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技术培训活动范文

农业技术培训活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技术培训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技术培训活动

第1篇:农业技术培训活动范文

1.周密组织,精心谋划,确保培训质量

舒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结合2011~2012年度“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在高产创建乡镇广泛开展备耕前培训,着力解决高产创建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培训采取集中办班、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科技大集、现场答疑等多种形式,精心组织市乡农业科技人员深入乡(镇)、村、屯培训,并且充分发挥乡村社三级经纪人、示范片内科技示范户和种田大户的辐射和帮带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上半年共举办市乡两级农业科技培训班822场次,已在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区培训农民5000余人次,发放高产创建技术资料10000余份。在市、乡两级电视台分别举办农业科技知识讲座12次(市级3次),接受电话咨询3000余人次,普及重点农业技术新成果15项。确保按时高质量栽插,加强中耕管理,为今年水稻高产创建项目顺利实施,实现预定产量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2.创新培训方式,推进培训扎实有效

2.1整合项目资源,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加强技术人员自身建设是农民培训顺利实施的关键。舒兰市组织百名农业技术人员在吉林农业大学进行为期5天的集中技术培训,全面提高了农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为进一步开展技术培训打下良好基础;今年,充分发挥利用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包保舒兰市“冬春活动”优势,邀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有关专家来舒兰市对全市农业技术推广干部进行技术培训。此外,还组织一批技术骨干到吉林市参加粮油高产创建高产攻关技术培训,为培训、指导示范片内农户抓住农时、应用集成综合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争创高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2.2组建高层次、高水平的专家讲师队伍,形成强大合力 积极组织推广站、土肥站、植保站理论基础雄厚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成立了市级科技培训专家组,根据各自承担的推广、培训任务,主动与乡(镇)街搞好对接,针对各乡(镇)街的创建需求,深入到村、社(屯)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按照不同区域,讲师团共分成东部山区、中部半山区、西部平原区,分别深入生产一线和村屯农户,围绕中心任务开展科技培训服务。培训本着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的原则,突出核心技术和主推品种,集成组装配套高产高效技术。主要内容有购买农用物资注意事项、农作物配方施肥技术、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水稻“三推两早一达标”技术、钵盘育秧技术、超级稻配套栽培技术、玉米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玉米垅侧保墒栽培技术等。对现有实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因地制宜建立适宜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使高产创建示范户科学种田水平整体得到提升。确定了3个玉米、4个水稻主导品种,主推技术10项。加强技术培训,强化指导服务。每个万亩片有一名专家负责,每个村有一名技术人员指导。

2.3举办科普大集活动,扩大培训范围 3月份先后在白旗镇、溪河镇、金马镇、平安镇4个乡镇召开了科普大集,邀请了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吉林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吉林市植保站、吉林市园艺特产站的领导和专家,省市专家现场对农民朋友提出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了面对面地解答,共解答疑难问题3000多人(次)。

2.4印发技术资料,深化培训效果 为了克服技术资料内容单一、不易保管的缺点,精心编印了10000份农业科普挂历,挂历精心设制了农时活动和农业小常识两个版块,农时活动是围绕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而对农户所作的农时提示;农业小常识是针对近年来农民朋友生产中存在的技术关键和技术人员多年积累的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包括“三推两早一达标栽培模式”、“怎样合理选购农药”、“科学施肥原则及方法”、“产生药害原因及防治对策”、“稻瘟病防治的关键技术”等,内容十分丰富,专业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强,且通俗易懂,并汇集了舒兰市独具特色的美丽风光,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良师益友。并根据吉林省下发的《2012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手册,结合舒兰市近几年试验示范成果,编印了《农业实用技术手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手册》、《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挂图》、《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挂图》、《玉米、水稻栽培技术挂图》,这些技术资料深受广大农户的欢迎。

2.5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咨询,扩展培训方式 利用舒兰农业信息网、电话、手机等网络媒体,开办农业专家联络、咨询平台,把专家请到农民“身边”,让农业专家随时答疑。共解决答疑3000多次。

