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课程设计范文

计算机课程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课程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课程设计

第1篇:计算机课程设计范文

1、程序设计是中学生计算机课程的基本内容吗?

2、必须“尽快终止”程序设计的教学吗?

最后提出了作者的看法:“中学计算机课程要以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性操作为主,程序设计是更高层次的学习内容” 。在时间和学生的接受水平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并尽可能早地在计算机课中安排一些程序设计内容,但内容和深度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认知特点做精心的安排。

当前关于中小学计算机课程设置的一个争论焦点是计算机课程中要不要有“程序设计”的内容,如果有,应该要求到什么程度?下面我们专门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澄清几个概念

1. 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语言

在一些教师的脑中和普及计算机知识的书中,常把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例如一本全国范围发行的计算机普及读物中写道:“为了和电脑交流信息,也要通过语言,……,由于电脑语言就是用来告诉电脑按次序干什么事情的,所以电脑语言又称为程序设计语言。”可见这个问题不是个别人的问题,而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必须加以澄清。

什么是计算机语言?“①狭义的指计算机可以执行的机器语言。②广义的指一切用于人与计算机通讯的语言。包括程序设计语言,各种专用的或通用的命令语言、查询语言、定义语言等。”[1]现在一般采用后一种说法。

什么是程序设计语言?“泛指一切用于书写计算机程序的语言,包括汇编语言、机器语言,以及一般称为高级语言的完全符号形式的独立于具体计算机的语言。”[1]

上面两段引言很清楚地说明了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语言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计算机语言是外延较大的概念,程序设计语言只是计算机语言下的一个属概念。“我们和计算机打交道,就要用计算机语言”这句话是对的,但用计算机语言与计算机打交道,不一定要用程序设计语言。我们用DOS命令,就是在用计算机语言棗命令语言;我们用鼠标单击某一图标,让计算机执行某一操作也是一种计算机语言。但它们都不是程序设计语言。当然这些命令语言,最后都要翻译成机器语言去执行,但这是计算机内部运行机制的问题,绝不能以此为理由把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否则也不用区分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了,因为它们最终也都要翻译成机器语言)。

弄清了这两个概念的不同,一些说法的正确与否也就不言自明了。例如有人说:“人们交流要通过语言,人要和计算机打交道,也要通过语言,所以要使用计算机必须学习程序设计语言。”前半句话指的是计算机语言,而后半句话指的是程序设计语言,由于“偷换”了概念,推理不合逻辑,结论也就不可靠了。当然说这句话的人,我相信绝不是有意的诡辩,而是由于概念的混乱,自己欺骗了自己。 我们使用计算机,和计算机打交道,一定要学习计算机语言。我们学习DOS命令,学习Windows操作,就是学习管理计算机资源的语言。我们学习某种应用软件的操作,也是学习计算机语言。总之,我们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一直在学习计算机语言,一直是通过计算机语言和计算机打交道,但这不是程序设计语言。也就是说,学习使用计算机,一定要学习计算机语言,但不一定要学习程序设计语言。

2. 学习程序设计≠学习程序设计语言

在讨论中另一个模糊的概念是把学习程序设计和学习程序设计语言混为一谈。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马希文教授写道:“用一串符号把一个计算机过程描述出来,就是一个程序。……要制定一些严格的规则,以确定什么样的符号表示什么样的程序。这些规则的总和就叫做一种语言。”[2]

马希文教授又接着写道:“一个完整的程序设计过程大体有以下几个步骤:(1)要把程序的功能描述清楚。……(2)用程序语言把预定的计算方案书写出来。这是程序设计中最有特色的部分。简单的计算可以直觉地进行程序设计。复杂的计算往往可以由简单的程序按照各种模式搭配而成。然而,却没有一种机械的办法可生成各种程序,换句话说,程序的设计是一件具有创造性的工作。(3)证明程序的正确性。……(4)在实际工作中,试算和修正是不可缺少的。” [2]

从上面两段引言中可以看出,语言是“严格的…规则总和”,我们学习一种程序设计语言,就是学习这种语言的规则,即学习语法、语义、程序及其他一些规定。这里涉及的是严格的定义,严格的书写方法,没有任何的创造性可言(一个字母一个标点都不能错)。而学习程序设计是学习“设计过程”,内容主要是描述功能、书写方案、证明正确性和试算和修正。程序设计“是一件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两者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当然学习程序设计一般应选用一种语言作为工具,学程序设计就必须学程序语言,学习时两者是不可能绝然分开的。但问题是各自的地位是什么?以哪个作为重点?我们中小学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是让学生掌握一种程序语言呢?还是把程序语言作为一种载体,一种学习程序设计的工具,而把教学目标和重点落在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上?这就是当前计算机教学中的带根本性的分歧点。目前很多计算机教师在进行程序设计教学时,往往把很大的精力,甚至是主要精力放在语法和语义上,他们不自觉地把程序设计的课上成了“程序语言”课,违背了我们的教学目标,原因就是没有真正区别清楚程序设计和程序语言这两者之间的不同。

二、程序设计是中学生计算机课程的基本内容吗?

1.一部分人明确地提出计算机课中必须有程序设计内容,理由是“它是计算机学科的核心内容”。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程序设计是否是核心内容;二是中学计算机课程是否应该按计算机学科专业要求来设置内容。

对于第一个问题,在大学计算机本科教学计划《计算机教学计划1993》中列出了计算机学科主科目有九项,而“程序设计”仅是其中一项[3]。为什么在9项中只选择了“程序设计”这一科目为核心科目?为什么不选其他科目?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根据是什么?

对于第二个问题早有定论,中学是基础教育不是专业教育,课程应该主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来设置,同时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科本身的需要。提出上述看法的人,不自觉地受到了“学科中心论”的影响,其理论基础就是错误的,因此论点也就不能成立。

2.有人认为,选“程序设计”内容是因为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论点在一定条件下说是正确的。我国十几年来在国内外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中,涌现出大批的优秀人才,这些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程序设计锻炼确实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进入大学后的表现也证明了这点。 但研究任何问题不能脱离实际抽象地论证。我们这里谈的不是竞赛,不是少数优秀学生的课外活动,而是全体学生都要学习的计算机课程,即素质教育。目前我国计算机课一般在高一开设,总共只有60-70学时。在这几十学时内要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还要学习应用软件的使用以及操作系统的初步知识。这样留给学习程序设计的时间至多只有30多学时。在这样少的课时内,能学多少程序设计的内容?全体学生能达到什么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有多大提高?根据笔者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至少需要40以上学时大部分学生才能学会初步BASIC程序设计,80以上学时才能进行真正的程序设计(算法设计),这时候才能真正谈及能力的提高。

另外,我们这里讨论的不是一些小问题,而是涉及到国家政策的制定,关系到千百万学生的大问题。因此结论必须有比较可靠的理论和实践根据,只凭个人直觉和的经验是不够的。提出这一结论的人能拿出什么比较可靠的科学的依据证明这一点?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而国外一些实验却对这一假设作出了否定性的结论。美国的玛霞·林和她的同事在1985年的一份报告中表明,“在普通学校,学生在学习程序设计语言时,一般能力是重要的。能力低的组,最后程序设计语言成绩评定也低。能力高的组,最后成绩也高。”[4]美国银行街的柯兰德等人的报告也指出:“要成为程序设计的专家,至少要有500小时以上的上机时间,而大部分只有10-12台微机用于程序设计课的学校,上机时间很少,即使一些学生家里有计算机,对他们最后程序设计能力的测量,效果并不显著。”[4]虽然我国与美国相比有很多特殊性,美国的结论不能照搬到我国来,但还是有很大参考价值的。 因此,在较短时间内的程序设计课,能否使大部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仍是需要研究的课题。

3.有人提出学生学习BASIC程序设计目的是为了使他们懂得“计算机能做什么,是怎样工作的?”

