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的美术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美术教学模式的科学理念
新课改的推行极大促进了传统美术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创新,美术教学模式新的突破又来源于美术教师正确、科学的理论教学指导。目前,被大家较为认可的科学教学模式理念有以下两种:其一,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是在视觉文化发展的时代而发展的,它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四个要素。学习者要在一定的美术环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建构起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获取知识。这种模式就要求师生合作,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双向体,双方要相互沟通、问答、讨论与合作,建立起良好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和创新。其二,后现代课程观。这种教学理念是在开放系统中促进师生之间关系的互动和转化,最大限度地增强师生教学的互动性,尤其是学生对于课程教学的反馈,对于提高教师授课的质量起着关键作用。在复杂的课程授课中,师生处于一种交互的网络平衡中,要平等对话并且积极促进问题的解决,推动课程的进步和提升。
二、美术教学课程的创新与突破
首先,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以兴趣为基点,培养学生对美术课堂教学的浓厚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发掘学生的兴趣点,以此作为教学优势,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将趣味性和知识性相融合。教师对初中美术课程的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走马观花”的状态上,而要与学生“下马赏花”或“体验种花”。教师的授课不能局限于书本的教学素材,应该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更为具体的学习素材。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公园或者去牧场体验自然中的美,更容易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改变传统教师的单一教学模式,采取师生互动的新课堂授课模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乐趣。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数是教师从头至尾扮演单口相声的角色,学生只是在台下表情变化而已。这种单一和缺乏反馈的教学模式很容易抹杀学生的积极性,更忽略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消化程度。教师难以掌握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吸收程度,往往导致教师激情高亢的课程表演结束后,学生还是茫然不知所措。教师在美术教学时,也不应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作业内容,在题材、形式等方面都应有所变化,给学生更多思考和动手练习的空间。
第三,创新课堂形式,丰富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中体验美术的艺术魅力。新课改的教学思路开辟了新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简单地让学生去临摹课本上的范画,而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和艺术,在野外实地考察和认真观察,对艺术体有细微深入的了解后,实施教学作业,并分组讨论、合作完成。教师要做好启发引导的角色,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入到美术教学的学习之中,在体验并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之余,发挥想象力,增强美术体验的乐趣。
三、美术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激发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国传统文化;应用
美术在世界文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用画笔勾勒出美丽的画卷是人们智慧的体现。美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社会的缩影,它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社会现状,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高中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同时渗入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美术中的价值,进而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推进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美术生涯中[1]。
1背景
(1)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5000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使得我国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在的年轻人,影像文化伴随着他们走了一路,尤其是外来的影像文化已经影响了他们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等。许多孩子十分了解肯德基、麦当劳等外来文化,却对本民族的文化一无所知[2]。如何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迎接外来文化的挑战,是现今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2)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美术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的载体包括美术,所以在学习美术时是不能脱离文化意境的。在美术教育中势必要保持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教师在教导学生鉴赏美术时,应当研究如何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如何挖掘和利用各地能体现民族精神的各种美术资源等等。
2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
2.1发掘教材,充分渗透中国传统文化:高中教师在美术鉴赏教课过程中,需要充分备课,认真发掘教材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在高中美术教材中有的单元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传统的工艺品,例如陶瓷、玉器、青铜器;有的是介绍中国古代传统的绘画艺术,想风景画,山水画等等;还有的单元是介绍中国古代的雕塑文化,例如彩陶!因此,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是应当充分的利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美术教程,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比如,中国古代绘画的这一章节重点讲述的是花鸟画。花鸟画是中国独有的特例的一种绘画门类,不曾在其他国家出现过[3]。中国花鸟画在中国有着辉煌的历史,至今仍受文人雅士的追捧。因此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应当充分了解我国花鸟画的知识,并充分渗入到美术鉴赏教学中去!2.2创新美术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只有激发兴趣,才能够更好的融入到美术课堂教学中,才能够使师生一起探索美术世界的奥秘。以前的美术教学模式太过于单调,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是学生对学习美术感到厌恶。因此,美术教师应当创新美术教学模式,营造欢快、有趣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美术鉴赏课上,教师可以从网上搜索与本堂课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然后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在鉴赏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使用正确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真正的学会欣赏美术、懂得欣赏美术。2.3加深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美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缩影,因此,教师在课堂教授过程中,应当深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充分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学好美术。可以通过课后开展美术鉴赏活动。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时,根据不同的课程的内容,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以供学生课后研究,并随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在设计课题时,课题的内容不仅与美术有关,还要渗入中国传统文化。确定课题之后,进一步分析题目,将课题分化为若干小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与学生沟通交流,引导学生正确的鉴赏思路[4],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结语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在这5000年里积淀了无数的优秀文化。美术鉴赏课程起到传承艺术文化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从而了解当时的政治背景,经济,宗教等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丰富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娜.在美术鉴赏课程中有机渗透中国传统文化[J].美术教育研究,2012,(14):141-141.
[2]薛小勇.高中美术教学中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文修养提升之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6,(22):104-105.
[3]麦荣勇.让美术教学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J].美术教育研究,2014,(12):101-102.
