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幼儿;钢琴;启蒙教育
中图分类号:J6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069-01
幼儿的启蒙教育在幼儿的整个钢琴学习阶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特别注意老师教学与幼儿学习过程中的科学性与趣味性。本文着重从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方法和过程进行探析,希望能有借鉴作用。
一、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训练是开发右半脑和儿童智力最有效的途径,也能促进儿童听觉、视觉记忆和思维的发展;还能在艰苦的训练中培养儿童坚强的毅力;同时还可以增强儿童的理解能力、感受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幼儿学习钢琴,能达到十指灵活而独立的运动,左手和右手都能得到较为均衡的、高度独立的训练,不仅使儿童的眼、脑、手、脚、耳乃至全身心投入并协调配合,还能使儿童的组织、协调、阅读、记忆以及观察力、注意力、忍耐力、创造力等方面都得到明显的发展;孩子通过学习钢琴,可以了解世界各国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提高审美情趣,增强了艺术修养。
二、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最佳阶段
对于幼儿学习钢琴的时间界定,我们从对参加第三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的三十三位钢琴家开始学钢琴的年龄调查研究中可以发现:其中一位是从2岁开始,三位是从3岁开始,六位是从5岁开始,八位是从6岁开始,七位是从7岁开始,各有一位分别是从8、9、10岁开始。由此可见,参加此次比赛的钢琴家有85%是从3-7岁年龄段开始学琴,该年龄段是幼儿学琴的最佳年龄段。学琴年龄太小,钢琴键盘的重量使幼儿柔软的手指难以适应;年龄过大,则会错过幼儿对艺术感知和训练的脑神经发育的最佳时期。
三、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关键是兴趣培养
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3-4岁幼儿的注意力只有5-10分钟,5-6岁幼儿的注意力最多20分钟左右。在幼儿钢琴启蒙教学过程中,钢琴教师不但要掌握正确而熟练的钢琴演奏技法,更要重视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因此,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特点就要偏向于儿童化、趣味化。
幼儿钢琴学习的“兴趣”和对钢琴的“琴趣”浓淡是分不开的,教师应注重培养孩子对钢琴的“琴趣”才能提高孩子弹琴的“兴趣”。要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的“音乐”,如带孩子到公园去,到田野花丛中去,让他们聆听蛙鸟叫声、风雨汽笛声,让孩子对声音产生兴趣;又如,在生活中随时可以启发孩子感受多种节奏,让幼儿多听音乐,通过比较不断增强他们对音乐美的感受力和表现欲。通过鼓励和表扬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更大的学习愿望,使儿童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产生持久的兴趣,从而自发地产生对钢琴学习的要求,并从中得到激励和鼓舞。
四、幼儿钢琴启蒙教育基本方法
钢琴启蒙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音乐发展之路。在幼儿钢琴启蒙教育中,应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和演奏技巧,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充分认识钢琴弹奏技术、技巧形成的规律性和阶段性,才能保证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成功。在幼儿钢琴启蒙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正确的弹奏姿势。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第一步应从正确的弹奏姿势训练开始。练习者上身要端正自然,微向前倾,身体要正对键盘的中央,双手放在键盘上时要使手肘部和前臂的高度与键盘高度保持一致,双脚自然放松地放置于踏板前。训练者要坐得端正而不僵硬,肩背放松,坐到琴凳的1/3处。训练者手的姿势应当自然放松、手指弯曲成半球形,掌关节撑起,肘部放松,五指立起来,用手指端肉垫部分触键。从一开始就保证科学的弹奏姿势,才能在今后的训练过程中渐渐体会到用身体的重量和力量来触键,提高弹奏的准确性。
二是训练注意力的提高。钢琴训练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独立性要求非常强的教育训练过程,它要求学习者有严谨而踏实的学习态度、自觉和刻苦的学习能力。因此,家长应帮助孩子安排一个安静的、整洁的、没有其它干扰的环境,琴上不要放一些引起孩子分散注意力的小玩具等。在辅导孩子练琴时,要充分利用孩子注意力集中这一段时间练习重点内容或新授内容。当觉察到孩子的注意力已不在琴上时,应该让他休息一下,再重新去练,效果会好许多。
现代社会,钢琴学习已经成为学龄前儿童音乐启蒙教育的第一选择。要让幼儿在钢琴的学习中对乐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弹奏,给他们充分的想象空间,提高音乐感受能力及学习的兴趣,塑造出良好的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李斐岚.试谈幼儿钢琴教学[J].人民音乐,1980(5).
[2]樊禾心.钢琴教学中演奏技术的训练[N].音乐周报,2000.