这句话如果是在70年代或80年代初讲的,有一定的道理,因为那时计算机软件还很不丰富,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大多数情况下还必须使用者自己编程。并且在编程时必须了解计算机的软硬件结构和工作过程。但在计算机的软、硬件的功能、数量和质量极大发展的90年代,还拿来作为学习程序设计的主要理由,似乎有些过时了。目前在简单的BASIC程序设计和具有强大功能的应用软件之间已产生了一道鸿沟,两者之间差距非常大,要通过简单的BASIC程序设计学习来了解现代计算机系统的功能,犹如“瞎子摸象”。在应用软件中表现出来的一些计算机能力,在简单的BASIC程序设计中很难得到。例如文字处理软件中的块操作和排版功能,超文本链接功能,在简单的程序设计学习中就很难体会到。反之,通过应用软件学习所能了解的计算机功能却大大超过简单程序设计中的功能。例如应用软件中的打印功能已大大超过BASIC中PRINT(打印)语句所能了解到的功能;输入功能也大大超过INPUT语句所能提供的信息。

马希文教授也早就指出:“我们研究程序设计时,可以选用一种适当的语言。这样,我们就可以只研究用语言书写的程序,而不去过问这种程序在具体计算机上到底是怎样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就是一种抽象的计算机。”[2]也就是说学习程序设计,特别是高级语言的程序设计,了解的是抽象的计算机。什么是“抽象”?抽象就是“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程序设计中的抽象,马希文教授在上面这段话中已说得很明白,即“只研究用语言书写的程序,而不去过问这种程序在具体计算机上到底是怎样实现的。”。既然舍弃了“在具体计算机上是怎样实现的”内容,怎么能通过程序设计来懂得“计算机能做什么,是怎样工作的”呢?

当然上述说法在一定意义上还是有可取之处。一个计算机系统可以被看作是由硬件和软件按层次方式构成的,每层表示一组功能和一个接口。每一层都在一定深度和范围反映计算机系统的功能和工作状况[5]。学生们学习应用软件的知识和操作只是从最高层面上了解计算机的功能和工作状况。而学习程序设计则是从更深一层面,即语言处理层面来了解计算机的功能和工作状况。因此我认为如果上述说法改为“学习程序设计是从更深的层面,从语言处理的层面上了解计算机能做什么,是怎样工作的。”就无可非议了。

三、必须“尽快终止”程序设计的教学吗?

1997年国家教委收到了两封信件,一是联合国(UNDP/CPR)首席技术顾问大卫·艾伦写的;另一封是纽约市立大学约克学院传播技术级电脑中心主任黄哲操写的。信中他们对我国的计算机教育事业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但也以美国为例对我们发出了警告:“尽快终止中小学作为普遍的教学要求的计算机语言课”“如不彻底改变方向,一切证据表明中国中小学计算机教学将面临最大的灾难。”

对于这样严厉的警告,我们应如何看待?当然应当认真地研究他们的建议和批评,吸取其中有用之处。但我认为,最了解中国的是我们自己,中国和美国相比较,在经济发展上,在文化传统上有很大的差别。在美国是好的经验,在中国不一定是好的;在美国行不通的、失败的办法,在中国可能会成功。我们已经有了十几年的计算机教育经验,我们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来决定我们的政策。

我国的一些教师也有以上类似的看法,他们认为:“计算机学科没有必要学习程序设计,只需要学习计算机操作方法和一些社会上流行的软件使用就可以了。”而且还提出了“一些学生在学校学习了程序设计,到社会上完全无用,仍需从头学起”的说法。 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的软件涌现,计算机处理各种信息的速度和功能大大提高,一般的应用都有现成的软件,不必要自己编程。因此上面看法有其正确的一面。过去的计算机课教学,由于各种原因以BASIC语言教学为主,忽视和根本没有实际操作和应用软件的使用。不论是中学还是小学,不论是普通中学还是职业高中,无一区别都是一个模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非所用的结果,特别是对准备毕业后立即就业的那部分学生。

但上述说法从基本点上、从理论上说是不正确的。首先,这种说法指导思想是受了“社会中心”论的影响,即当前社会上需要什么就学什么,是一种急功近利、实用主义的做法。

我们不反对从社会需要出发来考虑课程的设置,不但不反对,而且要提倡。我们也不反对学习一些实用的应用软件,而且赞同在新教材中增加一些应用软件的内容(我个人认为,在初中的计算机教材中,实用部分可以占全部内容的 70%到 80%)。但在这里,我们和持这些观点的人有一个根本上和原则上的区别:我们不但考虑社会当前的需要,而且更注重社会长远的需要。我们不但着眼于学生当前学习和就业的需要,更注重学生将来的学习以及终生教育的需要。出发点不同,在内容的选择上,在教材的安排上,以及在教法上,就会有根本性的区别。 上述观点第二个错误是混淆了不同教育的性质。普通中小学教育是素质教育,它与职业教育不同。上述观点把素质教育与就业教育等同起来了。

就是职业教育,上述观点也是不完全正确的。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而更重要的应该是能力。这就不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懂得汽车的基本原理也能开车,但绝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驾驶员。同样道理,如果只会一些具体应用软件的使用,不懂得有关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就不可能很好地使用计算机,成为一名优秀的计算机应用人员。我很赞同下面一段很有哲理性的话:“必须坚持技术基础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兼顾,... 如果不进行技术基础教育,就缺乏后劲,难以掌握高技术;如果不学习当地的实用技术,就不易起步,难以把最基本的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按照布鲁纳的知识迁移理论, 扎实的技术基础教育,有利于学生去掌握实用技术,起到举一反三作用;良好的实用技术教育,有利于扩展和提高技术基础教育,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6]而且将来的社会职业的变动将是很频繁的,一生中职业变动四五种是常事。这就更要求我们的教育从学生的长远着想,注意基础知识的教育,注意能力的培养。

四、程序设计方法尽可能早学习

我认为计算机课程还是应该安排一些初步的程序设计的内容,而且越早越好。为什么要安排一些初步的程序设计内容?我的理由与上述的几种不同。

第一个理由是,计算机学科有于其他学科很不同的特点。关于这一点,当代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唐·依·克努特(D.E.Knuth)在他的巨著《计算机程序设计技巧》中有很精辟的论述。他写道:“能把问题的解法表达成计算机能够‘理解’的一种明显形式(这些机器没有普通的感觉;它还不会‘思考’。但它能准确地不折不扣地去做让它做的事情。当一个人初次试图使用一台计算机时,这是最难以掌握的概念)。”[7]。但是这个“最难以掌握的概念”又是真正学会使用计算机所不可缺少的。怎样来掌握它呢?经验告诉我们,学会计算机的初步操作,学习一些应用软件的使用,能初步了解这个概念。但是要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学习程序设计是一个较好的途径。程序设计要建立数学模型,要进行算法设计,这些就是克努特所说的“把问题的解法表达成计算机能够‘理解’的一种明显形式”;在用计算机语言进行编程时,就要了解有哪些语句,它们的功能的什么。这些实际上就是了解计算机“能准确地不折不扣地去做让它做的事情”。

第二个理由前面已说及,即学生们学习应用软件知识和操作只是从最高层面上了解计算机的功能和工作状况。而学习程序设计则是从更深一层面,即语言处理层面来了解计算机的功能和工作状况。

