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型农民培训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目标任务
20*年我县培训新型农民885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即阳光工程)5200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160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1400人,农民创业培训650人。
二、培训内容
(一)阳光工程培训:主要培训年满16周岁、有外出务工意向的农民,包括就近就地转移的农民。培训时间20-180天。培训内容包括职业技能、政策和法律法规、安全常识等知识。我县主要开设计算机、缝纫工、电焊、电工、汽车驾驶与维修等专业。
(二)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含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主要培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村级动物防疫员、植保员、农机手、沼气工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人员,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用工人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培训时间12-15天,现场指导12-15次。培训内容包括水稻科学育秧、玉米合理密植、小麦科学播种、油菜轻简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生产机械化、病虫害综合防治、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动物疫病防治、大棚蔬菜高效栽培以及农业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等技术,以及良种良法配套和农机农艺结合。
(三)农民创业培训:主要培训有创业愿望的外出务工返乡青年、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农业企业经营创办人和有志于农村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要求参训学员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不超过50岁,并具有与创业项目相适应的产业基础,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培训时间不少于1个月。培训内容包括政策法规、创业理念、创业技巧、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农产品品牌创建、循环经济、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知识。
三、组织实施
(一)培训机构
1、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由县农委和各乡镇负责组织实施。各乡镇负责学员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县农委负责招标培训机构和项目的监管。县畜牧水产局和县农技推广中心承担培训任务,负责选择示范村和学员、组织培训教师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
2、阳光工程:县建民技校、*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第二高级职业中学、*驾校、*驾校、拖拉机培训学校为培训机构,负责培训的具体组织实施,县农委和县财政局负责项目监督管理。
3、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县畜牧水产局、农技推广中心、农机管理局承担培训任务,组织开展培训。县农委和县财政局负责项目监督管理。
4、农民创业培训:县建民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为培训机构,具体承担培训任务,县农委和各乡镇负责组织学员。县农委负责项目监督管理。
(二)工作职责
1、项目示范村:提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申请,宣传动员和确定基本学员,提供培训场地,组织学员参加培训,收集农民培训意见并及时向培训教师和培训机构反馈,组织基本学员填写培训卡、签到,协助填写培训台帐。
2、各乡镇:组织农民积极参加培训,指导项目示范村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督促本乡镇示范村按项目要求完成培训任务。
3、县农委:制定年度实施方案报县领导小组审定,组织招标确定培训机构并签订合同,对培训机构进行考核,开展项目检查督导,总结上报有关材料,负责项目监管系统维护和数据录入等,统一制作培训卡并向学员发放。
4、培训机构:落实项目村培训计划,选聘和考核培训教师,签订并履行合同,组织选编培训教材,印发“技术明白纸”,开展跟踪服务,建立培训台账,填报各类报表,提出验收申请。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职责明确、分工负责的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管理机制,逐级落实责任制。县政府成立由分管县长任组长、县委组织部、农委、财政局、新农办和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领导组,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督和管理。领导组下设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对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专人负责新型农民培训的相关工作。
(二)强化项目监管。一是项目法人责任制。县、乡(镇)、村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项目管理单位与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二是培训基地招标制度。面向社会公开、公平、公正招标确定培训机构。三是台账制度。培训机构建立培训台帐,记录有关培训情况。四是公示制度。在广德农业信息网建立新型农民培训公示和宣传平台,公布培训任务、培训机构、资金补助及使用情况,宣传典型经验。五是管培分离制度。县农委负责培训项目的申报、组织实施、监督和管理,培训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培训工作。六是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培训补助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严格规范使用和拨付培训补助资金,专款专用,确保项目资金安全高效使用。七是月度报告制度。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实行培训进展月报告制度,培训机构必须每月度向县农委项目办公室报告培训进展,县农委项目办公室汇总后逐级上报。
一、加强领导、认识统一,体现重要性
