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的仪式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血液中心;机采室:医院感染;管理
医院感染管理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针对诊疗活动中存在的医院感染、医源性感染及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的预防、诊断和控制活动[1],机采室作为血液中心的成分采集科室,承担着机器采集血小板的重任,机采血小板是用血细胞分离机将献血者血液中的血小板提取出来其余成分回输给献血者的一种采血方法,是对人体的侵入性操作技术,并且采集时间长,体外循环血容量大,存在医院感染的风险,所以,为保证献血员和工作人员的安全以及血液产品质量,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中心及科室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血液中心采取了如下措施对机采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管理:
1领导重视,建立和健全三级管理组织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中心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领导小组(中心主任任组长,业务付主任任付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中心内消毒隔离、医疗废物处理等具体事务)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科室主任、小组长和质量监督管理员组成)三级管理组织,建立和健全了中心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及考核指标,并认真督导执行、落实。明确了各级各类人员的院感职责,强化了科室医务人员医院感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刻认识到医院感染预防、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在采血工作中的重要性。
2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培训
中心和科室定期对科内工作人员(含保洁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包括《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预案》及中心级文件、程序文件、质量手册、科室工作文件等中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内容并考核,对新分配、实习、进修人员做好岗前培训,通过培训使全科人员熟练掌握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管理技能,将控制医院感染的各项措施具体落实到科室每个岗位、每个环节、每个人,通过培训使科室每人人时刻提醒自己应严格执行、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的各项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消毒隔离措施,严格遵守《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熟练掌握专业技术操作规程,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防止因消毒隔离环节质量不到位而引发的医院感染事件发生,进行自身防护知识培训并严格检查考核,以增强职业防护意识,避免职业暴露的发生。
3层层监督管理、持续质量改进
卫生部定期进行督导检查;ISO9000定期进行外部审核;省、市、区卫生监督管理机构定期及不定期检查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情况及措施执行情况;中心每年进行内部审核;医院感染管理科及业务科经常进行业务查房,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持续监控;中心质量管理科每月进行工艺卫生抽样检查工作人员手指、献血员穿刺部位、采血室空气细菌培养、消毒液浓度测试等检查;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每月进行自查;将检查结果及时向科室反馈并提出合理建议,科室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提出整改意见和改进措施,使医院感染、医源性感染及相关的危险因素得到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有效提高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使中心机采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4过程管理和环节管理
机采室是窗口科室,工作涵盖了从接待献血员到献血员献血结束后离开的整个过程,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贯穿始终,作为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有疏漏不仅影响献血员、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影响血液安全。所以在保证献血员安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注重过程管理和环节管理:
4.1机采接待大厅内设置相对独立的空间供献血员填表和进行健康征询,每个空间均放置保密性弃血温馨提示,献血员登记表中的健康征询中列出了输血相关传染病,通过工作人员指导献血者填表向献血者宣传和提供输血传染疾病的相关知识,给献血者提供一个自检不合格主动退出献血或延期献血的机会。
4.2微机查询有阳性献血记录的献血者被淘汰。
4.3依据《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对献血者进行健康征询、健康检查,不合格者被延期或淘汰。
4.4进行快速检测筛查项目指标,依据检测结果指导献血者献血、延期献血或者不参加献血。
4.5告知献血者保密性弃血制度,如献血者献血后认为自己的血液不安全,可打电话告知血液中心,将血液进行保密废弃。若有需进行信息屏蔽的献血者,立即上报业务科。
4.6 机采室初筛检验岗和采血岗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岗位,针对两个岗位的工作性质,科室制定了与医院感染控制相应的制度、职责和操作规程如《设备、物料管理制度》《安全弃置及销毁所有用过的一次性成分分离管路程序》《机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采血操作规程》《机采血小板操作规程》《消毒与清洁计划》《职业暴露预防措施》等。对关键控制点作出了明确的要求:
4.6.1使用一次性塑料采血袋和机采血小板耗材要由生产商提供符合相关法律的资质、并由质管科抽检合格后方可使用。
4.6.2在采血前要仔细检查血袋有效期,应在有效期内使用,一旦发现采血袋有漏液、渗出、破袋,应禁止使用。确保及时、有效的对不合格品识别并隔离,对机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的不合格品进行标识和控制,防止不合格血液制品及各种物料误用。检查所领取各类检测试剂、血小板耗材,如发现包装有破损、渗漏、浑浊、霉变、不在有效期内、保存液浑浊有异物、护针帽脱落、管路有折叠、针头有倒钩、弯曲,应立即用红笔在不合格品上打“”;因耗材质量或献血者血管问题引起血液无法回输,导致不合格血液,在报废血袋上打“”。将不合格品应放入不合格品处,进行隔离。将不合格试剂、血小板耗材报告科室质量监督员、科室负责人;不合格血小板耗材须填写报损记录单,不合格血液单独交接;由科负责人及时向质管科汇报情况,并将不合格品退还器材科。
4.6.3确保安全废弃及销毁医疗废物:使用后的注射器针头放入密封利器盒内,注射器、乙肝表面抗原检测试纸、初筛标本管、血型测试板、转氨酶检测试纸及绵签等装入特殊垃圾袋内并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损伤性和感染性废物)。将全血袋和机采血小板耗材上的针头热合下来,放入密封利器盒内。使用完毕的机采血小板耗材及棉签装入指定区域暂时储存点的特殊垃圾袋内(注意放置医疗废物时不超过医疗垃圾桶容量的3/4),时间不超过24小时,确保避免复用、污染。
4.6.4工作结束后与后勤保障科工作人员双方交接医疗废物并在一次性医疗废物登记本(含登记时间、医疗废物品种、数量、重量、交接双方签名等)上签字确认。
4.7采血过程:采血人员着整洁、卫生工作服,戴口帽,手指不得带戒指等物、换工作鞋后方可进入采血室。采血人员需用肥皂流水洗手臂指甲,双手在有效消毒液中浸泡三分钟,并用有效消毒液浸泡小毛巾擦拭工作台,洗净后放于工作台上随时擦手。戴手套采血,每采1人用有效消毒液浸泡或消毒毛巾擦手,
4.7.1采血前对献血员的穿刺部位的消毒:用2%碘酒进行两次穿刺部位消毒,直径为10×10cm,待干后用75%酒精脱碘,严格采用无菌操作技术迅速穿刺,针眼处覆盖无菌纱布或止血贴。
4.7.2采血中因耗材原因导致的漏血报警及漏血时立即终止采血,确保献血者安全,做好工作人员自我防护并按要求消毒和处理漏血,及时及向科室质量监督员及负责人汇报、通知器材设备科和厂家工程师进行处理。
4.7.3工作结束后,用有效消毒液擦拭工作台面,有效消毒液拖地板, 初筛检验区域及采血区域用三氧机3小时/天进行照射消毒,将特殊垃圾进行分类包装,交后勤保障科处理,双方签字。做好各项工作记录。
4.8职业暴露预防措施: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预防工作指导原则:对涉及的人员(检验人员、采血护士),易发生环节(抽取初筛血、采集、热合血液人员)、预防措施(1工作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血液的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消毒。2在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飞溅,工作人员应戴口帽。3工作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血液的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4工作人员在进行穿刺等侵袭性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5使用后的针头等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等锐器。)、处理方法(1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和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4工作人员所在科室立即将情况报医源感染控制室,医源感染控制室立即会同质管科和疾病控制中心对阳性血液的病毒种类及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并给予随访和咨询)、处理依据(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预防工作指导原则)、登记和处理(对整个情况进行登记。内容包括:1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2刺伤的方式、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3病毒的分类和载量水平4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等)。
5体会
