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互联网经济研究范文

互联网经济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经济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互联网经济研究

第1篇:互联网经济研究范文

>> 互联网+背景下微商与电商消费的对比研究 基于我国电商模式的互联网金融研究 基于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研究 基于“互联网+物流”视角的电商物流课程群建设研究 基于电商平台的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经济研究 基于互联网+O2O电商营销模式本地化研究 互联网+时代的生鲜电商发展策略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商智能物流体系研究 “互联网+”驱动下基于物联网及大数据的温州跨境电商发展策略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商发展研究 骨感的电商,丰满的互联网改造 海尔:互联网转身中的电商突击 互联网电商的高速路 互联网航运电商的法律定位 互联网经济下的汽车电商 试论电商平台下的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农业”的农村电商新改革 门户、社区、电商的互联网演变史 “互联网+”视域下的跨境电商生态圈构建的意义和价值研究 新零售模式下的互联网电商创业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url=,2015-09-01

④阿里巴巴产业带[EB/OL].http:///overview.htm?spm=a2621f.7839191.1998810308.453.2eBaGc,2016-01-29.

参考文献:

[1]吴青.信息化视域下的崛起梦――数字湖南建设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2]艾学蛟.紫海战略[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阿里研究院.互联网+:从IT到DT[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第2篇:互联网经济研究范文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互联网+金融”逐渐的进入了社会经济发展中,成为了一种新业态和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有效的利用互联网收集企业的信用数据以及交易行为数据,进而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进行测评,利用资金融通的方式帮助达到标准的个人或企业。国外根据多年的经济得出“互联网+金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但需要在一个制度良好的环境下进行,同时要保证信用数据库的完整、准确。所以“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发展,就应该完善“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发展制度框架,建立健全的社会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更好的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新业态;实体经济发展

2015年4月1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考察了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以及刚刚定调为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国家发展银行,并主持召开了座谈会。在座谈会中指出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加强实体经济升级的发展。作为新业态中重要的措施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在现今社会中更好的加强实体经济升级发展成为了重要任务。

一、新业态与实体经济的相关内容概括

1.新业态的内涵新业态是指基于不同产业间的组合、企业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产业链环节的分化、融合、行业跨界整合以及嫁接信息及互联网技术所形成的新型企业、商业乃至产业的组织形态。形成的原因包括了信息技术革命、产业升级、消费者需求倒逼三方面的因素:(1)信息技术革命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对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信息技术发展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应用促进了新业态的形成。20世纪后期,电子技术的快发展,为新形态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发展进程每向前进一步,都会衍生出能跟上时代的新业态。同时,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相结合也衍生出了很多新业态。尤其是制造行业,信心技术和制造行业中生产性工作相结合,加快了生产工作的工作效率,增强了其在产业链中的价值地位,同时使产业链两端的生产服务环节与加工制造环节分离,使新业态形成。(2)消费者需求倒逼信息技术革命影响新业态的形成之外,消费者的需求倒逼同样也能促进新业态的形成。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不可避免的出现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可度量的低成本扩张之路现象。每当消费者的消费观点变化时,就会导致市场中的需求变化,这就为新业态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3)产业升级随着社会的发展,产业正在逐渐的升级,为新业态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产能过剩的今天,已经改变了以往的观点,不再一味的追求制造的利润,而是在发展渠道创新以及需求的创造成为了重点,加强了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促进了新业态的形成。

2.实体经济的内涵实体经济是指各种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传统的观点认为,实体经济就是指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最典型的有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安装、石化冶炼、种养采掘、交通运输等。实体经济具有主导性、有形性、载体性、下降性的特点。3.实体经济的功能(1)保证消费活动的安全不论在任何时代,人们的生活总是离不开衣、食、住、行等,而保证这些活动能更好的进行条件,就是林林总总的生活资料,这些生活资料是日常实体经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停止的话,就会为人们的消费活动带来了安全隐患。(2)提高人们的水货水平人类在生存的同时,还需要发展,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体经济的发展的越高端,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越好。如果不进行实体经济的发展,就不会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导致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不上去。(3)增强人的综合素质功能在人类的生长中,不止要生活条件更好,还应该加强自己的综合素质。林林总总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实体经济能保证人的思想层次提高,加强了人的综合素质。如果不进行这些活动的化,就从根本上杜绝了人类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互联网+金融”新业态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

在现今的社会中,互联网在全世界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互联网没有地域与国界之分,加快了各国之间的跨国投资的发展。利用互联网信息流通的特性,促进了资金的融通,根据互联网内的资源,来寻找有融资需求的客户并使其达成愿望。在传统的金融中,这些都是无法做到的。

1.使实体经济的发展更加高效和便捷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在一步一步的推动着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使其达到了互联网化。在一些情况下,传统的金融机构无法为个人或企业进行融资,这就需要利用“互联网+金融”对其进行融资,增加了资金融通的新方式,而且这种方式更加的便捷、更加快速。另外,由于互联网没有国界与地域之分,互联网内的信息可以快的传递,这又使金融产品在互联网内可以进行销售,让需要融资的个人或企业有更好的选择方向,加强了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增强了个金融机构的创新意识,进而使实体经济的发展更加高效和便捷。

2.互联网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信用服务在企业融资工作中,企业信用等级决定了其成功与否。在传统的融资中,要对企业建立信用等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导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就使信用等级的建立往往很难开展。“互联网+金融”的使用,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企业在网络上进行销售时,互联网自动的就建立了企业信用数据库,可以使融资机构能直接在计算机上观察出来,按照其信用等级进行融资,很好的解决了一些企业融资难的问题。3.能够有效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在新时代下,“互联网+金融”能产生新的需求与供给,创新成为了“互联网+金融”中的重要内容,只有进行创新,才能跟上社会的需求,客户的需求。在当今时代下,只有不断完善传统的金融机构,使其互联网化,才能发现并解决以前所忽略的客户需求,才能更好的达到客户的要求,增加客户数量。

三、“互联网+金融”新业态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措施研究

1.完善“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发展制度框架在现今社会中,常常会发生非法集资的事件,这不仅使投资者的信心遭受打击,还会严重的影响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发展制度,其中要包括设定平台资质标准、加强信息纰漏相关制度、加强风险控制制度、建立科学的风险数据库以及加强对投资人的保护原则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2.建立健全社会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信用是任何一个企业发展的基础,如果无法评估一个企业的信誉问题,就会使金融推动实体经济的效果大大折扣了。根据国外的经验,应该让各金融机构加强客户数据库的建设,加强金融机构信用数据库的链接,使信用信息能更好的被利用,并且,各金融机构之间进行有效的、统一的评价标准。同时,要建立良好的评级体制与惩奖制度,对信用低的企业进行批评或一定的罚款惩戒,要对企业进行信用教育,加强其守信用的思想,建立和谐的信用社会。才能更好的促使“互联网+金融”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四、结语“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两者相结合才能推动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在当今社会中,实体经济得不到有效的发展,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却相当迅速,这就表明“互联网+金融”还没有对实体经济起到推动的作用。因此,就要加强“互联网+金融”的建设,改善“互联网+金融”的环境,使“互联网+金融”在发展的同时能很好地推进实体经济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文虎.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研究———基于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的视角[J].金融发展评论,2014,02(10):55.

