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在线教育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德语 现在完成时 演绎法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1课题的主题与背景
《现在完成时》是德语动词的一种时态,是德语语言学习的基本知识点之一。本案例是选自德语专业大一下学期《德语语法2》课程的一堂课。在学生系统掌握了德语发音规则、动词变位和句法结构的基础上,需要掌握现在完成时。
2学情分析
(1)本课是在大一下学期期中讲授的,学生经过一个半学期的学习,主要对德语的发音规则、动词变位等基础语言知识有了了解并初步掌握。“现在完成时”是在学生掌握动词一般现在时变位,一般现在时直陈式和命令式句法结构,并且能分清可分动词、情态动词、助动词、实意动词的基础上,需要掌握的新语法点。在本教材中,“现在完成时”的引入是在“生病”这个大话题下展开的。
(2)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困难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使用,即什么情况下使用“现在完成时”;二是结构,即“现在完成时”的构成,尤其是动词二分词及其助动词。德语完成时结构中助动词的选择规律和英语基本一致,但是动词二分词的变化比英语要复杂的多,也是所有学习者都需要攻克的难题。
3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是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现在完成时”的构成和使用,从此以后在学习和日常使用中能熟练应用“现在完成时”。
4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就是德语“现在完成时”的结构和使用,难点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接受德语“现在完成时”的使用和构成并能在表达中熟练运用。
5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过程中,理论讲授结合情境教学。交际情境作为“引子”,引出后利用课本上的“看图说话”先明确句子所描述的图片场景,继而找出已经出现的“现在完成时”,在归纳的基础上开始讲解。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并布置作业。
6课前准备
6.1学生的学习准备
学生在课前需要对本课内容进行预习,并归纳从初学到现在学过的所有动词一般现在时的变位。但不能提前看本堂课要讲的内容。
6.2教师的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需要的相关材料,因为是语法课,讲解居多,所以没有准备教具或游戏材料。
7教学过程
7.1复习
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德语动词变位的规则,其中规则变化的动词和不规则变化的动词分开进行。教师利用之前学习到的关于“吃、住”的动词进行复习,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要表示“吃了什么”该如何表达。
7.2引入
本单元的话题是“生病”,在学习了各种生病的表达方式和请假的对话后,课文进入“某人之前因病请假后目前左手打着石膏回来上班,同时纷纷询问发生了什么”这样的交际情境。课本上有相应的看图说话,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将事情的发生顺序理出来进行排序。这个练习可两人一组进行,方便讨论图下方的文字说明。学生练习过程中需将句子得谓语部分勾画出来。
7.3分析课文文本并讲解涉及语法(现在完成时)
带领学生听课文的答案录音,解释课本上句子意思,后将句子中的“现在完成时”结构抄写在黑板上,并按德语句法排序。
开始对“现在完成时”进行讲解:
从德语时态的概念入手,先解释清楚“现在完成时”的含义及其使用范围。通过时间轴解释德语六种时态,并将其与英语时态的构成和种类做对比。从而引出“现在完成时”,并强调德语的“现在完成时”与英语“现在完成时”的区别,从而解决什么时候使用“现在完成时”的问题。
先引导学生将课本上交际情境例句中的规则和不规则变化分别列出,然后先讲解规则变化的要求。讲完规则变化后再开始讲不规则变化,并在此处回顾动词变位不规则的动词,从而将动词变位不规则和二分词变化不规则联系起来。
7.4课堂练习
在讲解完课文涉及的动词后,要求学生将课本上第一人称描述的故事,改写成第三人称描述,练习用“现在完成时”讲故事。此练习要求学生单独完成,完成后请2~3名学生在全班面前朗读自己的改写成果,教师进行现场修改和点评。
8作业设计
家庭作业:根据学生之前学习过的内容,要求学生以现在完成时描述自己某一天的生活作息,句式是“我做了什么”,最少5句不重偷幕啊
8.1教学评价
该案例是一门课中的一堂,教学评价的进行并不系统,也无法做出体统评价,只能通过课堂和课后练习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了解。
8.2教学反思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案例教学法 存在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134-02
周大森在《现代教育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中提出: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校园的延伸,促进了教育技术的高速发展,形成了以多媒体、网络、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在中小学,也在大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经济法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为适应信息社会和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既具有系统的经济法专业理论素养,又具有理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如何实现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传统的经济法案例教学法。以下本文试针对传统法学本科经济法案例教学法存在的教学手段单一、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和教师主导性不足等问题,提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传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具体策略。
一、传统的经济法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关于经济法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仍强调多举例和多分析案例,而没有深入开展研究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师生互动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案例选择不够经典,分析手段单一
在传统的经济法案例教学法中,单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案例选择较多,而选择涉及某章某节的系统理论知识的案例较少。分析时一般先由学生做口头分析,再由老师点评。导致案例教学的趣味性不强,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强
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不强,上课前一般不会主动预习新授的内容(即使老师布置了预习的内容,若没有强制要求,学生往往不会去看),对理论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深入,导致对案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分析时,抓不住关键点,对于裁决结果不知从何入手,很难做到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融会贯通,最后一般都由老师来做深入分析。
(三)教师的主导性不足