血液中心按照卫生部规范的要求,通过建立和健全机采室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意识,加强对医院感染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坚持以管理为手段、监测为基础、控制为目标,促进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可持续发展[2],我中心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措施、以及自上而下、由外向内、层层有效的监管,使得机采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成效显著,未发生过医院感染病例,也说明了制度健全,管理有效、措施得力。所以认真做好机采室科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能够有效地保证献血员、工作人员的安全和血液安全。同血液安全一样,医院感染管理是采供血机构业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和永恒主题,必须常抓不懈,各部门各环节共同努力,才能确保献血员安全和血液产品质量【3】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M]. 2006 ,7,6第一章总则第二条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设计与改革;医患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106-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心理学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987年卫生部规定医学心理学要成为医科院校的必修课。近30年来,我国卫生医疗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但医患关系紧张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1]。医患沟通作为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因素,是医学心理学课程的研究内容之一,也是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理念。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是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培养和发展医学生的相关人文素质,对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意义极其深远。
一、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引发的对医学心理学的思考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为提高全球医学教育质量,制定出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标准要求本科医学的人才培养环节必须将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二者并重起来培养,同时,还应建立与现代医学模式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交流与沟通技能项目在该标准中被特别重视,并独立作为一大领域,共设9条标准,主要包括与病患及其亲属、同事和其他专业人员的交流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书写表达能力等。
为促进中国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规范医学教育管理,我国于2002年成立“医学教育标准课题组”,研究与思考我国医学教育标准的问题。2009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对照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分析中国医学心理学教育的现状,发现我国医学心理学教学与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确实存在较大差距。
(一)学科定位不准
为了临床专业学生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考试,目前我国医学高校的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内容主要按照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心理学考试大纲》的要求来设置,涉及部分内容:绪论、医学心理学基础、心理卫生、心身疾病、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医患关系和患者心理问题。其中,医学心理学基础、心理卫生、心身疾病、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尤其花费较多时间讲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占了很大篇幅,而与医患沟通极为重要的医患关系和患者心理问题等内容基本不讲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是要求学生形成与病人、同事的沟通能力。这说明,我们花费较多时间讲的神秘内容与教育部、卫生部要培养合格医生的目标没有太大关系,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定位与教育部和卫生部的要求是脱离的。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在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下,它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如何在健康和疾病中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最终使医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人际沟通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而不仅仅是通过执业医师考试。针对医学心理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重新探索临床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模式是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目的。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的著名的《福岗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
(三)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当前医学心理学教学的最大缺陷是只传授知识,不训练技能。医学生面临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例如,医学生在校接受的是“医患沟通”的理论学习,这些理论大多源于西方文化土壤,在临床实习时可能并不适用。临床医师只有具备丰富的本土化的医学人文知识和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善于理解病人的心情和处境,以患者能理解的语言与其沟通,才能建立有效的医患交流平台。善用肢体语言,学会用病人和病人家属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才会获得患者的理解、信任与配合。
二、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课程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医生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要求临床专业学生经过5年的培养,应该实现三大目标: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项目有12条,其中包括医学生应关爱病人,有交流、沟通的意识,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尊重个人信仰,有团队合作精神项等内容,这与医学心理学密切相关。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共有23条,其中涉及医患沟通的有5条。根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医学心理学的课程目标在思想观念层面应全面提升医学生的人文情怀,牢固树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思想,在技能层面加强人际沟通和医患沟通技巧,以培养人文技能为目标,培养合格的医生。
(二)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能形成与病人及同事的沟通能力;懂得尊重生命,具有人文情怀[2]。这就要求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需要重新调整和完善。一是在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适当增加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技巧和团体意识的养成等内容。二是在临床心理部分加上医患沟通技巧训练,在病人心理章节增加临终关怀内容。此外,将课程教学时间调整为两阶段教学,基础知识部分放在大一第一学期,临床部分内容放在大四第二学期,将部分实验课内容放在临床见习中讲授。通过加强医患沟通的实训化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医学生的人文技能。
三、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教学方法改革
医学心理学教师要带头开展启发式教学、情境模拟教学、标准病人教学等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方法[3]。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医患关系的内容来进行情境模拟教学。例如,给学生制造一个临床中传递坏消息的医疗活动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患者或医生、护士等不同角色,参与模拟的传递坏消息的医疗服务情境中来,通过情境模拟以及角色互换,使学生真正体会患者的痛苦,认识医务人员在面对现代医学的有限与无奈时需要医患双方共同承担风险。医生希望共同承担,必须应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准确地表达内心愿望,以此获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在教学中,引入标准化的病人课程,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接受各类标准化病人培训,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价值,给学生换位思考的机会[4],使学生从患者角度来感受和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对今后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大有好处。此外,应建立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医学心理学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学习。
(二)评价方式改革
