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准医学与技术范文

精准医学与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准医学与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精准医学与技术

第1篇:精准医学与技术范文

医疗和网络技术双重推动下,精准医疗正在成为潜力巨大的市场。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为病人量身定制最佳治疗方案,不仅可以实现治疗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还会给全球健康和医疗产业带来巨大变革。目前的精准治疗在大数据技术、基因诊断、肿瘤免疫细胞治疗以及干细胞药物研发等技术的推动下,距离“治未病”的预防理念已经不远。目前我国正在制定“精准医疗”战略规划,并且这一规划被纳入到“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在未来,精准医疗将改变现有的诊断、治疗模式,引领未来医学的新时代。

事件 精准医疗纳入中国“十三五”规划

“精准医疗”的概念距今天并不遥远。20世纪初,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萌芽并快速发展,人类从此才有了基因组学的概念。随后直到3年前,奥巴马提出精准医疗计划(PMI),才让精准医疗开始大规模见诸报端。

目前,“精准医疗”还没有明确的定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给出的定义是:一个建立在了解个体基因、环境以及生活方式基础上的新兴疾病治疗和预防方法。而中国“清华系”的定义是:集合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医学方法,科学认知人体机能和疾病本质,以最有效、最安全、最经济的医疗服务获取个体和社会健康效益最大化的新型医学范畴。最简单的定义则是“针对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给出合适剂量的对症药物”的医疗技术

“精准医疗”其实质与中医的“治未病”非常相似。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认为,精准医疗应当包括精准检测、精准调理、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几大方面。在他看来,精准检测和精准调理尤为重要,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预防理念。“精准医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身有哪些疾病的易感基因,从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比如说利用一个基因芯片可以检测人体近 3000 个基因位点,预测 13 大类、150 种疾病的患病风险。目前中国的中医体质分类就体现了精准调理的理念。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下,精准医疗需要的个体化检测方法目前有 10 多种,检测项目数百种。比如肺癌,现在已经能达到 16 种标准的检测。美国生物医药制药公司,正在研发 907 种针对 100 多种疾病的药物和医疗,其中包括 338 个单抗药物,250 个疫苗,93 个重组蛋白、60 个细胞疗法、45 个基因治疗、30 个特殊药物。

精准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大数据技术、基因诊断、肿瘤免疫细胞治疗以及干细胞药物研发的技术带领下,我国也意识到其重要性。随后在2015年2月,批示科技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成立中国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3月,科技部召开了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4月,卫计委和科技部进一步完善精准医疗计划并将提交国务院。到了2016年3月,精准医疗正式被纳入中国“十三五”规划。

随着精准医疗被纳入中国“十三五”规划,如何进一步挖掘我国医健领域巨大的发展潜力,积极推进精准医疗、医疗创新创业、产融合作等,成为我国医疗界关注的重点。2016年9月10日下午,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精准医疗“十三五”规划》,由海上丝绸之路投资基金管理中心、海上丝绸之路医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全国百家精准医疗医院签约仪式”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会上,有53家医院与主办方签订了战略合作。未来将采取建设、收购、重组的方式,在三年内完成全国百家精准医疗医院布局,实现国家精准医疗战略规划。

目前的精室搅普在和大健康产业一起,有望在顺应全球经济发展潮流的基础上实现提速增量、跨界融合和创新发展。

2016年11月19日,在“第六届Bio4P精准医疗创新论坛暨2016中国医健创新创业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说:“作为未来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大数据、认知计算等技术的精准医疗的实现、个人基因测序的普及正在给全球健康和医疗产业带来巨大变革。”

背景 精准医疗将引领未来医学新时代

现代生物医药科技的发展受益最大的就是医疗产业。国际领域精准医疗的建立主要源自美国医学界2011年首次提出“精准医学”概念。作为一种可以将个人基因、环境与生活习惯差异考虑在内的疾病预防与处置的新兴方法,精准医疗强调了几个以前难以考量的参量,及个体化、基因组测序技术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但是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和大数据科学的发展,这种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且取得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成就。

比如我国属于出生缺陷高发国,保守估计我国出生缺陷的总发生率至少在4%―6%,每年大约有80万―120万出生缺陷患儿出生,每年因神经管畸形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2亿元。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一些孩子一出生就需要靠自己的能力存活下来,此时风险度最高。如何用基因检测的办法,把濒临危险的孩子挽救回来,这是非常重要的。

2016年6月8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成立“儿童精准医学中心”。主要利用精准医学的干预有望降低高危目标新生儿死亡率。比如新生儿单基因疾病单例模式全外显子测序(singletonWES)作为一线分子检测技术已经开始用于新生儿的临床检测。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周文浩指出,精准医疗在保障新生儿安全大有作为。“有一个孩子在出生时做了基因检测,发现有分子突变型的糖尿病,如果按传统医学方式治疗,就得注射胰岛素,根本没产生效果,后来用磺脲类药物治疗后发育情况得到了改善。“这可谓精准医疗给医生当头棒喝,原来教科书教给的东西需要重新审视。”周文浩说。他表示,其病房一年收六七千个孩子,仅医生肉眼能够看到明显畸形和遗传相关联的是3000例左右。如果按照传统做法,究竟是什么样的基因问题造成的,并不清楚。如今,他们的平台建成后,他们对2000多个孩子遗传相关的分子原因进行了逐一筛查,其中40%非常明确地找到了病因。”

这还只是精准医疗潜在应用的冰山一角。

2016年5月10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编撰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正式出炉。报告显示,2014年心血管病患者约2.9亿,每5个成年人中即有1人罹患心血管病。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的人数约350万,居各种疾病之首。癌症、心血管以及遗传疾病等是高度复杂且高度个性化的疾病,治疗癌症、心血管以及遗传疾病等需要对每个病例进行详细分析。只有利用精准医疗模式,抛弃通用的解决方案,才能为找到个性化的医疗救治模式奠定基础。

目前,跨界 IT 大鳄们也都在布局精准医疗。比如重组创立新的控股公司 Alphabet 的谷歌,就开始对基因组分析技术大量投入。在2007年至 2016 年间, 谷歌已向 23andMe、 Foundation Medicine、 Flatiron Health、 DNAnexus等公司投资。google X实验室启动的Baseline Study项目,目的就是大量收集人类基因组标本并利用大数据合成健康人类基因图谱。这些都为精准医疗的未来发展增添无限想象。

焦点 精准医疗目前面临诸多挑战

作为当前大健康产业发展最为活跃的细分领域,精准医疗融合了生物信息分析、医疗大数据以及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设备、移动医疗等前沿技术,成为人类疾病治疗和健康管理的发展方向,也是众多医疗机构、制药企业、医疗设备研发制造企业、医疗服务机构积极争夺的市场,更是国家医疗健康体系建设重大领域之一。

精准医疗确实有着美好的前景,但是也要看到,精准医疗计划的夙愿虽好,挑战却不少。

首先,常见疾病变得小众化,技术新难度大,治疗费用愈发高昂。由于针对不同基因子类型的疾病,药物变得越来越精准,因此受益于该药的人数也越来越少。其结果就是,开发出来的药物越来越有效,但所面对的市场空间却越来越小。

比如目前精准医疗已涉及无创产前、辅助生殖、单基因病、新生儿筛查、肿瘤个体化治疗、遗传性肿瘤筛查、心血管病筛查、血液病筛查等。其中,肿瘤领域被业内视为未来最大的市场。据了解,目前肿瘤基因组已发现2000个已知和潜在的基因靶点,上百个肿瘤驱动基因已被确证,但真正完成靶点药物开发的并不多。

其次,是需要克服数据问题。精准医疗的精准化、个性化必须基于数据进行,中国精准医疗当前最缺的就是中国人的癌症数据库。“美国恶性肿瘤患者五年内存活率达到85%,中国仅有25%,在中国,很多患者发现癌症时已经到了晚期,精准医疗的运作已经迫在眉睫。”卫生部原副部长何界生认为,精准医疗就是“量体裁衣”,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涉及到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预防学等领域。个体之间基因、环境与生活习惯有差异,精准医疗立足于基因大数据之上,是把这些因素都考虑在内的疾病预防和处置的新型方法。

