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儒家思想,现代体育,体育思想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众多的思想体系和哲学流派,其中,儒家思想的影响最为深远。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主流意识,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我国现代体育精神与儒家思想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是“仁”,历来主张修身养性,重视人、自然、环境相互之间的和谐统一,它将修身养性、治国齐家、强身健体等各个方面结合在一起,体育文化思想融入在其底蕴深厚的思想体系中。儒家思想中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内外兼修、文武兼备以及保健养生的观念对我国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儒家思想在传统体育思想文化中的体现
1.1重“仁”、“礼”的体育道德观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孔子的基本观念之一,其核心内容为仁爱、爱人、人与人相亲。“礼”是儒家的一种行为道德规范和基本的生活准则,是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贵贱、长幼、尊卑的一种秩序。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独特形态的思想文化体系。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儒家的体育教育思想也是追仁循礼的。 孔子在体育实践过程中也是“扬礼”的,教育学生“不知礼,无以立也”。 不遵守礼,就是大不敬,儒家思想中类似言语和行为准则还有很多。
1.2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思想
《论语・述而》曾记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意思是说,君子立志在道,根据仁德而游学欲于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之中。六艺当中的射和御就很明显的属于体育教学的内容。如颜元所倡导的“文武相济”、“兵学合一”思想,希望教育的人才德智体全面发展。儒家教育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类似于如今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
1.3仁者寿、内外兼修的养生观
“养生”,一直就是我国传统体育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仁者寿"的养生观点不仅在中国古代的养生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成为儒学体育思想的重要亮点。孔子认为在日常的生活中按照“仁”的标准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能够实现长寿。[1] 儒家思想注重修身养性,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整体,强调“天人合一”;把神与形看做一个整体,强调“神形合一”。这些思想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在传统的气功、武术和养生活动中表现得尤其明显,通过身体上的锻炼活动,促进人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调身养息, “坦荡豁达”保持健康的心态、达到锻炼意志的目的。
2儒家思想在现代体育思想中的体现
2.1“自强不息”与“奋斗拼搏”的体育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 [1],这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基本精神。正因这种奋发向上,拼搏,反抗精神, 对民族的凝集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融入了现代体育运动中,奥林匹克精神已慢慢渗入在现代体育思想意识中,如儒家思想倡导的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对真、善、美的追求,把超越、进取、公平、团结作为一种竞赛原则,乃至一种竞赛精神。
2.2“正己”与“至诚”的体育道德思想
为了实现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就要培B出坚强的人格意志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儒家提倡了以射习礼。孔孟认为射箭必须先要“正己”,就像射箭一样先有个“瞄准”的过程,尽管射者瞄准了目标,但仍有不中的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不要怨天尤人,应从自身找原因这个过程也就是“至诚之道”。在孟儒家学说里,体育的道德意义是自我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例如现代运动员们遵守严格的科学训练和在比赛后的心态调整一样,都需要正己和自省。
2.3“团结互助”与“共同进步”的体育思想
儒家文化所宣扬的“礼”与“仁”,现代体育传承了儒家思想体系中强调整体性,团结互助和友爱的思想,注重集体利益,顾全大局。比如现在的很多体育项目就十分注重团队的整体利益,在比赛过程中各位队员团结协作,更需要一种大局观念和团结互助的精神,体育参与者们能形成比较和谐的团结合作精神,为集体考虑,然后共同进步,这样的配合与协作在集体对抗性项目中显得极其重要。
2.4“大同世界”与“和平友爱”的体育思想
儒家理想社会的目标是“天下为公”和“大同世界”。大同理想的提出,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追求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望和对社会不和谐现象的批判。儒家所倡导的大同世界蓝图与现代体育思想密切相连,前者通过个体的努力,共同实现大同世界的和谐社会,这与奥林匹克精神中追求世界和平与民族团结的核心内涵所属一致。儒家思想中有具体的实践措施: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等,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中以文明的道德行为方式,公平、公正、公开地参与比赛的精神不谋而合。反之,面对体育界滥用禁药,斗殴,贿赂等违反体育道德的不良行为,极力克制。正确借鉴儒家优秀的德育成果,培养人们的“仁爱、礼仪、诚信”等良好的道德素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结语
儒家思想中的体育思想观念仍然有着突出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我们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保健养生等体育思想文化的演进和发展过程中,都能够或多或少地寻找到儒家思想的存在,为中华民族的现代体育发展提供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儒家思想体系中所蕴含的养生保健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派别的养生保健思想以及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均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于促进现代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起着有利的促进作用。在当今的各种体育现象中,我们需要对经典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体现并利用儒家的经典思想,并赋予其新时代的精神内涵,使其在现代体育思想文化中得到很好地继承和发扬,才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京龙.从《论语》看孔子的体育思想观念[J].体育科学,2012,32(1):77-80.
