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计划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交通运输商务管理》是我院交通运输汽车运用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它系统地介绍了交通运输商务谈判、交通运输、运输风险防范、国际货物运输与物流管理等内容。由于“卓越计划”的培养核心主要以知识、能力、素质三大要素为培养规格的主体,它与原先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方向以及理念上有较大不同。本文就卓越计划对《交通运输商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及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对目前该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考核方式及课程实践等方面探讨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案和策略,以提高其教学效果。
一、卓越计划对《交通运输商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根据交通运输卓越计划培养的目标,旨在培养学生成为面向交通运输行业、面向世界和未来,能符合国家战略和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并负有较强的交通运输工程能力和素养以及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应用型交通运输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对于《交通运输商务管理》课程教学应打破传统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在注重学生对于交通运输商务谈判、运输管理、运输风险防范、国际货物运输等专业知识内容的理解、掌握基础上,加强其对交通运输企业商务战略管理、物流管理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并以学生对知识、技能与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为需求,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并加强学生对交通运输商务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交通运输卓越培养计划对该课程教学的新要求。
二、交通运输行业对运输商务管理人才的要求
(1)敏锐的市场分析研究和判断能力。现代交通运输企业除了要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外,还要应对各种运输方式间的以及同行业间的激烈竞争。对于即将成为未来交通运输企业的组织和管理人员的高校毕业生而言,除了具备必要的交通运输商务管理专业理论,还要能通过对运输市场阶段性的调查和统计分析,挖掘相关市场信息,进行及时、客观地分析研究,做出符合交通运输市场运行趋势的准确预测和判断。
(2)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勇于创新和实践。无论从交通运输市场的开拓、客源的组织以至整个运输过程的控制与客服管理,都需要运输企业员工具备与人进行良好的沟通能力。在面对企业利益与客户利益发生冲突时,员工应能与客户保持较好地沟通,从而达成共识;同时能在复杂、竞争激烈的运输市场形势下,具有勇于创新和实践意识以及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并通过团队合作,克服困难。
三、目前《交通运输商务管理》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学注重知识教育,缺少能力、素质的培养。由于《交通运输商务管理》含有较多如运输商务谈判、合同、运输、物流管理等实务性商务管理内容,实际的课程教学往往偏重于学生对这些内容及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而缺乏对学生知识理论的运用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这种片面强调知识教育,忽略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已进行的卓越计划对交通运输商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未来交通运输行业对交通运输商务管理人才的需求。
(2)教学方式传统,未能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课程教学方式通常采用传统讲解为主,未能就课程内容由学生对知识理论的需求出发,加以引导和启发,从而难以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此外,在课程教学时未能将与课程相关的视频资料和课堂讨论等多种课堂教学形式融入于课程教学中,使课程教学气氛沉闷。
(3)课程缺乏必要的实践性环节。由于《交通运输商务管理》课时较少,在课程计划的设置中未有相应的教学实践环节,然而对于课程中诸如商务谈判、运输保险、报关等诸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若在课堂教学后,未能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教学实践活动,则使原先实践性较强的运输商务实务课程成为抽象、枯燥乏味的纯理论知识,从而影响学生对这些内容的认识和运用。
(4)课程考核形式欠合理。对于课程教学后的考核形式,多采用课后笔试作为学生成绩的主要评定方式。考核评价方式只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论的理解和记忆,未能就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创造性思维意识等方面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
四、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与创新
(1)加强学生所学理论的运用以及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鉴于目前的课程教学过多注重知识理论的理解,忽略学生对实际问题分析、解决能力以及对知识运用能力的现状,在对有关交通运输企业竞争战略选择、运输商业机会的分析和把握以及运输企业战略规划等内容教学时,有意识地将卓越计划中运用能力、素质培养和创新意识与知识教育相融合,通过课程教学中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对实际企业正反案例进行分析比较和讨论,提出富有创新意识的不同观点。
(2)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实施以教导学的教学模式。调整现有课程内容和学时,突出教学重点,将运输企业管理理论运用、理念创新与实际运输商务的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此外,改变以灌输形式的教学形式,将行为引导型教学中的项目教学法引入运输货运选择以及企业战略管理教学中。对所货运选择、企业战略制定等问题,以项目形式交给学生,使其以小组形式相互沟通、制定计划和项目分工,从而在该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项目以团队形式完成后,其完成成果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3)加强社会合作办学,强化课程以外的实践活动。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交通运输商务管理》课程,在我校该专业的“卓越”教学培养计划中,设置相应的岗位实习、见习实习以及毕业设计教学项目。这些社会实践环节无疑对该课程理论教学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因此,加强与企业、社会的紧密联系和合作办学,使学生通过在运输市场中不断磨砺,将其培养成为对运输市场具有敏锐辨识和准确分析判断能力,符合该行业发展需要的交通运输企业管理人才。
五、结论
