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孩子的行为管理范文

孩子的行为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孩子的行为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孩子的行为管理

第1篇:孩子的行为管理范文

    近年来,本市房地产市场日趋规范,商品房销售纠纷有所减少,但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商品房预订过程中随意“拗断”购房者订金,侵害购房人合法权益引起的纠纷仍比较突出,已成为当前商品房销售的主要矛盾,影响了房地产交易秩序。为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预订行为,切实保障购房者的合法权益,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在签订商品房预售合同或出售合同前,房地产开发企业和购房者通过订立商品房预订协议的方式确定买卖商品房意向的,开发企业必须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或房地产权证。

    未依法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而以预订或者以预约、认购、定购等其他方式变相预售商品房的,均属无证预售行为。由房地产管理部门按《上海市房地产转让办法》第五十条规定处罚。

    二、商品房预订,房地产开发企业和购房者双方应签订书面预订协议,预订协议应包括当事人姓名或名称、预订房地产座落地点、面积、价格、预订期限、订金数额及订金处理办法等内容。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收取订金的,订金数额应当在总房价的千分之五以内,双方在签订商品房预售合同或出售合同后,订金应即时返还或抵充房价。

    四、购房者在支付订金后,不购买预订房屋的,订金按预订协议约定的办法处理。但属下列情况,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全额返还购房者支付的订金:

    1.房地产开发企业未签订书面协议收取订金的;

    2.签订的书面协议对订金的处理未作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

    3.双方对预售合同或出售合同条款存在分歧、不能协商一致的;

第2篇:孩子的行为管理范文

寓家庭教育于常规教育管理之中

众所周知,现在的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数素质较差,纪律涣散,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理想和信念,缺乏吃苦耐劳,缺乏刻苦钻研精神,自私自利,不关心集体,不关心他人,遇事好感情有用事,不计后果。如何把这些学生尽快地转化过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秦xx的做法是学期初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等形式组织家长和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蔡寨中学常规管理制度和办学理念,让家长明确学校的常规管理制度,为了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使学生早日养成良好习惯并时时处处检查自己,秦xx制定了三级管理制度,即:学生自我管理,教师管理,家长管理。学生自我管理是通过团支部、班委会每日安排专人负责学生的自我管理;教师管理是配合政教处每周安排一名值周教师负责学生的一周组织纪律、文明礼貌、卫生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家长管理是通过协调家长,发动家长对学生的监管功效,从而使学生无论何时、何地走到哪里都处在监督之中,管理之中。

寓家庭教育于家长教育论文之中

通过家访、开家长会,他了解到在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学习上整天瞎忙个不停,比如帮孩子做作业,检查孩子的作业,监督孩子学习等等。而到头来却劳而无功,事倍功半,懂事的孩子心存感激,不懂事的孩子还怨声载道,真是费力不讨好。他认为我们很多家长不懂家庭教育的方法,是种了别人家的地,荒了自己家的田,没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做为家长,要完成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进取心、好兴趣和好习惯。这是孩子成长的六大核心精神支柱,如果这些没处理好,孩子是很难成材的。于是他先后在我校家长会上以《严而有格,爱而不溺--给家长的几点建议》、《勤奋出天才,方法出效益》、《别种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给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家长的自我提高是培养孩子成材的重要因素》等为主题的多篇家教方面的报告,引导家长教育学生要严而有格,爱而不溺,宽严适度,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他特别强调家长是要关注孩子成长六大核心精神支柱,即:第一个要镶进孩子生命里的支柱是自尊心。自尊心是孩子的精神人格的脊梁。是孩子的生命之火,是孩子成长的原点。自尊心没有建立起来,就等于孩子的生命之火没有点燃,因此,他不会有成长的动力。建立孩子自尊心的最好方法是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和自己完全平等的人来对待。当父母尊重孩子的时候,他开始尊重自己,进而他会尊重别人。这样他的人化过程才能启动。第二个精神支柱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对家长来说,不能说是一辈子的任务,至少是孩子25岁以前的任务。孩子在离开家长之前,家长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树立的过程。有了自信心他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甚至调动潜能,把事情做成功。所以自信心是一个孩子能否做事,能否把事情做对的核心和心理程序。第三个精神支柱是责任心。[莲~山 课件 ]责任心是一个孩子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人的相互关系时产生的主观心理状态。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讲话影响其他同学,如果他有责任心就不会在课堂上说闲话了。责任心分为对内的和对外的责任心。我们要讲的是孩子对自己的责任心,我们太多的家长没有在孩子心中建立起责任心,没能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然后由我们来看管,来强迫,这样,等于孩子对人生的责任由家长来承担了。家长当了警察,孩子成了小偷,家长不断在后面监督。如果孩子建立起对自己负责任的责任心我们家长的监督职能就可以解除了。责任心没建,一个孩子是断然不可能去积极进取的!孩子会变得被动,家长推一下他动一下。第四个精神支柱是进取心。如果孩子自己要成长,自己要学习,那么教育孩子就是太简单的一件事了。如果没有主动进取精神,孩子是无法学习好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我们没有培养出孩子的主动进取精神,那么将来孩子是断然不可能在人生中成功的。没有主动进取精神,就意味着一个孩子对生命没兴趣、对人生没有兴趣、对自我没有兴趣、对一切都没有兴趣,整个人萎靡不振,那么这个孩子精神上是不可能发育成长的。第五个精神支柱是培养好兴趣。