现在高校一般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教师的教学任务一般较重。加上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一般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琢磨多手段多方法进行案例教学(虽然现代教育兴起了慕课和微课教学模式,但仅凭单个教师的热情而没有团队的力量是很难做好的。)同时高校教师也不会再像对中小学生那样对大学生的学习多加管理和督促,课堂上也不会管得太严。结果导致课堂气氛一般比较低沉,听课的效率不高,案例教学的效果不好。
二、解决经济法案例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结合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特点精选案例
经济法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法律课程,要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案例教学法是主要方法之一。其关键是要精选案例。应针对大学生崇尚新奇、爱挑战难题等特点,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来选择经典案例。一般来说,经济法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市场监管法与宏观调控法两部分,可针对这两部分重点教学的章节内容挑选经典案例(经典案例既要具有“针对性、新颖性、专业性和综合性”,而且要尽量是“贴近学生实际、新近发生的”)。精选案例后,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实践式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例如,在讲解普通合伙企业的设立条件时,笔者运用启发式案例教学方式。上新课前用多媒体展示相关案例,并提出问题,如“该案关于普通合伙企业的设立有何不合法的地方?”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讲授完相关的知识点后,再让学生分析课前提出的问题,学生就能将不合法的地方分析得条条是道。
又如,在分析不正当竞争行为时,运用了讨论式案例教学方式。在课前将最新司考题中涉及几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经典案例发给学生预习,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一听是司考题,而且是多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分析,积极性很高。在课堂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终得出了较全面的分析结论。这既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开拓了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司法口才表达能力。
还如,在产品质量法的教学中,采取实地调研的方式,事先联系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进行调研,带领学生查阅、分析实务部门中关于产品质量问题的经典案例。这种教学方式既有利于克服学生社会经历浅的矛盾,又能给学生留下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然,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一个学期只能组织一次实践学习。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案例教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运用多媒体演示经典案例视频与相关的知识点,图文并茂,有声有色,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记忆与理解,使得学生对经济法学这门体系庞杂、法律法规众多的课程有较直观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学习反垄断法时,挑选最新案例视频《行业协会牵头,丽江旅行社价格垄断被罚》,学生看完后明白了行业协会的非法垄断行为及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再如,针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消费者协会职能,挑选经典案例视频《电脑商家状告中消协》,学生看完后能深入理解消费者协会的职责所在。
其次,运用微课教学方式进行案例教学。例如,制作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微课。在微课中先播放几个王海式的“知假买假”的典型案例,接着布置讨论的话题:“‘知假买假者’是否是消费者?能否得到商品价格的四倍赔偿?”然后播放分组讨论的情形与结论(分为肯定与否定两种观点),最后是教师的点评。这样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a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性,组织学生模拟审判经典案例
模拟审判需要花费师生较多的时间与精力,这就需要健全的教学体制保证教师的主导性,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审判。在绩效工资制度中应分配给实施模拟审判案例教学的老师一定的课时补贴,同时也应给参加模拟审判的学生计实践课程学分,这样就能调动师生进行模拟审判经典案例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土地管理法时,模拟审判“土地权益确权纠纷”案例。课前事先给学生分发案情,学生都愿意参加模拟审判,自行分配好角色,分别饰演原告和被告(两个有土地权益争议的村委会的法定代表人)及其人、法官、书记员等角色,设计好书、辩护词和判决书,并在课外排演几次,最后在课堂上正式表演。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一个学期也只在课堂上表演一次,但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
总之,在经济法案例教学中采取多媒体、微课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精心设计、制作经典案例和多媒体课件,运用实地调研、模拟审判等教学实践活动,能精彩演示、再现典型案例及其相关理论知识的重点、难点。这种案例教学模式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学习气氛,使学生能系统掌握经济法的理论知识体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周大森.现代教育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评论,2015(6)
[2]陆建军.浅议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构成要素[J].教育与职业,2015(33)
[3]侯婧璇.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应有机结合[J].中国教育学刊,2016(9)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视频;前端学习;展评学习法;英语教学
在信息化时代下的今天,为了实现这个梦,为了更好地提升师生的教学效果,“实践翻转课堂”是一个值得大家探索的方向。在中考“指挥棒”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听觉疲劳,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也会逐渐分散。而前段学习和微视频自学这样新型的翻转课堂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翻转课堂及其意义的认识
1.翻转课堂的理解
翻转课堂,又可称“反转课堂”。2011年在美国各地兴起。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形式,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也让处于课程教学改革焦灼状态的人们看到了课堂改革的新希望。
2.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在教学结构上的区别
