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觥筹交错的交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笔者从小就开始接触各色酒种,一开始跟着老爸喝白酒,间或喝一些黄酒。那时年少懵懂,并不觉得酒有多好喝,仅仅是崇拜大人们喝酒时那种觥筹交错的气氛,于是也就跟着凑热闹。内心中觉得,酒的滋味与中药相差无几。随着年纪渐长,酒喝得多了,却也品出了几丝妙处——在微醺之际,头脑仿佛更加清明,人也仿佛提升了一个境界。不过,那时喝的多为白酒、黄酒,并没有真正接触过葡萄酒。直到留学德国,才在同学的生日聚会上第一次品尝葡萄酒,这第一次就差点闹了个大笑话。
初尝葡萄酒时自然不懂什么单宁、果香之类的,也不会分辨什么霞多丽、白诗南、雷司令、赤霞珠之类的葡萄品种,更不会知道品尝葡萄酒还需要好多步骤。在觥筹交错之际,不自觉地便拿出了国内那一套喝酒方式,反正是碰杯即干,喝了个不亦乐乎。好在宴会上都是中国同学,大家对此倒也习惯,自然也没遭到多少白眼。当时觉得葡萄酒入口绵软,有着特有的酸味,与国内的白酒比起来并不冲。于是不知不觉中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酩酊大醉。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是跪趴在床沿边睡到天明,至于怎么回到宿舍,怎么最终昏睡的,脑海中没有一丝记忆。后来从同学处得知,自己回房间之时,脚步虽然有些虚浮,却并未显出多少醉态,看似非常正常地下楼开房门进房间。这次醉酒也让我对德国的葡萄酒产生了非常良好的印象——当早上醒来之时,精神极好,完全没有宿醉后的不适,反而像是浑身细胞彻底地休息了一番,因此第二天神定气足,焕发出十分的活力。由此,便喜爱上了葡萄酒的滋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因为个人喜好的关系,我在品酒之时总喜欢了解酒类的历史渊源。对于葡萄酒,既然喜欢上了,就会不自觉地开始探寻葡萄酒的历史。这一查却发现,葡萄酒的历史远比我想象的要久远得多。原来,远在一万年前,葡萄酒便出现在人类的历史中,而人工酿造葡萄酒,则在6 000年前的波斯开始风行,之后传播至埃及,直至希腊和罗马。在希腊荷马的史诗中就有很多关于葡萄酒的描述。在《伊利亚特》中,葡萄酒常被描绘成为黑色,而这部史诗中对人生实质的理解也表现为一个布满黑葡萄的田园风情的葡萄园。因此,希腊人对于酒神的崇拜贯穿了希腊乃至罗马的整个历史。于是,今天的我们从各种各样反映希腊罗马时代的影视作品中,都能看到在那个时代特有的宴会集会中,市民与贵族们拿着陶罐酒壶疯狂饮酒,直至烂醉如泥的场景。
德国素有“啤酒王国”之称,其葡萄酒远没有啤酒那么大的名声。实际上,德国作为世界十大葡萄酒生产国之一,也有2 000年的酿酒历史。去过德国的人,都会羡慕造物主对这个国家的厚爱。被无数的诗人、画家、音乐家赞颂过的莱茵河谷如诗如画:充足的日照,温和的气候,河水清澈丰溢,山坡上有着大片大片的葡萄园。因其美丽的风光,地灵人杰,每当葡萄成熟的时候,德国葡萄酒产区便游人如织。可是即便这样,德国葡萄酒在世界上却并没有其应有的地位,不但远不如法国葡萄酒那么著名,甚至亦不如新兴的智利、澳大利亚等国葡萄酒那么受到追捧。不过,我很喜欢德国葡萄酒特有的清新、透明的口感,她就如同德国这个国家一样,虽然未必能优雅到极致,但却极为实在,让你回味良久。
实际上,就如日剧《不能结婚的男人》中的主角那样,买好材料,独自煎一客牛排,开上一瓶德国红酒,放着古典交响乐,一个人自斟自饮,自得其乐,闭着眼睛徜徉在美酒的历史文化之中,其滋味,难以言喻……
肾虚体征:夜尿频多、精力不济、腰酸腿软、失眠多梦、胸闷气短、耳鸣耳聋、发落齿摇、易患感冒、四肢畏寒怕冷。
补肾仍旧是男性冬补的“重头戏”。肾虚的男性多表现为腰酸、肢冷、腿软、减退、耳鸣等症状,冬季饮食进补应以补肾固阳,养血固精为本。
进补原则:对于肾虚的男性,应多吃鱼、虾、牡蛎和韭菜等食物。这类食物富含蛋白质、牛磺酸、精氨酸和锌,动物的鞭和甲鱼也是补肾的上佳选择。应该多食用一些偏于温热性特别是能够温补肾阳的食物,适当摄入营养丰富、温肾填精、产热量高、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羊肉,补体之虚,益肾之气,提高免疫力。也可食用温性水果,如大枣、橘子、柿子等,以补血益肾填精,抵御寒邪。
食疗方案: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黄酒、调料适量。将羊肉洗净、切块,加入当归、生姜、黄酒及调料,炖煮1~2小时,吃肉喝汤。
虚胖的男人怎么补?
调查研究指出: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其中有不少是属于虚胖体质。肥胖是导致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进补原则:虚胖的男性应控制脂肪及总能量的摄入,饮食宜清淡,少吃盐和味精等调料,做菜多采用少油的烹调方式,如清蒸、清炖、凉拌等。
食疗方案:在用鱼、虾和海参类进补时配上赤小豆汤、冬瓜汤等清淡利尿的食物,进补效果更佳。羊肉,因其含左旋肉碱,可促进脂肪代谢,有利于减肥,适合虚胖的男士食用。
肝不好的男人怎么补?