兴趣是学来的,不是天生。这种行为习惯是培养出来的,孩子第一次做这个行为是不会有什么快乐的,反复行为,最后能不用意志力,条件反射的把事情做对,再由于家长的表扬、鼓励,孩子找到了快乐,时间长了,形成自动反应了,每次行为孩子能够找到胜任自如的感觉。此时,所谓兴趣就产生了。有太多的家长认为学习好的孩子最有意志力,其实学习出类拔萃的孩子绝不是靠意志力学习的。孩子晚上看书到一、两点钟,是因为有兴趣看书,不想睡觉,也不觉得累。如果凭意志力,是断然做不到的!因此对于孩子来说,要想使孩子学习好,培养学习兴趣是前提,是第一位的。而学习兴趣是需要家长对孩子从小进行培养的。第六个精神支柱是好习惯。习惯即不用意志力就能做出自动反应。好习惯是一个人快速成功的快车道。真正以学习为生的人,比如很多优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教授,没有人是靠意志来学习的。这些人都是因为学习产生兴趣才会没日没夜地做,后来成了习惯。一个人的习惯决定他日常的行为,而这日常行为决定了他的成就。

第3篇:孩子的行为管理范文

总结一下孩子与家长不合作时的基本模式:家长以正常的语气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然后孩子拒绝配合,家长再坚持,孩子发脾气,最后以家长妥协收场,或者家长也跟着发脾气,让局面失去控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孩子的情绪。在批评孩子之前,我们有没有注意孩子的情绪?孩子霸道、任性、爱发脾气,会不会由于孩子的情绪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引发了行为失当?当我们在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时,是否意识到要顾及他的情绪?

拒绝他的行为,不等于不接纳他的情绪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来看,情绪是人真实本能的反应,人的所有情绪都是应该被接纳的发自孩子内心的感受,是值得被接纳和理解的。但行为是由我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心理预期和接受程度来判断的,所以要将孩子的行为和他的情绪分开对待。如果孩子的行为不在你的接受区内,那就明确地告诉他“你的这个行为是不可以的”,但阻止孩子不等于不接纳他,不等于忽视他的情绪。

如何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第一步:在最初阶段积极干预

有多少次,我们只有在孩子的负面情绪到达最高点时才出面干预。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在孩子的负面情绪刚刚开始时就及时干预,进行情绪对话。举个例子,孩子说:“我要刮黄瓜,我要刮黄瓜。”这句话可能重复了五六遍,当说到第九遍,他的需要还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孩子下一步的动作可能是就地打滚了,而恰恰只有等到孩子做出如此激烈的动作时,我们才想到制止孩子。然而,此时进行的情绪对话已经错过了情绪的最开始阶段,那么接下来,就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了。更糟糕的是,失去耐性的父母完全沉浸在这场权力与情绪的战斗中,无法分清“敌我”。其实需要管理的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

家长也许会说,孩子的情绪是在瞬间发生的,还来不及观察就已经被卷进去了。其实,每个家长都非常了解孩子的需要,只要你静下心来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孩子情绪爆发的萌芽阶段;此前我们错过了,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

假如我们及时发现孩子的需要,我们就有能力做比大吼大叫更有意义的事情:衡量孩子的这个需要是否合理,我们是否可以满足他。如果这个要求对孩子的生命有危害,或者是原则性的,就应该在孩子负面情绪没有累积时,给予温柔而坚定的拒绝,告诉他不可以。有的孩子会在这个最初阶段接受父母的建议,不再执意要求;有的孩子就是不达目的不罢休,那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巧妙接纳孩子的情绪。

第二步:用不带指责的语气积极接纳

其实在最初阶段除了要温柔而坚定地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可以的”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动作就是,第一时间用不带任何指责的语气接纳孩子当下的情绪。

记得有一次,2岁的女儿把家里的黄豆撒了一地,当我看到时,她跑过来问我:“妈妈,我把豆子全打翻了,你还爱我吗?”她为什么会这么问呢?我想起来,就在前几日,我们在饭店吃饭,她对桌子上的牙签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玩着玩着把牙签洒落了一桌。当时,我严肃并坚决地告诉她,不可以。结果她哭起来,并且还要把所有的牙签弹到地上来发泄她的不满,结果我把牙签拿走,她的哭声越来越大,我对她说:“我知道,妈妈不让你玩牙签,你很伤心,但这些牙签弄脏了就不能用了。所以,这是不可以的。”然后就不再和她对话了,她哭了一会儿后就停了下来。这时,我再抱起她,说:“你玩牙签的行为妈妈不喜欢,但妈妈永远都是爱你的,不管你做了什么。”听到这话,她变得更加平静了。这就是我说的接纳孩子的情绪。

处理孩子负面情绪的两大原则

一致性原则

如果孩子的行为在你们家的规矩里是不合理的,就不要满足,而且要前后一致,绝不可以这次拒绝了,下次又接受了;这只会让孩子混乱,没有规则可循;以后你每次说的话他都会觉得不可靠,他也就不会遵守了。同时,孩子的行为是否合理,只有一个是不变的标准,那就是是否威胁到孩子的健康和生命,其他的标准都可以根据家庭、孩子的情况来定。例如,也许你们家允许在沙发上跳来跳去,在别人家是不允许的,这没关系,关键是在你们家是前后一致的。