[3]田野.多元文化与幼儿教育――澳门幼儿课程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关键词] 关键期假说 外语启蒙教育 语言习得
一、关键期假说研究评述
对关键期假说的研究历时已久。理论学家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都对其提供了解释。其中支持关键期假说的证据主要来自神经语言学、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研究三个方面,而反对关键期假说的研究和观点似乎也同样多。尽管对关键期假说的研究众说纷纭,许多学者对外语学习是否存在关键期、外语学习是否越早越好以及儿童、少年和成年人学习外语的各自优势等课题展开的系列实证研究依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虽然他们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对于有些问题取得了一些共识。
Ellis(1994)把这些共识总结如下:第一,从学习速度来看,成年学习者在最初的一个时期习得速度较快,尤其在语法学习方面的优势更明显。儿童学习者在接触到了足够多的外语学习机会后最终超过成年学习者,不过这种情况一般是指在自然的交际环境下(如生活在目标语国家或双语制的环境里)接触外语。第二,在自然的学习环境下,只有儿童学习者能够习得本族人的语音。有的学者如Long(1990)认为关键年龄是6岁,有的学者则声称对此观点没有足够证据能够证明,从而提出儿童习得自然语音的年龄是在青春期之前。然而也有的儿童尽管有足够多的机会接触外语却仍然达不到近似本族语的语音,原因可能是由于他们积极运用母语的结果。成人学习者在正规教学的帮助下也有可能习得近似本族语的语音,但是这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第三,儿童更有可能习得近似本族语的语法能力。语法习得的关键期可能要比语音习得的关键期晚,大约在15岁左右。不过,也有一些成年学习者可以在口语、写作方面习得近似本族语的语法能力。第四,撇开是否能达到本族语者的语言水平这一问题,儿童和成年人相比不论是在语音还是语法方面都更有可能取得更高的成就。第五,在很大程度上,外语语法的习得过程并不受学习者年龄的影响,而语音的习得则可能受年龄的影响较大。
这些共识虽然没有最终确定有没有关键期,但我们可以看出关键期假说研究共识所强调的几个要点:自然的学习环境及自然的交际环境的重要性,正规教学的局限以及儿童在语音方面可能存在的优势,这将对我们分析关键期假说对我国外语教育的适用性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关键期假说对我国外语启蒙教育的适用性
虽然关键期假说对语言习得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对外语教育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毕竟关键期假说提出的出发点是针对第二语言的习得的,那么探讨关键期假说对我国外语教育的适用性就很必要了。而且我们应明确在我国外语并非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这将会对关键期假说对我国外语教育的适用性提出挑战。戴炜栋(2001)指出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在许多方面存在质与量的差别,如语言学习环境、语言输入、语言学习目标和学习者的情感因素等。
从关键期假说研究的一些共识以及其对我国外语教育的适用性上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关键期假说的相关研究虽然没有绝对否定关键期的存在,但至少也没有实证研究证明关键期的绝对存在。第二,即使存在关键期,关键期假说提出的初衷是针对第二语言习得的,而非外语的。第三,比较我国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与双语制国家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在语言学习环境、语言输入、语言学习目标以及学习者的情感因素等各方面的差别,关键期假说认为的儿童在语音学习方面的优势由于缺乏必要的自然语言学习环等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不出。第四,已有研究证明,如果不谈较小儿童(0~7岁)在语音方面的微弱优势,而在其它条件相同尤其是在不具备双语制的正规课堂环境下,青少年或较大一点的儿童在句法、语法、口语、阅读及写作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都比较小的儿童大,学习效率也要高。
这就是说关键期假说由于其自身理论的不可证明性、产生背景和理论运用上等方面的原因,并不适合我国的外语教育,其提出的儿童学习者在语音上的优势在我国的正规课堂教学环境下并不能发挥出来,其认为儿童在语法等其他各方面可能达到的语言水平也由于我国外语教学现状而受到限制。那么社会和部分教育管理人员对外语启蒙教育存在的误区,如外语学习越早越好;外语学习应搭早班车,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应提前到一年级等都可以得以澄清。而且结合我国外语教学在师资、大纲、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设施等方面现存的问题以及考虑到教育投入及成本,我国外语启蒙教育越来越提前的做法是不明智的。而且盲目提前外语启蒙教育还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影响母语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完善,给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增加了额外的心理和经济方面的负担,使外语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提早到来等。
三、关键期假说对我国外语启蒙教育的启示
关键期假说对我国外语启蒙教育的启示是:第一,儿童正处在母语思维的形成和逐渐成熟的过程中,不应过早地开设英语课或进行高强度的外语启蒙教育,以减少其对母语思维的干扰。第二,即使进行外语启蒙教育,其目的也应该以培养外语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以外语语法知识的刻意积累为辅,不应额外加重儿童外语学习者的心理和思想负担,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第三,在师资条件等都具备的前提下,可以提前开设英语课程,但必须在试点实践证明有效的基础上有选择有条件的推行。第四,家长同志们在对孩子外语启蒙教育上应目光长远,切忌急躁,急功近利,应培养孩子健康的身心,使其接受丰富的情感,懂得艺术,享受体育,保持儿童纯真的天性。
四、结语
由于关键期假说理论的自身不可证明性、其产生背景和理论运用等方面的因素,关键期假说并不适用于我国的外语教学,不能作为指导我国外语启蒙教育的理论依据。家长和部分教育管理人员应尽早澄清认识上的误区,同时也希望相关人士对这个问题予以足够重视和关注。
参考文献:
[1]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Long, M. H. Maturational constraints on language development[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0.