考核与评价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充分体现灵活性与全面性等特点。考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其能有效地考查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可兼顾课堂讨论、结业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不仅要考核理论知识,还要结合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患者评价等考核实践技能。积极探索和推行医学心理学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以考核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考核内容体系,改变传统的试卷形式[5],从而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水平。
(三)加强人文实践
医学心理学教师应采取各种形式的人文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例如,可以在新生入学和实习前,组织宣读《医学生誓词》;定期举办人文社科系列讲座、医学人文论坛等活动。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医疗咨询服务、与留守儿童或空巢老人结对服务等,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尊重生命和热爱生活的人文精神。
医学是一门人性化的科学,医患关系是医疗中的根本关系。因此,医学心理学课程承担重要的培养任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应以学生为本,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指导,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保证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尹雪如.从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探索医学生培养发展的方向[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3(2):70-72.
[2]线福华,庞文云,贾建国,等.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基础推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新进程[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6):4-6.
[3]程敬宝.教学方法的变革与探新[J].教育探索,2007,(11):24-25.
一、积极心理学对学校青少年传统心理问题的预防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等人开创了研究人类的优秀品质的积极心理学,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关注人的积极的认知加工;关注人的积极情绪体验与人格发展;关注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创建积极群体与社会等等。
积极心理学理论依据是相信人性中有一定抵抗障碍的倾向和潜能,成长的潜能一定会战胜不健康的因素;强调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和健康的功能——人类的六种美德:爱、宽恕、感激、智慧、控制和乐观。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青春期教育是以增进青少年的积极体验为途径,以培养青少年的积极人格为目标,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使青少年平稳度过青春期,缓解青春期综合症,并预防青春期心理问题的发生。青少年传统心理问题的预防引入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后,心理预防就有了更加丰富的含义。
一级预防。对象是正常青少年。关注点是构建青少年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培养青少年创造性和战胜挫折的心理弹性。
二级预防。对象是潜在的一般和严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青少年。关注点是青少年对未来的乐观和希望,包括积极的个性特征,如爱、勇气、给予、创造性和持之以恒,并以积极群体凝聚力影响力取代消极集体的影响。
三级预防。对象是心理疾病的青少年病人。关注点是激发人格障碍青少年的内在激情,帮助注意力不集中的青少年发展社会技能,承担社会责任,提高自我接纳,增加幸福感。鼓励青少年从事体育活动和创造性的活动,提高同情心、灵活性和心理弹性等。青少年是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
通过三级预防,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青少年成为一个有主观幸福感、乐观、有创造力、全面发展的人。使青少年成为一个有主观幸福感、乐观、有创造力、全面发展的人。
二、青春期综合症
青春期综合症是青少年心理中发生的一种生理失衡导致心理失衡的病症。即生理与心理发育不同步,心理发育相对滞后及过度用脑和不良习惯导致失衡。即生理与心理发育不同步,心理发育相对滞后及过度用脑和不良习惯导致失衡。具体原因包括:一、用脑过度导致脑神经机能失衡。二、心理发育迟滞导致心理机能失衡。三、性激素不稳定导致性神经机能失衡。传统青春期教育着重从生理卫生和普及两性知识开始。
青春期综合症的症状具体表现为思维力减慢、记忆力下降,白天精神萎靡,夜晚难以入睡,敏感多疑,情绪波动,消极自卑,男生不良性习惯过度难以克制,心理状态欠佳,忧郁,冷漠,自虐,乃至厌世,缺乏学习兴趣,厌学,逃学,社交障碍、甚至离家出走等等。
三、对缓解青春期综合症的几点思考
长期以来,青少年青春期综合症问题研究的重点,是进行青春期教育,尤其侧重于性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积极心理学的应对方式,给我们青春期综合症解决带来新思路。具体思考如下:
(一)培养青春期青少年积极的认知
主要指培养人的主观层面的积极认知体验,包括:自我同一性认知、乐观、希望、自我接纳、自尊、宽容、逆境中心理弹性、审美体验、智慧灵性等等。
1.积极的榜样。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正直与老师德高望重的榜样作用对青少年就能言传身教,使青少年成为一个积极、自信、乐观、高尚、有进取心、有自律性的人。
2.积极的沟通。青春期属于青少年心理自主和心理断乳的关键时期。要帮助青少年对师长建立安全型依赖,克服让青少年“无师自通”的传统观念,帮助他们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心理疏导与辅导。当安全型依恋的青少年成人后,他们会更乐观地面对威胁性环境,坚定善良的信念,去寻求帮助或选择有建设性的应对策略。
3.积极的活动。有益身心的家庭活动可以陶冶青少年性情,学校整合各种资源开展青春期教育活动,创建网络平台和建立心理咨询,帮助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慰藉心灵,摆脱不良情绪干扰。
4.自我同一性探索。培养青少年同一性是青春期的发展主题,需要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配合来完成,家庭中父母人格一致,价值观正确,生活态度积极,长幼之间气氛民主,父母期望适当。学校里把知识、能力和塑造人统一,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社会上弘扬主旋律文化、民主包容文化氛围、优秀的成人榜样力量等等。这些都能帮助学生完成同一性的认知。
5.培养逆境中的心理弹性。青少年只有在生活中独立思考、面对和处理各种学习生活中问题(包括生病、突发事件、意外事件等等)后,他才能获得一定的直接经验和心理免疫能力。师长们应该让青少年适当的感受挫折,挫折经历会培养青少年自主成长的能力和逆境中的心理弹性。
(二)培养青春期青少年积极的情绪与健康人格
培养人的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以及积极的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1.感受主观幸福感。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的看法和感受。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是遗传和环境。师长们要注意通过正面的引导,让青少年体验主观幸福感。除了常规的对青少年进步物质、精神的肯定外,当然进行反差比较巨大的农村生活体验、夏令营、户外训练、学生跨境游学等也是感受主观幸福感的方法。
2.学会发展健康亲密的人际关系。沙利文认为,“许多在成年期中构建亲密关系所需要的能力和才能,都是在青春期首次出现的。”前青春期有建立亲密伙伴关系的需要,青春期早期有性接触以及异性同伴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青春期晚期有融入承认社会的需要。针对青少年这种需求,师长们要密切关注、积极疏导、适当沟通,帮助青少年发展出与同性和异性同龄人自主亲密的平衡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3.建立积极心理防御机制。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升华、幽默和理智化等。通常是积极的,如利他主义、幽默感、意义升华、适当压制、未雨绸缪等等,师长们可以培养青少年的这些方面,比如老师风趣幽默,鼓励青少年参加义务劳动,学会戒除急躁和愤怒、激动,学会适当规划等等。
4.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自信。积极心理学最推崇的ABCDE模式起源于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和艾利斯的认知心理疗法。A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的不愉快事件;B指对此的信念;C是指信念所导致的后果;D是指反驳自己通常的信念;E是指加油和激励。通过运用这样的模式可以帮助青少年产生积极的认知从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创建积极的群体与社会环境
群体层面上积极组织系统,包括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个体发挥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如:社会凝聚力、社会责任感、利他行为、宽恕、仁慈、爱的能力、文明、忍耐和职业伦理,创造力等等。一般认为和谐的群体与环境有利于青少年的情绪安全,心理成熟、情感控制好和自我认知能力强。
1.培养凝聚力与责任感。通过群体力量培养凝聚力,首先要组建团队,其次要明确团队目标,形成团队文化,参与团队竞技,可以通过一系列课外活动如:军训与运动会、青年志愿者、学习兴趣小组、体能拓展训练等等来激发学生责任感和凝聚力。
2.培养爱与宽恕、感恩。利用仪式和讲故事营造健康青少年文化。很多仪式,如开学典礼、升旗仪式、入团入党、成人仪式、毕业典礼和校庆等,这些仪式会明确告诉青少年凝聚力、责任感;明确告诉中青少年已经长大成人,要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为自己行为负责。
3.培养创造力。创造力是智力过程、知识、智力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线索等六种因素不同组合的结果,其核心是发散思维和变换能力。创造力除了先天因素更多的是后天培养。为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积极心理学研究者提供了12种策略,如:鼓励假设性质问、允许含糊和不确定、容许犯错、鼓励他人对问题定义,奖励创造性想法产品等等。师长们可以鼓励、发掘青少年学生、生活中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探索生活自理的方法,学会管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健康、管理生活费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让有创造性的学习生活。