2.6开办农民田间学校,理论实践相结合 以“以高产创建示范田”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以“能力建设”为目的,以“农民(学员)、辅导员”为主进行信息、技术交流、经验分享的平台(模式),分别在法特、平安、莲花等高产创建乡镇建5所农民田间学校,由省里统一培训过的5名专业田间教师培训25名田间学校辅导员,每所学校培训20名自愿参加的农民,共培训100名专业农民学员。通过组织活动,鼓励和激发了农民在生产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订方案并完成实施,使其最终成为现代新型农民或农民专家。高产创建活动已经成为各级党政领导抓粮油生产的指挥田,农业部门指导生产的有效抓手,基层农技人员提高本领、施展才能、送科技入户到田的有效平台,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最为直接的有效课堂。

3.规范、健全图书室管理

舒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原有图书室的基础上,购买了大量涉农书籍和农业技术光碟,内容含概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卫生、法律法规等图书资料,并规范了借读制度,受到广大技术干部的一致欢迎。图书室的建立和规范,成为广大农业技术推广干部的“充电器”。

4.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第2篇:农业技术培训活动范文

一、主要实施和完成的项目工作

1、玉米新组合示范种植工作:结合我州生产实际与州种子站合作,对选育出的玉米新组合组织安排在*县*村示范种植100亩。

2、州级农作物高产创建工作:州级玉米高产创建项目我单位共派出技术骨干四名,组织泸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老窝乡和鲁掌镇农技站十六名技术人员在泸水县老窝乡荣华村委会的下白嘎自然村和箐地自然村建设了100亩玉米高产核心示范区和在荣华村委会建设1000亩玉米高产连片展示区,带动全乡8000亩玉米高产示范区;在泸水县鲁掌镇的鲁掌村委会建立了一个100亩玉米高产核心示范区和1000亩的玉米高产连片示范区,建设5000亩玉米高产示范区以带动全镇12000亩玉米高产示范区。示范区11800亩玉米全地膜覆盖栽培;5000亩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0000亩实行统一病虫害防治。指导全县12万亩玉米生产。以两个乡镇的百亩核心区、千亩展示区和万亩示范区带动全州35万亩玉米生产。示范区参与农户5905户,涉及人口23000人,实现增产50万公斤玉米,示范区人平均增产玉米13公斤以上。

在*县组织了1000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在贡山县组织了1000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目前州级玉米高产创建面积共计种植完成22000亩,完成计划的110%。州级玉米高产创建项目已进入苗期中耕除草管理阶段。四个示范区共组织现场培训221场次,参加培训人数4753人次。其中鲁掌150场次,培训2123人次;老窝51场次,培训193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4531份;*贡山组织20场次,培训700人次。

3、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工作

结合高产创建、农作物间套种、科技示范和技术培训,2009年上半年我单位组织和参与以现场为主的培训201场次,参训群众4053人次,发放技术培训材料5400多份。同时根据工作情况我们和兰坪县农业局于2009年3月30日联合组织请*农大教师对79名农业技术人员进行了以农作物高产创建、间套种为主的技术培训;于2009年4月2日与泸水县农业局联合组织请*农大教师对75名农业技术人员进行了以农作物高产创建、间套种为主的技术培训。

4、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情况

按州农业局的安排,积极组织职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对“推广农业科技”问题的再认识,把“推广农业科技”工作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大事来抓,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全体农业科技工作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走进农村破解农村经济发展难题、走近农民破解农业发展难题、走进农业生产一线破解农业生产技术难题,早谋划、早深入、早安排、早落实,突出六个重点,全面做好农作物高产创建、间作套种工作,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实现。2009年5月13日州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三督导组组长牛裔光和州农业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办公室主任胡学花等一行五人到州农科所检查指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检查指导组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查看了党支部的学习档案,同时还到州农业局科技示范园、泸水老窝乡荣华村和分水岭对州农科所玉米高产创建、间套种核心示范区现场进行了检查指导。检查组对州农科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并对下一阶段的学习活动提出了要求。

5、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通信、宣传单、组织干部进村入户等宣传方式,积极宣传中央和省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扶持政策,加大对农作物高产创建、间套种技术的宣传力度,目前已在电视上宣传报导高产创建、间套种相关新闻泸水县3次,兰坪县2次怒江农业信息网15次,省农业信息网4次,*农大网1次,中国农业信息网1次,新农村商网1次,农博网1次,第一食品网1次,印发技术资料5450份等使示范区家喻户晓,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第3篇:农业技术培训活动范文

