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移动通信基站规范范文

移动通信基站规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移动通信基站规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移动通信基站规范

第1篇:移动通信基站规范范文

[关键词]:基站系统 引入途径 防护措施 直击雷 感应雷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通信设备可靠性日益提升,后台的维护方法与保养技巧更加有效,移动通信基站的运行可靠性也得到大力提高,但是,由于各类通信设备电路集成度的大大提高,使得设备对雷电的敏感程度也同步增高,于是,雷害问题迅速凸显出来,由雷击导致设备损坏和信息传输中断,甚至威胁到基站维护人员的生命安全,严重影响到社会生产和群众生活。

2.雷电的类型

雷电是天空中带电云层对地面物体产生的剧烈放电现象,通常伴有闪电和雷鸣,分直击雷、电磁脉冲、球形雷、云闪四种。其中,电磁脉冲主要影响电子设备,云闪则对人类危害最小,直击雷威力最大。当移动通信基站遭受雷击时,将主要表现为直击雷、感应雷、地电位反击3种危害形式,直击雷的产生概率最小,但危害情况最严重;感应雷是目前移动通信基站存在的主要危害形式。

3.雷电侵入移动通信基站的主要途径

移动通信基站是一个综合系统,分城区站、城郊站和高山站基站,雷电侵入移动通信基站的主要途径表现为:

(1)从天馈系统进入移动通信基站

由于绝大部分的基站是位于高楼或是高山上,其海拔高度均要高于周边的其他建筑物,尤其是暴露在外的天馈部分则自动成为了雷击的选择对象,通信铁塔作为雷电对地放电的主要接闪通道,很容易导致其他基站设备遭受雷击。当基站铁塔遭受雷击时,铁塔上会出现很高的雷电过电压,相应地会在天馈线上感应较高的雷电过电压。若天馈线在进入基站前未接地处理或接地不当,天馈线上感应出的雷电过电压就会沿天馈线窜入基站进而损坏设备。

(2)从信号传输线路进入移动通信基站

信息产业部YD5068-98中指出:“信号电缆应由地下进出移动通信基站,电缆内芯线在进站处应加装相应的信号避雷器,避雷器和电缆内的空线均应做接地保护。站区内严禁布放架空缆线。”实际中常出现信号线架空进入基站引入雷电流。当有不带电的线缆或其他金属件从户外引入基站内时,则一定要对这种金属件做接地处理,否则雷电流将进入基站损坏设备。

(3)从光缆加强筋进入移动通信基站

现在,随着3G站的建立,由于光纤传输容量大、系统质量轻、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光缆从室内走向室外,不仅在通信传输设备中有大量光纤接口,在天馈部分也开始引入光缆。当有雷击发生时,露天架空敷设的传输光缆由于带有金属加强筋,很容易感应上雷电过电压。若传输光缆进入基站前对其加强筋末端的处理不当,加强筋上感应出的雷电过电压会沿着光缆进入基站,很容易造成加强筋在机柜内部对导体拉弧放电,进而损坏通信设备。

(4)从电源系统进入移动通信基站

信息产业部YD5068-98规范中指出:“进入移动通信基站的低压电力电缆宜从地下引入机房,其长度不宜小于50m。电力电缆进入机房时在交流屏处应加装避雷器,从屏内引出的零线(N线)不做重复接地。”尽管目前移动通信基站的交流电源引入大都采用架空电源线直接引入的方式,但由于电力电缆直接暴露在空中,当发生雷击时,空间电磁场在电力电缆上感应出的雷电过电压则沿着电力电缆进入基站,对机房的用电设备造成损坏。

(5)从机房内地网进入移动通信基站

目前的移动通信基站基本都建立了地网,当雷电流沿基站附近的避雷器对地泄放时,由于接地电阻的存在引起基站的地电位升高,进而对基站内部设备进行反击,将从基站内设备接地端口引入雷电流,倘若此时基站内设备接地不当,则会在接地线上感应出较大的感应过电压,进而损坏设备。同时,一级防雷箱的接地线过长,就会在接电线上产生较大的电压,从而击坏基站机房内通信设备,因此,这也成为雷灾引入的又一途径。

4.移动通信基站雷电防护的主要措施

随着防雷工作不断发展,根据国际上国际电工委员会颁布的IEC系列防雷标准、国内颁布的基于IEC标准的国标、行业标准以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关于通信基站雷电防护的相关要求,结合对雷电类型和雷害入侵基站的途径分析,移动通信基站雷电防护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引”或 “泄”等方法把雷电流排斥、阻挡在机房、设备之外,减小雷电对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和相关人员的危害,降低经济损失。移动通信基站雷电防护的主要措施表现为:

(1)对直击雷的防护措施

通过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进行防护。

1)有铁塔的移动通信基站其铁塔本身是最好的接闪器,要求铁塔四周与屋顶避雷带的电气连接;如果移动通信基站附近无铁塔的,则宜优先采甩避雷网作为建筑物的接闪器;如果屋面有天线等通信设施可在局部加装避雷针保护,以减小通信站的雷击概率。其中避雷网的网格尺寸应不大于10 m×10m,避雷针应与避雷网可靠连接。

2)通过引下线进行雷电防护的原理是利用至少两根或多根良好接地并已经作好防腐处理的引下线,提高防雷装置可靠性,大大降低沿线压降,减少侧击危险,让雷电流均匀入地,便于地网散流,均衡地电位,减小感应雷的危险,确保及时有效地将雷电流导入大地。

