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销售人才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高校人才培养 协调性
近些年来,北京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其发展不仅速度快而且速率高。其中,人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人才的需求更是极为迫切。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会议就曾提出北京将制定高端文化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优惠政策。然而,高校对专门人才的培养却稍显迟缓,同时后劲不足。长此以往,将给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进而为经济增长带来不少牵绊。因此,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协调性进行研究,即:如何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高校对此类人才的培养相互协调,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1 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1.1 文化创意产业定义
文化创意产业(以下简称“文创业”)的概念起源于西方,不少学者对此做过界定。其中,我国著名学者金元浦教授认为文创业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以消费时代人们的文化、精神、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的媒介方式为主导的新产业发展模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文化和经济全面结合,以创新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为根本,贯穿生产、流通、消费等产业发展全过程的一种跨国、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重组或重建的新型产业集群,从而满足大众文化、娱乐、精神、心理等方面的需求。
1.2 首都文创业发展现状
北京市于2005年提出发展文创业,并将其分为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其他辅助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文化商务服务)等9大类。截至目前,北京市从事文创业的企业数量已超过5万个,规模以上的企业有7 300多家,就业人数超过100万,资产总额超过1.5万亿元,营业收入在5 000亿元以上。2011年产业增加值达到1 989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0%。可以说,北京市的文创业发展在全国已处于领先地位,甚至超过服务业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
2 首都文创业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不协调
纵然首都文创业蓬勃发展,仍面临很严峻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专业人才的缺乏。目前,北京很多院校,包括本科和专科层次,开设了美术、广告、影视、艺术等与文创业相关的专业,基本涵盖了所有涉及的文创业相关专业,且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大高校亦十分重视师资的整合。虽然目前看来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并非科班出身,是从相关专业转过来的,但其学术背景、教学经验等都无可置疑。各高校还加紧实训设施的配备与实习实践基地的建置。尽管如此,二者之间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其不协调表现如下。
2.1 人才供求数量不协调
2012年北京市文创业从业人员人数达到140万,只占全市从业人员的1%,而纽约为12%。可见,北京的创意人才占全市总从业人员的比例仍然较低,总量不足矛盾依然突出。除此之外,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北京将成为文艺演出、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动漫和网游、文化会展和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以动漫产业为例。动漫产业每年需要10~15万人,可当前从业人员仅1万左右。相差悬殊。以此类推,保守估计,北京要发展这些重点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都分别为10万,而实际从业人员和高校相关专业每年毕业生数量均达不到这个数字(除出版发行业现从业人员数量基本达到外)。随着这些产业的日益壮大,这个缺口还会不断加大(见表1)。
2.2 人才供求类型不协调
文创业领域需要多方面人才,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将文创业人才分为7类(如图1所示)。
文创业是文化知识与经济发展加高新技术紧密结合的产业。从业人员应具备T型知识结构。其顶部“―”代表丰富的社科文化知识,其下部“”代表较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我国文创业存在复合型管理人才少、新兴行业专业人才少、内容创意型人才少的局面。北京的情况亦不例外。从业人员往往表现出要么有内容知识但不懂技术,要么懂技术却缺乏内容知识。由此可见,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对接不上。
2.3 人才供求质量不协调
人才供求质量主要体现在从业人员的软件素质上,即创意才能。上海文创业协会会长、著名经济学家厉无畏教授指出,创意才能是创意人才必备的首要素质,是在获得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基础上突破已有模式的独创思维和能力。创意才能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包括深厚的文化底蕴、T型的知识结构、较高的技术素质,强烈的创新意识等。由于我国文创业刚刚起步,创意理念始被重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对创新能力的关注,培养的毕业生往往按照学校书本所教内容刻板“创意”的痕迹比较重,尤其是在实践操作层面,灵活处理能力欠缺,因而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普遍被企业抱怨为“没有创意”。
3 对策与建议
3.1 设立专门机构,牵引高校发展
鉴于上述问题,笔者建议在政府、企业和高校层面分别设立专门机构,由专人负责三者之间有关事宜的接待、解答、协助办理与合作等工作,形成联动机制,为各方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例如,高校在进行文创业相关课题研究时,经常需要到企业或聚集区调研,收集相关资料开展实证研究,要求企业或集聚区在不涉及保密内容的前提下给予有力配合,不致出现主管文创业的政府部门与企业管理人员互相推诿的情况。由于我国文创业起步晚、起点低,三方都未建立起彼此间可以对话的专门机构。尽管政校企各方都希望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但在实操层面却存在无门进入、无人专管、无路沟通的尴尬局面。可以说,高校的运行机制与文创业发展之间无论在内容模式、目标方向还是思维方式上都存在着脱节的现象。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也急切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的牵引。而这首先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才能有所保障。
3.2 继续体制改革,适度规模扩张
我国当前的教育以应试为主导,不太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头脑中会形成很多的条条框框,高学历、低创意的表现比比皆是。同济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林嘉杨曾说过中国虽已进入创新时代,但教育还停留在知识教育时代。我们天天讲艺术、讲创新,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却做不到,因为考试方法和内容已经决定了生源的基本素质。例如:考试考石膏像、人物头像等。这是一种模仿性的考试方法。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怎么能产生创新人才?许多院校缺乏能够紧跟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在很多方面明显反映出对创意人才培养理解上的偏差。笔者认为,应积极变革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式与手段,建立创意学学科体系,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力量以及教学实践等多方面提出配套措施,把知识熏陶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课堂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国内办学与国际访问相结合,通过多渠道、多层面、多平台提高人才的创意能力。同时,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根据北京市提出的重点发展相关产业的要求,在招生数量、范围等方面适度扩张。水涨才能船高,扩大基数也是万万不可忽视的。