关键词:学前教育;传统文化;美术教育;三峡地域文化;民间美术
学前教育,是幼儿学习的启蒙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人生指引地位,良好的启迪会影响其一生的思想,所以幼师的职业素养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幼儿教育除了家长,教师的教育就是重点,所以在学前教肓教师的培养上就要开始重视。首先要从跟本上解决我们应该确立本土文化的重要性,传承文化的发展,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地域性,展现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传统,又要接轨现代文化的内在现实追求。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本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历代文化传承的影响,古代圣贤的思想代代相传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
而现代的美术教育在引进西方文化后往往忽视了本民族的本土文化继承,从而一味的学习外来文化,从而丢失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学前教育学生在美术学习中除了本身的基础文化学习,往往对诸如卡通,网络形式的动漫文化很感兴趣,这种形式的文化是一种流行文化,并没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沉淀,而本民族的文化由于诸多因素却少有接触。在大多数学生中认识最多的是可能还是国画、剪纸等形式的认知。毕竟学前教育学生不可能象专业美术生哪样会去系统学习美术专业知识,所以在文化传承和其它领域的学习中重视不够,遂渐就边缘化了。
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作品,保留文化的延续,学前教育在幼儿教育中起到启蒙的作用,这一阶段对一个人的一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我们把一棵传统文化的种子埋在幼儿的心里,不仅能影响一生,而且能凝聚本民族文化共识。
所以,我们要重视学前教育的传统文化,而对于美术教育这一块,我们要理清头绪,认真研究,我个人认为,在美术教育这一块要从两个方面去学习,第一,从文化思想上,认识和学习传统艺术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第二,从美术方面,对传统民间美术表现形式应该去深入学习和了解 ,特别是本地地域文化和民间美术的学习和挖掘。我生活在湖北宜昌三峡,这里是巴文化和楚文化的发源地。三峡民间美术历史悠久、品类丰富多样、艺术造型鲜丽,装饰色彩和工艺制作特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地域民间美术,是中国丰富多样的民间美术中的一枝奇葩。她蕴藏在深山乡村中,播撒在长江三峡流域。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三峡民间原生性的美术形态已渐渐衰落与消亡。我们要重视这个问题,保护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比如说三峡地域梁平年画,就是中国民间年画的一朵奇葩,它在独特的地域环境中,有其独到的艺术特色。梁平年画古朴粗犷,浑厚野俗,显示巴渝文化的淳朴憨厚的气质。表现内容上主要描绘风俗人情,戏曲神话,民间故事,作品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三峡库区人的风俗习惯。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聘请当地传人来校教课的形式学习,让学生学习这一独特的传统画种,从而认识传统绘画的技法,传承这一画种甚至加以发挥。
还有长江三峡石艺术,从自然中寻觅、构思、加工、塑造出寓意生“灵”的造型观。有的似人物、动物、植物,或具有诗意文采的表达形态,有些峡石经过匠心描绘,加工处理,组合成造型美妙,寓意深刻,趣味无穷,比自然美更高的“灵美”。我们可以让学生考察三峡自然风光,向大自然学习,向民间艺人学习,认识三峡石艺术的独特魅力。
另外,三峡根雕也是三峡民间传统的一门造型艺术。长江三峡根艺蕴藏十分丰富、独特,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千奇百怪、十分绝妙的造型树根。有的质面光滑、细腻,有的粗糙斑驳;有的姿态易妙,有的十分简括;有的大如磐石,有的细小如微;有的沉如铁石,有的轻若芦蒿;有的色泽光亮,有的暗洗晦涩;三峡根雕艺术深受民间爱好的喜爱,三峡美术家把这些天然造化树根作为一种情愫的载体,赋予丰富的想象与创造,神奇地构建了三峡根雕的美。而这需要我们发扬光大,如何使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后继有人,需要我们通过参观学习,和根雕美术家交流学习,从技法和美术认识上继承这门艺术。
三峡民间美术中还有刺绣与挑花,三峡地区的刺绣工艺以渝东地区,湘西部分地区最具代表性。其中,渝东地区的枕头挑花形式多姿多彩,造型考究,布局独具匠心。而湘西地^,特别是土家族,苗族的刺绣如帐沿、门帘、儿童花帽,荷包、衣饰,也是品类繁多,精美无比。
三峡民间挑花,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达县的挑花和巫溪、巫山的围腰挑花。巫山和巫溪的挑花围腰有土家风韵,一般都在深色(黑色居多)的棉织物上以白色棉线挑出浅色图案,常见内容有“双凤石榴”“笑面罗汉”“娶亲图”“二龙戏珠”“杂技人物”等。边饰图案一般配以牡丹、蝴蝶或几何纹样,工艺极具匠心,看后让人赏心悦目。
挑花和刺绣世世代代传袭。其图案纹样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些久居深山的村妇,用她们的双手绣织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品,让人叹为观止。一件腰围,一组图案都是一首妙不可言的清丽三峡小诗。而现在这些民间美X作品由于各种因素有着失传的危险,学习和继承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峡地区的民间美术还有很多,它都需要我们去传承和发扬!在学前美X教学中,我们应该取多样化方式去学习,学习不应仅仅是规范的美术基础和一些大众化的美术教学,我们更应该立足地域美术文化,丰富我们的美术教学内容,学前教育的学生如果能立足本地文化,学习本地民间美术,不但可以传承和发扬,更能够通过他们的教育和感染使儿童在幼小的心灵中扎根,使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得到延续和发扬。中国地域广阔,文化多样,正是这种多样的传统文化丰富和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根脉,我们只要守住自己的文化,才不惧任何外来文化的侵蚀,振兴和凝聚中华,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吕思勉.中国通史[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4.
[2]文聘元.西方哲学故事[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9.