一、儒家思想的产生背景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英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兵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在中国历史上学术与言论为开明时代。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术)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但是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和讲华夷之辨。
(二)简说儒家思想的历史变迁
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汉朝都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
在汉代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的到解决。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纲五常”,等政策。
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
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先秦儒家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甚至还遭到了秦始皇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由先秦儒家初创时自身的理论缺陷导致的。先秦儒学的内容体系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彩,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例如,孔子的“仁学”,目的在于通过“正名”恢复“周礼”所代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所以孔子的思想不会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
孟子的“仁政”说,虽已转到新兴地主势力的立场上,但其“仁政”说是建立在“民为贵”、“君为轻”的基础上的,过分突出了小农利益,因而也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赞赏。历史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儒学随之有了恢复生机的条件。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 高中语文教学中儒家思想的体现
韩愈在《师说》中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古往今来以一贯之的教育思想 。在中国教育史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者一直贯彻着人格培养精神。因为儒家着重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十分关注人的存在,十分强调“为仁由己”“君子求诸己”“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心”“诚意”“修身”“慎独”等观念,从而有力地突显了人们在道德学问和人生志向方面自主自强的重要意义,可以说,儒家学者在开创了中国“语文”的教学体制的同时,即把“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所以,纵使时代变迁,儒家传统思想在当代高中语文教学中仍有体现:
1、 高中语文教材内容
高中语文教材中直接选录了不少《论语》、《孟子》、《荀子》和《学记》中的篇章,而教材中其他诸多的文言作品也渗透着儒家思想。
如《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等,还有人教版必修三《荀子•劝学》中“学不可以已”,“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教版必修一《名著导读》中《论语》提到:“‘仁’绝不只是个人的修养问题,它也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要达到“仁”,就要做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些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不仅从教育学习的角度传授给学生以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而且还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 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对儒家的教育方法感受最深。它的因材施教的思想、教学相长的思想,它的启发式、积渐式方法等等至今应用广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这也时刻提醒我们,用爱来关注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在六年的教书生涯中,我也能始终做到不以成绩好坏另眼看待学生,总是耐心的回答学生的提问,特别关注学习有问题的学生。儒学认为: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特别是“因材施教”的思想,对现代教育影响尤为深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到高中语文课程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这个个性其实就是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个性化。而要做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必须要因材施教,从学生和教材两方面出发,教材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品行获得最大发展。
3、 高考试题
作为高中教学的指挥棒――高考试卷,从近几年试题的选文来看,也深刻反映出儒学的影响。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第一卷阅读题的现代文阅读《文化遗产的寿命》剖析了儒家思想,选择题“2 下列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也特别关注儒家学说。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Ⅱ)第一卷的第二大题《经典是这样铸成的――编辑.流传小史》也关注了儒家经典――《论语》。
浙江省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有一个特点:要求学生研读儒家经典《论语》。2009年浙江新高考试题中,考查了对《论语》片段的理解,要求“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这些考题的出现提升了高考语文卷的品位,为新高考语文试卷也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三、 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与儒家思想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
虽然说儒家思想一开始出现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为统治阶级服务,但是不可否认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宝库。儒家的内在精神是内仁外礼、培养人才、教化民众,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高度文明与和谐。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一点和儒家思想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基于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就更应具备儒学观念,时刻准备把儒家教育渗透进语文教学中。在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的同时,让学生乐意地去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提高自身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张丽芬 孟祥丽 张文杰 李丽满 河北联合大学迁安学院