常州市多次召集会议座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式,谋划管理认定办法,制订培育计划。各辖市、区积极响应,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摆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位置,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方案,同时成立相关培训领导机构,在工作部署、思想认识上,从上至下保持一致,目标任务分解到镇,组织发动布置到村,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溧阳市在对镇级农业现代化整体考核的同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单独进行考核;金坛市定期组织召开培训工作进度例会,通报进度;武进区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与农业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农业重点工作配合培训工作开展。
二、程序规范、细节到位,体现有效性
常州市专门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案。各辖市、区一方面详细制定县级培训方案,明确培训的标准要求,另一方面结合各镇产业发展实际,将实施方案的可行性结合到镇,对每期培训班的教学计划、学员名单及人数、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师资、办班时间和地点等内容作了细致要求。同时在多个行政村开设了村级课堂,方便广大农民就近参与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农民参训率。
在培训过程中,严格按照要求,把好三关:一是把好课时关。根据农民在家务农人员减少的农村实际情况,结合农业生产季节,在培训时间安排上,采取累计计时的办法,实行课堂集中讲解与现场操作讲解相结合,确保培训课时完整。二是把好质量关。对镇级农民培训联络员、重点业务条线负责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操作程序培训。按照产业特色,将讲师团编为优质粮油、高效园艺、规模畜禽、特种水产、农机合作、政策法规、营销管理等多个小组,根据常州市农业主导产业、特色农产品以及产品质量管理等内容编排培训菜单,编写培训技术资料、明白纸,制作培训多媒体课件,供培训选用,安排组织学员进行考察学习,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学员农业生产实践。三是把好效果关。对通过新型职业农民集中培训和生产实践的学员,由指导员对学员进行跟踪指导,帮助学员解决生产实践难题,保障培训产生实效。
三、方向明确、方式科学,提高精准度
始终把提升农业劳动力从业实践能力,作为衡量培训效果的重要标准,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农业“土专家”力量,现身说法,提高生产操作能力。与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协作,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训基地,为农民提供培训实习场所。二是系统性与季节性培训相结合。发挥培训讲师团成员力量,根据农作物生长管理的特点,在培训上注重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生产实践的现场指导,提高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力。三是院校教授与乡土专家相结合。积极与农林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络沟通,邀请专家教授传授新的品种、新的生产技术、新的种养模式,加快全市农业转型升级步伐。真正让农民听得清、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在培训对象的筛选上,结合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相关部门、单位,落实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培训对象重点倾向三大人群:一是倾向从事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专业大户,开展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二是倾向村级动物防疫员、农资营销员、村级植保员、村级信息员等专业人员,开展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三是倾向具有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特长和技能的农业企业员工等,开展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培训。
四、宣传到位、氛围浓厚,提升影响力
为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在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常州市在培训工作中,注重媒体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定期各地培训任务完成情况、典型方法等信息,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建议。各地充分利用会议活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农林信息网等多种平台,向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进行宣传,取得明显效果。武进区利用电视台“服务惠三农”节目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采访拍片8次,电视合播放视频5次,在武进农业信息网和省农民培训网培训信息46条;溧阳市加强培训工作宣传,在溧阳农林信息网、溧阳宣传、常州农林网、江苏农民培训网等媒体培训信息;金坛市通过电视媒体合作录制专题节目,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宣传相结合。2014年,全市各地上报培训简讯210多篇,图片信息130余张。
五、经费保障、落实有力,体现持续性
为保障培训工作顺利推进,常州市各地专门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资金问题,通过整合资源、统筹分配,确定了由市、县、镇三级投入财力支持职业农民培训的方案。目前,县级财政支持农民培训资金达到212万元,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培训资料费、会务费、交通费等。经费使用过程中,加强了培训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各地财政部门将补助资金按照县级财政报账制的有关规定要求直接支付给培训机构。培训任务主要由各地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承担。
2014年常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集中表现在组织培训难度日渐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象主要来自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一些小规模经营农户对采用新技术、新农艺生产态度不够积极,对参加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热情不高,特别是青壮年男女劳力多数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多数年龄偏大,且文化偏低,这给组织开展培训带来困难,增加了难度。
关键词:醴陵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
本文为株洲市社科联课题:“株洲市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策研究”(课题编号:ZZSK15021)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4月1日
