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咨询态度在与学生建立良性关系上的运用
心理咨询的前提就是要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同样辅导员工作也强调要与学生建立互信关系。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要以正确的咨询态度为基础,心理咨询理论提出了“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的咨询态度。“尊重”是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现状的尊重,包括价值观、人格特点、行为方式等予以接受和悦纳,以及保护来访者的隐私;“热情”是指在接待来访者的过程中要一直保持关切、耐心、认真、不厌其烦,使求助者感觉温暖;“真诚”要求咨询师以“真正的自我”出现,要表里如一,真实地置身于与来访者的关系中;“共情”是咨询师体验来访者内心世界,并善于利用形体和语言来表达对来访者内心世界的理解的能力;“积极关注”是指对求助者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予以关注,从而使其拥有正向价值观。
辅导员要在工作中引入心理咨询中的“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理念,就要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接纳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对学生一视同仁,充分信任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热情而真诚地与学生结交朋友,设身处地地考虑学生的实际困难,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多多关注学生的优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努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不仅能够做到深入学生,得到学生的信任和支持,也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引导学生向积极正向的方面发展。
绘画治疗在了解学生个性状况方面的运用
绘画治疗是指咨询师运用绘画的形式治疗患者心理问题的一种心理咨询技术,通过分析作品、与患者沟通,治疗师能够深入地理解和治疗患者。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只需要纸和笔就可以了,绘画的构图、色彩、内容等都能表现出学生的某些方面的状况,特别适用于对不善言谈学生的了解和对整个班级学生的初步了解。
笔者在每年新生入校时都会使用此方法初步了解学生,具体操作方法是:在班会上给每位学生发一张A4的白纸,请他们用5分钟时间画一棵树,并写几句话描述一下自己画的内容,然后全部收起来进行分析。辅导员只要学习一些简单的树木人格分析技术就可以了,如树高大粗壮、结满果实,可能说明该生雄心勃勃、成就感强;树矮小弯曲、满是疤痕,可能说明该生生活中有困难挫折,自信不足,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树上结满了奇异的果实说明该生想象力丰富、有个性;等等。绘画治疗中常用的方法还有:反映成长经历和家庭关系的“屋树人图”,反映自我认识和自我观念的自画像,反映对外界环境认知能力的风景构图,反映生活事件对个人影响的“九分割绘画”等。
合理情绪疗法在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中的运用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通常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即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
ABC理论大学生都能够听懂,针对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自暴自弃而成为经济困难、学习困难的“双困生”,辅导员可以利用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进行辅导和教育,分析他们现在的局面(C),贫困(A)只是一个间接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贫困的看法和态度(B),所以要想改变现在的局面必须首先改变对贫困的看法和态度,建立合理的情绪和信念。
笔者在学院开展的“郑老师谈心时间”活动中,曾接触过一位来自偏远山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该生胆小、自卑,学习成绩也很普通,她在约笔者谈心的时候说,因为家里穷,所以别人都看不起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看见人家都积极参加社团活动,而她什么都不会,如果家里富裕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倒霉了。笔者给该生讲了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让她自己把ABC分别代表的含义写在纸上,然后进行上述的分析。谈心结束之后,该生主动要求把写有ABC理论的纸张带回去,时刻提醒自己。两年后的今天,该生已多次获得奖学金,还成为一个社团的主要负责人。
