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课信息化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者常自言自语:“教育的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确实,尽管我们都认为教学设计就是“科学与艺术”并举的工作,但它却经常就像“鱼和熊掌”一样,以两难问题的形式摆在我们面前。因此,如何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展现它们在教育研究实践中的互洽性,成为我们时时刻刻都将面临的话题。
如此巧合,周伟老师所设计和执教的教学案例就名为“科学与艺术”。它是高一语文教学内容,同时涉及物理、音乐、数字、美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对教师的整合能力充满了挑战。我全程指导并跟踪分析了这个信息化教学案例。在整个过程中,周老师展现出了优秀的专业素养,很好地处理了各种疑难问题,实现了“科学”与“艺术”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有机融合。
教学设计要素点评:诸事有法,则操之得法
1.教学框架设计点评:用概念图来展示结构
周老师有效地使用Inspriration这一概念图软件,绘制出了整个教学框架结构的概念图,使得教学设计的结构框架一目了然,清晰明确。
《科学与艺术》的教学框架组织,是由从主题单元出发的系列专题学习而构成的。在教学框架设计中,周老师将专题学习活动设计成“实践探索”和“理性探讨”两个板块。其中,实践探索又分为“科学家与艺术+艺术家与科学”、“学科与艺术+艺术与学科”两个子专题。由于子专题的学习目标还显得偏大,周老师采用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教学策略:在“科学家与艺术”中着重研究典型代表人物爱因斯坦的艺术素养;在“艺术家与科学”中着重研究典型代表人物达・芬奇的科学成就:在“学科与艺术”中着重研究数学中所蕴藏的艺术美;“艺术与学科”中着重研究音乐的物理构成。这样的设计,一来能够缩小教学所涉及范围,二则可利用已有教材,第三也充分顾及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2.教学目标设计点评:吻合新课程标准要求
教学目标与新课程标准相吻合,是本案例符合新课程教学改革精神的又一亮点。
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一语文第一学期阅读读本(实验本)第三单元的教学目标旨在促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和艺术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培养其高尚的人文情怀,从而帮助他们树立为了人类更美好地生存、走向更高的文明境界而努力奋斗的崇高理想。但是,在具体教学目标选择上,课程编撰者只顾及了单元主题词,却没有十分准确地贴近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所以本教案的设计者在维系整个单元教学框架的基础上,通过教材的重新组合,确立了“较为理性、系统地认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这一集中的教学目标。“科学和人文的关系”是当代社会的重大命题,学生接触这一社会重大命题,有益于纠正重理轻文或重文轻理的错误观念,全面发展。
3.教学准备工作点评:教学实施,不打无准备之仗
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学者设计了学生信息素养调查表,对学生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充分做到了心中有数,也为进一步合理划分学习小组提供了充足的依据。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开展学习,教学者还专门设计了“学习支架”:专题研究模板。它是以问题引领为核心的由一系列问题序列所构成的研究纲要,其参照体系主要是布鲁姆的六层认知结构和我们精心研究设计的“是何、为何、如何、若何”+“由何”类问题所构成的二维教学问题设计体系。这些教学问题设计工具调整了教学从低级思维向高级思维发展时问题分布所占的比例,提高了教师的问题设计质量,提升了教学整体品质。
所有这些准备工作,为学生学习起到了扶持帮助作用,使学习目的更明确,有助于提高学习成效。
4.教学环境与资源设计点评:数字时代,技术助力
在《科学与艺术》中,应用到了网络、计算机、投影仪,音响等信息化和多媒体设备。它们取代了教师传授讲解、板书设计的部分功能,也为学生搜索信息、交流共享、汇报展示提供了支持,构成了与传统的封闭式课堂迥然相异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学资料选择上,传统教学唯本本教学,教材似乎“神圣不可侵犯”。而本教案设计者围绕“较为理性、系统地认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这一集中的教学目标,打破旧有思维模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教材、改造教材、拓展教材,通过一系列专题式教学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先进教学理念。
5.教学评价设计点评;定性与定量并举
在教学评价设计上,周老师通过为《科学与艺术》设计教学效果评价量规,并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表现,形成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从而较全面地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当然,其中不足之处在于量规设计中的项目权重设置比较随意,描述内容仍不够明确,学生不易于进行独立的自评和互评。
教学实践效果点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科学与艺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实践效果,检验和印证了教学设计的成功。
1.“科学家与艺术+艺术与科学家”实录点评
借助于合适的教学问题为引导,并且得力于教学前对学生信息素养进行的调查,学生的互动讨论与资源探究分析都进展顺利,效果良好:在探讨音乐、文学、哲学对爱因斯坦科学创造的影响时,主持发言的丁浩同学播放了一首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全班同学顿时沉浸在优美动人的音乐旋律所构造的宁谧氛围中,暂时摆脱了平日生活的紧张疲惫,身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和愉悦。这一亲身体验使学生感悟到音乐的确可以陶冶情操、激发灵感,对科学家丰富的想象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
