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集体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
案例1:在探究“中和反应后溶液成分”实验时,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探究.
【问题提出】学生进行中和反应(用稀盐酸滴到含有几滴酚酞的NaOH溶液中),善于观察的学生发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时,各组所耗盐酸体积并不相同,问溶液里的成分(水、酚酞除外)有哪些?
【猜想假设】①酸碱恰好完全反应:NaCl;②可能酸过量:NaCl、HCl;③有可能碱过量:NaCl、NaOH.
此时,有些学生反驳: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反应后溶液不可能显碱性,如果显碱性,溶液仍然会显红色,因此将猜想③排除.
【方案设计】①测溶液的酸碱性,②鉴定溶液中的阴离子,③鉴定溶液中的阳离子.
【学生实验】教师提供有颜色变化的反应及其操作的相关知识,完成本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案进行验证.学生自主性增强了.
【交流展示】学生总结、汇报鉴定结果.通过讨论对反应之前为什么要加几滴酚酞,反应时为什么要逐滴加酸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进行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通过生生互动,让个性的灵性在碰撞与共享中绽放.
案例2:在化学的学习中,学生知道:聚乙烯塑料只含C、H两种元素,如用焚烧方法处理废弃塑料会造成大气污染.化学兴趣小组对聚乙烯塑料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碳的氧化物组成进行探究.
学会实验探究必须首先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反思运用等.解答探究题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弄清这道探究题的目的是什么,因为整道题目的操作都是围绕目的来做的;其次,注意探究过程的逻辑顺序,学会合理推理;最后,要明确本题探究过程中要运用那些所学知识来解决.本题展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并运用所学知识和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案例3:对比实验在初中化学探究教学中的运用.
化学知识零碎而繁多,学生刚开始学化学时,对新知识不能立刻感知,所以在新授课中,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可通过增设对比实验,来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例如在“燃烧的条件”教学中,可以设置三组对比实验,均由学生完成:
第一组:将分别蘸有酒精、水的小棉花球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哪个能被点燃?
第二组:看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哪个比较容易点燃?
第三组:两支相同的蜡烛,一支放在空气中燃烧,一支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比较两支小蜡烛持续燃烧的时间.
通过这样设计三组对比实验,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立马浮出了水面,学生很快得出了结论.但他们一开始对这个知识还不能灵活自如的运用,为巩固知识,把知识进行升华,可以再增加一组实验:
由教师演示:事先准备一个大烧杯,然后倒入100℃的热水,热水中放一块白磷,然后在烧杯上方放一块长的铜片,在铜片上一端放一块白磷,一端放一块红磷,然后观察实验现象.结果发现只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而铜片上的红磷不燃,水中的白磷也不燃,为什么呢?学生一个个小声的说,“怎么回事?”然后我又用一支装满氧气的大试管把热水下的白磷罩住,结果白磷居然也着火了,在水中燃烧起来,“太神奇了”,学生惊呼,看着学生充满好奇和不可思议的眼神,我说,“化学能让水火相容,化学是一门具有魔力的学科,你们要好好学啊.”通过对比实验,学生不光感受了新知,还对燃烧的条件彻底理解了.可见,借助对比实验,费时不多,效果明显,学生能够很快掌握新知识.
背景
标识作为人类直观联系的特殊方式,不但在社会活动与生产活动中无处不在,而且对于国家、社会集团乃至个人的根本利益越来越显示其极重要的独特功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经济全球化,我国服装企业的品牌标识在市场上都有比较大的“换标”行为:08年8月,劲霸男装上海分公司向外界正式展示由朗涛公司设计的劲霸全新标识“王者归来”,替代1996年以来几经修改沿用的“拳王”形象。08年10月,(LILANZ)改标消息公示,又由朗涛公司设计的“LILANZ”字母组合基于原创的无衬线字款,字母L的处理如入榫般显的非常特别。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各大服装企业换标运动绝对不是跟风,也绝不是偶然的巧合。当今的时代是品牌竟争的时代,在这些看似纷扰的换标事件背后,有着企业诸多理性的思考和足够的理由。
素有“中国男裤第一品牌” 美誉的九牧王在我国服装品牌企业“换标”队伍中也不例外。
九牧王新旧标识式样对比分析
09年1月,九牧王男装秋冬新品订货会期间向外正式由香港著名华人设计师陈幼坚设计主持的全新品牌标识和品牌店铺新形象,并在名为“睿进09,改变未来”,这代表九牧王在品牌塑造上的又一次飞跃。现就从设计技法、审美意蕴、这两个层次对九牧王男装新旧标识的创作手法进行对比探析。
1.设计技法层次
(1)九牧王男装新标识演变过程
演变过程一:图形取古代盾牌为创作元素,简化内轮廓打散重组,标识转角细节处进行了“圆弧”处理,与圆形产生自然过度,造型更加协调、完美。
演变过程二:新的徽章式盾牌形象标识,融合了代表九牧王的“9”字在其中,构图形式加强了与盾牌外轮廓的稳定性,为最佳构图形式。
演变过程三:品牌英文字亦是采用BASKER字体的圆弧处理,与盾牌图形相互呼应。
(2)九牧王男装旧标识演变过程
演变过程:直接采用品牌英文字为标识。JOE是ELEPHANT字体的变形;ONE则是ARIAL字体的变形,将其两者重新组合构成的过程。
(3)小结
通过课程的详细案例分析比较,九牧王男装新标识通过图形设计,并将盾形与徽章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产生强烈的视觉形象来吸引、打动消费者,从而产生品牌影响力,这是九牧王男装品牌提升的一个非常大的优势。该标识的图形视觉冲击力与造型的形式感强,而且企业的内涵通过外在的图形造型得到充分的提炼与概括,这样的图形才是没得图形,才是独一无二的设计图形。这一方面受到现代设计共用线面手法的影响;另一方面,因国内众多服饰品牌公司在国际市场上都是以“图形+中文+英文”作为换标形式,所以九牧王男装为提升品牌效应,重新整合统一标识形式,使其品牌更好地于国际市场接轨。
审美意蕴层次
1.九牧王男装新标识意蕴分析
