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绘画教学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确定新的教学观
课程观决定着教学观,课程观的改变必然带来教学观的解放。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因此,新课程改变了旧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不要求学生满足于准确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应试能力,而是重在开启学生心智,允许学生多角度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注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个性优势的发展,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例如,在初中化学第一课中,我教学设计时不把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点的学习上,而是放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如选择学生容易理解的化学史料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发展上的贡献;用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典型事例让学生交流讨论,使之认识到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更健康更文明的生活;鼓励学生联系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提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学习化学。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学活动演变成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的单边活动,学生的学习完全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学习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结合化学教学的学科特点,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新的教学观念不仅教会学生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需要,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这样,他们不仅需要得到满足,从中还会学会学习方法,而且获得的知识不易遗忘。
探究式学习方式是一种学习科学的极其有效的方法。在探究的进程中,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搜集分析信息、表达和交流等过程,主动去发现化学知识和规律,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以下几点:(1)运用直观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初中化学第一课中事先准备两杯无色的水溶液(水和澄清的石灰水)和导管,在课堂上让两位学生向其中吹气,其中一杯变浑浊而另一杯无变化。学生看到如此奇妙的变化,学习化学这门课的兴趣一下便激发了起来。(2)开发家庭小实验。布置与所学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学生在家庭中又能够找到材料、独立完成的小实验,作为家庭作业。这些实验按教学进度陆续布置给学生完成,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家庭小实验记录本,把所完成的实验项目、日期、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等详细记录下来。如把鸡蛋放入一个装有白醋的玻璃杯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3)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组织化学兴趣小组开展课外活动,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兴趣的激发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还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请问你们父母,在他们当学生时,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学习“燃烧和缓慢氧化”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车。
四、重视化学与其他的学科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加强学科组建设,提高教研组工作效能
学科教研组是基层的教研组织,学科教研组工作效能如何直接决定着学科教学、科研的质量与水平。因此,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创新教研机制、创建符合课程改革需要的教研文化,将成为学校教研工作管理的一项中心工作。但从基础调研情况来看,教研组工作存在工作效能不高、管理机制落后、教研水平较低等现状。为此,新一年学会工作将以教研组建设为抓手、以教研机制创新为手段、以创建新型教研文化为目的,切实提高教研组工作效能。
1.认真开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认真领会精神,明确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并以此为行动指南,做好教研组工作长计划、短安排,同时对教研组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关的整改活动。
2.加强教研组长业务研修培训工作。学会将根据有关相关行政、教研部门的安排,组织教研组长开展相关的研修培训活动,切实提高教研组长的教学、教研与业务管理水平,从而为教研机制创新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3.引领教研组长开展教研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新的一年里,将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求,组织教研组长对学校课堂教学、教育科研、教学评价等相关教学常规制度进行反思与研讨,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教研管理机制,并在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与推广。
二、突出两项重点工作,积极探索实践
根据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的工作要求,本年度将“深入课题研究”、“创新教研机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深入学习、积极研究、先行先试,确保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深入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因其具有规划性、系统性、长期性等特点,对推动业务学习、提升研究水平、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课题研究将为中学化学教学带来长期的教学、教研效益。为此,学会本学年度将深入课题研究作为工作重点之一来抓。