2.“学科与艺术+艺术与学科”实录点评
在研究音乐的物理基本构成时,学生利用一些仿真软件和自制的土工具做振幅、音频、共鸣的实验,对物理学知识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语文课似乎上成了物理课。但是,经过亲自实践体验,学生逐渐领悟到原来音乐之中到处都存在着物理机理,“艺术与科学”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这一专题的教学效果,也是比较理想的。
3.“纯粹理论研究”实录点评
在这一重点专题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亮点。其中,尤以两处更为出彩,并且与教学问题有着密切的关联:(1)学生讨论“为什么达・芬奇所绘的蒙娜丽莎的眼睛似乎总是注视着观众”,这一问题是学生在基于老师的教学问题之上自己提出的;(2)争论“黄金分割究竟是一条美学原则还是数学原则(为什么)”。对于前一问题,学生通过热烈的辩论认识到达・芬奇艺术创作背后有着雄厚的科学基础。而对于后一问题,答案更是令人
吃惊。在唇枪舌剑的激烈交锋中,学生引发出一个具有哲学深度的结论:黄金分割原来只是实践中的经验常数,经数学家的科学总结才上升为一条美学原则,而它反过来又对艺术创造产生了指导作用,恰似辩证唯物主义中“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的关系,超出了教学设计者原先预设的答案。
这种让人倍感振奋的教学场景,让人深刻体会到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其实,学生都心怀无穷的疑问和强烈的学习兴趣,只是这种学习热情平时被种种因素抑制着,只要教师能够鼓励学生勇敢质疑、提问、究问,引起学生的学习热忱,他们的创造精神就会被大大激发。这一专题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无须对学生有价值的问题和激烈论争过于担心,因为正是在这种看似与正统教学无关的问题中、在激烈的言语交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问题探究的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扩大和深化。
在本专题的某些教学环节处理上,还是留下了一些缺陷与遗憾。譬如:一些专题研究小组的代表上台向同学汇报学习成果时,只是参照演示文稿上的文字一条一条地念,不加以扩展补充,不能用自己熟悉的语言表达形式来深入解释自己的观点。这种照本宣科的方式,使教师无法判断知识是否已内化为学生思想:而另一些学生则只对自己小组作品感兴趣,对其他小组的演示却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这一状况的重要缘由,在于教师没有事先对学生的演讲汇报方式进行充分指导,没有明确要求各小组应该与其他组的问题探究结果进行互动、质疑或交流。
4.综合作业点评:促进学科教学和深度认知
“我们无法想象没有艺术的纯粹科学与没有科学的纯粹艺术会将这个世界变成什么样子。如果我们真的害怕面对这个问题,那么就先放下它,将艺术科学化,科学艺术化。创造出更人性化的生存空间!”“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两者互补而统一地构成了世界的美的极致,两者永远没有终点。科学求真,真中涵美;艺术唯美,美不离真,那都是热爱真、善、美的人不断追求的目标。”
上述两段文字摘自学生的综合小论文,从中我们或许可以窥见学生通过这一主题学习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理解。事实上,“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一直是很多哲学家、科学家孜孜以求而从未解决的课题。尽管上述学生见解并不是十分完美精确的答案,但却实现了本主题单元的教学宗旨:锻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教学设计模式总评:问题化教学设计的成功
以“科学与艺术”为主题单元的教学案例,是一个信息技术支持的问题化教学设计案例。它的设计理念体现了问题化教学的诸多研究理念和操作方法,其核心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精心设计的高质量教学问题集为引导来开展教学。
事实上,问题化教学设计模式旨在通过教学问题集引导主题单元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针对问题展开学习,通过互相交流和教师点拨形成对问题比较完整的理解,从而发展学习者的高级思维能力。《科学和艺术》遵循了这种教学设计模式的指导理念,是一种亲身实践的探究方式,通过教师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了远比灌输来得更为扎实的真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二期课改的理念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具体的帮助指导,在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由于没有受到以往陈规陋习的制约,没有受到“填鸭式’灌输的影响,学生充分应用其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来帮助学习,能够对同伴的学习成果进行质疑,并通过热烈的质疑讨论和争辩将教学问题不断导入到更深的层次,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大大激发,并得以长久的维持。
总的来说,该教学案例是一个优秀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化教学设计实践案例。
掩卷之后的点滴沉思:教学设计,任重道远
在《科学与艺术》案例中,我们为周老师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指导和设计策略,并反复修订了教学设计方案。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该案例的优秀性和受欢迎程度。然而掩卷之后,不禁还是要提出几个问题,供广大教师认真思索。
1.如何正确处理技术与课程的关系
在处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关系时,《科学与艺术》绝非并无瑕疵。结合这个案例,我们需要关注和思考的是,如何看待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思维技能发展之间的关联和主次定位?是“技术喧宾夺主、教学主随客便”,还是“教学为体,技术为用”?或许我们心中都早有答案,但在具体实践时,是否又会情不自禁地目标漂移而误入歧途呢?
