和“美国硅谷”为教学“案例”等。

这种“先见树木,后见森林”的编排模式,非常适合学生的自学,但对教师而言,特别是对新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教师必须对教材把握得当,形成知识体系。因为对“案例”的分析过程,就是一个基础知识储备的过程,通过对个别具体“案例”的分析,归纳出带有普遍性的原理与规律,顺理成章,清新自然。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落实了“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用好教材中的“案例”,放手发动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自主,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只有如此,才能体现出新教材的思想,用好新教材。

(二)突出“活动”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新教材不仅在教学内容选取与结构安排上更加体现时代气息,更加符合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上也与旧教材迥然不同。在旧教材中,延续、惯用的做法一直是在新课内容结束后,安排一部分“习题”或“思考题”,以帮助学生检测学习效果,巩固所学内容。它注重的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与检测,而对学生能力的检测与培养重视不够。因为做这样的“习题”或“思考题”,大多只要求学生在课本上找找答案,而不需要学生付出其他更多更复杂的劳动。显然,这种简单的机械的思考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这种教育模式下使学生的思维日渐僵化,缺乏创造性。

因此,新教材以“活动”取代了旧教材中“习题”或“思考题”。

二、当前新课程地理“案例教学”和“活动教学”的误区

误区一:把“案例”当成是“举例”

很多教师虽然用的是新教材,但处理方式还是老的教学方式,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地理案例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用于提示地理原理和规律、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如把“案例”简单的处理成了“举例”,就违背了新课程地理案例教学的初衷,

误区二、把“活动”当成是“思考题”

有些教师把活动简单的处理成了思考题,学生根本没有活动的过程,只是从教材中去寻找答案,抄教师给出的标准答案,这同样违背了新课程地理活动教学的初衷。地理活动课可以有多种方式,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以它的核心仍然是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学生积极主动的动脑、动手为主要特征的课内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熟悉,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有些活动可以处理成户外活动,有些可以通过讨论的形式来活动学生的思维,地理活动课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要求学生亲身体验,自主参与。所以在活动课中应要求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参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为学生提出好的建议,但不能强迫学生必须服从自己的建议或意见。教师要把讨论、发言、动手的机会和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交给学生。另外,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基本情况,熟悉学生个体的学习现状和发展规律,研究学生提出的不同课题,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支持,创造学生能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活动课的教学目标。

第6篇:心理课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标;案例教学

引语

新课改的实施为高中地理教学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意义,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地理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等方法逐渐受到教师们的重视和采用。研究近些年的地理新课标和高考地理试卷,在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上都有所提升,案例教学的模式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和特征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本着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生存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根据章节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体现新课标理念,利用真实的事件撰写案例,引导学生进入事件中心,分析案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模式,一是从理论到案例,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探究问题,以例证理,以例释理,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二是从案例到理论,引导学生以案例为桥梁,进行合作学习,探讨案例里的存在的规律。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教学过程的合作性。过去高中地理教学大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再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学习的情况,这种教学模式大大阻碍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导致教学水平低下。案例教学则体现了师生互动,学生和学生互动的优势,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们讨论教师给的的案例或让学生们自己去收集案例,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二,教学内容的探究性。在高中地理中采用的案例多大是学生们熟悉感兴趣的事件,且和本章节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需要学生自己思考,探索,通过小组讨论,取长补短。如《我的家乡怎样发展》一文中呈现了我国西南某城市的发展现状,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目前的发展情况和问题,让学生们利用双休日进行调查访问,收集信息并进行一定的思考。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教师再对一些问题进行引导,并进行一定的归纳。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教学的拓展性。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入的教材具有丰富的内涵,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单一,不仅要用到相关的地理知识,还需要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案例过程中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作用

案例教学属于探究性的教学方式,以案例为素材,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进行学习探究。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作用主要有三点,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地理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由于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也不固定,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们进行创新,通过合作的方式找到问题本质,提高其创新能力。二,改变教学观念。高中地理传统的教学主要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教师只负责将知识机械的传递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这种教学方式放在过去并无大碍。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观念的改变,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不懂,学不透,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无论是从理论到案例,还是从案例到理论,都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学生们通过自己动脑,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并总结规律,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化。三,促进合作和沟通。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还体现了互助合作的精神,不同于过去的地理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有限,大多只停留在口头的鼓励,流于形式。而案例教学从收集,编写,整理再到讨论总结,都需要经过小组的合作与探讨,特别在讨论中,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和问题,会有思想的交锋,促进学生合作沟通能力,学会关心尊重他人,在探讨中展现自我。