传统课堂中,教师在课堂内通过新课导入知识、讲解、布置作业等让学生学习知识,课堂外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来内化知识。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学习知识在课堂,内化知识在课外。
3.利用微视频或前端学习进行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特点
视频学习让知识变得简单,学习者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知道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和PPT,可以多次暂停,做笔记或阅读。学生可以通过前端学习的内容有目的性、针对性地自学书上知识,自查不理解的地方,第二天带着问题去交流听课。
二、中外翻转课堂案例的特点
1.借鉴学习翻转课堂教学案例的典型做法
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让学生晚上在家观看教学视频,第二天学生一起在教室做实验和作业,遇到问题有老师和同学可以请教。这跟传统的“教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方式正好相反。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学生可以通过网上、U盘、DVD观看教师制作的讲授视频,并做学习笔记。而在课堂上,学生就像平时做实验一样,运用课堂时间进行深入的科学实验和讨论。
2.翻转课堂的典型优势
翻转课堂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上课任务。课堂上教师每天都在巡视,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例如Los Altos学区,教师的管理平台反映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一列是一个知识点,绿色表示学生已经掌握,蓝色表示他们正在学,红色表示他们遇到困难了,需要教师提示和帮助了。例如,勤业中学教师精心准备“前端学习”内容后,上课是相对轻松的,无需教师扯着喉咙“一言堂”,相反,增加了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学。
三、翻转课堂应用于英语教学的实践案例
1.微视频教学的翻转课堂进行七年级下册Unit 6 Outdoor fun中Task的教学
由于这一课是延续本单元Reading的一个关于Alice的故事,教学内容类似Reading,但教学目标则需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构思故事进展并尝试写出关于Alice可能会发生的事。由于课文中依然存在很多新的语言知识点,为了避免教师上Task时花大时间讲解知识点,笔者提前制作课件,并录制成微视频。视频学习能让学生充分自由安排时间和进度去掌握Task课文中的知识点,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来教学新课。
2.运用前端学习资料进行展评教学的翻转课堂案例
笔者在进行七年级下册Unit 7 Abilities―Tas的教学时,精心设计了一份“前端学习任务单”。笔者再次选择Task板块尝试前段学习后展评教学的翻转模式,不仅为了对比它与微视频教学哪个更有效,更是为了让学生有时间在课上练习写作,而不必拖到下课后再进行,某种程度上也给学生减轻了学习负担。
四、翻转课堂应用于英语教学中的反思
对于任何新的教育技术,总会有人持怀疑态度。一方面,有人指出人类活动中交流是最重要的,而英语作为一门语文,它的最大功能是用于交际,因此英语教学更需要教师标准的口语来引领培养学生的语感,需要教师多花时间进行面对面的情境教学。另一方面,有人指出这种翻转课堂模式运用的前提是教师有能力制作高质量的微视频和设计高水平的前端学习任务单,而且每个学生都能在家长的监督配合下自觉地回家学习,而笔者更相信麻省理工学院院长说的:“在线教育不是住宿制学院教育的敌人,在线教育是令人鼓舞的教育解放联盟。”
当然,这样的翻转课堂模式更需要师生持之以恒地教、学态度,而不仅仅是为了搞多样化形式而进行的短暂性尝鲜活动。
不管如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具备探索精神,应该勇于尝试实践。而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学生缺乏一定的语言学习环境,这就需要我们英语教师进一步多方面地开发探索各种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
作者简介:卓进,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蔡春,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四川内江/641000)
*本文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3年“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3JDJYD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线上线下混合教育综合网络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两者优势,将成为未来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在这场变革中,教师将由传统的讲课型教师为主,转型为科研探究型教师、网络讲课型教师、辅导型教师三种形态。教师角色将再次转变,从资源提供者到资源选择者和资源组织者,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问题解决者,从集体化教育者到个别化教育者。同时,职前职后教师教育体系也将面临着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MOOC;网络教育;混合教育;教师转型;教师教育
当传统学校教育大规模吸纳网络教育资源,构建成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时,教师和学生都将逐步走出学校的“信息孤岛”状态,而进入一个全国甚至世界范围之内的自主提供教学资源与选择教学资源的新阶段。随着这种状态的推进,将有希望构建一个“教育的智慧世界”,一个由网络信息高速公路连接起来的学校教育网络。在这个教育网络中,每一所学校都可以成为一个“节点”,每一个“节点”的优化,都将丰富和提升整个教育网络的智慧。在教育网络发展的过程中,也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自由自主发展过程,这个“教育的智慧世界”将有助于国家创新力量的大规模涌现。同时,在这个蚕化为蝶的过程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将面临着一场史所未有的考验与转型。
在这场教育变革过程中,摆脱了传统课堂重复低水平讲授的教师,将致力于一个个小节点的优化,而不再走传统教师大而全的教师发展模式,千千万万个小节点的优化,将导致整体教育资源的大幅度优化。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雷同化、低水平复制的局面,有助于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的指数级层次提升,以至于发生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革命。
一、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的内涵与趋势
1.混合教育的内涵
