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叛逆孩子的心理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问题;对策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中职生生源整体素质日益下滑,在学习、生活、成长中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对中职生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一、中职生心理存在的问题
1厌学情绪严重,缺乏对理想的追求
(1)对学习不重视,学习无用论。由于大不多数中职生基础较差,对自己没有信心,认为只要有了关系,就能够谋得好前途,并没有把读书看做自身发展的重要条件。
(2)学习没有目标。现在中职生中,大多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很多学生会出现想学学不进,加上学校的效率低,从而愈加的恐学、厌学、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2生活中情绪不稳定,存在逆反心理
(1)情绪波动大,缺乏自我控制。不少中职生比较冲动,理智性差,碰到事情,在情绪上容易大喜大悲、大起大落、时而自负、时而自卑。
(2)逆反心理严重。具有逆反心理的中职生,常常与学校的纪律和统一规范背道而驰。不喜欢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不喜欢参加班集体的活动,在生活中我行我素,追求个性。
二、中职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1自身因素:意志薄弱
学生本人的意志薄弱,思想松懈是造成厌学、叛逆等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中职学生一般都是因为考试成绩不佳,才无奈选择中职学校,由此对自己的要求与希望降低了。而且中职生这个时期自我认识,以及对社会的辨认未成熟,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诱惑,觉得学习辛苦,于是追求享乐。
2家庭因素:过高的期望值
现在家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把全部希望都放在子女身上。而进入中职读书的大多数学生是因为成绩不理想而选择了中职学校,父母从心理上受到了打击,从而对孩子也失去了信心,任由孩子自身发展。
3学校因素:教学实践缺乏说服力
中职学生本身在学历上比其他学校的学生社会认可度要低,因此,中职学生只能以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取胜,然而,中职学校缺少向学生提供企业认可的实践经验,涉及的实习也没有说服力,因此很难满足企业和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
4社会因素:重普教轻职教
社会上对中职学校的认可度不高,存在普遍的重普教轻职教的心理,一方面没有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实现现代化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没有给中职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社会上,只认学历的选拔标准,让中职生在走入社会时频频碰壁,逐渐丧失信心,自暴自弃,认为自己的前途渺茫,心理上逐渐对社会冷淡、排斥、叛逆。
三、加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优化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1)学校要改变育人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校风。
(2)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的影响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2加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建设
(1)引进或培训一批具备心理知识、具备辅导能力的教师负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设计符合学校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课程。
(2)建设一批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学校中,首先要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同时还应具备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3进行学习健康教育辅导
(1)激发学习动机。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组织和开展活动,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引导学生把愿望、兴趣、信念、情感等转化为学习动机。
(2)培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利用专业特点,合理安排学习内容。教学中教师的教法要不拘一格、灵活多变。
参考文献:
父亲和姐姐说了几句客气话就走了,留下了小W。落座后,我给小W倒了一杯水,看着男孩的模样,并没有精神不振或其他异样的表情。家长最初与我联系时,并没有说明孩子究竟遇到了什么事,家长不想说,我也就没有多问,但隐约感觉与打架事件有关。小W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呢?还是先着手与孩子建立辅导关系,取得孩子的初步信任吧!
我真诚地告诉孩子,心理辅导老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排忧解难。还告诉他,心理辅导的首要原则是保密,此外还特别强调尊重和理解学生。介绍了心理辅导的原则后,我问他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小W说不出来,因为他只是一个被动的求助者。于是我就用开放式的语言引导:“那就说说学校里的事吧!比如老师、同学、班级、班主任怎么样……”现在我需要了解的是孩子到底是遇到了什么难题。
小W:“我们的班主任很绝。”
“怎么个绝法,能说说具体的事情吗?”班主任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班主任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可能与孩子的问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孩子举了一个具体实例,使我知道了班主任是一个责任感很强的人。当然我不宜在孩子的面前作评判,就没有说什么,只是静静地听孩子讲,不时地作点简单的回应。
待小W讲完后,我询问道:“你和班主任的关系怎么样?”
“不太喜欢。常常和老师顶撞。”
“能告诉我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吗?”
“有一次课堂上,我没有笔,就走下去借,老师批评我,我就说‘借笔也不行吗?’老师很生气,下课时叫我到办公室去,我不去……”虽然小W不喜欢班主任,可凭着语感及其他非语言信息判断,他对班主任并没有一般问题学生特有的那种“怨恨”和“敌视”,或许小W的叛逆只是青春期独立意识发展的表现而已。
通过进一步的交流,我了解到了更多的信息。小W对班主任看不惯,所以不守规则,顶撞老师是很平常的事。老师也放大他的缺点,对他没有信心,希望他能转到别的学校就读。小W的表现从他自己口中说出来,感觉问题不是特别严重,但可以想象,老师希望他转学,这在旁人眼中,他是一个多么令人头痛的学生!