在布置引下线时要注意几个方面:首先,相互之间的间距控制在18m以内,如果是在重要交换局和100m以上的通信楼,则其间距应控制在12m以内,沿建筑物四周均匀对称布置;其次,如果要加长则需要采用l0 mm的圆钢或相同面积的扁钢,与各层均压环焊接;最后,对于框架结构的建筑物,引下线可用建筑物内的钢筋来完成;有铁塔的移动通信基站,可用铁塔本身作为引下线。

3)接地体,是指在土壤中埋下起散流作用的直径大于50mm,壁厚大于3.5mm钢管、尺寸不小于50mm×50mm×5mm的角钢或尺寸不小于40mm×4mm的扁钢作为导体将雷电流安全有效地导入大地,实际应用中多采用接地体应采用多根接地体连接成环型,以方便雷电流的散流和内部电位的均衡。

(2)对感应雷的防护措施

感应雷主要表现为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两种方式,它可以通过电力电缆、通信电缆、光纤和天馈线侵入通信基站,也可以通过空间感应侵入通信站的内部线路。

由于电力电缆的距离长且对雷电波的传输损耗小,所以危害最为突出的是从电源侵入的感应雷,故电源部分的雷电防护时移动通信基站雷电防护的重点。此外,感应雷虽然经过建筑物和机壳的屏蔽衰减后其能量大为减小,但由于站内许多设备的抗过压能力很弱,需要良好处理。

5.结束语

移动通信基站的雷电防护应作为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应根据各地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结合现有移动通信基站雷电防护设备设施建设情况和引入雷灾的主要途径进行方案设计,选择合适的防护方法和防护措施,确保移动通信基站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人员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浅谈移动通信基站防护雷电灾害的有效措施.张宇楠[J].《中国科技博览》,2011年30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YD 5098-2005,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

第2篇:移动通信基站规范范文

关键词:雷电电磁脉冲 屏蔽 等电位 接地 移动通信基站

1、引言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应用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雷电灾害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大,由闪电直击和过电压波沿金属线传输扩大到雷电电磁脉冲(LEMP-lightning electromagnetic pulse[1])从三维空间入侵到任何角落,无孔不入地造成雷电灾害。移动通信基站是由电源模块、接收发射模块、天馈线模块、中继传输模块等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每到雷雨季节时,抗扰度水平低的移动通信基站MODEM、程控交换机、GSM设备、2M板等常常因雷击而损坏,造成较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影响当地移动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在移动通信基站建设之初就应该对雷电电磁脉冲防护提出非常严格的要求,以确保通信设备和人员的安全,减少雷电或其它强电磁脉冲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干扰,使相关设备免遭损坏,保证通信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

本文正是就移动通信基站的综合雷电电磁脉冲防护提出的设计方案。

2、雷电能量耦合到移动通信基站的主要途径

雷电电磁脉冲是一种强干扰源,它的传输途径分为两种:一种是空间传输的辐射干扰。闪电通道和引导闪电电流的外部防雷装置都起着辐射天线的作用,它们向周围空间辐射强电磁波;另一种途径是沿金属导线传输的传导干扰。雷电电磁脉冲产生的过电压沿电力线、信号线、地下或地上的电缆线、天馈线以及各种金属管道等导体进行传输。

就室外的移动通信基站而言,雷电电磁脉冲能量的耦合途径主要有:1、雷电直接击中金属导线,如电力线、通讯线等,雷击过电压传导到室内,将终端设备击坏;2、雷电击中金属铁塔,雷电流在下泄过程中形成的高压与邻近的信号系统之间发生反击;3、雷击形成的电磁脉冲以波的形式传输到机房内部,在内部信号网络上感应出过电压或者过电流,从而损坏系统设备。

3、雷电电磁脉冲的综合防护技术

移动通信基站是由电源模块、接收发射模块、天馈线模块、中继传输模块等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防雷的目的是保证整个系统能正常工作,不受雷电的干扰和破坏。IEC的导则指出,防雷最终是通过等电位连接实现的,等电位连接的位置选择在不同防雷区的交界处,而雷击的能量通过接地系统引入大地。根据IEC-61312防雷分区[2]的概念可以知道,不同防雷保护区之间的电磁强度不同,除LPZ0区外,内部防雷保护区因电磁衰减而与外部防雷保护区的雷电电磁强度不一样。因此,做好屏蔽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防止雷电电磁脉冲的侵入。除了线路入侵和电磁感应之外,雷电电磁脉冲进入内部防雷保护区的途径还有接地系统。当雷击点在地网附近,雷电流通过接地体入地,地网瞬间的高电位可能通过接地线反击到设备,造成设备损坏。可见,要实现雷电电磁脉冲的综合防护,应同步采取外部防雷措施和内部防雷措施。IEC/TC-81将综合防雷总结为[2]:D-B-S-E技术,即分流(Dividing)、均压(Bonding)、屏蔽(Shielding)、接地(Earthing )四项技术的综合。只要综合采取四项措施,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就能起到理想的防护效果。

4、广东省云浮市某移动通信基站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设计

4.1 防雷对象实际勘测

4.1.1 勘测对象

勘测对象为广东省云浮市某移动通信基站。

4.1.2 地理、气象条件

该移动通信基站设在广东省云浮市郊外某小山头,海拔高度为150米。山顶土壤浅薄,表层15厘米以下为香灰土,土壤电阻率大。广东省云浮市的年平均雷电日数为87.6天,最高年份为124天,属雷击高发区。

4.1.3 防雷类别的确定

按照建筑物的年预计雷击次数计算公式[3,4]:N=(次/a)

N-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单位:次/a;

K-校正系数,因基站设在山顶,K取2.0;

Ng-建筑物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次/(km 2・a)];

Ae-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km 2);

Ng===8.04[次/(km 2・a)];

