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营销服务行业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从来都不缺数据、一向以“高富帅”形象出现的金融行业被认为有足够实力玩转数据。那数据带来的苦和甜、喜与忧是否真如外界所假想?要找到答案,需要与从业者们进行一场坦率的交流。“以前走过弯路,现在意识觉醒,未来需依循章法”,在达成共识后,金融业里有志发挥大数据威力的IT、业务决策者们已经起航。
领悟数据标准
国家开发银行营运中心前处长、中经安信息科技公司现任总经理邱胜利在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建设领域有超过16年的经验,他主持建成了国内第一个银行业务系统。邱胜利承认,在银行业中,对数据的利用存在“调子定得较高,实际使用还有一定差距”的痛处。
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邱胜利感受到的挑战很多:“数据乱象,缺乏数据标准,导致单纯的数据集中意义不大,即使系统建成,数据仍然无法得到有效利用。”
数据应用的瓶颈在于数据采集标准不规范,导致无法互联互通的数据孤岛遍地皆是。为此,国家开发银行特意成立了一个数据标准部门,按照真实的业务格式设定标准,对旧的数据进行移植和清洗,新的数据则搭建数据采集平台,底部打通,各个业务部门统一获取数据。
“一个大型集团的IT主管曾向我诉苦,数据根本没法统一采集。试想,一个规模较大的银行会有上百个业务系统,如果这些系统不统一按照标准采集数据那将多么可怕,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安全性更是空中楼阁。”邱胜利指出,数据清洗和系统的灵活性也很重要。由于行业规则的频繁变动和严格的合规性要求,银行数据系统需要及时调整,“一个有威信的数据平台就像一棵树的主干,新老业务系统就像这棵树上的枝叶,可以不断分杈生长”。
证券行业同样经历过数据标准的阵痛。首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伏劲松感慨道:“以前受带宽和处理能力所限,证券行业采取多种数据描述语言,各显神通,接口互不兼容。”所幸的是,现在这些限制被打破,数据描述语言也因此通用。“目前,所有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都要求用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语言编写,金融行业的数据通用标准基本成型。”
大数据应用的层次感
回顾以结构化数据为主导的数据利用过程,不难发现数据让金融业痛并快乐着。时间的步伐往前走,数据的表象也在发生变化。
正如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首席工程师吴甘沙所形容的,旧认识是“数据是稀缺资源”,这直接导致“数据小农”心态,即拣着测、挑着存、采着样来处理。大数据观是数据没有累赘,应具备全样性和全量性。这种急剧的变化使得大数据的利用更为复杂和艰难。
来自用户的声音表明,金融业各个细分领域对大数据的驾驭能力已现差距——赛迪顾问调查结果显示:银行对于数据的管理、应用、安全方面的需求迫切,现阶段数据起辅作用;保险行业对数据的利用程度较高,由“集约化使用”向“智慧使用”迈进;证券业和期货业数据利用力度不断加大,将从客户服务渗透至业务层面;支付行业困惑于如何使用数据。
在中国民生银行电子银行部北京运营中心总经理马景丽看来,银行追求标准化和规模化的经营模式。这其中,数据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营销和事件营销已不神秘。但“我们应用的数据和事件还局限于内部的存量数据。应用场景比较简单:在数据仓库里定义一些规则,客户有大额支出,或理财产品到期,这些事件都会让资料信息弹出来,我们就跟踪做二次营销;中国人民银行通知超级网银要停两天,我们会通知客户提前处理资金”。
她意识到,这些跟大数据差距甚远,银行业务发展的数据,目前主要基于结构化数据,“我理解的大数据应该是除了财务数据以外,增加客户的行为数据”。领导关注大数据,但对“大数据对业务的支撑效果”不明确,不懂怎么投入,不懂怎么引进技术。“数据仍只是一种辅助工具,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内容。”马景丽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决策人员明确回报,能规避什么风险,也需要教会业务人员如何使用新系统,毕竟在银行业,大家是很愿意投资和应用新技术的。
国内保险行业最早的大数据掘金者之一、德华安顾保险董办主任王洪涛表达了对国内保险行业对大数据集约化使用向前再跨一步的希望:“集约化使用是把客户数据、交易数据和接触数据进行逻辑归并,消除信息孤岛,从而提高业务处理效率,更好地控制风险。在这方面,保险行业内的认识已经比较深刻,都已有所行动。2009年,我在阳光保险集团主持的客户信息基础库建设,建立了跨产寿险的客户统一视图;我现在参与筹建德华安顾人寿保险公司,在系统开始搭建时就做到数据的集中。”
下一个阶段是智慧地用,这意味着“利用数据挖掘,发现保险行业内的新知识,从而将保险行业的数据坟墓转变为金矿,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在这方面,保险行业仍然处于开拓期。”
王洪涛介绍,国际上,保险行业的大数据智慧应用集中于以下方面:客户细分、人甄选、营销响应、交叉销售和二次销售、欺诈监测、流失预警、客户挽留等。在国内保险行业,他已主持了一些保险大数据智慧应用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客户细分、人甄选、交叉销售、客户体验等方面。他从2010年开始,在阳光保险集团主持建成了数据挖掘系统,这在保险行业是创先河的,并开展了许多保险大数据智慧应用的项目,培养出了国内保险行业的第一批数据挖掘师。他希望自己的成功经验可以在同行业内复制和推广。
银河证券信息中心主任技术总监唐沛来刚刚从华尔街归来,通过实地考察,他感受到了国内外证券行业在大数据应用上的差距。