他还告诉我,自己现在几乎没有朋友(家人阻止他与爱打架的人交往),只有一个高年级的异性朋友,常常能听他倾诉,并安慰他。这姐姐也会把心事讲给他听,有时会通过写纸条的方式来交流,两人都感觉对方对自己很有帮助。
为什么朋友那么少呢?同学关系也一定很紧张吧!于是我试探道:“能告诉我,你打过架吗?”
“经常打架,这次就因为打架,让我在家休息。”谜底终于揭开了,我舒了一口气。“打架后的感觉如何?”
他说,不那么好,只是脾气上来了没办法。
我及时表达了同理:“其实你并不想打架,只是有时管不住自己,是吗?”小W表示认同。
我继续倾听着,小W的话越来越多,脑中对小W的个性、家庭环境等有了大致的印象。小W逆反心理特别强,常常顶撞父母、老师,个性很冲动,动不动就与人吵架,甚至打人。在家排行老小,上有一姐姐和一哥哥。哥哥脾气比较倔强,姐姐修养较好,现在某机关单位工作,且已经成家。小W是父母的老来子,所以对他宠爱有加。小W对父母常发脾气,唯有对姐姐比较温顺,姐姐说他,他总是一声不吭地听着。
听着小W的叙述,我明白了他的主要问题:好冲动,常常顶撞师长,与同学打架,人际关系比较紧张。至于问题形成的原因,与青春期心理特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都有一定的关系。最为有价值的一点发现是:他对周围的老师、同学没有特别的怨恨和仇视,相反认为是自己的脾气不好。
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和影响学生,这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改变的三部曲。前面阶段,我通过倾听走近了小W,并对他的问题及成因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去需要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干预方案来帮助小W实现自我改变。就学校环境来说,小W不良行为习惯的维持与老师、同学的不接纳有一定的关系。因为老师、同学与小W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不良的互动:小W脾气不好,老师、同学厌他;老师、同学厌他,他脾气更不好。我作为一个校外老师,要使班主任转变态度是比较困难的,而小W本人多少有一些改变自我的意愿,因而直接帮助他改变自我更有可行性。于是我确定了两步帮扶计划,第一强化其改变自我的动机;第二指导他改变自我的方法。
首先,我设法强化他改变自我的动机。我给他介绍了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的生气实验。人生气时的生理反应十分强烈,分泌物比任何时候都复杂,且更具毒性。因此,平时爱生气的人,时间久了,必然会严重损害健康。
小W很专注地倾听着。介绍完实验,见他没有作声,我就提了一个评量性问题:如果特别想改变自己是10分,一点不想改变是0分,你现在可以打几分,原来(在家休息时)可以打几分?小W略为思索后告诉我,现在可以打9分,原来大约是5分。
接着我就结合《情深深雨》《欲望》等影视片中的一些案例,给他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情绪调节方法,如数数控制情绪法、倾诉宣泄法、打沙包等。
后来,我又向小W推荐了一种情绪管理的方法――写情绪自修日记。这情绪自修日记是从一本杂志上复印下来的,样本如下:
某同学的情绪自修日记
遇到的事情:学了新单词“WOMAN”,同学就叫我“污文”(因该同学名字中有个文字,平时又不注意卫生,故得此名)
当时产生的情绪:把一个意思是“妇人”的单词用在我这个男子身上,简直是侮辱我,真想狠狠地揍他们。
情绪可能导致的后果:这段时间的努力又白费了,老师又会觉得我恢复了原来的样子;爸爸知道可能会打我。
后来运用哪些方法解决问题:注意卫生,多带一件衣服回校,脏了就换,改变一下形象;不理他们,就当他们给自己一个机会训练不发脾气。
产生的良好结果:同学与老师都表扬我,说我的态度越来越好。
对以上方法稍作讲解后,我又引导小W上网交流和求助,当时就在“心海”注册并发了一个求助贴:
冲动是魔鬼,这句话说得一点没有错。我是一名初中生,与同龄人一样有着一种叛逆性,但我的叛逆性特别大。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只要说上几句,我就会厌烦,总要顶几句,甚至要大打出手。我知道这样做不对,我努力克制、忍耐,但有时还是会发火,而且比以前更厉害。请大家帮帮我,让我改掉这个毛病吧!
引导他上网交流,有多种考虑,一便于联系沟通,二可以培养一种求助意识,三可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
谈话快结束时,我告诉他:处理情绪有两种策略,一是宣泄情绪,二是控制情绪,两者缺一不可。无论宣泄还是控制情绪,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如果“自修日记”不适合你,可到网上寻求别的方法;如果这一方法适合你,可把使用情况写下来,发到网络上。
当天晚上一点多,小W又发了两个帖。
帖一:
谢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啊!我一定会努力改掉的。今天我偶尔发现了一个发泄的方法就是对着我姐姐的照片,然后说出心中的不快,甚至说上好几遍,直到心里痛快为止。说掉心中的不快,心情好多了,也轻松起来了,做起事来也高兴。这几天才刚刚开始可能没什么大变化,等过段时间我有改变了的话,一定会先告诉大家的,以免大家担心嘛!