3.3 资源合理分配,确保资金到位
截至目前,北京市将大部分资源和资金投入到文创业集聚区等企业层面的硬件设施和内外环境建设上,而在关乎文创业的关键要素―人才培养方面则分配不足,多数项目几乎没有关于人才培养等软件建设的详细规划与说明,或者说对人才培养部分的投入远没有前者多,除了招生计划内的正常拨款外,对于创意人才的培养似乎没有“特殊待遇”。随着北京文创业的蓬勃发展,政府方面应制定有关政策,如:给予高等教育创意人才培养、校企重大项目合作、政企校开展重大活动专项经费,设立文创业人才培养引导基金等。高等院校在为首都文创业发展乃至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过程中,应处于科研与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有关部门要有宏观上的指导和规范,确保资源合理分配、资金使用到位。
3.4 创新教育职能,直接服务发展
长期以来,国内大部分高校的主要任务是独立开展科研和人才培养,缺乏对直接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功能的认识,更没有形成一套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北京高校也是如此。在支持经济建设方面,大多通过培养创意人才来间接实现,比较缺乏直接服务首都文创业发展的创新思路。此外,对创新体系的投入与扶持也较为薄弱,激发师生参与创新研究的奖励机制与管理制度尚不完善。这样,导致各高校不能依据首都经济的发展脉搏及时地对科研、教学和学生工作进行调整,使高校科研成果不能又好又快地应用于产业发展,当然也就难以实现高校与地方的良性互动。因此,笔者以为,在树立起服务于首都文创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意识的基础上,在政企校都成立联动机构的条件下,三方多进行沟通、多开展对话,将产业需求直接反馈给一线教研人员,使高校创意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直接挂钩、紧密结合。
3.5 提供开放平台,加强多向合作
为培育创意人才,各方要提供开放平台,建立政府、企业和高校文创业人才的多向交流制度,进行产官学合作及人才培训,实现资源共享。高校要紧盯首都文创业的发展前沿,将文化产业教育与新兴就业岗位结合,定期邀请创意产业一线从业人员来学校承担课程教学。同时,根据创意人才知识结构特点、专业特点、行业特点,有计划性地增加实践类课程,配建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发展设施,或进行创意开发、实验、创作与展演,提供就业导向的教育训练,使优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与此同时,产业界在关心自身企业营运之际,也应观察现在及未来国家人才培育的方向,并主动提出未来人才需求的建议,如:提供专业人力职能标准。产业需要怎样的人才,只有产业最为清楚,敦促产业界或产业组织进行职能分析,与高校合作制订能力指标,作为文创人才的评选与培训标准。另外,高校与文化创意企业联合建设文创业人才培养基地,成立一些创意工作室,由学生自己运营和管理,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更多参与相关实践的机会。同时,鼓励高校和小型文化企业对接,做一些针对市场的创意设计。在此基础上,共同开展有意义的科研工作。既促进学生专业与个人成长,又推动文创业与人才培养协调发展。
4 结束语
文创业是智慧产业,其核心竞争力是创意人才。人才可谓是文创业的第一推动力。因此,创意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今国家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整体来讲,文创业的发展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应是一个体系内的事。首都文创业不可能一味地自求发展,以至于形成现有人才与后备人才脱节的局面。它要同时兼顾高校对人才的培养。而高校对创意人才的培养也要跟上首都文创业发展的步伐,并建立起良性的互动机制。这样,文创业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进而拉动城市和国家经济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2] 向勇.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3] 陈冬.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北京社会科学,2008(1):8-15.
[4] 姜玮,何敏芝.艺术类高职教育服务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长效机制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46-48.
[5] 姜文学.创意产业与创意人才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76-80.
[6] 金元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梯与三种模式[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24.
[7] 梁露.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7):92-93.
[8] 姚伟钧.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创新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14-16.
[9] 教育部.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阳光高考网[EB/OL].http://.cn/.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自从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尤其是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观,全区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也日趋合理,所有这些都对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广西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为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吹响了前进的号角。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非常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率先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初步形成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大力发展,全区在校生人数达到80.95万人,基础建设取得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职教攻坚期间,各级政府对南宁一职校的建设投入达2亿余元,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学校在办学规模、办学特色、办学活力、服务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就目前的情况,我校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加强。二是专业课程亟待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三是“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有待加强。因此,切实把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机遇和时代特征,从实际出发,从问题入手,加强校企合作,坚持质量立校,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共同发展和国际化发展之路,成为我校今后发展的重大目标。
去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征程。《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别强调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自治区政府颁布了《广西教育规划纲要》,对于学校的发展来说,《广西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给全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让学校在未来十年的发展中有政策可依,有政策可循,也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广西教育规划纲要》提到“强化基础能力建设。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加强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建成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和优质特色学校”,“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项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政策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校企双方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育教学、实习实训、招生就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合作”,“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深入推进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在这样良好的大背景之下,加强校企合作,做强做大职业教育早已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
