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范文

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

第1篇: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传统文化教育;分析探究

一、当前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语文古诗文教学的正确理解

古诗文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与当代的实际生活具有一定的距离,这使得很多老师和学生无法正确地理解古诗文。因为,古诗文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让高中学生学好古诗文尤为重要。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古诗文教学的正确理解,往往忽视了古诗文中所具有的传统文化内容,使得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不佳。而且高中学生在古诗文理解方面的误差,使得他们无法有效接受古诗文知识,觉得古诗文内容十分难学,进而产生一种抵触心理。

2.古诗文教学侧重点不对

老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关注古诗文中的字、句子、词语的分析和讲述,将古诗文逐渐分割开来。而古诗文是一个整体,高中学生在进行古诗文学习中,需要对其整体内容进行全面了解,充分认识古诗文的中心思想,而不是对古诗文中的字、句子、词语等进行简单的理解。此外,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很容易脱离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古诗文内容的讲解,忽略了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严重影响了古诗文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措施

1.明确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目标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对语文古诗文教学提出更多的要求,不仅要增强高中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培养高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还要发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增强高中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古诗文中的句式特点和句词用法与现代的语言形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所以需要不断加强高中学生对语文古诗文句词的理解和掌握,提高高中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其次,培养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高中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要对古诗文知识进行活学活用,老师要在高中学生已经掌握的古诗文知识基础上,让他们能够自主地去阅读古诗文、学习古诗文、理解古诗文。最后,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高中语文古诗文中承载着丰富的人生态度和哲学道理,是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宝贵财富,其中寄托了很多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讲述了很多的人生哲理,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古诗文地讲解,实现传统文化发扬和传承的最终教学目标。

2.营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营造一个良好的古诗文教学氛围,对调动高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中,可以让高中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语文古诗文的课堂教学中去,增强高中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感受古诗文内容的古朴唯美、庄严大气,从而促进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和质量的提升。

三、结论

总而言之,古诗文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老师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明确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目标;通过古诗文中所蕴含的古典韵味来营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增强高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提高古诗文教学的质量,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颜昌容.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探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第2篇: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范文

1 走进诗文,诵读感悟

引导孩子正确诵读,教师可以避开传统的串讲,而是创设情景,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走进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注重整体感知,整体理解。教学《赠汪伦》时,学生兴趣盎然,"我发现你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诗了,那就大声朗读吧!"学生于是摇头晃脑,琅琅上口。然后指名读,以学定教,把握生词的读音。接着问:"读着读着,你知道诗中写了什么事吗?"。在学生初读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讲《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听了故事,再去读读诗,你有什么感受呢?",引导学生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最后,配乐诵读。"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尽情地表达出来吧!",学生纷纷随乐而诵,甚是沉浸。也许学生的感受还停留在"水中望月,雾里看花"的层次,但我相信小学的古诗教学已在学生心中播撒了一颗美丽的种子。

2 由画入境,展开想象

诗歌的写作,跳跃性比较大,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想象空间的途径,是由表现艺术画面的事物所构成的艺术境界。《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文画结合,由画入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其主要方法是"整合画面内涵"。

阅读诗歌,不能孤立地看待诗中事物所构成的画面,而应该在理解这些画面内涵的基础上,对它进行整合。让学生由文入画,由画入境,由境入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

3 品字析词,自悟感情

"一字值千金",用这句话来形容古诗中得精妙之字绝不为过。这就是中国语言、中国文化的精深之所在。要想使古诗教学成为学生接触、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起点,就要让学生体会到这种精深。于是,在我的古诗课堂教学中,最后总会有这样一个环节:请你闭上眼睛,感情朗诵或者听别人朗诵这首古诗,细细品味,你觉得这首古诗那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儿?学生在品读中,不断感叹作者潜词造句的精妙,不断感叹作者描述景色之美,不断感叹中国古诗艺术的博大精深。《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提出"品读"这一概念,其实,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最好的品读素材。

4 诵读诗文,追求境界

古诗作为语文教学最丰厚的载体,我想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让学生从小就沐浴在诗歌的阳光下,从小与诗歌结下不解的情缘。

"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灵性的学习空间。"是我多年来追求的一种境界。教师应该与学生同行,共同领略美景,搏击风浪。于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些优美的诗句成了教室里专栏的醒目标题;"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等蕴涵着哲理的诗句频频出现在学生的赠言中。学生开始懂得古诗并不是只拿来背的,用起来更加精彩。课堂上让学生时时感受惊喜,享受成功,是我一直所努力的目标。口语交际课上,我让孩子当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飞流直下三千迟,疑是银河落九天"、"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孩子们在美妙的意境中体会到诗人心中所感,领悟到诗文那只可意会不好言传的意境。惟有诵读,有感情的诵读,一遍又一遍地诵读,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古诗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引领孩子学习诗歌,发现她的美,欣赏她的美,演绎她的美,丰富孩子的人文素养,这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应当所追求的境界。

