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范文

简述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述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

第1篇:简述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范文

关键词: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导学;复习效率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注重基础,期望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达到全面梳理高中历史基本知识,掌握历史基本技能的目标。当前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基本以教师的“满堂灌”为主,学生好比是被动的知识“接收器”,主动性差。这样的课堂显然低效而无趣,并与新课程的理念背道而驰。改变复习课的模式,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势在必行。

一、学案导学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将知识呈现给学生,学生就能够接受的。它是学生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尤·克·巴班斯基的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认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学案导学”改变了课堂上教师垄断课堂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又能减轻学习负担,以合理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成效。

3.新课程的理念。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一堂高效的历史复习课包含了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

二、学案的编制原则与格式

1、学案的编制原则。

精心编制的学案是提升复习效率的基础。学案编制要坚持以下原则。

针对性。它指的是学案的编制必须围绕《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此外,学案的内容必须符合学情。

知识问题化。即将知识点转化为探索性的问题。解决问题是复习课的主线,问题是深入学习的起点,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注意问题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设计的问题要难度适中,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问题的设计还要有梯度,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2、学案的编制格式。

(1)课前导学,明确考点。

这是学案的第一部分,它使学生明确高考的考查范围与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如:《考试说明》和《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

(2)答疑解惑,各个击破。

这一环节,主要是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或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

探究1:请运用“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意识领域里的反映”的原理,分析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

探究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有何异同?

探究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以下问题。(材料略)

①在“理与欲”的关系上,朱熹和李贽各持怎样的观点?

②朱熹、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③据材料二、三回答,黄宗羲等人是如何对待儒学的?

探究4: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表格。

探究5:梳理自古以来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与地位的变迁。

(3)落实基础,巩固提高。

鉴于浙江省文综卷中历史学科的题量是12道选择题及两道主观题,故每课

后习题基本与高考保持一致。如《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的练习,例:7、材料分析题(材料略)

①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孔子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但是,它们却最终还是流行开来”这句话的含义?(8分)

②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儒学代表人物是如何“奋起反击”并推动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分析所带来的影响。(12分)

③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征?(6分)

三、学案导学的实施流程

(一)课前预习落到实处

一轮复习课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梳理,但如果只是对已有知识的简单罗列,不但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无助于他们能力的提高。对一堂高效的复习课而言,必须缩短这一环节所占的比例。笔者的做法是:复习一课的内容前,要求学生在熟读教材的基础上,构建该课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学生了解并掌握阅读教材的方法。笔者从高二第二学期开始,就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历史教材的三级阅读法”。

第一级:阅读“章”“节”“目”,构建内化的知识框架(具体方法略)。第二级:阅读“段”“句”“词”达到“三个明确”。一是明确每段的角度化内含。 二是明确该段与子目的逻辑关系;三是明确、理解、记忆关键句和核心词(时间、地点、人名、概念)。第三级:阅读课本“辅助材料”,拓展视野,突破重难点。

当然,即使学生掌握了阅读教材的方法,也未必能完整地列出知识体系。为降低难度,起初我会给学生许多提示,而后会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逐步减少。到了高三,大部分学生就能掌握此项技能。如《明末清初思想界活跃局面》一课,一学生就构建了这样的比较成熟知识体系(图略)。

学生完成这一预习作业后,要抽一部分批阅。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督促学生预习;二是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课堂上可简单带过,重点放在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存疑之处。

(二)课中运用学案导学

第一步:夯实双基,合作学习。

如前所述,为督促学生将预习真正落到实处,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学生如何知道自己构建的知识体系正确与否?我的做法是课前请学生板演或投影某位学生的作业,然后让这位同学阐述自己的理由,其他同学补充完善。这一环节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之后,进入第二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我将学生以六人为单位,分成9个小组,每组设一位发言人和记录员(负责记录要点),集中讨论学案中所列的5个探究问题。学生如果有疑问,可向教师咨询。

第二步:展示成果,限时训练。

展示是新课改的精髓。要提高高三复习课的效率,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展示不仅能有效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强化其学习动机;也能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而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小组展示成果,一般以自愿为原则,其他小组补充为主要形式。但每个小组、每位同学的水平是有差异的,容易出现某些小组一枝独秀,其他小组坐享其成,甚至是置身事外的情况。长此以往,会加剧学生的两极分化。为避免此类情况的出现,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就要善于观察,多鼓励、多指导主动性偏弱的小组或学生。此外,小组展示的成果无论多完美,也不能说明学生已掌握了重难点知识,必须通过习题来巩固、提高。此课的剩余时间,用于限时训练,其目的是通过训练让学生强化记忆、加深理解、熟练技巧,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和提高解答高考各类题型的方法和能力。