团体辅导在处理多民族混居宿舍关系上的运用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
宿舍问题是辅导员工作的一个重点,而不同民族的学生混居的宿舍关系往往最难处理。笔者所带的学生中有一个新疆班,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混居,一开始问题很多,汉族学生多次提出要换宿舍。笔者针对这一情况进行了两次团体辅导,第一次辅导主题为:“你了解我吗?”请少数民族学生做了PPT介绍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习俗,拿出自己的民族服饰给汉族学生穿戴,通过游戏看谁先认识对方。第二次辅导主题为:“相亲相爱一家人”,设计了若干个需要以宿舍为单位一起完成的游戏,比赛过程中要看室友们配合的默契程度和速度。经过两次团体辅导,混居宿舍问题明显好转,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增进了了解,加深了感情,再也没有学生因为这个原因提出调换宿舍。
团体辅导的地点可以因问题不同而异,辅导员要事先准备好团体辅导的方案,还可以找个学生干部在活动中协助工作,包括播放音乐、发放卡片、统计数据等,团体辅导以小游戏为主要活动,常用的游戏有:“角色扮演”“谁是有缘人”“情境模仿”“微笑握手”“祝福卡”“人生曲线图”“20个我是谁”“心有千千结”“相亲相爱一家人”,等等。
校园心理剧在解决班级问题中的运用
心理剧是患者通过扮演某一角色,体会角色的情感与思想,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从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借此走出困境,实现自我整合和人际关系和谐。校园心理剧是根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问题,通过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来表现,从而达到思想的碰撞、心灵的共鸣,以取得较好的心理辅导效果。
辅导员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不可能时时处处关心到每一个人,所以,不妨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他们用心理剧的方式开展自我教育,在轻松、和谐的班级氛围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协调发展。
每年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期间,笔者都会在学院组织开展一次心理剧大赛,要求学生通过心理剧演绎自己班级的故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纷纷把自己班级的故事搬上舞台,如《走在就业的路上》讲的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同学面对就业心态浮躁和恐惧,对自己没有信心,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逐渐找回自信、准备创业的故事;《我想要怒放的生命》讲的是一位来自四川灾区的同学,心里充满失去家园、亲人和朋友的悲伤,在社会各界人士和全班同学的关爱下重新找回自我,让生命之花绽放的故事。校园心理剧集教育性、针对性、趣味性于一身,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受到教育,效果良好。
提高辅导员使用心理咨询技术的有效途径
首先,高校应高度重视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完善心理咨询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建立诸如咨询室、放松治疗室、沙盘治疗室、团队辅导室、宣泄室等心理咨询设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完善的基础保障,从而促进辅导员学习和使用心理辅导技能的热情和积极性。
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机构应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帮助他们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技巧,使他们能够自觉地利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如果每个辅导员都能够接受系统、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将会为他们在工作中运用心理咨询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还可以送辅导员到专业机构参加心理咨询培训,帮助他们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让辅导员具备心理咨询能力,解决学生存在的一般心理问题,并将心理咨询技术运用于日常工作之中。
再次,辅导员自身要勤于学习和实践心理咨询技能。在理论学习上,辅导员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多看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书籍和案例分析;在工作中,要勇于将学习的理论用于实践,结合自己的岗位要求,在处理问题时可以有意识地运用一些心理咨询技术,借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步摸索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