5 链接古诗,拓展阅读

教学古诗文时可以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世间离别千万种,诗人心声各不同。学完李白的《赠汪伦》,"在浩瀚的诗海里,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三首,想读读吗?"然后出示《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三首诗。并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不同的离别情,不同的表达方式。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从而激发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第3篇: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古诗阅读;古诗教学

引 言

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品中蕴含丰富的语言知识,其较高的文化价值和意识价值,使得其对于培养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典诗歌是古代作者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其在表达作者人生感悟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在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进行阅读教学,可以使小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体验到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魅力和知识,从而规范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个人言行。

一、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基本以传授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以语文教师为中心,语文教师的文化程度和知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接受水平。小学语文的传统文化教学多是古文教学,对于古诗阅读教学的涉及比较少,使得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中难以进行渗透。由于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处于学习阶段,其对于古诗阅读教学的理解基本是由语文教师进行引导,而一些语文教师为了追求知识讲授速度,不注重于古诗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导致小学生无法通过古诗阅读了解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中的渗透措施

(一)优化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材案例

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材内容都是有限的,在规定的文章中合理的融合传统文化进行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关键途径。对此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材选材是,需要选择传统文化元素较多的古诗进行阅读教学,使得学生们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美和文化形象。例如在进行《题破山寺后禅院》古诗教学中,这首诗主要描写了破山寺后禅院在清晨的美丽风景,其中蕴含了作者对于风景的情怀感受,后禅院不但是《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描写对象,其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体现。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阅读此篇古诗,在阅读后对学生们进行古诗的中心思想讲授,使得学生们能够对传统文化的建筑和艺术的赏析,从而体味到作者写这首诗时的情怀。

(二)利用诵读教学加强传统文化古诗阅读的深入

诵读教学是小学古诗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式,小学生在大量的古诗诵读情况下,能够对传统文化的语言进行丰富的语言积累。体现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比较多,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结合新课程的教学标准,选择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较高的语文古诗词,让学生进行进行古诗词的诵读,以在古诗的诵读过程中,领悟到传统文化在古诗词中的体现形式。例如《游子吟》这首古诗词,这首诗看似在描写一个母亲为临行儿子进行缝衣,实际在歌颂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其表达了作者对于母亲的感激和深挚的爱。小学生在进行《游子吟》古诗诵读时,能够在流畅的古诗语言中,感受到亲情的可贵与作者深深对母亲的爱。

(三)优化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模式

相对于传统讲授式模式,情境式古诗阅读教学模式更适用于传统文化的融入,其能够在情境模式的具体展现下,引领学生们去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古诗词中含有的韵味内涵。例如《三衢道中》这首古诗“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荫不减来时路,添的黄鹂四五声。”小学语文教师在讲授此诗时,可以结合传统时令文化,对学生们讲授这首时蕴含的作者情怀和文化描写。语文教师在进行《忆江南》古诗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展示江南的风景,并适当的插入江南的古典音乐和古诗朗读,使得学生们能够在情境式的展现下融入到江南风景联想中,从而更好的感受古诗中传统文化的艺术美。

(四)用民族习俗吸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传统文化中含有较多的民族习俗,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民俗习俗进行课外古诗阅读教学,以加深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感受。如王安生的《元日》这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我国的传统春节文化,给学生们进行古诗的渗透和讲解,使得学生们能够通过个人的传统文化体会,明确知道这首诗描写的作者心情与传统文化。我国有很多关于描写传统文化的古诗词,语文教师可以适当的讲解一些含有传统文化的古诗词,以让小学生感受中华的传统文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中含有较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作品,其是我国中华民族重要的传承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入一些传统文化,利于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和古诗阅读的理解,同时使得小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品格以及酃精神能够得到培养。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不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古诗阅读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诗阅读的兴趣,同时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有利作用。

参考文献:

[1]房姝.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院报,2013,(11):66-68.

[2]王立志.于永华.锻炼古诗经典.丰富文化底蕴-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26):22-24.

