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打板子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为著名的设计师,吴滨阅房无数,也造房无数,在他手上完成的豪宅软装设计多不胜数,但也比不上为自己打造一个家来得有满足感。房子在一个设计师眼里永远都是不完美的,尤其是当他自己住在里面的时候。在吴滨看来,他的房子永远处于变化之中,就像画廊一样,不同的时间展览不同的东西,呈现不同的模样,在某种程度上,也像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居所。
设计师的细节控
当吴滨第一次见到这座房子,他就知道这是他想要的家。
他是在差不多两年前的一个傍晚来到这里。“那时候路灯初起,我就站在房子外面的露台上,朝里面看,视野非常通透,透过前面的落地玻璃窗,一直可以看到房子另一头落地玻璃窗外的景色。就那一眼,我就知道这是我想要的房子。”
房子的结构是欧式的,地面有三层,加上地下室以及露台。吴滨决定保持整体的风格,所以呈现出与他上一个住处截然不同的感觉。他大概花了一年做设计装修,今年7月刚刚入住。
白是这个家的主色调,一进门就被铺天盖地的各种白色淹没。墙壁自然是白的,橱柜、沙发、抱枕、茶几、花瓶、餐椅……事实上,白色几乎渗透到这个家的每一个角落,从下到上,每一个空间里的每一件重要家具都是白色的,直至顶楼露台那张铺着白布的长桌,以及上面安放着的白色餐具。
二楼有两个卧室。一个住两个女儿(分别是12岁和10岁),墙纸选的是带素描效果的花朵,两张小床是大红色,成为这座房子里最热烈的颜色之一,蓝色的枕头与桌子的颜色呼应,床头有充满童趣的台灯,而桌上的水晶冰壶是吴滨从跳蚤市场淘来的,可以放酒,也可以插花。不过,二楼最让他喜欢的设计并不是这两个房间,而是藏于暗处。“很多朋友在巡视一圈之后,如果我没提示,他们甚至不会发现。”听起来甚是得意。原来那一面原木材质墙壁的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房间,无缝设计确实叫人很难一眼识破。这一空间被用作书房。若把刻意选择的黑色窗帘合上,再放下靠门墙壁上的荧幕,它又变成一间放映室。“有阳光的午后很适合在这里看书,而在晚上,拿两杯酒,和心爱的人一起窝在沙发里看一部电影则非常甜蜜。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不过,细节控的吴滨还将对这里进行小小的改进:“我要把门背后也贴上和房间一样的壁纸(黑白涂鸦相间),这样里面也会和外面一样的效果,看不出哪里是墙壁哪里是门。”另外,喜欢拍照的吴滨还将在这个门背上挂上自己拍摄的照片,“那时,它就更像一面墙了。”
三楼绝对是一次空间的奢侈利用。吴滨把整一层打通之后,变成一个巨大的主卧,依然以白色为主,但细节的把握非常出彩。床的两边悬挂的是购自美国的蝴蝶灯,看似不起眼,实际每只价值两万元。还有两盏水晶台灯则来自法国的旧货市场,是古董级的收藏品,价值不菲。倒是屋内悬挂的两幅画“不太值钱”,入门口那幅小狗的拼贴画是无名艺术家的作品,书桌上干脆挂的是打印的画,吴滨的解释是:“我找不到一幅自己喜欢的画,所以干脆就打印一张觉得可以的先裱起来挂着。
如果从地面来到地下层的话,感觉就像从白天进入黄昏。无论是家具还是灯饰的选择都比一层客厅显得狂野,尤其是两个箱子结构的茶几。这是一个男人们的空间,吴滨常常和朋友在此处喝喝红酒,抽抽雪茄,谈天说地,同时,这也是他培养灵感的地方,吴滨关于设计的许多想法都是在这里萌生的。
设计与风水相容共通
作为设计师,吴滨并非一味地相信风水,但以他多年的经验,风水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科学依据的,会根据空间的形态给人们相应的建议。他的意见是:风水也要与时俱进,毕竟古时候那套东西在现代已经不能照搬照套,太多现代的东西要求风水进行自我调整。
吴滨在做好这座房子的设计图之后,找了一个他认为很不错的风水师朋友,希望听听他的意见,以便进一步完善设计。没想到,他们的很多想法都不谋而合,尽管各自的出发点不同。
这座房子的一大特点是通透,但这不知不觉也成为缺点之一。“一览无遗,”吴滨说,“从路上能看到客厅的一切。”于是,他在最外层设计了一道小围墙,将路人的眼光挡在外面,这是出于隐秘性和安全感考虑。风水师对这一设计大加赞赏,在他看来,一个家如果直进直出而没有迂回的话,显然对主人不好,而门前没有阻隔,对于大宅来说也不太理想,所以这一道矮墙简直是神来之笔。吴滨说:“撇开风水不说,门前的矮墙也可以起到挡风的作用,不然生活在风口之下,也不利于健康。”
此外,风水师朋友还建议他在房子里以一些木头做设计,原因是这个小区偏冷,住户也不多,以五行相生之说,木可生火,所以多点木头设计,可以让房子旺起来。这一点也和吴滨的想法一致。他向来喜欢在设计中加入自然元素,注重人与自然的结合,所以,他一早就计划了要在设计上运用大量的原木材料。最后,他干脆在一些地方用一段一段的木头堆积起来形成别样的装饰品。
不过,也有设计与风水相违背的地方。在一楼外面的楼台上,吴滨设计了一个榻,地板则由小段小段的木板铺成,“我设计的是一个甲板的感觉。”吴滨解释。他原先的设计是让甲板一直跨过落地窗蔓延到客厅,达到模糊内外的自然效果,这在西方设计中很常见。“但中国的风水学却主张内外有别,所以我最后只能放弃了这种想法。”
但天知道以后这座房子会变化成什么样子呢。吴滨时时刻刻都想着改造它。他认为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心情的不同,对于房子的要求和设想会不同。“现在,我们在春夏时节看到的房子是一派简约的欧式风格,但到了冬天,如果我把窗帘换一种颜色,甚至把家具也全部换掉,可能会感觉温暖很多。可能很难想象,但我保证它可以变得很古典,很Art Deco,同时这种变化会非常自然。”
心头好
1 UMOS by Jorge Moura&Carlos Costa椅子
吴滨偏爱葡萄牙品牌UMOS by Jorge Moura&Carlos Costa,他在一次展会上看到他们的作品。主导设计的两位设计师原来做的是珠宝和服装,并很早就有自己的时尚品牌,后来由于迷上家具设计,关闭了时尚品牌,专心经营家具。吴滨客厅里一把棕色的椅子,一组落地灯,一个身上画着黑色叉叉的花瓶,还有地下室天花板那盏金色的吊灯,二楼楼梯口的小小雕塑都是这个二人组合的作品。
2 Johnny.B.蝴蝶灯
吴滨最初在一本杂志看到,几番搜寻之后却苦于无法在国内买到。最后,通过纽约的朋友才买到。“刚拆开的时候就看到两个大灯泡,心想原来花四万块就买这么对东西,后来把装饰的蝴蝶、蜻蜓装上之后才像模像样,而且与我的装修很符合。”吴滨说。
3 鲸鱼雕塑
