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教学设计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学档案 设计应用 实践训练 教学管理 多元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实践教学是音乐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大学生实践教学档案袋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音乐舞蹈作品、节目单、照片、光碟、策划方案及新闻报道等历史教学实践记录, 它记载了舞蹈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效果, 反映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和管理的全部过程。音乐舞蹈实践教学是由校内课外实践和校外艺术实践两部分组成。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有:观摩专业汇报演出、基本功大赛、毕业专业汇报演出、实习实训、毕业论文;校外实践教学主要有:实地艺术采风、服务地方文艺演出等。通过校内外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将平时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综合运用于实践教学和舞台表演中,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掌握音乐舞台表演能力和师范技能,培养适应地方文化艺术教育所需的人才;同时,也是检查地方高校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育人质量有效途径。
四川文理学院是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该校充分利用了高校文化艺术资源与社区文化资源共享,实施了“文化惠民在身边、流动舞台进基层”下乡演出工程,构建了老百姓文化生活公共服务体系。搭建了高校舞台实践社会化与社区之间文化互动合作,实现了社区文化互动中课堂教学舞台与实践教学的目标。自2013年以来,加强了对音乐舞蹈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注重落实了三个结合:一是课堂内外的教学内容与地方需求相结合;二是课堂教学的专业技能与地方惠民文艺演出相结合;三是学科综合理论知识与志愿服务乡村中小学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探索社区文化与实践教学互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参与了音乐舞蹈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工作,对大学生舞台教学实践中的照片、节目单、新闻报道等资料充分调动学生进行了系统收集整理并分类存档,建立了大学生服务地方演出实践教学档案袋, 为教学改革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提供了教学实践资料依据。现就我们课题组参加大学生实践教学档案设计、资料收集、教学管理体会及其方法表述如下。
二、实践教学档案袋设计要求及步骤
(一)实践教学档案袋设计要求
首先,实践教学档案设计要凸显以学生为主体;其二,在符合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基础上,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三,要结合音乐舞蹈专业实践教学特点,注重大学生实践过程中的总结与发展。
(二)实践教学档案设计的步骤
首先,明确音乐舞蹈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目标。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达到这些目标,关键是如何修正指导与学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怎样通过合作方式或团队协助来完成。其次,收集资料。实践主题鲜明,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作为实践档案材料的决策者,学生根据自己在实践学习过程中的情况,选择收集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总结在实践学习中取得成绩、反思存在的问题、整改的措施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最后是组织整理材料,以艺术实践活动主题为主线,确保组织整理材料的原始性和系统性,要求书写规范,内容真实准确。
三、大学生实践教学档案袋设计内容
实践教学档案袋是评价音乐舞蹈专业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原始凭证。为了完整、准确、系统地把大学生实践活动形成有保存价值的资料,归档管理,大体归纳设计为三个方面:
第一,学院根据学校各项教学规章制度,结合音乐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实践管理制度,如大学生艺术实践手册、实践活动工作要求等。
第二,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拟定学年度实践教学计划。以2015届毕业生舞蹈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为例:
计划一,组织2015届舞蹈专业学生有目标、有目的地深入川陕革命红色根据地进行艺术采风活动,收集整理红色文化和大巴山民歌资源,创作贴近基层、展示地域特点的红色作品,培养学生音乐舞蹈创作能力。计划二,在市区周边建立了城乡“中小学志愿服务基地”、支教帮扶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培养学生掌握中小学音乐舞蹈教师的师范技能。计划三,应用音乐舞蹈专业的优势,与地方文化馆、歌舞剧院和社区服务搭建了区域文化互动的惠民演出平台,实现校内实践实训与校外演出的有效结合。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为文化艺术团体、社区输送文艺工作者及管理人才。
第三,要求学生参照以上学院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目标,结合自己参加实践教学事项,收集实践教学档案袋内容材料。一是创建大学生实践档案袋是一种经历,要求学生自主收集材料,包含学院领导、指导教师、同学之间的帮助、建议和相互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鼓励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成长。二是学生对照实践教学计划,将自己参加艺术采风、送文化演出、义务支教完成的内容,按时间顺序如实填写。三是学生对实践内容进行简要的描述,并伴随自己实践过程的总结与反思及文字说明。
四、实践教学档案袋的应用及管理
一是实践教学档案袋实行专人管理,舞蹈专业实践教学档案由舞蹈教研室主任按照时间安排,有计划组织学生按要求完成实践活动的内容填写,充分调动大学生有目的选择和收集实践学习过程中的舞蹈作品和相关材料,确保舞蹈专业实践教学资料原始性、系统性及完整性。达到形成自我建档、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进步、自我成长的发展性档案袋评价。
二是收集实践教学档案袋,做到定期和日常整理相结合,对实践教学计划、总结、艺术采风的作品,演出的光碟、节目单、活动方案;义务支教的教案、课件、教学活动记录、成绩分析、学生工作检查记录等资料做到及时收集, 分类整理,立卷归档,保存完整。
三是检查资料遗失缺漏, 检查判断应归档资料是否齐全归档,发现问题及时补漏缺少的教学档案资料, 及时收集补齐,使之齐全完整。
四是严把档案袋质量关,大学生实践教学档案材料做到准确客观,还要系统排列按学年度分类,注明姓名、学号、班级、 时间,这样有利于方便查找,确保实践教学档案袋的质量和管理。
经过三年来对实践教学档案应用及管理, 认识到只有充分利用实践教学档案的各种资料, 才能使教学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有序。2011年学校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 实践教学档案起到了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作用,凸显了大学生实践教学档案袋的重要性。通过充分利用评估资料、大学生实践教学档案袋信息反馈等,探讨了舞蹈专业教学特点,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修订了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比重。于2014年至2015年音乐舞蹈专业的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舞蹈《雨润巴山》参加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荣获一等奖,舞蹈《致青春》、《魂铸巴山》参加全国舞蹈“荷花奖”荣获银奖。由此可见,建立舞蹈专业大学生实践教学档案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环境育人,社会办学“四园同心”的办学思路,是对学生参加实践动态、学习过程和专业成长进步的全面记录,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认证评价、舞蹈作品成果评价、关注大学生实践学习效果评判,更加有利于“基础知识结构化、理论实践融合化、教学管理信息化、考核评价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序推进。大学生实践教学档案袋不仅可以作为学生成长过程的学习评价,还可以作为教学管理人员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有效方法;亦可以作为评价教师和考察推荐人才的依据,同时达到全面调动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目的。
总之, 大学生实践教学档案袋设计是通过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和积累建立起来的, 它更加注重了大学生专业个性的发展,并全面反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使舞蹈专业师生受益匪浅。因此, 我们要不断规范大学生实践教学档案袋的收集与管理,实现大学生多元化评价迎合实践课程多样化要求,更好地为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1.