第三个理由是程序设计虽然不是计算机科学核心课程,但它是一个基础课程。计算机学科的其它课程,如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等,除学习一些理论外,很重要一项就是在计算机上实验,这些实验大部分要编程序,也就是要会用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相应的程序。所以大学计算机专业都把学习一种程序设计语言作为基础课程之一。如果在中学就给学生打下这方面的基础,就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那些在中学已学会了程序设计的大学生回来的反映,很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的基础教育任务之一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后备力量,也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中小学打下程序设计的基础,有利于他们进入大学的深造和就业以后的继续教育。

为什么要“尽可能早学习”呢?在计算机普及工作中,很多教师都有这样一种体会,只要内容和教法适当,程序设计入门,初中学生比高中学生容易,甚至高年级小学生比初中学生容易,最困难的是成年人(这里不是针对个别人,而是大多数人来谈的,即从统计的角度来谈的)。这种“怪”现象如何解释呢?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人的头脑中的知识,不是杂乱无章地或简单地存储着的,而是有一定的结构,即认知结构。学习就是科学的逻辑结构和人的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之间的矛盾和转化。“当儿童认识一种新事物时,总是先用原有的图式(即认知结构)去同化(即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如获成功,便得到认识上的平衡,否则就进行异化,调整原有图式或创造新图式,直至取得新的平衡为止”[8]。

程序设计是一种新的知识结构,它与其他学科的结构,如数学知识结构、物理知识结构等,有很大的区别。唐·依·克努特的论述中提到“这是最难以掌握的概念”,为什么“最难以掌握”?就是因为这种知识结构与以往人们学习的知识结构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当一个初学者学习程序设计时,在把这种新的知识结构纳入自己原有的认知体系中(同化)时,由于结构差别太大,就会遇到原有结构的“顽强抵抗”,必须创建新的认知结构。而在这种新的认知结构的创建过程中,如果原有的认知结构越牢固,创立就越困难。一般地说,年龄越大认知结构就越牢固,越不容易改变。这就造成新的结构建立成人比高中生困难,高中学生比初中学生困难的现象,而小学生头脑像一张白纸,最容易接受新的东西。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尽早地学习“程序设计”这种知识,就会减少进一步学习的障碍。当然这种“程序设计”知识结构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它的内容多少,它的复杂程度的高低应该是不同的,应该有层次、有区别的。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委托国际信息处理学会(IFIP),编写了指导世界各国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文件《中学信息学课程》。其中有一段话,对于我们每个从事计算机教育的人会很有启发。现摘录如下:

“这里所指的程序设计非技术性的程序设计,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把‘你自己做的事情’转变成‘别人能做的事情’。这就要求能详尽地描述完成任务的过程,以便其他的人或其他的设备能准确地重复这一项工作。

这种完成任务的‘自动化’就被称作程序设计,有时也称作算法程序设计──信息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当使用复杂或先进的软件工具(如电子表格、数据库管理系统、操作系统,甚至文字处理系统)时,用算法的思想来思考或解决问题是必要的。

程序设计是帮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经验的一种快速、明确而适合的途径,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小型的程序员’,而是使得学生能用程序设计的方式进行思考。本着这个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掌握‘必须了解’的,至于程序语言中的独有的特点和假设就不是很重要了。教师必须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程序设计只是实现这个目的的一种手段。”[9]

儿童心理学中有一个“关键年龄”的说法,即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某一种技能或能力在某一特定时期最易获得,最易形成,如果错过这个时期,效果就会差些。例如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年龄,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年龄等。[10]那么,儿童青少年学习“程序设计”的关键年龄是在哪个时期?这是值得心理学家和计算机教育专家研究的课题。

五、初步结论

在中小学计算机课程中究竟要不要安排“程序设计”的内容?我完全赞同《指导纲要》的提法:“中学计算机课程要以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性操作为主,程序设计是更高层次的学习内容” [11]。在时间和学生的接受水平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并尽可能早地在计算机课中安排一些程序设计内容,但内容和深度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认知特点做精心的安排。

我个人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小学高年级可以学一些LOGO语言的程序设计,其主要内容是“海龟绘图”,通过LOGO学习一些几何知识,而在程序设计上只起到“熏陶”的作用,即起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初中阶段可以安排一些介绍什么是程序、什么是程序设计的简单的内容,只要求学生能理解一些简单的程序就可以了,不必要求能编程。高中阶段可以较系统地学习一些程序设计知识,了解程序设计过程,能编简单的程序,但在算法设计上只要求了解就可以了。另一方面可以大力开展以算法设计为主的课外活动和选修课,给那些程序设计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书目】

[1] 王攻本主编:《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辞典》1993年,405、404页。

[2] 马希文:《程序设计学》科学出版社,1985年,1页。

[3] 《计算机学科教学计划93》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年,9页。

[4] 陈琦:《中学计算机教育文选》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145页。

[5] 孙钟秀等:《操作系统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2页。

[6] 郭福昌:《试办农村综合初中,势在必行》《课程研究》1994年4期,7页。

[7] 唐·克努特:《计算机程序设计技巧》第一卷前言,国防工业出版社,1986年。

[8] 布鲁纳:《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28,31页。

[9] 《中学信息学课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49页。

第2篇:计算机课程设计范文

(一)计算机教学方式传统,缺乏创新。

计算机学科是教学中比较热门的技能学科,与很多基础学科比起来,计算机学科有很多科技优越性,在学生中受到普遍欢迎。但是近年来的计算机学科在表面上看欣欣向荣,实质教学中有很多不足,需要学校在教学中不断完善教学机制,提高教学质量。社会调查表明,很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学模式一直没有改变,还在延续传统教学体系,没有根据当今科技发展状况进行改革。教学成果不显著,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计算机学科在教学中只是根据教学大纲对专业知识进行删减或者压缩,没有走出跟着大纲走的教学模式。在这样恶性循环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具备专业竞争力并且不能将计算机技术灵活运用。甚至有很多学生走出校门的时候不能很好地运用办公软件,这就是计算机教学漏洞,教学质量跟不上社会发展。

(二)计算机学科课程设计不能实时更新。

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科课程设计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很多计算机的课程设计中存在问题。在学校调查中不难发现很多计算机的教材陈旧,对计算机中的实践教学,学校不能提供教学环境,没有相应的先进教学设备,使得教学与科技脱轨,相关试验对学生的实训力度不够,从而失去了计算机教学的意义。此外,在课程教材的编写上,大部分都是偏学术性的技能讲述,不能贴合实际使学生迅速领悟。大部分的教学编写上都有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教学的倾向,这既是学校的问题也是课程设计的失误。对于落后的教材不能及时删减,教材内容跟不上时代脚步,使得计算机科技力量黯然失色,甚至很多学校教材一直在连续使用,忽视了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不能突出知识的运用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特点。

(三)计算机教学内容不切实际。

目前,很多计算机教学课程在设置上比较单一,不能拓展,知识局限于教材,教师在授课时按照大纲走,不能将知识在课外延伸,内容呆板,说教式教学情节严重。另外计算机课程时间比较短,学生上机操作机会很少,导致学生对计算机学习兴趣降低。由于计算机教材的选择具有局限性,导致教学内容跟不上科技发展的脚步,学生不能系统学习计算机知识,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也是参差不齐。此外,当今的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很多信息不利于学生学习,教师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分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利弊,使得学生对丰富信息处理不当,对学生个人素质养成造成阻碍。一些学生在学校对计算机技术的接触机会少,只能通过课后在家中自己学习计算机知识,而学生自己不具自主性,达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既浪费时间,又不能从正面积极引导学生学习。