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

高中地理新课标中的案例教学主要以案例的讨论为主,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案例的讨论和总结都需要学生合作完成。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们对案例进行充分的分析探讨,集思广益。主要有四个步骤,首先要找到合适的案例教材,这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案例的选择上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且能反映地理一般规律和特征,要能提示地理原理和要素之间联系的案例。如在教授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节中,可以选择学生身边的铁路布局作为案例,向学生们介绍该铁路对家乡的经济影响,让学生们多学习对生活有帮助的身边的地理。其次要营造出适宜的合作氛围,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下才能有效展开案例学习,因为在案例学习讨论中,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教师要注意营造学生们讨论合作的和谐氛围。第三,教师要适时的进行引导,在案例讨论中允许有不同的见解和冲突,教师只需根据主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免学生们跑题。如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把握好课堂情况,当学生讨论冷场时,要及时进行引导活跃气氛,在学生跑偏主题时也要加以引导,要控制好课堂的节奏。最后,教师还要做好总结的工作,这总结并不是简单的结论,而是对整个案例探讨过程进行评价,对案例中涉及的地理问题进行评价总结,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帮学生们更好的梳理知识,让学生在情感价值方面得到升华,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四、总结

总之,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础和中性,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有利于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不仅可以学到基本的技能和知识,还能学会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大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徐田萍.浅谈高中地理中的案例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1(5)

[2]施尧雄.浅谈高中地理新课程中的案例教学[J].教育教学.2013(8)

[3]左世荣.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浅谈[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19)

第7篇:心理课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物理 教学设计 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65-01

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目标的强化学生对于物理基本规律和概念的理解,提高其物理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了解自然科学界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内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物理教学应不断引入新方法、新思维,从而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步发展,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也逐渐成为了教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是以社会实践对人才的需要为基础,转变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将教学的焦点转变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1 新课程教育设计基本原则

1.1学生为核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物理教学方式应实现各类教学资源和师生、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良好互动,教师应在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主动进行物理实践,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将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索[1]。

1.2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设置教学情境

依据初中生的实际心理状态,初中物理教学的核心应该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在初中物理课堂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提高其主动探索的兴趣。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情境设置主页包括故事情境和实物情境两个方面。故事情境指的是初中物理教师应从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出发,选择相关的教学资料,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2]。

2 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2.1学习目标

第一,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做到因地制宜,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具体分析,结合本地区实际,对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针对性设定,做到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更加突出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第二,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在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能够经自身的概括和分析来解决较为简单的物理问题。第三,初中物理教师应对新课程的主要任务和物理知识体系进行深入了解,而不能仅仅依靠可能,而应实现一定的突破。

2.2学习条件

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教学环节,其主要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培养出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了进一步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对教学条件进行合理设计。

2.3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设计具有多样性特征,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主体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还应充分发挥出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从而深化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拓宽其掌握知识的宽度,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以平等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4学习评价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不能以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为其唯一目标,而是要充分开发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开发其物理学习潜能,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从课堂教学的标准和目标出发,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基础,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评估,帮助其建立学习信心,对其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价。

3 案例分析

案例一:“海宝”是2010年世博会的吉祥物,为迎接世博会,某公园大门口的水平地面上安放一个大型“海宝”雕塑,其重力为3.6×104 N,与水平地面间的接触面积为1.2m2/g取10N/kg。计算:(1)该雕塑的质量是多少?(2)雕塑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3)在搬运过程中,起重机在20s内将该雕塑匀速抬高了2m,则起重机对 雕塑所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答案:3600kg;3000Pa;7200W。

评析:该案例将简单的浮力问题转化为学生常见的社会热点事件,使学生能够在了解社会时事的同时,更加深入形象地了解物理知识及其应用方法,因而更加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以一种更加易于理解的方式学习浮力相关知识。

案例二:“海鸥300”是由航空工业605研究所自行设计研发的一种水路两栖轻型飞机,并在今年10月经过首飞实验成功,该机型能够打在4至6名乘客,且配置有现代化的航空仪表设备和高性能发动机,适用于海岸巡逻、货物运输和公务飞行等多个领域。该机型总重量为4000kg,g取10N/kg。计算:(1)飞机在水面停留时,排开水的总体积为多少m3?(2)如果飞机以360km/h的速度在空中匀速水平飞行,则其所受的水平方向阻力是飞机总重量的0.1倍,飞机发动机的功率是多少W?

