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摊经济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全球经济变暖问题越来越突出,南北极冰雪融化越来越快,海平面逐渐上升引发了一些列的生态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注重。如何对现有资源进行更为有效的利用,逐渐成为摆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的重大探究课题,在这一背景下,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经济逐渐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随着低碳经济主体的提出,茶文化旅游项目也顺势产生,尽管当前的学术界并没有对此予以准确界定,但茶文化旅游在我们旅游中的存在却越来越广泛,非常值得我们慢慢体验。基于旅游项目与茶文化的巧妙结合,茶文化旅游不但可以让旅游者实现心态的有效调整,而且还能在潜移默化间实现我国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一、低碳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条件分析
(一)旅游业发展的定位分析
上世纪末期,国家根据我国发展现状和世界发展趋势进行发展战略调整,可持续发展逐渐深入人心。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历史积淀相对较小的旅游业逐渐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带动了很多行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而在低碳经济主题越来越突出的今天,国家也先后制定了多项政策,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对完善旅游产业结构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二)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
快速推广的低碳经济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带动低碳旅游的发展,各种新型低碳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纷纷问世。本文的主题―茶文化旅游也是在这种宏观环境作用下产生的,是旅游和低碳经济的完美结合,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和喜欢。例如,云南大理旅游业,基于自身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将其与普洱茶这一民族色彩非常深厚的茶品进行结合,实现了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效结合。
(三)践行低碳旅游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越来越过。而不断恶化的自然环境严重打击了人们的生活信心,相信如果没有地域因素的限制,很多人都会逃离城市,去追寻优良、唯美的自然地域。在这种情况下,到一个天蓝云白的地方去旅行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生活期盼,这给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对低碳文化的关注和认同,让旅行者越来越愿意践行低碳旅游信念,以让自己未来的生活更为优质,进而各种旅游方式逐渐产生。例如,徒步、拼车和自驾等方式。
二、初步发展中的茶文化旅游
在种类繁多的农产品中,茶叶的文化品位最高,传统的茶叶园往往具有非常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相较好的地理优势,且制茶工艺美感十足。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也获得了不小的发展成就,茶文化模式越来越多样化。
就现实而言,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出现也是难以避免的。例如,缺乏规划、缺乏体系的盲目开发,会极大破坏地域生态环境。因此,茶文化旅游需基于完整的体系支撑,不能为了开发而开发,不能为了发展茶文化旅游,而不管其他因素,甚至不顾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茶文化旅游低碳发展的建议策略
(一)科学规划
对于任何事情而言,都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低碳旅游理念的践行需要茶文化旅游基于客观实际和时代特点合理的进行整体规划,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在项目开发规划和资源整合中,要注重发展体系的科学、有效构建,特别是要注重低能耗、高效益思想的贯穿。在认清自身资源和生态环境特性的基础上,可以对国内、国外成功模式和先进经验进行适当的借鉴,并对环境风险和现实操作性进行有效评估,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以突出保护生态构想和落实。
(二)产业推广
随着时代的进步,低碳旅游逐渐成为当代旅游的重要发展趋势,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旅游机构要多角度的进行问题思考,而低碳文化的推广就是问题思考的重中之重。从实际操作经验来说,推广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而低碳茶文化旅游的推广需要在依托自然基础和茶区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本地域茶叶特点,针对性的进行茶文化开发和规划,将地域风俗与茶文化因素有效的融入到旅游项目之中去,让旅游者在享受游行乐趣的同时,尽享茶文化的熏陶。对于茶文化旅游来说,让游客在自然中寻找美、发现美、接受美的熏陶是一种天分,而田园茶园也是一种自然因子,其与旅游的有效结合是一种自然的返璞,这种旅游方式的推广能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者间接促进碳排放量的有效减少,进而有效改善旅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因此,以茶为载体,以区域生态为基台,有效的进行茶旅游模式探索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旅游行业优化方式。
四、结语
我国是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虽然时代一直在发展在进步,但传统文化一直深深刻画在其中。所以将地域文化元素应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之中,有利于加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人文情怀和艺术情感,并充分体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对现代人们的激励。
1 地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关系
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总结为以下2点:①园林景观设计有助于促进地域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园林景观设计能够彰显出独特而强大的表现力,展现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扩展了地域文化发展的空间。设计师们能够融合现代文化理念与地域文化元素,让园林景观呈现出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感的地域文化特色。通过这个方法吸引更多的游客,以园林景观为了解地域文化的切入点,进而让人们感受到地域文化独树一帜的特色和魅力,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对地域文化的研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②地域文化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重要素材。园林景观设计这门学科中包含了人文艺术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主要的设计方式和设计对象会根据地域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地域文化能够在设计师们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提供设计素材,随后再通过园林景观展现地域文化,例如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而加强园林景观的设计水平。设计师们在对地域文化深入理解和挖掘后,还应寻找在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人文特征中隐藏的独特地域特征,这样就能够在设计中保持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进而为当地设计出能够充分展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园林景观设计。
