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用地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乡镇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0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规划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之一,是对客观事物的未来发展状态进行预选的安排和设计,并给出未来行动路线的过程。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相互交错且相互联系的系统称为土地利用规划体系[1]。在规划的不同时期、不同对象、不同区域,规划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规划的着重点不一样,规划的内容体系也不一样。
一、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一)国外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1、英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英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国家级规划、区域性规划、郡级规划、区级规划组成。国家级规划叫规划政策指南,提出全国性的土地利用方针政策。地区规划又叫区域规划指南,通过召开区域协调会议制定。郡级规划也叫结构规划,由每一个郡级的规划机关在土地测量的基础上,与相关委员会协商后提出本郡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及发展的框架结构。区级规划也叫地方规划,是一种详细的发展和实施规划[2]。
2、美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美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有三大类和六个层次。三大类是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用地增长管理规划。六个层次是国家级、区域级、州级、地区级、县级和市镇级。县级规划是美国土地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层次,注重资源经济情况的分析和用地分区的划定。市镇级规划的内容比较具体,属城市规划,并有相应比例的规划图。美国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设计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控制人口增长的一系列政策[3]。
3、日本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日本国土规划体系分为四级,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区域规划、都道府县规划、市村町规划。国家根据《国土综合开发法》(1950年)及其相应配套法规,相当集权的制定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大地区和特殊地区规划。都道府县规划即土地利用基本规划,将地域划分城市、农业、森林、自然公园、自然保护等五种,它落实全国综合开发规划精神,听取市村町的建设要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市村町根据地方自治法制定规划并听取都道府县的建议。规划内容比较具体,属实施性详细规划,在市村町下还专门设有城市规划与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且各市村町的情况差别较大[4]。
(二)国内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我国现行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三个层次组成,形成了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处于最低层级,国家、省、市、县四级规划目标、任务、各项控制指标最终都必须通过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得以落实,其内容应达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最直接的依据。因此,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和实践价值。
二、现行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几点不足
(一)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缺乏技术规范
由于规划区域、规划对象不同,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内容、深度、模式、方法不尽相同,在缺乏明确的编制技术思路和技术操作规程及要点提示的情况下,易导致规划水平不高,规划可操作性不强。
(二)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制图问题
目前,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图件比例尺一般为1:10000,这主要是考虑到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但是万分之一比例尺的图件达不到按图审批用地、划分用地红线的程度,而且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图的编制水平总体不高,突出的表现为数、图、表、文不一致,这就使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得不到保证,对规划的具体实施造成影响。
(三)规划间的协调和衔接存在问题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协调与衔接明显不够,主要体现在图件比例尺、图件现实性、城镇现状用地规模、人口统计口径、人均用地标准、基础设施布局、城镇规模定位、村庄撤并和整理等方面。
三、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完善建议
(一)加强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指导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作为我国五级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强其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明确规划编制的技术思路和技术操作规程,注重规划人才的培养和技术设备的投入,推进乡镇规划编制与实施的一体化进程。
(二)完善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制图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的职责是具体落实职能规划的指标,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详细设计,做好图件上的定位控制和定量控制,其核心和重要成果就是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图。目前亟需加强GIS技术应用和制图方面的研究,为完善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制图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三)注重规划间的协调和融合
当前要做好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的协调工作,首先应开展图件比例尺的协调工作,这是两规划衔接的基础。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实测较大比例尺的土地和现状图,保持图件的现实性,这样才能将用地范围和用地界线协调好。其次要注重在城镇现状用地规模、人口统计口径、人均用地标准、基础设施布局、城镇规模定位、村庄撤并和整理等实质性内容方面的衔接。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同时编制这两项规划,统一资料口径,实现资料共享,统一编制的指导思想,加强建设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的配合。
参考文献:
1、黄宏胜.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2、唐红波.中英土地利用规划比较.[J].国土资源,2004,37(8).
3、黄伟.现代美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及其启示[J].中国土地科学,2002,16(6).
4、王静.日本、韩国土地规划制度比较与借鉴[J].中国土地科学,2001(3).
5、沈曙文.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四定”的内涵及方法[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3).
6、欧名豪.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3,17(5).
关键词:丘陵地区; 社区总体规划; 雁湖社区;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规划背景
