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绘画教学心得范文

绘画教学心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绘画教学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绘画教学心得

第1篇:绘画教学心得范文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碳这一章时,我们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例如在总复习时,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还应具有对教材探索、创造和对知识进行筛癣归纳、补充的能力。

第2篇:绘画教学心得范文

1.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点工具。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实验。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他们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含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这些实验,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之间的关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3.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我在教学中,课前准备十分周密,演示实验现象十分明显,效果良好,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得清楚;教师应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示范,并启发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

4.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新教材中介绍了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白色垃圾、土壤和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并将“居室中化学污染及防治”、“生活中常见污染物和防治污染”放在选学教材中。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将环保教育渗透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当讲到涉及环保的相关知识时,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在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实践,造福于社会,这才是学习化学、研究化学的意义。

5.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如英国农村大面积种植油菜,用植物油代替石油,美国一些科学家开发利用人体能;学习酸的通性、pH值时,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再如,根据生活中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非法活动,教给学生打假识假的经验和常识,如用无水硫酸铜粉末验证市场买回的酒精是否渗有水,为节约成本用洗衣粉和面炸油条油饼等事实,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

6.进行启蒙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初三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打好基础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3篇:绘画教学心得范文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概念内涵;社会学的视角

在信息社会来临的今天,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它的不同界定,反映了界定者所持的不同理念,而这些不同的理念又影响着人们的教育实践。对教育信息化概念的正确厘定,实际上是在匡正我们的不当理念。所以对教育信息化进行科学的界定,对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一、教育信息化

一个技术化了的概念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来源于“信息化”,这里存在一个合理的逻辑是,教育系统只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理所当然要把教育信息化包括在内。所以学界对教育信息化的界定可以说是直接或间接地受承于人们对信息化的理解。

一般认为, 信息化一词起源于20 世纪的日本[1 ] 。关于信息化,有许多不同定义,科技哲学专家鲁品越等在《中国未来之路———信息化进程在中国》中认为:“中国把信息技术在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上的推广应用,称为‘信息化’。”[2 ]这无疑表明在中国把信息化等同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这种观点大有市场。对信息化过于技术化的界定深深地影响了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

由于教育信息化一定会涉及许多具体的机器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这也就使得人们多以机器论和技术论的范式来理解教育信息化及其目的,以为教育信息化就是实现CAI 学习、实现网上远程学习,就是以专门机器取代老师授课,就是以电子教材取代纸本印刷的教材等等,并且只是以效率性和省力性作为评价教育信息化的标尺[3 ] 。学界教育信息化界定的技术化倾向十分明显,仿佛只要把信息技术加以使用就可以实现我们人类的目标。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使用是信息化的发端,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们何谈信息化? 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对于信息化十分重要,但是信息技术并不是信息化的一切,它不是信息化的所有内涵。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其终极追求是为人类社会的福祉服务的。怎样发展和利用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服务,才能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这需要以社会学的视角来进行审视。

二、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化界定与教育信息化的困境

为什么对教育信息化的界定会影响教育信息化的实践呢? 这是一个并不难理解的问题。因为在每一种对教育信息化的解读背后都有一种解读者自己的理念。如果解读者把教育信息化认识为从物到人或从人到物的一个整体的系统在教育领域的变迁,那么她(他) 的这种理念就会使她(他) 在教育实践中不会或只从某一方面孤立地从事教育信息化行为。相反地,过分技术化地理解教育信息化,其背后的理念会使人们以为信息技术就是教育信息化的一切方面,信息技术的实现就是教育信息化的全部内容,以为信息技术提高所谓的教育效率就是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的所在。正是从理论上我们没有能够正确澄清,因而使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实践陷入了很大的困境之中。

首先,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中受到冷落。按理讲,青少年学生一般会对信息技术有浓厚的兴趣,一方面因为信息技术对广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年轻人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所以信息技术对学生应有不小的吸引力;另外一个方面,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拓展了学生的认识空间,它不像传统的纸本印刷教学材料,它能提供许多视频和音频以对学生产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可是在现实的校园中,不管中小学,还是大专院校,信息技术课程学生不愿意学,老师不愿意教,这种现象已不罕见。个中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这与我们对教育信息化理解上的偏差相关性很大。大多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以为教授给学生的只是信息技术,于是没有注重对学生信息意识和感情的培养。学生没有了对信息的出自内心的热爱,于是在过了最初的好奇期后,就对信息技术这个冷冰冰的东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疏远感。