第三,则是病人数据隐私的保护问题愈发凸显。随着医疗数据采集、加工和应用,数据泄露时有发生,进而带来患者隐私的泄露。数据泄露会危及患者个人隐私,如孕妇个人信息的泄露,可能带来的一系列推销、诈骗等问题。而在大数据环境下隐私泄露的危险,不仅仅限于其泄露本身,还在于在此数据的基础上对于下一步行为的预测与判断。目前在中国个人信息经常被贩卖,在未来基因组信息将成为个人身份及隐私的重要部分,如何更好地保护个体数据隐私,构筑数据安全网络,将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反应速度不亚于其他发达国家,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精准医疗研究应用工作,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都给予了支持,我国临床资源丰富,存在大量样本,为精准医疗的研发实施提供了便利。目前精准医疗计划获得众多政策利好支持。

比如中国科技部提出,到2030年,我国将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科技部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指出,精准医疗将是2016年优先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该年度的科研专项涵盖目标,包括构建百万人以上的自然人群国家大型健康队列和重大疾病专病队列,建立生物医学大数据共享平台及大规模研发生物标志物、靶标、制剂的实验和分析技术体系,建设中国人群典型疾病精准医学临床方案的示范、应用和推广体系,推动一批精准治疗药物和分子检测技术产品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等。

此外在临床领域,“十三五”期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重点发展重大疾病化W药物、生物技术药物、新疫苗、新型细胞治疗制剂等多个创新药物品类,同时发展生物3D打印技术等重大医疗技术。这些政策和资金的加速落地实施,对推动我国精准医疗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启示

新产业发展政策引导非常关键

由于精准医学目前刚刚起步,一定会遇到在技术创新、法律法规、伦理层面等带来的挑战。“精准医学最大的风险不是医生,也不是院长,而是政策。一个好的政策可以让精准医学的技术发展得很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医务部部长张继东说。“现在国家提倡精准医学,这是很好的助推,但还面临着真正落地的障碍,即如何在医院中实施,这是政策层面的东西。”

精准医学是医学发展的要求和目标,精准医疗是这个时代大众对健康的需求,也是医学和临床发展的需求,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唯一的动力。但是如果法律法规不完善、隐私保护缺失,则会影响国内精准医疗落地。

特别是由于精准医学将改变原有的诊疗模式,比如基因数据的应用、数据的分析和治疗方案的提出,都属于医疗界的巨大创新。例如当前,国内临床医疗多局限于依靠病人主诉、临床症状、生理生化指标和影像学改变来确定疾病情况。但在组织器官改变的下面,是大量的深层次分子生物学改变,包括遗传背景、变异、免疫和内分泌改变。以癌症早期诊断为例,发达国家的早期诊断率为50%以上,北欧甚至高达70%-80%,而中国不足 20%。

精确医疗的实践,必然需要解决一系列的支付、伦理、医患等问题,所以非常需要政策来引导,与此同时,从业者非常有必要将技术向老百姓用得起这样的方向努力,而不是过度地夸大,不然这个行业也会发展受挫。

目前国家层面已经有了部分政策安排。比如2015年发改委的《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的通知》中,“新型健康技术惠民工程”子项所支持的主要方向就是针对基因检测。《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的通知》第二条指出,“充分发挥基因检测等新型医疗技术以及现代中药在疾病防治方面的作用,提升群众健康保障能力。一是支持拥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相关资质的机构,采取网络化布局,率先建设30个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以开展遗传病和出生缺陷基因筛查为重点,推动基因检测等先进健康技术普及惠民,引领重大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第2篇:精准医学与技术范文

首先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初提出了精准医疗计划,随后的3月中国科技部举办首届“国家精准医疗战略专家会议”,启动中国版“精准医疗计划”,该计划有望被纳入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

中美两国都看好精准医疗,未来的竞争与博弈势难避免,谁能赢得在精准医疗领域的竞争,谁就能引领全球医疗新革命。目前来看,美国比中国起步早,发展快,但中国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制度、人口基数等。如果中国能发挥自身优势,扬长补短,将获得在医疗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

精准医疗怎样看病?

精准医学的概念,常常被用来与传统的经验医学和循证医学概念相比较。经验医学强调对疾病基础知识的理解、非试验性的临床经验,循证医学则强调依据现有的最佳临床试验证据制定治疗方案。与之相对应的是,精准医学注重根据每个患者的个体特征,依据患者的基因和蛋白信息,“量体裁衣”地指导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对肿瘤这种基因组疾病来说,“个体特征”主要指的是患者的基因组变异情况,结合以病理、影像和临床等指征,使用这套综合信息指导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精准医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了4个层面的内容:如何发现功能性的遗传信息异常;如何发现针对这些异常的精准靶向药物;如何通过临床试验确定这些药物的疗效和如何在临床实践中使用。这4个方面构成了精准医学的整体,缺一不可。

在应用层面,医药领域一直提倡的“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在精准医疗中也得到了真正的体现。从医学的本质来看,最优的方式是需要考虑个体化差异,为每个患者都区别使用正确的治疗手段。然而,由于成本和资源所限,长久以来,医疗只能针对一类相似的人群展开治疗,而精准医疗则不同,由于基因检测成本的大幅下降,从基因水平上可以判别受检者的不同变异,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手段,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念。

在美国,精准医疗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显示出过人的临床疗效优势。例如现已得到广泛应用的各种靶向药物,针对性的应用在携带有对应基因变异的目标人群中,能延长生存期数倍,并显著提高生活质量。以肺癌为例,自从2004年由阿斯利康公司研发了第一代靶向EGFR的TKI抑制剂后,针对EGFR基因突变的晚期肺癌患者,其生存时间已经由平均不到10个月,延长到近40个月,接近5年的慢病管理期了。最近研发成功并获得FDA批准的第三代TKIAZD9291又进一步使得耐药的EGFR基因突变携带患者生命得到延长。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精准医学起步较晚,在基础领域仍主要依赖国外技术,但由于拥有巨大的肿瘤疾病和样本资源,在应用领域中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美国人怎么干?

在精准医学的发展中,美国政府成功地使用了非常清晰的支持研究、开放政策、吸引人才、引导应用的4种策略。早在2006年,美国就以政府的名义支持启动改了TCGA,即“癌症基因组图集”计划。这一计划耗资数亿美元,分析了超过3万个癌症基因组,鉴定了与癌症相关的上千万个突变形式。这一计划动用了联邦政府的资金支持,是一种美国形式的“举国体制”的表现。 虽然美国在精准医疗方面暂时领先中国,但只要中国能利用好自身优势,扬长补短,赶超美国并非没有可能。

在2011年,美国政府又发表了《向精准医学迈进》的报告,提出对疾病重新分类,并对每一细分类别对症用药。这一分类方法跳出了传统的使用疾病原发灶位置(如肺癌、胃癌)和细胞学特征(如小细胞癌、腺癌)的分类手段,提出创建生物医学知识网络,为疾病做新的分类分型。

回顾美国精准医疗的起步和发展,很关键的一点还有美国对精准医疗的产业发展采取了鼓励发展的策略。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向有积极鼓励业内创新的传统。在每年的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都有FDA官员参与,与临床专家、制药公司、检测服务商一起讨论精准医学的应用,并明确告诉各参与者,FDA鼓励大家尝试新技术,去改革和优化医疗现状。监管部门的积极参与引导,极大鼓励了产业界对精准医学领域加大投入的热情。

中国有哪些优势和瓶颈?