1.进一步开展市级重点课题“普通高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学科子课题“高中化学学习策略的指导与训练之研究”。该课题从属于课堂教学常规机制创新研究的一项内容,课题研究的目的旨在引导老师建立起基于学习取向的课程教学。本年度将在上学年制定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组织会员深入学习课题实施方案,领悟课题实施目标及意义。同时,引导我会会员基于高中化学学科特点,积极开展实践中如何开展学习策略的指导与训练的探索。本着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的课题实施原则,引领参与课题实验的会员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提升,深化对学习策略的认识、把握学习策略指导训练方法,最终实现专业素养提升、教学质量提升的双赢目标。
2.继续开展“九年级化学单元整体教学”之课题研究。“单元整体教学”从属于教学常规中的教学设计(备课)研究和课堂教学研究两个范畴,试图解决如何开展教学设计、如何从整体性的角度开展课堂教学。该课题是基于目前九年级“低效耗时、效率不高”的教学现状提出的,本课题研究旨在研究、揭示教材单元整体性关系,从而为一线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提供支撑。该课题拟用一半左右的时间来完成。为使本课题研究得到较好的落实,本学年将结合相关工作的开展,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认识”、“单元整体教学的初步实践”、“单元整体教学阶段总结”三次专题研究会议,分别进行理论研讨、实践尝试、阶段小结等相关工作。
各县(市、区)教研室、学校、会员,也应根据各自的计划,结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研组建设及教学常规机制创新”这一主题,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相关工作,从而为创建符合课程改革需求、符合教育改革方向的教研常规与教研机制。
(二)创新教研机制
教研机制的创新是提高教研效果、促进教学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措施。然而,从目前学校教研来看,存在“手段落后、模式守旧、效益不高”等特点,甚至有些学校的化学教研工作几乎流于形式。究其根源在于缺乏理论指导、活动效益很低。基于此,学会也将创新教研机制作为本学年的另一项工作重点。
1.积极探索构建“说课——听课——评课”三位一体的教研新机制。对于三位一体教研机制创建的实践探索,将以“课堂教学中师生行为”为研究对象、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发挥“讲学评价的传导作用”为着力点,努力提高学校本教研的效果。由于此项工作处于探索阶段,本年度将主要开展如下三项基础性工作:(1)课堂观察的理论学习与培训;(2)基于“说课——听课——评课”三位一体教研机制的初步探讨;(3)基于上述教研活动机制的活动实践。本年度拟开展四次的教研活动,探索活动机制、收集活动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提升。
2.基于网络的教学研究。网络教研的最大优势在于克服时空限制、人人平等参与的优点。本年度拟继续通过“中学化学”网络平台,继续开展基于课堂教学调研、教学技能比赛等方面情况的网络教研活动,探讨如何有效开展教学、如何提高教学技能等方面内容;另一方面,将利用“中学化学群”、“初中化学名师教研群”等qq群,拟将开展6-8此的专题网络教研活动。由于网络教研活动在我市还处于起始阶段,许多方面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这将要求会员积极参与、献计献策,确实发挥网络教研的贡献,发挥其在推进区域教研中的应用作用。
对于网络教研工作,各县(市、区)教研室、学校、会员,也应根据各自的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如创建专题网站、创建专题博客、创建专题qq群等),从而做到有序组织、人人参与、确保实效等。
三.继续推进“三项工程”,创建优质教育品牌
建设三个工程是学会在上一届年会工作计划中提出来的。根据新一届学会理事会工作思路,配合国家、省、市工作规划,将用五年的时间,积极探索三个工程的实施策略,并努力使三个工程的建设取得初步呈现。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会在三个工程建设中开展了实践和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新的一年里,学会的工作安排有如下几个方面。
1.对于“名师培养”工程,我会一方面将继续结合市教育局“红土书香”品牌,倡导名师进一步开展“读教育名著、学教学理论”系列活动,积极撰写心得体会
和教研论文;另一方面,结合教育主管部门工作计划,为名师争取更多的外出学习、学术交流等机会,进一步拓宽名师的视野;再一方面,积极推荐我市优秀会员参在各级各部门组的专题会议上开展学术专题讲座。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使每个学生均有发展的空间,这是新课标的一个要求。因此,在教师的观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提升。但与此同时,又容易走向另一个误区:课堂上教师不敢过多地引导,生怕破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学生发表的意见,一味地被肯定、被赞扬,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显得十分浓厚,而教师的适时点拨却变得小心翼翼,课上该点拨时不敢点拨,好像一加引导,就不叫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了。教师缺少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效果就打了折扣。我认为新课标教学,要充分体现教材的教改作用,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境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新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做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二、新教材实验探究性增强,体现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本特征的科学,因此,化学教学也应体现这一特征,并将其作为化学教学的主模式。在化学课程改革中,化学实验的改革是关键的一部分。新课标教材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而不再硬性规定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这就给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实际上,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发挥它们的功效。