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典型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典型教育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典型教育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典型教育教学案例

第1篇:典型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五年前,他父亲因病去世,留下她妈妈和四个年幼的孩子。**在家中是老大,下面还有三个年幼的弟妹。他家境并不富裕,弟弟妹妹又多,父亲的不幸去世,让这个勉强维持生计的家庭雪上加霜,顿时陷入困境,家庭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他母亲一个单薄的女人身上。为了生活,为了养活四个年幼的孩子,万般无奈之下,**同学妈妈不得不暂时放下孩子,把他们全都寄养在**同学唯一的直系亲属的姑姑家,外出打工挣钱,贴补家用。幸运的是,四个孩子都很争气,特别是作为老大的**,更是在家庭里树立了榜样。在姑姑家里经常洗衣做饭,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里里外外都是姑姑的好帮手;在学校,他志向远大,学习勤奋。在2020年的高职院校单招考试中,**同学以我校最高分顺利地被我省全国性示范高职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录取,就读其中的王牌专业之一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成为了很多同学羡慕的对象,也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大跨越。

从带了**同学三年的班主任杨老师那里了解到,**同学刚来班上比较胆怯和腼腆,甚至有点自卑,对未来看不到什么希望。但是在入学初的一次班干部竞选会上,杨老师敏锐地看到了他一个欲言又止的细小举动,鼓励他大胆说出自己的愿望,结果在全班同学的信任下,成功竞选为2017级数控(1)班班长,从此点燃了他自信的火苗,迅速成长起来。在班上,他工作认真负责,团结带领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参加文体活动,为创造文明和谐的班级做成了很大贡献。在班主任的推荐下,**同学顺利加入了校学生会组织,并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成功当选校学生会主席,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进一步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认可。由于表现突出,2018年,**同学光荣地被评为江西省“三好学生”,成为校园里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有杨老师默默的付出。杨老师经常找他谈话、聊天,及时了解他的思想动态,更多的是给予他更多的鼓励和关注,帮助他跳出自我封闭的圈子,树立远大的目标。学校考虑到他的实际困难,也尽可能帮他减免一些学杂费。**同学肯吃苦,组织纪律性也强,很有大局意识。2019年暑假,他在市经开区美智光电进行了三个月的社会实践,由于能吃苦,手脚勤快,头脑活络,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很快被企业看中,并很快晋升为班组长,负责一条流水线的生产与管理。公司有时订单多,需要加班加点,**同学总是忙到最后一个才离开。有时候,人刚刚到宿舍休息,手机又响了,有时是公司需要突击生产,有时是其他同学的产品检验不过关,需要重新校验,**同学总是二话没说,立即组织带领几个同学跑回车间,一头扎进工作中,毫无怨言。社会实践结束时,公司领导再三挽留他留下来,并承诺把他作为后备干部重点培养。但是,**同学有他自己的想法,他明白自己的学历偏低,专业技术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所以他选择了继续求学深造,婉拒了公司的好意。

第2篇:典型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 经济法基础 远程教育

20世纪初,哈佛大学创造了案例教学法。即围绕一定培训的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常为书面形式),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依照法律工作中立案办法把教学内容编成案例形式来进行教学很受欢迎,在当今世界的教育和培训中受到重视和广泛的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经济法基础》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财经类专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经济法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因而本门课程涉及的内容也极其广泛,几乎覆盖了所有经济管理工作的全部业务范围;2. 经济法受经济发展的原因,发展、变化、更新速度更快,因而课程的内容也在不断的补充和修改;3. 经济法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知识跨度较广;4. 经济法理论不仅具有抽象性,而且其实际操作性也很强。由于该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操作性及与时俱进的发展性,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该门课程的教学若不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很难较理想地达到教学目标。

然而,我们又无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沿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单单靠教师向学生灌输。而财经专业专科学生基础知识尤其是法律基础知识掌握较少,尤其是电大的学生来自各行各业,脱离学习环境时间较长,枯燥的经济法律理论学习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这样的教学模式使这门课程成了空洞的理论,必将严重影响到学生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严重影响到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案例教学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二、《经济法基础》案例的撰写与挑选

(一)针对性

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我们在挑选案例的时候应该紧贴教学目标,突出主题。即根据本章的教学目的而选择案例,让挑选的案例更具有针对性,服务于教学目的, 否则即使是很好的案例也不能起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应当有目的地、合理地使用案例,并不是案例越多越好,关键而在于精。

(二)真实性

我们挑选的案例最好是真实的,贴近生活的。对于社会上刚刚发生的,有较大影响的案例,应该作为我们案例教学的首选,因为这样的案例学生对其内容有一定了解,尤其是发生在名人或是著名企业的案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容易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也便于学生参与讨论,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三)时效性

经济法律与其他法律相比受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更大,随着近十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得经济法律也随之调整,如:2006年《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的重大修改,2012年修改中的《专利法》和《著作权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自己选取案例时,更加注重案例的实效性,紧密联系最新的立法动态和司法解释,注重其现实指导意义。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式

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教师在课堂中口述案例,然后让学生讨论;通过学生扮演角色再现案例情景或以模拟法庭形式,并分组讨论;利用多媒体技术等方式,模拟再现实际情景。根据教学实践,通常案例会放在课程的前段从而引出课程内容,或是通过案例对理论知识作进一步理解和补充。在导入案例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使用案例教学的一个主要方面在于可以使学生参与其中,所以教师要先为其创造“轻松”的教学氛围,以便于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其次,教师应变“灌输”为“引导”,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哪怕与“正确答案”不符,也应对积极思考的学生予以鼓励和肯定;第三,给学生创造讨论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可以接收到不同的观点,学会别人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不仅做到“学会”而且做到“会用”。

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中,能够帮助教师解决难以讲解的法律理论,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案例教学法”适应了新时期教育理念的要求,它能够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真正的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此外,“案例教学法”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菊霞,叶得明,王建平. 经济法案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关系[J]. 学术纵横,2007(6) : 129.