近年来,乐清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面貌显著改善。但是应当看到,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农村地区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偏小,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农村社会管理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农村社区是由一定的地域人群、按照相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行共同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所构成的农村基层社会生活共同体。通过集聚社区力量,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推进社区建设,有利于公共资源向农村基层延伸和集约利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图1区位图)
本文以雁湖社区为例,探讨农村新社区规划编制过程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策略,以期对新农村社区建设起到一定指导作用。雁湖社区作为典型的山区农村新社区,位于芙蓉镇西北部(图1),北临雁荡山风景区,南接芙蓉镇区,东接小芙社区,西接雁楠社区,为北雁荡山风景区的西大门,交通便利。
雁湖社区辖丹灶里、尚谷山、长山头、山坑、长徼等14个村,现状总人口13099人,现状总用地26.3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90.1公顷,山体林地约2232公顷,农田约230公顷,水域约80公顷。现状人均建设用地68.81平米。区内有黄金溪,往北流向雁荡山景区,往西流向楠溪江,往东流经芙蓉镇区流向芙蓉池。区内主要的交通线路为山老区联线白芙线。其建设条件有着典型的山地社区特性为了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方针,满足社区建设的更高要求,雁湖社区在充分考虑以上建设现状和山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社区建设规划编制(规划年限为2012年~2030年),明确了发展方向,力求实现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生态景观健康的目标。
2、存在问题及规划设计思路
规划设计小组重视公众参与,走访了雁湖社区内14个村庄农家,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村民的家庭结构、就业状况、居住状况、道路交通状况、基础设施状况、绿化环境状况等及规划期望和改善设想。其中,90%以上的被访者最关心和迫切希望改善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交通上。如村域道路狭窄,公交站点缺乏,对外交通不畅。另外,村落内基础设施匮乏、宅基地环境不佳等问题也是农民关注的问题。因此,规划从雁湖社区发展现状出发,充分考虑农民的需求,合理归并分散的村庄,确定居民集中居住点;构建与住宅规模相匹配、符合社区需要的道路体系、基础设施;同时,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维护乡村风貌,利用农村地域特色,开发旅游业,建设具有雁湖人文特色的新农村社区。
3、社区总体布局
3.1社区总体发展战略——“依托大雁荡、借力芙蓉镇,促产业转型;建山水体验暨乡村旅游区”。
“依托大雁荡、借力芙蓉镇,促产业转型”:依托雁荡山这一国际品牌,推进雁湖境内旅游景点、线路、产品的开发。雁湖景区作为雁荡山风景区西大门,以及在芙蓉总体规划中的功能和地位,将雁湖开发成为雁荡山风景区西大门旅游接待中心及旅游服务基地。抓住这一机遇,在黄金溪周边发展旅游服务基地,由以单一农业为特色的基础产业转型为集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山水体验暨乡村旅游区。
“打造山水体验暨乡村旅游区”:加快乡村旅游休闲化升级步伐,改变乡村旅游从传统单一的观光,提升至休闲旅游,从“农家乐”的简单模式到“休闲度假”的体验模式,规划应改变从传统旅游到现代乡村旅游的转变。
3.2社区的职能定位—— “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特色的生态型宜居型农村新社区”。
“农业基础”:雁湖地处山区,域内工业较弱,农业还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社区中有种植药材、茶叶,南部有水稻、蔬菜、枇杷种植。
“发展乡村旅游为特色”:规划将雁湖打造成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区,成为雁荡山分景区之一。
3.3社区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利用社区现状资源特征形成“三大功能区、十个产业基地”。
“三大功能区” 即北部旅游产业区、中部综合生活区、南部生态农业产业区。
“十个产业基地”即三个旅游景点、二个旅游服务基地、餐饮服务基地、爱国教育服务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枇杷种植基地、畜牧养殖基地。
(图2产业规划图)
3.4社区空间结构—— “两带连四片”。
“两带”即东西向黄金溪滨水旅游景观带和南北向山老区联线的白芙线形成的山地旅游观光带。
“四片”即北部乡村旅游区、中部文物古迹保护区、中南部居住生活区和南部生态农业种植区。
(图3社区空间结构图)
3.5社区土地利用规划
3.5.1社区建设用地规模
雁湖社区总体规划用地面积为26.3平方公里,社区建设用地面积106.1公顷,建设用地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构成。
3.5.2社区用地发展方向
社区内居民点向核心区即尚古山、丹灶里、长山头、山坑、路上和西滕6个行政村所在地集聚。核心区建设用地向东南向靠雁楠公路发展为主,远景随着核心区规模扩大可向芙蓉镇区靠近建设。同时利用现状开发基础和用地自然条件,各组团在现有开发基础上适当拓展,形成“北旅南居”的空间发展格局。
3.5.3核心区规划用地结构
核心区用地规划结构概括为“一心、两轴、三组团” 。
“一心”即规划以教育、文体、医疗、商业金融、集贸功能为一体的公建中心。
“两轴”即沿黄金溪水系发展轴和沿雁芙路交通发展轴。
“三组团”即由道路分割形成的三个规模相当的居住组团。每个组团涉及两个村庄,规划人口约4000人,同时配套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公建用地,为居民生活和生产提供服务。
(图4核心区规划结构)
近况:塌陷损掉惊心动魄管理成效初步展现
是全国15个重点产煤县(市)之一,累计查明煤炭资本储量约16亿吨,保有煤炭资本储量约10亿吨。煤矿的继续开采,已使全市13个乡镇的49个行政村分歧水平地呈现地上塌陷,塌陷区达86处,塌陷总面积30多平方公里。因煤矿塌陷,全市有1.5万亩耕地、4万多间房子、6.5公里公路受损,触及群众1万多户、生齿5万多人,直接经济损掉2亿多元。以当前的开采才能测算,到2015年,全市煤矿塌陷区将新增18平方公里,村庄搬家管理义务异常深重。
2002年以来,市连系新乡村建立,陆续对局部煤矿塌陷区村庄施行了搬家管理。截止当前,已搬家村庄15个,正在搬家的4个,触及群众6000多人。经过搬家管理,一方面改善了乡村出产生涯前提,推进了地盘集约应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矿区调和不变,加速了新乡村建立历程。
问题:规划选址难资金筹措难群众安顿难
煤矿塌陷区村庄搬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市固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任务,获得了必然成效,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和探究阶段。若何依照新型乡村社区的建立规范,把这项任务深化推进下去,还有很多难题亟待破解:
一是相关规划缺乏联接。煤矿塌陷村庄搬家任务触及乡镇当局和疆土、建立等多个本能机能部分,但当前搬家安顿全体规划还较为滞后,与村镇规划、地盘应用总体规划之间存在脱节,一些村庄的搬家安顿用地没有归入年度建立用地方案,报批周期过长,影响了新村建立的顺畅施行。
二是新村选址难以确定。很多有煤矿的村庄特殊是占压煤炭资本的村庄,呈现塌陷区后,本村可供搬家安顿的地盘根本上所剩无几,即便找到了适宜的地位,又往往遭到根本农田维护的限制而无法选址。如梁北镇的箕阿、铁李等村,村庄下面根本上都是煤田,面对无址可选的境地,需求跨区域搬家。
三是建立资金缺口较大。煤矿企业对群众的补偿金额是依照现有受损房子的品种和面积确定的,而施行搬家后,房屋建立的规范进步,面积也能够恰当增大,造价要远远超出煤矿企业的补偿数额。比方文殊镇马寨村,依照现行赔偿规范,煤矿对群众受损房子最高仅赔偿310元/平方米,而新建两层楼房的造价在却500元/平方米左右,缺口局部需求群众自行筹措。
四是群众安顿义务深重。一些煤矿企业固然对塌陷村庄的群众进行了补偿,但因为新村建立周期较长,很多群众需求暂时安顿;加之原村庄的很多耕地无法耕种,群众生涯权益得不到有用保证,生活和开展存在后顾之忧,由此发生很多矛盾,当地当局的维稳压力较大。
思绪:科学规划综合施治建立新型乡村社区
新型乡村社区建立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是统筹城乡开展的连系点。依照省、市关于推进城乡建立、加速城镇化历程的全体摆设,连系任务实践,市将把煤矿塌陷区搬家管理与新型乡村社区建立连系起来,依照“规划先行、就业为本、量入为出、群众自愿”的准则,乡村向城镇接近、城镇向乡村延长,一致规划、一致建立、一致治理、一致效劳,推进根底设备建立、公共效劳系统向乡村延长,促进地盘节省应用、农业规划运营、乡村财产开展、农人就近就业,使新型乡村社区成为农业、工业、效劳业开展的有用载体。
(一)因村制宜,选准搬家形式。