2.如何增加教学案例的可操作性和表现力
《科学与艺术》的成功,是一个专家指导支持的绝版个案,还是可以让更多教师复制模仿和操作实施的案例?我一直认为,不可复制的知识是无用的知识。事实上,本人一直关注教学案例设计中“可复制知识”的重要性,并一直努力为教师们创设可以增强案例理念表现力的各种方法和途径。这一工作尽管细致繁琐,但我却认为它将使得更多一线教师受益,使他们能够分享经验和心理。在《科学与艺术》中,我设计并明确要求周老师采用概念图、作品图、教学问题设计、新课程标准、评价量规等新元素,从而使得该案例更加具有可读性、可信度和可操作性。对于这些新的设计元素,是否值得一线教师重点关注,并发挥完善?
3.如何用优秀的教学问题设计来触发学生思维
在《科学与艺术》中,优秀的高质量教学问题设计是使得教学得以热烈开展并取得优秀教学效果的引发点。这些问题设计,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高级思维能力发展。然而,限于篇幅,本案例只展示了教学问题设计的最终结果,却未能展示教学问题设计的过程,使得其他老师对“问题化教学设计模式”的可模仿学习性大为降低。为此,本人将在《曲案说案》专栏专门设置一“教学问题设计”点评活动,重点探讨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理念与方法。
结语:每次辛勤的努力,都是积极的尝试
事实上,周伟老师是一个有主见和想法的优秀青年教师,并不轻易接受任何的建议和观点。在案例设计与实施期间,我们沟通甚至论争多次,总是在深入研讨之后,才能达到“理念的妥协与共识点”。周老师的精彩反思,以及我们之间的互动对话,收录在我的博士论著《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之中。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职语文;改革
语文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道德素养和增强人文精神的重要工具,是各学历阶段都不可忽视的课程,高职语文也不例外。当前,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均提出了较高要求,口语交流、语言理解和公文写作等能力对毕业生的就业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
一、高职语文的教学现状
高职语文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为适应社会进步,满足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语文也不断进行着深化改革,以期提高学生语言表述的能力,增强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升生存与发展能力奠定基础。高职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道德情操、合作的团队意识和健全的人格魅力等,特别是在未来职业环境中具备良好的较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和人文素养。然而,当前高职语文的教学现状教师多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注重对课程知识的灌输,仅在口语表达环节与学生有所互动,忽视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也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以及发展的需要,多数高职院校的语文课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创新性和改革性,拘泥于单一的实践教学和理论知识传授,偏离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尤其以下两点问题亟待解决。1.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缺乏以学生为主教学模式。高职语文课堂多数采用传统的教学讲授方式,由教师传授和讲解理论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缺乏互动式和训练式的授课方式,学生很少直接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中,学生一般没有提问的主动权和参与机会,教师则主宰课堂及整个教学过程,事实证明传统的教学讲授方式已经不适合现代的高职教育发展需要。2.教学与社会应用脱节,缺乏针对性和情景性。高职语文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通识课,教学目的不仅是对知识的接收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将知识转化成为自身的一种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然而当前高职语文教学内容不能与社会需求相接轨,纯理论的讲授脱离企业岗位技能的训练。教师往往注重完成教学任务,缺乏职业技能培训,仅介绍知识、方法和技巧,而缺少学生实践训练关键环节。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切合现实岗位的需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职业适应性,是当前高职语文课改面临的关键点。
二、翻转课堂和微视频资源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更新,以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混合式教学(B-Learn-ing)、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在线学习(Onlinelearning)及云课堂(Cloudclassroom)等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1]。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大趋势。1.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传统教学和网络自学优势互补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为教与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受到了高校教师的广泛关注。2011年,加拿大的《环球邮报》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2]。翻转课堂的理念最早由美国科罗拉多州伍德兰帕克高中的两位老师提出,其基本思路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课堂则变成老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主要用于解答疑惑、汇报讨论,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3]。这一模式对传统教学中“课上讲授、课下作业”的教学过程进行了颠覆安排,实现了教师以导为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实现个性化学习,推动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意识的发展,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2.微视频资源。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是开发微视频学习资源,供学生在课前与和课后自主学习。微视频是阐述课程教学内容中重要知识点的视频片段,录制时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为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视频学习资源制作的方式越来越简单和便捷,教师也更容易制作和使用微视频资源。学生可以在课内外对课程知识点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反复观看,保证了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学习,也可以有效提升了学习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微视频学习资源便于网络传输和下载,能在多种终端设备上播放,为学生充分利用空闲时间随时进行学习和巩固提供了可行性。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语文教学模式构建