客厅里的鲸鱼雕塑是法国品牌ATELIERS的限量产品,价格不菲。
4 羊
吴滨为这个房子专门设计的“羊”,有多种颜色,散落于家中各处。最初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摆设才做的设计,现在,已经有厂家相中并计划大量生产。
巧思空间
石景山区房地局:
你局“关于集体土地入股经营如何办理手续问题的请示”的来文收悉。现就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条、国务院《关于发展房地产业若干问题的通知》(国发〔1992〕61号)精神及北京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等四部门《关于郊区土地开发利用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京政农〔1993〕83号)的有关规定:“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以集体所有的土地资产作价入股,兴办外商投资企业和内联乡镇企业,但集体土地股份不得转让,并按国家有关政策交纳土地使用费(税)。”
兴办内联乡镇企业,应按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第五章的有关规定办理用地审批手续。经依法批准用地后,集体土地使用单位应当在接到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用地文件之日起三十日内,持批准用地文件向当地土地管理机关权属登记部门申请集体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待工程竣工验收后,再办理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手续。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程序与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程序相同。集体土地使用证应发给具有法人资格的内联乡镇企业。集体土地所有证应发给出地一方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近日来,《爸爸去哪儿》在湖南电视台热播,其间的父子深情让我们深深感慨;而另一幅画面常常在学生的家庭生活中不时上演:放学回到家中的他(她),心安理得地品尝着美食,对厨房中的父母熟视无睹;抑或稍有不如意,便对父母大呼小叫……两相对比中,我惊讶地发现:当前中学生缺乏爱的教育的回炉,普遍对父母不尊重、不理解、不崇拜。为此,我班决定利用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感恩教育。
二、活动目的
1.让学生能够体会父母的辛苦,学会感知被关爱的幸福。
2.让学生学会如何与父母沟通,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活动准备
1.故事准备
(1)以《父母的责罚》为题,一部分学生每人准备一则故事;
(2)以《全家福》照片为话题,另一部分学生每人准备一则亲情故事。
2.节目准备
(1)角色朗诵:《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2)表演唱:筷子兄弟的《父亲》;满文军的《懂你》。
3.教室准备
教室前的黑板上用色彩亮丽的美术字呈现本次活动的主题词: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教师准备
《亲情调查问卷表》;主持人串词;多媒体课件。
四、活动过程
1.课前填写《亲情调查问卷表》,为主题活动蓄势
(1)你父母工作的劳动强度怎样?
A.繁重 B.一般 C.轻松 D.不知
(2)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
A.知道 B.知道一个人的 C.都不知道
(3)父母知道你的生日吗?
A.知道 B.不知道
(4)你父母责罚过你吗?
A.经常骂 B.偶尔打 C.轻声批评
(5)对父母不中听的批评,你的态度如何?
A.对抗 B.接受 C.不理睬
(6)你与父母的关系怎样?
A.亲密 B.比较紧张 C.疏远 D.一般
2.激情导入,牵出父子矛盾
伴随着《爸爸去哪儿》主题曲,主持人出场,导入:曾几何时,我们是那样崇拜我们的老爸老妈:他,英俊潇洒,可以刀枪不入;她,绝代风华,会做美味菜蔬。曾几何时,岁月流逝,我们拼命发芽,而老爸老妈却白了头发。当老爸老妈坚定地履行“一生陪你看日出”承诺的时候,我们却自私地成长着,忽略了父母的感受。从大家课前填的《亲情调查问卷表》中发现:父母的贴心关怀,我们理所当然地欣然接受;而对父母的批评、责罚,我们常常是暴跳如雷、强词夺理,甚至一连几天都不理睬父母……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呢?你和你的父母的关系如何呢?
请同学讲讲与父母还有哪些关系紧张的地方?
如果你有以上叛逆的情况,父母会如何惩罚你?请同学讲讲受责罚的故事和被责罚后的感受。
3.倾听心声――我为什么打你
主持人:如果被父母惩罚、责骂,甚至打板子,你一定有些不爽,会怨恨父母不近人情吧。那就让我们站在父母的角度上听听他们的心声吧。请两个扮演母与子的同学上台朗诵《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略)―根据毕淑敏的同名文章改编。
4.剖析自我――我为什么挨打
主持人:是的,打与不打都是爱。在被打事件中,你有没有扪心自问:我错在哪里?相同的错误我有没有屡教不改?
(1)请大家分组讲述全家福中的亲情故事;
(2)全班分享各小组推荐一则亲情故事,并讨论:谈谈自己对父母不同关爱方式的理解。
5.换位思考,学会沟通,学会理解
主持人:我们的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抚育我们成长,这种亲情与生俱来。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琐事常常使父母情郁于中又不得发之于外,而我们的懵懂和自以为是常常是挑起两代人“战争”的导火索。作为子女的我们,是否体谅父母的个中甘苦,又该怎样架起沟通的桥梁呢?
(1)请两位同学讲述他们与父母平等、流畅沟通的故事;
(2)讨论:《爸爸醉酒以后》
喝醉酒的爸爸很(可爱、可恶、可怜)。
学生讨论情景预设:
①猜一猜:爸爸为什么醉酒?
②帮一帮:你是怎样照顾醉酒的爸爸的?