标识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以明确的图形来表示和代表某种事物的符号,它通过具体且可视的图形来传递特定信息、表情达意,强调简洁概括。九牧王男装新标识采用现代构成手法将传统的“圆”与“方”有机结合, 传递出中国传统天圆地方的哲学思维及外圆内方的处世之道。我们的自然界中是圆与方的组成,它们具有天生的好动与不稳定的特点,象圆圆的日月一般;是方形的物体,都具有静止和稳定的特点,就象静静的大地一样。天圆地方代表一切积极、主动的事物,和一切消极、被动的事物。圆方互容,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
新标识还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则是采用徽章与盾牌的结合为设计元素,这代表坚韧、勇气与坚持不懈的求变精神,是有着非常完美的内涵式图腾寓意。数字“9”的变形使得九牧王品牌识别标识更加系统化、更加具体化,深咖啡色的标准色在消费者的眼中更加的典雅、大气、更加显得国际化的气度。而对于中国人而言,数字“9”代表着极至完美之意,大道归真,九九归一。
2.九牧王男装旧标识意蕴分析
作为品牌表达的语言,九牧王男装旧标识并不是时展的产物。其意蕴使消费者不能准确想起是一种民族本质及文化的传播。其实英文单词在英文中原先并不存在,是无任何意义的杜撰词,它作为品牌标识不可能有效地传达公司理念,这种臆造出来的品牌名称内涵和信息量极小,消费者接触到这一标识,绝会有其余杂七杂八的信息干扰企业的信息传播。
结语
随着数码技术的兴起,不难发现在将来九牧王男装品牌标识设计又多了一种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更加轻易的解构重组不同元素从而得到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从而形成新时代的品牌产物。
在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层面上,该案例九牧王男装品牌标识的审美意蕴是其企业随时间研磨成形的精神沉积物。它甚至成为超越种族和国界的美的造型,这些美的造型绝对是人类共同审美的标准与准则。九牧王男装品牌只有不断更新设计技法,传达丰富的审美蕴含,这是该服装公司品牌影响力长久不衰和保持中国服装领域排头兵最为有效的途径,是该公司利润最大化的“法宝”。
在2016年11月杭州召开的ICPDC国际纹样之文化解读研讨会上,法国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ENSAD)斯汀?哈尔博罗教授谈到近几年在中国高校任教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的创作主题、内容、形式总是非常相似,缺乏个人独创性。这一现象是近几年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材料设计相关课程之中,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的呢?
1高校材料设计课程的常见内容设定特点及其问题
1.1教学内容、评判标准、主题要求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材料设计类课程中,一般是围绕外在形式表现进行设定,例如基?A课平面构成、立体构成教学内容多以“构成要素”、“形式美法则”为主线展开,通常要求学生熟记并掌握若干基本的艺术设计表现形式和手法。课程匹配的主题则往往就是形式主题,缺乏内容主题,或者偏向于套用一些显得“高大上”的内容主题。
1.2教学方式、特点
此类教学方式引导下,一方面,学生对艺术设计基本的形式法则和手段可以有一定的直观了解,然而进入个人实际创作后却经常无所适从,无法将这些教学形式和个人主题创作相结合。这样事实上容易形成学与用之间的衔接不良甚至脱节,并且会因此降低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因为简单匹配“高大”主题或者干脆缺失内容主题,相应地针对基于个人真实经历体验的个性主题表达的探讨权重就很小甚至没有,这就难以避免地引起作品出现主题同质化、内容空泛化、形式套路化、缺乏独创性的现象。
显然,学生习作在主题、内容、形式各方面出现雷同的课程,需要针对自身的教学内容、评判标准,进行反省、进行革新。
2基于故事情境创作的纤维材料设计教学思路的设定
2.1总体思路
在我开设的《纤维材料设计》课程中,基于个人真实经历体验的内容主题被置于首位,个人想法是否经由合适材料及合适工艺的运用得到有效、有力的表达,成为学习的评判标准;如何引导学生找到个人主观思想意识与纤维材料工艺之间的结合点,是教学的核心重点;有力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创作欲望,能将所学用于个人创作道路,是这个课程教学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简而言之,我把《纤维材料设计》设定为立足于故事情境的设计创作教学,而不是材料和工艺的形式法则传授。
2.2目的要求
课程要求学生从个人真实故事出发,以个人思想情感的表达需求为主导,学习、了解艺术设计创作中材料、形式的意义,理解形式如何服务于内容、主旨。学生根据预置命题方向进行个人具体主题的拟定,并运用相应的纤维材料完成创作表达。要求学生积极尝试不同材料,避免直接从技术到技术、重工不重艺的盲目性创作。
2.3教学方式、特点
教学方式,以实践教学为主,辅以一定的理论讲解和优秀作品赏析。结合集体分析借鉴的、大量个人化的区别性创作探讨是课程的主要特征。
2.4教学内容设定
为提高教学组织的时效性,应尽量通过选择学生身边得来较为便捷的材料和易于掌握的工艺来达成教学目的。根据对纤维材料工艺种类、技术难易程度的考量,以基础性的、简化之后的手工工艺为主,选定“缀织工艺”、“模具印花”、“基础刺绣”、“羊毛毡化”等四种类型手作,做为工艺研习内容,对应四个阶段不同侧重点的故事情境创作教学。
纤维材料的物理属性是固有的、其精神属性都是人为赋予的,故事情境创作命题方向应针对不同种类纤维材料、工艺的特点来进行设置,同时要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经历、所处的客观环境等综合因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命题方向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具体主题,形成表达需求,以此来主导自己对材料工艺的研习。这意味着整个学习过程,就是在努力实现个人表达需求的同时完成对材料工艺的研习掌握――也只有能用于自己表达需求的材料工艺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1)第一阶段基于情境故事的缀织工艺设计
缀织是把经纬线交织一起的编织手法,这种编织工艺古今中外均有,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地区的人会选择当地不同的材料进行这样的编织,创作出各式各样的织物应用在生活中。也由于选用材料的不同,这种织物工艺手法会有很多变化。传统的缀织织物往往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
情境创作(环境故事):结合缀织的工艺特点,在命题上以环境特征表达为侧重方向,进行相应的创作练习。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截取自己对此处印象最深的片段,比如光线、气味、触感、空间层次等,作为表达来源。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图片和文字整理,搜集相应的纤维材料,学习和运用缀织工艺进行创作。作品要求视觉与触觉感受并重。