“国内证券行业的大数据应用目前更多地针对结构化数据,主要应用于客户服务,比如我们根据客户的买卖信息来分析他的投资偏好,从而推送不同的投资建议。而国外对冲基金的量化交易已经充分将数据利用起来。”唐沛来详细介绍了量化交易是如何将数据与交易指令的生成和执行紧密关联起来的——量化交易把注意力从大势的涨跌上移开,将某只股票近十年的行情数据调出来,结合最新的财务报表,当下的新闻事件、政策这些包含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信息,进行计算,并根据预先设定好的数学模型判断是买入还是卖出。
“由于外界数据的波动性,量化交易需要随时抓取最新数据,数据模型会根据交易状况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唐沛来认为国外量化交易已经实现了大数据对业务的驱动,“数据模型的准确性和速度都至关重要。为了追求3ms的数据传输时间的改进,有对冲基金专门在纽约和芝加哥之间架起了微波卫星。谁先完成数据的处理过程,谁就占有先机。”
唐沛来表示,银河证券也在尝试深化大数据的应用,“以发送给股民的预测报告为例,我们会使用更多的数据来支持该报告,不光是行情数据、财务报表数据,还有从社交媒体,如QQ、微信那里获取并经过处理的数据,分析大众的情绪,获悉哪些词代表正面,支持上涨,哪些词代表消极”。
至于以散户为主且风险较大的期货行业,数据的利用更直接地表现为CRM和个性化服务。“期货公司会建立客户服务中心,进行客户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对客户进行分类,并确定新开发客户的目标,还会根据现有客户的盈利率进行分析,为客户提供不同的投资服务。”中国期货业协会信息部主任刘铁斌指出,目前国内期货业利用数据在客户开发方面的力度较大,但后续的客户服务没有跟上。
在业务层面,刘铁斌认为,客户数据对业务的推进,以及量化和高频交易在期货市场的应用都将是大数据价值在期货行业的重要体现。
第三方支付是金融业的新兴势力。来自快钱支付和拉卡拉支付的业务人员表达了希望将自有的大数据与实际业务结合起来的愿望:“支付公司拥有真实的海量交易数据,完全可以在将数据清洗后,为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参考,比如根据企业的进出账,进行信用评级,作为发放贷款的依据。根据个人的消费活跃度,推荐理财服务等。”但支付行业对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还没有形成系统认识,商业模式也没有明确,“我们会给用过拉卡拉终端的客户打电话或者发短信,介绍促销活动,或者给商家打电话,联合开展促销活动,以促进刷卡量,而拉卡拉的收益就是手续费。这是一种低层次的数据应用,我们希望能找到更聪明地应用数据的方法。此外,我们还头疼于哪些数据是有效的,如何将这些有效数据过滤出来”。
平台上的双赢
“从使用方的角度来说,大数据的集中、清洗、管理,尤其是如何通过分析与业务结合起来,是我们对大数据的迫切需求。”刘铁斌代表应用方将用户需求摆了出来。这些需求明确指向“技术厂商应深刻理解大数据的内涵,提供具有说服力的整体解决方案”。
作为一家端到端大数据解决方案的提供商,英特尔从两个层面理解大数据:一个是广义层面的,一个是狭义层面的。“从广义层面来讲,大数据是一个通过数据驱动业务发展的理念,比传统的BI更加强化这种理念。对企业来讲就是开源节流,开源指的是怎么用数据创建新的业务,获得更多的收入,节流指的是怎样管理好企业内部的运营流程,节约成本。金融业属于服务行业,在服务行业里面最关键的是大数据的价值杠杆,即怎么样去做好客户的精细化管理和精细化刻画。”英特尔数据中心软件部大数据产品技术顾问黎超阐述了英特尔心目中的大数据涵义,“从狭义层面来讲,大数据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它的复兴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获取收集数据的成本大幅降低,二是企业深刻认识到数据是一种资产,以前在数据清洗的过程中,限于持有成本,对数据的属性有所取舍,但新形势下的新挖掘和分析可能会需要那些被舍去的属性。长期保留原始数据格式的重要性已得到公认,因为一旦有新的业务需求,可以利用原始数据再次进行数据加工和数据分析。”
大数据的意义和它的关键属性直接对数据平台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特尔将这些挑战进行总结,以期为行业发展提供借鉴。
“第一个是数据持有成本,这主要是硬件成本。就算是金融行业这样的资金大户,在遭遇PB级数据量所需的数亿元投资时,仍会‘一身冷汗’,因此要坚持大数据的持有成本可控,尤其是低价值密度数据持有成本要可控。”黎超指出,企业运营数据,价值密度相对较高,但伴随着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造,越来越多的企业导入来自互联网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大部分属于低价值密度的数据,单看某一个网页或者单看用户某一次点击行为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把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分析才有结果,此时就应该在尽可能满足分析的前提条件下,尽量去降低硬件成本。
第二个是软件成本。“很多企业感叹,我们被软件厂商绑架了,因为要不停地进行巨额的软件投资以跟上新技术的发展步伐。从互联网行业的成功范例来看,可推广的模式是开源与商业化相结合。”黎超表示,开放可以让用户能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商业化则能引入竞争,在开放与商业化结合的平台上,新技术的发展会让用户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实现双赢。
第三个是系统必须在最初就具备弹性。大数据的增长速度之快,使得企业无法在部署之初就做好宏大的规划,也无法一次性投入巨大的建设成本。“用与时俱进、按需分配来形容系统的不断扩容很合适,大数据系统的建设与数据的增长匹配,成比例发展,这是大数据与云计算结合的体现。”
第四个是统一不同来源数据的物理存放和数据的再加工。前者是为了方便数据的读取,形成对数据的完整视图。后者指的是业务发展要求不停地把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重新组合,生成新的数据模型,来反映经营状态,指导经营需求,这就意味着大数据平台要能够把异构的数据统一,长期存放在一起。
