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残疾儿童心理疏导内容范文

残疾儿童心理疏导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残疾儿童心理疏导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残疾儿童心理疏导内容

第1篇:残疾儿童心理疏导内容范文

“世上只有人医狗,闻所未闻狗医人。”当很多城市出现“狗医生”后,一些市民由此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人们期待“狗医生”来看病,这是不是也从一个侧面向医疗行业发出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的呼唤呢?

新闻回放 最迷你“狗医生”出炉

2009年10月上旬,广州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狗医生”选拔赛。当天有25只狗狗在主人的陪伴下前来应考。考试分三部分,总共10分钟,内容却堪称“苛刻”:考官对狗狗又掐又拍,拽毛、扯耳、压头,对着狗脸吹气,干扰狗狗进食,连狗狗走路时,都会突然遭遇考官的怪声吓唬。

由于“狗医生”的“病人”们多是老人和残疾儿童,揪毛、拽尾巴等都是它们“出诊”时可能遇到的情况,考试就是为了测验它们能否在上述情况下忍着不发“狗脾气”

在古代牧羊犬、金毛寻回犬等大型犬居多的候考区内,体形娇小的“朵朵”格外显眼。据组织方亚洲动物基金(MF)的工作人员介绍,吉娃娃这种小狗通常性格活泼、敏感、容易被激怒,不胜任“狗医生”的工作,但“朵朵”的表现地出人意料,哪怕遭遇考官揪毛的“酷刑”,还是忍着一声不吭,具备“行医助人”的素质。

由于“朵朵”体形实在太娇小,象征“狗医生”行医资格的最小号红领巾套上它的脖子,都显得太宽松,组织方只直千为它重新量身定做“米你版”红领巾。

最终,当天共有11只小狗司关成功,成为新任“狗医生”。据亚洲动物基金工作人员介绍,加上新科成员,广州迄今已有44只慰藉人类心灵的“狗医生”。“狗医生”一个月“出诊”五六次,定期探访多家医院、老人院、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和自闭症儿童学校,给患者带来欢乐。

趣闻 “狗医生”能帮主人嗅疾病

英国达拉谟郡布兰登市53岁糖尿病患者保罗・杰克逊经常会因血糖过低而突然虚脱,陷入昏迷。自从他养了一只宠物狗后,就再也没陷入这种致命的突然昏厥了。因为这是个尽心尽职的“狗医生”,它拥有一种神奇的本领:每当保罗的血糖降到危险水平时,它就能嗅出某种气味变化,从而吠叫向主人报警。

保罗在6年前患上了糖尿病,每个礼拜几乎都要突然昏厥三四次。每次当他在家中发生晕厥后,他27岁的儿子詹姆斯和22岁的儿子奥利弗都会不断用手拍打他的脸庞,或掐他的人中,直到他苏醒过来。

此后,保罗养了一条6岁的宠物狗――博德牧羊犬“丁克”。丁克具有一种神奇的本领,每当保罗体内的血糖降到危险水平、即将陷入昏迷前几分钟,丁克就会闻嗅出某种气味变化。每当听到丁克朝他汪汪大叫,保罗就会喝下一大杯含糖饮料,或大嚼几块巧克力糖,从而使体内血糖含量上升,防止自己陷入突然的昏厥状态中。

发现丁克具有这一神奇的本领后,保罗立即和英国白金又郡艾斯伯雷市的“英国癌症和生物嗅探狗”组织取得联系。该组织专门训练像丁克这种可以帮助疾病患者的“狗医生”。有专家认为,丁克是一只天生的嗅探犬。

在英国,除了丁克拥有这一神奇的嗅探本领外,还有另外6名“狗医生”正在接受特殊训练,从而可以闻嗅出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变化。

焦点 狗医生,一剂特别的良药

初听到“狗医生”这个名称,竟然产生出种“狗当医生,人何以堪”的感慨,但随着对“狗医生”这个计划项目的深入了解,也逐步对“狗医生”项目有了更多的认同。

事实上,“狗医生”计划是亚洲动物基金从1991年开始推广的一个动物治疗项目。与伴侣动物共同生活可能会为人类身心健康带来种种好处,例如有助于减少孤独感和抑郁情绪、提供社会支持、减缓压力、提高生活幸福感等等,甚至有助于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等不良生理指标水平。