你自己的情绪不要失去控制

如果孩子出现了霸道、任性的状况,我们要及时觉察自己是不是带着很强烈的情绪在和孩子互动。当我们自己的情绪很激动,充满攻击性,失去了控制,这时无论做什么 ,说什么都只会适得其反。这种情况下,我建议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再去处理孩子的情绪。

从家庭中学到的情绪处理方式将会影响孩子一生

第4篇:孩子的行为管理范文

早在1997年国家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制定颁布了《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并且在2004年进行了修订、补充和完善,在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方法等方面对家长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近年来,有关家庭教育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相关的亲子电视节目也如雨后春笋一样兴起。可见,家庭教育问题在当代关注度日益提高,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又与家庭教育的进程息息相关。

那么,什么是家长角色呢?奚从清《角色论》中认为:“角色是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中处于特定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换句话说,角色是一定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个体的特定地位、社会对个体的期待以及个体所扮演的行为模式的综合表现。”①因此,我们认为家长角色就是家长在儿童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所结成的多种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和地位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本文试图通过对以往关于家长角色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探讨小学生家长角色类型。

一、家长角色类型划分现状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整理分析,研究者们都认为作为儿童的家长应该有“多角色”的意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才能够更好更有效地完成对孩子的教育培养任务。研究者对家长角色类型的划分主要有三类型说、四类型说和多类型说。

(一)家长角色三类型说

家长角色三类型说主要以幼儿家长为分类对象,主要从家校合作出发来划分家长角色。蔡亚珠从新《纲要》的倡导出发,认为幼儿园教育应与家庭教育相支持配合,家长的角色地位也应变为指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②此类型主要划分的是幼儿阶段的儿童家长在幼儿园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乔跃虹认为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是综合素能培养,据此他把正确的家长角色分为以下三种:做家校师生的桥梁、做孩子行为举止的楷模、做孩子的知心朋友。③王素华认为家长的心里角色表现为:家庭中的长者、家庭中的亲人、家庭中的朋友三种角色类型。黄秋生把家长的角色定位为负责任的家长;自觉维护学校、老师形象的家长;善于沟通、善于配合的家长。④此定位主要用于家校合作教育中。董凤霞从独生子女的特点出发希望家长跳出“家长”角色,与孩子做朋友,和孩子一起学习以及学会赏识孩子。赵淑芬把家长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角色划分为支持者、合作者以及主动参与者,而不应该是“配角”。沈毓针对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方面提出了家长的三种角色类型,即冷静的旁观者、聪明的引导者、正确的示范者。⑤

(二)家长角色四类型说

陈午晴通过访谈调查将年轻父母的角色分为“教师”、“教练”、“侦探”、“朋友”四种类型。Terrence John Arthur Harding以现象图表的方式呈现出四种类型家长的家庭教育者角色:一是学习者;二是伙伴;三是孩子的老师;四是团里中的教育先锋。这四种类型连接或分化主要是由三种关键主题决定的,分别是:教育影响、教育事例以及精神。精神同时影响了家庭以及更广阔的群体。此种分类方式相较于其他家长角色的分类较为简明科学,涵盖的方面也较为全面。曲韵认为平衡权威、伙伴、向导、榜样四个角色,造就优秀父母。⑥马宽斌对网络环境下的家长角色进行分析,针对网络环境下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把家长角色分为:网络世界的引导者、网络生活的协调者、网络生活的有效管理者、现实生活和网络生活的好朋友。⑦高蕊以瑞吉欧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把幼儿家长角色分为幼儿教育课程的参与者;幼儿教育课程的合作者;幼儿教育课程的学习者;幼儿教育课程的评价者四种类型。⑧王锐、王蔡芹把翻转课堂实施下的家长角色分为:知识的促进者、课外活动的参与者、倾听者、学习的监督者。⑨蒋盈、邓惠明认为,具有多元化家长角色的家长才是一名合格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家长,其中包括监护者、教育者、学习者以及合作者四种角色。单冬雪针对亲子阅读活动,把家长角色分为:亲子阅读中的学习者、亲子阅读材料的筛选者、亲子阅读方式的驾驭者、亲子阅读推广的促进者。李晓红认为合格家长应该具备以下四种角色:一是“后勤处长”,用以解除孩子的后顾之“忧”;二是“气象局长”,用以接触孩子心灵之“忧”;三是“加油站长”用以解除孩子的动力之“忧”;四是“公关部长”,用以解除孩子的沟通之“忧”。⑩

(三)家长角色多类型说

王文雅认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正确而科学的角色类型有“朋友”、“兄长”、“保健医生、心理医生”、“专家顾问”、“人生导师”、“法律保护神、律师”、“灵魂工程师”等七种类型。11余传隆、蔡荣春把家长角色划分为“监护人”、“管理者”、“教育者”、“榜样”、“伙伴”、“心理咨询者”、“替罪羊”七种角色。周?P针对课改中家长角色的转变提出了合格家长角色的新要求,即五种家长角色:一是积极的参与者,诚信的合作者;二是热心的帮助者、得法的引导者;三是得体的评价者、有效地促进者;四是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五是无私的提供者,聪明的享受者。12胡琰从与政府关系体系,与子女关系体系以及与学校关系体系三种社会关系体系中把美国家长角色划分为监护人、教育者、学校的顾客、学校的伙伴以及学校的主人等多种角色。13金科把虚拟亲子游戏中的家长角色类型划分为“虚拟观众”、“虚拟对手”、“虚拟学伴”、“虚拟老师”、“虚拟指挥”五种类型。14