四、小结
青春期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然阶段,我们要坦然面对。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还应强调以增进青少年的积极体验为途径,以培养青少年的积极人格为目标,同时要创造一个积极的社会环境作为青少年的外在保障的教育。让我们怀揣积极情绪走进家庭、学校和社会中,与亲朋好友们融为一体。在勤奋学习的同时,用正确的人生观作导向,保持健康的认识、情绪人格。正视社会、正视逆境,培养心理弹性、韧性,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正确认识、评价、对待自我,了解青春期生理卫生。用理智和意志力去克服自己的不良态度、观念、行为,使自己健康平稳地渡过青春期。
【关键词】高等学校 管理中心下移 财务管理 目标和难点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国家对于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目前各个高校的财务规模正在快速扩大,2012年首次出现了财务规模超百亿的高等学校;同时,随着建设国际化一流大学目标的制定,建设高水平大学需要高水平的内部管理;2013年新高校财务制度的推出,提出了从粗放型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因此,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被各个学校提上了议事日程。目前,管理重心下移是我国很多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是为了理顺校园两级关系,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学院职能,推进教育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提高办学效益,使得学院成为充满活力的办学实体。其实质是对大学的财务结构进行调整,使得财权与事权项目匹配,保证学校的可持续性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研究高校学校财务管理中心下移的相关问题,对如何实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中心下移提出一点建议。
一、目前各高校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分析
(一)权利配置欠合理,财务管理重心上浮现象严重
现阶段,国内很多高校表现出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不顺,权责不明的情况。权利问题,特别是决策权和财权分配依旧是高校内部管理工作中难以解决的问题。虽然国内很多高校实施了“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着权利划分不清,校院权责不明,财权过于集中在职能部门,极大地降低了学院的管理功能并挫伤了学院自主办学的积极性。这些问题集中表示在:事权与财权不统一;经济的分配利留在各个职能部门。各个职能部门不愿意下方手中的权力并通过手中的财政权指挥学院办事,学院则是在各个职能部门的权利阴影下被动执行命令。其次,学院缺乏自主理财权,办学的积极性缺乏动力源,处于“缺权利,无压力,少利益,无动力”的状态。因此,急需理顺校、院两者关系并明确各自的权责利关系,促进管理重心适当下移。
(二)财务决策机制欠规范,学校内部成员参与性低
目前,从宏观上,学校内部只有校拥有决策系统,学院内部很少设有决策系统,即使有也无法参与到学校的决策系统,仅限于在学院内部发挥作用,校部及相关职能部门在整个学校里处于“垄断”的地位。特别是,学校财务的决策权大都集中在校级职能部门,特别是集中在职能部门的领导手中,学院对于学校的财务决策缺少参与性;同时,在微观上,以个人身份参与到学校决策系统问题也较困难,一是学校决策系统被其纳入系统的人员成分不够广泛,普通教师参与度较低;其次,个人发言权力量较弱,时常被权利所有者压制。
(三)院系缺少自身发展的积极性
目前,学院自筹财务主要来源通过各类办班收入,学校财力支持主要其托底的作用,学院主要需要依靠到各职能部门通过竞争性专项获取发展所需资金。且目前学院发展资金从分配角度看主要集中在某些个人手中,院系层面的统筹和协调能力较弱,院系缺少自身发展的积极性和财务统筹能力。因此,急需改革院系造血能力,通过向院系输血,加大院子自身财力,加强院系的财务统筹能力,从而使院系能自主的选择发展方向,提高院系提升自我价值的积极性。
二、实施财务管理重心下移的途径
依据已经实施财务管理重心下移的高等学校经验看,实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重心下移主要依靠的是学校将原有的职能部门控制的财权下放到各个学院,从而加强各个学院的经费的统筹力度,与此相配套的是学校同时下放部分决策权给学院。目前通行的做法是将学生学费和生均拨款按一定比例下拨各个学院,由各学院进行经费的统筹,同时对于专项经费,由各职能部门对在经费下放前进行事前评估,评估后按评估结果直接下达竞争性专项经费,院系对下达的经费使用具有自,职能部门只保留必要的日常运行经费和必需的少量专项经费。
同时,在此过程中,需要学校改变过程管理为目标管理。学校行政职能部门必须转变职能,校级职能部门下放办学权力,由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目标管理,学校的主要任务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组织协调和检查监督。此外,要加强决策咨询和审议评估等职能,提高宏观管理水平。
在实施财务管理重心的下移过程中,要建立相应的财务绩效考核体系,将绩效与财务经费下拨挂钩,体现财权和事权的相互结合。为了在实施中将学校的总体管理目标在学院中得到体现,学校可以通过财务杠杆的手段,指导学院的发展方向,例如,对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目标,学校可以采用收取房租和水电煤气费的形式,通过财务杠杆来控制学院无限制扩张的需求。
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需要强调预决算管理,通过编制预算和对预算执行进行绩效考核,保证学院的管理目标。
三、实施财务管理中心面临的难点
(一)领导的决心
由于实施管理重心下移必然影响学校职能部门的利益,因此,学校实施财务管理重心下移的成功与否,关键问题是在校领导是否有决心推进管理中心下移工作。任何改革都是有阻力的,要让职能部门从过程管理转变到目标管理,从权利集中转变到绩效考核是对职能部门管理能力和管理手段的挑战,这个过程必然是困难而痛苦的。同时,失去了手中的权力,必然导致职能部门有失落感,管理重心下移最后是否会导致管理失效,这些都需要学校领导有改革的恒心和勇气去面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必要是还要有决心调整相关不适应改革需要的人员。
(二)制度建设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管理重心下移,需要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办法来保证权力的有效实施。在改革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院务委员会、教代会的作用,对其章程进行认真的修改,保证管理目标的有效实施。同时对于职能部门失去了财权的指挥棒,更要建章立制,通过制度建设来保证目标管理的有效实施。同时,在制度建设中,需要各方面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与决策研究,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做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三)队伍建设
在管理重心下移的过程中,应该要培养和建立一支懂管理、懂教育、懂得一定学科专业的专才队伍。懂教育,这是对所有教育管理干部和教师的要求,对于教育管理领导干部来讲,要求应当更高。除此而外,作为教育领导干部,还必须懂得管理,具有管理的才能,并了解和熟悉专业学科的知识。对于某些岗位的领导者来讲,还应有较高的学术水平。高等学校领导干部专业化的水平,应是这三种因素的综合,不能把其中的某一因素作为专业化的唯一标准,而取代其他因素。特别是对于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相关领导一定要了解到位,同时,学校在管理重心下移的过程,应加强对原有院系财务人员的培训和指导,特别是加强其对学院预算编制,学院预算执行和学院决算考核过程的必要的财务素质的培训。同时,对于学校财务部门的相关岗位也需要加强力量,特别是学校预算岗位和决算岗位要转变职能,从对外报送报表向提供对内服务转变。
(四)信息化建设
在财务管理重心下移的过程中应重视使用财务信息化手段,加强决策管理和绩效管理。在财务管理重心下移的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手段在放权的同时加强内控管理,保证学校财务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对学院管理中发现的问题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及时进行预警。通过建设大数据系统,加强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有效的整合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赵海萍.管理重心下移背景下的我国高校二级学院院长(系主任)的职责研究,《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2010.
【关键词】幸福教育;幸福德育;幸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9-0050-03
对学生而言,要想拥有幸福人生,必须首先构建幸福教育;要想拥有幸福教育,必须首先探索幸福德育。幸福教育是为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其核心意义是为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同步发展创造最佳环境与条件,使学生都有理解幸福的思维,有创造幸福的能力,有分配体验幸福的境界,有奉献的品格。而幸福德育就是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把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放在受教育者当中,培育健全的人,培养有教养的人,培育幸福的人。
一、探索幸福德育模式
幸福德育不仅是一种理念,还是一个系统的、持续性的工程,更是一种以幸福情感为目的的教育行动。只有紧紧把握教育规律和学生思想发展规律,才能不断提升学生幸福人生所需要的幸福观念、品质和能力。
幸福德育模式是以使教育焕发幸福魅力为出发点,以提升学生积极人格品质为价值取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主观幸福感”与学校德育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积极校园氛围的熏陶下,发现积极品质、培养积极情绪、提升积极力量,从而激发学生主体的能动性、主动性、选择性及创造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模式。它包括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
幸福德育机制,即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支撑的德育工作顶层设计及班主任培训方案;
幸福德育环境,即营造积极校园文化氛围;