(2)第二阶段基于情境故事的模具印花工艺设计
模具印花的工艺历史由来已久,从古至今一直被广泛应用在各种载体之中,印花工艺具有强烈的“形式复制”特点,很适合用来表达生活中反复出现的一些物品的故事,同时也是在一定层面上探讨“复制”的含义。
情境创作(物品故事):结合模具印花工艺“形式复制”的特点,命题围绕图形故事的表达展开。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某个时期曾经用过有一定纪念价值的物品进行提炼,首先通过照片、文字记录,说明物品背后的故事,再进行平面化图形设计,结合模具印花工艺将设计好的图形印制在布面上。曾经做过的命题有《童年》、《未来时光》等。主题强调有叙事意义的二维图形设计提炼。
(3)第三阶段基于情境故事的刺绣工艺设计
刺绣工艺种类、式样繁多,但就基本的刺绣针法、构成特点来说中外相通。对于初次接触刺绣工艺的人来说,在面对较为复杂、繁琐的刺绣工艺时,往往会失去信心。结合声音音质、节奏等特点融合点、线、面构成规律,再去学习相应的刺绣针法时,可以更容易理解刺绣工艺表现的构成原理,情境创作(声音故事):结合刺绣工艺的构成特点,命题上以声音的视觉化表达作为侧重,强调质感、节奏感的呈现。要求学生记录一段印象深刻的纯声音,时长控制在20秒左右,根据声音的音色、音质及节奏特点用点、线、面这样的基本元素构成单位进行视觉转化,再结合相应的刺绣工艺针法进行创作。主题强调听觉、视觉、触觉感受并重。
(4)第四阶段基于情境故事的羊毛毡化工艺设计
羊毛毡化工艺是时下热门于网?j的手作工艺,羊毛毡化工艺由于材料的独特性,可塑性极强,工艺上也可以结合其他种类共同表现,因此特别适合用来进行综合性创作,表达较为复杂的故事情境。要求学生综合前述所学的工艺来完成个性化的突破尝试。
情境创作(自主故事命题),主要针对那些可塑性、可变性较强的材料工艺,本单元选择了羊毛毡化工艺。在经过前三个单元的故事命题训练之后,让学生自我总结该材料的工艺特点,自由和设定相对应的个人创作命题,从而更好地理解感官信息转化、材料转化的意义。
2.5进度安排
课程总体上需要8周48课时,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均包含4个环节:故事文本撰写(2课时,重点)、基础工艺操作(4课时,重点)以及课外进行材料和工具准备、针对性的创作思路辅导(4课时,重点+难点)、集体评析(2课时)。
3实践教学成果展示
3.1环境故事色彩表达的缀织工艺实践探索
学生实践作品《青草地》如图1上左,作品形象来自作者漫步草坪时的所见,为了突出草坪柔软舒服的触感,在编织时特意放置了海绵填充物制作出草坪凹凸起伏的效果。
3.2物品故事视觉图形化的印染工艺实践探索
学生实践作品《一期一会》如图3,一期一会指的是人生中仅有一次的相会,然而每一段往事都是人生中不可重复的,每一份手工印染的创作也是无法复刻的,作者根据回忆记录下童年和家人一起吃饭的温馨情境。
3.3声音故事提炼的刺绣工艺实践探索
学生实践作品《晓夜森林》如图2,夜深人静时,乐曲声音清脆嘹亮,像远处传来的呼唤,每一个音符仿佛都能嗅到雨后的森林泥泞的味道。根据清脆的声音,作者将每一个音符分解成清晰的小结。
3.4综合性羊毛毡化工艺实践探
学生实践作品《我的异想世界》如图4,作者通过记录自己的梦境,主观地去想象一个异想的世界,“将梦经由自然物质的肌理和色彩在我手里诞生为现实世界的存在,它们不断地在生长和变化,这是我的思考方式,也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
4结语
(南通大学,江苏南通226007)
摘要:文章主要梳理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与操作要点,并将之与“案例教学”结合引入“地理教学论”教学,构建了以地理教学设计为主线的任务体系,使职前教师参与“任务驱动”的教学,体验学习一设计一实践一反思—提高的过程,为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地理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 2015 )012-0035-02
“地理教学设计”是现代地理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与素养,也是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载体,它贯穿“地理教学论”内容的始终,也是“地理教学论”课程的核心与归宿。构建以教学设计为主线的任务体系,并引入“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职前地理教师的教学能力,使之体验学习一设计一实践一反思—提高的过程和与人合作创新的快乐,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教学资源和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
任务驱动教学法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任务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过程,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学”。情境的创设应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并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以发展其能力。
(二)确定任务
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下,教师将精心设计的、隐含着新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融入到具体的任务中,使学生明确“学什么”。任务设计应该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而使任务成为一个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任务系统,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三)完成任务
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教师应根据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采用自学辅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通过分析、讨论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学习任务,从而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理想的平台,同时实现新知识的建构,主动、探究、合作是这一过程的主要特征,重点关注学生“如何学”。
(四)成果展示
这是对学生完成任务而进行的整体评价。主要是看学生“学的怎样和学到了什么”。既包括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任务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新知识的评价,又包括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评价,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地理教学论”教学中的运用