二、家长角色类型划分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通过以上的整理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对家长角色类型的划分尚没有统一的规定和标准,大都是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来划分的,同时其中的问题也凸显了出来。如三类型说中,王素华的分类把家长分为长者、亲人和朋友,在她的描述中,“长者”的作用是表率,同时是孩子生活的管理者,“亲人”的作用是维系家庭情感交流的纽带,“朋友”的作用则是分享孩子的喜乐,排解忧伤。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亲人和朋友的作用略有相似,而她也没有提出家长在孩子学习上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果家长按照这个角色划分来扮演家长角色的话,将会造成某些应该扮演的角色缺失,造成家庭教育某些方面缺失,从而影响到儿童的发展。再如,陈午晴将年轻父母的角色分为“教师”、“教练”、“侦探”、“朋友”四种类型。其中“教师”的作用即传授知识,“教练”传授技能,“侦探”洞悉孩子的秘密,“朋友”为孩子平等亲密的伙伴。此类型从学系和情感上划分了家长的角色,但“侦探”的角色作用不明显,其中他举出侦探会翻看孩子的隐私、跟踪孩子等,也指出这种角色如果强行启动可能会造成孩子和家长不可抹去的隔阂。因此,如果家长按照此种类型划分来扮演家长角色,势必会造成一些相反的效果。

相较于三类型说和四类型说,多类型说的研究者把家长角色划分得更为细致具体,但却容易使家长的角色认知发生冲突,造成家长扮演角色的角色间冲突,不能更好地扮演好应该扮演的角色,出现家长角色错位或缺失。比如,王文雅把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类型分为“朋友”、“兄长”、“保健医生、心理医生”、“专家顾问”、“人生导师”、“法律保护神、律师”、“灵魂工程师”等多种类型。从这些角色的内涵来看,有许多角色的作用是有交集的,如“心理医生”与“专家顾问”、“人生导师”与“灵魂工程师”等。

三、家长角色类型的新划分

儿童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小学阶段又是儿童发展较为重要的阶段,因此对于小学生家长角色划分也是比较有必要的。“7~12岁是整个儿童期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该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儿童身高和体重处于比较迅速的发展阶段;外部器官有了较快发展,但感知能力还不够完善;儿童处于从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情绪、情感方面表现得比较外显。”15根据这些特点来看,小学阶段最主要的成长目标是孩子人格的培养,以及习惯的养成。在《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及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小学生家长角色划分以下为五个类别:成长的导向者、生活的管理者、情感的倾诉者、学习的助力者、游戏的参与者。

(一)成长的导向者

所谓成长的导向者就是家长要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人格向导,言行举止的榜样。夏洛特?梅森说过:“一个人的性情、才智和天赋在很大程度上往往是天生的,但人格却需要努力培养。”“一个家庭或个人的发展轨迹其实就是人格发展的轨迹。”对于小学生来说,人生之路才刚刚开始,而此时的他们如同白纸一张,需要家长首先来添置一笔美丽的色彩,引领孩子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就如同一个人格的向导,在孩子成长道路上为他们指引方向,这种导向作用渗透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它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发展。在儿童小学阶段,人格的养成尤为重要,家长的导向作用尤为明显,家长应以身作则,向孩子传授自己的人生经验,共同探讨生活的真谛,运用科学的方法“教子做人”。《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要求家长在儿童7~12岁年龄段为儿童树立积极的人格榜样。《家长教育行为规范》(试行)第七条规定:“要举止文明,情趣健康、言行一致、敬业进取,各方面为子女做榜样。”16家长首先要做到自己的言行举止积极文明,再来规范孩子的言行,这里也可以说成是孩子言行的榜样。孩子的学习成长首先是在不断的模仿中实现的。例如,父母在工作中积极奋进,孩子也会模仿父母养成积极奋进的态度;父母对待老人无微不至,孩子也会孝顺老人;父母唯利是图,孩子也会逐渐变得自私自利。父母的行为无时无刻不被孩子看在眼里,父母的价值观和行为都关系着孩子未来的发展。小学阶段的孩子还不能理解“大德、大义”,他们能理解的就是父母在生活中处理的细微小事。家长作为与孩子最为亲密的人,是孩子首先模仿的对象,家长的一举一动关系着孩子人格的发展方向,家长在口头规范孩子言行的同时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正确的导向者。家长做好孩子成长的导向者,才能完成家庭教育指导要求中“教子做人”的部分,才能引导子女走向正确的人生轨道。

(二)生活的管理者

所谓生活的管理者,就是要在生活各个方面呵护、帮助、约束孩子的角色。生活涵盖了很多方面,如饮食、睡眠、卫生、劳动、游戏、安全等等。根据《大纲》要求,家长在此阶段应扮演孩子“生活的管理者”角色,其作用就是要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做好儿童健康监测,培养儿童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指导儿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等。在孩子小学阶段,生活上还不能很好地自控,不了解如何合理地分配时间、空间和金钱,而小学阶段却是塑造良好习惯的最佳时间。家长作为孩子生活的管理者,要帮助孩子培养正确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不是生活上面的包办者、替代者。

