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生心理问题及疏导范文

高中生心理问题及疏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心理问题及疏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生心理问题及疏导

第1篇:高中生心理问题及疏导范文

现如今的高中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因而加强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学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对当代高中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中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高中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较激烈的阶段, 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在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竞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高中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生活经历的缺乏等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高中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良好行为培养的促进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形成高中生良好的个性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方面是功不可没的,特别是对当前高中生中在学习中普通存在的怕苦、怕累、经不起挫折这些性格缺陷而言更具有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抗自卑心理,提高高中生的认识能力,可以教会学生学会自我心理疏导。这样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个性,便具备了发展正常行为和预防问题行为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调动高中生自我矫正的积极主动性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有高中生内在的不良因素在起作用。因此,问题行为的矫正亦要借助于高中生内在的积极因素。这就是高中生自我矫正的积极主动精神。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透过高中生暂时的、表面的行为现象去搜索本质,从发展的角度去看高中生的行为,深入到行为的深处去全面了解高中生的行为动机。心理健康帮助高中生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积极的、发展的、闪光的、可爱的那一面,从而学会与自己的不良动机作斗争,主动改变自己不良的个性和品德,主动和不良外界诱惑进行斗争。

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问题行为对高中生成长的最大危害是导致人格不良和道德的缺失,而问题行为的发生也在于一些学生人格发展中的某些缺陷以及道德观念的缺乏。因此,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应重视高中生人格与品德的发展。在人格完善中,良好性格与气质的塑造、自我意识健全、价值观念的发展应是培养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品德教育中道德信念的建立最为重要.,应力争做到使他们不仅知道自己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规则是什么,而且要坚信这些规则是正确的,并决心以这些作为自己言行的准则。

三、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

1.加强高中生心理教育的整体氛围建设

在全体教师当中形成重视心理教育、进而积极参与心理教育的氛围十分重要, 心理教育的氛围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提高,而且能够推动更多的教师乃至全体教师参与心理辅导活动,以利于在学校营造起关心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能够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及生活中的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心理状态,塑造正确良好的行为习惯。

2.心理教育与德育结合

有效的德育与心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心理教育对德育来说,是教育手段和谐;德育对心理教育来说,是人格发展升华。德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心理教育则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及个性特征。良好的品德的基础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应注重将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品德教育是具体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标准,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应该培养学生内心对正确行为规范的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规范。只有将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的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

3.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心理辅导课就是要与学生一起分担成长过程中的烦恼,让他们学会如何去正确处理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惑与疑问。通过心理教育课的开设,学生形成了关注与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自身的心理素质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其正确的行为规范自然而然就会树立起来。

4.寓疏导于活动之中

第2篇:高中生心理问题及疏导范文

关键词: 高中生 心理教育 抗挫能力 培养方法

抗挫折能力是高中生克服挫折带给他们的消极、焦虑等不良情绪和心理的一种行为和能力。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高中生受个人素质、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影响,面临着实际生活中诸多方面的压力,在种种压力之下,他们经常会产生挫败感,很多学生面对一个小小的挫折都可能会情绪失控,从而引发极端行为,这也是近年来高中生犯罪率攀升的原因所在。抗挫能力的缺失已经不再单纯是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而是已经逐渐发展为一个社会问题。正确对待挫折,拥有良好的抗挫心理,不但是高中生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更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对高中生的生活、学习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新时期,应如何理性分析目前高中生抗挫能力缺失的原因,积极探寻提高高中生抗挫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是每位高中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中生抗挫能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欠缺。

心理脆弱,是目前很多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他们大多数人都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失败与挫折来临时,即便是很小的一件事情都会被他们无限放大,面对困难消极应对,甚至是选择逃避,当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时,怨恨、不满、自暴自弃,对自己失去信心,挫败感日益加重,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挫折感,只有当人心理感受到之后,才会对精神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心理素质良好的学生,对于一些小挫折和小失败他们并不会看在眼里、放在心上,挫败感也不会那么明显,往往是通过自己积极的心理调节就能很快克服和化解挫败感。

2.家庭教育中精神关怀的欠缺。

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大包大揽”式家庭教育方法,使很多学生从小就享受着家庭其他成员的极度宠爱与呵护,从蹒跚学步到步入校园,每个阶段都在家长极度迎合的状态下成长。家庭教育中缺少对孩子的挫折教育,使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他们缺少对他人的关注与关爱,更缺少成长过程中必要的、也是重要的挫折体验。很多家长更注重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略对他们的精神关怀,当孩子面对挫折与困难时,并没有给予他们及时的心理慰藉,也不会教给他们科学而理智的应对方法,学生的抗挫经验无从谈起,久而久之,一点点的挫败感就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

3.学校心理教育机制的欠缺。

目前我国很多学校,在心理教育体制上存在很大缺陷,并没有较为具体且有效的措施对高中生心理状况进行科学评估,也不注重对“问题学生”及时给予“心理干预”。学校是高中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在这个场所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严重影响。美国理工大学赵承熙枪杀案,就说明了这一点,该学生在犯罪前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暴力幻想等问题,由于教师及学校没有进行及时疏导,最终让悲剧发生。

二、培养高中生抗挫能力的方法

1.制订抗挫教育计划,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由于高中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这就决定了他们对待挫折的表现也有所不同。有的学生受挫后会将自己的不良心理与情感压抑在心里,表现出冷漠孤立的态度;还有的学生遭遇挫折后,会产生出明显的愤怒与怨恨情绪,并引发带有攻击性的行为,等等,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根据不同的心理教育对象要制订符合学生个性和教育规律的抗挫教育计划,因人而异,因材实施。如针对压抑情绪的学生,可以通过宣泄法引导他们对不良情绪进行合理宣泄,并教给他们一些简单且有效的缓解方法,如,音乐疗法、运动疗法等,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学生就学会了应如何通过自我调控解决心理问题,当心理不再受情绪影响,学生的抗挫能力无形之中就得到了提高。

