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荀子名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名师;职教师资;职教师资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020-02
职教名师不仅是有突出成就的人,也应该成为其他教师成长的引导者。名师不仅是一种成就、一种荣誉,更是一份责任。职教名师还要为其他教师的成长起示范和引领作用。因此,如何挖掘职教名师的能力并让其成为其他教师成长的助推器显得非常重要。
职教师资培训作为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其培训效果虽逐年提升,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参训教师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需求”。面对这一困境,培训基地应重新考虑自身的资源和组合方式。
一、培训困境亟待名师参与
1.培训目标缺少针对性。培训目标的制定应紧密结合中职骨干教师的培训需求。培训需求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素质的要求;二是中职教师现有专业知识结构缺陷的要求。前者决定了培训目标的前瞻性,决定了教师培训的基本方向,后者决定了中职教师培训目标的针对性。
中职学校骨干教师培训目标缺乏针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培训目标与骨干教师发展需求针对性不强。骨干教师培训原则上要求从事教学工作5年以上且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参与,这部分教师正处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阶段,因此在培训目标上与青年教师的入职培训有很大区别。其次,当前的培训目标缺少结合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技术开发工作的考量。这就导致培训目标往往没有切合中职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导致目标太高或过低。
2.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在“能力本位”的培训理念下,培训内容应以技能及掌握方法为首,而不是以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为首。职教师资培训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职教师资专业化内涵。职教师资培训的重点在于专业的最新发展状况和新知识、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专业实践技能以及职业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尤其是专业教学论方面的指导。然而,目前培训基地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主要考虑的是自身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便利与否,因此高校教师的理论化倾向也就在培训内容上体现出来。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课程内容涉及主题全却不聚焦。例如某培训基地设置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模块课程包括了中等职业教育形势报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等课程。这些课程看起来是为了实现培训目标中更新教育理念和提高教学能力而设置的,但是仔细分析课时分布和课堂内容就会发现这些课程普遍学时短,多以讲座形式呈现,远不能真正对教师在理念或知识方面有所提高。
第二,课程内容实践性不强。教师参与培训的需求主要是希望实现专业教学能力的提高,因此课程内容应该选择与教学能力提高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注重实践性。但是在当前的培训中教师突出反映培训内容陈旧、空洞,缺少新意;或者是理论水平偏高,偏抽象,难以理解;没有体现职教特色,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要。这些突出的问题背后是教师期待培训内容能与自身的专业教学结合,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3.培训方法缺少融合性。培训方法的融合性指的是培训方法能够促进职业教育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促进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结合。当前的培训缺少融合的培训方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开展培训的地点较少使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室,在空间上割裂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融合。第二,培训内容在时间上的割裂。有关学者调查,大部分培训机构都是以“前半程集中理论培训,后半程集中实践培训”的方式开展培训。该学者还指出,参训教师期望的理想培训方式是“前半天理论培训,后半天实践培训”。第三,培训师资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培训基地的师资由教育学教师、专业课理论教师、专业课实验实训教师组成,分别负责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模块、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模块,这样的分工造成了教育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分离,使教师在培训后还是不能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二、名师辐射作用发挥的可行性