第4篇: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 道德教育 家国同构 三位一体 宗教权威

中国的传统德育尤其是古代德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政治伦理合一性。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历朝历代学者的学说都认为政治和道德之间关系非常密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修己以安百姓”反映了孔子“为政以德”、道德教育直接为政治服务的思想。孟子提出了“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和“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的“仁政”思想。汉代的董仲舒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更加强调把德育和政治结合起来,提出“德治要靠教化”的观点,并概括和揭示了“三纲五常”的道德教育内涵。儒家从孔子就开始提倡的“内圣外王”思想显然把出仕做官看成了道德教育的最高追求,可见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一直传承政治伦理合一性这一特点。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在中国古代,道德服务于政治,政治是道德的目的。

西方古代道德教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宗教伦理合一性。《圣经》中有“摩西十诫”的说法,就是除了耶和华,不允许拜其他神;不许制造和敬拜偶像;禁止妄称耶和华名;必须守安息日为圣日;必须孝敬父母;禁止杀人;禁止奸;禁止偷盗;不许作假见证人;不许贪恋他人财物。这十条戒律既是宗教教义的内容,又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有学者研究认为,西方古代的学校道德教育就是一种宗教化的学校德育,“自有学校教育以来到18世纪中叶,学校中都几乎奉行宗教教育……宗教教育就是学校德育的同义词”[1]。我们认为,在古代西方的道德教育中,宗教和伦理是密不可分的。

从表面上看,中西方古代道德教育内容明显不同,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但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原因何在?这里蕴含着深刻的文化传统的原因。

一、从中国的文化传统看德育的“政治伦理合一”性

自古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在社会政治结构上维持“家国同构”的特点,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扩大,进而促使了道德教育中“三位一体”的稳固的教育模式的形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特点,决定了德育的政治伦理合一性。中国古代社会,父家长在维系家族稳定中起核心作用,家族中晚辈对家长的“孝”成为必然的义务。君主在国家政治结构中起核心作用,臣名对君主的“忠”也是应尽的义务。从表面上看,“孝”、“忠”并不相关,“孝”属于伦理范畴,“忠”则属于政治范畴。“孝”针对的是中国古代每个家族里的个人,是一种态度,强调晚辈对长辈要恭敬顺从,发挥着维系家族情感、调和家庭伦理关系的功能。“忠”则针对的是国家政治生活中君主之下处于不同政治经济地位的人,也是一种态度,强调下级对领导、大臣对君主要忠诚服从,起着维护政治统治、协调等级关系的作用,但实际上两者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是中国古代家族关系和政治关系之间本质联系的集中概括。《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步骤同样强调: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下,家国同构,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扩大。中国古代社会的构成极为明显地反映了政治和亲缘的高度结合。天子既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政治上的主人,又是所有家族的领导者,亲缘上的大宗。由此,原来仅仅在家族中体现的“孝”的功能便由家族延伸到整个社会,原先用来“事父母”的孝道成为统治国家,维护政治统一的有效手段,下级对领导、大臣对君主要像孝顺父母一样服从忠诚于他们。《孝经》里提倡行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从而使孝顺亲人与忠于君主相通,管理家族与治理国家相通,论语里也讲“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由于家国同构,在齐家到治国的过程中,将孝顺亲人的家族宗法伦理感情自然而顺利地过渡并转化成了对君主国家服从忠诚的政治理念,由家而国,完成了情感转移,使各种可能出现的异端思想消失于无形。

(二)“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使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效果显著。传统道德教育认为家族、学校和社会在个体道德品质培养上担负着不同的功能,起着不同的作用,但又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道德的发展,又由于家国是同构的,因此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情感化为纽带,成功实现了家族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三者密切联系的“三位一体”德育模式。

1.家族通过“孝道”的遵守强化道德观念。儒家强调行孝,其根本目的是以孝来治家,进而以孝来治国。中国古代家族制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父家长专职,父家长权威能否真正确立尤为关键,而确立父家长权威的关键则在于孝道的贯彻与否,因而以孝治家便成为一种自然的结果。《孝经》里提倡“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君”,又一次把古代中国的家族看成是国家的缩影,由于孝具有齐家与治国的双重功能,并且被视为齐家治国的根本要道,因此孝的观念远远地超越了道德观念的范围,它被无限扩大,应用于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

2.学校和社会通过“教化”发挥德育的强大作用。虽然中国古代家族道德教育的作用很大,但是毕竟范围有限,因此学校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记》云:“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校教育自古以来一直得到教育家的重视,他们认为学校教育是上至君王,下至百姓求学、明理的必要途径,学校教育的内容应以“明人伦”道德规范为主。战国之后,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和教育家一直极为重视道德教化,学校教育中积极倡导教书育人的思想,要求教师既有深厚渊博的知识,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孔子的教育内容就突出体现了道德教育的地位。《论语・述而》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宋代心学家陆九渊提出“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非有为也”,强调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学生学做人,并且要求教师首先要力行身正,做学生的楷模。