[2] 李晓燕.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与区域文化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37(6):113- 115.
[3] 罗瑾.美国教师评价改革的新动态[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7):121- 124.
【关键词】圣诞节 阅读策略 阅读能力
(1)倡导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2)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教师起到“设 计者、研究者、促进者、协调者”的作用。
(3)在教学中,突出交际性,注重读写的实用性,要进行情感和策略 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4)正视个体差异,以多层次、多角度、多主体的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方式激励进步。
一、学情分析
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他们已经能够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英语学习上,他们不只是把英语当作一门死记硬背的课程来学,更希望能学到知识性与趣味性兼有的内容,从英语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孩子对西方的节日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像圣诞节这样的类似于中国春节的传统节日更加有所了解。因此,结合孩子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激发孩子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学有所获。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英语教材第三单元第四课。话题是围绕Christmas展开。其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在西方国家圣诞节上如何熟悉节日庆祝,风俗习惯和社会礼节等。
2.教学重难点
第一,重点:(1)了解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并由此指导阅读;(2)训练skimming, scanning, careful reading等微阅读技能。对文章深层次理解及细节欣赏认识并了解更多的关于圣诞节的知识。
第二,难点:(1)阅读技能的训练。(2)促进学生对西方文化兴趣的培养。
重难点确立依据:阅读在整个高中英语教学体系和高考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阅读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训练形成的。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圣诞节的知识。
(2)构建一些列关于圣诞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体会作者是如何进行行文安排的。
2.过程与方法
(1)以圣诞名歌Jingle bell 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
(2)利用相关的阅读策略来对文章进行略读和精读。并完成相关任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圣诞知识(2)鼓励学生保护并传扬传统节日
4.文化意识
了解西方圣诞节的知识,并能够将圣诞节跟传统的春节做比较。
教学目标确立依据:阅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同时,根据新课标的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课重点是阅读技能但同时也兼顾到听力,口语,写作技能的培养。另外,兼顾本课的特点还把德育教育渗透到阅读教材中去。
四、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question and answer , discussion, debate, task-based method
教学手段:Multimedia computer, tape recorder , PPT
依据:以教材文本,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多媒体相结合恰当合理呈现课文内容。
五、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可分三个层次:表层理解、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表层理解是培养学生对文章表面信息的把握;深层理解是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对文章主题或某一章节进行进一步的理解;而评价性理解建立在从整体角度对课文深层理解的基础上,旨在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或自身生活,对某一相关话题进行讨论,使学生进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通过一学期的阅读教学,学生已初步建立了阅读的基本技能―Skimming(略读)和Scanning(查读),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
六、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Before-reading Lead in the topic by a Christmas song Jingle Bell and hold a competition to get students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Christmas in advance.
(依据:通过歌曲以及竞赛调动孩子的阅读积极性,为下面阅读做铺垫)
Step 2 While-reading
(1)First reading: Read the text quickly and circle all the things that Western people have at Christmas. [Strategy 1 : scanning]
(2)Second reading: Match the paragraphs with the topics, and then divide the whole passage into three parts according to the time order. [ Strategy 2: finding topic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
(3)Third-reading: Read each part carefully, and then find out all the activities that children do based on the time order. [ Strategy 3: Reading for specific information]
(4)Listening and further understanding: Look through the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 and predict the answers. [ Strategy 4: predicting before listening]
(依据:将各种阅读技能渗透到阅读教材中去,在实践中巩固各种技能)
Step 3 Post-reading
After reading the passage several times, ask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ir memories of Christmas with the help of picture presented on the screen.
(依据:复述文章,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口语训练)
Step 4 Homework: Write a passage about your memories of Spring Festival in time order.
Step 5 Blackboard Design
Para.1: The beginning of Christmas
Para.2: Decorations outside
Para.3: Activities on Christmas Eve
Para 4: Activities on Christmas morning
Para.5: Activities after lunch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 有效教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209-01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教学环境不再局限于网络环境,已进入了新媒体环境。新媒体从本质上讲是计算机技术特别是数字媒体技术在信息传播媒体中的应用所产生的新的传播模式或影响。新媒体和课堂教学的结合逐渐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新媒体环境有效教学设计的实现将给课程教学带来新一轮的改革。要使新媒体环境中有效教学设计得到应用和推广,高职院校必需提高新媒体环境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1 新媒体环境中的有效教学
1.1 有效教学—— 从“有效教师”开始
当今,关于有效教学的各种论述很多,《有效教学方法》[1]一书展现了一些有效的教学实例,系统研究了不同教学方法的效率,给学生提供了良性效果的、现代的、有实验根据的教学方式,反映了有效教学来自于“有效教师”的有效教学方法。“有效教师”是有效教学现代定义的核心概念,其关注教师本身,更关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影响。
1.2 有效教师—— 从“教学设计”开始
有效教师必须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统筹各种因素,对教学时间、顺序以及节奏实施全面而系统的调控,从而使整体教学行为产生的效果比任何单独的行动能达到的效果都要强烈。课程、学习目标、教学材料以及学习者组合在一起,为有效教师选择恰当的有效教学行为提供决策的环境。而从关键行为到具体行为,从教学目标到课时目标,从预期的有效教学向实际的有效教学过渡皆离不开教学设计。
2 新媒体环境中的有效教师教学设计
2.1 新媒体环境中有效教师的信息素养