目前,我校已被列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示范校建设单位之一。在今后的改革发展中,我校将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指导思想,围绕强化特色、提高质量、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增强辐射能力等目标,在未来2年内,重点建设烹饪、电子商务、电气运行与控制(电梯运行与维护方向)、计算机应用等4个专业并辐射相关专业群,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着力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深化校企全程介入“2+1”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行业、企业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不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批在业界有较大影响、能解决行业企业技术难题的技术大师。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构建终身学习平台,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广西教育规划纲要》不但为学校改革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结合本地区区位特点、产业结构特点以及对外开放特点等来推动自身的建设,结合民族地区的特色来推进特色办学,大力推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一、推进校企双向全程介入“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双向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一)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长效保障机制
南宁市教育局牵头成立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商贸旅游专业集团,我校作为龙头学校,组织集团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及行业协会定期培训、研讨及召开年会。同时学校长期设立校企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由学校领导、各专业部主任、行业企业管理人员、技术能手组成,每年定期开展年会,共同探究校企双向全程介入“2+1”人才培养模式。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及专家在整年的人才培养期间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习实训。建立完整的机构章程及规章制度。
(二)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长效互动机制
学校与企业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重点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规章制度,实现校企协同管理。按照“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虚拟实训与生产性实训相结合、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相结合”的总体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创建各具专业特点的“教产结合、校企一体”,校企双向全程介入“2+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利用教师资源和职业技能培训资质,主动承接企业职工培训;教师参与企业科研项目;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措施,优化学校办学资源配置,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学校带动成员单位共同发展,在“订单办学”、“冠名办班”、“教产一体”等多元办学模式方面模索出行之有效的路子,并向同行学校宣传推广,在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
(三)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共创效益的双赢机制
建立校企双赢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不断探索与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如与企业共建旅游服务实训(就业)基地,创建四星级酒店等,作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烹饪、旅游等专业实习实训,实现校企双赢。
二、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设置,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与教育内容创新
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和民族特色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配置。大力发展面向东盟,服务北部湾经济区大物流、大城建、大旅游、大文化,开设东南亚小语种等特色课程。实施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接。在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建设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形成“核心技术一体化”的专业建设方案。做到以烹饪专业带动旅游类专业群发展、以电子商务专业带动物流类专业群发展、以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带动城建类专业群发展、以计算机应用专业带动信息类专业群的发展,形成极具文化内涵和较强竞争力的优秀专业群。实施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培养相对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创建各具专业特点的“教产结合、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理论课与实训课相结合,服务就业,服务创业。同时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全面推行适合校企双向全程介入“2+1”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场教学法、仿真实训教学法、实战训练教学法及项目教学法,推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调整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训练课的结构——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活动课程为主体,创新构建骨干专业模块化、项目化的课程体系,使之呈现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合理配比,形成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新岗位的校本课程,会同企业行业专家成功开发贴近专业发展特色的模块化课程、项目课程等,使课程教材较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三、加快“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一是选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二是成立学员培训工作室,培养学校科研骨干力量,建立长效培训机制。三是要求专业教师定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参加实践锻炼。四是邀请企业专业人士到校为老师上课,开展学术交流。同时,鼓励专业带头人参与企业的技术指导和项目开发;重点引进、培养具有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努力培养一支具备“双师”素质与“双师”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四、发挥辐射效应,服务地方经济
【关键词】学术氛围 创新人才 培养方式