与美国相比,中国发展精准医疗也具有一些先天的优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政策执行优势。特别一些重大项目在发展初期,需要耗费较多资源,只有在发展一段时间后,才能取得阶段性成果,显示出普通大众能感受到的获益。中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高速铁路是如此,发展水电核电是如此,精准医疗同样也是如此。

第二,医疗资源集中优势。美国的医疗资源分散,数千家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共享很难建立和普及,中国的医疗资源相对集中,特别在癌症领域,全国最顶尖的300家医院集中了几乎70%的癌症患者。这在医疗资源的分配上本来是极大的挑战,然而在精准医疗的数据共享方面,反而是中国的优势。中国可以以相对较少的资源投入,迅速建立起医院之间的数据共享网络,收集、存储、分享、分析肿瘤精准治疗大数据。

第三,临床资源丰富优势。中国人口多,在癌症发病率步步攀升的大环境下,发病人数也逐年增多,这对于癌症防控的卫生形势提出了巨大挑战。然而,辩证地来看,这也给中国的精准医学提供了优质的临床资源。很多在国外发病人数少、收集不到足够的基因突变信息和用药信息的癌种和变异形式,在中国都能找到足够的病例,建立数据库,指导中国甚至全球的癌症治疗的临床实践。

中国精准医疗发展迅速,有望在未来1~2年之内跨越美国在过去5年所走过的发展历程,但中国也面临两个方面的瓶颈。

一方面,技术和与临床结合的力度偏弱。精准治疗的技术基础主要分为基因检测、数据分析和临床注释这三个环节。基因检测已经是较为成熟的技术。测序能力和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基本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然而在数据分析和临床注释方面,产业发展有明显掣肘。

第3篇:精准医学与技术范文

2016年4月10日,GE医疗在中国了SIGNA PET/MR成像系统(以下简称“PET/MR”)。

据GE医疗大中华区磁共振产品部首席科学家赵周社介绍,该产品整合了业界领先的TOF和ZTE技术,不仅实现了一体化同步扫描,同时还具备精准定量化、扫描速度快、计量低、图像质量高等特性,实现了精准影像的新飞跃。

精准医学的新工具――PET/MR

据悉,该款设备的研发历经5年,耗资1亿美金,由全球200多位资深的磁共振专家共同投入打造。“它突破性的探测器和TOF的功能能够大幅提升影像质量和扫描的技术,带来更为精准、安全的体验,尤其是对早期微小病变查出率的提升,对临床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谈及产品性能时,GE医疗大中华区首席运营官郑萍如是说。

中华放射学会前任主任委员、放射学专家冯晓源认为,在分子影像发展迈入精准医疗的新时代,PET/MR的出现完全符合医学发展的理念。

“谁如果想做精准医疗,首先要做到精准诊断,我们希望有装备来解决目前的问题,我的观点是PET/MR可能是目前最合适的装备。”冯晓源谈到,“as tool for precision medicine,这也是很多文章提到的观点。”

他进一步解释道,随着基因组学的进一步发展,临床诊断将会迎来变革。以肿瘤胶质瘤分型诊断为例,未来将不再以形态学作为基础,而是以分子水平的诊断作为基础。由此可以看出,精准诊断学科也对装备提出了新要求,“从基因测序筛选、靶向药物筛选到影像体内分子影像的显示等等,要有全新的装备来适应。”

对此,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以下简称“宣武医院”)副院长赵国光表示,随着信息技术、大数据挖掘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医疗设备愈发智能,而未来医疗技术的形态将会是人机对话的状态。“高精尖设备改变了医学的发展理念,最终,高精尖设备将为医务人员使用,从而更好地为患者选择适宜的、准确的治疗方法。”

与此同时,赵国光还指出,伴随诊疗方式的变革,医院建设、学科建设、医学人才培养也将迎来新课题。

实现1+1>2效应 设备开启变革

改变正在悄然发生。

作为我国乃至全亚洲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宣武医院于2015年7月下旬开展了PET/MR的临床试应用。截至目前,医院一共开展了120例,其中,单纯头部应用51例,全身应用69例,病例涉及癫痫、直肠癌、脊髓血管畸形等。

在应用设备过程中,医院采取了多个学科合作的方式,通过医学人才、医学知识的融合来发挥一体化TOFPET/MR临床和科研优势。

宣武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卢洁谈及使用体验时表示,该款设备尤其对神经系统、肿瘤、心血管、儿科和体检筛查等领域的微小病变检出、早期精准诊断、个性化治疗和疗效评估有更大帮助。

有专家谈到,PET/MR的科研价值潜力巨大。从PET角度来讲,可以探索新药研发、TOF技术应用与数据重组、FDG以外示踪计的临床应用;从MRI角度来讲,能够探索MRI序列的生物学意义以及其他新的科研与临床序列;从TOF-PET/MR角度来讲,能够探索它的临床价值、影像组学以及与PET/CT之间的异同。

在使用PET/MR的过程中,卢洁带领团队在科研方面也有了重大突破与收获。在今年的美国核医学年会上,宣武医院投稿6篇PET/MR相关文章,6篇全部被年会选中发表。与此同时,医院还翻译了国内第一部PET/MR临床应用书籍,供行业人士参考应用。

在他们看来,这些仅仅是个开始,设备为医疗事业带来的价值还需要继续挖掘与探索。

第4篇:精准医学与技术范文

回顾外科学200年的发展历史,以侵扰机体为手段的粗糙外科操作占据了学科发展的漫长时期。从古代传说的刮骨疗毒到现代器官移植,无不凸现了外科治疗的重要地位。随着现代麻醉术和感染控制措施的完善,以及影像技术的支持,外科技术逐步趋于精致和细腻。外科学也由从头到脚的大外科模式演进为某一系统或脏器的多个专科的细分外科学模式。其中,创伤外科和整形外科学就是外科学系统中的两个重要分支专科。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巨大型自然灾难和局部战争的不断出现,创伤案例发生越来越多而且伤情越来越复杂,这自然对创伤修复的要求越来越高。增加创伤救治成功率、减少伤残、减少毁容是当代创伤修复的三个极终目标。根据外科学的各专科特点,挽救生命的创伤救治主要是颅脑外科和胸腹外科的任务,而整形外科更主要侧重于减少伤残和毁容。

中国将整形外科技术用于创伤修复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结束后)。经过60多年的发展,整形外科已成为一门成熟的创伤修复专科。整形外科的精细操作技术、体表软组织细致修复技术和深部解剖结构的重建技术的应用,使创伤修复质量显著提高。功能重建和体表美观并重的创伤修复新观念已成为创伤整形外科技术的基本原则。

近20年,整形美容技术用于创伤修复已得到逐步普及,部分有整形科或美容科或烧伤整形科的县级医院和绝大部分大中型医院已开展了创伤精细修复工作。在近20年的医学论文中,整形外科参与创伤救治有500多篇,采用到的医学术语有多种,如:外伤整形治疗、外伤美容缝合、创伤精细修复、创伤美容修复、创伤显微修复等。2013年10月,全军外科学领域发展战略论坛在重庆召开,正式提出“精准外科技术”概念,以概括目前存在的多个同意或近意创伤修复术语。用精准外科技术进行创伤精准修复必将是未来创伤救治的热点研究方向。

根椐笔者的工作经验,现总结并介绍近20年来我科应用精准外科修复技术完成各种创伤的整复治疗情况如下,与同道交流。

1精准外科技术应用

1.1 伤口美容缝合术[1]:是创伤修复中缝合皮肤伤口的基本技术,特点是皮肤裂口达到解剖复位,皮缘对合精准。通常采用5-0~6-0带针可吸收线缝合皮下层,采用6-0~8-0带针单丝尼龙线缝合皮肤。该术是提高伤口愈合质量、减轻瘢痕形成的重要措施之一。适应证:新鲜皮肤锐器切割伤修复,头颈部复杂创伤修复手术的切口封闭。见图1。

1.2创面精细清创术[2]:是针对可以Ⅰ期修复的创面进行的清创。该术采用精细器械精细操作,准确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微量切除受损皮缘。这种精细清创术有利于创口Ⅰ期愈合,并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感染和瘢痕增生机会。见图2。

1.3严重组织破损整合术:软组织挫裂伤可导致组织破损严重,但是,有很多组织块保持有一定活力并与机体相连。将这些受损破碎组织保留在原位,用精细美容缝合法进行整合[3],多数组织块能顺利成活,这是一种合理的修复方式,有时可以避免后期复杂的组织移植修复。该术在面部损伤修复中更为重要。有时,离体的小组织块,如果结构比较健康,原位回植也可以成活,可获得意想不到的手术效果。见图3。

1.4 穿通损伤和深部损伤分层解剖复位修复术:头颈部毁损伤特别容易引起组织器官畸形。所以,头颈部复杂毁损伤的修复特别要重视解剖复位并精细缝合。精细解剖复位是指深部组织各相同层次的准确对合,包括:粘膜层、皮肤层、边线(如:睑缘、鼻孔缘、唇红缘、下颌缘、耳轮缘)、解剖分区线(如:发际线、眉边线、鼻唇沟线、唇弓线)等的准确对合。组织精确解剖复位缝合[3]是减少愈后瘢痕和避免组织器官扭曲畸形最重要的手段。这种关键操作可以使一大部分创伤避免后期整形。见图4。