市煤矿散布较广,地形复杂,各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在生齿、经济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因而,在施行村庄搬家时,应依据各村的实践状况,因村制宜,采用适宜的形式,确保获得最大的管理效益。参考外埠市进步前辈经历,有四种形式可供选择:
一是城郊社区型。即对主城区邻近塌陷的村庄,依据农人志愿,在城郊规划特定区域,接纳建立农人公寓的方法,按城市居民房屋小区规范建立新型社区,把农人归入城市居民治理,把掉地农人归入城市居民社保范围,以进步地盘集约化水平和地盘应用率,加速城镇化历程。
二是依镇建村型。即充沛应用小城镇的根底设备资本和公同事业资本,把塌陷村庄向小城镇集中迁建,在城镇邻近建立新型乡村社区,完成掉地农人城镇化治理,推进小城镇生齿集聚和规划扩张,还鼎力开展小城镇二、三财产,有用处理搬家农人的就业问题。
三是矿村连系型。即依托大中型煤矿的根底设备,把塌陷村庄向矿区集中搬家,充沛应用矿区的路途、供水、供电等根底设备,以及病院、黉舍等社会资本,建立新型社区。煤矿企业要与当地当局充沛协商,仔细制订村庄搬家方案,对有关村庄施行搬家整合,完成矿群调和开展。
四是中间集聚型。即打破行政区划,依托中间村规定搬家区域,小村并大村,强村带弱村,对塌陷村庄集中搬家,有用装备资本,促使各类资本效益最大化。依照“结构合理、设备配套、情况整洁、村居秀美”的要求,一致规划,一致建立,分步施行,最大限制地进步地盘应用率,有用改动乡村“脏、乱、差”情况。
(二)掌握准则,科学规划建立。
为防止管理搬家留下后遗症,应遵照科学的指点准则,确保管理成效。
一是规划先行的准则。科学制订采煤塌陷村庄搬家新村用地规划和老村址管理规划,处置好近期规划与久远规划、部分管理与总体结构的关系。研讨规划好村庄内部的黉舍、卫生、水电、路途等根底设备,并严厉执行。还,把采煤塌陷村庄搬家专项规划与地盘复垦整顿专项规划、新乡村建立规划、城市建立规划、小城镇建立规划连系起来,在城镇规划指点下推进新型乡村社区建立,使其契合城市开展和规划的要求。
二是综合管理的准则。将煤矿塌陷区管理与新乡村建立、地盘复垦整顿、矿山地质情况管理恢复、农业财产构造调整以及交通、水利等相关工程连系起来,根据相关规划,依据各村实践,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村则村,执行田、水、路、林、村综合管理,指导塌陷区居民向集中寓居区集中,传统农业向多元财产偏向开展,有用维护耕地,改善乡村出产生涯前提,促进城乡统筹开展。
三是节省用地的准则。依据各村实践状况,或整村搬家,集中在一处建立以二、三层楼房为主的新型社区;或鼓舞有前提的村民出村进城,变村民为市民,以最大限制地集约应用地盘。执行整村搬家的,应从严节制城乡建立用地总规划,新村建立选址尽能够在未应用地布置,并经过推进村庄革新,进步耕地质量,为开展农业供应有利前提。
四是中间集聚的准则。依照小城镇开展要求,统筹规划,完美结构,增强乡镇驻地根底设备配套建立,鼎力指导农人向乡镇驻地集聚,并充沛应用各类公共设备,完成资本共享,建立必然规划的新型乡村社区。还,选择原有天然生态情况坚持较好、交通便当、农人寓居集聚度较高的村子,因村制宜,充沛表现乡土特征和本地人文、天然资本特征,合理定位结构,统筹规划,完美路途、水电、通讯、有线电视以及渣滓处置等根底设备,推进农户建房集聚,建立新型社区。
(三)拓宽渠道,包管资金投入。
采用企业主体、政策搀扶、社会参加的方法,多渠道筹措型新型社区建立资金,最大限制地削减群众投资担负。一是落实企业补偿资金。依照“谁激发、谁管理”的准则,由形成地上塌陷的煤矿企业承当村庄管理义务。对拒不承当补偿责任或有意躲避责任的企业,按照《地质灾祸防治条例》,加大法律力度,确保补偿资金实时到位。还,出台优惠政策,鼓舞有实力的煤矿企业全额出资承当村庄搬家建立义务。二是整合政策性资金。上级财务布置的棚户区革新、乡村危房革新津贴等项目资金,按政策要求向塌陷区管理搬家倾斜。积极争夺国度专项资金支撑,用于方案经济期间煤矿开采塌陷区以及前史遗留矿山塌陷区村庄的管理。还,争夺上级同意树立煤矿塌陷区综合管理基金,专项用于煤矿塌陷区的综合整治,包罗情况修复和生态赔偿、塌陷区掉地农人保证以及因采煤惹起的相关社会问题。三是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建立投资平台,发扬财务资金指导效果,根据“谁管理、谁受益”的准则,充沛发扬社会力气,起劲激活民间资金,积极接收社会闲散资金,为新型社区建立供应资金保证。
(四)抓好复垦,促进继续开展。
以地盘复垦为伎俩,综合管理塌陷地,恢复塌陷地的出产力程度,促使采矿业和农业继续安康开展。一是探究合用形式。针对平原区域,采用“耕地+养殖用地”形式,以复垦还耕为主、养殖用地为辅,缓解矿区日益凸起的人地矛盾,有用地增补耕地数目。针对塌陷区深度较大、排水坚苦的塌陷地,接纳“建立用地+养殖用地”的形式,复垦后作为各类建立用地和渔业养殖用地。针对山岗地域,接纳“养殖用地+林地”形式,经过生态复垦,有用地消弭因采煤塌陷惹起的生态情况问题,并进步复垦地盘的应用效益。
二是选用科学办法。近年来,神火集团发明出了原地复垦法、抛弃物充填法、超前复垦法等一整套进步前辈的塌陷地复垦办法,很值得借鉴。原地复垦法,行将必然区域内凹凸不服的地上挖补平坦,坚持整个塌陷区海拔村高根本一致,使地盘变得规整,便于耕种。固体废料充填法,即先将塌陷地的熟土层和生土层取走堆放,再用煤矸石、灰渣或生涯渣滓充填到必然高度,最终将取走的生土层和熟土层辨别掩盖在上面,平坦深犁后还田于民。超前复垦法,即依据地下煤层的赋存厚度,科学猜测出某一地块各个部位的塌陷深度,然后在地下煤层尚未开采之前就连系实践接纳以上两种办法对地盘进行预复垦。如许在地下煤层开采时期和开采塌陷后,都不影响地盘正常耕种。
三是发扬多方效果。依照“谁毁坏、谁复垦”、“谁复垦、谁受益”的准则,各煤矿企业作为塌陷地复垦主体之一,应积极投入资金有方案的进行复垦;当地当局投资主体之一,组织对区域内的塌陷地展开研讨和复垦,制订科学合理规划和年度施行方案;还,积极鼓舞企业和小我参加地盘复垦任务,接纳多种方法筹措资金,构成由疆土部分组织土方施工、农业综合开拓部分担任田间配套、各级当局担任协调、矿方积极参加的任务场面。
(五)不变就业,昌盛乡村经济。
建立乡村新型社区的起点和落脚点是开展农业、昌盛乡村、敷裕农人,为此,必需财产为基、就业为本,鼎力开展乡村经济。一是以地盘流转促规划运营。树立健全乡村地盘承包运营权流转系统,鼓舞和支撑农人依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准则,以转包、出租、让渡、股份协作等多种方式流转地盘承包运营权,促进地盘规划运营,加速农业规范化出产,促进农业增效、农人增收。二是以构造调整促财产转型。以优惠政策和恰当补助鼓舞农人应用革新塌陷地,执行农林连系、种养连系,养猪、养鸡、栽种连系的生态应用,开展生态农业和轮回农业。依托小城镇和中间村,鼓舞农人兴办二、三财产,开展强大村集体经济,加强本身造血功用和就业吸纳才能。三是以市场运作促效益提拔。出力培养龙头企业和各类新型乡村协作经济组织,鼓舞开展种粮大户、农业出产性公司和品牌农业,经过龙头带动、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以及反租倒包等多种方式,培养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不时进步农人的组织化水平,促进农人继续增收。四是以财产集聚促产城交融。依照集群开展的理念,指导乡村二三财产向中间社区集聚、向小城镇集聚,加速构成当地特征主导财产集群,加强新型社区和小城镇的财产支撑才能。还,执行异地建立、税收分享,对村集体引入市财产集聚区的项目,按比例返还税收收入。五是以劳务培训促就业转移。整合各类培训资本,加大对塌陷区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和转移输出力度,指导农人离土就业、自立创业。塌陷区地盘复垦工程的施行,尽量由塌陷地域的农人进行,使临时落空地盘的农人有事可做。
【关键词】:柴湖 移民 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 U13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认知中国第一大移民镇——钟祥市柴湖镇
“大柴湖”原名叫“水湖”,后来污水横流,沦为沼泽,芦苇丛生,一眼望不到边,故名“大柴湖”。它属于汉江分洪区,本不该安置移民,但柴湖移民还是以大局为重,在经历初迁青海省失败后,1966—1968年,河南省淅川县4.9万移民为支援国家重点工程丹江口水库的建设,分三批迁移至钟祥。大柴湖随后改为“新建区”, 1968年总理听取汇报丹江口水库移民工作后,随后改为“大柴湖”,延续至今。
一、规划背景
湖北省省委书记李鸿忠2013年7月11日在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柴湖现场办公会上提出:“把柴湖下一步开发搞好,是柴湖人民的期盼,是中央的托付,是我们应尽的历史职责”。2013年9月,湖北荆门大柴湖经济开发区获得省发改委批准筹建。目前,《湖北省柴湖镇镇域规划》、《前营村新农村社区与棚户区改造规划》、《大柴湖发展战略专题研究》和《柴湖镇城乡土地利用专题研究》等各相关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开展。
二、用地现状与分析
曹寨村位于柴湖镇镇区北4.5公里,东部紧邻沪蓉高速连接线--216省道。本村共分5组,405户,1727人,耕地1427亩。现有宅基地面积540亩。现有住宅中,包含平房251户,二层以上住宅154户。
规划用地呈方形,四至范围为基地周边四条道路,规划用地面积191493平方米,其中南北向长约460米,东西向长约450米。
规划选址位于曹寨村东部,该选址有如下优势:
1.地缘优势明显:基地紧邻216省道西侧,处于钟祥市南大门端口,并与武荆高速毗邻,地缘优势十分突出。
2.基础设施较好:基地用地地势平坦,为四周道路环绕,其中东边紧邻216省道,北、南、西三侧道路为水泥路或碎石路,基础设施较完善。
3.用地方整,现状建筑少,工程投资省:基地呈方形,现状除东西道路两侧沿线布置部分建筑外,基地其它用地为闲置用地,会减少建筑拆迁量,降低工程造价。
三、规划原则与定位
3.1 规划原则
1) 集约节约用地、紧凑布局
2) 坚持科学发展观,规划因地制宜,尊重当地生活习性
3) 综合配套、服务一体
4) 布局科学合理、生产方便、生活舒适
5) 坚持可持续发展,生态布局、低碳运行
6) 政府引导、尊重民愿
3.2 规划定位
1) 建造城市文明下的现代田园生活