作为全国首批100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之一,醴陵市从2012年起就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上进行了有效探索。2014年农业部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醴陵市也被列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本文就醴陵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进行总结。
一、成立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
醴陵市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件,解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问题,成立了由醴陵市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为组长,政府办、农办、财政、农业、畜牧、农机、劳动社会保障、教育、国土、工商、金融机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醴陵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市农业局,由农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并成立由人大副主任牵头,各相关单位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政策研究制定组,负责制定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探索教育培养模式以及出台支持政策体系等试点目标任务,及时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二、切实有效制订试点方案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农办科[2012]56号)精神,结合醴陵市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醴陵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实施方案》(醴政办函[2013]8号),明确了水稻、蔬菜、生猪、黑山羊等四大产业作为试点产业,并就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试点内容、试点进程以及机制保障进行界定,为推进醴陵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进行新型职业农民认定
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是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根据自愿申报,村委会、乡镇政府推荐,农业技术推广站初审,再报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认定。2015年初,公示期满的醴陵市首批新型职业农民集体亮相,本次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共106人,其中种植业56人,畜牧业50人。第一批认定了高级职业农民6人,中级22人,初级78人。这些“专业农民”都获得了由醴陵市政府颁发的《新型职业农民证书》。
四、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一是充分利用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把新型职业农民与农业科技示范户统一管理,实现技术指导员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对接,从技术培训、指导和跟踪服务上实行包户制度;二是以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为依托,分类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对起步型的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开展农业专项技术培训,对创业型和带动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技能培训和农业创业培训,2012年遴选了水稻产业20人、蔬菜产业10人、生猪产业15人、黑山羊产业5人参加了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的创业培训班学习;三是培育班现实多样,如农业部科教司与湖南省隆平高科企业合作,在湖南启动了司企合作共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遴选了醴陵等10个县作为项目重点实施县,2014年10月25日第一期司企共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班在醴陵市白兔潭镇顺利开班。2014年11月27日,为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加快培育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促进醴陵市农业产业的发展升级,湖南省农广校“校社”共建新型职业农民水稻产业培育示范班在醴陵市大障镇顺利开班。
五、申报培训基地,健全培育体系
醴陵市为了尊重农民意愿,顺应农民学习规律,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经常性,切实开展“就地就近”、“农学结合”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向湖南省农业厅推荐申报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地,经省厅批准,醴陵市渌江职业技术学校成为了湖南农民创业培训基地,健全了醴陵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六、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
出台了《醴陵市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奖励暂行办法》,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重点从项目上扶持,如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阳光工程培训项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农机购置补贴等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和领办的企业承担农业项目;从资金上扶持,粮食生产奖励资金、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集中育秧专项资金、黑山羊良种补贴及保种补贴资金等方面入手,目前也拨付了一批扶持资金;从保障上扶持,将所有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到农业保险承保范围,提高新型职业农民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从服务上扶持,通过农技人员与新型职业农民结成“一对一”科技帮扶对子,解决技术上的实际问题。从融资上扶持,争取政府贴息创业贷款支持,仅2013年一年就争取创业贷款资金135万元,为20多人解决了5~8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军.我市106人成首批新型职业农民[N].株洲日报,2015.1.28.
[2]司企共建新型职业农民第一期培育班在醴陵顺利举办[EB/OL].http:///show_news.asp?id=420.2014.10.