[2]欧阳日辉.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技术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经济社会形态[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0(10):25.

[3]许海.加快互联网金融创新推动实体经济发展[J].中国银行业,2015,05(04):28.

[4]张涛.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监管[J].武汉金融,2016,09(01):9.

第3篇:互联网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经济新常态 模式 现存问题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042-02

互联网金融是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与传统金融的有机整合。主要由传统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组成,其中非金融机构则主要是指以网络金融为主营业务的各类电商企业、网络P2P金融借贷平台,以各类众筹项目为主的网络投资平台,各类理财APP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等。

一、互联网金融现状分析

2016年初,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报告称:2015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交易规模250亿元,较上年度同比增长142%;以此增幅计算,2016年互网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有望突破650亿元。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互联网支付市场稳定增长交易规模达140064.3亿元,同比增长55.4%;2015年移动支付市场持续爆发交易规模达163626.0亿元,同比增长104.2%。全国2595家网贷平台P2P贷款借贷规模达到8000亿元,出现了国内首例P2P行业上市企业――宜人贷,在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问题不可避免,问题平台率多达34.5%;截至2015年底,全国正常运营的各类众筹平台共有283家,新增项目40000多个,筹资总额突破百亿,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理财产品层出不穷,互联网巨头及传统金融机构纷纷推出余额类理财产品,实现规模7.8万亿元,用户数突破2.6亿。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分析

1.第三方支付。所谓第三方支付,即通过非买卖双方的第三方搭建的“支付中间平台”,买方将货款支付给平台,平台为其担保并通知卖方发货,卖方发货给买方,买方验货后通知中间方放款给卖方。这一行为解决了网络消费的信任危机,即买方不愿意提前支付卖方不愿意提前发货。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支付保证后,双方顺利交易。目前代表形式有百度钱包(百度)、支付宝、微信支付、财付通、网银在线、京东支付、小米支付、360安全支付、平安付、快钱、快钱钱包等。目前使用最为频繁,业务范围最广的第三方平台是支付宝及后起之秀――微信支付。

2.网贷平台。网络贷款,也叫P2P(peer to peer)网络借款,网络信贷源于英国Zopa网络借贷平台,随后向全球发展。网贷平台主要是指为个人提供P2P借贷等相关金融服务的网站。代表形式有百度小贷、百度有钱、蚂蚁小贷、投资人人贷、微粒贷、京东白条、互联网金融、小米小贷、平安普惠、万达网络信贷。以微粒贷为例,它是国内首家互联网银行腾讯微众银行面向腾讯用户(微信或手机QQ)推出的纯线上个人小额信用循环消费贷款产品,主要服务对象为个人,实现“无抵押、无担保,随借随还、按日计息”等功能。

3.网络理财。网络理财主要是在信息化时代,用户通过互联网获得相关理财资讯,根据实际情况对家庭资产进行梳理调整的过程,以期获取资产利益最大化。具体包含了理财产品咨询、信息分析、私人订制理财方案设计及金融产品系列服务等。代表形式有百度金融、余额宝、招财宝、理财通、京东小金库、妈妈理财、小米活期宝、你财富、快钱理财、陆金所等等。

余额宝是支付宝打造的余额增值服务。把钱转入余额宝即购买了由天弘基金提供的余额宝货币基金,可获得收益。余额宝内的资金还能随时用于网购支付,灵活提取;现已稳坐“世界第二”的交椅。

4.众筹。众筹翻译于英文crowdfunding一词,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是指一种向群众募资,以支持发起的个人或组织的行为。它主要采用团购或预购的方式,用以支持灾害重建、民间集资、个人创业等各类活动。主要形式有:百度金融、蚂蚁达客、淘宝众筹、腾讯乐捐、京东众筹、平安众+、稳赚1号、360淘金等。其中腾讯乐捐属于慈善众筹、淘宝众筹业务是以回报众筹和捐赠众筹为主;360淘金主要业务领域为文化娱乐和生活消费类;稳赚1号则针对万达旗下商业市场项目等;百度在百度金融开设了众筹板块,主要以影城众筹为主;其它平台皆为全面发展,其中京东众筹发展较为成熟,目前已创新性完成信用众筹、无限筹,京东白条与京东产品众筹项目连通。

三、互联网金融模式现存问题

1.信息技术风险较高。中国信息技术起步相对较晚,发展水平仍处于上升阶段,用以支撑互联网金融的新技术不够成熟。而互联网金融兴起时间较短,各类新生业务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技术开发和安全保障技术发展不够,对抗平台运营风险、黑客入侵风险、病毒传播风险、数据汇露风险等经验不足,缺乏相应的应急措施,严重影响平台运营效率。

2.监管机制不到位。当前互联网金融属新生事物,发展态势基本呈现为野蛮生长。社会大众对其了解不深,越来越多的所谓P2P平台出现,借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实施新型诈骗、非法集资,状况频出。而监管机构尚未厘清自己的职责,尤其是大学校园出现网络欺诈、“裸贷”、“借款3000还10万”等教训统统反映了国家立法不完善,法制监管滞后,监管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3.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互联网金融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相应的从业人员需求也增加,部分从业人员为了追求自己的私利,会将客户信息出售泄露或故意隐瞒风险成本,引诱客户高利借款。更有甚者,在追缴贷款时,采取过激或不法手段,伤害他人。

四、互联网金融模式未来发展建议

1.加速发展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互联网金融安全的决定因素之一,未来金融大数据、金融机构信息化等都有较高要求。因此,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加强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的自我研发,及时更新信息技术,有效抵制黑客攻击、病毒传播等,努力营造互联网金融技术安全环境。