第三步:习题讲评,总结提高。

这一环节是放到第2课时进行的。习题讲评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找出并纠正答题中的各种错误。二是概括和归纳知识,掌握解题的规律和方法。笔者一般是这样操作的:搜集学生的典型错误,制成课件。课堂上请学生分析错误的根源并尝试自我纠正,进而归纳主观题的解题技巧。

以学案中第7题为例,学生暴露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后两问。如第(2)题的第一小问要求学生简述“宋代儒学代表人物是如何“奋起反击”并推动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这实际是考查理学的发展历程。儒学的发展历经北宋五子开创理学,朱熹建立理学体系,陆九渊开创心学的三大阶段。因此,这个小题应有6分。有位学生的答案是这样的(略)她的答题思路基本正确,但出现多点重复(二程本是“北宋五子”中的人物,无须单独列举)及史实错误(朱熹等理学家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非阴阳家的思想)。分析“所带来的影响”时,该生的答题角度单一。显然,这位学生并不知道如何回答“影响类”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相关的解题指导。

第(3)问乍一看难度不大,但学生的回答出人意料(略)。

分析“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发生怎样的变化?”时,该生明显偏题。首先,她的答案来源不符合“材料三+书本知识”的要求。其次,题目问的是“儒家思想”的变化,这要结合书本知识及材料中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着手。回答“时代特征”时,该生的优点是层次清晰,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回答;但美中不足的是缺少对明清时期总体特征的概括,即: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此外还出现了明显的史实错误:中国的资产阶级诞生于近代的19世纪60、70年代,而非清朝初年。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讲评,学生会逐渐意识到:解答主观题,关键是审题(一审材料,二审设问,明确知识范围和答案来源);组织答案前要先构思,构思要周密;答题要有层次,层层摆要点;表述用术语,突出关键词;字迹要清楚,卷面须整洁。为了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及解题技巧,进行变式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四、对学案导学的思考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中运用学案导学的益处很多。

学案能为学生提供及时、关键的指导,有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知识内容,减少了教材阅读和作业中的困难。此外,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具体的内容材料,师生互动的基础得以夯实。学生为了构建知识体系,必须熟读教材,进而养成了良好的读书方法。学生的自主意识、综合素质等明显提升。通过同学之间交流、整理信息,不断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研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变化。以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满堂灌”,对于学生能掌握、分析的知识点,决不越俎代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有所增加,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教师从过去的“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当然,学案导学的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教学手法不灵活,流程单一;生成意识相对薄弱。学案减少了教师的“教”,增加了学生的“学”,突出了学生主体意识,但设计好的学案会影响“生成”的魅力,这就需要在预设的同时预留出“生成”的空间。否则,就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完全同质化,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 国际教育新理念[M] 海南出版社,2002.

[2] 朱世光《中学历史教学行与思》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1.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4月版

第2篇:简述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范文

【关键词】丰田生产方式;丰田企业文化;精益文化;文化建设;传统

文化丰田汽车公司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其中的秘诀之一就是其独创的丰田生产方式。如今提起丰田生产方式,人们想到的往往是“看板管理”、“目视化管理”等外在的管理手段,却忽略了丰田背后的企业文化的力量。事实上,就像张瑞敏先生说的那样,“丰田生产方式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方法,更变成了一种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简述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建立的为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并遵循的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思想理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总和。按照企业文化结构“四层次”理论,企业文化由外及内被分解为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核心层。物质层是企业文化的外溢,包括企业的形象、名称、商标、产品等。行为层以人的行为为形态,包括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工作氛围、员工关系等,它是企业价值观和精神的反映。制度层表现在企业的各项制度安排组织结构。核心层则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部分,它包括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为大多数员工认同并遵循的基本信念。

二、丰田生产方式与丰田文化的关系

对于文化和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王祥伍和黄健江在《企业文化的逻辑》一书中有过“任何文化的形成都与该群体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生产方式相关”的论点。按照这一观点,是丰田生产方式造就了丰田的企业文化。但事实上丰田的企业文化不是从丰田生产方式诞生时才有的,而是在丰田公司的成立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一方面,丰田的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丰田生产方式的产生,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丰田生产方式的实现。另一方面,丰田生产方式是丰田文化的外在表现,丰田生产方式的成功在证明了丰田文化的先进性和适用性的同时也不断丰富了其内容。因此在认识丰田文化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丰田生产方式。再者,虽然企业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多,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但丰田本质上仍然是一家汽车制造公司,因此认识丰田的企业文化还是应从生产方式出发。