2 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方式
2.1 保留传统地域文化
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一定不能改动当地地域文化,要保留传统的当地文化特点,而对一些闲置的建筑,可以进行一定的修葺,保留原建筑的外形以及房屋空间,在这个基础上从简去繁,删减建筑构架,能够更好地展现地域文化,这样不仅对环境影响较小,也能在修葺过程中加入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些思路,增加建筑的观赏性。但是对于具有较高历史意义的一些建筑,则要尽最大可能保留完整,以充分体现历史。
2.2 突出地方特色园林设计与周围环境、人文风俗有着紧密的联系,文化的不同造就了城市环境空间设计风格的迥异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世界逐渐朝经济全球化、文化融合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外来文化纷纷涌入我国,很多城市园林设计也吸收了国外的设计风格。很多城市空间环境建设的过程中,一味地模仿其它设计风格,失去了自己城市的特征,为了突出城市地域性的特征,在园林设计建设中必须要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2.3 再现历史文化
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还要创新,单纯的保护只是慢慢淡化历史文化中所蕴含的内涵。所以要利用恢复景观的方法重现历史,保留历史文化产物,同时让人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园林景观中,体会到历史文化中所蕴藏的意义。设计人员需要充分熟悉当地历史,才可以在景观设计过程中重现历史。不但要模仿原景观的建筑风格和形状,还要利用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重现历史。
2.4 地域文化与现代表现手法的融合
作为创作素材,不能否认地域文化的深刻意义。可是园林景观艺术发展到如今,特殊的时代背景对园林景观的设计意图带来了对应的标准。一味的盲目抄袭、并无创新的创作无法满足当今社会人们的审美需要,要在这样的前提下,根据全局性和独特性,加上现代先进的表现形式,可以打造出满足人们当代审美需要的景观。
指出了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地域的文化是由三个方面相互影响共同形成,分别是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社会环境,这三个方面互相联系、影响并且最终形成了该地区的地域文化,进而渗透入景观设计之中,使一个地区的景观有别于其他。基于此,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了地域文化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
景观设计;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
自然环境如气候、地理地貌,都会限制园林建设,又会促使形成属于本地区特有的景观形式。早期人们会模仿自然建造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便模仿自然山水形成了独特的风景式园林,英国有大面积的牧场风光、地形多是起伏的丘陵,因此英国古典园林便有开阔的草地、自然弯曲的湖岸以及蜿蜒的小径,成为另一种风景园林。不仅自然界的整体面貌影响着人们的建园构想,特殊的地理地貌、气候也会影响到。意大利古典园林被称之为台地园,正是因为意大利国土中80%为山地和丘陵,园林大多建造于斜坡之上,开辟几层平台来建造园林,可以说地理地貌促使台地园成为意大利古典园林的特色之一。再比如阿拉伯国家多是沙漠戈壁,气候炎热,植被稀薄。因此伊斯兰园林多用树、建筑来营造阴影使环境凉爽,避免日光直射,营造水体同时调节小气候。因此古典伊斯兰园林便有了庭院风格。由这些例子可以得出:景观其实是一种人们对抗地域自然环境而又屈服于自然环境,用来营造舒适环境的手段,这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
2人文环境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
周维权先生说过“园林乃是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1]。”园林是以人为中心而主导建造的,人文环境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非常深远。从文化背景、思想方式到、文学、美学、哲学等,都潜移默化的渗透在园林中的各个角落。从古至今,造园的演变都是随着不同时期人们思想方式、美学、哲学等的变化而变化的。18世纪之前,古典园林大体分为规则式与风景式两种。东方园林以我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善于模仿自然,倡导“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天人和谐的境地,这是由于儒、道、释三种意识形态决定的。儒家倡导“仁”、“礼”,表现在园林中则是自然生态美与人文生态美并重;道家学说主张“无为而治”,崇尚自然并发展以自然美为核心的美学思想;释即佛家讲“悟性”,表现在园林中就是对于意境的塑造[1]。因此这几种哲学思想便引导中国古典园林走向风景式。西方园林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崇尚人工美,提倡规矩格律,表现为一种为人所控制的有序的美。因为西方哲学提倡人力能够影响并且可以改造自然,美是需要人力创造来实现的,人造的园林艺术是自然美的最高境界,自然只是一个提供素材的本身[2],因此西方古典园林走向规则式。世界上宗教对于人们向往的世界都有描述,基督教在《圣经》中描述古犹太人对人间理想居所是“伊甸园”;佛教对于古印度人的理想居住环境———极乐世界,在净土宗的《阿弥陀佛》经中做了描述;伊斯兰教在《古兰经》中为的信徒描述了“天园”的生活情形[2]。在这些宗教中对于造园影响最深远的便是伊斯兰教。古典伊斯兰园林庭院设置十字交叉的四条水渠,象征“水河”、“乳河”、“酒河”、“蜜河”,相交之处通常放置喷泉、水池。种植了大量的果树不仅遮阳也可以采摘,象征永远取之不尽的水果。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古典伊斯兰园林的建造大多是以“天园”为模板,可见伊斯兰文化在园林中的影响。人文环境不仅可以影响园林风格,也会影响到一个园林中的细节,包括铺砖图案,雕塑种类,颜色,照明样式,置石位置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人文环境对于园林设计是重要性。
3社会环境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于园林的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明显的就是古典园林的封闭式、内向式转向为现在的开放式、公众式的公共绿地。社会大环境的发展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农耕经济为主导的社会文明,到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工业社会,再到现在以信息、网络为主导的信息时代。每一个社会大环境的改变都会引起园林的发展和新趋势。工业社会大背景下,城市人口高度密集,中产阶级崛起,人们追求自由与平等,在1857年美国中央公园诞生了,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也是近代公园的开端,园林不再是为权贵所私有的财产,而是为大众服务的公共场所。经过多种公园风格,如极简主义、表现主义、结构主义等变化,由于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人们更加关注生态修复,后来便产生了的生态主义。而到现在的信息网络时代,全球化的社会带来趋同性,全世界大城市的公园绿地都十分相似,因此地域主义的倡导便产生了,其实也是回到建园的初心,从当地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出发,建设适于本地区人们使用、社会认同具有归属感的公园绿地。新加坡是世界上公认的“花园城市”,但它也是从工业化时期环境被破坏的状况下走向了花园般城市的,这都归功于新加坡自上而下的政策也就是社会环境。1965年建国后迅速的工业化使原有绿意盎然、田园般的生活环境变成了高楼林立的水泥世界,但是新加坡政府很快意识到问题并且做出了决策[3]。20世纪70年代制定道路绿化规划,80年代引进植物、设休闲设施,90年展主题公园建立生态廊道系统,21世纪进行城市空间立体绿化。这些使新加坡的“花园城市”目标成为现实,由此可以看到社会环境对于景观行业、对于人居环境的影响力[4]。