喝酒是交际场合的重要手段,不少男性还将喝酒当成生活习惯之一。在觥筹交错、推杯换盏时,酒精“润物细无声”地伤害着男性的肝脏。肝功能不好的男性容易出现疲劳、恶心、厌食、呕吐等症状。
进补原则:对于这类男性,进补时应以高维生素、适宜热量及蛋白食物为主。
食疗方案:鱼类、虾类、鸡肉、牛肉富含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氨基酸,且易被人体吸收利用,赤小豆、大枣也很适合该类男性食用。午餐可吃韭菜炒鸡蛋、菠菜牛肉丝、西红柿蛋汤。小米粥、菜花炖肉、赤小豆鲤鱼汤都是肝不好的男性理想的晚餐选择。
常上夜班的男人怎么补?
常上夜班熬夜的男士由于用眼过度,易出现眼睛干涩、视物不清;身体违背生理规律及超负荷运转,易导致身体疲劳。
纵观古往今来,德比才重要的例子比比皆是。只是我个人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罢了。三国的的刘备就是其中的一例,他之所以能留下桃园三结义的佳话,之所以能三顾茅芦请诸葛亮为他所用,就在于他的德行好,能拢住人心,能知人善任。话多朝代都推崇以德治国,因此历史上才有了经济文化比较繁荣的时代,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有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辉煌。有了文景之治的美名。
其实历史它真的就是一面镜子,能够给现在的人很多的启示,大的方面不说,就以现在这个金钱为上、物欲横流的时代来说,德行在此有了更深意义的理解。就拿为人处世来说吧。浮躁的社会总能造就出一批处世哲学家。他们看似简单,其实胸深似海,没有人能看得懂、猜得透。但却能游走于形形的人群之中,结交各行各业的朋友,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的交际面。不断地延伸自己的的交际圈。他们比谁都爬得快,比谁都升得高。知道吗?这就是处世哲学。读得懂,谙得透,你才能生存在这个空间。这样的环境里。否则你只能是自己的找苦吃,人累心更累。
前几天,和几个要好的同事出去吃饭,在举杯换盏之余,觥筹交错之际。他们对我说真话,你呀是个才女(虽然我自己从来都没有这么认为)但是为人处世差了很多。所以你如果这样下去的话,你永远都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会被别人发现,千里马再好,如果没有伯乐它永远都是一匹普通的马,所以你不会被领导重视,我可能永远都是默默角落里的一个小人物。其实他们说的没错,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处世哲学,心、口、思维在一条直线上,说话不会出口留三分,这样的结局对我来说已经不错的了
其实我不太会谦虚,我真的是无德亦无才,外表给人的感觉有点孤傲,其实内心要多自卑有多自卑,总把自己包裹在顾虑重重的茧里,那正是自己不自信的表现。甚至于和领导同事走到对面我也不想说话,不是不能说也不是自己有多了不起,是内心的不安和胆怯在作怪,我是怕人家不理我,万一碰上个熟人,我怕自己没有面子,我曾和我的朋友开玩笑,我这个到现在是一贫如洗,唯一能支撑自己挺起腰杆做人的就是那点面子和自尊。其实我这个人不是很难相处,更不是孤芳自赏。真的不是......
在一个仲夏夜的清晨,选了早晨8:30起飞的航班。从青岛到哈尔滨,不到两个小时的航程,空客A320客机跨越了超过1700公里的距离,最终降落在哈尔滨太平机场。当飞机降落时,伴着机舱广播里温馨而甜美的祝福声,哈市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大概是半年以前,我无意间在网站上看到过一条这样的新闻:《90岁高龄的鄂温克酋长现身哈尔滨》。循迹读来,让我对隐藏在黑土地上的乡土文化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中国最后一个女酋长,90岁高龄的玛利亚・索到哈市身体力行地进行宣传和保护富有传奇色彩的鄂温克敖鲁古雅使鹿部落的文化。
玛利亚・索是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敖鲁古雅鄂温克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被人们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他们世代以森林为家园,以狩猎与养鹿相结合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浩瀚的森林中居住。而玛利亚・索老人是坚持在山上放鹿的年龄最大的老人。在推介会上,玛利亚・索老人用鄂温克语向冰城旅游业内人士表达祝福。鄂温克文化之旅,在游客的呼吁下终于开通了直达呼伦贝尔的品质游线路。
读毕报章,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到哈尔滨可以通往神秘之地的各个角落,探寻我所感兴趣的方方面面。来这里,一定是没有错的。
哈尔滨地处中国东北平原东北部地区,黑龙江省南部。其原始语音是“galouwen”,即“哈尔温”,本意是“天鹅”之意。认定其为现今哈尔滨地名由来的“通说”。
当南方已经进入了炙烤的节奏,哈城的气温可算宜人。时处炎夏,至于亚布力滑雪场、冰雪大世界等虽然此次难晤一面。但是,从中外闻名的索菲亚大教堂到中央街,直至松花江畔,街市风情却也让人流连忘返。
或许是因为有着东方莫斯科的美誉,其文化自然而然地带上了欧洲色调。尤其是在夜晚,当松花江畔的上空已经票扬起了孔明灯,“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游人们会恍惚间感到只有莫斯科才有的那种独特氛围。
从青石满砌的中央大街上,你会看到高挑苗条的俄罗斯男女,有练琴的小女孩儿,有穿着白大褂卖马迭尔冰棍儿的售货员,以及陈列琳琅满目的中西特色商品的店铺。如果是在夜晚,大街两旁的俄式建筑就像宫殿一般,在灯光的点缀下是那样的庄严。
哈尔滨的夏天,松花江水翻滚着击打岸边的声音,顿时让人有置身闹市之外的感觉。夏季的太阳岛就像世外桃源,绿意盎然且有种无边无际的感觉。在迟子建眼中,那是额尔古纳河右岸。而在我心里,那是伟大祖国东北边陲的文化遗存,一个等待后人挖掘的人文宝库。
夜晚,以赞助商命名的大排档广场,已经坐满了来自各地的游客。他们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在华灯初上的哈尔滨消磨着休闲时光。
点一扎源自1900年的哈尔滨啤酒,和店家小哥开始了热情的互动。见我是山东人,说祖籍也是山东。东北人的热情与豪爽,可见一斑。
当友人表达出要冰镇啤酒的时候,他还讲了一个流传于东北的经典段子:一个南方的游客到哈市吃饭时点了一打啤酒。要常温的还是冰镇的?南客不假思索:“当然是冰镇的。”