2.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要全面落实国家《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监管责任要求,推进监管制度覆盖,强化准入监管、分类监管、底线监管、协调立体监管的监管思维,构建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监管体系。积极推进相关立法进程显得刻不容缓,需要严格规范平台的筹资项目,加强对于风险的防范,保障授信方的合法权益,实现监管者、平台、投资者的多方共赢局面。

3.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加大专业从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努力提升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水平,切实维护用户的信息安全,不泄露出售用户的个人信息。对于所有的项目要认真说明,不刻意隐瞒回避,积极有效沟通,文明催贷。

新生事物最终需要健康有序的发展,“互联网+”经济新常态必然会加速网络金融的规范运营。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使互联网金融的服务范围扩大,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进一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高兴隆.基于互联网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6(2)

[2] 张健华.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研究[J].浙江金融,2014(5)

[3] 扬一夫.2016:互联网金融监管年[N].金融时报,2016.3.18

[4] 程举.新常态下的互联网金融创新[J].现代经济探讨,2015(6))

[5] 皮天雷等.金融新常态约束下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演变与革新[J].经济问题,2015(10)

(作者单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湖南株洲 412001)

第4篇:互联网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 农业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014-02

1 互联网+概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互联网+是一种先进的生活力技术,是互联网思维下的实践性成果,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而且也带动了其他社会经济实体的发展,激活了经济实体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互联网+也为经济改革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网络平台。互联网+就是通过互联网与其他传统行业的有机结合,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使二者得到深度融合,并为传统企业创造新的发展空间。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象,通过对互联网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互联网融合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并提升整个社会的发展创新力,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2 互联网+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互联网技术是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互联网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运用具有积极的影响力和效果,这是其他技术所无法替代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互联网与农业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扩大了农业的信息化建设,也使互联网技术得到不断提高,不仅满足了农业发展需要,同时也加快了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

互联网+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互联网+能够加快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多年来,农业发展一直处于一个闭塞的信息环境当中,无论是技术还供求信息都相对匮乏,而互联网+则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不仅能够促进农业市场信息互通,使交易双方能够直接实现联系,及时获取信息资料,并根据市场信息及时有效地进行企业经营决策。这样不仅有效地降低了市场风险,同时也提升了企业获利机会,使农业资源得到有效的优化配置,为企业带来了更丰富的经济利润。其次,互联网+能够提高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互联网+作为一新兴的技术手段,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有效地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了农民收入。例如在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中,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供求信息,信息渠道增多,农产品也有了更广阔的销路,有力地保障了农民的经济收益。由此可见,互联网+对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最后,互联网+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互联网+是一种先进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方向转变。互联网包含的内容较丰富,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不同的作用与效果,通过互联网+的应用,能够实现农业信息传播,监测农作物生长情况,对农业生产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等。总之,互联网+能够为农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推动农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3 互联网+与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3.1 农业信息平台整体建设缺乏

虽然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但是由于互联网+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时间不长,所以基础服务设施还较为薄弱,互联网农业信息平台建设还不够完善,例如信息不全面,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无法满足农业人员的信息需求,一些农业难题也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不仅不利于农业信息平台的发展, 同时也制约了农业经济活动的开展,阻碍了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农业信息平台整体建设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 网站缺乏专业人才

互联网+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这就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由于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时间不长,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无法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因此也给农业信息化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也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有真正提高人员专业水和素质,才能有效地普及和应用农业互联网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是从当前我国的农业从业人员整体水平来看,无论是专业知识水平还是整体素质都相对较低,对于新兴事物的理解力和接受程度也较慢,无法有效地适应互联网的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制约影响。

3.3 互联网发展缺少资金支持

互联网是一项庞大的信息系统工程,对于技术、人才、物力、资金都有很高的要求。资金是互联网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持。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城乡贫富差距较大,互联网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受此影响很大,在软硬件发展、信息采集和网络平台运行等方面都受到资金不足的限制,这也直接影响了互联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进程。

4 互联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4.1 加强农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互联网+与农业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加快我国现代化r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农业部门要不断完善互联网信息体系、加大资金投入、优化网络环境、减少运行限制,使互联网平台更加开阔,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其中,加强网络宣传力度,同时在保证网络安全的前提下,使更多的农业从业人员参与网络平台建设,获得更及时准确的农业相关信息,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是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应加强农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生产、建设过程中不断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另外,要不断加强我的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研究探索新的生产技术和应用设备,为农业与互联网的有效融合打下坚实基础。

4.3 培养互联网+专业人才

互联网技术对人才的需求较大,但是目前我国的互联网专业人才缺口仍然很大,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因此,高校要加强互联网+与农业相结合的专业教育,开设更多相关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在实际教学中,高校要向学生展示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成果,培养学生努力学习互联网技术,并应用到农业经济发展当中,通过培养专业人才,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技术储备。此外,还应当培养更多互联网农业技术人才,通过对农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养,使他们了解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去,加快当地的农业发展进程。

4.4 加快农村互联网平台发展

农村互联网平台是农业经济发展与互联网+融合的重要渠道,只有真正构筑优秀的农产品产销信息平台,才能将更丰富的农产品宣传出去,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农产品。此外,互联网平台还应加强物流、产品安全检测、自动识别等技术支持,使互联网平台更加完善,有效地解决信息不畅、农产品滞销的问题。加快农村互联网平台发展,能够最大化地实现农产品的物流、配送和仓储管理,进一步宣传和推广了农产品,同时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运营成本,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雅雯,余国新.农业信息服务供需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新疆784个样本农户的实证调查[J].调研世界,2015(4):41-46.

[2] 刘子飞,王昌海.有机农业生产效率的三阶段DEA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7):105-112.

