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学与经济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存货会计政策选择成本流转假设经济后果
一、引言
存货是指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中用于销售的商品及以销售为目的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耗用的原材料和物品。对大多数企业来讲,存货都是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为了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要采用适当的途径、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对存货进行准确地计量。运用不同的存货计量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实现如下目的:确定期间净损益。存货计量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将存货成本与相关的收入相配比,相对较为真实、准确地确定企业每一期间的净损益,作为缴纳所得税及进行相关收益分配的基础,维护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衡量企业存货的价值,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存货的价值一般被假定为拥有某些特定资产企业的价值与不拥有这些特定资产的企业价值的净差额。企业经常重置存货,其价值接近于其重置成本,而那些不持有就会导致产量或销售额下降的存货,其价值可能会高于其重置成本,但有些存货的价值可能又低于其重嚣成本。因此,存货计量的目的就是要使计量的结果能够解释并能准确地确定企业存货的价值,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在于向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具体到存货项目是企业不仅要提供预测企业销售存货可能产生的现金流入量,还要预测重置以后会计期间销售存货所需的现金流出量。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要将存货的成本在已销存货和期末库存存货之间进行分配,本文将比较各种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以便从中选择出最恰当的存货会计政策。
二、成本流动假设与存货会计政策分类
(一)成本流动假设存货成本可分为实际成本与非实际成本,存货成本计量方法也可分为实际成本计量方法与非实际成本计量方法。实际成本计量方法包括具体辨认法、先进先出法(FIFO)、后进先出法(LIFO)、加权平均法等,非实际成本法包括计划成本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毛利率法和售价成本法等。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企业的期末存货就相当于流入流出相抵后的“池中蓄水”,本期期末存货结转到下期即成为下期的期初存货,下期继续流动;就形成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存货流转。企业要生产经营就要保持一定的存货量,正如利特尔顿在谈到企业经营活动循环时所讲的那样,在某种意义上,会计试图以同样的方式去处理川流不息的企业交易流。企业通常在期初开始时就拥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当期还要再采购或自制一定数量的存货,已有的存货加上可利用的存货就等于公司可以用于对外销售的存货,在某一会计期间,这些存货要么被出售,要么成为企业的期末存货。企业的存货流转包括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两个方面。从理论上讲,存货的成本流转应与其实物流转相一致,即购置存货所确定的成本应随着该项存货的销售而结转。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企业存货的进出数量很大,品种繁多加之存货的单位成本多变,存货的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很少相一致,人们只能按照不同的成本流转顺序确定已销商品和库存商品的成本,这样就产生了存货成本流转假设。
(二)存货会计政策分类在一个会计期间公司往往有多次采购活动,且同一单位存货的采购成本可能各不相同。那么在会计期末,期初存货和本期采购存货的成本哪些应作为期末存货、哪些应作为已销商品的成本,企业会计准则通常允许用几种不同的会计方法确定期末存货和已销商品成本,这些方法产生的期末存货和已销商品成本结果也各不相同。
(1)具体辨认法。该方法是唯一的能使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最接近或相吻合的存货计价方法,便于实现特定成本和特定收入的配比,因而最符合配比原则。但这种方法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该方法所依据的假定是可以将企业的经营活动尽可能地划分为若干个存货项目,分别进行配比并计算损益,这种作法符合传统会计的存货成本分配目标。但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存货的种类众多、流动频繁,要具体辨别出各个存货的实物流动和成本流动的成本是高昂的;其次,对于与不同质的许多批次相联系的联合成本,要做到合理、精确地分摊非常困难,同时对分摊标准的确定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再次,这种方法的成本流动假设因客户购买的随机性和管理当局的偏好而变化不定,没有一定的规律性;最后,对于同质而不同价格的存货,管理当局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单位成本,以增加或减少已销商品成本,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2)先进先出法。此方法的优点主要有:一是最符合逻辑的存货计价方法。正常情况下企业都想先销售存货中持有时间最长的商品,易于变质和过时的商品更是需要按照先进先出法方式处理。虽然《企业会计准则》并没有要求存货成本流动必须符合商品的实物流动,但该方法的成本流动假设确实与商品的实物流动观念相一致。因此,对于许多种类的存货而言,FIFO法和具体辨认法得出的已销商品成本和期末存货都相同。二是先进先出法较为简便易行,无论是用于期间盘存制抑或是永续盘存制,相比而言都较为省事简便。三是先进先出法较为客观。与其他存货成本流动假设,特别是和LIFO、具体辨认法相比,管理当局不能任意选择存货计价,可以减少操纵存货成本和利润的可能性,从而可以保证存货计价和售价成本计算的系统性和一致性,便于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和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比较。四是在先进先出法中,期末存货成本是基于最近的采购成本。因此,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价值更接近于当前的重置成本,特别是当企业的存货周转较快、期末存货分摊的大部分成本都很接近于近期采购成本。与其他存货计价方法一样,先进先出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该方法把大部分近期成本都分摊给了期末存货,相对而言非当期成本或过期成本都分摊给了已销商品,在物价上涨时会高估企业的当期利润和期末存货价值。当某一会计期间的采购成本或存货数量急剧上升时,用较过时、较低的存货采购成本与相对较高的销售收入进行配比,往往会高估企业的利润和存货价值,造成“虚盈实亏”。用相对较过时、较低的存货采购成本与当前收入相配比得到的利润数形成通货膨胀下的存货持有损益,但持有损益通常是不能进行利润分配的。其次,存货持有损益产生于存货价格上涨期间,是较低的、过时的存货成本和现时存货重置成本之间的差额。当管理者为了掩饰当前存货采购成本增加的事实而提高商品的售价时,因使用FIFO而产生的存货持有损益能招致误导性的利润和现金流量信号。FIFO忽略了存货重置成本的价格较高这一事实,因而这一包含存货“账面利润(即存货持有损益)”的利润数并非真正的可以向股东进行分配
的利润,因而具有一定的欺骗性。最后,先进先出法下的净损益包括正常经营损益和因存货价格变化而产生的持有损益,财务报表无法将两者分开披露,容易误导使用者。
(3)平均成本法。平均成本法是一种较为中庸的存货方法,其优点和缺点与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不同,如该方法确定的已销商品成本和期末存货价值大小处于FIFO和LIFO中间。无论存货采购成本是上升或是下降,平均成本法产生的已销商品成本和期末存货价值都处于FIFO和LIFO之间。然而它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更像FIFO而非LIFO,事实上当存货周转率较快时,平均成本法产生的存货成本如同FIFO一样接近于当前重置成本。平均成本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它的实用性,该方法只在月末计算一次加权平均单价,易于使用,也比较客观。此外,相对而言,平均成本法也不像具体辨认法和uFo那样易于被人为地操纵。即使如此平均成本法仍然还是有缺点的,如该方法既不反映当期收入与成本的配比关系,也不反映按现时成本对资产负债表中存货进行的计价;再如该方法不符合存货的实物流动,而是与之相悖。简均法有时会导致严重的价格偏离,但平均成本法还是以其简便易行而在不少企业中得到推广。
(4)后进先出法。此方法是一种最有争议的存货计价方法,其缺点和优点都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其一,后进先出法用最近的存货成本和销售收入进行配比,能够恰当地反映当期收益。特别是在存货的采购成本持续上升以及存货周转率较慢的会计期间这一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虽然在此方法下已销商品成本并不等于其重置成本,可能只是近似于其重置成本,因此,该方法可使存货的持有损益最小,在存货价格上涨期间使用LIFO报告的净利润可能更接近于可向股东进行利润分配的数量,有利于资本保全。其二,在物价波动不稳定的情况下,LIFO可以人为地平滑利润,避免企业损益的剧烈波动,以提高企业收益预测的可靠性,降低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增进人们对企业管理绩效和声誉的信任。其三,该方法因对存货的计价比较稳健,因此计算各项偿债指标比较真实,有利于保护债务契约中债权人的利益,因而受到债权人的欢迎。其四,在存货价格上涨及存货数量并不下降的情况下,LIFO可获得相对较低的报告净利润,并可以通过降低应税利润而永久性地递延所得税。从企业管理当局的立场看,消除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是LIFO最主要的优点。事实上,在通货膨胀期间,节税利益才是LIFO得到广泛应用的最主要原因。其五,LIFO使企业的净损益比较符合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真实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虚盈实亏现象,有利于企业的再生产,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是会计政策服务于经济政策、服务于政府宏观经济目标的一种体现。其六,IRS的“LIFO遵照规则”要求,为了节税目的采用LIFO法的公司,在其对外财务报告中也必须使用LIFO。尽管它可以通过降低应税所得获得递延纳税的益处,并且使用LIFO也可在公司对外财务报告中较其他成本流动假设降低报告净利润。从(表1)可知,当全世界都普遍采用FIFO和平均成本法在时,美国是唯一的广泛应用LIFO的国家。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有些国家并不允许采用LIFO(如英国和法国);另一方面有些国家允许为会计目的采用LIFO,但不允许为节税目的采用该方法。后者增加了在存货采购成本上涨期间采用LIFO法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节税的可信性。从国际范围内看,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已建议为了财务报告目的应取消LIFO,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也取消了该方法。笔者认为,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存在着较大差异,强行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或取消后进先出法都是不足取的,而应由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本国企业特点的会计政策,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是否选择后进先出法是企业自己的权利。
三、企业存货会计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当存货的价格在一个会计期间是按同一方向变动时,在以成本为存货计价基础的情况下,上述各存货计价方法对本期净利润和期末存货价值的影响是有差别的。由于“本期可供销售的存货成本=已销商品成本+期末存货账面价值”,因而,存货价格的变动不是影响“已销商品成本”,就是影响“期末存货账面价值”。在有些国家,上述各种成本假设都是公认会计准则所承认的,如果物价水平不变,则不论选择任何一种成本流转假设所得的损益结果都是基本相同的,但上述理论分析都是针对物价水平变动的情况而提出的,因为物价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与企业的现实经营活动实践是一致的,如(表2)所示。因此,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将上述存货会计政策选择产生的经济后果概括为以下方面:
(一)对资产负债表即财务状况的影响 “资产负债表是说明为实现未来成果的现存手段资产”,“负债表的有用性是对当时的可偿付债务的资产、待支付债务或净清偿价值的表述”。在FIFO法下,期末存货按照近期进价计算,比较接近于资产负债表日的重置成本,使资产负债表较为真实合理;在LIFO法下,期末存货是按较早期的采购价格计算的,与资产负债表日的重置成本差别较大,因此LIFO法计算的存货数偏低,即资产负债表中存货的价值被低估。运用这一存货数值计算的相关财务分析比率也受影响,如存货周转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就会被歪曲。亨德里克森提出反对LIFO法观点的理由之一是,“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存货价值是过时的,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反映过去期间存货的价值是毫无意义的。”
(二)对损益表即收益质量的影响在FIFO法下,用早期较低的存货成本与当期的营业收入相配比,就会高估或虚计利润。若以此利润数额计缴所得税、分配股利等,会使企业因难以重置同等数量的存货即企业无法进行实物补偿,使企业无法在原有的规模上持续经营,造成过量分配,不利于资本保全,从而会削弱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相反,在LIFO法下,以最近的存货采购成本与当期的营业收入相配比产生的利润数额,可以恰当地解释、评价和预测企业的经营成果,以此利润数额计缴所得税和分配股利就不至于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由此可以看出,各种存货会计政策对损益表影响的主要差别在于时间性,即存货成本在什么时候由资产摊销、转化为费用。在上述存货计价方法中,按稳健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依次是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具体辨认法最接近于真实状况。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FIFO法使存货价值和企业损益达到最高水平,其次是加权平均法和LIFO法;在物价下降时则相反。在物价持续上涨及不动用期初存货的情况下,LIFO法使当期已销商品成本最高,企业的损益降剑最低水平。
(三)对税收成本和现金流量的影响在LIFO法下,由于低估了期末存货成本而多计了已销商品存货成本,就减少了本期应税利润从而也减少了税收成本LIFO因节税而减少了现金流出量,与其他方法相比,增加了当期的现金流量,改善了企业的现金流转状况。从此意义上而言,企业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产生不同的税收负担,相当于企业享受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笔者认为,企业因采用不同存货计价方法对报告收益的影响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影响,并不能反映企业财富的任何变化,所得税支出才是对企业的真正影响。
(四)对经营者业绩及其报酬的影响在每一份重要的收益表后面都有相当数量的利益关系,不少企业的激励机制都是建立对经营者业绩考核基础之上的,而选择何种存货会计政策对企业的经营业绩有显著的影响。一般来讲,FIFO能高估经营者任期内的利润水平,获得较多的短期利益,实现经营者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LIFO则相反。“由于存在可以产生不同结果的代用方法,所以,人们不断尝试不通过实实在在地改善业绩就能获得盈利和增长的办法”。
[关键词]远程教育 基础教育 均衡原理 教育收益
一、远程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相结合
1.概念解析
远程教育是我国20世纪末,从国外引入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通过对远程教育产生和发展背景,以及基础教育在我国发展历程的介绍,来从宏观上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把握。
(1)远程教育产生的背景
远程教育也称为远距离(Distance Learning)教育,是指师生凭借媒体所进行的非面对面的教育。而“现代远程教育”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通常指的是上述远程教育形态中的第三代。换言之,现代远程教育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和Internet在远程教育领域的新兴应用。目前,世界各国都积极地研究、应用和发展它的技术,同时希望能够将它应用到各自的学校教育、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中去。
(2)我国中小学教育发展概况
我国的中小学分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三个阶段,共12年。小学有5年制和6年制两种,前者约占小学总数的35%,后者约占65%。初中多数为3年制,极少数为4年制(约有98%的初中生在3年制学校)。小学和初中一共9年,属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学制3年。
自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各级政府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统计,1998年全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8.9%,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阶段(含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的比例已达94.3%,初中阶段入学率达87.3%。全国90%的人口地区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73%的人口地区普及了初中阶段义务教育,大城市市区和沿海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已开始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2.远程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结合的背景
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在实现现代教育的目标上具有独特的作用。我们国家的远程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必要补充,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在为基础教育服务方面,却面临着机遇和巨大的挑战。
(1)现代教育的要求
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教育要不断地走向现代化。建立在现代化科学技术基础上,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能够满足全民学习需要的现代教育,具有教育终身化和教育多样化以及个性化的特征。
(2)我国基础教育不利人群的需求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致使中国在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着多种不利人群:首先,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尚有一定的困难。尚未“普九”的地区,多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其经费、师资等办学条件差;已“普九”验收的地区,急需采取有效的巩固措施,防止出现滑坡。其次,在城镇大量流动人口中,学龄儿童的入学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第三,残疾儿童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到学校接受基础教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仍有270万儿童没能入学。
二、远程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结合的经济学意义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分配不均衡状态。这种不均衡存在的原因,我们能找到很多。例如,政府投入的不均衡、学校自身发展的不均衡、学生的择校观念,等等。但纠其根本原因,仍旧是个体观念严重,还未形成整体发展的理念。
而经济学中的均衡原理,就是在构建整体利益的最理想效果。一般而言,当系统中的所有作用均被抵消,达到了一种稳定、平衡或者不变的状态时,我们就说这个系统处于均衡状态。类似的,如果我们想找到使商品销售状况达到最佳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时,我们就需要找到这种商品市场中的均衡状态。当商品在均衡状态时所对应的商品价格和数量就是它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例如,我们把教育看作是一种商品,如果一个优质学校有50名教师,而这50名教师产生的优质教育资源最多可以教育2000个学生。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它的均衡数量是50,而均衡价格就是2000。如果学生数量不变,而教师数量再增加就造成了教师资源浪费,如果教师数量不变而学生数量再增加,就会造成教师资源紧张。因此,只有在教师数量为50,学生数量为2000时,我们才能说教师资源做到了最大效率的利用。
从均衡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均衡状态是我们追求的最优状态。但个体最优无法取代社会最优,只有达到社会最优的状态,才能实现教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实际生活中,经济个体都是理性的,他们尽可能实现自身的最优,但就整个社会而言就会存在未被开发的机会。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国家先期对于东部发达地区投入了巨大的教育成本,并得到了当地经济资源丰富的教育收益。这些资源在当地来看,似乎实现了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这种利益最大化仅仅是片面的,它只是在为当地的教育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是仅仅这样做,对于东部地区丰富的教育资源的利用显然是不充分的,这也不符合“桌子上不存在现金”的理论。这就要求我们运用更为先进的教育技术,将东部地区丰富的教育资源推向全国,特别是推向中西部教育欠发达地区。这种投入不但可以解决中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短缺问题,也可以防止国家向这些欠教育发达地区的重复投入。这对于解决我国在教育资源投入有限情况下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对未来中小学应用远程教育的一些建议
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对远程教育的投入,可以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经济性的一面。那么,我们在提高未来中小学应用远程教育的使用率上,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对于中西部边缘地区,要加大投入力度
此外,还要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及时对投入远程教育设备后的使用情况进行复查,防止出现某些面子工程。此外,要通过视频课等方式,加强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教育交流,使西部教育工作者切实体会到远程教育方式的优越性,转变其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2.要逐步整合并着力推进网络基础教育的网上共建共享
要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创新,树立各重点中小学的网络教育知名品牌。研究并逐步确认终身教育的法规建设以及远程教育学历的法律地位和社会认知度。
3.国家应加大投入力度
建议国家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开展全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二期工程,要特别研究,加快建设,包括覆盖2亿多流动农民工子弟的远程教育,提升信息化设备和终端,实现“班班通”,努力创建基础教育资源体系,发展教师专业培训体系,构建以县为主,中央、省、市、县四级全国支持服务体系。
四、结束语
我们在投入的过程中不但要重视量的投入,更要重视质的提高。特别是国家重视对中西部加大投入力度的今天,我们更要用最经济的方式来达到最终的目的。而运用远程教育为手段来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对缩小不同地区之间基础教育发展的差距,是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张剑平.现代远程教育及其发展[J].现代信息技术,2000,(5):46.