依据有效教学法对有效教师的界定,有效教学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价值构建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当前有关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己非常普遍,其中在实践研究方面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笔者认为不明确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而直接谈如何提高教师现代教学设计能力过早。
2.2 新媒体环境中教学设计能力结构
新媒体环境中教师教学设计的知识、技能、态度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对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规划过程、设计过程,这一过程所需要的知识是极其丰富的。显然,学科内容的知识、教学设计原理知识和信息资源知识这三方面是新媒体环境中教学设计能力知识构成的有机组成部分。
3 新媒体环境下有效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3.1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与指导思想
新媒体环境下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以高职公共课程《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为案例解读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实现高职学生一年级期间,既要通过省级统考,更要具备信息技术技能水平。
(1)《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知识覆盖面广,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有关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数据库、数字媒体中100~200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原理(方法)和知识等。
(2)《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
①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机常用软件的操作技能。
②了解计算机研件、网络、常用软件和多媒体的基础知识和概念。
③高职一年级期间,既要通过江苏省省级统考并取证,更要具备信息技能水平。
3.2 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1)《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首先进行课程教学分析,并且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拟订出相应的教学评价标准,然后在教学分析的基础上、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设计教学情景并实施教学过程,最后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分析教学效果,以形成优化的教学方案,最终实现有效教学。
(2)《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设计实施。
①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近年来由于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参差不齐,理论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不浓。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策略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管理和控制教学活动,它是围绕教师的“教”而展开的,它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对象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过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它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但却容易造成使学生陷入无明确学习目的、陷入大量重复的信息无法自拔的局面。因此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②设计教学资源。高职公共课程《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材在编写上需从职业岗位的需求分析入手,切实落实“管用、够用、适用”的教学指导思想,体现以技能训练为主,有机的整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编排上一改传统的章、节结构,采用模块化、课题式的结构,同时教材融入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内容,既能降低学习的难度,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③设计教学情景。传统的教学程序是: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学生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能够培养学生的纪律性,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传统教学模式的培养单一化,不利于创新性、分析性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教学效果评价和分析。结合高职公共课程《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配套开发适合网络机房安装的课程测试评分软件,通过课程测试评分软件帮助学生检查学习效果,有效地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教师的“监控学习”逐渐转变为“自觉学习”。即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使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体会到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严格限制,保障知识的学习具有延续性。
4 结语
新媒体教学环境中,教师必需进行教学设计,有效教学设计必需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由知识内容的被灌输者逐渐转变为新媒体环境中“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力提高的自主学习者。
参考文献
[1](美)加里D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M].埸东平,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基于传统教学的模式,再加计算机专业学生专业设置各方面的客观原因,学生的硬件知识薄弱,学生读写电路结构能力差,接收能力较差,动手能力更差,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为让学生读懂一个简单的电路通常要花费教学大纲规定的双倍或更多学时才能完成,教、学都比较困难,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每届都存在有少部分学生会放弃对该课程的学习。另外,由于时代问题,大学生学习目的性非常强,计算机专业学生一向认为电子技术课程与自己的专业没有关联,这也是学生不愿学习该课程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所以该课程的学习基本只是完成学时应付考试,实际效果不大。
24C/ID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型
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贝培朗菲提出了整体论,按整体论的观点,学习任务应该被视为一个整体性任务,其根本思想是在充分考虑各要素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来考虑和应付其复杂性。荷兰开放大学著名教学设计理论家麦里恩博尔(JeroenJ.G.vanMerrienboer)在此基础上综合各种教学理论提出了面向复杂学习的4C/ID整体任务设计模式,即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面向复杂学习,是以提高和改进学生在专业领域的业绩表现为宗旨,注重的是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这是4C/ID的根本特征。4C/ID模型以“学习任务”作为核心支柱,以“支持性信息”、“即时性信息”、“分任务练习”为辅助要素,旨在帮助学习者学会解决复杂问题、发展推理机能,并最终开展自我导向的学习。它强调给学生提供一套具体的、真实的、面向实际工作实践的整体学习任务,始终将学习任务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来对待,它有利于知识、态度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有利于训练学生把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能力。目前国外对于4C/ID模型研究现状是基于实践,主要倡导利用技术的支持来实现技能培训、案例学习等。这里将技术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因素,现代教育教学设计的又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借助技术的力量实施各种问题解决学习策略。4C/ID模型是教学设计的新发展,是一种面向复杂学习的整体性的教学设计,它试图实现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中“做”真实的学习任务,在应用情境中能以一种协调和综合的方式运用所有技能,以便提高他们在复杂认知技能操作上的综合能力。因此,在运用该模型时,我们应该考虑到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和指导者知识的权威性与广博性,这样才能真正将该模型所体现的思想落到实处,更好、更有效、更全面地指导实践。
3基于4C/ID模型的实践教学设计