摘要:儒家人本思想具有政治整合功能、经济发展功能、文化传承功能。从社会发展层次上讲,儒家人本思想的社会性功能与个
体性功能是密不可分的,社会性功能以个体性功能为基础,个体性功能以社会性功能为实施保障。在现代社会中,为最大限度挖掘人
本思想的潜在价值,应积极探索各种方式发挥其教育功能。
关键词:儒家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人本思想
一、儒家人本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功能
儒家思想在汉朝时期成为封建正统思想,这源于儒家思想包
含着众多社会观点,对社会有一定的服务功能。儒家思想的社会
功能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着重体现为个体性功能。
(一)政治整合功能
在现代社会中,政治整合功能指的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培养高素质人才或者个体,通过高素质人才或群体的影响力去传
播政治思想,进而提升全民整体素质水平。政治整合功能能够最
大范围最大限度传播政治思想、最大程度造就政治人才、最大力
度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功能中,政
治整合功能占据主导地位。孔子认为政客在政治运行中扮演者重
要角色,政客的思想与行为直接关系这国家兴亡与衰败。在社会
生活环境中存在诸多人际交往的关系,这些复杂而细微的关系直
接影响着社会道德规范化。儒家善于从整体把握社会关系,提倡
人与社会建立和谐和谐,推动社会政治健康发展。
(二)经济发展功能
经济发展功能指的是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下受到启发,
在经济建设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经济的腾飞贡献自身的绵
薄之力。儒家不反对个人追求财富,只是在乎追求财富的手段,
儒家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财富的追求方式能从本质上区分
君子与小人。君子用符合道义的方式追求金钱,小人不择手段追
求财富,在关系到民族危亡的紧急时刻,君子愿舍利取义,贫困
中仍保持自身高尚的气节,而小人则会为一己之私投递叛国。儒
家认为对财富的追求无可厚非,但追求的程度要合乎“礼”的要
求,对过多财富欲望加以制止。针对国家的管理,儒家主张施行
仁政,爱民亲民,反对苛捐杂税。儒家思想认为,附属制度不应
成为酷吏施行不仁政策的依据,而应成为激发人们积极性的工
具,在赋税制度的激励下培养人们对经济的理性认知,进而发挥
主观能动性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儒家人本思想的经济发展功
能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有借鉴意义,我们应从民族经典中汲取营
养,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
(三)文化传承功能
文化传承功能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其对个体精神世界有积极作用。儒
家思想是中华文明中耀眼的一颗明珠,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历史
的沉淀,其蕴含着丰富而充满哲理的思想。这种思想对现代社会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思想也已经深深内化到每一个中国人的
心中,成为凝聚社会的一种向心力。
二、儒家人本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应用
从社会发展层次上讲,儒家人本思想的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
功能是密不可分的,社会性功能以个体性功能为基础,个体性功
能以社会性功能为实施保障。在现代社会中,为最大限度挖掘人
本思想的潜在价值,我们应积极探索各种方式发挥其教育功能。
(一)主张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发挥学的价值
学而无用不可谓之学,儒家着为重视知识的应用性。孔子认
为,学诗旨在学习其中深刻哲理,从中领会侍奉父母道理、正确
处理君臣关系的方法,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修身治国
平天下的基础是个体生存需求的满足,个体是构成整个社会的基
本单位,只有满足个人的生存需要,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才能谈
及整个社会整体水平的提升与社会的进步。
(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健全个体人格
榜样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在榜样的模范带头下人们会认识
到自身的缺陷,并以榜样为目标不断完善自身,使自身满足社会
的要求,成为社会栋梁。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这就告诉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提升自身的道德需要,在看到
他人的不足时,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
真正为社会需要的人。
(三)教育内化,内外统一
孔子率先提出“自省”,意在要求人通过惯常自身的行为,
对自身有正确而客观的评价,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针对
自己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儒家
要求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即使在没有舆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严
格要求自己,使自身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在人际交往中,人要
真诚对待他人,不能将个人的意愿强加于他人。人的道德修养是
在犯错误与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养成的,只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并下定决定改正错误,才能以错误为垫脚石成就自身的道德素
养,个人道德素养的提升会对其人际圈产生良好的带头作用,人
际间道德的广泛传播对推动社会进步有重要作用。
(四)实现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建立和谐社会
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个人做到谦让不争。
孔子在学习过程中丝毫不讲自己摆在德高望重的位置,而是以谦
虚的态度向有知识的人学习。面对别人的建议和批评,孔子也是
虚怀若谷的坦然接受。从孔子的谦虚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
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自身的高尚品德,孔子所表现出的这种道德
品质正是儒家所人本思想的核心,我们要领会其中深刻的哲学含
义,并将其应用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个体的学识程度与其处
理社会关系的能力有直接关系,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能通过自身良
好的道德修养处理社会关系,使自身的人际关系处在和谐状态。
结语
儒学发展至今已有千年历史,经过历史的洗礼与沉积,儒家
思想沉淀下意蕴丰厚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儒家的人本思想逐渐
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以多元化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在时代进
步中,儒家思想发展也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但究其根源儒家思
想的核心为人本主义思想,我们对儒家思想进行研究、挖掘其内
在价值的首要前提是确立人本思想的首要地位。在对儒家人本思
想教育功能的研究中不仅要利用儒家的君子教育方法,也要与时
代相结合,积极融入各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模式,只有在多教
育方式的引导下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建林,王治中.儒家思想在教育中的解读[J].杨凌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2008(3).