[Abstract] Personnel system, teaching consciousness, human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other factors put influences on the teaching performance of physician who undertake medical,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asks simultaneously. The involvement of the accreditation of clinical education offers clear solutions of how to change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physicians pay more attention to med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es rather than teaching. Reviewing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with the Accreditation as the reference, this paper, as a reference for decision-making, offers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eachers' enthusiasm. The government should balance th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and medical resources properly to ensure the grass-root level enjoys the necessary clin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The universities should integrate basic and clinical courses with organ-system as the main thread. The clinical colleges should optimize the payment system and appoint full-time clinical teachers. Clinical teach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eaching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with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ethod and and strengthen formative assessment of students, students should be educated for better self-learning capacity as well as humanity and quality culture.
[Key words] Accreditation of 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 Teaching hospital; Physician; Teaching enthusiasm
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须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1]。此举意味着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衔接更加紧密,教学医院作为实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场所,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任务更加艰巨。教学医院的临床医师肩负医疗、教学、科研三重任务[2],因教学意识、人力资源配置等因素,“重医疗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严重,教学质量难以保障。为适应国家医教协同发展的需要,亟需解决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为提升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驾护航。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3]指出,公立医院要强化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的岗位聘用、职称晋升、个人薪酬挂钩。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竞相迸发出应有的活力,是公立医院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动因[4]。承担教学任务的公立医院,挖掘激发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的因素,为公立医院绩效改革提供有力参考。
总之,为顺应国家医教协同政策及公立医院改革需要,加强教学医院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影响因素分析
Schormair等[5]早在1994年对德国临床医师的教学动机总结如下:①临床医师的教学积极性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密不可分;②在成为大学教师的职业选择和社会化的进程中,教学积极性不高、科研能力强的人反而受到青睐;③临床医师的教学付出不能得到充足的回报;④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低,降低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得不到有效的反馈也是影响教学积极性的因素;⑤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充足的反馈与专业的评价,学生考试采用统一的终结性评价,缺乏形成性评价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全面掌握;⑥医学教育的大众化和专业化阻碍了师生间的关系,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使得师生关系疏远;⑦医学课程门类众多且分散,被划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临床前、临床课程及实践学习彼此割裂;⑧临床教师医疗、科研及行政事务繁忙,使得对教学的投入大大减少;⑨联邦医师执照法规限制了教师采用更加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⑩临床医师的岗位胜任力和应承担的义务有待完善。
1.2 国内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影响因素分析
王凯旋等[6]认为军队教学医院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人事制度、人力资源、教学意识等因素制约。施建辉等[7]提出“一院多校”合作、政策导向偏移、学校过度扩招及个人利益驱使影响了临床教师教学积极性。丁俐文[8]指出教学思想意识和教育观念、心理需求、教学工作量、经济收入等为教学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国内鲜有人结合临床医学教育实施现状分析影响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的因素。
2 医学教育认证背景下的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的影响因素
专业认证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一个评估的过程,通过评估来检查学校开设的专业教学计划或者专业是否符合预设的合格标准[9]。《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10]指出,2020年完成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首轮认证工作,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医学教育实质等效的医学专业认证制度。目前全国已有45所高校接受了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本文参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和28所已认证高校自评报告及专家反馈报告,从专业认证的视角重新审视影响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的因素,作为目前国内已有研究的有益补充,为提升临床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2.1 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三个阶段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11]。这种以学科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存在基础与临床脱节、理论与实践割裂、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等问题。在临床课程学习阶段,同一学科知识点分散,由众多教师讲授,知识的碎片化使得教师不能系统地传授知识,且未及时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无法检测学生是否掌握其所授知识。教师无法基于知识与学生建立持续的沟通与反馈联系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积极性。
2.2 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途径、手段、工具等相互联系的方式[12]。该授课方式通常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和教学积极性。
2.3 学生成绩评定有待优化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建立学生学业成绩全过程评定体系,包括形成性和终结性评定,且宜淡化终结性评价,强化形成性评价。目前临床课程考试多采用期末考试这一终结性评价来监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学者对835名医学生的调查统计得出78.9%的医学生在临床课程学习过程中,有“前紧后松,应付考试”情况[13]。可见采用终结性评价,既难以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利于师生间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反馈渠道。现有的学生成绩评定方式的弊端,影响了教师投身教学研究、更新教学内容、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积极性。
2.4 教师绩效评价有待改进
教学医院人事部门对临床科室的绩效评价,往往重医疗和科研指标,对临床教学工作没有建立独立的绩效评价体系,临床医师的教学工作普遍存在“有绩无效”的现象。绩效评价与教学工作利益关联不大,影响了临床医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此外,大多数教学医院未设置专职临床教师,由临床医师兼任,医生往往认为治病救人是本职,教书育人是“副业”,教学缺乏热情。
3 政策建议
3.1 政府方面
科学规划区域卫生教育资源,引导临床教学资源下沉。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医院导致大学将三级以上综合医院作为其教学医院首选。临床实习阶段的学生大量涌向大医院加重了临床医师的负担,影响其教学积极性。教育与卫生主管部门应协同加强对大学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宏观调控,确保区域卫生资源合理分配,减少“一院多校”合作现象,同时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扶持力度,保证其满足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的实训条件,引导临床教学资源向基层分流,减轻大型综合医院临床医师负担。
3.2 学校方面
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基础-临床课程整合。1952年美国西储大学医学院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organ-system based learning,OBL)模式”,按器官系统、形态与功能重新组合课程,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14]。为适应国际医学教育趋势,广州市某医科大学于2014年启动了实施“基础―临床全面融通”的医学课程整合教学综合改革,该校基础医学院、第一、第二、第三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单位总计173名教师投身到课程整合中。整合后的课程由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14个模块组成,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减少了学科间的重复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整合课程的开展迫使教师不断优化知识体系,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能力提升。
3.3 教学医院方面