2.利用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抗挫教育。

第3篇:高中生心理问题及疏导范文

【关键词】高中;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一、教学思路

立足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实基础可以发现:第一,高中阶段具有特殊性;第二,心理教学课程具有独特性。基于以上两点,高中心理健康教学应采用的教学思路如下:

(一)深入分析高中生心理特点

高中阶段是一个特殊的时期。高中生一方面摆脱了中小学时期较强的依赖性和较差的独立自主性,一方面又不具有与社会人一样成熟的心智。尽管高中生的智力水平和逻辑能力较之前有了很大提升,但他们仍然具有行为能力不足、自我认识不够全面、遇事易冲动等不成熟之处。通过分析高中生心智特点可以发现,高中生处在一个“不破不立”的特殊时期――他们通过批判看待和评价前一阶段的自己实现自我认知,从而建立全新的人格。这一时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无疑会为高中生带来心理(如性心理的产生)和生理(如第二性特征的出现)上的迷惑和烦闷。因此,教学思路应以高中生心理特点为立足点,针对普遍存在于高中生当中的问题和弊病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二)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通过对高中生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心理教育工作者应从总体和具体、当下和长远四重维度确立教学目标。总体目标即面对某一类具有类似问题的对象所制定的宏观导向性目标,具体目标则更具有针对性,指希望某一个或某几个个例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当下目标具有时效性和突击性,如“月考考前压力疏导”辅导;长远目标则以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旨归,较前者的立竿见影更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使教学工作的展开更具有导向性和规划性,这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三)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应通过对授课对象的年龄阶段、理解水平等进行综合分析,再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要点有三:其一,应不脱离心理教学理论与实践,保证活动内容设置的专业性。其二,应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实际状况,保证活动的可操作性。其三,应不忘设置评价反馈机制,注重实际成效。

二、教学实践

(一)互动式教学

将互动教学体验引入到高中生心理健康课堂中来,对开展高效教学和快乐教学以及促进学生良好心态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很大助益。互动式教学主要包含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两个方面。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普遍存在于高中生当中的考前压力、时间分配、青春期叛逆、情感问题及事业生涯规划等问题对症下药,探寻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正确解决办法。在生生互动阶段,教师应在保证课堂秩序良好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围绕特定话题展开交流,通过交流暴露问题,利用交流解决问题。在这一互动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坚持尊重原则,进而营造有序而真诚、和谐而开放的沟通交流环境,让学生在聆听与倾诉中排解压力,最终实现教学目的。

(二)“私人订制”化教学

立足于高中生所存在问题的共性,教师还应从具体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采取对症下药、量体裁衣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可以在班级内设置心理委员和心理协会,通过对相关负责人进行专业培训进而实现对班级学生心理状态的实时掌握。其次,学校应定期组织和举办心理健康主题相关讲座,通过讲座普及知识;学校还应在讲座中增设举手提问等交流环节,专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问题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再次,学校可安排心理咨询师并设置坐班教师,随时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治疗;可以在图书馆、茶室等场所按周或按月组织心理咨询活动,同时对心理社团类组织提供大力支持。最后,应充分发挥师长和朋友的安抚作用,对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充分的关爱和支撑,自觉自发地提供非功利性帮助,进而使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

(三)家校一体化教学

通过分析生态理论可以得知,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分别是学校和家庭。因此,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二者之间实现信息互通就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实现“家校一体化”才能更好地为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一方面,家长应切实履行监护义务,切实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并及时向学校反馈;另一方面,学校对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予以充分重视,并与家长随时保持密切联系。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单独约见家长、开设家长课堂等形式与家长加强联系,进而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切实掌握。此外,随着通讯科技的发展进步,学校应充分利用微信等社交件,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校与家庭的通力配合,最终使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最佳的成效。

三、教学评价

(一)重视教师的自我提升

保证教师教学素养的专业性是探索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前提。教师应从以下两方面实现自我提升:其一,教师应重视理论知识的积累。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正确意识,在书本中汲取知识;应紧跟时代步伐,善于利用网络等现代媒介获知外部信息。其二,教师应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在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学辅导能力,切实解决学生的问题,真正成为可供学生信赖和依靠的对象。

(二)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

在健康教育课程展开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欣赏学生的优点,并在适当时机予以鼓励和支持,最终使学生在实现自我认知的过程中收获自信。此外,教师应注重表达的方式方法吗,在合理化的尺度之下对学生表现予以反馈。

总而言之,高中时期的特殊性决定了探索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该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摆脱负面情绪,形成独立人格和健康心理,并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杜喜亮.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第4篇:高中生心理问题及疏导范文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实施途径;现实困难;应对策略

当前,在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关注,探索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成为中学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近些年才进入高校,但鲜有服务中学的,笔者曾尝试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重点中学,并分别进行了多年的跟踪服务和驻点指导,现将其中的感悟与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内涵

朋辈(peer)是“朋友”和“同辈”的合称,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Mamarchev,1981)。朋辈心理咨询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由于专业咨询人员缺乏,美国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高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在本质上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相比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其在目标、要求、方法等方面的层次和深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具有其独特之处:

1.亲密性。朋辈心理辅导一般发生于亲人、熟人或朋友之间,而不发生在陌生人之间。而专业心理咨询恰恰要求避免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多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人、同事建立咨询关系”。