其次,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也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如果能够正确使用,无疑信息技术能够提高教学的持续的有效性。可是现实中,信息技术始终难以得到整合,似乎信息技术永远是传统教学以外的另外一张皮。关于对信息技术的课堂整合,国内外有过许多的研究,可是对实践的成效不大,于是就出现了许多昂贵的信息技术设备购置后大量闲置的情况,老师不愿意用,学生也不喜欢。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把教育信息化简单地信息技术处理有关。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是一个涉及到教学双方的心理、意识、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不单是信息技术的先进与否的问题。

再从教育信息化制度层面来考虑。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为了建设的有效性,我们肯定要在制度上提供一定的供给。但是,对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化理解使我们在这一方面供给不足。在一所学校里特别是在大学里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有各个部门的参与,需要整合各个部门的力量; 学校信息化(建设) 管理有高度的专业性,它不仅要懂信息技术,而且还要掌握管理和教育方面的知识。可是,现在许多学校主管信息化建设的领导要么是技术出身,不懂管理和教育;要么是只懂管理,不懂教育和技术;或者是别的什么情况,反正信息技术、管理和教育都在行的信息化建设主管是少之又少。这种情形下,就容易导致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的战略规划性不强,甚至出现战略规划失误,资源浪费严重等现象。更有甚者就是直接导致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失败。我们都知道,学校信息化建设由于与高科技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它涉及的资金往往不是小数目,动辄几十万甚至上千万元人民币。所以在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充裕的今天,这些巨大的浪费犹为触目惊心。另外,信息化建设项目竣工后,一些学校由于种种原因致使许多设备闲置或者得不到充分利用;还有在项目建成后,设备维护管理上也常常出现不少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向国外信息化建设成功的高校学习,在制度安排上积极作为,在高校中设立CIO(CIO 是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的缩写,一般译作首席信息官。美国权威的《CIO》杂志将其定义为:“CIO 是负责一个公司(或企业) 信息技术和系统的所有领域的高级官员。他们通过指导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来支持公司的目标。他们具备技术和业务过程两方面的知识,具有多功能的概念,常常是将组织的技术调配战略与业务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最佳人选。)体制。在信息化发展最好的美国已经有许多高校设立了CIO 职位和体制,以此来从总体上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负责,但在大部分中国高校内还没有[4 ] 。为什么国内在高校中设立CIO 困难重重,这恐怕还得从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化理解这里找原因。人们往往认为教育信息化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我们没有设立CIO 体制的必要,也不可以给CIO 那么高的地位、权力和资源。

另外,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往往会在许多部门遇到不少的阻力。例如,在公立高校中推行办公自动化系统(OA) 过程中,需要高校中各个院系和部门的全力配合,这些配合包括各个院系和部门相关系统的数据输入与经常性更新,各个院系和部门的OA 使用人员的系统培训,各个院系和部门对OA 的积极使用等等。可以说各个院系和部门的配合支持是一套OA 系统成功开发和有效推行的基础。可是,现实中这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阻力。

一方面是原有的激励机制对教育信息化的不支持,另外是教育信息化建设本身也是一项改革,它必然会损害某些人的利益。其实,这些凸现的是两种文化———信息文化(什么是信息文化下文再作阐释) 与工业文化的冲突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两种文化的冲突,我们认为这也与我们片面地技术化地理解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只重视技术层面有关,我们忽视了信息文化的培育。

最后,对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化解读也影响了我们积极正确的信息行为的实施。上面所述的教师与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疏离使信息设备的闲置,有关院系和部门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不作为等等都是这方面影响的体现。

由上分析可知,对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化的片面理解及其背后的理念影响我们教育信息化的良好发展。我们需要用更广的视角———社会学的视角来界定教育信息化,并提出一个可以操作的分析框架。