英特尔所提供的解决方案体现了其对大数据平台挑战的深刻理解。“英特尔在企业应用大数据应用的角色上,对自己的定位是企业大数据端到端的软硬件基础平台层的供应商。传统意义上,英特尔是芯片厂商,主要提供硬件。英特尔逐渐发现一个问题,单单提供硬件离客户太远,很多情况下解决不了用户的实际需求,因此英特尔调整了自己的思路和做法——建立生态体系,靠近用户,提供软件平台。英特尔发行版Hadoop软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结合了商业化技术和开源技术,足以支撑企业的大数据应用。” 黎超强调在英特尔为大数据提供的强大硬件支撑,如芯片、服务器、存储和网络之外,英特尔的软实力也崭露头角。
找到好的数据工程师
赛迪顾问指出,如果利用得当,大数据可在加强风险管控、精细化管理、业务创新等业务转型中起到重要作用。首先,大数据能够加强风险的可审性和管理力度,支持业务的精细化管理。其次,大数据支持服务创新,能够更好地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理念,通过分析客户消费行为模式,提高客户转化率,开发出不同的产品以满足不同客户的市场需求,实现差异化竞争。
“大数据应用的最终决定因素是人,数据科学家的重要性浮出水面,其价值在于在标准层面理解所在行业的业务和具备一定的IT技能,利用好大数据工具。”黎超表示,大家对数据科学家这个角色的期望较高。
“数据工程师所要求的职业技能,计算机技能逃不掉,第二个是统计分析,第三个是机器学习。大数据模型中的发散分析超越了统计专业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必须由数据工程师来完成。”伏劲松对金融行业的数据工程师求贤若渴,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欧美国家数据工程师人才缺口很大,中国这方面的人才储备充足,但实际应用少,没有用好这些人才。
[关键词]人力资本;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已结束人世5年的过渡保护期,服务业的竞争内涵必将发生实质性变化,银行、保险、电信、咨询等服务业将面对更为开放的国际环境。在这种形势下,能否用人力资本带动我国服务业结构优化与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是一个值得我们进行深度思考和前瞻性分析的时代课题。
一、人力资本对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作用
(一)人力资本的生产功能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人力资本之所以与服务贸易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关键是在服务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本具有特殊的生产功能,包括要素功能和效率功能。人力资本的要素功能是指在服务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或投入要素。由于现代服务经济依托于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产业,人力资本作为要素投入生产显得尤为重要;人力资本的效率功能则主要是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和溢出效应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加可以提高自身劳动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并使其他生产要素边际产出迅速增加,形成规模报酬递增,使得服务生产的可能性边界迅速向外扩张。在投入服务经济领域中的诸多要素中,资金、自然资源、非熟练劳动力的数量退居次要地位,人力资本则上升为第一生产要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保持和发展。
(二)人力资本的市场支持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基于“钻石模型”,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内市场需求越高级、越成熟,消费者对产品越苛求,越会刺激企业改进经营方式,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方式创新,形成规模经济,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于服务经济而言,一国充足的市场需求与多样化的消费偏好对于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人力资本与收入存在高度相关性,一国人力资本越丰富、科技水平越高,其国民的收入水平也相对越高。随着收入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需求结构和消费偏好也会发生层次性变化,当人力资本极其匮乏,收入水平极低时,人们以食物、服装和住房等物质的生理需求为主,几乎没有服务需求;当人力资本投入增加,收入水平提高,人们的需求层次随之升级,服务消费需求比重明显加大,必然对服务的质量、特征、个性化等提出更高要求。由此可见,服务消费的多样化和需求层次的升级成为服务贸易扩大和贸易增长方式的推动力,高层次的人力资本则是形成这种推动力的“加速器”。
(三)人力资本促进服务业跨国公司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由于服务业本身的独特性,人力资本含量较高的服务业跨国公司多采用水平一体化的FDI模式,倾向于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规模相当的国家建立自己的生产和营销体系,就地生产,就地供应。从表面上看,这种投资行为在一定程度替代国际贸易,但如果结合产品差异性和消费者偏好来研究,则会发现跨国公司的水平一体化投资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源泉。这种由服务跨国经营所产生的产业内贸易的增加无论对母国还是东道国的贸易竞争力都具有促进作用。对母国来说,服务业跨国公司在总部和海外设立相同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得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降低服务产品平均成本,促进母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高。而对东道国而言,服务业跨国公司的进入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全新的营销方式以及现代的管理理念等,从而促进东道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提升对外竞争力。