帖二:
每天生气真的无聊啊!不但伤害自己,还在别人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我要尽快地改掉“冲动”这一坏毛病!再下去真心朋友可能会没有的。大家有什么好办法能告诉我吗?我会努力去做的。认真地听蒋老师的话啊!与蒋老师的约定(应该是指记“情绪自修日记”)我一定要认真地履行。就算是魔鬼我也要战胜它!不能由它控制我的身体!也希望大家能鼎力支持我啊!
自从小W发出第一贴以来,网友们一直在热切关注着,有的表示理解,有的表示关心和安慰,有的教给方法,有的介绍自己的体会。
第二天,他家人又来找我,期望我帮助小W返回学校。我当时对他们作了一些指导:你们可以对老师说,现在小W在向心理辅导老师寻求改变自我的方法,还可以把小W发在论坛上的帖子给老师看,让老师相信孩子想改变的诚意。
但愿小W能早日与“冲动”这个魔鬼告别。
(浙江嵊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蒋玉燕)
点评
在这些孩子身上,留守儿童特性同样存在,他们有着自己的烦恼,同样需要社会的重视。城市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一)缺乏父母关爱,与父母交流匮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也是孩子最好的玩伴。德国一家婴幼儿品牌2012年所做的调查显示,超过75%的中国0~3岁子女家庭,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孩子。这段被父母忽视的时光,恰恰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孩子此时得到充足的心理疗养,就能够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否则,就有可能终生走在寻找的路上。在一个大流动的社会背景下,很多人如钟摆一样随波逐流,并不都能过上想要的人生,有时很是无奈无力。但父母无论如何不能逃避自身责任,不能“用金钱补偿亲情”,以至于给孩子留下伤痕,给自己留下伤痛。
(二)缺少玩伴,不利形成良好人格。由于城市“陌生人社会”的特性,很多城里孩子缺少熟识的玩伴。放学后,别的孩子在享受家庭温暖的时候,他们经常独自在家中、独自游走在大街小巷、在幼儿园、托儿所、甚至是网吧……作为留守儿童,他们长期处于孤独状态或与父母难以沟通,长期缺乏家庭的温暖,大多自尊心强,不太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大多个性内向孤僻。
(三)学校、老人监管有隔代教育弊端。许多老人在学习教育上,不能指导孩子学习,并且极度溺爱,学校教育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是远远不够的。失去父母的关爱,有些孩子懂事早,有些孩子任性、骄横,有些很优秀,大多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四)压力促成教育偏差问题。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长期孤独,缺乏关注,沉积在心理,到了初中或高中,很多心理问题就显露出来。有些与社会人员混在一起,不上学,上网吧,流浪,叛逆,有些纠结成小团伙,欺负其他同学,向同学索要钱财等的报道,很多出在城市留守儿童身上。
关爱帮助城市留守儿童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任务。整个社会在城市留守儿童问题上,说得多做得少,特别是用真情、出真招、见真效,能够制度性推广的举措尤其为少。应通过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考核、健全制度,努力构建长效可持续的帮扶救助机制。
(一)政府主导,建立城市留守儿童关爱中心。从县政府、到乡镇、到社区、到单位、到学校,级级都有人负责和开展这项工作,并将工作列入政府年初工作安排和布置。
(二)摸清底子,建档立册。以城区和乡镇学校和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都建立留守儿童档册,摸清底子,不让一个留守儿童受到忽视和冷落。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行为沟通;爱心沟通;家校沟通
班主任是学生们的心理辅导员和教学监督者,只有掌握这一沟通技巧,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化效果,得到学生的认可,班主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行为的沟通
班主任平常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较长,学生很容易受到班主任行为和思想的影响,会无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日常行为和思想。因此,在教学工作中班主任必须以身作则,首先树立一个好榜样。比如,严禁学生上课玩手机,那么自己就做到上课不携带手机;要求学生上课要准时,那么,严格要求自己总是在上课前两分钟就在教室外候课。学生们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自然就改变了自己的习惯,学会了自律。因此,班主任必须首先严格要求自己,要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不断地提升个人素质,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获得学生心理上的认可。