在中国商业文化里,酒桌历来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酒桌经常是谈判桌的延续,很多棘手、敏感的话题也许通过不经意的推杯换盏、觥筹交错轻易地解决。
而严介和的名字总是和“富豪黑马”、“财富谜团”、“民企原罪”、“奇谈怪论”一起出现,尽管对其财富数字背后的质疑之声从未间断,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形形的财富派对或酒会的明星。
笔者曾有幸应邀参与过一次太平洋建设集团的商务便宴。
在南京太平洋建设集团总部的一层,有个”江苏红会馆”。笔者进入包间的时候,严介和的几位客人已经到了,他们是来自海南某市的一个招商团,以市领导为首,带着一群当地官员。
笔者进门时,严介和正在给几位客人讲着“江苏红”“埋单的进不来,进来的都不埋单”的传统。
宾主落座以后,严介和道了开场白:“首先欢迎市领导亲自带队来考察我们太平洋建设,党委、政府如此器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事情干好的呢?同样,又有什么不好干的事?我们太平洋对待政府不打折,因为太平洋就是诞生在政府的怀抱里,成长在政府的怀抱里,壮大在政府的怀抱里。我常说中国是市场经济、计划权力,说白了,我们的市场经济也是政府经济的一部分,别说是我们,澳大利亚、德国我都考察过,在基础工程建设方面都是政府垄断。”
“这次我们在海南的项目,有媒体说我在海南又刮起了‘严旋风’,之前我们与海南无论从血缘、情缘、地缘上,都没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什么权钱交易,都没有。”
“可一些媒体就是无中生有。很多企业‘成’也媒体是相对有道理的;但‘败’也媒体是没有道理的,‘败’都是企业本身有问题。所以我太平洋只会因媒体的关注而更加透明,也督促我们更加努力地把事情做好。”几位领导附和了严介和的观点。
一杯开胃酒后,服务员为每个客人上了一碗豆腐。
“这是平桥豆腐,产自江苏淮安的平桥古镇,这是我们家乡的特产,招待海南来的朋友,如果请你们吃海鲜、鲍鱼、鱼翅没什么意思,这是我们苏北的特产,在其他地方你吃不到这么地道的。”严介和殷勤地介绍着。
“吃的贵不一定吃的好,平桥豆腐有几百年的历史在里面,你们来到江苏,先体验一下江苏的饮食文化。朴实,一清二白,江苏人做人也是这个样子的。”严介和拿捏着每一个词。
第二道菜是长鱼。
“这种鱼有点像泥鳅,”严介和介绍说,“只有江苏的运河里有。”说着,严介和站起来,亲自为每个客人盛上一碗。
第三道菜是阳澄湖大闸蟹。
严介和首先拿起一只问在座的人,“谁知道螃蟹的心在哪儿?”众人皆摇头,严介和接着说:“很多人都说螃蟹是大‘凉’之物,吃多了对肠胃不好。其实这是错的,闹肚子是因为螃蟹的‘心’有毒,一般人不知道,还以为螃蟹不能多吃。把‘心’拔了,尽可以放心地吃,螃蟹可以当饭吃。”说着严介和挑出了手里螃蟹的心给大家看。
随后,他开始挨个为客人指导挑“心”,在大家都顺利找到“心”后,严介和说:“人求知的欲望无处不在,每天都在想今天学到了什么。企业家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对未知的突破;最在乎的是什么?对道德的不断提升;而最崇尚的是什么呢?就是唯有生活才是永恒的老师。”
教师出身的严介和寓教于吃。
几轮敬酒让菜过后,众人都有些微醺,严介和继续说道:“中国人生活中最简单的往往是最经典的,而最经典的就是最简单的。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田中角荣时曾经拿着4根筷子对田中说,你能用这4根筷子摆出一个汉字中的‘田’字吗?整个日本代表团摆了半天也没有摆出来。”
此时,严介和盯着众人说,你们能摆出来吗?众人纷纷试着摆起了“田”字,过了一会儿,没人摆出来。严介和从容地将四根筷子并在了一起,在横切面上,就是一个“田”字。“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其实生活中最简单的事情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企业管理也是一样,学了哈佛商学院如何,我敢说,到了中国他还是不懂中国的企业管理。当然,在老祖宗的传统智慧基础上,还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
小时候的年,过的是多么的心醉神迷。早早的就缠着父母买好了新衣,当那笔挺崭簇的新衣试穿在身上的时候,父母总是会很欣赏的夸奖我:不错,真神气。心中那股飘飘然的欣喜早已到了云霄之上,恨不能立马到别的小朋友面前炫耀一番,只可惜衣服要放到大年夜的时候才能穿。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唧唧喳喳的互相吹嘘着过年的行头,已经开始了对新年的企盼。
廿三是小年,也是开始正式进入了春节,家里会买上一些麻糖,那时最喜欢吃的就是扭成麻花一样的糖,细细的沾满了芝麻,咬一口脆酥酥的香甜,那股香甜黏在牙齿上,让你久久的回味。年份比较好的时候,村里会在这天开始放上几天的大戏,戏台下是欢乐的海洋,缠着厚厚干草的木棍上扎满了红通通的冰糖葫芦,买一串咬在口中,那股酸酸甜甜的味道让我现在的口水都要流下来;五彩的琉璃棒在小贩的嘴中欢快的歌唱,我拿在手中,迟疑着不敢用力,生怕那薄薄的玻璃会被我不小心的吹破;抱几节长长的甘蔗,用小嘴用力的撕嚼,粘稠的蜜汁不断的从唇角溢出;然后再擎着一个拨浪鼓,把那两串缠着圆珠的丝线转成了一圈又一圈的圆,踩着那浑实的鼓点去看戏台上的依依呀呀。唱戏间歇的时候,我们也会忍不住跳到那高高的戏台上,对着台下的人群耍上一段猴戏,在大人们开怀的笑声中被驱赶下去。
廿四的时候,家里就开始了大扫除,父母会站在梯子上擦去屋梁、窗户的灰尘,我会拿着大扫帚,把院子扫的干干净净,然后洒上水,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湿润让心情格外的舒畅;扫院子的时候,总是会和邻居的小朋友用扫帚比划下力气,那时候我年龄比他们都小,老是吃亏,我总是抹着眼泪汪汪的小花脸去父亲那里告状,父亲就会把脸给我洗干净,在我小小的衣服口袋里塞满了糖果。等到晚上的时候,父亲会和乡亲们一起喝酒,每次总不忘记捎带上我,我就坐在父亲的腿上,面前的碗里堆满了小山一样的好吃。
大年三十的时候,我总是迫不及待的穿上新衣,然后邀了一大群的小朋友,跑到外面放鞭炮,我们把那些成串的小鞭一个个的拆下来,一手拿着一根点上火的香,一手拿着鞭炮,把鞭炮的捻轻轻的点燃,等那股青烟迅速升起的时候,高高的抛起来,那一声脆响就在空中炸了开来。有时鞭炮也会在还没来得及扔掉的时候炸响,黄黄的手指就会火辣辣的痛,用地上的雪敷在手上,等手指没有那么痛的时候,就又开始了放鞭炮的游戏。村子的大路口建了一个小小的佛龛,里面放了好多的泥娃娃,那是送子观音,我们去把那些娃娃拿出来,送到还没有小孩子的人家,这家人就会非常的开心,送给你好多好吃的,有时候还会给上一张毛币作为压岁钱,那时候我们总是抢着去送;但是也有送错的时候,如果送到那些还没结婚的姑娘家,屁股上就会挨上重重的一巴掌,使我们鬼哭狼嚎的逃之夭夭。