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是指线上教育(网络教育)与线下教育(传统学校教育)的整合式教育模式,通过两种教育模式的优势互补,达到教育模式的改造,并实现教育教学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下面简称为“混合教育”)。教育技术学界早就提出了混合学习的概念,在国内何克抗于 2003 年就正式提出并倡导。[1]两者不同在于,混合学习是从学习的视角提出,混合教育是从教育的视角提出。混合教育的典型学习情景,即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视频自主学习(或组织在教室学习)、参与教学网络平台的讨论、通过在线测试;然后教师根据在线测试情况,通过生生互动(学会的同学帮助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师生互动(教师根据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学生辅导)来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和拓展学习的成果。其中,线上视频学习部分主要解决信息与知识的获得,而线下课堂讨论交流部分主要是进一步补充答疑,激发学生的灵感,加深学习体会与思考,达到信息与知识的内化,进一步达到转识成智的学习效果。“学生在线自学+班级研讨+教师辅导”组合将成为典型的混合教育型态。这种人机交互与人际交互相结合的模式,既能避免单纯网络教育中的学习监督、情感支持的缺失难题;又能解决传统课堂教师主要将教学精力都放在信息与知识的呈现环节,而不是真正的师生、生生的交互与提升环节上,真正实现两者优势的结合,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线上教育可以承担课程知识点讲授、在线练习与检测、虚拟实验与技能练习以及部分网络交流与讨论等教育教学功能;而线下主要承担课程讨论与交流、实验(实践)类课程教学、个体化辅导、学生生涯辅导、思想品德教育、心理辅导、学生活动指导等教育教学功能。两者的无缝对接是混合教育成果实施的关键。
2.混合教育的发展阶段与未来趋势
事实上,在考察混合教育的具体混合方式时,会发现两者的混合自从互联网普及以来一直在进行之中。线上教育一直在向线下教育渗透,只是过去长期是由线下教育主导这种渗透,而不易为人觉察。也即是说从传统教学教育、混合教育到纯网络教育存在着一个阶段性演化的过程。
阶段1:传统的黑板、粉笔为教学的基本工具,教师承担从教学素材准备到课程实施、作业检查、课后辅导的全部教学流程。这是典型的传统教育教学。
阶段2:网络提供教学基本素材,如图片、视频、音频、PPT及各种网络文本,教师利用这些网络资源来准备教学课件与材料,组织实施教学工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减轻教学素材的获得、课件的准备等教学准备工作,但仍然是教学实施的主体。这是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教育教学。
阶段3:开发出各门课程的网络教学视频短片,教师可以选择这些教学短片,并在课堂播放各种教学短片,来替代传统教师讲解部分,教学演示、互动、作业布置与检查全都由教师组织完成。教师已经能够减少课堂讲授的环节,但整个课程仍然由教师主导。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完全可以开发出这类混合教学模式。
阶段4:成套成熟的网络教学视频得到开发,并能提供在线作业测试与及时反馈,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学习终端上完成所有课程的大部分学习,但还需要教师组织课堂互动,针对个别学生实施辅导。同时,实验性教学,也能通过网络实验教学示范视频的播放,替代传统的教师讲解与演示,但仍需要教师提供个别指导;而实践性课程则仍然无法实现网络教学模式。在这个阶段,教师已经不再主导课程,但互动性环节仍然需要教师组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也可以逐步开发出这类混合教学模式。
阶段5:除了上述取得的进步外,远程互动与辅导技术完全成熟普及,教师可以随时随地与学生实现网络互动与个体辅导,同时由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成熟,这种互动与交流的学习体验与传统真实互动没有差异。同样,由于虚拟技术与实验软件的开发,常规性的实验教学与技能培训课程都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软件实现。这一步已有技术发展端倪,在未来的时间,将极可能成为现实。
阶段6:线上教育成为教育主流,替代掉大部分传统学校教育功能;但线下的传统学校教育发展出一些网络教学所不能替代的教育功能,成为一种重要的补充。这是未来可能的教育发展趋势。
在上述六个阶段的演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自普及以来一直在向传统课堂教育渗透。而我们目前大部分课堂教育都处在阶段2的状态,现在正面临着向阶段3、阶段4迈进的过程之中。由技术条件与教育本身的规律所决定,混合教育而不是单纯的网络教育或者传统课堂教育,将成为未来相当一段时间的教育主流形态。
有一种乐观观点认为网络教育可以取代学校教育,但事实上,网络教育并不能简单替代学校教育。一是网络教育还无法像学校教育一样提供一套教育教学的完整解决方案。学校教育包括知识教学、技能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大量的学生辅导等多个教育模块,而且每一个大教育模块本身还包括若干教育教学环节。目前,线上教育能够较好提供的教育服务是知识型教学模块,其中像课堂互动、作业布置与检测等都还无法给出好的解决方案。其他技能型教学也只能提供示范性教学视频,无法提供这类实践教学的场地,以及具体的学生辅导与检查。二是现在主流的xMOOC课程模式“接近传统教学过程和理念,侧重于知识传播和复制”[2],这种在线课程适合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设计,但自主学习则需要学生足够的学习计划与执行能力。如果没有学校师生的互动与整体教育环境的作用,单程xMOOC教育还会存在大量的教育遗留问题,而且不利于教育的进一步革新。三是网络学习中的情感参与问题,教师在给学生授课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参与过程,单程网络教学导致“隐性知识的传输渠道被剪裁,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参与缺乏载体”的现象。[3]四是相关研究表明,视频对于婴幼儿阶段儿童的认知存在着负面影响,对于动作观察,镜像神经元在视频条件下会不参与或有限参与。[4]基于教育的不可逆特性,必须慎重考虑在低段年龄儿童的视频教学适当性。五是传统教育体制本身有着巨大的规模,受到财政资金的大量补助,制度以及历史悠久的教育文化传统有着巨大的惯性力量。因此,混合教育将会成为各种力量博弈下的选择。
在MOOCs出现前,可汗学院及相关“翻转课堂”是混合教育发展趋势的典型案例。2004年,萨尔曼・可汗通过雅虎通聊天软件、互动写字板和电话,向求助的亲戚解答了数学问题。后来他把自己的数学辅导材料制作成视频,放到YouTube网站上,方便更多的人分享。这些教学视频每个长度在10分钟左右,讲解浅显易懂,很快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2007年可汗成立了非营利性的“可汗学院”网站,用视频讲解不同科目的内容,并解答网友提出的问题。他还提供在线练习、自我评估及进度跟踪等学习工具。可汗学院的免费视频课程,内容涉及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科目的内容,教学影片超过3000段,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可汗一人讲解录制,涵盖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大部分教学内容。美国现在已经有学校尝试使用可汗学院的教学视频,学生在家自学视频并在线自测学习效果,老师不再进行知识讲解,他们通过在线课程系统可以查看学生自学及测验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在课堂上答疑解惑,辅导学生们完成功课,结果教学成效显著。以可汗学院为代表的“翻转课堂”或“反转教学”正是混合教育的一种主流形态,“反转教学中的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讲授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教师运用技术资源将常规课堂讲授制作为学生家庭作业自己观看和学习的教学视频, 常规课堂教学反转为师生互动、开展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场所”[5]。
在技术条件、供给条件、需求条件都趋向成熟的前提下,学校教育大规模引入网络公开课程资源还将得到政策推动。考虑到我国比较严重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追求之间的矛盾,并且由此引发的择校热、应试教育低龄化、教育不公平、教育创新难等严重弊端,混合教育将能够较快较好解决这些教育难题,同时大幅度提高全国范围教育水平的整体质量提升。因此,混合教育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
二、混合型教育模式下的教师分流