1.5 毁损伤即时再造技术:对于体表器官和四肢重要功能结构的严重毁损伤,有一些离体组织块无法保留。这种创面修复时,有时要进行部分体表结构即时再造[4]。再造材料可以选用离体组织块上的健康皮片、健康骨关节段,或健康的带血管复合组织块。即使有失败可能,这种离体组织再利用也是有价值的。见图5。

1.6 创面延期处理技术:有的外伤创面组织挫裂毁损严重,有活力组织和失活组织分辨不清,又不能大量清除,也无法Ⅰ期修复,则进行创面延期处理。方法是进行简单清创,清除异物和完全失活的组织,将错乱间生态组织进行简单复位。后续治疗中对创面进行养护,坏死组织自然脱尽后形成健康创面,等待精细修复。这种技术可以挽救一部分间生态组织,避免软组织大量缺损和较多的深部重要结构暴露,起到提高创伤修复效果的作用。见图6。

1.7 创伤不良修复后精准返修技术:有一些轻度体表创伤是在基层医院或诊所完成的,大针粗线简易缝合后,外观丑陋。在未出现缝合部位炎症之前,及时打开伤口,重新清创并精准修复,仍能取得优良效果。见图7。

1.8创面延期植皮术:常规植皮术的另一个重要缺点是皮片下血肿造成的皮片斑点状坏死灶瘢痕。这个并发症同样严重影响创面修复质量和术区美学效果。如果创面出现血肿的可能性大,采用创面延期处理技术,能有效消除创面血肿形成而且创面营养状态优良。在延期处理的创面上植皮容易完全成活,有效消除斑点状皮片坏死。延期植皮术[5]提高了创面修复效果。

1.9整张定形皮片移植术:常规植皮术的缺点之一是皮片拼接产生的条状瘢痕,严重影响创面修复的美学效果。采用整张定形皮片移植术[6]可以解决这一难题。采用手工取皮法切除整张定形全厚皮片真正地解决了皮片拼接问题。与常规植皮法相比,整张定形皮片移植术后美学质量显著提高。对于“整张定形皮片移植术”的提法部分学者提出质疑,笔者通过临床实践证实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已在发表的论文[6-9]里作了详尽的阐述,并在多次学术会上报告,该方法只是皮片移植术的改进而已,此处不再赘述。

1.10 整张定形皮片延期移植术:皮片拼接瘢痕和皮片成活不全产生的斑点状瘢痕是常规植皮术的两个常见缺点,通常同时存在,严重影响创面修复质量和术区美学效果。采用整张定形皮片延期移植术[7-9]基本上可以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其最佳适应证为:①容易出现血肿的创面;②有坏死组织存留的创面。大量实践证明,完全成活的整张定形皮片移植手术最终会产生最佳功能恢复和外观美学效果。见图8。

1.11快速皮肤扩张术用于创面修复:美国医生Marks于1980年就设想将皮肤扩张术用于治疗创面修复,实现这一目标的必须条件是皮肤扩张的时间一定要短。所以,他提出了快速皮肤扩张术概念。后来,有一些作者开展了快速皮肤扩张的动物实验研究,但一直没有真正用于临床创面治疗。李江医生于1987年开展持续快速皮肤扩张的动物实验研究,于2000年开始将快速皮肤扩张术[10]用于创面修复。其基本方法是,对创面进行简易清创,不作修复。待创面的皮缘与深部组织形成瘢痕性连接后,在创面的正常皮肤区埋置扩张器,进行4~8周的扩张后,用扩张后皮瓣修复创面。这种技术减小了创面修复代价,提高了创面修复质量。是一部分创面的侯选修复方法。见图9。

1.12持续负压疗法:持续负压疗法是促进复杂创面愈合新方法,它能有效控制创面感染、促进坏死组织脱离、改善创面营养状态。将多孔管置入组织深部间隙作持续负压引流,可以控制深部组织感染并使深部囊腔顺利愈合。将持续负压治疗系统用于多种难治性创面治疗,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体表创面转为健康创面利于后期修复。

目前,持续负压疗法[11]广泛用于慢性溃疡、缺血性营养不良创面、组织严重挫裂伤组织坏死创面、严重感染创面,药物性和放射性难愈创面、囊腔型褥疮。这些难愈性创面的修复时间缩短,修复方法简化,治疗质量提高。见图10。

1.13皮肤牵张术封闭创面:皮肤牵张器是一种结构简单的机械合拢器。皮肤牵张器安装于创面两侧,通过加力直接封闭创面,这种技术叫皮肤牵张术[12-13]。皮肤牵张器的适应证:①当创面可以直接封闭,但有很大张力时,加用皮肤牵张器,创面即可轻松闭合;②有一些需要植皮的小创面,用皮肤牵张器后可以直接封闭创面。图11。

2讨论

当代中国的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大发展,事故频发,散发和成批的创伤大量产生。医院救治工作量和创面修复难度巨增。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同时,新军革条件下军事理论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战伤呈现新的特点,救治难度增加,对其救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当前历史条件下,创面精准修复技术的出现无疑是当代外科学的重大进步,是今后军民两用的急需外科技术。

创面精准修复技术是得益于过去30多年外科学研究成果的积累。首先,外科医师更新了创伤修复观念,把过去先功能后外形的修复理念改为当代功能外形修复并重的理念,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伤员来讲,挽救肢体功能和避免毁容同等重要。外科医师已经发现,有些时候,一个没有功能障碍的毁容患者所遭受的肉体痛苦和心理打击比一个肢体残缺的伤员更为严重。所以,功能外形并重的精准外科理念成为当代创伤外科修复的基本原则。

外科学的进步也表现在仪器、设备和器械上。新设备、新器械和新外科技术的出现使精准外科技术具备普及条件。

当前,我国精准外科技术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处于初级阶段,长期深入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一部分肢体功能和体表外观的双重优良恢复的案例已能证明精准外科技术优于常规外科技术的修复质量。

[参考文献]

[1]Zhao D,Li J,Wang K,et al.Repairing facial injury with refining plastic surgery techniques[J].Cell Biochem Biophys,2012,64(2):73-76.

[2]赵东红,李江,刘本利,等.精细整形外科技术修复颜面部损伤[J].实用医药杂志,2009,26(9):4-5.

[3]李江,陈文萍,王克华,等.颜面部复杂性外伤的显微外科微技术修复术[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3,19(5):387-388.

[4]李江,郭小平,王克华,等.髂腰真皮下血管网轴型皮瓣在手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4):536-537.

[5]李江,王标,陈明福,等.延期皮肤移植术在烧伤后重度关节畸形整复中的应用[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2,13(4):1184-186.

[6]李江,陈存富,王克华,等.依创面定形厚断层皮片在全手背瘢痕整复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2):1348-1349.

[7]李江,陈存富,陈明福,等.无瘢痕皮肤移植术在手背皮肤重建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1):51-53.

[8]李江,陈存富,彭黎军,等.定形次全厚皮片修复创伤创面的美学观察[J].西经国防医学杂志,2008, 29(3):167-169.

[9]李江,郭小平,王克华,等.用定形全厚皮片Ⅰ期整复功能部位Ⅲ度硫酸烧伤[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2,23(4):219-221.

[10]李江,郭小平,王克华,等.快速组织扩张术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2,18(4):245-247.

[11]李江,郭小平,王克华,等.皮下浅行分离缝合法联合持续负压引流治疗囊腔型压疮[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2,28(2):113-115.

[12]李江,王标,陈明福,等.皮肤牵张术在整形外科的综合应用[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2,13(6):296-298.

