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涵范文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儒家思想的主要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涵

第1篇:儒家思想的主要内涵范文

关键词:武士道;儒家思想;仁;异化

武士道被誉为日本民族之魂,原本只是“武士”这一特殊阶层须遵守的道德原则,而后逐渐发展扩大,近代以来甚至成为整个日本民族的道德准则、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在其主体“武士”阶层早已消失的今天,武士道仍然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而作为日本独特文化代表,究其思想根源的话,却是与中国的儒家思想渊源颇深。武士道的代表著作无一不深受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熏陶,凡是致力于研究武士道的日本人,无一不在谈论中国文化、儒家思想。而研究成果表明: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儒家思想是武士道的理论基础。本文将主要从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中所引用的儒学经典入手,探讨武士道与儒家思想之间的渊源,并着重探究其中之差异。

一、《武士道》与儒家经典

《武士道》作为近代武士道研究的经典,自1899年在美国出版英文版之后,大受欢迎,先后多次再版,并陆续被译成多国语言。该书探讨了武士道的道德体系,其中直接或间接引用了大量儒家经典。在其第二章,新渡户稻造论述了武士道的渊源,除去佛教、神道等,孔子的教诲即儒家思想被认为是武士道的最丰富的渊源。年轻人以孔子、孟子的著作为必备教科书,成年人则不仅是要了解,而且更要去践行之,即以孔、孟的教诲作为价值标准和行动准则。但他同时认为五伦等基本的人伦道德,并非完全来源于儒家思想,而是在此之前就已经被日本民族所认识到了的,只是借助于儒家思想得到了确认。儒家思想为原本就已萌芽的日本人的人伦道德提供了理论支持,使其具体化、形象化、理论化。新渡户稻造一方面承认儒家思想对武士道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又否认武士道完全照搬于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使得原本不成文的、口传的格言找到了理论依据,变得“名正言顺”。

纵观《武士道》一书,直接引用共16处,其中《孟子》9处,《论语》2处,《大学》3处,《中庸》2处。此书共17章,具体论述武士道德目的章节有8章,直接引用共14处,占全书直接引用的绝大多数。此外,另有多处间接引用。如:“孟子也大为称赞忍耐和坚忍。他在某处写了这样意思的话:“虽然你来侮辱我,又奈我何,你的暴行污损不了我的灵魂””;①“还有在另一处他教导说,因小事而怒,君子之所愧,为大义而愤怒,此为义愤”;②“老子教导以德报怨。然而教导以正义z直{报怨的孔子的声音却远比他响亮。”③等等。

综上所述,新渡户稻造通过引经据典来为构建其武士道道德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可见儒家思想与武士道之间的渊源颇深。不仅仅是新渡户稻造,山鹿素行、吉田松阴、井上哲次郎等著名的武士道论者的儒学观虽然因为时代的改变而有所不同,但都未能脱离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此由于篇幅所限不再一一赘述。

二、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道德体系

新渡户稻造通过引用儒家经典来论述了武士道的道德体系: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等,并把它们融合成为一个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的整体。其中最核心的当数忠义,以它为核心把各种封建道德粘合成一个井然有序的体系;义是安身立命之本,是武士的决断,与勇同属于武德;勇是武士的生存之道,是敢于为了义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仁被誉为“最高的美德”,使人避免陷入黩武主义;礼是对他人的内在情感的外在表现,是尊重,但未被置于首要地位;而诚又是礼的前提条件,没有诚,礼便失去了内涵而变得滑稽可笑;名誉“在于各人克尽其本分”,是伴随武士身份而来的权利与义务,比生命还宝贵;与其他德目不同,忠诚是独具特点的。与中国的儒家强调以孝为先的思想不同,日本人把忠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克己被认为是勇与礼的结合,其顶点则是自杀。在新渡户稻造所述的武士道德目当中,忠是核心,仁、礼、诚可归为“文”,勇、义则为“武”,名誉及克己则为“文武兼备”,这几项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武士道的道德体系,其中又以忠、义、勇为核心。

关于武士道的具体德目,国内外研究各有不同论述。但是忠、勇、义、礼、名誉等是大多数学者所共同认可的武士道的德目,其中“忠”被大力推崇,而“仁”则很少被纳入武士道的德目之中。有些研究当中虽然提到了“仁”,但并未将之置于重要地位,从而“仁”并未被纳入日本主流的武士道精神之中,只是处于边缘位置,可谓“仁”之弱化。

而在中国的儒家思想当中,“仁”是被置于第一位的,是最核心的道德,是一切道德的基础。这与武士道的“仁”是大不同的。

三、武士道的“仁”与中国儒家思想“仁”之差异

如前所述,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道德体系当中,位列前三的是忠、义、勇。而在中国的儒家思想当中,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其中置于第一位的当数“仁”。在儒家经典《孟子》、《论语》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仁”,远远高于“忠”的出现频率。可见,“仁”在中国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绝对优势。

与大多数武士道论者的论述不同的是,在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道德体系当中,虽然排在忠、义、勇之后,但是“仁”被誉为最高的美德、最高尚的精神,获得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且,在新渡户稻造直接引用的16处儒家经典当中,其中有一半都是用来论述“仁”,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

在第五章“仁――恻隐之心”的第一段,新渡户稻造共引用了儒家经典5处。

1)“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孟子・尽心下》

2)“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离娄下》

3)“君子慎德为先,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才此有用。德者本也,利者末也。”――《大学》

4)“上好仁而下不好利者,未之有也。”――《大学》

5)“仁者人也。”(原文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

以上5处儒家经典,都是在论为君之道,讲的是对统治阶级、对君主的要求。只有实行仁道、得人心的君主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得到天下。这是在告诫为君者要先立德方能得人才,爱人方为“仁”之本。新渡户稻造直接引用以上孔子、孟子的言论旨在说明“仁”是为君者的“最高必要条件”,这与引用的以上经典原义是有出入的。儒家思想的“仁”基于“爱”,是道德之本,可谓是做人的最低必要条件,与新渡户稻造所言“为人君的最高必要条件”完全是两个极端,显示了“仁”在武士道道德体系和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地位截然不同。

另外,第三段当中引用“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新渡户稻造认为这样就可以把人民的心声与君主的意志融合起来,从而跨越了西方国家所推崇的民主主义与其所批判的极权主义之间的鸿沟,那么武士道拥护的极权主义也就具有了合理性。可见,新渡户稻造通过引用经典意在为日本的父权政治辩护,这是对儒家思想的曲解。以上经典的原义应为:所谓民之父母,应好民之所好,恶民之所恶。这是对君主的要求,要体察民意并顺从之。而新渡户稻造所谓“民众舆论”与“君主意志”的融合,则是强调民众对君主的顺从,将对统治阶级的要求直接异化成为了对被统治阶级的要求,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说到底新渡户稻造的所谓“最高的美德”的“仁”旨在为民众对君主的无条件的“忠”提供道德教化而已。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虽然新渡户稻造大量引经据典,肯定了其他武士道论者所不曾重视或论及的“仁”,但是通过与儒家经典原文相对照可以看出,其中不乏对儒家经典的误解或曲解。所以多处引用并不能证明武士道之“仁”与中国儒家思想之“仁”相等同,反而暴露出二者的差异。对此,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写道:“中国的伦理学把“仁”作为检验一切人际关系的试金石。”④而““仁”在日本是被排斥在伦理体系之外的德目,丧失了它在中国伦理体系中具有的崇高地位。”⑤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只是披上了儒家思想的外衣,其内在之根本仍是“武”,而并非“儒”,所以它强化“忠”而忽视“仁”就在情理之中了。