随着在线学习向传统学校教育渗透,庞大的教师群体将会出现分流,优质教师教学资源将通过互联网走向全国甚至全球教育市场;大部分教师将不再从事传统意义上的讲课工作,而是从事于个体辅导、课堂讨论与交流、实验教学,引领学生从事于探究性学习等等教辅性活动,因材施教的理想将会实现。从教师的具体分流来说,优质的教师资源可以集中精力于优质网络教学视频资源的录制与更新工作,而大部分教师则变为学生学习的陪伴者、课堂交流的组织者、个别学生的辅导者、实验教学以及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角色,而基本不再承担传统课堂讲授活动。这样在全国学校教育教师将形成一个大的分流,少部分的教学型教师、部分的科研型教师以及广大的辅导型教师。
1.网络授课教师(明星教师)
传统课堂模式下,再优秀的教师资源也只能局限在一个特定时空内传播,而在互联网教学模式下,优质教师的教学资源能够走向全国甚至全球。这将意味着会出现一大批让大家趋之若鹜的明星老师,同时教师的教学竞争将不再局限于学校范围,而是在全国甚至全球教育市场竞争。由于互联网经济的赢家通吃特性,教师要想走向全国市场,只有两条途径,一是课程教学水平达到国内甚至世界前列,二是开发不同授课风格的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和不同个性的学习者需求,成为具有特色的课程资源。少部分优质教师群体将在这一场角逐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范围内的优秀教师资源。
当然,在混合教育下,网络授课并不是明星教师的专利,更大多数的网络授课教师,来自于千千万万所学校,他们将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任何一门课程受制于课时的限制、教师研究重点的不同,都可以被讲出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同时,一门课程往往有着庞大的体系,普通教师完全可以专注于案例的制作或某些知识点专题的拓展课程,这些微型课程将成为一门大型课程的有机补充部分,甚至可能形成大型教师团队合作讲授一门课程的形式。形成一种明星教师领头,同时背后有着大型教学团队支撑的机制,这种合作可以是计划的,也完全可能是非计划的自愿产生。这种发展将会带来同一门课程体系的教师群体协同创新教学机制,这种机制将使得教育教学领域中无数的“小舢板”协同创新构建出一座座教育领域的“航空母舰”,这样课程授课教学、课程作业和测验体系、课程拓展与补充体系都会在这个协同创新的机制中得到重新的分工合作,从而极大幅度地提升课程教学规模与质量。
2.科研探究型教师
科研型教师在这里主要指从事于科学研究的教师群体(高等教育阶段),而探究型教师主要指从事于教育教学探究的教师群体(中小学教育阶段)。擅长于科学研究的教师,不一定同时擅长教学,反之亦然。在传统学校教育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往往是多重的,既要做好研究工作,也要做好教学工作。事实上,从事于研究工作的教师,也是可以从事教学工作的,但让其更多讲授自己研究的相关课题,以专题的形式来授课,不以课程体系的形式来授课,可能更符合多数研究型教师的情况。这样的做法,既能够让教师投入更多精力到研究工作中去,也能提供更加精致的专题讲座。
事实上,教学优秀的教师本身往往同时也是优秀的研究人员,这两个身份发生重合的情况是常见的。在传统学校教育模式下,容易导致科研与教学均衡用力的局面,而在混合型教学模式下,则可以给予这类教师更多自由选择空间,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更多地从事于教学授课或者科学研究。
3.辅导型教师
辅导型教师有着宽广的外延,包括了从事于个体辅导、课堂讨论与交流、实验教学、引领学生从事于探究性学习等教辅性活动的教师。在教师分流中,大多数教师将从传统的授课型教师向辅导型教师转化。这并不是教师重要性和地位的改变,而是教师工作重心的转移。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但事实上迫于教学任务的繁重,教师往往更多沉陷在重复性的教学任务之中,而没有将更多精力放在“育人”环节。辅导型教师工作重心的转移,就是要将教学精力放在一个个鲜活的学生身上,将最主要的精力放在个体学生的辅导与交往之上,成为学生整体发展的重要引导者。同时,辅导型教师的具体辅导形式,同样会部分互联网化,需要辅导的学生与辅导教师将在网络平台上展开交流,完成辅导工作。
不同于科研型教师着眼于自然和社会来生产知识,教学型教师着眼于文化与学科体系来传承知识,辅导型教师是站在学生视角和立场,来帮助学生去选择、消化知识,培育德性,达到学生整体发展的目的。学校教育中将“教学为中心”,以“教学”替代“教育”的倾向普遍存在,辅导型教师的工作重点除“教学”环节外,还要创造性地参与到学生整体成长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更要实现“教育”的目标。
三、混合型教育模式下的教师角色转型
1.从资源提供者到资源选择者和资源组织者
混合教育趋势下的教师分流同时,还将要完成教师角色的继续转型与升级。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主要是一个教育教学资源提供者的角色。比如在古代教育中,图书资料匮乏,教师是教育教学资源的最重要提供者,特定情况下还会成为学习信息的唯一来源;随着印刷术的发达,图书资料的普及,学者自修学习为主的书院开始出现;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知识变得随时随处可以获取,让传统教师资源提供者的角色重要性在互联网知识海洋中不断下降。按照传统课堂教学情景,教师从备课到课堂讲解,都是作为资源提供者的角色出现,大部分教师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资源提供环节上。
但随着混合教育的阶段发展,教师作为资源提供者的角色重要性不断下降。在线教育教学资源,从网络提供的教学基本素材,如图片、视频、音频、PPT及各种网络文本,到各门课程的网络教学视频短片,到成套成熟的网络教学视频引进课堂。需要注意的是,在线课程授课教师作为教学资源提供者,本身也是在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选择和组织的精加工,并系统呈现给学生学习的过程。在线教育教学资源每前进一步,就预示着课堂教师作为资源提供者的空间压缩一步。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开放,让教师与学生越来越共同面对着教育教学资源(教材、专业书籍、教学视频、模拟教学实验、在线考试题库),教师在教学资源上的垄断地位将不复存在。
在共同面对的教育教学资源面前,教师的优势在于,深厚的专业知识、一般知识背景、深入的知识理解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与掌握。这种优势将使得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选择恰当的资源,并对各种资源进行再组织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某种意义上,教师将成为一位指路人,在互联网知识海洋中,指引着学生按照适合的路径去学习和探索。在混合教育中,线上授课教师是一阶指路人,线下教师是二阶指路人。线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路线供学生作出选择。
2.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问题的解决者
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传统教育教师职能的典范,在混合教育下,授业这个环节更多地被教材、书籍、在线课程等替代,作为普通教师需要重点把握的是传道和解惑两项职能。事实上,在传统课堂教育中,教师普遍将重点放在了授业环节,把知识给学生讲解清楚明白,让学生听懂成了教师的主要职能,为此甚至忽略了道德价值引领与学生学习问题的解决。
由于在线课程引入,使得教师能够从重复性的授业环节解放出来,并能够让自己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对学生的道德价值引领与学习问题的解决上。教师在履行这两项职能时,应该作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辅助者与引导者,而不是简单作为一个场合的控制者。学生通过教材、专业书籍、在线教学视频、在线检测之后,会呈现出其学习的成效与难点所在,由于互联网学习在技术上可以抓取到学生学习状态的数据,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在线学习的数据,来判断学生学习的困难点,并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间相互帮助解决或教师给予指导。同时在课堂讨论环节,由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知识,已经有较好的前期学习准备,可以组织学生重复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明晰学习目标和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性学习的深入。