第3篇:典型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

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公共必修课,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常用软件实际应用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立足于相关软件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面,以适应对计算机知识、技能、应用和创新能力的需求,达到培养高校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近年来各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都在进行改革,并取得了较好成效,相关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已经比较成熟,但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仍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仍需对该课程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革。例如:①不同专业不同地域的新生,实际掌握计算机知识程度的差异[1];②在各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长期力求“基本统一”的指导思想,即各专业要求“基本一致”的大纲、内容、学时数、教学手段等,并达到基本一致的目标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基本上是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驱动下实行“基本统一”的模式进行教学,各自差别主要在于讲课时数和实验操作时数的比例有所不同而已。其表现形式为:①采取“零起点”教学模式,忽略了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差异;②采用“一刀切”教学模式,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③采取单一的理论加实验教学模式,忽视了教学模式多样性需求。

1教学模式的研究

基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基础、适当延伸、侧重应用,服务于专业,建立适合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式教学模式。通过探索和改革,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培养和市场人才需求紧密结合,更加有效地实现应用型人才、高校复合型人才教育培养的目标。

1.1需求情况调查与分析

项目组老师分别对本校非计算机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师和学生,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进行系统调查,其中包括:各专业在计算机基本技能方面有哪些需求、工作和学习中遇到哪些常见问题、哪些软件常用等内容。

通过信息反馈,分析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新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特点、目标要求与案例特点,基础课与专业课相结合。并对搜集到的各种信息整理成文档,进一步进行分析、讨论、研究、总结。

1.2教学内容的构建与培养目标

1.2.1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征,通过典型案例和多层次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策略上做进一步研究,使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够更加符合当前大学生学习的特点,着重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特点,采用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方法,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使不同专业学生都能从中得到自己需要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主动学习能力[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把知识传授、素质提高、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在改革中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

1) 在原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块基础上,增加与不同专业结合密切的专业典型案例应用模块,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而能利用计算机相关技术进行自身专业的二次开发,把所学知识充分应用于实际。

2) 基于不同专业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以应用为主线,面向不同专业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需求为向导,完善计算机基础学科理论的系统性或完整性的教学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结构,通过典型案例突出实践环节。在课程教学中,遵循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把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探索精神和创新欲望。

3) 针对授课对象新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通过不同专业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将实验教学环节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结合不同层次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实例操作和自主性学习,激发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使其能较快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而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则在原基础上学得更扎实更深入。

1.2.2改革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始终围绕加强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综合知识应用能力进行设置,以提高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总体培养目标。

1) 构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案例导向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构筑合理的知识结构,做到“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兴趣中、实例分析中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技术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复合型的适用型人才。

2) 整合教学资源,形成“多元化”、“多样性”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研究并开发一套基于不同专业典型案例导向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更便利条件,吸引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推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3) 根据需求,将教师教案、素材、演示文稿和案例等进行收集、整合与优化,制定出一套适合于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实习环境,整合满足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典型教学案例;建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经典案例库。

2案例导向教学模式设计策略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构建、整合、优化与专业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一套完整的系统教学模式,需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新生的学习特点与侧重目标,才能把计算机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内容融为一体,使教学方法得以创新与定位。

2.1构建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针对新生知识层次和专业的差异以及用人单位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基于案例导向多样化教学模式,积极与各院系沟通,考虑到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程度的差异和各专业特点与需求,在学大纲基础上,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增添具有专业特色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并建立丰富的教学案例库。构建结合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注重面向应用能力培养的科学合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达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导向性。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形成多层次课程教学模块,进一步把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改革成果,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与本课程知识体系结构相一致。通过搜集在各个专业计算机基础应用方面的经典案例,并将案例科学整合,以典型案例为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案例系统化、分类化和层次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以案例导向为驱动的系统教学模式,总体方案与框架如图1所示。

2.2构建基于网络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

根据整合后的以案例导向为驱动的教学模式框架,我们研究开发了一套基于网络环境下用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典型案例导向多媒体实验教学练习系统,该系统服务于整个教学与实验的全过程,其主要特征:①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相关案例练习和多种学习资源共享下载与作业提交等学生使用信息;②为教师上课提供丰富的各种类型的素材,教师也可以随时上传自己的案例素材和查看学生作业与批改作业,或者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通过该实验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增强学生对相关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科学素质为核心,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同时又反映出教师的导学作用。

该系统基于Web、采用B/S体系结构,结合.NET服务器技术以及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作为整个后台服务系统,同时利用前端的动态网页技术,进行软件开发与调试。

2.3基于案例导向教学模式的应用

2.3.1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创新的过程。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采用教材与教学资源等多种方式相结合:①以主教材的教学内容为主体,典型案例教学过程为框架;②多元化网络平台中的案例库为教学的参考资源做辅助,即提供给学生学习,也为任课教师作为备课的参考资料,并要求任课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下,根据不同专业学生,适当调整内容的深度与进度,应用不同典型案例方案,认真设计自己每一次课的教学内容,因学生专业不同而施教;③有多媒体课件的支持;④多媒体教学系统中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自学与练习的内容。例如在提供的Word学习子系统中提供有:Word经典案例练习与分析、毕业论文排版指导、作业实践练习、问题的提交、教师对案例的评价等功能。使学生在练习中能够有的放矢的学习,避免常出现的操作错误,如果出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还能及时上传问题,教师能实时了解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对自己的教学案例提出评价和改进方案[3],并将其结论通过评价系统提交,便于以后的教学。其目的达到学生学习自主化、资源整合多元化、教学辅助多样化。

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学生不仅能理解所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将计算机技术与本专业知识结合,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2开拓新的实践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实验教学模式上,积极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案例导向学习模式多媒体教学系统和案例库教学平台的开发构建,探索利用网络和教学资源的开放式教学新模式,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在研制的典型案例导向多媒体实验教学练习系统中,由课程学习园地和课程讨论与交流两大模块组成。①在学习园地部分,将本课程划分为计算机操作与组成、计算机网络、Office2007 Word、Office2007 Excel、Office2007 PowerPoint五大模块;每一块都为学生按专业分层次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供浏览下载,其中包括常见错误模板(易出错操作图样与出错分析等)、毕业设计论文模板、经典案例分析与练习、作业实践练习等,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知识的延伸和必要内容的补充[4]。②讨论、交流部分,以论坛的形式,利用网络及时答疑解惑,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网上教学园地的建设,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作为反馈关于教学效果、质量方面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任课教师都能从中及时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供有益的参考。③学生通过网络教学系统,随时可以上传和下载自己的作业与作业要求,教师可随时随地查看学生作业的上交情况和作业的批改。