3.3.1 改革医院绩效薪酬分配 新形势下教学医院为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亟需从战略角度重新认识医教研三者关系,从顶层设计上解决重医疗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改革绩效薪酬分配制度,建立教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绩效薪酬分配体系中明确医教研三者权重,实行多劳多酬、优劳优酬为有效解决途径之一。
3.3.2 设立阶段性专职教师 专职教学人员由科室临床医师轮换担任,任职期间阶段性脱产从事临床教学工作,确保在不影响临床医疗工作的情况下,有效兼顾教学工作,其收入应不低于科室同职称其他医务人员收入。通过配备专职教学人员,理清医疗、教学工作,减轻其他临床医师工作负担,保障临床教学质量。
3.4 教师方面
3.4.1 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不是指教师与学生角色、身份、地位的高低之分,而是指教学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的转变[15]。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包括床旁教学、小班教学、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PBL)等。广州市某医科大学先后派出124名教师赴台湾中山医学大学进行PBL专题培训,邀请台湾阳明大学来校开设PBL工作坊,培训了60名PBL骨干教师;在全校发动教师参与PBL案例撰写,择优遴选了40个PBL典型案例开展教学,教学效果良好。PBL教学方法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对指导教师提出更高更远的要求,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16]。
3.4.2 注重教学意识的养成及教学能力提升 临床医师在日常诊疗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教学意识,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以教学规范临床诊疗行为,通过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连贯和构建,实现自我的再教育,进一步夯实临床医疗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自己。通过参加教学学术会议、师资培训班等形式系统学习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临床教学岗位胜任力,保障临床教学质量。
3.4.3 学生成绩评定强化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于1967年由美国评价学家思克里芬最先提出,是指为使活动效果达到最好而修正其运行轨道所做的评价[17]。该模式伴随着医学课程体系改革广泛运用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近年来逐渐在我国高校进行推广和运用[18]。广州市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自主研发了临床轮转培训管理系统,内含实习评价支持系统,基于档案袋学习法理论,分解量化实习任务,学生根据实习任务要求和进度主动填写实习完成结果和实习手册,采用迷你临床评价量表(Mini-CEX)和操作技能直接观察评估考核(DOPS)开展学生与实习科室及临床带教间的相互评价。教师向学生进行学习反馈的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反思、提高教学专业水平的过程[19],该医院临床医师主动向教务管理部门查询学生反向评价(学生对教师)结果就是有力的证明。
3.5 学生方面
3.5.1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医院的学员包括实习生、研究生、进修生和培训医师等,学生人数多、层次广,需要各类学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开展自我学习,自主制订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积极组成自主学习团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查阅资料,主动思考和研究问题,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
3.5.2 强化人文素质培育 强化人文医学教育,有利于医学生从事工作岗位后树立牢固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20],兼顾“医生”和“教师”双重使命。医学生在医学课程学习及实习过程中,要积极自修人文医学课程,加强人文医学实践,如开展临终关怀、敬老院看望老人、参加社区义诊等,逐步增强其人文情怀。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家庭
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通过老师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因此做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困境
(一)中W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早已成为我国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是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手段,不管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中他的地位不言而喻,但是由于认识不到位,目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引起学校家长,甚至是学生的重视,社会和家庭往往缺乏主动参与,他们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仍然显得被动和力度不够。再加上各种环境的变化,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更为严峻。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1社会改革带来的社会环境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随之即来的我国的社会环境变得极其复杂,个人利益至上,享乐主义等不良之风盛行,学生觉得到老师所讲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不相符合,课本上讲的是空话,不切实际。学生排斥老师所讲的内容,自己也不会主动的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我们在接受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这些文化的涌入也会造成部分中学生价值观的偏离,不利于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新课改的实施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实施新课改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但是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老师难免会对新教程不熟悉,知识储备不熟,从而导致在课堂上难以控制整个局面,更为突出的问题是,由于新课改更加注重实践能力。而这一点对于过去习惯了理论教学的老师而言。无疑是一个更加重大的挑战。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影响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3家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错误理解
现在大多数家长仍然是固有的老思想,以应试教育为主。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证孩子考上好的大学。而对考大学不是那么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则不是那么关心,在应试教育大潮下,他们认为学好思想政治教育也没有什么大的作用。学生不应该浪费时间在对升学没什么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上,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得不到重视。
4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的不足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这样根本不能引起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重视,而且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在于学生自己的内化。当学生们觉得老师所讲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多大的用处的时候,就容易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以上的这些情况表明,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十分令人担忧,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3 解决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对策
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不只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需要全社会、老师、家长、学生几股力量形成合力。找出各自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一)社会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学生学好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并且要积极发扬社会中的正能量
1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建立。是任何事物顺利发展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现如今我国的各项社会主义事业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政府部门应该要加大对书刊和音像制品的监督,有效的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弘扬主旋律,引导中学生塑造良好的精神品德。创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2对于复杂的社会环境
各种不良社会行为的存在导致了很多不良的社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善于发现社会中的正能量。这个时候榜样的力量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榜样往往只出现在书本中,宣传标语中。这样就大大弱化了榜样的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学校可以尝试让社会中的一些典型榜样来到班级中。现身说法,这样能激起学生们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二)学校要培养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提高其专业化。处理好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1学校应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充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
对于其他任课老师充当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行为应该立即结束。聘请专门的思政教育老师,并增加思政教师的专业培训,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同时在这个知识爆发的时代,很多学科之间都是想通的。教师还应该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的变化,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
2充分认识到老师和学生都是思政教育的主体,正确处理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
在学校里面,实施教育的老师是主体,学校教师的责任就是为社会培养新一代的接班人,作为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自己为人师表的楷模作用,促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一代新人。但是在这个过程别要注意的是,老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但是学生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在教育的过程中两者是对等的,教师应该充分尊重作为另一主体的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学习,才会在课堂中去积极思考,自觉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