第5篇:互联网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经济;电子商务平台

1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同时也为农业的发展带来不小的机会。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条件,推动农业的精准化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开辟网上的销售渠道,扩大销售的范围,提高农作物产品的经营效益,推动农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2“互联网+”概述

“互联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是和互联网时代下的各种信息技术的创新有着紧密的关系,比如经常说到的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等。正是由于这些技术的存在,使得互联网技术有着更大的灵活性,能够和不同的技术不同的行业联合起来,进行技术的升级和改造。一些和互联网技术联系起来的行业在自身的行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使得这些个行业的生产力都得到技术的飞升。实体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联合,能够有效地促进这个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及技术创新,进而使得生产也得到一定的创新。

3“互联网+”时代下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3.1传统观念的约束

对于“互联网+”这样的概念许多人还不是很清楚,毕竟是这几年最新出现的事物,在网上进行农作物产品的销售也是最近几年在农村出现的现象。互联网销售和传统的农作物产品销售相比较有着许多益处,但在农村地区,农民一般都是文化水平不是太高的人群,对于网络信息技术不是很了解,并且他们一辈子都是采用传统的交易方式,很少能够接触到在网上交易情形。因此,对于他们而言,不信任网络交易。接受能力比较差,甚至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由于地域以及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没有办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下从网上获取有用的信息,不能及时了解市场的动态,因此限制了互联网的销售模式。[1]从经销商方面来说,在进行农作物产品的经营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只是注意考察短期的利益,但是对于网络销售而言,这样的模式常常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许多的经销商由此打消了这个念头。从客户的角度来说,购买农作物产品还是喜欢直接可以看到的东西,对于网上交易的东西看不到摸不到,持有怀疑的态度,严重阻碍了网上购物的发展。

3.2“互联网+”难以打开销路

人们都已经习惯了传统的交易方式,因此,想要从传统的模式中转变成网上的销售模式存在一定的障碍。比如,在线农作物产品的管理以及交易和平台维护等方面的问题以及投入多少的人力、财力等,这些都是阻碍网络销售的问题所在。比如,目前河套地区向日葵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意识薄弱,品牌化程度低,[2]人们还没有完全的适应网络购买农业类商品的模式,因此,要想使得在网络上进行农作物产品的销售是一件需要仔细斟酌的事情。

3.3“互联网+”农业经济收效甚微

从现在的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现在有很大一部分的网络销售平台已经开始进行运营,有的已经向着农作物产品销售的渠道进行迈进。但是在这样的销售平台中,农作物产品的销售平台只是占到了特别小的部分,带来的影响也很小。比如在淘宝这样的销售平台,人们在平台上购买衣服和化妆品以及生活用品比较多,对于农作物产品查询的就比较少了。因此,可以看出的是,即使有了农作物产品的销售平台,但是在这样的平台上,还是宣传的力度不够大,人们对于这方面的了解也不是很多。[2]

3.4“互联网+”网站缺少专业的人才

互联网技术是互联网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条件,这就是离不开大批的互联网专业的人才。然而,我国的互联网发展时间并不算太长,因此,互联网方面的人才还是比较少。专业人才的缺少就导致我国的农业网络相对比较落后。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紧缺的问题就需要提升农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问题。只有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农业的互联网普及和应用才会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提高农作物产品在网上的影响力和销售量。然而从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状况来看,农民的专业技术和素质都不过硬,理解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是不够的,对网络信息的发展接受能力也是比较缓慢的,这对农业互联网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4“互联网+”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

4.1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从我国农业的产业结构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借助“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发展条件能够从根本上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进程,提供必要的农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根据“互联网+”的社会环境特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逐步显现出更具开放性的全新特征表现形式,从而更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作物产品市场的平稳运行。对于“互联网+”时代背景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开放性特点进行分析,提供了更为健全的农作物产品交易环境,充分满足农户对市场信息获取的需要。农户通过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及时掌握农作物产品交易市场的各项实时数据信息,按照政府机构的宏观调整方针政策,从而实现自身种植规模以及经营战略的调整工作,更好地抵御农作物产品市场的效益波动。同时,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将当前农业市场信息资源按照数字信息化的方式完成高效率的资源整合,从而确保农业产业结构更好地呈现综合性特点,实现农作物产品交易相关联市场的信息资源共享,提升农业运作模式以及生产模式优化效果,努力发展智慧农业。对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性特点,在充分落实高效便捷的智能化农业管理,开展农作物产品的研究活动形式,增强农作物产品附加值效用,更好地推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进程。

4.2实现向技术型农业转变

在当下“互联网+”时代背景要求下,必须从根本上发挥农业经济的引导作用,逐步实现农业经济的技术转型过程,从而确保信息技术应用和生产运作的高效性功能发挥,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速率以及发展质量水平。随着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技术型转变进程的持续推进,传统的生产运作模式已逐步被取代,农作物产品种植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对开展农作物产品的电子商务生产模式具有重要建设性指导意义。对于当前我国所处的市场经济体制宏观环境氛围,加大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含量,从根本上更好地满足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趋势性发展需要。由于我国很大一部分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掌握程度普遍偏低,农作物产品种植的技术理念以及方式选择缺乏新颖,若依然采用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运作模式,会严重阻碍我国农业经济的数字信息化的发展规律,继而制约我国农业经济整体的发展质量水平。通过应用“互联网+农业”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农业经济技术化发展与时代进步不相适应问题的同时,更好地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持续稳定性建设过程。

4.3有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由于“互联网+”本身能够为农户们提供更为专业全面的农作物产品的数据信息,确保农户能够根据自身所种植农作物产品的市场需求及时地完成营销战略任务目标调整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结构所独有的灵活化变革效果,也有利于提升农业经济整体的效益水平。农户通过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获取所需的生产运作技术知识内容,转变落后的生产运作模式,在根本上提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效率。因此,充分发挥互联网络的科学技术,在根本上推进我国农业经济获取稳定的发展动力支持,维护农业等农作物产品的营销策略需求尽可能地得到满足。农村地区种植户通过推广使用农作物产品的电子商务运作模式,实现农户与消费者之间交流沟通,从而在拓展农作物产品的销售范围以及受众群体等方面展现出卓越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农村地区提升整体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5“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分析

5.1转变“互联网+农业”管理理念

与传统的农作物产品营销模式相比,在农作物产品营销管理过程中引入互联网络信息技术的功能作用,从而为更好地顺应“互联网+”时代特点,所产生的全新农作物产品营销模式。对于此类新兴的农作物产品营销管理模式,为增强其发展的核心动力,需要从转变传统的思维逻辑观念做起,按照认可接受的眼光看待全新事物,逐步树立发展的农作物产品营销观念。也就是说,需要对全体农作物产品营销管理过程的参与者进行“互联网+”时代特质的农业经济全新观念的培养工作,确保具备专业互联网络使用技能的人员得到任用。对于国家政府等宏观层面进行分析,必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注重互联网络应用的思想教育宣传,逐步转变农户、消费者在内的农作物产业销售链参与者的传统农作物产品营销观念。要求农户必须充分了解并认识到“互联网+”对于农业经济体系框架结构中所产生的重要积极影响,帮助农户获取农作物产品互联网营销知识内容储备,提升其互联网农作物产品的销售技巧,从而更好地运用相关知识综合评估判断农作物产品营销的市场规律,显著提升“互联网+农作物产品营销”模式的接受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户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而经销商需要制定长远的农作物产品营销战略,增强“互联网+”时代农业经济认识程度,引导培养农作物产品消费者的互联网络购买消费习惯。[3]