2011年1月,作为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的访问学者,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作了为期一年的访学。带着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种种困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受到的美国校园学术氛围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一堂哲学课
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哲学是深奥的。于我,又何尝不是。我是一名学语言学出身的英语老师,研究的领域跟哲学有点交叉,有幸来到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哲学系并师从于语言学界和哲学界都赫赫有名的约翰・塞尔(John Searle)教授,我内心的喜悦远不及胆怯,因为,哲学于我,还是那么的陌生而遥远,我肤浅的一知半解使我充分怀疑自己的理解力。然而,这里的哲学课改变了我的看法。
约翰・塞尔(John Searle)教授给研究生的一堂“心灵哲学”课是这样上的:就“语言、心灵与世界”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他课前列出了相关书籍,要求学生来阅读;课上,他先提出一个论点即语言是第一性的。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和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支持或者反对,理由种种;学生间不断争论,教授也不时插话、补充或发表看法,控制着整个教学环节和进程。下一次课,教授却提出了不同的论点即心灵是第一性的,然后学生们来发表高见。在整个教学环节内,教授讲解的时间不超过一半,而他的讲解或总结总是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举例说明,给人深入浅出、豁然开朗的感觉。
约翰・塞尔教授本人也很风趣幽默,常以79岁高龄开着年轻人的玩笑,他家的狗、老婆和中国人(他有个著名的中国屋实验,2009年被清华大学聘请为客座教授)都是他开玩笑的对象。
二、学术海报
伯克利的校园有着非常浓郁的学术氛围。这里汇聚了世界上最顶级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他们经常进行学术交流,因此,校园里最常见的张贴便是有关学术讲座的海报。而每个月初,我的电子信箱里就会收到系办秘书发的当月学术报告的通知。这样的学术报告,每个星期都有,谁都可以参加,而且一定留有充分的交流探讨时间,并辅以茶点。
三、学术社团
伯克利的校园南门是各种社团聚集之处,学生们支起桌子做宣传,布告栏里张贴着各种信息,其中不乏林林种种的学术社团。我所在的哲学系有几个学术社团,由学生发起,一切由学生操作管理,定期举办活动。活动基本上是在晚上:一间教室、一些茶点、一个主题和一场争论。
四、学术竞赛
伯克利哲学系每年都举办New Crop Philosophy Prize(新苗哲学奖)学术竞赛,参赛范围为全校本科生,题目与哲学有关即可,获奖者可以得到三千、两千和一千美元不等的奖金。
繁华背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观
美国教育人士认为,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要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知识是人的精神需求,学习是人成长所需的营养,是自我满足的实现途径。因此,学生的选课依据自己的内心需求,很多理工科学生就是因为喜欢上了哲学,就修了一些哲学课程,如果修够了学分,就可以拿个哲学学位了;在课堂上,学生有了疑问,就发问,甚至追问,也有争论,因为他们的头脑里没有什么学术“权威”,只有思想的碰撞和交锋。
2.严格的考试制度
伯克利的本科生,每门课只有百分之十的优秀率,而成绩的好坏同样影响到学生的继续深造,没有好的成绩,没有名师推荐,很难进入好的学校继续深造。在伯克利的校园里,到了考试周,若干图书馆会通宵开放,挑灯夜战的莘莘学子不在少数。我旁听过的课程,因为是人文学科的关系,考试基本上就是写论文。论文的原创性要求很高,没有大量的阅读是完不成的。所以,旧金山领事馆的领事曾说过,美国的学生也许不能把一个问题的历史研究得很清楚,但是一定要知道这个问题的当今发展状况。对于科研来说,这是无比重要的。
3.师道尊严
我听过的课程里,教授在课堂上基本都是评说前人的研究,然后主要讲自己的观点。伯克利的研究生没有统一的教材,教授上课主要是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进行讲解,因此,研究生们在听完教授的课程后,基本上对该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方法有了很好的了解,能够很快深入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约翰・塞尔教授讲,在美国,教授们一定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且都进行着非常前沿的研究,特别是一些基础研究和学科交叉研究。
在我看来,美国的教授们要想学生给予好的教学评价也绝非易事,因为他们不但需要充足的知识储备,还要有比较强的思辨和表达能力甚至是应变能力,因为课堂上的发问和追问非常正常和频繁。学生们随时举手,对老师的话提出疑问或者反驳。有些时候,老师不像是在上课,而像是在“答辩”。
启示――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
4.何谓创新人才
国内教育界认为,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殊不知,在国外,创新人才并非是一个概念性的术语,对此的研究大多是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特点,主张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不是国内教育界所主张的“专门培养”人的创新性思维与能力。美国教育家赫钦斯(Robert M. Hutchins)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人,使人成为作为人的人、自由的人,而不是片面发展的人、工具的人和被套以条条框框的人。
5.自由是创新的沃土
国内外的历史反复告诉我们:自由是创新的沃土。中国的、欧洲的文艺复兴和法国的大革命等历史时期都是人才辈出的年代,也是思想自由的年代,也就有了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年代。再看当今世界,那些科技发达的国家,那些诺贝尔奖得主,无不有着个性自由伸展的大背景。
6.教育是创新的阶梯
教育不但可以完善人,还可以通过人的创造来改变世界。只是,我们还太过注重结论性的事实,而忽略过程性的思考;太过注重知识的抽象性,而不把它们还原于生活;太过注重分数和升学,而忽视教育作为完善人的本质。但是,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是教育的使命,我们在坚持教育完人的基础上,可以做些具体事情来改变目前教育与创新培养脱节的现状。(1)建立互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改革要从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踏实进行。在那堂哲学课上,学生的关注点不在结论是什么,而是如何批驳到对方,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提出了各种可能的结论,而支持这些结论的理由也综合了书本知识、同学间的争论和教授的观点。这样的哲学教育符合哲学本身的含义“爱好智慧”(哲学源于希腊语philosophia),激发了学生对智慧的热爱、追求和反思。这样的哲学课让我们思考,如何教学生去思考?怎样获得智慧?从书本中理解、在辩论中感悟、在听取各家之言后综合创新,这应该是智慧的获得过程。(2)把握学科前沿 教师要主动把握学科前沿,不仅仅要对学生“广播信息”帮助学生接收和理解信息,还要能够提供给学生信息源,多带给学生问题、思考问题的视角,而不是传统课堂教学下的“师道尊严”的知识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持续的学习能力。(3)营造学术氛围 营造比较好的外部学术氛围,如成立各种学术社团、举办学术讲座、举办学竞赛等,使学术概念深入师生内心。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让教育引导思维,让思想自由奔放并勇于挑战创新,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
关键词: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人才培养 1233模式
伴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和高职教育的不断深入,中国高职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入内涵发展阶段,各高职院校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是高等职业院校中的新生儿,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也是我院重点建设专业。因此,借鉴示范高职院校发展经验,提高学院和专业竞争力,进行专业建设迫在眉睫。
一、绍兴地区汽车服务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2009年,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开始对汽车类专业群进行了规划,并始终“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人才培养思路进行专业建设。我院于2009年5月至2011年6月,先后3次对80余家汽车相关企业进行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需求、岗位能力以及素质要求的调研与分析。
(一)区域汽车服务行业发展概况