除了课堂讨论与交流,通过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来引领学生从事于探究性学习,也是需要教师作出精心的教学准备与恰当的指导。由于通过在线教学视频的学习,学生都能够掌握常规学习方法与要求,但在具体的实验与实践类学习情境中,还需要教师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指导者出现。
3.从集体化教育者到个性化教育者
在混合型教育模式下,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授课制面临着终结。班级授课制作为大工业生产时代的产物,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上课,这种做法顺应了大规模高效率培养相同规格人才的社会需求。但在这种模式下,发展个性的因材施教理想遇阻,培养创新人才的想法也难以实现。后工业时代对个性化人才的需求成为教育顺应的对象。在混合教育下,适合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将开始真正破题,并可能会演变成未来的主流模式。
古代教育中主要是一对一教学为主,其中教师主导,学生服从;班级授课制是一对多教学,其中教师主导,现代教育改革中强调学生主体;个性化教育是一对一指导为主,其中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在教育的这三种模式演进过程中,个性化教育虽然再次回到了古代教育的状态,但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协助引导则又高于古代教育,这是一种螺旋上升的演进路向。
因此,个性化教育者将成为学校教育教师的主要角色,这种模式如同导师制,师生可以在课堂中,或者互联网上通过教学平台实现双向选择,来具体指导学生发展,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设定适合的目标,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并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和梳理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四、混合教育趋势下的教师教育变革方向
MOOC时代的到来,会推动教师分流与角色转型,这个过程或是主动的,或是被动的,都将要真实发生。在这个背景与趋势下,传统教师教育体系将会面临着冲击与系统重构的外在压力,这种冲击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学校不再大量需要传统教师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科讲课型教师,教师教育需要重新调整自身的培养目标,同质化的标准件式的教师培养目标将被放弃,转而致力于个性化的专业教师培养;二是职后教师教育模式,也将不再注重于教师学科教学能力提升,而是以教师的分流培训为主导,侧重于教师的研究探索能力提升、辅导学生水平提升为主的职后培训;三是职前职后教师教育体系本身,将受到MOOC到来的重塑,教师教育的流程将面临重构。前两个问题是教师教育体系面临的独特问题,第三个问题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都将面对的挑战。
1.教师教育培养目的的调整
现有教师教育体系的主流模式,在职前阶段以学科门类为基础,通过公共课、专业课、教师教育课、实践类课程共同构成的一套教学培养计划,来培养大量同质化的优秀教师为目标。在整个教师教育中,所有教学计划都围绕着“优秀讲课教师”这一中心环节展开。在MOOC的冲击下,不再需要大量同质化的讲课教师队伍,现有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出现危机。按照前面所述的教师分流与教师角色转型,可以看到教师培养目标同样将面临着分化、分流,其中最核心的思路是,放弃传统优质标准件式教师的培养思维,改为培养个性化的专业教师。
具体来说,标准件式的专业教师培养目标,是以中小学需求巨大数量的优秀讲课教师为培养目标的,在现行教师教育中,通过师范教育相似的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培养方案来培养。但MOOC的到来,让同质化的优秀讲课变得不再必要。网络化信息共享的特性决定了重复他人是无意义的,重复自己也是无意义的。许多优秀的中小学讲课教师虽然也是各具特色,但这种教学个性与特色来自于教师各自的禀赋差异、个人成长经历以及从教后的长期磨砺经历,而并不是现行教师教育体系的专业化培养的结果。因此,需要考虑从教师教育体系设计的角度,以培养个性化的专业教师为目标,重新调整培养方案。对于网络讲课型教师的要求是大幅度提高了,“教师在成为一名合格的讲授者之前必须先成为一名优秀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去攀登科学的前沿。不仅如此,教师更要了解学生,深谙教学规律,将学生的需要或兴趣巧妙地融汇到教学活动之中,使课堂与学生发生精神性的而非物理性的结合”[6]。这对教师教育培养授课型教师构成重要挑战。
除了讲课教师需要从标准件向个性化转变,教师教育体系还需要将培养目标由讲课型教师向辅导型教师转变。长期以来,辅导型教师在教师教育体系中不受重视,但在MOOC时代,大量的讲课型教师已经不再成为需要,学校教育中教师更多地从事于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学生专业辅导、学生个体辅导等具体工作,这些工作同样需要专业化,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意识、素养和能力,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由于要应对学生千变万化的答疑解惑需求,并具备辅导学生个体的交往能力,辅导型教师要掌握两项至关重要的能力:一是信息知识线索提供能力,二是教育实践智慧能力。这两项能力对应于教师辅导中,教师要具备信息线索提供能力就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结构;而要养成教育实践智慧,除了专业理论的教育外,要师范生通过“理论―实践―经验”循环培养实现。因此,辅导型教师的培养是一个专业化要求很高的工作。
职后教师的培养目标也将发生调整,现有的职后教师培养主要思路还是以提升教师的讲课能力为主。在网络教学时代,将由大量教师的学科讲课能力培训,转为少部分优秀教师的网络授课能力培训。同时,在教师分流的趋势下,大量的中小学教师同样将从课堂讲课环节分流下来,从事于辅导型或探索研究型的教师岗位,这就需要有一套恰当的新职后教师培训体系来适配。
2.教师教育培养方式的调整
适应于网络教育的发展,教师教育体系无论职前还是职后,同样将面临着MOOCs的冲击。比如,传统的教育类课程中的公共课,应该是最早被MOOCs替代的课程,规模越大,选课学生越多的课程,被MOOCs取代的速度越快。其他专业基础类的课程也将面临着网络课程替代的趋势。
在实践教学领域,传统的大学―中小学合作的实习、见习模式将会在网络教学的冲击下,进一步重构与优化。以前,师范生必须到中小学课堂中去观摩,才能得到大量的感性材料,当中小学教育参与网络教育的进程后,大量的中小学教师讲课视频将会通过网络而免费获得,大学教师将能够与师范生一起来观摩、讨论这些鲜活的讲学案例。这对于提升师范生实习、见习的成效,提升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智慧的培养,将有质的飞跃。
职后教师同样可以通过网络培训的形式,来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这种跨域时空的培训方式,将使得受惠的教师层面大幅度扩展,而不再是传统教师培训中的部分骨干教师才能得到培训机会。同时,中小学教师之间的大量现场教学案例也将通过网络共享的形式传播,教师之间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观摩其他教师的授课,还能通过教师交往网站来相互分享教育教学心得,这种同行之间的交往观摩壁垒的破除,将非常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卫东,刘欣红,王海燕.混合学习的本质探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5):30.
[2] 王萍.大规模在线开发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从cMOOC到Xmooc[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13.