一是加快学校的转型升级。学习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管理培训班暨全国农广校省校校长工作会上的讲话精神,领会教育部、农业部联合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工作要求,按上级的部署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加快学校的转型升级。采取切实的措施加大投入,加强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双师型师资建设,增强培育能力。聘请垦区一线的15名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充实教师团队,推进导师团制度,积极发展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上来,坚持培育和培训两手抓两手硬,充分发挥学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主体地位和核心作用。
二是围绕垦区的主导产业开设农民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根据广东农垦的主导产业和生产经营的实际需求,拟开设种植、养殖和农机使用与维修三个专业,重点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工,为广东农垦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计划重点在湛江农垦招收在职职工460人,其中种植专业招生280人;养殖专业招生100人;农机使用与维修专业招生80人。
三是学习和借鉴河南农垦的成功经验,结合广东农垦的实际,扎实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坚持以农广校为主体,以管理局为依托,以农场为基础,构建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利用广东垦区各农场的教育资源,计划在湛江垦区开设19个教学点(分校)、茂名垦区开设11个教学点(分校)、阳江垦区开设6个教学点(分校),加强教学点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调动各教学点的办学积极性,选定“湛江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茂名农垦名富果业”、“湛江农垦科研所”、“茂名农垦科研所”、“广垦畜牧公司”、“南华农场”、典型家庭农场作为农广校教学及实训基地,进一步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资源配置,方便农场职工就地、就近学习。明年扩大办学规模,力争招生突破1000人。
《通知》指出,今年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开局之年,全力承担培训任务,对确立农广校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要。各省级农广校一要加强自身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把握农办财〔2014〕66号文件精神。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组织各级农广校学习,全面把握、深刻理解文件精神内涵,紧紧围绕加快建立“三位一体、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开展示范培育、尽快培育出一批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建立健全以农广校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这三大任务,凝聚智慧、形成合力、迅速行动。二要积极主动向主管领导请示汇报,加强与科教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将发挥农广校培训主体作用纳入全省(市、区)工程实施方案中。三要加强对县级农广校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督导,尤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重点抓好落实,确保示范县农广校承担当地50%以上的培训任务,并督促其他各级农广校以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为重点,尽力多承担培训任务,切实担负起农广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主体责任。
充分发挥中心作用,做好“三个对接”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涉及众多相关影响因素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支撑的专业化、多元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础平台,上联政府,横联各类培训机构,下联产业和农民,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指导服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形成工作合力,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基础支撑和服务。要不断完善中心建制,加强中心职能建设,使其成为当地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中心、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宣传中心。重点做好“三个对接”:一要做好工作对接,及时掌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工作意图,深入开展基础调研,配合制定工作方案、编制规划,主动承担项目管理、资源建设和认定事务等具体工作任务,切实当好参谋和执行者。二要做好服务对接,积极协助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做好组织协调、上下衔接、基础服务等具体工作,当好支撑和助手。三要做好项目对接,以做大做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导向,聚合各级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进一步形成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整体合力,促进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大教育、大培训格局,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抓实做细,全面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
《通知》提出,培训质量关系到农广校办学主体地位和社会形象,关系到农广校事业发展,须臾不可放松和懈怠。要在抓关键环节,规范培训过程,强化基础建设等方面狠下功夫,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
(一)抓实关键环节。继续按照《2013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指南》(农播培〔2013〕93号)要求,落实培训关键环节。一要按照“三类协同”人才培养需要,围绕产业、工种和岗位,分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准确锁定培训对象。二要进村入户进行深入调查,了解产业发展和农民培训需求,分类型研究制定培训目标和内容。三要根据“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训要求,对应农时季节和关键生产环节科学划分培训阶段,适应农民特点和学习规律安排课程,以方便农民和贴近生产为原则,大力推广应用农民田间学校、送教下乡等模式,开展模块化、情景式、互动式教学,提高培训效果。四要突出生产实践,组织学员走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地考察现代农业和新技术应用,到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体验学习先进的生产经营经验,在实际生产中进行学用结合熟练掌握实践操作技能,要做到每个实践环节都有明确的目标内容要求,又有专业人员具体指导,增强教学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规范性。五要适应培训理念从“办班”到“育人”的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系统培训、全程服务,通过开展经常性培训、技术推广、信息咨询、政策扶持服务等后续跟踪服务指导,了解学员情况,解决学员问题,实现培训一个、扶持一个、成就一个,把农广校打造成面向亿万职业农民的“全程保育式”新课堂。