中国古代尤其重视社会教育。宋朝统治者极其智慧地将社会教育和地方建设、社会风俗改造和封建道德规范的宣传联系起来。他们通过多种方式如诏令、文告训育民众,积极推崇儒术,对广大百姓开展封建伦理教育。范仲淹十分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他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道德观。历朝历代,统治阶级还把道德教育深入到社会的基层,借助乡里、家族的力量,利用封建基层行政组织施行教育,主要形式有“乡约”、“宗规”、“家训”等[2]。可见,在社会教化方面,家族组织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样,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从下到上、错综复杂的大道德教育体系,在家族观念的理念之下,全社会形成了统一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因而形成了整合力。

二、从西方的文化传统看德育的“宗教伦理合一”性

古代西方的道德教育一直被浓厚的宗教氛围笼罩。西欧国家很多学校的道德教育都是被教会掌管。

(一)与道德文化的关系。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一方面可以是文化的精神内核,另一方面本身也是一个独立的文化系统。在西方,对道德有文化支撑的作用,也就是为道德的形成提供了途径和情境。

世界三大宗教内容充满道德象征,兼具文学性和审美性特征。首先,《圣经》、《古兰经》、佛教经典是三大宗教的教义经典,又是不同文化的集大成者。每一部宗教经典中包含大量的道德劝诫,彰显宗教道德,如《古兰经》中倡导守正自信、行善、宽恕、诚实、公正、团结、舍己等美德,反对追求私欲、傲慢自大、饮酒赌博、说谎、嫉妒等恶行。宗教经典中的道德教诲往往与形象生动的人物故事紧密联系,读来引人深思。其次,宗教经典本身都具有较强的审美性特点,它们内容比较丰富、具有想象力,语言平实古朴,富有韵律感和感染力,人们在阅读、聆听宗教经典的过程中往往受到文化的陶冶和道德的洗礼。

宗教场所的建筑风格和充满神圣感的宗教礼仪活动有助于道德教化。纵观西方的宗教场所,不管是教堂、清真寺,还是寺院,建筑物从外观上看无不气势恢宏、金碧辉煌,高高的穹顶、巨大的墙柱使整个教堂笼罩着安详、神圣的气氛。建筑物内部的装饰,不管是基督教教堂彩绘玻璃上生动传神的人物和场景,还是佛教寺院里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佛像、壁画,抑或是伊斯兰教清真寺里精美绝伦的图案和花纹,无不闪耀着神圣之光。宗教礼仪活动有讲道、唱诗、祈祷等过程,往往还伴随着音乐、歌唱等文艺形式,给信徒提供了置身事外、超凡脱俗的神圣氛围。基督教的讲道内容经常是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牧师娓娓道来,讲述耶稣如何为善,而不是死板的教条戒律,因此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唱诗过程所营造出的宗教氛围,使信徒们置身其中并产生一种归属感。

(二)宗教道德教育的权威性与道德人格的塑造。道德本身是一种社会规范,相对于法律而言,主要依靠人的自觉遵守。“如果道德规范的权威性不足或根本就缺乏权威性,那就不易起到强制和使人认同的作用”[3]。宗教是人的一种理想寄托。“基督教中上帝所具有的人格实际是西方人理想本性的升华”[4]。宗教一旦具备了权威性,宗教世界所提倡的道德就显得神圣,道德要求就变成了神的指令。服从这些要求自然就是对神的尊重,不服从就是渎神,而渎神是要遭到报应的,这样就增强了道德的约束力。

参考文献:

[1]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7.

[2]何维.论道德社会化[D].长沙:中南大学,2007:6.

[3]成穷.试论宗教与道德的一般关系[J].宗教学研究,2002(3):80.

第5篇: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范文

一、在古诗文中挖掘民俗文化元素

文化可以理解为被社会成员广泛复制执行的操作程序,最基本的体现为衣食住行和娱乐等方面的行为习惯。中国传统文化,是与忠、孝、节、悌、温、良、恭、俭、让等行为规范相关联的,抽去了社会教化,缺少了这些具体的道德规范,传统文化就无以传承。不能进行历史传承, 就会造成文化的历史缺位,就更谈不上文化的弘扬。因此,想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可以在古诗文中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挖掘整理。

例如,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这样写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一首流传千年而不衰的唐代重阳节风俗诗,王维除了在诗中写出每逢九月九日重阳节思念山东家乡亲人的心情,还记录了当时重阳登高、插茱萸的习俗,在这些习俗中蕴涵的丰富内涵不可漠视。据资料记载,重阳糕最多有九层,取重九之意,一层比一层小,远看像座小宝塔。“糕”与“高”谐音,象征高寿千年、步步高升。插茱萸可祛病消灾、延年益寿,人们可将茱萸叶切碎或用茱萸子装在小袋中系在手臂上,也可以头戴,其意与插茱萸相同,祈望避凶增福,健康长寿。