(三)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家庭是一个人各方面最先接触的社会团体。人一生中基本上有大半部分的时间是生活在家庭之中,因此家庭教育在人的各方面中是最重要的,一个人的家庭教育可能会影响这个人的一辈子,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都会对孩子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因此身为父母,自己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有效的对子女表达自身的情感,去培养子女的性格特点。
(四)老师要积极的探索最适合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教师可以更多的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在课堂上老师讲,同学们听,这种枯燥的教育方式,很难引起同学们的兴趣。采用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老师可以带领同学们进入社区。企业。农村等地开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地调查。了解社会各个阶层的状况。再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思想政治教育。
总之,要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我们就必须正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针对问题,找出对策。不断创新尝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主动学习,从而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四有新人。
论文摘 要: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体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政府,学生,以及作为重要中间者的学校作为政策实施中的三个主体,在政策体系的制定和实行中都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政策的本质是追求教育机会平等和教育资源的再分配,通过政策在经济上补偿和保障各主体对教育资源的分配的目标的基本和谐。
我国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面临着失学的危机。国家建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制度包括高等教育资助、中职教育资助和义务教育资助等针对不同教育层次的资助政策,其中高等教育资助由于涉及助学贷款的偿付问题而显得更为复杂。本文分析政府、学生和高校、银行这四大主体在高校家庭困难大学生的资助政策中获得的利益,并指出在该政策下该主体仍可能面临的危机。
1.政府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政府作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显然在制度体系中处于一种主导地位。教育政策的制定一方面体现着教育领域内的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体现着政府在教育领域内的资源投入及其分配。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政府的利益体现在以下方面。
1.1社会公平问题
从社会公平角度来说,政府通过教育领域内的资源调配,以多种形式减少或避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经济困难而失学或影响学业完成的情况出现。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是保障受教育权的获得,通过奖、助、免、贷等各类方法,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免除后顾之忧,鼓励他们完成学业。资助政策的最基本出发点从基本的经济层面保障教育的公平性。政府的保障体系就如同木桶最短的那一块,决定了整体可能达到的基础水平。
1.2投入的分配问题
从政府投入的角度来说,教育支出一方面是对基础建设、学校运行等诸多方面的支出,可归纳为建设性支出(如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设备的更新与添置等)和维持性支出(如教师工资和福利、学校日常运行的办公经费等),这些支出是保障教育资源的更新和增长的主要力量,在教育总支出有限的情况下,增加这方面的投资产生的效果是提高人均享受到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待遇,等等。而另一方面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方面支出,则保证了社会弱势群体能够分享到不断增长的教育资源。两相比较,前者投入是提高百分比,锦上添花,而后者是从无到有的质变,雪中送炭。必须指出的是,教育的建设性支出和维持性支出的增加,事实上也引起了教育人均成本的提高,相对而言就造成了教育负担在家庭经济负担中的提高,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力度和广度应该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适应教育成本提高带来的影响。从以人为本的目标出发,政府不能仅仅着眼于教育总支出的增长与教育支出占国民总收入的百分比,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合理地把握各类投入的分配比例而形成良性循环。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资助政策的收益者,首先获得的是经济援助和奖励。但其中不同的资助政策针对的资助对象、覆盖面的不同,又使得情况有所不同。
2.1奖学金制度
奖学金制度是我国现行高校资助政策的开端。现行的奖学金主要包括以下形式:国家助学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研究生奖学金。奖学金的主要要求是课业成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获得奖学金和助学金,首先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助学金着眼于帮助成绩优秀、学习努力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减轻经济负担。相对而言,奖学金更看重“成绩优异”这一特质,以考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为主,而助学金则以“家庭经济困难”为条件。必须看到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名额是极为有限的,因此两者只能在设置各自的选拔条件底线的基础上,采用排名的方式决定获奖者。尽管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覆盖面极为有限,但它们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现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其他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它们以学习成绩为评判标准,能够促进家庭经济大学生在逆境中更专注于学习,可以说,获得奖助学金不仅仅是对这些优秀学生的经济支援,更是对他们精神的莫大鼓励。
2.2学生助学贷款体系
这是高等教育阶段资助家庭困难大学生的最主要的措施之一,它结合国家、学校、商业银行系统的力量,通过现代的信贷制度为面临经济困难的高校学生提供了低门槛的资助获得方式。学生通过贷款缴纳学费和支付生活费用,毕业后在规定年限内偿还贷款。然而在我国信贷系统并不发达和繁荣的社会背景下,由于对贷款过程和还贷制度的不清楚,相当部分的家庭困难大学生没有选择助学贷款,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日趋紧张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下,高校学生对自身未来的还贷能力产生了相当大的顾虑,在此情况下信贷系统也无法有效保证毕业生还贷的信誉度,信贷能力大受影响,长此以往也会削弱助学贷款体系的整体力量。这俨然成为国家资助政策中的一对难以化解的矛盾。但从长远来看,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助学贷款完成学业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这在客观上也能促使他们在大学期间形成良好的理财观念,并形成长远的个人发展计划。 转贴于
2.3减免学费政策
减免学费制度主要针对普通高校中部分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尤其是其中的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与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但符合条件的学生较少,这些学生面对的经济压力也不仅仅是减免学费就能够解决的,往往在生活、学业、就业等方面都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学生本身减轻了经济负担,也仍需要争取获得奖学金、助学金,或是勤工俭学获得其他的经济来源。此外,各级政府和高校在经济困难学生遇到一些特殊性、突发性困难时给予的临时性、一次性的特殊困难补助也是帮助家庭困难大学生渡过难关的重要措施。
3.学校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学校作为教育的实施主体,主要通过来自国家的经费支持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在政策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中间者角色。
高校在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不仅是教育服务的提供者,而且是提供资助的主体之一,或者准确地说是学校扮演了裁判的角色:将国家、学校、企业等设立的奖学金按照手中掌握的学生的资料,根据学生提出的申请进行排序来分发给学生;根据学校情况设定政策门槛,使符合条件的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减免学费的待遇;联系银行为学生提供助学贷款等,学校在资助体系中是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国家将教育投入作了最初的分配之后,学校在之后的资助政策的具体实施到个人时成为了最关键的环节。公正、公平、公开的政策是学校参与到资助体系的运行中的最基本的原则,面对众多申请者时如何保持中立并实现政策覆盖面和实效的最优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工作中需要总结和摸索的。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在校表现情况的真实面,需要大量的日常工作积累;而如何在情况不同的学生之间作出比较,则需要有可操作的获得广泛认可的标准作为基础。
4.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承办国家助学贷款项目,首先要承担学生贷款后无法按期还款的资本风险。由于助学贷款没有担保人,因此银行在还款的执行上遇到了一些问题。自2002年开始的第一次还款高峰期到来后,据国家统计约有20%的学生无法归还贷款,因此多家商业银行出于风险的考虑停止了助学贷款的发放。
政府制定政策,根据政策将教育资源和投资进行第一次分配,在教育支出中划拨出专门的资金进行资助政策,学校在资助政策的指导下对这部分资金进行二次配额,它是政府部门在具体层面的延伸,通过其特殊的地位获取政策实行所必需的第一手资料——学生的基本情况,并在政策要求下进行评估和判断。学生一方面需要提供自身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另一方面通过自身在学业和工作中的多方面努力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受助机会,减轻经济压力。在三方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中,关键在于保持制度的公平性、长期性,并通过三方的主动性配合实现各类资源更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在追求社会和谐的今天,教育资源的分配牵动了社会未来资源分配这个实际的问题,找出恰当的教育资源分配模式,维持教育资源分配比例的不断优化,是达成教育和谐这个目标的必然追求。
参考文献
[1]柴松球.从高校与学生间的法律关系看对学生的资助政策.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2]马陆亭.高等教育学费和学生资助政策.高等教育管理,2007,(2).
[3]李慧勤.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实证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5,(58).
[4]魏百君.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现状及对策.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5,(3).