(一)以“案例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准教师的“设计欲望”
1 优选案例。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它必须具有典型性,且应该与“任务”有直接的联系。同时必须是来自于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实践的真实案例。
2 分析案例。案例分析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教师事先应有所准备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甚至辩论,使学生通过案例教学之后,知道为什么这样设计?设计的依据是什么?这样设计的优点是什么?有哪些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这样学生才能认真地对待案例中的情节认真分析,才可能通过案例分析达到探索新知、启迪智慧、训练能力的目的。
3 情境驱动。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扮演着管理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而不仅仅是像传统的教师那样“传道、授业、解惑”。可以说教学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案例分析的结果不是给出统一的标准答案,目的之一是让学生通过分析了解教学设计的思路、原则和方法;目的之二是通过案例教学激发学生“我要设计,我要设计得更好”的欲望,使之积极地投入到完成“设计”任务的过程之中,以达到了“情境驱动”的目的。
(二)以“教学设计”为核心,构建任务体系
李家清在《新理念地理教学论中》认为:“地理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系统规划地理教学活动的过程。它是以地理新课程理念为内核,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目的,以解决地理问题为宗旨,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进行分析,选择不同教学策略和媒体的过程。”因此地理教学设计是地理教学论的核心,以“教学设计”为主线构建任务体系乃是课程实施的重点。
1.了解教学设计的程序和要求,是构建任务体系的前提。首先要研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了地理教学的目标、地理教学内容的要点及知识要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地理教师应该正确解读课程标准,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贯彻实施。其次,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地理教师唯有认真钻研教材,才能真正明确教学目标,才能设计出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案。研究教材要做到“懂、透、化”。“懂”就是要弄清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知识结构和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透”是要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化”是变教材内容体系为教学过程体系,将教师的思想情感与教材的思想性和科学性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再次,了解教学对象使教学设计科学可行。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一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二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三要了解学生对本教学内容的需求及其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不管是情境的创设还是方法的选择都是如此。
2.对“设计任务”进行分解,使之有针对性地达成课程目标。地理教学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按照教学设计过程可将教学任务分解(如下表所示),同时给出其所对应的课程目标,即教师职业技能体系和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要求。
(三)以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指导的形式,实施教学任务
在明确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如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师首先展示“城市化”一节的教学目标实例,让学生去分析其是否合理,优点缺点在哪里,并能说出为什么。案例分析之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完成此项任务的具体要求。然后给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以及相应的教学条件,让准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关注每组的设计过程,对学生设计过程中的问题给予及时和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搭建平台
这是一个展示职前教师学习成果的时刻。让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汇报其设计的全过程,以及为什么这样设计,同组成员给予补充。汇报之后给出自我评价。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同时对其设计给予点评。最后由教师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具体的、公正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此要具体,关注细节。哪些地方设计得好,要给予肯定使学生充满成就感,激励其去做得更好;哪些地方设计得不够完美,教师要提出修改的建议,使学生明确努力的目标,千万不能一概肯定或否定。
关键词 案例教学 VB 教学设计