三、丰田生产方式简述

提到丰田生产方式,人们常常会走入一个误区,那就是把丰田生产方式简单地同“看板”等同起来。而事实上“看板”只是一种工具。丰田生产方式发展到今天,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方式,而是上升到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我们对丰田生产方式进行剖析,从单纯的制造方法来看,丰田生产方式是在现场建立起流水作业线,按工序布局机器,由一人管一台变为一人管多台来提高生产效率的一种拉动式的生产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看板作为“取件指令”或“搬运指令”起到了重要作用。从管理理念来看,丰田生产方式是以降低成本、保证质量为目标,以彻底杜绝浪费为基本思想,在持续改善的基础上,以准时化和自働化的方法追求制造产品合理性的一种管理理念,准时化和自働化是丰田生产方式的两大支柱。准时化是指在需要的时间按需要的数量取得需要的物品,其目的是防止过度生产以杜绝浪费。自働化是指将人的智慧赋予机器,这里的“人的智慧”主要体现在机器发生异常时能够自动停止运转,这种自动处理异常情况的现场管理方法不仅可以防止过量生产,而且可以从源头上防止次品产生。丰田生产方式讲究的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即数量上不多也不少,时间上不晚也不早,这是一种极具艺术感的生产方式。

四、丰田生产方式中的文化精髓

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来看,丰田文化的核心是精益文化,包括以人文本的理念,团队协作精神和探索钻研精神。为什么可以把丰田文化的核心简单地归结为“精益”二字呢?何谓精益?抛开精益生产的概念,单从文字层面,“精益”可以通俗地解释为“更好”,这是丰田的追求,也与丰田的基本理念契合。丰田的基本理念是“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这里的更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更高的质量,二是更满意的价格。另外,“精益”的内涵与丰田公司“持续改善”的思想相重合,持续改善的过程本身就是追求更好的过程。可以说,“精益”是丰田的价值追求和管理理念的双重体现。而在“精益”的实现过程中,有三种企业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与以物为本相对应的一种理念,是把人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根本的一种管理理念。具体到企业中就是把人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而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尊重人和发展人。尊重人,指尊重人性,把人看成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绪,有自我追求的人,而不是像科学管理那样致力于将人训练成一种“高级工具”。丰田给予员工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员工可以发现问题,提出改善措施,甚至可以参与到公司的决策过程中。发展人,指重视员工在企业中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丰田始终致力于员工的长期培训,希望在企业价值实现最大化的同时也能使员工实现其个人价值最大化。

第二,团队协作的精神。

团队协作精神贯穿于丰田生产方式的始终,大野耐一曾用排球等团体运动来论证个人技能与团队合作之间的关系,从而喊出“团队协作高于一切”的口号,并且用“交接棒区”、“不要人为地设置孤岛”等理念来体现丰田内部的协作氛围。

第三,探索钻研的精神。

丰田生产方式是通过杜绝浪费来提高效率进而降低成本。关于效率的问题,福特一世的回答是“所谓效率,说来也非常简单,就是抛弃笨拙的方法,用我们已知的最好的方法去工作。”丰田是认可这一说法的,也一直按照这样的想法去做事。放弃笨方法,寻找最好的方法的过程就是持续改善的过程,这需要员工持续的探索和钻研,它要求人们能够打破常规,从“习以为常”的现象或“约定俗成”的做法中发现不合理因素,从不断的尝试、摸索、钻研中寻求最好的方法。探索钻研的精神从丰田诞生之时就有,丰田创始人丰田佐吉本身就是一个创造者和发明家,丰田一直倡导要反复问5个“为什么”也是探索钻研精神的最好体现。

五、丰田企业文化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同日本相比,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远远落后。虽然企业文化是基于社会背景建立的,具有不可复制性,但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却是可以学习和借鉴。通过对丰田企业文化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从传统文化中寻源。

管理应植根于社会传统,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源头。丰田企业文化大多都能从日本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找到源头,例如追求精益可以从日本自古就有的危机意识中溯源,团结精神来自于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对企业的忠诚可以寻源于武士道精神和儒家思想。相对于日本而言,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企业应该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在进行文化建设时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

(2)企业文化应与组织绩效相关。

企业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最重要的性质之一就是营利性,因此绩效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企业文化应切实对企业绩效产生正面影响,通过作用于员工提升个体的工作效率进而在组织内部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提升整个组织的绩效水平。

(3)企业文化需要制度保障。

企业文化不是几句口号,它需要落到实处,真正对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而企业文化的落实需要一系列配套的制度作为保障。企业的任何行为都需要制度支撑,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应与企业制度的完善同步进行。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企业文化起源于日本,形成于美国,最先应用到企业管理实践中也是在日本,而丰田无疑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先者。对于丰田公司,我们在认识丰田生产方式的同时,也要注意挖掘其中蕴含的企业文化,为我国企业的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金一林.精益生产方式下的丰田文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9(7)

[2]权锡鉴,王宁.企业文化的多角度认识和比较[J].商业经济,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