答案:1,飞机在水面停留时。F=G,也就是pgv=G,

因此:V=■-■-■-■-4m■

2,飞机在空中匀速水平飞行时,阻力等于动力,也就是:

F=0.1G=0.1mg=0.1×4000kg×10N/kg=4000N

飞机的功率为:

P=■=■=Fp=4000N×■=4×105W

评析:该案例将功率问题以分析飞机飞行实际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更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以这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学习相关知识,更加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第8篇:心理课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学案导学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呈现给广大教师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带来了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各方面的变革。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学案教学可谓一大亮点,已逐渐为广大师生所普遍认可和接受。学案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当今教学改革的浪潮下,许多学校的历史课也开始尝试“自主探究,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尝试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如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且使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落实到实处,推进了教育科研。但同时也发现,“学案”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教学效果并不一定理想。就这个问题,结合教学工作中的一些经验总结,我谈谈“学案教学”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一、谈谈“学案”编制应遵循的原则

学案,是教师精心为教学设计,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创新的一种材料依据,是黑夜中指引路人前行的“灯”,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历史“学案”的结构不外乎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结构、基本史实概念和观点、问题设计、学习方法、反馈练习、能力检测等。但一份高质量的“学案”应是教师丰富教学经验和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对学生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启发性和引导性,因此学案绝不仅仅是教材的简单重复,更重要的是对教材的深化和补充,对知识的系统和拓展,对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我认为,学案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以生为本,发展为本,是目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生为本”思想的建立,意味着教师中心的弱化,学生主体意识的加强。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导学案教学的首要目的是让学生“学”,即让学生头脑“动”起来,学习“活”起来,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学会学习。在学案的编写中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实际,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特点,严格按照课标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把要求掌握的知识以问题形式展示于学案中。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例如高一年级的历史教师,要尽可能地熟悉初中历史教材,做到将初中历史的基础和高中历史的教学无缝衔接,在此基础上设计编制的学案才能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指导性原则

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学习方法是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第多斯惠曾深刻地提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此在学案编写中,学法指导应贯穿始终,通过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应该做到两点:一是学案要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具体操作中,不论是新授课学案还是单元复习学案,都应该在学案上为学生设置一个“方法平台”。如在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课的学案中设计“用列表的方法归纳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大致经过(包括时间、国家、航海家、开辟的路线等)”、“在历史地图册上标出各个航海家的航海路线”等活动,这就使学生自主学习有了一个标尺,知道应该如何去做,如何去学。二是学案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感知知识、提高创新的过程,要体现学生学习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学习递进过程,在设计学生活动、问题探究和巩固训练时要注意能力层次的合理分布,如《“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课的学案,设计如下环节:自主学习归纳各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合作探究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讨论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发展的影响,由此引领学生从基础知识到综合分析再到实践运用,学习能力层层递进。

3.层次性原则

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对教学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一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难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二是课堂效率低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需要高低兼顾,往往会目标分散,顾此失彼,总体效率不高;三是可能造成部分长期被“遗忘的学生”由此丧失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学案编写时应注意它的层次性和梯度性,适应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要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在编写学案时还要注意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处理,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4.灵活性原则

学案编制的过程中,要根据每节课不同教学手段、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课型、不同的教学条件,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灵活设计。对同一知识点,可有多种设计形式,要尽量选择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新颖形式;历史材料的选择、题目的编制也要做到理念更新颖、更贴近学生实际、更能反映最新的考试方向。一个好的学案应具有科学新颖的教学设计、灵活创新的教学内容和务实高效的教学效果。为防止把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固定化,学案的编写一定要有开放的思路,宏观的视野,不断更新、完善,以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二、在“学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教学成果的体现,不仅来自一份精心编制的“学案”,还来自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很多的教师在进行学案教学时更多的是“讲学案”,即让学生先做学案,然后老师对答案就完了,学案教学仅仅是一个形式,“穿新鞋,走老路”,这样根本不能充分挖掘学案的功能。而“用学案”则强调学生学习过程性、主体性。那么怎样才能用好学案呢?就此,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案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的中心是学生的“学”,学案能否落实到位,关键还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学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学案认真预习,将学案提前印发给学生,指导学生根据学案上提出的课前学习活动的任务和要求,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开展预习活动,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完成规定的预习任务。在课堂上,首先要组织学生交流课前预习情况,并予以简要的总结、恰当的评价。通过交流、评价,一方面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对学习新课内容的认知基础和主要问题,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其次,组织学生认真开展问题探究活动。学案上设计的问题,是指向学习重点的问题,是最具典型性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不能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必须着重应用这些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活动。要引领学生围绕这些问题,结合学习内容认真阅读、思考、讨论、书面解答和发言交流,教师予以归纳、指导和评价。课堂上尚未详细解答的问题,必须要求学生结合同伴的交流、教师的指点,在课后补充完整。如果能长期坚持这样的做法,何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