二、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现状与人力资本释因
(一)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现状
改革开放近3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及开放度的提高,我国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呈现迅猛增长态势。《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928亿美元,增长22%,其中,出口920亿美元,增长24%,进口1008亿美元,增长20%。中国服务出口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8位,进口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7位。但无论从总量、市场占有率还是贸易结构上,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尚处于低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仍有较大差距。
1.服务贸易滞后于货物贸易,且存在大量逆差。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2006年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为12.2万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额2.71万亿元美元,两者比例为4.5:1;而我国的货物贸易出口额和服务贸易出口额分别是9697亿美元和920亿美元,两者比例接近为10.5:1,这说明我国服务贸易严重滞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
与货物贸易顺差形成鲜明对比的还有我国服务贸易存在大量逆差。2006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为2177.5亿美元,同比增长62%。而服务贸易逆差为88亿美元,同比下降6%,虽然开始出现上升趋势,但服务贸易的逆差与货物的顺差相比,二者的差距仍然较大。服务贸易逆差长期存在,说明了我国服务出口能力相对较弱以及进出口具有不平衡性。
2.国际市场占有率偏低。国际市场占有率是衡量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2006年货物贸易出口额为9697亿美元,占世界比重8.2%,但服务贸易出口额920亿美元,国际市场占有率很低,仅为3.4%。从图1可以看出,1985-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国际占有率稳中有升,但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说明我国服务贸易整体水平相对落后。
3.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失衡。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中,仍以传统服务为主,新兴服务占比重较小。从图2看出,2006年,我国运输、旅游及其它商业服务出口额占服务贸易出口额的比重分别为22.8%、36.9%和21.4%,三者合计达81.1%。而金融、保险、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项目仅占总出口额的12.84%。可见,在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传统服务部门居于主体地位,而一些人力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服务出口占比偏低。这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各部门发展失衡,贸易结构亟待升级调整。
4.整体竞争力偏弱,各部门竞争力差异明显。从下表看出,2000-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优势指数在波动中有所改善,从2000年的TC指数为-0.084升至2006年的-0.046。尽管最近几年我国服务贸易得到快速发展,但总体竞争力不强,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欧盟的TC指数一直保持在0.8左右,而美国的TC指数从8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上升趋势,目前为0.2左右。
从我国各服务部门看,服务贸易竞争力差异十分明显。综观最近2000-2006年数据,只有旅游(资源密集型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的TC指数为正值,说明这
两部门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而建筑服务TC指数由2000年的-0.25转为2002年的0.13,表明我国充分利用劳动力成本低、数量丰裕的特点,加快建筑工程承包走向海外市场,保持并发展建筑服务国际竞争力。金融服务TC指数则从2000年的-0.11急剧降至2006年的-0.719,竞争劣势明显,运输、保险、咨询、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部门的TC指数皆为负值,说明我国在这些部门的服务贸易缺乏足够竞争力。另外,需引起关注的是我国运输服务贸易,一般而言,运输服务与货物贸易之间关系密切,货物贸易的发展可以带动运输服务的发展,但我国运输服务却在货物贸易连年顺差的情况下,贸易竞争指数长期处于负值。