关键词:中学美术 教法 教材 教学改革
笔者从事中学美术教学工作已有多年,深深体会到美术教学中传统因素太多,需要改革和探索的方面更多。
一、在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使用的方法太单一。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说教或强制,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心理,只能收到事倍功半乃至相反的效果。其实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故事,动人、通俗的陈述使学生对艺术品和艺术家先有一个深刻的了解,然后用分数或其它奖惩方法使学生按课本,大纲或教师的要求来对艺术品做出真实的评价。相信在理解基础上的评价会来得真实,而并非弄虚作假。这样才能真正养成比较高的艺术品味。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方式也不能一成不变,它还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在现代,老师还可以在教学中融入幻灯片的欣赏、多媒体制作的课件、亲身绘制的图片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传统美术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心理水平。这种教学违背了教育心理学规律,造成了揠苗助长与停滞不前的后果。教师让学生欣赏艺术品,主要不是培养职业的鉴赏家和批评家,但经常对各种审美类型和特征作比较与鉴别,经常对各种艺术作品优劣之处进行区分与评价,确实有助于审美趣味的敏锐化。但这种审美趣味的培养,要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个性独特倾向。教材切忌简单划一、强求一致、存在明显的成人化倾向,应该由简至繁、循序渐进式的递进,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
三、传统美术教学过多地关注中国古代、本民族的艺术作品。这种做法排斥了中国现代的、以及外国的艺术作品,这是不对的。美术应该注重历史性、民族性,也该注重时代性、世界性。中学的美术教材应该古今贯通,中外联系,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但由于学生比较容易喜爱当代的和本民族的艺术作品,所以我们也不能忽略这个重要因素。因此从吸收当代和本民族的审美趣味入手,由今至古,由中及外地培养,这才是一条符合审美趣味的特征及发展规律的正确之路。
四、传统的美术教学很重视历史领域、批评领域,却轻视制作领域、创作领域。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将美术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美术、工艺和设计的不同方法,参加各种小组、班级的艺术活动,并运用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技能创造出各种艺术作品。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爱美、爱艺术、并积极地投入到创造美好生活中去,树立真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是真正达到了审美意义上的提高。
面对这些问题,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大胆地尝试改革。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教学经验。
一、美术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的观念。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的时代已经结束,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创造了发现自己个性和创造能力的空间。美术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单纯依靠老师的教是无法激起学生广泛的兴趣,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美术的魅力就是体现在运用、制作、创作的活动过程中,而从事这一过程的是学生,因此学生的“学”便提高到一个高度,成为美术教学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环。发展到现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求知欲,这不仅对于美术学科的学习,对于其它学科的发展也是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
二、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发掘美术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国有着悠久而古老的文化传统,作为中国的炎黄子孙,都应该了解一点中国古老文化的底蕴,并可以向国内甚至国外传播中国的艺术渊源和艺术精髓。贯穿在我们的美术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永远不可缺少的。
三、美术课堂教学重视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扩展美术教育的内容和表现手段。 美术教学重视美术与日常生活的关联,是美术学习回归生活,这才是艺术的真谛。美术的本义就是美好,因此创造美妙的东西、创造美好的生活是它最基本的要求,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能分开。所以美术教育中应该贯穿一些和日常生活联系的知识,才能发挥它的本质含义和现实意义。美术课程中不能纯粹地总使用老一套内容,不能只局限于欣赏和绘画,而可以适当导入摄影、漫画、卡通、陶艺、计算机多媒体以及走出课堂等表现手段,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全面地培养学生,扩展他们的视野。
四、美术教学可以多元化,将其他艺术与美术融合在一起。 注重美术学科与其它艺术学科(如音乐、体育)的渗透和融合,甚至可以与其它非艺术学科进行关联。这样不仅使美术学科自身发挥作用,还可以多渠道地收益不少。如美术与音乐的融合,学生在追求美好事物形体的同时,也能洞察音乐的韵律和调和,从中又感受到情感的线条和协调色彩,动感地带。所以将美术、音乐的融合作为艺术课向学生传导,不仅锻炼了学生,也给老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和深度。
五、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灵活利用美术馆、博物馆,开展一些比赛性质的美术活动。书本的知识毕竟没有实践来得真实有效,学生对于一件艺术品的欣赏,在博物馆看到的要比书本看到来得激动、兴奋。因此可以适当制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可以去美术馆或博物馆欣赏文物、字画,这样不仅完善课本上缺少的内容,也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增长了见识。开展一些比赛性质的美术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参与,丰富他们的课余活动,也锻炼他们的创作能力,培养他们对美术的热爱,这也是很有必要的。
1 定义
1.1 网络教学
华南师范大学的谢幼如教授认为,网络教学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功能和资源建立有意义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和支持学生学习的教学活动。网络在教学中通常被视为教学媒体和认知工具。事实上,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网络作为一个潜在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能对教学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教学中,教师应正确把握网络教学。
1.2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基础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具体经验的总结,因为它具体、简明而又比较概括,是它结合了很多基础理论,与基础理论相比,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它是教学的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教学模式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帮助教师理解和把握教学规律,创造新的模式。不同大小和规模的模式是相对的,不同学科的受试者在不同的学习领域,学习领域进一步划分不同的学习内容。
2 利用网络辅助传统美术课堂的教学模式特点
2.1 与传统课堂优势互补
教学中的环境仍然是在同一时间的整个教学班的学生,可以理解为继承和发展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方式的升级的多媒体教学与学习环境。优点是教师利用更加丰富、更加生动的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法,及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传统课堂教学彼此和网络技术优势互补。
2.2 重视创设情境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对注重视觉经验的学生考虑创设情境,符合要求的教学内容中的情境。网络辅助传统艺术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它自己的集声音、文字、图形、图像于一体的功能,改变乏味的、沉闷的气氛,创设学习情境以变得简便,有利于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
2.3 视听结合,事半功倍
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的网络课件和信息,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变抽象为形象,调动学生听觉、视觉、触觉的协调作用,除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外,抽象形象、听觉、视觉、触觉的调整的作用会更加协调。通过感官刺激,使学生学得更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能快乐和放松地掌握知识,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3 利用网络辅助传统美术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卢舍那佛”是一节专题欣赏课,主要通过欣赏龙门石窟的卢舍那佛造像,了解雕塑艺术的特点,感受我国唐代石雕艺术的独特魅力。这节课笔者利用网络提供的共享课件,课件导入到各地旅游风景图片,自然会导出课题“龙门石窟”,然后介绍其重点之一的卢舍那佛。然后课件展示大量多角度的卢舍那照片,构建佛教环境,学生喜欢直观的感觉,加深学生的记忆。
