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留守儿童现状
我镇地处西部农村边远山区,全镇4万余人,校点布局调整后只有一所小学,下设6个教学点。全校有学生2073人,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的545人,占26.3%;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1023人,占49.3%,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我们基础教育研究的又一课题。
案例:三年级×班小东(化名),打上幼儿园起父母外出务工,由隔壁中学的姑姑看管,爸妈只在每年春节回家一次。小东自上小学以来,性格孤僻,很少与同学交往。与同学发生小小争执,常常以泪洗面,不像个男生。老师找他谈心,他总是认为同学不对,老是受同学欺负。他告诉老师:“我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受人欺负。”孩子已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1.孤僻内向
因缺少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现实差距,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
2.冷漠、缺乏自信心
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亲情呵护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不懂得去关爱别人,对人冷漠。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低。
3.自私
在留守儿童中狭隘自私心理十分普遍。为数不少的留守儿童在与同学交往的时候,经常表现出眼界狭小、心胸狭窄,注重自身利益,对个人得失,哪怕是很小的一点得失都会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具有这种不良心理的学生在言行上往往表现为凡事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我却不为人,为人处世总是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原则,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或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其火,轻者唇枪舌剑,重者拳脚相加。
三、弥补留守儿童教育缺位策略
1.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1)农村教育主管部门撤销与合并学校应深入考察研究,慎重对待,不能搞一刀切。撤销与合并学校使年龄较小的孩子入学不方便,容易形成大班额或超大班额,对于老师来说,要想做到因材施教是极其困难的。(2)学校设立课外活动中心。节假日越多,留守孩子就越觉得孤独。学校应成立课外活动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校应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弥补放学后及节假日的教育空白。(3)在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可设置心理辅导、亲情聊天室。(4)学校成立家长学校,按期对家长或监护人进行培训,传授家庭教育中如何教育、管理孩子。
2.提高家长认识,改变观念,满足子女亲情需求
加大宣传力度,让务工父母认识到重视子女情感需求和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为家长,要与孩子及其老师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多加沟通,全面深入地关心孩子在家的学习生活,尽可能地减少孩子离开父母的孤独感和无助感。父母最好留一方在家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以保持亲子关系的存在与完整。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任何措施都无助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
3.全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我参与的课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下面我从研究的过程、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困惑等方面做简要汇报。
一、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7年4月~2017年8月),准备阶段。
首先,我们在4月2日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国家、省市等有关关于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文件,强化教师责任。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4月11日,我们选取了6名有志于做课题研究的老师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和职责,并着手对全校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登记,建立了各班级共63名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并对他们进行深入了解。
5月16日,我们召开了课题组成员会议,各人汇报所了解的各班级留守儿童行为品性、学习能力、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教育现状,确立实验内容,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5月23日,我们根据研究方案,进一步制定了学习制度、帮扶制度、考核与奖惩制度等相应的保障制度。
第二阶段(2017年9月—2017年8月),研究阶段。
收到立项通知书后,我们立刻与9月19日进行了传达,并集体学习了有关问题学生教育的理论。
为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的行为品性、学习能力、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现状及影响的主要因素,课题组参考了有关资料于10月19日编制了问卷。问卷分为四个大部分,分别是,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学习状况、教育状况。每项都设计了很多问题。问卷设计好后又请学校其他教师对问卷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
10月24日,课题组成员对各班级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并利用期中考试后,学校开家长会的时机与留守儿童学生家长或者监护人进行座谈,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11月7日,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深入了解留守儿童行为品性(包括思想状态、行为习惯、言行举止)、学习能力(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目的等)、生活习惯(包括饮食健康、自理能力、卫生习惯、安全保障等)、心理健康(包括性格情感、自我认识、社会适应性等),经过认真分析,写出了调查报告,初步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转变的方法。
接着又拟定测试卷,对留守儿童进行品学综合测试,各班抽取2~3名得分较低的学生(智力正常)作为问题学生个案,并建立个案档案,收集他们的评价材料(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监护人、同学的评价)、实物材料、档案材料。找出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分析导致这种现状的各种因素:主观因素(学生自己的智力、行为、习惯因素等)、客观因素(家长因素、监护人因素、社会因素、教师因素、学生之间影响等)。然后我们讨论商量对策:
主要有1.建好留守儿童之家,(一方面在学校中,我们还联系有条件的村委会,例如西平村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开通亲情电话、亲情QQ,使留守儿童在课余有一个文化娱乐、交流感情的休闲场所。
2.开展主题班会、走进留守儿童之家等活动,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现状,不断发现新的情况,贴近学生,走近学生。边实验边研究,让留守儿童学得安心,生活开心,家长放心。
3.根据留守儿童现状,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在活动中受启发,在交流中受教育,在相处中求愉悦,从个性中找共同点,从共性中找差异。探索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方法,新措施。
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开展,我们总结出要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重点做好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构建了对留守儿童做到“四掌握”“四管理”,“当好五员”的教师管理办法。
二是,搭建起了对留守儿童“三多”“三沟通”班级管理平台。
三是,建成了对留守儿童学生“五个一”活动的学校管理机制。
四是,筑起对留守儿童学生“十个一项目”的系统管理工程。
第三阶段(2018年9月—2018年4月),总结阶段。
1.收集汇编研究资料;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情况做细致的分析、总结,整理有关调查数据及材料,总结活动中的经验、教训,撰写研究报告,总结出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案。
2.积极组织论文投稿;
3.完成结题报告;
4.课题结题鉴定。
下面说说课题研究成效:
1.学校办学层次得到提升。促进了教师走向专业化,构建了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有1人次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5人次被评为县级教学能手,1人次获得市级教学工作先进个人,3人次获得县级教学工作先进个人,1人次获得市级优秀教师,2人次获得县级优秀教师,2人次在市级以上刊物,12人次学生作品在市级以上交流或获奖。
2.学生成长得到了保障。挽救一些心灵受到伤害、扭曲的留守儿童,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性格孤僻的变得开朗了;成绩平平的变得优秀了;脾气浮躁的变得稳重了。
3.家庭和谐得到维护。拯救了几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建设平安校园,和谐社会。
4.社会稳定得到加强。对减少青少年犯罪、社会安定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积累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的经验,为未成年人的研究提供一些素材、案例。
下面说说困惑或者希望
一、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江安县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由上述数据可知,江安县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笔者在当地搜集到这样一个案例:10岁的林红(化名)同学,人很聪明但性格孤僻,与同学和老师交流都很被动,逃课上网是常事,老师多次找他谈话都无济于事,后经与他外婆交流才得知:原来他5岁时就寄养在外婆家,5年来,父母一次也没回来过,这是孩子心理上的阴影。所以,他一旦在心理空虚时就控制不住自己,哪怕半夜都翻墙出去上网。而据了解,类似林红这样的案例在当地并不鲜见。
(二)江安县留守儿童学习动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于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反映出在校学习缺乏自觉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有旷课、逃学等现象,江安县在校留守儿童普遍成绩较差。