四、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中直接引用的儒家经典,并着重探讨了“仁”。如前所述,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的确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鉴于其对儒家经典的多处曲解或误用可以看出,其旨在借用中国的儒家思想这一优势文化来武装日本的武士道,强化其教化功能。尤其是武士道对“仁”的弱化和异化导致其远远偏离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

国内许多学者都曾就儒家思想与武士道的渊源展开论述,毋庸置疑,儒家思想在武士道的发展过程中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从传统武士道向近现代的新武士道的转变过程中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对武士道精神的普及功不可没。虽然武士道的德目很多与中国的儒家思想是相同的,但仅仅是“同名”而已,其内涵和外延都大相径庭。武士道论者借用儒家思想推动了武士道的合理化与普及,但由于内在的本质区别,同属于儒家文化圈的中国和日本却走上了“一文一武”完全相悖的两条道路。

[参考文献]

[1]新渡户道造.武士道[M].张俊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注释①②③。

[2]唐利国.日本武士道论视野中的中国儒学[J].世界历史,2014(1)。

[3]邸小松.“仁”的失落:“武士道”精神的伦理、道德批判[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4]鲁思q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注释④⑤。

[5]娄贵书.日本武士兴亡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7]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8]王文锦.大学中庸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第2篇:儒家思想的主要内涵范文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富含非常深刻的管理理念,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儒家思想不断发扬光大,逐渐形成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从“仁”、“和”、“义”、“诚”和“中庸”五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关键词:

儒家思想;现代企业管理;应用;价值

一、引言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基础,几千年来被数代中国人所传承、发展,并对中国文明、文化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儒家思想依然在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均以儒学作为治国安邦之道,实际上,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与现代企业管理方向所契合的管理思想。所以,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如何深刻的理解儒家思想相关的理论原则,合理有效的运用于现代企业中,将不但有助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同时对于企业的战略发展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儒家思想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核心思想是“仁”。儒家思想的代表有“孔孟学说”,“两汉儒学”等。孔子提出以“仁”修身,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基础上提出“性善”论,推行“仁政”。与孔孟的学说相比,荀子主张强调“性本恶”、“礼法并施”,其理论则更具有现实主义倾向。两汉儒学提出了以礼义治国的主张,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进一步将儒家思想发展成熟。最终,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从而走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现在,有人将传统儒家思想与当前时代特征相结合,并称其为“现代新儒家思想”。

三、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价值

1.“以人为本”——企业管理的核心“仁”作为五常的核心,在儒家思想中,是最为核心的部分。儒家思想的许多经典著作中对“仁”的解释虽然不甚相同,但是其本质是一致的,即“爱人”。《论语·颜渊》中有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儒家思想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性人为贵”。在儒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可以说,儒家思想本质特征在于肯定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尊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越来越强调一个理念——以人为本。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便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现代企业管理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通过塑造一种氛围、打造传播一种理念,是的组织内的人员思想及步调一致,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调动工作积极性。也有人称这种富有人情味的管理为“东方式管理”。方太总裁茅忠群对方太施行的便是儒家文化管理模式,茅忠群认为,可以治理国家的思想,一定是可以管理企业的。他要求管理者要设身处地的时时为顾客着想,事事替下属着想,方方面面替相关方着想,如此以来,这些人也一定会反过来设身处地的替公司着想,力争创造更大的业绩及成绩回报公司,使大家共同开创合作、共赢的局面。员工的个人发展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一部分,要把员工的成长放在与企业发展一样重要的位置,注重对员工的人格尊重、生活关爱和能力培养,用真情打动员工管理员工,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用仁爱的精神营造一个和谐协调的管理氛围。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要切实了解员工真实的想法、需求和愿望,在合理范围内,尽量满足员工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需求。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让员工积极参与进来,领导和员工互为彼此,互相关心和体谅,企业在这种氛围中才会不断发展壮大。

2.“以和为贵”——企业旺盛的法宝《论语》中有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君子和而不同”。孟子也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和”为儒家思想中的基本精神。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即“人和”,主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安定和谐、团结协作。“和”在组织中表现为动态的和谐,是企业伦理道德一种理想境界的反映,是企业文化建设始终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和”不但崇尚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又体现和而不同、的原则。一个企业内部如果和谐融洽,那么全体员工的团队凝聚力便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从根本上说,现代企业管理就是要营造这种内外关系和谐的局面。当今许多知名的大型企业非常注重团队意识,这些企业平时十分注重团队建设,提倡并实行团队领导与员工的有效沟通。组织企业员工参加拓展训练,各种丰富多彩的业余集体活动,增强企业与员工的亲密度。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员工也能够更理性、更全面的对管理者提出自己的真切意见,达到“共同管理”、“和气生财”“共赢发展”。

3.“见利思义”——企业发展的保证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谋道而不谋食”、“忧道而不忧贫”。“义”是指道德规范,“利”是指“经济利益”,孔子主张,要“见利思义”、“以义统利”,即“义先利后”。儒家在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方面,要求将义放在首位,在特定的情况下甚至不惜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孟子强调“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上》)。儒家思想重义是毋庸置疑的。对企业内部来说,如何处理好义利关系是企业经营管理要面临的第一大问题。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求“利”,即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所以从道理本身来说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唯利是图”而损人利己,是为“不义”,并且最终会影响到这个企业的长期利益,甚至会葬送企业的大好前程。因此,企业管理中应当坚持“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原则,将经营谋利与“博施济众”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企业长远、健康的发展。当然,这并不代表儒家思想是反对“利”。儒家思想中对于富与贵从来不反对,因孔孟都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儒家思想反对的是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诚实守信”——企业生存的基石诚实守信是儒家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曾有云:“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可也”。孟子则把“信”视为儒家基本伦理规范之一,“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也”。诚信在传统儒家思想中被视为立身立政之本和进德修业之本,因此,诚信的伦理价值一直以来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诚实守信一直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它不仅是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的道德基础。在企业价值观的塑造过程中,“诚”是企业聚心之魂,“信”是企业立足之本,诚信理念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但是,诚信缺失问题是当今社会上的许多企业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企业经过多年的艰苦经营发展,但却因为一朝诚信缺失,致使企业品牌一夜倒塌。“三鹿奶粉”事件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可见,只有诚实守信,重约守信,才能维护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才能增值企业的无形资产,保证企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中庸之道”——企业管理的精髓“中庸”一词始见於孔子《论语》:“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不偏不倚,它主张“取中贵和”,是儒家哲学的最高命题,也是儒家学说的基本方法论。由此可见,孔子的中庸观它源于道德生活中的理论思维,包含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它主张要“叩其两端”、“允执其中”,这是历代帝王的治国之道,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主张公平、合理、最优。将“中庸”之道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意味着要重科学、讲规则。在团队建设、人际关系、客户关系中要讲究中庸的艺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经营中遇到的许多问题,用道理去套,用理性去解决,经常是行不通的。其次,还要注意说话办事收放自如,进退有节,凡事应把握分寸,留有一定的余地,才能牢牢立于不败之地。最后,管理中要做到文武并用、刚柔相济,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这是符合中庸之道的辩证思想,运用于企业管理中,可以使企业管理效率达到最大化。四、结语在风起云涌的商业巨潮中,企业要赢得战略上的优势,占领文化制高点是极其重要的手段。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就要在管理中赋予其时代的文化新内涵,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且促进现代企业能够更加健康、长远、蓬勃的发展。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值得现代企业不断学习和继承发扬,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林丽环.先秦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企业导报,2010(11).

[2]梁梦,毓洁.试论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2(12).