(二)人力资本释因
1.从劳动力价格成本和资源禀赋来看,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服务行业仍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如果从劳动力资源总量来看,我国拥有世界最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队伍,低端劳动力的竞争优势仍然很强。中国新增劳动力就业从1998年起进入高峰期,并持续到2006年。据《2005年中国就业报告》预测,2016年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10.1亿人,2020年仍维持在10亿人左右,中国人口红利将持续20年左右。由于人口红利的存在,劳动力数量和价格具有明显的优势,这种主要依靠劳动力投入的增长方式足以支撑我国工程建筑和对外劳务输出等传统服务贸易的高速增长。然而,一旦随着人口结构和劳动力成本的变化,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传统贸易增长方式赖以作用的条件就发生了变化。因此,贸易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生产率提高的转变迫在眉睫。
2.微观经济主体注重短期经济利益,过分倚重于低价劳动力成本竞争,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就目前而言,我国很多服务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技术专利、营销渠道,在国际服务竞争中只能依靠价格竞争。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均专利拥有量是韩国的34%,美国的1%;而企业的R&D人才,按每万名劳动力中R&D人员比较,我国企业只是日本、德国的1/10。我国专业化人力资本总量严重不足,水平偏低,成为制约我国服务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在由国际分工而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笑脸曲线”(u型线)上,发达国家分别处于曲线的两个上端,拥有高附加值的R&D、核心技术以及价值高的营销、售后服务,我国则处于“笑脸”的下巴端――只拥有低附加值的组装加工。长期以来,R&D能力不足与低水平人力资本造成了我国在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这两项服务品在国际市场上年年逆差,呈现出巨大的竞争劣势,从上表看出,我国在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项目年年逆差,其TC指数从2000年的-0.88直线下降到2006年的-0.940,接近于临界值-1,表明我国在R&D和自主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3.低水平就业膨胀与高水平就业不织并存,客观反映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低层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与服务业的不断发展,服务部门就业人数逐渐增加。但囿于自身低水平的人力资本,大量低端劳动力就业取向拥挤于传统服务部门,造成低端劳动力就业过度膨胀。透过我国服务业内部就业结构可知,2002年,就业比重最高的是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和其他行业,两者相加高达61.8%;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仅占11.5%,而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代表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金融保险、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就业比重明显偏低,前者仅为1.87%,后者不足1%。由于缺乏专业化人力资本,服务产品中知识、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直接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能力。而反观一些发达国家,尽管其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但基于高劳动生产率,专门从事高附加值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维持较强的服务竞争力。从EE值看,2004年美国几乎是中国的2倍,意味着美国的服务业就业人数每增加一人,所引起的服务出口收入增长幅度是中国的2倍。显然,我国服务就业的出口收入效应远远落后于美国。