(三)江安县留守儿童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
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当地部分留守儿童常表现出任性、自私、倔强、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
(四)家庭教育发挥不当是宜宾市江安县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又一问题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打骂、片面说教等缺乏有效沟通的教育方式,往往起不到教育应有的作用。江安县留守儿童家庭又普遍重男轻女,这种封建思想造成有的家庭子女比较多,影响孩子受教育的水平,这些都足以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埋下隐患。
总之。宜宾市江安县留守儿童面临的上述教育问题亟待解决。但笔者认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还是当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因为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一个人成就将来的重要条件。
二、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宜宾市江安县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主要标准有:“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境乐观;意志健全、行动协调;注意力集中;完整统一的人格;积极向上,面对现实,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适度的反应能力:心理特点与实际年龄相符合;自知力;创造性、成就感。”
根据这些标准,宜宾市江安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亟待提高的。因为从总体上看,宜宾市江安县留守儿童或多或少都存在情绪障碍与情感问题、人格缺陷及行为障碍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 人际关系敏感。笔者就留守儿童怎样化解与他人的矛盾这一问题在江安县下属的大井镇进行过走访,结果显示,采取打架等武力方式解决问题的还是占绝大部分。由此,可以推断,当地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等不良心理,沟通上存在障碍。
2 厌学。江安县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而产生厌学、逃学等不良心理。
3 悲痛,厌恶,焦虑,忧郁。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做事畏缩不前、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可见,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产生一定的情绪问题。
(二)宜宾市江安县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县。广大农民为了子女良好的教育条件与生活环境纷纷外出打工,把子女托付给祖辈或亲戚朋友看管,更有甚者直接把孩子独立留在家,因而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具体原因有:
首先,家庭教育缺失使留守儿童在面临心理障碍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据笔者了解,许多当地留守儿童在学校受到老师批评或被同学欺负,回家得不到帮助,委屈情绪得不到及时排解而采取一些过激行为就是其例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父母或祖辈一代思想保守落后,留守儿童与之存在代沟问题,易造成监护不力。其次,学校教育功能发挥不充分,严重影响当地留守儿童成长。
宜宾市江安县许多学校普遍关注儿童的智育,对于他们其他方面的素质关注度不高,造成当地留守儿童片面发展。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忽视对其品德的考察;学校心理教师缺乏。基于这一系列的原因,造成当地留守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同时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不了解,无法着力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另外,社会对江安县留守儿童关注不够及当地留守儿童自控力较差也是导致江安县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之所在。
三、结合宜宾市江安县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解决当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留守儿童父母和受托者的素质,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场所,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会受到家庭的影响。家庭的结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关键『生作用。但从目前江安县的现状来说,农民对于家庭在儿童成长中的特殊地位普遍没有意识到。因此,提高留守儿童父母或其受托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就显得尤其重要。父母应该通过电话等方式加强与子女的联系,让他们享受到伟大的父爱与母爱。在管教孩子方面,应采用民主、科学的方式;对于青春期的儿童,应帮助他们解决其烦恼;父母要树立正确的男女观,消除封建落后思想的影响。
(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学校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劳动技能、价值观念、政治观念、社会规范,以培养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公民的机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在这里,孩子可以受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我们应重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功能。
目前,江安县有许多学校不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缩减思想政治课时,教师不是专职教师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多方面 采取对应措施,加强留守儿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及道德观的教育,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四有”新人。加强对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以形成助人为乐、遵纪守法等良好道德品质。对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应给予及时纠正、引导,把不良行为扼杀在摇篮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给予其正确指导,让他们快乐而轻松的度过人生美好的时期。对于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以爱为“药引子”,消除他们情绪上的障碍和人格上的障碍,形成知、情、信、意、行等方面健康的状态。对此可以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及时掌握其心理动态。设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灵驿站,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尽量给每个留守儿童以帮助。
(三)社会要广泛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生活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规范有助于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观念。而社会对江安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度不高。因此,我们应呼吁社会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和关爱,让留守儿童在充满爱的社会大家庭中健康成长。如严格规范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经营;发展、搞活乡镇企业,就地解决农民工就业;建立更多“爱心驿站”,呼吁社会各界人士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等等。
(四)加大财政对学校教育的投入力度,有效改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对留守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是有利的。而江安县下属许多镇的中小学的硬件设施普遍比较落后,住宿条件相对较差。因此,财政投入应着力解决学校硬件设施,改善住宿条件,使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五)留守儿童自身要有自立自强、积极向上的心态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信息技术;教育网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030-02
1 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状况
近年来,受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以及2005年1月7日经农业部第二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进入流转,使得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必然趋势。由于经济条件以及国家政策法规的限制,大量入学适龄儿童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儿童无法跟随父母到城市生活,只能留守在农村,产生一个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根据《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全国妇联,2013年5月),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指出,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笔者在对吉林农安、舒兰和黑龙江部分农村267名儿童的调查中了解到,约有20%的孩子父母不在身边而由祖父母照顾;大约24.8%的儿童随母亲一起生活,父亲常年外出打工;还有很少的一部分孩子由其他亲戚照顾。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薄弱,以及农村家长文化水平较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2 实地调查分析