2.自发性。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利他行为,通常情况下是自愿的,并且基本上不存在当事人要给朋辈心理辅导员物质报酬的问题。自发性、义务性是朋辈心理辅导区别于专业心理咨询(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同式的职业性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3.简便直接。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助人者可能与当事人共同生活,空间距离接近、交往频繁,提供安慰、鼓励、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甚至可以对当事人的言行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而且,朋辈心理辅导员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比较熟悉,能节省时间及时给予当事人心理援助。

二、朋辈心理辅导引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1.推进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满足高中生多层次心理援助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深刻变迁以及中教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生在享受更多更好教育机会的同时,也承受了日益广泛和沉重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从一般的适应问题到严重的心理障碍直至精神疾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真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需要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处理的学生是极少数,大部分的学生主要是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应激状态下较短时间的心理紊乱,这些问题完全可以由经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来处理。

2.推进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完善高中生心理援助体系

开展朋辈辅导,有利于实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目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难点,一是如何及时地发现出现异常心理现象的个体,二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监察和帮助。在高中,如果没有大批深入学生生活的朋辈辅导员,此类工作存在很大困难。

3.推进朋辈心理辅导,可以弥补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

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发展至今,投入长期不足,历史欠账很多。如笔者所在J市的两所省级重点中学,通常的配置是每个年级配置一位心理专业教师。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甚至专业教师的绝对数量都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高中生对心理援助的需求。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低成本、高收益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借助于学生的力量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能够有效地缓解专业心理援助力量供应不足的压力。

三、朋辈心理辅导在高中的实施途径

1.构建朋辈心理辅导的多层工作体系

从上到下,逐层建立起“学校―年级―班级―宿舍”的多级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即学校一级由德育中心牵头成立学生心理协会;年级一级成立包括专任心理教师牵头的朋辈心理辅导中心;班级中强化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责任,并增设心理委员;宿舍中设立心理信息员。并相应地逐层建立起与多层工作体系相配套的“德育主任―心理教师―班主任―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的人员体系和责任体系。

2.招募、培训和使用朋辈心理辅导员

首先,在学生中,尤其是要在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中广泛宣传,为招募工作作铺垫。朋辈辅导员原则上在学生自愿、班主任推荐、心理教师选拔的基础上产生,最终都归入年级一级朋辈互助队伍中。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具备以下特征:对心理学学习有浓厚兴趣;性格外向,为人热情开朗,亲和力较强,平易近人,善解人意,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思维清晰,善于倾听;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组织学生团体活动的经验。

3.朋辈团体辅导与朋辈个体心理辅导相结合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工作者的指导下,根据求助对象问题的相似性组成团队,通过共同探讨、训练和引导,促进团队成员共同发展,解决求助对象存在的心理问题。团体辅导主要以生动活泼、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游戏为主,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潜移默化性。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普遍关心或部分学生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是有效的,如怎样提高自信心、如何处理宿舍的人际关系、如何对待情感问题等,这些问题通过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往往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另外,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创设宽松的氛围,也有助于学生相互间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

4.注重建立基层的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机制

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是深入班级和宿舍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中坚力量,他们立足于本班,及时反馈同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承担着心理问题的预警和后期跟踪工作。

四、朋辈心理辅导在高中实施的现实问题及可能对策

朋辈心理辅导在笔者驻点指导的两所中学的实践中,在“教育在先、预防在前”的理念指导下,我们不仅要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而且要注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作用。在此思路下开展的朋辈心理辅导不仅帮助了一批学生,也锻炼了一批学生,先进的学生得到了有益的训练,后进或有困难的学生得到了应有和及时的帮助,尤其是在学业障碍、师生关系、同伴友谊、亲子沟通等问题上效果显著。朋辈心理辅导极大地缓解了心理教师的工作压力。朋辈心理辅导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部分有需求学生的观望与疑虑

部分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对身边的同学是否愿意帮助自己、能否帮助自己、怎么帮助自己存有疑惑,因此,很多学生在第一时间还是愿意求助于专职的心理老师,而不是求助于身边的心理信息员、心理委员或其他朋辈辅导员。

2.部分朋辈心理辅导员不够胜任

当有困难的同学需要心理帮助时,给你提供心理支持的是“朋友与同辈”,但这些同龄人有的不够胜任,表现为未能有效地使用专业心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技巧,未能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与同辈热情,与期望的朋辈心理辅导效果存在差距。

3.部分年级很难开展

这突出地体现在毕业年级,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们,多数关注的是各自的前途,朋辈心理辅导员很难招募,因为在这一关键时期,花一段时间帮助别人处理学业障碍、情感困惑等问题,在现实中不仅得不到家长们的支持,甚至都很难过自己的关。

在高中生心理问题逐渐增多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朋辈心理辅导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维护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新的有效手段,为探索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出新道路。

参考文献:

[1]Alan Carr.郑雪译.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2]卡尔.R.罗杰斯著.杨广学译.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6~37.

第5篇:高中生心理问题及疏导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2-084-01

高中生自我管理是当今家庭、学校乃至社会最常谈的话题之一,是每位家长和教师最关心的一个焦点。谈到高中生的管理,特别是一线的高中教师,似乎都感到很头疼,很无奈。都感觉到现在的孩子很难管,似乎找不到很合适的办法来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几年来,我一直在潜心探讨这个问题。

教育的内在就是给予学生无私的爱。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和一线教师,我们要从关心和爱护的角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和所作,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用合适的教导方法,从思想上切实重视自我管理的必要性。爱是世界上通用的通行证,每个学生都愿意接受他人的关爱,这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手段。