随着汽车业的迅猛发展,各种品牌4S店、综合汽车修理厂、汽车用品店、汽车美容店如“雨后春笋”,浙江金昌集团在浙江省内有10多家不同品牌的4S店,浙江广成集团在绍兴就有7家品牌4S店和汽车用品店,各地区多形式的“汽车城”也“应运而生”。
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到这些汽车技术服务企业缺少的人才主要包括整车销售、汽车配件销售、市场策划、汽车检测维修、汽车装配调试等岗位,且这些紧缺岗位的人才82%来自于本地区。
(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需求
1、专业人才需求量
通过调研了解:71%的企业急需增加汽车营销专业人员,企业人才需求量较大的主要集中在销售顾问、维修顾问、市场策划等岗位。据不完全统计当前绍兴地区汽车企业对汽车营销人才的需求量348人,随着企业的发展绍兴地区在未来3到5年需要汽车营销专业人才需求量更大。全省也有类似情况,全省汽车营销专业人员的需求在3400人左右。
2、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
调研发现:经过系统学习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的专业人员供不应求,导致大量未经任何培训或经过简单培训的人员进入后市场服务业,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由于现有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技术水平偏低、职业素养偏低以及专业毕业生少,76.2%企业对汽车营销与服务从业员工的学历要求是高职(大专),一些高端品牌企业对员工的学历要求大专及以上。
3、人才培养情况
目前,绍兴地区较为正式的汽车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仅有2家。我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招生规模在每年80人左右,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本专业招生规模40人左右;全省有14所高职院校每年招生1000人左右,远达不到人才需求量要求。
(三)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岗位能力要求
通过调查问卷、现场走访等调研了解,现阶段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动手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质疑,占调研企业的50%之多。同时,对毕业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对岗位的责任感、吃苦耐劳程度、进取心、对企业的忠诚度、社会活动能力、政治思想素质等人文素质要求也排在了前列。此外,企业还对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系统的汽车专业理论知识、恰当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自学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职业能力与专业素质也提出较高的要求。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目前,我院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通过近几年不断建设,现已形成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为龙头的汽车类专业组群。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学生诚恳、踏实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的工作精神;综合、全面的工作能力。
(一)职业能力分析
高职教育作为学生终身学习的一个阶段,高职教育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指望在高职教育阶段能够让学生学到终身够用的知识,而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胜任具体岗位的专才,保证学生发展有潜力、后劲足。
通过调研了解到,现阶段绍兴地区汽车类企业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销售顾问、售后顾问、市场专员等岗位需求量较大。因此,我院对销售顾问、售后接待、市场专员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了重点分析,使学生毕业后能达到掌握汽车驾驶技术;掌握现代汽车正确使用和养护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市场营销调查研究和分析能力;具有分析汽车市场机会、设计市场营销组合的策划和组织实施能力;具有汽车销售和谈判的能力;具有客户关系维系的能力;具有团队协作、与人沟通的能力等。见表1—3所示。
(二)融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教师实践、员工培养于一体
我院已与绍兴宝顺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在绍兴地区已有4家宝马4S店)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原则基础上,校企共建、产学研结合,实现人才“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参与培养教育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与使用对接。我院作为“宝顺”的人才培养基地,正在筹建“宝顺”实训车间(室)。目前已与浙江广成集团(在浙江省有包括讴歌、现代、马自达、尼桑、别克等9个品牌19家4S店)、绍兴宏盛凯迪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为紧帖市场办专业,建立由行业主管领导、行业协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研究我院职业教育的问题和情况,对专业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方案、质量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加以指导。融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教师实践、员工培养于一体,具体见下图2。
【关键词】 市场营销专业;就业岗位;人才培养
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一直保持旺盛的势头。从2015年全国各大人才市场的反馈信息来看,市场营销专业多年来一枝独秀,几乎是所有企业大量需求的岗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企业长期发展壮大的需要,同时也因这类岗位流动性较高、年终奖比例较高,造成了大量营销人员在节后选择新的发展,企业也需要不断招收新的人员来填补空缺。但人才市场大量招聘的营销人才,普遍存在招聘门槛都相对不高、专业、学历等并不是最主要条件的现象,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求职者的综合素质、沟通能力方面。这类人才在营销岗位中属于销售岗位的居多,在市场营销岗位群中属于基层的岗位。在高校培养的营销人才中,基础销售岗位是学生毕业后必须经过的基层锻炼,却不是最主要的发展目标,因此高校培养的营销人才应区别于人才市场的基层人才,培养具有高素质、能力全面的营销人才。
我们本次调研的时间是2016年1月-3月,研究对象来源于各大企业在招聘服务机构公布的招聘信息。对市场营销类招聘信息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总结后,按照营销岗位工作内容和服务对象,将企业提供的市场营销岗位归纳为四类:
第一类:市场调查类。这类岗位为企业提供准确的数据分析和研究结果,工作内容主要集中在销售数据的分析和整理,顾客销售行为分析,商品数据分析以及未来市场预测等。工作岗位包括:市场调查专员、数据运营、战略运营、消费分析等。
第二类:销售岗位类。这一类岗位直接和顾客进行交流,为顾客提供直接服务,工作内容主要集中在产品的销售和销售各环节的服务为主,同时为公司内部提供销售数据的归纳和分析。这一类的工作岗位包括:销售代表、销售主管、销售经理、销售总监;销售助理;客户代表(售前、售后)、客户主管、客户经理;渠道销售;商务代表等。
第三类:市场岗位类。这类工作岗位主要从事公司产品宣传和品牌推广,间接影响顾客。工作内容主要集中在制定企业市场宣传策略和计划,为品牌建设制定推广和宣传策略,宣传策划文案的写作,各类市场促销活动方案制定和执行,间接销售产品和营销顾客。工作岗位包括:市场推广、品牌专员-品牌运营主管-品牌经理、产品专员-产品运营主管-产品经理、市场文案、活动策划与执行、企划专员-企业经理、促销-促销管理等。
第四类:媒体岗位类。主要是企业品牌和产品宣传,进行媒体合作以及媒体选择。工作内容包括媒体的分析和选择,广告制作和,广告后宣传效果分析和调整,制定公关计划和活动执行,为销售产品提供更好的影响力。工作岗位包括:广告制作、广告创意、公关、媒体代表等。
在调查中,我们注意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企业在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对能够开展互联网运营的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以互联网为平台的营销成为企业必须具备的竞争力。截至2015年12月,全国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推广(根据ITU《ICT核心指标》,互联网营销是指利用互联网手段开展营销推广活动,包括企业自己或者通过/广告公司投放的广告或制作的推广,包括付费推广和免费推广)活动的企业比例为33.8%。与其他渠道相比,互联网仍然是最受企业欢迎的推广渠道。在开展过互联网营销的企业中,35.5%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了营销推广,其中有21.9%的企业使用过付费推广。随着用户行为全面向移动终端转移,移动营销将成为企业推广的重要渠道。因此,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人才受到了企业的热捧。