2.要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在新课程理念下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但教师的角色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学案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自学,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上,教师真正吃透教材,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处理教材,轻松应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才能灵活地使用学案,自如地驾驭课堂,而不是被学案牵着鼻子走。

第9篇:心理课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教学 新课程 案例教学法 应用

随着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进行,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内容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案例教学法也正越来越被广大地理教师所重视和关注。就高中地理新教材而言,许多章节采用了"案例分析法"来编写教材,因此,案例教学法对整个教学过程都将产生重要影响。以下是笔者一年多地理新教材教学的经验积累。

一、高中地理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要点

1、遵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对案例的选编要对应课程标准的要求。因为教学案例本身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呈现。因此,我们对案例的运用,其本质就是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理性解读,是对课程标准要求加之知识理论的诠释。因此在课堂案例探究中,就需要对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进行分析与探讨,通过这种知识的传授为学生构筑起地理学科的基本学习概念与理性认识。除了教材上已有的案例,我们在对这些案例进行替换或者改造时,只要遵从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原理的掌握,都是可以的。

2、案例必须具备鲜明特征和突出典型。所谓“案例”必须从案例本身来说,其信息点明确、针对性强,才能实现对学生活动和思考的引导,才能体现案例的价值所在。在地理课程教学中,如果我们选取的案例蕴含了较多的无关主题的信息,无疑不但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还致使学生对所需要探求的知识点认识模糊,这既不是教学上的创新,也无法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案例素材来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从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体会来看,地理课程教学案例应该有激发兴趣的元素。只有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案例,领悟出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这就要求我们的案例选材必须来源广泛,内容丰富多样。从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对乡土地理、热点内容的兴趣度较高。当然来源广泛仅仅指素材,在应用案例材料中,还需要对内容加以提炼,结合课程教学特点来进行设计。

4、应注意的问题。要注意课堂效率的提高,在案例的展示过程及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效果及效率;案例教学的实施,力求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要把握好时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案例可能有不同的见解,或者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对材料有新的感悟,都要经过科学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而且嗨可能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后果。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价值意义

1、高中地理知识很多是非常抽象和深奥的,在传统教学中,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概括与灌输,是学生获得的都是抽象的以及概括化的生硬知识。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究,使学生可以获得自己能够驾驭的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如对于正午太阳高度角与纬度的关系就可以通过一次具有研究性的案例探究,让学生理解清楚。(不详叙)

2、案例教学法所采用的方法,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创造环境,学生有着较大的自由度、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有培植创造才能的土壤,就不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案例教学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案例教学常把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去做出反应,从而也就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在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各种各样实际问题的机会。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一方面不断形成理论视野,把握案例的分析技巧。另一方面在探索思考着理论如何运用于学习实际,从而及时有效地促进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真正达到理论与时间的结合。例如:城市规划问题,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工农业交通区位问题都可以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来达到教学目的。

4、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情感。阅读那些生动、逼真的案例,往往能牵动学生的情思,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讲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更能提高学生的认识。并使认识和情感有机结合,形成坚定的教学信念。

三、高中地理课中应用案例教学的创新思考

1、以学生为主体,定位教师角色。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推行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就要求在地理课程教学中重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对学生学习的向导作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知识。

2、遵循教学普遍规律,创新教学环节。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必须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完整和教学环节的衔接,使得案例在应用于预习引导、要点理解、实践调查等环节时具有较好的衔接性与连贯性。案例教学是课本知识的一种嫁接,尽管与书本的条条框框理论表达不一,但其知识点实质是一致的。所以即使案例不断变化,仍然需要紧紧围绕课程知识要点进行创新,遵循教学规律,不能偏离教学的方向。

3、创新教学管理,选择优质生活化案例。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来看,目前我们基本上是以教学组为单位来研究教学相关课题。因此,可以从教学团队层面来开展集体备课,交流教学心得,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具体对案例教学来说,教学组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搜集生活案例,定期开展讨论,选取优质的生活案例,确保授课的质量。同时通过协作,建立案例数据库,并能不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