1998年,“狗医生”正式出现在中国。通过选拔性格温顺的狗狗,让它们去医院慰问病人,去老人院看望老者,去特殊学校跟孩子们玩耍。因为,犬的治疗作用已经被医学实验所证明,犬对治疗抑郁症和孤独症(自闭症)有良好的疗效,并有助于慢性病人的心理治疗。国内外已逐步开始在老人中心和孤儿院开展利用犬协助治疗的项目。

其实,利用伴侣动物治疗由来已久,医生狗行动已有30年的历史。在许多国家,最早用于辅助健康的动物往往就是养在门诊室内一只漂亮的小鸟或鱼儿,欣赏它们的姿态可镇定病人情绪,使他们在候诊过程中放松下来。在老年人康复中心,伴侣鸟可明显减轻老人的沮丧情绪,鸟雀喂养中心可安装麦克风,以便让行动不便的人也能听到鸟的鸣唱。在这种场合下,仅仅动物的存在就可起到积极影响。

医生利用动物去完成各种工作,克服病人的临床恐惧症,教病人走路和讲话等技能,培养适当的社会行为等。目前动物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治疗场合,包括监狱、老人院及特殊学校,也用于各种残疾人的治疗。在这些场所,动物可引导一些特殊人群付出和得到爱,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责任感和成就感,以及被需要的感觉,从而促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健康交流,早日和谐地融入社会。

在香港,“狗医生”是政府承认的社会福利项目,全港有2DO多只狗医生定期探访60多家机构,狗医生改变了许多香港人的生活。一位癌症患者在临终之前打来电话,希望狗医生最后再探访他一次,这表明狗医生对病人有着多么不同寻常的意义。狗医生不能治好他们的疾患,却能了却亲爱朋友的最后一个心愿。

在北京朝阳区新源西里小学特教班,曾经做过左脑切除手术的小妍同学一瘸一拐地走到狗医生身边,一边抚摸,一边亲切地问候着……

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的36名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在和狗医生相处后,有的怯生生地摸起了狗狗的鼻子和耳朵,有的热情地拥抱着狗狗。这些从不参加社交、几乎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的孩子终于有了主动交流的欲望。

在上海虹口区密云特教学校,36只经过挑选的伴侣犬定期来校为全校总共有180名智障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行动不方便的孩子们在与小狗的玩耍中,一个个原本木讷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在成都华西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姑息关怀病房,曾经流浪的医生狗大理主动和一位老婆婆握手。早已被疾病折磨得神疲体乏的老人高兴地拉住大理的爪子,轻声说:“乖宝宝,奶奶真喜欢你,看到你,奶奶还能多活几年。”病房李主任表示:“狗医生让每个病人都暂时忘记了痛楚,给病人带来了关怀和鼓舞,这是一剂特别的良药!”

当然,狗医生并非万能的,未必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人群,但确实有程度不一的辅助治疗作用。专家把狗医生带来的效果归功于狗的“非歧视性”,他们认为,精神紧张会使病情加剧,因此病人通过和动物的亲密接触,会使心态平和,有助于减轻病痛。而狗医生永远不会因

探访对象的外表、病痛或残疾而嫌弃他们,从而使患者建立了信心,重新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和希望。而对于那些自闭症、老年痴呆患者,新奇、特别的交流对象和交流方式,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关注,从而打开他们探索外部世界的窗口。

狗医生计划是从人类的需要出发,利用伴侣动物与人亲近、从不歧视的天性,使治疗效果取得突破性进展。与此同时,狗医生自身的安全和福利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们的出色工作也使越来越多的人们重新审视人与伴侣动物的关系狗是我们与自然界的纽带,人类在利用动物为自己造福的同时,更应该尊重生命,重视动物的福利,因为,爱它们,就是爱我们人类自己。

怕狗的女友,让狗治好了恐惧症

口述/许又常,男,29岁,长沙某医院的外科医生 采访/肖阿勇

那天,陈琳来找我,当她看到我身边躺着一只“京巴”狗时,脸色顿时大变。我对她说:“邻居家的狗。腿受伤了,让我帮忙治治。”我没有注意到陈琳已经面色苍白,浑身颤抖,好像马上要休克过去。我打开身边的药箱,熟练地给狗受伤的前腿上药,打绷带。等我忙完一抬头:陈琳不见了。

我找到陈琳时,她竟然向我提出了分手。我司她为什么。陈琳看着我,眼中渐渐涌出了一层泪水:“好吧,实话告诉你,我有一个怪癖,是没法克服的,也是没人能够理解和忍受的,相信你也会觉得不可思议:我讨厌狗,仇恨狗,格外恐惧狗。我不但没有办法挨近狗,就是远远地看见狗也会浑身发抖。因此,我的生活中是绝对不能出现狗的。”

我无比震惊:陈琳跟我分手的理由竟然如此“怪诞”,生活中的确有些人不喜欢狗,可是不至于像陈琳那样,她好像格外怕狗,仇恨狗,跟狗大有不共戴天的意思。我试探道:“小琳,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恨狗的?不会是生下来就恨狗吧?”