在对传统的岗位分析后,我们也对该类岗位进行了分析:
这类工作岗位主要是以互联网和各类移动终端作为营销工具和平台,为企业的产品和品牌开展宣传和推广,并和顾客进行直接沟通。工作岗位包括:互联网产品专员(助理)-互联网产品经理,电子商务经理/主管、电子商务专员/助理、网络运营管理、网络运营专员/助理、网站编辑、APP产品和运营等。
传统的四类工作岗位和最新的互联网营销岗位,在不同的企业当中部门设置不同,岗位名称也大相径庭,但是大多数企业设置岗位的思路都是市场营销理论的核心思想。在各类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时也大多参考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应用本科的职业院校,在制定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案和方案执行时,更多应该参考不同岗位的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企业对每个岗位的任职资格的要求,也从侧面反映了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方向。我们经过对企业的招聘信息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上述5类岗位基本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具体内容见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企业营销类岗位中市场类和销售类、媒体类更加偏向营销专业毕业学生;市场调查类中的数据分析和运营岗位偏向数学专业;互联网运营岗位更偏向中文专业的学生。因此高校在学生培养时,培养方案应关注企业偏好,注重培养学生应具备的任职资格。以互联网运营岗位为例,企业需要的运营人才应该具备:敏锐的市场应变能力,熟悉互联网社交媒体的运营特点,丰富的互联网知识。这些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营销课程中难以实现。目前传统的高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案并没有体现互联网思维下的营销课程,因此企业在寻找适合人才时不得不从其他专业中进行人才选拔。
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存在与社会脱节的问题,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应该定期对企业的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营销人才就业岗位,了解企业需求,对学生而言,可以更好的进行市场营销课程的学习。高校培养方案也更加符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北京市对各个院校实施项目资金支持,本次研究得到2015年北京市民办促进项目(北京吉利学院-服务区域经济-大学生科研实践项目)的支持。该项目为学校教师研究企业提供了便利,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支持,在本次项目中北京吉利学院2014级本科班的学生们也做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和资料整理工作,在研究中也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一、汽车营销的内涵
汽车营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汽车营销,是指将汽车产品(包括整车和零部件)以及与汽车相关的服务作为营销对象的市场营销。其内涵与以上所述及的内容相似,包括市场调查、营销策划、广告宣传、汽车销售(包括整车和零部件)、售后服务、汽车保险与金融、汽车文化等;狭义的汽车营销仅指汽车产品的营销,不包括与汽车相关的服务营销,其包括市场调查、营销策划、广告宣传、汽车销售(包括整车和零部件)、售后服务、二手车营销、汽车贸易、汽车租赁、汽车文化等内容。某种意义上讲,研究和培养狭义的汽车营销人才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广义上的汽车营销与汽车服务的内涵接近,容易造成混淆。因此,通常情况下,本文之论述的为狭义的汽车营销。
二、当前汽车营销人才的现状
当前汽车营销人才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需求量较大。
二是汽车营销人才整体上学历偏低、素质不高。在目前国内汽车专营店的从业人员中,文化层次以中技中专、高职高专为主体,本科生仅占到5%左右。
三是汽车营销人员知识与能力缺乏复合型。众所周知,汽车营销人员至少应当具备汽车与营销的专业知识。当前一种观点认为,汽车的专业知识比较难学,而营销的知识则在实践中容易获得。因此,一些汽车企业(包括零部件生产企业)面向校园招聘时主要招聘车辆专业的学生,他们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再从事营销工作;有的汽车企业甚至在本企业或者面向社会招聘有从事技术工作经历的人员作为本企业的销售者。
四是高级营销人才缺乏。
五是国际型汽车营销人才缺乏。此处的国际型汽车营销主要是指面向国际市场销售汽车及零部件。面向海外销售汽车既可以通过国际贸易的途径进行,还可以通过在国外投资或购并的方法实施。
三、当前高校汽车营销专业的开设情况
当前,汽车营销专业较多地在高职(专科)学校开设,其开设模式有两种:一是与汽车技术服务专业相结合,形成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 。二是市场营销专业汽车营销方向。应当讲汽车营销是市场营销的一个分支,之所以将其作为一个方向,甚至作为一个专业,主要是因为汽车营销人才的缺乏和其在汽车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也有不少高校直接开设了汽车营销的本科专业。在汽车营销专业走在前面的主要有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前者开办了汽车营销EMBA专业,后者成立了汽车营销管理学院。更多的高校是通过汽车营销方向或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培养汽车营销人才,如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工商管理(汽车营销)专业已开办多年,为汽车产业培养了一大批汽车营销人才。
四、汽车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专业的培养类型;二是专业的培养层次;三是该专业人才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四是所培养人才将来的就业或职业取向。就培养类型而言,汽车营销专业是应用型人才,即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是面向营销一线的,该专业人才经过简短的培训后能够较快地胜任营销工作,而不是直接从事营销的管理工作,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磨练,成长为高级营销人才后,才能从事营销的管理工作;就该专业的培养层次而言可以是高职(专科)、本科或研究生层次,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以及汽车产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需求的不断提高,本科层次应当成为重点。汽车营销专业至少应当是机械基础知识、电工电子基础知识、汽车知识、管理学知识、营销学知识、法律知识、心理学知识、计算机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复合。将来成为合格的汽车营销人员还应具备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与沟通能力、计算机与外语的应用能力、科技写作的能力、适应社会与环境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勇于创新的能力。在工作岗位中还要求汽车营销人员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职业道德精神、坚定的意志品质、经受挫折考验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和理智、乐观、热情、宽容、尊重、理解他人的品格以及敏锐地市场洞察力;就该专业所培养人才的就业或职业取向而言,似乎是明确的,但就汽车营销本身丰富的内涵而言,又是不确定的。广告人才、策划人才、销售人才、售后服务人才、二手车销售与评估人才、汽车租赁人才、汽车市场调查与预测人才、汽车咨询与服务人才均属汽车营销人才范畴。
汽车的国际营销不仅是汽车企业创建知名品牌,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还是我国成为汽车强国的标准之一。2009年我国汽车出口33.24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46%,而全年进口车上牌量达34万辆,同比增长26%,进口总量达41万辆,与2008年基本持平。要改变进口汽车数量大于出口汽车数量的局面,汽车国际营销人才的培养应当至于首位。当然,对于各高校而言,汽车营销专业侧重于哪一种人才的培养,除考虑该专业的市场需求外,还应兼顾本校的办学实际,但应以市场导向为主。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优势专业是车辆工程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外语等专业已开设多年,具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与优良的办学资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果在汽车营销专业中重点培养面向国际市场的汽车营销人才,一定会走在其他高校的前列,有所作为。