由于初中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限制,没有真正发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改进验证性实验,强化探索、研究性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学习形式,经过学生的亲自参与,观察实验现象,从观察中得以思考与分析,达到探究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新教材中介绍了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白色垃圾、土壤以及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并将“居室中化学污染及防治”、“生活中常见污染物和防治污染”放在选学教材中。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将环保教育渗透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当讲到涉及环保的相关知识时,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使学生认识事物的两面性,在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实践,发扬化学有益的精神,造福于社会,才是学习化学、研究化学的意义。
四、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如英国农村大面积种植油菜,用植物油代替石油,美国一些科学家开发利用人体能;学习酸的通性、pH时,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再如,根据生活中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非法活动,教给学生打假识假的经验和常识,如用无水硫酸铜粉末验证市场买回的酒精是否渗有水;为节约成本用洗衣粉和面炸油条油饼等事实,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 转贴于
张肇丰副理事长首先回应了本次年会的主题教育质量。他强调,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创新发展之本,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是教育理论刊物的时代使命。不同时代会对教育质量提出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新时代跟过去时代的教育质量观点已经或正在发生着三大变化:一是对学业成绩的要求不同,需要从关注学习成绩转向关注人各方面的发展;二是有关经费投入的要求不同,需要从仅仅看硬件转向注重软件投入和文化建设;三是有关资源配置要求不同,需要从局限于狭小角度和粗放扩张式投入转向更大视野和均衡发展式投入。
傅维利理事长在新时代与新的教育质量观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不能仅仅看学科成绩,还要看其一般性发展水平如何,具体可以概括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方面。传统的教育目的观和质量观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我国教育目的的特征是全面发展、要求划一。我国教育质量观的特征:全社会都在关注学校升学率和学生的相对优势。教育的质量演变成在考试科目上的综合优胜水平。这些目的观和质量观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要确立新的教育质量观。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适度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需求的协调一致。
王毓珣研究员在关于优质教育的理性思考的报告中提到,当前中国的教育正在从学有所教走向学有优教,即从粗放型的教育发展转向集约型的教育发展。学有所教就是优质教育。优质教育具有卓越性、人本性、科技性、相对稀缺性、系统工程性、绩效性等特点。要达成优质教育必须处理好优质和公平的关系、选拔和发展的关系、群体与个体的关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过度与适度的关系。达成优质教育必须抓住两个关键:第一个关键是抓教师。第二个关键是抓科技。
关键词:绘画教学 技法 想象 创新
绘画模块教学是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不多的课时中通过绘画训练全面提高艺术素养,是新课程下美术教师的重要课题。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学生在美术课堂中进行绘画作业,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因此,绘画教学中就要从艺术创作规律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
一、两种绘画教学观念
美术新课程下,要求要从文化、人文的角度进行美术教学。但在“美术教育中,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注重孩子的专业成长,关注点集中在孩子是否掌握了美术技能,尤其是写实技能。这的确是非常重要,但作为教育行为,美术教育需要关注的东西应该超乎其上,包括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行成正确的观察方法,是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否具有创造意识,能否与同学合作互动。。。。总之,还须关心孩子的人格发展”①。在当前实际的绘画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也往会由于对新课程的理解不足或片面而形成两种绘画教学观念:
一是过于强调学生基本技能技法的掌握,强调学生的造型能力和画面效果,在教学别重视理论知识、技能的传授,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这种观念显然是陈旧的,但它却能够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绘画技法,短时间内画出较完整的绘画作品,表面看来教学很有效。然而,纵观全班的学生作业,则有“千人一面”的感觉,学生的绘画作业较多雷同,学生的个性不突出,有特点的作品不多,学生创造能力明显受到抑压。试想:这样的绘画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吗?而且,高中学生由于年龄及认识等的因素,长期、单一、过于强调专业性的绘画技法练习,肯定会使他们慢慢失去学习兴趣,(例如长期素描的训练就会使相当多的普通高中学生感到厌倦),学生就会采取随便应付的态度去作画。学生对绘画失去了兴趣,也就最终导致绘画教学失败。
另一种观念却刚好相反:由于对新课程理解的片面,教师过于强调对学生想象力的引发,课堂上一味注重学生个性发挥,有意减少或放弃教师的讲授、示范等的作用。放任学生自由的绘画。这种观念表面看来好象很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是,教学的实践使我们发现:如果一直以这种方式进行绘画教学,最终的结果是学生掌握的基本绘画技能太少了,造型能力、表现能力明显低下,“想得到,画不出”――使学生对作画失去信心,从而也失去兴趣。这最终也导致我们的绘画教学失败。试想:一个学生一节课下来就是发挥了许多想象,而对美术技能却一点都没掌握,这样美术学习真正有效吗?