第5篇:精准医学与技术范文

它通过个性化的诊断技术预测个人未来疾病风险,从而更好地预防疾病;一旦患上某种疾病,它还可以进行早期诊断筛查,并采用精确的靶向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去除病灶。从诊断到治疗,病人将得到最合适的疗法与药物,实现剂量最优、副作用最小以及诊疗时间最精准。这些都将大大节约诊疗服用,提高医疗效率。

精准医疗,乘风而来

与精准医疗相似的个性化医疗概念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但由于技术限制、成本过高等原因未能快速发展(商业化路径受限)。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医疗控费的压力,近年来精准医疗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美国:2015年1月,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宣布精准医疗计划,并于当年10月将精准医疗作为美国在医疗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2015年3月,中国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并决定在2030年前政府将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同年12月,卫计委透露,我国正在制定精准医疗的战略规划。

英国:“十万基因组计划”由英国首相于2012年12月提出,并于2014年春天正式启动,拟于2017年前完成10万人基因组测序工作。

其他:澳大利亚的“十万基因组计划”与韩国版的“万人基因组计划”也都于2015年年底推出。

精准不是单一维度的精准,而是多维度的、立体的、融合的精准

医疗服务

精准与个性化的体检服务,将对个人的疾病风险做出提前预警,并做出提前干预与预防。体检数据将不再是一纸报告,而成为连贯的动态健康监测与反馈。

对医疗大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将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效率,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在临床试验中,医生可以对目标患者进行精准招募,精准宣讲;在诊疗过程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型选择疗效突出的药物,减少药物副作用。或根据患者的家族遗传史和基因谱,对病症进行及早干预和治疗。领先的医疗大数据服务公司将通过最优的数据结构和独有的数据挖掘技术形成竞争优势,赢得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在医保控费的大背景下,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诊断与治疗服务将是提高医保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医保费用的必然选择,而这无疑将依赖于精准医疗的发展。

医疗器械

利用最新的分子诊断技术,针对不同个体的基因突变设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实现传统医疗无法企及的效果(如安吉丽娜朱莉对于乳腺癌、卵巢癌基因的检测)。精准医疗有助于疾病的精确诊断分型(如癌症的不同分型),从分子层面解释疾病,尤其是癌症的发病机理。

生物医药

利用单克隆抗体、干细胞治疗、CAR-T在内的免疫治疗技术对疾病(如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进行靶向性、个性化的治疗。基于患者基因大数据逆向指导药物的开发,降低新药研发风险。医药企业可以通过收集和积累医生对特殊小病种案例的研究,开发出高价值的孤儿药产品。

互联网医疗

通过互联网医疗重新分配医疗服务的价值链,精准的匹配医患之间的就医供需,提高诊疗效率,节省诊疗成本。打通医院间的数据孤岛,有效利用原本长期被割裂的存量市场中医疗大数据的巨大价值,辅助于药企的新药研发和个性化诊疗。

第6篇:精准医学与技术范文

支气管镜在肺癌的诊断和治疗中,主要有哪些重要作用?电磁导航是一种什么样的技术?电磁导航支气管镜下射频消融术更适合哪些肺癌患者,它可以取代手术治疗吗?听听专家的说法。

支气管镜:肺癌“精准诊疗”的“有力武器”

本刊记者 黄 薏

专家支持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呼吸内科教授 韩宝惠

问:目前,肺癌已成为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一位的恶性肿瘤。对肺癌患者而言,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韩宝惠:近30年来,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增加了四倍多,我国每年约有60万人被确诊为肺癌。手术治疗是早期肺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也是目前临床治愈肺癌的重要方法。部分心肺功能差、年龄太大、合并多种慢性病、不能耐受手术的早期肺癌患者,一般采用化疗或放疗等全身治疗手段加以控制,副作用较大,疗效也不及手术治疗。中晚期肺癌患者,若有手术指证,仍应争取手术治疗;若已丧失手术机会,一般采用放疗、化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总体而言,医生会根据肺癌患者的全身状况、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和分子分型、侵及范围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合理地应用手术、化疗、放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问:支气管镜在肺癌的诊治方面,有什么重要作用?

韩宝惠:在倡导精准医学的今天,支气管镜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精确诊断,通过支气管镜检查,医生可以获得肺部病灶的细胞学和组织学诊断,明确病灶的性质(良性还是恶性);二是精确定位,针对肺小结节病灶,医生可以在术前借助支气管镜对其进行精确定位,并在病灶处放置金属钛夹作为标记,以便外科医生在手术时,能顺利找到并精确切除病灶,不至于“多切”或“误切”;三是精准治疗,目前比较有前景的是在电磁导航精确引导的支气管镜下,对早期肺癌进行“定点消融”,该技术为不能耐受手术的早期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

问:什么是电磁导航引导下的支气管镜?

韩宝惠:所谓电磁导航技术,就像是为支气管镜配备了一个“卫星定位”系统,它可以为医生“引路”,告诉医生“从哪条路走,可以把支气管镜更快、更准确地送达病灶部位。”

问:与常规支气管镜相比,电磁导航支气管镜什么优势?

韩宝惠:常规支气管镜主要依靠医生的经验来操作,发生“走错路”、到不了病灶部位的情况在所难免;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相当于为医生配备了一名“领航员”,它会帮助医生“计算”出一条最合理的“捷径”,能更快、更精准地到达病灶。在“导航”的指引下,医生再也不用担心在“迷宫般”的支气管腔内“行走”会“迷路”,也不会因为支气管腔内“岔路太多”而走“弯路”,不仅操作时间大大缩短,准确性也大大提高。

问:哪些肺癌患者需要用到电磁导航支气管镜?

韩宝惠:肺癌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两大类。人的气管就像一棵大树,中央型肺癌长在大的枝丫处,周围型肺癌往往长在小的枝丫,甚至树梢上。早期肺癌一般以周围型肺癌居多,占70%~80%。

早期肺癌病灶较小,多位于肺叶周边(大树的“小枝丫”或“树梢”处),普通支气管镜难以到达;即便医生使用的是较细的支气管镜,想要穿过“迷宫般”的各级支气管,最终准确到达位于支气管远端的病变部位,并获取病理标本或进行治疗,难度极高。“电磁导航技术”的诞生,使支气管镜的“检查范围”明显扩大,使周围型肺癌的“精准诊治”成为可能。

问:肿瘤的射频消融治疗,可以说并不是一种很新的技术,胸科医院这次为一名早期肺癌患者实施的支气管镜下射频消融术,有什么特殊之处?

韩宝惠:肺癌射频消融术属于肿瘤介入治疗的范畴,通过热效应直接杀死癌细胞。在我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这名早期肺癌患者,肺内结节约1.5厘米大小,由于患有扩张性心肌病、糖尿病和高血压,无法耐受常规手术治疗。他曾在国内数家知名医院辗转求诊,都没有得到满意的治疗建议,令他陷入了“不能手术,又想治疗”的两难境地,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慕名来到我院就诊。经过呼吸内科、内窥镜室、麻醉科、放射科等多学科会诊后,我们决定为该患者实施电磁导航精确引导下支气管镜射频消融术。在电磁导航的引导下,带有“消融针”支气管镜在支气管腔内顺利“前行”,很快到达肿瘤位置并实施“定点”消融,整个消融过程仅耗时5分钟。

与常规经胸壁穿刺消融治疗相比,电磁导航精确引导下支气管镜射频消融完全在支气管腔内进行,创伤很小,且可以避免气胸、出血、感染、肿瘤细胞经针道转移等情况的发生,治疗安全性大大提升。

问:支气管镜下射频消融治疗早期肺癌既“精准”,创伤又小,是否能够取代手术治疗?

韩宝惠:虽然电磁导航精确引导下的支气管镜射频消融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短期效果较好,但作为一项全新的技术,其远期疗效仍有待大规模临床研究加以证实。目前,该治疗技术仅适用于无法耐受手术的早期肺癌患者,《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和《中国肺癌诊疗规范》也均推荐射频消融术可用于治疗不能耐受手术的早期肺癌患者。但对于大多数早期肺癌患者而言,手术治疗仍是首选治疗方式。

问:如今,在体检中被查出肺内有小结节的人很多,不知哪些患者需要做支气管镜检查?

韩宝惠:由于空气污染、体检普及等原因,我国肺小结节的检出率逐年上升。我院进行的社区肺癌普查数据显示,肺小结节的检出率高达24%。我曾反复强调,肺小结节并不等于肺癌。对待肺小结节,要有科学、理性的态度,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要避免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不能一发现肺部小结节,不管良性还是恶性,就急着“一刀切”,以求安心;二要避免漏诊和误诊,不能对肺小结节“视而不见”,任由其发展。

通常,低剂量螺旋CT主要用于筛查和随访。高度疑似肺癌的肺小结节患者,应进行高分辨、薄层CT扫描加三维图像重建,以便明确结节性质。至于肺小结节患者何时需要做支气管镜检查,不能一概而论,须听从专业呼吸科医生的建议。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常规支气管镜对于长在肺叶外侧的肺小结节“鞭长莫及”,无法在术前获得精确的病理学诊断,患者往往只能先行手术切除,然后通过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得以确诊。由于术前没有获得病理学诊断依据,故在这些患者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比例的“误切”(病灶为良性,本不需要开刀)。如今,借助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可以在术前即完成肺小结节的精确诊断和精确定位,为后续的精准治疗提供有力保障。

问:支气管镜检查听起来比较可怕,很多患者对其存在畏惧心理,不知CT检查是否可以取代支气管镜?