争做小导游是下半部分的课程设计,笔者打开收藏页,点击龙门石窟,在线播放卢舍那佛全景视频,配以优美的音乐。学生尝试使用新获得的知识,以更多的方式为每个人开始一个小型旅游指南。整个班级更轻松愉快地旅行,促使学生运用他们掌握的知识、技能经营自己的知识。要求所有的人的计划使用新的知识,学生表现出积极参与的精神,提高自我认识,教师和学生转变角色。
4 利用网络辅助传统美术课堂带来
的思考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模式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效,有效地解决了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作为成功的教学艺术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使人进一步思考。
1)合理有效地运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现代教育媒体是非常优越的,但它是为教学服务的,在用它的过程中是为突破教学难点,它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现场演示。教师言行示范的作用不可忽视,表达传统绘画工具的现代媒体无法替代。电脑绘画并不能替代传统绘画。
2)为了防止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好奇,沉迷在电脑操作,忽略了教师的引导语言和解释,教师应注意加强对学生的组织和引导。教学是一门艺术,网络教学中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容易被忽视,教师不能过分依赖它的手段,还要以自身的魅力,教师和学生相互感染,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能简单地以其他信息媒体代替。
3)在这个实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感觉到学生的探究能力比较欠缺,而且个体之间的差异极大,课堂分组教学中出现能力强的学生大包大揽,而有些学生无所事事的现象。因此,最好是在基础年级(如刚入学时),对全年级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调查和研究,建立一个集体开发目标,培养每个学生遵守纪律的行为与团结的力量,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同时应还注重加强学生的日常学习与协作学习。
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十分明确,主要是培养面向市场经济、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即能适应市场经济下不同层次的社会需要和从业要求的实用型人才。传统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丰富,表达方式多样,这种原生态的艺术设计,对应着现代设计教育相应的科目设置,对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提供着全面而有价值的启示,从而更多地作用于艺术设计风格,打破了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盲目的趋同性。对于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有效地促进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以及教育效果的个性化、多元化。此外,现代数字化技术在当代艺术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数字技术虽然极大地提高了设计的规范和效率,但却使设计越来越趋于理性的刻板、冷漠和单调,设计的人文性和创造性被严重的削弱了。而传统民间美术资源所具有的人文精神,正好可以为艺术设计教学提供有力而多元的支持。同时,其在设计思维、造型方法和文化内涵等很多方面对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价值和作用,随着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深入也逐步显现了出来。
传统民间美术内蕴丰富,同时,在现代设计教育对民间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能较好地发挥导向功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世代传承。事实上现当代许多成功的设计案例充分证明,被国际设计界肯定和认可,能够代表中国风格的艺术设计佳作,都是立足本土并广泛吸收中国传统民间美术营养的结果。
二、传统民间美术资源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开发与传承
重视民族文化的热潮促进了当代设计教育领域对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的理性认识,而美术院校是传承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的主阵地,因此,我们应在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拓展教育模式和方式,加大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的教授比例,让更多的学生拥有体验、学习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的机会。
1.在教育理念上要重视传统民间美术资源
当代的艺术设计教育应强化和坚守艺术设计地域化、特色化、个性化的教育理念。艺术设计专业在开发和利用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的策略上,可按照现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规定,参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将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的精髓,纳入到学校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之中,通过组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考察民间美术资源、聘请民间艺人来校授课、学生参与民间美术的设计制作等方式,强化民间美术课程资源的价值利用,在丰富设计教育资源的同时,实现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及宝贵文化遗产目的。
2.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传统民间美术资源
传统民间美术资源是艺术设计教育宝贵的课程资源,通过对传统民间美术形式的创新,用崭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出时代风貌和艺术特征。而如何保护、开发和利用传统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并使其服务于现代设计教育,构建与之匹配的新的课程教学内容,是当前艺术设计教育普遍关心和重视的问题。此外,学生能否通过相关课程教育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摒弃脱离实际、教条僵化的教学内容,是改革当代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的第一步和基本出发点。因此,当代艺术设计课程,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要主动走进传统民间美术,结合当地民间美术的种类、特点和实际情况,更新教学内容。而对民间美术课程的结构性调整,可以参照“三七”法则实施,即用课程总学时的30%进行理论知识传授,将70%的课程课时量用于实际案例的分析和具体制作过程、方法的讲解以及实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民间工艺品的设计创意、材料运用、制作工艺、实施方法等,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意思维、提升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目的。
3.在教学方法上要适合传统民间美术资源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方法。传统民间美术技艺的传承,一般是师承模式或家传模式。因此,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在开发利用传统民间美术教育资源的时候,必然要对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需要。
第一,尊重学生对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的个性选择,帮助、引导学生确定适合自身兴趣和特长的传统民间美术研究方向。对于课程作业,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所擅长的任何传统民间美术语言和表现形式来表达设计意图,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第二,增加“场景”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传统民间美术的设计和制作流程复杂而精密,过于抽象和概念化的理论讲授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聘请著名的民间艺人现场示范教学,这就在呈现方式上保证了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的原汁原味,同时对于提高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也极为有利,既能将抽象的理论直观化、具体化,也能将复杂的问题体系化、简单化。对于那些具体的传统民间美术资源项目,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场景”之中,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对其全面、系统、深入、具体的了解和认识。