三、人类文明的第二次转型与信息化的社会学界定

20 世纪中期,人类社会出现了一次大的转型,这就是信息社会的到来。人类社会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推广使用的影响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纵观历史,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社会存在着两次重大的历史转型:第一次是从农业社会转型到工业社会,第二次则是从工业社会转型到信息社会。三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对应着三种不同的文明:农业社会与农业文明;工业社会与工业文明;信息社会与信息文明。所以人类历史上两次社会形态转型也就是两次文明的转型。

在上面所展现的社会转型的社会学视野里,再来讨论信息化的概念,我们认为,信息化指的是人类社会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引起的信息文化的衍生、发展,并最终形成信息文明、实现成熟信息社会的过程。

对于以上这个界定,需要有进一步的阐释。首先,所谓信息文化,指的是“人们借助于信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从事信息活动(广义) 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它是信息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态,是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样式”[5 ] 。其次,文化与文明是有着一定区分的两个概念:文明是一个正向的概念,而文化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它有两种可能;文化这一概念的外延要大于文明的,文明一定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则不一定会成为文明。第三,再来看看信息化与信息社会的关系: (1) 信息化是实现信息社会的手段,只有通过不断地信息化,社会的信息化程度才能加深,也就是信息社会的实现程度才能提高。(2)实现(成熟的) 信息社会是信息化的目的,信息化这一过程的指向是(成熟的) 信息社会。正如上文所述,在20 世纪中叶人类社会就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但是,相比较而言,这个信息社会还不是信息化程度很高的和成熟的信息社会,它是一个初级的信息社会,也就是说相对于人类社会将拥有的整个信息文明而言,这才是一个开端,信息文化的衍生和发展才刚刚开始,信息文明也还处于发展起步中。第四,为什么要站在人类社会文明转型的高度来界定信息化这一概念? 因为信息化本来就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部分,而且从这一视角的界定会给我们一个更加清晰和更加完整的信息化分析框架。

四、从社会学看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

有了以上研究分析的铺垫,教育信息化概念内涵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所谓教育信息化,指的是在教育系统内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而引起的信息文化衍生、发展,并培育信息文明的过程。

其实关于教育信息化概念内涵的省思,国内学者已有一定的进展。这里我们仍要追问的是教育信息化概念内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信息化的终极关怀是什么? 我们认为,教育系统信息技术的利用只是手段,它并不是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的。我们一些研究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这是把教育信息化的手段作为了教育信息化的目的,这种界定及其理念对现实的不良影响在上文已有叙述。还有,提高教育效率又是不是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呢? 当然教育信息化必然会提高教育效率,但是提高教育效率不是教育信息化目的的全部,或者说不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关于教育系统的效率问题,一方面是“公立学校对效率的不敏感”(这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比较教育研究所曾晓东博士在授课与讲座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另一方面,效率问题并不是教育系统所面临问题的全部。与后一方面相关的论述请参阅:李猛. 大学改革与学术传统:现代中国大学的学术自主问题. 甘阳等编. 中国大学改革之道. 上海: 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第1213 页) 。)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带动教育系统内的各个方面的变动;借助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的信息文化的衍生和发展,来培育信息文明。所以教育信息化的目的不是信息技术的使用本身,信息技术的使用本身只是手段,我们追求的应该是培育高度的信息文明。那么培育信息文明又是为了什么呢? 为了人类福祉的最终实现,这也就是教育信息化的终极关怀。

我们再以发生学的方法来剖析教育信息化实现其终极目标的过程。其中存在着三个阶段:首先是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使用,其次是信息文化的衍生与发展,最后是培育出高度的信息文明和实现人类福祉。