通过实验教学中的实际操作,旨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和动手能力,将课本中讲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

2.3.3考核模式的改革

考试模式通常用的有两种:标准化和传统方式。标准化具有试题容量大、内容广泛、知识覆盖面宽、考试信度和效度好等优点,但缺点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而传统的考核方式难以真实反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技能。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内容与知识结构特征,我们采用的是“无纸化网络考试形式”,总评成绩则由考试成绩和课堂评价相互结合:网络考试成绩占80%,课堂评价占20%(包括实验作业质量与次数、考勤等)。无纸化考试题目包括主观与客观两类题(各占40%分),主观题机器自动阅卷,客观题需要人工批阅。课堂评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情景、实际情况对学生随时随地的评价。这种综合考核方法可以有效地测试学生能否解决问题、综合或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目的是为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让学生成为主动、积极的学习者,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3结语

总之,基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多样化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使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不同需求得以改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自主性学习得以提高,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验环境得以丰富,同时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从而促进了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组织、实践环节、课堂教学等方面均受到师生好评。达到了培养出高质量的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由于该教学模式还在进一步的实践应用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

参考文献:

[1] 戴振华.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6):100-102.

[2] 庞晓琼.案例驱动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53-55.

[3] 夏秦,陈,顾刚.一个适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案例应用框架[J].实验技术管理,2009(11):101-106.

[4] 张俊玲,刘鸿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1):126-128.

Illustrative Case Oriented Teaching Model for College Basic Computer of Different Specialities

HOU Xiuhong, ZHENG Wenkui

(Computing Center, Hu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China)

第4篇:典型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近来学校要求我们教师能根据黄海潮的要求写教育教学案例,尤其是有效提问与有效教学案例。看了部分教师的教学案例之后,发现有一些案例的写作方法还没有掌握,有必要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问题:

较多教师的教学案例就是教案加分析。

什么是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应该是教学中的一个个案。是对单一的,典型的对象进行非完全的解剖分析。

特性是什么?

教学案例的第一个特性是具有典型性,是对个别的教学情节或者教学的事件或者教学的行为的剖析,需要剖析教师,剖析学生,剖析环境,剖析方法,剖析问题,剖析行为,剖析理念,剖析影响。是解剖“麻雀”式的,因为案例虽小,但也五脏俱全,案例就是这样。

教学案例的第二个特性是分析性。分析与反思有相同点但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需要进行理性思考,不同点是反思的角度常常单一化,甚至狭隘化,而分析要求将典型性的特性进行相对全面的分析。

第三点,教学案例具有真实性。所谓真实,就是教学案例不是假想,不是预设,而是教学行为的真实再现,可以是实录,可以是回忆,但不能假设。既然是真实的,所以教学案例是优缺点的共同体,不一定是一堂有效教学的成功案例。尤其是有成功又有失败的案例,分析的可能性才更强。所以,案例的基本特性是以事实说话。

第四点,教学案例具有深入性。教学研究需要能进行深入的分析,分析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样的过程就是分析的过程。我在暑期培训讲座中提出的由“想”到“法”的过程,我认为就是案例的深入性过程。对自己的一个案例能深入地去“想”,在“想”之后产生了“法”,这样就能真切的进行分析。

第五点,教学案例具有多样性。所谓的多样性,一是分析的多样性,二是形式的多样性。分析的多样性,是指教学对象和被教育对象的不同,所以,案例的分析是多样的。形式的多样性,是我认为怎样写的关键。

怎么写?

一,叙事追踪法

叙事是这类案例的基本行文格式,追踪是案例叙事的一个过程性,资料性的再现。对一个学生,一种课型,一种文体,一种学法进行系列追踪。假期中在培训中听到的李迪就是这样的成功者。

二,课题研究法

确立研究的课题,在课题的统一引领下进行案例的筛选,然后进行综合的分析。有效提问中可以对课堂问题的确立数量进行研究,可以对问题的提出方式进行研究,可以对问题的呈现方式进行研究,可以对主次问题进行研究。 三,夹叙夹议法

案例分析在课堂案例的叙事过程中及时地进行插入性反思分析,一边叙述案例,一边进行理性分析。这种方法可以利用在课堂实录性案例中。

四,实录反思法

首先进行教学案例实录,在实录过程的最后进行理性反思。注意,不能变成教案加反思这样的形式。应该是课堂教学案例实录,然后进行教学案例的反思。 五,问题引入法

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思维的基本模式来进行写作。在教学中发现了学生思维的迟缓或者思维注意力的涣散等为问题,然后再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的探索,最后寻找出有效提问的基本路径。

第5篇:典型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案例;有益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25-02

一、教育案例概说

1、教育案例研究法概念

具体地说,教育案例研究法,一般选定典型的个人、教育事件、教育机构或团体为研究对象,以其变化、发展过程为研究内容,搜集大量与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从中揭示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依次提出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改进措施,完善研究对象发展的方法。

2、教育案例的价值

(1)教育案例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对不可预期的教育事件的一种把握方式,对特定的、典型的教育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式。

(2)教育案例知识是教育知识结构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有学者(Shulman,1990)提出,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应由三类知识构成:①原理规则知识;②专业的案例知识;③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教师的知识分类将教育教学案例纳入了教师的知识系统。

(3)教育案例是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也是教育理论的“故乡”。

3、案例研究的一般程序案例有大有小

有的以一个人、一件事、一堂课,甚至一道题为对象,有的以一个国家、地区为研究范围,但都是围绕一个具体的对象展开。案例研究的方法丰富多样,如观察、访谈、测量、调查、统计等,要有利于收集和分析个案资料。

案例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程度的灵活性,并不存在标准的统一的报告格式,哪怕只是一孔之见,或仅是特殊问题或现象的研究,它依然可以唤起读者的思考,让读者品味。

二、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案例开发研究

1、学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

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数学素质教育在发展学生的智能、审美及个性品质方面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学生通过对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个性与共性、理论与应用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数学的历史观、辩证观和价值观。