2014年寒假期间,通过调查问卷调查以及与案例访谈等各种形式了解当地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各方面的发展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67份,主要是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适龄儿童。其中,由(外)祖父母抚养的儿童31名,占总数的11.6%;由亲戚、朋友抚养的儿童6名,占总数的0.02%;由母亲独自带着生活的儿童66名,占总数的24.8%。因为研究的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本研究只针对这103名父亲不在身边而由(外)祖父母或者母亲或者亲戚、朋友抚养的儿童,定义为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调查分析 在对儿童父母的受教育情况调查中显示:受教育程度为大学或以上的没有,受教育程度为高中的占20人,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占176人,受教育程度为小学的占55人,不识字的文盲占16人,由此可见,当地农村儿童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大多数是初中毕业,受过高中教育的都很少,这些情况决定农村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不容忽视。在对由(外)祖父母抚养的31名儿童的访谈中了解到,他们(外)祖父母基本是文盲状态,只会很少的字或者根本不识字。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城市打工,大多从事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收入一般不会太高。经济条件决定他们只能把孩子留给农村的父母或者妻子独自照顾,父母年纪都在50岁以上,文化程度不高或者基本处于半文盲状态,家里一般都还有田地需要劳作来补贴家用。这就造成家庭教育的空白以及子女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因此造成留守儿童严重的亲情匮乏和缺失家庭监护,他们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其中由祖父辈家长在照顾的留守儿童,绝大多数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怕生人,生活中表现不合群,喜欢独自玩耍;母亲独自一人照顾的孩子,部分性格任性,怕被别人欺负;由其他长辈照顾的留守儿童明显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
留守儿童学习情况分析 在与留守儿童班主任的座谈以及个别访谈中了解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绝大多数处在中下水平。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学习成绩较差,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的(外)祖父母或者母亲或者亲戚、朋友的文化程度基本处于初中以下水平,根本没有能力或者时间照顾孩子学习,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在接受调查的这部分孩子中,留守儿童中的女孩普遍成绩高于留守儿童中的男孩成绩。
另外一个社会因素就是近几年大学生就业普遍不好,部分没有文化的家长觉得读书无用,念书也就是为了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将来会算个账,初中毕业就打算让孩子出去打工。心理上的不重视也决定了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不容乐观。
父母忽视留守儿童心理需求 父母不在身边使留守儿童感到孤单,遇到困难时往往不知道找谁倾诉。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认为最难受的事情是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最高兴的事情是过年的时候父母回来陪伴自己并且给买大量的吃的用的。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他们一味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一味物质满足很容易造成留守儿童过分任性,过度的自我保护,缺少归属感与安全感。在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父母与家庭联系方式是打电话,但是由于在城市大多从事工作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使得父母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交流学习、成长过程;更多地关心吃得怎么样、穿得怎么样,只会让孩子好好学习,而不知道如何与孩子交流,很少注意到孩子的心理变化。父母对留守儿童长期心理状况的忽视,必然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3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研究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1)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对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进行教育。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下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在2003年继续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1]利用这些现代媒体技术手段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亲子教育逐渐演变成隔代教育。调查研究发现,绝大多数隔代教育监护人都是小学文化或者文盲状态,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利用现代媒体技术积极开展对留守家庭家长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树立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识,与子女间保持良好沟通,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的建立有利于学校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全面及时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真实具体的基本情况,通过档案袋可以了解哪些留守儿童有问题,哪些需要重点关心爱护,才能有的放矢地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才能让有限的爱心资助用在真正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身上。通过档案袋可以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孩子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全方位教育网络。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使得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与学校教师实时交流与沟通。建议由农村基层学校牵头,联合妇联、村委会和其他组织以及社会公益团体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全方面教育网络。让这些留守儿童能更多感受社会的关爱,让孩子找到心理支持,避免留守儿童心理成长受到影响。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网络平台,把留守儿童在学校生活、学习的照片贴在网上,把学生完成的作业和作品放到平台上,甚至把一些校园的活动视频放上去;家长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关注自己的子女,通过留言、写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学校、教师沟通。通过平台,教师、家长可以更好地交流,构建全方位教育网络,实时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 国家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这项政策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整合了农村教育资源,减少部分农村落后学校,把各个村落学校规划到中心镇学校,同时由此产生学生上学距离远、生活成本加大等问题。调查组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利用撤点并校政策,多方引入社会资源并加大投资构建优质的信息化环境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实现全方位监护与管理,有效弥补农村儿童家庭教育缺失。
寄宿制学校平时有教师管理,可以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约束和规范。首先解决了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培养以及学习无人监管的问题,有利于农村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农村寄宿制学校是集体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有效解决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教师可以弥补部分留守儿童亲情缺失,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最后,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有效培养孩子社交能力以及自理能力,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特征。
总之,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三个关键因素,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要素,学校教育是主导因素,社会教育是重要因素。在信息化大环境下合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手段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转型;农村留守儿童;马斯洛需求理论;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随着我国深化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政治经济转型不断深化,由此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结构性社会问题、变迁性社会问题和越轨性社会问题。而城乡经济差异、农村劳动力外流就是突出的变迁性社会问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出现了。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或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与父母过着分开居住生活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而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必要需求得不到满足,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发展。
近几年来,留守儿童自杀事件屡有发生。2010年陕西省扶风县5名留守儿童相约自杀;2011年,陕西省蓝田县10岁留守儿童喝农药自杀;2012年,浙江省玉环县6岁留守女童看电影时触景生跳海自杀;2013年,江苏省盱眙县两名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关爱相约服药自杀;2014年,安徽省望江县发生9岁留守儿童上吊自杀事件;2015年贵州省毕节市4名儿童服农药自杀……这一系列悲剧令人们震撼,也引起了总理的高度重视。一幕幕悲剧震惊国人,而这些还只是少数见诸媒体的案例,现实中,究竟有多少留守儿童曾有过自杀的想法和行为,恐怕难以估计。
留守儿童自杀现象的背后,暴露出这个群体存在突出的需求问题,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因此,满足社会转型期农村留守儿童的需求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为基础分析留守儿童需求及问题