一、主要实施和完成的项目工作

1、玉米新组合示范种植工作:结合我州生产实际与州种子站合作,对选育出的玉米新组合组织安排在*县*村示范种植100亩。

2、州级农作物高产创建工作:州级玉米高产创建项目我单位共派出技术骨干四名,组织泸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老窝乡和鲁掌镇农技站十六名技术人员在泸水县老窝乡荣华村委会的下白嘎自然村和箐地自然村建设了100亩玉米高产核心示范区和在荣华村委会建设1000亩玉米高产连片展示区,带动全乡8000亩玉米高产示范区;在泸水县鲁掌镇的鲁掌村委会建立了一个100亩玉米高产核心示范区和1000亩的玉米高产连片示范区,建设5000亩玉米高产示范区以带动全镇12000亩玉米高产示范区。示范区11800亩玉米全地膜覆盖栽培;5000亩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0000亩实行统一病虫害防治。指导全县12万亩玉米生产。以两个乡镇的百亩核心区、千亩展示区和万亩示范区带动全州35万亩玉米生产。示范区参与农户5905户,涉及人口23000人,实现增产50万公斤玉米,示范区人平均增产玉米13公斤以上。

在*县组织了1000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在贡山县组织了1000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目前州级玉米高产创建面积共计种植完成22000亩,完成计划的110%。州级玉米高产创建项目已进入苗期中耕除草管理阶段。四个示范区共组织现场培训221场次,参加培训人数4753人次。其中鲁掌150场次,培训2123人次;老窝51场次,培训193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4531份;*贡山组织20场次,培训700人次。

3、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工作

结合高产创建、农作物间套种、科技示范和技术培训,2009年上半年我单位组织和参与以现场为主的培训201场次,参训群众4053人次,发放技术培训材料5400多份。同时根据工作情况我们和兰坪县农业局于2009年3月30日联合组织请*农大教师对79名农业技术人员进行了以农作物高产创建、间套种为主的技术培训;于2009年4月2日与泸水县农业局联合组织请*农大教师对75名农业技术人员进行了以农作物高产创建、间套种为主的技术培训。

4、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情况

按州农业局的安排,积极组织职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对“推广农业科技”问题的再认识,把“推广农业科技”工作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大事来抓,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全体农业科技工作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走进农村破解农村经济发展难题、走近农民破解农业发展难题、走进农业生产一线破解农业生产技术难题,早谋划、早深入、早安排、早落实,突出六个重点,全面做好农作物高产创建、间作套种工作,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实现。2009年5月13日州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三督导组组长牛裔光和州农业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办公室主任胡学花等一行五人到州农科所检查指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检查指导组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查看了党支部的学习档案,同时还到州农业局科技示范园、泸水老窝乡荣华村和分水岭对州农科所玉米高产创建、间套种核心示范区现场进行了检查指导。检查组对州农科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并对下一阶段的学习活动提出了要求。

第4篇:农业技术培训活动范文

[关键词] 乡镇农民 现代农艺技术 培训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297-01

引言

当前,虽然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与关注,但如何结合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培训,提高培训工作效率,这是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对该问题有更为深入的认识,采取有效的培训措施,本文选取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就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培训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对策,希望能为有效开展培训活动提供启示与借鉴。

1 加强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的意义

1.1 提高农民素质。对乡镇农业生产和发展来说,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也越来越受到乡镇相关部门的重视。做好该项工作能激发农民热情,促进他们综合技能提高,对有效提升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具有积极作用。培训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作,需要更新农民的知识,开发农民的综合技能,促进他们的行为和态度改变,进而推动受训者知识更新、能力提高,提高培训工作效率。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乡镇愈加关注农民技能培训,加大在培训方面的资金和时间投入,让他们更好适应将来工作需要,努力农业种植上做出业绩。

1.2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此外,加强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不仅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促进农民综合技术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对推动农业技术、制度、管理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具有网络化、现代化、个性化、终身化等方面的特点,它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提高农业种植效益,因而越来越受到乡镇部门的重视和关注。

2 加强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的对策

调查显示,目前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存在不足,制度不完善,激励机制缺乏,培训主动性不足。为应对这些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完善措施。

2.1 激发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农民参与培训的热情,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从乡镇农民现代农艺近些年来的培训经历来看,除了完善培训课程体系,提高任课老师综合素质,注重培训效果评价之外,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农民产生参v与培训的动力是十分必要的。