2、例研究对数学素质教育案例开发的启示

(1)数学案例研究是案例法实施和成功的最佳切入点:在我国,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中还只是刚刚开始受到注意。教学三境界:传授知识一培养能力一优化素质,数学教学都是齐备的。数学是思维科学,也是应用科学,存在广泛的实践,然而现在都没有产生大量能为教师教学所用的教学案例,数学学科为教学案例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材料,一线教学有着丰富的素材和内容,亟待数学教师去开发。

(2)数学教育情境是案例开发的保障:教育案例是对数学实践中的问题的描述,与实践的联系是案例之所以对教育起作用的核心所在,也是案例的价值所在。广大一线数学教师是案例开发的重要主体。研究表明,由从事实践工作的教师所写的案例比起由研究者开发的案例,更加能引起读者的认同感。教师对自身实践活动的反恩,对自身实践活动不同角度的审视和反思自己的经历,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案例。数学广泛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为教师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3)案例开发应当与教育目的匹配:数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促进问题解决和能力的发展。数学教学内容分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代数三大部分,涉及领域广阔,开发出的案例应与特定的教师教育目的相匹配。从而改进教学观念、方法、手段,更有效地完成教育目标,并可作为范例,至少在教师教育实践中有借鉴意义。数学教育教学案例开发,不可好高骛远,只要是有益的反思、总结、描述,只要是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和现象都将是一笔财富。

3、数学教育教学案例开发研究是提升教师自己的最佳、最捷途径

21世纪教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师的素质是制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是发展综合国力的关键。除了搞好教育教学之外,教育科研能力已被提上议事日程,教师要在教育科研中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科研意识强的学者型现代化教师。作为教育一线实践者――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要搞学科改革研究、理论研究等多是盲目摘抄或感到力不从心,很多教师对撰写论文、搞学科教学研究感到难以下手。数学教育案例研究提供了现实的捷径。起点低,人人都能参与;范围广,处处留心皆学问;小中见大,深刻反思有创新。数学教育教学案例研究会很快提升科研能力,它务实求新,可操作性强,更是科研入门的最佳选择。

4、数学教育教学案例开发的方向

(1)数学教学的“建构学说”:1996年在西班牙举行的第8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 -8)把“建构学说”列为专题讨论题目之一,其基本精神是: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

(2)数学教学中创设“最近发展区”: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始终应当走在发展前面,指出:“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是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教学为发展开路。”为此,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他把心理机能的现有发展水平称作第一发展水平;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他人的帮助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称作第二发展水平;两种水平的差异称“最近发展区”。根据这一理论,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为学生创设知识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并使之转化为现有水平是促进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环节。用此理论指导数学教学,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及迁移发展的原有水平,把数学教材能动地进行深入分析和教法加工,创设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知识、能力逐步达到第二发展水平。

(3)数学教育教学创新行为:“创新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全面变革的主旋律。教育的目的最终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应积极探索中学数学教学中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的创新,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创新教育行为。

(4)研究性学习:国家教育部最近制定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其中在课程设置中对研究性学习安排了288个课时,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举措。数学新大纲专门制定了研究性学习选修内容,教师应积极投入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探索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5)在课外活动中张扬学生个性:①培养竞赛尖子,探索个人个案;②开设“趣味数学”,探索数学文化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连接;③开设“数学史话”,探索德育渗透到中学数学教学的途径;④开设“数学与美”,探索美育渗透到中学数学教育的途径;⑤开设“数学与棋艺”,探索思维训练的共性。甚至群体参与,探索课本课程改革创新案例。

三、数学教育案例研究应注意几个问题

1、案例报告应区别于一般的工作总结、实验研究报告、故事或实录。除了以上归纳的价值和程序外,也融合了科学性、文学艺术性和可读性。

第6篇:典型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学反思 方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原来的“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转变。要成为“反思型”教师,并不断提升教学反思的能力,应知晓教学反思的内容,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更应掌握教学反思的方法。

一、教学中设计反思法

成功的教学,体现在教师以自己创造性的教学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把握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若在课堂上设计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则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会很高。课后我总结出以下两点体会:

(1)抓住知识本质特征,设计一些诱发性的练习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问题的设计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设计一些既能让学生动手触摸、又能动脑思考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观察、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的探究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二、教学后日记反思法

教学日记反思法是指教师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把当天的教学心得体会记录下来的反思方法。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可见,教学日记的重要作用。教学日记的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成功的经验,也就是取得的达到或高于期望值的成就。(2)不足之处,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在所难免,如教学内容安排欠妥、教学方法设计不当、教学重点不突出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拿出勇气去面对。对教学中的失误之处,不仅要将问题记下来,而且要从主观上找原因,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中的前车之鉴。也就是低于期望值的结果。“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成功的教学总有须进一步改善、进一步优化的地方。

三、教学案例研究反思法

教学案例研究是以某一教学事件或现象为研究样本,通过反复的分析和研究,以案例的形式来揭示其内在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案例的选择应遵循真实性、典型性、价值性等原则。所谓真实性,是指案例发生在真实的教学中的真实的教学“故事”;所谓典型性,是指作为研究样本的案例,必须是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所谓价值性,是指案例应具有研究探讨的价值。教学案例的素材可以是:(1)研究自己的教学,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2)观察同事的教学,从中搜集案例;教学案例搜集之后,应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工具,对教学理念、学生观念、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理性反思。

四、学生学习过程反思法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教学反思中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例如,在教学中常见到这种现象:一些教师对学生做错题的处理方法是错一罚十,甚至错一罚百,而学生尽管苦不堪言、极不情愿,但还是照办,其结果是过一段时间后,再遇到同类型题仍然出错。这是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教师必须依据教育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为指导,深刻地剖析和反思,以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以增强教学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材内容的实践者,通过他们自己切身的体会,常常会形成一些意想不到的好的见解。有时学生的见解独具一格,对此,教师应将这些见解及时地记录下来。