马斯洛需求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长期与父母过着分开居住生活的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需求涵盖这五个方面。
第一,留守儿童在生活需求方面得不到充分满足。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在农村贫困家庭,父母为了生计选择外出打工,隔几个月才寄回一次生活费;由亲属照顾的留守儿童常常因为寄人篱下而不敢说出自己想要什么东西;无亲属照顾的留守儿童更要挑起生活重担,勉强维持生活。缺衣少食、生活条件艰苦成了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二,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堪忧。近些年,社会上发生过奶奶带体弱孙女算命时孙女被,爷爷奶奶外出留下年幼孙子独自在家造成孩子失足摔死等这些留守儿童的案例,让人揪心和痛惜。留守儿童需要保护,需要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第三,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问题亟待解决。留守儿童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与照顾,无法与父母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而这些爱的缺失很可能造成他们性格上的缺陷。有的留守儿童对父母产生怨恨心理,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有的一遇到麻烦就感觉孤立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孤僻;有的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甚至造成心理扭曲、性格叛逆。在中国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的数量占很大比重。这些留守儿童越轨行为的出现除了与缺乏家庭温暖,导致在解决问题时倾向于采取暴力手段有关,还与隔辈教育所产生的弊端有关。留守儿童大多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长辈大多采取“棍棒底下出孝子”或是极度溺爱、包容放纵的管教方式,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不仅没有及时帮他们开导排解,而是更为他们的暴力行为添砖加瓦,即所谓的转暴力行径。
第四,留守儿童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随着社会越来越关注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无形中被打上了“问题儿童”的标签,不免遇到同辈群体和学校老师的“特殊眼光”。一些社会志愿者进行帮扶的时候并没有与留守儿童树立平等对话的意识,更多的是觉得自己应以一种“救世主”的身份来为他们提供恩赐与施舍。
第五,留守儿童缺乏自我成就的动机。不管是自卑心态的作祟,还是习惯一味接受救助的自弃观念,留守儿童忽视了内心希望得到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有时甚至会有意压制自身的潜能。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为提高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保证其所用无缺、所居舒适,不仅要靠各地方政府提供社会保障措施,如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组建留守儿童关护委员会等;还要集合整个社会之力,开展留守儿童公益活动,捐款捐物。相对而言,社会帮扶较为容易实行,也是短时期可见成效的途径。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才能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家庭的生活问题。
如何保障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政府应落实留守儿童监护制度,明确临时监护人责任,避免出现“监护真空”。留守儿童父母应谨慎选择临时监护人,充分考虑临时监护人的监护能力,加强与临时监护人的交流和沟通,必要时向学校寻求帮助,更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动态信息。
情感需求的满足对留守儿童至关重要,完整的家庭结构和温暖的家庭生活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但由于受到户籍和教育政策的限制,留守儿童不能跟随父母去父母所工作的地点就读。因此,根本性措施应是政府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给予留守儿童家庭更多的政策支持,降低入学门槛。然而基于这种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现状,社会应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拓宽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的平台。如设立亲情电话卡,组织专业人员为留守儿童提供一对一心理辅导,增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免疫功能。留守儿童父母应定期与子女交流和沟通,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尽可能多地与子女团聚,加强亲子联系,让留守儿童感受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临时监护人应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掌握适合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不管是在家庭照顾、学校教育还是在社会帮扶中,大家都应尊重留守儿童,尊重留守儿童的意愿,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平等对待,而不是在祈求施舍。注重运用“优势视角”来看待留守儿童,发现他们身上的潜能与优秀品质,如勤俭节约、自理能力强、比一般孩子更加成熟稳重等,从而让他们树立自信心,相信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对未来的学习生活更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李 越.早期教育对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J].才智,2015(14).
[2]郭宇鹏,史永涛.不同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J].新西部(理论版),2015(7).
[3]曹建平.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7(5).
[4]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中国妇运,2006(6).
[5]周全德,齐建英.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州学刊,2006(1).
[6]邬定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有近2000万人,且呈增长的趋势. 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 儿童成为在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父母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使家庭教育缺位,对子女良好习惯的养成,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长都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有关人士呼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最终演变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困境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1 留守儿童存在哪些问题
1.1 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此外,由于父母不在孩子的身边,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导致孩子轻生自杀的案例也不少。
1.2 心理人格问题。据大部分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
1.3 道德品行问题。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有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1.4 学习问题。那些有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有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
2 如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2.1 从家庭教育角度讲。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2.2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2.3 从社会的角度看。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农村留守儿童 农民工 教育
留守儿童指的是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就业而留在农村原籍,由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1]留守儿童还有“留守娃”、“留守子女”、“留守学生”等称谓。据2013年5月全国妇联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笔者以渭南市农村留守儿童为例,探讨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在成长教育中面临的诸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及监护人的基本情况
渭南是一个农民工输出大市,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非常突出。截至2013年8月,渭南市共有农村留守儿童87896名,占全市农村儿童总数的21%,其中14岁以下75590名,占农村留守儿童的85.9%。根据监护情况,渭南市的留守儿童可分为四种类型:单亲监护型,即父母中有一方外出务工,由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监护,这类儿童占40.4%;隔代监护型,即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这类儿童占55.4%;上代监护型,即由叔婶、姑舅等亲戚或朋友抚养,这类儿童占3.1%;自我监护型,是由留守儿童自我照顾,监护责任落在儿童自己身上,此类儿童占的比例极低。由此可以看出,渭南市留守儿童的监护以隔代监护和单亲监护为主。
从年龄上看,渭南留守儿童的监护人50岁以上的占54%,65岁以上的占到30%;从文化程度上看,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31.7%,还有12%的监护人为文盲。监护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在留守儿童的监管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不少监护人很难真正担负起监护的责任,这给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带来了严重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生活自理能力提高,饮食水平下降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饮食水平却下降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起床、穿衣、吃饭、睡觉等都需要自我料理,有时还要自己做饭、买饭,生活自理能力得到锻炼。但是,有留守儿童反映,爷爷奶奶虽然很疼爱自己,可是他们太节俭了:即使父母往家里寄再多的钱,也舍不得做些好吃的;有时候饭菜都馊了,他们也舍不得倒掉,蒸蒸热热或跟其他饭菜一掺和照样吃。还有留守儿童反映,爷爷奶奶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要零食,就买;要零花钱,就给;不愿意吃家里做的饭,就到小卖铺买些方便面、虾片、薯条等吃。长期缺乏营养,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身体发育不良,健康受到影响。