风俗习惯背后的文化内涵是如此丰富,故而在教学中可以大讲特讲,还可以让学生们做相应的古诗词积累。例如:杜牧的《清明》,欧阳修的《元夕》,《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让学生对清明、元宵、七夕等传统节日进行积累整理。

二、在古诗文中培养审美情操

中国文化常常流淌于文学这条河流,传统文化元素汇聚成了文学作品的意象。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作品通过所描述的物或事来寄托作者的“情”、“理”、“美”等主观情感。借助古诗文的意象,可以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从而奠定学生的审美底色。

月、花、鸟、水、山、木……这些意象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群体,对这些意象的审美挖掘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例如“月文化”在苏轼的《水调歌头》,范仲淹的《苏幕遮》,曹操的《观沧海》……很多篇目都出现。

月,是存在于广阔渺远中的冰镜玉璧般的自然之物,亘古不变,清辉永存。面对皓月当空,自然勾起人们飞跃的神思,探索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妙。再者由于传统美妙动人而诉说不尽的人文烙印的叠加,更加辉映出“月”意蕴丰富的内涵,比如中秋节,起于古人祭月节,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祟拜。碧空如洗,圆月如盘,赏月之余,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包含着一份深切的思念,是最具人情味,最有诗意的节日。月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思维与中国人的某些文化特质。在中国文学中,它是有生命的,不但和人一样具有思想感情,而且也最善解人意,无论你喜怒哀乐,都能成为你的朋友,中国文人自然喜欢借月抒怀。

对这一意象的挖掘有助于奠定学生的审美底色。而学生有了基本的审美底色,他们就能结合生活实践中的物质文化,更好地理解意象的丰富内涵,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养。

三、挖掘体现科学思维的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强调教化功能。以文教化,就是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其中蕴涵的科学思维方式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值得挖掘弘扬。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八则》一文时,笔者注意到语录中关于学习的辩证思维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 等。这里的“时习”、“温故”是指导学生在学习时要温习,也可以理解为要多实践,在生活实际中多体会;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则体现了“先学后教”、“先思后得”的教学理念。这些至理名言,就是与“功到自然成”、“随性而为”相对举的。强调教化作用,遵循科学的思维方式,学习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人的思维方式也可在教化中得到潜移默化的优化。

此外,语文课程不仅强调实践性,还提倡综合性。在开发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程资源时, 我们需要注意到学科的跨越性、综合性。

第6篇: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范文

1.教师教授古诗文的现状

教师教法上的偏差:不少教师认为,初中古诗文教学仅是让学生多积累,多背诵,于是,“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方法成了不少教师一成不变的做法,把古诗文脍炙人口的美感和韵味讲解得消失殆尽,课堂气氛沉闷无趣单调无味。所以,教师教法上的单一,自然会使古诗文中的营养丢失,进而造成学生在古诗文传统文化积淀方面的“贫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以识记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起到了传承文明的作用。与此同时,它使古诗文教学成了“苦读”,单一化模式逐步形成,忽视了创新能力培养这一教育主流。

2.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现状

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学生对古诗文不感兴趣的原因,除了对古诗文难理解、难背记,把古诗文视为第二门外语;更有不少学生认为学古诗文十分枯燥,现代人都用现代汉语说话,古文无实用价值。正如南怀瑾先生所担忧的:“很是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有好的专业,有高的待遇,或能赚很多的钱。”《都市快报》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杭州某业余学校开出“古诗文诵读班”,却因仅招到一名学生而只得暂时停办,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开办的英语等班早就爆满。学生对古诗文对漠视,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漠视,这种类似于数典忘祖的做法,不能不令人痛心。

3.古诗文考试的形式调查

传统测试中最常用的诗文考查方式,侧重的是对诗句的背诵和记忆情况。而这对于新课程的要求而言,很浅显。其实古诗文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其重要意义也越发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不但要能够诵读,还要理解;不但要积累,更要能够按照一定的要求提取;甚至能够运用。所以在考查的时候,题型就需要有变化,更加丰富,如此才会考查得更加全面,掌握的情况才会更加真实可信,我们的教学才可以更加有的放矢。