韩宝惠:CT检查虽然能够发现病灶,但不能定性,主要依靠医生的经验来判断病灶的性质。然而,即便是很有经验的医生,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就像“以貌取人”会“犯错”一样。支气管镜检查能够帮助医生观察气管、支气管腔内有无异常,并可采样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灶性质,对肺部疾病的确诊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CT检查和支气管镜各有所长。

支气管镜自20世纪70年代开展至今,已是一项成熟的检查手段,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一般情况下都是安全的。成人气管直径一般在20毫米以上,普通支气管镜的直径为6毫米左右,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的直径为2~3毫米。检查时,支气管镜通过患者的鼻腔、咽喉、声门,深入到气管和亚段的支气管。普通支气管镜检查主要采用局部麻醉,检查时虽然有一定痛苦,但一般患者都能耐受。目前,无痛支气管镜检查和治疗也已经在部分医院开展,可以让患者在毫无感觉的情况下完成检查和治疗。当然,由于无痛支气管镜检查使用了静脉麻醉,故检查后的恢复时间要长一些。

特别提醒:肺小结节不宜做“经皮肺穿刺”

经皮肺穿刺病理学检查,即在CT引导下,用穿刺针直接经胸壁穿刺肺内小结节病灶,以便获得组织学或病理学诊断。这种方法虽然有助于确诊肺小结节的性质,但对于可治愈的肺小结节患者而言,应尽量避免,以免肿瘤细胞经“针道”种植和播散。对于可治愈的肺小结节患者,经自然腔道(支气管镜)获取病理学标本,创伤更小,更安全。

延伸阅读: 别把“精准医学”与基因检测“划等号”

最近,“精准医学”因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5年1月提出的“精准医学计划”而“大热”。实际上,“精准医学”在肺部肿瘤诊治方面的应用最早,且成绩最显著。比如,随着肺腺癌的“驱动基因”被发现,以及相关靶向药物的诞生,彻底改变了晚期肺腺癌患者的预后,尤其是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基因突变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 融合基因突变的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时间从过去的不到1年,显著延长至3.5年以上。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精准医学”是个大概念,涵盖了疾病的精确诊断、精确分型和分期、精确治疗和全程管理。“精准医学”并不是单纯的基因检测,也不仅仅局限于治疗。“精准医学”的理念应当贯穿于疾病诊断、治疗、康复的全过程。

专家简介

韩宝惠

第7篇:精准医学与技术范文

古希腊时期,数字的演绎化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数字化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但是这种颠覆在30多年前就开始改变了。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数字化已经可以在公共健康,以及众多医疗领域提供服务。例如,在医学影像识别方面,它可以帮助医生更迅速、准确地读取影像;在临床诊断辅助方面,它可以应用于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和手术风险评估,包括在药物研发方面,解决药品研发周期过长等多方面的问题。

从第一部留声机的诞生开始,数字化的颠覆就一直伴随着我们人类社会的进步。人工智能的远景早在1950年就已被图灵提出。人工智慧的定义诞生则是在1956年,由Dartmouth College的一些专家共同提出。人工智慧在20世纪70年代受到打击之后,开始出现新的研究方法。分子生物学已进化到信息科学,出现了新科学――计算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这使统计科学家在医疗健康领域有了用武之地,尤其是微阵列技术创造了新颖的统计学,激发了许多新的生物统计学研究。像是专家系统把问题限定在一个小范围的领域,结合统计、概率、信息理论等方法,直到深度学习技术,以及类神经网络有了新的发展,AI才重新受到了关注。

数字医疗产业的环境

从现状来看,由于公共医疗管理系统的不完善,医疗成本高、管道少、覆盖面窄等问题困扰着大众民生。尤其以“效率较低的医疗体系、品质欠佳的医疗服务、看病难且贵的就医现状”为代表的医疗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焦点。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门可罗雀,病人就诊手续繁琐等问题都是由于医疗信息不畅、医疗资源两极化、医疗监督机制不全等原因导致的,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的医改目标是县域就诊率达到90%,大病不出县,但是实现起来难度也很大。因为医生的时间是有限的,通过远程医疗解决区域分布不均的期盼,也同样会在医生的时间花费上受到限制,所以核心的问题是优质的医生资源不足。

自国家陆续出台了各项医改政策,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资源下沉等便成为了热门话题。各地区也都积极响应,组建“医联体”。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智慧的医疗健康的平台体系,使患者用较短的等疗时间、支付基本的医疗费用,就可以享受安全、便利、优质的诊疗服务,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真正做到“人人健康,健康人人”。

医生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仍属于稀缺资源,这种供求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病患“看病难”的问题,而我国医疗长期存在“重医疗,轻预防,重城市,轻农村,重三甲,轻社区卫生”的现象。从居民自身来看,过多依赖大型医院,从医院角度来看,这种过度依赖加重了就医困难的问题,“一号难求”的现象频发。解决基层医疗资源缺乏的核心就在于给基层医疗机构“赋能”,用人工智能给基层医院“院士级看病的本事”。通俗来讲,把一个院士的看病本事,放到一个笔记本电脑里,带到基层医院,这就是人工智能追求的境界和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精准医疗的实现需要人与技术的结合

以精准医疗为主的智慧型医院是2015年在美国诞生的思路。智慧型医院从医疗健康产业的整体角度,提出融入更多人工智慧和传感技术等高科技,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慧化,推动医疗事业的繁荣发展。利用人工智慧、大数据分析的融合和移动医疗等新技术,结合现代化医院的管理流程,逐步形成智能化的全面医疗解决方案。智慧医疗开始走进我们寻常百姓的生活。

从概念上来讲, 以基层医疗健康为出发点的智慧医疗包含了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系统,以及家庭健康系统这三部分。从流程管理角度,基层医疗以如何让病患可以便捷快速地预约挂号为起点。智慧医院必须经过前沿科技应用对医疗机构信息化的全面创新的过程。从狭义上来说,智慧医院可以是基于互联网科技的医院,在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基A上,创新性地将现代移动终端作为切入点,将移动互联网特性充分应用到就医流程中。

AI是让人实现超越而不是制造超人

AI对医疗领域和产业的改造是具有颠覆性的,它不仅是一种技术创新,更是在生产力上为传统医疗行业带来变革。AI作为一种技术方法,大规模地用更智能的系统推动更好的决策,也是最近几年才发生的事情。直到今天,由于我们解决了以前很多未能解决的问题,才将医疗AI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除了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外,AI还能作为辅助手段,提高诊断准确率,使精准医疗成为可能。

近年来,在医学领域开始导入人工智能数字挖掘与机器学习的技术来筛选有效的医疗信息。

其中,“AI+医学影像”就是关键性的一步。医学影像天生适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从数量上讲,超过80%的医疗数据来自医学影像数据,优质、大量的数据积累、高性能计算环境和优化的深度学习方法,三者资源配齐,就会构建不断提高的状态模型,这正是人工智能的魅力所在。利用三者的关联,可以大大提高医学诊疗效率,并实现精准医疗。图像智能识别更可以减轻医生的工作量,这就很好地解决了基层优质医生资源不足的问题。

医学影像领域调查数据显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放射科医师的数量增长速度远不及影像数据的增长速度,也就是说医师的数量远达不到阅片的需求量。

就美国与中国对比来看,美国的人工影像阅片误诊人数为1200万/年,而在中国则达到了5700万/年。在中国,误诊率高且主要发生在基层,这也更好地说明,人口基数巨大的中国,医学影像业务更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以此来提升基层的诊断质量与效率。

数字科技推动基层医疗发展

总而言之,无论是对患者、医师还是医院而言,数字健康的运营平台需要把智能、供应链、财务运营和人才管理有机整合起来。数字健康管理平台不仅能够让患者更快速地完成健康检查,还能获得更精准的诊断建议与个性化治疗方案。对医师来说则削减了读片时间,降低了误诊概率,根据人工智能的辅助诊断还能提高诊断质量。而对医院来说,采用数字健康管理平台不仅降低了医院成本,还能够建立一个多元数据库,这是对分级诊疗和远程诊疗的一大技术性帮助,让医院更好地响应国家政策,真正有效地做到“资源下沉”。