[3]黎敏.论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4]薛丽.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8).

[5]张秀丽.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文化价值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5(11).

[6]姚瑶.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J].商,2013(09).

[7]骆承烈.儒家核心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中华纸业,2010(09).

[8]闫学军.儒家管理思想中的价值判断与本质规定及其现代价值[J].商场现代化,2013(07).

[9]孙琪.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人才资源开发,2015(01).

第3篇:儒家思想的主要内涵范文

中医养生文化学者,执业中医师,毕业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精于经络养生,推崇中医四化:专业化、通俗化、简单化、实用化。

《尚书・洪范》曰:“木曰曲直”。古人将自然万物具有这一类性质的归纳为木,并向外延展。什么是曲直?我们联想一个场景:春天,老树发新枝,枝条柔软,微风吹来枝头飘摇向一侧,风停的时候枝干又直了起来,这个过程就是直观的曲直。

做人要明屈伸之道

俗话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屈伸就是曲直,明了曲直之道才能算是一个大丈夫。

《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乾卦思想衍生为儒家思想的主要内涵,“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坤卦思想发展成为道家思想的主要内涵。“一阴一阳谓之道”,二者一动一静、一阴一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推动了中华文明五千年而绵延不绝,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现代人常常争论:积极进取“尽人事,知天命”的儒家思想好,还是无欲无为“致虚极、守静笃”的道家思想好?中国文化是一个整体,在佛家思想传入中国之前,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支撑了中华文化的主干,因此,单说儒家思想好或者单说道家思想好,都是片面的。

人的一生在50岁以前,就要以儒家思想为主,道家思想为辅,认真学习、踏实工作、传宗接代、教育子女,尽人生的责任,完成理想,实现价值。但如果一个人刚强一辈子,年过50还像年轻人一样拼命,就违反天道了。这时要静下来,读书看报、养鱼遛鸟,悠闲自在,颐养天年,不给儿女添乱,何乐而不为?大到人生小到具体的生活、工作,大丈夫要懂得该曲的时候能曲,该直的时候用直,把握时机、张弛有道。中国的文化倡导中庸,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反对事物的绝对化。

别让怒气伤了肝

“在志为怒,怒伤肝。”中医认为致病因素中,情绪对人的影响最大。对应木、火、土、金、水的情绪是怒、喜、思、悲、恐。中国文化倡导“中庸”,凡事不过分。像天平,有一头重,另一头就翘起来,不能均衡,万事万物几乎没有一个时间是均衡的,均衡是最好的状态,但是很难达到。

对于我们的身心来说也是如此。我们的思想,没有一个时候是均衡的,不是心里不舒服就是思想混乱。人们常说:怒伤肝。当人生气的时候,浑身发抖,怒气是向上的、冲动的,经常发怒自然迫使肝处于直的状态,不懂得“曲”的人,最易伤肝。

从怒字的写法看,上面是“奴”,下面是“心”。从字面解释,“奴”是一个人跪着的样子,怒指我们的心像奴隶一样蜷曲压抑,所以“愤怒”是两种生气表现。愤是激烈地爆发出来,怒则是压抑在心里,不发泄。有的人气得浑身发抖,却用意志把它控制下去,久而久之,肝坏了。有人直性子,沾火就着,将满腔怒火发泄给家人、朋友、客户,这种人毕竟给怒气找了个出口,当然这是以伤害别人来保全自己。

第4篇:儒家思想的主要内涵范文

关键词:儒家思想 坚强个性 服务意识 宽厚待人 修身践行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85-02

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之瑰宝,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闪烁智慧的光芒。她的影响在整个民族的文化氛围中占有重要地位,儒家思想渗透到每一个普通百姓的心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中学生思想,中华民族的伟大是因为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里都传承着这种美,这种儒家思想的美丽在中学教材中集中体现,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对当代中学生的个性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儒家思想对学生坚强性格的影响

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创造了优美灿烂的中华文化,这种精神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闪烁着不尽的光辉。在《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面对秦王的欺诈和骄横狂暴,表现机智勇敢、不畏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唐雎的儒家思想彰显了我们民族典型性,坚强性、韧性、智慧性,学生通过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潜移默化的受到这种儒家思想的影响和熏陶,自然就形成了我们的民族性格。文天祥在《过伶仃洋》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视死如归的英雄品质对当代中学个性的形成起到很强的影响力,作为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美景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深入诗歌内涵,挖掘出诗歌具有人性光辉的一面,让文天祥这种坚强的个性在我们当代中学生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写道:“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表现幼年求学的艰苦;以“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表现成年求学之难;以“行深谷,穷冬烈风……四支不能动”表现求学的艰苦,教师教授此文时,以此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坚忍不拔的个性,学生的性格就在这些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起坚强的个性。正是这些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丰厚的文化底蕴影响着我们民族性格的优秀的一面,逐步使我们的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以坚强的性格开启我们民族复兴的大门。

2 儒家思想对学生服务意识个性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天下为公,大公无私,提倡无私奉献的精神。服务民众,热心为民是一条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无数优秀人物的伟大精神汇成的永不停息的生命之河,从遥远的亘古一直绵延到今天。范仲淹在《岳阳楼记》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服务意识,表明范仲淹把为民而想的思想发扬光大,他这种矢志不移的性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学生的价值取向,通过教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天下为公,服务大众的个性。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发出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襟怀,这种儒家思想影响下所产生的忧国忧民的宽广胸怀,对后人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他的儒家思想对后人的发扬和传承儒家思想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当今的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时代对初中学生思想个性的形成具有很强的感染作用,很多学生以此作为自己座右铭,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目标。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中的千古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许多学生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涌现出众多的青年志愿者,在初中学生这幼小的心灵中耳闻目染了儒家思想的熏陶,促成学生道德品格的形成。李商隐的《无题》中传唱千古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现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爱情观是坚贞不渝,同时也展示古人对事业尽心尽责的高尚情怀,以此教育学生要有天下为公,服务社会的大局意思,对事业尽心尽责的公心意识。语文教学之中始终坚持了这种儒家思想为导向的思想原则,为学生个性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3 儒家思想的宽仁待人,厚德载物对学生个性的影响

厚德载物意思是人的德性也应像大地一样宽广,力量也应

同大地一样深厚,这要以仁、义、诚、信为基本内容。仁者爱人,尊敬长辈、诚信待人,就是人的高尚品德,又是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在《论语》中就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佳句,指自己讨厌的事情,不要强加于人,这种儒家经典的待人接物的思想对当代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具有积极的鞭策作用,对学生“厚德”积累增添底蕴,最后达到“载物”之力,使之成为国家和社会建设的坚强支柱。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以此可以看出刘备的宽厚仁爱之心,惜才和爱才之心若渴,正因为刘备的宽以待人感动了诸葛亮,以至于诸葛亮为之奔走效劳二十一年。诸葛亮的厚德成就了蜀汉几十年的江山社稷,《出师表》不仅展示了诸葛亮的厚德的儒家思想,更让这种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和深化。刘备、诸葛亮是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杰出人物,也是传承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通过教授《出师表》,使当代中学生更好地接受儒家思想熏陶,培养学生宽厚待人,厚德载物的民族个性。在《醉翁亭记》中“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也”展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同时也集中体现了欧阳修宽厚待人的儒家品格,在那个官本位的封建社会里,能够走民布衣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欧阳修的儒家思想对当今复杂的社会现实,特别对于现代中学思想的影响有很好的激进作用,对现代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鄙视贫穷落后,盲目攀比的行为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让学生在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中,学会宽厚待人,厚德载物的思想。几千年来的儒家思想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漫长的历史征途中经历无数风雨的洗礼,儒家思想愈发变得灿烂无比。