第三,课堂教学要引进“竞赛机制”,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与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相关的课程教学中,引入设计竞赛机制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设计是:以设计竞赛题目为核心,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参加与之相关的各种设计竞赛,以赛促教,即指导学生完成相关设计创作项目,增加学生实际设计工作的感性认识及实战经验。以赛促教模式是对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全面检验,通过赛后的总结与案例分析,学习、汲取其他选手的优点,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发展是一个纵向延续的过程,它在人类社会一经出现,就为人类社会世代承袭、不断发展和丰富,表现出相当的稳固性、传承性和开放性、创新性。中国传统民间美术资源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原生态意义的造物观与独具哲学思辩的东方智慧的契合,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传统美术资源给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指引出一条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轨道。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与其他艺术形式总是有着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关系,其率真、质朴的审美意趣以及对天然材料的质朴性利用,给现代设计教育和设计思潮带来了诸多启示。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工艺美术教学应用
一、工艺美术专业教育方向的思考
我国工艺美术专业教育的性质是培养实用技术型人才还是培养研究创造型人才,不能一概而论,应看工艺美术教育是着眼现在还是着眼未来,如果简单从目前社会需求来考虑工艺美术教育特点,工艺美术学院教育的性质只能成为普通大学一般美术教育的浓缩,仅成为符合市场需要的一般工匠,失去了工艺美术学院教育的实质意义,起不到培养社会急需的创造型人才或是一线技术人才的作用。目前我国工艺美术教学的误区还纯在较多的问题,譬如忽视学生实操能力的训练只重视工艺美术设计专业基础知识,艺术教学实践课变成以巩固复习基础知识为主。另外教学评价体系重视结果而不注重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强调知识的积累,而忽视知识的创新。没有与教学计划相应的艺术实践设备, 缺乏通用的艺术实践教学的教材,不能有效地进行艺术实践教学,学生的艺术思维的创新与实践操作能力得不到提升。
二、合理整合课程优化知识结构
工艺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按照职业素质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和实效、实用、实际、实践的原则来整合课程及内容。要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讲求教学方法,抓好关键环节,如将《设计概论》和《中外设计史》整合使学生获得设计发展史、设计风格流派和时代的关系和不同设计美学原理和形式法则,《色彩构成》和《平面构成》合为一门课更有利于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主要使学生获得从事设计的必要理论知识,这些课学时不多,要求精选内容。《设计素描》基础核心课程,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要承担起从绘画到设计的过渡,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既现代又传统的基础课,因此,设计专业的素描课要加大设计素描的比例,重点训练学生对"形"二维和"形"三维的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不能按美术专业那样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画光影明暗素描上,真正解决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素描学什么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新的工艺美术技术不断出现层出不穷, 学生们希望多学些新兴实用技术的愿望很强烈,但要让学生们明白,学到一门实用新技术只能用几年,还有更新的技术会产生。打好了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学习方法,新技术一冒头就能知道它是否代表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并且能更快地领会和掌握,就能用十年甚至几十年。通过课程设置以课程内容的改革对学生加以适当引导,使他们能在基础理论和专业核心课程上花费足够的时间。
三、改革工艺美术教育观念,促进创造性人才培养
中国的学生善于学习、考试,想象力、创造力却很弱,是我们教育体制中对如何培养人的创造能力重视不够。而我国美术院校还停留在教技术、教技巧。笔者认为当前社会需要我们培养的是能引领工艺美术发展主流方向,具有艺术创造力的技术人才。
工艺美术学生的实操环节和实践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应用技术型人才本身就需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学生设计的课题应与实际项目结合起来,应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让学生走入社会去联系和争取设计项目,还可鼓励学生参加设计征稿和设计竞赛项目、承接设计工程为课题进行实际的设计实践。结合课程、利用项目等方式也是锻炼学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好形式。调整教学计划,专业课都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主干课都安排一至二周的单独实训,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实训作品。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既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活动能力。通过市场实态现状的调研, 撰写较为详细的设计项目调查和设计定位的报告,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工艺美术发展现状,从而掌握科学的工艺美术设计方法。在项目设计过程中, 利用启发教学法通过大量的设计创意素描草图,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在正稿制作阶段,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与解决设计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如材料、工艺、成本、效果等,以便提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从整个国家未来发展的高度来看待人才培养的问题,我们美术教育者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任。我国目前虽然缺乏大量的实用型、应用型的工艺美术专业人才,但从深远看,目前最缺乏的是掌握了当代工艺美术前沿科学技术的、能够创造性地应用工艺美术技术的人才。我们不能为一些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就放弃我们对"创造型人才"长远培养目标的追求。如果我们稍微仔细地观察一下国外的教育体制,比如美国、日本的教育体制,就会看到他们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远超过我们的想像。
四、工艺美术教学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
中国的工艺美术教学与创作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即中国的文化背景,和中国的社会环境。工艺美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在我国的历史不算很长处于起步阶段,受西方各设计流派的影响比较大,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较少。中国工艺美术想要屹立在国际的舞台上,应该将民族的元素、传统的材质结合现代的工艺融为一体。中国的人文艺术背景是积淀了五千年传统文化底蕴,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环境实践也证明 "特色"理论是正确的,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中国高校的工艺美术教育当然也不能脱离中国的社会环境,也必须走中国特色之路。我国历史文化悠远深厚,代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论在今天依旧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数千年来我们逐渐积淀了一套含盖各个领域的文明体系,尤其是理论思想,如诸子百家思想。这其中哲学、美学、社会学的诸多思想,都是中国传统体现民族精神的艺术设计思想依据。
目前中国的工艺美术教学对民族传统视觉元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担心学术外出安全问题取消相应的艺术考察教学活动,很多学校外出考察课程也流于形式。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设计思想逐渐被国外形式所取代,如不少学校传统图案设计的课程被取消被平面构成取代, 现代陶艺设计实践取代了中国传统陶艺技艺实践课程, 现代家具设计实践取代中国古典家具设计实践等。以上方面的缺失,导致导致创作所需的精神在枯萎,甚至学生民族情感的淡漠。民族工艺美术教育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工艺美术是民族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途径与有力保障。
五、寻根溯源,根植于本土寻找创作的源泉。