第8篇:精准医学与技术范文

医学影像三维后处理能为诊断、临床、科研和教学提供帮助,服务临床或许是其终极目的。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董及其所领衔的团队,围绕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小儿肝脏肿瘤手术治疗临床决策系统开发”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海信双子3D医学影像与计算机手术辅助系统(Higemi)”是该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该系统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肝脏肿瘤病灶与肝内管道系统的相互关系,进行术前的切除可行性分析及手术规划。该团队的所做的工作,是对影像服务临床的有益探索,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数字医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

数字医学作为信息技术与医学科技的多学科交叉领域,是指信息技术在整个医学领域的研究、推广与应用。一般认为,其广义定义的研究范围包括:数字化医疗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医疗管理信息系统和临床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施、数字化医院的建设与管理、临床医疗技术的数字化、区域医疗协同与信息资源共享、远程医疗会诊与远程医学教育、基础医学各个分支学科的数字技术应用和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管理的数字化等。狭义的数字医学是研究、应用数字医疗技术,也就是在临床医学的范围内充分运用计算机科学和数字化手段进行新的探索与创造,包括辅助原有医疗技术的实施和提供全新的数字医疗技术,以实现更加精确可靠的诊断和更加准确有效的治疗。

“数字医学”一般被认为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Warner V.Slack教授在其专著Cyber Medicine:How Computing Empowers Doctors And Patients For Better Health Care(《数字医学:计算机技术助力医患健康照护》)中提出的。数字技术除在影像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外,在医政管理、疫情通报、危害健康药品和食品监控等工作中同样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在现代化医院里与数字化有关的高精尖仪器设备和数字化管理系统所占比重日益增加。在远程医疗、手术导航、虚拟仿真和数字化医院管理等领域,都进行了不少有价值的探索。本文所介绍的数字医学,主要是指狭义的数字医学概念。

数字医疗是把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于整个医疗过程中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化医疗方式。数字医疗设备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医学信息的内涵和容量。从一维信息的可视化,如心电(ECG)和脑电(EEG)等重要的电生理信息;到二维信息,如CT、MRI、彩超、数字X线机(DR)等医学影像信息;进而到三维可视化,甚至可以获得四维信息,如实时动态显示的三维心脏。

近代诺贝尔奖多次颁发给该领域的科学家即反映出该领域的科学进步对人类的巨大贡献。1979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颁发给了阿伦・马克利奥德・柯麦科和戈弗雷・纽博尔德・豪恩斯弗尔德,以表彰他们发明了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术(CT)。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瑞士物理化学家恩斯特,其在发展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谱学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劳特伯尔和英国科学家曼斯菲尔,以表彰他们在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这些现代影像设备与图像技术的研发,极大地丰富了医生的诊断技术,使医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可视化的信息时代。而基于CT与核磁共振影像衍生出的数字医学技术在欧美、日本得到了快速发展,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

近年来,国内许多科研单位紧跟国际发展趋势,在短期内相继成立了数字医学研究机构,如南方医科大学数字人和数字医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数字医学研究院、复旦大学数字医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数字医疗工程研究中心,以及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与海信集团联合成立的山东省医药卫生“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重点实验室”等。许多从事生物医学工程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专家学者,在北京、广州、重庆、上海、青岛和厦门等地相继开展数字化虚拟人体、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与导航系统、外科手术辅助决策系统、临床诊断辅助决策系统、临床药学系统等的研究和应用,众多研究已将数字医学的应用范围扩展到数字医院、数字医学工程、数字医疗技术和数字化基础医学研究等各个方面。

计算机辅助手术的概念与临床应用

计算机辅助外科手术(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或Computer aided surgery,CAS)是一个新的外科手术概念,指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手术前规划,并指导或辅助进行外科手术。一般认为CAS包括:1. 创建虚拟的患者的图像;2. 患者图像的分析与深度处理;3. 诊断、手术前规划、手术步骤的模拟;4. 手术导航;5. 机器人手术。

在传统的外科手术中,手术医生根据不同的病情依据其经验形成大致的手术方案,然后在实际手术中进行不断修正,直至手术完成。这种手术方案依赖于医生个人的临床经验与技能,考虑到术中可能会发生解剖结构改变或其他突发事件,因此手术效果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随着医学图像设备的进步,疾病的诊断已经实现了数字化。为了有效地将这些设备提供的信息与外科医生的主动性结合起来,在1986年,日本、美国和瑞士几乎同时开发了由交互式二维CT机组成的导航设备,这成为最初的CAS。CAS的出现要归功于立体定位技术和成像技术的发展,以及将二者结合的尝试。

数字医学技术在临床医学应用领域的延伸以及CT、MRI和PET-CT等医学图像获取设备的应用,催生了一个全新的手术模式――外科精准手术。在外科精准手术模式下,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虚拟现实技术,可建立个体化的人体病理结构模型和用于术式及具体手术方式评估的虚拟手术模型。主刀医生先将其构思的手术方案输入计算机,结合采集到的术前医学影像信息,经计算机系统等处理后形成三维图像,利用医学图像数据和虚拟手术系统合理定量地制定个体化、精密的手术方案,这对选择最佳手术入路、减小手术损伤、避免对临近组织的损害、提高病灶定位精度、执行复杂外科手术和提高手术成功率等十分有益。外科精准手术具有精细的术前决策、精密的手术方案、精确的手术模拟、精准的手术操作等特点,可安全、准确、彻底地实现手术目的,达到完美的手术效果。实施外科精准手术,除需相关医学影像设备和能进行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的计算机系统外,还需配备术中导航与术中监护等设备,以便将计算机处理的三维模型与实际手术进行定位匹配。如果手术使用了其他成像手段(如内窥镜、B超或床边CT等),则需将实时观测的图像与术前的医学图像进行匹配融合定位,引导术者进行手术。立体定位系统就是确定目标空间位置的系统,可以实时获得目标在其测量范围内的三维坐标,连接图像信息和手术目标,是虚拟到现实的桥梁,直接关系到CAS系统的精度和手术的成败。

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是世界各国在数字医学领域竞相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课题。目前,国际上许多有实力的IT公司纷纷涉足数字医学领域,如日本富士公司已将“医疗/生命科学事业”确定为集团今后的重点发展领域,致力于成为一家覆盖“预防―诊断―治疗”全领域的综合性医疗健康企业。在医学影像信息方面,富士胶片在业内率先提出了基于Web技术的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医学图像归档和通信系统),研发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FUJI SYNAPSE,可对来自CT、MRI和CR等各种数字医疗图像诊断设备产生的影像信息进行电子化保存和分析,并辅助指导手术。飞利浦公司等利用3D地图为医生提供关于脑部的详细信息,利于医生做出正确的判断。美国麻省理工大学David开发的图像引导手术软件系统3D Slicert已经通过美国FDA认证。德国莱比锡Falk等运用三维图像重叠技术,将术前获得的三维影像重建成的冠状动脉模型与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的视觉图像重叠,除了能在术前进行规划,还能在术中进行导航,对术前规划方案进行调整,获得最佳的手术效果。另外,美国的EDDA、德国的Julius和法国Intrasense SAS公司的计算机辅助手术软件也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这种应用在我国肝胆外科领域和骨科领域均有探索。南方医科大学方驰华教授和总医院董家鸿教授分别联合影像学专家和计算机专家等组成团队,开发完成了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对患者肝胆胰等器官的断层CT个体化数据进行快速自动分割和三维重建为实时图像,观察患者病灶、肿瘤与内部动脉、静脉和胆管等管道系统的详细邻关系,并通过三维重建模型进行仿真手术,在可视化虚拟环境下,进行术前手术预设、术中指导手术等研究。总医院尹庆水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将计算机辅助快速成型技术应用于高难度、复杂的骨科手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使手术更精确、更安全。

手术演练和解剖教学领域的数字医学应用

虚拟手术系统为年轻外科医生和医学生提供了一个极具真实感的虚拟手术环境,操作者可在其中重复练习或观察、模仿专家手术过程,设计、预演和修正手术的整个过程,以便事先发现术中问题,避免由于人为因素引起手术失误。