高职语文课堂改革依据上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而开展。即教师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开发微视频学习资源,为学生布置课前任务,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来掌握重点知识;课堂内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思考来解决疑难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以此同时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教学模式实施具体流程如下:1、课前准备。通过调研社会及企业人才素质需求,分析高职语文课程特点,结合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了口语交际、文学赏析和实用写作三个课程教学模块;采用任务驱动法设计各模块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人、事、物作为教学案例,如文学赏析中国学研读选用了12条孔子经典语录等;将传授的知识点蕴含到任务中,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2、资源开发。微视频是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源。因此,资源设计应该突出自主性、情景性和开放性,尤其注重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情景设计。学习资源包括文本文档、授课PPT、视音频文件、图片和网络链接等多种素材,创设职场学习情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寻找问题和方法;本课程分别设计了口语交际模块10个、文学赏析模块12个和实用写作模块8个微视频,涵盖了课程中80%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内容;同时,还为每个微视频学习资源附上了任务要求和辅助资源,包括学习任务清单、学习资源利用手册、微博公告栏目和扩展资源链接等,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视频资源包。3.课堂学习。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推进者和指导者,学生由传统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2]。教师一般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以便于小组协作与讨论、难点抢答、成果展示和评价交流等。团队小组的组建需考虑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差异,最大可能的实现优势互补。小组在接收到情景任务后,查阅电子资料和图书、探讨疑难问题和分析问题等,以讨论交流的形式对任务进行解析和探究,分析解决方法和步骤,最终提出解决任务的方案或创作作品等,尤其对口语交际模块强调听说训练的学习内容,师生角色转变和小组式协作学习等教学方法的应用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利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4.学习评价。在学生自主学习及课堂内容小组协作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帮助,而且还要监督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过程,通过过程观察、成果作品等对每位学生给出学习评价结果。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整体了解,进而也有利于教师对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检验翻转课堂及微视频学习资源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成效,本课程精心设计了一套多方位、多元化和全过程的教学评价体系,由资源利用评价、课堂参与评价、平时成绩考核和综合成绩验收等环节组成,不仅教师参与评价,而且也需要由各小组或者小组成员进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还需要留意学生课后活动中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行考察,推动学生参加与之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将成绩纳入评价体系。
高职语文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构建以自主和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等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是为数不多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改有利于学生对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微视频资源的利用激发了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的学习观念从“要我学”到“我要学”逐步转变。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翻转课堂虽然将学习的掌控权给了学生,目前高职学生仍然存在着不擅于提问和主动性不强等弊端,直接影响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有待于教师和学者进一步探索,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深入学习。
作者:史伟 朱晓峰 单位:1.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2.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2012-3-0630].http:///zong_he_870/20120330/t20120330_760603.shtml.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 层次分析法;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王小根(1965—),男,浙江湖州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网络多媒体教育应用研究。E-mail:。
一、引 言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不断深入,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但也有研究显示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未因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而产生更高的提升,这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改进多媒体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探索在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条件下,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效率及效益问题成为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之一。有学者指出,缺乏有效的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是主要因素之一。[1]在多媒体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中引入绩效评价,可以通过衡量教学中的投入和产出来对语文多媒体教学开展评价,优化多媒体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绩效是组织中与总体目标和价值相一致的行为倾向及业绩或成就。[2]教育绩效评价即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绩效的内在原则,对教育投入行为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的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判断。[3]要获得有效的绩效评价结果,需要设计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本文针对小学3~6年级多媒体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多媒体教学特点,借助层次分析法,研究小学阶段语文阅读多媒体教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语文阅读多媒体教学评价研究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小学语文四结合实验”到本世纪的小学语文“阅读跨越式教育实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几乎没有中断过。笔者对语文多媒体教学文献关键词词频统计分析发现,“手段”、“应用”、“模式”、“策略”出现的频率较高,这表明研究者们非常注重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方法。但语文多媒体教学在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处理教学形式与语文学习内容的关系;如何应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学习的绩效;多媒体教学如何与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形式相结合,在取得同样的结果前提下,付出代价较小等。[4] [5] [6]