幸福德育内容,即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的德育内容创新及幸福校本课程开发,以发展多元智能为核心的学生生涯规划;
幸福德育途径,即积极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渗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在家校沟通中的效用;
幸福德育方法,即积极语言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运用;
幸福德育评价,即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德育评价方案。
二、实施幸福德育主要措施
1. 以幸福德育课程体系为主要目标,让学生浸润幸福
幸福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保证了德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通过课程得以体现和实施。幸福德育课程体系把握育人“思辨、体验、生成”理念,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以班级建设为主阵地,从教学形态、训练形态、渗透形态、活动形态进行系统的构建,体现幸福德育的“价值思辨”“情感体验”“行为生成”等特征,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独特魅力。挖掘三级课程的育人功能,结合学校德育传统项目,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三个方面系统构建学校德育的课程体系,保证幸福德育课程的落实。
(1)以开设“幸福课”为尝试,让学生感受幸福。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积极心理学》,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该课被师生们誉为“幸福课”,称这门课程“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当他们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般的脚步”。幸福课在哈佛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因此泰勒教授被誉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讲师”和“人生导师”。
在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北京公开课》系列节目中,名列首位的是中国版《幸福课》。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岳晓东副教授主讲了《幸福课》:“怎样以积极的心态获得幸福”“怎样经营自己的幸福人生”“如何走出自我束缚而获得幸福”“怎样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幸福”“面对压力如何合理应对”“怎样获得心理韧性”以及“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等问题,比哈佛大学的《幸福课》更加适合我们中国人的生活现状和心理需求。目前在国内,已有云南大学、宁波外国语学校、郑州市秦岭路小学等各类学校引进“幸福课”。当然,幸福课堂不是简简单单、轻轻松松、热热闹闹就够的,还需要我们一线德育教师不断去探索、实践、完善、发展。
(2)以自主班会课堂为依托,让学生分享幸福。改变传统班会课上教师空洞的说教形式,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学生参与策划、学生参与组织、学生担任主持,利用主题活动展示学生的特长,利用小组活动挖掘学生的潜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活动的时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露自己心迹的平台,使有自卑感的学生不再内向,使有表现欲的学生健康阳光。也就是让他们体会学习的乐趣,享受自主班会课堂带给他们幸福感。
(3)以德育活动为抓手,让幸福“点亮”德育。德育课传授的不是静态的知识。因此,除了在课堂上努力营造生活情境外,还应经常结合德育课的内容,通过活动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中去。如“全市美德少年评选”“校园十大感动人物评选”,活动期间,积极上进的氛围弥漫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通过开展“为父母洗脚”等系列感恩活动,学生内心受到了感触,也将感恩教育落到了实处,让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表达着自己的感恩之心。
(4)以网络空间为增长点,让学生追求幸福。网络空间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延伸,对德育课教学尤为重要。如建立网站、QQ群、博客、微视频,设置BBS,开办栏目,因势利导利用网络进行德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做到教育与娱乐的有机结合。这些是展现师生幸福互动的又一种形式。
2. 以养成教育为核心,教会学生懂得幸福
(1)以“八礼八仪”为基本点,让学生追求人生幸福的品位。八礼即仪表之礼、用餐之礼、交谈之礼、待人之礼、交通之礼、集会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八仪即入学仪式、升旗仪式、入团(入队)仪式、表彰仪式、成人仪式、开学仪式、散学仪式、毕业仪式。通过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工程,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小举动、大文明”在每个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培养学生的君子风度、儒雅之气。
(2)以自主管理为着眼点,让学生体验同伴幸福的乐趣。以实现学生自主教育为目标,以把综合素质评价分解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天,并让学生人人都来参与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基本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评价的能力为载体、探索和实践班级自主管理方式。通过自主管理中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三大基本要素和人人争晋级、事事有评价、天天记量化、周周插红旗、月月送喜报、年年有评价的六大评价机制,以及班级大会制、岗位承包制、值日班长制、常务班委会、监督委员会等“三制二会”的五大保障措施,提高班级管理效能,促进了班级群体的和谐发展,增强学生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约束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3)以缓解学习压力为突破点,让学生提升幸福指数。在江苏省第二届幸福教育论坛上了由浙江师大任俊教授主持、日慈公益基金资助的《2015年全国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蓝皮书》,指出“学生幸福感指数为50.54,教师幸福感指数为36.34”。制定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有助于中小学生基于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的“痛苦指数”降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是提高学生幸福指数的第一步,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一步。这也是提高中国教育的幸福指数首先必须迈出的第一步。没有这步,其他无从谈起。对学生而言,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就是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得舒心、开心,对未来充满信心。打造幸福的学生,就要从满足学生的生理幸福、心理幸福、伦理幸福的需求出发,为学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帮助,让每一个学生在有限的时空内得到最大化的发展,最优质的成长,最幸福的体验。学生的幸福感提高了,势必带来家长和社会的幸福感的提升,这也是学校为和谐社会、提升人们幸福指数应尽的职责。
3. 以“快乐成长”为主题,培养学生珍爱幸福
(1)以多元评价为手段,让学生绽放成长幸福的精彩。以多元灵动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成长,变单一评价为综合评价,变甄别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注重3个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评价相结合。教师要善于发现闪光点,捕捉住教育最佳时机,即时评价、即地评价,即使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大拇指的赞许,但对学生的成长却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多了一把尺子,就多了一批成功的幸福的学生”。
为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根据多远智能理论,在多元智能调查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教学和分层教学。建立了多元、主体、开放的评价体系,注重评价的诊断和激励作用,在学生的学业水平评价方面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而且还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强调用多种标准评价学生,提出了“进步的就是优秀的”评价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 “品德之星、学习之星、运动之星、艺术之星、卫生之星、守纪之星、进步之星、礼仪之星、管理之星、自强之星”等十星级评比,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水平和位置上体会到进步与收获,让学生特长得到充分发展,让学生精彩绽放。
(2)以“幸福体验行动”为平台,让学生珍惜幸福。幸福快乐的活动是学生体验感悟幸福生活的重要方式方法。积极创造温馨的氛围,提供适合活动的场景,通过组建文学社团、艺术社团、科技社团、体育社团等给学生最大的体验和成长空间,按学生幸福发展的轨迹循序渐进地去引导、积淀、涵养,在拓展、实践、锻炼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其特长和优势,在乐学、爱学中主动、健康、全面地发展,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尊严和精彩。成立学生社团,让学生拓展个人幸福的能力。为学生的快乐成长和个性发展提供舞台。
4. 以营造幸福环境为动力,发展学生创造幸福
(1)以“幸福教师行动”为主导,让学生感受教师的幸福关怀。没有幸福的教师就没有幸福教育,没有幸福的教育就没有幸福德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其实本身就是传递幸福的过程。通过强化教师培训、评价与管理,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向思想认识有高度、学生心中有威信、学生管理有方法、班级管理能创新的全能型教师发展。通过强化德育全员、全面、全程的管理意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通过“1+8导师制”实现1个教师带动8个学生的幸福涌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幸福呵护下成长。