根据上面的“教育信息化的社会学发生图”,我们再来作进一步的分析。在作为社会子系统之一的教育系统的外部,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源头。没有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从信息技术的发展到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中的应用,这是一个技术社会化的过程。所谓技术社会化,指的是“在社会的整合与调适下,使技术成为社会相容技术的过程”[6 ] 。我们所追求的是对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内的合理使用,也就是信息技术的良性社会化。另外一个方面,信息技术对教育系统的影响是一个渗透过程。谈到“渗透”,我们自然会提及“信息渗透理论”。加拿大GAMMA 小组和基蒙·瓦拉卡基斯把“信息渗透”定义为:“所有领域内的人类活动,包括农业、工业、商业和通信业,越来越被高技术信息机器所渗透或取代的过程。”接着,他们对这个定义还有三点阐释:第一,是他们认为最为重要的一点,信息渗透过程不只是局限于通信活动;第二, “渗透”意味着信息技术以某种方式介入人类活动,其介入程度甚至可以达到完全取代人类;第三,渗透活动须由信息技术或机器完成[7 ] 。对以上的界定和解释,我们认为有一点必须在我们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改正,那就是所谓的高技术信息机器,无论它多么尖端,它只是对已有的人类活动有程度不同的渗透,而不会完全取代人类的作用。虽然在某些领域某些活动已经高度智能化了,甚至完全取代了人类,但从总体上看,人类完全被信息技术取代是不可能的。还有,我们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系统之间,不只是信息技术对教育系统的渗透和影响,在另外一个方面,教育系统会反作用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系统本来就是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研发基地,从这种意义上讲,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会对信息技术产生直接的影响;另外,教育系统的文化与文明也会反作用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第4篇:绘画教学心得范文

关键词:写话;小学低年级;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306-01

“语文课标”从低年级开始强调写话训练,提倡学生不拘形式写出见闻和感受。作为习作的起步,低年级作文教学应从写话开始,让他们养成能写好一句话的习惯,逐渐地,对写话产生兴趣后,可结合生活实际,用学到的词语说一句通顺的话,这样坚持着,对以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有很大帮助,也为学生的写作打下较好的表达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借助口语交际,以说促写

在低年级,口语交际是一项重要内容,教师要利用这一凭借的优势,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写一句或几句完整的话。因为有了对话的基础,学生比较容易下笔,写出来的内容自然比较丰富,句子比较完整、通顺。比如“向你介绍我家”主题口语交际,在对话交流后,教师让学生写话,多数学生能围绕主题,从家居、成员、特点各方面写话,某种程度是课堂口语教学发言的再现。

二、借助句式训练,练习写句

低年级学生习作以写句和写话为主。写话,不仅要求学生能写流利、通顺、正确,还要求学生能使用一些句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和理解。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在一二年级学生写话的起步阶段,认真在教学中挖掘典型的句式,对学生进行句式训练,提高学生的句式运用水平,学会用一些不同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和理解。主要用两种情况,一是句型模拟训练。比如学习到疑问句、感叹句等,让学生练说仿写。二是词语仿写运用。教材中蕴藏着大量的好词、好句为学生积累语言提供了方便条件,如:AAB式、ABAB式、AABB式等,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填空训练。大量的句式训练为学生写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借助实物演示,引导写话

学生写话质量的好坏,与教师的指导紧密相关。对于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不多、知识视野不丰富的背景、表达水平处于起步阶段的现实,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话时,要从有利于学生形象感知的情况入手,创造积极条件,指导学生写话。借助实物演示,引导学生写话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像我经常带着水果,玩具、卡片,来让学生看一看、拿一拿、评一评、尝一尝,由于有了直观的凭借,学生感到有话可说。这样的题材贴近了学生生活,学生比较容易下笔。

四、借助生活观察,引导写话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要引导学生提高写话兴趣与水平,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自由地用笔记下自己的生活所见所想。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进行观察,可以有几种做法:一是确定范围,连续观察。教师规定一个较宽的范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事物观察,写下自己的观察积累,比如让学生观察《我家的小动物》,每天就自己的观察写话。(不给学生限制多少句,能写多少就写多少,能成段就成段)。二是定点观察,详细写话。教师可以根据训练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一角”,按顺序写下自己看到的景物,或引导学生观察学校的一件花草,注意指导观察其特点。这样的定点,主要是基于群体指导,有利于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的指导。观察某一景物后,指导学生围绕中心进行说话写话练习。