二、爱心的沟通
初中生的逆反心理是不可避免的,学生在此期间会很反感父母或者老师的说教,容易情绪化,就算是明知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也会拒绝承认和改正错误。由此可见,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如果一味地向学生质证错误的事实行为,进行严格的思想教育,学生只会一开始就进行心理抵触,无法真正地解决问题。班主任只有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学生才会与老师亲近,向老师打开心扉,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想法,然后“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沟通才会有效果。由此可见,老师与学生的爱心沟通是极其重要的。
三、家校的沟通
对学生的成长影响较大的还有父母,因此,必须重视学校和家庭的沟通。初中生在不同的环境下,行为表现也是有差异的,因此,班主任要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对学生的性格和生活习惯进行全盘了解。在沟通的过程中,家长和班主任可以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互相帮助,解决教育问题,班主任要主动向家长咨询学生的基本情况,虚心接受家长的建议。班主任要定期进行家访或者用电话、邮件的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充分利用家长来校看望孩子的机会,与家长进行交谈,了解学生习性,帮助家长加深对自己孩子学习情况的了解,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
综上所述,班主任的工作绝不轻松,与学生友好相处需要良好的沟通技巧。注重沟通技巧的应用,拉近与学生心灵上的距离,班主任的沟通才会有效果,班级管理才会变得轻松。
参考文献:
由于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差异,有的学生会自觉采取不同的心理机制来控制叛逆的冲动,主动将痛苦的感情和强烈的冲动排斥在意识之外,也就是心理学所称的“压抑”。一般而言,在青春期之前会有更多的压抑的心理机制的表现,因为此时他们普遍感知到自身的弱小,以及来自于父母的“威胁”。与此同时,另一种名叫“反向形成”的心理机制也使得他们夸大顺从的情绪,压制与之对立的叛逆情绪,表现为好学生、乖乖女。
“回避父母型叛逆”的学生,一方面缺乏自信,或者自恋不够,无法爆发激烈的叛逆言行;另一方面他们长期处在一个以强势父母为中心的家庭,在父母身边没有挑战权威的勇气,难以形成独立的自我。一旦他们远离父母,或者选择父母不在的时间和地点,就有可能爆发叛逆的言行。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叛逆比青春期长,严重的会延续一生。因此,要从学生心理上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以纪律处分代替心理辅导,更不能开除了事。
家长必须审视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回避父母型叛逆”多发生于以强势父母为中心的家庭,这些父母管教孩子过于严格,方式过于刻板。孩子小时候会对父母百依百顺,但一旦孩子长大,要形成独立自我,就会想方设法回避父母的监管。因此教师要帮助家长改变对孩子的管教方式,使他们与孩子平等交流,大胆放手,给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办事、敢于尝试、预测效果的锻炼机会。
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心理发展轨迹,重塑独立自我。心平气和、相互尊重的心理访谈,能帮助学生分析叛逆心理的成因,如父母的管教方式、文化修养、休闲娱乐习惯对自己的影响,分析父母在哪些方面过于严格及带来的后果,自己的应对方式等。学生重新认识心理发展轨迹,才有可能采用合理的方式、理性的行为挑战父母的权威,有助于形成独立的自我。
介入心理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逃避痛苦和得到快乐,借着这股力量可改变旧有的行为,也可以帮助新行为定型。因此,想改变自己的行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旧行为和痛苦连在一起,而把所希望的新行为和快乐连在一起。
第一步:确定什么是学生所要的,而又是什么妨碍了他们的成长。阻碍学生改变的原因就是改变和痛苦相连,因此宁可不改变。因为学生不知道改变后的结果,心怀恐惧。
第二步:找出改变的杠杆,认定不改变会有很大的痛苦,而现在就改变会有很大的快乐。让自己的情绪达到痛苦的临界点,当他们觉得旧有行为带给自己的痛苦大于所能得到的快乐时,他们终于有了改变的行动。杠杆的作用就是把旧有行为所带来的痛苦以及改变所带给的快乐放大,当痛苦超过快乐时,改变就发生了。这可以使学生不再叛逆,以及纠正沮丧、消极、烦恼等负面情绪。
若这还不足以成为改变的杠杆,那就把目标转移到叛逆学生的亲朋好友、师长等。请学生好好想一想,如果自己不改变的话,会对关心、爱护自己的人造成多大的伤害。
紧接着可以让学生自己发问:“如果我改变了,对自己会有什么样的重新判断?如果我改变了,会有什么样的冲劲?如果我今天就改变,会做出什么样的成绩呢?我的家人和朋友会怎样看我呢?我会有多快乐呢?”