家长应当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暴饮暴食;制定合理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还要合理安排孩子的游戏时间,支持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乐中健康成长;同时家长还要管理孩子的安全方面,加强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如安全使用水电煤气等。还要注意孩子上下学的安全问题。当今校车安全问题频发,家长要从源头拒绝孩子乘坐黑校车。并且孩子的一切物质生活都是由父母提供的,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仍然是孩子的管理者。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合适的桌椅、充足的照明以及必要的学习用品都是需要父母来提供的。当然,父母对于孩子的管理绝不是无限制的供给,而是在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的前提下,还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理财消费观。除了提供必要的物质消费以外,要控制孩子的交往应酬性消费,杜绝孩子的攀比行为。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提供的物质生活来之不易,学会管理自己的零花钱,理性合理的消费。总之,家长要从各个角度来管理孩子的生活起居,成为孩子生活的管理者,这样才能完成家庭教育要求中生活方面的教育任务,把孩子培养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三)情感的倾诉者

所谓情感的倾诉者,是指孩子情绪、情感中的倾听者、建议者。进入小学后,儿童生活的接触面扩大,新鲜事物使孩子的情感变得丰富起来,但有时又会对某些新事物充满恐惧,这种情感是不稳定的、单纯的,却又不易调节的。因此,需要家长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变成孩子情感的倾诉者。要成为孩子情感的倾诉者,首先要赢得孩子的信任,要对孩子做到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但不是溺爱。家长要放下身段,不做高高在上的训斥者和教育者,尊重孩子的想法,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在孩子举止异常时,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中所隐藏的想法,鼓励孩子用语言进行表达,要与孩子做平等的交流,不随便打断孩子的讲话,并用眼神做出适当的激励,让孩子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当了解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后,再用正确的方法来谈谈自己的经验,不但能为孩子的情感养成指明正确方向,还能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家长扮演好情感的倾诉者的角色,就可以了解孩子心里发展的需要,及时对家庭教育工作做出合理的调整,做到家庭教育上的民主,建立和谐的家庭教育沟通环境,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

(四)学习的助力者

学习的助力者,顾名思义就是孩子学习上的支持者和帮助者。《大纲》要求此阶段家长要“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17小学是真正学校生活的开始,此时儿童对新学习生活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却不能很好的适应。在学习方面,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习惯欠佳。而此时,对孩子最好的帮助就是激发并保持孩子的学习动机,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做一个孩子学习上的助力者,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关心子女的智力开发和科学文化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要适当,方法要正确。”18家长要了解小学生必备的学习习惯,提出具体、明确、操作性强的要求,并严格实施。家长对孩子不要表现过分的期望和要求,打击孩子学习的自信心,要正确对待儿童的学习成绩。同时家长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多鼓励孩子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其学习的助力者。这样才能完成儿童学习上的培养目标,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游戏的参与者

游戏的参与者,是指孩子课余时间的游戏互动者、生活实践合作者、玩伴。《家长教育行为规范》中要求:家长应“支持子女参加学校活动和社会实践”。小学阶段儿童的课余生活如果能有家长的参与,不但能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而且能让家长在游戏和实践中发现孩子的特长和潜能,能够让家长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对于家长来说,能够成为孩子“游戏的参与者”,在家庭教育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游戏活动中与孩子打成一片,能够让孩子更加信任父母,家长就能够更准确地发现孩子某一时期身心发展的偏差,从而可以调整家庭教育的方向,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身心发展轨道。家长应该放下长辈的“身段”,真诚地与孩子进行游戏的互动,真正成为孩子“游戏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陪伴者。如此,家长便真正做到了对孩子游戏活动的支持,同时也为更好地完成其他家庭教育角色提供了便利。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意义,且有着学校和社会无法替代的作用。而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性格养成、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家长要利用好与孩子相处的每时每刻,身体力行,依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利用科学的教子方式来实施家庭教育,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同时,家长要多管齐下,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注释:

①奚从清.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②蔡亚珠.变化中的家长角色[J].幼儿教育,2004,09:44.

③乔跃虹.综合素能培养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J].科技信息,2007,03:227.

④王素华.家长的角色心理分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117-120.

⑤沈毓.家长,你准备好了吗?――浅谈培养幼儿交往能力中家长角色定位[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3:388.

⑥曲韵.优秀父母都一样:平衡好家长的四个角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⑦马宽斌.网络环境下家庭教育中的家长角色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03:57-58

⑧高蕊.以瑞吉欧教育理念审视幼儿家长角色的新定位[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3,06:51-53.

⑨王锐,王蔡芹.翻转课堂模式下家长角色分析[J]. 才智,2014,19:27-28.

⑩李晓红.家长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181-182.

11王文雅.家长心理素质与家长的角色[J].社会心理科学,1999,01:68-71.

12周?P.新课改中不可忽视的“第三者”――简析新课改中家长角色的转变[J].大众科技,2004,08:59-61.

13胡琰.透视美国学校教育中的家长角色[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09:32-36.

14金科,钱莉,章苏静.虚拟亲子游戏中家长角色探究[J].中小学电教(下),2012,03:1-3.

15全国妇联.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Z].2010.

16国家教委,全国妇联.家长教育行为规范(试行)[Z].2004.