【摘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一直在自觉或不自觉影响着社会人的道德行为,同样影响着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形成和具体落地。民办高校,作为高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儒家思想和日常学生管理有机融合,是民办高校向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文化建设,值得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儒家思想 民办高校 学生管理 融合
从历史发展数据来看,儒家思想不仅对人们的伦理道德行为有着约束性,也能在社会与人的发展中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作为民办高校,如何把儒家的思想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中,进一步的发挥学校整体优势,以更好地指导学校整体活动,提高管理经济效益,成为了民办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就儒家思想中的几个核心思想和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融合性做一些思考。
一、诚信义利观与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融合
诚信和义利,作为儒学两个重要核心理念,一直在实际生活中延用。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用现代的话来解释,也就是,人与人交往,没有诚信是无法立足的,一个人,要说到做到,不欺骗他人,也不要弄虚作假。孔子对义利的解释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义与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他说: “无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其次,一个人面临义和利的冲突时,应该把公利放在第一位,私利放在第二位。“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论语・宪问》) ,而不能违背道德去追求私利。
由此可知,从古到今,诚信乃立身处世之本,义利乃是行事之法,一个社会,一个人均要以诚信为先,以义为重,利为后,几者相互作用,互通互进。随着这种观念在各行各业中的不断扩展,儒家思想的这种诚信义利观已经逐渐融入到了高校学生管理实际当中,民办高校也不例外,并且成为了高校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中之重,它关系到学校的兴衰与发展。民办高校的第一目的是追求最大的利润,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如果不考虑学生利益,唯利至上,过于急功近利,反而会导致发展受限。因此,诚信是高校塑造自身文化的关键点,承诺学生的,就一定要实现,就算有困难,也要克服,只有这样才能为学校赢得良好的信誉和发展打下基础。
真正有远见的民办高校管理者都能善于吸取儒家“言行一致,先义后利”的思想核心,管理时做到诚实守信,以身作则,以优秀的服务意识来进行管理,做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而对于学生的诚信教育,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充分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防止学生在学习、生活、经济、就业等方面出现缺课、替课、作弊、弄虚作假、无信、拖欠助学贷款、随意毁约等诚信危机,警醒学生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大义。学校要把诚信义利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培养大学生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个人诚信观的提升,从而使民办高校在促进学生成才的同时,也能够获得更多更长远的利益和发展。
二、仁和观与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融合
仁和观作为儒家思想文化的又一核心理念,也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儒家“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 、“贵和”的思想是一种早期的朴素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荀子》) 。而儒家文化中“仁”的内涵就是爱人的意思。“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儒家经典思想中的“和为贵”, “天地之性人为贵”, “民为贵”等仁和思想,充分体现了管理的重点在人,只有以人为本,以和为贵,才能实现长久管理目标。
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是以人为中心来开展的,所以,“仁和”的思想作为一种优秀传统思想的结晶,始终是我们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的精神纽带,这种思想主张人与人交往应以仁爱为先,以和为贵,爱别人也就是爱自己,以此达到一种和谐,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一种美好追求。当然,这种“仁和”的思想也深刻影响着民办高校管理理念的形成。
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中,为了学校的良性发展,必须注重人际关系,把如何了解学生,关爱他们的思想生活心理,放在管理的首位;其次还要了解老师的工作生活需求,双管齐下,把如何激发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教师高效率地工作,促进学生高效率的学习生活社交,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当成学校整体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这也是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民办高校学生管理越来越强调人本化,人性化,把儒家思想中的“仁”与“和”的思想同学校管理发展良性结合起来,运用到学校实际学生管理中,把学校与师生的共同进步看得同样重要,把学生个人的充分发展作为学校良性发展目标的一个重点,充分了解师生的需要、想法和愿望,注重和引领政治思想教育,并进行具体实践。让师生积极参与学校的部分管理决策中来,真正发挥师生的主人翁作用。只有学校与师生关系都和睦了,彼此信任了,才能在对学生的学习、交往、管理等方面实现学校整体教育目的,实现教书育人、个人发展、学校发展的共同目标,才能提高师生和学校整体的生命活力和整体综合实力。
综上所述,可见儒家思想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中能否融合,并且融合好,γ癜旄咝Q生管理的好坏,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内涵及其丰富,其丰富的哲理,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同时,要批判性的继承和发扬优秀思想,并且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使用,这对于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和学校整体发展来说,亦是如此。
关键词:儒家思想;企业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一、 儒家思想的历史背景及其社会地位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儒家“礼治”主义: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礼治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③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一个趋时更新、兼收并蓄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曾长期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孔子其后,历代统治者、政客和学者经过艰难的选择,逐步确立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治国思想。到西汉,“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家思想达到历史上的颠峰时期。经过三千年的传承和浸润,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乃至日韩等国的文化、信仰、习俗、心理、认知、行为模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企业文化概述及其作用结构