(一)语文教学评价方案中的多媒体技术评价
《201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十条指出:“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教学建议第一条要求教师“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新的教学方式。”表1是国内外众多语文教学评价表中将多媒体技术作为评价内容的典型案例。
(二)现有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的评价
当前,多媒体教学评价从教师、学生、教学课件、教学平台等四个方面展开指标设计。[10]由于不同学科教学特点不同,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的需求也不一样,评价指标也有所不同。有学者从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和使用性等五个方面来设计多媒体教学评价指标,[11]其优点是涉及了多媒体软件功能和媒体运用,但学科教学特点体现不明确。还有学者考虑到不同课程的特点,将课程分为情境型、实验型、理论性等三类,[12]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分别设计了聚焦多媒体教学特点的共性指标和聚焦于课程特点的个性指标,使用时评价人员需对课程进行分类。这些普适性的多媒体教学评价指标适用于所有的课程,反映多媒体教学的效果,但却难以体现学科的教学目标。对于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最终教学业绩固然重要,但达到教学效果的行为过程更重要。
从《201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可以看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特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重视各种语文实践机会,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增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三、语文阅读多媒体教学绩效评价内容设计
绩效评价不仅能评价过去的结果,而且在评价过程中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不断作出调整。评价过程中既关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关注学科的教学特点。语文多媒体教学绩效评价不但关注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而且重视达标过程中教学资源的配置、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评价的使用、教学预先安排与灵活调整等情况。通过对语文多媒体教学中的行为及行为产生的价值进行分析,找出绩效差距,进行绩效干预,从而提高教学绩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将语文教学划分为四个学段、五个领域。其中小学分为三个学段,每两年为一个学段;初中三年为一个学段。每个学段都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等五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为了使语文多媒体教学绩效评价更具有针对性,本文选取小学中高学段(3~6年级)的阅读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多媒体教学绩效评价指标。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设计,一方面参照小学中高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设计详细的指标,衡量阅读教学是否达到了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依据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原则进行设计,衡量多媒体教学资源是否最大程度发挥了教学效益。
(一)小学中高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13]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提出在继续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上,要进一步“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理解字词的能力”,“培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第三学段要求在阅读叙事性作品时,能了解事件的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能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二)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程教学整合原则
1. 把握好语文学科的特点
多媒体是一种教学手段,其承载的信息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归根结底是为学科教学服务。因此,教学不能只关注形式不关注内容,不能脱离课堂教学的宗旨,要按照语文学科的内容需要合理选择多媒体教学手段。
2. 注重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学习的内部动机越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借助多媒体手段创造真实的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情境要与语文教学目标相一致
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教学情境不能仅是简单的图文声像堆砌,而应是有一定内部意义结构、在情境中有趣味、能为教学目标服务的生动的信息集合。
4. 多媒体刺激要适度
小学生大多数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利用多媒体手段提供的多种感官刺激要比传统的黑板+教材教学效果好得多。适当的刺激能增强学生学习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过度的刺激会引起疲劳,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
5.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多媒体技术传递信息便捷的情况下,教师会不自觉地将问题的答案呈现给学生,无意中省略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环节。教师在呈现信息过后要给予学生1~2分钟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形成自己的观点以后再进行讨论交流。只有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独特见解,他们才乐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三)语文阅读多媒体教学绩效评价内容设计
完整的教育评价系统必须要涉及整个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从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活动、选用教学资源、实施教学评价以及教学效果都要考虑在内。开展绩效评价时,也应覆盖各个环节 。[14]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方面综合考虑,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学习。从小学中高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来看,知识的目标要求学生能识记本节课的字词、理解词句的深层含义、概括句段的意思。能力获得主要通过言语训练来完成,在一节课中体现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条理清晰、表达得体、语言流畅;能够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句段,并给出理由;在交流和讨论过程中,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对句段进行解读时,学生作出创造性和个性化的回答。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便能在浩瀚的海洋里游刃有余。通过语言这一中介,运用多媒体技术,调动生活经验,挖掘课程中的美育资源,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设计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利用学习资源,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营造支持学习的心理氛围。多媒体技术进入教学中引起的最大变化就是教学模式的变化,它挑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而提出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发展中演变为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双主教学模式。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然而教材只是例子,目的在于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读书。