单龙寺乡座落在霍山县东南山区,拥有茶园1.15万亩,是个典型的山区茶叶大乡,茶叶是该乡的支柱产业之一。因此霍山县农机局选择在该乡举办了一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茶叶)。经过认真的筹划和组织,培训班的培训工作圆满结束,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群众反响激烈。
1 精心做好培训前期准备工作
按照安徽省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制定了详细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方案及单龙寺培训班工作计划,报县农委批复后实施。
1.1 选定理论教学培训场所,选择实训基地,落实参观学习企业,确定培训工作日程和具体培训实训内容。
1.2 遴选培训教师。遴选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教学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深受农民欢迎的专家教授、技术人员,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为授课教师。
1.3 选定培训教材。选择科学、权威、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教材作为培训教材。教材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种类型。公共基础课重点培训政策法规、现代农业创业、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应用、新型职业农民素质、生态文明等内容;专业技能课,重点培训良种良法、农机农艺融合、健康养殖、病虫害防治、动物防疫、农业标准化生产、储藏保鲜加工等内容。
1.4 实行免费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全部实行免费培训方式。培训补助资金由中央和省财政共同承担。补助资金由项目县财政部门会同农业部门拨付到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由培训机构免费培育农民。
2 认真筛选参训对象
本次培训对象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成员等人员。在选择培训对象时遵循立足产业、农民自愿的原则,按照个人申请、村委推荐、乡镇初审、县农委确定等程序择优确定。筛选了50名培训愿望迫切、有培训需求的、初中以上文化、年龄在55周岁以下的茶叶生产、加工、种植大户、合作社成员、家庭农场主等人员作为本期培训班学员。
3 理论教学与实训并重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培训日程共15天,共分5个时段分别进行
3.1 理论教学。聘请了省、市、县农委多位专家教授、高级农艺师、高级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授课。上课时使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影像并茂。采取学员提问,专家解答等互动的形式,全员参与,内容生动、气氛热烈。在学习物联网课时采取学员全部上计算机操作、边听边学,提高了学习兴趣,使学员掌握了很多的科技知识。
3.2 基地实训。组织学员到本乡莲花地标准茶园、诸佛庵镇三河茶叶合作社茶园等两个基地开展现场教学。聘请了县茶叶办高级农艺师和合作社负责人现场讲解茶叶的栽培技术、科学施肥和管理,现场使用茶叶修剪机修剪茶树、讲解剪枝技术,讲授科学采摘茶叶的要点等实践操作技能。由学员现场提问,专家现场解答并演示如何进行操作,使学员真切直观地感受到了农业科技的魅力,体会到了知识的力量和信息的重要性。
3.3 参观学习。在教学期间,安排了参训学员到诸佛庵三河茶叶合作社、霍山县叶王茶叶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霍山县龙图工贸公司茶叶制造车间、汉唐清茗茶叶公司、江西婺源江湾农业机械制造公司、婺源心连心茶园等企业和基地参观考察、交流学习。三河茶叶合作社负责人向学员介绍了合作社的组织架构、合作社成员构成、经营模式、茶叶制作技术、合作社及其成员的经济效益等内容。其他几家公司分别向学员介绍了各种类型的茶叶制作机械及其功用、茶叶制作技术、茶叶清洁化生产加工技术等。在心连心茶叶基地,技术人员讲授了茶叶栽培、修剪、管理等技术,品尝了该基地生产的名茶。通过参观交流,学员们都有极大的收获,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4 开展入户指导聘
请了茶叶机械制造厂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分别到开办有茶叶加工厂的学员家中进行入户指导。指导他们如何正确的使用和保养茶叶加工机械、传授茶叶加工技术和机械维修技术。聘请了县茶叶办的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对每一位有茶叶种植、生产等技术需求的学员全部开展了上门指导服务。
5 考试考核,颁发证书
在培训结束时,对学员们的学习成果进行了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对考试考核合格者,由培训机构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作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的依据。及时开展认定和新型职业农民的信息登记管理,因地制宜,积极为职业农民创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后续跟踪服务。
6 跟踪服务,深化培育
培训班结束后县农机局和乡农业综合服务站挑选了5名专业技术人员对50名参训学员进行跟踪服务,每人联系10户,开展为期三年的入户指导和服务,强化培训效果,继续深化培育,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并辐射和带动周边种植、加工等农户共同致富,为发展现代农业做出较大贡献。
1月4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研究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政务服务”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工作。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政务服务”工作方案》《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会议指出,“互联网+政务服务”是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方式、提高治理能力的迫切要求,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关键环节,是解决群众办事难、激发主体活力、增添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总理多次强调,要大力推行“互网+政务服务”,打破信息壁垒,提升服务效率。要深入学习领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扎实推动“互联网+农业政务服务”工作。要明确工作重点。抓好政务公开,让群众知晓,让群众监督;抓好政府服务信息化,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和企业少跑腿;打造农业政务服务“一张网”,统一提供政务服务,真正做到利企便民。要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分工明确、协调有力的工作机制,细化落实方案,明确时间节点,抓紧组织实施,合力推动工作取得实效。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整合建设,尽早开展有效服务,提高农业政务服务效率和办事效率。