式中L、W、H分别为建筑物的长、宽、高,其中L=7m,W=4m,H=20m。当H<100m时,扩展宽度D=;

Ae=

代入具体数值得到,

Ae== (km 2)

N=≈0.2(次/年)

根据计算,在不改变自然环境条件下,该移动通信基站的年预计雷击次数为0.2次。同时由于机房旁边有高耸的天线铁塔,增加了直击雷的发生概率。可见,该基站的雷击环境比较恶劣,考虑其重要性,可将该基站的防雷类别确定为二类防雷设计标准。

4.2 设计依据

本方案主要依据以下管理法规、技术规范进行设计: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2、中国气象局令第3 号《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

3、《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YD5068-9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5、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IEC-61312;

6、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雷器材指标要求》GB11032-89;

7、《微波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YD2011-93;

8、《通讯局站接地设计暂行技术规定》YDJ26-89。

4.3 本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本方案的总体设计示意图如下图1所示。

图 1 移动通信基站总体设计示意图

说明:该移动通信基站由变压器、机房及天线铁塔等三部分组成。三者采用共地系统。

4.3.1 直击雷防护

接闪器、引下线、接地体三部分构成的外部防雷装置起到对直击雷的拦截、疏导分流、入地三大功能,只要设计规范,安装合理,妥善维护,便能对直击雷进行有效的防护。

根据前文分析,该移动通信基站的设计标准为二类。铁塔作为独立避雷针,根据滚球法计算出的保护范围足以覆盖到机房等相关设施。

4.3.2 接地

移动通信基站由变压器、机房及天线铁塔等三部分组成,三者采用共地系统,如图1所示。共用接地网尽量使用机房基础中的钢筋【5】。接地电阻值小于1Ω。

4.3.3 屏蔽

机房五面墙体(四壁墙体加顶层)用镀锌扁钢构成屏蔽网格,镀锌扁钢规格为50mm×5mm,网格尺寸为800mm×800mm,扁钢交叉处作可靠焊接。在机房防静电地板下设置“M型”接地铜排,铜排规格为30mm×3mm,间隔小于2米。机房圈梁、立柱外侧每隔800mm设置一个焊接预留端(在浇铸混凝土前预设),供屏蔽网和等电位焊接使用。电源线应穿金属管埋地进入室内,埋地长度不小于50m,埋地深度不小于0.5m。天馈线、信号线也需埋地入室,在缆线入室处对其金属外层作就近接地处理。

4.3.4 避雷器的选择

1、电源线路保护

电源设三级SPD保护,进行逐级箝压。对航空障碍警示灯在电源输出端加装防逆向SPD保护。电源SPD的选用型号见表1。

2、信号线路保护

信号电路是电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信号电路中的电子设备绝缘强度低,对过电压和过电流耐受能力差,很容易受到暂态过电压的危害。因此对进入室内的信号线都需选择安装相应的信号SPD进行防护。信号SPD选用型号见表1。

表1 选用避雷器型号表

4.4 天馈系统的防雷防护

移动通信基站天线在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基站馈线的外金属护层,应在上部A点,下部B点和经走线架进机房入口C处作三点接地(如图1所示)。在铁塔上的两处接地应就近接至铁塔本身,在机房入口第三接地处应就近与地网引出的接地线妥善焊接连通,当铁塔高度大于或等于60m时,同轴电缆馈线的金属外层还应在塔体中部增加一处连接[6]。

同轴电缆馈线进入机房后与通信设备连接处安装天馈SPD,以防来自天馈线引入的感应过电压,天馈SPD接地线应就近连接到设备的金属外壳上,选择天馈SPD时应考虑阻抗、衰耗、工作频段等指标与通信设备相适应[7]。

5、 结论

通过以上移动通信基站防雷工程设计,我们得到如下经验:

1、防雷工程现场勘测非常重要。每个需要防雷的对象所处的雷电环境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要十分重视从工程现场采集数据,量身定做地进行防雷方案的设计。

2、对电子信息系统必须综合采取防雷措施才能得到最佳的防雷保护效果。在设计中应综合采用分流、均压、屏蔽、合理布线、安装SPD等措施,全方位地对系统进行防雷保护。

参考文献

[1]IEC6034-5-548.Earthing arrangements and equipotential banding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stallations[S]: IEC,1996.

[2]IEC61312.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ning electromagnetic pulse[S]:IEC/TC 81,1995.

[3]IEC62305-2.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ning Part 2: Risk management[S]:IEC/TC 81,2005.

[4]GB50057-94(2000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1994.

[5]周志敏,周济海,纪爱华.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接地技术[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132.

第3篇:移动通信基站规范范文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党的和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围绕建设网络强区目标,坚持信息基础设施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地位,合理统筹利用公共资源,加快免费开放力度,做深做透“社会塔”“通信塔”互转的共享大文章,用5G技术进一步推动行业和社会的发展,全面助力区“5G产业体系”定位落地。

二、总体目标

为实现2020年5G网络全面商用的目标,按照《市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17-2030)》和5G网络全覆盖的要求,分三阶段完成下列任务:到2020年底,完成100座基站建设,实现城区及一体化示范区5G网络基本覆盖;到2021年底,完成200座基站建设,5G网络向农村延伸,镇及行政村基本覆盖。到2022年底,再完成200座基站建设,全区5G基站达500个,5G网络区域范围全面覆盖。同步完成通信机房(核心机房、汇聚机房、基带机房、基站站房)、通信管道及光缆线路、光缆交接箱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三、保障措施