通过就我院交通运输卓越计划的《交通运输商务管理》课程教学目标重新定位和对运输行业对运输商务管理人才要求的思考,针对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偏重知识教育,缺少能力和素质培养以及缺乏必要的实践性环节等问题,从教学理念、模式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创新。教学实践表明,改革后的课程教学在注重学生对运输商务管理理论理解和认识的同时,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理论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开展以教导学的教学模式,强化课外实践,使该课程教学效果得以改善和提高。
作者简介: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材编写
一、管理学基础课程已有教材的局限性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管理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由于目前招生体制的限制,高职院校只能在本科院校录取完毕后,从剩余的考生中招录新生,因此不得不承认高职院校的新生素质普遍比本科院校的新生差。尽管目前管理学基础相关的教材非常多,但相当数量版本的教材理论性太强,不能贴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实际,导致学生难以读懂,这也造成了一些管理学教师在教学上的困难。因此,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材一定要克服这些不足,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新特色。
二、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材的编写思路
管理学基础既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没有任何社会实践与管理经验的学生来说,要完全领会其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教材的编写,应该始终围绕一个管理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展开:即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如何对其所在的组织进行有效的管理。
(一)突出体系,结构完整
对于将来要走向社会,特别是能够成为管理者的年轻大学生而言,按照管理过程的逻辑体系对教材内容体系进行安排是合理的。因为管理者的责任在于对其所在的组织进行有效管理。有效管理旨在达成组织目标,而由组织所处的环境、管理主体、管理客体构成的管理系统又有众多的不确定性,有效管理就在于通过合理的管理手段减少不确定性带给管理目标实现的影响,这些基本手段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因此,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教材内容总体应该由两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管理学概论,包括管理与管理系统、管理思想及其发展;第二部分为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此同时也要强调企业道德与社会责任,以此构建内容体系。
(二)内容安排有序,注意增强教材的可读性
管理学基础教材内容应该按照管理工作的顺序安排,自认知管理起,经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落脚于企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如此的体系安排,使得读者能够从宏观上比较清晰地把握管理学的主旨、研究对象以及总体脉络。
(三)章节体例新颖,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需要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教学规律与教学特点,在内容、结构、编写体例方面进行一些尝试和创新,力求教材能够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和规律,但同时也需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寓教于乐。基于此,在教材编写时,每章内容均应该以导入案例开头,以管理游戏结束,在章节中通过设置“管理故事”“相关阅读”“案例分析”等教材理论的延伸栏目,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训练意识、互动意识、交流意识等。
(四)内容观点应适时更新
管理学基础课程不仅是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还是工商管理专科各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只有将当下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涵盖,再将当前管理工作实践融入到教材中,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使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与管理方法。
(五)语言表达通俗易懂
在编写教材时,应按照高职教育“必需、够用”的理论教学要求落实,确保教材内容全面地概述管理学的基础知识。管理学理论知识较多,加之学生对企业和社会缺少一定的认知,致使学生学起来比较抽象。而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便于学生掌握新知。同时,管理学基础课程还涉及一些实践内容,学生只有顺利的完成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才能投入到技能训练和素质拓展中。
三、结语
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材既要有助于学生对管理理论知识的整体把握,同时也要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管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其教材不仅仅是本科院校教材的压缩,而要力求抓住管理实践的精髓,在内容、体例等方面做到题材新颖、突出案例、注重运用。
参考文献:
[1]蔡翔.《管理学》课程教材编写的改革思路[J].教育与现代化,2007(3):41-44.
[2]贺石,包斯琴.谈《企业管理学》教材建设中的使用问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0(增刊1):444-445.
一、概述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应用性学科,是人类管理实践的科学总结\[1\]。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体系中,管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目前,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管理学这一课程的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管理学教学应在“以就业为导向、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理念和“理论够用、实践为主”教育原则指导下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而传统的管理学教学方式是很难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因此需要管理学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
二、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
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与方法,还要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能熟练灵活地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能够在工作实践中解决相关问题。但是因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还是盲目地沿袭本科教育,教学中大量讲授国内外的管理学理论,混淆了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差别\[2\],内容上成为了本科管理学教育的“压缩饼干”。