4.由于缺乏人力资本支撑,国内需求结构的变迁对我国服务贸易积极影响尚未到转折点。2006年,我国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降至0.36和0.43。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居民脱离了追求简单物质满足的层次,而对健康、舒适、便捷等情感元素的服务更加关注,由此消费需求发生变化,这对于提高我国服务经济竞争力是一大契机。但现阶段,国内需求结构的变迁对我国服务贸易的积极影响尚未到转折点。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缺乏人力资本支持,专业化分工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较低以及服务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使得国内服务:业难以向社会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服务;另一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消费者面临更多的消费选择,面对更多物美价廉且注重消费差异化、个性化的国际服务产品,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和收入水平的国内消费群体在国内产品和国外产品的消费结构不可避免会发生变化,最终造成我国服务出口与进口之间“此消彼长”的局面,导致服务贸易逆差恶化。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创业意愿 激励因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I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82
Abstract Entrepreneurship is a hot topic of social concer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er training technical talents needed social miss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n integral part of employment education and occupation planning, the investigation of Huaian V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es Based on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obstacle factor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e venture, then put forward the effective incentive measures.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incentive factors
意愿是人们为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而付出的努力程度的衡量指标。某个人的意愿是否强烈,会直接体现为他实施某种具体行为的可能性的大小。创业意愿是表征一个人所拥有的创业倾向强弱的衡量指标。大学生创业意愿,指的是影响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动力的意识倾向。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强弱受到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因素,也有自身因素。
为了能够深入地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的激励因素,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激励措施,本文在对淮安高教园区3所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相关的研究。
1 研究动机
就业是全社会关注的民生工程,就业状况直接体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在新的历史时期,创业是新形式的就业,也是就业的更高层次,鼓励大学生创业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举措。教育部要求各级各类高校应建立起弹性学制,要允许高等学校在校生开展休学创业,各高等学校应全面推进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大学生创业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
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大学生的创业率和成功率都很低,这较低的创业率与很高的创业呼声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这就促使我们必须潜心研究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的意愿到底是怎样的;深入研究大学生创业意愿激发过程中起阻碍作用和激励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剖析原因、寻找对策,探索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的有效的激励措施,从而能够提高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针对性,更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创业行为。
2 调研过程
本次调查研究的时间安排在5月份的中下旬,选择此时调查的原因在于,因为每年的六月份是毕业季,而五月份是应届毕业生结束毕业顶岗实习,进入毕业论文答辩阶段,高职大学生在经过前期顶岗实习经历后,对于工作的内涵会有更深的理解与感悟,在即将取得毕业资格正式开始职业生涯之际,会再一次地深入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问题,一部分同学的创业意愿此时更容易凸显。调查的地点选择在淮安高教园区内,主要是因为高教园区集中了不同类别的各类高校的学生5万余人,人员相对集中,专业门类多样,代表性强。
调查问卷从两个维度设计问题,维度一是学生基本情况,有8个方面因子,包含年龄、性别、父母职业、专业学科、成长环境、是否独生、创业教育、创业竞赛;维度二为学生创业意愿,有4个方面的调查因子,包含主观追求、环境因素、客观要素、意愿强度。其中主观追求方面通过五个测试元素测量,包括自我挑战、成就追求、社会认可、财富积累、社会贡献;环境因素方面通过三个测试元素测量,包括知识技能、氛围环境、政策环境。调查的学科门类覆盖理工、经管、人文、艺术等。分析方法采用SPSS19.0分析平台进行分析。