11点多的时候,家人就会把我们都喊回家去,翻滚的汤锅煮满了胖墩墩的饺子,捞上满满的一碗,就着甘甜的面汤,大口朵颐的吃着,如果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父亲就会奖励我一张新币,为了吃到硬币,我总是把肚子撑的圆圆的,吃完了年夜饭,被父亲哄到暖暖的被窝舒舒服服的睡一会。等到凌晨三、四点的时候,外面已经有人迫不及待的点起了长长的鞭炮,我揉着惺忪的睡眼被父亲叫起来,穿好衣服,拆开那穿着红外衣的鞭炮,用一根长长的竹竿一圈圈的缠绕起来,站在高高的屋顶,我举着竿,父亲把鞭炮点燃,欢快的鞭炮开始了幸福的歌唱,村中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往往能持续好几个小时。
放完了鞭炮,我们兄弟几个会和父母一起,先祭拜神灵,然后开始给长辈们磕头,长辈们会笑眯眯的给我们掏出簇新的压岁钱。我们再跟着父母,到邻居以及村中的长辈家中拜年,街道上到处都是洋溢着欢笑的人群,互相祝福着新年的吉祥与安康。拜完年后,已经是七点左右了,带上烧纸和贡品,来到故去的长辈坟前,给他们也送去祝福和缅怀。
在跨文化交际中,价值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地域文化往往具有一定的民族性,饮食文化同样也受到了长期以来历史的熏陶。通常中国吃是一种“共享”,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桌上,主人的好客的问候下,提高筷子开始他们一起“消除”板块,场景很活泼,最后结账争相支付,这可能是“饮食所以请求”的结果集体主义思想,强调“关闭”这个词是什么。这种“接近”思想可以追溯到中国在一千年前的历史。在中国,群体文化,也就是集体主义,是主导价值观,从“一个字,”“在这些,相依,咦,咦,等等,因为把所有的华人社区和文化。而在比较崇尚自由和个人主义的背景下,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在聚餐时往往会人手一个盘子,点好自己喜爱的食物,不必考虑他人的喜好,再坐在一起享用自己盘子里的食物,在结账时也多采用AA制(all apart全部分开),自己付自己的。这也充分体现出了中国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的明显差异。
二、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食物吃,所以吃大块肉、整块鸡,牛肉和其他“硬食物”。和中国菜美味的调味料等材料在中国烹饪,细腻,有多达几十个调味:许多西方人是弃儿,在中国优秀的原材料,如家禽、脚和内脏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个中国厨师的手,通过煎卤化物和其他进程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西方饮食特征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为了节省时间,但营养不能比在中国使用新鲜食物美味的食物和味道是一样的。由于他们国家的人吃肉比中国更一般的健康:身材高大,长腿,宽阔的肩膀和发达的肌肉,但中国人一般薄,窄肩腿短,颜色黄色。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的特点,被称为中国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围着圆桌大家团团坐,共享一席。这是中国古代信奉的价值观,和齿轮。美味佳肴在圆桌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情感沟通的媒介。有深厚的酒文化,中国人民一直有或没有酒没有席位。人们彼此互相敬酒,食品,食物,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反映了中国的思想和解。
西方餐饮,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不是宴会的核心。该宴会的核心是友谊,通过与客人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宴会和舞蹈类比,所以它可以表示,中国宴会就像集体舞蹈,和西方宴会就像男人和女人跳舞。它也反映了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是非常不同的。尽管中国宴会和西方宴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之间的交流,只有中国宴会更反映在梅里马克河交流,但西方宴会更多反映在邻近的客人之间的友谊。与中国饮食的差异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更明显。自助餐是把食物盘子放在桌子上,按照个人爱好自由获取食物。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需要把所有放在桌子上,也显示了西方人尊重个性,自我。但各有各的,互相不干扰,缺乏一些中国谈欢》的情调,没有吃饭。
四、饮食的地位不同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在《礼记》中认为人生的两件大事即“饮食”、“男女”。“饮食”是基本的生存温饱问题,属于物质需求;“男女”则是康乐问题,属于精神需求。在中国,饮食已经是一种几乎超越其他一切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举足轻重的东西,这也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它所代表的含义和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早已超越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人们在寒暄时“你吃了没?”,把职业称为“饭碗”,思维是“咀嚼”,经验被称为“品味”,嫉妒叫“吃醋”,幸福是称为“醉”,常见的名字“常态”,容易叫“一块蛋糕”,饮食对人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厨房里的桌子,但项目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吃在表单包含丰富的心理和文化意义以及人们的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为了获得更深刻的社会意义,所以“吃”也是各种各样的理由。出生要吃、满月要吃、周岁要吃、升学要吃、结婚要吃、升职乔迁要吃,六十、七十、八十大寿要吃的觥筹交错,而且要大张锣鼓、欢天喜地地吃,甚至去世了“红白喜事”中摆酒也是必不可少得程序,而这时吃也渐渐流于形式,它的社会意义超过了其现实意义。