5.2优化“互联网+农业”路径选择

为更好地推进农业经济发展,打破农作物产品市场交易的固有模式,必须注重农作物产品电商平台的建设过程。通过采用多种销售策略方式选择,更好地为农作物产品销售提供资源渠道。

5.2.1创建信息数据库农作物产品本身具有一般性的特点,但是为更好地展现农作物产品的影响效果以及销售数量规模,需要数据库信息资料作为支撑。按照构建数据库的信息资料收集要求,对农作物产品销售市场内多种农户信息资料进行整理,特别是对于农户的初级信息进行合理化的归类。同时,对于农作物产品消费者的初始交易期限,农作物产品购买需求和偏好程度以及交易品种等基本信息进行统计记录,逐步创建形成农作物产品的营销数据库。通过对农作物产品销售全过程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整合以及综合性的深入分析,细化数据库中的农作物产品消费者,挖掘潜在客户,为该类客户的农作物产品消费需求进行量身打造营销策略措施,从而提升农作物产品的销售量,增强农作物产品的销售效率规律探究。

5.2.2创设网络社区选择性创设网络社区,对具有共同消费偏好的人员借助互联网络的技术表现形式进行网络社交平台集合。也就是说,以农作物产品销售为基本核心原则,构建创设网络区域化管理群体,随着该类人群数量的持续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集合潜在的农作物产品消费者,从根本上印证了“互联网+”农作物产品营销策略,成为重点的消费培养对象。同时,引入已经参与农作物产品交易的人员成为互联网社区平台成员,进而开展网络平台区域内的农作物产品交易经验交流,为农作物产品促销活动注入的宣传动力。

5.2.3优化产品包装设计提升产品价值对于“互联网+农作物产品营销”的结构框架体系,将农作物产品包装按照用途细分为运输包装和销售包装两种形式,因此,对于农作物产品的互联网销售平台来说,优化农作物产品包装表现形式具有重要作用。选择性使用相似但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包装,因为“互联网+”销售模式规律下,客户订单的数据信息较多,对同一类型的农作物产品采用相似包装可以有效地节省包装设计费用以及制作成本支出,便于客户能够快速的寻找自身所需农作物产品。更有利于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农作物产品可能存在的艺术品收藏价值需求,提升整体农作物产品档次和品质。除此之外,对于农作物产品的包装优化必须考量消费群体的客观条件需求,所以注重分层级的设定农作物产品包装。“互联网+”时代下,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作物产品销售面向群体范围十分广大,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以及消费偏好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偏远地区的农作物产品包装实行更为保鲜的包装形式,对于有送礼需求的客户匹配相应的礼盒包装等都是更好的提升“互联网+”农作物产品销售量的方式。随着“互联网+”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全新阶段时期,注重营销策略的使用,展现多样化的营销模式,转变传统农作物产品只能采用线下的消费方式观念,注重农作物产品包装的作用功能发挥,从而更好地扩张农作物产品的消费群体范围,通过营销方式提升品牌的价值,实现农作物产品销售数量提升的农业经济发展策略目标。[4]

5.2.4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为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古板的农作物产品营销观念,必须在推进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注重农作物产品营销的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和培育。通过开展农户范围内的培训活动,逐步扩展农户培训内容的深度和宽度范围,增进农户的培训成果,进一步提高农户农作物产品的生产水平,提升农户整体的综合素质知识积累。站在农户的角度上进行分析,本身农户的人员数量较为庞大,但是专业性的人才却寥寥可数,特别是对于“互联网+”的专业知识储备程度不够。因此,增强农户参与全新的互联网络农作物产品销售的培养机会,采用针对性的重点培育形式。对于农业内具有突出作用的种植大户以及农村专管部门机构人员进行前期细化的培育工作,包括农作物产品营销知识的内容讲授以及“互联网+”的综合能力锻炼,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推进“互联网+农作物产品营销”专业人才的培育计划进程,进一步引领我国农村内农作物产品销售的经济发展过程。对于农作物产品营销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分析,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对于此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安排处于初创阶段,但是随着互联网科学信息技术以及农作物产品的销售形势的持续稳定发展,适应农业经济转型的需要,[5]终将有利于实现“互联网+农作物产品营销”产业人才的孵化培育。

第6篇:互联网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

中圖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5.060

0引言

“互联网+”理念早在2012年就被提出,在2015年“互联网+”作为一项行动计划正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意在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的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高等教育作为传统的行业之一,本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环境,“互联网+”的引入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教育双向互动、实时互动的模式,推动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帮助高校打造更科学、合理行业生态。“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核心。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经济学方法论。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解读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并利用经验数据检验经济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我国后,迅速得到我国经济学界的认可,并在各大高校推广普及。在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在第一次会议上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此后各大高校广泛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

1目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课时量不足。《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经典和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理论为导向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既要求学生学好经济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熟练运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分析经济关系,大概需要70个课时。但经过调查发现,国内各大高校安排的课时普遍偏少,在所有985高校中,北京大学课时最高,设置68学时。而一些农业院校计量课时设置更少,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本科计量教学课时平均仅为48学时。课时量的限制给学生学习该课程带来重大阻碍。

其次,课程衔接困难。《计量经济学》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西方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方面基础。经调查发现,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本课程,各大高校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基础知识是比较重视的;而数理统计作为《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能更好的理解一些统计指标、数据的收集、计算方法,更能深入的、全面的解释经济问题的一些数量关系,为今后写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部分高校在数学课程设置与《计量经济学》脱节,如《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在大多数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中,侧重讲解概率部分的知识,对数理统计知识讲解甚少;再如《线性代数》这门课,各大高校在该课程中讲授矩阵及其特点,并未将其与多元回归的分析相结合,以至于大多数学生没法将其与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很好的融合。因此,教师在《计量经济学》课上得花时间讲解有关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因而大量减少对《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计量经济学》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各大高校的基础数学课程教授内容过于简单,与经济学结合不够紧密,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

1.2教学模式传统

其一,课堂教学常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存在大量的模型和公式,这种单一传送知识的授课方式,会在短时间把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从而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理解难度。并且会让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热情低、依赖性强,学生也难以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差。

其二,重理论轻实践。受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针对重点理论知识所有侧重的阐述说明,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理论知识。《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需要学生掌握从选择研究的经济问题、构建模型、到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这些过程。因此,对本科生而言,要学会利用《计量经济学》这门工具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而不是只了解理论知识。