一、教师与学生语言交流的艺术性

谈到语言交流我们不能不谈到说话的语气。现在的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都尚未完全形成,但他们都强烈的渴望了解和掌握驾驭生活的相关知识和能力,他们自认为他们长大了,针对师长的严厉教育似乎有一种逆反心理或很不愿意接受的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理有误区也是正常的,但贵在于教师和家长耐心地、科学地给予教导。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改变着教师的角色,我们应该用平等、民主的眼光看待他们。要以师长的心态关注他们的生活;以朋友般的口吻同他们交流;以亲切的语言指导他们这方面或那方面的不足。例如,我校高二三班 A同学平时经常上课迟到,传统的师长的言语多是训斥的口气说:“你为什么总是迟到?到外面站着。”甚至可能说:“谁给你惯的这些毛病。你再这样我就通知你家长。”其实,现在的高中生最烦老师对他们这么讲话,不但他们不愿意接受,反而对老师有一种叛逆的心里,更谈何教育效果?为了帮助这个学生改变自我管理差的习惯,这个班的班主任从恰当的角度、以委婉的语气对他说:“A同学,上课迟到会耽误你听课,今后时间观念要加强,下课后有时间,我们谈谈好吗?”这样说,最起码他能接受老师,并且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午饭后,班主任把他约到办公室耐心地与他交流,班主任谈到了时间对于每一个人的重要性;谈到了高中生学习的紧迫性;谈到了上课迟到对学习的影响。他们谈话很愉快,学生深感内疚并下决心一定要严格自我管理。从那以后,这位同学上课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其它方面也都能很好地规范自我,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可见,教师谈话的艺术性不仅能体现出教师的人格魅力,而且对学生自我管理的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讲座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的管理自我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关键的 一个阶段,为了切实有效地教育学生很好地管理自我,我们请了几位著名心理辅导老师,就如何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这一普遍性的问题讲课。讲座期间老师谈到了“学会适应新环境”、“学会与他人合作”、“正确认识自己”、“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各种环境生存”等一些典型的话题,课堂上学生结合自己平时在某方面自我管理比较差也发表了一些言论。这种教育形式从内在的心理呼应,到外在的愉悦感受,使得学生对严格自我管理有了深刻认识。课后大家能够认真写出心得与同学们相互交流,通过学习和专家对他们的心理和思想上的疏导,促进了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对正确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积极地影响。

三、运用多媒体播放教育片,启发学生学习和感悟

我校从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教育,尤其是对高中生的常规性自我管理。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外,我们还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多媒体播放“弟子规”光盘,让学生认真观看、感悟。光盘中详细地解读了如何做人、做事、求学、诚信、礼仪及生活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对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自我管理有着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四、家、校合力,促进高中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第6篇:高中生心理问题及疏导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11-0075-03

高中是青少年学生心理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不断增加,心理困扰越来越多。当前,学校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的不足及许多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敏感,使得我们要探索一种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形式丰富并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新的形式已被引入我国高校,但鲜有服务于中学的,笔者自2008年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江苏省四星级重点高中,进行了五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涵义

朋辈是“朋友”和“同辈”的合称。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仿的同学和朋友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过程。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由于缺乏心理专业咨询师,一场非专业心理辅导运动在精神卫生领域掀起,很多学者尝试探索对学校内一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培训,让他们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同学[1]。随后,美国和加拿大的很多高校和中学都开展了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和实践。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在目标、要求和治疗方法等方面与专业的心理辅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也有其独特之处。

(一)亲近性

朋辈心理辅导一般在熟人或朋友之间进行,很少在陌生人之间进行。而专业心理辅导则要求避免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多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人、同事建立咨询关系”[2]。

(二)无偿性

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利他行为。通常情况下是双方自愿的,并且不存在朋辈心理辅导员向受助者索要物质报酬的问题,这区别于专业心理咨询——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同式的职业性人际关系。

(三)相互性

传统的观念是高中生对心理辅导比较敏感。朋辈心理辅导改变了学生在传统心理咨询中的被动角色,助人者和受助者的角色可能会在辅导过程中随着情境的改变而相互转换角色,学生更容易接受。

(四)便利性

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助人者和受助者往往共同生活,交往密切,彼此较为熟悉,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提供安慰、鼓励、倾诉、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特殊时期甚至可以在第一时间对受助者的言行进行直接干预,为解决心理问题赢得了时间[3]。

(五)有效性

高中生在年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比较接近,朋辈之间容易沟通交流,所以来自同学和朋友的建议比较容易接纳,从而可以有效解决心理问题[4]。

三、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

(一)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弥补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高中生在高考的教育形式下承受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尽管目前各中小学校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专职心理教师严重短缺且素质不高,有些是非专业心理学毕业。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中学生对心理援助的需求[5]。例如,张家港的九所普通高中,每所高中仅配备了一名专职心理老师,这一名心理老师要服务全校近2000名师生,即使心理咨询室每天中午都开放,但一个中午最多只能接待两名来访者,很难满足高中生对心理援助的需求。如果学生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可能会越来越严重,甚至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正常进行。如何高效率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经过多方讨论研究,认为借助学生的力量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来缓解专业心理力量的不足,可以让更多的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

(二)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加强基层心理援助力量

开展朋辈心理辅导,不仅可以弥补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还可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目前在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工作难点体现在如何及时地发现异常心理现象的个体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监察和帮助[6]。庞大的学生群体中,如果没有大批深入学生生活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这无疑增加了心理健康工作的难度。我校自2008年实施朋辈心理辅导计划以来,80%的学生危机案例是通过朋辈心理辅导员发现并协助处理的。朋辈辅导员和受助者共同生活和学习在一起,能及时了解对方的心理动态,发现个别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时,能及时报告心理老师或者转介专业心理咨询。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员能很好地配合学校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是基层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的中坚力量。

(三)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心理辅导员的自我成长

朋辈心理辅导员在给身边同学提供心理援助的同时也可以使自己学会关心别人、接纳别人和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朋辈心理辅导员这一身份可以促使自己积极阅读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汲取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我调控心理的能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四、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探索