2) 打造柴湖镇美丽乡村示范区
3) 塑造柴湖镇北大门新形象
四、规划策略与特色创新
4.1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公共交往空间的缺失
乡土生态景观的消失
对自然地形地貌的忽视
对传统生活生产方式的忽视
大拆大建,破坏地方特色
4.2 规划策略: 三打破、三提高
1)打破“夹皮沟”,提高村庄布局水平;禁止在公路两侧夹道修建房屋。依法从严控制公路两侧农房建设。
2)打破“军营式”,提高村落规划水平,结合地形地貌,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体现山水田园风光和自然和谐。
3)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农房设计要充分体现地域特色,民族风格,塑造农房建筑风貌和特色。
4.3 特色创新:尊重民俗文化、产业支撑、引导就地城镇化
柴湖镇大多数人来自河南淅川,以中原文化为核心,随着居住地和时代变迁,逐步与荆楚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今天独特的豫风楚韵,规划结合河南移民风俗习惯,在用地布局与建筑细节设计上均予以充分考虑,如院落布置呈多样性,四合院、三合院,凸显河南民居特色。
其次,考虑村民集局后的生产与生活问题,结合大柴湖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将本社区作为产业发展配套用地,以解决村民就业,为农民变市民提供先决条件,同时引导就地城镇化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五、规划结构与布局
5.1规划结构
规划结构:一心 一轴 五片
一心:由村委会、活动中心、超市、幼儿园等
组成综合服务中心。
一轴:沿216省道景观主入口形成空间对称轴。五片:规划道路将基地分成五个组团。
5.2布局方式研究
5.2.1 传统乡村聚落形态:结构分析图
围绕中心,向内形成集中式布局
错落于地形之中,形成组团式布局
随地势或流水蜿蜒曲折,形成带形布局
受地理环境影响,围绕中心形成环形布局
不利地形地势下,形成离散型布局
模拟生活环境,形成象征性布局
5.2.2 传统乡村聚落对当代新农村规划的启示:
强调动态的发展与演替
强调与自然山水的有机融合
强调聚落多中心,层层推进的自然肌理
强调曲轴处理,形成生动婉转的空间形态
强调隐喻和象征,阐释深厚的文化底蕴
5.2.3设计要素提炼
地域自然特征
乡村整体肌理
有地域风貌特点的居住空间
本规划提炼要素为道路、水体、建筑,并对其适当改造,如对南北两条道路分别拓宽升级和硬化拉通;基地内部南北向水渠在局部拓宽以造景,提升社区景观品质;其次对东西两侧现有建筑对其立面、屋顶等进行改造,以求风貌统一。
5.3总平面布局
5.3.1 出入口设置
充分考虑村民实际出行需求和新农村建设与一般城市社区建设的差异。为方便村民生产生活,本规划充分利用216省道,作为本社区车行主出入口,并在中部开设一人行主出入口,作为人行交通引导和造景之用;其次在南北向道路上各设置一车行次出入口。
5.3.2 建筑布局
居住建筑分五个组团,以中部人行出入口轴线呈南北向对称式布局,组团内住宅以每两户组成一单元,每栋由2至4个单元拼接,并错落式布局,呈半围合空间;公共建筑群位于社区中间对称轴上,由村委会、活动中心、社区商业网点和医疗站及幼儿园三栋建筑围合而成;东西两侧部分居住与现状建筑在梳理内部交通的基础上进行有机结合。空间序列上,住宅除在北部布置部分三层建筑外,以两层建筑为主,高8-12米;公共建筑为形成严明空间序列,对称轴中部村委会主楼由三层组成,两端副楼为两层,南北两侧其它公建为两层,高9-13米。
5.3.3交通组织分析
结合空间布局和农村生活特点,注重交通体系的整体性与适用性,加强各组团相互贯连并便利内外交通,方便村民生产生活。社区道路分三级:社区主路车行道宽6米,支路宽4-5米,宅间路宽3米,区内道路顺而不穿、通而不畅,能够杜绝穿越通。通过社区内部环状的曲线路网构成社区车行交通的主体,再通过宅间小路将车行交通引入各户。步行通过社区内部的步行轴线进入各住宅院落,居民沿“绿轴”可就近通达居住地,避免人车混行给居民带来的干扰,保证居民生活的宁静和舒适
5.3.4 绿化布局
社区绿地规划具体可分为三种形式:组团绿地、休闲生态步行绿化空间、小品及绿化。三者共同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社区绿地系统。
六、建设引导与建议。
1.注重产业支撑,大力发展美丽乡村经济。
2.注重市场运作,着力增强美丽乡村发展活力。
3.注重群众受益,放大美丽乡村建设实际效应。
4.注重政府引导,凝聚美丽乡村建设合力。
参考文献:
1.《国内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高立龙、邓平《农村经济》
2.《新时期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探讨》 汪彩琼 《浙江农业科学》2012年第8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村庄规划新型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S7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是在基于城乡和谐发展新视野下的城市化发展道路。走有广州特色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就是要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生活水平。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与繁荣的建设策略。因此,对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方法探讨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乡村现状
邝家庄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雅瑶镇北部,在雅瑶镇内地理位置较为优越的自然村之一,北靠新街河,东接白云国际机场商贸区。全村户籍人口2236人,暂住人口352人。11年户籍人口数2440人,830户。全村共分五个社,以一社和二社规模最大,约700余人,其余各社人口在250人左右。村集体总收入主要源于物业出租(如文具厂、塑料厂、洗衣厂等),年收入约350余万元,人均年收入6800元,其人均收入远低于广州市平均水平。在村域农用地被征用后,村民基本上依赖在外务工的非农收入,村庄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目前,主要的发展现状如下:
1.1土地利用现状
村庄建设用地为55.14公顷,占村域总用地的26.75%。包括村居住用地与村生产用地。其中,村庄建设用地主要以村庄居住用地(旧村及新村)为主。
1.2 道路交通现状
邝家庄村域的道路等级较为明显,村为城市道路,内部为村级道路。但村内部道路走向与分级较为混乱。
城市道路主要包括凤凰南路,邝村东路。村级道路由主要为2—6米的水泥路,部分道路狭窄,不能通车,给村民出行造成不便,同时也存在较大的消防隐患。
1.3建筑物现状
旧村内部住宅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布局混乱,存在大量空心住宅,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其次,住宅建筑间距过小,造成消防隐患。
1.4 市政基础设施
市政设施配套不足。现有村庄以雨污合流为主,通过室外明沟就近排放,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周边河流;村内缺乏垃圾收集设施,垃圾问题较为严重。
1.5 空间品质
现状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有待进一步利用。村庄濒临新街河公园但缺乏畅通的联系;村庄拥有多个开阔的池塘而未能形成连通的水系景观,岸线生硬,更缺乏亲水空间;
村内有具有岭南传统建筑风格的公祠,公祠东临风水塘,但沿路立面凌乱,营造村庄特色风貌难度较大。
村庄公共空间缺乏,未能有效利用乡村元素(大树、公祠等)营造公共空间。
如何规划建设层面上确定村发展方向,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需要重点分析研究以下内容:①公共服务设施、市政交通设施的供给将改善村民生活品质;②更好的村庄建设指引有助于村民住房条件的改善;③“美丽乡村”建设过程通过多渠道鼓励村民参与,有助村庄精神的重塑。
二、规划方案
2.1 规划理念
(1)注重活力的塑造。城乡统筹的核心在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寻求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解决农村逐步凋蔽沉沦的境况。
邝家庄村应基于自身区位、禀赋,区域环境,寻求适合的村庄定位,激励经济发展,有效促进人口回流,形成合理的人口结构,维系村庄活力。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聚集,辅以有效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邝家庄村将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幸福乡村。
(2)强调与自然协调。乡村有别于城市的关键,在于乡村与自然有着更为紧密和亲和的联络,乡村-自然的资源、能量转换是自适合的系统。
邝家庄村正从乡村社会转向城市社会,基于旅游特色邝家庄村需要延续,维持其与自然和谐的历史传统,在建筑布局、水处理、垃圾处理、能源利用方面实施更友好的策略。形成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美丽乡村。
(3)突出地方的特点。全球化背景下,本土、地方,成为竞争中更为有效的手段,如何发掘地方特色,历史传统,与经济发展策略有效融合,成为地方-全球化背景下的关键命题。 与此同时,地方,传统是地方文化集合的重要组成,对塑造文化共同认知,提升地方认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邝家庄村建设需以地方(地方文化、地方景观、乡村尺度)为村庄营造的核心,寻求独特与乡土,有别于周边城市化地区及城市公园地区。