辅导员工作不是一个人的舞台,每一个辅导员都有自己不同的运用心理咨询技术的成果和感受,所以建立一个让辅导员交流探讨心理咨询技术的平台非常重要,学校可以组织辅导员论坛开展相关交流,辅导员也可以采取博客、QQ群、小型聚会、团体活动等方式进行交流。
关键词:艺术治疗;表现形式;优势
近年来有关心理咨询的书籍及文章大量涌现。各家针对心理治疗的本质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形成多套心理治疗的理论方案。艺术治疗作为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多样性、艺术性、灵活性、趣味性于一体,但其本身的优越性并未被心理治疗工作者广泛应用。遗憾惋惜之余,笔者愿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探讨艺术治疗的弥足珍贵之处。
一、艺术治疗的表现形式
1、音乐疗法
我国学者高天对音乐治疗这一定义作了细致的阐述:"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治疗过程,包括了各种不同方法和流派理论的应用。音乐治疗可以运用一切与音乐有关的活动形式作为手段,如听、唱、器乐演奏、音乐创作、歌词创作、即兴演奏、舞蹈、美术等各种活动,而不是只是听听音乐;"[1]
音乐治疗究竟通过何种机制作用于人从而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呢?笔者检阅音乐治疗的相关文献发现,一方面,将音乐视为一种刺激,通过人体感官的接收,作用于大脑中枢,从而引起生理上的不同反应,如心率、血压、脑电波、皮肤电位等多方面的变化。通过生物反馈的作用,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继而影响认知和行为的改变;另一方面,音乐作为一种非言语的表达方式,具有语言无法具有的优势,这种优势既体现在刺激方面,又体现在反应方面。
2、绘画疗法
绘画疗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对精神病艺术家的研究。绘画疗法为何能作用于人,如何通过绘画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一方面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让来访者通过绘画的方式将内心当中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焦虑、情结、价值观等投射出来,而在投射的过程中来访者是无意识的,至少心理防御机制并未受到外显的侵害;另一方面从神经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脑左右两半球存在优势分工。负责言语、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的中枢位于大脑左半球,而负责音乐、绘画、情绪的表达中枢位于大脑右半球,从这一角度出发当个体的右半球功能受到损害了就会影响其情绪功能。而当个体的情绪机能出现障碍了,由大脑左半球负责的言语在此时就显得无能为力,在此绘画疗法恰好弥补这一方面的缺陷。
目前绘画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线条法、画面分割法、绘树法、绘人法、H-T-P法,动态家族治疗法、风景构成法、心像绘画心理治疗中的课题法。
3、舞蹈疗法
舞蹈疗法起源于美国,最早由玛丽安・绮斯在美国华盛顿的一家医院里开展起来。舞蹈治疗假设,人们可以通过身体动作的开放性表达将当事人内心深处的焦虑、哀伤、愤怒等情绪安全地释放出来,还可以分析当事人的动作节奏形象,以"动作共情"的方式相互沟通,使人感觉到一些隐含在动作中的难以言传的情绪得到了理解。
关于舞蹈治疗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支持性舞动治疗、内省的舞动治疗、心理分析的舞动治疗。不同层次的舞动治疗在舞动过程中舞动的焦点不同,所要达到的治愈目标也不同。
4、游戏疗法
游戏疗法(Play therapy)是在咨询师的指导下,以游戏为媒介,了解求助者心理状态,帮助其解决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心理疗法。虽然在成人中也有应用,但更多的情况下仍是用于儿童(3-13岁)[2]。
游戏疗法目前主要的理论取向主要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认知主义。从这三个理论流派出发衍生出众多的流派,笔者在此介绍三个主要流派:分析式游戏疗法、儿童中心式游戏疗法、阿德勒式游戏治疗。
5、心理剧
心理剧作为团体辅导的一种重要形式,由美国心理治疗专家莫瑞诺所创,目前心理剧治疗应用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管理、学校教育等方面。
心理剧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创造力与自发性、人际关系网络与社会原子、角色与文化原子、团体动力等。心理剧主要分为五个要素,它们是主角、导演、配角、观众、舞台。心理剧常用的技术有角色互换、独白、替身、多重角色的自我、空椅子、角色扮演、镜观、雕塑、未来投射等[3]。
二、艺术治疗的独特优势
1、非言语的艺术化模式