二、高中绘画教学要“技法”与“想法”兼顾
综合上述两种观念发现:在绘画教学中,既要对学生进行技法技能的训练,又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让他们有一个自由的绘画空间。怎样把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呢?纵观古今中外有成就的绘画大师,他们的作品无不是“技法”和“想法”的完美结合。这里所说的“技法”,就是他们高超的绘画技术,而“想法”就是他们特树一格的独创精神。这两方面的紧密结合,就是绘画艺术的创作规律之一。在绘画的基本技能技巧训练中,最重要和最有效的训练方法莫过于写生和临摹画了。过去人们认为,西洋画重写生,中国画重临摹,也就是这个道理。而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师的引导和提供空间条件给他们发挥。把写生(临摹)画和想象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训练,将会使学生掌握技法,又能培养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使他们增强学习绘画的兴趣。为此,本文认为:“写生(临摹)+想象”的教学理念就很好地体现了艺术创作的规律,是一个可行的方法。这种教学理念的具体实施方法是:
1.选好要解决的技能训练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写生或临摹练习,先不必追求画面的完整,例如写生画可不画背景,临摹画可画一个局部。这时教师须强调的是:
1.1学生对基本绘画知识感悟的引导:如构图、比例、透视、明暗等的引导。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
1.2学生对基本绘画技法的领会的启发:如画法示范、笔法示范等等。
2.待学生完成上述写生或临摹后,从学生的现成画面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联想,进一步根据自己有的绘画能力自由地去“改造”、“组合”、完善画面。
2.1题材、内容的想象启发:比如学生写生画了一个杯子,就引导他们自己画上其他东西:水、茶叶、桌子、喝水的人等等有联系的东西。
2,2形、色的联想启发:从学生绘画作业的画面中启发学生对形体进行变形、组合、夸张等,对色彩进行主观调整等的启发,从而在经意与不经意中创造出新的画面效果,进一步感受绘画创造的乐趣,从中激发创造思维。
3.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时,既要求掌握了技法,(例如写生杯子要求圆面透视要准确等等),又要求富有新奇的创造性,也就是要从“技法”与“想法”两方面去评价学生。
“写生(临摹)+想象的绘画教学理念能使学生增强绘画的信心和兴趣,使学生得技能训练的同时又得到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体现了高中绘画教学中要“技法”与“想法”兼顾的道理,增强了学生艺术学习的实效。因此本文认为这种绘画教学理念在高中绘画教学中是可行和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 六十年少儿美术教育:喜与忧[M] .浙江:美术报,2009.7(10)
关键词:新时代;民办高校;绘画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高校绘画教学,尤其是民办高校绘画教学正处于发展与探索时期,其基础、实践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正在逐渐进行发展与完善。而在新时代教学改革环境下,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绘画特性,已成为教师思考的重点。因此,笔者结合新时代民办高校绘画课程特色和素质教育教学要求,提出了一些改革设想。
一、民办高校中基础绘画课程的特色简述
民办高校绘画教学相对于其他高校绘画教学而言,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培养针对性。其基础绘画课程不仅包括素描、彩绘、速写等课程教学内容,也包括绘画技巧的实践与绘画内涵的解读[1]。民办高校绘画课程重点在于,在培养学生绘画知识与素养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学生艺术、人文、审美等综合性的教学特色。
二、新时期民办高校绘画教学改革意义
现今在社会各方面的深化发展中,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更注重其所具有的素质。与此同时,教育领域的改革要求,也侧重于学生的主体性、品质、技能的综合性发展。民办高校作为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绘画教学改革已成为提升民办高校实效性、竞争性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时期民办高校绘画教学改革,不仅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生基础差、绘画作品缺乏内涵和精神的弊端,也有助于体现出绘画教学课程所具有的培养学生艺术、人文、审美等综合发展性的特性,从而提升民办高校绘画教学新时期的可持续竞争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三、新时期民办高校绘画教学改革策略
(一)转变绘画教学改革理念,突出学生主体性