4结语
一段时期的园林景观设计风格并不是由一个因素一蹴而就的,不单单因为自然环境或是人文环境或是社会环境,因为这三个因素本身就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而这三个因素共同形成的便是一个地域独特的文化,因此园林景观设计应是受地域限制的,体现地域特色的,为当地区人们服务的,是充满认同感、归属感的。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郦芷若,朱建宁.西方园林[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朱立珊.城市细节:新加坡城市设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关键字]低碳经济;绿色文化;企业
中图分类号: 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2(c)-0000-00
1、 低碳经济与企业绿色文化
1、1低碳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理念最早产生于英国并逐步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充分肯定,世界气候大会的成功召开充分印证低碳经济发展成为全世界经济建设的必然趋势。低碳经济是低碳生活、低碳技术与低碳发展经济形态统称,其基本特征在于低排放、低消耗与低污染,进而有效抑制碳基能源产生的气候变暖影响,最终令可持续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得以科学实现。低碳经济实质便是对清洁发展区域的推行、促进高效利用能源,并保护低碳产品开发与全球生态的平衡发展。为科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各国均不同程度设立了长期、中期低碳排放发展目标,并采取有效的方式途径确保该目标得以实现。英国采取的主体措施为设立专项碳基金、对气候变化实施税务征收并签订相关协议构建排放贸易相关机制;德国主要措施为保护气候的高技术战略实施、切实提升使用能源效率、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建设等。我国在争取权利发展与减排义务履行中主体采用了政策法律的大力支持、补贴企业主体利用开发可再生能源、进行各类新能源或能源价格制定机制的完善,提升调整产业结构步伐等。当然在实践进程中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则体现为较依赖于政府行为,宏观政府政策制定针对企业因素的掌握分析不够全面,企业运营发展策划制定出发点以自身利益为主,没有对政府相关低碳运营政策进行透彻的操作与解读等,这样一来便在一定层面形成了企业缺乏创造性、主动性低碳成长的不良局面。经济社会中企业作为碳排放主体因素,应将低碳经济、绿色文化合理融为一体,在组织、个体与经济社会互动进程中努力探寻和谐发展策略,进而科学实现低碳经济下的绿色成长与发展。
1、2企业绿色文化成长
企业绿色文化是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与员工在实践生产经营中循序渐进构建的全员认可的、自觉遵循并富于企业特色,能够在企业发展成长中发挥重要影响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及持续发展的绿色认识与理念汇总。企业绿色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包含企业精神、哲学、企业发展目标、形象、道德、企业素质、价值观与行为规范等内容,并以价值观作为核心要素。其对外表现为企业绿色形象的树立,同时对内体现为实施各项行之有效的绿色体制规章。企业绿色文化在其低碳经济发展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凝聚功能、导向功能与约束功能,可有效将企业员工团结集中、粘合为一体,令其明确目标、步调一致。同时企业绿色文化的成长依赖于科学低碳绿色管理策略的完善制定,因此我们只有充分激发绿色功能内涵的行为导向与价值导向功能,展开绿色产品开发设计,树立永恒绿色价值观,才能真正令企业绿起来。文化诉诸精神,因此我们应充分激发企业绿色文化软约束效能,强化员工精神素养令其科学提升自我约束力、积极性、自觉性,明确工作方法与现实意义,树立使命感与责任感,进而主动承担低碳经济发展、绿色环保的社会责任,最终令企业获取社会、社区与公众的良好认同,全面提升企业形象。
2、低碳经济下企业绿色文化发展策略
2、1由精神层面入手开展企业绿色文化建设
低碳经济下企业员工、领导层应共同守信于绿色理念、职业道德、价值标准与精神风貌,有效由精神层面入手构建企业基础制度层与物质层,构筑企业灵魂,形成企业特有的标志性绿色文化,令企业精神、哲学、道德、风气与服务宗旨等全面渗透绿色理念。同时企业领导层应科学发挥其绿色理念倡导、决定作用,有效在企业绿色文化建设中凸显企业家特色管理风格,令其身体力行为员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贯彻绿色文化于实际行动中,不仅仅追求企业先行最大化利益,而应着眼长效,自觉引领企业员工有效、节约利用资源,引入改善与保护环境意识于企业管理经营中进而构建良好的绿色管理环境。当然光靠企业领导层的引领远远不够,我们应科学面向企业全员开展绿色知识教育培训,渗透清洁生产理念与持续发展知识理论,切实提升企业工作人员环保意识、令其树立绿色低碳经济市场观念。另外我们还应注重培养员工形成绿色产品、绿色消费与珍爱生存环境科学意识及奉献敬业精神,构建以改善环境、降低污染、清洁生产为核心的企业绿色文化。信息化时代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网络媒介平台开展绿色宣传活动,通过广播、演讲、知识竞赛等员工喜闻乐见形式令其真正接受绿色、实施绿色管理。
2、2基于制度层建设企业绿色文化
企业实践管理中我们应明晰绿色规章体制,给员工创造有据可依的实践发展环境,首先从领导机制理顺入手,构建企业绿色文化职能建设部门,企业领导层应予以高度重视,并依据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合理投入物力、人力、财力与技术资源,充分认识到该项建设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切不可操之过急,应面向未来、树立战略化目标。同时基于企业绿色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属性,需各部门的统筹合作,因此相关负责部门应合理发挥协调沟通职能,为各部门提供相应的资金、时间、必要的办公条件、信息与人力资源,同时在绿色职能单位构建相应的检察机构,提升管理权威性。在规章制度设立前期我们应科学开展初始规划环境评审,充分了解企业自身发展环境状况,所在地生态环境条件、污染程度、排污种类与处理途径,对企业内部各项不合理使用能源、资源、引发流失与浪费的现象全面把握。在企业环境质量评估调查之上我们应就其污染源、资源、污染程度、消耗能源情况与标准展开分析比较并作出相应评价。对于企业管理绿色目标的制定我们应依据国家、地方与行业相关规定进行具体量化,并科学制定战略化管理措施、行动方案,对企业经营业务范畴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调整,进而在企业现有绿化业务基础上令高能耗、高污染业务逐步淘汰,首要发展绿色新兴业务。
2、3企业物质层绿色文化的构建
物质层是企业绿色文化建设的表层,其是物质文化创造,构建企业制度与精神层的现实条件,由物质层可有效折射企业管理哲学、经营理念、审美意识与工作作风。实践进程中我们应打造公开性企业环境信息平台,令广大员工做到心中有数,充分了解企业奋斗与环境发展状况,同时令广大消费者、利益相关方、社会公众、社区人员充分了解企业环境管理与资源建设状况,明晰绿色企业文化内涵,进而便于社会公众进行反馈与监督并为企业提供合理化建议、严格批评,督促企业向着绿色文化阔步迈进,树立良好、高尚的企业形象。另外我们可科学引入CI系统展开企业绿色形象识别,凸显绿色主题构建企业绿色文化物质层,打造绿色企业标识、名称、产品样式、特色、包装与外观,凸显企业工艺技术设备绿色化特性,实现企业绿色文化的网络传播,进而真正走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企业的文化发展之路。
3、结语