而西方人则简单得多,饮食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并没有那么丰富的社会意义。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著名的需求定律中将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饮食则被划分在第一层,即作为人类的最低级的需求,在此之上还有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西方人仅仅认为吃只是为了基本的生存,吃了才有营养工作和生活。饮食在西方同样也作为一种交际方式,但“吃”在交际过程中所承载的“使命”就少得多,吃多半为了感谢他人的优质服务或为庆祝一笔交易的顺利,单纯是出于礼节上的需要。
五、饮食的气场不同
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显然比西方人要复杂的多。中国人也许最讲究气场的,对于设宴吃饭,主人的真实心态永远不是大家有没有吃饱,而是餐桌上的排场够不够足,够不够气派,只要给自己挣足了面子,这餐饭的目的便达到了。菜肴更加丰富,更珍贵更能体现主人的好客和客人的身份,和食品的数量将大大超过主机和客人可以使用,否则就不足以显示主人的好客。这可能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结果,”冯生活废物,热情好客。这种“讲排场”的习惯。而大多数西方国家则没有这种观念,他们认为饮食最主要的目的便是解决人的温饱,吃的形式和内容以是否吃饱、是否营养健康为标准。在美国,朋友之间聚餐则采用大家“凑饭”的形式,即每个人带一两个自己觉得不错的、有特色的菜,聚在一起共同分享。比如一个人带些印度菜、一个人带份比萨饼、另一个人则带些中国的广东菜,主人则提供一些简单的小菜酒水和甜点,大家就这样聚在一起分享丰富的菜肴了。可见,西方人吃一样的机会交流和聚会,是一个机会回顾旧的友谊,结交新朋友,和访问信息,吃是很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更不会去狗和互相竞争。所以在西方宴会,主人会尽力营造出轻松、和谐、自由的气氛,充分利用宴会的机会来促进大家的交流。
综上所述,中西饮食存在的差异但具有相对性。全球化下的跨文化交际、多样性的饮食文化增加了互补性和兼容性。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的饮食文化碰撞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将会出现新的特点,产生新的变化。它会更加帮助一方面中国饮食文化在交流,碰撞。不断完善发展,始终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将促进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作者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于兴兴,郝爱娟.《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礼仪》.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2]陈洁.《得心应手――西餐礼仪》.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3]Martin Boyle.《英国原来是这样》,外文出版社,2009.
卖包子的青年们
2013年四月的一个夜晚,郭立恒、程栋、韩俊、袁青蔚在一个路边摊小聚,待业半年的郭说想开一家包子铺,并邀请其他三人入伙。这不是他第一次向好友们提及此事,在前半年,他们每个月都会聚会,谈论创业。不同的是,这一次他郑重其事地拿出一份包子铺计划书摊到大家面前。这份计划书赢得了其他三人的认可,觥筹交错间最终拍板,随后,其他三人陆续辞职。
在过去的三年中他们都在一家武汉知名的面粉公司供职,每人每年的销售额可达到1000万,平均年薪10万左右。商机往往出现在市场一线,而非办公室里闭门造车。当这个决定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后,四个人分头行动。
程栋是武汉人,对武汉三镇较为熟悉,成为店面选址的不二人选。韩俊负责招聘大师傅,他通过网络,或者跑到门店和人闲聊,套取店里师傅的信息情况。
而产品方面,则交给了袁青尉,由于之前的工作经历,袁对武汉各大粮油市场十分熟悉,并拥有很多老客户,借此资源希望拿到最精良实惠的进货。郭立恒作为决策者,除了门面选址和师傅招聘,还要忙于各种开店的手续办理。
偷师学艺的逆袭
随后郭立恒去上海做了一些简单的市场调研――每天蹲在包子铺门口计算人流量,购买数量,观察产品品类,产品结构,总结分析购买群体,“就是一个很有心机的路人。”他这样形容当时的自己。
回武汉后,从没拿过菜刀的郭立恒开始拜师学艺,先是去职校学习做包子,不见成效。后来又前去天门找大师傅拜师学艺,先是跟着师傅打下手,后来学和面、揉面、调馅等技术,其间也会主动去尝试不同馅料的调制。“还是成效不大,做出的包子口感不稳定。”郭立恒说。
这就有了后来他所说的“卑鄙的学习方法”:面试大师傅的时候,大师傅用料之前,比如醋,会称重,用完之后再称一次,用前者减去后者,就可以得出一次用量。然后口感不错的包子,进行用料数据保留,自己再根据这一用量配料。
按照计划书中的步骤,寻找大师傅被放在首位,想象中,他们觉得这是最难的事情,产品次之,门面选址排在第三位。
“我们以为找门面很容易,找大师傅很难。”袁青蔚说,行动之后,发现事实完全本末倒置。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门面,大家不得不倾巢出动,四人每天早晨出门选择街道蹲点,观察人流量、人群特质,然后拿笔记在小本子上,晚上开会研究,对一个店面的考察和分析完成需要两天时间。“好不容易看好一家,准备签合同时才发现不出几个月这个地方会拆迁。”韩俊说,各种层出不穷的状况让他们跑了20来天,才完成选址工作。
45天后,每人各出资两万,总计八万元的蒸好7试验店开张。 “三个月的房租押金7500元,装修材料及人工3000块钱左右,门头100多块钱,加上设备等费用,启动成本不到三万块。”郭立恒算成本,末了,他说:“不要多少启动资金啊,就算我不是富二代,我们四个人去搬砖,不出几个月也能挣到三万块。”
偷师“甘其食”:
能不能把包子铺做成电商模式?