例如笔者所处的广西有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元素资源,调查广西民族艺术中建筑装饰、刺绣、织绣、染织、金属工艺、木雕等传统工艺美术现状和代表性作品与案例,挖掘、整理、编辑重要造型艺术研究样本,采访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拍摄和录制典型性创作过程和生产案例,引导学生努力发掘本民族的设计观念、造物原则和审美意识,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独树一帜,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少数民族古老的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闪光。通过对民族民间艺术元素的整理分析,积极探索多种创新设计思维,以寻求更多的解决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的创新应用途径,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独特魅力。高校培养人才要多元化,不拘一格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打破课堂的界限,实施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进入社会,通过采风、考察等活动感受到民族民间的艺术魅力。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全面收集、考察,系统整理少数民族的工艺、服饰、建筑、雕刻等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取和保留这些少数民族元素的精髓,经过再设计并运用到自己的专业设计当中去。例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就建立民间艺人工作室把本地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艺人请进教学工作室,讲授技巧,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了解本地文化,让学生学会逐步挖掘、运用本土民族艺术元素,使当代的民族民间元素与设计教学与时俱进,从更多的民族艺术中汲取相关元素,同时又不失现代的气息。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与现代文化间的精髓相互融合、和谐发展,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设计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内涵,创造出富有本土独特韵味的设计。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同时,得到广泛的延传,并且经久不衰,使本土化民族民间艺术得以可持续发展。工艺美术教育是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也是一个民族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不可失去的依靠。
广西本土民族民间工艺和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将本土民族民间工艺结合到现代设计教学中,这是引导学生设计出具有自主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的现代设计的关键。在工艺美术方面通过开展横向研究与开发,探索地域特色的设计教育创新之路做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 都安古法造纸工艺传承着古老的文化符号,可以聘请艺人将古法工艺引入到艺术设计课程中,在让学生体验了解传统造纸工艺,生产各类材质机理的纸张。材料学研究部门在纸张防水、除霉、韧性等方面给予技术上帮助,可用于现代家居用壁纸、灯具、扇面、雨伞、笔记本等设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有计划地开发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工艺产品,保护了正在消失的传统手工艺,帮助地方地方企业提高产品经济附加值,并培育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征的产品品牌。2、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结构工艺可以让学生体验榫卯结构设计原理,感悟侗族木结构设计之美,用于民族风格的建筑装饰设计,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发挥优势。在土木工程研究单位协助下整理数据开发成为智力玩具,采用现代注塑工艺将榫卯结构智慧的设计原理通过的玩具的形式介绍给大家,传播广西民族地区建筑设计的智慧。既可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美礼品又可利用本产品富有知识性、艺术性、挑战性和动手参与的特点,可以按不同年龄段出品不同的组件,并考虑到与其他系列产品相衔接。3、各类民族剪纸、刺绣、编制的民族图案形式与工艺与现代服饰设计,包装设计、鞋类、包类、丝巾等设计结合,在此方面云南、贵州等高校的研究成果频繁活跃在全国各类专业博览会与专业大赛中。可以在旅游管理研究单位的协助下打造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旅游产品依托桂林发达的旅游商品集散地优势形成民族品牌,积极探索在广西地区实现利用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现代文化产品的有效途径与开发模式,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文本,扩大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民族金银加工技艺和产品设计相结合,金属材料工程研究单位的协助下可以共同设计开发实用旅游产品如:时尚珠宝首饰设计、钢笔、zippo火机、便携金属酒壶酒杯等。国际著名时尚品牌爱马仕设计团队曾来广西柳州博物馆考察收集广西少数民族工艺品设计思路与原理开发符合中国市场的高端时尚产品。通过产品开发与销售,形成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系列化产品,并注册产品外观设计专利和技术工艺革新发明专利,实现企业产值提升,扩大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上述项目得以实施开展可以形成一支横跨多学科的优秀教学团队,形成系列专著、教材、发明专利等,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在广西艺术教育届有一定的推广性,能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六、结语
工艺美术教育的办学特色是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方向,应在实践中有意的强化教育思想意识,只有院校间设计教育思想各具特色、拉开距离,多元化的设计艺术教育格局才能形成。工艺美术的现代设计应该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必须明白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民族传统文化在的重要性,找到两者之间的切合点,传承是美德也是生命的源泉所在。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精髓,发展了五千年仍然有着绚丽的色彩,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让它在现代工艺美术教育中体现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J]南京艺术学院学位论文2006.12
关键词:高等数学;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227-02
高等数学是大学理工科等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长期以来,如何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一直是普遍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将多媒体技术引入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为我们探求更为有效的、更易为学生所接受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了新的契机[1]。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使用并不意味着传统教学方式的终止,我们必须同时认识到其优缺点,才能充分地促进教学。文章从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实际出发,阐述了两者的优缺点及关系,研究了如何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高等数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缺点及关系
(一)高等数学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
多媒体教学是运用现代化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处理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文字、声音、图形及动画等信息载体的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图、文、色、形、声并茂等丰富多彩、多元化的形式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多媒体教学所具有的优缺点有:
1.优点:多媒体教学纳入高等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后,可以形象直观地展现高等数学中的各种几何空间关系,能够把抽象概念具体化,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静止内容动态化。特别是高数数学下册中重积分、曲线、曲面积分等内容,利用多媒体可以将重积分定义、曲线积分、曲面积分计算等抽象内容直观化,使得原本难以捉摸的抽象理论变得形象和清晰。从而使学生不仅看到了空间图形,还能细致、形象、生动地看到各种空间关系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利用多媒体将一些定理、定义及习题呈献给学生,还可以节约板书的时间和黑板的空间,提高教学效率。