当事人在接受治疗时,有些情绪和认知上的障碍有时用言语无法明晰,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太适合进行言语疏导,此时艺术化的疗法就成为一个更好的选择。
2、含蓄的表现形式
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当事人往往受个人认知偏差和社会赞许性的影响,认为说出自己内心的困惑是一种病态的体现,因此对心理咨询持消极回避的态度,在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时,防御心理较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不利于健康、和谐、接纳的咨询关系的建立,而此时尝试用艺术化疗法逐渐引导当事人通过艺术化的形式表现自己可能会收到极佳的沟通效果。
3、心、身结合的双重治疗效果
笔者认为,任何形式的艺术化治疗都具有两个基本理念:一是身体和心理具有交互作用,即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是一脉相承的,通过艺术化的不同刺激形式如音乐、绘画作品、身体动作、游戏玩具、心理剧剧情可作用于个体的生理感官,从而引起个体情绪和认知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在行为反应过程中体现一定的人格特点;二是以非言语的艺术化表达形式作为沟通与改变的媒介,即兴创造的音乐演奏、绘画作品、身体舞动、游戏模式、角色扮演都会投射出不同的心理状态,具有心理分析和治疗的价值。以上的两种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艺术化疗法心、身结合的双重治疗效果。
三、艺术化疗法的应用前景
目前国内外的艺术治疗主要应用于教育领域,用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心理治疗。笔者认为,在未来的艺术化探索的道路上可有更多的选择方向,如企业员工的管理、监狱系统中服刑人员的挫折心理矫治、监狱干警的心理净化、政府工作人员的潜能开发等等。
四、艺术化疗法的注意事项
1、对艺术化心理咨询师素质的要求
艺术化的心理咨询师,除了应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及一定的艺术功底,更重要的是要在艺术化治疗的实践道路上探索,因此应该具备挑战、创新的探索精神。
2、艺术化治疗应用过程
艺术化治疗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其主要目的是进行心理治疗或潜能开发,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该避免将艺术化治疗过分艺术化,如对表演的艺术苛求,对当事人的专业限制等。同时应避免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滥用、误用艺术化疗法。
五、结语
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这个缤采纷呈的心理学天空中,一直有位博爱、含蓄的天使在那里眺望,不是不敢出来,只是她在努力着打造自己,让更多的心理学专业学者接纳她、欣赏她。此时的艺术化疗法只是一个折翼的天使,相信终有一天会绽放出她固有的光彩,当然这需要心理学学者们的悦纳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高天.音乐治疗学基础理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2]刘勇.团体游戏治疗:借鉴与应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摘要]心身疾病的发生有4个环节:应激源、认知评价、情绪调节和病理生理反应。认知评价是第一道心理防线,受人格特征,应付策略、社会支持、生活经历等因素影响。情绪调节是第二道心理防线,生理屏障是第三道防线。他们使正常人具有抵抗应激源作用的影响。心身疾病的预防及康复即根据以上环节采用个体预防、社会防御、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
应激源是指能够诱发心身疾病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和躯体因素。应激源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一般来说,接受适当强度的应激源刺激,如同抗体接受小量抗原作用一样,不仅可以提高机体的警觉水平,提供人的心理屏障和生理屏障的抗病能力,而且能提高人的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促进心身健康。过于强烈、突然和持久的应激源,可降低机体的抵抗力,构成对心身疾病的易患状态。在社会生活中,挫折是引发心理冲突的重要诱因,特别是重大生活事件,如战争、重大事故、灾难和突发事件等。美国心理学家Holmes1973年通过对5000多份病例调查,收集了大量与应激有关的一般生活事件条目,并制定了“社会再适应等级量表”和“生活变动单位”。研究发现,年生活变动单位不超过150单位时,预示来年可能健康;累积在150~300个单位,预示来年有50%的可能患心身疾病;累积超过300个单位,预示来年有70%的可能患病。心理性应激源是人们头脑中不切实际的预期、凶事预感,对工作压力的主观体验,个体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冲突,以及在满足基本需要和愿望过程中所遭受到的挫折等。心理性应激源的特点是,缺乏外界应激刺激或足够信息,凭个人想象构造出“危机”或心理冲突;其强度与人格特征、生活价值观、家庭稳定性、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物理和微生物刺激除引起躯体生理和生化变化外,同时也会产生心理反应。