五、结语
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有着重要意义,它能够指导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也只有定位准确,培养出的人才才能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否则即使人才培养方案再完美,亦有南辕北辙之嫌。但是,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确定,仅完成了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第一步,目标定位准确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素质培养、能力训练的支撑,更需要得到汽车企业的支持,密切产学研的结合,及时收集整理汽车企业和市场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在实际教学中不断调整完善。惟如此,该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始受到市场之青睐。
关键词:胜任力;高职营销;培养
一、引言
近年来,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居高不下,在公开的企业各类人才需求量排行榜中,市场营销专业也一直位居前列,尤其是在网络营销、金融营销等新兴行业和业务领域,急需紧缺相关营销专业人才。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一些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高,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的要求。因此,通过研究这些行业岗位的需求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职营销专业人才培育体系,全面提高高职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
二、营销职业岗位胜任力分析
胜任力概念由麦克莱兰(McClelland)教授1973年提出,他指出胜任力是与工作或工作绩效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麦克莱兰还提倡运用胜任力模型来预测和评价工作绩效,胜任力模型是个人为了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项工作所应具备的素质要素组合。胜任力的概率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职业胜任能力测量也成为众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必要的手段和环节,企业在人才选聘的过程中对于营销职业胜任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高职营销专业学生以营销职业胜任力为导向就必须强调针对明确的职业和岗位,对用人单位进行人才需求情况调查。根据需求分析确定学生的职业胜任力,以便较好地适应营销职业岗位的要求,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在此基础上对高职营销学生职业胜任力进行研究,并且建立有效的营销职业胜任力培养体系,才会真正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办学水平,完善学生职业发展规划。通过对营销类职业进行胜任力分析,我们将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在市场调研、营销策划、销售业务、网络营销等职业领域,具备从事市场调研员、销售员、营销策划推广员、网络营销策划员、网络销售客服员等职业胜任力的技能型人才。在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要围绕这个定位进行营销职业胜任力的培养。
三、以胜任力为导向的高职营销人才培养研究
以胜任力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要求职业院校与企业展开有效的合作。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法、焦点小组讨论、专家访谈法和头脑风暴等经典方法建立企业营销类岗位通用胜任力模式,并且要在企业中进行试行和应用。在胜任力培养过程中,由学校和企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团队要经常指导和组织对高职营销学生进行素质测评,加强高职营销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专业测评、指导工作。在营销职业胜任力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应强调能力与素质的并重,因此对高职营销人才培养提炼出职业胜任能力+职业素质的模式。这个模式紧紧围绕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并将职业胜任力的培养渗透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中去。1.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是从事每个职业岗位必不可少的能力,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曾经在1998年《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称之为“八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我们理解这八项核心职业能力是所有岗位的通用能力,并不区分岗位类别和专业方向,是所有专业都应该培养和具有的,除此之外,具体岗位还需要强化各自的职业胜任能力来胜任具体的岗位工作。
具体来说,我们在营销岗位职业胜任力研究中,对高职营销学生的培养应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确定营销岗位的典型任务,为完成这些典型任务,需具备以下基本的三种职业胜任能力。一、市场分析能力,市场分析是营销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其目的是研究商品的潜在销售量,开拓潜在市场,进而不断提高商品的市场占有率。二、营销策划能力,营销策划能力是对市场进行策略性思考并对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行系统规划的能力。三、销售能力,销售能力是企业市场营销能力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另外,每一个专业可能也会对应不同的岗位类别,胜任力模型也会有所差异,但考虑到这种差异不大,且同一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相同,教育过程相同。所以,其他经管类专业方向也可以针对本专业的岗位需求,确定相关的职业胜任能力,满足相关行业企业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2.职业素质的培养。以胜任力为导向的职业人才要求:胜任力首先要与职业挂钩,对于营销专业而言,不同就业方向与岗位群类别应建立不同的胜任力模型。每个具体岗位的职业胜任力不等同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的八项核心职业能力,正像前面概念阐述的一样,胜任力应是从职业能力、素质中抽提出来的胜任某一类岗位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那么胜任力里面的素质要素以3—6个为宜,胜任力素质教育可以做为专业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纳入课程体系,进行以胜任力为核心的素质培养体系确定与完善。
针对当今营销人才的需求特点,我们对营销职业素质的培养进行研究,提炼出高职营销人才应该具备的四种基本职业素质,即创意创新素质、文案创作素质、演讲表达素质、人际合作素质。以上职业胜任能力加上职业素质基本能培养出胜任市场调研、推销业务、网络营销、促销策划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教学设计中,需要嵌入合适的企业真实项目来培养学生具备以上胜任力,这些胜任力培养的内容应当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对高职营销人才胜任力素质的培养,应该以完成营销岗位的典型任务为直接目的,辅以匹配典型案例思维过程分析为重要手段,在课程、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过程中不断渗透进行胜任力培养。
四、结语
本文以胜任力为导向,围绕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对高职营销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研究。时代不断进步,新技术持续发展都将对营销人才需求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因此要对人才需求培养持续研究来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方梅.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2]张翠英.基于胜任力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3(3).