第三步:终止旧有的行为模式。只有终止叛逆学生的消极行为及情绪,找出扭转旧有的行为模式带来的痛苦,才会终止他们的旧有行为模式。例如,一位老师想帮助一个学生戒掉长时间上网的习惯。据老师了解,这个学生想改掉这个习惯,但内心充满矛盾,因为这个习惯还给他带来第二种快乐:忘记上课的烦恼。因此,老师觉得应该施加较大的压力:“为了让你充分享受长时间上网带来的快乐,在随后的一天里,老师允许你在办公室上网一整天,但不能离开办公室一步,就是上厕所也不行,也不会有人给你送饭。”他很高兴地答应了。这个方法就是杠杆。能让一个人肉体上觉得痛苦,就能使他拿出改变的决心,晚上睡觉时,他的脑神经系统会记录下长时间上网而不能如厕又不能吃饭的痛苦经验,一下子把他先前对痛苦和快乐的认知击得粉碎。
第四步:另外找出一个又新又好的行为模式。这个新行为必须要让学生得到与旧行为同样甚至更多的快乐。譬如说要戒掉长时间上网的坏习惯,那就必须想出新的方法来取代过去从上网中所得到的快乐,例如可以让学生看娱乐杂志。
第五步:不断调整新的行为,使之成为习惯。最简单的调整方法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那个新的行为,使它在学生的脑子里形成粗壮的神经链。学生找到了能取代旧行为的新行为,就能不断往积极方面想,不断地重复练习这个新行为,直到他们觉得它真能使自己脱离痛苦、得到快乐,这时它便能在学生的脑子里建立起神经渠道。同时,老师可以加上一个强化新行为的过程,比如确定目标及奖惩方式,使新行为能够长久维持。
第六步:测试效果。利用《结果检查表》检查改变后的效果,看看这些改变对学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比如纪律性增强了吗?学习认真了吗?与父母的关系改善了吗?看看这个新习惯能否与学生的价值体系、信念、心理相匹配,否则那个新习惯就无法持久。若检查后发现新行为与检查表有不符之处,就要找出问题的症结,进行调整,直至达到最后的改变目标为止。
附:《学生结果检查表》
确定自己对旧习惯感到痛苦:当你回忆起旧习惯,你感到像以前那样快乐吗?还是痛苦呢?
确定自己对新的行为感到快乐:当你想起新建立的行为时,是否感到不再痛苦了?
让你的新行为和你的价值体系、信念、心则(能决定快乐或痛苦的坚定信念)相合:你的新行为是否和你的价值体系、信念、心则相匹配?
【关键词】留守儿童;儿童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长期远离父母,造成父爱和母爱缺失,加上学校教育失衡,大多数孩子就会出现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等性格特征。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不仅会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伤害,带来不稳定因素,也会给和谐社会构建带来隐患,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
(1)消极颓废。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少正常情感交流,个体依恋之情得不到满足,引发孩子孤寂焦虑、郁闷烦躁等消极波动情绪。同时由于亲情教育的缺失,他们不能在情感上理解父母外出,导致对父母感情的疏远,甚至产生怨恨,随之而来的是精神萎靡,缺乏上进。
(2)性格怪异。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经商,与孩子交流极少,使有些孩子形成孤僻性格;而作为监护人的祖辈或亲戚通常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孩子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又助长了其自私任性、蛮横叛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他们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社交恐惧,这些与健康儿童的心理格格不入。
(3)品行不端。由于隔代教育和亲戚监护,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使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家里不听祖辈约束,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违纪违规,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人等;有的迷恋桌球网吧、电子游戏,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形成不端品行。
(4)学业不良。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缺位,托付的监护人或因年老体弱,或因文化水平较低,或因怕严管后其父母回来埋怨等,根本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提供个性化的、针对性强的辅导,只要不出大的乱子,他们就算完成任务,和孩子的父母比较起来,他们比较缺乏责任感。因此,留守儿童的学业教育,一般要比正常家庭孩子的学业教育差一些,其表象为作业不完成,成绩明显下降。
(5)价值错位。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性,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在这些孩子身上打下烙印。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产生以上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于父母教育缺位,监护人教育不当,学校教育不足,社会教育不良。
(1)完善家庭教育,发挥监护教育职能。一是发挥父母的教育职能。父母要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除了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特别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二是增强监护人的角色意识,对留守儿童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爱相济;三是多位一体形成教育纽带,家长、学校、托管监护人要加强联系,互通信息,及时了解孩子的需求及心理状况,以便共同采取措施促其健康成长。
(2)完善学校教育,发挥德育教育功能。学校德育工作应该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多作贡献。第一,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第二,建立家访制度和家长学校。对家长及监护人进行培训,使其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探讨并推广先进的家庭教育经验。第三,组建留守儿童朋辈辅导小组。在小组的交往与活动中,留守儿童可以分享彼此之间的快乐,理解并分担彼此的烦恼,交流和讨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疑虑。从共同的交往活动中可以培养他们对集体的依恋和归属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通过对辅导小组的关注和有计划的指导和参与,可以使留守儿童的朋辈辅导小组成为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3)完善教育策略,发挥自立自律效能。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和烦恼,其实都可以认为是缺乏对现实的正确的态度和内心不平衡所致。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留守儿童应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现实、面对现实。监护人要讲究教育策略,告诉孩子在改变不了父母外出的现实情况下,只能学会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看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勇敢面对和克服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努力提高自律能力。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由我国现阶段城乡差距过大、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的现象造成的。我们通过一些学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调查和探访,探究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我们相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较大的改善,希望社会各界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环境,改善和消除他们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努力帮助这些弱势群体找回自信,建立良好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共同为他们建造一条关爱、呵护的桥梁。