2.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管理学的教学还是传统的单纯课堂讲授,停留在理论知识灌输的层面,即“填鸭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很难真正理解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学懂学会,更谈不运用。并且单一而枯燥的讲授模式会严重挫伤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3.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多数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往往是理论的讲授多过于实际操作方法介绍和运用,课程的实训环节很少、甚至没有。并且很多校企之间的合作无法真正地实现,许多学生在顶岗实习时也只是作为普通工人工作,而无法接受管理技能的训练。这与“培养优秀的实用型人才”这一高职教育的目标和宗旨严重偏离。
4.教学课堂师生互动性差
师生互动性差是目前管理学课堂上一个典型的问题。管理学教学一般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被动听。师生之间的交流往往只能在课后实现。这种缺乏互动的课堂一方面不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枯燥的听讲会丧失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5.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对于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很多高职院校目前还是沿用总结性考核的方式,即期末时采用闭卷笔试考核,且期末考试的成绩占总成绩的70%或80%,平时成绩仅占很少一部分,而对实践性的考察在总成绩里根本得不到反映。这种“一卷定乾坤”的课程考核方式只能检测学生在特定时间内对知识点的记忆,而不能检测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改进高职管理学教学的措施
1.明确高职管理学教学目标
高职管理学以既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高职管理学课程设置应以掌握基本管理理论和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构建理论与实践技能深度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通过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培养方式,实现理论教学与注重技能培养的统一,达到理论与技能的深度融合\[3\]。因此,笔者认为应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把培养学生的搜集、分析信息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目标管理能力,制定计划能力,组织设计能力,招聘、应聘能力,指挥能力,激励能力,沟通能力和有效控制能力等作为高职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第28卷第1期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任何单一的教学模式都无法收到完美的效果。因此,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融合,共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笔者认为管理学课程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尝试以下几种互动式教学方式:(1)案例教学法,将典型案例、与行业有关案例和社会热点案例等进入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展开探析、讨论和总结。(2)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加深学生对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掌握,并且能够将所掌握的知识充分运用在管理实践中。如“举棍子”的游戏可运用于总结管理职能时让学生对抽象的四大职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4\]。(3)情景模拟教学法,让学生在模拟管理情景中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定任务、掌握特定管理技能、感受管理内涵。这些教学方式在管理学课堂的运用,既有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又有利于学生通过亲身的体会掌握相应的管理技能,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目的。
3.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
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得管理实践技能的一种有效方法。分小组设立“模拟公司”、组建管理团队就是实践教学法的具体运用。例如讲到计划职能时,要求学生小组拟定公司的发展战略和计划,讲到组织职能时,要求学生小组设计出公司的组织结构、内部职权分配、人员的配备和公司的企业文化等,课程结束时学生对整个的管理职能活动就有了亲身的体会。还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请进来”指的是邀请校外专家和管理者到学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让学生聆听真实的管理经历,感受管理的真谛。“走出去”可以是组织学生到校外知名企业进行组织调查、参观工作现场(生产流程)或者在企业短期的生产实习。
4.改变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
既然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和培养其实践能力,那在课程的考核上就不能仅是采用“期末闭卷笔试”,而应建立起与教学目标匹配的多环节、全方位的考核体系。笔者认为,可以将管理学课程的考核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和技能成绩。平时成绩占30%左右,具体包括平时作业、出勤率、课堂提问表现和案例讨论等;期末成绩占40%左右,可以开卷的方式进行着重考察学生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是技能测试占30%左右,以小论文或企业实习报告的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1\] 方桂萍.管理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0.
\[2\] 李鑫.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时代教育,2014(6):281.
\[3\] 尹文秋.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8):187.
\[4\] 华中生,张斌,李四杰.在管理学科教学中游戏教学方式尝试\[J\].教育与现代化,2004(2):36-39.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of Management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U Ying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Finance,Yunyang Teachers' College,Shiyan 442000,China)
《大学语文与写作》考试大纲
一、考核目标
主要考核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阅读、分析浅近文言文、一般语体文的能力以及写作常用文体的能力。
二、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语言知识、文学常识、阅读分析、基础写作。
(一) 语言知识
1.识别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注意掌握现代汉语中仍然在运用的文言词语。识别通假字和古今字,理解其含义。