[3]戴炜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一条龙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
[4]曹宁.“基于关键期假说”的“外语应从娃娃抓起”[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关键词:蒙学教育;呼唤;经典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注重启蒙教育。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更是不乏优秀的启蒙读物。其中最为优秀的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这些都是蒙学经典。这些经典汇集了古代众多圣贤的智慧,融汇了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其中传统的中华美德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宣扬。这些蒙学经典不仅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是广为流传的著名读物。特别是《三字经》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全世界儿童启蒙教育的标准教材。
陶行知说:“对一个人道德启蒙不能错过最佳时间,那就是六周岁前后。”如果让孩子错过了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岂不成为孩子的悲哀,成为教育的悲哀吗?为什么不把这类国学书籍作为孩子启蒙教育的必备教材,让国学走进教材,走进孩子,走进我们的思想,让孩子在成长中找到自己的规范与做人的标准。
这段日子,我迷上了国学书籍,读了《弟子规》《千字文》《论语》等书籍。读着这些国学经典,我有了一种“相识恨晚”的感觉,在感悟古典魅力的同时,也让我感触颇深。
昔日我听闻的一幕幕在眼前闪过:曾有一位大学教师他从来都是走楼梯上下楼,有一天他因为有事耽搁了,但必须赶上六楼给学生上课,他只好选择坐电梯争取时间,可是挤在电梯里的学生竟把他挤出电梯,无奈地他只好快速跑上楼,看着这位气喘吁吁的师者,他的学生竟无一点愧意;曾有一个大学生,老师让他谈《红楼梦》,他却反问老师:“老师,这样做会有什么经济效益呢?”曾有一位长者坐在车里,当有一位老人上车时已无空座。他环顾四周,所有人中他年龄最长,其他人没有一人起身让座,所以他站起来给老人让了座。这时坐在窗边一个女孩眼望窗外自言自语道:“什么年代了还有人让座,也没人给你录像!”老者一脸的无奈,满心的痛……有多少这样的孩子,他们缺乏正确的人生目标、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爱心、缺乏感恩之心,甚至也没有基本的礼仪概念。又有多少这样的人他们一味地崇尚金钱,追求享乐,却丧失了做人最起码的诚信与道德底线……当这些成为一种现象,一种风气,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当我们只是慨叹,只是抱怨时,难道不应该静下心来反思一下吗?反思症结之所在。
中国一个泱泱大国,一个文明古国,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缺失了什么?又忽视了什么呢?又该去责怪谁呢?责怪老师吗?老师们会委屈地说:“我们每天呕心沥血,苦口婆心,为教育事业倾尽所有!”责怪孩子吗?孩子们会委屈地说:“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是啊,为什么在教育被高度重视的今天,反而让我们有些痛心和失望,我想我们是否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教育?今天我们是否应更重视启蒙教育呢?
中国传统蒙学教育以立志做人为首要目标,以伦理教化为类型特征。强调榜样示范作用,注重良好习惯养成。《易经》云:“蒙以养正圣功也。”说明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教育的重要性,中华文化经典的学习对于儿童爱国情感的培育、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等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又是潜移默化的。传统蒙学文化给人最大的影响,源于古人、古典教育对儿童心性培养的关注。
中国传统文化有多少文化瑰宝,有多少精髓应该去学习与传承,可是我们的教育却恰恰缺失了这些最宝贵的东西。像《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等都是孩子启蒙教育非常好的教材。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这些年来,花样翻新、名目众多的启蒙教育更是层出不穷,被家长所接受运用,不断完善着我们的启蒙教育。
我应该让这些经典书籍走进课堂,走进孩子,走进每一颗纯洁而渴求真理的心灵。虽然他们错过了道德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但是我相信错过花开的孩子,同样能收获春天的美丽,因为他们没有永远停下追逐的步伐!我感受到了孩子快乐成长的欣喜,我看到了一名老师在芬芳的桃李下美丽的转身!
今天的教育呼唤启蒙教育,呼唤一种永远不能遗失的传统与美德。
今天的教师呼唤启蒙教育,呼唤永远不能忽视的精髓与素养。
今天的孩子呼唤启蒙教育,呼唤一种精神寄托与行为规范。
这不是盲目的呼唤,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优秀之处为我所用。这不是盲目的照搬,适应社会发展,适当评论引导,真正发挥国学的作用与美丽。
论文内容摘要:文章试图从古代书学教育的发展中汲取营养,探讨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期构建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学科框架,推动书法教育从实用化向艺用化转变以及寻求书法启蒙教育的制度化途径。
党的十七大关于教育的阐述中首次提出重视学前教育。而作为基础教育准备阶段的学前教育,一直游离于义务教育之外,无论是教学园所的分布、教学师资的配备、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教材教法的确定等,较之基础教育相去甚远。而当前,书法教育被排挤在主流教育之外,书法启蒙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渐趋边缘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关注书法艺术的发展,就要重视当前书法启蒙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要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书法教育的核心价值,而古代书学蒙养正是我国传统幼儿书法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古代书学蒙养教育的认知
1.蒙学与书学的概念
蒙学,就是“蒙养之学”,是古代对蒙童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道德养成教育的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周易·蒙卦》有“蒙以养正,圣功也”之说,也就是说,启蒙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走上正道,是神圣庄严之事。幼儿正处于幼稚蒙昧期,教育就成了当务之急。在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的学校,称为“蒙学”,儿童“开蒙” 称为“蒙养”阶段,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至七岁,蒙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儿童识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认识并遵从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
书学,则是古代蒙童接受的一种较为初级的、以识字和习字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古代蒙学中各学科的教学仍处在互相包容、互相融合的浑然形态之中,还没有各自独立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就书法而言,是和识字结合在一起的,写字教学与识字教学密不可分。正如清人王筠所言:“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由此可见,书学是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书学也是蒙学的基础与准备。
2.古代书学教育的特征
(1)书学教育目标的实用性
在印刷术尚不发达的古代,大量的抄写工作要由来完成,势必形成对抄手的极大需求。加之科举取士,考生书写水平更直接关乎科场命运。由于抄写的需求和科举的要求,使书法的实用价值巨大,所以书法教育在中国古代备受重视。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习字课程作为书法基本功,在蒙学教育中必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古代书法教育更加突出书法的实用性,古代书法教育本质是具有强烈工具性的书学教育而非书法艺术教育。