总之,企业绿色文化建设是适应低碳经济的重要战略内容,我们只有科学实施绿色管理、强化企业绿色文化建设,从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制定切实有效的实践策略,才能真正营造低碳经济下企业绿色发展环境,令其在内核竞争力有效支持下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景观设计 地方文化 融合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生活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景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现在很多景观设计死板、单调,没有生机,其主要原因是景观设计没有地方文化底蕴。尤其是,很多的园林景观设计师一味的追求形式上的模仿,而忽略了支撑在景观背后的文化根源;注重从感官上取悦民众,过多的强调现代技术及高档材料的运用,而忽视景观给予人们情感与精神上层面的感受。 这样的景观设计显然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也就是说脱离地方文化底蕴的景观设计是没有生存空间的。要想创造一个有特色、有个性的优秀景观作品,设计师们应该从场地本身出发,对当地的自然条件、人文特点进行细致的研究,并将其特点融入到景观设计中。
1 地方文化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地方文化是指当地人们在当地历史的发展的长河中创造并不断沉淀下来的精华,是当地人们智慧的结晶,是当地人们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升华。它包含地方的经济水平、价值观念、艺术发展水平、生活方式等。园林景观本来就应该是最能体现当地文化的实体,它更能体现当地人们的审美观、生活习性、思想意识、精神需求等。不同地域的文化对应不同的园林景观,园林景观的设计应该与当地的文化特色紧密结合。
2融入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思路
2.1 注重“形、神” 相结合
人们首先感受到的是园林景观的形式、形态,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景观设计,首先在形式上就应该地方化。尽管构成园林景观的要素不外乎水体、地形地貌、植被、建筑等,但是不同的景观设计呈现出来的效果却不尽相同,这都与当地的人们的审美取向、文化风俗等密切相关。景观设计光注重外形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注意“神”的体现。所谓的“神”也就是“意境”,它是园林景观设计的精髓所在,它几乎是整个景观设计的思想意识形态的体现。也就是人们在欣赏景观时通过感官认识而产生精神、思想意识感受。园林景观意境的营造要依靠设计师将历史、文化、生活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要素融入创作中,让观赏者感受其中、体会其中。
2.2 遵从自然环境
园林景观也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所以景观设计必须遵循自然环境。首先,景观设计必须与地理环境相适应。园林景观不来就是需要借助、依赖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国内经典的园林景观很多。其次,园林景观必须与自然环境结构特征相结合。我国的园林设计讲究随形就势,园林景观建设通常都是依山伴水,高方筑亭台、低洼造池沼,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建造不同的景观。事实上,各类地形与地区性的景观特征和韵律感有紧密的关联性。
所以,地域差异决定了景观设计的多样性,若一味的模仿、复制而成的景观,都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作品,因为它不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结构相结合,失去了当地的环境特质,也就丧失了生存的基础。再次,景观设计应该注意将当地的自然景观资源进行整合。现场的景观资源都是以原始形态存在的,我们在景观设计时应该充分挖掘利用这些资源的潜力、精华,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将其整合到整个景观中,如此,园林景观中就会体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此外,场地内的植物四季变换可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生命形态,因此,我们在景观设计时应该尽可能的保留原来的植物,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基本完整的植物群落,这就让园林景观更具地域自然特征。
2.3 传承地域文脉
(1)地域传统
地域传统指的是当地历史长期发展而形成并传承下来的生活、生产的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人们对地域传统的认同感及亲密性有如生物的“基因”遗传,它无处不在的存在于当地人人民的生活中。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审美观、情感等就像生物的本能反应一样有很强的相似性,因为这是千百年逐渐浸入到人民的生活中,这就是地域传承的体现。因此,园林景观设计师应该深入挖掘沉淀已久的地域传承景观元素,将人民的记忆、情感唤醒。在这方面取得成功的园林景观作品也不少,比如深圳万科第五园,它就是在“岭南四园”思路上,探索、创造出一种南方的现代式生活居住环境。其中不但可以感受到“岭南四园”的气息,又将我国南方民居中的那种内敛、富有涵养的气质体现的惟妙惟肖。
(2)民族特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民族特征,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人们的心理认同感、生活习俗都不相同。民族文化的差异表现为:语言、服装、生产生活方式、建筑风格、居住环境等。因此,在民族集聚地区,园林景观设计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民族特色,尊重当地的民族习俗。
(3)宗教习俗
宗教对地域的建筑类型、园林环境等有着非常深刻和久远的影响。在宗教盛行的地域,人们的生活习惯、行为模式、意识形态,都是围绕宗教来展开的,整个园林是以宗教文化为主题的,因此在具有宗教文化的地带应该充分尊重其宗教习俗、教义及其它固定程式。
2.4运用适宜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园林景观中应该合理运用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技术手段及新型的景观材料,可以实现绝妙的景观效果。但是,园林景观技术的应该也必须与场地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社会经济条件等相协调,注重继续手段应用的适宜性。不管采用何种技术手段,呈现出来的景观效果必须与当地人们的思想、心理特征、行为特征相符合。上海松江方塔园就是一个典范,不但继承了传统的技术手法还展现了时代特点。大门建筑轻钢结构上覆黛瓦,“何陋轩”则竹架草顶,花岗石矮墙及铺地,条石驳岸、砖石结构挡土墙,多种技术并存,每一种技术恰到好处的反应了它所在的场地的环境特点,在整体上又是协调统一的,展现出迷人的技术美学魅力。
2.5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园林景观的材料对其体现出来的效果、风格有着决定性影响。从低碳、环保、经济的角度来考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无疑是上佳选择,如此也更能体现出地域特征。当地的材料都是土生土长的,与当地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采用当地材料造景,更能贴近他们的生活,让人们有一种亲切感。在经济技术全球化的今天,交通、技术和经济的高度发达使在全世界使用相同的材料成为可能,设计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材料,关键是要尊重地方的现实。
3 结束语
面对当前园林景观这种趋同的状态,我们设计师必须要打破这种怪相,探索新的设计思路,将园林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紧密结合,只有这样,创造出来的园林景观作品才会有生命力,才可能持续发展,因为,地方文化是园景观的沃土。
参考文献:
[1]朱光亚,杨国栋.城市特色与地域文化的挖掘[J],建筑学报2001(11) :49-51
[2]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园林的设计理论与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关键词]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探讨