③劝一劝:爸爸,小酌养生,多喝无益。爸爸,我想对你说……
(3)唱一唱:男生表演唱,献给父亲的歌《父亲》,表达孩子对父辈的感恩之情。
主持人:父母的爱很平常,很细微:也许只是一个疼惜的眼神,也许只是一句絮叨的叮咛,也许只是一个夸赞的大拇指……父母的爱很伟大,值得我们一生去回馈。除了用学业的进步报恩之外,我们还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在父母疲惫之时端上的一杯热茶,于餐桌之上奉夹的一筷菜蔬,电视机前礼让的一把遥控,夕阳之下陪伴的一回散步……爱与感恩不必刻意地去雕琢,她就在一笑一颦中,她就在举手投足间,似微风拂面般温情,如清泉石上流的亲密,仿佛春草萌发之自然,正所谓“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
最后,大家齐唱《懂你》,表达对生养我们父母的感恩与爱戴吧!(本次主题班会在深情的歌声中结束)
6.布置作业
[关键词]福建闽南地区;木板年画;民俗生活
中图分类号:J2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272-01
福建闽南是我国著名的木板年画的产地,以漳州、泉州两地为主产地,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著称。年画来源于生活,反应最真实的现实生活,闽南地区木板年画中一些典型的图式,突出反应闽南年画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一、福建闽南年画的题材
福建闽南地区年画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包括天地神灵和故事传说,而且反应现实民俗生活。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一是辟邪消灾、祈福迎祥的福神型门神,如《秦叔宝》和《尉迟恭》、《镇宅老虎》、《狮头衔剑》、《玄天上帝》、《天后圣母》、《福德正神》、《司命灶君》、《宅神》等,闽南地区一直留存着“信巫尚鬼、重祀”的遗风,因此这类年画的市场需求量最大,同时也是保存数量最多的年画;二是取材于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对于底层民众而言,图像比文字更容易被接受,如《八仙过海》、《封神榜》、《雷峰塔》、《陈三五娘》、《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空城计》、《双后奇缘》等,《郭子仪拜寿》是这类画作的精品。三是现实生活和民俗风情,据《闽书》记载:“泉中上元后数日,大赛神像,装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震鸣,一同若狂”,如《端午龙舟图》、《九流图》、《纺织图》等都是此类佳作。此外还有吉祥装饰图案,如《四瑞兽》、《猴鹿斗》等。
二、闽南木板年画中的民俗节庆
年画顾名思义其使用时间多数是在新年,因此,民俗节庆是年画的重要体现内容,这类年画典型的非常多,如《老鼠嫁女》、《龙舟竞渡图》、《九流图》等,画面中不但人物众多,而且描绘细致、表现场面热烈,真切的展现出闽南地区的民俗节庆与民俗生活。《老鼠嫁女》就是其中的典型。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老鼠要嫁女儿,思来想去觉得这个世界上还是猫最厉害,最后决定把女儿嫁给猫。年画中出现的各个角色神情都生动有趣,画面中作为新郎的黄色大狸猫居高临下,对鼠群虎视眈眈,迎亲队伍中的老鼠都表现出不同的神情:有的早已吓得魂飞魄散,意欲掉头,有的想贿赂猫拿着东西亦步亦趋,有的故作镇定……,这是民间艺人对“老鼠嫁女”过程的想象。作者通过夸张的想象,充满情趣的艺术化的展现,大大提升了年画的观赏性和趣味性。这幅画隐含着特殊的文化意蕴,老鼠具有旺盛的生殖能力,古人对此早有认知,因此将老鼠作为神灵加以崇拜,这其实体现的是古人对于生殖力的崇拜。年画《老鼠嫁女》将老鼠放置在“婚嫁”场面中,加强了对老鼠崇拜所代表的生殖能力崇拜的意味。
《端午龙舟图》展现了喧闹、欢乐的民间节庆场景,整幅画分为水上和岸上两部分。岸上一座石拱桥飞跨水上,人潮涌动,摩肩接踵,翘首争看水中的龙舟竞渡的热闹情景。水中更是一派龙舟相互追赶,鼓手擂鼓助威,桨手奋力划桨,一派热火朝天的竞争场面。五月五日端午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一个重要内容,传说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亦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泊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可以说,这幅图为我们展示了闽南端午节活动的鲜活的场景,为我们提供了对古代民俗的直观的感受。
此外,《九流图》为我们展示了闽南地区重阳登高的场景,秋高气爽之际,不分老幼、不分贵贱,众人同赴山林登高望远,一副其乐融融的情景。这些年画丰富了我们对于民俗节庆生活的直观感受,为现代人提供了了解传统文化的真实视角。
三、闽南木板年画中的民俗生活场景
日常生活也是闽南年画的重要内容,这些年画真切的展示出闽南地区传统的生活场景,真实的展示出闽南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劳动状态。《纺织图》描绘了清代妇女们在家中劳动的场景,细致的展示了农村生活的各种细节。年画中有三位身穿清代服饰的妇女,其中一位年老的妇女正在认真的挽线,一名女子正在织布,空闲时间她停下来,侧过身与身后的孩童对话,气氛温馨而融洽。另一名女子正坐在纺织机面前劳作,在她的身旁只母鸡正带领一群小鸡在空地上啄米,一只母猪也带着两只小猪在食盆旁吃食。厨房中炉灶整洁,桌案、烛盏、香炉整齐有序,农家生活的场景如在眼前。《纺织图》画面宁静优雅,是闽南妇女生活的一角,在日常生活中妇女不但要纺纱织布、养育儿童、喂猪养鸡,还要烧火做饭,操持教务,展现了闽南妇女勤劳能干、灵巧聪颖的生活状态。这类社会生活年画,是对生活的直接写照和对劳动者的直接颂扬,是当时社会生活和劳动生活的真实的缩影。
四、闽南木板年画中的历史事件
除了琐碎的日常生活,重大的历史事件也是年画的重要内容。《革军大战武昌城》作者是著名的年画艺人颜镜明先生,年画展现的是时期武昌首义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画面展现的是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士兵们都手持武器,相互拼杀。战斗的双方分别举红色的“十八星旗”和黄色“龙旗”,城内火光冲天,战斗正在进行中……。整幅画洋溢着高昂的革命热忱,展示出作者反对封建帝制、追求民主共和的政治思想。这幅年画产生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之后,爱国民众强烈反对封建帝制和西方列强,对于民主共和产生强烈的愿望。年画简单直观,对于下层普通民众而言是最重要的一种传播媒介,因此这些年画也成为晚晴时期社会变革的重要的记录手段,同时也是下层民众间传播文化信息的重要手段。
《大圣练兵》也是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但是它是以一种荒诞离奇、风趣幽默的形式出现的。这些年画往往取材于敏感话题,主角一般选用老鼠、猴子等,运用诙谐风趣、民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对现实政治进行讽刺。《大圣练兵》描绘的是“齐天大圣”操练猴子的场景。猴子天性本事活泼好动的,但是在年画中在“齐天大圣”的指挥下,一本正经的进行操练,整个场面给人一种滑稽可笑的场面。城楼上“齐天大圣”、“三军司命”的旗峡高高飘扬,两只猴子在城楼上挥旗、吹号,不听话的猴子被按在地上打板子,校场上三只猴子在练习射箭。列士兵穿虎皮衣,手持刀、盾等兵器。从这幅年华中不难看出,作者是借大圣练兵来对现实进行讽刺,“齐天大圣”手下部队举的是“五色旗”,这正是北洋政府的国旗,但是士兵穿着的是清军的服装,作者要说明的是部队只是换了旗号而已,部队仍然是原来的清朝旧部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和中华民国并没有为民众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对于老百姓而言,所谓的革命只是一场“猴戏”而已!