[3] 赵兴龙.翻转教学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3(4):68.
[4] 陈菊咏.视频的出现对国民素质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13(15-16):78.
关键词: 翻转课堂 网络平台 任务驱动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翻转课堂改革了课堂教学的实质结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的关系及空间结构,翻转课堂中,教师由传统的讲台上的权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中心,成了知识的建构者;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扩大了传统意义上“教”与“学”的空间。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深刻影响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起着支撑和引领作用。近些年,福建省的教育信息化一路高歌猛进,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变革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教育创新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我们目前研究和探索的主要内容,但在实际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深思。
信息技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微n、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让师生之间有了更多方向的交流,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多的是引导者和设计者,教师要教会学生多维度地探索问题,鼓励学生多样化地创造和分享。在倡导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今天,“翻转课堂”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教育信息化发展为实现“翻转课堂”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未来的时代是互联网、移动学习、云计算等技术整合的时代,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如何与翻转课堂这个热门概念有效结合,是我这两年试图通过高中语文课堂的实践探索和解决的。
一、借助网络平台,实现教学的智慧翻转
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实践,是信息化建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有益尝试。慕课的引入与本土化构建,丰富了在线教育资源。为了解决翻转学习的设备支持问题,我决定借助学校的网络教室和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无障碍的网络学习环境。2016年5月9日,我开设了一堂《定风波》的翻转课堂实验研讨课,课前我搜集整理筛选了丰富的背景资料和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教师的支持下,建设了内容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平台,并以外网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开展翻转课堂的学习。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将《苏轼词两首》所需要的资源整合在一个教学平台,一是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二是为公开课的教学试讲一节《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既然翻转学习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地学习,何不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即使学生一时看不完,但可能因为这节课激发了学生对苏轼其人其作更浓厚的兴趣,那么教师提供的网站资源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相对集中的资源配置,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我以前接触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案例大多是提供一个微课,但是既然翻转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何不进行专题化、单元化的教学设计,这样对于部分自学能力强的学生或者学有余力的学生,是非常好的学习平台。他们不仅可以学习这首诗,还可以系统了解这位诗人同一时期的作品,更有关于诗人的评论和相关的写作借鉴。
在“互联网+”学习方式的推动下,我们更要不断创新,实现学生有效的翻转课堂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超越课堂原本的时空限制。这两堂课后,课堂教学资源得到永久存档,可以用于学生的预习、复习和补课,确实是契合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是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从这一点而言,我对于借助网络平台实现课堂的智慧翻转的效果相当满意。
二、采取任务驱动,检验导学预习的效果
翻转课堂后,教师利用教学视频教学,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和控制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懂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做笔记,甚至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当然,具体学习的程度还是由学生自行把握。
翻转学习其实与“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这种舶来品有自己的教育生存环境,国外学生基础教育阶段学习负担相对轻松,学习自主时间较多,但是国内的教育情况大家都非常熟悉,从高一开始,学习科目高达九科,每科都有相应的学习任务,而且都有较大的学习压力和课后作业,因此在完成常规作业的情况下,除了高度自觉的学生外,一些学生可能觉得预习作业是一种负担,因此,我提前一个月利用周末的时间就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完成。导学案要求学生学习网站资源,进行分组探究,交流翻转学习成果,并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汇报课件,个人完成质疑探究练习,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质疑。没有时间保障和任务驱动的翻转学习,效果要打折扣,因此根据这种课型的特点,我做了这样的尝试:因为我不是每一节课都实行翻转教学,所以这堂课仅仅把它作为一种课题研究的尝试,期待有好的效果,我为此付出了时间和心血,也得出一堂高效的翻转课堂其中要付出的备课工作要高出一堂常规课很多倍。福建师大的林富民老师提出质疑:翻转是否适合中学课堂,教学是否要考虑教学成本?诚然,这的确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但作为科研课题本身的研讨过程,它又具有科研价值,正如当初我们觉得制作课件是加重了老师的教学负担,但是随着学校教学设备的更新,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这件得非常容易。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资源得到保留,每次上这堂课时,我只需要改进增补,那么对下一届学生而言,这就是福利。世上没有绝对的事情,需要尝试的勇气和改变的决心。