五、教师交流对话反思法

新课程强调,教师之间应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加强交流对话,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交流对话反思是通过与其他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对话来进行反思的方法。我们知道,教师的个人反思有一定的局限性,“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请同事参与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共同分析,提供不同观点,聆听“多种声音”,可以促使教师借助集体的智慧,进行更为深刻、更为全面的反思。为此,教师应经常与同事进行交流,可以向同事叙述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征求同事的意见,使自己能正确地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也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来促进反思,“请进来”即邀请其他教师来到自己的课堂听课,请他们指出自己教学中的优点和须进一步完善之处;“走出去”即走出自己的课堂,走进他人的课堂,观摩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这样,可以反观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六、教学再设计反思法

教完每节课后,应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回顾总结。根据这节课的教学体会和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考虑下次课的教学设计,并及时修订教案。

七、教师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第7篇:典型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岗位业务流程;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087-02

所谓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就是以企业生产中的实际业务岗位、实际操作流程、实际典型项目作为教学案例的素材和标准,通过文字、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现,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的综合性教学资源。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主要培养汽车销售顾问、汽车售后服务、掌握汽车销售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随着我国汽车市场发展,最典型的特征是对汽车产品与服务需求已呈现出宽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1]面对汽车市场形势的变化,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只有积极应对,才能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基于产教融合,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以汽车后市场为切入点来推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将具有强大的创新力和生命力。基于此,本研究以汽车销售与汽车服务接待的企业生产实际为基础,探讨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构建思路、转化方法和基本架构。

一、案例库构建思路

职业技能教学案例的构建最佳来源应该是企业生产实际,基于如此环境培训出来的学员也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生产实际。因此,在构建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时应以汽车销售公司、汽车服务公司、汽车维修公司、汽车美容公司、保险公司、汽车租赁公司、汽车团购网站、汽车电商网站、二手车网站等企业平台的岗位操作、业务流程为对象,以销售和服务为重点。[2]

首先,调研与分析企业生产实际岗位,在此基础上明确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岗位群,确定典型业务情境与工作任务。通过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分析特定工作过程所包含的岗位知识、能力与素养,来进行“岗位业务企业案例”的反推,从而设计企业生产实际案例架构体系。然后,通过垂直分解、水平综合的方法将企业生产实际转化为教学案例,生成相应的教学案例架构体系。最后,将案例背景描述、案例配套资源(包括:视频、动画、图片、表格、文档)、相关知识和技能、企业案例指导、教学项目任务书进行有机整合,搭建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如图1所示。

二、案例库构建形式与内容

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就是以企业的岗位操作、业务流程为素材和标准,通过文字、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现,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的综合性教学资源。

标准作业流程方面的业务以视频案例为主,比如:邀约客户接待、六方位绕车展示;而客户信息登记、网络营销、车辆上牌等业务则以图片、文本案例为主。再次,教学案例库中每个案例设置理论导入、案例设置目的、重点与难点、对实训环境要求、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要求、对指导教师要求。[3]另外,教学案例库中的每个案例设置相关的问题供学生回答或练习,并根据案例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如客户接待业务采取角色扮演模式,而试乘试驾、绕车检查、保险理赔等业务则采用项目驱动模式。

三、企业案例反推方法

首先,调研与分析企业生产实际岗位,在此基础上明确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岗位群,确定典型业务情境与工作任务。通过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分析特定工作过程所包含的岗位知识、能力与素养,来进行“岗位业务案例”的反推,从而设计企业生产实际案例架构体系。[4]

下面以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汽车销售与服务方向为例,按照“岗位业务案例”的思路,由项目组合作企业提供对应的典型生产实际项目(案例),然后由院校成员根据对应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对生产实际工作项目(案例)进行可教学化改造。

1.就业面向岗位。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汽车销售与服务方向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面向汽车销售、汽车服务、汽车维修等方面的公司企业所需要的销售顾问、服务顾问、配件专员等岗位,一般必须具备的汽车性能评价与整车销售、汽车维修业务接待、配件管理与销售、二手车评估与交易等专项能力,以及具备销售主管、服务主管、配件经理等岗位所需的相应拓展能力,并具备爱岗敬业与协作沟通等良好职业道德,成为“懂技术、精服务、善营销、会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5]

2.岗位核心业务。汽车销售与服务方向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为客户提供问式的专业汽车消费咨询和导购服务,对应的核心业务主要包括汽车客户开发、客户跟踪、销售导购、销售洽谈、销售成交,以及保险、上牌、装潢、交车、理赔、年检等业务的介绍、成交或代办等。[6]

3.业务典型案例。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企业案例库架构体系的设计面向职业岗位,由职业岗位分析并得到本专业职业岗位群中每一个岗位的核心业务。在此基础上,进行业务的组合或分解,得出本专业的典型案例。以汽车营销与服务方向的案例收集情况为例,通过“岗位业务案例”反推法生成的。

来自企业生产实际的案例并不适合拿来直接用于教学,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对其进行转化,使其成为满足教师讲授、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案例,使收集整理的企业生产实际案例发挥最大的价值。我们一般采用如下两种方法:(1)垂直分解法。对于比较综合、复杂的企业案例,首先要经过一系列的剪裁和编排处理,剪掉过于复杂的、教学目标之外的内容,使生产过程精简化,将裁剪后的案例分解成一个个小案例,将每一个小案例再经过教学设计成为教学案例。(2)水平综合法。水平组合是将同一类型、同一岗位或同一业务内容的小案例,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组合成为一个综合案例,例如,“车辆雹灾定损”和“汽车碰撞定损”都属于事故车辆定损问题,这两个案例就可以水平组合成一个“事故车辆定损”的案例。

以实践为主导,以应用为目的,在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企业实践工程师与专业教师双向进行交流合作,工程师与校内老师共同从企业生产实际中提炼企业案例。[7]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案例的适用性及学生自身的特点确定转化的教学案例。

四、结语

基于企业岗位业务流程开发、转化的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由于企业的全程参与,不仅构建了再现生产实际环境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置身于高度仿真的实践环境中,同时,通过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巧妙融会贯通,使学生拓宽视野,增强解决题的能力。如能将企业生产实际的覆盖面进一步拓展,以及将岗位业务流程的提炼进一步细化,将会收获更全、更真的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

参考文献:

[1]方晓雄.高校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构建[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9):81-84.

[2]何彦虎.现代学徒制视域下企业生产实际型教学案例的教学实践以可编程控制器应用与实践课程为例[J].职业教育,2015,(10):46-49.