4.与写作训练整合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古诗文教学中的想象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把古诗文教学与学生的写作融为一体,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为今用,通过对古诗文的改变、续写、填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在学完古诗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后,在教师进一步的点拨和提示下,触发其灵感,让他们学习古人的写作手法对古诗文进行改写,这是很好的发挥学生想象能力的一种方法。

第7篇: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 古诗文 语文素养 提高方法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今中外,不少的名家大师都曾论证了读书的重要性。读书,能使人聪慧,能使人视野开阔,尤其是多读古今贤文、经典名著,对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有积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根基,而古诗文文化则是传统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瑰宝。中国古代有“四书五经”,几乎与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相似。几千年来,“四书五经”及后来的唐诗宋词等被国人奉为经典,成为读书人必读的书。

小学生正处在黄金记忆阶段,记忆能力好,多诵读古诗文,弘扬古诗文,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是极其重要的。笔者曾到佛山参加一个古诗文研讨会,其中佛山市教研中心的语文教研员说到对小时候背诵的《岳阳楼记》至今还过目不忘,这都是得益于小时候经常诵读。由此可见,小时候多读古诗文会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他现场朗诵了“……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1]等段落,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2]和“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代替的优势”[3]。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在课堂内外,教师要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将古诗文融入其中,设计生动的诵读课堂和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一、扎实开展古诗文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古诗文在小学语中的呈现。古诗文贯穿在一至六年级的语文教科书里,渗透在教科书的各个组成部分之中,使学生感到古诗文这中华传统文化无处不在,随着语文改革的推进,不断受到古诗文的浸染熏陶。在语文教科书中,古诗文的呈现方式,主要有这几种。(1)专题。如,“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国的古典名著”、“轻叩诗歌的大门”等。(2)识字课。如,三字经、对子歌、谚语、歇后语等。(3)课文。这是教科书的主体,如,古代诗词、古代寓言、古典名著、神话传说等。(4)“语文园地”和“回顾·拓展”。其中在“日积月累”这一栏目,有古诗词名句、楹联、谜语、谚语、歇后语。(5)“综合性学习”。如《孔子拜师》《开天地》等。

2.“语文水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不仅反映了学习的方法,还反映了学习内容的广泛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以开放为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媒体为手段,充分开发和利用古诗文,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为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语文教材里的古诗文,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些古诗文的特点是: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这些都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和学习。在古诗教学中,我的教学环节一般是:一知诗(词、文)人,明题意;二是知诗句,明诗意;三是想意境,悟诗情。在教学方法中,以诵读为主。通过诵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古诗文的意思,在诵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讲授诗词教学中,我按照上述的环节让学生先进行诵读,然后分小组共同理解诗句含义,探究诗词人的思想感情;再进行全班交流分享,充分给予他们机会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进行讲解指导,让他们对古诗的理解更加透彻。如《绝句》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4]这句诗,开始时学生还是较难理解的,主要是诗句跨越的时间太长了,但通过教师的讲解,他们较快掌握这句诗的含义。古诗文中的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虽是较难读和理解,但通过示范和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方法,学生在多诵读的基础上较快理解了文言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学弈》这则小古文中教学中,开始时学生觉得很难理解,毕竟小学生接触文言文还不多,但通过多读多讲之后,教师对较难理解的语句都能理解了。如“思援弓缴而射之”[5]这句,刚开始时,学生根本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老师的讲解和诵读之后,他们都理解了。古诗文就是通过多读多诵多背,在诵读中提高了学生的的诵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3.编写《香洲四小学生阅读之星成长评价手册》,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为把这校本教材编好,我组织了相关教师对入选手册的古诗文进行筛选和审定,最后我们把《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的75首古诗收录进去,另外我们还筛选了25首古诗文作为补充。这些古诗文,我们要求学生能诵能背,并由家长和老师进行评价,在早读和午读时学生都可以进行读背。利用早读时间多读多背,以此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二、举办精彩纷呈古诗文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使古诗文活动开展得更好,我按学校的教学安排举办精彩纷呈古诗文系列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建立班级古诗文图书角。在班级图书角现在图书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把在家中已看过的古诗文,按自愿的原则,捐献给班级,以便学生看到更多的古诗文书籍。即一种思想加上另一种思想,大于两种思想。每人都捐献一本书,全班每人就能多看几十本书。使学生从小就浸润在古诗文的传统文化中,既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又大大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2.选编“小古文诵读100篇”作为早读教材。通过开展“读一读,赛一赛,讲一讲”等方式,加强早读早背,熟读背诵加以积累,为学生的成长打好底色。这些小古文都是有趣生动富有深刻含义的名篇,有成语故事,有寓言、有童话等,其中很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如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狐狸和乌鸦等。学生在读到《鸦狐》这篇小古文时,都觉得很有启发意义,其原因一是狐狸很会恭维,二乌鸦很蠢,不动脑筋就相信狐狸的鬼话。整个故事让学生觉得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一个深刻的道理:甜言须防是饵。甜言蜜语会使人麻痹,容易上当,最终酿成大错。乌鸦上当受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多读小古文100篇,学生对小古文的理解能力会得到显著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是非曲直辨别能力也将得到提高。