2.了解常用文言虚字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和同一个文言虚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3.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并能正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
4.理解古今作品中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等修辞格。
(二)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主要包括古今各种文体知识;中国古代和现当代重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作家的朝代、字号、文学成就、诗文集名称、代表作、在文学史学上的地位;重要作品的作者、出处及名句;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三)阅读分析
对于古代、现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大意,段落层次,主旨或中心论点,哲理内涵,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态度,作品所用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比兴、白描、象征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引用等)能进行准确深刻的欣赏分析。
(四)基础写作
基础写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理解应用文写作知识,并会具体运用写作知识进行写作实践,具体掌握书信、通知、通告、通报、请假条、感谢信、慰问信、倡议书、总结、调查报告、广告、合同、申请书、产品说明书等的写作;二是根据所给题目或材料,撰写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文字通顺,标点准确,书写整洁,不少于800字。
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试卷分数:试卷满分150分。
3.考试时间:150分钟。
4.试卷内容比例:现代文学作品约40分,古代作品约50分,作文约60分。
5.题型比例:单项选择题约20分,填空题约20分,阅读分析题约50分,应用文写作20分,命题写作40分。
四、参考教材
季孝良编著《专升本大学语文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吴相洲主编《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徐秋儿主编《现代应用写作实训》,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曾湘宜著《应用文写作基础》,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管理学》考试大纲
一、内容提要和要求
第一章 管理概论
1、组织与管理的定义。理解组织与管理的涵义,理解管理的研究对象:管理主体——管理者的基本特征,以及管理客体——管理对象及环境的特征。
2、管理的学科分类、特点、性质和基本原理。理解管理学的特点和性质;深刻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
3、管理的基本职能。熟悉管理的基本职能,并能对组织进行管理职能分析。
4、管理机制和管理基本方法。认识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能对各种管理方法的特点进行比较。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
1、古典管理理论。深入理解泰罗科学管理的要点及其贡献;理解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以其要点;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
2、行为科学理论。深入理解梅实的人际关系学说与霍桑试验及其结论。
3、管理理论丛林。理解管理理论丛林的主要流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
4、管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理解西方管理思想中对人的认识的发展变化,理解管理科学研究的内容的发展变化。
第三章 管理的计划职能
1、计划工作。理解计划工作的含义,计划工作的类型及步骤;掌握计划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掌握计划工作的方法和技术。
2、战略性计划管理。理解管理目标的性质,远景与使命的含义;掌握战略性环境分析的要点,及战略选择的基本概念;深入理解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各种新型的企业资源计划方法。
3、决策理论。深入理解决策的概念,掌握决策的类型、决策的原则、决策的程序;掌握常用的定性和定量决策分析方法。
4、预测理论。理解预测的概念,熟悉经济预测的种类,掌握一般的预测方法。
第四章 管理的组织职能
1、组织及组织工作。深入理解组织与组织工作的含义;掌握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熟悉组织结构的类型。
2、组织结构的设计。理解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组织结构设计的目标任务和组织设计的原则。
3、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理解管理幅度与组织结构的关系;理解部门与职权划分的类型及相互关系;
4、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理解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组织结构、集团结构的优缺点,及管理特点,了解如何发挥每一种组织形式的作用。
5、人员配备。理解人员配备的涵义及原则;理解人员配备的基本要求和内容;理解管理人员的来源及对管理人员工作评价的原则;理解管理人员培训和发展的方法。
6、组织力量的整合。理解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概念;理解和认识直线与参谋两者在组织中的角色及其关系;理解委员会的概念。
第五章 管理的领导职能
1、领导理论。理解领导的概念,与管理者的区别,领导工作的实质,领导权力的来源。理解几种典型的领导理论;了解领导的修养与素质以及主要的一些领导方法与艺术。
2、激励理论。深入理解激励的涵义与作用,激励的作用过程;理解最主要的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熟悉常用的激励方式与手段:物质利益激励、社会心理激励、工作激励。
3、沟通。深入理解沟通联络的含义与作用;熟悉沟通的类型和常用的沟通方法;理解沟通障碍及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
第六章 管理的控制职能
1、控制的一般理论。理解控制职能的涵义及作用;熟悉控制系统的构成(基本要素)、组织运转的基本要求、三种基本的控制类型(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前馈控制);理解控制的原则与要求。
2、控制的过程、内容和方法。理解和熟悉控制标准的涵义,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熟悉管理控制的内容;理解和掌握常见的管理控制方法:专项控制:计划控制、时间控制、数量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人员行为控制等,以及综合控制;理解预算控制与非预算控制的涵义
第七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
1、创新职能概述。理解创新职能的内涵及其在管理职能中的作用意义;熟悉创新的特征、种类与内容。
2、创新的过程、原理、方法与管理。了解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类型、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原理及创新方法;理解创新管理的涵义。
二、考试题型
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满分150分。
三、参考教材
1 案例教学法的概述