[3]刘连珂.铁路高职院校生产企业实际教学案例库建设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16):222-223.

[4]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汽车蓝皮书: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5)[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5]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丰田汽车公司.中国汽车技术发展报告(2014―2015)[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6]李治国,刘胜春,王冰.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M].长沙:湖南出版社,2012.

[7]王婀娜,舒尔茨.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之理论与案例[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

Based on the Post Business Process to Build Enterprise Production Practical Teaching Case Library

―Take the Automobile Marketing and Service Specialty as an Example

HUANG Ning

(Hunan Automobile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Zhuzhou,Hunan 412001,China)

第8篇:典型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西部 校本研究 农村 中小学 教师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028-04

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是一个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教育发展离不开优质的教师,教师是教育质量好坏的主要因素。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力量和主要参与者,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他们工作在教育第一线,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推手。教师的专业能力决定教学的成效,关系到学校能否为社会培养出思想品德高尚、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技能熟练、能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优秀人才。教师的专业要持续发展,就要从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寻找各种条件和机遇,探索发展的途径。西部属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使用于教育的经费受到限制,这给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教师应在现有的条件下,开展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研究,走自我发展的道路。开展校本研究,探索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改革,能推动农村基础教育事业不断往前发展。

一、校本研究的含义

所谓的校本,源自英语的“school-base”,意思是“以学校为根本”或“以学校为基础”。20世纪初,欧美的一些国家开始出现“以校为本”的教育改革,探索解决学校教育实际中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改革从最初一些学校的“小打小闹”演变成一场声势浩大的“校本运动”。校本研究指以学校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基础,以学校主要负责人、教学人员为研究主体力量,针对学校存在的各种教育教学具体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其主要含义涉及for school(为了学校)、in school(在学校中)及based on school(基于学校)等三个层面。“为了学校”,指的是研究的目的旨在解决学校及其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课程改革中所碰到的问题和挑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校与教师的双重发展。“改进”是校本研究的主要特征,研究既要解决学校和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各类问题,也要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校本研究的问题一般不涉及宏观问题,而是涉及学校管理者及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强调具体问题的解决,把具体问题的解决放在首位。强调从具体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把决策和理论体现在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修正、补充和完善。“在学校中”指学校自身的问题由学校的人解决,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乃至家长构成解决问题的主体力量,他们组成研究共同体,分析研究问题的原因,寻求问题解决的渠道。学校领导和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体验和观察研究活动的变化情况,以实践的方式检验理论、方案、计划的效度。“基于学校”的意思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切都以解决学校的问题为核心,围绕学校具体问题开展,“组织的各种培训、开展的各种研究、设计的各门课程等,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的种种潜力,让学校的资源能被充分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力释放得更彻底”。(许伟等,2009:34-35)

校本研究是基于学校自身存在问题的研究,是一种以学校管理者、教师为研究核心力量,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各种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的研究。其目的是改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学校、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发展,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以学校的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为研究主体力量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校本研究的以学校和教师问题为研究基础的教育研究模式有着与专业研究工作者的教育科学研究不同的本质和特征。

二、校本研究对教师发展的促进

教师发展也称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所从事的学科及其相关专业教育教学与研究能力方面的发展,即教师在专业思想、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成长过程。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界加大了对教师发展问题的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引起许多国家学者的关注,成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话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中小学教师开展课程改革所需的素质已不再是传统上学历层次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的获取,而是教学能力与教育研究水平的提升,实现的是由“教学型”到“教学研究型”教师的转变。校本研究是基于学校问题解决的一种校级课题研究活动,对促使学校问题的解决和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具有双重意义。

(一)促使教师反思教学行为,提升教学实施能力

“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包括教学监控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方法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教师激励评价能力、分析反馈能力,等等。”(贺永旺等,2011:15)校本研究的过程是教师反思、研究和总结的过程,是教师教学实施能力提高的过程。在研究中教师不断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按新一轮课改要求,用新的理念和理论观点审视、评价和分析自己教学行为,对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探索问题解决的策略。

(二)促使教师学习新理论,以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校本研究要求教师带着有关案例问题,深入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运用先进的理论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探究问题的解决办法。教师的理论学习旨在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学习的目的比较明确,学习愿望强烈,往往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研究学习,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用先进的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成效。

(三)促使教师研究解决问题,提高教育研究能力

校本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教学实际案例的分析与研究、论文及课题研究材料的撰写,这些工作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论文是教育教学案例研究成果最好的表现形式,课题研究材料是教育教学案例的一种升华,案例研究能给论文和课题研究提供翔实的材料。校本研究使教师把教育教学行为与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经验与教育教学做到有机结合,促使教师拓宽研究的思路,开阔研究的视野,扩大研究的渠道,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现状解析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具有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师专业能力构成要素包括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反思能力、教育研究能力、评价能力及交往能力等,核心要素是教学实施能力。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大都位于偏僻的乡镇,办学经费紧缺,教育发展困难,教学实施能力和教育研究的能力整体不高。不少教师教学思想保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安于现状。面对新课改,教学方法简单,没有创新精神。教学手段落后,无法较好地利用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能效。他们不写论文,不做课题研究,不知什么是科研,也不知道要研究什么。总体说来,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不足体现在施教能力、反思和研究能力、技术手段运用能力等方面。

(一)教学能力整体不高

教师的教学能力指的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包括教学选择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校教师受办学经费的限制,个人专业长期得不到发展,教学能力得不到提高。这主要表现为:教学选择能力不高,教学设计能力低下,教学实施能力不足,教学评价能力不强,教学创新能力不够。教师教学选择能力不高指的是在选择用于教学的资源时能力不足,不知道如何选择教学的目标、合适的教材、有用的资料、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设计能力低下指教师不能根据选择的资源及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目标,创设符合实际的教学情境,采用有效的策略,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教学,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教学实施能力不足指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没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不高,缺乏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沟通能力,缺乏课堂协调能力和指导学生的能力。教学评价能力不强指教师教学评价能力有限,评价方法较为简单,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够客观和恰当。教学创新能力不够指教师的教学思想比较保守,教学没能体现新课改要求,热衷使用老的方法,采用 “灌输式”、“教条式”等方式教学。