(2)书学启蒙教材的规范性
我国古代书法蒙学教材自先秦至隋代均以“字书”为主,“字”指识字,“书”指书写。字书兼有识字与书写功能。周习太史籀大篆《史籀篇》,秦斯小篆《仓颉篇》,汉习史游隶书《急就篇》。字书随着书体的演变而更替。从唐代开始,书法蒙学教材开始转向专门化,由于书体的演变,属于篆隶书体的字书系列被更系统的楷书识字课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所替代,后者称为“法帖”。“三、百、千”作为蒙学教材,流传最广泛、最久远的要数《千字文》,自唐宋以后,它一直在全国范围内被用作启蒙识字教材,直到清末。
(3)书学评价杠杆的强制性
古代蒙学教育主要是进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初步的道德行为培养,以识字、写字和背书为主。这一阶段中,习字是识字的有效手段,是书写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古代蒙学习字训练,在课程设置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蒙童的书写水平是其学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书法在当时是读书人能否走上仕途的考核标准之一,而选官政策与考试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古代书法教育的风向标,直接影响着书法发展的方向和要求。自隋代科举制度产生以后,书法与选官的关系在科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古代书学蒙养与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比较
古代书法教育包括家传、师授和官学这三种途径。家庭教育在古代书法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书法教育的一个重要形态。古代书学蒙养教育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其不均衡性,在入“小学”之前的年龄层次,即当前的幼儿园阶段,表现尤为明显。首先,书学启蒙教育的受众面很小,仅限于家庭教育层面。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家传式书法教育受家族成员自身水平的制约,只有皇权、士大夫阶级和士人阶层的子孙才能够享受到这种特权。其次,书学启蒙教育的年龄参差不齐。较之家传式书法教育的早期化,师授式书法教育要待适龄才能开始,应该在“小学”前后,入学年龄明显滞后。再者,书学启蒙教育的官方认可度不高,呈游离状态。古代官学中只有“小学”和“大学”两个教育层次,未涉及“蒙学”这一级,这种初级教育大多是民间自发承办的,有私立的,也有宗族主办的,也有官办与公助结合的,当然谈不上制度保障,完全是出于需要目的的自觉行为。
古代的书学蒙养的涵盖面很广,与文字书写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内容都包含在内,是综合之学。而现代书法教育是一个具有现代学术和学科意义的概念,一般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即使是不在义务教育之列的幼儿园,书法启蒙教育的开展,也要有科学的教学法、专门编定的教材,还需要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等,已然学科化和专门化。这些教育特征是古代书法启蒙教育所不具备的。
1.早期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时代要求
秦汉时期的幼儿有的在四五周岁就开始学习识字、写字,六七周岁就读完了基本的字书。北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就以切身经历强调及早从学的重要性:“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清初教育家唐彪在几十年的蒙学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启蒙教育思想与方法,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对儿童尽早施教。认为三至八岁之间的孩子在入小学之前就可以通过识字关。
较之古代,当代学前教育已拥有了幼儿园这样的教育机构,要做到书法启蒙教育早期化已经拥有了完备的物质平台和师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条件允许,当前幼儿的书法启蒙教育起步可以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
2.学科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必然趋势
书法作为独立学科的雏形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学校教学内容中就有专门的书法教育,书法列入教学内容“六艺”中;汉代增设“书馆”;唐代国子监有“六学”,书学位列其中。西周“六艺”强调个体在礼乐(德行)、射御(军体)、书数(文理)等教育内容全方位的修养,源于古代社会分工还不够细化,学科化进程还很不明确,习字需要依附于识字教育,从而作用于其他诸学,故书法本身还不具备其独立性。
而随着当代文化科技的发展,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已非“六艺”“六学”所能涵盖。书法虽然还有在其他学科中的工具作用,同时依旧保留了书法的德育教化功能,却具备了更大的艺术价值取向,对于书法启蒙教育,不仅要求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还应该从文化和艺术两个方面来培养,增补书法史学、书法理论、古代文字、国学知识等相关内容,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对待,使书法启蒙教育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实现学科化成为可能。
3.艺用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终极目标
识字与习字有着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习字对识字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古代书学教育的实用功能不言而喻。但“书法课”不同于“写字课”。 写字只是要求把字写规范、易识,而书法则包括写字、艺术、文化、审美的内容,是艺术也是文化。艺术形象和文化精神更是书法所追求的境界。
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和办公无纸化,书法的实用性正在急剧弱化,艺用性随之凸显出来。当前书法启蒙教育依旧存在较强的实用倾向,书法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功能得不到发挥,失去了书法教育的发展需要。书法教育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除了功用性,还承担着文化延续、艺术审美等职能,因此,突出其艺用性是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最终目标。
4.制度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基本保障
在传统官学中,没有基础教育“蒙学”这一级。汉代蒙养教育多行于宫廷或官宦家族,到唐宋才逐步推广到一般平民家庭中。但官方办教育的能力十分有限,除宫廷皇家教育外,官方还无法建立初级的蒙学教育。如果说西周至两汉书法教育是制度化之上的自觉,那么,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就使书法教育彻底法制化了。从“籀书”“史书”“章程书”“院体”“台阁体”“馆阁体”这一字体、书体的发展线索上,我们可以发现历代统治者对于书法的强大干预。尤其科举制对书法教育的强制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应试者书写能力的提高和书法人才的培养。
古人对书法教育制度化的要求与收效对当前不同层次的书法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作为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学前教育阶段,依旧适用。只有加强对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加之教育行政指令的干涉,书法教育才能在启蒙和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种文教政策的干预从根本上来说又会远远胜过其他因素对书法教育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万应均.浅谈幼儿书法教育中的情感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2]董菱.论书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关键词】幼儿教育;启蒙;有效方法