会议指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发展以及深化农村改革、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必然要求。要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鼓足干劲、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要狠抓落实,认真总结近年来的经验做法,创新培育机制和模式,丰富内容和手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明确责任人、制定路线图、确定时间表,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由点到面不断拓展、从规模到质量不断提高。要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各地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营造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农民特别是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参加培训、争当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企业特别是涉农企业参与组织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
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指南》《转基因动物安全评价指南》《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安全评价指南》《农业部科教(转基因)行政审批工作规范》,强调要加强安全评价试验监管,落实研发者的主体责任,发挥好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的作用,确保安全评价工作规范有序、评价结果科学可靠。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训质量;培训效果;农业产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4.036
2014年我省全面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调整与转型,全省有14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首次被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的实施成为我省农民培训工作的新亮点。为全面掌握农业企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实施情况,湖北省农广校组织相关单位共6人,深入到14家重点农业企业、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一次专题调研,主要采取召开座谈会听取情况汇报、查看培训台账及培训管理档案、深入培训基地现场、农户访问察看等形式展开调研。总体来看,农业企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实施进展比较顺利,培训特点突出,示范效果显著。本人作为调研人员,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推动产业化发展的作用提出几点思考。
1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总的趋势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正逐步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并重发展,由单一组织模式向多元化组织类型演进,实施集团化、名牌化、科技化三大战略,是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基础是科技,关键在人才。一年来,我省农业企业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这个平台已完成各类农业产业岗位培训10004人,占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计划任务的95%。企业老总们普遍认为,2014年我省首次将重点农业企业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基地,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这是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要决策,深受企业及员工欢迎。
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2 企业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主要特点
2.1 生源较容易组织,农民参训热情高
农业企业,特别是重点龙头企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学员对象一般年龄偏轻,大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同时农民希望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进入企业打工挣工资,企业新员工希望通过培训提升技能涨工资,对学习专业技能的要求比较迫切,参训热情较高。这样,企业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中,生源组织较为容易,学员招录和组织工作也就能顺利开展。
2.2 培训岗位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强
各培训基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岗位与本企业优势产业、产品结合紧密。全省24家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开办了18个岗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其中农产品加工岗位培训人数达3250人,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任务的31%。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有独到鲜明的产业岗位特色,这些培训内容和专业岗位代表着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开展农业特色岗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实用型人才支撑,而且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很好的示范性作用。
2.3 培训与实践操作联系紧密,培训质量较好
农业企业实践教学设施齐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中普遍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教师讲课与现场指导紧密结合,大多数企业承担的是专业服务型和专业技能型的培训,他们采取3-4天讲课、3天实际操作,或半天讲课、半天实操的方法开展培训,让学员学有理论、看有基地、实践有实物,培训质量比较高。
2.4 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农民见效快