从一开始,他们就准备下一盘大棋,这从四人合伙的方式初现端倪。他们具有严格的纪律管理机制,在工作管理条例中,明确写着上班时间不许进行任何影音游戏。迟到一次罚半个月工资(目前,每个合伙人的工资为1000元),迟到第二次开除,并清算个人全部股本;为此,他们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股东退出机制。工作时间不许发生争吵,所有人必须服从郭立恒的意见,如有异议,可申请公议,公议自申请后在两个工作日内完成。在这个议会上,股东可畅所欲言,通过举手投票方式,郭立恒一人拥有两票,其他三人分别持有一票的权利,少数服从多数做出最终决定。
“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有句台词说,千万别和兄弟一起做生意,我不这么认为,反正团队利益大于一切,为了团队利益如果需要我退出,我照样走!”末了,郭立恒补充一句:“你不让我做这个梦,我还有很多梦可以做。”
员工的管理细节上十分考究
相比对合伙人的严苛管理,对待店内的三名员工――1个大师傅,1个中工,1个学徒,管理则人性化许多。郭立恒仔细研究了“甘其食模式”,并力求改进。
比如为了能够保证员工的良好休息环境,加固员工的架子床,以免翻身发出声响;每个店面配备为员工做饭阿姨,创始人童启华笑称“甘其食的做饭阿姨加起来足以开一家中等规模的家政公司”,阿姨们保证每顿饭四菜一汤,且一个星期内每天的荤菜不能重复,当阿姨做不到这一点时,童启华便会提醒甚至亲自陪同前去菜场买菜,“员工很辛苦,每天三点起床,晚上六点下班,我要让他们生活在一个备受尊重的环境中。”这是童启华的管理哲学,蒸好7虽然目前只有三个员工,但是郭立恒也在向此靠拢,比如将架子床改为单人床。
他坦言,这方面他还做得不够,这份工作的辛苦和农民工差不多,这一点四个人感同身受,每天他们和员工同处在没有风扇和空调的9平米房间中做工。“他们的机制设计和对商业模式的慎重,绝对不是一个小作坊的做派。”一个对蒸好7有所了解的咨询管理公司经理说,具体到实际操作中,郭立恒对自己的要求是踏踏实实,步步为营。
除了这些,如何将第一个试验店做出品牌来,是他们极为慎重的问题。
精益求精打造品牌包子
郭立恒做的包子的选料在参照他人的基础上自成体系,大到肉的选择,“我们只选用全国排名前二的五花肉,注意是前二,绝对不是前三。”郭立恒特别强调,小到葱这种调料,袁青蔚每天凌晨四点准时去菜场挑选最新鲜的那拨。
虽然选料上乘,但在成本上郭则十分“计较”。这几个“数据狂”在计算成本模型时,精细到每个包子用盐几克,包子的重量误差是正负两克。“一般的包子铺只会计算粗略成本,今天进账多少,刨除成本,剩下的就是利润。”尽管如此精打细算,开业两个月来,蒸好7的盈利微乎其微。
做包子的师傅说,一般情况下,若只算原材料成本,一个牛肉包子的毛利润可以达到50%,而他们一个牛肉包子的毛利润却不足20%。如此计算,在开张的第一个月,虽然有近5万元的营业额,但分摊给高昂的原料成本和财务管理成本后,所剩无几。郭立恒不在乎,对他们而言,试验店的意义在于品牌立足。
尴尬人遭遇尴尬事,“随”错份子钱和主家起纠纷
2015年1月28日这天,结婚的人很多,在北京市房山区一家酒楼里,就有5家扎堆办婚宴。
与酒楼里觥筹交错、祝福声不绝于耳的热闹场景不同的是,在二楼大厅外面,一对60岁左右的老汉吵得面红耳赤。其中一个胖老汉说:“你酒也喝了饭也吃了,我还没听说过结婚办喜事退份子钱的,你到底是来道喜的还是来砸场子的?”面对胖老汉的质问,身材较瘦的老汉不甘示弱地回击道:“谁让你们不给我说清楚呢?这钱本来就不是给你们家准备的,你现在倒有理了,赶紧把钱退给我,否则咱们没完!”