2.2 完善激励机制。培训老师的薪酬体系中,虽然有技能工资部分,但执行过程中都是由部门主管进行主观判断和确定,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流程,难以公正、全面评价培训老师的技能和水平,制约农民培训积极性提升。因此,为转变这种情况,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中要构建各工作岗位的技能指标和评价体系,定期对农民开展技能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技能工资联系起来,有效激发培训的主动性。同时在晋升机制方面,也要与老师的培训工作相结合,让他们努力开展培训活动。

2.3 加强培训考核工作。对农民都提出课程培训要求,只有在培训课程完成,并且考核合格,或者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之后,才能获得使用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机会。对学习能力强,专业技能出众的农民,要给他们在培训方面以更多机会。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农民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并发挥培训的激励作用,让农民更为有效的参加培训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农业现代化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4 不断创新培训手段和培训方法。为增强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的实效性,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培训手段和培训方法,推动培训不断完善和可持续l展。创新并不要求每次都研究新的培训方法,而是根据每次培训工作需要,选取合适的方法,并最大限度发挥这种培训方法的作用。还可以对现有培训方法进行巧妙组合,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对农民开展培训,实现农民培训的创新。开展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时应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最大限度提升培训效果,提高部门工作绩效为目标。参加培训的农民数量比较多,培训任务繁重,每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对农民开展农业产品、生产、安全、质量等方面的培训,多数情况下采用课堂讲授的培训方式,然后采用笔试的方式检测培训效果,确保广大农民掌握培训内容。为实现培训方式创新,可以将课堂讲授与其他方式结合起来,促进培训效果提升。例如,模拟农业种植的现场情境讲解农业种植技巧,加深农民的印象。还可以录制视频,系统全面介绍农业种植技术和流程等,农民可以一边观看一边讨论,从而对这些内容有更为深入的理解。还可以在此基础上,为农民创设情境,让他们进行现场模拟,开展农业种植训练,并由任课老师指导,肯定其中的优点和进步,指出存在的不足,并在今后的训练中改进和提高。采用这种将理论学习和视频观摩、现场训练相结合的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方式,有利于促进培训效果提升。

3 结束语

本文对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进行研究与分析,所反映的现状与问题不仅具有典型性,更具有普遍性。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工作的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等都是大致相同的,尽管每个地方的具体情况不完全相同,但本文所提出的改进乡镇农民现代农艺技术培训工作的建议和对策能起到参考作用。总之,乡镇农业在规模上没有优势,而要生存与发展,其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起决定性作用。通过必要的教育和培训,帮助乡镇农民掌握有效的工作技能,不断提高他们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是乡镇农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参考文献

[1]丁佳平.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2013(6),114

[2]姜春云.以生态文明引领农业、农村发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 5-10

第5篇:农业技术培训活动范文

【关键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作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031-0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计划经济时期,对巩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已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应该怎样发展,怎样应对新的挑战、适应新的要求,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通过过对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措施和建议,从而探求加快农业创新和发展,提高我国农业整体水平的途径。

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出现了多年难得的好形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面临难得的机遇。我们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进一步强化对农业的管理和调控,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及意义

1.1 农业技术推广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

农业技术推广,是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我区是农业大区,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70%,在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基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已成为重要支撑。

1.2 促进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

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总体上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相对缺乏适应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新型农民。要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智力支撑。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2.1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弱质产业”和农民“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2.2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2.3 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2.4 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2.5 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提出的建议

1.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解决供需脱节问题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2.各镇应确保有足额编制员额在农技推广工作岗位上,同时应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专业技术推广人员不低于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编制的2/3,没有达到的要求的镇,要把学历高、真正有才华、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调整到农技推广队伍,优化推广人员结构。

第6篇:农业技术培训活动范文

一、发挥全民培训主渠道作用,认真做好第一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为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全力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迁安农广校作为主抓农民培训工作的单位,积极探索科教兴农的新形式、新举措,努力做到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科技培训,将科技的触角逐渐延伸到千家万户,播洒科技火种到农民的田间地头。