2.学习成绩随着年级升高呈下降趋势
渭南市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以走读为主,长期寄宿学校的只有20%。在学习上,由于缺少父母的督促和指导,大部分留守儿童回到家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复习功课。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而失去信心,出现了厌学、逃学的现象。
3.思想认识容易出现偏差
父母的爱是无法被替代的。由于与父母的长期分离,缺乏爱的培养,留守儿童的思想认识容易出现偏差。调查显示:渭南市大部分留守儿童每年与父母见面次数不超过2次,60%以上的留守儿童平时很少与父母交流。由于与父母交流次数少,86%的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这不仅不利于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还会使他们的内心逐渐变得冷漠。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监护人对留守儿童不敢管、不会管、不愿管,留守儿童极易形成自私任性、霸道专横,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性。访谈中还发现,部分上代监护型留守儿童总觉得在亲戚家受到漠视甚至虐待,常常出现逆反心理。
4.安全方面隐患重重
留守儿童大部分处于6-16岁之间的学龄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他们好动、好玩、好奇心强,对―些较危险的事情缺乏理性判断,一旦监护人的监护不到位,留守儿童安全方面便隐患重重。调查显示:有32%的留守儿童受到过不同程度的身体伤害。从受伤的具体内容上看,一半以上是“摔伤、碰伤、划伤”等程度较轻的伤害,也有刀伤、烫伤、溺水等程度严重的伤害。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
1.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与经济相对落后的矛盾
在我国农村现有剩余劳动力近3.5亿。[2]由于农村的二、三产业相对落后,为了支付家里的生活开销及子女的上学费用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被迫选择外出务工。如渭南市临渭区,全区有农村劳动力43.45万,农业需要劳动力12.57万,转移到二、三产业的10.14万,剩余的20.74万劳动力需要外出务工。[3]城镇化水平不高、经济相对落后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2.多年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是指我国在社会结构上实行城市、乡村二元分割的概括表达,又称为城乡差别。[4]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入学上受到了很多限制,不少城镇学校将农民工子女堵在了门外。有些地方虽然允许农民工子女上学,但需要缴纳高昂的“借读费”。到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上学又无法解决升学问题,再加上各地教材的选用又大不相同,使得大量农民工无奈地将子女留在家乡。有学者认为“城乡二元结构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5]。
3.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冲击
数据显示:2002年至2007年,全国待就业大学生人数从36.9万增长到上百万[6],而且这一数据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呈上升趋势。面对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读书无用论”严重影响了农民工对孩子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在对子女教育的投入与收出的比较中,80%的农民工追求的是一种短期的经济效益,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很低,这种思想导致了部分留守儿童对自己的学习要求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
4.教育经费的不足和教育理念的落后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主要场所。有学者明确提出:实行寄宿制管理有利于合理安排农村留守学生课余生活,规避安全问题及不良社会环境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7]然而由于经费不足、人员配备等原因,渭南市留守儿童中长期寄宿学校的只有20%。同时,农村学校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把精力全部放在“尖子生”身上,留守学生这个更需要特殊关怀的群体成了学校和教师漠视的对象,造成这部分学生逆反心理增强,出现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
5.父母教育职责的弱化乃至缺失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4]父母的教育职责主要体现在监督子女学习和帮助子女养成良好的自控能力。渭南市留守儿童中,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占34.6%,父母中有一方外出务工的占65.4%。父母外出务工显然弱化了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留守儿童自控力的形成。父母外出务工还带来亲子关爱的缺失,对他们的影响也是无法估量的。
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解决对策的探讨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必然出现的社会问题,当前及今后一定时间内仍将长期存在。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就近就业机会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父母有效监护与亲子关爱的缺失。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尽可能让外出务工农民回到孩子的身边。为此,农民工输出地人民政府首先应转变观念,变一味鼓励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为大力发展本地区的二、三产业。其次,在调查摸清本地区优势的基础上找出适合发展的道路,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再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父母回到家乡自主创业或在农村专门创办针对农民工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本地的就业机会增多,就能有效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现象,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
2.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政府应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弱化乃至消除与户籍制度相配套的对农民工有歧视性的各种制度,如城乡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等,从而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的入学待遇。长期从事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王开玉教授说:“越来越多的农民举家进入城市,对于农村来说或许并非好事,但这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某种新思路。”[8]要在各种工作中落实《义务教育法》《未成人保护法》的要求,细化和明确具体的处罚条例,切实做到有法可依,从而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和保护留守儿童的良好环境。
3.促进大学生积极就业,营造尊重知识的氛围
市场并不能解决人才就业的所有问题,在涉及社会公平、社会保障和某些特殊情况时,需要政府的强力介入。因此,政府必须担当起“看得见的手”的责任,推出强有力的举措,促进他们积极就业。在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上,政府不仅要做到招贤、敬贤、让贤,还要创造条件使各类人才能在公平竞争中充分发挥作用,真正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这样,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动力才会加大,积极性才会增高,农民工也愿意为子女的教育加大投资,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差的现象也能逐步扭转过来。
4.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服务质量
创办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各地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项有效措施,也是国家的要求。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大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在教师、同学群体中学习生活,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也要教育创新,在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配备心理指导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加强与监护人联系等途径,提高对他们的教育服务质量。
5.改变农民工外出务工方式,发挥家庭教育作用
建议农村基层教育部门与团委、妇联、工会等部门联合,通过对留守儿童成长情况的对比分析以及其他典型案例的宣传教育,使外出务工农民工逐步认识父母亲情以及家长有效监护在儿童成长教育中的重要性,增强其培养、教育自己子女的责任感,统筹考虑外出务工挣钱与孩子成长教育的问题,要么将孩子一同带到务工城市就读,要么留下一人在家陪伴照顾孩子。如果父母都需外出,则要选择可靠的监护人,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在沟通内容上,不仅要谈生活、学习,还要全面了解其思想、心理、身体等方面的情况,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只有党和政府及社会、学校、家庭在留守儿童的教育监管中承担起各自应尽的职责,才能标本兼治,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廖启发.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 王泽淮,李翠英.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的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 徐玉霞,李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调查分析――以渭南市临渭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5).