[中图分类号]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8 — 0176 — 02
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加大金融业支持文化产业力度,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近年来,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效益持续增长,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明显增强,金融在支持其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各金融机构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快速发展的大局出发,不断改进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方式,贷款额逐年增加,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该行业目前仍存在一些困难和制约因素,阻碍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步伐。
一、 制约因素
(一)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尚未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
受历史原因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偏小,而且个体经营者居多,产业化规模尚不健全,多数文化企业发展规模较小,经营管理相对不规范,国有企业如新华书店在办理担保手续时,由于其上级主管部门要求非常严格,给金融机构办理抵押带来了较大困难。目前,新华书店受个体书店排挤,市场份额逐步降低,经济效益也不乐观,给金融机构授信带来了困难。尽管一些文化企业由事业单位改制为独立经营的企业,但与国企改革的整体步伐相比,文化产业往往体现为体制内重组,“把小单位改成大单位”,并没有改变国有独资性质,导致国有文化实体难以真正摆脱传统体制束缚,政企不分,经营机制僵化,制度不健全,产权不清晰,制约了企业融资。
(二)核心资产无形化,抵质押物价值评估难
文化产业主要以知识、文化、创意作为生产资料,以服务为输出产品,具有典型的“轻资产”的特征,企业资产的实物保障度不高。无形资产评估是融资担保的重要环节,而国内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评估公司较少,且对于评估资质的管理不清晰,各行业无形资产差异性较大,在评估时存在不同的考量标准,银行对无形资产评估不易得到外部市场交易数据的支持。目前,在我国知识产权虽可办理正式的质押登记,但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知识产权的交易、评估和第三方监理机制等尚不成熟,很难就知识产权做出准确的价值评估,市场各方缺乏对市场公允价值的共识,交易市场的活跃程度低,变现能力和变现价值较难估量,导致知识产权担保难以推广和操作。此外,无形资产抵(质)押贷款一旦出现风险,银行即面临抵(质)押物处置难的问题。
(三)融资渠道单一,中小文化企业被排斥在外
银行的本质决定了信贷资金不能对文化企业实现全覆盖支持。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控制风险。理论上说,银行发放贷款的前提是信贷需求方必须提供合格的抵押品或者有效的担保,由此才能较好地防范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最大程度地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在现实中,由于拥有合格的抵押品、良好的业绩和市场号召力,某些文化产业行业或某些文化企业不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但是,市场中数量最多的是那些企业规模小、抵押品不足、发展前景不明确的中小文化企业,它们被排斥在银行信贷服务的范围之外。而目前文化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和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的单一使文化企业的融资成本较高、资金利用率偏低,减弱了文化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金融机构在服务中小文化企业时,面临着点多面广、信息分散、风险和成本较高等实际问题,尚不能发挥自身网络优势,向文化企业提供市场动态、行业发展趋势、金融工具等信息咨询服务。
(四)信贷产品创新不够,中介机构介入难
虽然近年来商业银行向文化企业融资的意愿比以前更强,但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并不多见,仍然采用传统模式放贷,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并未降低。由于文化企业的主要资产形式是品牌和无形资产,对这些资产的市场价值和风险评估,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和评估方法,加之整个文化产业发展时间短,市场还处于开发和培育阶段,没有形成成熟的营运模式和持续的盈利能力,使得担保中介服务机构的介入受到抑制,进而使金融机构信贷的介入受到阻隔。
二、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把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作为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的重要努力方向,创新和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发展平台,努力改善和提升政府服务水平,促进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一是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对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文化企业或项目给予支持;对新增文化产业贷款或担保代偿损失给予补偿,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文化产业的贷款投入;二是全面提升文化产业投融资中介服务功能。建立文化产业融资担保机制,明确相关抵质押登记机关及操作程序,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成立专门知识产权专利评估机构,为银行信贷、无形资产入股、转让等提供专业咨询;三是加快推进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引导文化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和财务制度。大力整合文化资源,推动企业兼并重组,规划和建设一批有规模、有竞争力、有特色的产业基地和园区。
(二)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构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金融机构要根据不同文化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灵活的差别化定价机制,可根据项目周期的资金需求,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对于列入重点支持的文化产业项目或企业,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可适当延长贷款期限。要增强服务意识,设立服务部门,向文化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对于重点支持的文化企业和项目,要优化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在满足金融机构授信客户准入标准的前提下,可对举办培训的企业和接受培训的人员予以信贷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应积极加强合作,综合利用多种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推出信贷、债券、信托、基金、保险等多种工具相融合的金融服务,做好文化企业从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支持。