4 儒家思想对学生修身、践行个性的影响

在现代中国人的生活经验中,需要懂得与人相处,懂得谦让别人、谅解别人、欣赏别人。也就是儒家思想中关于做人的学说。在《论语》中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现出儒家思想把与人交往当做是一件快乐的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阐明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第5篇:儒家思想的主要内涵范文

关键词: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 核心思想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c)-0214-01

《乐记》一书是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的典型著作,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全面和完整概况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书籍,在这部书籍中记载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即天人合一思想,这一思想自产生后,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的核心思想。下面就先从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开始说起。

1 天人合一的含义

关于天人合一这以思想的解释,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天与人本身就是一体的,认为天人应该合一;另一种解释是天人是相通的,显示中国析学在天人关系上的关注,而其中又以“天人合一”最为重要。这里所说的天指的是自然世界中的万物,而人则指的是自然万物中的生命,合的意思是两者之间是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

天人合一思想来源与气的一元论,不论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都认为万物都是由气组成的,比如: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万物,这里的一就是气。老子认为有生于无,无为道,有为气、宇宙万物都是气所成。由此可知,气是万物之根源,而天人合一就源于此。天人合一思想最早起源于汉代哲学家董仲舒思想中,董仲舒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这就是最早的关于他天人合一的记载。其实在此之前,《周易》及先秦诸子的论述中也有很多天人合一思想的雏影,他们都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协调和统一的,是一种生命的共同体,不论是远古时期还是后来的先秦时期,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引导着人们。

2 天人合一思想在传统儒家音乐美学中的表现

中国音乐艺术中最重要的主题就是自然,从乐器的材质上看,琵琶、二胡等都是木制材质,这些材质都源自于大自然,且这些乐器的构成方式都是直接连接而成,没有任何的金属连接的方式。从中国古典音乐的表现手法及内容上来看,每一种表现手法都流露出对大自然的态度和想法。就表现内容来看,中国古典音乐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描述自然与生命的,这部分内容的形象主要是回归大自然,在风格上往往强调山水以及田园的生活。另一种则是以描述花鸟植物为主的音乐,这类音乐更多的是以田园乐曲为主,重点描述田园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

天人合一就是回归大自然,那么为什么大自然能够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呢,其实这与中国长时期的农民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长时期的农业经济是的人们与自然搭成立紧密的联系。中国音乐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诚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般,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对应的,人与自然一直都是相互联系,互相关联,共生共存的,而人身为能欣赏万物的观照者,“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昔与子之所共适”,这种将生命回归于自然之中的审美态度,就是中国音乐艺术的精神所在。

儒家思想对音乐美学的核心是,和孔子在评价《关雎》时说:“乐而不,哀而不伤”,其意思就是关雎这个音乐给人的感觉是平和的,是适中的,没有超出一定的界限,因此,就能体现出和的思想。其实儒家思想中和的音乐核心,更多的是强调音乐的中庸思想。荀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另一位代表人,他认为音乐在动荡时期可以鼓励每一位将士英勇对抗,而在和平年代,更可以让每个人以礼相让,在古典音乐的内容和形式上,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往往将和放在第一位,其内容往往以不超越和这一思想为基础,而音乐的艺术形式则被摆在第二位。中国传统音乐的这一和的美学思想,对中国音乐的影响极为重要,儒家思想将和这一理论甚至当做音乐艺术的唯一真理。

受和这一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主张将人的思想作为影响世界万物的主要动力,《乐记》作为儒家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认为音乐是由间组成的,间是源自于人内心世界,认为人心想到的是世间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源,因此,儒家思想认为音乐一定要以人的主观思想为主。“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乐记》这句话就恰恰反映出儒家思想中对情感的重视,他们认为一部音乐作品最重要的是情感和品德修养,然后才是技艺,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当代的音乐教学中,专业的音乐人才固然需要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扩展音乐素质,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更为重要。

3 天人合一思想在墨家音乐美学中的表现

与儒家思想中极力主张以“和”“善”的方式对待音乐相比,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学派墨家对待音乐恰好相反,他们将“非乐”作为音乐美学的主要观点。所谓“非乐”就是不承认音乐的价值,认为音乐不应作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人们应该禁止各项音乐活动,他们认为音乐不仅不能很好的治理天下,反而会“其乐越频者,其治愈寡”,就是说长时间的进行音乐活动,会影响帝王治理国家,对国家的管理有百害而无一利。

从表面上看,墨家这一反对音乐的音乐美学思想看似不能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但从本质上看,也是符合的。墨家之所以提出这一美学观点,主要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当时的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为落后,很多音乐活动的开展都是一些社会高层阶级人们进行的一项活动,而这些人进行音乐欣赏时,就不能“兴天下之利”,更不能治理天下,因此,墨家大力制止音乐的传播。从这一原因中我们可以看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治理天下就是为了让天与人合二为一,治理天下就是让天与人处理好和谐的关系。另外,由于在当时音乐不可能为全部人民服务,因此,也就不能实现天人合一,所以墨家在自己的思想中大力提倡非乐思想。而这种非乐思想也正是天人合一的另一种解释,即为了实现天人合一而进行的非乐思想和活动。

总之,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音乐的影响非常大,至今影响中国音乐的核心思想美学是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这种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来美学思想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动力,作为现代人,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传统音乐中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才能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的社会上进一步发扬中国音乐艺术,为全球音乐文化作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进.中国不同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2(1):30-31.

第6篇:儒家思想的主要内涵范文

公元前479年,孔子在鲁城去世,享年73岁,弟子把其安葬在鲁城北泗上。鲁哀公不顾当时所推崇的周礼所规定的不得为平民立庙的限制,为孔子立庙祭祀。孔庙作为祭祀孔子的场所,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演变,成为宣扬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追随孔子思想的孔门弟子,经过历代王朝的精挑细选,到清末已经固定为孔庙礼制,按照固定的位次,排列于大成殿与东西庑之中。包括四配、十二哲及众多先贤先儒。本文就孔庙配享中的四配的产生及发展进行探析,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一、“四配”产生的历史渊源

孔庙祭第一等。因有4人配享,故称“四配”。汉高祖刘邦过曲阜,祭祀孔子,首以颜回配享。唐总章元年命以颜回、曾参配享。开元八年以十哲祭后,颜回为十哲之首,曾参列十哲之后。宋元丰七年又以孟子配享孔庙,位居颜回之次。崇宁三年增王安石配享,居孟子之次。靖康元年右谏议大夫杨时上言王安石学术荒谬,经朝廷允准削去王安石配享。南宋咸淳三年度宗命增曾参、孔撑湎恚始成四配之名。当时曲阜在蒙古政权统治下,至元二十四年阙里孔庙才有四配之设。四配即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

二、“四配”的介绍

颜回,鲁国人,颜氏,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孔子弟子,终身未仕,一生追随孔子至死。孔子称赞他“闻一而知十”,“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对于“仁”德的修养,颜回为最高。

曾参,孔子弟子,鲁国南武城人。姓曾名参字子舆,尊称为曾子。他性格沉静,为人谨慎,态度谦逊,鄙薄“胁肩谄笑”。他特重孝行,认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孔常姓孔名匙肿铀迹孔鲤之子孔子之孙,鲁国陬邑人。他发挥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并使之系统化,成为自己学说的核心。孔车乃枷刖他的门人传给孟子,孟子继承并发展,后人称为“思孟学派”。明嘉靖九年,封为“述圣”。