(一)统一5G站址建设

1、政府全额投资建设的公共设施、公共机构办公场所的经营管理人有义务协助公司依法在该场所从事5G基础设施建设,并为接入提供便利条件。

2、规范项目征地签约、收费主体。项目土地征地协议统一与区土地和房屋征管中心签约。公司应积极主动和当地政府沟通,配合当地政府做好相关保障工作;通信设施建设项目单位应规范施工,所在地政府负责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纠纷阻碍,保障项目的正常施工及交付。

3、在市政府统一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一塔(杆)多用、综合复用”的应用效益。区公安、市政、城管、电力、交通运输等部门向市公司开放所属的市政路灯杆、交警监控杆、公园灯杆、电力塔、管道等塔(杆)资源,让“社会塔”成为“通信塔”。市公司统筹负责塔(杆)资源的技术改造,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完成5G多功能杆塔应用部署。

(二)实现5G“四个同步”

行政区域、商业楼宇、住宅小区等新改扩建项目要将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的站房、管线、引电等)纳入配套基础设施同设计、同规划、同施工、同验收。将5G等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有关规划设计和预留安装条件作为审查的重要内容,纳入工程建设项目系统,实施统一规范管理。确保建设项目充分预留移动通信设备机房、天线位置以及建设项目用地红线内的通信管道、设备间和建筑内配线管网。

(三)加强5G设施保护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改动或者迁移通信基础设施。因公路、铁路、城市道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原因,确需改动或者迁移的,原则上应当与移动通信设施所有人协商。改动或迁移的,应当坚持先建设后拆除的原则,确保通信服务持续畅通。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消除公众对5G基站电磁辐射的片面认识。打击盗窃、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的违法行为,切实保障5G网络设施设备安全。

(四)推进5G广泛应用

推进基于5G网络的应用服务,加强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城市管理、应急指挥、智慧医疗、文化旅游、交通物流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场景建设。公司要面向社会各行各业全量开放通信资源,提供塔杆、通信、电力保障能力,构建开放共享大平台,让“通信塔”成为“社会塔”。市政、城管、公安、森林防火、环保、气象等单位,在监控监测等信息化项目建设上,可优先使用通信资源。要加强项目建设方案的审核,避免城市塔杆重复建设。

(五)简化5G建设审批

进一步简化优化5G建设中涉及的环境保护、国土资源、交通道路、城乡建设(园林绿地)等行业审批流程,探索建立并行审批联审联批机制,压缩审批时间,提升审批效率,充分发挥规划指导作用,纳入行业规划的5G建设要减少审批要件,开通绿色审批通道,加强主动服务靠前服务意识。

(六)强化协调配合

成立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公司、区有关部门及各镇、高新区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区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名单附后),统筹推进全区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科经局,具体负责统筹调度、综合协调等推进工作。办公室定期召开5G项目建设推进会,通报各区域5G建设进度,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区委宣传部:负责加强舆论引导,加大科普宣传力度,积极消除公众对移动通信发射塔电磁辐射的片面认识,引导广大群众尊重科学,提高对社会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

区科经局:负责对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进行指导,牵头协调解决建设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区发改委:负责将我区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重点项目计划。负责协调区内供电部门保障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的用电需求,在电力引入方面给予有力支持。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负责统筹考虑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短期建设与长远规划的关系,将区域内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与城市建设等相关规划做好衔接。在具体基站规划审批中,向公司开通绿色通道,加快审批。

区交运局:负责为现有道路、在建道路和规划道路沿线规划建设移动通信基础设施提供支持。

区生态环境分局:负责协助办理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审批手续,强化辐射日常监管。

区农业农村水利局:负责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为移动基站建设提供站址资源。

区公安分局:负责加强移动通信基础设施保护,严厉打击盗窃、破坏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通信设施安全。

区城管局:负责依法维护行政执法区域内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单位的合法建设行为。

区住建局:负责加快开放住宅区商业楼字、公园以及路灯、绿地、道路指示牌等公共设施,用于支持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和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

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负责带头做好政府机关楼面的开放工作。

区土地和房屋征管中心:负责全区基站建设土地征用及协议签订指导工作。

第4篇:移动通信基站规范范文

关键词通信基站;雷电;引入途径;防护措施

随着通信行业的迅速发展,微电子设备得到广泛应用,通信设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其耐压水平也越来越低[1]。由于移动通信基站分布范围广,位置处于制高点,容易遭受雷击灾害[2]。雷电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一旦通信基站遭受雷击,容易造成通信设备损坏,通信信号中断,给社会带来较大的经济影响,因此做好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3]。

1雷击移动通信站的主要途径

1.1雷电通过基站铁塔和天馈线侵入

一般的基站铁塔高度为40~60 m,有些高达70~90 m。当铁塔的避雷针受到直接雷击时,雷电流通过铁塔,经其接地装置散流入地,使地网地电位升高,导致基站地网与设备之间产生很高的电位差而形成地电位反击,对通信设备造成损坏。如果天馈线为同轴电缆,在导体上感应出较强的感应电流,即为同轴电缆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经同轴电缆从铁塔天线进入基站机房,进入收发信机,烧坏移动通信设备。

1.2雷电通过架空管线侵入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的架空管线是引入雷害的重要途径。WwW.133229.coM当雷云放电时,其空间形成强大的电场,在架空管线靠近终端时,主要成分是水平电场,出现在电场中的突出物体最易出现感应电荷的集中,使其周围电场强度显著增加,架空管线很容易发生尖端放电而被雷电击中。当架空管线遇雷电侵袭时,将过电压引入基站机房,很可能烧坏基站的通信设备。雷云对地放电也会在架空管线上感应过电压,该过电压也会对电源设备造成威胁。