依据这个模式建立的实践教学贯穿于一种实际的电子产品生产与制作的全过程,将企业文化贯穿于高校教学中,进行实训与理论一体化教学。生产设计过程分任务进行,每次任务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学习之后进行实践设计,分任务分步骤有序进行,同时实践教学又基于虚拟环境,利用仿真软件完成电路设计。
3.1任务和技能分解
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是理论知识学习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利用4C/ID模型有别于企业生产和短程培训,对于4C/ID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不能死搬硬套,要灵活使用,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辅相成,取长补短,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模式。课程教学起始给学生下发一个完整的产品设计样例,并附带了详细的工程师设计步骤与过程。和学生一起分析样例,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变,从工程设计的角度分解设计任务和所需技能,对任务进行分类,排序,通过这个环节目的是要学生了解学习该课程应该做些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有了案例分析铺垫以后,给学生一个相似的完整任务,例如,给学生提出要求完成的一个整体任务即实践课程任务是“汽车尾灯控制电路”的产品设计,参照下发给学生的设计样例对设计过程进行详细分解。该任务包括开关控制电路,显示、驱动电路,译码电路,计数器,最后任务整合组成尾灯控制。
3.2构成子技能涉及相关知识分析
分解任务和子技能后,需要将理论知识和任务挂靠,确定完成任务所需的认知策略,描述每个非重复性子技能的心智模式。教学采取让学生读懂课本目录的方式,查找子技能所需知识对照内容所在目录,记录目录所在章节需掌握的理论知识,包括概念、原则、电路原理及需达到程度。在这一过程中并不局限于是采取再用性构成技能分析方法还是采用非再用性构成技能分析方法,只要最终促进学生建立认知图式,实现认知图式达到自动化,能够明白学习完每章节自己必须具备的技能,或者说完成每一任务需要的知识点所在即可。从而建立了一个描述解决问题的模型。上述案例中控制电路分解后要给学生分析讲解每部分对应的知识点所在章节,也就是分析对应章节知识点学习后要完成的任务。要完成电路设计首先要具备逻辑门电路及集成芯片的工作原理认知,这部分内容在教材第一章到第三章系统学习(选用教材是阎石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其它子任务在教材中对应着单独章节讲解,例如,译码电路设计直接对应着独立章节,讲解译码器74ls138集成芯片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3.3任务合成及完整作品呈现
经过任务分解以及部分任务的完成后,理论知识循序渐进地融进实践中,而所有前序设计数据和电路或程序都在虚拟环境保存,接下来就可以依据案例要求将所有任务合成,实现完整作品呈现。这个过程使学生将知识、技能和态度综合一体,理论知识精致化、整体化,厚书读薄,将知识转换为技能的一个提升。个人认为要在现时代立足,一个应用性大学必须能够培养出时代需要的人才,现时代不再像十年前只要是一个有理论知识的人就有足够时间让他经过社会的洗礼成熟,而是踏出大学校门的那一刻他必须有能力将理论知识转换为社会效益,这是教改的原因和目的,也是时代对现代大学提出的新要求。
4结束语
4C/ID模型在国外早已广泛应用,不过主要还是用在企业短程培训中,在高校教学中使用该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经过实践检验,4C/ID模型在“大学电子技术”实践教学中的灵活使用,效果显著:
(1)改变了传统教学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传统教学学生概念原理烂熟,但实验时一头雾水。采用了复杂认知技能学习后,将理论学习融入实践中,学习不只为考试,主要为掌握技能,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生产技能的能力,以前这个环节是社会完成的,现在移交给了大学,这也要求我们的培养目标做相应地转变。
同课异构是指针对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本校学生的不同专业或者同一专业的,不同平行班级的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案例,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能动的学习知识,提升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所以,课程标准和教学规律决定了“同课异构”教学法中的同,而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决定了“同课异构”教学法中的“异”,然而“殊途同归”,最终的目标仍然是提高课堂的达成率。希望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有所顿悟,教师在“同课异构”的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同课异构”强调在教学方法上“同中求异,异中求优”,是批判的继承,也真正体现了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1 同课异构教学法实施的意义
1.1 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在高职院校,专业比较多,各个专业都有自己自身的特点,甚至是同一个专业,各个班级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有的班级更加活跃一些,而有的班级则略显沉闷,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区别对待。而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在多种视角,多种风格中,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化学基础与分析技术》是威海海洋职业学院食品工程系的专业必修课,鉴于大一新生高中文理科分科化学基础水平不一,在学期出即应用蓝墨云班课统计出学生文理科状况,在理论课上选择以兼顾大部分学生基础为准的知识,但是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理科学生尤其是春季高考的学生,相关操作已经有所涉及,在实践课中如果对所有学生都采用同样的教学设计,难免会造成学生操作困难或者毫无兴趣的局面,从而导致操作没有实际的效果。例如,讲述酸碱滴定法时,文科生显然没有接触过滴定管,此时在教学环节中,设计滴蒸馏水,根据滴定操作计算出滴定管一滴溶液的体积,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耐心练习,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操作不熟练却直接进行酸碱滴定造成的试剂浪费以及操作危险;对于春季高考的学生,在教学设计中可以直接配制溶液,进行滴定练习,在掌握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之余,可以复习溶液配制的注意事项及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使学生不断保持对知识的探索,避免兴趣的缺失。
1.2 提升教师教学设计的水平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解决教学问题,对教学中出现的重难点进行预案分析,使学生工作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往往是相互作用,相互牵制的,教师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其主要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设计是通过分析学生情况,教材情况,选取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案例,将教学的各要素合理整合,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的过程。要想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教师就应该考虑到了不同的专业和班级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重难点的突破等方面的差异,进一步细化和深化,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
教师设计教学的能力也是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把自己的知识储备用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方式在教学设计中展现出来,而同课异构教学法可以引导教师不断的用多个视角来分析这节课怎么样可以让学生更易于接受,从而不断地完善教学设计。
2 “同课异构”教学法的指导思想
2.1 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参与地位
作为高职学生而言,他们的层次差别比较大,部分学生高中很优秀,高考失利而心理失衡,有自卑的心理,也有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学习习惯比较差,在接受知识方面比别的同学要慢一些,大多数学生自我约束性比较差,热衷于电子竞技的同学也占据课堂的半壁江山人生目标比较的模糊,对学习具有随意性。这些情况也对高职的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发展变化,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政治课堂能够发挥其“德育的最佳阵地”这一作用。