VB程序设计是我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理科学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必修课程,这是一门实用性强,面向程序开发与应用的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一方面掌握利用VB进行简单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常用算法, 同时也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开发图形界面下的应用软件。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主要为学生结合本专业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提高学生计算机素质。
1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课程设计理念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案例为主线,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①因此,我们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作为教学的基本材料,教师通过呈现案例让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再组织学生分析案例、讨论案例来进一步主动剖析学习内容,最后通过案例总结对学习内容进行综合归纳,让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教师通过课程评价和撰写教学案例来提高案例教学水平。
2 课程总体设计
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课程设计是根据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实际情况,结合VB程序设计基础教学大纲要求,按照案例教学理念的研究成果以及学生学习、生活及将来工作需要,设计教学案例及组织案例教学,并且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验证案例解决方案是否合理。
本课程是学习Visual Basic(简称VB)这种计算机编程语言。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VB开发一些简单实用的小程序为案例展开,将整门课程的学习内容以章节为单位拆分为若干个小的案例。当然,由于VB程序设计要牵涉到很多理论知识为铺垫,因此,案例教学要接合传统的讲授法来进行。我们首先要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然后再使用案例教学。每个案例的学习按照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总结等步骤来组织教学。在进行教学之前根据案例的难易程序对同学进行“动态”分组并且选出组长一名,让组长负责本组同学的分工及对案例讨论结果进行汇总及报告。
3 课堂教学设计
VB程序设计课程一直以来都存在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问题。学生第一次学习这门课程是决定他们是否有信心和兴趣学习这门课程的关键,教师对于这章教学过程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让同学们熟悉VB编程环境和步骤,理解可视化编程中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窗体和基本控件的常用属性、事件及方法。我们以“简单计算器”为案例来进行第一章的教学,具体如表1。
通过对案例的展示、分析、讨论和总结,学生可以快速、直观地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概念、特点、运行机制,对VB程序设计有了感性的认识,再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②
4 课程评价
[关键词]四段六步;教学设计;城市道路绿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0094-03
园林规划设计是高职高专院校园林类学科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对应园林行业中的设计员岗位。涵盖内容广泛,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各类常见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方法与技能,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要求非常高。
1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园林规划设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对高职高专初学设计的学生来说,园林景观设计的概念比较薄弱,图纸表现能力也较差,会说不会做,眼高手低,“一遍式”的学习方式已不符合学习规律,因此教学中需要不断加强设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优秀设计案例的分析,模拟性训练及实战性训练,按照一定的教学步骤反复训练从而掌握教学内容。因此提出“四段六步”教学法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2 学情分析
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吃苦的精神是有的,但对园林景观设计的概念很是薄弱,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引入优秀设计案例进行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学生网络基础普遍较好。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加强设计资料收集与整理,不断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拓宽知识面。
我们的学生年纪轻,思维活跃,设计灵感多,这对于设计的学生来说是好的,但有些同学图纸表现能力较差,会说不会做,从而导致眼高手低。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加强模拟性训练,同时更需要实战演练,学做一体化。
鉴于以上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中为学习而设计了“四段六步”教学。
3 “四段六步”教学设计理念和优势
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3.1.1 四段
(1)基础讲解阶段——理性认识;
(2)案例分析阶段——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过渡;
(3)模拟训练阶段——尝试性设计;
(4)应用创造阶段——实战操作。
3.1.2 六步
第一步:项目导入,通过说明,使学生了解设计的经济技术指标和深度要求;
第二步:任务分析,通过分析项目要求,确定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内容;
第三步:制订计划,包括人员分工、设计方法、流程、材料和监督检查计划等;
第四步:组织实施,按照计划和设计程序,各司其职,分工协作,把握进度和质量要求开展设计工作,同时实施监控;