2.2 用地空间布局
土地规划形成“一轴四芯”的功能结构。第一,综合服务轴为主要活动场所,核心功能(旅游服务、生活休闲、村民公共活动)均布局在综合服务轴上;其次,节点设置于与新街河公园及规划工业园便捷联系的地方。
远期土地利用规划主要考虑如下几点:
(1)建设公寓,腾挪旧村土地。村庄剩余建设用地,作为新村公寓建设,以集中式建设,作为腾挪旧村土地的启动区;
(2)抽疏旧村,重置功能。在旧村基础上进行改建,保障风格统一,环境提升,以有历史的建筑整饬和新型休闲购物功能的置入实现旧村的再开发。
(3)新功能地块的建设。南部地块以结合新街河公园的入口游憩功能为主,配置商业用地、停车场、游乐用地及原址重建的村委。
远期规划结构图远期土地利用规划图
近期考虑到可实施性,南部入口门户区及中部风水塘东侧地区,以景观生态整治为主,主要的景观整治集中于风水塘西侧(即龙湖路沿线)地区。
此外,通过完善绿道慢行系统建设,实现邝家庄村与新街河的无缝联系,使邝家庄村成为富魅力的旅游到达点。
近期规划结构图 近期土地利用规划图
2.3 道路系统规划
构建等级分明的体系,城市与村庄协调的三套交通等级体系。
(1)一级体系(城市道路系统):包括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和城市支路;二级体系(村庄道路网);
(2)二级体系(村庄主要车行系统):保证村庄道路系统完整性与消防要求,建设包括环村路与贯通村庄东西的道路;
(3)三级体系(村庄支路系统):村内支路建议以步行为主,以地方化的材质做路面硬化,营造良好步行环境,紧急情况可做消防通道等。
道路系统规划图
2.4 空间布局及景观规划
邝家庄村作为与新街河公园一体的城郊休憩空间,其南部地块远期作为新街河公园的入口地区,成为游人进入新街河公园的重要入口,同时引导人们进入邝家庄村,体验村庄风貌,民俗人情,休闲游览。南门入口区域设置商业、入口服务中心和滨水休闲景观带,以空间轴线的方式连接风水塘,使整体景观空间更具连续性。同时连接祠堂和民俗风情街等景观节点,使整个区域在交通和景观结构上成为一个结合紧密的整体。
风水塘地区及宗祠一带的民房,远期可配套各类民俗类商业休闲设施,服务游人。
景观结构图规划总平面图
2.5环境整治及风貌规划
景观风貌控制重点:控制重要景观视廊(龙湖路、重要的东西向通道),关键的景观界面(沿水界面,沿重要市政道路界面,沿主要绿道界面),重要节点(祠堂、古树、街头绿化)。
(1)新街河公园作为最为重要的生态背景,需要协调好与新街河公园的交界面的处理,协调好新街河公园与邝家庄村交通联系的接口;
(2)龙湖路是行人体验村庄风貌风情的重要路线,需要对其建筑界面、绿化、人行道做重要控制;
(3)保护好村内重要的景观资源,如祠堂、古树等,适当延伸其公共性,使其成为村民、游人停留,交流的重要公共空间;
(4)注重对滨水界面的处理。通过生态化的景观手法,提高其景观品质。
景观风貌控制规划
2.6 设施配套规划
规划提出要根据城市社区功能的标准要求来配套完善邝家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以实现邝家庄从农村型向城市型功能的跨越,全面提高邝家庄的生活品质。①根据用地布局和功能结构的要求,有机整合了道路交通等为主体的基础设施规划;②进一步完善和提升邝家庄的社会服务设施系统规划,重点加大了文化活动、休闲娱乐、管理服务等功能设施的规划设计。通过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升邝家庄功能,以配套设施功能“质”的提升来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
三、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大工程,也是生态文明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因而规划也就涉及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教育、生态环境等全方位的内容,笔者认为其核心是以美的内涵发展现代产业(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养现代农民。由此在规划中提出了要以产业经济为核心,提升及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村富民富、生态良好,生活美好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第一条为加强乡村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县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自治县境内乡村公路的建设、管理和养护。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乡村公路是指除国道、省道、县道及专用公路外通达乡、镇、村(自然村寨),可以行驶机动车辆的道路。
第四条乡村公路的建设、管理和养护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建管养并重、保障畅通。
第五条自治县人民政府是乡村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的责任主体,领导乡村公路的建设、管理和养护工作。
第六条自治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乡村公路的建设、管理和养护工作,监督公路管理机构的管理和养护工作,检查建设和养护质量,组织协调乡、镇人民政府做好乡村公路及其设施的保护工作。所属公路管理机构具体承担乡村公路的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
自治县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协助自治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做好乡村公路的建设、管理和养护工作。
第七条乡、镇人民政府协助自治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和公路管理机构做好乡村公路的管理和养护工作。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公路管理机构和乡、镇人民政府教育村(居)民爱护乡村公路,做好乡村公路的管理工作。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乡村公路、乡村公路用地和乡村公路附属设施的责任和义务,有权制止和举报侵占或者损坏乡村公路、公路用地和公路附属设施以及其他违反公路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九条自治县人民政府、自治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对在乡村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十条自治县人民政府多渠道筹集乡村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资金。
(一)国家拨付资金;
(二)自治县人民政府按照不少于当年地方财政收入1%预算安排;
(三)拖拉机(含小四轮)、三轮车、摩托车养路费;
(四)依法自筹或者由群众自愿投工投劳;
(五)社会捐助;
(六)其他合法渠道取得的资金。
第十一条乡村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资金实行专款专用,由自治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设立专户,统一管理。
自治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乡、镇人民政府编制乡村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资金使用计划,报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章规划和建设
第十二条自治县人民政府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对乡村公路建设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
第十三条自治县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协助上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编制乡村公路建设规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乡村公路的规划和建设应当符合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文物古迹保护、环境保护、水利设施保护和水土保持的要求,符合村庄、集镇建设的总体规划。
第十五条乡村公路建设用地应当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确需占用耕地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
自治县与邻县接边乡村公路建设用地,由自治县人民政府与邻县协商解决。
通乡公路建设用地由乡、镇人民政府协调解决。
通村公路建设用地由乡、镇人民政府协助受益的村组调剂解决。
跨村公路建设用地由相关乡、镇人民政府协调解决。
第十六条乡村公路建设需要拆迁房屋等设施或者清除地上附着物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偿,产权所有人和使用人应当及时拆迁或者清除。
第十七条乡村公路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乡村公路相关技术标准。
乡村公路经过村寨、田间的路段,应当设置排水设施或者农灌通水渠道。
乡村公路建设工程竣工后,由自治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乡、镇人民政府按照有关规定组织验收。