人民银行与政府有关部门共同搭建和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及时文化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名册、企业资金融资需求、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等信息。同时,积极配合财政部门探索设立文化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合理分散承贷银行的信贷风险。探索运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保费补贴。
(三)进一步构建多元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格局,实现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良性互动
要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和公司债等方式融资。积极发挥专业机构的作用,为中小文化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等方式融资提供便利。对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中小文化企业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鼓励中介机构适当降低收费,减轻文化企业的融资成本负担。对于运作比较成熟、未来现金流比较稳定的文化产业项目,可以以优质文化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收益权等为基础,探索开展文化产业项目的资产证券化试点。还要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和保险资金融资功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保险公司投资文化企业的债权和股权,引导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参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投资者积极进入处于初始阶段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文化业。
国外文化产业大国的成功经验也表明,构建完善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体系是文化产业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长远来看,一个运作高效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架构需要处理好以下三大关系:首先是统一指导和多样发展的关系。由于文化产业是一个复杂的要素集合体,兼具精神属性和市场属性。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一方面要统一于民族的、健康的文化基调之上,另一方面则要参与文化多样化发展,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其次是政府支持和市场调节的关系。文化产业有公益性和营利性之分。政府要在公益性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政策杠杠积极吸引金融资源进入开发;营利性文化产业的资金融通则应由金融市场自发调节,政府资源要尽量避免与民争利。最后是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的关系。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要重点突破,集中有限资源支持那些前期发展基础好,民族文化积淀深的行业,集中打造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内影响力的产业品牌。在此基础上,通过明星行业的拉动效应,促进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四)进一步创新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的服务产品,加强和改进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服务
关键词:校园文化;办学特色;研究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01-01
1.课题的提出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办出各自的特色。"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是新时期学校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
我校是一所由原靖江市第一中学、第二中学、季市中学合并成的全日制高级中学。全校3000多名学生, 300多名老师。要构建特色鲜明的学校,需要融合三校的文化优势,需要共同的校园文化凝注人心、规范人的行为,于是便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课题。
国内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的现状呈现两大特点:一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较多,针对中小学的研究很少。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检索,共有文献17000多条,主要集中在高校。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检索,只有86条;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问题与对策的研究,对校园文化形成的机制与规律、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与方法的深层次研究较少,对校园文化建设如何如何促进办学特色的研究更少。
本课题的切入点是,在实践中探索中学校园文化形成的机制、过程,以及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探讨校园文化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在机制。这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性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2.课题界定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师生员工在其教育、教学、学习、交往、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价值体系、情感风貌和行为规范系统的凝注和外化。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是:形成"尚德、博、雅"的校园文化。
办学特色是指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突出特点和风格。我校办学特色的定位是:"德能双馨、和谐发展"。"德能双馨"是指教师职业道德高尚,教学能力突出,有口皆碑;学生道德品质好,文明程度高,基础扎实,基本能力强、特长突出,誉满三湘。"和谐发展"是指学校人际关系和谐,学生身心发展和谐,学生全面、和谐、自主发展,学校科学发展、可持续性发展。
3.研究目标
(1)形成"尚德、博、雅"的校园文化。
(2)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德能双馨、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的形成。
(3)探讨校园文化形成的过程及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4)探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在机制
4.研究内容
(1)制度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研究。
(2)物质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研究。
(3)精神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研究。
(4)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5)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在机制研究。
5.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我校2010年9月至2012年6月在校师生。