孟子,邹人。姓孟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主要代表之一。其主要思想在《孟子》中得以体现。北宋元丰七年,与颜子配享孔庙。元至顺元年,孟子被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封为“亚圣”。

三、“四配”的配享物品

在祭祀活动中,主祭在孔子像前跪拜,“四配”神位面前也有人祭祀,谓之余祭。“四配”享受少牢的祭祀,每人所享用的祭品有:帛、酒尊、枣、笋菹以及香鼎等32种。其低于孔子太牢的祭祀规格,但又比十二哲所享用的祭品16种多了许多。由此可见不同的层次、级别,所享受的礼遇也随之发生变化。

四、“四配”的遗迹留存

1、纪念颜回的遗迹留存主要是颜庙及颜回墓地。 颜庙与著名的孔庙孔府相邻,在曲阜市区北部陋巷街,也叫做'复圣庙', 是祭祀孔子学生颜回的庙宇。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纪念曾参的遗迹留存主要是曾庙及曾参墓地。曾庙,又称曾子庙、宗圣庙,是历代祭祀孔子著名高足曾参的专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纪念孔车囊偶A舸嬷饕是子思子庙、子思祠及子思墓地。子思子庙奉祀孔子之孙子思(名常┑拿怼

第7篇:儒家思想的主要内涵范文

关键词:先秦时期 儒家文学 人文哲学思想

一、先秦儒家文学作品的总体概述

先秦时期是儒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孔子是这一学派和思想的创立者和奠基人,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在先秦时期,有关孔子的思想著述当中,主要包含在《论语》《大学》《中庸》和《易传》当中,这是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远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思想最为闪耀的依据。在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当中,涵盖着孔子对人文哲学思想的一些思考和观点,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中庸”之道的人文哲学思想,这是孔子和有关孔子的著作当中,可以总结出来的有关他在人文哲学思想中最为突出的代表思想。《论语》这部著作是记录孔子言行最为重要的一部著作,是他弟子和再传弟子在继承孔子思想作出的努力的思想结晶,成为对后人影响非常深远的一部儒家必读书籍。先秦时期儒家的第二位代表人物就是孟子,他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在儒家历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孔子,他在《孟子》当中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孟子》这本书是记录他本人言行的一部汇编,是他和自己的弟子一起努力编写成册的,主要记录的是孟子的语言和他在政治上的一些看法以及行动。在这部书当中,主要可以总结出孟子在思想上的性善论观点,这也是这部书和孟子本人的人文哲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先秦时期儒家学派还出了另外一位伟大的代表人物,那就是荀子,《荀子》这部著作是荀子思想的结晶,虽然在个别观点上和前面两位代表人物会有一些不同,甚至是对立,但是就整部《荀子》来看,其中的人文哲学思想也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和价值。

二、先秦儒家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哲学思想的总体概述

先秦是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的诞生和逐渐形成的历史时期,三位代表人物在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传承上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首先是孔子创立了这一学派,在其代表作品中,提出了他的有关人文哲学思想。孔子强调的是通过中庸之道来达到处世为人,这可以说是孔子人文哲学思想的核心和精华。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他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和弘扬上,也有不朽的贡献。他主张民贵君轻,极力反对发动武装、进行征伐,可以说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基础之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荀子虽然是比较另类的一位圣人,有别于孔子在人文哲学思想上的重视“仁”,也不同于孟子在这方面的强调“仁义内在”,荀子主张一切讲究客观的“礼”。

三、先秦儒家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哲学思想的具体表现

(一)儒家的处世原则

在先秦时期的儒家代表文学作品当中,蕴藏着非常深刻的人文哲学思想。首先表现在儒家的处世原则上。《论语》中“朝闻道,夕死可矣。”对一个热爱真理的人来说,为了得到真理,即使是牺牲自己性命也是值得的,这种人文哲学思想很好地支持了那些为了真理不断坚持和拼搏的人们。而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把追求真理放到了特别重要的位置。在他看来,一个人不追寻真理就是枉费生存,我们作为一个有行知的人,必须要保持着一颗不断追寻真理的心,只有不停地向真理靠近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哪怕是早上得到真理,在晚上死去也是可以获得永恒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信仰真理,维护真理,坚持去追求真理,才能不断地领悟到我们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其次表现在对知识分子的要求上,从儒家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儒家所主张的是希望知识分子可以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职责。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说的是作为知识分子必须担负一定的历史责任,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自己应该有的奉献。最后表现在儒家还特别注重讲究个人的气节。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在《孟子》当中也有相关的论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二)对财富上的认识

我们在儒家经典文学作品当中,发现值得我们现在还要学习和继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就是对于财富的认识和态度。儒家表现的是对于财富的不在乎,甚至是摒弃和轻蔑,因此,儒家的先贤们都各个俭朴,言行一致。《论语》言:“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作为老师,大加赞赏自己的得意弟子颜回所坚持的简单生活。《论语》还记录了孔子对于富贵的态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种将金钱财富看作过眼云烟一般的圣人态度,是我们这些后人的巨大财富。《孟子》中详细阐述了孟子关于财富的看法:“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就是孟子的直接表露。他认为,一味追求金钱,会使得一个人失去更为重要的仁德。因此,我们必须很好地理解孟子在《孟子》一书当中阐述的这些有关人文哲学的思想,来指导我们准确对待财富,去享有一个完美而有价值的人生。在谈到社会公平的时候,无论是《论语》《孟子》,还是《荀子》,都有详细的解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这是《孟子》中记载孟子极为严苛地道出他对社会不公平的呼声。由于在我们的儒家思想内涵当中,先哲们都提倡的是积极地对待社会财富,这为我们后人在面临金钱选择的时候,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持。在崇尚节俭、强调社会公平的人文哲学思想下,我们应该接受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把这样正确地对待金钱和财富的观点,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去,以此达到人生境界的新高度,从而追寻更加有意义的人生。

(三)儒家对和谐的主张

在优秀的儒家文化当中,经典的儒家文学作品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蓝图。在《论语》中有具体的特征表现,在《孟子》中有详细的行为准则,在《荀子》中提醒人们注意发挥我们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中庸》中也有处理一些有碍于和谐的很好方法。儒家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中流砥柱,一直都是主张和谐,向往美好,这也是儒家留给后人的优秀的人文哲学思想的精髓。“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是《中庸》中阐述和谐的话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大也”,说的是世间彼此都是共生共存的,我们应该发挥我们每个人的特长和优点,去帮助周围的一切,这样的话,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符合天地之间变化进步的规律,也是和衷共济的具体体现。《孟子》中的阐述更为具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美好社会的向往和真实表达,九州之内和乐温馨,这样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还补充:为社会进步,促进和谐的人,正是作为君子的条件,圣人们给我们描绘着美好的和谐社会,我们可以在这些先秦儒家的文学作品中寻找到答案,蕴藏在这其中的人文哲学思想,可以成为我们当今社会学习的榜样。 语

结语

在浩瀚的儒家文学作品当中,一些经典的文学所承载的人文哲学思想,使得儒家思想更加光彩熠熠。在当今的社会,我们仍然强调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可以为我们的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指导和支持,通过分析阐述在先秦儒家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哲学思想,详细从《论语》和《孟子》等著作当中为大家挖掘出其中的优秀人文哲学思想,以供当下社会学习。语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第8篇:儒家思想的主要内涵范文

关键词:川端康成;儒家思想;审美愉悦;道德诉求;理想追求

川端康成是上世纪中期日本最著名的作家,他的《雪国》、《古都》、《千纸鹤》三部小说于196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Anders Osterling评价他“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从而把日本文学和日本文化引向世界,架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40多年来,世界各国学者对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研究风起云涌。纵观国内外研究,几乎都集中在他的日本民族美意识特征、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上,川端康成文学与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关联研究却很少。