案例教学是管理学课程中经常使用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选择跟课程内容相关的现实案例,提出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进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2 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的现实状况
2.1 学生基本情况
管理学属于平台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专业课程之前。课题组授课的对象通常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大衣新生。大一新生的特点是对周边事物充满好奇,多课程大多充满期待,但还没有自我学习和理性分析的能力。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针对这一的特点,光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需求。
2.2 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管理学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掌握管理基本概念、基本职能及相关的基本理论,掌握现代主要管理方法和技术,提高学生运用管理的理论和现代管理技术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获得一定的实际管理技能。
鉴于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管理学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今后融入社会,进行自我管理奠定基础,并善于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知识,能分析企业环境,了解所处的竞争态势。还有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创业比较多的实际情况,在管理学课程目标设置中,要求学生能基于管理学的知识,学会写创业计划书。
2.3 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授课方式,一方面对师资、教学设备和教学时间有严格的规定;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3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的优势
3.1 营造轻松氛围
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发言就给分,效果很明显。其次,要鼓励尽可能多的同学发言,形成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很多学生坐着愿意讲,起来就没声音,主要的顾虑是担心说错被人笑,要帮助学生卸下这个心理负担,积极营造一种只要发言就会得到尊重,所有的意见都会被倾听和记录。
3.2 头脑风暴法
善用“头脑风暴法”,充分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无论对错鼓励学生多多提点子。通常的做法就是把所有的想法都写到黑板上,不断增加新的点子,直到黑板写不下为止。然后再开始归类并逐条开始讨论。经过几次这样的练习,学生会越来越喜欢参与这样的讨论,并为自己的意见被采纳而倍受鼓舞。
3.3 不设标准
不要在案例讨论一开始就设定标准答案和条条框框,这样一来很容易扼杀一些新颖的创意和好的想法。当然也不是漫无目的的胡乱讨论,这就需要老师在中间起到引导的作用,适当对主题和重点做提醒。
3.4 小组竞赛
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开展案例讨论,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氛围。每次的案例讨论都会被记录,并作为打分的依据,参与讨论的同学也都会被关注,这样可以尽可能多的吸引学生加入到案例讨论的氛围中。
3.5 鼓励独到见解
创意无价。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有独到见解的同学应该更受人鼓励,提倡创新与开拓性地解决问题。
4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三部曲”
4.1 案例的分类和筛选
案例教学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结合知识点进行思考,参与团队的讨论,最后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前期对案例的选择很重要,通常案例可分为三个类型:(1)简短型案例。篇幅段,内容少,这类案例可以不进行讨论,道理简单明了,只是为了说明某一个理论或观点。(2)综合型案例。篇幅常,内容多,一般是对某个章节的知识点的概况,往往带有很多嵌入性的问题。通常采取的办法是事先以电子稿或纸质稿的形式发给学生,让学生事先阅读节约课堂时间,等相关知识点讲授完后进行小组讨论或在课堂上集体讨论,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需要做好课堂组织工作。(3)时事型案例。选择比较贴近时事的最新案例,作为重点内容课后练习或考试。
4.2 独立分析和团队讨论
首先,老师清楚的传递案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案例的真实情况;其次,将相关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梳理一遍;最后通过头脑风暴法挑选出所有可能的方案,再一一挑选删减,最后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对课堂的整体把握和控制,并上台发言。
4.3 归纳总结
这个阶段教师要发挥作用了,前面的环节教师不要干涉学生的讨论,只是负责组织课堂避免跑题。这个阶段就要对前面的讨论环节进行深入的总结,尤其要大胆表扬在团队讨论中有出色表现的同学,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案例点评结束后,还有对相关知识点再次梳理一般,这样效果非常好。
5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的保障
5.1 围绕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方式
任何教学模式的选择,出发点都是来自教学目标。只有围绕知识点来设计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比如《管理学和管理者》的内容就适合采用故事导入法,结合企业家的特定和故事来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但主线还是要围绕角色理论展开;《沟通》《激励》的章节采用的方法就可以比较灵活,可以采用电影情景法、角色模拟法、游戏教学法等手段来帮助学生生动的理解相关的内容。当《控制》的内容就不能采用太多负责的教学方式,容易喧宾夺主。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双驱动;教学模式
一、«管理学原理»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流程设计不科学、不严谨
1.教师主导为主,教学流程中学生参与较少
传统«管理学原理»的授课方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多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授课方式,教师的讲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而学生参与较少,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再加上«管理学原理»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所以理论性比较强,而且内容较为抽象。因此,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机械的学习状态,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流程目标设计不合理,设计指标难以考核
首先,从教学的角度出发,要进行课程流程目标设计,要明确管理学教学的现有内容;第二,要了解现有管理学教学模式及其不足;第三,要寻找管理学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最后,要对改革前后的关键指标进行对比,对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探索,对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等等进行重新描述,还要对改革后的新内容进行充分必要的解释。而目前现有的教学体系在这些方面均不符合要求。