一是开展第一产业高技能全民免费培训。实施“122”富民工程,大力开展第一产业农村劳动力免费培训工程,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作重点和全市为民兴办的26件实事之一,作好这一富民工程也是迁安农广校义不容辞的职责。为促进实现“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收入”的目标,迁安农广校围绕全市“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以服务“122”工程为主线,与市就业局、各乡镇党委、政府和乡镇劳动保障事务站联合,深入开展第一产业高技能免费培训。因地制宜地设置专业,根据农村实际开设了沼气工、农村经济人等8个专业;加大宣传力度,首先配合市就业局,大力开展全民培训宣传周活动,同时,深入到各乡镇进行宣传和发动,为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健全培训体系,在各乡镇的大力支持下,健全了市、镇、村三级培训体系,实施了包乡联络员制度。认真组织师资力量,迁安农广校积极和农口各部门、科技局、建设局、唐山市畜牧局、工商局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联系,请他们讲课,保证了培训质量,获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也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122工程的积极性。

二是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在培训中坚持“两个强化”,首先强化引导性培训,利用广播、报刊、网络等手段,结合“致富早班车”进村入户工程、广播电台开办的“致富之路”栏目、下乡进村搞培训等形式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增强科技致富本领和维法维权意识。其次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确定了家政服务、餐饮服务、宾馆服务、冶金、农副产品加工等重点岗位,经过短期培训,促进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快速转变。

二、深入实施“致富早班车”进村入户工程

目前,迁安农广校“致富早班车”站点已达到11个乡镇103个试点村。基于几年来“致富早班车”良好的运行效果,2008年该工程被列入迁安市政府为民办的26件实事工程和迁安市29个农业重点项目。迁安农广校精心组织,不断健全制度,成立了乡镇“致富早班车”领导小组和各村广播站领导小组,完善《农广信息员管理规则》和《播放工作管理制度》等;实施“六统一”管理;为使播放内容更适合农村实际,迁安农广校采取召开座谈会、入户调查等方式了解群众反映,选择播放内容;同时充分运用现有媒体资源,下载科技信息或录制科技讲座到MP3,通过大喇叭将致富信息等内容传送到千家万户。为更大范围地传播农业科技知识,迁安农广校在迁安电台开辟了《致富之路》栏目,为广大农民提供应时应季的农业实用技术、致富信息和务工常识。专业教师还分别在河北电台的“致富快车”和唐山电台的“金色田园”节目中进行养殖、果树、棚菜等专题讲座。

三、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迁安农广校紧紧围绕122富民工程,积极发挥全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职能作用和师资优势,积极开展科技宣传和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增产增收。

一是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服务水平。为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在全市普遍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在培训中做到了四突出:突出师资优势,由聘请的农业专家、专业教师和优秀毕业学员组成科技服务小分队,常年坚持利用农闲时间或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深入到乡镇村、大棚内、果园中、地头边开展专场技术培训。突出按需培训,坚持长期调研制度,及时了解各地农业发展情况和农民的所急所需,学校根据需要合理确定培训内容。突出方式灵活性,采取面授与音像相结合,技术讲座与现场示范相结合,实用技术培训与科技明相结合等形式,多方位调动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突出以点带面,实行基地―联系点―专业村―农户梯次推进、辐射带动的培训格局。学校不断完善科教兴农示范基地和教师联系点建设,进行种植、养殖、林果等方面新技术、新项目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二是编印科技期刊,服务农业生产。为配合实用技术培训,学校组织编印《农广实用技术信息》每年12期,分设《政策信息》、《金色田野》、《养殖园地》、《林果园地》、《科技集锦》等栏目,每期1.2万字左右。同时,学校还组织编印“致富早班车”《实用技术专刊》,用于丰富各村广播站的播放内容,充实科技书屋,供农民借阅。

第7篇:农业技术培训活动范文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为了推动农业种植的更好发展,农业推广受到了重点关注与落实。在农业推广的支持下,农业种植技术得以更新,实现与时俱进的同时也为种植户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推动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可以说,在农业种植中,农业推广起到了主导性作用,促进了农业种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农业种植中农业推广的重要作用分析

对于农业推广来说,其主要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的家庭农场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在现代的农业推广中,向农业种植户传递了多种有用的信息,且帮助其获取农业种植中的必要知识、技能和正确观点,以便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在农业种植中,农业推广占据着重要地位,相应工作的落实能够推动农业迅速发展,为建设新型农村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农业推广还促使农村技术与工作的一体化发展成为现实,迅速提升农业种植户的生活、经济水平,保障其合法利益,实现农业种植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农业推广的支持下,农业种植户更深入了解农村当期的发展状态,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升其对先进农业种植技术的认知能力,为农业新型技术的迅速发展、大范围推广落实提供基础条件[1]。总的来说,在农业种植中,农业推广的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推动当前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必须重点落实。