第5篇:孩子的行为管理范文

一、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以提高孩子的自我服务水平。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独立性发展的第一步,由于现代家庭的特殊环境,使得不少幼儿失去了发展自理能力的机会,只有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为基础,才能让他们在幼儿园愉快地开展一日活动。

二、加强德育教育,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观念及习惯。

    幼儿的行为,充分反映了他们参与社会交往,适应周围世界的能力,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对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身心发育和成长有着重要而长远的影响。

三、转变教学观念,在活动中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打破了各个科目领域的划分,根据新课程教材的要求,结合班级实际情况,有机地将各个领域知识加以融合。课改的核心是让课程适应并促进孩子的发展。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不能依赖教材,抓住日常生活中随时发生在幼儿身边的有价值的事情,用整合的观念对教材、教案进行选择、创造,不断拓展教育活动的资源。

四、教师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做到家园同步。

    幼儿大多数的时间还是在家中,前面提起的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单靠教师在幼儿园引导,取得的效果一定不会很明显,只有家长在家中配合老师继续进行教育、引导,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我就通过家长园地将一定的教育方法、经验介绍给家长,以便让他们在家中能正确的引导、教育幼儿。通过家长来园接送孩子的时间,简短的谈话能让家长们及时了解幼儿在园情况,则能让我仔细了解幼儿在家中的表现,更全面的掌握每个孩子的特点。

第6篇:孩子的行为管理范文

留守家庭 幼儿行为习惯 影响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农村青壮年男女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也为了自己家人的生活,走出偏僻、落后的农村,到外地打工。这就使得农村产生了一大批被迫与父母分离,跟随爷爷奶奶或是其他亲戚生活的未成年群体,后被称为留守儿童。这部分留守儿童多为0到14周岁之间,他们在本该得到父母呵护的时候,失去了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机会,无法享受到应该享有的父爱和母爱。即使留守儿童得到了爷爷奶奶或是其他亲人的无微不至的关照,这也与留守儿童们所渴望的父母亲情有很大的距离。留守儿童群体的进一步扩大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试从留守家庭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入手,对留守家庭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作一分析。

一、幼儿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专家们对成功人士的研究得出,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并不在于他具备人所不及的天赋,而重要的在于他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人一生最宝贵的财富。而幼儿时期良好习惯的形成对成人后习惯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幼儿是指1到3岁的孩童。我们常说:3岁看老,这说明了幼儿时期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这个年龄段的孩童语言还不流畅,对于自己的愿望还不能用语言完全表达,对于有些问题,只能用哭或者笑来表示。但是,这一时期的孩童已经可以很硬朗的走路和跑跳,对所接触的事物或所经历的事情朦朦胧胧中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辨别,因此要求家长对这一时期的幼儿要能了解其心理,并能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对于成年后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般来说,幼儿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的习惯培养等。在幼儿习惯的形成中家庭教育占主导地位,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曾经说过:“家庭是习惯的学校,家长是习惯的教师”。因此,留守家庭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二、留守家庭及其教育缺陷

1.留守家庭的形式

从目前来看,留守家庭一般为隔代监护家庭、单亲监护家庭和亲戚监护家庭。同父母监护相比,留守家庭都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2.留守家庭教育缺陷

隔代监护家庭往往由爷爷奶奶之辈的老人看护,老人年事高、精力差,对孩子的看护很吃力,往往只能照顾幼儿最基本的吃喝拉撒,对幼儿其他精神的需求难以满足。另外,老人基本没受过教育,不利于幼儿的智力开发。再一个,“隔辈亲”也往往会让老人溺爱孩子,使孩子的不良习惯不能及时纠正。

单亲监护家庭是指照顾孩子的任务由父母一方来进行,从目前来看,多数是由母亲来照顾。由母亲照顾的幼儿往往会产生很强的依赖性,缺少独立性,尤其是男孩子在长大后往往缺少男子汉的阳刚之气。而少数由父亲照看的幼儿,因为父亲的粗心,往往得不到很好的照顾,甚至连简单的一日三餐都不能正常供给,更何况其他。同时,父亲一般比较简单粗暴,这种情况下的幼儿,长大后也往往会用粗暴的方式处理问题,不易于幼儿性格的养成。

亲戚监护家庭的孩子往往是由孩子的七大姑姨或者是叔伯来承担养育任务,这种情况在农村留守家庭来说比较少,只有当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年龄、身体不能为儿女代管孩子,而父母不得不全部外出打工时,才选择亲戚照看自己的孩子。一般来说,由亲戚代管的家庭,会走向两种那个极端,一种是亲戚总担心对孩子照看不好对不住孩子的父母,就会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能对孩子的缺点及时纠正;再一种就是亲戚对孩子比较厌倦,非常冷漠,孩子得不到充足的关爱和照顾,形成沉默寡言的性格,并伴有自卑感。

三、留守家庭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分析

1.对孩子饮食习惯的影响

1~3岁幼儿的饮食基本上是由家长安排。其饮食习惯的形成与家庭成员结构以及人员的变化都有很大关系,留守家庭要么对孩子过分溺爱,要么对孩子疏于管理。对孩子溺爱的家庭容易养成孩子任性的性格,对家庭人员的喂养过分依赖,没有形成自己进食的良好习惯;还有的给孩子吃零食,影响孩子的主餐;而对孩子疏于管理的家庭,往往会导致孩子饥一顿饱一顿,没能形成规律的饮食习惯。简单粗暴型的留守家庭,又经常在孩子吃饭时大骂孩子,影响孩子的进食。

2.对孩子睡眠习惯的影响

1~3岁幼儿的睡眠很重要,一般需要12到16小时的睡眠时间。留守家庭中普遍存在孩子睡眠习惯不好的行为,这主要与留守家庭对孩子的照看方式有关系。对孩子溺爱型的,往往会任着孩子的性子来,孩子能玩到多晚就玩到多晚,没有控制孩子的睡眠时间,甚至使孩子的睡眠晨昏颠倒,这就是民间所说的孩子“睡倒觉”。按照科学育儿的理念,晚上10到12点是孩子生长激素分泌旺盛的时段,这段时间睡眠有利于孩子的发育成长。因此家长要使孩子的睡眠养成规律,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3.对孩子卫生习惯的影响