第五步:检查修改,在工作中和工作完成后,按计划组织检查,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度制定修改策略并及时修改;
第六步:验收评价,师生共同评价项目成果以及工作方法,委托方审核图纸、验收,对施工单位做技术交底。
3.2 优势
3.2.1 符合认识和记忆的一般规律
坚持理性—感性—尝试—实践的循序渐进的记忆规律,采用由浅入深、“多遍式”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技能。
3.2.2 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真正意义上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四段六步”教学设计的具体做法及效果分析
根据目前园林行业常见的绿地设计分类,选择道路绿地设计、广场绿地设计、居住区绿地设计、单位附属绿地设计、滨水绿地设计、公园规划设计六大项目作为“四段六步”具体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中安排若干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的内容按照基础知识讲解—案例分析—临摹训练—应用创造等四段进行组织。其中应用创造阶段按照获取项目—确定任务—制订计划—组织实施—检查修改—验收评定六步进行组织。
4.1 基础讲解阶段
4.1.1 具体做法
让学生对所学的项目有个最初的理性认识。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这一阶段是必须的,重点是教师要控制理论讲解的量,够用就行。比如针对城市道路绿地设计这一项目主要讲解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相关道路术语、横断面布置形式、人行道绿化带、分车绿带、道路节点、街道小游园设计要点等基础知识。
4.1.2 效果分析
理论指导实践,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项目有个最初的概念性认识,以至于不会对后面的实践教学产生盲目性。
4.2 案例分析阶段
4.2.1 具体做法
选取国内外经典景观案例进行分析。教学目的由重点培养学生的基础概念认识转向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这种典型的案例举一反三,从而明确问题的思路,进行知识的同化和迁移。
4.2.2 效果分析
学生对所学的项目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以道路绿地设计为例,从案例库中选取不论是从设计理念、文化修养还是植物配置、景观结构分析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江阴市周庄镇世纪大道绿地景观设计案例进行分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与质变。
4.3 模拟训练阶段
4.3.1 具体做法
选取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临摹训练,优秀的设计案例不仅可以熏陶学生的园林修养,而且对优秀案例的理念、表现技法等有一个由理性到感性的过渡,从而对园林规划设计程序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以道路绿地设计为例,选取了兴九滨大道景观设计项目进行模拟训练,这个案例在进行模拟训练时可操作性强,表现技法优美,实施教学时数为第一课堂2学时,第二课堂6学时。
4.3.2 效果分析
通过大量的优秀作品临摹和项目模拟训练,逐渐掌握技巧及其规划设计要点。在训练前,安排优秀的设计案例让学生临摹,并进行必要的案例分析与操作,使学生对优秀的园林设计其有更进一步的感性认识。
4.4 应用创造阶段
应用创造阶段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采用六步教学法,实行公司化运作模式展开教学。加强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及早地进入专业角色。
以城市道路绿地设计项目教学为例,由教师围绕专业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模块引入启东中央路东延段道路绿地设计,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具体目标和任务是完成方案文本及各种设计图纸,实施教学时数为第一课堂12学时,第二课堂12学时;在对启东中央路东延段道路绿地设计实施教学过程中,成立了依托项目的学习小组,共分4组:标段1组、标段2组、标段3组、标段4组,每组又分具体的功能组、方案组、文本组、汇报组,每小组设立组长1名。
项目组成员互相协作,共同完成项目。在验收评定时,学生(乙方)向教师(甲方)进行汇报,教师认为做得好的方案会被选入园林设计工作室进行继续加工,进行市场化运作。
在组织实施中,首先进行现状调查,对地形、植物和地区文化的调研,提高学生现场勘查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然后从功能、技术、形式、环境诸方面综合考虑设计,确定设计理念、风格、方法、内容等。在方案分析与确定阶段,把握空间尺度及竖向变化,进行平面规划布局。教师指导并修改学生的方案。设计图纸表现阶段,提高学生用手绘或计算机软件绘制设计图的能力。
检查修改:检查功能合理性、设计内容统一性;进度、错漏、技术、规范性检查;图纸汇总、制作初稿、进行方案汇报;根据甲方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验收评定:引入企业评价。委托方审核图纸、签字验收,对施工单位做技术交底。
5 应用中重点解决的问题
5.1 各阶段优秀设计案例库的不断储备更新
在实施“四段六步”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选择应把握好其难易程度,适应具体教学环节的需要,由于其具有时效性,因此对这些优秀的设计案例仍需不断储备并及时补充更新。
5.2 加强课程第二课堂学习的建设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在课程教学中,为推进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进入第二课堂,笔者所在的课程组成立了园林设计社团,社团自成立以来,已完成我院体育馆西侧8000m2绿地、茅山校区、图书馆北侧、组培中心周边、茶园路两侧绿地、科技示范园大门、禾木研究所等多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方案,这些方案大多为学院绿化工程所采用。
将园林设计工作室机制引入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一次成功尝试,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3 进一步加大与企业合作的力度
在课程教学中进一步加大与企业合作的力度,争取引入更多的设计项目到教学实践中,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新燕.“五步教学法”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林业教育,2005.