1.3雷电电磁感应影响

接闪器在接闪过程中,雷电流强度大,放电时间短,在接闪器和引下线周围将产生较大的瞬时电磁场。在强磁场作用下,处于磁场中的导体将产生高达几千至几万伏的感应电压,如此之高的感应电压势会造成通信设备的损坏。移动通信设备是集成化较高的设备,耐冲击力相对较差,因此受雷电感应的影响较大。

1.4基站机房引入雷电

当移动基站机房建在山顶上,机房位置的海拔高度很高时,直击雷可能绕过避雷针从横向及斜面击中被保护物,这种现象叫雷电绕击。在这种情况下,孤立的避雷针往往已不能防御雷电对机房的直击。因此,基站机房必须采取必要的防雷措施。

2通信基站的综合防雷措施

2.1铁塔的防雷

铁塔顶部天线平台处,塔身中部及塔基处应预留接地孔,或将附近塔身紧固螺栓改用加长紧固螺栓作接地点。因铁塔较高,上述相邻2个接地点之间距离超过60 m时,需在该网点之间增加1个接地点。一定要保证连接点的数量和分散性,以利于分散雷电流。铁塔为落地塔时,其铁塔地网与机房地网之间应每间隔3~5 m相互焊接连通1次,且至少有2处相互连通。铁塔四脚与其他地网就近焊接连通。移动通信天线应有防直击雷的保护措施。天线铁塔设避雷针并与铁塔焊接。天线安装位置应在避雷针的防雷保护区内。避雷针与铁塔焊接的目的就是确保避雷针有良好的接地线,以保证雷电流及时流入大地。

2.2架空管线的防雷

连至机房的电力线、光缆等架空管线不能直接进入,应分类穿入金属管埋地后进入机房。若路程较长,则电力线、光缆两端均应加装保护装置。金属管两端分别与地线焊接,焊点要作防腐处理,电力线与信号线不能混合走线。各系统的接地应按照安装要求,分别接至各自的接地汇流排,再统一接至室内接地排。机房内直流电源接地线从室内地线排上引入,与保护地各自独立,再接入接地汇流排上,且不共用引线。

2.3天馈线的防雷

馈线屏蔽层应在塔顶、馈线离开塔身至机房转弯处上方0.5~1.0 m处、进入机房入口后的内侧3点妥善接地。当长度超出60 m时,应在其中间增加接地点,使相邻2个接地点间距离不超过60 m,室内走线架应每隔5~10 m接地1次。某些厂家要求馈线进入室内后加装避雷器,避雷器的安装位置应尽可能紧靠馈线进建筑物的入口处。

2.4通信机房的防雷

对于通信机房的防雷问题应包括机房的建筑物防雷接地、机房设备和供电系统的防雷接地。一是建筑物的防雷和接地。通信机房天面应按规范要求设置避雷网,机房四角应设引下线,机房屋顶上金属设施应分别就近与避雷带焊接连通。当通信站点天线铁塔位于机房旁边时,铁塔地网与机房地网之间,应每间隔3~5 m相互焊接连通1次,且至少有2处相互连通。当通信站点天线铁塔位于机房屋顶时,其四脚应在屋顶与雷电流引下线分别就近连通。建筑物金属窗框、电缆屏蔽层、设备外壳等也应与主钢筋作可靠连接,形成等电位体[4-5]。二是供电系统的防雷和接地。通信机房内等电位接地端子板之间应采用螺栓连接,其连接导线截面积应采用不小于16 mm2的多股铜芯导线,穿钢管敷设。出入机房的电缆金属护套在入站处应作保护接地,电缆内芯线在进站处应加装避雷器,电缆内的空线对亦应作保护接地。机房内的走线架应每隔5 m接地1次,走线架、吊挂铁件、机架(或机壳)、金属通风管道、金属门窗以及其他金属管线均应良好接地并相互连通。通信机房的供电电力变压器不宜与通信机房在同一建筑物内,若其安装在通信机房内时,高压电力电缆长度应不小于200 m,在与架空电力线的接头处,电缆金属外护层应就近接地,电缆内3根相线应分别对地加装氧化锌无间隙避雷器。

2.5等电位连接

移动通信基站地网应按均压、等电位的原理,将工作地、保护地和防雷地组成一个联合接地网,基站内各类接地线应从接地汇集线或接地网上分别引入。对于高土壤电阻率地区的高山基站地网,除了要降低其地阻值外,最重要的是进行等电位连接、屏蔽以及均压处理,以达到各部分之间的电位分布均匀,使电位差为“零”,从而确保雷电流不会对各部分造成高压反击及减小电磁干扰。

2.6降低接地电阻值

国家标准要求移动基站地阻值应小于5 ω,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降低接地电阻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采用多支线外引接地装置,外引长度应不大于有效长度;二是接地体埋于较深的低电阻率土壤中;三是采用降阻剂;四是换土。实践证明,换土的方法是改良土壤从而降低接地电阻值的最好方法。其做法是:用电阻率较小的粉状矿泥、塘泥、田泥、黑土、陶土等物质换掉地网内电阻率较高的土壤。