〔关键词〕沙盘;积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9-0019-03
沙盘游戏(sandplay therapy)是通过使用沙子以及有关人或物的缩微模型来进行心理辅导的一种方法。这种疗法的基本原则在于最大限度地给人们以想象的自由,用象征性的意义来表达自己,最后在自由、安全的氛围中完成自我修复或自我成长。
一、沙盘游戏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行性
在众多的心理学流派以及心理咨询方法中,分析心理学派创始人荣格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治愈的能力以及自我整合的趋向。许多研究也证明,沙盘游戏作为个体获得和表达社会交往能力的情境,可以帮助个体摆脱自我中心倾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这是解决冲突、合作及其他社会能力发展的基础。沙盘游戏还能帮助个体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沙盘游戏是一种具有多种心理教育功能的综合活动,影响着个体情绪的发展、社会适应性的发展,以及智能和创造力的发展。基于这一理论基础,笔者认为,沙盘游戏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是具有可行性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沙盘游戏可以应用于团体心理辅导
在团体心理辅导中,采取团体沙盘游戏(Group Sandtray Play)的形式,能够在游戏过程中达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提高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的效果。美国乔治州立大学博士陈越红老师在“5.12”大地震发生后,带领团队先后在都江堰幸福小区、绵竹紫岩小学等地震灾区为那里的孩子作了沙盘游戏,为灾区孩子的心理康复工作作出了贡献。2009年春季,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心理教育中心采用“越红沙盘游戏技术”首开全国先河,开展了第一期沙盘游戏心智成长训练营,收到了很好的成效。沙盘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改变习惯,发展自己,敞开心扉,悦纳彼此。而这一切的改变都是孩子自发产生的,这也印证了沙盘游戏的根本理念——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我完善的能力。
2. 沙盘游戏使个体可以安全表达内心世界
对于个性内向、不善表达的在校学生,沙盘是很好的交流方式。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不能用准确的词汇来形容自身的感受,而沙盘游戏的非语言性弱化了文字符号的传递,能更为直观地投射儿童的内心反应或创伤世界。此外,对于青春期叛逆少年或性格自闭的学生,沙盘游戏都能起到很好的沟通作用。
3. 沙盘游戏适合家长和教师
沙盘游戏适合的对象范围宽广,适合儿童也适合成人。因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除了采用个体沙盘游戏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外,还邀请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亲子沙盘游戏可以有效地改善家庭成员关系,促进成员间深层次的心灵沟通,尤其对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积极作用。师生互动的沙盘对于师生关系的改善有着明显的效果,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4. 沙盘游戏可以作为心理治疗的辅助手段
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可以继续使用自己在专业领域中运用的得心应手的技术。沙盘游戏弥补了许多治疗方法的不足,如完形技术、心象法、身体活动法、认知重建技术、艺术治疗以及催眠技术等治疗方法都可以和沙盘治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图1 学校沙盘游戏功能室设置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沙盘游戏,“积极关注”和“全情鼓励”都是辅导员要主要采用的教育方式。
图2 以“积极关注”及“全情鼓励”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积极关注: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被关注、被尊重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当一个人被关注的时候,自尊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认为自己有价值,觉得自己重要。
“积极关注”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积极主动关注”,另一层意思是关注对象“积极的部分”。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独特的地方,需要被他人发现。如果学校能把这些积极的方面当成种子耐心地培养,学生便有了自己成长的力量。当一个学生被如此关注时,便能够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价值。
全情鼓励:与我们平常说到的“鼓励”涵义稍有差异,这里的“鼓励”是指看到对象身上的潜在特质,或者说从对象的行为中发现了对方身上表现出来的某些方面的潜在特质。而表扬则是以表扬者的价值观为标准,受表扬的对象会形成外化的价值标准。对学生来说,当形成外化的价值判断标准时,他内心对自己的评价就不容易获得一种恒定性。
因此,沙盘游戏可以让个体觉得自己被认可、有价值感,从而提升自尊。能帮助学生按自身具有的特质、潜能、兴趣、爱好去发展自己,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也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发展。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沙盘游戏个案
基本信息:小轩(化名),男孩,8岁,泡桐树小学二年级学生。自入学以来,全班学生都在慢慢地疏远他,以致于现在没有一个小朋友愿意和他玩。班主任很着急,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小轩在班级里无法与他人沟通,行为怪异。
第一次沙盘(2011年3月15日)
要给学生以希望,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撑开一把伞,帮助他们找到打开困惑瓶颈的钥匙。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并为他们正在成长的心灵插上希望的翅膀,塑造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班级 心理辅导 健全人格
一、父母离异导致儿童心理辅导
受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父母离异的孩子日趋增多。有这些经历的孩子大都会因父爱或母爱的缺失而产生害怕、失落、无助、孤独、自卑、敏感、孤僻,甚至愤怒、冷漠等情绪。
班主任在接手一个班级时就要及早摸清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逐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小华的父母因为早婚,婚后不久就分开了,他出生从未见过父亲。母亲迫于生计将他交给了外公。小家伙长期养成了很多坏习惯,单亲家庭让他很敏感,什么坏事都干。迟到、旷课、喝酒,还打老师,经常将老师气哭……
分到我班后,找他谈话并告诉他:他的家庭情况我知道,他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虽然没有文化,没有多大本事却很爱他的外公,希望他能够珍惜现在的机会,不要等到有一天外公不在了才后悔……还没说完,就看见大颗大颗的眼泪从他脸上滚落下来。这个被人们传说得无法无天,没人敢管,坏得不可救药的小家伙哭了!