五、借助文本图画,引导写话

小学生活泼可爱,富有想象力。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色彩鲜艳,声情并茂,教学时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教给学生看图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图意,或是想象串编故事。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和想象写下来,无论是表达图意,还是串编故事,都需要学生思维加工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有意地重现表象的技能,包括在头脑中有目的地产生丰富的表象。只要我们激发起他们的想象,让他们的想象与观察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感知到的事物也会有“神”。

六、借助日记习作,打牢基础

日记是经常性习作最好的载体,养成良好的日志习惯是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的重要保证。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我就引导学生设置了“写话练习本”,到二年级改为日记本,其实也主要是写话,从一句写几句,甚至一段,不管他们写得好坏、多少,只要他们坚持每天一记,教师给予批改,还为每位学生写鼓劲性评语。每周进行一次交流,在班级中交流他们的优秀日记,使他们都有一种成就感。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习惯,这可为作文教学迈好一大步。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记录自己的生活,把记日记写话当作一种生活和学习的习惯,在日记中,记录自己知道的校园外所发生的精彩事情。像我班的美玲同学在日记中写到:“今天和妈妈去种花生,因为自己对花生的怜惜之心,将饼干与矿泉水一同放入花生洞里,还在沾沾自喜时,却遭来母亲的经验教训。”

第5篇:绘画教学心得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思维;创新精神

小学数学课堂就是把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意识的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提出合适的分析。同时,鼓励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因此,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放手给他们一个自行探索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在自我发展中发现,在自我教育中创新。

一 课堂中学生以小组合作自己找到答案,培养创新精神

曾听一位小学数学教师上“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已学习并掌握了能被2及5整除的特点。老师回顾了探寻“能被2及5整除的数”的过程,在进行必要的启发铺垫后,提出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试着自行找出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作为听课老师,我就近聆听并参与了一个小组的讨论学习。 

一开始,学生们在原有学习经验的影响下,从数的各位寻找能被3整除的数字特征,结果频频碰壁,无功而返。原先热热闹闹、争先恐后的发言局面一下子冷静了下来。

隔了一会儿,一个兴奋的声音打破了小组的沉默,一小女孩眨了眨水灵灵的眼睛,挺有把握地说:“21、24、27、”这三位数都能被3整除,这三个数分别是1、4、7,是不是个位数是1、4、7的数能被3整除?”话音未落,马上有同学举出反例:“31、34、37这三个数的个位是、4、7、,但都不能被3整除?” 

看来,这个发现又遭到了否定,小组讨论再次陷入低谷。同学们在纸上涂着画着处在思维的困惑当中。这时有位男生想发现新大陆似的高兴地说:“把21、24、27这三个数的个位和十位颠倒位置,变成12、42、72,这些数同样能被3 整除!”|

这个发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谓是质的飞跃,为最终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可能的方向。“31、34、37这三个数个位与十位换位后,仍不能被3整除。”沿着这条思路,同学们不断的举出一些数字,从各个角度加以探索验证,把其中能被3整除的数归结起来看,发现个位和十位数加起来的和都是3的倍数。到此,学生的发现已接近完善。

这时我在一旁轻声询问:“你们刚才举的例子都是两位数啊——”他们心领神会,马上用他们得出的规则举出三位数、四位数,发现这个规则是站得住的,学生们是何等聪明,然后,他们集体讨论,用朴素的语言描述小组研究的成果。 

亲历学生们的小组学习,我深受感动。给我的启发有二:一是学生们的潜能是巨大的,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们的能力。如果教师按照事先准备的教案有条不序的呈现材料,引导发现,学生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就不会出现这么生动的学习过程,学生也体验不到小组学习的快乐。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完全可以大胆的让学生自己去探知获取新知,教师应淡化课堂教学传统的角色地位,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二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意义丰富。从上例可以看出,小组学习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山重水复,讨论中,学生们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经过不断的否定,再发现,直到得出最终结论,他们常处于“思维碰撞”的状态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有找不到出路、遭遇障碍时的迷茫、焦虑、困惑,甚至痛苦,取得成功时的轻松、兴奋、快乐,乃至幸福。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也使学生感到小组学习的意义,学会怎样和他人合作。课程标准提倡全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这个例子给人以启迪。