二、计算机教改的课程设计策略

(一)课程设计中引入多媒体教学。

对于计算机学科的理论知识完全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也能完成课堂任务,但是这样的方式对知识只能做到讲解,不能使学生直观感受计算机技能的实际应用。在课堂讲解中,教师很难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和概念用语言简洁通顺地表述出来,很多教师能够针对性地做一些教学道具,这是计算机教学上的小改变,但是很多挂图和模型不仅需要教师花费很多精力,还不能取得教学上的实际效果。因此,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应用比较广泛,不仅能辅助教师教学还能将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知识用视频直观表达出来,还能将抽象难懂的重点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活跃了课堂气氛。例如,在介绍计算机发展史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视频素材对计算机产生根源进行展示,并且利用素材逐一展现计算机各部分的功能,在具有吸引力的课堂中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认识。

(二)计算机教学需要加大实施力度。

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操作技能,有较强的互联网运用能力。对于教学目标来说,一是强调计算机的文化基础,是计算机学科中最为基础的层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系统基本操作,以及办公软件的熟练运用。二是使得学生利用计算机在互联网中汲取对学习有用的信息,这里还包括对知识的分类筛选,在信息爆炸时代,有很多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消极消息,需要学生提高信息分析处理的能力,在积极信息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三是计算机的技术基础,这一方面的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实际操作的基本思想和具体实际方法,逐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严格遵守,不能忽视每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机会,将计算机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改变传统说教模式。

(三)将课程设计具体实施。

计算机课程设计的具体实施主要分为三步,首先需要采取整体设计的方法。一是课程设计要将项目开发进行情景再现,模拟工作流程,在题材的选择上,选取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任务进行教学研究。二是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将学生设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对其进行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发挥能力,而教师在模拟教学中只起到辅助的作用。三是在计算机实践活动室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做到乐学多思。另外是教学上的直观设计,对学生采取头脑风暴的方式,找出学习中问题所在,选择出最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并组织学生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积极讨论,不仅增进了学生的交流,还促进解决问题灵感的迸发。

(四)课程设计体系面向求职需求。

在对学生职位需求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根据岗位的实际需求量变化,学校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要目的,不断改革课程设计的内容。众所周知,很多学校教学与学生就业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在工作中不能将学校知识充分发挥。学校应该根据市场中工作岗位的需求,对学校计算机课程进行设计,将学科知识在岗位中做好定位。学校应该善于利用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在校园中开展相应的教学模块,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将工作岗位与学习技能紧密结合,为学生毕业就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

三、结语

第3篇:计算机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 程序设计 课程群 建设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信息技术发展飞速的现代社会,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建设与研究程序设计课程群已经成了时代对计算机专业知识教育的基本要求。“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的关键内容,这个过程是对课程实践内容要求相对较高的过程。计算机课程的发展领域非常广阔,涉及到的内容也极为丰富,因此,利用建设程序设计课程群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开拓性思维是我们培养新时代计算机人才最重要的内容。

1研究内容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也有相应的要求和规定,即在本科四年的学习过程中,要把程序设计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应该把培养他们的程序设计能力放在最基本的能力培养方案之中。包括程序设计这项内容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有十多门,例如,C语言和C++程序设计,C语言可以作为工作系统设计语言,编写系统应用程序,也可以作为应用程序设计语言,编写不依赖计算机硬件的应用程序,代码清晰精简,十分灵活;C++是一种静态数据类型检查的、支持多重编程范式的通用程序设计语言。它支持过程化程序设计、数据抽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泛型程序设计等多种程序设计风格、数据结构课程和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面向对象的以及数据库的课程设计。还有一系列诸如Windows和Java等的程序设计,嵌入式程序设计和net程序设计等一系列课程。这些课程的应用设置完全是按照21世纪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特色来进行设置的。把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批实用性的人才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不仅要让他们了解计算机技术还要让他们培养基本的程序设计技巧和基本能力。

2方式构建

要设置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群,就要按照学校教学特色的不同来进行设置。学校要分清计算机市场的市场需要,确定程序设计的工作职能以及工作范围。把学校和企业进行紧密的结合与联系,把学校的专业教师和企业的相关专家进行紧密的结合与联系。组成一支由企业和专家共同组成的建设队伍。现有的课程包含的科目内容比较多,比如,数据结构以及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换句话说,也就是在已有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将课程群所包含的科目进行科学设置,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将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大量的修改。程序建设工作要在充分对企业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可以设置专门的操作程序,对学生的操作程序的技术进行评分,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其次,要根据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的基本能力进行课程群设置内容的组织。确定主要的课程内容,然后根据相关课程的性质进行课程群的建设。

3核心思路探索

(1)从已经建立起来的国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考虑,将各门课程科目在课程群里面进行科学的设置。

(2)就是仔细研究构建课程群的思路和主要框架,这个构建过程要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即,从知识点联系到课程主线,再从课程主线构建整个课程群,最后建立起课程群与课程群之间的体系链接。经过这一系列的步骤,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才能得到相应的明确,教学和应用之时,会体现出更有层次感的知识架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对知识进行准确的定位,最后进一步地将基础知识进行强化,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知识面会更广,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

(3)是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最好把理论知识、实践应用、课程群的体系都形成体系化的教学环节。即使用一条龙的模式进行授课,这样可以更清晰地分享给学生相应的程序设计和程序之间的衔接和转化。

(4)是加强对学生思维的扩展,让他们具备一定的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这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一步一步的进行,也可以从细节出发,引导学生去自主创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他们更具抽象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达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5)是将实验引入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里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程序设计里面去,这样一方面可以将枯燥的知识变得有意思,提升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对这门课程的热情,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更有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6)结合现在软件公司对人才的基本需求,和软件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明确所建设的程序设计课程群是否能够满足市对人才的需求。

(7)将理论考试和上机考试的成绩比例进行更加科学的分配,将程序设计也放在考试内容里设计出具有操作价值的上机考试科目。

(8)将自己的研究视角进行相应的改变,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课程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4结语

总之,通过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将建设程序设计课程群的过程设计得更加实用,是每一位计算机专业教师和相关院校需要钻研的问题。为了抑制传统教学模式造成的不利影响,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必须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实现一条龙的设计步骤,把教师放在教育引导的位置上,强化对学生相关实际应用专业知识素养的培养。教师要从细节出发,引导学生去自主创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他们更具抽象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达到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群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 丁丽.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与改革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6).

[2] 孙雷,王新,张丽英等.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群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

第4篇:计算机课程设计范文

1.1课程内容建设

在课程内容建设上,配合教学实施与监控,创造性地将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分解、“裁剪”与“重构”。程序设计基础是通过一种程序设计语言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能,在课堂上讲授过多的语言细节往往影响学生对思想的领会。计算机问题求解课程将传递思想和训练技能分开,不讲语言内容,而是通过学生编程训练技能。离散数学课程的内容主要由逻辑、集合论、图论和代数4部分构成。课程第一阶段,以集合论内容为载体,加强对学生逻辑证明能力的培养,而对图、计数与组合、离散概率、抽象代数等内容的讲解则与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的应用尽可能相结合,提高其学习兴趣。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与分析两门课程内容紧密相连,通过问题求解这一主线组织内容,避免了作为两门课程之间分工不明,互相冲突的现象。同时增加了近似算法与随机算法等算法领域的新内容。

1.2课程教学模式与手段

1)教师授课强调引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授课重在引导,采用启发性问题将内容串起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教师讲解内容及材料均是在“深度引导”的思想下设计的,并让学生动手“做点什么”,每周均有解题和编程实现的任务。例如,将主题为“为什么计算机能够解题”分解为两个子问题:①计算机能干什么?②人工如何解题?虽然计算机功能强大,但内部只有简单的“bit操作”。要求学生利用3个最简单的bit操作:bit反转、置零、bit条件反转完成。讨论①为什么会需要像哈希表这样的数据结构?②如何理解哈希表反映了使用数据结构进行效率和空间开销的优化等问题?结果表明,学生的参与度、学习态度和探究精神均有较大提高。2)增设讨论课。在讲授计算机问题求解课程时,教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适时引导是教学的关键。除在授课过程中启发式提问和重点分析式引导,还专门设立讨论课,讨论课与理论课在教学时间上按周同步,分小班进行,确保教师能够关注到每位学生,做到人人发言。讨论课的增设在于了解学生自学和听课的效果,回答学生的疑问,通过讨论问题和习题练习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3)教学手段。(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问题引导,采取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采用典型案例教学,选择生动例子解剖分析,避免长篇说教,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1.3课程监督