企业文化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企业文化被明确的提出来了,并越来越受到世界管理界的重视.企业文化是什么?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方法,也是一种象征企业灵魂的价值导向,是一种类似于宗教信仰的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献身的生活取向。美国《幸福》杂志指出,“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没有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哲学信仰,再高明的战略经营也无法成功。”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行为的准则、成功的保证。企业文化的作用:哈弗商学院的约翰.科特教授经过长达14年的研究对207家典型公司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之间的相互性,提供了有力的论证。其主要结论就是:“企业文化尽管不易改变,但他们完全可以转换为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增长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建设的促进作用表现在:统一员工的思想,指导员工的行为,弥补管理的不足,突出企业的特点 这四方面 .企业文化的结构 当前最流行的企业文化的观点是“四要素说”是指将企业文化分为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它们分别表示 表层文化,浅层文化,中层文化,核心文化。不仅强化了企业文化的理论体系,也使企业文化这一概念性的东西变得容易理解。为企业文化的建设活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架构的工具。
三、儒家思想与企业文化的关系以及影响
80年代以后,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理论被提出并传入中国。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了“企业文化”这一概念。很多企业渐渐认识到建立和重塑文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企业文化在中国逐渐由理论发展到管理实践。知名学者克拉克、霍恩认为企业文化是“依靠符号来获得和传递思想、感受和反映的方式”。企业都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存在的,必然要受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的影响。这也是任何企业文化的建造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现代的企业,是开放的系统,企业文化在发展,塑造过程中,必定会借鉴、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不断充实和完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企业塑造企业文化用之不尽的思想宝库。本文拟从儒家的“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天人合一” 这三方面来阐述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
1.现代企业的核心—“以人为本”儒家的中心思想是“仁”。
家主张“以民为本”,与现代企业文化把人置于组织中重要的地位有异曲同工之妙。儒家主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儒家思想人性观肯定人的价值。而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尊重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运用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就是肯定管理主体的创造力。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在企业内部以人为本的核心是解决员工和企业的关系问题, 关心和尊重每个人和承认每个人的成就、尊重个人的价值,激发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即人尽其才;让员工觉得事业有前途、工作有干头;在企业内部创建协调和谐的工作环境,改善、提高、满足员工正当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需要,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要求企业在学习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机制的同时,又要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把儒家中“仁爱”思想运用到企业管理中、以仁爱之心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培养人。
2.“以和为贵”—是现代企业文化的的团队精神 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之一。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这是强调以礼为标准的和谐,是一种贵和的和谐论。孟子也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和”精神已经成为一项基本的管理思想。贵“和”持“中”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基本精神,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企业内部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上下级之间、同行之间亲合作,齐心协力,那么企业就一定会兴旺发达,即“家和万事兴”的道理。
3.“天人合一”企业文化的根基儒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者,集天地之德,五行之秀也”;“天地人,万物之本。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惟天地,万物父母”。它表明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周围的一切事物的关系。如日本松下企业文化:“企业报国、光明正大、友善一致、奋斗向上、礼节谦让、顺应同化、感激报恩”,松下文化散发着浓浓的天人合一的情结。儒家思想的精神在更深的层次上是人的生命价值观,它能够充分理解并维护人的生命的理性,全面发挥人的本性,使人焕发出潜藏的创造性来,这正是现代企业文化所希望达到的最终效果。
四、结束语
现代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管理模式,它代表了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趋势。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可立足于儒家思想的背景,用传统文化氛围和文化价值去管理企业,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借鉴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的先进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 李桂荣.儒家传统价值观与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J].管理世界,
2002,(4).
[2] 张今声,张悦.儒家文化与现代科学管理[J].管理科学,1996,(4).
[3] 薛丽.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4,(8).