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的授课对象是高职学生,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作为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投其所好”,使其能够主动参与教学。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不是教会学生,而是教会学生学,教会学生去思考,去明辨是非。笔者比较认同有的学者提出了“主体参与教学”的理念,这是指学生积极的进入教学过程,主动性、创造性的与教师一起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倾向。对于高职学生而言,高中毕业已经十七、八岁了,很多学生都经历了艺考,他们的经历非常的丰富,只要能够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他们完全有能力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所以,教师就要发挥聪明才智,想一想如何能够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堂,而不是局限于一个固定的教学设计。比如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班级女生比较多,喜欢聊天,喜欢说,而电子商务专业男生比较多很多男生是体育生,他们不善言谈,喜欢玩游戏但是有思想。这样同样的一个教学任务,在不同的专业就不可以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来进行了,就要区别来对待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一个教学内容是树立正确的大学生恋爱婚姻观,笔者原本设计的是学生自己来做一个“大学生恋爱婚姻观”的主题演讲,在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班级里面,女生们讲得热火朝天,还进行讨论甚至于辩论,但是电子商务就不行,于是,笔者就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计算机的特长,做一个“大学生恋爱婚姻观”的情景剧或者是微视频,就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个组拍了一组相亲的微视频,女生上来就问男生“你有房吗?”“你有车吗?”“你的月薪多少?”反映了现在很多大学生的拜金观;还有一组拍了大学生恋爱的场景,一起爬山,一起去海边,一起看书,展示了??代大学生恋爱的目的是上进,也非常的出色。
总之,高职教育应该建立在学生主动的基础上,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任课教师充分的认识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保护和开发学生独特的个人情感体验,根据学生的个性,采用不同的引导的方法。
2.2 不断提升教师的课堂干预水平
美国教育专家 Dick.W.将教师的教学定义为教学干预学生参与课堂并没有否认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仍然要发挥其引领作用。高职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是他们的好奇心是无限的,经常会产生思想偏激的现象,“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前提是教师进行很好的引导和启发。而每个教师由于自身的年龄、经历、专业方向、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教师对于所教的内容存在理解片面的现象,或者是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及时作答的情况。同样的,同一个专业的不同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也会存在差异,故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课堂干预的水平。教师可以经常听课,不同的教师上课的风格必定是不一样的,或者注重引导,或者注重激发想象,或者大气,或者细腻,通过将这些课和自己的课进行对比,反思自己上课的实际效果进行二次备课。
教师要想提高课堂干预的水平,也要充分地了解学生,不能和学生脱节。高职的教师下课和学生交流的时间有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略学生,不和学生进行交流就无法了解学生的需求,也就无法将自己的课堂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更谈不上“讲在学生的心里”。现在通讯工具很发达,我们应该充分利用QQ、微信等,时刻关注学生的关注点,根据学生的关注点时刻改变教学案例。有一次,笔者将中国的文化产业和国外的文化产业进行对比,在韩语专业笔者将《甄?执?》与《大长今》进行分析,对比中韩文化产业对于其他产业的拉动,学生就很乐于和笔者互动,有的学生甚至点出了《太阳的后羿》对拉动韩国经济的作用,但是这一个案例在其他的专业特别是男生为主的专业明显的是行不通的。在教学设计中,从学生熟知的案例入手,展现贴近学生生活额案例,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这样教师的课堂干预才是有效果的。
关键词:“1+X”证书;案例教学设计;ADDIE模型
“1+X”证书制度自2019年开展实施以来,全国各类高职院校紧紧围绕学院专业特色开展研究和提升工作。重点是围绕修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新的教育培养模式,打造新的专兼教学团队,创新校企合作路径,拓展新的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工作[1]。案例教学是还原真实的工作情景,设定工作中的矛盾与冲突,让学生站在主事人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进而提出符合实际情境的解决方案[2]。准确恰当的案例,可以蕴含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能力要求,实践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X证书涵盖工作岗位和任务要求,案例教学设计是课程教学的需要,因此,任务驱动下的案例教学可以体现X证书制度的一系列要求,任务驱动下的案例教学设计研究是推行“1+X”证书制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磨合专兼结合教学团队、校企合作开发案例资源、锻炼学生服务社会能力的现实需要。
一、“1+X”证书背景下案例教学的新内涵
总体来看,案例教学在内涵上包括“教学案例”“学生主体”“思辨方式”“方法教学”等要素,案例教学的本质在于“情境+思考=知识+应用”。[3]
(一)案例遴选体现职业性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一方面是服务性,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是价值性,通过工作获取报酬。“1+X”证书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岗位性更加明显,技能要求更为突出。区别于传统的案例阐述过多、启发不足、案例之间的逻辑关联不强等情况,“1+X”证书背景下,课程案例更多地融入了基于X证书所涉及的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的真实情境还原,体现出案例在岗位认知、课程思政、理论学习、技能锻炼、能力拓展等方面的因素,核心是能够体现课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职业性特点。将课程案例与学历证书的理论知识、技能等级的技能素养结合起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体现案例推演的职业性。
(二)学生为本体现主体性
一方面,工作任务具有复杂性。真实职业环境下,工作任务随着工作岗位层级的提升而越发体现出综合性。基层的工作往往只需要职业角色独立完成,而越往高层进阶,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对象的多样性,都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针对X证书中所描述的岗位任务与胜任能力,案例教学设计需充分体现学生本体的主体性。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教学,在案例带入、案情研判、寻找冲突、逻辑解析、方案解决、复盘终结等流程中,做好引导者、旁观者、操盘者的角色,体现学生在案例中的主人翁角色。
(三)解决方案体现多样性
晋朝葛洪“抱朴子·任命”有云:“殊途同归;其致一也。”“罗马典故”里也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谚语,在工作中,解决问题的方案往往是多样的,随机应变地处理各类问题,是职业素质的重要体现。学生在就业岗位上面临复杂的工作环境和对象,因此,解决方案也因时、因事而异。“1+X”证书背景下,教学案例既需要考虑简单工作任务的单项案例和复杂工作任务的综合案例相结合,也需要突出解决方案的多样性。这就要求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从案例选取到引导讨论再到操作解决,都需要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严谨的逻辑,在解决问题时,尽可能地全面和具有创造性,培养学生执行计划A,备选计划B、C的工作逻辑。
(四)兼顾学习能力的覆盖性
当前职业教育背景下,高职学校的生源多样。一个专业,往往会存在中职考生、分类招生考生、高考考生三类人群。这些学生的学习经历、知识素养、能力结构并不统一,进而对职业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在案例教学中,要尽量兼顾各类学生的学情。在案例教学实施中,可以采取工作小组(即模拟现实工作情景,将学生合理分组,学生按工作小组完成案例任务,获取小组积分,作为课程考核分值,小组名称在教师审核下由学生自己选定,提高学生参与度)、模拟小微企业(即模拟小微企业,由学生成立小微企业,企业名称在教师审核下由学生自己选定,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角色互换,解决案例问题)等方式,兼顾不同类型学习能力的学生,调动学生的体验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二、“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团队与X证书匹配不足
“1+X”证书背景下,对教学团队的要求更高也更加具体。从教学目标上看,教学团队要把学历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的知识与能力相互融通;从授课实践上看,要把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相融通;从教学效果上看,要能践行产教的融通。当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比例正在不断提升。但是,客观上存在教师的双师证书与专业和职业匹配度不高,职业岗位关联度不大,教师获取X证书比例不高的情况。