1)课程监督的概念。对教学过程的监督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监督课程教学过程的目的是使教学活动尽可能达到课程设定的目标。具体到课程的教学过程监督,主要指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活动机会,获取学生的反馈,从而了解课程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的达成情况。“督”是后行动作,强调在获取学生的反馈后作出修正,使后续教学活动更有利于达成课程设定的目标。2)课程监督内容。围绕课程在意识、知识、能力和技能4个方面设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算法表达的诉求意识、对算法效率的敏感意识、算法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养成进行监督,对数学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的积累以及两者相互衔接的方法积累进行监督,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自我探索学习能力培养、凝练问题能力培养以及技能训练进行监督。3)课程监督方法。(1)在课堂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实施基于问题的教学,进行课堂监督。(2)课后通过学生书面作业和程序设计练习,特别是设计一些容易出错或方法灵活、较有挑战性的程序设计练习,实施作业监督。(3)考核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意识、知识、能力和技能的系统性考查,综合利用笔试、机试等手段,进行考核监督。(4)课余时间通过面谈与通讯、网络等多种途径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和具体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开展课余监督。

1.4授课效果

课程体系采用自学、授课、讨论与监督为一体的授课体系,贯彻深入引导、自我探索的教学理念,完整两年的教学周期结束时,学生反馈最大的收获就是自我探索和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实践表明,以全新的教学方式实施重组计算机问题求解课程效果良好。在后续教学实施中通过细节完善,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2对当前计算机教育的启发

2.1课程体现了多层次的系统工程

计算机问题求解课程巧妙地解决了意识、知识、能力、技能等4个层面的内容,是系统工程。该课程以问题引发为核心的顶层设计,比如课程的定位是什么,面向的学生是怎样的,包括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体现思维层次。课程内容的设计不仅包括各个知识点以及它们的衔接,还包括按照不同层次,不同阶段进行整合。后续的教学实施与监控,反馈与改进,遵循了系统工程规范。对于深度引导,课程将复杂艰涩的知识按照教师的深刻理解还原了问题本质,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课程设计中的具体问题引出“启发式”教学精髓。课堂引导随着知识层面引导的深入,知识落了地,对于学生的理解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提供了基础和原始素材。这就是“深”的含义,是“深入”“底层”之意。让学生从感性方面直观且不失科学性地构建其知识体系。启发教师们在计算机教育和课程改革中采取系统工程的方法,在未来教学设计与实践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算例,用他们能理解的知识构建新知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2.2课程侧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辅以讨论课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积极主动,课堂参与度高,课堂气氛好。其学习能力是通过让自身“做”来培养的,课程是把学生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强调对知识的深度掌握,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带动其独立思考并激发创造性思维,加大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创新性能力培养。

3结语

第5篇:计算机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程序设计;传统教学;教学环境;应用

翻转课堂是在充分了解与掌握教育部信息化教学改革目标的基础上创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了较大的改变,其旨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是每个本专科学生所需要必修的课程,其中专业学生则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与研究,非专业学生只需参与计算机等级考试即可,但同时也需要掌握与理解一门基础语言编程方式。一般而言,语言编程课对学生来说是较为困难的一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所以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甚至部分学生都直接放弃这门课程。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升了教学质量等,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因此翻转课堂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合理应用尤为重要。

1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1.1缺乏合理的课程授课规划设置

通常,计算机程序设计课堂开设于学生进校后的第一学期,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省份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开设了相应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简单程序设计课程。然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根本没有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学校开设的这些基础课程并没有实质意义。加之学生刚走进大学校园,对大学环境与大学生活都充满着好奇与幻想,且大部分学生还未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盲目延续中学的学习习惯,对计算机的了解与认识也较浅,即他们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主要包括聊天与浏览网页等,在没有充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总而言之,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授课规划没有切实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

1.2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

与中学相关课程相比,程序设计语言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如VC、VF等知识点,中学学习的知识结构与语言设计课程的合理贯串存在较大的难度,加之教师在制定教学方式时通常过分注重基础概念与语法规则的讲解,没有考虑到学生分析与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及学生思维的开发,从而导致学生稀里糊涂的学完这门语言,并没有真正掌握学习内容。因此,大部分学生逐渐产生叛逆心理,甚至是丧失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信心,而且教师教的也十分累。

1.3缺乏宽松的学习环境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大部分学生都表示:上课同不懂教师所讲内容、课后自己无法自行复习巩固、请教教师又缺乏合适的机会与平台、标记出不懂的内容留着下节课向教师请教等,虽然标记出不懂的内容留着下节课向教师请教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但同时也积留了大量新课问题。长此以往,程序设计课程不仅教学质量差而且耗时较多。

2翻转课堂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较大的变化,传统教学模式旨在强调课上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成效,教师则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竭尽全力的解决所有问题,然而课时少内容多是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存在的普遍现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以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身份自居,盲目灌输学生相应的语法规则与基础概念,学生则被动学习,盲目在下面抄写满黑板的规则与概念,没有多余的时间思考、理解,及合理应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加之教师在学生没有完全理解与掌握的情况下继续灌输新的知识与内容,所以导致计算机程序设计课堂呈现出死气沉沉的气氛。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刚好缓解了这种死气沉沉的学习环境,课堂环境逐渐自由灵活化,但该模式的实行需要网络与空间平台的支持。社会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个高校都创建了校园网,一般口常教学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大部分高校都创建了图书馆与电子阅览室,也就是说学生不仅可以视自己的手机、电脑与iPad为终端设备连接网络,而且利用视图书馆与电子阅览室为终端设备连接网络,加之现代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也提供了广阔、良好的平台,所以这些都为翻转课堂模式的实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以空间上传的方式将自己的视频与课件分享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即在实际课堂教学前认真观看视频、理解视频内容与完成课前作用,从而为课堂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并引导学生将自己无法理解的问题进行重点标记,以便课上解答。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将自己标记的难题向教师提问,教师则帮助学生解开心中疑惑,课堂时间不再紧张,学生不仅对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的信心,而且对课堂教学有了基本的了解,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教师除了需要帮助学生解开心中疑惑,还需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任务与问题,鼓励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讨论,这样的方式既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提升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又增强了课堂互动氛围、创建了愉悦的学习环境。课后,部分学生肯定还会预留一些不懂的问题,这时学生则课堂利用网络与平台空间向教师请教,且教师能够及时准确的在空间给予解答。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增强了空间与实践的联系,拓展了学习环境与学习领域,真正做到了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教师也能及时准确的了解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把握教学方式,真正促进所有学生共同进步。