福建闽南地区的木板年画对于民俗生活的展示,一方面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对于了解民俗生活现状是活教材,另一方面年画具有教化意义,对于移风易俗、启发民智,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总之,年画中反映的民俗节庆、社会生活,不但是对生活的直接写照,而且包含民众对于社会生活的取舍和褒贬,这些都是当时的社会生活状态与时代精神的缩影。
参考文献
[1] 陈灵强:多维视野中的大众文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关键词】主持人 说新闻 讲故事 平民化 个性化
一、对“说新闻”的认识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社会新闻。从2002年元旦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的开播,到两年后在全国各地形成的燎原之势,这种带有新闻改革性质的电视栏目的出现绝不是偶然。
说新闻是新闻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的需要。它的最大优点就是贴近生活、贴近受众,表现在有声语言上,就是亲切、自然、明快、流畅,对象感更鲜明贴切。中央台《现在播报》、安徽台《第一时间》、北京台《第七日》等为新闻节目改革树立了榜样。说新闻的这个“说”不能等同于日常生活的聊天,应该是有目的、有内容、有态度,更应该有语言基础和现实基础。同时,要想保持持久的生命力,继续发展壮大,方言“说新闻”节目也必须突破制约自己发展的几个瓶颈。
1、“说新闻”存在的现实基础和主要特点
“说新闻”,特别是方言新闻节目作为一种新的传播表达样式,有其产生的现实基础。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面对央视的强势,相对弱势的地方电视台在栏目制作上,越来越注重选择播出什么样的新闻、如何播出新闻,因此社会软新闻、民生新闻兴起。最近,各个地方频道又开始采用方言播报新闻,例如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的《630新闻》,杭州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等等。该类节目就其目前的发展态势而言,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一定的发展前景。
(1)方言“说新闻”节目发端并非偶然。“说新闻”这种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发端于凤凰卫视,其特点是将人际传播引进大众传播来,强调新闻不是读,而是说和讲。“说新闻”秉持平等互动的传播地位,使用平民视角运用平民化的语言,其风格表现为故事化、生活化和互动化。
(2)节目形式新颖、贴近民生。从新闻学发展的大视角来说,方言新闻的兴盛仍旧属于“以平民视角关注平民生活”的民生新闻改革浪潮。从本质上讲,方言新闻节目与民生新闻并无区别,它们的差异仅在于播报形式的不同。它们最大的相似点就在于,都是以普通民众作为主要的收视群体。所以,无论从节目内容还是节目的形态和包装上,方言新闻节目都沿袭了民生新闻“平民化”的风格。
(3)方言新闻节目存在有其市场依据。著名的媒介经济学家Picard曾经说过,受众最欢迎的节目是本土化的节目,其次是临近地域文化的节目,排在第三位的才是好莱坞之类的以世界娱乐为舞台的节目。本土化的节目因为切合了受众的接近性要求,而必然受到青睐。
(4)方言新闻的节目有其存在的现实土壤。由于中国国情和现实的需要,新闻媒介依然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本质上依然是一种宣传工具。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新闻报道上内容的突破就只能是“戴着脚镣跳舞”,不可能放得太开。这也迫使各类新闻节目的改革必须转而向“边缘突破”――在“新闻表达方式”上下功夫,以方言播的新闻就这样被地方台推上了“新闻改革”的前台。
(5)方言新闻节目有其文化上的价值。方言新闻节目文化上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民间文化承传的价值;二是文化认同建构上的价值;三是文化颠覆与反抗价值。
(6)方言新闻节目在其播报的内容上也有值得借鉴和参考的价值。不同于大多数严肃正统的“硬新闻”,方言播报类的新闻节目在内容上更多的是与普通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新闻等类的“软新闻”、“民生新闻”,更容易引起普通社会大众的兴趣与关注。
2、方言播报新闻节目发展的瓶颈
(1)方言类的新闻节目过度扩散会引发受众审美疲劳。因为商业利益的驱使,各地方电视台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节目内容和形式进行毫无创意的挪借,有的甚至只是同台其它新闻节目的方言化,这样的节目样式势必会引起受众的审美疲劳。业界人士对此不无担忧:方言节目宜精不宜多,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而后又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步入衰亡期。
(2)方言类的新闻节目不能得到大范围的推广。方言作为一个特定区域内的特定文化种类的表现形式,只能在可以了解该语言和该文化的范围内使用,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容易让人误解,得出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方言播报新闻类的节目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会受到限制和阻碍。同时,如果大量使用方言播报,对普通话的推广作用也会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3)方言类的新闻节目流于小气与俗气。语言是思想的家园,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家园。方言类新闻节目的内容大多也是张家长李家短的,眼界不开阔,也不大气。节目虽有较高的收视率,但铸就的是精细与小气的品质。同时,一些俚语、方言在使用上良莠不齐,有很多难登大雅之堂,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
(4)方言类新闻节目容易导致外地人对该城市的排斥感。在一个方言区内,使用本地强势语言的人会有一种心理上的优势,而媒介利用这种语言播报新闻的方式又大大强化了这种优势感;同样,使用另外一种语言的人群会感受到语言上的歧视,这种歧视也会转变成心理上的弱势感,进而产生对该地区的整个的排斥感,这将不利于来自不同区域的组群的交流与融合,更不利于各类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3、“说新闻”本该具有的特色