3参考文献

第5篇:移动通信基站规范范文

关键词移动通信;软件定义网络;D2D;虚拟化

随之而来的是现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电报、电话和电磁波领域有了重要突破。例如:1837年世界上第一台电磁式电报机问世,1878年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实现了远距离语音通话技术,1906年又在语音通话的基础上研发出了无线电广播技术。人类的通信手段开始变得丰富多彩,不仅可以通过有线的方式进行通信还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进行信息沟通。由于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特殊性,我国的通信产业尤其是移动通信的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大量采购海外通信设备。由于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积累,我国的设备制造商开始参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的制定工作,在市场中也占有一定份额。我国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发中开始主导标准化的工作,并且提出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制式。第四代移动通信我国已经将TD-LTE-Advanced技术规范成功地申请为国际标准,正式确认为4G国际标准,今后的通信的发展中国将赢得更多的优势。目前国际电信运营企业和制造企业均开始着手TD-LTE的发展研究了。伴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SDN(softwaredefinednetworking,软件定义网络)技术也在蓬勃发展。它被视为未来IT行业的发展方向与关键技术,谷歌、华为和中国移动等大型公司也在纷纷部署和实现自己的SDN网络。SDN起源于斯坦福大学的CleanSlate项目组,属于互联网中的革命派。它主张打破现有网络的体系结构,重新设计出一种数控分离的网络架构。该架构由一个集中式的控制器来管理网络中的数据流量与路由选择,从而实现对整个网络通信的集中有效管理。2008年,McKeown等人在论文中明确定义了SDN网络架构中的南向接口,取名为OpenFlow协议。该协议将网络设备的数据平面和控制平面相分离,利用OpenFlow协议来实现数据平面与控制平面的信息交流。这种方式为网络带来了极大的灵活性,有利于推动网络创新和新兴业务的产生。

1基于SDN的D2D技术

在未来5G网络中,设备到设备通信(device-to-devicecommunication,D2D)可以实现短距离用户间的快速通信,在提高了业务响应时间的同时,也会带来网络容量、功率消耗和频谱效率的提升。D2D通信模式的控制平面仍然在基站侧,但是会话的数据可以在终端之间直接传输,不需要基站的中转,这样能提高网络的容量和响应时间。本文探究了在SDN网络架构下利用D2D传送模式的可能性。其控制平面由一个集中式的控制器构成,其数据平面由各个基站构成,数据平面与控制平面基于OpenFlow协议建立连接。控制器基于用户上报的信息,可以汇总出一幅全网的网络拓扑图,基于网络拓扑图可以在合适的时机触发D2D的通信模式。进而可以大大地提高网络容量,减少业务响应时间。我们用一个图书馆无线网络作为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方案设计。大量图书馆的用户同时在发送和接收很多的信息,由于人数众多,每一个基站的流量是巨大的,甚至会造成过载。如果相同的数据包被相邻的用户进行请求,可以考虑采用D2D的模式进行数据传输,进而缓解基站的压力,同时可以提高网络的容量,减少发送功率。不妨设想,A需要数据包a,几分钟后,B也同时需要数据包a,这时大可不必发送请求到基站要求基站寻找数据包再返回发送给B。B可以先向周围的用户发送hello包,得到周围用户的信息。再将得到的用户信息和请求一起发送给基站,这时,如果中央处理器检测到A在B的附近,而A在几分钟前已经接收过B所需要的数据包,就可以在A与B之间启用D2D通信模式,让A把数据包直接发送给B,这样就有效的减弱了基站的压力。而如果A不在B的附近,或者B的附近没有已经接收过这个数据包的用户,那么就还是依靠基站调取数据包来发送给B。

2基于SDN架构的移动通信网络架构与负载均衡

除了图书馆无线管理系统,我们可以将应用场景放大到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的设计中去。在基于SDN的移动通信网络架构中,数据平面由基站(BS)构成,移动通信的数据包经过基站存储转发。在一个自治域内,所有基站集中控制于控制器。控制器维持着网络的控制平面。控制器可以查询BS的资源使用、负载等信息,负责网络资源的调配。在我们生活的城市移动网络的覆盖率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众所周知,信号的接收和发送就是通过基站来完成的,数据流从用户A转发到用户B需要经过以下步骤,我们考虑用户A和用户B在不同的基站信号的覆盖范围内,用户A先将数据包发送给附着基站1,基站1查询流表中是否有与数据包相匹配的转发路径。如果有,直接按流表进行操作;如果没有,则上报给控制器进行寻址。控制器将寻址结果发送给基站1,基站1将数据包转发给基站2,再由基站2发送给用户B。基站1的流表项增加一项,如果再有用户A到用户B的数据包则直接按流表转发,不经过控制器。在移动通信中,存在数据业务分布不均匀的现象。例如:在商务区里,此刻是节假日,商场里人十分密集,所有人的手机接入商场附近的基站A,通过基站A来接收发送信息。基站A的流量有限,面对如此多的数据业务显然拥堵,商场附近的办公楼有基站B,手机也处于B的信号覆盖范围内,只是路径比较远。那么与其和其他无数的手机一起挤在已经达到负荷基站A,不如通过路径较远的基站B,虽然每次接收发送信息较慢一些,也比起在基站A处等待分配信道快。那么这就需要基站时时统计业务负载信息,通过计数器针对每张表、每个流、每个端口、每个队列来分别维护。实时监测基站内的信息流量,并上报给控制器,由控制器来分析数据,对数据流进行优化,优先选择负载较轻的路径,决策下发给基站执行。若周末商场人群密集程度较大,控制器就可将一些手机业务从A基站卸载到基站B,这样就有效的减轻了基站A的压力,同时提高了用户的通信速度。相对的,在工作日显然办公楼的人群密集程度较大,此时控制器就再将交换机划分给基站B。