3.固定阅读时段。在每周的阅读课中,我都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且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成长。我通常让学生自由阅读、阅读交流、阅读汇报等。在读书方法与规律上作具体指导,使学生知道如何对古诗文进行粗读与精读,使他们读起书来更有方法,效果更好。

4.设置古诗文课间铃。学校本学期设置古诗文课间铃,使学生在课间时间在学校哪个角落都充分感受到古诗文的文化氛围,如《满江红》、《清明》等。在这潜移默化的古诗文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

5.开展古诗文手抄报和古诗词作家卡片比赛。从学生交上来的古诗文手抄报和古诗词作家卡片比赛情况来看,很多学生的古诗文和古诗词作家卡片图文并茂,字体清晰有笔锋,如学生张璐璐所做的古诗词作家卡有李白、白居易、欧阳修和韩愈,生动传神,对人物作品特点解析到位,评委们都觉得做得很好。这样的比赛,既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编审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6.举办古诗文征文比赛。在征文比赛中,学生积极参与,参赛征文质量高,很多学生的作品通过日常学习古诗文的生动例子说明从小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性。在学校评比后,我还选送了一些参加区级评比,很多的征文同样也在区级获奖。

7.举办诗歌原创大赛和诗歌硬笔书法大赛。诗歌原创大赛,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古诗文之后,自己也写几首诗,要求学生写出来的诗不一定很好,但都要原创。对于写得好的诗歌,我还请音乐老师把诗谱成歌曲,让学生用我歌唱我诗,从而激发学生写诗歌的兴趣。而诗歌硬笔书法比赛,主要是锻炼学生书写规范字的能力,在写字中学生进一步深化了对古诗词的理解。

8.开展以“诵读经典古诗文”为内容的庆祝活动。如在“元旦”、“六一”联欢会上,学生表演了相声、诗歌表演唱、古诗句对对碰等,形式多样,将平时的读书内容形象化、生活化、情景化,让师生用心灵感悟经典、美文的魅力。高年级的同学进行课本剧表演。对书中的内容进行理解、整合,再以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无疑是再创作,从而极大地锻炼了学生们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古诗文的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古诗内容丰富,丰厚博大,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古诗文,为他们的人生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J].教育部制订,2001,7.

[3]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J].教育部制订,2012,1.

第8篇: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范文

作为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以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结合新时期的时代特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沿着那字字珠玑的古诗文,我们要感受古代先贤文人的人格、气质、风骨,领会并学习其中所蕴含在文中的独特魅力,感受精神深处的欣悦和洗礼。

那么,在具体的古诗文教学中,我们该怎样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呢?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

悠悠历史,滚滚长河,无数的骚人墨客游历祖国的万水千山,留下了供后人吸收的无尽养料。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立足于教材,在教授学生知识点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作为语文教师要营造意境,让学生徜徉在古诗文所描绘的画面中,追随古代文人的足迹,随古人游览名川大山,于无形无声中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与辽阔。

他们时而跟随郦道元的脚步感受长江三峡无比壮丽雄奇的气势与风光,你看那“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壮美,你看那“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奔腾气势,你听那“属引凄异,哀转久绝”的猿啸的凄婉哀啼。他们时而随着吴均来到绮丽幽美的江南,感受那“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跟着他一低头,看到的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的清丽绝尘,一昂首看到的是“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的凌厉壮美。他们时而随着李白感受“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变幻多姿。凡此种种,在古诗文所营造的绚丽多姿的意境中,学生感受到了自然之美,激发了对祖国山河无限自豪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培养民族气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责任感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儒家注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古代文人受此熏陶,对于国家民族有强烈的责任感。所以,爱国忧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孔子“君子忧道不忧贫”、孟子舍生取义,而民族大义是最为深层次的道德伦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哀伤、“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宁死不屈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忧患意识,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这些古代文人将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爱国理念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影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精忠报国的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视死如归的邓世昌,一直是国人的榜样和楷模。在当前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强烈的责任感有着更为积极和重要的意义,因为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而中学生正是处于寻找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阶段,这也正是我们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古诗文为载体,结合古代先贤文人的思想历程、时代背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责任感教育和民族气节的培养。例如,在学习《过零丁洋》时,当了解到文天祥的抗元经历和沦为阶下囚后仍然舍生取义大义凛然时,学生无不对文天祥以死明志的决心和爱国情怀所折服与倾倒。