首先,“说”必须准确。这准确不仅指内容表达要准确无误,更是指语法、逻辑、修辞、字音都不能出错。准确是节目主持人语言的最基本要求。如果把“情系(xi)灾区”念成“情系(ji)灾区”,把“联袂(mei)演出”念成“联袂(jue)演出”,或者读破句,或者有口齿含糊,要费劲去听才能听明白说的内容,那就降低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标准,也降低了节目的质量。这就要求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既要生活化,又要规范化。
二、民生新闻主持人需个性化
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说:“现在的时代已不是故事的时代,而是讲述的时代,故事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讲故事,用什么方式讲故事。”在生活快节奏给人们带来巨大压力的今天,受众更喜欢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心情愉悦的接受新闻信息,而不喜欢主持人正襟危坐、字正腔圆的传统的“播”新闻方式,因为这样给人一种“政治说教”、强行灌输的压迫感。而民生新闻主持人的出现,正是满足了今天社会发展变化呼唤电视节目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因此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除要具备以上的基本素质外,还要在个性上下功夫。
作为地方性的民生新闻栏目,《零距离》和《第七日》正是把握住了受众的心理性,把新闻的表达方式放在了“怎么说”(how to say),而不是在“说什么”(what to say)上,让受众主动摄取而不是被动接受新闻信息。为了将新闻“说”好,主持人孟非和元元可是下了大功夫。孟非每天要读南京市面上的所有报纸,然后在精选出三篇为他的“孟非读报”节目板块准备。元元则有时为了把一个结束语写绝,反反复复改上多遍,直到形成真的“元元语言”。孟非和元元都在“说”新闻,但可能由于性别或地域语言表达上的差异,虽有“幽默+质疑”的共同之处,但两个人“说”的风格却有差异:孟非“说”新闻是“犀利+个性化”的评论,元元则是“宽厚+到位”的绝唱。评论也好,绝唱也罢,孟非和元元干净、利落、朴实、真诚的“说”法,能直接说到老百姓的心窝子里,触摸到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从而产生“替咱们老百姓说话”的意识共鸣和观点认同,拉近了栏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三、民生新闻主持人需有真性情
元元、孟非、阿六头三位主持人的个性化点评在地域新闻中堪称一大亮点。他们的平民情节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幽默风趣、味道十足。他们把通常的事理做软化、拟人化、趣味化处理,另辟蹊径转换角度,不将官话、套话、避免话语霸权。
比如,元元善于在人情味上琢磨,风趣幽默中把该批评的点到为止,讲究“劝服”,如:有人反映,卢沟桥的狮子损毁严重,因为每天一早一晚总有一帮锻炼身体的人把他们当作健身器,有抱着打晃悠的,有拿肩膀撞的,有在上边压腿的。按说这些狮子多少年的风吹日晒甚至战火硝烟都能挺来,这点花拳绣腿应该不在话下,可也架不住这种日复一日的消磨。这些石狮子辛苦艰难大半生,熬到了和平的好年月,就别让他们再接受新的考验了。
这些平民化、个性化的主持语言并不按常理出牌,而是把石狮子拟人化处理,幽默趣说,并不直接“打板子”,而是俏皮地“劝服”,这样更可能产生作用,也在无形中打造了主持人的品牌。
参考文献
①《播音主持艺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②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③徐丹辉:《语言艺术探索》,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④白谦诚、原默,《中国主持人20年》,《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12)
⑤吴郁,《地域新闻表达方式中主持人元素解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12)
我就是石家庄市文联的那个退休老头儿,身体不太好,多年不再写作。几年前意外地收到了一本“《少年文艺》30年精品文集”,其中收有拙作《春殇》,看着编辑部给我寄来的几本《少年文艺》,感慨良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和几代编辑打过交道,和《少年文艺》维系了20多年的友谊纽带。伴着《少年文艺》的长大,自己慢慢变老,想一想,心绪如潮。于是试着写点东西,为《少年文艺》再尽一点力。《绷圈儿》就算是一个老作者了却心愿吧。
绷圈儿是什么?
绷圈儿就是一大一小的两个圈儿,竹条儿做的,能够严严密密地套在一起。把一块布蒙在小圈儿上,再把大圈儿套上去,布就被卡住,绷得紧紧的,平平的。绣花女执它在手,一根银针,几丝彩线,就可以描龙绣凤、展叶添花,尽显女工本领。
廉春就有这么一副绷圈儿。
他的绷圈儿,被姜天麟一屁股坐断了。
廉春十二岁,个子小,教学里坐第一排;姜天麟十七岁了,个子高,坐最后一排。两个人有如此大的“距离”,偏偏非常愿意在一起,除非上课,姜天麟老是往教室前面凑,跟廉春说笑玩耍。
因为廉春的毛笔字好。
姜天麟的爷爷姜恩照把孙子一直留在家里,宁作私塾先生,自己启蒙授业,教他读书写字,讲经学史,后来审时度势,觉得一味子云诗曰、唐诗宋词,恐怕终究不行,还是得上“洋”学堂。无奈带了孙子,去跟若瑟小学商量。若瑟小学是荷兰传教士办的教会小学,答应收姜天麟插班读书。当场测试一下,姜天麟文学文字功底比有些教师也不差。可算术不行,加减乘除尚能应付,四则运算一塌糊涂。于是安排他到初小四年级――廉春那个班――上课。
若瑟小学另有习字课,写毛笔大、小楷。姜天麟有爷爷的传授督导,毛笔字本领了得,放眼望去,全年级全班,只有廉春的毛笔字尚能比美,两相伯仲,于是只愿认廉春为友。
看不上廉春的地方,也有――绣花。一有空,廉春就低头独坐,不言不语,用手执绷圈儿,扯红牵绿。姜天麟想,你再怎么“娇小玲珑”,毕竟是男人,一坐半天,全是描描画画,勾勾挑挑,练那女孩儿功夫,算什么?
“尽失男人本色!”
廉春不理他。
不过后来姜天麟发现,在若瑟小学读高小二年级的廉红,在校庆日、圣诞日联谊会上唱歌唱得非常好听的那个廉红,竟然是廉春的姐姐,忽然就有了态度的大转变,不但不再耻笑绣花儿,反而有意拜廉春为师,也学学执针执线。
“你?做你的公子哥吧!”廉春不教他。
“谁教的你?”
“我姐。”
“让她也教教我。”
“你自己去跟她说。”
姜天麟没有去。
这一天大课间,两个人在操场上疯玩一阵回教室,姜天麟一蹿身,一屁股往廉春课桌上坐去,没注意绷圈儿就在课桌上立着,斜靠着墙。
咔叭,坐断了。
不由得廉春变颜变色,姜天麟目瞪口呆。
廉春的同桌金灿打抱不平,“姜天麟,你光长个儿不长眼睛吗?你得赔!”
转过两天,放学时候,姜天麟和陆石头――两家人是邻居――结伴回家。长街尽头一拐过,看见那棵冬日老槐下面,摆着一副货郎担儿,还有几个女人女孩儿围在那里,翻翻拣拣,叽叽喳喳。
姜天麟目不斜视,只管走,陆石头却一头挤进人堆去了。姜天麟只好站在远处等他,看两只觅食不饱的麻雀跳来跳去,东啄西啄。
一会儿陆石头钻出来,带着一副绷圈儿,踱到姜天麟身边,“要不要?”
姜天麟眼前一亮,哇,绷圈儿竟然可以在货郎担上买到吗?劈手夺过去,“要!”