(二)教学思想与X证书融通不够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基本态度和观念。准确清晰的教学思想,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教学对象上看,教师应关注学生学情的分析和研判;从教学策略上看,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不同以及职业技能等级的科学进阶;从教学成果上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阶段性检测和作业成果;从观察测量上看,教师应关注学生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职业技能的掌握;从教学反思上看,教师应关注怎样更好地将教学与实际工作场景进行融合。从实际来看,还有一些教师的教学思想仍然较为传统与保守,课前针对X证书相关的学情分析不足,教师体现过多,学生主体体现不足,理论讲授过多,实际操作较少,学生的获得感不佳。教学中,关注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较多,标准容易一刀切,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的引导和帮扶不够。与本行业或跨行业交流不足,教学场景设计容易脱离X证书实际情况。
(三)案例设计与X证书关联度不高
案例设计是案例教学的核心要素。案例的选取是否合适,案例和案例之间有无知识和技能上的递进关系,是否随着理论知识的由浅入深,案例也会提升难度,也会紧随行业发展变化,紧扣X证书技能考核点的素养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部分教师选择使用教材案例进行解析,案例的质量可以保证,但教材与X证书关联度不高;一部分教师采用网络案例讲解,案例的新鲜度可以保证,但又显得相对碎片化,难成体系。总体来说,案例教学与X证书的关联程度不够。
(四)教学方法对尊重学生X证书主体地位不充分
职业教育中,现场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是较多使用的教学方法。从实际教学工作来看,确实可以增强学生的现场感、兴趣感和参与感,但更多的还是停留在老师示范、学生演练,老师教导、学生模拟的循环模式。教学过程中,较为普遍的是,教师提出问题、讲解问题、示范操作、学生操作,而不是教师引入任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辨、教师讲解问题、示范操作、引导学生操作。教学实施中,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做到充分认可。这就会导致在理论课上,教师激情澎湃地讲解,学生无精打采地聆听;在实践课上,教师专注于自己的示范操作,而真正能掌握动手能力的学生寥寥无几。
(五)实践教学与X证书融通不强
实践教学一直都是职业院校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X证书实施之前,实践教学往往是以学生完成某个或某些实践任务为主。学生对工作任务的认知,常常会高于对工作岗位的认知。X证书则不同,它以岗位来明确与之对应的具体工作任务。这就要求,X证书背景下的案例教学,要先明确工作岗位,再明确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最后明确对应的教学案例,进而开展相关的案例教学。
(六)教学评价与X证书评价标准不统一
X证书的落地工作正在各个职业院校稳步推进。从目前落地的情况来看,很多院校为了实现证书落地,往往采用短平快的方式。一般来说,是先论证、引入与本专业关联度高的X证书,进而组织教师参与证书培训,随后组织学生参与考试,获取首批证书,在组织考试的过程中,积极申报考点。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教学评价还是以传统的理论考试或者实践操作考试为主,教学评价标准与X证书评价标准还存在不统一、两张皮的情况。
三、“1+X”证书背景下“市场营销学”案例设计的路径——任务驱动下的案例教学设计
“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在吸收了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的优点后提出的教学模式[5]。刘红梅在《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法的构建与应用》中指出,95.2%的学生更偏向于选择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模式进行学习;有74.6%的学生认为,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模式下学习效果显著、学习效率更高。[6]
(一)“1+X”背景下任务驱动下的案例教学的特点
1.X证书典型任务与理论知识结合X证书的开发主体是职业教培相关组织,而职业教培组织的前身就是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中,有良好培训业绩且熟悉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规律的培训组织。职业教培组织,承担着职业技能等级的开发、培训和认证工作,而学校教育又必须以毕业证书的这个1为基础,这就要求,“1+X”背景下的案例教学,必须突出理实一体,理论知识与典型任务相结合。2.典型任务与教学案例相匹配X证书中各技能等级的具体工作任务是个人职业活动中能够独立执行的最小单元,是考核学生对于职业技能掌握情况的最小技能单元。一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往往对应多个职业技能要求。从目前已经公布的X证书来看,一般1个工作任务会对应3至10个职业技能要求。这就要求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必须与典型任务相匹配,根据案例实际,涵盖部分或者全部职业技能要求。3.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X证书的开发,都是依照实际工作中的相关专业对应的岗位群进行的。X证书解决的是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新技术的认知与实践。以往的案例教学设计,尽管也以任务驱动,但案例之间的关联度较低,往往割裂与独立。部分案例更是为了引导、认知、学习基础的理论知识而设计的,与职业技能等级相去甚远。为了与新时代职业教育理念相吻合,案例教学更应该凸显学生职业能力的塑造,而且这种职业能力的塑造应该伴随着课程的进行,体现出案例的由简单变复杂、由此及彼、由单一能力变综合能力的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4.关注学生职业道德素养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工作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一方面是技能教育,另一方面则是道德教育。正所谓先要成人再要成才。传统的案例教学,往往只在某个案例中体现职业道德,更多的是强调基本的知识原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1+X”证书背景下,案例教学的设计要结合课程思政,一方面突出思政典型案例,另一方面突出各个工作任务中的职业道德素养。因为职业道德是伴随每一次的职业行为发生的,在职业中的人的每一个工作行为,都是职业道德素养的具体体现。尤其是在处理某些复杂问题的时候,职业道德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1+X”背景下任务驱动下的案例教学设计
1.课岗赛证例一体化设计思路目前,“1+X”证书制度试点正在建设中,部分X证书的等级标准并不能完全符合当下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在院校初次引进X证书的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尚未与X证书进行磨合,X证书培训与课程教学尚未互联互通。因此,新形势下的案例教学设计,必须从人才培养方案与X证书融合入手,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就业岗位、技能素养、技能大赛、X证书融合入手,具体到某一门课程时,再根据课程内容、技能要求来设计具体案例。2.任务驱动下案例教学设计三步骤同教学设计一致,学情分析是案例教学设计的首要步骤,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和能力是激发求知兴趣、引发案例思考、触发案例讨论、开发职业技能的前提和保证。更进一步,则是对标知识点和技能点,筛选出合适案例。明确案例是筛选出来的,是来源于社会环境下的真实案例,需要教学团队或授课教师,或对照知识点和技能点寻找案例,或在典型案例中发掘出知识点和技能点。最后一步,则是设计案例的引入、讨论分析、原理或技能运用、问题解决、案例复盘、案例拓展的具体环节设计。3.构建X证书下的案例教学设计模型ADDIE模型起源于美国军方,是美国军方委托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于1975年设计出的一个课程开发模型。该模型是一种课程开发的有效策略,可以应用于各种教学活动及课程设计蓝图中。该模型将课程开发分为五个阶段,即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ation)和评估(Evaluation),即ADDIE模型。X证书背景下,案例教学可以采用ADDIE模型,来搭建案例教学设计模型。
四、结论
“市场营销学”课程是一门基础理论性和高度实践性相结合的一门课程。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行业发展的日新月异,竞争环境的变化莫测,客户需求的错综复杂,都给教学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案例教学是“市场营销学”课程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引发求知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解决实际工作问题,锤炼职业素养,检验教学效果。本文以任务驱动下的案例教学为研究视点,探索“1+X”证书背景下“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的设计路径,引入ADDIE模型,构建案例的筛选、引入、退出机制。当然,探索符合X证书技能等级要求的案例教学,也只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思路,如何更好地落地,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寿冰.高职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25-28.
[2]刘刚.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作用机制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5):89-91.
[3]吕承文,丁远.案例教学再思考:内涵、设计及实践[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21(2):85-89.
[4]兰霞萍,陈大超.案例教学的问题与出路[J].教学与管理,2017(10):1-4.