(二)实践驱动不到位
1.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较少
«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理论体系比较成熟的课程,从管理概述到管理理论到管理的基本原理再到管理职能,尽管有很多不同版本的教材,但基本都是这样一个理论架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情况,过分强调原理、概念,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学生很可能对概念背诵得很熟练,但是面对实际的管理问题,例如针对不同的人如何设计不同的激励方案,针对不同的企业到底采用何种组织结构等问题,不知如何解决。由于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差,以后真正面对管理困境时无所适从。
2.教材内容理论多,案例少
目前国内的«管理学原理»有很多版本,和国外的教材不同,目前国内的教材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理论多案例少,尤其是优秀案例更少。世界上著名的哈佛商学院«管理学原理»所采用的授课方式是全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来切实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由此可见«管理学原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最终的学习目标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教材中缺乏优秀案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多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非实践操作层面,对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帮助不大。
二、«管理学原理»双驱动教学总体教学改革理念探索
«管理学原理»双驱动教学改革总体的思路是:围绕“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高等教育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是辅助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把握课程体系结构,精讲理论知识,设计能提高学生管理技能的实践教学环节,实施实践教学环节过程中把握全局,对学生进行指导及帮助,最后进行点评、总结及评价。虽说地位上教师看似从“主”变成了“辅”,但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教学方法上做进一步的钻研。在教师完成辅角色的同时,学生要变被动为主动、为主导,通过参加案例教学法、管理的模拟、团队任务、文献的拓展阅读等多种教学实践环节,由消极被动的倾听者变成积极主动的探索者,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提升管理技能,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三、改革的具体设计
(一)案例教学法
我们现在研究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于1870年前后最早应用于法学教育中,是英美法系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国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后来被广泛用于其他学科,如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流程细分
1.目标
管理学教学任务带有明确的目的性,那就是要培养具备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这种目标导向不是单一的,它从五个维度来理解:一是教学流程任务设计本身旨在达到教学目的,二是利用流程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三是教学流程的绩效评价,四是教学流程对能力的培养作用,五是对后续教学的良性影响。
2.内容
教学流程设计必须具有实质性内容,在课堂上表现为具体的活动要求与形式,在课堂外还体现为恰当的任务媒介与检验考核标准,以及所涉及的具体操作方法、技巧、步骤等,直接表现为“怎样做”。例如某教学流程设计的程序、时间安排、框架结构、实施方案、检验反馈等。
3.设计依据
设计依据是指作品任务前、时和后所使用或依据的辅助资料。设计依据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的客观性使作品任务设计更加合理、具有操作性和检验性,能更好地与教学结合。
4.教学流程设计者与实施者的角色
不同类型的教学流程设计中,教师的角色不会一成不变,可能是设计者,也可能是参与者、实施者与监督者。而学生的角色通常是任务的接受者或承担者,具有参与的义务,是任务的主要实施者与实现设计目标的载体。
5.情景
教学流程设计的完成离不开任务实现的情景条件。情景条件指教学流程中所产生和执行的环境或背景条件,既可能是课堂流程的组织环境,也可能是实践流程的实现环境。在流程设计中,应尽量使情景接近于真实。
6.改革前后指标对比研究
教学设计时,涉及指标众多,如时间、难度、资源、环境、人员等指标都是常见的,此外,特殊流程还涉及特殊指标。在教学设计改革前后,选择具有共同特性的样本进行指标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使设计者较为直接地观察到改革前后的变化。如兴趣指标,可测量教学改革前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程度;语言指标,可设立统一标准测算改革前后学生语言能力变化情况;团队指标,通过大量小组或者多人活动,测算改革前后团队合作度的高低变化;知识点指标,统计改革前后学生实现作品任务要求所使用的知识点数量与质量;成绩指标,测算改革前后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变化的数据。
(三)教学任务设计的概念化、操作化与测量
1.概念化
概念化是有效作品任务设计的基础。我们对于作品任务设计中的特定术语必须给出具体含义,达成共识,否则教学活动根本无法开展。指出作品任务中某些具体的、明确的、共识性的意义,包括描述指标和概念的维度两个方面。指标是我们研究的作品任务概念是否存在的一个重要标记,比如说,我们设计某次活动策划是否成功的指标十项,当A小组完成活动策划过程中及活动结束后体现在六项以上指标,我们判定此组表现为合格,体现八项以上指标我们判定此组表现为优良。概念的维度是另外一个方面。维度更多体现为不同层面或者方面。比如在某次作品任务设计活动结束后,某个团队的文本策划应该进入优良层次,可是临场表现只能属于合格,这就是维度,也体现为我们进行作品任务设计评价的方面,以及教学改革前后绩效对比的角度。
2.操作化
操作化是行政管理作品任务设计中必须考量的重要的方面。如果说概念化是一种抽象的界定和描述,操作化则是特定研究程序的发展,并指向经验观察。在设计和实施作品任务时,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多的选择,虽然这些选择之间有时会有紧密的联系,但我们通常为了便于分析讨论,还是会把它们区分开来。操作化通常没有一个约定俗成或者一成不变的模式可以遵循。在考虑作品任务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变量的变异性,比如我们进行中山市养老情况研究,就得考虑新的退休年龄规定出台后老人年龄范围的变化。此外,变异变量的两极范围通常需要得到明确的界定。比如我们进行大学生收入与消费情况调查时,就应该找出收入与消费的两个终端,即最低值和最高值,方能进行合理的划分调查区间,或者给出调查选项。从实际维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例子了解操作化的维度:你们是否认为存在上课玩手机现象?玩手机现象有多严重?你们对本班上课玩手机比例有无大致了解?是多少?你们认为上课玩手机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上课玩手机是否无法避免?你们认为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你们愿意为消除这个现象做些什么?对于你们声称做的时候,你有多大把握可以做到?