[4] 周施恩 企业文化理论与实务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6
关键词 儒家思想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31
Abstract Confucian thought is the source of our Chinese nation's thought, wisdom crystallization, affecting the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of Chinese people, the Chinese nation has accumulated the most profound spiritual pursuit. Provide a rich theoretical basis of Confucian culture, cultivate one's morality, benevolence, moderation and harmony as the core idea of unremitting self-improvement for the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Confucian Thought;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①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1仁者爱人
“仁”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不足一万六千字的《论语》中,共五十八章一百零九处提到了“仁”。孔子对“仁”的阐释主要分三个层面:第一,“好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孔子所说的“爱人”以“爱亲”为始,以“爱人”递进,以“爱国”升华。第二,“求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这里孔子主要是强调“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也》)。第三,“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强调道德主体的自我超越,折射出孔子的生命态度。由此可见,孔子所阐释的“仁”首先是一种道德品质,然后是一种道德责任及道德实践。“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人皆可以成尧舜”(《孟子・告子章句下》),可见,人人都可以“成仁”,关键在于道德主体愿意或者不愿意,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中庸》讲:“力行近乎仁”,表明人人都可以“求仁”,“好仁”而“力行”,便可以“成仁”。
“仁者爱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要有一颗爱人之心,把热爱工作与热爱学生相结合,做到以情感人,主动亲近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把爱撒播到每一位学生的心间,触动每一位学生的心灵。第二,要“推己及人”,“子帅以正”。所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努力提升修养,以良好的个人形象,赢得学生的尊重。
“仁者爱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引导学生从“孝”出发,由爱自己、爱亲人到爱他人。“孝”首先要做的爱自己,即珍惜自己的生命,爱护自己的身体,使父母免于忧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扶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诗经・小雅・蓼莪》)。为人子,要懂得感恩,尽反哺之责,将爱亲之情推广到社中,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胸怀天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见利思义”,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即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国家利益,使学生明白“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的道理,把自己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努力为国家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修身正己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子曰: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儒家注重提高自身修养,重视个体人格的塑造,提出“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提倡“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浩然正气,倡导“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论语・子罕》)的人生理想,提出“内省”“慎独”的自我修身方法。“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论语・里仁》)“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大学》)强调诚实、不自欺,无论是否有人监督,无论人前人后,都能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时刻对自己严格要求。
儒家“修身正己”思想,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从我做起,追求高尚的人格,加强理性自觉,将自律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做到“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所谓正人正己,只有从自身出发,加强修身,正己正心,才能在各类利欲困惑面前坚持信仰,不迷失方向。
3自强不息
儒家提倡为追求人生理想而艰苦奋斗,以苦为乐,自强不息。“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把贫困忧患视为磨练意志、锻炼能力、实现理想的必要条件。“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谄浣罟牵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儒家所倡导的这种刚健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铸就了中国人百折不挠的民族性格。高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积极营造弘扬民族精神的良好氛围,教育学生正视困难,依靠自身的努力拼搏追逐理想,实现目标。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断超越自我,做生活的强者。
4中庸和谐
儒家思想主张“和合”,强调组织内部的协作与和谐。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和为贵”(《论语・学而》)是儒家建立一个和合性社会生态的根本指导原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是儒家组织建设的核心理念。②儒家和合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中庸》)。儒家思想认为和合共存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统一,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和美协调,人与社会之间要符合发展规律。第二,“和而不流”(《中庸》)。追求和谐并不是不讲原则,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而是讲原则,讲立场,“有所爱,有所不爱。有所为,有所不为”。
营造中庸和谐的组织氛围,应贯彻“忠恕之道”。所谓“忠恕之道”,用宋代朱熹的话解释,即“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是“忠”,学会换位思考,宽以待人,就是“恕”。第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中,要重视“软环境”建设,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默契配合,增强对工作的认同感与忠诚度,用自己的忠恕原则感召人、塑造人。第二,“谦恭礼让”,“严己宽人”,引导大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与社会环境。“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教育学生要学会与人为善,学会合作与包容,“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③第三,扬善,扶正,使真善美成为学生心中社会主流价值规范。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要明辨是非,坚持原则,敢管敢做,拒绝“好好先生”。所谓“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论语・泰伯》),大学生要勇于担当,以成长成才为己任,弘扬道义,传播仁义,真正实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5 结语