1.培育名师可以成为培训的导向。名师自身具备的能力是培训目标所在,可以为培训目标的确立提供可参考的能力内涵模板。国家开办骨干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为中等职业学校造就一大批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教学能力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到骨干示范作用的“双师型”优秀教师和一批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学专家。名师的特质正是骨干教师期望靠拢的,因此培训基地应该以名师为培训目标,让名师成为参培教师更直观的目标。
名师经历了一个持续的贯穿其整个职业生涯的过程,根据职业教育和教师自身发展的规律可将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入门阶段、适宜阶段、胜任阶段、骨干阶段和专家阶段。名师在职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面临了典型的发展任务,在专业化过程中名师不断地对自己提出针对性要求并且寻求特定的帮助。因此,可以说名师是最了解参训骨干教师的培训需求的。
2.名师个人知识值得共享,能丰富培训内容。名师的个人知识,即名师的个人实践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值得后来者不断琢磨、模仿、体悟、学习和研究。名师实践知识经过整理升华后提供的主要素材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在教育理论与技能培训模块名师可提供专业建设指导、课题申报等方面的科研培训、精品课程、示范校建设等方面的主题指导、班主任与课题管理方面的指导、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方面的知识技能训练、职校生心理与生涯指导学等内容。其次,在专业理论与技能培训模块名师可提供本专业最新的理论知识、专业系统的操作训练、行业发展相关知识、专业内教育教学经验交流等。这些素材对参训教师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3.名师教育教学综合能力强,让培训方式更加综合。职教师资培训需要多样的平台和训练方式,名师的双重能力和多重身份能帮助培训单位设计和实现更加综合的培训方式。
名师的双重能力能促进培训过程中教育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名师的双重能力指的是“双师型”教师具备的“双师”能力。其既有技师突出的专业实践能力,又有教师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并且两者相互结合,即在教学过程中促进职业教育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而当前的培训正是缺少能在时间、空间和师资方面实现教育学知识和专业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方式。
名师身兼多重身份,能促进参训教师教学能力与企业实践能力的融合。职业学校的名师往往扮演着几个不同的身份:如教学骨干、学术带头人、企业技术指导等。在骨干教师培训过程中,参训教师的各方面能力不能孤立的进行提升,名师的多重身份能给参训教师提供多重能力形成与融合的平台,如一起参与课改实践的平台,学科建设方面的传帮带,合作研究等方式,并且最好能和参训教师形成师徒结对关系或合作关系。
三、保障名师发挥辐射作用的条件
1.名师参与制定培训目标,引领教师发展。面对培训目标与教师预期不符的情况,名师参与制定培训目标能较好地解决该问题。培训单位应和职业学校、职校名师等共同“制定适宜的专业成长计划”,帮助参训教师分析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不足,找准专业成长的定位。从每一个成员的教龄、个性特点、教学风格、教学上的优势与缺憾,制定出个性化成长方案。专业成长计划中应涵盖“发展愿景与规划”、“专业学习与发展”、“教育设计与实践”、“教育研究与总结”和“自我总结与反思”等项目,用以规范教师的行动步骤,记录教师的成长足迹,调控参训教师的培养目标。
2.建立名师素材库,拓宽培训内容。名师素材可以通过文本、视频的形式出现,并通过教师交往合作和网络的形式传播。但是为了避免这些文本的利用导致教师培训再次陷入理论化、纸上谈兵,培训单位还应该通过以下方法对名师素材加以利用。
培训基地应选择适宜内容,开展行动研究。在这里行动研究既是内容,也是途径。行动研究是基于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教师的自我探究与反思,寻求解决的方案。培训单位在培训前应对学员的培训需求进行调研,并确定一批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然后会同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从本地的职校名师中选出资源开发主持人,再由这些名师主持人会同培训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校企合作等问题的研究。
3.名师亲自授课,拓展培训方式。名师课堂教学示范、名师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名师课堂教学点评将成为培训主要形式。参训教师通过“听、看、问”获得真实、全面、深刻的印象,再由名师与其一起“议、思、写”进行反思跟进,为参训教师自身教学行为调整或改变提供动力与目标,对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提高起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文明.中职学校教师培训现状与需求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19-23.