关键词:工学结合;思想政治教育;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将学生学校中的学习与企业中的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际的工作做到专业技能的掌握,保证学生工学相长,使学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一、“工学结合”下思想政治教育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人的进行思想政治影响的一种过程。在高校中,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前言问题,并且与人才培养方式相结合,使其发挥作用。“工学结合”这种新的模式影响着高职学生,在教学中形成了新的挑战。
(一)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学生对实习的工作情况过于理想化,觉得自己经过高等教育,技术水平在一般人之上,应用能力强。但是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面对实际的工作问题和艰苦的条件,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而带来失落感,降低学生工作的信心;还有一些学生实习单位与其专业并不对应,在学校中所学的内容不能得到应用,会使实习的意义减低;也有学生对工作的内容不满意,岗位的层次较低,重复性的劳动工作使其成为廉价的劳动力,导致在实习的过程中主动性差,缺乏责任心以及上进心。
(二)管理大于教育的困境。学生在校时间参加实习,会使学生身兼学生与员工等多重身份,受到企业、学校双重管理。学校与企业的工作性质并不相同,很多情况下不能采取共同的管理模式,同时协调性差,很容易出现无人管理、无人教育或者多人管理、多人教育的矛盾情况。与此同时,学生不能都在同一家企业进行实习,分散工作后,师资力量有限,对学生的集中管理很难做到。企业中保障制度没有做到位,认为实习生的工作就是给企业增加了负担,通常把实习生当做廉价劳动力分配任务,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不能够落实。
(三)实习队伍与师资队伍过于分散。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被分到不同的企业进行实习,而不同的单位的管理制度不尽相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地点产生矛盾,不同企业的文化背景也会使学生的思想产生变化,学生的思想程度不统一导致学校集体教学的困难。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限,不能将所有的同学都照顾到,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漏洞,过程流于形式。
(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错位。根据劳动行政法律规定和学校与企业签订的合约,使学生在实习期间受到劳动保护,并且可以领取劳动补贴,这些报酬可以解决学生一部分的生活学习资金问题。学生很可能会受到利益的驱使,产生追求利益的冲动,学会用利益去衡量事物,一些不健全的价值观会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学习,也给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冲击,使一些学生本来正确的价值观产生动摇。这时就对学校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带来了挑战。
二、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对应策略
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产生的矛盾就是对人们的素质要求和实际的思想政治素质之间的矛盾。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他们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支柱,其思想政治素质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及未来,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下,结合现阶段的矛盾及困境,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
(一)通过扩大德育教育理念,对教育资源整合。“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性工程,这种教育影响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是教育的基础、社会是教育的课堂,学校在教育中只占有一部分,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作用才能使德育教育的成果显现出来。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生身边的人都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扩大德育教育理念,动员全员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的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二)根据教育发展规律,使学生自觉参与。思想教育的变化规律内在因素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部因素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通过内部因素的作用导致了外部因素,使学生行为的变化影响到整体思想政治素养的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学生在不同的地点受到不同程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就应该使学生将自我修养放到主置,不断的完善自我,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不被外界影响,还能保持思想价值与自我价值不变。
(三)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平台搭建。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要结合科技手段,例如网站、微博、微信等,拓宽教育的沟通渠道,搭建网络平台,保持学生教师良好的沟通性,对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统一的解答。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收集,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强教育过程中的吸引能力和针对性。
(四)完善运行机制与考核指标。实习的过程是一项社会工程,“工学结合”运行机制能够保证这一模式的顺利运行,政府也应该重视起来,与学校、企业一起,保障模式运行的畅通。政府起到主导作用,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制定细则,对能够招收学校实习生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企业在对待实习生的态度上应该明确,不要把实习生作为企业的负担对待,也不能将其作为廉价劳动力来使用,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学校在中间起到组织作用,完善企业与学生的融合。各方都应该注重考核评价制度,明确责任分工,这样考核才能发挥最大的功用。
三、结语
总的来说,“工学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对学校和社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给学校的教育来带了冲击。我们要不断完善改进方法,认真探索对策,顺应时代要求,创造更高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陶绍兴,郑伟.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7).
[2]刘勇.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10).
[3]王伟.“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延边党校学报,2010(02).
【关键词】苏州就业市场;核心竞争力;思路;对策
改革开放特别是1995年“中新合作”开辟工业园区以来,因政策和地缘等方面的特殊优势,苏州更是以长三角地区副中心城市定位,制定了“十一五”人才资源开发规划,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建设人才首选城市。从而推动了工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 尤其是第一线技能应用性人才逐渐成为发展的关键。以下笔者以苏州就业市场特殊性环境为例。结合苏州的地理位置、经济地位、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对苏州高职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苏州的就业环境对高职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高职教育的发展除了高校具有共性之外又受到来自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或环境差异的影响,导致其在就业环境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影响苏州高职大学生就业主要因素及具体内容有如下几点:
(一)苏州商品经济发育程度高,为高职大学生就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就业环境保障
经济既为教育提出需求,即提出培养各种熟练程度不同的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的需求,又为教育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1995年“中新合作”开辟工业园区以来,苏州工业园区以及相关辐射的地区就业带(上海―常熟―无锡―常州)在逐渐成型,苏州完成了以长三角地区副中心城市的定位。
改革开放以后,苏州依靠自身优势,成为了全新的“苏南模式”典型代表,提高了苏州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优势。因政策和地缘等方面的特殊优势,为苏州的高职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援助与支撑,进一步促进了苏州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我们高职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巨大的就业市场。
(二)苏州地区产业结构给高职大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就业基础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江苏省2000年统计年鉴获悉三大产业在苏州所占比例:苏州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江苏的71.23%。在苏州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占1.38%,第二产业占53.46%,其中工业占据三产的45.75%;第三产业占45.16%。在苏州地区的三产结构中,第三产业增长的势头强劲;第二产业中,工业依然占据首要地位,但对苏州地区工业的发展进一步调研之后,我们发现,其经济增长点主要来源于两点:一是利用科学技术并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高新技术企业;二是通过吸引外资并投资于苏州地区的制造业。
(三)苏州企业需求层次给高职大学生提供了就业源泉
本次调查我们还针对了苏州地区的企业做了分析,其中民营企业占到83%,国有企业占10%,外商独资、合资企业占7%。企业业务领域广泛,涉及到IT行业、金融、证券、保险业、建筑行业、商业、农业、房地产、教育、交通、环保等领域。基本涵盖所有行业:制造业13家,服务业26家,外贸物流类9家。公司规模不等:企业员工人数在200人以下的28家,200至500人7家,500至1000人5家,1000至3000人1家,3000至10000人2家,1万人以上3家。①
经调查,企业需求数量在10人以上的占8.7%,需要3人的占32.6%,需要2人的占6.5%,需要1人的占21.7%。从需求层次上看,71.7%以上的单位选择了大专(高职)毕业生,有34.8%的单位表示需要本科学历的人才。不少企业认为,他们急需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人才,看重的是高职大学生的专业素养、技能和业务能力,并非仅以学历高低为条件。可以看出高职大学生相比本科生在就业上,企业的需求上是绝对有优势的,换言之,理论研究型岗位的需求少于技能型第一线岗位。
(四)苏州高职大学生的培养模式与苏州经济、人才需求相得益彰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的;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组建课程结构的;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显然,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明显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据苏州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占53.46%,第三产业占45.16,在苏州地区的三产结构中,第三产业增长的势头强劲,第二产业中,工业依然占据首要地位,而正好,这些工业大都是加工制造业,换言之,加工制造业急需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人才,给我们高职大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就业空间。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苏州具有良好经济基础和独特优势,也适合大力发展短期、实用性强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其目标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最初始,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近几年来,由于高校扩招,高职教育得到飞速发展,在全国范围就业压力居高不下、比起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就业面临更大的压力,已成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培养和增强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强弱是高职生在就业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
二、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理论最早提出是来至于企业管理领域,指企业在本质上永远是一个能力体系,积累、保持和运用能力开拓市场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随着大家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逐渐有很多学者把此概念引入到更多领域,如现在广为被大家所接受的大学生就业管理领域。