三、建立健全学生的人格,感受古仁人之心

光辉灿烂的中国古诗文,承载着古代仁人志士的胸怀与思想,对于学生的性格塑造人格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们从《论语》中学习到“任重道远”的坚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厚,使我们认识到做人要诚、做事要忠,通过“我所了解的孔子、孟子”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对他们的事迹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这会对学生的性格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从《岳阳楼记》中感受到范仲淹在遭贬谪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感受到一个人可以如何从容地面对沉浮与厄运;从《陋室铭》中体会到刘禹锡安贫乐道的坦然;从《五柳先生传》中体会到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昂扬人格。

第9篇: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范文

关键词: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儿童文学 古诗文

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

1.儿童文学的优点及与语文教材的联系

“儿童文学是对儿童进行教育和训导的文学”,这一18世纪就提出的观点生动地强调了儿童文学在教育领域的地位。但是很可惜,我国现阶段的儿童文学并没有很好地和小学语文连接起来。我国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王泉根教授认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其实就是同一件事物的不同表现方式。这是因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所面对的都是18岁以下未成年的少年儿童。所以儿童文文学和语文教学同样肩负着丰富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体验中华汉字的艺术之美,并且让他们接下弘扬传统文化接力棒的重要责任。

由此看出儿童文学所包含的价值本身就与小学语文教育十分相似。时至今日,我们不仅要分析儿童文学的教育意义,还要注意到其在儿童认知、审美、寓教于乐等方面的作用。儿童通过欣赏儿童文学可以对人生、社会有一个初步的窥探,还会激发求知欲,萌发出学习的欲望。以上种种同样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本质要求。另外,此处还另引入“课程资源”这一概念,即“一切有利于课程实施的要素和条件”,而儿童文学恰好是小学语文中必不可少的一类课程资源。

小学生的阅历、理解能力、识字量都存在不足,然而儿童文学有着语言质朴易懂、表达准确、充满童趣等一系列适合小学阶段儿童阅读的特点,所以选择儿童文学作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能更容易吸引这一阶段的儿童进行学习和理解。

在儿童文学中,童话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题材,是一种丰富儿童想象力的很好形式。童话中多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故事,这使儿童更加有代入感,这样就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其中的情感和道理。

2.苏教版教材中儿童文学的入选情况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自2011年在全国发行以来广受好评。那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儿童文学作品的数量随着年纪的增长而递减,体裁也多为故事和散文。这样的安排符合儿童的成长学习规律,很好地为他们进入初中语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选择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在语文教材的设置上应该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实际状况而采用生活化、简洁化并且贴近儿童用语、儿童视角的文学作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被儿童接受,使他们产生兴趣。应这一点的要求故事、科普类的文章正呈现随年级递增的趋势。

综上,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在利用儿童文学这一资源上有着较好的成果。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

1.苏教版小学生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篇目的现状

(1)选编古诗文的意义

传统古诗文是我国千年传承的文化瑰宝,中国自古丰富多彩的文明几乎都在古诗文中孕育而生。而在越来越全球化的今天,随着外来文明的冲击,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忽视了这一宝贵财富。因此,在教育领域更应该从小学就开始让学生更多更早地接触古诗文。

(2)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其实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仍存在一些不成熟,诸如:非出自名家的古诗词不具典型意义;部分古诗词题材离生活较远;古诗文的课下注释不够全面,学生预习理解困难等都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这与弘扬传统文化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希望能够引起教材编写者的高度重视。

2.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和观点

(1)从小学语文的课程标准出发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要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先前提到,古诗文是一种承载了千年深厚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捍卫华夏民族的尊严,并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智慧。

(2)从艺术审美角度出发

学生对于古诗文意境的体会和理解是古诗文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所以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如果加强教师对于美学的讲授和点拨,就能够切实地让学生将美学理论融入到古典诗词的学习中去。

(3)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

总结以往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既有的古诗词教学方法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另找一种更加符合儿童心理需求的教育方法呢?这的确是教师应该注意的一个研究方向。

3.古诗文教育中现有的不足及未来发展

(1)缺乏系统的研究方向

就现状来看,苏教版小学古诗文中的教学理念、过程和方法的研究都是零碎而不成体系的。尽管一些论文只是站在某一个角度并且不是全面地论述这些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其中一些具有真正建设意见的观点。所以现阶段更应该总结出一套更加系统全面的研究方案,让教师群体对于古诗文的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

(2)“以诗释诗”的创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