教学资源是教学过程中一切可利用的条件,不仅包括设备和房屋,也包括人力资源,如教师、学生以及师生的交互等。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效益体现在软硬件资源的使用,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最适当的媒体。在安排媒体的出场顺序时也要精心思考,使它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多媒体学习认知原则中,迈耶指出“当屏幕上对立的词语和画面临近呈现比隔开呈现时能使学生学得更好,相对应的词语与画面同时呈现比相继呈现能使学生学得更好。”[15]
教学效果是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的综合反映,是以上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外化形式。本研究在衡量教学效果时,知识目标通过教师编制的内容测试卷完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课堂观察(目标)以及课后的访谈获得。主要从课堂气氛、学生情绪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进行评价,如学生学习情绪饱满,非常认真地投入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乐于与他人交流互动等。
四、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
权重反映各个绩效评价指标之间量的关系,是对总目标的贡献程度。指标权重的分配方法有专家会议法、专家咨询法、专家排序法、层次分析法、两两比较法,对数加权法。当指标的权重由专家确定时,由于专家对各个指标的重视程度不同,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素。为克服这一矛盾,本研究中在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时,扩大了专家的范围。
五、语文阅读多媒体教学绩效评价应用
(一)信效度检验
为了对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作出判断,本文将该指标用于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共得评价量表24张。通过对评价结果的统计分析,对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进行检验。
1. 信度检验
(2)评价者信度:即把相同的测验结果提供给不同的评分者打分,若不同的评分者给的分数大致相同,说明该测验有较高的信度。本文让不同评价者对同一评价对象进行打分,采用克伦巴赫α系数,来检验不同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α系数越接近于1,表明评价者信度越高。同样是编号1~6的六位教师,经由三位评分者进行评价,这三位评分者分别为教研室主任、学科组组长和笔者。利用SPSS计算其α系数为0.995,这说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者信度比较高,见表9。
2. 效度检验
在设计语文阅读多媒体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时,依据《2011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教学目标和多媒体教学的要求制定,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师利用教学资源的效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为目标。在设计绩效指标过程中,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从已有文献综述中归纳语文多媒体教学要评价的一级指标,以一级指标为中心,层层分解,划分为具体的、可操作的二级指标,这些二级指标能够反映评价目标的要求。根据专家学者的建议对二级指标内容进行补充、删减、调整,再次根据教师的反馈进行修订。因此,指标体系具有内容效度和方法效度。
(二) 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本文研究过程中深入无锡市2所小学,采集了跨度为一学年的课堂实录,进行绩效评价并将结果向任课教师反馈,受到任课教师的认可。按绩效总体得分的输出看,优秀课有1节,良好课有7节,及格课有3节,见表10。得分最高的《番茄太阳》教学活动组织环环相扣,教学资源使用恰当,教学评价以赏识性为主,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高,思考问题有深度,表达清晰,
不足之处在于缺少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得分较低的为《日月潭的传说》,该课存在教学目标设计过多、教学环节中媒体利用目的不明确,教学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之间的互动过少等问题。
六、结 语
多媒体与语文课程教学的整合已经有很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在整合手段、模式和策略等方面有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如何具体评价当前语文阅读多媒体教学的效果,促进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需要借助可操作性强、符合具体学科教学特点的评价方法。本文以小学中高学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为对象,利用绩效评价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评估,试图从绩效角度来解决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效率不高的问题,从教学过程的五个方面设计了小学语文多媒体阅读教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分配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以便能客观地评价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行为,以及所取得的价值成就。
[参考文献]
[1] 王娟.影响高校信息化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与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09,(5):95~98.
[2] 梁林梅.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绩效技术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14.
[3] 主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24.
[4] 沈莉.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性思考[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3):37~41.
[5] 郭桂苹.课堂学习中媒体呈现与信息加工关系实证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6] 吴伟民,李婷.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9,(9):106~111.
[7] [8] 励汾水.新课程小学语文评课的理论与实践[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5,9:58~59.
[9] 殷雅竹,李艺.论教育绩效评价[J].电化教育研究,2002,(9):20~24.
[10] 王春秀,刘福来.信息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7,(1):57~58.
[11] 张素云.高校信息化教学效果指标评价体系的建构[J].继续教育研究,2008,(11):151~153.
[12] 白晓林,赵颖.试析多媒体课堂教学评价系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18):51~53.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教育部,2011.