二 继续深化讨论,优化课堂教学

第6篇:绘画教学心得范文

1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动物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多、概念抽象难理解,而课时量却相对较少,面对这一情况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和教学目的的要求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尽量减少知识点的重复教授。动物生物化学一般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开设,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就已学习了有机化学,因此像糖类和脂类化学等相关内容就可不必精讲,而蛋白质这一部分学生接触得较少,又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就必须精讲这一章节内容。

此外,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广泛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及时了解最新学科动态,及时将这些新知识传递给学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后,备好课则是上好课的一个基本前提,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到对所讲的内容心中有数,这样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

2 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动物生物化学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实验教学是以验证式教学为主,由教师做好课前准备、讲解原理,学生机械性地操作。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打破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能力,无论是实验前试剂的配置还是实验仪器的准备,都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细心负责的科研态度,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式教学是以教师讲授知识点为主,这种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对内容理解不全面,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不强,易出现前面学后面忘、学习兴趣不浓厚的现象。而启发式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又立足于已有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对知识点进行重新归纳和总结,以启发学生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加深旧知识点的记忆和新知识点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采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授课现已成为课堂教学必备的教学方式,是现代教育最先进的手段之一。传统的粉笔加黑板式教学,在知识内容广博且更新较快的生物化学面前,这种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会影响教学效率,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则可以把无声转化为有声,把静态转换为动态。所以,教师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制作精美、能吸引学生的教学课件,把原本枯燥、抽象的内容形象的表现出来,则能确保在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5 教师也要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是“导演”,组织学生演好“戏”,拍好“节目”。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创造性地利用课堂资源,使学生以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动手做、动脑想,独立的投入教学活动。课堂不是教师个人的主宰,教与学要互动沟通、互相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必有法,教无定法”、“有模式论,不唯模式论”,教学改革之所以难,难在不好形成固定模式和套路,没有任何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去适合任何教学改革。所以,时代变了,对象变了,教材变了,教师必须从头学习,抓紧充电,及时总结和反思。教师要学好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

第7篇:绘画教学心得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心得;高效

高中新课程的化学是一门实用性的基础学科,是高中生基础扎实不可缺少的。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化学产生兴趣,学好这门课,为高三冲刺打好基础,是我们高中化学组老师经常研讨的话题。课堂教学是对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体验等方面进行教育的场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存在一些与新课程不协调的低效或无效的行为,导致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下降。基于此,本人结合课堂教学体会,针对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与研究。

1 因材而宜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核心,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指导的作用,它规范着课堂教学的实施,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至关重要。教师应当依据教材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并以预设的目标为指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控,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行进。以高一化学人教版为例,“必修1”和“必修2”的教材内容难易程度相当,主要强调的是化学基础和知识面,并强化了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联系,相比较旧版教材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而对一些化学反应原理和基本概念等降低了要求。如教材对“强弱电解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内容只作了基本要求;对“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这一内容只要求识记18个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而没有系统性的介绍; 又如“有机化学基础”则强调了基础,并在课题设计得合理、新颖。教材在“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中带领我们学习“乙烯”和“苯”的性质,要求我们掌握两种最基本的常用化工原料和不饱和烃及芳香烃的性质,体现了教材突出化学实用性的一面,有助于提高学生兴趣。所以新版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非常之合理,给人一种“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感觉。

因此在教师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更新观念,把握好教材的“度”,处理好基础与能力的关系,否则既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为教学所不允。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因材而宜”去制定准确和明确的有效教学目标。

2 因学而宜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应用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实验教学在化学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正是化学不同于其他科学,是能特别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有效教学的一剂“良方”。因此,如何设计实验,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事情,这关系到化学的真正教学效果。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先做好演示实验是很有必要的,演示实验能以其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灵活多变的实验方式,有效的配合化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更重要的是演示实验能发挥演示教学的“示和范”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精确性。