2.缺点:多媒体教学中常常会削弱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对学习的重要作用也易被忽视;同时多媒体教学在讲解过程中翻页速度快,这样对于思维能力不强、自律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课堂学习效果相对较差。例如:在讲解高等数学课程的定理证明时,如果单纯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理论反应较慢,跟不上翻页的速度,对问题的核心的思想理解不透彻,起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等数学传统教学的优缺点
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传统教学是以教材、粉笔、黑板、作为辅助手段进行授课的课堂教学。它是经过长期摸索、逐步成熟和完善起来的,它是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的优缺点主要有:
优点:传统高等数学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师作为教学中的引导者,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安排及教学状态、教学进度等更易于把握和控制;对教学内容的直观、形象的板书及深入浅出的讲解可以感染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进而形成教与学的良好氛围。例如教师在讲解高等数学中的例题及定理推导时,教师语言的声调变化及板书内容的标记都能够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缺点:传统的教学方式因受教学条件和课程学时的限制,在课堂教学中传递的信息量相对较少,这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是很难满足教学要求的。另外,随着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是大班上课,此时如果再完全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会使得课堂学习效果较差。比如在讲重积分的计算时,需要确定积分的上下限,需要在黑板上画出立体图形,这时可能会出现后边的学生看不清楚,不理解空间几何关系等现象,使得课堂效果无法达到理想状态。
(三)高等数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从近年来对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可见,多媒体教学方式产生并不意味着传统教学方式的终止,以多媒体教学来完全取代传统教学也是不可取的。高等数学中定积分的几何应用、重积分、曲线积分、曲面积分等章节利用多媒体能够将几何图形更加形象清晰地展现给学生,使得学生有更好的空间想象能力,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理论。另外,在上习题课时,将事先的习题用多媒体展现给学生,可以大大节约板书时间。因此,在高等数学授课时,对于冗长的定理、定义及复杂的几何图形,用多媒体呈献给学生,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对于定理的推导,例题的讲解可以利用板书,这样有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只有将高等数学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地相结合,构建灵活多样而适用的教学方法,取长补短,做到优势互补,二者才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2]。
二、高等数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一)引入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与普及,为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门类越来越多,这就导致原有课程学时的大大压缩。各高校对本科教学计划和学时数都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高等数学(含上下册)课程,一般需要两个学期完成,由原来的202学时减为现在的168学时,但课程的内容并未减少。这就给课程教学带来了很多的矛盾和困难。为解决这些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加以信息化,因此引入多媒体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1.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数学方法的意识和兴趣。如当高等数学教学引入二重积分概念时,我们借助于课件将求曲顶柱体的体积分成四个步骤:分割、近似、求和、逼近,并通过动画来演示,当分割区域D时,随着区域D的分割越来越细、积分和不断逼近曲顶柱体的体积V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极限的思想、也更好地理解了二重积分的定义,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理解和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与兴趣[3]。
2.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增加课堂上的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上高等数学习题课时,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在课前将大部分的习题事先制作于课件之中,使得教师在课堂上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和工作量。所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可以至少带来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是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或教学容量得以增加,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紧凑和有效率;二是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投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专注于教学内容、特别是重难点内容的讲授,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和质量。
(二)传统教学的必要性
在传统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也不应当完全抛弃传统教学。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板书的辅助。板书是整个传统高等数学教学过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高等数学课程往往是以分析问题为主,教师将问题和分析过程利用黑板、粉笔边写边讲解,授课内容便于学生记笔记,随着讲课内容的深入,学生的思路也跟着打开,对知识的理解也逐步深入,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也得以提高。另外,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声音的抑扬顿挫和讲课的速度使得学生更易区分哪些是重难点,从而进行有侧重的听讲。
(三)高等数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高等数学课程的学时、内容等因素的限制,多媒体教学在播放课件时可能放得较快,因此,部分学生的思路常常会跟不上,感觉课讲得快,重点消化不了。另外,多媒体教学中的课件往往是教师提前精心设计的,在课堂授课时无法修改,也就导致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容易做到临场发挥。所以,在课程的讲授中应根据具体内容采取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课件、黑板、粉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柯西中值定理”时,柯西中值定理的内容及其几何意义可以用课件形象、直观地显示,还可以做一个小小的动画演示柯西中值定理和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以及罗尔中值定理之间的关系,但其证明过程要用到“构造函数法”,此时,教师可用粉笔在黑板上具体地分析函数的构造方法,这样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既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柯西中值定理的本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用“构造法”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最后通过课件将具体的证明过程完整展示出来。所以只有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才能达到既让学生轻松地理解和接受知识内容,同时又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等目的。
三、结语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其运用于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是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和提高空间想象能力的有效方法。传统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和理解。因此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只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优势,将两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才能直观、有效地揭示问题的本质,使学生掌握知识更轻松,理解问题更容易,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丁飞.谈多媒体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应用[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22(3):42-44.