泪水控制不住地从陈琳的脸上滑落下来,原来,陈琳的童年充满创伤,而那创伤跟狗有关!

陈琳4岁的时候,父亲因为外遇要求跟母亲离婚,善良而多病的母亲万般无奈只好同意了。陈琳跟着父亲,父亲跟那个年轻漂亮的女人结婚后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乔小路。父亲和继母百般宠爱小路。小路5岁时,家里买回一只白色的“京巴”狗,小路非常喜欢。

陈琳在父亲的新家里备受冷落。她牵挂着孤独而多病的母亲,内心对父亲一家充满怨恨,她尤其恨她的同父异母弟弟,认为是他抢走了父亲的爱,抢走了她和她亲生母亲的幸福。她看到弟弟很喜欢那条“京巴”,就把对弟弟的怨恨转移到可怜的小狗身上。趁家人不注意,她就踢那小狗两脚,或从它的身上扯下两把狗毛,小狗呜咽着逃开,她却好像看到弟弟被打后痛不可档狼狈逃开的样子,心里有一种报复后的。

有一天,她放学后去探视生病的母亲,母亲病得更重了,抱住女儿流泪不止。陈琳一边安慰可怜的母亲,一边暗暗把泪水吞到肚里。陈琳回到家刚放下书包,继母就让她下楼去遛狗。陈琳把“京巴”牵到僻静处,拴到一棵大树上,随手从地上捡起一条木棍,疯狂地打它,一边打一边叫着弟弟的名字。“京巴”痛得乱叫乱跳,腿被打断了,眼珠儿都被打伤了,流血不止,它拼命挣扎,终于挣开了绳索。血流不止的“京巴”瘸着腿逃走时,回过头来充满幽怨地看了她一眼。“京巴”那幽怨的眼神儿,永远地定格在日后陈琳的噩梦里……

“京巴”逃走时那幽怨的眼神让陈琳恐惧。她在外面徘徊到很晚才回家。家中已是大乱,原来小路趁父母不注意,独自一人跑到外面玩,不想在横穿家门前那条马路的时候,被一辆急驶而来的车辆撞倒。弟弟死在医院的急救室里,临死时他的眼神就像被陈琳痛打后的“京巴”,充满了痛楚与幽怨。看着弟弟的眼神,让陈琳恐惧地后退了两步,她的神经在那一刻产生了错乱,死去的弟弟与逃走的“京巴”重叠在一起,她觉得是她害死了弟弟……

陈琳逃到亲生母亲身边,她不肯再见父亲。她怕见到狗,十自听到狗的叫声,想到狗就联想到死去的弟弟。她读大一时,母亲病逝了,内心深处的自责让她无法再见父亲,跟父亲一家几乎断了联系……

陈琳患的是典型的单纯恐怖症。所谓单纯恐怖症是指病人对特定的事物、活动或人际关系产生强迫、持续而且不符事实的极端害怕。患者明知这种害怕与实际的危险性相比,是不合理的、不当的,但还是不能自控地害怕,从而对害怕的特殊物体、活动或情境产生回避行为。陈琳弟弟的死、童年充满创痛的经历,均与狗有关。随着岁月的流逝,创伤被深埋于心底。陈琳表面若无其事,可是一旦接触到跟狗有关的事物,或者看到狗,就会触及内心旧日的创痛。陈琳怕狗、恐惧狗、仇恨狗,都源于她极力想避免触碰内心的创痛。

我对陈琳进行了心理疏导,告诉她,弟弟的死是个意外,与她童年时期对弟弟的忌恨及虐狗行为毫无关系,让她卸下心理上的包袱。我力劝陈琳主动接触狗,通过直接面对恐惧的对象,来克服和减轻内心的恐惧,从而增加自信心,直到打破由于逃避方式而形成的恶性循环,恐怖心理就会消失