(一)依托心理社团,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

随着学校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社团发展迅速。学生心理社团是很受同学们欢迎的组织,学生心理社团成员是热爱心理学的学生,他们充满热情,志愿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服务,把他们发展成朋辈心理辅导员即可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基层力量。从2008年至今,我校“心灵茶室”学生社团曾有150多位学生参与其中,他们开展了大量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与心理援助活动。如在每年11月份的“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中,社团成员协助心理老师布置心理健康知识展板,组织心理健康黑板报评比活动,开展心理电影赏评活动,编制心理小报《心海拾贝》,编制校本教材《心海》,研发心理网页,在校园广播站开设“心灵之声”专栏活动等等。在这些常规性活动中向全校师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传授心理调适技能等,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关注并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二)培训心理委员,增加朋辈心理辅导力量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学校的管理也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心理委员就是在班级中设立负责维护班级同学心理健康的班干部。我校的心理委员一般通过学生自愿、班主任推荐、心理老师选拔等几个步骤产生,每班两人,男女各一人,全校有百余人,他们是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主力。这些朋辈心理辅导员具备以下特征:对心理学学习有浓厚兴趣,为人热情开朗,亲和力较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善于倾听。每逢周三中午心理老师都会将这些心理委员集中到校报告厅对他们进行系统的专业心理培训,经过一年的培训,这些心理委员基本能掌握朋辈心理辅导的知识与技能,同时通过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观摩,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体会朋辈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培养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和偶发事件的能力。

(三)排练校园心理剧,凸显朋辈心理辅导的互动效果

校园心理剧是学生将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心理冲突和困惑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呈现,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体验各种角色的内心感受,对解决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效果较为明显。我校对校园心理剧的尝试始于2010年张家港市普通高中心理剧大赛,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心理剧《在爱中成长》获得张家港市第一名。本剧讲述的是女主人公收到男生的求爱信后展开恋情,导致成绩后退,面对老师的责问和家长的反对,女主人公内心经历了迷茫和痛苦,最后在老师和妈妈爱的帮助下走出了早恋的阴影,重新追求理想,收获了心灵上的成长。剧中的演员通过“自己演,演自己”,把如何面对早恋问题用“校园心理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从中受到心灵上的启迪,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自我成长,此时每一个演员都是朋辈心理辅导员。本学期,我校又开展了“青想,阳光心灵”心理剧大赛,学生们在排练演出的过程中增进了互动和交流,加深了感情和友谊,实现了自我成长和班级成长。通过这些活动,我们认识到以心理剧的形式开展朋辈辅导易于为学生所接受,从撰写剧本、排练剧本、汇报表演到最后的分享阶段,这一系列过程就是朋辈心理辅导的过程。

(四)塑造榜样形象,树立心理与行为的朋辈典范

自我教育、自我调适的能力是每一位高中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我校抓住一切平台广泛利用优秀学生的先进典型事迹和成长、成才的经验,弘扬学先进、赶先进、团结互助、爱国进步的校园文化风尚,营造宽容失败、追求成功、敢于冒险、激励创新的校园文化风貌。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我校每年都举办校园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争三好积极分子评选活动,针对性地为学生们提供心理和行为示范榜样。此外,我校每年还举行“学习之星”、“艺术之星”、“竞赛之星”、“科技之星”、“体育之星”和“全能之星”等评比宣传活动,为同学提供心理和行为上的朋辈指导。实践证明,这种导向力量不仅对同学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念、学习方法产生影响,也对他们的心理起到一种积极的暗示作用,效果良好。

我校经过连续五年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学生的身心发展、班级班风、学校校风都有了积极变化——学生开朗活泼、学习情绪高涨;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宽容理解;班级学校常规井然有序,学生未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实践表明,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互助效果是不可低估的。首先,对于受助者来说朋辈心理辅导员真诚的爱和关心让人感觉很温暖,他们愿意倾诉自己的内心世界。从学习上的困惑、同学间的不悦到亲子之间的矛盾都愿意讲给朋辈辅导员听并征求他们的建议。其次,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更喜欢向同龄人打开心扉,交流想法,容易引起共鸣,汲取相关建议。再次,在朋辈辅导员的言传身教中,受助者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然学习的榜样就在身边,这种正能量有助于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这种朋辈心理辅导会成为维护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新的有效手段,为探索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出新道路。

参考文献:

[1]石芳华.美国学校朋辈心理咨询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7,(8):52-54.

[2]郭念锋,虞永积等.心理咨询师(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05.

[3]甘诺,严红燕.中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调查与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7,(23):50-52.

[4]蔡莹,杨雪龙.朋辈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5):42-44.

[5]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辅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109.

第7篇:高中生心理问题及疏导范文

关键词: 技校生 心理健康 应对方式 心理干预

技术学校学生与普通高中生相比更早地面临就业竞争的挑战,其心理问题检出率相对较高【1】,面对择业、生存压力,如缺乏自信心和正确应对方式,心理问题会日益严重。本研究借助认知-行为-环境模式对技校生开展综合性心理干预,改善应对方式、提高职业效能感来促进心理健康,从而探索适合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途径。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青岛某技术学校2008-2009级班级中随机抽取8个班级为研究对象,并分为干预组4个班级(2008、2009级各两个班)、对照组4个班级(2008级和2009级各两个班),各班级学生在心理干预活动实施前后全部参加研究。

1.2 测评工具

测量问卷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施测,第一部分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2】,5级评分制(1=无,2=轻度,3=中度,4=偏重,5=严重),参照国内文献【3】,以总分≥160或阳性项目数>43项或任一项因子分≥3筛选阳性。第二部分采用陈树林等编制的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4】,36个条目,两个分量表:指向问题的应对,包括“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和“积极合理解释”3个因子;指向情绪的应对,包括“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和“幻想否认”4个因子,4级评分(1=不采用;2=偶尔采用;3=有时采用;4=经常采用),量表的Cronbach’s相关系数0.92,重测系数0.89,信度和效度较好。