3无线资源虚拟化

由于SDN数控分离的设计理念,我们可以将底层物理资源虚拟化,进而对网络应用体现出合适的业务支撑能力。在将SDN引入移动通信的过程中,虚拟化的难点在于如何将变化莫测的无线空口资源虚拟化成无线资源来进行调度。首先,各个基站将所拥有的各种物理资源通过香农公式将所拥有的无线频谱资源进行整合映射,将无线频谱资源折合成与速率相关的矩阵。SDN控制器负责上层虚拟资源管理,此时各个基站将无线链路信息上报到控制器汇总并处理信息。SDN控制器再根据映射后的矩阵,按需动态地为上层统一分配虚拟资源,根据用户的需求,将不同速率资源块打包,构成满足各个用户所需的合适速率的虚拟资源块。上层虚拟资源分配结果,通过控制器下发具体策略和资源映射信息给基站,最后各个基站根据分配结果对实际频谱资源进行分配将用户所需要的资源分配给各个用户。此外,因为不同业务分配资源的优先级不同,SDN控制器需要先将高优先级的业务进行打包。例如:会话类、流类的业务对传输时延要求较高,而交互类和背景类传输时延就很宽松甚至无限制,为了保证通话类业务的实时性,可以优先满足其对资源的需求。而交互类和背景类则需要低比特误差率的无线资源。这些都可以通过SDN控制器进行实时的管理,有利于节约无线通信的资源,有效地规避资源浪费。

4结论

本文从移动通信的发展出发,探究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方向。软件定义网络作为未来网络发展的方向,将其数控分离的设计理念与移动通信相结合可以极大地提高网络的灵活性与有效性。本文将SDN与D2D通信模式相结合,提出了图书馆无线系统的实现方案,极大地提高了业务的响应速度和频谱效率。除此之外,本文还参考OpenFlow协议提出了基于SDN移动通信网络架构下的负载均衡方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文章最后研究了SDN在无线资源虚拟化方面的应用,体现出SDN在无线资源虚拟化上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周炯槃,等.通信原理[M].3版.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

[2]毕军.SDN体系结构与未来网络体系结构创新环境[J].电信科学,2013,29(8):6-15.

第6篇:移动通信基站规范范文

关键词:移动通信;基站;选址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06-0090-01

随着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通信技术也日新月异,我们越来越重视通信的重要性。社会对通信与信息资源的需求日益扩大,带动了移动通信市场需求量大幅度增加,随之大批量通信基站的建设,笔者有机会参与部分设计。现就设计工程中的问题来进行探讨、分析,首先大家需要明晰移动通信系统组成部分:

1.手机MS。终端设备就是移动客户设备部分,它由两部分组成:移动终端(MS)和客户识别模块(SIM)。移动终端在早期是以车载台、便携台形式出现的,现在多为大众化的手机所取代,车载台仍有少量生产,主要用于通信部门和军事上。

2.基站子系统BSS。基站是一个能够接收和发送信号的固定电台,负责与手机进行通信,基站(BSS)系统是在一定的无线覆盖区中由MSC控制,与MS进行通信的系统设备,它主要负责完成无线发送接收和无线资源管理等功能。功能实体可以分为基站控制器(BSC)和基站收发信台(BTS)。

(1)基站收发信台BTS。BTS完全由BSC控制,主要负责无线传输,完成无线与有线的转换、无线分集、无线信道加密、跳频等功能。

(2)基站控制器BSC。基站控制器是基站的智能控制部分,负责本基站的收发信机的运行、呼叫管理、信道分配、呼叫接续等。一个基站控制器可以控制管理最多可达256个基站收发器。

3.交换网络子系统NSS。交换网络子系练(NSS)主要完成交换功能和客户数据与移动性管理、安全性管理所需的数据库功能。

4.操作维护子系统OMS。操作维护子系统又称操作维护中心。其任务主要是对整个GSM网络进行管理和监控。通过OMS实现对GSM网内各种部件功能的监控、状态报告、故障诊断等功能。

移动基站的基础设施是发展3G最可利用的资产,现在城市中高楼林立,选择合适的基站站址十分困难。物业难以协调,基站租金直线上升等等一系列问题,更突出了基站的重要性。现在每一个运行基站的站址都是运营商的宝贵财富,对机房内的基本建设的投入(如承重、空调、传输等)必须看得长远一些,基础打得好一些,配套设施的富余度留大一些。下面我们简要谈一谈基站的选址的周围环境要求:

(1)基站站址宜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2)不宜在大功率无线发射台、大功率电视发射台、大功率雷达站以及有电焊设备、X光设备或产生强脉冲干扰的热和机、高频炉的企业或医疗单位附近设站;(3)站址不应选择在易燃、易爆的仓库和材料堆积场,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发生火灾和爆炸危险的工业、企业附近;(4)远离加油站,至少保证:油量少于50立方时间距大于12m,油量为50~1000立方时间距大于15m,油量为1000-2000立方时间距大于20m;建议距离为:铁塔与加油站的距离大于塔高+5米;(5)基站尽可能避免设在雷击区;(6)严禁将基站设置在矿山开采区和易受洪水淹灌、易塌方的地方;(7)不同通信铁塔间距离应保证50m以上,如果小于50m,必须要在不同地网间保证三点以上互连;(8)外电引入交流电缆的选择:业主应该提供1路不小于三类的市电电源,80A(或以上)容量的分路开关。

此外,根据国家安全条例要求如下:

1.航空无线电导航台站电磁环境要求GB6364-86。关于机场周边及延长线上导航台、定向台干扰问题。以中波导航台天线为中心,半径500m以内不得有110kV及以上架空高压输电线;半径150m以内不得有铁路、电气化铁路、架空金属线缆、金属堆积物和电力排灌站;半径120m以内不得有高于8m的建筑物;半径50m以内不得有高于3m的建筑物(不合机房)、单棵大树和成片树林。