当前我国幼儿启蒙教育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由于经费不足、师资匮乏、幼儿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还存在,使得幼儿启蒙教育显得困难重重。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各方面的竞争也越来越劲烈。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整个国民科学素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科学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幼儿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也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因此,开展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显得意义非凡。
一、幼儿教育中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启蒙教育,就是指在人处于幼儿时期时,使用一定科学合理的方法手段,对幼儿进行启发、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早期教育活动。人在幼儿时期时,由于他们的年龄和性格特点的因素,幼儿在启蒙识字和学习知识技能的活动中,表现的很积极,有利于进行启蒙教育。
启蒙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步。一方面,它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启动幼儿的自主学习的动力系统,能在幼儿时期就可以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创新情感、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启蒙教育能使孩子获得自我和主体意识,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在幼儿时期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在完善教育体系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树立新的幼儿教育理念,促进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接轨。
二、我国幼儿教育中启蒙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教育意识也越来越强,对幼儿的教育也有所重视,幼儿的启蒙教育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国幼儿启蒙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入经费不足
幼儿启蒙教育的问题首先是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从政府来讲,对学前教育有足够的重视,而且越来越重视,投入也是越来越多,但是到今天为止,即使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学前教育财政拨款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比例,虽然在政府的工作计划里边会提到,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这个事业,财政收入增加,向学前教育倾斜,但是倾斜多少是没有保障,因为没有数字在里边去督导政府,所以总体来说还是经费投入不足。
2.师资匮乏
在幼儿启蒙教育方面,不仅我国的研发队伍还是比较薄弱的,而且师资队伍也是数量不足。在我们目前全国现在有超过14万所幼儿园,在教师队伍里还有一部分没有教师资格证,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素质低下。可见,幼儿启蒙教育这一块,师资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令人堪忧。
3.幼儿教育理念落后
在幼儿启蒙教育阶段,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比较落后。一方面,在和孩子一起生活、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充分了解到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启蒙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很少能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另一方面,他们没有创设符合孩子启蒙教育的课程、环境等,孩子的学习比较被动,兴趣不足,导致幼儿启蒙教育效率低下。
三、实施幼儿启蒙教育的有效方法
针对以上幼儿启蒙教育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提升幼儿启蒙教育质量的一些方法
1.加强幼儿启蒙教育经费投入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幼儿启蒙教育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对于政府来说,扶持幼儿启蒙教育是他们的责任,加大对幼儿启蒙教育的投入是他们的义务。在政府重视学前教育的同时,对学前启蒙教育的投入也应增多。应保证学前启蒙教育财政拨款有一个固定的比例,随着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也应不断扩大比例。在政府的工作计划里也应包含这项内容,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这个事业,财政收入增加,向学前教育倾斜,总体上解决幼儿启蒙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2. 提升幼儿师资的整体质量
首先,国家要加大对幼儿启蒙教育的研发,使其能满足幼儿启蒙教育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要不断提升研发队伍的研发能力。其次,加大对幼儿师资队伍的培养。可以在各大高校开展幼儿教师专业,培养素质高、专业性强的幼儿教师。对于已经就业的幼儿教师,要不定式地进行再培训。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坚决不能让其上岗,要严把教师质量关。
3.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
孩子就是民族的未来,在教师和孩子一起生活、学习时,作为幼教工作者,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给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同时,教师要努力创设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课程、环境、区域,学会追随孩子的兴趣,为孩子提供操作的机会,让孩子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来获得经验,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探索,成为生活、学习、游戏的主人。
4.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重幼儿启蒙教育
首先,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生活化的游戏。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为了在课上使幼儿更好地学习,在课前我会组织与活动内容有关的游戏,让幼儿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如某物体的形状、大小、由什么图形组成的等,这样在课堂上教育教学活动就会很顺利地进行。
其次,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快乐。教学活动并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结合,也不是纯粹的学习,只有在玩中学、学中玩,这样幼儿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也是事半功倍的学习。所以,我不是单纯地讲、让幼儿枯燥地学,而是让幼儿动起来在快乐中学习,让幼儿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最后,从尊重幼儿出发。 幼儿都是聪明的,不论是上哪一节课我都能做到走近幼儿,走进幼儿的心灵。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的幼儿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物体不同的模型和不同的颜色,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这时我就对她的兴趣作了鼓励,下课后幼儿可高兴了,因为她感到了自己的进步与成功的喜悦,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更愿意表现自己,发挥想象能力。