要是要,没有钱。姜天麟把绷圈儿交到陆石头手上,要他在这里守住,别让货郎走掉,自己一路飞跑回家。
爷爷在正房里写字,妈妈在厨房里做饭,姜天麟悄手悄脚跑进自己房间。赔绷圈儿的事不能让爷爷、妈妈知道,钱的问题要自己解决。他径直奔向那个猪头猪脸的瓷罐,抱起来,又悄悄退出院外,找一个僻静处,啪一声摔碎,把里面往年积存的压岁钱子毛角全拣起来,装进裤口袋,用手按住口袋边,哗啦啦哗啦啦跑回货郎担。
陆石头一个人,枯槐底下陪着货郎。
有限的一捧子毛角,全数起来,竟然能买两副绷圈儿。
“就买两副!”
“坏一个赔两个?亏了!”
“你别管!”
还有余头儿,买了几缕五彩丝线。
第二天,姜天麟把绷圈儿丝线给了廉春。
第三天,廉春又还回来一副绷圈儿,还有丝线,“我姐说,谢谢你。一副就行,多的不能要。”
“真不要?”
“真不要!”
姜天麟打开教室门,就把东西扔到外面去了。
廉春大叫一声,只好跑出去拣。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万籁无音。天地间默默一穹静气。
冬日,夜长夜早。
吃罢晚饭,爷爷在太师椅里读书,妈妈在火炉边做针线,姜天麟在书案边练大字,还有个“陪读”陆石头――有时候,晚上他会过来串门取暖,吃几块云片糕、花生糖。
大房间里,除了火炉上烧水壶里息息水声,几乎再没声响。
忽然就听外面街上似乎有了喧闹,远处正人喊人叫,拍门砸户。
“是何动静?”爷爷放下书卷。
两个孩子都跑出房门,跑向院门,想出街看看。听外面正有咚咚咚脚步声,刚打开门,恰好就跳进一个人来,倒让两个孩子吃一惊。
来人掩了院门,站在门洞里喘气,撩起棉袍下摆,翻过来用里子擦满脸汗水。看了看两个孩子,就问姜天麟:“你爷爷在不在家?”
“在。”
“领我去见他。”
不待领,已经迈步向正房走去。
陆石头拉拉姜天麟衣袖,耳语道:“他是福和隆绸缎庄的伙计,廉春的爸爸。”
廉春的爸爸?福和隆的伙计?陆石头认识他?他认识爷爷?来干什么?
姜天麟摸不着头脑。
关好大门,和陆石头再回正房,看见来人正和爷爷说话,两人果然相识。
妈妈已经退回自己房间,火炉上水开了,爷爷让姜天麟为客人沏茶,姜天麟给他冲了一杯碧螺春。
“这么说要换福和隆的牌匾?”爷爷有些疑惑,“去年夏天我才写过……”
“不是临街的头匾,是里面店堂的二匾。二匾岁月长久,颇显陈旧,敝东家想换换。”
说到这里,外面突然又有了动静,有人把大门拍得啪啪响。
两个孩子又跑去开门。这回一拥而过,冲进来四五个人,一个是警察,其余的是端枪的大兵。警察,姜天麟认识,派出所的片儿警,陆石头的爸爸――他已经过去叫爸爸了――姜天麟就招呼一声,“陆叔叔。”
片警拍拍儿子,对姜天麟点点头,带领几位丘八爷――丘八者,兵也――进了正房。
“姜老爷子,搅扰搅扰。几位老总要查户口。”又转向几位丘八爷,“这位老爷子就是户主,大名鼎鼎,姜恩照老先生。这位是他的孙子,姜天麟少爷。还有个儿媳妇,一家三口,全在!”指指陆石头,“这是犬子,跟姜公子同学,过来一块读书的。”再指指那位来客,“这位是福和隆绸缎庄账房,廉孔明廉先生,他的公子也跟姜公子、犬子同班,都不是外人!”又转向来客,“廉先生来是――”
“陆警官,”姜恩照拱拱手,“廉先生是来找我的,他们东家想换换牌匾,邀我过去看看。”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片警立刻接过话茬,又转向几位兵爷介绍起来,“我们这位姜老爷子,是有名的书法大家,写字高手!市里至少半数商号店铺都请他题字、写匾,门匾、堂匾、柱联、廊联、影壁、照壁,都请他题写,越是大户人家大买卖,越请他写!”陆警官转着身子挥挥手,“几位,看看屋里这阵势!”
不用他介绍,一进屋,几位丘八爷早就东张西望,左顾右盼,目不暇接了。哪里见过进过这样的房间?果然与众不同!
东窗下是一个长长的条案,千奇百怪的砚台、长短粗细的毛笔、高低胖瘦的笔筒,在条案上摆着、插着、立着;镇纸、水盂、墨水钵、搁笔架,许多叫不上名堂的大小物件,在上面挤着。笔筒里的毛笔不算,条案顶头,还有一副紫桐木架,上面挂着几支大抓笔,最大的一支,笔杆有胳膊粗细,挂在那里竟然有一人来高!
与条案成丁字形,横放着长长的一个书案,书案下面,是一个青花瓷的巨大笔洗,书案上则满铺着薄薄的毡条,那该是主家那老头儿挥毫运功的地方吧。
靠西墙,则是一溜长长的紫桐木敞架,书籍、字轴、画轴、纸张、墨块……摆得井井有条。书很多,粗粗一数,恐怕日读一册,十年读不尽,不知那老先生全读过没有。小房小户人家,谁能这样为书籍下功夫?
墙上空白处,拉挂起四个横幅,笔体不同,笔气四溢,隶书沉稳,楷书端花,单书飞纵,行书流畅,看落款,全出自主家姜恩照一人手笔。
最惊人眼的,还是一进门就看见的那一幅长长的条幅,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笔”字,竹字头几近房顶,那一立笔的笔尾,则直刺墙脚,笔势逼人,立笔左边的空档里,另写有两个小字是“书”“法”,笔致就平和安详多了。
条幅两边,一副对联:
以笔写字,以字会友;
凭书觅法,凭法悟生。
读过了,也不甚了然。看罢多时,几位丘八爷先是新奇,不免神驰,慢慢心跳平稳,不自觉轻手轻脚起来,平端的大盖枪垂下了枪口,跟着又挎上肩头。
满堂沉沉书卷气,
一室浓浓松墨香。
这一室一堂的主人姜老先生,头戴瓜皮小帽,架一副青铜镜框的眼镜,正手捋稀髯,口请陆警官和几位兵爷落座吃茶。
几位丘八爷这才回过神来,“不打扰了,”互相道,“走吧走吧!”
离去敲别人家门户去了。
大门口,陆警官转回身叫陆石头,“该回家回家,别老在这里添乱!”
廉孔明廉先生呢,这位账房伙计,又稍坐些时候,夸赞了姜天麟的大楷作业,喝完了杯里的碧螺春茶水,这才拱手告辞:
“姜老先生,那么就请您改日过驾福和隆,敝东专候、专候!”