工作过程是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虽然结构相对稳定但是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由于工作过程化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所具有的优势,现阶段,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主要方法,它不是技能和理论的简单相加,是在实践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任务反思,完善知识体系,提高思维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改革模式。
1 课程定位及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1.1 课程定位
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面向制造类专业,培养学生专业工作岗位专业职业技能的课程。其教学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运用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专业知识,工艺装备及加工参数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以及涉及团队合作,组织能力、参与能力的社会能力。其主要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时不仅具有专业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更加轻松地融入社会集体。
1.2 课程设计理念
课程开发的责任在于企业未来的人才需求,课程开发的目标在于企业的岗
位能力要求,程开发的关键在于企业内部工程技术人员的参与程度,课程开发的标准在于企业对课程实际内容的评估。在以上标准的知道下,我们认为本课程的设计理念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岗位的导向能力,产品的承载能力,将项目教学贯穿于整个整个过程之中,把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作为目标。充分体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
1.3 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目前的反馈情况,在我国现阶段的机械制造专业很多学校仍存在虚拟情景教学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实际实践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际操作能力,职业技能,理论知识运用能力等而言都是损害极大的。只有将理论知识至于真实的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工程过程的完整性,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思路的设计上,应采用班级制的课堂方式,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消化理论知识,获取实践能力。
以课程内容为例,课采用一个平台、三方服务课程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搜集工厂与企业的真实产品,对具有典型性的产品进行深度的剖析和总结。同时对于企业中实用性较小的过程项目为核心,将其做为教学的主要学习情境,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技术应用能力。
2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模式与方法
2.1 教学设计模式
其一,基于制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设计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以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为切入点。在制作零件过程中解剖工作任务,由确定的工作任务构建教学情境,从而进行知识点、技能要求和人才素质的培养。以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把课程分成3个不同的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又下分成3个不同的教学情境,为每个特定的教学情境安排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师根据不同教学情境的任务进行单元教学设计。
其二,实践教学环节
在这一课程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将任务分为两项,即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前者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指导为辅助,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采用教、学、练、做的教学模式。后者则采用“任务引领,项目驱动,工作导向”的教学模式,在零件制造的过程中,根据零件的工艺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综合技能的训练项目。
其三,生产性教学设计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生产育人。在生产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有利于课程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于此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体验职业生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2.2 教学设计方法
其一,案例分析教学法
教师在收集大量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深度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把握问题的能力。在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大多采用集体讨论的形式,学生可以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想法,今儿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的表达能力和综合能力。
其二,工学结合法
所谓工学结合法即一体化教学。也就是将课堂完全设在校外的实习基地,校外的实践基地不仅是实训的场所同时也是理论知识学习的地点。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引入课堂,结合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同时也有利于将理论知识感性化,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
其三,项目教学法职业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于项目的定义采用狭义的定义,即生产中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共同合作完成一个项目,将项目的完成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活动。
其四,引导文法
引导文法以教学文件为主要切入点,学生以教学文件为依据,自行设计工作计划和工作进程。这一课程方法常常与其他课程方法相互配合使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律精神。
其五,六步教学法
六步教学法主要由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组成。在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作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价计划”,在自己实践的过程中,掌握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进而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体系。
关键词:案例分析法;教学实践;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29-02
一、案例分析法与高职教学实践
案例分析法(Case Analysis Method)最早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使用,之后经过哈佛商学院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培养教育实践的不断运用与完善,逐渐发展今天的“案例分析法”。这种方法在各种院校中被运用,帮助学生们在课堂中完成仿真的教学实践,提高他们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使求学者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包括技能和知识等),提供通向某一职业的道路。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相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言,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更加重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生产工作中。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较大,教师的授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培养目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实践综合素质。因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研究和运用实践教学方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案例分析法就是其中之一。
案例分析法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在高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些课程的设置既需要实践认知,但是又没有足够的条件进行全真实践,这时案例分析法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们进行仿真实践。以经济管理类的课程为例,例如在管理学基础中,很多知识点的的运用和实践都是基于公司企业的日常运营,这些知识点的实践教学由于商业机密、教学成本、组织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不可能让所有同学都得到在公司企业全真实践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案例分析法将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对全真环境的讲解和模拟,让同学们最大程度的感受知识点的内容与运用。
二、案例分析法的一般步骤和要点
(一)准备阶段