随礼随礼,“随”字当头,你愿意给,我愿意收。可这俩老汉是给钱的反悔,收钱的闹心,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这还得从随份子的老汉杨志学说起。
瘦老汉名叫杨志学,今年62岁。一周前,他接到好朋友张勇的电话,说自己的儿子要结婚了,婚礼定在1月28日,届时请他过来喝喜酒。杨志学爽快地答应了。
放下电话,杨志学准备了2000元钱作为份子钱,打算在张勇的儿子结婚那天送出去。头天晚上,想到要参加老朋友儿子的婚礼,杨志学激动得半夜没睡着。由于第二天醒得晚,一看时间不早了,杨志学急急忙忙地穿上老伴给他搭配好的衣服就出了门。
杨志学想尽早赶到婚礼现场,可越急越是添堵,一出门他就发现,前往酒店必经的那条路围上了围栏,不让通行。没办法,他只能绕路走。上了公交车,没想到又赶上堵车,好不容易赶到张勇所说的那家酒店,已经是中午11点30分了。杨志学心想,还不算太晚。他想给张勇打个电话,问一下婚宴设在几楼,可一摸口袋,才发现走得急忘带手机了。
杨志学在酒店门口急得团团转。到底是上了年纪,他记忆力大不如前,怎么也想不起张勇的电话号码。最后,杨志学想,谁家办婚礼不贴个“喜”字、拉个横幅什么的,自己只管进去找。他走进酒店到前台问了一下,这一打听不要紧,这家酒楼从二楼到六楼,有5家同时都在办婚宴,光姓张的就有3家。
杨志学只得挨个去找,上到二楼,他看到门口的牌子上写着“张府婚宴”,心想,这姓氏算是对上号了。接着,他又挤到随礼的人堆里询问主家姓名。现场很嘈杂,杨志学隐约听对方说主家叫张勇。核实完信息,杨志学心里踏实了,就从口袋里掏出红包,记了账随了礼,然后走进了婚宴大厅。
过了好一会儿,杨志学也没看到老朋友张勇的身影,他就在大厅的一个角落找了个位置坐下来,和同桌其他客人相互道喜祝贺。然而,婚宴开始没多久,他就发现不对劲儿了:逐桌敬酒的新郎并不是张勇的儿子,也就是说新郎的父亲并不是张勇。杨志学心里咯噔一下:坏了,自己随错礼了!
杨志学赶紧起身来到门口记账的地方,翻了翻账本的封面。这一看,他顿时傻了眼:只见账本上主人的名字为“张友”,而他老朋友的名字叫“张勇”。因为自己刚才太着急,再加上听力不好,所以把名字给听错了。于是,他就央求记账的人把钱退给他。没承想记账的人当场就拒绝了他,说:“大叔,您要记账的话我肯定帮您,但您让我销账,我可帮不了您。您想想,如果主人过后问我,凭什么把这个名字勾掉了,为什么拿走了2000元钱,我怎么跟主人解释?所以,我只能对您说声抱歉!”
杨志学碰了一鼻子灰,心想这种事儿只能找办喜事的主人解决了。于是,他趁着张友过来陪酒的时候,向张友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希望张友能把那2000元钱退给他,朋友还等着他过去参加婚礼呢!没想到张友当场就拒绝了:“这可是我儿子大喜的日子,退钱是不吉利的,再说你饭也吃了,酒也喝了,这退钱也没道理呀!”
杨志学从家里出来就一路不顺,再加上张友不讲道理,他心头的火气“噌”地就上来了,说话的语气就重了点儿。就这样,两个人在门外你一言我一语地吵了起来,就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钱没讨回又进派出所,倔老汉气急发病进医院
一番争执后,杨志学看到张友把记账人叫了过来,在记账人的耳边低语了几句,记账人面带微笑离开了。当时杨志学还以为张友明白过来了,要把送错的份子钱还给他呢,就在一旁耐心地等。
等了一会儿,杨志学没等来记账人退钱,却等来了两名警察。两名警察来到张友面前,向他询问情况。杨志学一听张友给警察说的话,当时就懵了。张友对警察说,前段时间他听朋友说,现在有一种人,专门到结婚现场来骗钱,手法是在红包里放几张白纸条,然后就说随错了礼,向主家要求退还份子钱,要多少就得给多少,明目张胆地骗钱。说完,他指了指杨志学,说这个人也有这方面的嫌疑。
听了张友的叙述,两名警察来到杨志学面前,严肃地看着他。听说婚礼现场有骗子混进来,一些吃酒席的人也都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说这种骗吃骗喝又骗钱的人太可恨了,今天算是见识了。
随后,警察把杨志学带到了派出所。杨志学生性老实,又不善言辞,说起话来也不利索了。警察看他紧张得满头大汗,说话语无伦次,感觉他不像之前他们碰到的骗子,就让他多回忆点线索,好帮他把事情查清楚。在警察的启发下,杨志学使劲儿地想关于张勇的一些线索,他终于想起了张勇儿子的单位。根据这条线索,警察查到了张勇儿子单位值班室的电话,顺利得到了张勇儿子的手机号码,并拨打了过去。
接电话的正是张勇的儿子,听警察说明情况,他把电话递给旁边的父亲。张勇听警察讲述了事情的经过,这才明白是老朋友遇到了麻烦。他对警察说:“好,好,随后我就到派出所说明情况。”
不大一会儿,张勇来到派出所。警察分别向他、杨志学、张友、酒店负责人询问了情况,彻底弄清了事情的经过。接着,警察让四方分别做了笔录,就放他们回去了。
张勇陪着杨志学走出派出所的大门,看到他情绪低落,便拍着他的肩膀安慰他:“谁还能不出点差错,走,咱们到酒店再喝两盅,把喜酒补上!”出了这么一档子事儿,杨志学哪还有心思去喝喜酒。他觉得这件事很丢人,身上的2000元钱都给了张友,人家一分钱不退,而且自己还被“请”到了派出所。如今,他一分钱的礼钱也拿不出来了,还有什么脸面去喝喜酒呢?