(2)研究方法。以教育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6.研究实践
6.1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1)开展原三校校园文化调研,引发校园文化建设需求。查阅三校管理资料,调查走访三校的管理人员,对三校合并到我校的老师以及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各自的校园文化特色。
(2)开展制度文化建设交流,引导启发制度文化定位。先后与桃源县九溪中学等七所中学进行了制度文化建设的交流与探讨,到常德市几所中学进行了校园文化建设参观学习和制度文化建设交流。在全省名优校长论坛上,就"如何唤起老师的工作热情,创建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进行了交流。
(3)管理制度的修订、宣传、学习与实施,实现制度文化的引导、体验与认同。让师生参与管理制度的修订和制定,制度体现"美德"、"才能"、"和谐"、"发展"四大理念。
6.2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1)校园景观彰显"和谐"之美和"发展"的生机。如富有"万众一心,远航"诗意的中心花坛,文化氛围浓郁的勤思园、笃行园、修身园,100余盆高品位的盆景,色彩搭配和谐,高低层次和谐,布局疏密得体的树木花草,整个校园显得优美和谐、生机盎然。
(2)校园宣传展现"美德"、"才能"、"和谐"、"发展"四大主题。
6.3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加强教师德能文化建设。学校围绕教师的师德、教风和专业技能开展教师德能文化建设。通过师德标兵评选、奖励与宣传、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校内外优质课观摩、参加校内外教学比武、承办教学研讨会、评选教学能手、评选德能双馨教师、教学骨干的奖励宣传等,营造重师德、重教学能力、重教风、重教师自我发展的文化氛围,让"德能双馨"成为教师的追求,成为我校的师风。
(2)加强学生道德与学风建设。
首先,以规范引领学生文化。制定《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学生行为规范》等多项规范,规范体现"美德"、"才能"、"和谐"、"发展"四大主题。
其次,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遵纪守法法制教育,珍爱生命安全教育,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诚实守信做人教育,健全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等六大主题教育。对七年级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入学教育与训练。运用榜样激励,开展周送喜报、月评小明星、期末评"三好"、班风评比等活动。利用校主题活动、班团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正面教育与训练。
再次,开展心理辅导。学校建立了高标准的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并建立心理档案。学校还在各班设立了一名心理委员。
(3)校园文学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首先是指导学生走进名家,品味经典,提升文化品味;其次是以校刊为阵地,开辟校园文化专栏、出版校园文化专刊,弘扬以四大主题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再次是开展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班级演讲比赛;最后是在校园网上开辟"校园文化"栏目,进行校园文化的宣传。
(4)校本课程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将校内课程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
其次。将我校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我校将具有学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进行系统开发,编成校本教材。
再次,优化艺术节,体育节,大课间活动等传统活动。校艺术节,我们力求学生以班为单位自编自演节目。
(5)家校协作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家长学校每年对家长进行2次面授,创办2期家长学校简报,组织学习心得体会交流,家长完成2次面授作业。评出优秀家长、优秀教育理念。家长还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写信等交流方式与教师交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7.研究结果与分析
7.1"尚德、博、雅"的校园文化初步形成。"尚德、博、雅",成为了我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师生崇尚美德,十分注重道德品质修养;师生器重能力和特长的发展,才能突出;师生追求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突显的文化氛围。
7.2办学特色正在形成。教师职业道德高尚,教学能力突出;学生道德品质好,基本能力强、特长突出。学校人际关系和谐,学生身心发展和谐,学生全面、和谐、自主发展,学校科学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在全省有一定的知名度,全省名优校长论坛在本校召开。
7.3探明了校园文化形成的机制与基本过程。
(1)校园文化的形成机制。
(2)校园文化形成的基本过程。
7.4探明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1)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2)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7.5探明了校园文化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在机制。校园文化是如何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我们认为其内在机制主要是结构--功能机制、同化--顺应机制和文化引领机制。
(1)结构——功能机制。
(2)同化——顺应机制。
(3)文化引领机制。
7.6形成了"375"发展型校园文化建设模式。"375"发展型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是指,以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三个维度七个要素为内容,以"需求引发——引导启发——实践体验——认同内化——传承创新"五个基本环节为工作流程,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的形成。这一模式遵循了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突出了发展性。实践表明,这一模式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8.研究结论
8.1校园文化的形成一般要经历"需求引发——引导启发——实践体验——认同内化——传承创新"五个基本阶段。
8.2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可确定为三个维度七个要素,即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教师德能文化建设、学生道德与学风建设、校园文学活动、校本课程、家校协作)。
8.3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应以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为基本内容,以"需求引发——引导启发——实践体验——认同内化——传承创新"五个基本环节为工作流程,推行"375"发展型校园文化建设模式。
8.4文化引领机制。
8.5"375"发展型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具有实效性,明显促进了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高韦芳.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基于苏州市金阊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苏州大学,2010.