他基础差,教学中我就从按时交作业、写好字最低的要求开始,督促他完成每天的作业。过一段时间后,我要求他上课尽量做到不做小动作。不久,他真的做到了。然后,我对他说要做个有用的人,要懂得外公对自己的爱,也要学会爱外公,爱其他的亲人、同学和朋友,要慢慢改悼身上的坏毛病……一个学期后,他彻底改变了。
二、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
大部分留守儿童一般性格都比较内向、自卑、敏感、脆弱、脾气暴躁……。另一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打工由于经济比较宽裕一些,他们心里总是想着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过得更幸福,经常往家里寄钱,这部分孩子因得到监护人的娇宠溺爱,导致了他们用钱撒手,渐渐地养成了大把花钱、逃学、自私、孤僻、蛮横等不良习惯。
女孩青的母亲因家庭贫困而离家出走。父亲带着她和妹妹四处打工艰难度日。11岁时,父亲把她和妹妹托付给其伯母后就外出打工,从此音讯全无。伯母文化低,生意做得很不顺当,回到家将气全撒到了青的头上。年幼的她,整日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她怨父母的不负责任,让自己寄人篱下,恨伯母下手狠毒,对自己的拳打脚踢。一段时间里,她变得很叛逆,学习成绩也直线下滑。我隔三差五地找她谈心,分析了她的家庭环境,分析了伯母的艰辛与无奈。告诉她要宽容地看待伯母,站在伯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试着去理解伯母 。应该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养育自己的亲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青变了,脸上重新露出了天真的笑容,成绩也直线上升,以优异的成绩跨入中学大门。
小风父母在浙江打工,几年才回家一次,他和妹妹就跟爷爷奶奶在家,平时父母忙,电话都很少打回家。他总觉得父母不喜欢自己和妹妹,就开始逃学、打架斗殴。小林、小珍、妞妞几个同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我也经常单独找他们谈话,给他们讲勤俭节约的重要性,讲在外打工人的艰苦和生活的艰辛,让他们体会到父母找钱的来之不易,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父母并不是不爱他们,面是生活所迫。一个学期的跟踪辅导,几个孩子的不良行为得到改变。
许多留守生,特别是女生,感情细腻,需要老师更多的关爱。一个善意的眼神,一个温暖的问候,就是消除他们心灵阴影的“灵丹妙药”。多开展活动,让留守生融入集体,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勇于创新的好品质。要主动关心爱护留守生的学习、生活,定期向家庭反映孩子在校表现及学习情况,努力取得家长的配合,促进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健康成长。
三、受社会影响产生落差儿童的心理辅导
11岁的小涛持刀抢劫小同学并对其进行殴打,让人难以相信。我心急火燎到处找他,却得到另一个惊人消息:他居然把他的妈妈打得躺在床上。接这个班时,他虽然调皮,却很有爱心。市局倡议为患白血病的女孩募捐,他一下就捐出了七元钱。对他来说,这意味着一个星期的早餐没了,当时他的父亲因心脏病丧失劳动能力,且正住在医院,一家人的生计靠他母亲单薄的双肩担着。我劝他少捐一些,可他说:“多捐一元好一元,那个小姐姐可以早一点做手术。”听得我热泪盈眶。我无法把别人诉说的小恶魔和那个富有爱心的小男孩划上等号,然而事实摆在眼前,不能不信。
拉过他的手:“我想知道你是用哪只手打的妈妈?我更想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你变成今天这个模样?爸爸病了,你就是她的唯一精神支柱,可你这个精神支柱不是给她慰藉,却在她疲惫的心上再插上一把刀。”他无语。我把他的手拿放到心口:“你只是小小的感冒,妈妈就担心得不得了,赶紧送你上医院,不就是因为爱你吗?你是怎样回报妈妈的?我不知道你的手怎么打得下去?你做的是人事吗?”他哭了:“老师,我错了!”“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是好孩子。可你该认错的人不是我,而是你的妈妈。”他“扑通”跪在母亲的面前:“妈妈,我错了!”看着痛哭流涕的母子俩,心里有稍许安慰。待他们哭毕,我问起持刀抢劫的事,原来他只是好奇心驱使他模仿电视剧中的故事情节,才做出这荒唐之举。经过教育,他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上门向同学道歉认错。