(2)以“幸福家庭行动”为源点,让学生享受家庭幸福的温暖。和谐幸福的家庭对学生幸福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亲密性、针对性和感染性,幸福的家庭是学生持续幸福的源泉。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让学生享受家庭幸福的魅力。拓展德育工作资源,积极争取家长、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支持与参与教育、引导学生,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德育教育合力。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周、致家长的一封信、家访、电访等形式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学校将邀请知名家庭教育专家到校给家长做报告,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进一步更新家长的育人观念和教育水平,以达到家校联合的最大和谐。
幸福是什么?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内心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一种心灵的体验。联合国首次了“全球幸福指数”报告,比较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幸福程度,丹麦成为全球最幸福国度,其他北欧国家亦高踞前列位置。中国香港排名67,中国内地则排名112。要反思我们的生活方式,尤其要反思我们的教育与德育,要探索幸福德育,塑造幸福学生。教育的幸福是教师幸福、学生幸福和家长幸福的统一。让我们师生、家校携手共建幸福的校园。
参考文献:
[1] 张华.发挥心理效应 构建和谐校园[J].中小学德育,2011,(1).
[2] 张华.强化学校法制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
2009年5月,泰勒・本・沙哈尔教授的《幸福的方法》一书在中国出版,得力于2007年泰勒中国课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有位清华在读EMBA看了这本书后,立刻买了5000本送给自己的员工。
2009年底,清华大学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课。2010年初,国内一些知名字幕组开始介入国外名校的网络公开课的翻译,幸福课由此被更多人所了解和喜欢。
“关注心灵”被提上日程
2006年,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理事长倪子君在国际上的合作伙伴给她发来了一个名叫泰勒・本・沙哈尔的哈佛教授的资料,说他讲授的积极心理学课(即幸福课)当年在哈佛大学本科生选修课中最受欢迎。据统计,听这门课程的学生已经超过了曼昆的“经济学导论”。
倪子君觉得不可思议,在哈佛,心理学课程应该不会是主流,那些学生都那么聪明,怎么还需要选修这样的课?
当时,倪子君正好做了专项研究《中国心理咨询行业分析》,她了解到,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金的时候,就开始有大量人群关注心灵。当社会出现激烈竞争,生存压力特别大的时候,也会激发人们关注心灵。
在中国,人们其实也到了对价值感的寻找阶段。当时国内也有类似成功学课、态度管理课、身心灵工作坊等出现。
“成功学里是讲很多激励的话,有益处但不够。它只说了事实的一部分,很少有依据证明它持久有效。”
倪子君举了一个例子,无论是禅宗灵修还是积极心理学中,都提到过打坐可以让人身心发生变化,而积极心理学拿出了更使人信服的科研成果。
2005年,麻省总医院的拉若医师及其同事,比较了有1年~30年冥想打坐经验和从未打坐过的各15位志愿者的大脑核磁共振图,发现冥想打坐增加了志愿者前额叶脑皮层和右前脑岛等脑皮层区域的厚度,而这些区域是控制人的注意力和感知能力的地方。曾有研究显示,一些著名的音乐家、运动员和语言学家的这些脑皮层区域都有增厚现象。
积极心理学不治病
直到现在,国内接触积极心理学的人群仍然不多。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很不一样,“传统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缺点、失败,是面对问题去治疗,而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模式不是治病,它被称为是‘帮助人类发挥潜能的科学’。”
幸福课,就是研究福祉。其实2000多年前的孔子、亚里士多德,还有各种宗教,都提到过福祉,但传播的方式各有不同,依据也不同,宗教是选出一个人、一个神,哲学则有自己的体系,可以自圆其说。
近些年,对幸福的研究,即如何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主要是由大众心理学所占领。在众多类似的培训和书籍中,人们确实可以发现很多乐趣并被深深地感染,但是它们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而在学术方面,曾经有许多著作和研究极富实证性,但却无法应用于生活之中。用泰勒的话说:“积极心理学就是连接象牙塔和日常生活的桥梁,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与精准性,同时也具备自助运动给人带来的愉悦和乐趣。”
倪子君认可积极心理学的普适性。于是,2007年,她决定邀请泰勒到中国讲课。
1月份,泰勒首次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开课仪式,很多企业高管、政府人员等前来参加。那一趟,他还给一些企业高管、心理学界人士、传媒集团等做了专场,场场爆满。4月和7月,泰勒再次来到中国,开设了两期培训课,两期总共30人参加,参加培训的大部分是企业家,包括上市公司的老总和跨国公司驻华代表。每期3天的课程,每人交费3000美金。
“中国企业家前30年都在想怎样把公司做大做强,近几年都渐渐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了。”《环球企业家》董事总经理陈婷相信,未来10年,幸福课会普遍受到成功人士的追捧。
除了组织泰勒的课程,倪子君也开始向泰勒学习。2008年,他们组织了心理援助小组,到地震灾区用积极心理学帮助灾民。
同年,倪子君开展讲座。到现在,她已经做了100场左右的讲座,面向国资委、奥组委、微软、中移动、时尚传媒等机构、团体。2009年年底,清华大学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课,由倪子君主讲。
2010年年初,国内一些知名字幕组开始介入国外名校的网络公开课的翻译,幸福课就是其中的一项。有些人在关注其他公开课的过程中发现了它,有些是经人推荐,直奔幸福课而去。泰勒《幸福的方法》这本书也被网友推荐出来,受到广泛欢迎。
方法好,谁用谁知道
陈婷,70后,2007年经朋友介绍去上了泰勒的课程。其中一个环节令陈婷印象深刻。
泰勒先让大家写下自己讨厌的老师和家长,以及他们身上都有哪些地方让自己讨厌。接着,泰勒让每个人把自己身上最令自己讨厌的所谓缺点也一一列出来。
两相比较,大家都有了意外的发现:原来别人令自己讨厌的地方,有很多正是自己也不愿意接受的“缺点”。
和大多数同龄的中国人一样,陈婷从小就被教育要做“大”事,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自我批评”意识特别强的人。学生时代,每天的日记里都写着“今天做错了什么,哪些做得还不够好,要如何改正”。工作后做了管理层,她也总是先看缺点;给员工开会,都是总结教训和不足,以及以后要怎么解决。
“总是看缺点、不足,人实际上是很痛苦的。”
这一年,陈婷已经在董事总经理的位置上做了5年,人有些疲倦,压力也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职业人,特别是在重要位置上的职业人,已经很少有时间去考虑幸福的真义,更多的是考虑成功。”
6天课程上完,陈婷发现,自己多年以来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机制开始松动、扭转。她渐渐意识到,真正的成功是挖掘人的潜能,而不是与缺点作斗争;对于缺点,应该是在不断挖掘潜能的过程中,慢慢去修复。
当年一位正艰难挣扎于事业低谷、曾经显赫一时的企业家,在上过泰勒教授的两次课程后,毅然决定关掉自己的企业,潜心研究积极心理学,专注成为积极心理学的讲师。他说:“我曾经很成功,也曾经惨败。我关注心灵已经很久,看过很多宗教和哲学方面的书。而让我内心发生真正改变的,是积极心理学。泰勒博士这本《幸福的方法》,我看了很多遍,几乎每一句话对我都有启发。书中的练习我每天都在做。我真实地感受到,积极的心理力量每一天都在我的内心蓬勃成长。在经历失败后,我很长时间都没有这种幸福的感觉了……”
有网友说,原以为所谓哈佛排名第一的课程有多深奥,看了以后才发现,其实好的东西从来都是简单的。泰勒自己在一开课时也说过,学完这门课程,重要的不是你们收获了什么,而是你们改变了什么。
“他教心理学跟其他心理学老师有很大不同,他试图让你把这些理念能够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哈佛的一位学生算是道出了幸福课的要义。
练习找幸福
所有认同泰勒的人,都会称赞他能够较为系统地讲述获得幸福的方法。心理学中常有大家啃不动的理论、学术用语,而泰勒用若干个可行性很强的练习,让积极心理学变成任何人都能付诸实践的行动。以下是其中的几个练习。
写快乐日记
每晚入睡前,写下5件让你感到快乐的或令你感激的事情。这些事情可大可小:从一顿饭到与一个好友的畅谈,从工作到你的信仰都可以。如果每天都进行,这很快就会变成一种规律。慢慢来,习以为常地做感恩回顾,可以让我们学会去珍惜生活中的美好,而不会把它们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绘制人生路线图
用一两个星期的时间,把自己的日常作息记录下来。在每天结束前,写下你是怎么使用时间的,从“花15分钟在E-mail上” 到“看了2小时电视”都可以。这个练习不需要特别精准,它所提供给你的是一个整体的回顾。
在每个星期结束时,画出一个图表,上面包括了你所做的事情,它们给你带来了多少意义和快乐(5是最多,-5是最少),以及你所花在它们身上的时间。在所用时间的旁边,注明你希望以后用更多还是较少的时间在它上面。如果希望用更多的时间,就写个“+”;希望用很多时间的话就写“++”;减少时间就用“-”;保持原状用“=”。
经常重复这个练习,看看自己在最珍贵的事情上是否真正地付出过?要想深刻地改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建立带来幸福感的习惯
找到可以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事,然后将它变成习惯。比如,每周运动3次,每天早上冥想15分钟,每个月看两场电影,每星期二与伴侣出去逛逛,隔天阅读一些有趣的读物等等。每次建立新的习惯时不要太多,一两个足矣。当习惯固定下来之后再增加新的,循序渐进。
(西北师范大学 知行学院 中文系,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巫术是人类创造潜能的一种暗示,在巫术实践中,我们确实读到了人类塑造世界的宏大抱负和创生万物的渴求及欲望。今天巫文化依旧存在,各种风俗便具有原始巫术历变后遗存的性质。在今天科学澄明的时代,许多巫术文化已经失去了其最初的功能意义,然而对于我们理解一些风俗现象却创造了很强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兰州太平鼓;巫术掌控;精神慰藉;社会整合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089-03