育人是一项特殊的工作,经验再丰富的教师也无法即时看到教育的果实,有待同行们去探索、交流。但愿我们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的需要,采用幼儿易于接受的、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5.树立榜样的作用
不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对孩子来说都是最亲近、最信任、最崇拜的人,所以成人要起到典范作用,加强自身修养,遇事要持积极态度,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逐步树立起自信的观念,去克服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迎接新世纪的各种挑战。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中启蒙教育对孩子来说是教育的开始时期,位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加强幼儿的启蒙教育,才能给抓住幼儿科学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缓解幼小科学教育脱节现象,为孩子以后的发展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学课堂;渗透;化学启蒙
在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中,我们几乎没有系统地讲授化学知识。小学教育中,国内开设了《科学》课程,与学前教育课程安排相比,化学得以在小学教育中崭露头角,但仅仅停留在物质性质的一些初步认识,这是不够的。
我认为,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进一步渗透化学启蒙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小学科学课堂中进一步渗透化学启蒙教育的必要性
1.对于享受科学课堂的小学生来说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认知发展一般经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2岁以前)、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它们彼此衔接,依次发生,各阶段发生的时间大致与上述的年龄阶段相对应,且后三个阶段与学校教育关系较密切。而小学生基本处于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出现的标志是“守恒”概念的形成,即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尽管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科学课堂上,可以放心地融入大量的有关物理变化的知识。此外,该阶段的儿童已经能进行逻辑思维,其思维具有多维性、可逆性和动态性。因此,进一步渗透化学知识是可行的,孩子是有能力接受的。
2.对于初学化学的九年级学生来说
九年级学生由熟悉的知识走向未知的知识,积极性高,成就感强,自然会适应教学,达到良性循环。若有效利用小学科学课堂的化学启蒙作用,那么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时候就能感觉游刃有余了。
3.其他原因
反过来看,化学启蒙教育的渗透对孩子学习科学也有促进作用。明显的化学反应能立刻引起孩子们的关注,激发他们操作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尤其是会发光、发热、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物以及会变颜色的事物和现象,比较直观,易被儿童感知。
二、如何渗透以及课堂呈现形式探讨
1.设计趣味化学实验
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随着以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背景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可以用实验向其阐述简单的化学理论,更好地认识世界,培养创新和开拓精神。
根据以上特点,笔者认为,设计趣味化学实验是一个不错的理想选择。
我们需要根据孩子个体的能力、兴趣与需要,创造更好的环境情景,精心选取与日常生活精密的实验材料,设计安全、适宜、有趣的实验题材与方案。具体地说:
第一,实验主题源于生活。虽然有的实验原理涉及中学化学知识,但实验主题选择起点必须低一些,可以在身边找到替代品,实验材料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如纸张、绿茶、墨水等。小学生对于情境的熟悉,自然转化为乐于探究的动力。
第二,实验现象明显、有趣。孩子的科学经验的获得都是通过感知来了解周围的世界,并且把他们的科学知识建立在自己看到、听到、尝到、闻到和感知到的事物的基础上。
第三,实验过程简单,便于操作,安全性强。进行实验动手训练也是儿童科学启蒙教育关注点之一。通过孩子们亲自动手,才是获得化学真实体验的最佳途径。
第四,启迪思维,诱导探究。当知识和实验操作融入充满趣味和生活气息的活动中,学生获得快乐的同时,也需要科学思维的适度训练。
比如,都说开学第一课,不能随便开。面对三年级的孩子,我确实有些迷茫,不知怎样将这样一门新的学科带到孩子面前。
当时翻遍了科学实验室,发现化学试剂太少了,只能将一颗锌粒扔到盐酸中,名为“消失的石头”。没想到这略显寒酸的实验反响特别大,一下子打乱了孩子们的思维。
2.讲述化学发展简史
在悠悠历史深处,化学发源于古人对神秘力量的敬畏和追求。早期的金丹术士试图跨越生命和财富的自然极限,为追求更美好的人生而努力。在金丹术士们追求长生不老以及把黑铅变成黄金的过程中,人类学会了化学实验,学会了观察总结实验现象,学会了客观分析和思考。终于,化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了。
我在教学过程中涉及了各种材料的发展历史,如古人穿的什么衣服,现代人又是穿什么,人类利用金属的过程等。利用图片和视频讲述化学的发展,带领学生回顾人类前进的足迹,领略化学家的身影和风采,孩子们叹为观止。
3.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化学不仅仅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满足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能解决我们身边的生产、生活实际问题。
五年级下册4单元是《岩石与矿物》,最后一节课为《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要求孩子们知道很多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渐减少,知道保护资源的重要性,意识到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也在破坏环境,消耗资源,我们应该保护有限的矿物资源,积极开发新资源。学生最普遍的感受就是跟我无关,如果要让他们深切地感受恐怕有难度。
三、结论与几点思考
我们借助小学科学课堂来开展化学启蒙教育,并非意在灌输化学知识。对于小学生,大部分化学实验原理无法向他们解释清楚,内容深度不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之内;若过多地阐述、解释,反而会使学生愈加茫然,不知所措。
还可能有一些其他问题。如,经典化学学科内容基于物理、数学,起点较高,不符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化学实验需要仪器繁多,使用规范性要求高,操作复杂,易使学生心理惧怕。
但想想如果很好地完成,这其中还是能充分表现出趣味盎然和教育价值的。我希望经过探讨和摸索,最终能将化学精髓融入小学科学课堂,争取更有意义的突破,收获成功科学课堂的喜悦。
关键词:幼儿;德育;园本化;家庭化;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228-01
幼儿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巩固良好品德行为的重要启蒙时期。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鼓励他们……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他们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在实践中,我们从规范幼儿行为习惯入手,将品德教育贯穿到幼儿一日生活中、融入教育教学中、渗透到教育环境中、延伸到家庭中、开放到社区、整合到各种教育因素中,形成了以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新体系。
1.德育研究园本化
我们认为:品德教育即养成教育,它应该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渗透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因此,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我们做到:
1.1 将道德启蒙教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一日生活既教育"。我们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以及自我服务能力,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引导幼儿知晓道理,指导幼儿付诸行动,从而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幼儿自身的需要,转化为良好的具体行为。
1.2 将道德启蒙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活动不仅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也是道德的个体意义或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我们把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融入到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中,向幼儿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自理能力训练、社会行为规范培养、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培养以及关爱、情感与快乐教育。如为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我们开展了"我有一双小小手"、"我是妈妈小帮手"等主题教育活动;为加强情感教育,设计了"我爱我家"、"亲亲老师"、"勤劳的人"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为提高幼儿的意志品质,我们组织了"我能行"、"遇到困难我不怕"等主题活动。主题活动的开展,克服了单向灌输和简单说教,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让他们在与周围的人、事、物的相互作用中提高了认识、强化了行为、丰富了情感。
2.德育课堂家庭化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基本场所,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幼儿生活活动的最密切接触者。我们提出了"快乐家庭、德育课堂"的口号,倡导家长利用其亲子关系,有效发挥德育教育的影响作用,力求将幼儿德育教育的课堂延伸至家庭,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品德发展的环境。我们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幼儿的文明礼貌习惯,在家里经常与幼儿进行情景对话,训练孩子的礼貌用语;倡导父母和孩子在每天晚上睡觉前,用十分钟时间轮流讲故事、用情景表演、童话剧的形式演出故事,请亲朋好友观看等等,既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让幼儿通过扮演人物体验良好的行为规范。还通过加强家园沟通、家庭教育讲座的活动,提高家长对幼儿德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实施策略,与家长共同探索、创设良好的幼儿家庭环境,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德育教育社会化
社会这个大课堂,通过建立社区德育基地,也是幼儿园德育教育社会化的一项重要措施。与当地的老年公寓、公交汽车站、驻地部队、交警大队等单位建立了德育教育基地,充分发挥社区教育资源的作用,将德育教育扩展到社区。通过"慰问革命老"、了解"勤劳的人"、参与"爱心大放送"等活动,使孩子们在享受关爱的同时,也把爱献给了社会,情感体验得到了升华。老党员、老英雄来到孩子们中间,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增强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以及对革命前辈的无比尊敬、热爱之情。社区民警、交警来到幼儿中间,向幼儿介绍有关交通规则,告诉幼儿在遇到困难时,如何找警察叔叔帮忙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幼儿更多地接触社会,与人沟通,尝试着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依此增长幼儿的见识,在活动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总之,时代赋予我们的担子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认识到幼儿道德启蒙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持之以恒地对幼儿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充分发挥幼儿园、家庭以及社会的作用,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将幼儿培养成为具有远大理想抱负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冰主编:《儿童道德启蒙教育》 济南出版社,2000年版。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语文学科是各个阶段学生学习的必要科目,语文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想让语文教学实现其真正的意义,主要决定于语文教师,一个能对教学艺术语言灵活运用的教师必然可以实现其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同时也是属于教育的启蒙阶段,所以教师的语言特色更加重要。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具备准确性及活力性。它有示范、引导和影响小学生语言发展与语文能力的重要作用。语言艺术对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对教师能力的一种体现。我们要抓住语文学科的特性,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以下几种特性。
一、语言教学的规范性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务,尤其是处于小学生的启蒙阶段。他们认为老师一切都是对的,所以他们潜意识中去模仿自己的老师。我们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教师是一个重要的职位,它肩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教师为人师表,教师口语的示范展现老师的职业素养。所以教师的语言必须要具有规范性,尤其是对小学的语言学习更加重要,因为小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阶段,对后期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小学生处于启蒙教育阶段,他们认为教师是智慧的化身。他们的模仿能力极强,所以他们会去模仿自己的老师。因此,教师在语言教学方面一定要注意规范性,从发音到词汇各个方面都要符合规范。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最后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语言教学科学性
教育教学本身就是科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就是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因此,语文教学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掌握词语的准确含义,包括词语的感彩和语体色彩,同时能够准确地给学生传授知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然后抓住重点,让学生领悟真正的精华。不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在有限的课时里获得更多知识。
三、语言教学可接受性
小学语文教学与其他阶段的语文教学存在一定差别,因为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启蒙教育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一定要注意其形式与氛围,在口语教学方面一定要贴近儿童的生活,所采取的教学方式要让儿童得到很好的理解与掌握,并且他们乐于接受采取的这种教学方式。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课堂越活泼,学生学习兴趣越高,获取知识与掌握知识的情况也越好。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方面一定要采取儿童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教学口语要注意词语的通俗易懂、语法的浅显简易、表达的生动有趣等。
语文学科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小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阶段,我们要在学生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纠正他们的错