[14] 白静.远程教育绩效评价指标及其体系构建的思考[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17~19.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19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124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初中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在当前的心理健康课堂上,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对心理健康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学不学心理健康都行,反正自己心理很健康。针对这样的现象,初中心理健康教师必须严格设计教学目标,调动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声音、文字、图像等的观察和了解喜欢上心理健康课。比如,在给学生讲珍爱生命的时候,我会首先利用电子课件给学生播放一些教学案例,让初中生切实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与坚强,正确理解生命的含义,懂得要从点点滴滴去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二、利用偶发事件进行心理教育,规范初中生的行为
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偶发事件,这种出乎意料的事件往往会对教学产生影响。而偶发事件出现时,教师一定要保持冷静,要灵活机智地解决,及时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偶发事件来对初中生进行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偶发事件的处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为了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便利条件,我带领学生到机房去上课。在课后总会发现地上有包装袋、纸屑等垃圾,影响了机房的整体环境。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有意识地运用事实对学生进行教育。在一次课程结束前,我走到一个学生身边,从他的脚下捡起几个塑料袋,然后对着全班学生说:“同学们,我们是有素质的初中生,你们是否愿意在飘满了塑料袋的机房里上课呢?”学生都摇头,然后有的学生会立即检查自己座位周围,捡起身边的纸屑等垃圾。从这件事以后,再到机房上课,学生带零食的现象越来越少。这种用行动来改正错误的方式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三、构建虚拟的学习社区,锻炼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是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限制了初中生的个性发挥,使一部分初中生对心理健康课感到厌烦。在新时期,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体现出现代化和高科技,如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建立虚拟的学习社区,为课堂教学做好拓展工作。虚拟学习社区是近年来逐步被采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虚拟社区里自主学习和探究,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学校可以为初中生建立心理健康论坛或者心理健康聊天室等,让学生在网络上自由地发表意见和感受,合理宣泄自己的情感压力等。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思想叛逆,与父母的关系在空间上有了疏远,不愿意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诉别人,在无形之中就会感到孤单。现在很多学校都建设了自己的网站,还会开通“网上心理咨询室”,初中生不仅可以在网上学习心理知识,还能够得到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对于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四、为初中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方方面面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心理健康教师要不断地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抓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并通过信息技术有效辅助教学。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要为学生做好榜样。在学生心中,教师应该是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格的。因此,心理健康教师更需要注重言行举止,以身作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有的初中生不愿意与教师交流,有问题也不找教师沟通,最终就形成了师生关系不和谐的现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我们要主动融入到学生中,面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用真情实感去感化学生,锻炼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我们还可以给初中生播放校园里的三好学生或者文明标兵的先进事迹,以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初中生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五、集体辅导与单独辅导结合,让初中生受到心灵的教育
在传统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心理健康教师按照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进行授课,面对数十名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不仅达不到教学效果,还会阻碍初中生的成长,难以满足初中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因此,在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背景下,初中心理健康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因材施教,采用集体辅导和单独辅导相结合的办法,让每一名初中生都可以受到心灵的教育。如在班级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沉迷网络的现象,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会单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他分析网络的利与弊,让他知道初中生应该以学习为主,合理利用网络。我还会结合教学实际,定期组织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大讨论活动,让心理健康深入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普遍应用,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保障。近两年来,在国内,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充分认识到了翻转课堂在各学科教学中的高效性,所以开始在教学中尝试实施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高等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文学类课程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学生在课前,通过看视频、听博客、阅读文章或调动自己原有知识储备去思考问题或者写一写小论文的话,那么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探究和讨论,长此下去,学生听、说、读、写等专业能力就会有大幅度提升,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 高等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文学类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大课堂容量,高等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文学类课堂教学的教师们会煞费苦心地给学生布置适当的古诗词的背诵、现当代小说的阅读以及外国经典名著影片的赏析……然而,没有人监督,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加之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教师又无法在课堂上检查和反馈,所以教学效果特别差,学生专业能力也无从得到锻炼和提高。当教师真正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去解读文本的时候,学生一问三不知,所以根本无从参与讨论。这样的结果就导致了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的文学类课堂教学现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结合教材适当地记一点笔记;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不去思考分析、不去讨论写作;考试的时候,背一背现成的人物形象特点和作家的艺术特色而已。这样的状况,不仅学生学习的内容有限,更谈不上专业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基于以上现状,我们学院在初等教育专业文学类课堂中展开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翻转课堂”是从英语“FlippedClass Model”翻译过来的术语,一般被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或者是“颠倒课堂”。既为颠倒,意思也就是教师与学生,课堂与课下合理互换。我们高校的文学类课堂一直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很少互动参与,然后学生课下在家完成作业;而翻转课堂却是学生在家在课下通过微视频、小讲座以及一些文字资料等进行自主学习,而课堂成了师生交流讨论互动的天地,从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目前,我们的学生大多住宿(个别学生走读,家里更是方便),都上晚自习,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班级,以及学生个人手中的笔记本、IPAID、手机等都能随时上网,这样方便的互联网以及信息化的手段,为学生课后的自学提供了保障。由于课下有了任务,学生有事情可做,所以晚自习的秩序井然,学生要么查找资料、要么热烈探讨;要么墨香四散,要么书声琅琅……同时,由于课下的精心准备,反馈在课堂上,便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 翻转课堂模式在文学类各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翻转课堂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运用