1.3 干预方法

两组均正常参加学校心理辅导课(每月一次),同时仅对干预组进行综合心理干预,从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包括暑假),为期9个月,期间学生有年级变化。心理干预分为4个方面:(1)心理卫生知识普及:利用主题班会,每周开展一次共15次,每次包括宣讲、小组讨论、成长体会三个环节,内容涉及自我认知、心理疾病预防、情绪管理、压力调节和自信心培养等内容;(2) 改善应对方式:干预组分为若干“成长小组”活动,以互动心理游戏为主进行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每月一次,暑假期间安排4次共12次,内容包括决策和问题解决、压力挫折应对、人际沟通、放松训练等。(3)职业决策实践指导和职业效能感提高:举办“模拟招聘简历制作和招聘面试大赛”,综合运用角色扮演、竞赛、讨论、实例分析等鼓励模仿和尝试。(4)学校家庭环境改善:对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2次,家长亲子关系讲座2次。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研究共抽取345人其中干预组167人,对照组178人,其中男性152人,占44.1%;女性193人,占55.9%。两组性别无显著差异(P>0.05)。

2.2 心理健康状况

2.2.1 干预前后两组SCL-90量表得分比较

在基线水平上,干预前两组在SCL-90量表上各项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后,干预组得分低于对照组(P0.001或0.01)和干预前(P0.01或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证实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对照组干预后得分高于干预前,在总分(P0.01)、抑郁(P0.01)、敌对(P0.01)、偏执(P0.01)等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在不干预的情况下,年级越高心理矛盾和冲突越重,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这与国内相关研究一致【5】。

2.2.2 干预前后两组SCL-90阳性检出率比较

干预前诊断阳性的三项指标上,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阳性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01)和干预前(P0.001或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对照组阳性检出率高于干预前,在阳性项目数43项和因子分≥3两项指标中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分≥160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也说明对照组随年级增高,心理问题加重。

2.3 应对方式状况

2.3.1干预前后两组应对方式得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在应对方式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间各项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0.01),干预组积极“指向问题应对”得分高于对照组(P0.001),消极“指向情绪应对”得分低于对照组(P0.001);干预组自身积极“指向问题应对”得分增加,消极“指向情绪应对”得分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而对照组自身积极“指向问题应对”得分减小,消极“指向情绪应对”得分增加,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2 干预组应对方式改变与心理健康改善的相关分析

以干预组“指向问题应对”和“指向情绪应对”两个分量表干预前后得分差为应对方式变化值;以干预组SCL-90量表各项干预前后得分差为心理健康改善的值,进行相关分析,“指向问题应对得分变化”与SCL-90各项得分变化呈负相关,除与敌对、偏执和精神因子分差值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与其他各项得分差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即被试应对方式转向“指向问题应对”的变化值越大,干预后总分及相关因子分越低于干预前,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而“指向情绪应对”的得分变化与SCL-90各项得分差呈正相关,且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被试应对方式转向消极“指向情绪应对”的变化值越大,干预后SCL-90各项得分越低于干预前,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3、讨论

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根源,单纯开展心理辅导课作用有限【6】,而综合心理干预具有积极的意义【7】,本研究设计的心理干预方法不干扰学校日常心理辅导教学,基于认知和行为主义理论,运用认知―行为―环境模式,对干预组实施个体、学校、家庭综合心理干预:通过促进个体接纳自我和树立自信、改变应对方式,调整人际关系、提高职业决策技能和职业效能感,疏导就业心理压力;学校教师心理培训;家庭亲子关系改善三个渠道增进心理健康。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SCL-90量表的得分、阳性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和干预前,心理健康得到显著改善,提示本研究的心理干预方法有效。而对照组干预后显著高于干预组和干预前,心理健康水平相对降低;提示未加干预的对照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仅仅依靠心理健康辅导课难以有效缓解心理矛盾和冲突。

参考文献:

[1]郑霄虎.职业中学高中生和重点中学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照研究.精神医学杂志.2007,2O(5): 294-296.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l999.3l-35.

[3]金华,吴文源,张明园等.中国正常人SCL-9O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4]陈树林,郑全全,潘健男等 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0,8(4).

[5]麦名章,郭志红,粱永欣等中学生SCL一90量表测试结果分析 中国校医 2000,14(3):218-217.

第8篇:高中生心理问题及疏导范文

[关键词] 母爱剥夺 心理健康 初中生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初中生正值青春发育的高峰期,他们的身心发展正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的快速过渡中,许多风险因素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大幅度下降。而“母爱剥夺”作为风险因素之一,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更是产生了及其严重的创伤性影响与危害。本研究以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的调查,以此探讨分析母爱剥夺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并为后期学校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500名湖北省襄樊市保康县某中学初中部的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问卷调查。实际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7份,回收率为95.4%。其中母爱剥夺组学生234名,非母爱剥夺组学生243名;母爱剥夺组7年级生96名,8年级生76名,9年级生62名,女生132名,男生102名;非母爱剥夺组7年级生93名,8年级生81名,9年级生69名,女生128名,男生115名。

此次研究中母爱剥夺的界定方式为:通过了解学生的个人背景信息,将477名初中生划分为两组,由于父母离异、幼年丧母、母亲外出等原因导致与母亲长期分离的学生被确立为“母爱剥夺组(234名)”,生活在正常完整家庭里的学生则为“非母爱剥夺组(243名)”,且两组中学生都长期与父亲生活在一起,求学经历、家庭其他状况二者并无显著性差异。