(二)反思和研究能力不足

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以自己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调整的能力。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精神较弱,不少教师的反思限于教育教学问题,方式较为简单。邓泽军教授做的调查发现,“53.7%的教师在遇到教育问题时趋向于与同事讨论,而查阅书籍报刊以及自己摸索这种内省式反思方式仅占14.4%和3.5%。”(邓泽军,2013:40-41)大多数教师不做教育教学研究,缺乏科研成果。邓泽军教授的调查还表明, “从未发表过论文和著作的教师比例占到了49.4%,其中38.8%的教师写过论文但未发表。”(邓泽军,2013:40-41)

(三)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不强

西部农村学校由于信息技术建设起步较晚,硬件设施配套不足,很多学校只配有一间多媒体教室,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极低,教师缺乏必要的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意识比较淡薄,有效运用能力普遍偏低,难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求。邓泽军教授的调查表明,“西部农村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电教设备的较少,仅占调查总人数的27.9%,而不太会用、从来不用、很少使用及学校没有的比例则高达54.5%。” (邓泽军,2013:41-42)

四、开展校本研究的策略

西部中小学教师能力现状不能令人满意,需要通过教育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教学案例研究、小课题研究等研究方式,梳理教学实践中碰到的难题,从中寻找有价值的研究论题,探究问题解决的路径,以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促进自身发展。开展基于本校实际问题的研究活动,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使自身专业获得可持续发展。教师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发展需求,选择研究的方向和合适的研究方式。

(一)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是把教育行动与教育研究结合起来的一项研究活动,可以用“观察”、“反思”和“运用”等三个关键词来概括。研究的特点包括“为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和“由行动者研究”三个方面。“为行动研究”指的是研究的目的旨在解决教学的实践者及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为了建构新的学术理论,其具有实用性和即时性。“在行动中研究”指的是研究的情境和研究的方式。研究的环境就是研究者即教师所处的教育教学工作环境;研究过程就是研究者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研究者行动的表现。“由行动者研究”指的是研究的主体力量是在一线工作的教师,不是专门从事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加以分析研究,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研究的问题是学校特有的问题,属于个案研究。研究结果是解决问题,在小范围内有效,不值得推广运用。教师是行动研究的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面临许多问题,应认真梳理,从中选择研究的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是:发现问题 (确定问题)、分析问题 (界定并诊断问题的初步原因)、拟定研究计划、收集资料与实施计划、检验措施的有效性、依据效果修正原始计划、整理研究成果。行动研究能使教师能自觉地从事研究,培养教师感知问题的敏锐性,增强教师对学生需求的关注,随时收集资料并思考其意义,发展其在教育活动情景中分析、反思和决策的能力。

(二)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它非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通过教育叙事展开对现象的思索,对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将客观的过程、真实的体验、主观的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一种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过程。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即研究者)以叙事或讲故事的方式对教育教学事件进行描述、分析、论证和反思的研究方法,其目的是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的教育教学事件中发掘隐含其中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解释、发现或揭示教育的本质与规律。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研究者既是教育教学事件的叙述者,又是事件的记述者。如果叙述的内容是叙述者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那么这样的教育叙事研究就可以被看作是叙事行动研究。这种研究方式旨在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研究者只是教育教学事件的叙述者,而事件的记述者由其他教师或教育研究者承担。这种研究方式常被专职的教育研究者所采用,通常以教师为观察和访谈的对象,从教师的叙述中,或从教师所提供的资料(如备课本或工作日志)中分析和归纳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解释或揭示教育教学的规律。叙事研究的过程通常是:确定所探究教育现象之中的研究问题―选择研究个体―搜集故事,建构现场文本―编码并重新讲述故事―确定个体故事包含的主题或类属―撰写研究文本,确认与评估研究。

(三)教学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case)指的是已发生的、真实的、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包含在内的典型性事件。教学案例则是对教学活动中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学规律、教学思想、教学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和分析,其一般是课堂教学发生的真实故事,是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或困惑所做的真实记录。其内涵包含五个层次:1.案例必须是真实发生过的、不是虚构的。案例的撰写者为当事人或者直接的旁观者,其亲历事件的发生过程。2.所描述的事件或情境中包含有矛盾冲突和普遍性的疑难问题。3.反映的问题必须是典型性与普遍性问题。4.案例所描述的事件以及所反映的主题能给人们带来思考,给其他教师带来借鉴。5.案例的叙事性。案例以讲故事的方式描述出来,或以理论逻辑的方式将事件概括出来。教学案例的结构:背景―主题―细节―结果―评析。

教学案例研究是以教学中的某一现象即教学案例为研究样本,通过观察、反思、讨论、查阅文献等分析和研究,以一定的形式来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是教师提升教学成效的一种方式,在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可以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他人的教育教学进行剖析,也可以以“当事人”的身份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享他人的教育教学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分析诊断问题并寻求对策,自觉调整、改进、完善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案例研究的步骤是:明确案例主题―精心设计―进入教学―反思教学―撰写案例―形成案例。

(四)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基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属于校级课题研究的范畴,与“学术派”的教育理论层面研究不同,它“是以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运用教育科研方法,教师个人或几个人合作,在不长的时间内共同研究并取得结果,其研究结果可以直接被应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并取得实效”(徐世贵等,2011:25)。小课题的显著特点是研究的范围小,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时间短,用于研究的方法简单,容易操作。其研究的问题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师在教学实践遇到的,可以是某个单元、某个环节的问题,也可以是某些现象、案例。课题的研究形式多样化,可以申报立项,也可以不申报立项。研究的内容和时间自主,研究什么、何时研究、如何研究由教师自主决定。研究的组织形式可以是个人行为,也可以是小组行为。研究的问题源于实践,成果可直接运用于指导具体教学实践。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反思自身教学行为,选择有价值的课题,对各种疑惑进行研究。

小课题的研究方案:问题现状―成因解析―研究目的、内容与对象―研究时间―采取措施―成果预测―研究成员。

五、结束语

教育要发展,其根在改革。改革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力,没有改革,教育的发展就会停滞。教师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力量,教育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一支整体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受经济因素的制约,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方面遇到不少困难,应在现有有限的条件下,树立教育科研意识,根据新一轮课改要求,立足本校问题实际,开展校本研究,以科研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施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推动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

[ 参 考 文 献 ]

[1]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许伟,胡庆芳,等.校本培训创新:青年教师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 贺永旺,等.提升教师教学实施能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第9篇:典型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声乐专业 重唱课程 音乐审美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ommon Case Studies on Vocal Teaching of College Music Education Majors

FAN Ping, LI Xiaoliang, SHENG Ruiqiang, HE Chunliang, LIU Lin

(Xi'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Xi'an, Shaanxi 710061)

Abstract Teaching case study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nhance teachers' teaching level.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majors to study vocal music education teaching case, and take vocal quartet and music aesthetic courses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for vocal music teaching as teaching case, the study includes preparation stage of preparation, classroom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after-school feelings and experience.