2农业推广在农业种植中的具体应用策略探究

2.1优化农业推广观念

在农业推广工作中,要保证工作观念的与时俱进,以此确保的农业种植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当前,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种植的主流趋势,需要在农业推广中重点体现。具体来说,需要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纳入农业推广工作理念中[2]。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引导所有的农业种植户参与其中,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农村基本特征、经营方式等,以此形成最终的优化策略,引入多样化的农业种植活动,实现农业种植户经济收入的提高。另外,应当为专业技术人员、农业种植户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与机遇,保证农业教育、农业推广、农业技术培训三项工作的融合落实,以此保证农业推广的质量。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达到提升农业种植户的农业技术能力的效果。

2.2加强政策性支持

为了保证农业推广的与时俱进,在推广技术方面也要进行优化调整。此时,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建立起智慧农业系统,降低新型农业种植技术的学习成本。在这一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农业推广工作的政策支持,为智慧农业系统的开发商提供更多的优惠,为相应系统的创新发展提供动能。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还要进一步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鼓励当地高校、研究机构、农业产业机构等等展开智慧农业系统的开发,并加快研究成果转化的速度。另外,为了保证农业种植户对该系统引入、应用的重视程度,需要构建智慧农业示范田,利用直观的种植效果增强智慧农业系统的推广效果,证实智慧农业的高可行性。

2.3引入基于互联网的推广

结合上文的分析能够了解到,农业推广的目的在于“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是一种农村社会教育活动。由此可以说,在农业推广中,除了要向农业种植户传授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与模式,还要向其传输更新的农业销售模式,以达到农业种植经济收入增加的目标,实现生活质量的提升。在此过程中,互联网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农业种植户能够迅速、及时获取最新的农业种植咨询,包括行业趋势、政策优惠、种植技术等等,打破了技术传授受到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升了农业推广的有效性。同时,农业种植户还可以使用互联网完成农产品的宣传,提升消费者对相应农产品的认识度与认可程度,引导消费者购买或是深入当地体会“农家乐”活动,实现农业种植户的增收。另外,要重点引入电商平台、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实现农业推广的升级。

2.4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组织素质较高的农业推广队伍,深入农村展开技术推广与农业种植新理念的教育,为农业种植户提供农业新技术的培训平台,以此达到增强其科技素养的效果。同时,还可以重点展开讲座、电视广播宣传、网络课等农业技术培训活动,配合线下培训,提升农业推广的效果。

第8篇:农业技术培训活动范文

按照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长春市2011~2012年度冬春培训活动于11月中旬全面启动。这次农业科技服务活动将持续到2012年5月底。

早在今年秋收刚刚结束时,长春市农民就已经开始了科技充电。九台市卡伦镇的农家书屋开办得热热闹闹,榆树市大坡镇西许村的科技教室受到当地农民的好评,榆树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专家定期到这里来讲解农业科技知识。农安县合隆镇举办的宽窄行交替平作休闲种植技术讲座教室内更是人满为患。对于科技的需求,农民已经是在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灌输。这也对长春市2011~2012年度冬春培训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常规大田作物的技术培训,长春市也组织专家队伍,对不同地区的特色经济作物栽培技术进行培训。黄烟是农安县青山口乡近年来兴起的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50%,在农安的培训中,就增加了晒烟专业培训班。针对九台蔬菜和苗木花卉增长迅速的现状,增加了蔬菜花卉等课程的培训班。

长春市农民高涨的学习热情为新一年的冬春培训开了一个好头,此次冬春农业科技服务活动依然将为农民送上最新最实用的技术为重点,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举办农业农村政策理论知识讲座的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种植、养殖业关键技术培训。围绕实施增产30亿斤商品粮、发展棚膜经济、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等重大农业工程项目,重点做好玉米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等离子处理、生物防螟、旱田化学除草、测土配方施肥、抗旱坐水种、农田灭鼠、机械深松、水稻标准化栽培、无公害蔬菜生产、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牛羊猪高效育肥、家禽养殖、畜禽疾病防治、秸秆饲料配制、兽药质量识别与使用等技术的培训。

2011~2012年度冬春培训采取了多种培训形式,除了举办培训班、科普大集这些常规的形式外,还将采取远程技术服务的形式,培训新型农民。根据新时代农民的需求,开展农业科技以外的培训,举办农民创业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和农民外出务工培训都已列入今年的培训计划当中。