1.2测量工具

根据资料表中的个人信息和母亲信息将学生划分为 “母爱剥夺组”与“非母爱剥夺组”,并采用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对其进行测量。

1.3 数据处理

剔除不合格答卷,将获得完整资料的有效问卷数据输入计算机,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的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c2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 两组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

两组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如表1所示。由c2检验可以看出91.0%的母爱剥夺组学生和49.8%的非母爱剥夺组学生至少有一个因子分大于等于2分(即存在轻度或轻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母爱剥夺组学生,其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母爱剥夺组,两组的总体比较亦存在显著性差异。

2.2 两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两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母爱剥夺组学生的各因子得分明显高于非母爱剥夺组学生,即母爱剥夺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母爱剥夺组初中生,心理问题较严重。

2.3 母爱剥夺组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

不同年级母爱剥组夺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如表3所示。以年级为自变量,以MSSMHS的10个因子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可以看出,母爱剥夺组中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在强迫、人际、焦虑、抑郁、学习压力以及情绪不平衡这6个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多重比较发现,在适应不良因子上,低年级得分要高于高年级(但差异并不显著),除此之外,其余各因子得分均呈现出七年级生低于八年级生,八年级生低于九年级生势态,即随着年级的升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逐渐降低。

2.4 母爱剥夺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不同性别母爱剥夺组初中生心理状况健康比较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看来要低于男生。其中,女生的焦虑与情绪不平衡两因子得分明显高于男生,男生的强迫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女生,但其他因子,二者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

3.讨论

3.1 两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结果分析可以发现,不同年级,不同性别母爱剥夺组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母爱剥夺组,且两组的总体比较亦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尽管如此,非母爱剥夺组中有轻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较多,这与以往的调查结果有所不同。近来,国内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显示,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5.2%~26.17% [1~3],而此次调查中,却有74.7%的学生存在轻度或轻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说明此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学生心理问题较多,这与张敏[3]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其原因可能与当地较低的生活水平与不健全的教学体制有关。

通过两组初中生各个因子分均值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母爱剥夺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母爱剥夺组。在焦虑、学习压力以及情绪不平衡这三个因子上,母爱剥夺组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他们的其余因子分。与正常初中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1,4~6]类似,经历过母爱剥夺的学生在情绪控制方面同样表现不足。这可能是因为(1)母爱剥夺组学生长期处于母亲缺乏的状态,难以从父亲那里得到补偿,加之父亲对孩子疏于教育引导,因而使得他们更容易产生负性情感(以往的研究表明,与亲近的人的分离是个体产生负性情绪的第一诱因,暂时的或永久性的生理或心理的遗弃都会导致焦虑和恐惧心理出现),而且也较常人更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并对生活学习有着消极的适应现象;(2)这一年龄阶段的母爱剥夺学生,告别孩童时代的无忧,进入初中学习生活,他们在舔舐母爱剥夺造成的伤口同时,还必须承受更多的学习竞争压力,以及由压力带来的众多情绪问题。在强压作用下,害怕自己课业成绩不理想,害怕周围人嘲笑自己母亲缺失,难以融入学校生活、与同学相处不良,难以产生友谊等一系列人际交往等问题随之而来,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有研究表明:学习和学业是中学生最大的压力来源[7])。

3.2不同年级的母爱剥夺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此次的研究显示,除敌对、偏执、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四个因子外,母爱剥夺组学生在MSSMHS其他因子的得分上均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即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逐渐降低。Spitz发现,小于2岁的住院儿童与母亲分开的时间长短不同,可导致不同的情绪行为反应。分开数周,儿童表现出恐惧行为;分开半年以上,则表现为社交的退缩、抑郁以及对周围环境兴趣的丧失,而且不能建立良好的母子关系;如果分开持续3年以上,将会导致儿童终生情绪行为的障碍,由此可以大胆推断:母爱剥夺的时间越长,可能对个体的心理伤害越大。母亲离开时间的长短对母爱剥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母亲离开的时间越长对其心理的影响越大。此外,通过分析调查发现,造成差异的原因还可能为:七年级生因刚进中学,暂时不会产生升学压力,加之他们初入校园,难免对新事物感到好奇,故而母爱剥夺对其造成的伤害会因为新老师新同学的出现得以暂时减轻(注意的转移),但八年级学生作为处于特殊地位的中间群体,随着对校园的渐渐熟悉,他们一方面少了初入时的新鲜感,一方面又对即将升入九年级这一事实感到恐慌、焦虑,因此心理健康水平在慢慢下降,而对于九年级生来说,升学已刻不容缓,为了中考能取得好成绩,为了顺利进入重点高中扬眉吐气,一扫母爱剥夺带来的阴霾,于是他们课余时间的游戏被繁多的习题代替,学习一跃成为全部生活的重心,由于没有良好的心理建设,面对压力无所适从,因此各种情绪、思维以及行为问题接踵而至,导致其心理严重失衡,心理健康水平每况愈下,即表现为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学习压力逐渐加大,同时,抑郁与焦虑程度以及强迫症状也随之加深。