姜恩照送客房门口,姜天麟、陆石头送到院门口。开了门,陆石头就自己回家,廉孔明走了几步,驻足沉吟,又折身回来,对姜天麟说:“再上学,烦你转告廉春,说我到林西去了。”
姜天麟答应了,直看着廉孔明走进月光外的阴影里不见了,才回身关闭大门。
第二天是礼拜天,不上学。记起廉孔明的话,姜天麟就直奔小山儿。
小山儿,原本只是个小小土山包,渐渐聚市交易,后来成了繁华的市中心,喧闹又嘈杂。街道繁密,拐来拐去,两边拥拥挤挤,尽是商号店铺、影院剧场、饭店茶馆、书场曲棚。稍微宽敞一些的场子,全被耍猴顶竿的、打拳卖大力丸的、拉洋片看西洋景的占了地方,吆吆喝喝,各图生计。路边边地角角,则摆有各种各样的地摊,卖各种各样的东西。
有一个地摊,摊主就是廉红廉春姐弟俩。
铺一块草帘,草帘上再铺一块白布,布上排开他们的待售货物:各种绣品。
扇面鞋面、扁枕圆枕、门帘窗帘、荷包手帕,红红绿绿,倒也好看。
自打那一次雪后,远远跟在姐弟俩后面,来到小山,发现他们的“地摊儿经济”之后,姜天麟就不再耻笑绣花了。盘中苦菜碗底米,竟是姐弟手底来,那是不好嘲讽的!
只是近来风声渐紧,传说战争正在迫近,不免人心惶惶,虽然日子还要一天一天过,市面却收敛不少,显出些萧条。
廉红廉春果然守在那里。
看见姜天麟,廉春很奇怪,就站起来问道:“你怎么来了?”
“我见到你爸爸了。”
“什么?”这一句,让廉红也站起来。
一五一十,姜天麟把昨天晚上的事情讲述了一遍,最后讲到他爸爸去了林西,就明显感到姐弟俩松了一口气。
廉红又蹲下去摆放绣品,一面就多看了这位弟弟的同学几眼。若瑟小学校园里,有时候是会遇到这个圆脸大眼厚嘴唇的初小四年级学生的,只是逢有照面,这高个子男生总会跑开,从不对视对话。
就是这个男生,缠磨弟弟也要学绣花,还是这个男生,又把绣花物件都扔到教室外面!
想到这里,廉红无声地笑起来。
这时候,一个干干巴巴瘦男人,晃晃地走过来,蹲下身,翻拣荷包。
“代卖的,还是你绣的?”
廉红不理他。
“代卖的不要,你绣的我要!”
“代卖的。”
“这么一个好看的大姑娘,自己不绣?谁信?――哪个是你绣的?”
姜天麟本来和廉春在边上立着说话,这时候两步跨过来,横插一句道:“这么多废话!买就买,不买,走人!”
廉春也跟上来,立在姜天麟身边。
瘦男人扬脸看看廉春半大小子,又看看姜天麟半大汉子,就拍拍手,站起来――个子分明比姜天麟还要矮三分――转身晃晃地走了。
廉红又看看弟弟这位同学,看他圆脸紫涨,怒目愤张,就又浮出一点笑来。
晚上,爷爷一面思忖,一面慢吞吞对母子俩说:“不要对别人说廉孔明来过家里。他骗了我!”
“什么?”姜天麟很吃惊。
“我去了福和隆绸缎庄,他们不想换二匾!”
“他为什么――撒谎?”
“怕是他跑进咱家,临时想的托辞。”
爷爷记起福和隆的一个伙计,送他出来的时候,伸出手势,弯起三个指头,只伸着大拇指和食指,小声说:“廉孔明是这个!”
有道是“两头六、捏七、卡八、勾九”,伙计的手势,正是卡八,八,意思是八路军!
“文绉绉一个廉先生,会是八路吗?”爷爷感叹着说出声来,“不知他昨晚会跑去哪里。”
“他去了林西!”姜天麟说。
“你怎么知道?”
“他走时让我转告廉春。”
“去林西了?林西……”爷爷点点头,“你告诉廉春了吗?”
“告诉了。”
“林西,林西,”爷爷自言自语,“前几年,节振国就在林西矿打过日本鬼子!”
“节振国――是谁?”
爷爷依旧自言自语:“怕是和吕正操都有关系!”
“吕正操――是谁?”
爷爷没有回答孙子,只是一路点头,“人物,人物,都是人物哇!――哦,不要和别人说起廉孔明这些事!”
“节振国是抗日英雄,游击队长;吕正操是八路军司令员!”
当姜天麟向廉春问起这两个人名时,廉春立刻就答复了他。
“你――知道?”
“这谁不知道?就你公子哥不知道罢了!”
姜天麟确实是孤陋寡闻。社会上的事情,不一定传到若瑟小学,传到若瑟小学的事情,不一定传到姜天麟耳边。依爷爷的指点,这个孙子应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心无旁骛,只在读书。
“你爸爸是八路军吗?”
“嘘――休得多问,”廉春止住他,停停又说,“八路军现在叫,中国人民,很快就会打过来,打到咱们家门口!”
“打仗,怕不怕?”
“打就打呗,不打,怎么解放?怎么胜利?”
解放?胜利?姜天麟年看着小他好几岁、“娇小玲珑”的同学,惊讶又羡慕。
果然,不久就胜利了,解放了。
1948年12月12日,一觉醒来,人们奔走相告:“八路军来了!”
“怎么没听见打枪放炮?”
“也打了几枪的,你睡得死,没听见。”
“国军跑都跑了,还打什么?”
国军跑了,八路军来了,就这么解放了?姜天麟和廉春都觉得,这个解放不知不觉就来了,不解气。
虽说解放不怎么热闹,姜天麟还是慢慢觉到了解放带来的变化。
学校里,老师们不再打板子,戒尺都不见了;李校长本来是个神甫,再没穿过白圆领黑色长袍,只穿中山装了;原来小教室的唱诗班解散了,学校里另组了合唱团、秧歌队,廉红她们又扭又唱的歌曲是《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体育课上学习打腰鼓、打霸王鞭;班级里收了好几名返读生,曾经退学的孩子又来上课了。也有退学的,廉春的同桌金灿就退学了。金灿的爸爸是旧政府的一个局长,临解放去了北平,再没回来。解放后不久,金灿就和妈妈去了北平找爸爸。廉春、姜天麟几个同学,目送金灿和他妈妈坐上洋车去火车站,挥手作别。
社会上变化也很多。市郊的碉堡拆除了;有时候亮有时候不亮的路灯不再停电了;陆石头爸爸仍然是片警,不再叫警官叫同志了;廉春的爸爸不再去福和隆绸缎庄当伙计,而是当了公安分局的局长……姜天麟虽然耳目闭塞,还是能说出些变化。
终于有一天,姜天麟感受到一个更大的变化。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解放区的歌声唱不完,
呀呼嘿嘿咦呼呀嘿!