陈琳决定接受我的治疗方案。我每天都用手机给“京巴”狗拍几张照片,带到陈琳的面前:“你看,今天‘京巴’站起来了,能一瘸一拐地走路了。”“‘京巴’的伤全好了,你看它的毛色多漂亮,身体的骨骼多匀称多优美,它看着我们的眼神多温柔……”

陈琳最初面对“京巴”的照片时还很恐惧,但她渐渐地能坦然接受了。一天,我把欢蹦乱跳的“京巴”带到陈琳面前,陈琳先是惊叫一声,后退几步,半个小时后,她终于怯怯地伸出手,试探着抚摸起“京巴”来,“京巴”亲热地对她叫着,与她戏耍在一起……

“狗医生”,让女儿摆脱了自闭

口述/秦姣月,女,33岁,公司副总 采访/张治敏

4年前,我自费到澳大利亚留学深造。在熬过了最初的艰难期,手里有了一定的积蓄后,我把6岁的女儿与在国内大学教书的丈夫接到了悉尼。

女儿在国内时非常活跃,整天唧唧喳喳说个不停。然而,自从她在悉尼上了幼儿园后,因语言问题,女儿很难与小伙伴们沟通,而当地的一些孩子对新来的同学并不欢迎甚至故意孤立她。受此影响,女儿从前的活跃性格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在学校里整天阴沉着小脸,性格变得忧郁不安。于是,放学回家成了女儿最快乐的事情,因为她可以与尚未找到工作的妈妈一起玩乐。

此时,一向渴望事业发展的丈夫觉得在澳大利亚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决定回国重执教鞭。失去爸爸的关爱,女儿变得愈发孤僻。

两个月后,我突然接到校方的电话,让我赶紧到学校一趟。我预感不妙,当赶到学校时,我几乎认不出女儿,女儿见到我一句话也不说,拉她时也使劲往后缩。据校方反映,女儿在学校从不跟别人玩,也不跟人说话,喜欢一个人发愣发呆,近来更加严重。校方建议我带孩子去医院找心理医生看一下。

医生通过询问后诊断女儿是自闭行为,他建议我中断女儿的全托,并尽量多抽出点时间与女儿沟通交谈。事到如今,我还有什

么话好说,惟有尽我最大的努力医治好女儿。我一边将这个消息告诉国内的丈夫,一边按医生的指示开始了漫长的治疗过程。

我抽出很多时间陪女儿聊天,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女儿仍旧不言不语,直到遇上了那只可爱的小狗……

再次复诊时,医生建议我每周六带女儿来参加一个活动,说这会对孩子自闭症状的恢复有很大作用。星期六,当我怀着好奇的心理领着女儿来到医院时,心理医生把我们领到了一间房里。进门一看,好几只非常可爱温顺的小狗与几个孩子正在戏耍着,医生对一位女士说了些什么,然后就离开了。那位女士抱了一只小狗走到女儿面前和女儿说话,并让她和小狗玩。起初,沉默寡言的女儿有些害怕,但在那位女士的鼓励下,女儿试探性摸了摸小狗,见小狗不但没咬她,反而亲热地摇着尾巴,女儿胆子越来越大,很快就和那只小狗玩成片。

奇迹出现了。在第三个星期六,也在那间房里,女儿竟然与另一个也有自闭行为的男孩用不太熟练的英语交流起小狗的可爱来,在回家的路上女儿也不停地向我说狗的趣事,一改以前不言不语的态度。我欣喜若狂,将情况告诉了医生,医生微笑着告诉我,女儿的自闭行为已得到纠正,帮助女儿从自闭行为中走出来的可爱小狗是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提供的“医生狗”,这是一种专门帮助人们走出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呢。

哦!原来是这样。女儿的自闭症状消失后,又回到原来的学校。有前车之鉴,我总是尽量抽些时间来陪她,而她自己也顺利地与同学们融洽地相处了。

半年后,我的学业顺利完成。临回国前的个星期六,我特地带上女儿去看望了那只帮女儿战胜自闭行为的小狗和它的主人――一位善良而又不知姓名的女士……

旧闻新知 哪些狗狗能做“医生”