巫术信仰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是早期人类与自然的一种对应策略,是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巫术——具有实用和社会的双重性,这使我们能够解释它的延续。心理学上,所有形式的巫术都暗含了一种乐观态度,即通过仪式和咒语,通过调整机会和诉诸运气,可以得到一些结果。仪式和咒语的形式与这种积极和实用的功能密切相符。”[1]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巫术的类型多种多样,要想给出一个能够概括所有的巫术类型,并被学术界所普遍接受的巫术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英国人类学家詹姆斯·乔治·弗雷泽在他的《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中指出,巫术赖以建立的思想原则可归结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也称之为相似律;第二是物体一经相互接触,在中断实体接触后,还会继续远离的相互作用,称之为接触律或感染律。基于相似率的法术叫做“顺势巫术”或“模仿巫术”;基于接触率的法术叫做“接触巫术”。“巫术,作为一种自然法则体系,即关于决定世上各种事情发生顺序的规律的一种陈述,可称之为‘理论巫术’,而巫术作为人们为达到目的所必须遵守的戒律,则可称之为‘应用巫术’。”[2]
兰州太平鼓是兰州地区独特的民间鼓舞形式,每逢年节,民众击打太平鼓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此俗世世代代绵延不绝。在兰州市皋兰县水阜乡,每年春节期间都有闹社火的习俗。从阴历正月初三起社火,太平鼓队就打起锣鼓,在村里各家各户转一遍,名曰“扫街”,扫除晦气、祈福禳灾。之后村民在鼓队的带领下,前往附近的庙宇祭祀神灵。水阜乡中心村水阜村如凤山灵峰寺,即是每年正月社火队扫街之后的祈福祭祀之处,早已成为传统。太平鼓队击鼓及参与祭祀的过程所反映出的原始思维,从本质上讲,符合巫术信仰的第一种原则即顺势巫术或模仿巫术。“巫师根据相似律引申出,他能够仅通过模仿就实现任何他想做的事”[3]。此种巫术认为,事物一旦相互接触过,它们之间将一直保留着某种联系,即使它们已互相远离。在这样一种交感关系中,无论针对其中一方做什么事,都必须会对另一方产生同样的后果。从兰州太平鼓的击鼓及祭祀活动中我们能够找到许多交感巫术的端倪,为更深刻地理解及保护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了条件。
本文以兰州太平鼓为个案,从巫术掌控、精神慰藉及社会整合3方面解析民俗传承中的巫术信仰功能。
一、巫术掌控功能分析
鼓与祭祀、祈求农事联系紧密的实例在我国古代典籍当中屡见不鲜。《周易·系辞上传》中就有“鼓之舞之以尽神”的句子;《诗经·小雅·甫田》中有“我田既臧,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通过击鼓祈福以谢田祖,祈求降甘露以滋润苗黍,养育儿女。《诗经·周颂·执竟》中“钟鼓喤喤,磬元将将。降福穰穰,降福简简。威仪反反,既醉既饱,福禄来及”,可见鼓已经是祈求福禄的祭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诗经·鲁颂·有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喤喤厥声,肃雝和鸣,先祖是听”,反映了庞大的祭祀场面。《诗经·鲁颂·有駜》中“鼓咽咽,醉言舞”“鼓咽咽,醉言归”,反映对丰衣足食、年年昌隆的期盼。《诗经·商颂·那》中“猗与那与,置我鞉鼓。奏鼓简简,衎我烈祖。汤孙奏假,绥我思成。鞉鼓渊渊,嘒嘒管声”,反映繁复盛大的祭典仪式中,击鼓以娱神明,祈求神明降福的宏大场景。
兰州太平鼓是浩瀚鼓文化中的一处图景,无论是在年节的社火表演亦或是娱神祈福方面,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就是雷动的鼓声。从巫术角度来看,中国人擅长袭击天庭的法术,为了雨水的降临,为了植物的生长和生命的延续,民众用鼓声模仿雷声,以达到袭击天庭的目的。类似的例子很多,《金枝》中记录道:“在俄罗斯德尔普特(即今塔尔图)附近的一个村子里,当人们渴望雨水时,……拿着榔头敲水桶或水壶以模仿雷鸣。”[4]
古人把鼓声与雷声相比,认为鼓声可引来雨水,有利于春耕和农作物的生长,《周易·系辞上传》就有“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的句子。古人认为雷动意味着亨通,通过雷动的声音可以达到震慑万物的作用,恐惧谨慎必能带来福泽,这在《周易》中可以得到证明:
“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不丧匕鬯。
彖曰:震,亨。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击打太平鼓所发出的声音惊动天地,如春雷贯耳,“雷以动之”[5],使万物惧怕。通过擂动太平鼓以求得万事顺利、太平祥和,这正是模仿巫术的最直接体现。这就比较准确地触及到了巫术的实质:当人们认为其行为能够强迫超自然以某种特定的而且是预期的方式行动时,人类学家就把这种信念及其相关的行为称为巫术。从本质而言,这种基于超自然信仰的对世界的操控企图,正是一种巫术掌控的表现。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类社会行为的基本动机之一是寻求掌控的动机。所谓寻求掌控,指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会试图理解和预测我们居住的社会世界,以期获得各种酬赏。因为对世界了若指掌将有助于对世界形成和持有准确的意见与信念,而精确的信念则能引导我们做出有效和令人满意的行为[6]。从巫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来看,无论是对原始人还是现代人,巫术首先都是一种掌控环境的手段。巫术信仰其实就是人们运用巫术所提供的关于周围世界的信息图景来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指导民众的行为。
人们在做出某种判断或决策之前都需要对自身之外的环境有一个基本的理解、认识和预测,这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动机。如果没有对环境的理解和预测,几乎任何行动都是难以付诸实施的,即使这种把握与环境本身是不一致的,民众也没有放弃此种努力。可以说,巫术就是民众在这种掌控环境动机的驱使下所采用的一种思想、信念和技术系统——一种理解和预测社会世界的范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巫术其实是一种关于社会和自然世界内的因果关系的解释系统。
二、精神慰藉功能分析
在谈到巫术信仰的精神作用时,马林诺夫斯基指出,巫术能够“给原始人一种坚信,坚信他有成功的力量,又给他以精神的实用技术,在普通的方法不中用的时候来应用。巫术就这样使人进行最重要的业务而有信心,使人在困难情形之下而保持心理的平衡与完整——那就是没有巫术的帮助,便会被失望与焦虑,恐怖和愤怒,无从达到目的的忍与莫可如何的仇等等弄得一蹶不振的情形”[7]。这里所揭示的正是巫术的心理功能,即巫术的精神慰藉或激励作用。巫术之所以能够传承数千年而不绝,很大程度上正是凭借着它所具有的这一强大的精神能量,这也许就是巫术信仰的最深固的根蒂。
兰州太平鼓作为鼓文化的一隅,从其产生初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巫术的烙印,其击鼓过程正是原始时期流传下来的对人类交媾行为的模仿。从本质上来讲,食物是民众与大自然之间的根本系结,为了食物,人类感戴自然之恩惠、崇拜自然的同时又充满畏惧。面对生活资料的匮乏,俯仰天地时便自然产生了寄托求助的无奈情绪。出于生理需求,民众凭借朴素的生存经验寻找到人类可以作用的方法:原始法术和交感巫术。民众深信交媾能催促动、植物的繁殖,为了满足控制自然万物生育的渴望,民众创造性地发明了模拟交媾的原始法术(即生殖丰收的法术)。鼓的衍生从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类生殖的模仿,是一种祭神祈谷的原始巫术发展而来的。由于人在自然面前的软弱无力,对自然规律的无知,认识自然的困难,使得原始先民本能的认为,植物的生长就如同人类自身的繁衍,二者是息息相关的。
原始社会的巫术使人在愤怒、绝望和恐惧等出现的情况下,能够有把握地保持心理生活的完整稳定。巫术的功能在于把人的乐观主义仪式化,使人信心百倍地以希望战胜恐惧……没有巫术的力量和指引,原始人就无法克服实际困难,无法达到更高的文化。人类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艰难困苦和危机四伏的世界。人类世世代代都要面对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等不可抗力的侵袭。并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在困难面前人类的自然之力几乎无济于事。人类必须要寻找一种精神支柱,它一方面可以增强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另一方面又给遭受痛苦的人们以精神的安慰。巫术正是适应于人类的这一心理需求,充当了民众在艰难困苦面前的精神支柱的角色。正如周文彰指出:“巫术的汹涌澎湃的情感浪潮能使原始民族以希望战胜恐惧,以坚毅胜犹豫,以乐观胜悲观;通过激发起来的希望、坚毅、乐观等内在情感外在形式化,使主体肯定并强化了自我的价值,感到并膨胀了自身的力量。”[8]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巫术发挥效用的基本机制其实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现代心理学关于暗示的研究证明,暗示是每个人固有的现象,属于人类心理方面的正常特征。巫术正是在民众接受暗示的心理条件下产生作用的。
三、社会整合功能分析
兰州太平鼓舞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传统的太平鼓舞都由男子击打,全体成员按照一样的法则和一样的拍子一起舞动,在炽热的鼓舞中,参与者混而为一,这种鼓舞所带来的情感刺激创造出所有成员一致有序的合作,感染了参与者与观看者的情感。太平鼓队的社火表演及祭祀活动成为一种维系社会群体的纽带,在这种情况下,击鼓行为成为人们世代相沿成习的传统。
巫术信仰是一种使社会生活井然有序的组织力量。英国社会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巫术仪式的功能在于它通过反复地向人们灌输那些对于完成重大任务和承担不可推卸的重任,使之内在化价值、思想情感和态度,从而维系了社会的结构。这就是说,巫术不仅能够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且还可以维护社会的集体利益,满足社会制度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于社会生活秩序的组织作用就是巫术信仰的社会整合功能。从此角度思考兰州太平鼓所体现出的巫术信仰,正是一种社会整合功能的投射。
马塞尔·莫斯在《巫术的一般理论 献祭的性质与功能》当中指出:许多民族的巫术信仰都表现出一个共性,即巫术判断是社会舆论的一个主题,是出于压力之下的社会舆论的转化。由此,这种压力下的一系列集体心理现象得到了疏解。这种普遍的需要为整个群体确立了目标。由此可见,巫术信仰中所包含的观念、价值和情感等是社会性的。巫术信仰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为完成社会的共同目标提供行动指南。巫术观念和仪式就是社会的组织体系和活动的组织原则。
巫术是人类创造潜能的一种暗示,在巫术实践中,我们确实读到了人类塑造世界的宏大抱负和创生万物的渴求及欲望。从皋兰县水阜乡兰州太平鼓的形体特征到其表演形式,无不渗透着巫术观念的影子,折射着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渴望。今天巫文化依旧存在,各种风俗便具有原始巫术历变后遗存的性质。在今天科学澄明的时代,许多巫术文化已经失去了其最初的功能意义,然而对于我们理解一些风俗现象却创造了很强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林诺夫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65.
〔2〕〔3〕〔4〕弗雷泽.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1.13,13,65.
〔5〕周易·说卦传[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102.
〔6〕史密斯·麦基.社会心理学[M].台北:艺轩图书出版社,2001.21.