农业企业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新招进的农民工;另一类是就近招收的农民学员,经过相关技能培训后择优录用,实现就近培训,就地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事实证明,这项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员学习的热情。不少企业新进员工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后不同程度的涨了工资。据不完全统计,重点农业企业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新吸纳农民工3600多人。
3 农业企业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主要经验
3.1 企业领导高度重视
调查表明,稻花香、神丹、福娃、德炎、三杰、金秋等许多企业领导高层都十分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工作,绝大多数企业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工作专班,并指定专人负责;大多数企业专门为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添置了课桌、课椅、电脑、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指派专人负责抓好此项工作,成立培训中心,通过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层层抓落实,有力地促进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
3.2 培训形式多样化
针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居住分散难以组织的特点,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办班进村、指导入户、示范入园的形式开展培训工作。如丹江口蔡家渡果园场采取龙头企业+农户的方式组织办班,在果园场有影响力的区域,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组织农民参加培训;在其他区域,采取龙头企I+柑橘服务中心+农户的方式组织农民参加培训。老河口春雨专业合作社根据重要生产环节将课堂搬到村部,将实践移到田间地头,采取上午集中讲授理论知识课,下午分别深入到农户田间指导,白天授课,晚上播放科技片,农忙季节晚上授课等方式,提高农民培训的积极性。
3.3 严格培训程序与操作
大多数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按照省实施方案的要求,严格执行“三堂课”制度,严格农民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监督、检查和验收。神丹公司在每次开班前一周向阳光办递交开班申请,市农业局阳光办和财政局农财科组成三人以上的工作小组,在开班时上好“第一节课”,现场学员点名、核实学员身份、讲解农民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的意义;培训结束上好结班考试课,进一步核实学员实考人数、统计学员考试成绩、调查学员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上好“三堂课”,有效地保证了培训的时间和质量,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落到了实处。
4 问题与建议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发展不平衡。
少数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培训条件有限,有的企业和合作社专业特定或单一,培训时间与农事季节难以结合,项目实施进展较缓慢。有的企业培训工作不实,在培训环节、培训时间上存在缩水问题。
(2)部分企业领导重视不够。
个别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认识还不高,重视不够,思路不够清晰;有的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政策、规程掌握不透、运用不活。
(3)档案建立和培训台账不够规范。
部分企业存在培训资料不完整、教学计划、考试考核材料不齐全和台账记录信息不够规范等问题。
(4)极少数企业与农业部门协调不够,不能主动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监管部门的指导与监督。
4.2 若干建议
(1)进一步扩大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模。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是今后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为此,今后在安排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时,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扩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基地数量和培训规模,使其在发展现代农业、培训产业人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采取自下而上的程序对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培训基地开展认定。要充分征求基层农业主管部门意见,对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基地认定要做到确保国家及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相具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培训基地。
(3)对少数领导不重视,师资、场地、教学设施匮乏,难以承载农民培训的重任的专业合作社和企业适当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初期实践
1. 成立领导小组,完善培训组织
为保证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崇明县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领导小组,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政研室、发改委、财政局、人保局、农委主要负责人任组员,总体负责计划的制订、措施的落实,统筹出台相关政策,指导督促培训工作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实施工作的技术支持部门和学员组织部门,协助县农委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相关工作。根据产业布局和农民实际需求,崇明县于2013年度,开设了蔬菜、果树2个班级,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20人。
2. 成立专家组,制定培训计划
根据县政府协调会议精神,崇明县就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技能证书、从业类别、生产规模、年收入等进行摸底调研,建立培训信息档案,制订详细的新型职业农民遴选标准,最终锁定120名50周岁以下,达到规定的经营规模和产值标准且在行业中具有一定协调组织和指导能力的农业从业人员作为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员。从培训师资库中择优选聘20多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骨干担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导师并组成专家团对学员实施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培训。专家组的组建兼顾专业平衡,量化培训工作指标,由农民、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实行三方考核。