第十八条乡村公路应当逐步完善公路防护、养护等配套设施。重点线路建设应当设置里程碑、界碑、指路牌,逐步按照国家标准设置交通标志。
第十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损坏乡村公路应当赔偿或者修复;不能修复的,应当负责新建或者改建。
第二十条乡村公路两侧边沟外缘起3米以内为乡村公路建筑控制区,1米以内为乡村公路用地。
第三章管理和养护
第二十一条自治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编制乡村公路养护建议性计划,筹集和管理乡村公路养护资金,对乡村公路养护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定期考核。
自治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公路管理机构按照批准的乡村公路养护计划组织实施,对养护质量进行检查验收。
第二十二条自治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公路管理机构负责公路路政管理和路产路权保护,实施路政巡查,管理和保护公路、公路用地及公路附属设施,对违反公路路政管理的行为依法检查、制止和处罚。
第二十三条乡、镇人民政府配合自治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查处各种侵占、损坏乡村公路等违反路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二十四条乡村公路养护需要在公路用地以外取土、弃土、挖砂、采石的,由自治县人民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划定范围。
第二十五条乡村公路因山洪、泥石流、崩山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受到严重损坏的,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修复。
第二十六条乡村公路沿线绿化按照稳固路基、防护边坡、保障安全、美化路容的要求,由自治县人民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
第二十七条乡村公路的养护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和个人(农户)分段承包方式进行养护。
第二十八条禁止在乡村公路、乡村公路用地范围内从事下列行为:
(一)搭建棚屋、设置摊点、维修场及其他临时设施;
(二)堆放建筑材料及其他堆积物;
(三)挖砂、取土、采矿、烧窑、制坯、种植作物;
(四)堵塞公路边沟、利用路面引水灌溉、向路面排水、焚烧秸杆;
(五)占道晒物和倾倒垃圾;
(六)其他侵占、损坏、污染乡村公路和公路用地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禁止涂改、损毁和侵占乡村公路附属设施。
第三十条在乡村公路两侧开山炸石、采伐树木和进行其他施工作业,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不得影响乡村公路通行和损坏乡村公路及其附属设施。
第三十一条修建跨越乡村公路的桥梁、渡槽或者架设管线设施等,建设单位和个人必须事先征得自治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涉及交通安全的,还须征得公安机关同意。
第三十二条乡村公路建筑控制区不得修建永久性工程设施。乡村公路弯道内侧的建筑物距离,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行车视距。
第三十三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乡村公路上非法设卡收费、罚款。
第三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砍伐乡村公路用地范围内绿化林木;需更新砍伐的,经自治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手续。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有关规定的,按照以下规定予以处罚:
(一)违反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赔偿损失,并处以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并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第三十三条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违法所得3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
关键词:村庄建设规划;本土化回归;墩岙塘村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village construction planning in Dunaotang Village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extensiv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because of erosion factors gradually loss. This paper takes Xiangshan County,Dunaotang village as an example, puts forward some concrete way of keeping the country localization characteristic, hoping to alleviate the unreasonabl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characteristics caused by destruction of the phenomenon.
Key words:Construction of the village planning;local regression;Dunaotang village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现今社会工业化、都市化狂潮之下,村庄除了传统农业之外,其生态环境、乡野风光、传统人文等,均成为人们回归传统和田园生活、放松休闲、休养生息的重要途径,这使得乡村旅游应运而生。随着城市化的扩张,真正的田园、山野乡村将会越来越稀缺,乡村已成为当下保持生态、保存文化、保留风俗的重要场所。然而村落的城镇化、现代化倾向致使传统的农村社会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一个个本土性缺失、辨识度不高的村庄建设规划,一批批村落被推倒重建成与环境格格不入的欧式住宅小区,村庄的地域特色正在日益流失。因此,保持村庄的乡土性、本土化,延续村庄的个性显得十分的必要。
一、村庄现状概况
随着象山港大桥的建成通车,象山县的发展已开始进入全域都市化的新阶段,城乡二元的体制障碍正在消融。在此背景下,应从新的角度审视县内村庄的发展与建设。在各村大搞村庄建设规划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前提下,墩岙塘村要在此区域范围内独树一帜,吸引游客体验,保持村庄的乡土性,让村庄回归本土化是规划的关键。
(一)村落概况
墩岙塘村位于泗洲头镇中部,东邻蟹钳港,距镇区约5公里;泗长公路穿过村庄,是村现状唯一的对外交通道路。村域面积1.6平方公里,全村共有村民133户,人口339人 ,常住人口180人,外来人口6人。其中全村1/3人口从事海塘养殖业, 1/3人口从事农业和外出打零工,其余在外地开厂,外来人口大多从事养殖业。村民整体生活水平较好,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养殖塘承包款。
村内物产丰富,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养殖品种主要为南美白对虾、小白虾、梭子蟹、蛏子、淡水鱼,更有村特色产品杨梅,另有经济作物柑橘、棉花、黄豆等。
(二)历史沿革
村庄由墩岙塘得名,原为灵南乡乡政府所在地,1992年撤乡并入泗洲头镇。最初乡政府位于泗长线南面的老组团,现存很多大型公建,老乡政府附近沿街店面房众多,逢五逢十沿街设摊,现存空置的建筑上可以看出当时繁荣的景象。之后村庄建设用地沿泗长线向北发展,乡政府北迁,自然形成两个组团——老组团和新组团,演化成现在的形态。
(三)主要特色
1.自然要素
村地处滨海平原地带,地势平坦,现状用地除部分林地、农居用地外,大部分为耕地和水域用地。村东面为养殖塘,西面为两山之间的平原地带,村域内有着山-田-河-滩-海丰富的景观特色元素。村庄整体环境安静祥和,受早期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及交通条件的影响,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村落格局。
2.人工要素
墩岙塘村用地平坦,地势高差不大,建设用地沿泗长线道路两侧布局蔓延,现状是一个线性的发展形态。整个村落价值观相对统一,建筑与村庄布局具有相当大的自相似性,村庄肌理在空间关系上也有较强的连续性。
3.人文要素
主要包括墩岙塘村历来形成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名特物产以及农耕文化、海洋文化、精神风貌等方面所反映的人文环境。
二、村庄发展条件分析
(一)村庄发展优势条件分析
1. 交通条件的改善。泗长线为现状村对外交通道路,随着泗长线墩岙塘段线路的优化改线,象山港大桥和同三高速复线的建成,高速出口距墩岙塘村仅10公里,大大提高了村对外交通便捷性。
2. 旅游区位良好。墩岙塘位于大塘港生态影视文化旅游区,离灵岩山景区仅4.4公里,距象山影视城直线距离仅6公里,良好的区位、便捷的交通将为村带来客流和旅游发展的契机。