结合就业、高职大学生以及核心竞争力三者之间关系,笔者认为高职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指在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中,一种区别于其他人才类型结构的综合能力体系,是面向社会第一线、实践能力突出的、有较高整合智能的技术型竞争能力,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替代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竞争优势。可以说高职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影响高职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决定因素.直接关系到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层次和今后的发展。
三、提升高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思路与对策
(一)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合理设置专业、增强办学特色
核心竞争力运用到学校层面来说,在专业设置上,要以社会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在创办过程中,要对地方产业结构和经济特点进行调研,善于发现新的社会需求,新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据此设置新的专业,高职院校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开设的专业要有实用性和前瞻性、针对性。
基于苏州产业结构和经济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第一,应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着手,从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求出发,按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组建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二,加强实训环节,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系部在召开专业指导会议时,可以邀请有影响力的企业进行座谈,参照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模式和用人要求,制订了教学大纲和课程计划,甚至组建专业。
第三,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学生参与专业技能学习的机会。校企合作当中我们可以借鉴很多学校的模式如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等。提升高职大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增强社会实践经验,当他们他们与本科生在第一线工作岗位竞争时,高职生的优势将会脱颖而出,因为高职生平时的上课学习期间就已经十分熟悉这样的工作流程,学校有模拟的实训基地,有些甚至有全真的实训基地,此外条件好的有校外实训基地,他们平均接受这样的学习以及实地操作有一年多的时间,换句话说,用人单位基本上可以不用培训,学生就可以直接上岗,给企业减少了人才培养的成本,也促进了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二)重点培养核心关键能力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每一个领域都绝不是绝对独立和单一的,越来越走向融合,尤其苏州这样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特点,以轻工纺织为例,苏州基本上是一个加工制造中转站,许多来料加工的订单来自于全国各地,所需求的人才不紧紧要懂得纺织、染整等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跟单、报关、报检、经济贸易等其他知识,因此学生将成为各职业岗位直接进入生产一线的主力军,对他们来讲,培养关键能力尤为重要。就此笔者认为以下能力应该重点培养。
1.英语能力。苏州是个包容性、开放性的城市,紧紧依托优异的地理资源,并随着工业园区的成长,外资企业不断涌入,人才就业市场的需求对掌握英语的综合型人才更加重视和青睐。
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英语课程安排和设置上,第一要紧扣专业的针对性,加入专业英语课程。在课堂上,可以设置模拟的工作环境,紧扣专业教会学生学会与外国人流利进行商务谈判和协商,并能够与外国人进行无障碍沟通和基本的英语书写邮件交流。第二在公共课开设上,教学安排可以穿插大学英语四六级考点进行教学和辅导。根据我们对苏州企业走访,大多数都要求英语过四级,通过六级者优先考虑,甚至有些企业明确表示在工资待遇上过六级的员工一旦进入企业比一般员工要多200-400元不等。在英语教学上在保障国家课程大纲时要合理地组织、并大胆、有效地实施校本、系本具有专业特色的英语教学课程,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核心关键能力。
2.职业素养。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和管理服务一线的的教育,因此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非常重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竞争力,一看是否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二看是否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首先要培养高职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吃苦精神,对毕业学生进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进行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其次,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发挥课堂优势,在实验实训中,锻炼合作精神和互助作风,维护好实习场所的秩序和环境;另外,在实习实践中,让他们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体验行业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培养职业情感。
3.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应区分为基本技能、重点技能与综合技能。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来说,重点技能和综合技能更为重要,特别是解决技术相互渗透所形成的较为复杂的应用性问题,更体现出综合技能的重要性。重点技能与综合技能的高低,应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轻工纺织高职教学为例,苏州基本上是一个加工制造中转站,许多来料加工的订单来自于全国各地,所需求的人才不紧紧要懂得纺织品织物结构与设计、染整技术、纺织品功能整理等重点专业技能知识,还要具备跟单、报关、报检、经济、企业管理、经济贸易等相关知识综合技能,大部分企业对员工的英语要求是相当高的,一般要求英语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至少在业务办理上要求能跟外国人无障碍沟通。因此如某职业院校就根据苏州市场需求设置了纺织品检验与贸易这个专业,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多面手的综合技能。
(三)加强自信心训练,提升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竞争力
参照我对某校某系高职大学生抽样问卷调查,我对某校某系的高职大学生57名同学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有17名男同学、40名女同学。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得出:对自己未来找工作有是否有信心这一问题上,有55%的受访同学表现为信心不足;18%的受访同学对找工作没有信心;并感到渺茫;9%的受访同学表现为不知道;仅有18%的同学对找工作有信心,其中80%为男同学。因此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女同学找工作的自信心不如男同学,有82%受访者对未来找工作是没有足够的自信心的。
另一方面我还对受访学生是否认为学校有必要进行求职技巧训练与指导进行了调查,有80%的同学认为十分有必要;有19%的同学认为还行;只有1%的同学认为无所谓和没必要。
因此加强对高职大学生自信心的训练指导是非常有必要和及时的。
参照我对高职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就业求职的自信心是训练和指导学生首当其冲的问题。
1.老师应增强高职大学生的对职业、专业优势的的引导
班主任和辅导员应该在学生进入学校初期就应该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活动或教学倾向设置上做出安排,并能够灵活的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和正确合理的就业价值观以及社会责任感,目的是促进他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定期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团队合作精神
素质拓展训练的项目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对学生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当学生战胜困难,克服了原来以为无法克服的一个个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和障碍,完成一个个具有危险性的动作时,将会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成功感,容易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在素质拓展训练中,学生会不断地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力获得的提升。学生在获得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容易与困难等多种体验的基础上,会自觉调整心理对客观环境的适应程度,进一步认识自己,激发个人潜能,重新定位自我,实现自我超越。
素质拓展训练有利于增强团队凝聚力,提升高职大学生自我鼓励的自信心。即使高职大学生在面临就业不顺时,也较之没有参加过素质拓展训练的同学更容易摆平心态,而不至于影响以后的生活。同时能够很好诱导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要求积极向上的平稳心态。因此素质拓展训练对增强学生求职自信心、抵抗学生自卑心理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四)对高职生进行求职技巧的训练与指导
在我国求职就业全面走向市场化的今天,求职成了一门艺术,求职训练和职业指导也成了一门学科。在求职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在求职者具备个人基本素质的前提下,求职技巧已成为求职者成功就业的推动器、剂。因此,对高职生进行求职技巧的训练与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高职生求职过程是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交流和选择的过程,更是高职生展示自己品质、才能和实力的过程。求职技巧指导既要实用又要符合科学。
1.指导学生学会问题双向设计
指导老师可以预先设计一些用人单位可能常规要问的问题平时加予训练,还可以指导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企业宣传资料、实地参观等形式收集与用人单位相关的资料信息进行分析和了解,以防用人单位提问相关单位的问题,而失去竞争的机会。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要学会对面试官进行提问来了解单位的背景,如试了解单位对员工是否有培训机制,帮助员工的成长;单位的福利待遇怎样,以此来更好确定,应留那家单位,换句话说,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要进行横纵比较。面试是一个双向选择过程,很多人在面试中往往忽略对用人单位的提问而处于被动方,到工作单位以后不久就发现,这里并不适合的自己发展,而怠慢了找工作的最佳时期。
2.指导学生面试形象设计
指导他们了解求职的程序和面试时应注意的问题,包括谈吐、服装、姿势等礼仪规范,以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面试官对求职者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要指导学生根据工作的性质做服饰上的安排,既要自然、得体、整洁、大方,体现出大学生的形象气质,又要符合招聘岗位、面试环境要求。不要奇装异服,更不能浓装艳抹,修饰过分,这样反而会让面试官觉得到反感,认为学生有缺乏自我认知、缺乏社会责任感之嫌
3.指导学生做好求职面试中应急技巧的掌握
求职者要做到文明有礼、吐字清晰、沉着自信,体现应聘者的学识、修养、气质,是面试成功的首要条件。同时要注意倾听、大脑要灵活多变。求职者注意倾听问题是对考官的尊敬和便于理清思路,更好的回答问题,在回答过程中还不要紧张,要保持大脑清醒,能够随机应变。
面试过程中,一方面可能会按照我们准备的既定轨道在走,跟我们平时训练指导的差不多,学生不会紧张,并能够顺利通过面试。另一方面面试的规则不在事先安排之中,所以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掌握应急技巧。
在面试过程中遇到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法作为参考:
第一,马上调整呼吸,轻轻放松呼吸,同时面带微笑面试官,尽量不要面试官察觉你紧张。很自然大方让面试官给自己一点时间整理思路,从而给自己一个心理上有一个缓冲。
第二,如实在回答比较困难,也不要气馁,可以向面试官虚心请教,让面试官帮你解答,同时要表示将会努力把这块知识填补上。同样会让面试官觉得你既诚恳又谦虚。
(五)就业指导课编入学校的必修课程,同时辅助就业指导讲座
把就业课程编入教学,可以教授学生怎么准备求职材料,如怎样写简历、双语求职信、怎样学会面试等等,这是学生核心竞争力实际能力的表现,其中我们就可以依托就业指导课程和讲座来提升核心竞争力。
就业指导讲座主要是系统的向学生介绍国家的相关就业政策,指导学生有的放矢的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工作。增强学生的职业愿望和意识,为学生提供认识职业的机会,并积极开展职业评价活动,鼓励学生对各种职业进行客观评价。这有利于大学生积累宝贵的择业实践经验,增强对各行各业的了解和认识。就业指导课一般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向学生讲授,使学生了解相关政策,了解社会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让学生扬长避短,谨防学生对自己产生过高或过低的评价。
同时配合学生的求职训练,教授学生怎样去面试、怎样去些中英文简历、举行模拟面试,如情景面试、电话面试、怎样去外企面试,同时建议最好是分专业进行培训,因为专业有分工,面试时要谨防有些用人单位会进行专业测试。
参考文献
[1]朱俊霞.2009年苏州地区文秘专业人才社会需求[J].职业时空,2009,6(1):156.