新时期民办高校应依据我国教育领域“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转变传统绘画教学中“以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教学,学生跟学”的教学理念,更新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教学为辅导”的教育理念,从而实行民办高校绘画教学改革的有效发展[2]。这就需要高校做到:首先,提升绘画教学以及民办高校绘画教学改革重要性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如,高校通过“增加课时”或开展“绘画教学座谈会”、“优质教学评比”等活动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突出学生日常学习的主体地位;其次,改变学生学习理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创新发展;此外,改变传统绘画教学中“像不像”、“如不如”的评价理念,注重学生自身艺术内涵以及个性化的全面提升。
(二)改革绘画教学方法,创新绘画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手段的创新是民办高校绘画教学改革的重要实施对策,也是教师革新传统绘画教学的重要思考的课题。笔者结合新时代人才发展需求和教育改革要求,提出以下几项设想:
第一,实行多元化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绘画教学的学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绘画基础理论与绘画技能教学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目标性、层次性的开展启发式、示范性教学。例如,教师在讲述素描绘画技巧时,在明确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知识掌握与个性发展的差异性,进行启发性引导,通过一对一示范性指导,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第二,通过教学手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优化基础绘画课程教学中的绘画特性。首先,在明确民办高校绘画教学目标和培养要求上,革新并完善原有的各阶段教学教材内容、教学计划、教学体系,从而设计出具有符合新时代学生发展要求的课程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强化学生绘画理论与实践技巧的理解和应用[3]。例如,开展“一对一”指导临摹课程,使学生通过对不同优秀绘画作品的临摹,以及教师启发性、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和审美鉴赏能力。其次,实行开放性课程特色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多元化、全面化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题材上,除传统绘画课程具有的风景写生、人物素描等,添加个性创作教学题材。在绘画理论基础上,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尤其在学生实践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对一”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从而强化学生对绘画技巧的进一步掌握和认知,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学目标。此外,改变传统“以师为主”的教学方法,实行“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传统的“以师为主”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艺术思维的创新发展,影响了学生对绘课程的学习兴趣,并降低了教学效率,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则有效改善了这一弊端。例如,教师利用多元化包括对话法、演示法、多媒体、探讨式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效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对知识掌握的能动性。
第三,在民办高校绘画教学手段中,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发展,从而深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绘画作品,并适当地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绘画竞赛”、“学术交流会”、“学生个人画展”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包括审美价值、艺术修养、人文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实现新时期民办高校绘画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在准确掌握高校绘画课程特色的基础上,依据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采用全新的绘画教学方法和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手段,从而实现教师“一对一指导”并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绘画教学改革,进而将民办高校绘画教学特点展现给学生,提升学习质量和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勇.\谈应用型民办高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设想及思路[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15):82-83.