3.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墩岙塘村地处象山泗洲头镇,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和消费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有着强烈的回归大自然的愿望,这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消费市场。
4. 自然条件良好。墩岙塘村域内有着山-田-河-滩-海丰富的景观特色元素。
5. 历史条件良好。墩岙塘历史上曾是灵南乡政府的所在地,也是目前泗洲头南部地区传统集市的所在地,并具备初步的基础设施配套条件、用地发展条件良好。
6. 村庄经济情况良好。自2000年村内产业结构调整,从种植业转型为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以来,村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7. 政策扶持。象山县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推进,将各镇中心村作为首先重点建设的村庄,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休闲农业。
(二)村庄发展限制性因素分析
1. 泗长线对村庄的影响。泗长线线路不流畅,通达性受影响;道路穿村而过,学校、集市和村庄多个出入口皆开向公路,对村民生活交通及安全性影响较大。
2. 建设用地紧张,土地粗放利用。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过大,达到164平米/人。
3. 空置公建较多。原为灵南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撤乡后,空置的公共建筑较多,且占地大;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导向作用的加强,部分公建功能开始退化,逐步出现闲置。
三、村庄的本土化回归与发展设想
利用全方位挖掘和总结的村域内现有的自然、生态、人文(民俗)、空间、非物质等特色资源和构成要素,本着保持村庄本土化的理念,对村庄进行产业规划的发展定位,并将其具体落实到物质空间的规划中去,深化、细化在规划、建筑、景观等各个方面,使“本土化回归”成为贯穿整个村庄建设规划的精神主轴。
(一)发展策略的本土化体现
1. 产业发展策略
随着大塘港态影视文化旅游区的发展,以及同三高速复线的建成,墩岙塘村将成为灵岩山景区和象山影视文化产业园区之间的中间节点。
村应以养殖业种植业为基础,以旅游产业拓展养殖业种植业的发展,同时从农业和山林资源中继续挖掘旅游资源,形成农业、林业开发与旅游资源利用的良性互动。
2. 村庄发展定位
规划墩岙塘村建设成为一个以生态高效农业、经济农作物种植和水产养殖为基础,以生态休闲农业旅游为新产业的,功能结构合理,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中心村聚居地。
3. 乡村特色主题
规划乡村特色主题为“故乡” ——饮水思源故乡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主题:饮故乡水(井文化),观故乡景(观海、赏田园风光、村庄风貌),尝故乡海味,体故乡情(渔家乐、游风情街、赶集、养生垂钓、摘杨梅、烧烤、住民居民宿——村舍、客栈、田园景观房)。
4. 村域空间结构
村域规划结构在现状情况上进行性质上的提升,分为四大功能区块:主体功能区——包括居住组团、村委会、游客服务中心、集市、农副产品购买;乡村风情体验区——将部分闲置的公建和村民住宅做游客度假开发,改造为历史文化特色街、生态农庄、养生垂钓、烧烤等;农业种植区——种植经济作物,体现两山之间的田园风光;生态养殖区——设置渔家乐体验项目、观海点。
(二)村庄规划形态、结构、道路等的本土化体现
规划在保持现有格局和风貌的基础上,力求将山、水、绿地、村庄各项用地融为一体,注意地方特色的挖掘,保持以自然村落肌理为主调的纯朴乡村风貌,营造出滨海村落的特色形象。
从村庄现状情况和历史条件出发,将村庄规划为“一心,两轴,三片”。 “一心”为规划结构中心,“两轴”为交通轴和发展轴,“三片”为历史风情特色组团、居住组团和绿色农庄。
对泗长线墩岙塘段进行改线,避开村庄的生活性道路。村庄内部道路结构以现有路网为主,进行部分改造拓宽和贯通,完善道路系统,局部加建次要道路,形成有主有次的交通系统。
(三)建筑、绿化景观的本土化体现
1. 建筑改造与新建
对现状风貌较好、体现当地特色的建筑要保留,建筑质量较好且布局整齐合理的住宅则保留,对于外墙较旧的建筑采用立面改造的形式进行整治。
首先立面改造注重统一风格,突出建筑本土化特点。其次丰富立面,增加立面的层次感。再次改善立面的虚实关系。
新建住宅应强调与原有建筑风貌的协调,尽量运用地方建筑材料,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新建公共建筑除满足功能要求和方便人的活动外,必须与村庄环境充分协调,注重特色空间的营造。
2. 绿化景观设计
墩岙塘村绿地景观包括田园景观、山林种植景观、水系景观、居住组团内的绿化景观和村落景观五个方面。
村内景观节点利用现有的景观特色小品——井,紧紧围绕“饮水思源故乡情”的主题进行设计,体现井文化、海洋文化,加强参与性。
四、结束语
都市化的快节奏生活,工业化带来的城市污染,使得人们在闲暇时回归自然、亲近乡野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如何使颇具乡村地域特色的村落能抓住此机遇绽放其迷人魅力,关键在于在规划中保持村庄的本土化特色,才能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柯福艳.美丽乡村安吉.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社区、整治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2011年,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全面实施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战略,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新型城市化要求村庄规划重点处理好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关系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关系,使农村与城市共享发展的红利与成果。
本文将通过《美丽乡村示范村庄规划——广州市花都区红山村》介绍和总结,探讨此类规划的编制流程、编制内容和方法等相关问题。
一、项目概况
红山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梯面镇中北部,南部连接花山镇,北部为横坑村和五联村,距离梯面镇区约4公里,距王子山森林公园约6公里,主要通过6米宽的Y711乡道与外界联系。红山村常住人口数为1109人,本地户籍人口1092人,分298户。
红山村位于广州“九寨沟”之称的王子山森林公园的脚下,被誉为“广州市最美的山村”。 春天绽放的油菜花,夏季清澈透明而又凉爽的溪水,秋天的稻田,以及风景优美的荷塘,水车,鼓楼,桃花岛,映衬着远方郁郁葱葱的山峦,显得格外动人,每个周末都有无数广州市民前来欣赏红山村的美景。因此市、区领导对红山村的建设和发展都很重视,红山村示范村庄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成为周边相邻的几个村庄提供范例。
二、本次规划的示范意义
1、在成果表达方面,采用了“报批版”与“村民版”相结合的方式,使规划成果政府用得上、村民看得懂。其中“报批版”成果包括说明书和图纸,用于部门审查、政府审批;“村民版”成果是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图片来表达村庄规划的核心内容,用于向村民宣传讲解和征求意见。
2、在提高村民参与性方面,运用“自下而上编规划,四位一体齐参与”的方法,获得了我国最大的民意调查机构——北京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颁发的“倾听民意政府奖”。规划强调全方位、全过程的村民参与,使规划成果真正转变为“村规民约”。
同时重点开展“规划工作坊”,设立“助村规划师”制度。规划师向村民展示易看懂的图片,用粤语讲解规划方案,听取和记录村民的意见,并及时反馈到规划成果中。在规划成果中还加入“村民参与报告”,进一步把村民的意愿体现在规划当中。
3、村民自治的规划实施手段。村民建房问题是村庄规划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红山村主要通过村民自治的方式解决该问题。针对宅基地紧张的问题,规划提出集中建设农民公寓,为村民建房需求提供出路。红山村的做法适合距离市区较远,土地价值相对较低的乡村地区村庄。
4、发展特色农业观光旅游。随着特色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红山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山区特有的山水森涧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观光旅游,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变。红山村的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已初具规模,近年已建成深谷旅游区、乡村酒店、绿道和农家乐等旅游设施。
三、规划内容
1、用地布局规划:按照《广州市花都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的建设用地指标和图斑进行规划,结合村庄发展思路,村庄建设用地布局按照现有用地格局并新增产业用地等,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规划新增的建设用地为新村用地、旅游服务用地等。到2020 年村建设用地面积25.78 公顷。