在《天论》中,荀子指出,天星坠落、社木鸣叫、日蚀月蚀、风雨不调、怪星常见于天等现象,人们不了解其原因而感到奇怪是正常的,但若畏惧这些现象就大可不必。他解释说:这些现象“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认为最可怕的是“人妖”,即统治者“政令不明、举措不时、本事不理”所造成的灾祸。只要政治清明,人们不迷信,就是有了自然灾害也不会形成太大影响。天地自然的变化都按自己的规律运行,不受人的意志干扰,用荀子的话来说就是“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商周以来的君主,常以君权天授为中心,论证自己权力的合理性,荀子却明确地说,天对于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圣王、暴君都与天无关。这对于传统的天命观显然是巨大的冲击。
荀子的天论达到了那个时代所能够达到的思想高度,对于它在思想史上的价值的确应当充分肯定,但若硬给它带上一顶“唯物主义”的桂冠,则大可不必。论者一般以为荀子提出了与唯心论的“天人合一”说相对立的“天人相分”理论。其实,“天人相分”说,只是论者对荀子思想的一种理解,荀子自己并没有说过“天人相分”,他只说过“明于天人之分,则谓至人矣”(《荀子·天论》)。荀子所强调的是要弄明白天和人各自的名分。这里的关键在于“天人之分”的“分”,不是作为动词的分别、区分之意,而是作为名词的职分、名分之意。在战国时期的文献材料中也有许多作为名词的“分”字之例,如:《孟子·尽心上》谓“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商君书·定分》篇谓“名分已定,贫盗不取”,都是典型的例证。这些文献材料证明,作为名词的“分”字之义在于“职分”和“名分”。郑玄注《礼运》谓“分,犹职也”,是正确的。“分”字的这个意义,有时也被写作“份”,这个意义上的“分”字也应当读为“份”之音。
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路是:天有常规,人有等级,高明的人便会“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荀子·荣辱》)。荀子所提倡的“明于天人之分”,其目的就在于此。荀子所说的“不怨天”的“知命者”就是“明于天人之分”的“至人”,亦即“顺命以慎其独”(《荀子·不苟》)的君子。所谓“明于天人之分”,意即明白天、人两者的名分、职分而不可僭越。当然我们这里不是说这句话完全与天人的区分、划分没有关系,而只是说其主导思路在这里并非是区分天与人的界限。
“天”的名分、地位,亦即“天”的属性如何呢?荀子对此曾经进行过许多分析。战国时期诸子的天论从多种角度进行过探析,或谓天为自然之天;或谓天为神灵之天;或谓其为伦理之天。在荀子的理论体系中,天虽然并没有绝对摒弃自然属性,但“天”的自然属性是湮没在它的神的属性之中的。人们对于高高的天和运行着的日月、星辰等有自然的、直观的印象。荀子正是利用了这种粗糙表象来阐述天的神秘属性。荀子认为 “天”不仅是有目的、有意志的神,而且还有自己的道德属性,“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的道德属性里面,荀子认为最重要的是“诚”,“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荀子·不苟》),天的笃实不欺的品格,是它造就万物的保证。《荀子·天论》从各个方面论证了天的公正无私、毫不偏袒的品格。由于天的公正无私,就使得人们在社会动乱时不会产生对于天的怨恨之言,所谓“知天命者不怨天”(《荣辱》)的道理就在此。荀子指出,天是人世间的统治者的圭臬,说他们应当“居如大神,动如天帝”(《荀子·正论》)。所谓“天帝”本来是人按照世间君主的形象塑造出来的,但荀子却颠倒过来,以为世间的君主乃是“天帝”的影子。
1、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__唐·韩愈《师说》
3、亲爱的老师,您那赤诚的爱,唤醒了多少迷惘,哺育了多少自信,点燃了多少青春,摧发了多少征帆。
4、我爱我的校园,更爱我的老师。让我们一起对自己的老师说一声:"谢谢您,我们爱您!"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各恩图报,冬天就不会再寒冷,黑夜就不会再漫长,幸福快乐就会时刻陪伴在你我的身边!
5、您的岗位永不调换,您的足迹却遍布四方;您的两鬓会有一天斑白,您的青春却百年不衰。
6、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7、您像一支红烛,为后辈献出了所有的热和光!您的品格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就是--燃烧!不停的燃烧!