[5]傅永刚,王淑娟.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教学设计;课程;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order to get good teaching effect, teachers must have good teaching design. Based on the teaching idea of working process, this paper uses the case study method to design the course of international freight forward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gives the teaching design case of a knowledge point. Teachers should carry out teaching design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of teaching objects, so as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instructional design; cours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0 引 言
上好每一堂n是教师最基本的工作职责,也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但如何上好一堂课,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却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虽然“教无定法”,但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有好的教学设计。而不同的课程,针对的教学对象不同,教学设计也会千差万别。自2008年以来,国内高职院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已得到广泛认可,并已经在教学工作中得到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际货运》是高职物流专业核心课程,如何设计该课程自然引起了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师的广泛关注。张建奇等[1](2016)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对国际海运货代岗位任务及岗位要求进行了设计,并提出了初步的教学实施方法;彭娟等[2](2012)采用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设计方法,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现有的设计主要侧重于对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理念的应用,对课程开发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对教学设计、教学考核与评价的设计则很少,难以对教师设计好一堂课进行课堂教学提供示范。与现有研究视角不同,本文以《国际货运》课程为设计对象,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理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评价考核等方面,进行该课程教学设计,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教学设计的思路和案例。
1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思路
工作过程是指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国际货运》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均围绕国际货运工作展开。课程开发的思路是,(1)进行社会调研,确定国际货运的典型工作任务;(2)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要求进行分析,确定职业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3)根据职业综合能力分析的结论,确定培养学生具备职业能力的学习情境;(4)对学习情境分解,确定一个个学习任务。据此开发教材和教学设计。笔者按此思路开发的教材见文献[3],学习情境及对应项目如表1。教学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教什么、如何教以及如何考核与评价的问题,主要包含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设计、考核与评价方式设计,下文将详细说明。
2 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标与内容设计
2.1.1 总体目标
通过教师讲授、演示,指导学生动手实训,完成项目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和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了解并能运用国际货运的相关业务知识,具备揽货、国际海运、国际空运、国际货代纠纷处理的职业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商务沟通、谈判能力和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能够胜任国际货运岗位的工作。
2.1.2 教学内容及具体目标
按项目化教学的方式,将课程设计成7个项目模块组织教学,每个项目的功能对应表1中的学习情境。而这7个教学项目再划分为若干教学任务(即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目标及学时安排如表2所示:
2.2 教学方法设计
2.2.1 设计思路
为激发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渴求,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求知”,以“真实任务导入、分析任务”“讲授关键知识与技能点”“演示实例”或“研讨问题解决方案”“单项任务实训”或“软件实训”“学习测评”或“课后作业”5个板块来进行教学设计。如图2所示:
2.2.2 教学方法
主要有:讲授法、案例法、模拟法、归纳法、启发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在教学实施环节,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选择。
2.3 教学活动与评价设计
2.3.1 教学活动设计
每个教学任务的教学活动分为6项,如表3所示:
2.3.2 教学活动评价
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评价,采取模糊评价(优、良、中、差)的方式,从4个维度,按百分制加权评分,每个维度权重各占25%,其中优85分、良75分、中60分、差50分。评价得分=(1)课程参与度得分×25%+(2)回答正确度得分×25%+(3)实操结果正确度得分×25%+(4)作业正确度得分×25%。
3 教学设计案例
以下以“如何查询班轮公司船期表”一个知识点为例,说明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与考核。如表4所示:
在教学设计时,要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提高教学单元颗粒化程度,注意建立教学单元的“三点”支撑功能,即让每一个教学单元均具有吸引学习者注意力的“看点”,引起学习者求知欲望的“思考点”,学习者聚焦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发力点”。
4 结束语
好课程始于教学设计,落实于教学实施。按文中的教学设计方案,笔者对本校高职生开设的《国际货运》课程进行了详细设计,制作了配套的PPT课件、教案、课程教学网站,编写出版了教材,经过了3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均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在实践中,由于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即便是同一门课程,其教学设计也可能千差万别。因此,教师应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采取科学的方法设计课程、实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建奇,韩军烈,殷慧慧,等. 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货运》课程内容开发与实践[J]. 物流科技,2015(4):57-59.
1.1知识结构分散,实践教学单一
自教学设计这一学科产生以来,教学设计领域已经有许多教学设计模式,诸如“肯普模型”“史密斯—雷根模型”“AirForceModel“”迪克—凯瑞模式”等。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并不适合于学生完成复杂学习任务的教学设计,传统教学设计一般是把复杂的任务分解为简单的成分,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概念,原则,理论的解释理解,依据课本对知识分散讲解,关联性差,从而导致实践教学难成一体。电子技术实践课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必须具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融理论知识于实际产品生产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搭建电路,完成相应的控制要求。而传统的实践教学只是对理论知识的一个验证过程,实验简单,独立,与实际生产生活脱离,这早已不能满足时代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
1.2学生学习状况与学习效果
基于传统教学的模式,再加计算机专业学生专业设置各方面的客观原因,学生的硬件知识薄弱,学生读写电路结构能力差,接收能力较差,动手能力更差,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为让学生读懂一个简单的电路通常要花费教学大纲规定的双倍或更多学时才能完成,教、学都比较困难,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每届都存在有少部分学生会放弃对该课程的学习。另外,由于时代问题,大学生学习目的性非常强,计算机专业学生一向认为电子技术课程与自己的专业没有关联,这也是学生不愿学习该课程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所以该课程的学习基本只是完成学时应付考试,实际效果不大。
24C/ID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型