其次,实验课堂可将学生分组,这可着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又是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一种途径。例如,在学习“乙醇的性质之——与金属钠反应”的内容时,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完成“钠与乙醇的反应”的实验,一组完成“钠与水的反应”的实验,通过对比,既复习了钠的性质又加深了对“乙醇和钠反应”的反应机理的认识,并找出了两个实验现象明显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如此的实验教学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索化学的兴趣,使得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而走向“主动”;由“消极”而走向“积极”;由“低效”而走向“高效”。

3 因人而宜进行有效的学案教学

高中生是易躁动也易塑形的特殊学习阶段,学习上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因此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学习上的不良习惯:表现在看而不听,听而不写,写而不全;有的学生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作业不认真、抄作业、不交作业、练习册空题过多等。为了能够纠正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应采取因人而异的学案教学法。

所谓“学案”教学法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改变过去老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主体,使主导和主体得到充分的和谐统一,发挥最大的效益。这种模式要求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从而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在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也必须随之改变。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追求教学过程的优质化、教学原则的科学化、教学方法的有效化、教学评估的规范化;有针对性的对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探究,提出课堂教学改革策略,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益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总之,有效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理念,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作为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必将引起作为教者的更多的思考与投入,只有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的完善与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教育科学出版社《课改新课型》,2011,25

第8篇:绘画教学心得范文

关键词 教学方式 有机化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57

Abstract "Organic chemistry" is a basic course in chemistry, chemical engineering, materials science, biology, food, environment, medicine and other professional, with more content, scope, system, law, abstract and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ive to other chemistry course. And in recent years, the requirement of teaching reform, further compression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hours from the pressure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enthusiasm also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based on the above factors caused "organic chemistry"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eachers teach boring, students learn boring situation.

Key words teaching methods; organic chemistry; teaching

教学过程本身应该是一种知识再加工的脑力劳动过程,其成效取决于对知识产生、运用的研究性探索程度,因此教学方式的差异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属于经验传授型教学,教学形式机械地以教师为中心,即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继承知识。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仅限于知识的讲解,学生的任务就是消化、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讨论互动学习较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被忽略,评判性思维能力也未受到培养,绝大部分学生不爱问“为什么”,形成了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思想。这一传统教学模式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弊端更加明显,更加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根据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实行启发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改善“有机化学”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教育领域也掀起了一股对传统教育的颠覆性变革,多种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主体性”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2012年兴起于美国。它突破了传统课程时间、空间、人数的限制,依托互联网整合了多种社交网络工具和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使用客观、自动化的线上评量系统。微课,即微课例或微课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翻转课堂,即Flipped Classroom,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知识,这些信息通过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完成,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老师的主要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从而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

不同的教学模式根据其特点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慕课教学是一种分众的教学方式,发端于非正式学习,具有资源多元化、易于使用、受众面广、参与自主性强的特点。它将知识传授过程放到教室外,打破传统课堂先教后练,课内讲授课外练习的学习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创造了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环境,帮助老师成为学生身边的教练,而不是在讲台上的圣人。它不同于传统学校的高等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而是采用了同侪互助的教学策略,强化了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其大规模不仅体现在参与教学的人数众多,更体现在学习者人数庞大。基于众多学习者的基础差异,慕课作为课堂正式学习和教学的支持和辅助手段,它适用于学生对课程章节内容的泛学习和预学习。学生通过自我组织、借助慕课在线学习平台,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分享、沟通,完成相应知识内容的初步了解和建构。

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形式,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中一节课要完成众多复杂的教学内容而言,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只涉及一两个知识点,一个微课就是一个主题,即知识碎片化、细节化。微课素材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出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具体、典型的案例化教与学情景中可以实现隐性知识及默会知识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虽然微课教学中没有了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但是微课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一个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一组微课所表达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性。因此微课的主题需要经过审慎筛选和凝炼,要做到明确和精准。教师往往需要通过教学经验积累、课后教学反思、学生意见反馈等途径,才能总结形成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微课主题。因此,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典型、明确的小知识点的讲解。