论文关键词:美学教育技术人文主义
1引言
目前,我国教育技术颇受西方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影响,导致技术至上主义盛行。技术至上主义崇拜技术,认为技术手段可以战胜一切,改造一切,无法辩证地看待技术和教育之间的关系。这无疑是一种片面的理论,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行为有可能导致教育技术发展的危机。虽然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但目前技术至上主义还很有市场。笔者从我国传统美学的独特视角出发,对教育技术人文发展的现状及传统美学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针对如何科学地看待技术对教育的支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当代教育技术的人文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的内涵被无限扩大,从而导致科学万能论和科学主义盛行,这在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随着科学主义教育技术观深入人心,及其对技术、工具手段的追捧,使得人们无法正确对待技术和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客观上造成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内技术凸显、人文凹陷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科学主义过分夸大技术的决定性,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人的教育主体地位,导致教育对人的琉离
无论教发展到何种程度,教育的主体永远都是人,如果人的主体地位被技术掩盖的话,其后果将会是非常严重的。科学主义教育技术观崇拜技术、工具手段的运用,忽视教育技术应用中的人文关怀,其误区在于忽视人的教育活动主体地位。何抗教授指出:“教育技术的逻辑起点是‘借助技术的教育’。”川即教育技术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以人为主体的教育,而不是技术的具体实现手段。
2.2重科技教育而轻人文教育,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内的功利主义倾向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成为可能,但人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容易犯迷信技术、模式化、功利主义等错误。目前,全国各地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并且都有比较系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这些课程体系大都“体现了对学生技能性和应用性的重视,这大致是正确的。但同时我们应看到办学思想的‘急功性’和‘应急性’,这就造成了培养的教育术价值规律目前只能限于熟练操作,使用技术手段这一层次上难以在教育教过程中综合性、开拓性地应用技术手段。”这种重技而轻人文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倾向于从技术哲学的单维角度去考虑如何使用教育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使学习者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以适应知识增长的压力。这就相当于把充满个性化的教育对象当成教技术的“原料”,只关注其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其内心的完善则漠不关心,这样培养出来的教育技术人才只能称得上是“工匠”,而不能称之为教育家。
2.3教育中“见物不见人”的物化倾向使得教育不似原来充满人文关怀,不利于师生人格的相互渗透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扩张,既便利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容易导致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机械化。传统教育中的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非常注重彼此间情感和人格的互染,而当代推崇的“人一机”交往模式使教育中出现了“见物不见人”的物化倾向,无法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爱的需要、情感的需要。
3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教育技术人文缺失的借鉴意义
3.1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人本思想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
中国传统美学立足于人,始终关注人的精神发展和人的生活意义,其中贯穿着一条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的人文主义主旋律。无论是儒家美学,还是道家美学,都非常重视人的问题,体现了强烈怀,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紧张关系,但二者在以人为本这一方面是一致的。孔子认为人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强调以人为目的,表现出对人的主体地位和自由创造的尊重。老子则把人和道、天、地共同看作宇宙中的四大,把人作为根本关怀的对象,表现出对人主体地位的尊重。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人本思想,对于教育技术中人的主体地位被技术掩盖的倾向,无疑可以起到一种纠的作用。教育技术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人的教育,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才是教育技术追求的终极标。站在人文的高度去认识教育技术的本质,用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受教育者营造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不让技术取代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使教育技术上升到人本化的高度。
3.2擂家的“乐教”思想和道家的“无为”思想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
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都主张通过审美和艺术来促进人的精神发展,而不追求某种欲望的单纯满足,即以一种朴素、平淡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事物,对物欲的扩张持克制的态度。古人认为的“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乐记·乐情》),就是说音乐是不能单靠技术来完成的,其中传达的情感和意境才是音乐的精华。老子认为的“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三章),也就是说要给人充分的自由,让人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以“无为”的方式实现“有为”。
教育技术已经上长升到由技术、教育、美学等多维构成的复合形态,单靠技术显然无法实现其教育功能。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加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正如演奏音乐一样,教育技术教育功能的实现,不仅靠技术手段,而且要靠先进的教育想和对充满个性化的学生的人文关怀。同时,教育工作者也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将教师的主导力量化为一种“无为”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看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使其个性得到更和谐的发展。教工作者应该从多维的角度去审视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纠正功利主义、科学主义等错误倾向,实现教育技术的艺术化。教育技术只有实现了艺术化,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以人为本,其功能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3.3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教学思想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
我国传统美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就已经认识到教育是在一种对话、民主、平等、自由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的过程。《学记》中有“教学半”“教学相长”的论述,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启发。道家崇尚自然无为之美,其育人思想主张重视学生的自然性,认为外物的过多干涉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他们主张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加强人的道德修养,增强人的健康素质,即把人作为最终目的,强调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教育技术对技术的过多使用容易导致教育的机械化、模式化,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教育技术应该努力为师生营造一个更为平等、宽松的教育情境,使教师能够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做到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使其能够在一种和谐的情境中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人格魅力的感染。另一方面,教师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自身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也能得到提升。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