[4] 蒋太岩,刘芳,谷颖,等.从歧视走向公平:中国农民工及其子女教育问题调查与分析[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
[5] 刘辉,许慧,曾海霞,等.农村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0(3).
[6] 马征杰.打开就业思路的钥匙[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7] 程方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江西的案例[J].教育学术月刊,2008(6).
【关键词】留守儿童;思想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而在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在学校也就占据了生源的较多的比例。作为班主任工作,做好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也是班务核心工作之一。
留守儿童,要么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在家陪伴学生为单亲,要么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陪伴学生的是爷爷、奶奶、外爷、外婆,要么是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学生由其他亲属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近年来,我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深感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难做,通过这些年的不断探索、积累,谈谈自己的一些工作体会。
1 以爱心及热心唤醒冷漠
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中,较多的孩子不爱说话、不爱与同学与老师交流,学习上不喜欢参与讨论,容易发呆,对人比较冷漠。这也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少亲情的关爱,长期形成的自闭心理造成的。对于这一类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多给予关心、帮助,每逢有社会救助项目给予照顾以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在班上多开展课外活动,多给予这些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多给一些激励,和城镇学生相比,他们更能吃苦耐劳、在运动会上,远足、野炊等活动中他们表现的更为活跃。通过激励与表扬,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树立自信心,节假日为他们送上一些小礼物,进行心灵的沟通,让他们感到被尊重,被重视。让他们的家长配合能每周或每月能通过电话与他们交流,多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通过这些活动,让这些学生慢慢的变得活泼开朗,能与同学、老师沟通。
2 教会学生勇敢,走向坚强
留守儿童中,绝大多数学生家庭贫困,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迫不得已外出打工。生活条件与其他学生相比差别悬殊,生活缺少父母的关心,内心自卑,性格上表现懦弱,易受别人欺负。被威胁、被打、被敲诈不敢告诉老师、家长。对于这些学生,学校、老师、社会应多给与一些关心和帮助,同时教会他们勇敢,学会用法律、学会借助学校、老师、社会的帮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3 以亲情教育,解除怨恨心理
在留守儿童中,由于家庭贫困,易产生自卑心理,也就有一些学生对父母产生怨恨心理。我曾经带过一个班上的一个学生上初一时,春节过后离家出走,家长非常着急,找到我让我帮忙找找,后来通过同学找到.出走原因是该生因其父母春节过后又要外出打工,而该生不愿他们再外出而发生挣执而起,该生父母从他两岁起就外出打工,每年春节也只能在家待几天。她一直由奶奶带大,平时节假日父母不在身边也很少给打电话,很少给她买礼物。就认为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怨恨父母无情,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开学后,第一次主题班会就以《我怎样长大?父母为什么工作?我们为父母做了些什么?》进行讨论和交流,体会成长过程中父母付出的艰辛,要求学生要善于与父母交流,父母在外打工的同学应每周与父母通一次电话汇报自己的生活、学习,关心关心自己的父母。同时也让家长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通过这次活动,很多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改善了,孩子也懂事了。
4 以主题班会为为载体,教育学生不乱花钱
留守儿童中不乏大手大脚无节制乱花钱现象,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学生的父母每年都要外出打工,春节才能回家与孩子团聚几天,父母为了弥补自己长期不能陪伴孩子,孩子要啥买啥,要钱就给钱。其中一个学生一月就花了两千多块钱,用于吃、喝、玩,而他父母打工辛苦一月也才积下两千来块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未直接批评这位学生,而是针对这一问题,我专门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调查父母的工作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工作环境?是怎样挣钱的、一月挣多少钱?然后在班会课上进行交流。同时收集了矿山、建筑、工厂、服务行业工人工作的场景、时间,让学生体验挣钱的辛苦。并讨论我们应该怎样花父母的钱。通过这次活动后的观察,该生不再乱花钱了,其他一些学生用钱更节俭了。
5 用理想教育架起自信的桥梁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很多家长也认为孩子学好学不好无所谓,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很辛苦,考个大学也不容易,考上了上大学要花很多钱,上了大学很多人找不到工作,还不如孩子再大一点也出去打工也好攒钱修房子找媳妇。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因此很多孩子在学校精力不放在学习上,上课不好好学习,违反纪律,课后不完成作业,少数留守学生打架、旷课、上网吧,撒谎习以为常。成为了班级管理头号难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解决家长观念问题,每次在和留守儿童的家长进行交流时,我会问,难道你们抛家舍业在外打一辈子工很少与老人、孩子在一起,还要让你的子代以后也像你们一样吗?为什么不让他们通过学习试着改变以下他们的命运呢?让家长对子女有好好学习的愿望,能给他们的学习寄以更大的关心和期望。而对于学生,通过让他们读书,多读一些名人传记,通过主题班会的交流讨论,名人是如何走向成功的?同时让他们了解现代的一些科学家、专业技术人员成功的案例,为国家作出的特殊贡献。让他们了解身边一些熟悉的人通过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的事例,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梦想,让自己走出父辈年年丢下自己的家庭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老路,能让自己将来有一个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让后代不再像自己一样。通过理想教育,他们有了自己奋斗的目标,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后,他们的不良习惯也就慢慢减少,农村孩子能吃苦的精神让他们的学习也就越来越优秀,学习的自信心越来越强。一些孩子初中毕业后,高中学习更努力,有不少学生考上了重点大学,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随着“打工潮”一拨又一拨地涌向东部沿海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我校“留守儿童”的数量急速增多,情况愈益复杂,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显得特别突出。据班主任和课任老师们的反应,“留守儿童”中有多数学生性情孤僻,缺乏信心,经常撒谎,不守纪律,课堂发言不积极,学习成绩始终很差,严重者甚有抑郁自闭的倾向。怎样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好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呢?学校领导层忧心如焚,积极地采取了一系列的针对性举措,并掀起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留守儿童特别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我校“留守儿童特别教育”活动参照记实的形式作番简要介绍。