关键词:文化沿袭;低碳经济;建筑节能
1 低碳经济建筑概述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将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包括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其实质是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低碳或无碳等绿色能源的广泛开发与普遍使用,以及碳排放的显著减少;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我国正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环境污染日益加剧,而且正面临能源相对短缺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双重压力。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发展低碳经济是削减这一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 文化延续与建筑
文化作为“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一定意义上说,现代都市与历史文化应该具有延续性,城市的建筑应该致力表现这种延续性,这样才能保持城市历史文化的原有特质,体现对历史的尊重,使得地方社区在获得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同时找到新的地域认同。
3 我国城市建设中低碳经济与文化沿袭的现状与问
3.1 我国城市建设中建筑材料的运用缺乏严格的指标控制系统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下,我国开展了相当规模的建筑节能工作,主要采取先易后难、先城市后农村、先新建后改建、先住宅后公建、从北向南逐步推进的策略。但是建筑节能开发建设成本高;建筑设计要比一般普通建筑复杂;建筑节能的建筑材料、工艺技术还没有形成体系等因素都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节能建筑的健康发展。
积极推广和使用新型建筑节能材料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材料的浪费。减少城市建设中建筑节能材料使用中的浪费,除了从主观上树立节约观念外,材料自身因素和各种外部因素都与之有着紧密的联系。将材料与施工、造价结合起来,加强材料管凰强化用量控制,从材料的采购、保管、使用、回收等各环节入手,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行之有效的规范标准,对建筑材料的应用进行严格的指标控制。
3.2 我国传统文化的沿袭盲目采用复杂古典结构,欠缺内涵把握
当前,众多建筑在设计风格中融人了各自所吸纳的文化、个性等元素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比如新古典主义建筑外观设计,将古典文化厚重和浓郁的特点体现在建筑设计上;而欧美原创主义文化风格则是将一些欧美文化特点渗透到建筑元素中,
我国目前的大多数建筑外观设计只是照搬形式、追求形似,盲目模仿采用复杂的古典建筑结构,忽略了建筑外观设计的内涵。建筑如果缺少了文化的传承。就会缺乏生命力。海派的石库门建筑,新天地改造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它在激活当代时尚文化的同时,打捞起人们对传统生活空间的记忆。
3.3 低碳经济中的节能构造与文化延续间无法和谐统一
当今世界现代化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的同时,经济越是发达的国家,越是注重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他们往往以历史文化的久远作为衡量历史珍贵性的重要标志。
我们说建筑构造与细部要素的产生通常都是缘于实用功能,但有时也可以由象征性的需要演化而来。就建筑节能而言,建筑自身和体型、维护结构、内部能源系统、内部各种程序的运行、使用的管理方式、自控运行方式等等诸多因素,这些应该都是一个非常整体有机的咬合,只有把这些做好,才算是一个好的节能设计。盲目的关注节能材料的使用或盲目的以文化延续为目的而忽略节能设计都是不可取的。
4 对中国现代建筑低碳经济发展中文化延续的建议
4.1 尊重自然、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设计以“自然”为本,道法自然,在逻辑体系上涵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低碳经济所提倡的发展模式必然的包括了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等的重要内涵,从而要求节能建筑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4.2 凸显艺术性和历史文化内涵
在节能技术发展中适当地讲求节能建筑的艺术性,使节能建筑不仅给我们带来安全、高效、节能、环保、健康的生活环境,而且还带来美的享受。对于优秀的节能建筑来说,其节能技术本身就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好的建筑所体现的因素都应在周围环境、历史、文化上有所反映。
4.3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提倡建筑形态与低碳经济和谐
第二届信息化创新克拉玛依国际学术论坛以“智慧城市、智能油田”为主题,定位为国际化的数字城市、数字油田技术交流的盛典,国际化的智慧城市、智能油田研究者的交流平台,中国数字油田、数字城市建设者和最终用户的年度盛会,以及信息产业、数字城市、数字油田建设技术与设备的洽谈交易会。本届论坛由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三局、中国石油学会和新疆克拉玛依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围绕论坛主题,本届论坛设有两个专题论坛:一是“智慧城市建设专题论坛”,主要围绕智慧城市理念及发展趋势,智慧的城市交通、公共事业与城市医疗服务,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于智慧城市,城市管理全面感知、协同工作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智慧城市安全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承载智慧城市核心内容的数据管理和高端数据服务等内容进行交流;二是“智能油田建设专题论坛”,主要围绕智能油田建设理念及方法,物联网与智能油田,云计算与智能油田,数字油田应用系统研发,数据库建设与管理,地理信息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油气田勘探开发专业软件及数据应用,数据采集、传输与质量控制技术等内容进行交流。论坛将邀请两院院士,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到会并作专题演讲,在会议组织上体现国际性,在学术上展示和介绍智慧城市、智能油田等领域最前沿、最先进的理论和技术。
在会议期间,将同步举行信息技术和产品博览会,展览内容包括数字城市建设成果、数字油田建设成果、最新信息技术产品、IT新技术和新设备等。博览会分为三个展区,分别是数字城市展区、数字油田展区和技术设备展区,重点展示我国数字油田、数字城市建设领域信息化工作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宣传面向为数字油田建设、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交通、工程建设与建筑业、房地产、智能建筑、城市运营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技术。如:3S(GPS、GIS、RS)技术基础软件平台、信息采集与集成处理技术及产品;大面积建筑群体的高效三维建模技术及3D-GIS技术、城市时空变化的动态模拟技术、虚拟现实与城市仿真技术;城市公共设施计费管理系统;安全防范监控系统等。
杜勇介绍,第二届信息化创新克拉玛依国际学术论坛将特邀两院院士和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国内外智慧城市和智能油田的研究者,国内外数字化城市和数字油田的建设者,以及国内外有关城市、知名IT企业代表参加,致力于为与会代表创造互动研讨的平台,并就信息化建设与创新等问题,在政府宏观决策指导、政策法规配套、建设运作机制、科技创新攻关、行业应用实践、产业发展思路等方面,激发创新、商议对策。同时,本届论坛将通过会议展览、现场展示和示范成果考察等活动,直观展示中外数字油田、数字城市建设现状与成果,最新智慧城市、智能油田研究进展,培育“数字油田”、“数字城市”产业链,促进中外各大油田公司、城市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在信息化领域的广泛合作,共同推进智慧城市、智能油田建设,推进信息化和数字化领域的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