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贝培朗菲提出了整体论,按整体论的观点,学习任务应该被视为一个整体性任务,其根本思想是在充分考虑各要素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来考虑和应付其复杂性。荷兰开放大学著名教学设计理论家麦里恩博尔(JeroenJ.G.vanMerrienboer)在此基础上综合各种教学理论提出了面向复杂学习的4C/ID整体任务设计模式,即四要素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面向复杂学习,是以提高和改进学生在专业领域的业绩表现为宗旨,注重的是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这是4C/ID的根本特征。4C/ID模型以“学习任务”作为核心支柱,以“支持性信息”、“即时性信息”、“分任务练习”为辅助要素,旨在帮助学习者学会解决复杂问题、发展推理机能,并最终开展自我导向的学习。它强调给学生提供一套具体的、真实的、面向实际工作实践的整体学习任务,始终将学习任务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来对待,它有利于知识、态度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有利于训练学生把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能力。目前国外对于4C/ID模型研究现状是基于实践,主要倡导利用技术的支持来实现技能培训、案例学习等。这里将技术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因素,现代教育教学设计的又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借助技术的力量实施各种问题解决学习策略。4C/ID模型是教学设计的新发展,是一种面向复杂学习的整体性的教学设计,它试图实现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中“做”真实的学习任务,在应用情境中能以一种协调和综合的方式运用所有技能,以便提高他们在复杂认知技能操作上的综合能力。因此,在运用该模型时,我们应该考虑到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和指导者知识的权威性与广博性,这样才能真正将该模型所体现的思想落到实处,更好、更有效、更全面地指导实践。
3基于4C/ID模型的实践教学设计
依据这个模式建立的实践教学贯穿于一种实际的电子产品生产与制作的全过程,将企业文化贯穿于高校教学中,进行实训与理论一体化教学。生产设计过程分任务进行,每次任务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学习之后进行实践设计,分任务分步骤有序进行,同时实践教学又基于虚拟环境,利用仿真软件完成电路设计。
3.1任务和技能分解
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是理论知识学习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利用4C/ID模型有别于企业生产和短程培训,对于4C/ID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不能死搬硬套,要灵活使用,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辅相成,取长补短,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模式。课程教学起始给学生下发一个完整的产品设计样例,并附带了详细的工程师设计步骤与过程。和学生一起分析样例,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变,从工程设计的角度分解设计任务和所需技能,对任务进行分类,排序,通过这个环节目的是要学生了解学习该课程应该做些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有了案例分析铺垫以后,给学生一个相似的完整任务,例如,给学生提出要求完成的一个整体任务即实践课程任务是“汽车尾灯控制电路”的产品设计,参照下发给学生的设计样例对设计过程进行详细分解。该任务包括开关控制电路,显示、驱动电路,译码电路,计数器,最后任务整合组成尾灯控制。
3.2构成子技能涉及相关知识分析
分解任务和子技能后,需要将理论知识和任务挂靠,确定完成任务所需的认知策略,描述每个非重复性子技能的心智模式。教学采取让学生读懂课本目录的方式,查找子技能所需知识对照内容所在目录,记录目录所在章节需掌握的理论知识,包括概念、原则、电路原理及需达到程度。在这一过程中并不局限于是采取再用性构成技能分析方法还是采用非再用性构成技能分析方法,只要最终促进学生建立认知图式,实现认知图式达到自动化,能够明白学习完每章节自己必须具备的技能,或者说完成每一任务需要的知识点所在即可。从而建立了一个描述解决问题的模型。上述案例中控制电路分解后要给学生分析讲解每部分对应的知识点所在章节,也就是分析对应章节知识点学习后要完成的任务。要完成电路设计首先要具备逻辑门电路及集成芯片的工作原理认知,这部分内容在教材第一章到第三章系统学习(选用教材是阎石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其它子任务在教材中对应着单独章节讲解,例如,译码电路设计直接对应着独立章节,讲解译码器74ls138集成芯片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3.3任务合成及完整作品呈现
经过任务分解以及部分任务的完成后,理论知识循序渐进地融进实践中,而所有前序设计数据和电路或程序都在虚拟环境保存,接下来就可以依据案例要求将所有任务合成,实现完整作品呈现。这个过程使学生将知识、技能和态度综合一体,理论知识精致化、整体化,厚书读薄,将知识转换为技能的一个提升。个人认为要在现时代立足,一个应用性大学必须能够培养出时代需要的人才,现时代不再像十年前只要是一个有理论知识的人就有足够时间让他经过社会的洗礼成熟,而是踏出大学校门的那一刻他必须有能力将理论知识转换为社会效益,这是教改的原因和目的,也是时代对现代大学提出的新要求。
4结束语
4C/ID模型在国外早已广泛应用,不过主要还是用在企业短程培训中,在高校教学中使用该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经过实践检验,4C/ID模型在“大学电子技术”实践教学中的灵活使用,效果显著:
(1)改变了传统教学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传统教学学生概念原理烂熟,但实验时一头雾水。采用了复杂认知技能学习后,将理论学习融入实践中,学习不只为考试,主要为掌握技能,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生产技能的能力,以前这个环节是社会完成的,现在移交给了大学,这也要求我们的培养目标做相应地转变。
关键词:CDIO理念;高职实用英语;写作模块设置;教学设计
1.CDIO理念概述
所谓CDIO,指的是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operation(运作),而CDIO教育理念主要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等四家大学的研究机构共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主要是以产品研发运作生命周期为过程,将设计作为导向,将具体的项目作为载体,对课程重新进行的设计。
2.CDIO理念与高职实用英语写作课程的契合点分析
(1)团队交流与合作。《CDIO大 纲》中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提出了多方面要求,包括明确团队合作的目标等,对每一个团队成员的优势进行分析,同时加以利用,有针对性地将学习目标进行分层,并提出具体的学习方案。
(2)交流。高职实用英语的学习,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用于交流,交流需要有说服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关系,能够提供准确、可信的证据,实现跨文化、跨地域之间的交流。英语写作必须保证流畅性、连贯性和拼写的正确性,能够展示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
(3)历史和文化背景。所谓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了对人类社会多样性、历史性的描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在CDIO理念下,高职大学实用英语写作模块的教学应该注重对西方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学习,充分了解英语文化背景,以提升英语写作水平。
3.CDIO理念下高职实用英语写作课程设计构思
(1)传统的英语写作方法。在传统的实用英语写作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成果教学法、过程性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以及案例教学法等。其中,成果教学法主要是强调范文的指导作用,通过对范文的分析,让学生进行模仿,然后进一步加以深化改进;任务型教学法,主要是给学生分配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将完成的任务在课堂中进行展示,然后由教师进行评价;过程性教学法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写作的过程,包括构思、草稿、修改、审编等过程反复循环,直到完成写作;案例教学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中引入有效的教学案例,通过对案例的解析、总结等,让学生利用案例中的办法完成英语写作。
每一种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方式都有其优缺点,高职实用英语写作教学课程设计过程中,还应该充分借鉴这些教学方式的优点,最大限度地满足高职英语写作模块的教学需要,为提升学生实用英语写作能力打下基础。
(2)CDIO教育理念下高职英语写作课程设计构思。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高职实用英语写作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考虑英语写作实用性的特点。在实用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语篇分析,同时加强英语写作的实用性、交际性思 考;第二,将CDIO理念中的培养目标运用到英语写作教学中,强调对学生口头与书面写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从英语写作交际性和实用性的角度来说,采用体裁法实施教学过程中,应对形形的应用文进行语篇分类,同时根据语篇图式结构具体展开教学活动。根据英语写作交际性的目标,指导学生进行情景构思,并构思文章的主要结构,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写作前,需要大量输入典型文本,让学生接触大量范文,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英语实用性词汇等。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CDIO理念和实用英语写作模块的契合体现在团队合作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等几个方面。在高职实用英语写作模块的设置与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利用CDIO教学理念,提高教学的实用性,促进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升,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