3翻转课堂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与其他课程相比,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较繁杂与空洞,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语法结构时无法承受。然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旨在强调完转变繁杂与空间的课堂,取而代之的是生动化的课程,并创建和谐的师生相处模式,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例如,在学习VF程序设计中的循环结构时,学生难以掌握与理解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何在理解与熟知简明扼要语法规则的基础上实现单循环、如何依据单循环解决带条件的循环、如何判断何时使用多循环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难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合理应用,首先教学需要以空间上传的方式向学生分享自己用心制作的动态课件,教育与引导学生自行学习与掌握循环语句的语法规则,生动形象的视频与课件可以帮助学生产生初步的概念。在学生观看课件的时候教师需要有目的有针对的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观看完后进行解答,以便及时巩固知识点。其次教师需要及时通过空间了解与掌握学生课前习题完成的实际情况,做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基本的了解,处理起来也有一定的把握。最后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解答心中的疑惑,及归纳整合学生课前预习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确定任务目标,如告知学生带条件的多循环通常在哪些类型题目上出现的几率较高,及解决方式。选取一个类似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小组合作与讨论,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让学生先自己完成,在完成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位教学需要及时给予帮助与解答。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在课堂上就能完成本节基本的重难点,这无疑减轻了学生课后的压力,即学生便可以轻松地完成课后作业,以及通过课件与视频预习下一个知识点。

4结束语

第6篇:计算机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计算机基础课程 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学生结合专业、提高创新学习与信息化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综合技能的重要环节,应侧重于使学生顺利地将所学知识向技能转化,强调和突出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学生职业素质以及信息化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明确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知识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作为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必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力培养规律和素质形成规律,科学地形成富有专业特色的教学计划,围绕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来设置课程。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本位,要充分考虑人才需求的变化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应该以应用类为主线,如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网络维护技术、多媒体制作、三维动画、CAD等等。课程体系的制定,需要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增加认知实践、专业实践、科研实践等环节。目前的课程体系所涵括的课程多,课时相对分散,如何围绕培养市场紧缺人才的要求,按类别分配较多的课时和实训时间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课题,如果计算机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就会影响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构建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应从市场需求、质量观念着手,科学构建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改进教学模式。

1.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应该体现方向性和层次性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必须随着经济发展,对专业课程设置做出相应调整,为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提供有效的服务。同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企业对人才实用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需求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研究社会需求,体现方向性和层次性,从而提高课程计划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可以将主干课程分为方向必修课和方向选修课,其中方向必修课主要是反映各专业方向核心能力的课程,方向选修课是为了适应就业岗位要求的变化设置的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人才市场需求情况来进行选修课程,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所面临的新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特点,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教学、计算机技术教学、计算机应用教学,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计算机教学课程体系。

2.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应该体现实践性和创新性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专业实践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课程体系应该设置关于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内容。在课程实验中要大幅度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设置,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不仅要考虑专业发展的连续性,更应该考虑社会的需求与职业的需要,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置于中心位置上,要正确地选择教学内容,选取适当的知识点,比如,现阶段可以商榷在部分非计算机专业是否开设《汇编语言》、《数据结构》、《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等理论性强的课程的问题,是否开设诸如《办公自动化》《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以实践操作为主且为学生欢迎的技能课程。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既要考虑学生毕业后面向职业岗位的情况,更要考虑其未来持续发展的需要。

3.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应该体现学生能力培养的阶段性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要求分年级有所不同,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应该体现学生能力培养的阶段性。

(1)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所应达到的能力要求。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结构,正确配置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掌握文字和表格处理软件的使用;能够熟练使用互联网;掌握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编写一般简单的应用程序;对计算机进行一般简单的维护。

(2)在学习的中级阶段所应达到的能力要求。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方法;能够判断、检测和排除计算机的常见硬件和软件故障;掌握较新操作系统的使用;能进行软件安装、配置、调试和使用。

(3)在学习的高级阶段所应达到的能力要求。具有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使用本专业的应用软件进行设计、制作和应用;掌握局域网组网技术,能进行网络的安装、调试、管理和维护。

课程体系建设目标主要是提高在校生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综合技能与创新再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具备职业岗位所必须的能力和素质,使教学改革的目标真正实现。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没有定型的模式,只有在注重培养学生掌握适应计算机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和求发展再学习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前提下,不断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及时将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到课程内容中,才能达到培养与市场需求同步,才能促进课程体系建设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计算机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中专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一、中专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是构建中专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指导思想,它的主旨特征是以职业活动引导教学,以此突出计算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现代中专教育根本任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中专计算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的技能,具备一定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因此,中专计算机教育必须构建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真正培养出技能型人才。

二、中专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课程理论适度化

所谓理论适度化,就是既要在中专教育专业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拓宽,又要做到少而精。在课程教学中,尽量少教理论的推导,如二进制的转换、电脑的编码原理,在一定程度上说,对学生是无用的知识,尽量淡化。要以够用为度,不追求专业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而是严格按照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需要多少,就教多少;“精”要以实用为度,即着眼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紧紧围绕培养目标

计算机专业学生应是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应用型、开发型及经营管理型人才;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工作;具有一定的软硬件应用开发能力和一定的网络维护能力,并能快速跟踪计算机领域新技术的发展。

(三)语言类课程的设置原则

现在中专开计算机课和大学差不多,各种原理、语言、都开,这些中专学生连初中数学都不会,怎么能指望他们编制程序呢?白白浪费了时间。此类课程如 C 语言等等对就业又无关紧要,应当尽量少开或不开,介于许多用人单位或是报考公务员等要求掌握一种语言,可安排在三年级的第一学期报考一门语言,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 VISUAL FOXPRO 或是 AC-CESE,这两门课程在语言类课程中属较容易的一种。可以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来提高通过率。

(四)教学内容应突出一个“新”字,要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时调整、补充、更新课程内容

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对计算机专业人才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课程体系要不断地根据客观需要和新的知识、技术成果以及职业岗位的要求予以调整修正。应该直面社会发展的现实,通过高质量的研究做出及时回应,使课程体系构建始终满足培养目标的需要。

三、中专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一)实现角色的转变

中专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工作能力,掌握知识用以提升工作能力。对职业世界的理解和认同的工作能力,是对职业任务的认识和把握,体现在对职业活动的控制与操作能力。中专教育是以工作能力为核心的,其课程设置改革须与岗位工作相匹配,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设置,以技术为主线;整个课程体系从实践到理论,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来编排课程。从工作任务中整合专业知识、技能,从而实现理论课程和实践的统一,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工作学习机会,从而实现角色的转换。

(二)以坚持中专生特色作保证

课程设置既要适应社会需要,又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课程设置中遵循“淡化专业方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力,开设不同专业方向的系列课程”的原则;注意多方面的联合,逐步建立跨学科联合培养模式;突出学位课程的同时,加强选修课程教学,计算机专业技术特征明显,知识更新速度快,有必要按培养目标划分专业。但是,不论是哪个专业,课程设置中都包含基础素质知识模块和与专业相关的背景知识模块。

1.课程设置应符合中专生生理、心理特征

中专生从年龄上正处于记忆力最佳、理解力和创造力迅速发展的时期。课程设置应能使他们具备较坚实的专业基础,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顺利成长创造条件。对专业理论课O置应降低理论要求,重点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的思想、方法和原理。如:“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这门课,只要讲解其主要设计思想,了解总体结构就可以。否则,按照教材(其实也是高校使用的教材)去教学,其内容连大学生也未必明白,更不用说中专生。中专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毕竟有限,让他们去学习这么高深的理论,实在是件违背客观规律、吃力不讨好的事。

2.课程设置应符合中专生岗位能力要求

中专生既然在专业理论上不能与大学生相比,那么就应该在实际操作技能上发挥自己特长。中专生应积极参加计算机社会考证,如国家计算机专业等级考试,初级程序员水平考试等。以努力通过考试来提高自身的水平,用获得证书来证实自身的水平――达到岗位职责要求。所以课程设置应具备中专生特色,以培养熟练的应用型人才为方向,才能满足社会需要,找到发挥中专生才能的岗位。

(三)加强课程设计多元化和评价综合化

计算机课程设置与开发应该体现出中专计算机培养的目标,应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吻合,并且满足人才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这就意味着课程设置不仅要有多方的参与,由相关专业人士研究制定的专业发展计划和课程,还要鼓励学生代表参加课程设置,因为学生才是教学面向的主要群体,在了解他们切实需要的同时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课程服务于学生。