3.测量
测量有四个层次:定性、定序、定距和定比。当变量的属性只有完备性和排他性特征时,就是定性测量。比如,分组时要求同座的两位同学一组,就是定性测量。定序测量就是根据变量的属性进行逻辑排列。如A组发言人比B组发言人声音更宏亮、礼仪更到位等。定距测量是就组成变量的属性而言,当属性间的实际距离的测量有意义的时候,这种变量就是定距测量。比如80分和90分的差距,65岁和70岁的分组,就是定距测量。建立在真实基础之上的定比测量,在行政管理作品任务设计中体现为不同任务完成主体之间的差异,如:这两个组是否相同,A组是否比B组更,他们的差异有多大,等等。
(四)情景模拟作品任务教学设计改革
情景模拟也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知识熟练程度和应用能力的有效手段。情景模拟根据设定主题,要求学生将行政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知识和具体情境结合起来,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模拟重现,并由同学或老师进行点评,这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知识点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都有正面积极的作用。
1.情景模拟的主题选定
情景模拟主要以课程专题为主,学生按照教学要求,使用课程当中所学的方法和技巧,结合主要的专业知识,设计具体情景展现模式。
2.情景模拟的要求
(1)情景模拟的设计必须与课程相关,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且具有实现条件;
(2)情景模拟的开展,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指导教师具体指导且应在情景模拟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3)情景模拟一般体现为课堂内集中进行;
(4)学生应根据教师要求进行情景模拟活动。
3.情景模拟的方式和安排
(1)情景模拟的方式:情景模拟学生根据自己的模拟主题进行集中模拟。情景模拟之前做好充分的知识点梳理工作并进行材料准备。
(2)情景模拟教学时间的安排:原则上安排在课内。
4.实践成绩的考核与评定
由情景模拟指导教师对学生情景模拟进行考核。
情景模拟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情景模拟中的表现进行考核,情景模拟成绩评定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等。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要求
文化产业管理培养目标,以扎实的文化传播理论知识为培养基础,以厚重的文化积淀和灵活的市场营销思维为培养核心,突出策划和创意综合能力的培养,为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广告行业培养具有创意和创新能力的较高层次的综合管理人才。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主要课程
文化学、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交流史,产业经济学、管理心理学、文化市场营销学、管理信息系统、文化管理学、会计学、应用统计、公共事业管理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资源概论、公共部门公共关系、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管理理论与实践、艺术基础、美学概论、世界文化简史、民俗学、宗教文化概论、广告学、文化项目策划实务、文化地理学、出版管理学、文博基础、影视产业概论、文化旅游概论、动漫与数字产业概论、管理文秘等。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缺乏,文管专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既能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能在宣传文化系统、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产业各个行业(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旅游、艺术演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事业等)的综合管理层中,从事相关的实际工作,也能到海关、银行等部门从事国际文化贸易管理及文化投资咨询等工作。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学四年规划
初入大学就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大一就进行职业规划,从一开始就不走弯路。
大学一年级
重点:明确大学四年的专业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制定科学生活、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
1、真正明白读大学,读什么,怎么读;
2、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和将来的职业方向;
3、建立学习新模式:大学的学习属于典型的“自助式学习”。
学什么,怎样学,完全由大学生自己决定,你可以完全按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去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爱好,跨学科,跨专业的去学。大学学习新模式的特点:是紧紧围绕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方向,有目的的、主动地、有选择地学习和积累知识、能力;
4、制定大学生活、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步骤。
大学二年级
重点:修炼职业人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根据大一制定的职业发展规划,结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从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入手,开始主动的积累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和技能。
1、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通过人际交往和沟通,从中学会与人交往、与人有效沟通的规则和技巧。通过人际交往和沟通,培养自己的情商,建立自己的人脉网;
2、职业人应修炼的基本职业技能: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
通过ABC分析法、帕累托原理、工作效率曲线的学习和修炼,成为时间管理的高手;
大学三年级
重点:清晰的职业定位、全面深入的职业体验,更多地了解希望从事的职业和职位,进一步补充和优化专业知识和积累职业所需的核心技能。
1、清晰的职业定位,使学习更加有目标、有动力。
有了明确的职业定位,大学后两年的学习就有了更加具体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也更便于根据职业定位来进行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的积累;
2、职业体验,深入了解职业的途径和方式。
在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定位后,应该围绕选择的职业,制定职业体验计划,对今后欲从事的职业和职位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通过短期的职业体验,对这个行业和相关的职位进一步分析和了解,熟悉这一职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根据职业体验的结果,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原来的职业规划目标,职业体验后,根据该职业的具体要求,有目的地,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和职业技能专项的培养和训练。
大学四年级
重点:科学规划实习、强化和提升职业核心竞争能力、择业面试早准备。
1、科学规划实习。
通过有规划、有目的的实习,大学生逐渐要完成由校园到社会的过渡,学会与企业发展同步,学会融入到企业发展之中,实现由社会人到企业人的过渡;
2、优化、完善、提升职业的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包括:工作经验、团队精神、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等内容;
3、择业面试早准备,我的职业我做主。