1.3考核方式不科学

大多数高校对《计量经济学》考核,70%-80%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以测试出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在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标是定位在既能掌握其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能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修正,还要求对估计结果进行合理的经济解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而期末考试只能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不能测试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路径

基于《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互联网+”的特性,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1改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

首先,合理安排学时。自克莱因教授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到北京举办《计量经济学》讲学班后,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开始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李子奈(2005)提出本科阶段至少要掌握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经典模型的基本应用,并适当引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在本科阶段需要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学会熟练运用经典的计量经济模型,所学的内容较多。但是从调查的资料看,目前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难以保证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讲授,更无暇顾其次,加强相关课程的衔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数据处理,而且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没有扎实的统计学和数学的基础知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的掌握会很困难。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经济类的招生不分文理,相对而言,文科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花费更多的课时。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无法达到理想数量时,应加强数理统计的教学,并在课程内结合经济现象进行基础的经济数量分析,提升学生对经济数据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计量经济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2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课程内容。在开课初期,教师针对导论和一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章节进行讲授,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初级理论知识。然后利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开设“超星学习通”,将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营造“互联网+”的教学环境,让课堂更加多样化。具体每节课安排如下:首先,提前把每章的重要知识点、拓展学习材料以文档、视频等形式放在“学习通”上,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其次,课中学习讨论,课堂上教师可利用专题和讨论等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四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最后,教师可利用“超星学习通”布置课后作业,针对任务点设置练习题和小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不懂的知识点,学生可反复观看视频及学习材料,还可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和教师实时互动,增加教师和学生互动时间,从而使得学生更有效率的完成测验。

其次,还应优化实验教学。课时量的限制使大多数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建立线上案例教学库,案例以我国经济社会热点问题为主,比如将热议的话题转为案例分析,将这些案例与每一章知识点紧密结合,并适当引导学生在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另外,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形式,引导学生从选题开始,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践调查、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最终形成学术论文,让学生真正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

2.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实施过程化多维考核制度。“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扩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提问或上机演示,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分,避免搭便车现象。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超星学习通”上的学习、阶段性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综合考核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能力。最终成绩可设置成:平时表现(10%)+实验报告(20%)+课程论文(20%)+期末成绩(50%)。其中,平时表现包括“超星学习通”上课程视频的学习、的小节作业以及签到;实验报告布置两个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建立理论模型、收集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完成建立经典模型和非经典模型的全过程;课程论文按学术论文的要求,考察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可采用师生互动评价法,学生自评(30%)+教师评价(30%)+同学互评(40%),从而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充分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第7篇:互联网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 互联网+;UI设计;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6-0130-03

1 引言

随着Web2.0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教育”无疑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它改变了许多固有的教学理念,让教学变得更为灵活、更为自由、更为智慧。UI设计课是目前社会需求度非常高的技能类课程。UI设计理念必须经由实验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意识与操作技能,而传统的UI设计课程实验教学缺少互联网思维,已经不符合移动碎片化学习的需求,逐渐呈现出教学技术陈旧、学生主动性降低、师生交互呆板等问题。“互联网+教育”代表着基于新技术的教学方式演变,可有效改造UI设计课程实验教学模式。

2 实施可行性

“互联网+”手段能否改善原有UI设计课程的实验教学?本文采用SWOT方法分析其可行性。

从优势方面进行分析,互联网+的优势是互动性强,许多“互联网+”产品是学生兴趣的聚合口,如微信。将“互联网+”引入UI设计课程实验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UI设计内容的学习动机。此外,即时交互的特性也能够缓解师生双方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不对等关系[1]。

从劣势方面进行分析,“互联网+”技术一般均需依托Internet,在实验过程中开放网络会成为常态,一部分不专心的学生会浏览与实验教学主题无关的内容。这对教师的实验管理提出严峻的考验,要维持课堂的有序,保证实验流程的正常运行,都需付出更多的努力。

从机遇方面进行分析,“互联网+”如同春风,吹起一池之水,为原来呆板的UI设计课程实验教学带来新的改革机遇。教师可以大胆启用适合于课程的技术手段,设计出符合智慧教育趋势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参与更深层次的探究学习。

从威胁方面进行分析,新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带有一定的未知性,教师较难掌控所有方面。一旦对其管理不佳,则可能造成课堂上的某些失控,对整门课程造成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只要克服实验教学管理、学生动机维持等问题,应用互联网+手段构建UI设计实验教学模式具备较大可行性。

3 实验教学原则

无论采用何种“互联网+”技术手段,无论安排何种形式的混合教学,“互联网+”背景下的UI设计课程实验教学都应遵循以下原则。

技术必须服务于实验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的实验教学虽然是新技术的应用,但并非“为了使用技术而用技术”。每一项“互联网+”技术在引入实验教学之前,都必须经过论证评估。首先对其面向对象、技术特征、教学优势、潜在隐患等进行详细调研,再判断是否有合适的实验环节可以嵌入,最后决定是否将其安排入课程的实验设计之中,确保其能服务于实验教学。

维护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互联网+教育”概念兴起的当下,有些教学工作者看到深度学习机器人战胜人类思维能力等现象,对教学产生悲观情绪,认为“互联网+”将弱化教师地位。然而笔者认为,“互联网+”代表了新型的思维,但是教师地位并未下降,而是在侧面被加强。教师对于整个因新技术而呈现离散状态的教学过程,其引导管理作用变得愈加重要突出。人与生俱来的情感天性,也不可能因为冰冷的显示屏幕而被取代,面授除了知识的交流,还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教师的主导地位在“互联网+”背景下的UIO计课程中仍需维护。

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采用“互联网+”技术的实验教学改革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应能得到某种程度的提升,包括参与动机、关注程度、实践热情、知识内化效率、课程满意程度等。只要是能产生某些方面的助益,对教学过程没有消极影响,均可以考虑引入。如某项技术对于教学设计中的知识表达可能并无太多帮助,但它能活跃学习气氛,提升参与者的自信与热情,即可加入上述第一条原则的论证对象列表。

4 实验教学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的UI设计课程实验教学模式,主要以微信作为贯穿课程始终的互联网媒介,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从基于慕课的自习、混合式实验过程、基于Web教学平台评价、基于开源社区扩展实践等方面展开,其模式思路如图1所示[2]。

基于慕课的自习 实验教学的课前学习主要通过慕课自习实现。教师在第一次课即要求学生必须使用微信关注教师公众号。教师提前一周左右在微信公众号下一节课的知识要点,并提供慕课学习资源的链接,要求学生就实验的知识要点在慕课平台上进行自学。