留守家庭如果以老人为主的话,老人体弱多病,对卫生能将就的就将就,卫生习惯不尽人意。留守家庭以单亲为主的,一个人照看孩子也很辛苦,对卫生也是要求不高。以亲戚照管为主的,亲戚本身也有自己的家人需要照顾,额外地再增添一个孩子也很劳累。因此留守家庭的卫生习惯令人担心。

4.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影响

农村中能外出打工的多是有文化的、身强力壮的青壮年,而留守农村的则多是老弱病,文化水平低。他们本身就知识匮乏,也没有认识到良好学习习惯对孩子今后成长的重要性,更缺少正确的方法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对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我们国家向来重视对孩子孝道的培养。因此,不管是留守家庭,还是正常家庭都非常重视对孩子尊老爱幼、文明礼貌的培养。有关部门在调查中也发现,多数留守家庭的孩子都很有礼貌。但也有少数孩子,因为其家庭有暴力倾向,或者家庭成员脾气粗暴,孩子的礼貌意识差,有攻击倾向。

尽管留守家庭对幼儿教育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但因为某些方面的原因,留守家庭还要继续存在下去。因此,国家及各级政府都要注重关心留守家庭,注重提高留守家庭的综合素质,继而带动幼儿教育方式的改变,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同时,要积极拓展当地就业门路,为更多的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使农民工不至于远离家乡,远离子女。外地打工者聚集的城市也要提供相关条件,如建立政府投资、对打工者优惠的幼儿园等,使打工父母能和幼儿团聚,保证幼儿的良好成长。幼儿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只有幼儿有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综合素质,我们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范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策略\[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1

\[2\]蒙应,余忠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100问:文化生活篇\[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3\]曹建平.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探新\[J\].辽宁教育研究,2007,(5).

第7篇:孩子的行为管理范文

不得不说,如何管理学生,让学生能够顺利接受教育,从来都是一个严肃课题。所谓的“熊孩子”也并非现在才出现,而是在各个时期、各个地域、各个学校都一直存在。但是,把“熊孩子”这个群体贴上专门标签,并郑重其事地进行讨论,以前还从未出现过。而在面对与“熊孩子”相关的事情处理上,无论是教育机构、教师还是社会,常常多了一些浮躁,少了几分理性,导致处理结果缺少广泛认同,社会各界站在各自立场上争执不休。

造成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因为当前各群体错误地将部分学生标签化,把学生偶尔的出格当成“常态行为”,多个学生偶尔出格被当成“熊孩子”的普遍行为。于是,基本认识上的错误,造成了对学生行为研究的错误,反过来自然对教育管理就造成了不科学的影响。

从实际生活来看,所谓的“熊孩子”,或者是在教学管理中发生出格行为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一时的出格;另一方面,绝大多数顽皮的学生,也只是天性比较活跃,而不是“坏小子”。将这样的孩子贴上“熊孩子”标签,将一些在这个年龄段正常的顽皮孩子标签化,并不利于真正的教学管理,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在当下,教学关系和以前相比确实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孩子的心理、行为在家庭受到的重视程度,以及在整个社会多元化的影响下,和以往区别甚大。师生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管理模式和思维方式必然需要进行相应改变。这一点,无论是对老师、学校,还是对社会,都是一样的。孩子的行为需要一定的约束,包括教学管理秩序的限制和法律的限制,而对孩子的认识不能简单化、标签化,应当准确地认识每个孩子“出格行为”的产生原因、一贯表现、心理因素,以此为基础寻求解决之道。

第8篇:孩子的行为管理范文

关键词: 家长 情绪 沟通

近日,在韩国一档电视节目中,节目组设计了一个测试环节,使母亲与孩子身处在一个视觉悬崖环境中,孩子和妈妈分别处于“悬崖”的两边,以此测试孩子在看到母亲的不同表情后,通过视觉“悬崖”时的对应表现,也就是看看孩子在母亲表情的影响下,究竟能否成功通过视觉悬崖。参与实验的一共有两对母女,宝贝的年龄都在7、8个月左右,实验分为两组,规定每组实验进行时,第一组母亲要表情严肃,第二组母亲要面带微笑。宝贝与妈妈分别在视觉悬崖的两边,第一组儿童爬到悬崖边上时停住,看见对面面部表情严肃的妈妈时,前后犹豫不决,最终选择掉头返回,放弃了继续前行;第二组儿童爬到悬崖边上时一样也停住了,但看见坐在对面面露微笑的妈妈时,则是义无反顾地向妈妈所在的方向爬了过去,仿佛忘记了身下的“悬崖”,妈妈笑与不笑,宝贝的反应竟完全不同。家长的情绪反应有关孩子未来性格的养成。

一、冷漠型家长应避免孩子形成冷漠型性格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开始接触到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从家长而来,家长不同的态度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比较冷漠,疏于关心,不了解孩子的想法与兴趣,经常拒绝一些孩子的要求,放任孩子的不正确行径,缺少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这种不科学的教育方式非常不利于孩子良好个性的培养。由于家长的漠视,孩子的合理要求往往不能得到满足,会造成孩子难以建立自信心,缺乏爱心与责任心,加上家长的放任不管,长此以往,这类孩子往往容易成为问题少年。因此,家长在幼儿时期要重视孩子的要求,不要过于冷漠或者放任,对孩子的行为给予及时回馈,对于不良的行为及时纠正,加以制止,耐心地讲道理,让他们理解事情的对与错。家长更要以身作则,身教言传,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溺爱型家长应避免孩子形成娇惯型性格