古代文学,尤其是先秦文学距离学生太远,像《诗经》《楚辞》、诸子百家等内容,学生学起来困难,于是教师就在课前录制了重点学习篇目的音频,让学生下载,课下自由播放倾听,几次听下来,学生便自然把需要背诵的重点篇目——《关雎》、《蒹葭》《鹿鸣》《子衿》,甚至是《涉江》、《湘夫人》《山鬼》等稍长篇幅的难于理解甚至是拗口的篇目都背诵下来了,这样的效果让师生们都为之惊讶。为了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史,我们推荐学生阅读《中国通史》,为了解作家的生平经历,我们利用晚自习的时间推荐学生看《孔子》《屈原》《曹操》等影片,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历史上真实的孔子、曹操、屈原应该是什么样的?他们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与历史本来面目有何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不同,等等。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了作家作品,课堂上讨论积极热烈,主动去重读《三国演义》,这样的教学给学生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再有,对古诗词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让他们去参与文学批评,去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目前,他们自发地背诵起《论语》来,这为学生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国学教育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翻转课堂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运用
现当代距离我们的时间太短,很多作家作品是否优秀还有待时间的考证,尤其是对当代作家的评价,我们更应该让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然而,我们的学生不喜欢伤痕文学、不理解反思文学,对于课堂教学有抵触情绪。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的老师利用翻转课堂,通过视频讲座,让学生去了解那一特定阶段的历史,从而让学生去感受那特定时期的作品的特定内涵,而后在课堂上,老师作为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让学生去表述自己的观点。再有,关于戏剧的学习,为了不再出现学生观看《雷雨》时笑场那痛心的一幕,我们在课前先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剧目简介,然后再观看话剧,最后还组织学生亲自上演话剧,这样,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作品学习中、主动背诵台词、请老师指导,这样的教学效果能不好吗?他们在反复的排练中,不仅深刻地挖掘了作品内容,更重要的是在表演中,去纠正自己的发音,锻炼自己的胆量,提高自我表现力。
(三)翻转课堂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运用
目前,外国文学的课时量在不断减少,因为学生不感兴趣,他们的英语水平又大多不能阅读原著,所以要想改变这种现状,落实教学内容,教师更有必要利用博客、录制音频等方法,在课下让学生去了解外国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从而体会作品的人文精神和特有的精神风貌,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外国文学教学中,我们主要安排学生观看外国文学中的经典影片,像《哈姆莱特》《简爱》《巴黎圣母院》等,并联合英语教师,让学生背诵原著中的精彩片段,从而使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四)翻转课堂在儿童文学教学中的运用
现在,尽管儿童文学课已经成为师范类院校初等教育专业文学课中必不可少的一门专业课,但是跟以上三门文学课程比较,儿童文学课程似乎受重视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可在中小学,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现状,不熟悉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的话,不利于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外貌描写的语句极妙,可是,你拿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去当教学案例时,孩子们会觉得难,会觉得深,即使学生们能理解老师的用意,他们在写作文时,也绝写不出那样的外貌描写来。所以,你还不如结合学生的实际,来一段大家熟知的曹文轩《草房子》中,关于秃鹤的外貌描写,“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腊一般亮,让他的同学们无端地想起,夜里他也会亮的。由于秃成这样,孩子们就会常常出神地去看,并会在心里生出要用手指头蘸一下唾沫去轻轻摩挲他一下的欲望。”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外貌描写要突出人物特点并且要注重细节,适当的时候加入一些修辞更能使人物活起来。所以,我们在课下经常给学生播放实习录制的真实视频、有课堂实录、班会及其各种活动实录,让学生去真正了解孩子、喜欢孩子。
从以上四门文学课的教学实际出发,我们可以看到文学类课堂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翻转课堂的运用,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更为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供了保障。
四 初等教育专业文学类课堂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初等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小学语文教学能力的人才。现在的小学生不比从前,他们求知欲强、接受教育早、思维灵活、知识储备丰富。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有相当高水平的朗读、演讲、表演、分析、写作等专业能力以及组织活动、管理班级等综合能力。那么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这些能力又如何取得与提升呢?显然要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去落实。初等教育专业的文学类课程是专业课教学的主体,一旦翻转课堂在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那么学生的专业能力就会大幅度提升。例如,古代文学课,选择小学教材中的古诗作为材料,课下布置内容,让学生探讨“小学古诗意境的分析”,课上反馈讨论,总结小学古诗教学方法,这样,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得以加强,毕业后真正到小学去,拿下古诗教学这个内容就不在话下了。而且我们要求学生必须熟练背诵《小学必背古诗词70首》,在检查背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初等教育专业特别开展了“戏剧节”活动,给学生以展示的平台。除此之外,我们要求学生必须积累儿童文学中的精彩片段以及一些生动的寓言、童话故事,同时配以相关的讲故事比赛和演讲比赛等。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又将高校的文学类课程教学与小学教学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教学有的放矢,落到了实处。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参与比赛中,展现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总之,高校的学生有充裕的时间,但不会合理利用,如果我们教师在专业课中都能有效地利用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并且学生得以重视的话,我们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有不同,学生的专业能力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姚红,崔霞.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1(1).
[2]刘红存,董伦红.基于翻转课堂的休闲体育课程教学模型构建与探索[J].常州大学学报,2014(6).
[3]张金雷,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