以点带面的培训形式,依然是今年活动的重点,长春市将培训和认定农民培训师730名以上,组织培训骨干专业农民4万名以上,培训“农业生产明白人”80万人次以上。除专门的培训外,长春市还将根据农时季节需求,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将冬春科技培训变为一种常规服务。 (长春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祖晓光 供稿)

第9篇:农业技术培训活动范文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增强科技支撑保障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保证。基层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是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力量,为进一步强化基层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水平,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建设目标

(一)总体建设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培养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二)专业岗位目标。县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专业技术岗位不低于机构岗位总量的80%,乡(镇)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专业技术岗位达到100%。

(三)知识更新任务。基层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每5年内至少参加1次省级以上组织的专业知识培训或按计划到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参加1个月以上的实训;每年参加1次以上县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或参观交流活动。

二、提升队伍素质

(四)合理配备专业人员。基层国家农技推广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应与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相适应,要根据种养规模、服务范围,合理确定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有害生物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等专业技术人员。要确保农技队伍专业结构合理,加强和规范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人员编制管理,对新进人员实行统一公开招聘。

(五)逐步推行准入制度。聘用的新进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有大专以上相关专业学历,并通过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专业技术水平考核。

(六)突出开展竞聘上岗。对聘用期满需要重新竞聘的岗位,可打破原专业技术人员限制,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在单位内部采取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工作岗位。

(七)重点支持学习深造。对不具有大专以上专业学历或只有初级技术职称的农技推广人员,近3~5年内要重点鼓励并支持到农业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专业研修深造,提高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

(八)不断强化专业培训。每年组织100人以上参加农业部开展的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训;我省每年组织不少于1000名骨干农技人员,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团队培训;各市(州)、县(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农技推广部门要根据工作需求,结合农时季节定期组织开展集中培训,每年培训基层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少于本地农技人员总数的1/3。

三、落实工作职责

(九)建立服务制度。扩大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农民技术员队伍,每个行政村至少培养一名农民技术员、培育3~5户科技示范户,确保每个示范户能辐射带动10~20户农户。每名基层农技辅导员负责指导2~3个行政村,联系10名左右的科技示范户和农民技术员。

(十)完善岗位管理。县(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农技推广部门要细化各专业岗位的工作职责、范围、对象及内容,量化工作指标及具体任务要求,使基层国家农技推广机构承担的每一项公益职责都有相应岗位承担。

(十一)健全考评机制。县级以上农业技术推广主管部门要对基层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及其农技人员履行公益性职责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和考评,制定绩效考评办法或考评细则,推行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和服务对象三方绩效考评机制,将农技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农业技术的实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乡(镇)政府和农民群众的评价作为客观、公正考评的对照参考。

(十二)着实考评结果。县(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农技推广部门对农技推广人员的考核评定要坚持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并将考核结果向服务对象公开,主动接受服务对象的监督。考评结果应作为农技人员奖金分配、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研修深造的主要依据。

四、创新服务方式

(十三)创新兼职服务。基层国家农技推广人员可通过探索担任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种植、养殖技术顾问,以及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办、承包或参与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等,辐射带动并服务于基地周围的广大农民。

(十四)创新联合服务。基层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及其人员要积极探索与农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的横向联合方式,通过新技术转让承接或明确责任分工,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

(十五)创新信息服务。根据我省统一安排,探索在基层国家农技推广机构接入“12316”语音呼叫、视频和短信彩信等系统,畅通农技人员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交流通道,扩大服务范围,方便服务农民。

五、强化激励措施

(十六)改善农技推广条件。各地政府要全面落实并强化乡(镇)国家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切实提升基层国家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实现基层国家农技推广人员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

(十七)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推动工资向基层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落实,切实提高基层国家农技推广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支持和鼓励基层国家农技推广人员在完成岗位职责任务的前提下,按照技术服务约定,领取担任技术顾问、领办或承包试验示范基地和合作开发新技术、新成果等获得的相应报酬。通过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保证广大农技人员全身心投入工作,并增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吸引力,从源头上解决基层国家农技推广队伍的结构、素质以及稳定问题。

(十八)突出职称业绩评价。注重社会和业内认可,结合县级及以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实际,重点把农技推广工作实效、服务对象综合评价、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业绩等内容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