1 心身疾病的防御机制
1.1 第一道心理防线:认知评价认知和评价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心理活动,认知是接受信息,评价是对信息的性质作判断。与躯体性疾病过程不同,心理社会因素能否致病,认知评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心身疾病发病中有“扳机”样效应;而积极的评价则可使生活事件成为激励人奋发向上的动力。有许多因素影响认知评价过程。
人格特征:许多研究证实,人格特征对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产生重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Friedman等在A型性格与冠心病发病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多数冠心病患者发病之前均表现出特殊的性格特征:雄心勃勃、做事认真、竞争性强、时间紧迫感、固执已见、急于求成、有敌意感,称A型性格;与此相反的是B型性格。癌症患者则常将不愉快的体验指向自身,表现出忧郁、失望、易悲哀、情感表达贫乏和情绪压抑等性格特征。一般认为,人格特征对心身疾病发病产生影响,是因为病人常依其人格特征来体验疾病,并建立了对特殊应激的反应模式。同样的疾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其病情表现、病程长短转归都可能不同。
应付策略:陷入危机情境的人,有人能采取积极有效的行为方式,有的人则采取自罪或自责、自伤、甚至自杀等行为方式。个体采取的应付策略,与其人格特征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具有内向和情绪不稳定特征的人,其应付策略的有效性明显低于外向伴情绪稳定特征的人。苗丹民等在一项关于军校大学生应激应付策略有效性的研究中发现,应付策略无效将导致身心健康水平下降;应付策略有效与否有着重要的人格结构基础;应付策略的失败,将主要导致强迫、焦虑和恐怖的负性情绪发生。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人通过社会联系获得他人或团体支持,即个体与他人或团体的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不但影响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也改善了个体应激适应和应付能力。有人研究了4653例成人社会支持与缺血性心脏病的关系,发现社会支持能降低缺血性心脏病和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率。社会支持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客观的、实际可见的支持和主观的、心理或情感上的体验,如个体在社会中感受到被尊重、支持、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其特点是,不同群体对社会支持主体的需求不同,如对战士来说,来自排长或连长的支持和鼓励,比来自一般战友显得更为重要;不同的社会支持主体提供的支持形式在不同情景下作用不同,如同学提供的支持对处理家庭问题不如对非家庭问题有效;个体对不同支持主体给予支持的理解不同。
生活经历:同一类的生活事件发生次数越多,心理应激的强度越低,这是个体积累了多种适应和应付能力的结果。
1.2 第二道心理防线:情绪调节一般来说,积极的认知评价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样消极的认知评价将导致消极的情绪体验。既使不良的社会刺激引起了消极的情绪体验,也不一定会影响身体健康,因为愤怒、焦虑、悲伤等消极情绪本身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正常心理反应。若没有这类情绪反应,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特别是当这些情绪波动是短暂的、轻度的,人体完全可以通过情绪调节系统使情绪活动恢复正常。但在负性认知评价作用下,情绪调节屏障遭到破坏时,会出现焦虑、抑郁、否认、猜疑等负性情绪反应,达到一定程度时将导致躯体病理活动的变化。有两种心理社会紧张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是可以致病的。
第1,突然性的超强度紧张刺激。比如亲人突然死亡、战斗中战友牺牲的场面、训练中的意外伤亡、威胁生命安全突发事件等。这种应激刺激达到极高程度,可以突然性地突破情绪心理防线,使机体丧失适应能力,进而导致躯体生理学方面变化。
第2,持久性的劣性刺激。劣性刺激接踵而来,或某种劣性刺激导致长期的不良心境,压抑的情绪反应得不到必要的疏泄等,以持续累积的方式逐渐攻克情绪防线,使机体损失自我调节功能,失去心理平衡,导致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紊乱,和身体器官或组织的病理性改变。同样应激刺激条件下,人与人在情绪反应的程度上有很大差异。影响情绪反应程度的因素有性格特征、社会支持、社会经验、价值观以及躯体健康状况等。
1.3 第三道防线:生理屏障社会文化因素通过激发负性情绪体验而引发一系列躯体生理生化变化,特别是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变,导致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深等等。这些生理反应是人体动员全身潜能以应付面临的遭遇生理屏障。在心身疾病的病因学和发病过程的研究中,生理因素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生理始基和生理中介机制。