如下一节实验课的主题是APP UI,教师事先在微信公众号上发送推文,通知学生就APP UI主题进行预习,要求结合教材、图书馆、网络数据库等就APP UI的设计原则、设计风格、设计工具等做一个基本的了解。教师除了预告学习要求,还会提供与APP UI相关的网络参考资源。除了依据课程建设实际情况推送学校自制平面设计类慕课,还会推送中国大学MOOC“人人爱设计”、清华大学学堂在线“视觉传达设计思维与方法”等著名联盟、院校的针对性慕课资源,以解决参考资源有时不够全面的问题。

混合式实验过程 在实验教学开始阶段,教师必须从微信端推送实验指导书,使用简化的流程图等方法告知学生整个实验的步骤,以让学生对实验操作步骤有一个大致的概念,设立实验教学目标与流程,降低部分学生的茫然与紧张感。

如教师推送一个“头脑风暴+思维导图+UI绘制”的流程以及绘制APP UI的重点技巧至学生微信,进行学习任务的预示。要求学生按5~6人分组进行头脑风暴,每组设一位组长以及一位记录员。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写有提示APP主题的卡片分发到每个小组,要求小组就发到卡片主题进行头脑风暴、提炼创意,在讨论过程中成员不得打断发言,学生采用Xmind软件或纸笔等工具提炼创意。头脑风暴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使用Xmind将创意点组织为思维导图,如图2所示,并请创意较好的小组将思维导图成果在讲台上进行讲解。而后,教师要求每个小组分工合作,就APP UI的各个分解页面使用Axure或Sketch绘制APP UI原型。教师在整个混合式实验过程中主要是组织与引导,并视学生的具体实验需求考虑采用Remote Desktop演示重点与难点。

除此之外,师生的讨论有时也使用微信的微现场等功能进行交互,如教师在Web设立讨论主题“微软的扁平化风格UI是否代表互联网的全部扁平化趋势”,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通过微信提交看法,教师则筛选学生讨论意见,将具备代表性的见解“上墙”(展示在页面),并对“上墙”意见进行点评。

基于Web教学平台的评价 教学评价在实验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需有机结合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3]。过程性评价方面,教师通过头脑风暴活动中的组员表现、思维导图的创意讲解、现场互动等形式进行评价。总结性评价方面,教师主要通过学生在Web端提交的作业进行评价。期末总评对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进行加权计算。

限于微信手机端API等问题,移动端提交作业功能仍不成熟,因此,目前实验作业的提交与批改采用的是“课堂派”这种融合PC端与移动端的Web教学平台。教师提前在Web教学平台作业要求,学生将完成的实验成果提交到系统对应任务,教师在平台上实时预览作业并进行打分。因为该Web系统与微信端数据互通,学生可自愿绑定微信至Web系统。绑定微信号的好处是,学生可以通过微信查询作业提交结果以及分数。教师也可以针对作业中的问题进行私信点评,师生间均可以通过Web系统或微信进行站内私信,避免学生因做错作业产生的尴尬感,实际应用效果良好,加深了师生的信任与交流。

基于开源社区的扩展实践 创新创业成为当下高校应用型教育的重点关注话题,因此,本研究除了课堂内的实验,还积极推动课外的实践深化。“互联网+”背景下UI设计课程的扩展实践,主要安排在课后。教师通过微信推送时下具备发展潜力的创新创业项目主题,引导实验过程中感兴趣的学生参与项目实践。此外,教师不定期微信推送开源社区信息(如开源中国社区OSChina),引导学生在课外跨学科跨学院组队,扩展所学知识,并依托科技竞赛、学生科研项目等将其转化为实践成果。教师在这个步骤内充当导师身份,与学生在创客空间等场所进行交流,助其成果孵化。

5 存在问题

“互联网+”背景下的UI设计课程实验教学中,虽然在诸多方面有所改良,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工具并非原生为教学开发 许多好的互联网工具(方法、应用、平台等)无法直接应用于实验教学,降低了工具的适用性与工作效率。原因在于其并非原生为教学开发,部分是中途转型,还有部分至今仍面向其他领域。但一个利好的现象是,包括YY教育、新东方网校、淘宝同学在内等在线教育均对教育市场看好,开始投入开发力度,甚至QQ群等长期未进行教学优化的也推出了教学群功能。

教师对于新技术有抵触心理 大部分教师能接受新技术,却不情愿将其应用于教学。因为,首先这部分付出往往并未计入工作量,教师没有回报;其次,学习技术需要时间,将技术转化应用于教学进而改变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教学习惯,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部分教师产生畏惧心理,害怕在课堂上因新技术应用失误而产生尴尬。这一点仍需要学校对教师进行相应的政策安排,以及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技术能力。

自律性差的学生会影响效果 验教学中教师头疼的往往是部分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如在大班教学小组讨论项目形式中,组内“消极怠工”的学生往往会降低整个小组的凝聚力,影响最后的实验成果。微信、Web等应用的放开,给了学生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自由与资源,然而从事无关事情的学生却会影响整个实验任务的积极氛围。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实验过程,因材施教,引导偏离于任务之外的学生重新回到任务线。

6 结论

“互联网+”应用于实验教学是一种趋势,种种便捷特性为UI设计课程带来新的活力。本研究结合微信、Web教学系统等互联网媒体,采用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等教学方法,目前在实际教学中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学生对此满意度较高,期望能结合更多的“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对于教师及教育研究者而言,“互联网+”本身正在发展,仍有许多特性需要时间去改善,以更好地符合教学需求。相信在未来,随着技术的成熟以及教师对技术的接纳度提升,包括UI设计在内的课程都会形成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

第8篇:互联网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 互联网经济;人才培养;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2015年,“互联网+”进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嘉兴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地,同时,互联网经济被嘉兴市政府视为经济强市“一号工程”并列入“十三五”发展战略。互联网经济必将带动网络基础设施、核心产业、网络应用等方面的重点建设,也势必需要本地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来保障互联网经济转型和维持互联网经济运行。为适应市场对网络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专业教师队伍、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手段等已刻不容缓。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这几年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作了许多积极和有益的探索,初显成效。