8、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经:途经。好其人:爱戴教授自己的人,虚心向他们求教。隆礼:尊崇礼义)--《荀子·劝学》
9、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10、老师,我们身上散发的智慧之光,永远闪烁着您亲手点燃的火花。
11、老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他哺育着太阳底下最美丽的花朵,为我们遮风挡雨,给了我们一片洋溢着爱的海洋,给了我们荡漾着芬芳的幸福生活。是的,我们应该感激他们。
12、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1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14、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15、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16、感恩老师,给我前进的动力;感恩老师,给我飞翔的翅膀;感恩老师,给我指明人生的方向;感恩老师,给我放眼世界的慧眼……老师就像是一支红烛,一点一点的融化我们心灵的冰川,走近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远离寂寞。她给我们的爱,轻轻的,柔柔的,像茉莉一般,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味。老师的爱,无私中透露着平凡,却又暗含一些伟大。
17、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1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9、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20、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21、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22、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23、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
24、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25、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26、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27、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
28、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29、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3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1、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32、您是大桥,为我们连接被割断的山峦,让我们走向收获的峰巅;您是青藤,坚韧而修长,指引我们采撷到崖顶的灵芝和人参。
33、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经途经好其人爱戴教授自己的人虚心向他们求教。隆礼尊崇礼义--《荀子劝学》
34、老师,他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启蒙人。我们要感恩老师,就像小草感恩那博大的土地一样。是他们用纯洁无私的奉献和付出,启迪着我们,一次次给予了我们慰藉和鼓励,让我们从懵懂的少年走到了现在,开始编织我们美丽的未来。
35、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36、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37、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38、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关键词]荀子 传统文化 心理卫生
荀子作为先秦时期儒家最后一位集大成者,“集百家之学说,成一家之言”。荀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荀子》一书中。这部著作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经国策略,而且还有较全面、较系统的心理卫生思想,本文就其中蕴含的心理卫生思想进行简要分析,以期对我国当前的心理卫生与保健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客观认识自我并悦纳自我
在现代社会,人们所面临的种种困惑和追问,无不与自我认识这一主题息息相关。而荀子早在两千多年前提出了人性恶与人贵论思想,这对当代人如何正确认识自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同另外两个儒学大师孔子和孟子相反,荀子并不避讳谈论人性的弱点,他从人的本质欲望着手,提出并阐释了“人之性恶”,并把这些人性固有的弱点看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欲望人人都有,譬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性恶》)人们的欲望就是这样“穷年累世而不知足”。(《性恶》)荀子认为,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优势,而忽视自身固有的不足,就会盲目乐观、自以为是,难与人相处。过高或过低地评估自己,都易导致自满或自卑,不利于自我的成长。如果看清楚了人性之中本来就存在的缺陷,正所谓“其善者伪也”,经过后天的努力,我们将会发现自己愈来愈好。相比之下,认为人性本善的孟子则由于对人的本质太过于乐观而显得有些理想主义了。甚至在当代,一提到荀子的性恶论,就有不少人唯恐避之不及,这种现象实质上则暴露出了人们不敢正视自我的极度脆弱心理。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使得人们的自尊心急剧膨胀,惟我独尊,不能够也不愿意正视并接受自身仍存在的缺欠。
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就会丧失信心,缺乏朝气和积极性。因此荀子在谈论人性弱点的同时,并没有忘记探讨人的优点。他提出了非常有影响的“人贵论”思想。“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非相》)在荀子看来,人与动物和植物相比其高贵之处在于:人有分辨、判断、自我认识等高级的智慧,而其他生物则不具有,这便为人类认识自我提供了可能性。
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即通过内省形成客观的自我认识和评价,并悦纳自我,对个人内在的心理与外在行为及人际关系皆大有益处,这正是现代人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条件。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认识自己,是人类的最高智慧。”老子也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尤其在当今二十一世纪,“以人为本”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认识自我将成为人类个体乃至整个社会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本前提。
二、心平愉――保持良好的心境
荀子对愉悦的心境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心平愉,则色不及佣而可以养目,声不及佣而可以养耳,蔬食菜羹而可以养口。”(《正名》)意思是说,心境愉快时,虽然没有美好的供养,但耳、目、口、身却也能觉得享受到了美好的东西。同时荀子也指出了消极的情绪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斗怒,害也”,(《臣道》)“快快而亡者,怒也。”(《荣辱》)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荀子关于情绪的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培根也曾说过:“在吃饭、睡觉、运动的时候,心中坦然,精神愉快,乃是长寿的最好秘诀之一……至于心中德情感及思想,则应避嫉妒,焦虑,压在心里的怒气……”现代心理卫生学研究也表明,乐观、开朗的人大多高寿,其原因在于:如果一个人能够经常保持平静恬淡的心境,减少心理冲突,就能够使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得以维持。而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行,又有利于提高自身免疫系统的功能,自然能够维持身心的健康。
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呢?荀子认为,人的需要的合理满足以及对不合理欲望的有效节制可以使人产生心理上的平衡。欲望人人都有,这是很自然的。当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人就会处在一种紧张状态中,心理平衡就难以维持。但是,个人欲望是不可能完全得到满足的,即使通过努力进取,也只能一部分得到满足。尤其在当代社会,过度的物欲不仅败坏着人的道德意志,而且也损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荀子所主张的“进则近尽,退则节求”的思想在当今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他要求人们在可以进取的情况下,就尽量使自己的合理需求近于满足;在应该退让的情况下,就应节制自己的不合理的欲望,这样才有利于维持心理上的平衡状态。