一、确立一个宗旨
要抓“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键在哪呢?学校所有的教师对此问题都参与了热烈的讨论,有的深入调研,从切实的帮教实践中探寻结论,有的从理论书籍,从网络上查找资料寻求答案,教师就此问题发表意见,校委会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讨,逐渐地,也就形成一定的共识。我们注意把“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进行比较,认为问题主要出在家庭教育这一块。“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大多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家庭教育是残缺的。为此,我们把工作的着力点就放在尽力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残缺这一面上。针对不同的“留守儿童”不同的生活境况,我们教师采取了丰富多样的帮教办法,但宗旨就是一个:以生活上的真诚关爱为契入点,与“留守儿童”建立一种民主、交心、互信的和谐关系,努力弥补“留守儿童”由于家教残缺导致的空白,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全面健康地成长。
由于活动宗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酝酿过程,教师们理解得深切,把握得牢靠,在具体的帮教工作中也就更能做到积极主动,方向明确。
二、摸清每个情况
根据初步摸底,我校一至九年级共有87名“留守儿童”,我们把帮教责任主要落实在班主任和其搭班的课任教师肩上,同时,又把87名“留守儿童”的特教工作分解到校委会领导成员的名下,实行“包干”负责。这样双管齐下,工作的力度大为增强
同是“留守儿童”,各自的情况有千差万别。他们的监护人的情形也很不一样,有的爱孩子,有的放任孩子,有的对孩子显得很生分,有的不恰当地把对孩子父母的埋怨转嫁到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消费支出很吝啬,也就于照顾孩子的生活区……
对此种种,我们都做了全面深入的调查与了解,由校委会领导带领相关老师,或找学生谈心、或上门家访,并把调查了解到的资料,汇集分类,研究帮教方法。我们力求把工作做得实,做得细,做得真见成效,这样首先就应把每个“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摸个一清二楚。
三、掀起一周宣传
情况摸清了,方法也想了,再接下来,我们认为很必要掀起一场宣传攻势,形成一种浓郁的帮教氛围。于是,学校特定学期的第四周为“留守儿童”特别教育活动宣传周。这一周的校例会就专讲“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者问题,各班的班会以此为班会主题,充分发挥学校广播,黑板报等形式的宣传作用,把学校深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思想和全面帮教“留守儿童”的措施方法宣传开去。我们把这一周称作是活动发起周。不仅如此,我们还到处张贴宣传标语和宣传画,争取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四、走入每个家庭
在活动宗旨中就写明确“以生活上的真诚关爱为契入点”,要努力弥补“留守儿童”由于家教残缺而导致的空白。我们推行走入每一个家庭的举措,就基于这一理念而为。教师深入“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之中,广泛与其临时监护人接触,指导帮助监督,并努力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境况。教师又通过电话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取得联系,以自己特有的教育者的身份,自觉地充当起“留守儿童”的父母角色,留守学生和其临时监护人之间的中介角色,与“留守儿童”的整个家庭建立起一种真正互信的良好关系。只有建立了这样的关系,对“留守儿童”的帮教才算抓住了关键,才能真正起到实效。
五、设立一个中心
学校设立留守儿童特别教育活动中心,中心设办公室,派有一定能力,有较好素质的吴道斌老师以“留守儿童”家长的称谓负责此项工作。中心设电话专线,为联络“留守儿童”家庭与学校提供便利。中心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更兼指导协调处理“留守儿童”帮教工作。由于活动中心的有效工作,各班级的“留守处儿童”特教工作由零散趋向整合,彼此借鉴,互相启示,并尽快上升到理性认识,及时推广经验,纠正差错,为活动的组织和深入推进起到了积极作用。
六、推行“三个一”工程
在活动中心的指导与组织安排下,学校对每个“留守儿童”推行“三个一”工程行动,即每周一谈心,每月一通信,每年一庆祝。谈心可以是谈学习谈生活,谈成长路上的一切烦恼事或是开心事,可以是单独谈,也可以是小组谈,目的在于增强师生间的情感纽带。通信主要指“留守儿童”与远方父母之间书信交往。书信交往信息含量大,易于抒感和阐明事理。父母的每一封信往往成了孩子的珍藏和情感的寄托。庆祝指为“留守儿童”庆祝生日,活动中心的“家长”相关班主任及课任教师,以赠送小礼品写书赠言等方式,祝贺孩子生日快乐。“三个一”工程行动形成制度,要有较为翔实的实施记录,活动中心对此定期进行检查并督促。0801班的吴婷在写给妈妈的信中说:“妈妈,你安心工作吧,我在学校里生活得很好,教师和同学们前些天还为我举行了生日庆祝活动,为我唱起生日快乐歌,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我不再害怕,也不再感到孤单,教师说我的学习有了很大进步,我要做个懂事的好女儿,好好学习……”我们把“三个一”工程又称为感动工程,把一个又一个的感动经常化,努力去化解“留守儿童”心底孤寂、自闭的坚冰,为他们不断送去春风的温暖。
七、发动每个学生
“留守儿童工”教育仅仅靠教师的热情和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发动每个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热情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发动每个学生是学校卓有成效的又一大举措。各班纷纷开展“留守儿童”与一般学生结对子“爱心帮助”活动,针对“留守儿童”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心理上的挫折等给予帮助,促进留守学生与一般学生和谐友好地相处。于学期末,学校在大力表彰“留守进步学生”的同时,大力表彰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付出真诚帮助的“爱心帮助小天使”宣传他们的事迹,弘扬他们的精神。在活动中,学生间的爱心帮助事迹也是非常感人的,一桩又一桩,无法细数,甚至有些家长也参与到了对留守孩子的爱心帮助中来,这对施行帮助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宝贵体验,对校风建设,对思品教育都产生了极其广泛又深刻的影响。
总之热热闹闹的“留守儿童”特别教育活动,对于“留守儿童”的帮教应该是长远的,永久的。这次活动给我们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相信也会给人们留下一些启迪和思考。“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现象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尽自己的努力做下去,让“留守儿童”的父母在远方工作得放心,让“留守儿童”在家乡学习、生活得安心、舒心、努力为孩子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2
一、指导思想
为了树立留守儿童自强自立的精神,激励留守儿童不畏困难,学会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生活的强者。我校将把帮扶活动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关心帮助留守儿童,架设起爱的桥梁。
二、情况分析
水湖镇是一个劳务输出大镇,很多青壮年劳力举村外出,留下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隔代抚养现象十分突出;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明显偏低。
老人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学习基本不作要求,导致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各学科基础薄弱,在摸底考试中成绩很差。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特制定教师帮扶计划,并引导进行一对一互助。