Key words music education; vocal majors; quartet courses; music aesthetic

1 高校音乐教育研究声乐教学案例的必要性

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记录和叙述,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的难点、重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还包括对整个教学案例的分析、思考和总结。教学案例记叙的不仅仅是教学行为,更重要的是记录伴随教学行为而产生的思考和感悟。教学案例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困惑、矛盾、产生的想法、解决困难和困惑而产生的思路和对策等。

研究高校音乐教学声乐专业教学案例,可以帮助音乐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正确地认识声乐教育在整个音乐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声乐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促进高校音乐教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本文选取了对声乐教育来说非常重要的重唱课程和音乐审美课程为例进行声乐教学案例研究。

2 重唱课程教学案例研究

重唱是声乐的演唱形式之一,重唱教学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唱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个人声发出的歌唱旋律叠加起来,并对叠加进行深入发展的一种声乐体裁,叠加的法则一般要遵从多声思维的法则。重唱在声乐中非常重要,它可以利用和声的技巧,使得声乐更加立体化。

在重唱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在理论上了解什么是重唱,并通过实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使学生了解重唱的组成,掌握重唱中各声部的特征。只有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学生才能将重唱灵活运用在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中。这就要求在声乐课上,要提高对学生嗓音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声音运用能力。

在重唱课程上,笔者安排学生从简单的曲目开始练习重唱。在练习一段时间简单的重唱之后,可以给学生加入一些当前流行组合的重唱曲目,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去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在重唱训练中,要着重加强培养学生对声音的运用,包括声音的节奏、音色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根据音乐想象画面,甚至要求学生根据曲目表达的情景来进行表演,锻炼学生的形体动作。课程最后,可以引导学生从简单的曲目逐渐过渡到难度较大的重唱曲目。在整个教学中,学生要学习怎样去分析作品、怎样进行人物塑造,还要去训练多种形式的重唱和舞台实践。此教学案例的难点在于怎样引导学生练习重唱中的声部平衡,培养学生控制好声音和音色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自己的声音和其他声部之间的音准关系,那么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也会提高。

通过重唱课程的教学案例研究,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与诸位教师分享:(1)教师应当勇于突破传统课堂,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实践,教师只起到引导和辅导的作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在声乐教学中,可以把舞蹈或者表演与演唱结合起来。舞蹈与演唱的结合可以达到歌和舞相互渗透的作用,载歌载舞的形式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使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艺术氛围。这对教师本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针对舞蹈方面的气质、风度、形体、表情等给予指导,这样的教法也比较生动。(3)在进行重唱教学时要因材施教。专业音乐学校对声乐系学生的要求包括学生要建立自己的歌唱声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而重唱是需要学生互助协作的演唱形式,更应当注意每个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因材施教。

3 音乐审美教学案例研究

声乐是一种和美有关的艺术,她表现美,创造美,让观众感受美。声乐能把人的歌喉、音乐、语言、文学融合为一个整体,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赏者,都能从声乐中获得美的愉悦。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下转第167页)(上接第111页)也不可忽视。

在备课阶段,教师应该用心挖掘声乐的美,做好充分准备。在选择给学生用来练习的曲目时,也不能只注重呼吸、发声等技术训练,应该选择能让学生在旋律流动中更容易感受到美感的曲目。选择曲目时也要注意该曲目的艺术性、思想性和审美价值。在最后的个别训练辅导备课环节,教师尤其要注意学生的嗓音个性,不能使用一成不变的教材,要注重培养学生演唱风格的多样化,保护学生的个性特色。

课堂教学以教师范唱为开端。教师先准确、完整地将歌曲演唱一遍,要注意演唱的时候必须感情充沛。范唱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它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生动的样板,也使得学生通过聆听获得艺术的享受。范唱除了增加真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有助于树立教师的职业形象。所以在音乐审美教学中,笔者将范唱作为教学的开始环节。在范唱结束后,教师应当对歌曲加以介绍,包括歌曲的创造背景、表现手法、风格等等,使学生的直观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歌曲的美感。

在接下来的学生练习中,要引导学生以审美为基础,不断地琢磨、理解、记忆。在练习中要注重带领学生从易到难。先从简单的音阶练习开始,慢慢进入带词练习,最后再到完整练习。

学生达到流畅演唱之后,课堂进入下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去整体把握歌曲的艺术形象,启发学生领会歌曲的内涵,感悟作品的风格。启发学生抒发自己对歌曲的审美意境,进行创新演唱,对模仿演唱做一个提升,从在歌曲中感受美上升到从自我感受美的境界。

通过音乐审美教学案例研究,笔者发现,审美教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在声乐课上教师应当通过运用范唱、艺术处理、教唱、伴奏等等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中饱和的情感,由此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4 总结

教学案例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真实记录、典型记录,也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真实体现,因此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宝贵资源,是教师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教学案例研究是教师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论述了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研究声乐教学案例的必要性,并以重唱课程和音乐审美课程为例进行声乐教学案例研究,重唱课程和音乐审美课程都是声乐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本文研究了相关课程备课阶段的准备工作、课堂实施过程以及笔者课后得到的感悟和提升。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人文社科专项)“声乐教学常用案例研究”( 课题编号:2013JK0508)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彭勇军.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126-127.

[2] 吴晓.民族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滞后的原因与对策探究[J].北方音乐,2011.4:85-86.

[3] 刘伟,王善虎,吕小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探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3.5: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