儒家思想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认识、深刻体悟儒家思想,去糟粕,取精华,将儒家思想的智慧运用到工作中,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化内涵,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其进行剖析,将那些反映了社会运行的一般规律因而具有一般理论意义和超时代价值的内容,发掘、整理、归纳出来,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借鉴与坚守相统一”,不断充实和丰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和内容,以取得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
注释
①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关键词】儒家美学思想 中庸 道德 美善 设计思想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儒家思想是作为古代的主流思想存在的,同时,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也影响着传统的文化发展。在这样的融合下,中国传统美学成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美学系统。在这个相对完整的美学体系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的设计有了理论基础。
古代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因为其文官选拔制度考核的主要内容就是儒学思想,文官作为社会的掌控点,又代表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层次,所以儒家思想便成为了人们的文化信仰,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文士阶层又是当时设计的主要消费群体,导致文士阶层的审美取向最大程度地影响了设计美学的发展方向,所以,儒家思想对古代设计美学有着重要的、基础性的意义。
1 “中”之道
所谓“中”,其意义便是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论语・雍也》中有“中庸之谓德也,其至矣乎”的描述。“中庸”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思想之一,它主张人在做事做人等方面不要太过,也就是不要激进,不能超出也不要不足,什么事情做到适中的程度即可,“无偏无倚”(《礼记・中庸》)。儒家思想中的“和”同样阐述了处事的原则,作调和之意,“执两用中”以求其和。这种“中”与“和”之道就明确指出了在艺术创作和设计中,避免出现极端,点到为止,恰到好处才不失为一件好的作品。
“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协,迁而不,负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低,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圣德之所同。”《左传》中这样来描述形容《颂》乐的美好,说它把音乐中的矛盾、对立的方面调和得恰到好处,让它们趋向于完美、和谐,既不过又无不及,恰如其分。朱熹在《诗集传序》中:“者,乐之过而失其正业;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也。”孔子对《诗经》做出了“乐而不,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的审美评价。以上观点都是在儒家思想中体现中之道的文字表达。这种“中”、“和”的思想是一种美的体现。在艺术表达中,创作者在设计创作中不能片面、偏激,要在表现内容上给予作品温柔舒适的品质,让整个作品的每一处相和谐,相互融合,不让欣赏者产生在喜、怒、乐任一种情绪上的“过”。这种“过”不仅影响到作品的本身,同时也会影响到人、社会的稳定,“要发乎情,止乎礼义”,只有这样,“奔放的、本能的冲动、强烈的激情、怨而怒、哀而伤、狂暴的欢乐、绝望的痛苦能洗涤人心的苦难、虐杀、毁灭、悲剧,给人以丑、怪、恶等难以接受的情感形式便统统被排除了。情感被牢笼在、满足在、锤炼在、建造在相对的平宁和谐的形式中。即使作谓粗犷、豪放、拙重、潇洒,也仍然脱不出这个‘乐从和’的情感形式的大圈子。”(李泽厚《华夏美学》)
这种美的思想体现在设计上,就要求设计作品不能让使用者生理上和心理上感到不和谐,不能在作品的任何一方面走向极端。如若过于强调某一点,就会打破这种平衡,而工艺品在本质上就需要达到一种稳定、和谐以及节制,以意为先,意韵所到,即谓之美。例如古代精美的工艺品――马踏飞燕,对于马和飞燕的刻画并没有完全表现出其各个细节,像鬃毛、羽毛等,都是将细部特征进行一笔带过,即展现了美的结构形态,又没有给人一种繁琐的视觉效果,马与飞燕的动态生动地描绘出来,极富张力。精炼的曲线线条将马踏在飞燕上的状态映射到人的视知觉中,点到即止,准确地传递了马踏飞燕的意味,既不“过”又不“空”,恰到好处。又例如中国印章中的汉印,从印面来看,多呈规则的几何形状,再从印章中的文字来看,文字的结构又是那么均匀对称,但其中所包含的方圆兼备又使整个印面不失灵动。过多的规矩修饰则使印面显得呆板,所以适当加入了一些细微的变化。正是由于这种既不“过”又不“空”的创作思路,才成就了汉印独特的端庄肃穆、气势沉稳的、平衡的、美的艺术风格,经久不衰。
2 “美”与“善”
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主张美与善的高度统一,孔子的所有艺术观点都建立在美与善的基础上的。孔子认为,善就是一种美,是美的内容,是美的体现,所有不“善”都是不“美”的。《论语・八佾》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认为,“未尽善”是因为武王伐纣用的是武力,而在孔子眼中的至德是“以天下让”的泰伯、文王二人。所以可以看出,孔子眼中的艺术也是要符合政治教化和倡导高尚的伦理道德的,否则不管在艺术上有多完美,依然是欠缺的、不完整的。
从设计上来讲,功能为设计的第一原则,即只有满足使用功能的东西才可称之为“善”,而这样具备“善”的特征的作品,在古代中国的设计当中才是美的。在儒家思想中,“善”与“美”的关系非常密切,甚至有时还是等同的,不善则不美,善的概念主要体现在道德、伦理纲常上。春秋的伍举认为,“夫美者也,上下、外内、大小、远迩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以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力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他将“无害”认作是“美”的,而将“瘠民”这种道义上的“不善”认作是“不美”的。孔子将这种观点借为己用,强烈要求将自己所推崇的“仁”、“礼”、道德、伦理态度当作“至善”,渗透到各种艺术和设计的审美价值判断中,并希望以此来“美教化”(《毛诗序》)。
孔子以古代圣王的礼乐传统为基础,加之对社会各个方面的思考得到“仁”的道德准则,建立了一套完整、成熟、系统的美学理论体系。对于“善”的理解,体现在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生活上大至建筑,小至日用物品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儒学上以礼治国、人人以德自我约束,在这样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器物、建筑的设计就会最大程度蕴含“德”的思想,道德的善也就成为了美的评判标准。其讲究井然有序,主次分明,注重规整不乱,是一种大气稳重的价值观,是善的体现。
在各个建筑中,外观布局倡导的是规规整整,房屋排列井然,四四方方,这就是一种道德的善的体现。例如紫禁城,是最具代表性的,整个城墙以规整的方形为基本外观构架,四平八稳,宏伟壮观。在城门与内部主要建筑的排列中,以中轴线为设计思路,居中十字形建造,强烈呈现了伦理教化准则。这种“善”正是当时的美的表现。
古代的家具也是如此,几乎所有的家具都以方形为主,在古代设计中的圈椅,四腿为方,椅靠为圆,但各处的比例都相互制约,达到一种明确的秩序,不失为一种美善。而这也是中国传统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儒家美学特征。
结语
不管是在古代的设计中还是现代的设计中,我们都需要持续地将这种传统美学思想贯穿运用,在继承传统美学思想的基础上重新对设计作品进行审视,避免其走向极端、片面。在人的社会性方面,多多借鉴“美善”以及“中和”的思想理论,将我们的设计及设计思想得到深层次的提升,这也是我们弘扬新时代民族风格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宁.《中国文化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素养;儒家思想;语文教学;教育宗旨;优秀文化传统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君子”是孔夫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儒家以“君子”和“小人”为标准评判一个人的品格。读了《论语》我们就会知道,儒家所说的“君子”和“小人”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不能简单的理解它。作为老师的孔子,他培养学生的目标,就是教育自己的学生做君子不做小人。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这其中的贤者当然就是儒家所说的“君子”了,但我们不能说其他人都是小人,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很明确的。那么,我们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的方向指向哪里?目标又是什么?