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以上只是本人的观点,希望各位同行给出一定的指导意见。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影响;幼儿钢琴启蒙教育
随着想学习一门乐器的学生逐渐增多,不少培训机构也伴随着人们的需要逐渐多了起来。钢琴也成为每个培训机构必有的课程。想让每个学习钢琴的孩子能充分理解乐曲、更好演奏出乐曲,打好更扎实的基础,那么,幼儿钢琴的启蒙教育是钢琴教育界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一、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回顾以往的教学模式,方法都比较单一,无论你是否想成为钢琴家,都按照钢琴家的模式来发展,从上课的形式,到选用的教材。家长都把希望寄托在幼小的孩子身上,模仿着成功的案例,闷头苦练,都希望自己的家里也出现一个钢琴家。家长施加的压力、教材教学的枯燥,使幼儿从小就在一个紧张的氛围里学习,导致多数的孩子最后放弃了求学梦。如今,学习钢琴的幼儿越来越多,在教学的方法上就不能循规蹈矩、毫无创新。首先在教材上就出现了改变。不少针对幼儿的教材,从外观到里面的内容,都以幼儿能接受的方式呈现,让幼儿在学习弹奏的过程,也接触了理论的知识。在乐曲的选择上,有改编的小儿歌,让学生边弹边唱,促进了他们对学习钢琴的兴趣。还有一些简单的四手连弹,例如小汤第二册的《问候》,简单的旋律,不但能使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听觉。
二、现状
在四五岁的孩子眼中,玩是他们主要的生活。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学习,只是觉得这一切的学习都是在游戏。我们都知道,钢琴可以培养学生的左右脑协调能力,也可以培养对音乐的感觉,使生活不那么乏味。在幼儿初识音乐的时候,钢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乐器。所以,钢琴的启蒙教育对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去听、唱一些简单的乐曲。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从小培养他们懂艺术并欣赏艺术。
三、幼儿钢琴启蒙教学方法分析
学习钢琴,不只是简简单单地弹完整一首乐曲,钢琴演奏也是讲究技巧的一门学科。除了可以熟悉乐谱之外,还要有一定的基本功。有些教师在教授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基本功的训练,他们会认为学生还小,即使讲一些知识,他们也做不到,但是他们忘记基本功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如果从小不打好基础,不养成良好的习惯,又怎么敢保证日后学生就一定可以完成一些难度的要求?学习钢琴,良好的习惯尤为重要,其中包括坐姿、手型等,要让学生知道认真地对待眼前所学的知识。四五岁的学生通常对钢琴中的专业术语无法理解,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举个例子:在初次弹奏的时候,学生多数会使用不规范的断奏,他们会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力气把这个音弹响,在这时,教师就要把他们的不规范逐渐引导成规范的断奏。首先要告诉他们什么是断奏,直白地讲就是把弹的音断开,他们就会按照老师的意思,把每个音断开。这样并没有完全理解断奏的弹法,于是就要做示范给学生,首先撑好手型,如同搭帐篷一样把手掌撑住,其次手臂高高抬起,手掌如同小狗的爪子一样搭下来,看清所要弹奏的音符,再像飞机一样慢慢降落在琴键上,最后检查自己的手掌是否还是当初的帐篷。检查完毕之后再进行下一个音的练习并重复同样的方法。这样多节课后,学生们会很快掌握断奏基本的演奏方法,他们也会根据断奏的方法对剩下的弹奏方法做出自己的理解。如今,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对于教材的改革也开始了。有大家熟悉的《约翰汤普森》《菲伯尔》系列的教育书籍。一边熟悉键盘,一边掌握理论知识,生动的书面设计也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乐趣。但是此类书的不足之处在于基本功练习太少。在学生有一定视谱和手型掌控能力之后,我会加入《哈农》去加强学生的手指基本功、加入《拜厄》去加强学生的节奏感。在练习钢琴时必须使用节拍器。对基础知识掌握快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加入自己喜欢的小乐曲,提高他们的协调性,培养他们的兴趣。在教材的选择上,首先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同一年龄的儿童性格上也是不一样的。性格内向沉稳的孩子,就可以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实践相结合,从简单乐曲,到稍有难度的乐曲,完成后会让他觉得很有成就感。对于性格外向好动的孩子,选取教材上就应该多注重实践,把理论的知识简化,按照他的喜好改编成他熟悉的小故事,让他更容易掌握知识。在授课的内容上,要尽早地训练弹奏黑白键,左右手同时训练,提早让他们了解钢琴是需要配合的。现在的学生从小就聪明,对语言的表达能力、对眼前事物的理解等表现在各个方面,所以在授课的方式上,就不能只有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因材施教。有的学生,性格开朗外向,他们希望老师像教大孩子一样教他们,他们有自己的主意,不希望家长每次陪同着上课,这时在讲课的时候,就会带着他们读谱子、打节奏,让他们试着去模仿,把内容简单化,使他们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去复述。有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从开始学习的时候就不善于表达,他们一开始上课的时候就希望家长陪同,每次上课的时候都是害怕自己出错,遇到比较难的问题就开始紧张。
对于这样的学生,在讲课的时候,速度就不能太快,把知识点做得细小、简洁、生动,在上课的时候还可以让他们做小老师,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树立他们的自信,让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这一课。对于幼儿的教育来说,陪他们玩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每次上课都是死气沉沉的,在他们幼小的心中会觉得学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再举个现实中的例子,有这样一个女学生,她的心理年龄比同龄的小孩小很多,每次讲到新的知识她都没有兴趣,但是她喜欢漂亮的东西。在每次上课的时候,我都会准备好看的贴纸放在旁边,告诉她完成好了奖一个、完成不好扣一个,听到有奖励漂亮的东西,她总会认真听讲并完成任务,得到她想要的东西。如果一节课完成得好,就会在下课的时候陪她玩她喜欢玩的东西,在她的脑子里就觉得,来弹琴,就有人陪我玩,还会奖励我漂亮的贴纸,时间长了,她就不惧怕学琴,也会慢慢产生兴趣。傅聪曾说“现在好多年轻人,技术好得吓死人,但他们的功夫都在手上,只是娱乐人,不是艺术,艺术是精神境界的接触”。[1]的确,现在好多家长要求技术、要求考级,他们往往忽略了弹琴是一门艺术,这种艺术是从小培养的,在幼儿小的时候,他们完全有能力去欣赏这种艺术。所以在教学上,我们不能只是去弹琴,按照书本上一字不漏地讲解,更多的时候,要让他们去欣赏自己弹奏的乐曲,让他们在小的时候就对乐曲有自己的感觉。每个孩子都希望能有人和他聊天,与他做朋友,即使是在上课的时候,他突然想到的东西也会马上告诉你。教师与学生沟通,能多方面地去了解他的想法,多和他沟通,会让他觉得教师很容易亲近,也会让他感受到上课的乐趣。有时候在与他交流的时候,也会让教师知道,他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克服不了的问题、有哪些情绪,也方便教师及时调整上课的模式。多给孩子们一些争辩的机会,让他们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加他们对钢琴、对教师的热爱。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也是不可缺少的,在与家长交流的时候,一是能够知道自己学生在课后的一些情况,比如:对上课内容的理解、对上课方式是否接受。也可以从家长处得知学生对哪方面的喜好,上课的时候可以从他的喜好入手。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告诉家长上课的内容、学生还有哪方面存在着不足,让家长在课后对学生进行辅导,家长与老师之间的良好配合,使学生有更大的进步。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也要注意,每个学生都不希望老师说他表现不好。所以在与家长交流学习问题时,尽量避开学生,以免打击他们积极学习的心理,还要告知家长,学习钢琴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长时间地练习才能达到效果,如果只是要求进度,对学生的学习是没有太多帮助的。[2]许多教师往往忽略与家长的沟通,遇到不陪同上课的家长更是要及时去沟通,告诉他们孩子上课的状况,如哪方面有进步、哪方面还需要改进和练习,让家长能及时知道学生学习的状况,不足之处尽快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