关键词:网络;教学环境;Excel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224-02
我校作为一所城郊结合部的中学,一所专门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中学,一所优质生源严重流失的中学,班级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很差,目前的教育教学效果不容乐观,留下学生的基础相当薄弱,甚至连小学部分的知识掌握都成问题。面对两极分化相当严重的班级,如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何有效的组织好每一节课,能同时兼顾好中差,留下优质生,成为摆在我们这类学校教师面前的一个深刻的问题。
最新的教育理念中,总是提倡自主学习模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为特色。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教师仅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但是,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以我校初一年级为例,小升初我校施教区学生为320人(不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际招收188人(含48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流失生源中,优质生源占绝大多数。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反应教学很辛苦,往往准备的一堂课内容最好两节课时间才能消化。虽然每间教室都是多媒体教室,课堂教学中基本上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每节课都精心安排,但还是显得时间不够用。
课堂上老师们一般都喜欢采用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课后老师们都会布置一些反馈练习。然而我们会发现,由于时间上的限制,我们不能对当堂训练和反馈练习进行讲解,更不容易对每位学生的练习进行批改、得分统计、每小题的得分情况、最容易出错的地方等等。因而也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这堂课或者这一阶段的教学效果和簿弱点在哪里。也就不能清晰掌握我们的教学情况。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怎样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来提高教学效率,我觉得“网络教学环境下的EXCEL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更有其历史意义。它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环境的强大功能,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将最全面的数据反馈给老师,使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在最短时间内做到检查。并将最终的汇总结果再反馈给学生,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共同提高。
结合自己多年来对网络教学的经验,以及对EXCEL使用经验积累,结合日趋完善的硬件平台,我觉得只要把网络环境下的文件管理问题解决,再结合EXCEL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我们完全可以把"网络教学环境下的EXCEL技术与课程整合"向全学科所有老师进行推广。下面谈谈近年来我从事这项工作研究的一点心得体会。
市场上有大量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试题、考试及回收系统,但由于是第三方开发的软件,很难有一款适合面向所有学科、所有老师的系统,老师们想要根据自己的意愿去修改设置系统很困难,而且由于版权的问题,也需要大量资金去购买,给普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其实我们利用学校现有的硬件平台和软件技术就已经可以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 32例舒血宁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舒血宁注射液致严重不良反应2例分析 基于SRS数据的舒血宁注射液不良反应关联分析 舒血宁注射液与肌氨肽苷粉针连续注射不良反应报告1例 穿琥宁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高脂血症及对C反应蛋白(CRP)影响的研究 基于注册登记研究的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临床用药特征探析 简述舒血宁注射液的临床运用 舒血宁注射液的临床运用 舒血宁注射液主要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原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及救治 红花注射液不良反应及分析 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研究 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风险因素研究 中药注射液的临床应用分析及不良反应预防 痰热清注射液的临床新应用及不良反应 基于自发呈报系统的喜炎平注射液不良反应风险预警研究 基于真实世界的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患者临床用药特征分析 复方骨肽注射液及骨肽不良反应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Evans S J, Waller P C,Davis S. Use of proportional reporting ratios (PRRs) for signal generation from spon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 reports[J]. Pharmacoepidemiol Drug Saf,2001,10(6):483.
[3] Zhao S Z, Reynolds M W, Lejkowith J, et al. A comparison of renal-related adverse drug reactions between rofecoxib and celecoxib, based o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uppsala monitoring centre safety database[J]. Clin Therapeutics,2001,23(9):1478.
[4]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EB/OL].[2007-06-30]..
[15] 龙丽萍,周于禄,阳国平. 309例老年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药物警戒,2009(1):26.
[16] 邹元平,林宇,邢珂,等.中药注射剂致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4):295.
[17] 李文杰,尹晓飞,范雪亮. 超剂量使用中药注射剂应引起高度重视[J]. 中国药业,2011(15):65.
[18] 向永洋,谢雁鸣,易丹辉. 药物警戒数据挖掘方法比较及其在中成药预警中的应用[J]. 中国中药杂志,2011,37(20):2831.
[19] 刘巍,陈易新. 药物警戒研究方法简述[J]. 中国执业药师,2008(9):19.
[20] 李文武, 刘超,李学林,等. 浅谈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自愿报告系统[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0,19(1): 50.
Analysis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pharmacovigilance research to
parenterally administered Shuxuening
YANG Wei1, XIANG Yong-yang2, XIE Yan-ming1*, SHEN Hao1
(1. Institute of Basic Research in Clinical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2. School of Statist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Parenterally administered Shuxuening is a commonly used Chinese medicine. There is a need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s) to it. 9 601 ADR cases report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national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center reported between January, 2005 and December, 2012. These included 326 serious ADR cases, accounting for 3.93% of the total. It was found that ADR reports increased annually from 2005, reaching a peak in the third quarter of 2009. The number of ADR cases reports were greatest in the third quarter of each year. ADRs in patients aged 60-74, accounted for 3 348(34.87%) of all cases. 9 391(97.81%) cases were administered by intravenous infusion. In 8 431 cases, the dosage was in accordance with instructions. 61.61% ADR cases occurred on first administration. The ten most frequent symptoms were, rashes, itching, dizziness, palpitations, chills, allergic reactions, shortness of breath, nausea, phlebitis and vomiting. Systemic damage mainly affected the skin and its accessories damage, or the nervous system damage. Through the use of proportional reporting ratio (PRR) and Bayesian confidence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BCPNN) and propensity score applying generalized boosted models (GBM) to control for 17 confounding factors, analysis of the 10 kinds of ADRs found that for the ADR signals of dizziness, palpitations, phlebitis, and vomiting, BCPNN found that dizziness and phlebitis were early warning signals. This research found that in the 60-89 age group, higher dosages of parenterally administered Shuxuening gave rise to more phlebitis. This study provid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parenterally administered Shuxuening research, and guidance for its risk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