三、利用微课视频,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翻转课堂上,教师借助一些技术设备,把所讲的内容录制成视频,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视频听讲,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讲课时学生不在场,学生听课时教师不在场。拉夫尔・泰勒说:“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想学什么,而不是教师要教什么。”
微课作为翻转课堂教学的必备要素,我认为未必微课都必须是亲自制作的,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有的老师的微课制作水平比我高,我可以借鉴使用,但仍然保留他的著作权,这是我在微课是否一定要自己制作这件事上的观点。当然,使用2013年版本的PPT制作微课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但要求精美却需要更多技术的支持。微课一般是10分钟左右,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觉得10分钟的微课未必适合语文,因为语文教学的特性中课文篇目都很长,即使是一首诗歌可鉴赏的内容也很多,我觉得语文的微课可以在15分钟左右。我们必须承认学科的差异性,不能一概而论。其次,微课只是辅助手段,不可喧宾夺主,毕竟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课件不可替代的,而且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思维碰撞,审美情趣的交流是课件不可替代的。
四、鼓励质疑探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翻转课堂最大的好处是全面加强了课堂上的互动,具体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当教师更多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时,我们有机会观察到学生之间的互动。翻转课堂除了教学视频外,还有面对面的互动时间,与同学和教师一起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学习内容在课外传递给学生后,那么课堂上更需要高质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用所学内容。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合作探究质疑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这个环节的处理实际上存在很多问题,我发现高一学生由于鉴赏诗歌的水平和能力有限,往往提不出有价值有深度的质疑,还是需要老师的引导。小组合作中也存在能力较强的组长或者同学起主导作用,而其他同学打酱油的情况,在安排小组合作探究汇报的过程中,诗歌鉴赏水平和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制作的课件内容和形式比较完美,小组内其他同学参与程度并不高。个人质疑探究能力方面,由于质疑探究能力强的大都是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很多学生连诗歌意思都不明白,质疑探究无疑是空谈。高中生自尊心强,怕自己的问题提的水平不够,惹人笑话。从这个方面来讲,我们更应当在平时课堂中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质疑的能力。
这节课上我自主设置了四个质疑问难的问题:(一)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为什么说“吾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你觉得他身上有怎样的性格魅力?(二)“竹杖芒鞋轻胜马”,是否有一语双关?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而是指心情轻松,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三)“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四)“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这四个问题直指诗歌鉴赏的核心:知人论世、艺术手法、情感主旨、人生态度,是为了进一步将学生浅层的诗歌鉴赏引向深入,并有效地复习巩固学生通过翻转学习和小组合作所获得的信息,从而引发学生对已经吸收的内在信息的整合和提升。实际从听课教师和学生反馈来看,这种质疑探究的设置是翻转课堂提升教学效率的重要教学设计,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
尊重学生的这种方式,他们通常会做出回应。他们开始认识到,我们是在引导他们的学习,而不是指令的教师。我们的目标是使他们成为最好的学习者,并真正理解课程内容。当我们在学生身边和他们一起掌握概念时,他们会以最好的行动回应。我们应该着力于把课程变成有意义的活动而不是繁忙的工作。
结合教学实际,我有如下反思:翻转课堂与“先学后教”的理念不谋而合,只是前者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介,后者以传统练习册为辅助。前者加入了更多视听的元素,将学习过程变得可视化,并实现了随时点播回放、多次巩固的功能,但同时缩小了学生直觉想象的空间,学生在质疑环节容易被花哨的形式干扰,思考方面易蜻蜓点水,缺乏高质量的深入思考和质疑,小组合作方面具有很强的不可控性,导致交流环节成为个别学生的“表演秀”,更多的同学则成为“事不干己,高高挂起”的倾听者,失去了思考的积极性;后者扎根于双基,注重会的不教,不会的重点教,学生关注的信息点比较集中,容易深入探讨质疑,教学的生成性可能随时产生,并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维的交流和碰撞,教师教学灵活性和互动性更强,实现生命的唤醒和启发。因此,翻转课堂未必在现行的教学实践中适合推广,只能说是一种有必要的尝试,期待更有价值的发现。
我从《定风波》这节课中意识到翻转课堂教学的内容选择应当仔细斟酌,例如《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选修模块可以尝试专题式的翻转课堂,或者在校本课程《古代杰出诗人》中以专题方式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大大节约课堂时间,扩大课堂容量。单独一首诗歌的教学似乎并不适合选择这种翻转课堂的形式。语文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当尝试改革,网络环境下借助网络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完全可以尝试,如果形成开放网络资源课件的团队,这种教学形式就有有力的支撑,否则单打独斗式的课程资源开发,其推广性是难以持续的。科研的道路充满艰辛,比较少人走的路未必不是好的道路,但需要先行者为后继者提供经验和教训,因此,尝试了还要不断反思,才能有真知灼见。
2016年9月开始,福建省教师信息提升工程全面启动,奥鹏学习网提供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案例和理论指导,我想在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后,恰如其分的翻转课堂的实践与探究将成为可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杨启亮.释放本土教学思想的生命力[J].课程・教材・教法,2011(2):29-35.
[2]重庆聚奎中学:翻转课堂突围记[EB/OL].http://.cn/educationtoday,2013.10.11.
[3]李允.翻转课堂中国热的理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10):18-23.
[4]金陵.“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9):18.
[5]秦炜炜.翻转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3(8):84-90.
[6]尹达.对“翻转课堂”的再认识[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2).
课题立项编号:FZJJ201301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