参加市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时间已经过去半年多了,我感觉那次培训是改变我工作和生活的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培训,我不是有意吹嘘,这是我的真心感受。以下是我参加培训以后从事心理辅导及班级工作的一些体会。
一、我改变了我自己
从教十八年来,绝大部分时光都感觉是在痛苦中煎熬,认为工作条件差、认为领导不看重、认为同事太自私、认为学生越来越不听话等等,整天搞得我头昏脑涨,说白了是心理很不平衡,于是抱怨、叹气、咒骂常与我为伴,不快、烦恼如乌云笼罩,总也走不出。虽然平时也看些杂书,学习些处世之道、为人之理,但远没有让我的心境变得坦然、安宁,让我从容、自然、平和地对待生活,所以我像背负沉重外壳的一只蜗牛,在生活的道路上缓缓缓缓地爬行,很吃力。
这时候,是参加培训让我获得了良方:“一定要把自己梳理清楚了;做心理辅导,教师首先应该是阳光的、快乐的;心理垃圾成堆,学习工作起来就不方便了。”真是字字珠玑。我试着改变一些看法、想法和做法,还真灵验,我开始快乐起来,真正感受到什么叫“阳光”,我不住地自喃:这是我多少年来已丢失的一种感觉,也是多少年来一直在找寻的一种感觉啊!
我开始觉醒,成长,我开始学会面对。现在的我感觉:同事关系日趋紧密、团结,融洽了我的工作环境;学生开始自信、努力,将成就我的事业。于是,我开始整天被一种快乐包围着,被一种成就感浸润着;被一种自豪感召唤着……
二、我开始改变我的学生
从教十八年,没有哪一年我不当班主任,基本感受是,学生一茬不如一茬了,集中表现在:学生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而其自身素质(思想、道德等方面)越来越差;学生学习积极性渐退,问题学生越来越多;老师流汗不少,而成绩见效太慢。果真是这样吗?
有人说:“没有爱的教育不是教育,是训练。”拨乌云,见太阳之后,我发现我过去的教育不能说没有爱,应该是“不会爱”的教育。老师不会爱,学生就感觉不到爱,学生和我们老师的心灵距离就远,这是以前没重视到的,所以学生的有些事情老师根本不知道,都一起瞒老师,事儿到较为严重的程度爆发出来了老师才知道,于是工作起来总是手忙脚乱,没有哪一刻不为学生担心:学生出走了、打架惹事了、开始谈恋爱了等等,感觉力不足、感觉身心俱疲。于是成天叫苦不迭,曾多次发誓坚决不当这个破班主任了。
文章写到这里,我脑间又闪现出那一幕幕:学生期中期末考试后老师们的狂轰滥炸(学生只戏称是老师吃了枪药);上班会课时班主任在讲台上歇斯底里地大吼……其效果呢?基本没有,学生根本不服。有时候高压政策下的教育看似有了效果,其实学生也只是口服心不服,其中必暗藏危机,有些时候可能会出大事情。
大禹治水、诸葛亮七擒孟获等都成功地采用了疏导的办法,我们做学生工作为什么就不能拿来用用呢?
我试着走近学生心灵,继而走进,真的,那一片片心灵的天空都很蓝。我开始相信:问题学生的背后一定有他的原因,找到根源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学生就会不断转变,就会给你一个个惊喜,就会让你不会再一看见他就失望;学生不愿意学习是因为有很多事情困扰着他们,即学习上存在障碍,只要你热心地帮助他,学生就会鼓起上进的风帆,从此启航。
我通过心理辅导、友谊信箱、个别谈心等形式与学生沟通,并利用辅导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赏识教育、合作教育等。我的班级目前发展态势非常好,班级凝聚力强,班风正、学风浓。前段时间我校组织了两项活动,我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体操比赛从训练到比赛我基本没有过问,只在训练方法和态度上给予了指导,学生去操场训练我从未去过。比赛时我鼓励学生说:“根据你们的热情和积极的行动获二等奖很稳了,尽量冲刺一等奖,老师相信你们都很棒。”结果是24个班级我班名列第二、获得一等奖,且是第一个上场的班级。其它诸方面如日常纪律、卫生我管得也越来越少,放手发动学生自己来做。当我看到学生不断进步时,当我置身于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分享每一份喜悦时,真可谓其乐融融。我开始深深体会到: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对搞好班级工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多么重要。同时我也开始享受什么叫做“运筹帷幄”了。
三、我开始用我的信仰及热情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