一、对接产业,建设专业

(一)紧跟企业转型

专业教师通过“联一企、做一项、结一师、带一批”活动,紧跟行业企业转型。深入行业调查研究,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数量、培养目标及业务规格的要求,了解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人才的岗位知识结构、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素质要求,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专业岗位能力需求,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的经验,加强技术应用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组成由企业人员和高校专家共同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基于专业岗位工作过程,构建出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特征。重建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等7门课程群,完善面向企业建网、管网、用网等岗位群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明显提高。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0%,用人单位满意度在87.88%以上。

(二)建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学校与企业信息互通、人员互聘、资源共享,通过教师走出去、企业专家请进来等方式,加强校企合作力度。与合作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企业提供新生专业认知实习、学生综合技能训练、毕业生跟岗实习等岗位及项目,专业老师给企业提供生产技术支持和服务,强势互补,专兼结合,使专业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完善了递进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时数占专业总学时的62.8%,其中生产性时数占实践教学时数近40%。

(三)形成“建、管、用”专业课程体系

以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与维护为核心,面向三个岗位群:网络工程项目实施与技术服务岗位(建网)、网络运维与管理岗位(管网)、网络应用与技术支持服务岗位(用网)。设立三大课程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组成专业课程体系。对应新学徒、普通技工和高素质技术工程师的职业身份。专业核心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27%,拓展选修学时占总学时数的40%。

(四)建设现代生产场景校内外实训基地

围绕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培养,依据课程改革及实施需要,对接企业生产技术和技能大赛要求,配足、配齐、配优实训设备,满足了学生基础性实训和生产性实训要求。建立了与现代企业生产服务场景相接近的实训场景,形成了锐捷网络学院、思科网络实训基地、H3C网络技术实验实训室等有现代企业文化对接的情境化实训教学环境,保证了专业核心技能实训教学1人1工位。创立1个“校中厂”,承担学院信息化办公设备维护维修任务,新建物联网及网络通信实训基地,进一步完善了专业实训基地产、学、研、训、赛一体的功能。

(五)多渠道提升师资教学团队

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为龙头,选派骨干教师以访问学者身份到国内外重点高校专业研修,以访问工程师身份到地方重点合作企业挂职实践,加快了中青年教师的成长,使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大幅度地提高:专职教师12人,硕士及以上教师占100%,“双师型”教师91.7%;聘请来自行业企业生产管理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12人担任兼职教师,专兼比达1:1。

(六)采用双证书资格

学生毕业资格与社会职业资格挂钩,采用双证书制,即办公应用一级证书及行业资格证书。行业资格证书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络管理员或程序员资格证;华三、华为、锐捷、神码、思科等网络行业网络管理员(工程师)或网络安全员认证证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项目管理工程师或行业项目经理认证证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程监理员、电子商务员(工程师)等。近3年职业资格证率100%。

二、改进教学,提高质量

(一)推进信息化教学

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同时,将“锐捷CCPI”、“华三H3CNE”和“思科CCNA”引入到《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就业通行证”。

第9篇:互联网经济研究范文

一、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对于企业来说,会计信息化运行中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

(一)智能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与数据程序技术的融合,一方面使其具备了会计核算的功能,另一方面具有了管理和控制的功能。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化具有智能化的特点。当前,受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制约,会计信息化具有的智能化特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需要人的操控,只有在人的管理和操作下,才能实现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正常运行。

(二)开放性

在当前环境下,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这是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基础所在。对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来说,由于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进而必然导致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存在开放性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计信息化同样存在开放性的特点。

(三)全面性

从内容的角度来说,会计信息化涉及到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和方法,另一部分是会计实务、会计管理等内容。从实质上说,会计信息化还包括会计的预测、监督、决策等内容。对于企业来说,会计信息化一方面需要简单地应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地构建企业会计信息化。

二、会计信息化对内控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给企业带来便捷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同时也会对企业内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弱化传统的内控效果

对于企业来说,实施会计信息化后,在日常工作中,需要遵守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运行规则,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记账、算账,还是报账,甚至所有的会计工作,都需要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同时受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影响和制约,人员的操作与控制几乎没有任何价值。与当前的企业会计信息化相比,以人为基础的传统的会计内控效果大大降低,这是因为传统的会计内控工作主要由人来完成。与传统会计工作相比,会计信息化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

(二)内控重点发生变化

对于企业来说,按照传统模式组织开展内控工作主要是防止出现错误和弄虚作假,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会计人员的错误。但是,实施会计信息化后,无论是内控的范围,还是内控的内容都出现了不断扩大的趋势,例如,在会计信息化中,一方面融入了系统开发、数据编码等内容,另一方面还兼有修改程序的内容。可以说,会计信息化更加侧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安全性,最大限度确保企业安全运行。

(三)增加了内控风险

对于企业来说,实施会计信息化,其优势主要表现为能够在企业内外之间建立相互联系,彼此之间沟通更加便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会计工作的正常运行,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但是,正是因为会计信息化的开放性,将会进一步增加直接泄露企业会计信息的几率,降低了竞争对手获取会计信息的难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企业的会计信息被泄露,那么将会导致企业处于被动地位,进一步弱化企业的内控效果,甚至制约企业的未来发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内控的具体措施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在“互联网+”背景下,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化优势,另一方面需要采取措施,降低自身的运营风险,进一步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一)完善制度建设

在“互联网+”背景下,中小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完善制度建设,首先,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所谓政策环境就是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将互联网与法律进行融合,借助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其次,清除障碍,在“互联网+”背景下,为了提升自身的内控效果,必须清除内控过程中遇到的一切障碍,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会计信息化内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培养专业人才

在“互联网+”背景下,为了确保会计信息化内控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此需要培养专业人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会计行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进一步增加了会计工作人员组织开展会计工作的难度。会计信息化在人员素质方面对会计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具备专业的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能够灵活驾驭计算机,使用各种办公软件等。

(三)提高信息的安全性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安全性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与传统的会计工作相比,在“互联网+”时代会计工作将会面临更大的信息安全问题。这是因为,“互联网+”时代的会计信息更容易出现丢失、篡改等,进一步降低了会计工作的安全性。为此,首先会计工作人员需要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其次组织好信息安全工作;最后建立健全信息安全预警系统。借助以上措施,进一步有效保护互联网信息存储、传输、处理,以及使用的安全性,一旦会计信息遭遇病毒的侵犯,或者出现漏洞,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进行实时的处理,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性。

(四)改变观念

在“互联网+”背景下,每个人都有责任推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同样道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有责任将“互联网+”融入到自身的日常工作中。对此,我们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加强学习,将互联网运用到会计工作中,面对“互联网+”的环境,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最大限度地做好企业会计信息化内控工作,进一步推动企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