2、村民住房建设规划:红山村的分户准则是结婚分户。采用2020 年规划户籍人口数/现状户均人口的方法估算2020 户数,到2020 年,人口户数为310 户。按照《广州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试行)》(2012 年6 月),每户建筑面积不超过280 平方米。
规划建议村民上楼,建设多层村民公寓,落实《广州市花都区控制性详细规
划(03-CI01、03-CI02、03-CI03 规划管理单元)》(2012 年),在村委会南侧规划两处新村用地,面积1.56 公顷。用于建设六层的村民公寓。
根据《广州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试行)》(2012),本次规划旧村村民住宅每户住宅建筑基底面积控制在80 平方米以内,建筑面积控制在280 平方米内。新村建设采用多层村民公寓,鼓励村民上楼,集约生活用地。旧村改造建筑层数应当不超过3 层半,根据功能需要可以增设梯间,3 层部分建筑高度应当不大于11 米,设梯间的建筑高度应当不大于14 米。鼓励采用坡屋顶,主要朝向的建筑间距宜不小于0.8H 且不小于8 米,次要朝向的建筑间距宜不小于4 米,且应满足消防安全的要求。对因用地指标或建设现状等客观条件限制确实不能满足上述间距要求的,至少应满足消防安全间距的要求,并取得邻里的同意意见,如邻里没有明确业主的,应公示后无反对意见。临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直接设置出入口的住宅退让道路边线应不少于2.5 米;无出入口的住宅退让道路红线应不少于2 米。
3、村经济发展项目规划:红山村现状经济发展项目以农业种植,农业观光为主。发展高产值农业,并配合王子山开发旅游业。发挥自身优势,发展油菜花观光,乡村游,农家乐等。规划村经济发展用地面积约2.06 公顷,位于村域中部,主要发展旅游相关的配套服务产业,包括商业街、农家乐、特色餐饮、民俗馆、度假酒店及停车场。同时,对村委北面现状农田进行改造升级,建设农业观光园。在现状浅谷、深谷、红谷基础上,打造三个旅游风景区,增强吸引力。
4、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红山村现状公共服务设施较为齐全,村内分布有村委会、并建设了 2 层的公共服务建筑,内含商铺、卫生站、文化活动室、图书室、老年人活动室等设施。村内公共服务设施集中于1-6 队集中建设区域,并分布于旅游景观大道(Y711乡道)两侧。村民普遍认为现状公共服务设施较为方便,对新增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较小。本次规划建议在保留现状的基础上,新增健身设施和扩建文化室等设施。
5、基础设施规划:
5.1道路交通设施:旅游景观大道(Y711乡道)从村庄中部穿过,是村庄对外交通的唯一道路,现状路面为10 米宽水泥路面,村域内长度约4公里。村内1 队至6 队之间有道路相通,都已硬底化,路面宽度为3-6 米,已形成环路。7-9 队三个经济社入村道路尚未硬底化,以沙石路面和泥沙路面为主,通过Y711 与其它经济社及区域进行联系。此外,旧村内巷道较窄,部分没有硬底化,路况较差。道路设施不足,没有公共停车场。
规划落实上层次控规的要求,远期规划旅游景观大道(Y711乡道)红线为30米,线型在控规的基础上进行微调。新增六队到八队的乡道,红线控制为6米,规划长度1824米。梳理村庄内的道路交通,在村庄集中建设区域形成了环状道路结构。
5.2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现状设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村内公厕只有1间,难以满足需求。(2)村内没有垃圾收集站。(3)村内生活污水经化粪池简单处理后排放,雨水采用自然排放。建筑周边建设有通往村庄自然水体的明渠。现状排水管渠系统设计不完善,未能正常发挥作用。(4)村内没有消防设施,部分道路不符合消防间距要求。总体来看,目前红山村的市政工程设施仍不完善。
规划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并新增2处活动广场(健身设施)。规划新增三处公厕,新建垃圾收集站。
6、村容村貌整治规划:规划通过用地布局的局部调整、道路系统的梳理、建筑及环境的整治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丰富村民生活,提升居住环境,构建景观宜人、充满活力的乡村。
四、实施情况
规划不仅对红山村的近期建设提出整治措施和整治方案,并且对远期改造也进行了有效的指导。
红山村现状基础条件良好,已建油菜花观光农田、绿道、农家乐等。村庄的景观容貌整治工作正在实施中。《美丽乡村示范村庄规划——广州市花都区红山村》对建设功能布局合理、道路交通便捷安全、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绿地景观优美、市政配套完善的旅游乡村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次规划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其优秀经验可在全市范围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新农村规划与农村特色思考——以上海市奉贤区金汇镇南陈村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 赵永芬 中外建筑 2011
2、都市背景新农村规划策略研究——以光明村为研究对象刘建阳 中外建筑2010
3、适应农村发展诉求的村庄规划新体系与模式建构 葛丹东;华晨城市规划学刊 2009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分步实施、逐步推进”原则,坚持规划新建和改造并举,加快乡村公益性生态墓地建设,节约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减轻群众丧葬负担,努力营造和谐文明殡葬新风。
(二)工作目标。从年开始启动。力争到末,全面完成村级公益性生态墓地建设任务。
二、严格规范设施建设
不得擅自兴建殡葬设施。乡村公益性公墓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由村民自治组织为本村集体组织成员死亡后提供安葬(安放)骨灰或遗体的集体公益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
(一)科学规划。乡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应符合当地城镇和新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布局。根据当地城乡建设规划和人口数量、地理环境、丧葬需求等实际,以6‰的平均死亡率和20年使用周期测算使用量,合理确定乡村公益性公墓的数量和规模,制定本县(市、区)乡村公益性公墓建设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原则上以村为单位,1个村设置1个公益性公墓,一般规划用地不超过10亩。对土地较少的地区或人口较少的村提倡以乡镇为单位由若干相邻行政村联建,一般规划用地不超过20亩。
(二)合理选址。乡村公益性墓地建设选址应优先选择荒山、瘠地。水源保护区和水库、湖泊、河流、引水渠堤坝附近及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居民居住区等区域建设公墓。
(三)节约土地。乡村公益性墓地要按照节约用地、文明节俭的原则进行建设和使用。双人合葬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6平方米,做到墓位间距整齐规范,墓碑规格样式统一。保留立式墓碑的墓碑高度不得超过80厘米,宽不得超过60厘米。乡村公益性墓地建设要与治理乱埋乱葬、旧坟迁移结合起来,并及时将治理后的土地恢复为耕地、林地、草地。
(四)保护环境。乡村公益性墓地应与当地生态相协调。既方便群众祭祀,又不影响生态环境,公墓区绿化率不得低于40%绿地面积不得低于总面积的20%且要有一定规模的公共绿地。墓穴以外地面应用于绿化,除道路外,禁止用水泥等铺设墓穴以外的地面。
三、严格规范运营管理
(一)明确管理主体。乡村公益性墓地由当地村民委员会建设和管理。建立前。统一村民思想,形成会议决议,并专题研究资金筹集、管理方案及村规民约等,由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所在地县市区民政部门审批。乡村公益性公墓实行谁审批谁主管的原则,建成后由兴建单位负责管理。
(二)严格政策规定。乡村公益性墓地要严格遵守公墓管理的基本要求。公墓墓区土地所有权依法归集体所有,丧主不得自行转让或买卖。
(三)强化日常监管。要加强对墓区的日常管护。指定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墓地的维护、安全、登记等日常管理工作。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乡村公益性墓地建设资金要建立财务账目,如实反映资金使用情况,专款专用,纳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范围,接受群众监督。
(四)履行检审手续。乡村公益性墓地实行年检制度。由民政部门每年进行一次年检和通报,对检查不合格的墓地要责令限期改正。对擅自兴建和违规运作乡村公益性墓地的由民政部门会同国土、规划、林业、环保等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市民政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进行抽检,并予以通报。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对乡村公益性墓地建设的领导。具体负责抓此项工作。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尽快制定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意见,抓好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全面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