第8篇:计算机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信息社会 技工院校 机遇与挑战 方法分析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实实在在的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触角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必备知识和能力。而技工院校的计算机课程正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近年来,技工院校的计算机课程从内容到结构、到授课形式都有了新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从培养对象来看,技工院校的学生以农村生源为主,且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从培养目标来看,技工院校以培养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主,计算机课程只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使之能够利用计算机来处理生产实践当中的常见问题。全新的形势,对于技工院校计算机课程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1]

一、技工院校计算机课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信息环境给技工院校计算机课程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

1.信息化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共同的发展趋势。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普及的同时,各领域的工作也更加依赖于信息技术。可以说,当前社会,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我们已经无法找出不依赖于信息技术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了。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作为将来生产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技工院校的学生理应具有更加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更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生活和生产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现如今,信息技术类课程已经成为中小学必修课程之一。这一方面为技术院校计算机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学生之间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差异。因此,技工院校计算机课程也不宜再顺沿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而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实现创新与发展。

3.多媒体教学设备与校园网络的普及。近几年来,技工院校,特别是进入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示范校的技工院校,其硬件水平得以大大提升,不少学校已经做到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相应的师资培训也提高了教师的应用能力。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校园网的普及既丰富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手段,也为计算机课程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2]

二、技工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分析

1.分层次教学

通过初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在进入技工院校之前已经具有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了。但是,由于学校区位不同、学生兴趣爱好不同、家庭条件不同,同一班级内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并不相同,于是一部分学生感觉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都会了,听起来索然无味;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感觉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太难,消化不了。为了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即根据学生的教学水平、专业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我们可以在学生报道之后,对其计算机水平进行摸底,并将学生分为A、B、C、D四级。其中,A级学生计算机基础较好,应用能力较强,且所学专业与计算机关系较为密切(如平面设计、动漫设计等);B级学生计算机水平一般或较差但所学专业与计算机关系较为密切;C级学生计算机水平一般,但所学专业与计算机联系并不密切;D级学生级学生计算机水平较差,且所学专业与计算机联系并不密切;针对A级学生,可以少讲授一些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的基础操作,重点放在操作技巧、网络技术和与专业相关的Phtoshop、3D Max、Flash等软件的应用上,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B级学生,则强化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和Office操作基础,当学生熟练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之后,再结合专业需求,讲授Phtoshop、3D Max、Flash等软件的应用;对C级学生则将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操作技巧作为重点内容,适当增加一些常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D级学生则重点做好Windows和Office基础内容讲授,强化学习方法指导,使之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当然,想要做好上述工作,任课教师就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选择性地备课、授课。

2.兴趣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求知的动力。计算机课程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天然优势,只要教师认真分析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就一定能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切入点,进而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在教学过程中,务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灵活化。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善于结合具体的生产生活实例展开讲解,善于归纳总结,善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现在,不管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技工院校已经都不同以往了,“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过去,多媒体教学已然成为现实。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形式变得更加生动,课堂信息量变得更大,教学的有效性更高了。如在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当中,我们可以通过类似于央视新闻联播且自动播放的PPT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在学生的优秀作品通过网络或多媒体教学设备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在讲解计算机硬件组成及功能时,不妨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拆卸计算机,而后再依次复原,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3.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将问题作为教学的开始是众多教师的共识,而问题由谁提出、由谁回答才是决定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必须承认,提出问题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笔者认为,不管是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都可以交给学生来完成。如,在让学生掌握应用Excel处理数据的技巧时,我们可以先呈现给学生一个杂乱无序的学生成绩表格,让学生感受到数据的无序给数据处理带来的难度,进而提出“如何改进成绩表,以方便数据处理”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学生会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法,有的人认为应该按成绩从高到低排序,有的人认为应该按学号(或考号)排序,还有的人认为应该将前十名学生和不及格学生名单筛选出来,如此等等。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如何利用Excel来未完成这些操作的问题,而后请几名学生分别到教室前边完成相关操作,教师则只对其操作加以点评和补充,点出其操作关键点,这样的教学可谓是快乐而高效。

4.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与其说技工院校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某种技术,不如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能够根据具体的工作需要,独立地展开思考与分析。不管学生是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在信息化的社会当中都无法避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最起码也要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计算机日常维护与常见故障的排除。因此,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 中,教师的着眼点不能仅仅是课本中几个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而应该拓展到相应软件的使用技巧,让学生熟知不同软件操作过程中的类似点与不同点,以便学生能在毕业之后,根据工作需求自己学习其他应用软件。如,当学生学完Word的基本操作后,会学Excel软件的应用,不妨结合Word中的字体设置方法来讲Excel当中字体的设置,以使学生很快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当然,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国产办公软件WPS那就最好不过了。一但学生掌握了软件的使用规律,自主学习就会变得非常容易了。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面对种类繁多、功能复杂的各种应用软件,课堂教学未免太过单薄了。但是,不管技术如何进步、软件如何发展,其基本操作都是类似的,学生只要掌握了软件的操作规律,就能迅速地学会其他没有接触过的软件,并能顺利掌握基本操作。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学生可以方便地获取到各种各样的学习渠道,其中不乏免费的、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句话,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就拥有了徜徉知识海洋的法宝。[3]

5.强化师生交流与沟通

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学生从课本上所学到的内容永远也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对计算机兴趣浓厚的学生总会在课堂教学之余,向老师请教与课本内容相关但又不属于课堂教学内容的问题。由于技工院校班容量较大,教师不可能利用课间的时间来逐一回答学生的问题,但又不能将正常的课堂教学时间变成学生问题的解惑时间。基于这一情况,教师完全可以借助QQ、电子邮箱、微信等技术手段与学生实现交流互动,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共同解决问题,共同体会成长的快乐。在这一方面,教师务必克服课外辅导学生是“份外事”的想法,及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指针,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与质量。对于技工院校来说,计算机课程应该重要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知识点和技能的掌握。在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时,应该以坚持笔试与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笔试来考查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通过上机操作来考查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当然,最好能再辅以基于学习过程的学习出勤情况。所有这三个方面,都应该坚持做到平时成绩与期末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因为盲目追求分数而对所学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才能做到对学生的全面考查。

另外,考虑到技工学校的特殊性,应该鼓励并引导学生主动、灵活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去,在每个模块的学习结束之后,都应该有一个综合性、应用性的课程设计任务。如,在学生学完Word的操作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应用图文混排知识为自己制作一份精美的求职简历;当学生学完Excel之后,可安排学生对某次考试的学生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甚至可以让学生就一个学生多次考试的成绩给出成绩浮云曲线;在学生学完PPT之后,可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制作自己专业的宣传片;在学生学完基本的Photoshop操作之后,可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素材,让学生设计学校的招生简章。为了给学生以成就感,可以为每次设计设立奖项,如最佳设计奖、最佳创意奖、优秀设计团队等,并在考试评价是给予相应的加分。 做好平时教学的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考取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证书,以帮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为日后就业提供砝码。

三、结束语

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下,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已经不可能离开计算机技术了。与此同时,计算机教育已经成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课程,这门课程不仅仅是文化基础课程,更应该是素质教育课程。对于技工院校来说,计算机课程应该突出其基础性和应用性,重点在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上下功夫,着力开展综合素质教育。作为技工院校的计算机教师,理应同时考虑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社会岗位需求,不断探索具有时代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计算机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马玲.在计算机基石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J].硅谷,2008(19).

[2]吴小莉.对技工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探讨[J].新西部,2013(15).