认真做好求职的准备,有目的、有规划的设计自己的简历和求职书,同时注重面试技巧和面试礼仪。
职业生涯规划结束语
很多时候我们是否能够跨越障碍,不是取决于我们的能力,而是取决于我们的心态。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分析: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既能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能在宣传文化系统、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产业各个行业(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旅游、艺术演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事业等)的综合管理层中,从事相关的实际工作,也能到海关、银行等部门从事国际文化贸易管理及文化投资咨询等工作。
1、考公务员
招考职位概述:党委宣传部 、文化部(局)、 广电局 、 教育部(局)。
2、考选调生职位概述
西部及基层老少边地区的文教宣传等工作者。
3、应聘文化企业文员职位。
基于“虚拟创业”的KAQ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上述“三重三轻”的培养缺陷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较差,于是我们提出了搭建虚拟创业平台的构想。所谓虚拟创业平台,就是依托沙盘模拟实验室、ERP综合软件、网络电子商务等手段,让学生组建团队、创办企业,在企业筹建、经营的各个阶段融入管理学、会计学和财务学的知识体系,将知识的传授和企业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从而是实现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KAQ人才培养模式中,知识、能力、素质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并且分别处于不同的层面,通过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构成人全面发展的整体(周仁平,2007)。其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源于知识、但要通过实践的历练,而素质则属于更高层面,包括专业素质和专业之上的综合素质,如学习、创新、管理、道德等。基于虚拟创业的KAQ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基于沙盘模拟平台的虚拟创业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大部分知识的讲授是在学生团队创业经营的过程中组织完成的;有了这个积累之后,第二步是基于ERP软件平台的会计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第三步是在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真实或虚拟的创业,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反作用于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完善。
以“虚拟创业”为中心的KAQ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一)基于虚拟创业平台的知识(Knowledge)传授
虚拟创业平台的第一阶段可依托“工商企业沙盘模拟实验”展开,根据实验要求,每6个学生为一个团队,根据兴趣爱好发表竞选演说,分别确定各自担任的角色,如总经理、财务总监、采购总监、生产总监、销售总监、人力资源总监等职务,让学生对工商企业的经营环节和决策程序有一个感性的认知。然后,告诫学生:没有任何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的创业很容易夭折,因此必须进行创业前培训,具体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的储备,如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二是应用知识的讲授,应与虚拟创业平台的企业发展阶段相结合。具体按五个阶段展开。1.在企业筹建阶段,讲授《经济法概述》,特别是公司法关于企业设立、注册登记等相关知识;讲授《税法概述》,主要涉及税务登记、税制要素、常见业务涉税种类等相关知识;讲授《会计学原理》,主要围绕企业建账、会计核算等相关知识;讲授《财务管理概述》,主要涉及货币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资金筹集、资金成本、资本结构等相关知识。2.在生产经营阶段,讲授《财务会计(一)》,主要涉及与货币资金、材料采购、成本核算相关的账务处理;讲授《成本会计》,主要涉及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与成本控制等相关知识,讲授《预算管理》,主要涉及财务预算、生产预算等相关知识;讲授《财务管理(一)》,主要涉及货币资金、存货管理、项目投资管理等相关知识;讲授《经济法(一)》,主要涉及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标法、专利法等相关知识讲授。3.在市场开拓阶段,讲授《市场营销》,主要涉及目标市场选择、定位、营销策略等相关知识;讲授《电子商务》,主要涉及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讲授《税法(一)》,主要涉及流转税及相关小税种的纳税计算与申报;讲授《经济法(二)》,主要涉及合同法、票据法等相关知识;讲授财务会计(二),主要涉及销售及其涉税业务的账务处理。4.在成果核算阶段,讲授《财务会计(三)》,主要涉及期末业务处理及财务报告的编制;讲授税法(二),主要涉及所得税计算及纳税申报;讲授《财务分析》,主要涉及财务报告分析、财务效率分析、财务综合分析评价等相关知识;讲授《管理会计》,主要涉及成本性态和本量利分析、产品生产和定价决策、变动成本、标准成本、作业成本、责任会计和业绩评价等相关知识;讲授《财务管理(二)》,主要涉及利润分配与股利政策及其对企业的影响。5.在提高整合阶段,讲授《高级财务会计》,主要涉及债务重组、非货币易、合并会计报表等;讲授《财务管理(三)》,主要涉及证券投资、资本运营、企业价值管理和国际财务管理等;讲授《审计》,主要涉及审计基本理论、审计核算基础、基本业务审计实务等相关知识。
(二)基于虚拟创业平台的能力(Ability)培养
虚拟创业平台的第二阶段可依托“ERP综合软件”展开,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沟通协作能力以及综合的会计处理和财务决策能力。1.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要求沙盘模拟实验中的每一个企业(团队),必须像真实企业一样建账,从原始凭证的开具(或接收)、记账凭证的填制、各式账簿的登记、会计报告的编制,到各环节的签字、盖章、审批、报送,都必须是高度仿真的。同时,为了提高信息化处理水平,还要求每一个企业必须全面实施ERP系统。即:在采购管理模块完成供应商信息查询、订购、催货、验收、价格分析等,在生产管理模块完成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车间控制等,在销售管理模块完成客户信用审核及查询、产品报价、销售订单管理,销售统计与分析等,在库存管理模块完成物料档案建立、订货时间和批量确定、日常物料收发等,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完成组织结构设计、职员招聘、培训、激励、出勤管理、业绩考核等,在财务管理模块完成总账、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款、成本核算、现金管理、财务报告、财务分析、财务决策等。最后,还要求每个团队模拟注册会计师进驻其他企业,进行交叉审计,以此提高学生审计实务的能力。当然,整个过程需要教师提供市场信息、扮演银行、工商、税务等角色,即完成由主演到导演的转变。2.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沟通协作能力主要包括企业外部沟通和企业内部协作两个方面。在采购、销售、市场推广、员工招聘、纳税申报等方面,需要与外部进行有效沟通。围绕这些项目,可以设置BTB商务谈判、X产品新闻会、模拟招聘、集中纳税申报、现代礼仪培训等小品剧,融入到鲜活的教学体系中。另一方面,在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内部各个部门的有效沟通和精诚协作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口头沟通,大部分需要形成文字,如市场分析报告、产品策划书、各项预算、业绩报告等。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课程或项目,培养学生的中英文表达能力、财经写作能力、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