三、治气养心,修德养生
荀子认为,养生必养心。“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修身》)意思是说,用调理血气来保养身体,其寿命之长可排在彭祖的后面,用培养自己的好品德来达到自强,其名声可与尧、舜相媲美。“治气”方能养心,“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他事也。”(《不苟》)荀子说:“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毅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修身》)意指如果血气刚强,就用心平气和使其柔顺;如果思想深沉而不明朗,就用坦率忠直使其改变;如果勇猛凶暴,就用循规蹈矩去帮助;如果行为轻率,就用动静有法去限制;如果心胸狭隘,就用广博宽大使其开阔。“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修身》)荀子认为,遵循礼仪,获得良师的指点,爱好专一是调理血气、修养心境的最佳途径。
荀子还推崇修德养生的观点。他认为 “有德则乐”,“乐则能久”,人应该把对完美道德的追求放在第一位。“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修身》)意志、道义可以超越富贵、地位,注重道德品质的修养就会看轻身外之物,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优越感,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人生真正的快乐莫过于心胸坦荡,精神上充实愉悦,因而只有“贤者”,即道德修养高的人才能享受心灵的平和轻松。孔子就曾说过“仁者寿”,“有大德必得其寿”,“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说明我国古人早已认识到,良好的道德和性格本身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道德高尚和性格开朗的人,就不会患得患失,这样就能免除各种焦虑烦恼,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状态。
四、化性起伪――重视学习,加强主观努力
荀子提出了“人性本恶”之后,并没有对人的恶的本性感到失望,相反,他提出了“化性起伪”的主张,认为人性经过加工改造是可以变恶为善的。荀子认为后天的学习是改造人性的必要条件,因此他非常重视学习。“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劝学》)他又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仪然后治。”(《性恶》)
荀子还强调了人的主观努力在“化性起伪”中的重要价值:“故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尝不可以相为也,然而,不相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然则能不能之与可不可,其不同远矣,其不可以相为明矣。”(《性恶》)为什么“小人”不能成为“君子”,“君子”也不能成为“小人”呢?关键在于“肯为”与“不肯为”,能为而不为或可为而不为。“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只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任何事情都是可以成功的。大多先哲都是靠这样一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信念来成就自我的。荀子还强调学习重在实践,“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劝学》)学习必须要亲身实践,深切体验,即所谓的“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学习,并在实践中充实和完善自己,这对于那些因心灵空虚而饱受各种心理问题困扰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
五、居必择乡,游必就士――环境塑造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机能是对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人的心理和行为取决于当前的刺激、个性特征、整个环境及特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变也,所渐者然也。”(《劝学》)荀子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荀子尤其注重生存环境中习俗对人性的影响。一个人要变恶为善,就应积极主动选择生存环境,即所谓“居必择乡”。因为居住在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中有利于积累“善”的品质,从而改善自己与生俱来的“恶”。“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积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不苟》)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普遍的制约作用,通过选择良好的生活环境,避开外界的不良因素影响,在积极健康的环境中,使心理也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好的环境中,人自然会受到好的影响;而在恶劣的环境中,人即使有学好向善的愿望,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坏的影响。
除了自然环境会对人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外,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主要涉及周围人的素质、整体氛围及人际关系等。荀子就十分重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并就如何选择交往对象、交往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交往的艺术等方面做了精辟的阐述。“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修身》)意指选择交往对象时要慎重,应该明白哪些是帮助我的人,哪些是害我的人,也即“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修身》)多与品行高尚、志同道合的人交往,这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素质,还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荣辱》)在交往中,应该使用中肯的话来赞美别人,避免用恶言中伤别人。“谈说之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非相》)指说话的艺术在于,用严肃端庄的态度来对待人,用正直真诚的态度跟人相处,用坚强的信心来帮助人,用巧妙的比喻让人感悟,用分析的方法让人明白。在现代社会中,自然环境恶化,人际关系淡漠,环境适应困难等等问题,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生理健康,也同样向人们的心理健康提出了挑战。然而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可以有意识地选择有利的生活环境,培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使身心保持俱佳状态。因此,荀子关于交往艺术的论述在今天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身体力行。
动静结合,形神俱养
荀子在养生方面主张形神俱养,以动养形,以静养神,动静结合。动,指精力分散杂念起;静,指精力专一无杂念。荀子指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天论》)说明人身体好坏与寿命长短,决定于后天各种保养条件是否完备,以及是否适度地运动,强调了运动对人体健康的意义。相反,若“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天论》)即忽略养生而又缺少身体活动的人,老天爷也难以使他健全,当然不可能健康长寿了。“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天论》)则进一步说明了勤劳健身的重要性。在衣食无忧、营养充沛(甚至过剩)的当代社会,不少人就因为缺乏运动而忍受各种疾病的折磨。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了“生命在于运动”的合理性,经常进行适度的运动不仅有利于人体生理功能的健康发展,同时还会带来良好的心理状态。当今的全民健身运动意义正在于此。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荀子提倡的“动时”,即运动要适度,符合自然规律,而非盲目地过度运动。长时间的持续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都容易引起人的疲劳。因此,荀子还认为,只修身不修心不足以达到维护身心健康的目的,必须配以恰当的修心之法进行恒久的锻炼,也就是“虚壹而静”,(《解蔽》)做到了虚心、专心与静心,就达到了最大的清澈澄明的境界。当人进入“静”的状态时,心境是恬淡虚无的,身体是极度松弛的,一切顺其自然,这就是最好的养神状态。尤其对于脑力劳动强度较大的人来说,静坐不失为一种极佳的修心方法。