[3]杨春;曹燕燕.浅析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职能定位[J].教育教学论坛,2013(46).

第9篇:计算机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Moodle;理论基础;模块设计

一、 理论基础

(一)Moodle简介

Moodle是“面向对象的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的代名词,它是一个用来建设基于网络的课程和网站的软件包。

Moodle是一个开放源码的自由软件、技术门槛低;它具有合理的教育理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充分体现了协作、活动、讨论和协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适合在线课程教学,弥补了传统面对面班级授课的不足;Moodle有着庞大的社区力量支持, 在Moodle网站注册的用户将近8千万个,他们来自200多个国家,在使用Moodle这方面,大家都相互帮助,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二)课程构建理论基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它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承担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人际协作、语言讨论等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基于以上所述,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为学生创设一个类似真实的情境,能很好的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2)提供各种学习工具,充分发挥网络的共享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让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利用教学支持系统,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搭好一个框架,很好的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知识基础上的意义建构。

二、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邮件合并及其综合应用》的设计与开发

(一)教学需求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

①知识基础:已掌握文字录入、编辑、电子文档的格式设置与编排、电子文档的表格创建,电子表格的操作和数据处理等基本技能。

②学习能力: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及自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③班级情况:喜欢上实践课,向往未来的工作,全班同学都愿意动手实践和积极思考解决新问题。

(2)课程分析:《邮件合并》是《办公软件应用试题汇编》最后一个单元的内容,它是Word和Excel的一个综合应用进阶。本堂课的学习任务设计是对教材内容的深化、补充和扩展,从本质上揭示邮件合并的特性,可以说它“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

(3)教学目标与教学思路:课堂上以Moodle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三个工作任务为主线,对应学生的新知――应用――拓展,逐层递进地进行教学。运用了情景创设、行动导向、任务驱动、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地促进学生掌握邮件合并这一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电子文档新旧知识的综合应用。大大丰富了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元素,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和应用能力。

(二)模块功能设计

网络教学平台主要的任务是:由管理员通过管理后台来管理各种资源,而教师和学生分别通过各自的空间来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整个平台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主要由三个模块实现:系统管理员、教师、学生。

(1)管理员模块。系统管理员从首页登录后,即进入系统管理模块。可以进入用户管理,管理教师、学生,增加、删除用户,对学生或者教师的注册申请进行授权。在公告管理中可以、修改、删除系统公告。在课程管理中可以对教师的开课申请进行授权,或者从系统中增加、编辑、删除某门课程。可以使用题库管理去维护相应的题库、作业库和试卷库。

(2)教师模块。教师进入课程教学管理系统,通过课程公告,可以、修改、删除公告。进入课程管理模块,可以浏览自己的课程,添加、上传、下载、删除课程文件与资源;管理教师与学生的评价体系与指标;设置主文件;建立、修改课程的练习题库。在作业管理模块中,可以进行作业库的维护,在线或线下批改作业。进入课程讨论区,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回复,管理课程讨论区的文章。教师可以查询课程、作业、评价、测试以及成绩等方面的信息。

(3)学生模块。学生进入课程公告栏,查看该课程教师的公告,打开教学设计、视频、课件等各类资源,进行在线课程学习;进入课程作业板块,查阅教师的作业,完成后按时提交;根据教师要求进行相关的投票、互动评价等;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可以进入课程讨论区,在这里直接与其它同学或者教师交流,如果没人在线,可以自己的问题,查看其他同学是否有类似的问题及答案;可以查询课程、教师、评价、作业、测试以及成绩等方面的信息。

(三) 基于Moodle学习活动模块的具体设计

(1)课程概述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一名广州百货公司的就职人员,教师向学生不同的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学习任务,掌握邮件合并的技能,并复习了电子文档的大部分操作技能,在操作练习中提高自己的办公软件综合应用能力和培养创造性思维,为以后踏进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本网络课程在设计过程中分成十个部分,包括“实践项目(简介)”、“岗位工作任务描述”、“项目要求(教学目标)”、“项目分析(任务分解)”、“项目预案(注意事项)”、“项目实施(三个任务)”、“评比投票”、“项目评价”、“学习收获”、“拓展任务”。

(2)任务分解

在网络课程里,本课程分解为三个任务,体现其知识的递推性与学习者素质的持续发展:

任务1:学生根据教学视频、样张,利用素材运用邮件合并制作《广百职工工资条》。

任务2:按照样张以及给出的素材,通过邮件合并,制作《广州百货公司招聘启示》。

任务3:通过邮件合并及其他电子文档的灵活操作,按任务要求制作《广百会员邀请函与函信封》。

(3)教学资源

网络课程上传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视频、样张、数据源、图片等素材。他们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状态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这有利于学习者自身知识结构的整合,有利于其学习迁移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教师的分层教学。

(4)项目实施

学生在任务实施阶段,遵循由浅入深,分层教学的原则。

①在任务1中,网络课程里设计了教学视频、样张、素材等教学资源,学生通过模仿练习来掌握知识和技能,他们观看教学视频、听取教师讲解、参考样张等形式,使用邮件合并去完成本任务,并通过作业模块上交任务1的作业。学生能熟练掌握邮件合并的核心技能,包括“文档类型、数据源、选择收件人、填写项目、编辑信函”等邮件合并的操作。

②在任务2中,学生作为广百人力资源部的人员,从Moodle资源库下载素材,为广百制作《广州百货公司招聘启示》。教师为学生设定了一个工作情境,在模拟的工作岗位上根据之前掌握的邮件合并技能制作《广州百货公司招聘启示》。在网络课程里添加本任务的样张与素材,要求学生按照任务要求完成作业,并在网络课程里提交。这是对他们邮件合并技能的一个工作应用,体现他们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展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面。

③在任务3中,教师为学生设定了工作情境:在模拟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工作应用、知识拓展。学生作为一名广百客服部的客户资料整理员,现需为客服经理筛选出2012年年消费额在1万元以上的会员信息,制作成一份邀请函,并利用自己设计制作的信封装订好,邮寄到目标客户手里。网络课程里设计了最基本的样张、素材,学生根据任务的要求,利用素材进行自主创新性的制作《邀请函》与《函信封》,最后在作业模块中提交自己的作品。学生在完成《招聘启示》的基础上,该任务再深入一步,要求首先在数据源里根据一定条件进行数据筛选,再自己制作邀请函与函信封的格式,录入文字、进行邀请函与函信封的版面设计,最后通过邮件合并完成。

(5 )项目评价

在评价阶段,要求各小组内评选出一份最优秀的作品向全班同学展示,再由全班同学利用网络课程的投票模块进行审阅投票,并邀请部分优秀作品作者简述制作思路,教师进行点评,突出本学习任务的重、难点。最后学生通过网络课程里的评价模块(8个评价要素)进行本次课的自我评价,填写学习收获。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邀请部分完成效果好、速度快的学生介绍他们的学习经验,既提高他们的知识归纳能力又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学生的抗众心理。最后由老师综合点评,突出课堂的重、难点,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6)任务拓展

学生根据网络课程的拓展任务,在参考样张的基础上,自主进行Word格式与Excel数据源的制作,最终通过邮件合并完成一份《广州百货公司职工档案》,在规定时间内向网络课程提交本拓展任务的作业。

三、 总结与展望

本文在课程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利用Moodle网络学习平台,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邮件合并及其综合应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近期把此网络课程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目前仍在不断调试,筛选出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实践数据的反馈,未来对此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不断完善。希望通过此网络课程为模板,逐步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办公软件应用》课本中的其他七个章节内容设计与开发相应的网络课程。

(作者单位:广州市贸易职业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黎加厚.Moodle课程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何元.基于Moodle的《电子商务基础》网络课程设计和实现[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