这一天放学早,同学们都回家了,姜天麟一面自娱自唱,一面挎起书包走出教室。廉春叫住了他,“我姐要走了。”
霹雳一声,姜天麟大吃一惊,“走?去哪儿?”
“参军!”
霹雳又一声,姜天麟更是一惊,“参――军?什么参军,我怎么不知道?”
“征兵这么大事,谁不知道?就你不知道罢了!”
还是孤陋寡闻。转了几圈,姜天麟突然做了决定:“你姐参军,我也要参军!”
廉春听了高兴,“真的?”
“真的!”
“你敢?”
“我敢!”
大街小巷,左转右转,廉春立刻就领姜天麟走进一个机关大院。在一间贴有“征兵办公室”红色纸标的房间门口,驻一驻足,吸一口气,两个学生敲门告进。
“我要当兵!”姜天麟开门见山。一声喊,完成了姜天麟心里对“兵”和“丘八”认识的本质转换。
一个军人迎上来,一面说欢迎,一面拿个本子说需要登记。
“登――记?”
“就是了解一下你的姓名、年龄、住址――”
“我叫姜天麟,十六岁多,十七岁不到,家住同德里――”
“不行,”军人放下本子,“你个子不低,年龄可不够,十八岁才行!”
不行?姜天麟涨红了脸,看了看廉春,把他一拍,“他姐姐也是十七岁,她怎么能行?她女孩都行,我男人倒不行?”
军人看了看廉春,“你姐?你姐叫什么?”
“廉红。”
“廉红啊,廉红我记得。她是十七岁多,差两个月不到十八。是廉局长亲自领她来报名的。再说她有特长!”
“特――长?”
“廉红能歌善舞,能演戏,部队需要这样的人才。”
“我,我――也有特长。”
“什么特长?”
“我会写字!”
“会写字?”军人笑了,“学生都会写字。”
姜天麟撒眼一望,看见南窗下大桌子上放着红纸、毛笔、墨汁和浆糊,不再争辩,大踏步走过去,拿起纸笔就开写,写的也是“征兵办公室”五个字,写完了,抹上浆糊,拿到门外,在原来“征兵办公室”红纸标旁边一贴。
两个纸标并排一比,高低上下,悬殊毕现!
那军人哈哈大笑起来,“好,果然是会写字!”他走过去,揭下原来的纸标,留下姜天麟的大字,“来登记吧!然后再安排体验、家访――家里大人同意你当兵吗?”
“同意!”
同意?回来一说,妈妈就哭天抢地起来,“你当兵?你能当兵?他爷,不能让天麟去,不能去!”
爷爷开始倒还不以为然,觉得男儿家征战沙场,重整山河,金戈铁马,建功立威,也不失人生正途。看着登记归来、慷慨激昂的孙子,倒有些“吾家儿郎初长成”的惊叹,似乎不再是自己羽翼下的一只缩缩雏鸟了。慢慢转念又想,如果孙子真当兵走了,枪林弹雨且不论,留下的独门独院里,只住一个孤老头、一个寡儿媳,年年月月,日日夜夜,如何处置?何以为家!
在儿媳的哭声中,思来想去,爷爷的天平就斜了,可又觉得,难道能面对部队来的人说不同意孙子去当兵?想去思来,就起身去找廉孔明廉局长。
廉孔明听完笑了,先起身为老先生倒了一杯水,“喝过您的碧螺春,对不起,我只有白开水。”坐下来又接着说,“老先生别着急,参军当然光荣,却要个人自愿、家里同意,何况天麟确实不到十八,又是独子,在校小学生本就不在征兵范围。好吧,我跟征兵办公室那边说说。”
说了,完了,拦下了。
出征日,火车站站台上人山人海。
好多人来为廉红送行。爸爸、妈妈、弟弟,还有廉红高小二年级的同学,女孩儿们又哭又笑,又蹦又跳,黏扯在一起分不开。
廉春告诉姐姐,姜天麟说不能来了,他祝她一路顺风,马到成功!“他要也能当了兵,你就有个熟伴儿了。”
廉红听了,脸色变了刹那,很快又灿烂如花,去和女孩们搂抱了。
参军入伍的快乐,前面新生活的快乐,再前面,一派阳光大道的快乐,让这个新战士的心,怦怦欢跳不已。女孩儿的心,当然已经存储了些难忘的过去,但是,现在已经准备好,去接纳更丰富、更生动的悠远未来!
她不知道的是,姜天麟来送行了。
躲在站台边矮围墙的后面,把两只手肘平架在围架上,左手心压住右手背,再把下巴搁在左手背上,透过两棵冬青树的缝隙,姜天麟默默看着远远的廉红。
看着廉红笑,看着廉红挥手,看着廉红登上铁闷子运兵车,看着火车驶向遥远。
冬日的泪水,刚流出还是热的,流到手背上,就凉了。
多年以后,因为儿子回祖籍投资办厂,一个名叫金灿的台湾老头,也回到自己的出生地。还拉着一个早已退休、现在住在北京女儿家的大学老师,廉春,与他同行。住进酒店,忙着四处打电话联系,又找到七八个退休老头,有曾经的会计、中小学教师、蔬菜公司经理,还有理发师、熏鸡专业户,那个叫陆石头的,是当了一辈子矿工的老劳模。
这一天,皓首白眉,蹒跚一聚。大家回眸远望,看那过去了的若瑟小学,看那过去了的解放,看那过去了的生命时光。
长河流月去无声,沧桑正道,尽刻在老脸上。
廉春问姜天麟:“你是书画院院长?”
“副的。”
“书法家协会会长?”
“副的。”
“如果没有你爷爷、我爸爸将你拦下,果真当兵南下,就完全是另一条路了。”
“生活没有如果。”
老眼昏花的姜天麟,不再是当年圆脸大眼的初小学生,他弓坐在椅子上,手杖直立在身前,右手握住手杖头,左手握住右手背,再把下巴搁在左手背上,一动不动,听廉春讲廉红,像听一个无关的陌生故事。
嘴唇依然厚,却苍白多了,显些病态的哆嗦。
“离休那年就闹了脑血栓,去年又犯了,我去看看,厉害了,右半身不灵活。老姐姐竟然动员全家翻箱倒柜,找出来一副绷圈儿,把轮椅推到窗前,绣花儿!不让还不行,说锻炼手指!”
厚嘴唇动了动,终于哑哑地问一句:“我买的那个绷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