中国儒家思想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见于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和第一部文学著作《古事记》中。隋、唐以降,中国儒家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佛教等中国传统文化传到日本,对日本人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思想以多种方式孕育了日本传统道德价值体系,川端不断地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着精神食粮,传统文化的养分深深渗入了他的血液。他在《我在美丽的日本》里说:“《源氏物语》是深深地渗透到我的内心底里的。”说明他从文学典籍中间接受到了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川端在东京帝国大学学习的专业是日本文学,“可以说学习日本文学本身, 从广义上看就是置身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影响之中。” 川端16岁为止一直和精通易学的祖父相依为命,从小耳濡目染了儒家六经之首——《周易》,对其文学创作中融入儒家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感觉派解体之后,他全盘否定西方文学的影响,全盘吸收以儒教、佛教和神道教为综合体的日本传统文化。和日籍华人围棋名将吴清源的交往中,在吴清源深厚的中国文化修养影响下,写下《名人》等充满儒家思想的报告小说。

因此,川端康成直接或间接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创作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融入了儒家文化精神,使其作品蕴含丰富的儒家思想内涵。川端被称为“东方美的现代探索者”,除追求日本传统的物哀、风雅、玄幽等审美情趣[7]外,儒家美学思想也是川端康成文学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从两方面来剖析其内含的儒家美学思想内涵:从人物形象上看儒家美善统一思想的审美愉悦,表现了儒家美学与伦理学一体化思想的道德诉求;在主题表达上抽象出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儒家中和为美思想的理想追求。

1 人物具象篇:儒家美善统一思想的审美愉悦

儒家美学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标准是“尽善尽美”,强调美与善的高度统一,注重以人为本的审美理念。孔子在《孝经·圣治章》第九章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主张自然万物中最有灵性的是人。《周易·贲卦·彖传》也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说,意思是细察人类的各种美好的风尚和精神,用以教化天下人民,由此说明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人文精神。《论语·里仁》开篇就写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提出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与仁者相处,会变得有智慧。这里的“仁”,指的是人格美,包括性格、道德、艺术等方面的修为,是人性的内在审美。儒家美学倡导人在自然与社会中加强人格修养,追求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文与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 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川端康成从传统文化和自身经历中领悟了很多儒家美学之人格美的精髓,重视以“善”为立足点,尊重生命和人性本能,强调人生甘苦中的多种体验。他将这些审美意趣在文学创作中加以放大诠释,提升了儒家美善统一思想的审美愉悦。在人物塑造方面,他具象出儒家人格美的个体,表现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对人性自私的超越和对于坚强生命力的赞美。

川端康成表现人物形象时注意表现人物性格的个别性、内在性和整体性,通过意识流等手法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使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个性十足、内心丰富的统一体。他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对人物的外形一笔带过,但却用了浓墨来书写人物的内心、精神及情感。作品的人物形象大致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人物形象是形神丰满的凡尘俗世中的肉体与精神俱美的女主人公,她们是川端着力刻画的美善统一的人物代表,是承载儒家美善统一思想的生动的人物具象。这类女主人公一般生活在社会底层,地位卑微,却有对生活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川端从小父母双亡,有强烈的孤儿情节,从未享受过女性的温暖与爱,他在心里有一种强烈的被爱的渴望,所以他把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具象出来,通过女主人公来向世人倾诉自己的感情需求。川端笔下的女主人公一般都有美丽纯洁的外表,有强烈的母性、善良的性格、敢于为爱牺牲和与命运抗争的善的本质。《雪国》的驹子、《千只鹤》的文字,《舞姬》的品子、《花的圆舞曲》的星枝、《母亲的初恋》的雪子、《伊豆》的熏子、《东京人》的敬子,《招魂祭的一景》的阿光、《古都》的千重子、《山音》的菊子、《河滨城镇的故事》的房子等都是这类代表性人物,她们身上既体现着外在的美又有着以善为基础的内在美。

第二类人物形象是第一类人物形象中抽离出来的非现实的灵魂附着体,似乎属于女人公的精神影子,以似虚似幻的形象演绎女主公的精神之美,“具有终极超越意味的空灵境界,体现出一种恒远的审美意识,简言之就是象征彼岸‘灵’的境界”,从而突出表现女主人公的灵魂之善美。《雪国》中的叶子是女主人公驹子的心灵之影;《千只鹤》中的雪子是凡尘中的文子的灵魂之伴;《古都》中的苗子是同胞姐妹千重子的精神之侣……她们都是为强调和补充女主人公的精神之美而存在的,在她们身上可以更多地看到儒家美学思想的善的本质。

第三类人物形象是文中的男性形象或其他配角,通过这些人物的内心自白或行为处事的对比,或衬托川端康成文学中的女主人公的外形与心灵之美,或赞扬人性之美,从而达到领悟和肯定生命的美与善的目的。《雪国》的岛村就是“塑造驹子的一个道具而已” [13]98 ,《千只鹤》中的菊治等的寂寞空虚反衬女主人公的美善统一的积极品格;《睡美人》中的山口、《山音》中的信吾、《湖》中的银平、《一只胳膊》中的“我”等男性形象都是为了表现人性的本能,否定人性中的丑陋,反衬生命和人性中美的部分;《名人》则是川端文学里面唯一一部以男性为题材的小说,主人公秀哉名人在围棋告别赛中表现出的锲而不舍、勇于进取的精神正是儒家调和论的精神之美……

川端康成以儒家美善统一思想为主线塑造了以上三种人物形象,使主人公的具象描绘清晰明了,讴歌了女性的美丽和在艰苦环境中对爱与温暖的执着追求的乐观向上、善良隐忍的精神风貌。这种美不仅属于日本女性,同时也是全人类之美。川端通过儒家美善统一原则塑造的人物形象提升了儒家美学的审美愉悦,表现了儒家美学与伦理学一体化思想的道德诉求。

2 主题抽象篇:儒家中和之美思想的理想追求

儒家思想的天地转化观认为,万物随时处于变化、对立的状态之中,却又向着各自的方向转化着、互补着,以期达到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状态就是儒家思想的中和。万物如能达到中和,天地便各得其所,万物也生生不息。中和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最佳状态,是万物相互协调而达到的一种理想化状态。汉代董仲舒认为:“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春秋繁露·天地阴阳》),意指中和作为天地之道,使四季轮回,生命繁衍不息,表现出矛盾对立统一却又和谐共存的特质,而万事万物具有不偏不倚、相反相承的特质时,宇宙万物都是美的。这种美的状态就是儒家美学思想的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一种普遍的和谐关系、关系形态或结构。”中和之美思想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不仅表现在艺术领域,还表现在人的道德修为等层面。中和之美思想以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为目标,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最高理想。它包括自然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和谐之美。

川端康成对美有着独到的领悟:“美,一旦在这个世界上表现出来,就决不会泯灭。”他认为美只存在于少女、孩子和频临死亡的男人身上,这三者都是弱美形象,和儒家主张的“温柔敦厚”、“阴柔为美”的中和之美思想是一致的。他受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将感受到的各种美的事物以中和之美的原则以永不泯灭的形式注入其作品之中,对宇宙之美做了完美的注解,进而完成人与自然、社会与人的美的和谐互动,对生死转换的体验也提升到了美学的高度。