3.3 不同性别的母爱剥夺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研究表明,不同性别的母爱剥夺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从总体上看,此组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男生,即处于此年龄阶段的女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些因子差异性并不显著),这可能与女生的身心发育早于男生有关,女生首先进入青春期,特别是月经初潮来袭,少了母亲的从旁指导和协助,他们对自身生理的巨大变化难以适应,较早出现了心理矛盾,加之学业繁重,学习压力增大,导致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下,进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8]。此外,在焦虑,情绪不平衡及强迫三个因子上,男女生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可以知道,女生的心理问题多表现在情绪方面,而男生的心理问题则更多地表现在思维、行为等方面[9]。这或许是因为女生大多感知细腻,情感上脆弱、敏感、多疑及自卑自轻,她们产生内心冲突的机会比男生多,更需要得到来自母亲的关爱和情感支持,而幼年时母爱剥夺造成不安全的依恋类型,所以,较男生而言,他们更易产生焦虑以及抑郁方面的心理问题。一项关于早年父母丧失与成年后精神疾病的对照研究表明:(1)早年母亲丧失明显增加成年后抑郁症、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率,尤其是重性抑郁症;(2)失去母亲比失去父亲结果更严重;(3)发生在童年早期(<9岁)比发生在童年晚期或青春期(9-16岁)的母亲丧失作用更大;(4)与男性相比,女性对早年母爱丧失的敏感性更强烈。以上结论无一不显示出早期母爱剥夺会对女生心理,特别是情绪发展产生更为创伤性的影响。但是,为何男女生之间会有如此显著的差异,究竟是生物遗传的结果还是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亦或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其中的原因与联系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4.结论

虽然此次研究使我们对母爱剥夺的危害有了进一步了解,但是此研究的内容却只讨论了母爱剥夺对初中生情绪以及人际交往的影响,而对个体的生理发育、道德发展、学业成就、探索性活动以及自我认同等方面的影响却难以涉及。但不论如何,母爱剥夺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已显示出愈发严重的趋势,因此,在学校心理疏导工作中应当对此类群体予以关注,特别是面临升学的九年级生以及各年级女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必须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于守臣,宋彦.1414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1).

[2] 樊玉贤,王宝安,翟歆明,苏掌权.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2(4).

[3] 张敏,王振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4).

[4] 王树元,王荣芝.滨州市滨城区中学生人格障碍倾向的分布特点[J].中国临床康复. 2002,(19).

[5] 高艳华.影响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4).

[6] 王小新.河南省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5).

[7] 楼玮群,齐铱.高中生压力源和心理健康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2(2).

第9篇:高中生心理问题及疏导范文

关键词:班主任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优势;主要途径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面临的竞争和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对高中生来说,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学校的压力、朋友的压力,还有自己对成功的渴望凝聚在一起,使学生不堪重负,心理健康受到极大挑战。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显得刻不容缓。解决高中生心理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己共同努力,班主任老师更是任重而道远。

一、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在高中教育阶段,学生的一天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而在学校绝大部分的教学和教育工作是在班级中进行的,班主任跟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在组织班级工作、与学生家长进行家校沟通、了解学生心理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具体表现在:

1.班主任发现得更及时

班主任与其他老师相比和学生相处的机会更多,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性格特征、人际关系、家庭背景及学生的以前的学习基础等情况,了解得更全面、更具体、更深入,对学生的情绪、心理、学习的变化发现得更及时。

2.班主任工作更有系统性

班主任工作具有连续性。一般来说,高中班主任带班都是延续整个高中阶段。这就为班主任对学生系统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条件。班主任可以对学生进行全程的系统跟踪与教育,发现问题能给予及时心理辅导。而专职心理教师由于学校人力、精力、课程等因素的限制,对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关注是间断性的、不系统的。

3.班主任的处理针对性更强

班主任与学生相处比较多,比如,早读、班会课、自习课、午休时间、晚自习等。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可以把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及时掌握班级出现的新情况,了解学生思想新动向。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机会更多、了解更深入,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家庭概况以及其心路发展历程更了解。更容易与学生建立起比较亲密的情感,学生也更愿意向自己的班主任老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班主任可以利用个别谈话、处理偶发事件、班会课时间、对班干部的询问等机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降低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几率。

4.班主任更有权威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的威信直接影响心理辅导的效果。对学生来说,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对学生影响最大、最有权威的就是班主任。古人说:“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对班主任的依赖感和信任感会使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效。

二、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中学阶段是人在生理上变化最大的一个阶段,生理上的突变带来了心理变化,中学生萌生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以及对异性的特殊情感。这个阶段人们思维最活跃,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社会参与等方面,遇到很多的问题,都会对其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家长、班主任都需要在这个特殊时期采取针对这一人群给予更多的关注并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细心关注每个学生

班主任要细心关注每一个学生,不可忽视任何一个学生。班主任关心学生的方式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找学生个别谈话。与学生面对面的交谈能更深入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对问题的解决更加有针对性。这要求班主任工作要长期、深入、细致。平时要多表扬和鼓励学生,这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2.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班主任对中学生有针对性地讲授一些心理健康常识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学生可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自己分析在思想和生活上遇到的困惑,做到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有助于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自我化解的遇到的一些矛盾,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比如早恋问题,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提前给学生布置下去,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调查、讨论解答心中疑惑。当然这需要在班主任进行引导下进行。

3.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不只是讲知识,而是要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多元化,找准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的切入点。对学生来讲,课堂是他们生活的主要空间,是他们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课堂上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很重要。这就要求班主任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东西,把学科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有很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机。比如,课间休息、活动课、自习课、放学后等,都是班主任可以利用的时间。班主任和学生的交流可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内进行,这样学生会放下紧张的情绪,拉近与老师的距离感。班主任一个微笑、一声赞美、一声肯定都会让学生感受到鼓励,会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信赖感,会让学生真情流露,对于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大有好处。

5.重视处理偶发事件

在生活当中,有些学生有时会遭遇一些突发事件,比如,生病、家庭变故、或其他的意外事件等,学生的心理往往比较脆弱敏感,此时就特别需要班主任的关心和安慰。班主任老师关怀和体贴会对学生走出阴影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到他们的一生。所以,班主任要重视偶发事件,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尽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班主任工作的全部内容,但是,作为一名称职班主任,要树立科学学生发展观,将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实现学习进步、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正荣,陈家麟.从师源性心理障碍看教师心理健康[J].教师之友,2005(8):44-46.

[2]陈映兰.班主任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