整个调查共发放问卷980份,收回问卷892份,剔除不规范的问卷后,实际的有效问卷为886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0.40% 。从收回的调查统计样本来看,学生的来源情况:城市学生占比仅为23.95%,农村学生占比为76.05%;性别比例:男生占44.86%,女生占55.14% 。结果分析表明:样本的平均创业意愿得分较低,仅为21.7分,大多数学生处在0-25分的无创业意愿或弱创业意愿部分,只有3.9%的学生处在75-100分的高创业意愿。创业相关度结果显示:环境因素与创业意愿关联度最高,客观要素的关联度次之,主观追求与创业意愿的关联度最小。
3 意愿激励
调查过程表明,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不够强烈有其必然的根源,其中有相当多的学生对创业的认识比较肤浅,对创业的政策、规定则知之甚少。问及在校学习期间参加过什么样的创业训练项目时,很多学生都表示,在学校都或多或少地参加了一些训练项目,但是这些项目都是仿真性的,与走出校园实际创业还是有不同的。这充分反映了他们在自信心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为了有效地实施创业意愿的激励,需要根据调查情况首先梳理出阻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的基本因素。
(1)创业政策知之甚少。为解决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各地出台了许多与创业相关的政策规定。国务院出台过《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指导意见》。教育部等六部委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组织实施了“创业引领计划”。推出过《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以及税费减免等一系列政策。然而,大学生对这些创业扶持政策知晓率不高,政策扶持力度明显不足,受益率明显较低。优惠政策落实不好。其原因就是:政策宣传不到位、落实过程打折扣。
(2)资金筹措困难较多。创业过程是高风险、高难度的过程。大学生创办企业,要面临着工商、税务、保险、融资、市场等多方面的问题。如果创业扶持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的话,那么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在创业问题上面临的困难就会很多,经验的欠缺、资本的不足都将使他们难获成功。当前,尽管各级政府在资金支持方面都做了不少努力,然而不难发现,这些实施的扶持政策一般都是单项性政策,扶持的力度明显不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很多都是资金问题。麦可思调查报告也显示,资金获取困难是大学生创业道路上的一道坎儿。
(3)创业技术有所欠缺。创业技术不是某一单项技术,而是综合利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运用创业技巧实施创业活动的技术综合,通过调查发现,近七成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创业的软肋是信息和知识、技能等技术层面的内容,希望学校能更多地开设实用的创业课程,教会学生捕捉商业机会、撰写商业计划书和学会企业经营等方面的相关技术。而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选择实施的创业项目大多科技含量不高,专业关联度低,而且很多都是涉及服务行业,主要依靠的是营销手段,这类项目在行业竞争中大学生并不占有优势,所以成功率得不到保障。
(4)创业文化理解不透。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不够强烈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跟当前的创业文化环境有关,因为环境是创业意愿的孕育土壤,事实上创业文化不够浓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业价值观在大学中缺乏相应的熏陶,这种现状就要求大学教育阶段对创业文化环境要加以营造,对学生的创业价值观进行重树。调查发现,有 78%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创业的概念,往往将创业当作一种糊口的工作;只有 4.9%的大学生才是考虑到事业的发展层面,追求创造价值。 因此,大学生的创业是缺少文化底蕴的。
此外,家庭背景以及家庭氛围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调查显示,近9成的受访者都表示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可能影响到个人的创业素质;也可能影响到创业道路的选定。调查得知,在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中,家庭完全支持的支持率仅为1成左右。其根源在于很多家庭对创业成功观的认同度是比较低的。
针对高职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众多的阻碍因素状况,要实施科学有效的激励,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克服各种消极因素、调动积极因素,有的放矢,方能见效。针对政策了解不多、家人支持不够的问题,要通过大角度、多维度的创业政策宣传来加以促进,在宣传的过程中,还要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对于创业技术的不足和创业文化的不清,要通过学校专业化、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过程实施来加以改进,实施的过程,要从师资建设、教学改革、硬件建设等方面加以体现。资金的不足,则要通过政府政策机会的捕捉、特别是技术技巧的运用来加以抵充,只要运用得当完全可以弥补在校大学生的这一短板。在此,重点探讨一下创业政策的宣传和创业教育的实施方面的内容。