关键词:美术教师;教学理念;科研能力;和谐关系
美术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所以作为现代美术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必须具备拓展科研的能力。美术教师要体现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艺术创作和科研论文撰写上体现,也可以是艺术实践,或体现在所教学生的艺术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一)绘画艺术
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二)科研论文
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端正科研态度,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二、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总的整体的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做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当前高校油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1忽视学生全面发展
完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绘画教学的最终目的。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绘画教学中过渡注重了教学的专业性,一味的训练学生的基本绘画技能,却丢失了人这个艺术本质,丧失了艺术原本的价值,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2高校艺术课程不敏感
当前我国高校在油画课程设置上多注重基础教学,如以写生、素描等为主的基本技能训练,科目主要集中在风景、景象、人物等为主。这虽然强化了学生的绘画基本技能,但却严重忽视了艺术课程的设置,影响了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即便一些教师意识到了学生艺术创造力培养的必要,但是也仅仅是在创作课程上简单引导,并未形成真正效果。
1.3师资力量不够
当前我国高校艺术类教师多是艺术院校毕业生,而我长期以往我国艺术教育相对滞后和,如多注重艺术专业性和专业技能,忽视了理论文化素养的培养,导致一些艺术教师的自身理论知识结构不完善。加上我国对艺术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高水平艺术教师的力量严重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严重限制我国绘画教学的发展。
2.多元化教学在中国高校油画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2.1创新教学模式
在多元化教学理念发展下,中国高校油画教学必须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必须要合理摒弃,转而采用开放、互动性强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身引导作用,确保高校的教学紧跟美术多元化发展步调。为了更好的创新教学模式,高校必须要科学定位教师角色,传统课堂主导的教师角色要被改变,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确保学生在课堂中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同时该,为了创新教师模式,高校要转变对油画教学评价模式,在常规的素描、色彩、造型等评价标准基础上,要将学生的绘画理念、艺术素养等纳入评价内容中,丰富教学评价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下更好的表现自己,展开艺术创作。
2.2自主观看作品
浏览更多优秀的绘画作品,能很好拓宽学生的眼界,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绘画风格。因此,在高校油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自主观看优秀绘画作品,提高学生判断和鉴赏力。如对刚入学的学生,教师可以先布置看图作业,让学生自行找出200篇肖像,并通过研究找出这些作品中相同的绘画技巧。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中意的作品作为封面,无时无刻都能观看,能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形成独有的绘画风格。通过开展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从开始构图到之后的画面布局都会有自我想法,重新认识边缘线。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样一种教学方法下,学生的交流意识会增强,团队协作力有所增加,在相互学习和督促中不断进步。
2.3指导具体绘画方法
在高校油画教学中,为了更好的提高多元化教学的应用价值,提高教学效果,最为关键的是要将科学的绘画方法传授给学生,如做底、调颜料、裱纸等方法。这些偏表明性的绘画方法在传授中的难度并不大,关键是一些深层次的方法,如画家创作时的绘画轮廓等抽象内容。因此,教师在讲授较为抽象的内容时,可以将简单的、具体的内容先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头脑有个基本的概念,帮助其更好的掌握绘画方法。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甚至强制性的让学生去阅读大量作品,最好能独立形成一个小型的数据库,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形成绘画艺术,更好的理解绘画中深层次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养。
2.4教学与生活结合
油画作品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绘画理念是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教师必须要将绘画教学和生活结合起来。上世纪90年代的冷军之所以会受到社会关注,主要原因是其创造的艺术作品强烈的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生活情形。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绘画教师要将教学与生活结合,采用主动、动态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从教室内走向教室外,通过切身感受现实生活来创造更为丰富的艺术作品。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到户外去采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要积极营造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绘画灵感,要引导学生在绘画中合理运用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让作品更生动、更富人情味,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增强教学效果。
由于目前一些二三线城市小学的素描基础教学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在素描教学上的投入不够,缺乏硬件设施,使得新的教学方式难以开展。另外,一些教师不注重教学方式的开发和创新,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忽视小学素描教学的重要意义,教学能力有限,素描教学方式得不到改善,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这也不利于学生素描潜力的开发。
二、对小学阶段素描基础教学设计的思考
1.根据小学生心智特点开展素描教学
首先,美术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为他们制订有针对性的素描教学方案,这样才有利于小学生的心智发育成长,让他们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创作具有个性的素描写生作品,而且要让他们在内心把美术绘画作为一种爱好加以发展。美术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对他们的创造成果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尊重他们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分享他们在创造中的快乐。
2.创新和开发新的教学理念和目标
教师应该转变程式化的素描基础教学理念,根据二三线城市小学素描教学的现状,研究现有素描基础教学模式的弊端,进而通过多种方式积极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加以创新;另外,二三线城市小学的美术教师应该与一线城市的学校教师进行定期的学术交流和研讨,这对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探索新的素描基础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首先,要想使小学阶段的素描基础教学方法更加实用,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目前的心理和情感发展状况,找到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素描基础教学方式,促进小学素描基础教学模式得以稳步创新。其次,教师应该以学生目前的思维发展水平为依据选择教材,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充分接受新知识,通过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二者融会贯通。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