生理始基:生理始基是指心身疾病患者在患病前机体的生理学特点,或者说是生理屏障的特点。例如,在溃疡病的发病中,胃蛋白酶原增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人调查发现,溃疡病患者发病前胃蛋白酶原水平很高,由此推测,胃蛋白酶原增高可能是发生溃疡的生理始基。假若只有心理社会刺激,心理屏障遭到破坏,但没有溃疡病的生理始基,也不会发生溃疡病。
生理中介机制:心理社会因素以各种信息形式作用于大脑皮层,而大脑皮层又是通过生理中介机制,使各器官产生病变。目前认为,比较重要的中介机制有:神经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递质和免疫系统。
2 心身疾病的预防与康复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心身疾病的预防与康复应该采取整体的、多维度的和综合性的预防与康复措施。心身疾病的预防与康复,从内容上应包括心理的和生理的,从形式上应包括个体预防和社会预防,从方法上应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以及对症治疗等。
2.1 个体预防 没有个体预防,心身疾病的预防就无从谈起。因为心身疾病是通过每一个体而发生的。个体预防包括提高自我认知能力。通过努力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辨别能力,学会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培养健全的性格。性格是人在现实环境中,对外界事物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健全性格的养成除遗传外,有赖于社会文化背景、家庭和学校教育、个体有目的的陶冶等;改善社会适应能力。有目的地丰富个人生活经历,学会缓解心理应激的技巧,如自我解脱和安慰等,提高个人的社会忍耐力;建立友善的人际关系。协调友善的人际关系,有增加社会支持的效果,帮助改善个体认知能力,缓解情绪体验的强度,疏通负性情绪外泄的渠道;保持良好的情绪。有目的的培养个人良好的情绪防御机制,提高个体抵御挫折的能力,在强应激作用条件下,学会采用合理化、升华、内外射、抵消、回避、否认和幽默排泄等手段,消除内心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和痛苦,从而恢复心理上的平衡。
2.2 社会防御 是通过改善个体生活的社会环境,达到预防心身疾病发生的目的。置于社会中的个体,无论分工、工作性质和条件、社会地位如何,都难免遇到各种心理应激,从而影响心身健康。社会预防的目的就是通过社会力量,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改善应有个体的待遇,形成优良的社会氛围,特别是避免人为的精神创伤。
心身疾病是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的躯体性疾病,原则上需要并用心理和躯体两方面的治疗,或者两者结合进行综合治疗。但许多心身疾病都已经有了十分有效的躯体治疗措施。例如,溃疡病采用制酸剂治疗,高血压用降压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用支气管扩张剂治疗等。由于这些病都有组织结构方面的病理改变,躯体治疗一般能够缓解症状,达到一定治疗效果。但疗效可能不理想,或停止药疗后症状复发,因此非常需要适当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2.3 心理咨询 是心理学专业工作者,通过一次或多次专门的咨询技术,改变来访者的认知评价,调节其情绪状态,以缓解或改善来访者的心理困境。心理咨询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方法,一般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有一定经验的人员担任。心理咨询的次数一般依来访者心理问题的程度、个性特征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确定。
2.4 心理治疗 对一部分病人而言,通过专科医生的躯体治疗和自身心理调节便可好以使疾病好转。但对另一部分病人来说,由于心理调节机制紊乱明显,心理障碍程度比较严重或复杂,此时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甚至需要临床医生和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共同协商进行综合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由于所患疾病种类、人格特征和心理社会因素不同,心理治疗的方法须因人而异,或因病而异。心身疾病的心理学治疗,目前采用的方法有:行为疗法、生物反馈疗法、森田疗法、认知疗法、心理分析疗法和催眠疗法等等。
2.5 药物治疗 除各类疾病需要对症治疗外,目前认为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同时采用适当的药物治疗,对调节心身疾病或者情绪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据国内外研究证实,引发心身疾病的主要情绪障碍是抑郁和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