三、具体措施
1、摸底造册,建立留守儿童特别档案。学校德育组成员和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情况深入了解,随时关注留守儿童的动态。
2、任课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家中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发现潜在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主动、真诚地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
3、在班级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活动,让留守儿童与班级同学成为“手拉手”小伙伴,一起学习,一起游戏,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小伙伴的关怀与温暖。组成帮扶小组。
4、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成果。每个留守儿童由教师牵头确定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5、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我班留守儿童关爱案例
一、学生情况介绍基本资料:杨,女,12岁,六(2)班学生;背景资料:家庭组成成员:爸爸、妈妈、奶奶;家庭教育状况:爸爸、妈妈外出务工,她自小跟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对其百般疼爱、百依百顺,对她的要求从来不说半个不字。个性特征:杨聪明、活泼,但自信心差,性格执拗,容易动怒。上课不太听讲,要么去招惹别人,要么自己做小动作,很少参与课堂的任何活动。与同学的关系很差,大部分都不愿意跟她玩,她也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
二、原因分析
1.奶奶的无原则溺爱。她的奶奶一味的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她任性、蛮横、不讲道理。
2.父爱、母爱的缺失。杨的爸爸、妈妈为了生活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她,到大城市打工赚钱,童年的生活少了父母的陪伴与关爱,让她的心理十分自卑,缺乏自信。
3、杨的奶奶很少让她与同龄的小朋友玩,让她成了一个缺少交往体验、惟我独尊的小皇帝。小学六年来,她在同学的交往中常常遭到了同伴的排斥,由于不好的行为表现也会遭到老师的批评,从而加剧了她的易暴易怒情绪。
三、具体教育措施
1.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护。我主动和她亲近,和她做朋友。对她的情绪表示理解。当她调皮时,不直接批评,调查清楚,搞明白是什么原因,然后和她讲道理,让她慢慢的平静下来再探讨原因。
2.努力改变家长的教育方法。我和杨的家长联系,告诉她的奶奶一味的娇纵孩子,已经造成不良后果,要对她的无理要求说“不”,当她犯了错误要注意方法,及时批评教育;让她的爸爸、妈妈通过电话经常和她联系,关心她的学习、生活,让她感受到自己和其她小朋友一样拥有父母的关爱。
3.教给她一些正确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通过适当的提示帮助她回想生气的原因。请她大胆的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带动班上学生给她找优点、和她做朋友。
4.在集体生活中,多鼓励她与其她同学交流和玩耍,多些机会让她参与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四、取得的成效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杨已经有些进步,易怒现象少了,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了,人际关系好了在班里找到了一些很棒的同学做朋友,上课有时也能举手发言了,在同学心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自信心也强了,参加活动的主动性也高了。希望她有更大进步,明天更美好。
五、存在的问题
1、还需要进一步同学生交流取得她的信任,同她建立亲密的朋友关系,经常同她交流。
2、还需经常同家长取得联系,同家长随时交流孩子的相关情况。
关爱留守儿童总结一开始对”留守儿童”这词有些陌生,只听说过,不知道具体代表什么,而通过学校跟留守儿童结对这样的活动逐渐了解起来。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经商,大批未成年人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因而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友抚养、教育和管理,就这样,一个新的弱势群体——“
3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我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特制定本计划。
一、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将目标落到实处。
1、分班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千方百计使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3、真情关爱留守儿童,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
二、主要措施
1、成立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由校长、主任和班主任组成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档案
各班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有专人负责管理。
3、确保“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开展帮扶活动
学校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实行“一对一”帮助机制,每一位“留守儿童”都有一位老师和一名优秀的学生来共同帮助;积极开展“留守儿童手牵手”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班主任每期开学的时候制定出本班“留守儿童”的帮扶计划,平时作好记录、期末写好总结,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他们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2561195),让留守儿童定期与在外务工的父母进行亲情交流。
5、建立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积极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6、注重心理辅导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班主任和课任老师要与学生多谈心,着重进行心理辅导,开展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据调查,目前福州市的“向导计划”试点者中,受导者大多为10—14岁的学生;而为避免产生“代沟”,督导也一般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且规避异性。“督导对受导者的帮助主要是非物质性的,他们通过短信、电话以及不定期见面的形式保持联系,对孩子们在人际交往、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辅导,但不提倡说教式帮扶。”
除了日常“向导”外,同一地区的“向导计划”参与者还会在当地社工的组织下定期开展集体活动。“7月份就曾组织过一次活动,督导和受导者一起前往超市购物,在罗源县凤山小学内,大家亲手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国庆节,我们还将组织一次活动。”
许多家长在外经商、创业,平时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尤其是在暑假期间,孩子更没人管了。为此要对留守儿童和特殊儿童给予特别的关爱。夏令营指导老师陈宇鹏说:“我们不仅仅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多的是关注他们的社会交往、社会认知、自力自强、团结协作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