在准备阶段,授课教师需要完成三个方面的工作,以便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准备工作是教学实施的基础,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首先要确定教学的具体目的、内容和范围,一般来说一次案例课的教学是对一个章节或者一个重要理论的总结和综合运用,在确定重点知识点之后,围绕这个知识点进行案例的筛选;其次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课程计划,因为一般的案例可能涉及的内容较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为了讲解分析重要的知识点,可能还要用到一些其它的理论和知识,有必要了解学生之前学过的核心课程和他们的知识结构;再次,应该考虑和设计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例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通过这些途径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师的准备工作完成后,应该提前将任务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做好准备工作,例如知识点的复习、分组分工、调查认知等。
(二)实施阶段
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重点把握,一是详尽的介绍案例的基本情况,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完全理解案例的内容和要求;二是调节和掌控课堂的氛围,随机应变,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让教学按照计划进行,以完成教学目标;三是对每个小组或者成员的讨论结果,都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总结,提出其中的优缺点,然后将整个班级的问题进行汇总,把全面的、综合的结果分析给同学。
(三)课后回顾和总结
对于学生而言,一次案例分析课结束之后,他们的任务基本就完成了。对于教师而言,还要对整个课程的实施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分析,积累其中的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教师可以通过三个方面进行总结,首先要对学生的讨论和分析结果给出一个总体分数,以便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此项工作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应该足够重视;第二是要对整个课堂氛围和学生们对案例的兴趣度进行回顾和分析,这样有利于分析和总结学生们喜爱哪种类型的案例,例如一般同学都对社会上当前发生的热点话题较为敏感,因此可以将这些热点话题作为一个引例,引出要讨论的案例和话题;第三,总结准备和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创新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出乎意料的状况,除了现场随机应变之外,还要总结和分析,以避免问题和不足,使用创新的方式和方法。
三、教学中实施案例分析法可能出现的问题
案例分析法在教学实践的优势和特点显而易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没有充分理解案例分析法的运行规则,不能合理把握学生的学习习惯,缺乏合理的准备和实施,都可能让这种方法流于形式,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关键词】美术欣赏实践活动审美能力自主探究
2013年3月教育部新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通过艺术作品赏析和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素质。”因为艺术欣赏活动能够提高欣赏者的欣赏水平,培养审美情操,使学生用心灵去感应美、接受美的洗礼,坚定美的信念。本文将以《标志设计的方法》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为例,谈谈如何在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几点体会。
一、以欣赏为主线,教学目标注重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美术欣赏是通过审美感知,把美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结合理解、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机能的综合活动,获得审美享受的精神活动过程。在制定《标志设计的方法》课堂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产生美的感受、陶冶。据此,我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一)知识目标:认识标志设计的四种表现方法,了解各种表现方法的特点及表现效果。
(二)能力目标:1.通过欣赏、分析部分成功的标志案例,能以小组合作方式设计一款表达直观、创意新颖的标志。2.通过本课的欣赏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标志设计独特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信心,提高学生对学习平面设计的兴趣。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以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
二、立足文本,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审美鉴赏力和艺术创造力
丰富的美术欣赏活动以及富有情趣的审美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突破以往简单化的欣赏模式,使他们意识到艺术欣赏是多角度、多层面的,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一种较合理的科学的欣赏途径让他们能够深入地理解标志作品的内在精神,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环节一:课前准备――感受美
课前向学生提出前置任务,预习教材内容“标志设计的方法”,并准备有关介绍清远城市的文字及图片资料,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在预设的任务中初步认识、了解学习内容。
环节二:游戏导入――发现美
1.利用游戏“看图猜标志”,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品牌标志作为素材,组织学生分组竞赛。2.导入课题。
环节三:案例分析――体验美
1.利用课件展示向学生介绍四种设计方法:形象表现法、抽象表现法、单字表现法、连字表现法。
2.出示游戏中四组标志图片,提问:这些标志分别属于哪种设计方法?要求学生小组内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3.提出学习任务一,小组选择其中一种设计方法进行案例分析。
提供相关个案分析给学生参考,布置学生填写《优秀标志作品分析登记表》,各小组搜索有关标志设计的方法,特点及信息传达等信息,让学生在讨论和分析过程中了解标志设计方法的艺术效果,学会从设计特点、信息传达等方面进行欣赏美的标志作品。如 “动感地带”的标志采用连字表现法,利用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橙色加上品牌标志的全名称巧秒结合,具有时尚感,像Hip-Hop街舞一样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带出时尚、好玩、探索的品牌属性。
环节四:探索与实践――创造美
1.明确学习任务二:各小组运用其中一种标志设计方法设计一款“城市标志”。
创设标志设计情景:2013年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将在我们的城市举行,清远市政府正面向全社会征集城市标志。通过真实创作情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创作标志作品的兴趣和灵感。
2.收集资料素材:教师展示三组清远城市图片,引导学生构建设计思路,思考准备采用什么设计方法?选用哪一方面的形象作为素材?以此刺激学生的创作思维。
3.绘制草稿:各组员发表意见,抓住灵感,绘制标志设计第一稿。
4.欣赏范例:观看范例作品,思考本组的设计改进方案,如利用“杭州”城市标志作品进行范例欣赏,分析标志中的“杭”字结合了航船、园林、拱桥等要素,展现出杭州起航、积极进取、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通过范例欣赏,引导学生从标志的风格、观念等方面进行欣赏并借鉴作品成功的地方,从而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5.修改完善:学生共同商讨设计方案,进一步完善作品,引导学生将评价意见及范例欣赏的设计意念加以运用修改完善草稿。
环节五:展示评价――欣赏美
1.引导小组展示设计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
2.教师进行综合点评。
此环节通过作品展示让学生在对比中相互学习,并能反馈知识技能把握情况,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欣赏美的标志作品,增强欣赏教学的直观性、主动性,使学生乐学、喜评,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三、拓展迁移,巩固加深审美思维能力的培养
环节六:总结延伸――深化美
1.组织学生填写《个人学习体会记录表》。
2.引导部分学生上强发表学习感想,然后由教师作总结。
3.布置作业:独立完成一款标志设计――为我们学校计算机专业科组设计一款标志。
本环节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会自我小结,进行知识的梳理、归纳,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发现生活中的美,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扩大知识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综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来开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注重以学生的体验与探究性学习为主。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掌握标志设计的方法及表现效果,并采用多种方法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创作,在体会实践中领悟标志设计的表现方法,再以欣赏范例、修改完善等环节着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整节课的教学结构清晰明了,可操作性强,目标达成度高,对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大有帮助。
正如艺术家冈布里奇所言:“一个人永远不能穷尽对美术的探究,他会在其中不断发现新的东西,伟大的作品,在每次观赏时,看上去好像和以前都不同”。美术欣赏教学中应采用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的欣赏手段,注重加强学生的欣赏实践活动,用欣赏作品唤起他们美的情感,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获得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