早在1991年,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就发现:“许多患者与一只小狗或小猫相处仅几个月,原先的顽固性病症,如偏头痛、腰背疼痛就会得到减轻。”某项研究也表明伴侣动物对儿童心理有重要治疗作用,小动物可使人的感觉改善,使环境显得更安全。儿童孤独症患者长期和小动物接触交流,慢慢就愿意与人接触。因此,“医生狗”确有可取之处。据了解,在国外,“动物疗法”是很受欢迎的。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社区里,不但小狗,海豚、马和兔子也可成为对人们有所帮助的“动物医生”,在我国的香港地区也有类似情况;最近北京的几个社区已开始了这项公益事业的尝试。

但要提醒的是,虽然“动物疗法”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和转移患者的孤独与病痛,但它毕竟只是一项辅助疗法。最根本的疗法应是我们自身多奉献爱心,多给患病亲人一份关怀和抚慰,并在医生的治疗下,让孤独无援的感觉远离他们,使他们走出自我封闭心理,发展与别人共同劳动和与他人亲近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有此疾患的亲人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快乐。

并不是每只宠物都能做“医生”的。据介绍,除了脾气温顺、愿意并容易和人接近等条件,“狗医生”还得具备特别强的忍耐力。凡健康活泼、脾性驯良的狗,不论血统、不分肤色,都可以参加“狗医生”计划。由当地动物福利组织推荐,合法注册、防疫的狗在主人的陪同下,经过兽医和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代表接受身体和性格检查,获得“狗医生”行医证明和牌照后,才可投入服务。

如果狗狗已经绝育或愿意接受绝育手术,年满两岁或者两岁以上,愿意接受AAF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健康体检以及评估其性格和服从能力,就可以报名。不过要想成为狗医生,还要符合三个条件。

第一,眼睛、牙齿、耳朵和皮肤状况良好。看起来健康、友善和轻松。

第二,对狗做拉耳朵、捏皮肤、拉尾巴、向狗狗脸部吹气、触摸脚爪等各类可能触痛狗狗后背和臀部的动作时,小狗无反抗。面对食物时必须能保持镇定,即使在被逗弄时也不能扑抢食物。

第三,乐于接受指令,能在主人用狗绳牵引下安静地行走,并且能服从基本的“坐”、“停”、“来”指令。

如果有下列表现,则不适合当“狗医生”

1、持续的吠叫或哀鸣。

2、显示出强烈的领地行为。

3、面对其他小狗时显得好斗。

4、对食物或玩具具有强烈的占有欲。

5、表现得焦虑忧愁。

众坛纷说 用“狗医生”看病,说明什么

应引起医疗机构的反思

市民薛一帆:按照现代护理学的要求,护理人员的职责不光是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关注病人的身体康复,也要关注病人的心理调节,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关怀。但现在,医院的护理人员常常只是应付日常的治疗工作,病人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正是“狗医生”一出现即受到人们欢迎的原因之一。但愿“狗医生”的出现,也能引起一些医疗机构及相关人士的反思。

请理解病人的需要

市民方濯:为病人请最好的医生,让病人用最昂贵的药物、住最高档的病房,有些人以为这就是对病人最好的给予。殊不知,一些重症患者走到生命路程的最后一段,需要的已经不仅是用药物和器械来延长生命,而更是盼望用快乐、幸福的感受使生命的质量得以提高。“狗医生”的出现,也是对人性的关怀。

不如多培训一些护工

市民曲兰:培训“狗医生”,恐怕费用不菲。不光平时要喂养、照看,还要随时保持宠物的清洁、健康。至于训练“狗医生”和病人相处,更要投入许多人力、物力。然而,如果培训一批护工或组织一些志愿者与病人进行情感交流,不仅同样能缓解病人的孤独感,抚慰他们的心灵,而且投入的成本应该会比培训“狗医生”小。

探索治疗方式多元化

市民宁波:“狗医生”也好,“猫医生”也好,其实都是“宠物治疗”,这在国外已不鲜见。在许多发达国家,独居老人就多以养宠物作为排解孤独的办法。冠以“狗医生”的称号,有夺人眼球之意。但从治疗角度出发,这却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是对治疗方式多元化的一种有益探索。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而如今的一些医院,大都只注重医疗方案和护理程序,往往忽视病人的心理调节。用可爱的小狗担任心理疏导师的角色,不仅有助于病人保持良好心情,活跃病房气氛,而且可以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常规治疗的效果。此外,宠物“医生”还可以帮助患有智力障碍和孤独症的孩子,这些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遇到了障碍,但却能在同宠物玩耍的过程中逐渐开启心灵的大门。因此,我们不妨训练更多的“狗医生”、“猫医生”,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相关链接:动物疗法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