川端康成在作品中常表现出孤儿情结的无以为家的漂泊感,在爱与死亡间游离是人类共同的宿命,而以女性为表征的大自然则成为人性回归的精神家园。他用充满悲而美的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生命和人性,在万物的中和之美中寻求到生与死的凄美哲学体验。川端文学里严峻的生死之间并无难以逾越的鸿沟,可以说他的文学的两极性就是生的赞歌与死的彩绘。因此,川端文学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两个:生的中和之美——爱与温暖的家园追寻;死的中和之美——死亡的美学思考。

关于生,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个严肃的话题。川端自幼丧失多位亲人,从记事起就不停地参加亲人的葬礼,被戏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体弱多病的他几乎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从小就对生的不易了然于心。他潜意识中极度渴望爱与温暖,于是他把这种渴望写进作品中。在生的中和之美——爱与温暖的家园追寻过程中,大多把女主人公安排在优美宁静的自然环境中生活。川端认为自然对人而言“从中可以看见自然的生命, 领悟人生的哲理, 吸取宗教的精神。” 川端康成对大自然的敏锐感受以及对这种感受的深邃的艺术表现,构成了儒家中和之美的独特审美视角。他“以其细腻而敏锐的笔触, 在自然与人生、自然与人情的描写中, 不仅展现了作家自身对人生复杂而深邃的精神感受, 而且, 也把日本文学对日本人精神实质的展现, 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 川端在自然中感受人生的同时,用重彩描绘的是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的女主人公们对生活和爱情的执着追求。在她们身上,川端倾注了自己的美学追求和人生理想。她们依据不同的情况和时间,在爱情中或进或退,在人生道路上或停或向前,都符合儒家中和之美思想中的依时而中的时中思想。在自然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互动中完成爱与温暖的家园的追寻之梦。

关于死,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无法逃避的宿命。川端在累累白骨中度过大半生的个人体验使他对死比一般人有着更深刻的认识。敏感的生存意象和死亡体验驱使他沉醉于生与死的艺术境界,重视生命及其死亡的伦理意义和价值,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美学思考。川端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而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死亡美成为川端文学的独特审美形式之一。生的对立面就是死,物极必反是儒家天道观下的中和思想的表现。生与死的对立在川端眼里变成了相互衔接的流动的两极,在相互转化中完成宇宙间生命交替与延续。他强调的是死亡的伦理意义和美学价值,在其中找到一个适中的切入点来表现到极致。如《雪国》中的叶子之死就是为了保留其精神的纯洁与完美;《睡美人》中的老人之死是为了让沉睡少女的美丽在死亡的老人心中永恒;《千只鹤》中的文子的死是想让在世俗眼中的少女通过死回归美学与伦理学高度统一的美善行列……将唯美的追求与生命的终结、真实的人生与死亡的虚无互相矛盾着的对立体在作品中达到理想的和谐统一,以中和之美的姿态超越一切有限的现实苦难,使生命走向无限的永恒。

川端康成在表现生的赞歌与死的彩绘的主题时,其情感、美学思想、价值观、灵魂深处的渴望和大自然、社会相呼应,让生命和人性的情理反思、生死意象的表层中蕴涵着生命和灵魂的挣扎与拯救意义融入宇宙万物中,达到儒家的“天人合一”、“天人同构”的中和之美的最高境界。从而在主题表达上抽象出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儒家中和为美思想的理想追求。

川端康成善于“发现存在的美,感觉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觉的美”,在文学创作中将日本传统美意识融入人物形象塑造中;运用传统和西方意识流等手法,切断时间空间而再构造,细致描绘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多层次地表现人物感情的柔美。其作品包含了东西方多维度的美,如一首华美绝伦的变奏曲,含蓄隽永、优美雅致。儒家美学思想就如川端作品众多美中的一朵尚待世人欣赏的奇葩:在人物形象上塑造了儒家美善统一思想的审美愉悦,表现了儒家美学与伦理学一体化思想的道德诉求;在主题表达上抽象出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儒家中和为美思想的理想追求。儒家美学思想演绎了川端康成文学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美的和谐互动,升华了生与死的凄美哲学体验,阐释了超越时空的生命和人性的美丽与憧憬。

参考文献

[1] 高明士 编.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儒家思想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王家骅.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3,21]川端康成.我在美丽的日本[M].叶渭渠,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243,270

[4] 羽哉.中国と川端[G]//成蹊大学文学部纪要,1997,03:37

[5] 周阅.川端康成文学的文化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 长谷川泉.川端康成论[M].孟庆枢,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7] 叶渭渠.川端康成评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8] 陈昭英.儒家美学与经典诠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 何乃英.川端康成小说艺术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0]何乃英.川端康成小说的人物塑造.文史哲[J].1995, (05):95 100

[11,13,15]川端康成.独影自命[M]. 叶渭渠,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8,247

[12]灵与肉的变奏曲—解读《雪国》中的女性想象.世界文化[J].2009,(07):42

[14] 张国庆.中和之美——普遍艺术和谐观与特定艺术风格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50

[16]王立名.对人性归宿的东方式思索—谈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小说的主题.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2010,26(10):113 114.

[17]长谷川泉.川端康成论[M].孟庆枢,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18]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散文选[M].叶渭渠,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8:274

[19]韩贞全,吴舜立.“川端文学”的自然观.日语学习与研究[J].1995,01:51

[20]叶渭渠,千叶宣一,纳德·金主编.不灭之美[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 ,1999 .

第9篇:儒家思想的主要内涵范文

[关键词]儒家思想;《三国演义》;貂蝉;孔夫子

[中图分类号]1207.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38(2012)01-0071-03

作为我国古代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流派,儒家学说自其形成之日起就随着封建集权的不断加强而逐渐确立起了正统地位,并通过文学作品这一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人,发挥着其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广泛的影响力。

代表着中国小说最高成就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不仅有着不容低估的艺术价值,更体现出鲜明的儒家思想色彩。最直接的表现在于它“尊刘贬曹”的主旨,这一点即传达出作者罗贯中先生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认同,同时也证明传统的儒家思想在历代文人及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在作者倾力塑造的这个男性世界里,我并不想聚焦于刘、曹、孙、吕这些被津津乐道的英雄。而是以三国中一位重要的女子为视角,来探寻一下这部鸿篇巨著所呈现的传统儒家思想的印迹。

这位关键人物就是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着重刻画的女性,也是后人戏称为史上第一女间谍的连环计女主角――貂蝉。

貂蝉,也许只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却能够与有稽可考的西施、王昭君和杨贵妃一起名列“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这不能不让人们惊叹经典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民间的巨大魅力与影响力。貂蝉的形象屡屡被舞台和各种民间的传说故事所演绎皆始于明朝,这说明了貂蝉这个绝色女子真正步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长廊,应是始于罗贯中的文学巨著《三国演义》。千百年来,史学界对于历史上究竟有无貂蝉其人,一直探佚寻踪、争论不休。然而,貂蝉这个形象已成为中国人文历史中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存在于我们的文化记忆中。

在小说中,貂蝉不仅是一位绝色美女,同时也是一位“下报王允养育之恩,上负国家除奸之任,牺牲自己而全大义”的奇女子。《三国演义》中有诗赞曰:“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空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

那么在貂蝉这个人物身上究竟可以看到哪些儒家思想的印记呢?