(1)加大创业政策宣传。经过学校的创业教育,多数的高职大学生对创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在主观上持肯定和可接受的态度,然而鉴于大学生政策知晓率低的现实情况。我们要通过各种媒介,广泛宣传出台的各种创业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减免、工商优惠、贴息贷款、免收规费等;宣传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大学生中的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宣传在逆境中成长、曲折中前行的优秀创业人物事迹等。用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去吸引学生,用身边的事例去启发学生,用榜样的力量召唤他们,借以触发他们创新创业的神经。
(2)加大业教育投入。创业教育是需要进行实践训练的,实践训练则要有相应的硬软件条件作为支撑。这就要求学校加大投入,在政策上、资金上、精力上等诸多方面,要主动对接和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参加创业实践和创业竞赛,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学校还可通过学分奖励或评奖评优方面的激励政策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同时还要更多地开展创业培训,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免费提供相关培训和服务支持,条件允许时要在校内建立创业园区,为大学生创业培植土壤等。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训练有素的师资队伍是良好教学质量的坚强保证,创业类课程教学因具有时代性强、方法灵活、经验因素较多等特征,所以目前高职院校一般都不具备成熟的师资队伍,事实上,很多院校创业类课程的教师都是以辅导员兼任居多,辅导员的特点是专业化程度不高,他们通常也不具备职业指导和创业指导相应的职业资格,创业实践有所欠缺,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就成为创业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软肋。故而我们必须做到:①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定期派遣教师参加相关职业资格培训;②拓宽师资的范畴,跨专业组建师资队伍,邀请行业专家兼做师资,吸收有创业经验和创业热情高的家长聘为师资,构建专兼结合、滚动更新的教师团队,增强创业教育的实效性;③组建专门机构,联系专业,整合资源,积极指导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和学生创业大赛,以增强自身的实践指导能力。
(4)加强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在教材建设,要组织编写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材,教材的内容应该覆盖创业内涵、创业文化、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还要大量列举学生成功创业的实例,以及一些初次创业失败后仍坚持不懈最终取得成功的实例,让学生既能够树立信心,又能够提高抗挫能力,坚定信心义无反顾地开展创业活动。此外在教学环节上也要进行合理设计,加强实践指导,形式多样地开展创业知识教学。
4 结论与建议
高职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技能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以及自身的经验经历等,对其创业意愿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家庭的创业经历和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也很显著。而学校的创业教育则会对大学生提升创业兴趣,熟悉创业政策、强化创业知识起到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
在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是一支不可小觑的生力军,有效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意义重大,不过在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激发过程要注意针对学生的现状,客观分析学生身上存在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实施相应的激励政策,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激励效果。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激励因素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SJD713)
参考文献
[1] 张阳.创业环境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2] 吴启运、张红.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
[3] 唐仁生等.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4] 王颖.大学生创业意愿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