〔7〕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175.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心理因素 影响
现今社会的竞争已经由过去的成本竞争、设备竞争、数量竞争变成了人才竞争,要想在这么一个环境中取得竞争优势,就要把握好、管理好人才。通过对企业员工心理素质、心理因素、心理意识等的研究就能够更加清楚如何为员工提供更合适的发展空间以及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激励员工等一系列的管理细节,在提升了员工的整体素质和素养的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整体形象。
一、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管理心理学
(一)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心理学逐渐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在组织(企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管理心理学日渐为人们所重视,客观上推动了企业管理学与心理学两门科学地交叉,使得研究理论更加丰富,反过来也推动了企业管理中心理学的广泛运用。
(二)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的主体是人,强调了社会管理过程中人作为一个参与体的重要性,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管理心理学注重的是其理论在相关实践活动中的应用,体现在企业管理上,管理心理学不仅可以有助于企业合理配置调配人才,而且还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调动各部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此外,也能增强领导指挥的有效性,总之,管理心理学是管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反映,也是心理学在管理学中的体现,二者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因素
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在对人的个性心理的把握之上的,管理者必须对企业员工的个性心理有一个客观全面公正的了解,才能在此基础之上挖掘潜力、开发动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
(一)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因素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横向因素和纵向因素。横向因素是指员工与周围的同事和环境等相互影响的因素,例如人际关系、交际能力等,而纵向因素通俗点来说就是员工个人的一些心理特征,例如教育背景、价值观、对企业的认知态度等等。在横向因素和纵向因素这两因素体系下,需要着重注意的员工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态度。态度是一种心理反应倾向,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向成分,在此基础上,态度不仅影响着员工的认知和判断,还影响着员工的行为过程以及工作效率。(2)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从总体上的一个认识以及所持有的看法,影响着人的态度和行为,并且对于组织的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这就涉及到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通畅与否。(3)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和信念。它是1977年由心理学家班都拉提出来的,自我效能感影响了一个人的行为选择,并且还直接影响着其从事的工作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4)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情绪智力促进了人们在企业管理中的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也给管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可能的阻碍。(5)动机。动机是由特定需要引起的,激发个体维持活动并且坚持下去实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不属于行为活动,而是行为活动的原因。
(二)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而基于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则是将人力资源管理学与心理学结合到了一起,它的特点就是要将企业宏观的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心理学细微入至的研究方法,运用先进的管理以及心理理论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通过研究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激发潜力,提高心理素质,使得企业这个组织能够在众多优秀的个体的共同努力之下取得更好的业绩。
三、如何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因素
(一)建立有效的员工培训基地
要想拥有优秀的人才,并不是单单通过招聘就能拥有的,而是要在招聘之后进行相应的员工培训,尤其是勘察设计行业,不仅需要专业的技能,而且还需要特定的心理素质要求,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适当聘请心理咨询师来培训企业员工,要根据个体不同的心理素质和兴趣爱好等适宜地进行培训,这样,在引导他们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的同时,也让他们在心理有了一种个体目标与企业目标一致的感觉,也就有了很大的工作动力。培训也不仅是在最初的几个月,而应该结合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分阶段、分对象进行培训,全面建立起随时培训随时工作的培训基地,这主要是培养企业员工端正的态度和与企业文化相切合的价值观。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数据表明,中国企业员工现在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每天会产生5000个职业病人,而企业每天都因此遭受2000万元的损失。有调查显示,99.13%的在职白领受“压力”、“抑郁”、“职业倦怠”等职场心理因素困扰;56.56%的被调查者渴望得到心理咨询,但却从未尝试过;79.54%的职场人士意识到“职业心理健康”影响到工作,因此,在培训的时候还要注意培养员工强硬的心理素质。
(二)结合心理特点制定考核和奖惩制度
员工的考核及奖惩必须与员工的心理特点相结合,关注员工的价值观、工作动机等才能对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及企业的发展起到长期、有效的促进作用。如勘察设计行业的员工多为知识型员工,具有独立性、自主性、讲求团队合作、追求自我实现,而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的研究表明,知识型员工的关注重点为:个体的成长占34%,工作自主性占31%,业务成长占28%,金钱及财富占7%。笔者在多年的绩效考核工作中发现,对于知识型员工,多应采用目标管理,直接考核其工作成果,同时如果考核的结果仅与金钱财富挂钩,产生的刺激、促进作用时效非常的短,而与个人成长以及教育培训方面结合往往能促使员工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极高的工作热情。而对于企业的高管人员因为需要其拥有较强的责任心,能从企业的全局从发,考核可以依据EVA(经济增加值,即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结合目标设置、业绩评估、战略评估、等多方面进行,使高管人员不但从管理者角度也从投资者角度来思考管理问题。
(三)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
激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但是有些企业则不予重视。激励分为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可以从员工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出发,而物质激励则是对员工的奖金和奖品等,通过激励可以进一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并且提升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了团队效能感,但是建立激励制度的前提是要有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即企业文化和内部环境),还要员工本身良好的素养(其对工作的态度和价值观)。
(四)建立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必须把人放在第一位,根据企业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围绕以人为本的中心开展管理。从个体的心理角度来讲,企业文化为个体的工作提供了动力和精神支柱,同时也围绕着个体的心理因素进行了升华,让个体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动力和激情,这才是一个企业文化所应该有的作用。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因素只是一种形象的东西,并不是以一种物质的形式存在,因此也就有了一定的难以捉摸性和难以把握性,但是在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之下,则要尽可能把握企业个体的心理因素,让企业个体在发展自己能力和创造力的基础上,使得自己的目标与企业的大目标相适应,进而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和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白存友.人才流失的心理因素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09
自拍杆流行的背后,是自拍这种行为本身的流行。据牛津大学出版社考证,英文的“自拍”(selfie)一词诞生于2002年,但真正成为一种风尚,还要等到10年之后:在2012―2013年间,“自拍”一词的使用频率足足增长了170倍。正因为如此,牛津出版社将其评选为2013年的年度词汇。
时至今日,每个人的微信朋友圈里总会有那么几个“自拍党”:汽车、餐厅、办公室、咖啡厅,无论进入何种寻常的生活场景,他们都要首先完成一套仪式化的操作。掏出手机,随手自拍,从几张乃至几十张照片中筛选出一张可用的,使用修图App美化处理,配上一句没头没尾的心灵鸡汤或心情感悟,发到朋友圈,然后默默记下谁没有点赞。
女生比男生更自恋吗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自拍党”中女性的比例似乎远高于男性。与日常的观感一致,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女性在各种社交网络上自拍照的平均频率差不多是男性的2倍。由此引出了一个问题:女性为什么更爱发自拍?如果一个人经常发自拍,通常会给人留下自恋的印象。那么,女性的自拍频率更高,是不是因为女生整体上比男生更加自恋?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首先,男性和女性相比谁更自恋这个问题,通过许多相关研究,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整体来讲,男性的自恋程度要比女性略高一些。不过,男性的自恋主要体现在压榨他人、争名夺利等方面,这可能与性别角色分工有关;在虚荣心、自我炫耀方面,两性之间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异。
其次,自恋和发自拍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实际上,近期的一些研究发现,自恋程度对于发自拍频率的预测作用只存在于男性中。换句话说,一个男生如果经常在他的社交网络上发自拍,说明他确实可能比较自恋;而女生无论自恋与否,发自拍的频率都差不多。爱自拍者可能被批“自恋、过分注重外表”,但这类宣扬自我的存在,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我们都有确认并理解在广大的世界中“我是谁”的需求。这是为什么我们会在网上创造出可能反映我们真实生活性格的化身,并用各种“图腾”环绕自己――从墙上的海报、桌上的相片到满柜的纪念品――以连接到我们的内在生命。
女生为什么更爱发自拍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女生更爱发自拍?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可以思考一下,自拍这种行为的本质是什么。一般来讲,能够让人主动发到网上的自拍照,都是经过精心打磨的;我们精心设计光线、角度、背景,再加上修图软件的鬼斧神工,终于营造出了一个美化过的自己,然后把它展示给社交圈内的其他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典型的印象管理行为――操纵我们给别人留下的印象。通过印象管理,可以达到两方面的效果。首先,它提高了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为我们赢得了社会声望。其次,从别人那里得到积极的反馈,比如自拍照下那些真情实意或虚情假意的点赞,也会让我们心情愉悦,从而提升自我评价――夸的人多了,也许你自己都信了。
作为社会性动物,人们天生就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印象管理是一种本能,这方面男女皆同。不过,因为两性所看重的个人特质有所不同,所以在印象管理的具体方式上,两性的偏好也存在着相应的差异。女性之所以更青睐发自拍这种形式,是因为它强化了一种对女性来说特别重要的特质――外貌吸引力。
自拍是女性生存的策略
虽然女权主义者对此可能有话说,但一个令人无奈的事实是,在人类社会中,对于女性来说,外貌一直是一种更加重要的评价标准。例如,在择偶方面,男性经常会把女方的外貌作为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是因为美好的外表意味着年轻和健康,而这些特征与生育能力直接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