参考文献:
[1]赖纯美,陈耔伶.荀子名言的智慧[M].长沙:岳麓书社,2004.
[2]荀况著,牟瑞平译注.荀子[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
[3]高觉敷等.中国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荀子的名言。
2、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说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
(来源:文章屋网 )
1、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2、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赵翼
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5、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香——刘向
6、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8、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9、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1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11、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12、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13、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1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15、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1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孙昭远
1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18、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19、学无止境。——荀子
2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2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24、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2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2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7、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28、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9、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3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3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3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3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3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3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3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3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39、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40、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41、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4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43、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44、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4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47、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48、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49、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50、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5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5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5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5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55、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56、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5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58、玩物丧志。——书经
59、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60、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6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62、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6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64、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65、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6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67、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68、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6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70、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71、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7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7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7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75、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7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薪资待遇:80元/天
最低学历:本科
工作经验:1-3年
年龄:不限
招聘人数:5人
工作地点:济南历下
工作时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
岗位职责:负责少儿艺术课程教学。
任职资格:要求有少儿教学经验,和蔼可亲,沟通交流良好。
工作时间:每日下午5点至6点
联 系 人:徐老师
1、宗教是人类经验最低沉的声音。——马·阿诺德
2、无论什么声音,总是有人爱听的,正如最难吃的点心对有些人来说也是可口的一样。——本·琼森
3、我觉得落选得有尊严,没什么遗憾了。——张赫宣
4、听觉健全者听起声音来比吃口香糖还觉甘甜。——梭洛
5、声音听起来应当象意念的回音。——蒲柏
6、声音能引起心灵的共鸣。——威·柯珀
7、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
8、人物也有权力发出自己的声音。——柴静
9、破钟敲不出好声音。——托·富勒
10、美是上帝的微笑,音乐是上帝的声音。——卢安·约翰逊
11、讲述生活则声音没有不和谐的。——柯尔律治
12、黑妹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吉克隽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