一、貂蝉是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的综合体

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把“三纲五常”作为人的行为和道德规范。而罗贯中笔下塑造出的貂蝉正可谓是这“仁、义、礼、智、信”的综合体。

第一,貂蝉之“义”表现于她的大义之气。

传统道德下女子俱以贞洁为操,但“贞节”和“爱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具体的社会环境里,又有其特定的含义。如“节”就有“大节”、“小节”之分。作为一位闺阁中的女子,她勇于承担极大的风险,为达成恩公王允夙愿,里应外合,舍身锄奸报国,成功上演一出连环计,成就了大节,是典型的“舍‘身’取义者也”,而这也是儒家思想最崇高的追求和要求。

第二,貂蝉之“礼”在于她的克己私欲。

儒家讲求的礼制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要约束自己的欲望,奉公守制,以维持社会秩序的平衡。对应在个体身上,就是个人应克服自己的妄念、,以不干预甚至是利于国家宏图大计为准。貂蝉面对“出卖自己色相”的要求,她心中应该有过斗争,有过对世俗眼光的惧怕,有过苟且以保全自身的想法,正因此她本可断然拒绝王允的恳求,安心做她的侍伎,但在个人安危与国之大义中,貂蝉毅然舍弃安闲生活,克制了一己之私欲,选择了利民利国但无比艰难的道路。这体现出了“礼”的约束力。

第三,貂蝉之“智”在于她的聪敏机变。

作为司徒王允家万千姬妾侍婢之一,唯独貂蝉“近见大人两眉愁锁”,猜想必有国家大事困扰王允,这需要何等聪敏才能做到体察细致入微呢!而“董太师大闹凤仪亭”中那段“父欲弑子”情节的精彩上演,更要完全归功于貂蝉“声情并茂”巧使反问计的高超演技。第九回中当董太师欲听从李儒之劝将她送予吕布时,她立即做出大惊、哭泣状。并拔剑假意以死明志,既消除了董卓的疑心,重新获得了董卓的信任和加倍的宠爱,又进一步加深了吕布对董卓的不满,激化了两人的矛盾,可谓是“一箭双雕”,有四两拨千斤之效。因势利导,巧于机变,化被动为主动,这一切绝非一愚钝女子所能做到!

第四,貂蝉之“信”在于她的忠贞诚恳。

在王允这个大导演的策划下,貂蝉充分的做好演员的工作,与王允积极配合,完全履行了她之前“尚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的承诺。貂蝉知道自己肩负内除国贼的重任,因而从未临阵退缩、中途后悔变卦而失信于天下,始终毅然决然地践行着她感主报国的信念。

综观以上四点,貂蝉之“仁”也就显而易见了。子曰“仁者,爱人。”她之所以能做到义、礼、智、信,根本上都出于一个仁爱之“仁”。当王允乞求她“汝可怜汉天下生灵!”时,貂蝉回曰:“但有使命,万死不辞”。正是出于对恩公的爱,对普天下的爱,她才勇敢地接下这个艰巨的任务,以回报恩情,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貂蝉是儒家思想人本意识、忧患意识与力行意识的必然产物

貂蝉,能够与西施、王昭君和杨贵妃一起名列“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并且其形象屡屡被舞台和各种民间传说故事所演绎,步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长廊,充分说明经典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民间的巨大魅力与影响力。

这不能不让人惊叹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巧的情节给世人塑造出的貂蝉形象,并且把貂蝉这个形象定格为中国人文历史中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存在于我们的文化记忆中。究其根源,不难发现: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人本意识、忧患意识与力行意识对罗贯中的深刻影响,正是通过其笔下貂蝉这一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惟妙惟肖的展现在世人目前。

第一,连环计的出发点是儒家思想德治主义的主张。

孔子宣扬“克己复礼”。复礼,即恢复西周礼制,强调西周政权的中心地位。《三国演义》中汉室衰微,内除国贼、兴复汉室、还天下以太平安宁是当时臣民百姓的共同追求。复兴汉室的夙愿无论有无可能实现,都因其遵从儒家的道德政治观而被赋予合理性和必然性。董卓欲谋权篡位,颠覆汉室显然是大逆不道,违背正统。如此,自然是人人得而诛之。

在王司徒巧使连环计之前罗公演绎了袁绍结盟,伍孚刺杀,孟德献刀等情节。然而,这种种尝试,均以失败告终。面对实力的悬殊对比,苦无良策的司徒大人,想到借助美人之力巧使反问计,情节的发

展也至此有了豁然开朗的转换。

儒家崇尚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有无德行构成人们人格评价的直接依据。一个人如若没有崇高的道德,即使贵为王侯,也得不到万民敬重;反之,有了崇高道德,即使地位卑贱,也能得到万民称颂而名垂千古。当历史的重任自然而然的落到貂蝉身上时,这个小小的侍伎忍辱负重、慷慨赴难,大义凛然成就了内除国贼、惩恶扬善的宏大目标。司徒巧使连环计,却也无意间成就了一位女子的传奇。

第二,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人本意识、忧患意识与力行意识,围绕貂蝉,通过精巧的情节设置,活灵活现。

儒家思想所推崇的人本意识,就是尊重人和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从社会角度来看,作为个体必须走向社会、服务于国家。贪图安逸,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是“士”的耻辱。这也正是罗贯中笔下,无论是身份卑微的越骑校尉伍孚,还是久存大志的骁骑校尉曹操,纷纷只身范险刺杀董卓的原因。从个人角度来看,即使身为女子,如果只安于闺阁之乐,也是不值得称颂的。时代呼唤一位力挽狂澜的英雄,而貂蝉以一个女子的力量解决了万千英雄的难题。难怪在《三国演义》一书中李儒不由得感叹:“吾等皆死于妇人之手矣!”这正是个人力量的价值凸显。

儒家人世理念影响下的忧患意识,成为一种集体和自觉的价值规范与追求。仁人志士均要立功、立言、立身,追求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价值所在。对忠臣烈女反复表彰和倡扬,使牺牲成为一种隐秘的冲动。当铲除董卓成为深受战乱之累的劳苦百姓的心声时,生于忧患之时的志士仁人必将担负这一历史重任。当作者以看似偶然的选择,将诛董行动成功的关键寄予在一个女子身上时,我们就发现再娇弱的女子,再微小的个体,因意识层次的高尚与独立性而拥有了惊人的力量,甚至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即是作者对敢于肩负历史重任、甘于牺牲的儒家忧患意识的充分肯定。

儒家思想中的力行意识,表现在发挥个人主体价值时,强调动用人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有效而和缓的方式,避免用过激的途径解决问题;也就是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提倡中庸而为。

连环计的成功就印证了这一道理。在此之前无论是袁绍、伍孚,还是曹操,都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弑董屡屡失败之后,王司徒依然不断探寻除贼之策,最后想到利用董、吕好色的弱点,利用貂蝉之色,重新策划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心理战并获得最后的成功。至此“司徒妙算托红裙”,才终于得偿众愿。

可见,与武力解决问题相比,罗贯中更赞同智取,避免过激方式,维系一种和谐的状态。通过主体的实践,实现了完善自我与改进社会的目的,这正是儒家思想推崇力行的生动展现。

综上,不难看出罗贯中在创作小说时对儒家思想的偏向性。《三国演义》对貂蝉人物的刻画主要集中在第八回和第九回里,文字虽不多,但貂蝉形象显示出来的意义却是非常独特的。虽然从一位女子身上不可能全面了解到罗贯中先生的全部思想内涵,但可以从这一小人物的角度看出许多端倪来。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样分析并不意味着《三国演义》就仅仅受儒家思想支配;相反,中国各种传统思想都可见诸于各类题材的创作之中,《三国演义》也不例外。在这里只择其一面而谈之,以避泛泛而空。作为传统儒家思想在历代文学创作上的影响又何止于此,这有待我们继续去挖掘。

[参考文献]

[1]秦平,千古名谍――浅谈《三国演义》中的貂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8(2):79-80.

[2]王菊艳.《三国演义》的妇女现与儒家文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11);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