我们认为,我们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的方向应该指向人,目标应该是完善学生的人格,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论语》集中国儒家思想之大成。读《论语》,我们可以知道,儒家思想行两个核心,即“仁”和“恕”。什么是“仁”?孔夫子说:“爱人。”“爱人”就是“仁”。什么是“恕”?孔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是“恕”。儒家思想中的“仁”和“恕”,就是儒家教育的目标,即把学生教育培养成谦谦君子。那么,儒家描述的“君子”的具体标准又是什么呢?君子的第一个标准是做一个善良的人。君子的第二个标准是做一个有恒心的人。君子的第三个标准是做一个合群却不争不党的人。
孔夫子很谦虚地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孔夫子把“仁”放在了君子之道的首位。什么是“仁者不忧”?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有一种仁义的胸怀,内心要仁厚,宽容、平和,不计较个人的小的得失,这样才能内心平静、坦荡,这样的人才配称君子。要做到孔夫子所说的“仁”,首先要具有一颗善良的心。以此反观我们的校园,情形又是怎样呢?
现在,我们从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上经常能看到或听到一个新词:“校园暴力”。“校园暴力”这个新词就真实地描述了当今校园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校园”怎么会和“暴力”联系在一起了呢?校园不是人们常说的是一方净土吗?关注校园暴力的人们是否想到了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这是当今教育陷入了单纯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性教育,忽视了对青少年学生人格的培养而导致的恶果。语文教育在日常教学中忽视了对青少年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对于这一恶果的产生也难逃其咎。我们在校园里经常会看到这些事情:同学之间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口出秽言或大打出手;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动不动就纠集一帮人不是掂板砖,就是拿大棒,甚至动刀子打得头破血流,有时候连家长也会参战等等。老师们常常会问:现在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了?怎么会心这么狠,下手这么黑?还有,现在的校园里,当面顶撞辱骂老师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更有甚者,个别学生或拉帮结伙或纠集校外人员将老师暴打-顿,一些学生会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敢跟自己的父母叫板。老师们感叹:现在的学生跟过去学生真是大不一样了。问题出在哪?答案很明白:出在我们的教育上。
要改变这一现状,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不能幻想毕其功于一役,得慢慢地来,得有一个教育的过程。在这一个教育过程中,语文教育就可以充分利用语文的资源优势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了。“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得承认,在人的天性中,即有善的一面,同时也有恶的一面,而教育的作用,就是要扬善抑恶。我们的学生现在之所以表现得这么浮躁甚至暴戾,显然是教育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特别是语文教育没有发挥真正有效的作用。儒家思想中的“善”,不是无原则的盲目的善,而是人们内心深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一种悲悯,一种隐忍,一种宽容。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就渗透着儒家思想的这种“善”。我们应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用儒家思想中的这种“善”指导我们的教学活动,从点点滴滴做起,培养和发扬学生天性中的善,抑制他们天性中的恶,使我们的学生通过教育成为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如果我们的学生都能像整天都笑呵呵的大肚子弥勒佛座前的对联说的“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如果我们的学生都有了一副宽厚忍让包容的胸怀,“校园暴力”以及很多的不良现象就不会存在了。
用儒家思想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就有了一个教学的高标。语文的工具性我们是应该重视,对中学生来说,它毕竟是一门基础课。但是,如果我们是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语文教育的理念,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做准备,那么,我们以该更加重视语文的情感道德的教育性和优秀文化的传承性的工作。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熏陶和引导我们的学生,使之人人成为谦谦君子,应该是我们的理想目标和追求的方向。语文,绝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会说话、会写文章、会读懂别人的文章这么简单。
参考文献:
1.《论语》甘肃文化出版社
2.黄石公《素书》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年
3.于丹《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