[3]赵美华.高星级酒店基层服务员工胜任素质模型的建构及应用初探[D].中国人民大学,2009.
[4]李霞,王启万,夏虹.企业实践中营销专业大学生胜任力研究[J].中国市场,2014(17).
一、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的现状
目前,汽车拥有总量在我国的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私家车占有量是大数。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有4万多,大型二手车市场达八百多个。现状足以表明,“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日益增加。虽然我们的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但市场“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人才缺口仍然很大,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短缺已成为事实。虽然前景是这样美好,但也有不少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高职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培养模式应该与汽车相关的知识、专业的汽车维修与检测技术的综合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使“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毕业生符合企业的需求,适应市场的需求,以补缺这方面人才缺口。因此,目前不符合“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市场需求的高职学校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
二、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汽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的问题主要是:(1)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目前汽车职业学校的课程学习的分学期设计,把专业课和文化课分开教授,使得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的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不能发挥文化课辅助专业课程的作用,而理沦课时和专业课时比例严重失衡,不利于培养动手能力。(2)课程体系不完善。许多高职院校,为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设置的课程体系不完善。概括起来主要是:不合理的课程设置,汽车技术服务课程的教学被重视,可是市场营销专业知识课程的教学却淡化了;讲授的知识太旧,课程知识完全与现实脱节,学习起来没有适用的任何意义,重理论学习,轻视实践训练。
三、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为使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凸显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与用人单位需求实现“零距离”,从本地区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入手,高职院校开设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主要面向汽车销售和汽车维修服务企业,在经营、服务一线能从事汽车销售、汽车市场调研与预测、汽车营销策划、汽车展板与平面广告设计制作、汽车售后服务,车辆鉴定、评估、保险、事故查勘理赔等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应用性高技能专门人才。
四、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1)确定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高等职业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岗位的核心竞争力,向社会提供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供挑选。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毕业生相应的专业岗位主要在汽车销售、汽车信贷交易、汽车配件销售、二手车评估交易、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服务接待等方面集中。因而需要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毕业生训练目标定在汽车销售顾问和汽车售后服务顾问这两个群岗位系列中,打造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合适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学生适应岗位的核心能力的培养,适应有专业岗位需求的企业的需要。
(2)完善课程体系。首先,要确定课程的合理性。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课程应当做到汽车技术和汽车营销方面的平衡教学,两者不能偏颇。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只重视汽车技术相关课程的重要性,而忽略汽车营销课程,应保持两门课程之间的平衡,使学生的学习最全面的知识。其次,学校应该根据汽车技术的改进和最新技术来更新“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学到联系现实的知识。再次,实现理论和实践相兼顾。高等职业学校可以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力实现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
本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1年出台了《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快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若干意见》,实施了由“知识主导型”向“技能牵引型”转变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工程,使学校人才培养更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从2018年开始,学校启动了《悉尼协议》范式专业建设及OBE(成果导向)课程改革。
1.1以学生为中心
学校转变教育观念,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围绕学生核心能力和培养目标达成去设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评价侧重于能反映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效果的指标,必须考虑到全体学生。
1.2以成果为导向
学校以学生毕业时获得的核心能力和培养目标的达成为导向。
1.3持续改进
学校建立常态化的评估机制;建立完善的PDCA评价改进体系;建设多方参与的反馈机制。
2本地区畜牧兽医专业需求
内蒙古有优良的草场资源,发展畜牧业特别是草食畜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区的牛奶、羊肉、羊绒产量居全国之首。特别是世界乳业前20强中就有我区的伊利和蒙牛两业巨头。我区对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旺盛,每年的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且毕业生质量高,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畜牧兽医专业发展有很好的前景。
3畜牧兽医专业建设
3.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由教务处牵头出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制修订原则意见》,明晰了建设路径。学校立足3个需求:专业定位需求、社会发展需求、学生成才需求,深入行业企业调研,校企共同制定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1]。学校分析自身办学定位、办学特色,结合国家对职业教育要求和行业企业调研,明确专业定位;对往届毕业生开展调研,了解毕业生发展现状,明确校友期望;对在校生和教师开展调研,明确师生需要;对职业教育领域专家开展调研,明确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学校遵循《悉尼协议》六元素必备原则(职业领域、职业特征、专业能力、非专业能力、人才类型、职业成就),按照管理学上的SMART原则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S=Specific,即目标任务要可见;M=Measurable,即工作过程要可测;A=Attainable,预期成效要可得;R=Result,结果效果要可观;T=Time,即时间节点要可控。学校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抓住主要环节,解决关键问题[2]。
3.2完善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畜牧兽医行业,培养能够从事动物饲养管理、动物繁育改良、动物疾病诊疗、动物防疫与检疫、动物产品检验与销售、动物饲料及兽药生产与销售等工作,具有较强生产管理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3]。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畜禽养殖、畜禽疾病诊疗、动物防疫与检疫、宠物美容与养护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且具有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遵守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具有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意识。学生毕业3~5年,成为农牧乳产业链生产、管理、防疫方面及宠物诊疗方面的技术骨干[4]。
3.3确定毕业要求及能力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