翻转课堂,由于改变了夸美纽斯以来的传统课堂结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新架构,从而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对知识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信息传递,即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完成知识的初步了解;第二个阶段吸收内化,即学生自己通过各种形式完成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传统教学模式中,吸收内化阶段由于缺少教师的互动和同侪的参与,常常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翻转课堂则反转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这两个阶段。信息传递由学生在课外完成,吸收内化则调整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和疑点,给学生提出与讲授内容紧密相关、需要深思的关键问题,进而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演绎的方式分析对比相关知识点的共性与个性,使学生从正确的角度对知识进行分解、细化、重组,从本质上认识问题、掌握知识的脉络,帮助学生把孤立的、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掌握知识的内在规律性,并在更高的层面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知识逻辑关系。因此,问题设计是翻转课堂设计的核心,要把教学重点难点或其它知识点转化为问题提出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把握这些要点。这一环节也是把传统的知识点灌输转化为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自主学习的关键,也是实现翻转课堂的根本所在。因此,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于糅合多个知识背景的知识点的教学。

(下转第126页)(上接第120页)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善学习效果的有效措施。以《有机化学》(汪晓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四版)中,“烯烃”一节所涉及的“烯烃结构”和“亲电加成反应”为例,分析如何引入新模式来开展更为高效的课堂教学(如图1所示)。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对于烯烃结构的导入,都是由碳原子的sp2杂化开始的,进而引入到p轨道肩并肩重叠生成键,最后以新的立体异构――几何异构的产生(进而命名)结束。采用新型教学模式,可以由学生在课前通过慕课,对烯烃的结构、特征化学性质――亲电加成反应进行预学习,明确烯烃具有了不同于烷烃特征反应――自由基型取代反应的化学性质。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找到特征性质的根源――键的存在,进而提出“为什么会产生键”这一问题,通过“碳原子的三种不同杂化方式”这一主题微课,使学生了解碳原子杂化方式由烷烃碳的sp3变成烯烃碳的sp2,是键产生的本质原因。进而,在sp2杂化方式中,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会在成键原子的原子核连线外侧发生肩并肩式的重叠――生成键,这种并未沿p轨道对称轴的方向发生轨道重叠的成键方式,导致键具有了异于 键的“不能旋转”的特征,正是源于此产生了几何异构。在几何异构这个知识点,具有键并不是产生几何异构的必要条件,因此就“产生几何异构现象的条件”为主题开展翻转课堂,引导学生明确旋转受限是几何异构产生的根本原因,除键外,环的存在也是一种限制旋转的方式,最终掌握“有限制旋转的因素,且连接不同基团”才是这种立体异构现象存在的必要条件。

第9篇:绘画教学心得范文

每个宝宝都是天然生成的小画家,他们喜爱信手涂鸦,墙面、家私、书本、衣裳……都可能成为他们纵情挥洒的“画布”,有的母亲会因此而阻碍宝宝们的“创造”,这是万万不行的,或许正是由于您今日的阻挠扼杀了一位明日的“大师”。那么,莫非洁净的墙面和宝宝的绘画热心真的即是“鱼和熊掌”不行兼得吗?其实并非如此,起先桐宝学画时也是信手随心肠满屋乱画,后来桐妈便专门为他拓荒出了一块“绘画专区”,在墙上贴上一张足够大的纸,让他在规则范围内自在涂改。这样一来,既处理了墙面物品的清洗疑问,也为他的涂鸦供给了足够便当。

二、恰当引导但绝不演示

不知从何时起,简笔画大行其道,宝宝们只需墨守成规,寥寥几笔就能画出人物、动物等生动形象,母亲们更是将其当作宝宝学画的最佳办法。可殊不知正是这看似简略易会的“学画捷径”,却无形中压抑了美术创造中最名贵的才能——“创造力”。桐妈教桐宝学画的原则是“恰当引导但绝不演示”。例如,桐妈和桐宝画花卉写生,桐妈会引导他注意调查花朵的颜色特色及花瓣形状,然后两人别离绘画,最终再彼此点评。母亲们必定要让宝宝在调查中创造、在幻想中绘画,切忌盲目演示,让宝宝们依葫芦画瓢。别的,在颜色运用上,母亲们也不要给宝宝过多的约束:天不必定总是蓝的,树不必定总是绿的,花也不必定满是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