张勇看出了杨志学的心思,就极力劝慰他:“咱俩都大半辈子的交情了,我还差你这2000元钱不成?”可任凭张勇怎么劝说,杨志学就是不愿回酒店,说改日再到家里补上这份贺礼。看杨志学执意要回家,张勇只好把他送上了公交车。
看杨志学铁青着脸回到家,老伴苏素娟忙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杨志学知道老伴爱抱怨,就没理会她,一个人倒在床上生闷气。任凭苏素娟怎么问,他就是不发一言。
虽然苏素娟爱唠叨,但她还是很心疼杨志学的。她觉得老伴上午出门时虽然急急慌慌的,但情绪还很好,再说参加婚礼是件喜庆的事,本该高兴才对,怎么被气成了这个样子,难道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
苏素娟刚想给张勇打电话问问情况,张勇就把电话打了过来。原来,张勇不放心杨志学,想问问他回家后的情况。还没等张勇发问,苏素娟就焦急地问道:“老杨这是怎么了?回家倒头就睡,还不理人,是不是发生不愉快的事情了?”张勇在电话里说了上午发生的事情,并让苏素娟安慰一下杨志学,别让他生闷气,气坏了身体可不是小事儿。苏素娟听了事情的经过,嘴上说会劝劝老伴,心里却很生气。
放下电话,苏素娟便唠叨开了,数落老伴太笨,酒席没吃上,还搭进去2000元钱,没见过这么窝囊的人。没想到,她这番话让正生闷气的杨志学更加憋屈,他猛地从床上坐起来,指着老伴就骂开了:“你这个死老太婆,要不是你逼着我换衣服,我会忘带手机吗?我要是带了手机还能走错地方吗?都是你的错……”杨志学话未说完,突然脸色煞白,捂着胸口直喘粗气,脸上渗出大颗大颗的汗珠,话也说不出来了。苏素娟心想,坏了,老伴心脏病犯了,她赶紧拨打了急救电话。
急救人员赶来后,马上给杨志学采取了急救措施,并把他送到了医院。医生诊断他为冠心病发作,需住院治疗。
为讨份子钱双方势同水火,法院一纸判决定乾坤
半个月后,杨志学康复出院,医疗费花了上万块,除去医保报销部分,他自己掏了3000多元。想想连送份子钱,加上医疗费,足足花了5000多元钱,苏素娟心里堵得难受,但怕数落丈夫再次让他犯病,就没再抱怨。
出院后,杨志学一想到那个不讲理的张友就来气。他不想吃这个哑巴亏,就决定去找张友讨个说法,不然他心里憋屈得慌。苏素娟也咽不下这口气,就同意了老伴的想法。想到老伴有心脏病,不宜太激动,苏素娟决定陪他一同前往。
杨志学打听到张友家的地址后,马上和老伴赶过去,敲开了张家的门。打开门,张友看到是杨志学,便知道来者不善,就冷冷地问他有什么事儿。一旁的苏素娟气咻咻地说:“派出所都搞清楚了,你凭什么扣着我们的钱不还?这么大年纪了还耍无赖,你不但要还我们的份子钱,还要赔我老伴被气病住院的医疗费!”
苏素娟气势汹汹的态度激怒了张友,他反唇相讥:“吃错喜宴还想要回份子钱,没门儿!你们也活这么大年纪了,难道不知道喜宴退钱是不吉利的吗?”说罢,就把门给关上了。
看到张友不讲理,苏素娟用力拍打着张家的门,并在楼道里大声斥责张友的不是。苏素娟的大嗓门招来了左邻右舍看热闹,她更来劲儿了,当着大家的面斥责张友耍无赖,不仅不退他们的份子钱,还把她老伴气病了。
此后,苏素娟隔三岔五就来敲张家的门,张友要么躲出去,要么闭门不出。苏素娟看张友不接招,每天就举着“老赖张友,还我份子钱”的牌子在张友家的楼下蹲守,逢人就痛斥张友的无赖行径。有几次,张友下楼驱赶苏素娟,苏素娟非但没有退缩,还当着众人的面控诉他的恶行,弄得张友很狼狈。
苏素娟的频频来访给张友及其家人带来了不小压力。那段时间,张友看到邻居就有些不自在,邻居们说个悄悄话,他也总觉得是针对他的。老伴也劝他:“2000元钱还给人家算了,天天让人家满世界地吆喝,咱有理也说不清了。”偏偏张友也是个犟脾气,他觉得随错份子钱是杨志学昏了头,退还份子钱不吉利不说,杨志学的老伴闹了这么多天,处处败坏他的名声,这个时候退钱,反倒是他认 了,他不能退这个钱!
张友坚持不退钱,苏素娟仍不停地来闹。有一次,张友忍无可忍打了110,向警察投诉苏素娟扰乱他家的生活。警察听了两家矛盾的缘由后,批评苏素娟说:“你们这种经济纠纷还是去法院解决的好,打扰别人的生活就不对了!”张友也在旁边气哼哼地说:“你们不是觉得有理吗?有理就到法院去说,法院让我退钱我就退!”苏素娟斥骂道:“你还真是要钱不要脸了,好,咱就去法院,到时候我还要让你连我老伴的医疗费一块儿赔给我!”
苏素娟和老伴听从警察的建议,决定到法院张友。在律师的帮助下,2015年3月9日,杨志学向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递交了诉状,以被告人张友不当得利为由,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张友退还他们随错的份子钱,并赔偿原告因为此事发病住院的医疗费。
法院立案后,先是开启了诉前调解程序,召集双方当事人一起调解。杨志学要求张友不但退还他2000元份子钱,还应赔偿他因此发病住院的医疗费。张友称,随错份子钱是杨志学造成的,责任不在他,而且按照当地习俗,退还礼钱不吉利。因此,他想以购物卡的形式还给杨志学。至于医疗费,他没有义务承担。鉴于双方态度明确,又都不愿妥协,调解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