根据培训项目15天120学时的要求,制订培训计划。设置公共课、专业课和专家指导服务三个培养阶段,并以122的比例安排培训课时与培训内容,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跟踪服务、基地观摩考察、技能比武相结合的形式,分专业进行培训。2013年,崇明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主要对象为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公共课以政策性课程为主,采取集中授课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由县农广校统一组织实施,课程内容涉及农业品牌培育、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营销实例等。专业课由行业分头组织实施,以关键技术、标准化操作、扶持政策等为主要内容。在培训内容和具体方法上,结合学员所种植农作物品种的不同和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再进行小组细分,差异化施教。专家指导在各行业细分小组的基础上实施,由县农广校负责督查监管。以企业管理、产品包装、市场拓展、成本核算等为重点。由一名专业教学管理员和一名技术专家配合负责10~20名学员,开展面对面、小组型现场指导服务,剖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训考核综合运用理论考试、实践考核和生产经营水平考察等手段。培训证书明确记载培训内容、学时数、考试考核结果和培训机构等,作为将来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的一个重要依据。
3. 加强过程管理,丰富培训模式
加强过程管理,确保培训实施。培训班配备1名班主任、3名辅导员,按班次建立真实、完整、规范的培训档案,主要包括培训计划、学员台账(出缺席情况)、考试考核资料等。公共课以会议纪要方式记录学员学习情况及反馈意见。学员手册中详细记录教学计划、教材教案、教师信息、学员分组和课件大纲等。专业课采用学员管理手册记录培训内容、课时、出勤、培训效果、学员满意度测评表等内容。专家指导采用记录台账,记载指导时间、地点、内容、意见以及通过专家指导后,学员在生产、管理或营销等方面取得的实际成效等。
丰富培训模式,确保培训效果。目前主要采用三种模式:一是“专家服务团+县技术员+示范基地(示范社)”模式。由上海市农科院、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所专家蹲点示范基地(社)指导。二是“以社带户,以户带户”模式。通过成熟职业农民的影响力,发挥他们的技术引领作用,如葡萄合作专业联社王相林已成为林果田间学校主讲老师。三是“科技下乡+入户指导”模式。农技部门结合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根据生产技术难点编写通俗易懂的科普读本,在关键农时组织科技下乡、入户指导。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职业农民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人走村空”现象愈演愈烈。更为严重的是大量新生代青年劳动力“脱农”。经调研,崇明县农业从业人员仅30317人,其中55周岁以上的占总人数的65.7%,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72.76%。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农业从业人员的2.3%,其中经营型实用人才占40.1%;生产型实用人才占23.8%。职业农民可选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2. 职业农民培训层次不够丰富,培训能力不足
通过多年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崇明县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培训模式上也有所创新,但现有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缺乏统筹协调,项目分散,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培训和综合培训规模不够,特别是高层次创业培训缺乏。此外,对培训对象的需求把握不准、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方式陈旧以及优秀师资匮乏、教学手段落后、实训基地缺乏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培训质量和效果上也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估及跟踪服务。
3. 职业农民扶持政策不明确,学员积极性不高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业从业人员的职前职后教育及后备农民培养,不少国家通过明确的法规、政策资金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如英国,明确规定农场经营合格证书是申请农业开发、设备安装补助(5600英镑)的唯一凭证,极大地鼓舞了农民学农务农的积极性。而崇明县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面尚处于摸索阶段,相关扶持政策还不十分明确,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未能被充分调动。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发展对策
1. 改革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体制,提高培训水平
首先,将农业职业教育由专门机构延伸到义务教育的各阶段,以加深青少年对农业和农村的认识,激发其务农兴趣,扩大职业农民培育的社会基础。其次,整合农技培训资源,提高职业培训效率。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应以“职业农民培训工程”为平台,以提升农民综合生产技能为核心,整合协调各类培训资源,形成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教育载体上要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组织和农业协会的作用,教育手段上则要突出示范性教育的引领功能。培训形式上要有所创新,如“就地就近”下乡进村、进场、进社办班,“农学结合”分段培训等。
2. 规范资格认证,推行准入制度, 提升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含金量
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必须明确条件、标准、程序以及认定主体、承办机构、相关责任等,要重点考虑是否以农业为职业,是否具有一定规模,收入是否主要来自于农业等等。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应结合三个方面逐步实施。一是与农业技术培训相结合。把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作为基础条件,提升资格证书的含金量。二是与土地流转相结合。在政策上明确取得资格证书的职业农民享有土地流转优先权,为合格的职业农民进行规模化经营奠定基础。三是与农产品补贴政策结合起来,提升农民获得资格证书的积极性。
3. 构建政策框架,加大对职业农民的扶持
将现有或即将出台的扶持政策向经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增强政策的吸引力和针对性。一是在土地流转、基础投入、金融信贷、税费减免、信息服务、营销推广等方面优先考虑新型职业农民。二是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待遇。三是优先开展科技入户、科技培训和挂钩结对,农业科技项目、农业科技成果优先在新型职业农民中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四是给予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优先派遣。五是优先参加政府主导的市场推介活动。当然,在政策立法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同时还应建立一定的约束机制,使之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