当今社会,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可以说是全家都在呵护、宠爱,尤其是隔代的长辈更会对孩子有求必应。关爱孩子是每个家长都会做的事,但是过分的容忍与溺爱不利于孩子良好个性的培养,促使孩子形成娇惯型的个性。在家过分溺爱孩子会造成孩子自私、骄纵、蛮横不讲理,更有甚者会形成目中无人、唯我独尊等不良的个性。进入幼儿园后,由于家长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导致孩子不能正常和同伴交流、玩耍。娇惯型的孩子往往在遇到困难时意志力比较薄弱,在问题面前容易退缩,避重就轻,不能承担起自己的那份责任。为此,家长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要认识到过分容忍与溺爱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及时更正教育观念与方法,运用一些正确的教育方式技巧帮助孩子更正不良的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如当孩子闹脾气时,可以先置之不理,等孩子情绪稍微稳定一些,再通过言语的沟通,缓解孩子的情绪问题,加入到问题讨论中,给予孩子充分发言、阐述观点的权利,家长也可借此机会了解孩子的想法与做法,语气尽量平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后,再耐心地给孩子讲解道理。

三、加强家长情绪管理,避免过多情绪化

家长对情绪的变化要有预见性,因为其自身的情绪状态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在变化来临时,及时调整自己,剖析其内在原因,使预见性做到有可执行性。这与平时日积月累的理性思维和自控能力是息息相关的,然而,由于情绪状态的复杂化,想要做到真正充分了解家长的情绪状态不是单方面可以解决的,需要幼儿园同家长建立长效的关注机制,并将这种机制数据化、制度化,做到有连续性。常见的方法就是建立家长的“情绪日记”,通过日记中日常化和特殊化的对比,确定有特殊关注价值和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关注对象,通过这种机制还能够及时对过度非常规化的行为与心理变化作出应急反应。以上制度的开展与落实需要家长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与幼儿园管理方进行切实有效的参与和合作。我们从这些制度和现象入手,只是对家长情绪把握的开端,我们要通过这些现象和制度所反映出来的内容真正把握和理解各类家长情绪的变化。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管理人员有长效的管理机制和与之相对应的敏锐的心理嗅觉,避免对一些易激化的和易误解的情绪表达作出错误的判断。

四、结语

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对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家长应当多与幼儿园教师进行沟通,共同探讨培养幼儿的教育方法。同时家长应该多看一些幼儿培养方面的书籍,端正幼儿教育态度,学会尊重孩子,约束自己,以身作则,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与行为习惯,为孩子将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如韩国的实验一样,父母的情绪关乎孩子的行为,母亲微笑的脸是孩子动力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廖丽娟.幼儿教师情绪管理的现状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3.

[2]犁红.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快乐天使”―浅谈幼儿快乐情感的培养[J].好家长,2012(12):9-11.

[3]胡春燕.面对家长的指责[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0(15):14-15.

第9篇:孩子的行为管理范文

孩子什么时候干什么,想干什么,是由孩子的生理需求决定的,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孩子需求,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才能适应孩子的需求,教师才能得到孩子的欢迎,才容易成为幼儿的好朋友。如果教师不注意,只知道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者观念来管理孩子,甚至强迫孩子按照成人的行为行事,不仅会给孩子的心理上带来压力,甚至还给孩子留下自卑的阴影,给孩子带来心灵的伤害。可以说,幼儿教师能否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是教师能否自觉遵循幼儿教育规律,自觉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幼教效果的关键所在。

二、学会尊重孩子,保护孩子自尊心

教师要尊重孩子,就应该做到:一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往往以教育者自居,居高临下甚至盛气凌人地对待孩子,教师缺乏民主平等的态度,常常将幼儿看做不懂事的娃娃,在教育实践中,甚至有的教师既不懂得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也不懂得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有的教师还常常拿孩子出气,孩子稍有过失,动辄就就厉声训斥,孩子的自尊心在训斥中被无情的伤害。这样做的结果,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与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甚至对幼儿的成长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二是幼儿教育要遵循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实践证明,好孩子多是夸出来的,训斥和指责往往不利于幼儿成长。我在教育活动中,一般坚持以表扬、激励为主,由于孩子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弱,对是非的判断能力也有限。所以,幼儿有时会做出一些不良的行为是很正常的现象,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一般情况下,我尽量不采用容易产生负面效应的批评、惩罚手段,而是通过肯定、表扬文明行为,去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还教育孩子学会善于换位思考,用孩子乐意接受的方法去疏导孩子,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三是尊重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幼儿教育的对象虽然只是孩子,但孩子也有很强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保护他的自尊心,应该是幼儿教师强烈的意识之一。教师应该把孩子当做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像尊重正常人一样尊重幼儿,就必须经常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看事情、思考问题,学会用孩子的观点换位思考。幼儿教师只有在与幼儿友好相处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孩子的自尊心才会在实际的生活中得到尊重。如果教师也认为“孩子永远是孩子”,甚至随意拿他来做取笑或是迁怒的对象,孩子就会陷入自卑或反抗的情绪之中。

三、适当进行“挫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