现阶段数字解剖模型软件的研发有如下特点:由单一的结构器官辨识向系统解剖方向发展,由平面显示向三维方向发展,由“只能看”向“还能动”的虚拟解剖方向发展。随着力反馈器械的研制成功和完善,外科医生和医学生可以通过数字解剖模型软件和力反馈器械随时进行人体或手术部位的虚拟解剖和演练,而不用受到伦理约束和标本匮缺的影响。

除了临床应用外,CAS系统还可以用于教学。配合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技术,外科医生或医学院学生可以进行模拟手术。在手术器械上加上反馈装置,受训者不但可以从虚拟眼镜中看到手术部位,还可以感觉到虚拟患者的肢体和器官。通过训练,医生可以提高手术技巧,积累手术经验。医学生不用担心在虚拟手术中犯错误,可以对照手术记录反复操作直到熟练掌握。这些都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医务质量。

CAS目前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刚体手术上,并使用刚体手术器械。对一些软组织器官的手术(如肝手术),或可变形器件(如纤维内窥镜的定位),是CAS的发展方向之一。目前CAS主要使用CT、MRI和PET-CT等图像。而超声图像是医学中使用广泛的图像模式,对超声图像的配准,以及通过插值配准其它低分辨率图像,将有力推动CAS的发展。

海信双子3D医学影像重建与

计算机手术辅助系统的研发及临床意义

第9篇:精准医学与技术范文

卢氏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河南三门峡 472200

[摘要] 目的 探讨精准肝切除在肝胆管结石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38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组给予精准肝切除术;对照组给予非规则行肝切除术。记录两组肝胆管结石病患者术中情况、术后情况及预后效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 研究组手术情况明显相对更优,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以及出血量明显偏少,但手术时间明显更长;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0.53%,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6.84%;研究组疾病复发率仅为5.26%,显著低于对照组疾病复发率3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肝胆管结石病患者实施精准肝切除手术治疗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及预后效果,利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

关键词 ] 精准肝切除;肝胆管结石病;临床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a)-0122-02

[作者简介] 贾世宾(1977-),男,河南卢氏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肝胆外科。

肝胆管结石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由于患者病情复杂且复发率高,因此治疗及预后效果并不理想[1]。本院基于这一背景,选取2011年1—12月间收治的肝胆结石患者共38例展开临床对比研究,旨在了解精准肝切除手术的治疗效果,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帮助,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所选患者均为该院在2011年1—12月期间收治,共选取肝胆管结石病患者38例。研究对象中男性25例、女性13例,年龄21~84岁之间,平均年龄(49.34±1.28)岁,病程1~17年,平均病程(7.38±0.69)年,发病部位:左侧25例、右侧11例、双侧2例,Child-Pugh肝功能评分情况:A级29例、B级9例。按照随机原则将上述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1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Child-Pugh肝功能评分、病程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1.2.1纳入与排除标准①无严重心肺、脑血管、肺部疾病,身体重要器官无严重器质性病变;②不处于哺乳期、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时期;③不存在手术禁忌证;④在该院确诊为肝胆管结石;⑤无精神类、免疫系统、血液系统、肾脏、心脏等疾病;⑥对研究采用的手术方式耐受良好;⑦所有研究患者均对该研究知情并保证配合。

1.2.2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查阅相关病历资料、询问当时医护人员及患者等,所有患者均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其中研究组给予精准肝切除术;对照组给予非规则行肝切除术。记录两组肝胆管结石病患者术中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及预后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疾病复发率),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1.2.3手术措施①精准肝切除:术前应用医学影像技术了解患者体内结石及胆管病变情况,之后根据所得资料设计切缘、切面累及管道等方案,尽量保障术后患者体内肝脏具有完整解剖结构,常规全身麻醉,手术切口位于右上腹(反“L”型),将各病变肝段、肝叶的Glisson鞘给予横断式切断,解剖第二肝门中肝静脉利于实施肝切除时控制出血量,手术过程均应在医学影像技术监视下完成,利用超声刀或电刀切除肝脏内部小管道并有效止血,也可利用小纹式钳压砸法(0号丝线)结扎管道系统,切除完成后必要时可利用B超引导下对病变肝叶、肝段门静脉支插管并给予美蓝染色确定手术效果;②非规则性肝切除:利用CT、MRI等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确诊肝胆管结石病发病部位及病变程度,术中将第一肝门阻断后大块钳夹肝脏组织,待切除完成后将创面给予迅速大针对拢缝合,第一肝门阻断15~20min后应适当释放(约5min)并再行缝合,即间歇性入肝血流全阻断措施,目的在于降低术中出血量。

1.3统计方法

使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术中情况

在不同治疗方式下,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情况并行组间对比。手术时间越短、术中出血量越少说明手术安全性越高,见表1。

2.2术后情况

手术完成后统计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引流量情况,行组间对比。术后住院时间越短、引流量越少说明恢复效果越好,见表2。

2.3并发症

统计两组患者出现切口感染、胸腔积液、肺部感染、胆漏这几项并发症的人数并计算占组内比例。统计结果显示,研究组发生率仅为10.5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36.84%,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发生并发症后均经对症治疗好转或痊愈出院,无死亡等严重后果出现。见表3。

2.4疾病复发

通过随访了解两组患者中出现复发的人数并计算占组内比例。对比结果显示,对照组复发率达到31.58%,研究组则仅为5.26%,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3讨论

肝胆管结石患者给予外科手术治疗可将病灶及结石有效清除,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以往主要采用非规则性肝切除手术治疗[2-3]。随着人们在饮食、运动等方面习惯的改变,我国肝胆管结石患者数量呈上升状态,且平均年龄呈年轻化,引起了广大医疗研究者的重视。

研究表明,由于患者间存在个体差异,部分肝胆管结石病患者体内出现病变的肝脏部分将发生萎缩、纤维化等异常情况,手术切除肝脏时应准确区分病变部分及健康肝脏组织,对手术操作带来一定困难[4]。此外,若患者发生肝胆管结石合并肝管狭窄等特殊情况,体内肝脏将发生“萎缩-肥大反复综合征”,即出现肝门移位现象,不利于操作者术中获得清晰视野,进一步加大手术治疗难度,而患者肝胆管结石合并门静脉高压症则手术区域将密布侧支血管,手术操作更为困难[5]。袁博[6]等人研究显示,对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给予非规则性肝切除手术治疗,由于过多切除健康肝脏组织且病变组织可能未完全清除,提示术后复发率较高,不利于患者达到满意预后。

该研究可知,对照组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经非规则性肝切除手术,虽然能够更快完成手术,但在术后恢复、引流量、出血量等方面均不及精准切除方式,而其并发症发生率及疾病复发率分别高达36.84%、31.58%,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与上述研究结果相符。

精准肝切除技术是近年来提出的全新肝脏外科治疗理念及技术体系,现已广泛应用于肝胆管结石病治疗过程中并取得显著效果。研究表明,精准肝切除术包括术前患者具体病情评估、手术方案规划、术中精确操作以及术后全面管理等措施,目的在于彻底清除体内病灶的同时,尽量保证肝脏组织解剖结构及功能完整性,最大限度降低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患者获得最佳手术治疗效果及康复效果。韦杨年[8]等人研究可知,对肝胆管结石病患者实施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后,可显著改善术中及术后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使其获得满意疗效及预后[7]。

该研究可知,研究组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经精准肝切除手术治疗后,手术时间虽显著多于对照组非规则性肝切除手术,但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而其并发症发生率及疾病复发率则分别仅为10.53%、5.26%,较对照组显著减少,提示精准肝切除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效果较为满意,与韦杨年[8]等人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对肝胆管结石病患者实施精准肝切除手术治疗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及预后效果,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减轻术后由于并发症造成的不适感,提升术后生存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参考文献]

[1]陈曦.精准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60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4,8(2):39-43.

[2]连凌云,张滨,牛福勇,等.精准肝切除在治疗区域型肝内胆管结石中的应用[J].陕西医学杂志,2012(3):334-335.

[3]柴蝶美,来勤.精准肝切除在肝胆管结石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6):43-45.

[4]王斌.精准肝切除在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5):134-135.

[5]孙世杰,李绍军,孙孚波,等.精准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2011,6(11):1383-1384.

[6]袁博,刘保荣,慕为民,等.精准肝切除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54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4(2):184-185.

[7]孙世杰,李绍军,孙孚波,等.精准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2011,6(11):1383-1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