超短波定向台以定向台天线为中心,半径700m以内不得有110kV及以上的高压输电线;500m以内不得有35kV及以上的高压输电线、电气化铁路和树林;300m以内不得有架空金属线缆、铁路和公路;70m以内不得有建筑物(机房除外)和树木;70m以外建筑物的高度不应超过以天线处地面为准的2.5度垂直张角。

2.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要求:保证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边缘与铁塔的间距不小于所建塔的塔高。城市市区,不少于8米。

(1)保护区距离在城市市区,不少于8米;(2)保护区距离在城市郊区居民居住区,不少于10米;(3)保护区距离在村镇居民居住区,不少于12米;(4)保护区距离在其他地区,不少于15米。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公路与铁塔间距要求,保证公路保护区边缘距铁塔距离不小于所建塔塔高。

建筑设施边缘与公路边沟(坡脚护坡道、坡顶截水沟)外缘的最小间距必须符合《条例》的以下规定:

国道不少于二十米、省道不少于十五米、县道不少于十米、乡道不少于五米。公路弯道内侧及平交道口附近还须满足公路长远发展规划标准的行车视距或改作立体交叉的要求。

以上讨论的只不过是基站建设的很小的一部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会更多、更复杂,我们一定要从全局观念出发,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点,因为一些故障往往是由于很多不起眼,看似不相干的设备、参数引起的。

随着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它在国民经济、国家安全、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是移动通信事业的基石。为了保障移动通信事业进而保障整个社会、经济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相关法律,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法规,规范移动通信基站建设,将其列为城市公用设施纳入城市规划,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同时更是极为迫切的。

参考文献:

[1]王新培.邮电建筑设计概论

第7篇:移动通信基站规范范文

关键词:移动通信;快装基站;应用

中图分类号:E9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移动通信快装基站是指采用铁塔和机房一体化设计,结构紧凑,拆卸简单,可以实现快速安装、搬迁的通信基站。

一.移动通信快装基站概况

移动通信快装基站方案的提出是为了解决通信行业基站建设周期长、成本高、质量难以保证等实际建设困难,而由通信网络设计单位提出的一种通信集成配套产品,其具有速度快、成本低、安全可靠,符合国家规范等优点。由于这种产品的特性是可拆装、可搬运,无基础设施,其优点可以让移动通信快装基站暂时作为临时或半永久通信基站使用,而且基站在配套不同的通信设备条件下,可满足的通信要求也不同。

通常情况下快装基站的使用寿命要求达到30年,基站的结构安全等级属于二级设计;在不考虑抗震设防烈度情况下,可以参照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进行施工。对于快装基站采用的的配重块混凝土需要施工人员采用C35等级的混凝土快装结构,建设设施是采用的所有主材及采用钢材需要使材料的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要求。所有混合材料铁塔的塔构件按照要求需要采用热镀锌。

由于快装基站的设计图纸中包含铁塔、主体框架、机房、电器控制系统等子系统,这些系统将包含套接升降式和法兰盘固接式两种类型连接。

1. 升降式:这种铁塔由于采用的是升降式结构,其高度可以实现自动无极调节,特别适合在卡车和吊车不能进入的场合,其优点是铁塔的适用范围广,同时施工人员在安装和拆卸铁塔时,设备厂商已经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部件,实现远距离控制。

2. 固定式:这种塔体为整体铸件,高度不能升降,缺点是无法实现高度调节。塔体的结构包含底座框架、配重结构、通信机房、以及机房内馈线窗、照明系统、电源插座等。

快装基站机房工艺技术参数:

1. 机房外无外挂物。

2. 机房地板具有防静电功能。

3. 建立起国家基本的防水标准,提高机房的防水能力。

4. 建立相应的国家防火处理设施,以提高对防火隐患的预防能力。

5. 由于机房的极易受到腐蚀,因此,在工程建设之初,需要进行相关的防腐处理。并对重要的材料和设施进行特殊处理,以保证移动通信信号的安全。

6. 从快装基站的质量层面考虑,本工程建设的外墙采用了目前最先进的玻璃钢板。由于是玻璃性质的钢板结构,因此没有钢铁结构的生锈现象,减少了后期的清洁和维护保养作业。内墙材料的选择主要以保温为主。

7. 为了进一步强化墙体的质量,提高墙体的使用寿命,减少墙体保养的费用开支和经济成本,在建设之初,该系统进行了相关了防水等措施。

8. 主龙骨采用方钢管或热轧普通槽钢。

9. 防盗门门框四周装有防止渗漏的防水胶条,门页关上后能达到防尘防渗漏。

10. 机房内部的线路安装和机械安装等都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技术规定进行落实和处理,以保证信号的稳定与安全。

11. 空调外机安装防盗箱,满足空调外机防盗要求。

12. 机房离地高度不低于50厘米,主要防止基站水涝或积雪。

13.由于机房的管理是自动化,不需要人工作业和值班,因此,机房只安装一个主要的进出门,而不需要配套通风口,但是为了提高机械运作的外部环境,保证机械的使用寿命,需要配套相关的除尘设计。

二.快装基站结构的力学分析

1. 计算模型

结构计算模型采用空间模型:

2. 截面选用

固定式及升降式铁塔采用的构件截面主要存在以下特征,升降塔架主要采用圆管截面,机房框架以槽钢、角钢及圆管截面为主。

3.荷载工况及组合

各荷载工况分别表示为:永久荷载、活荷载、风荷载、地震作用、裹冰荷载、温度作用。

各荷载组合分别表示为:标准组合、基本组合、频遇组合。

4.结构变形分析

以风为主的荷载频遇组合作用下,顶部位移满足高耸结构规范对水平位移限制的要求:,为塔体总高度。

5.结构杆件验算

各基本荷载工况下的结构杆件应力比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6. 连接节点的计算

连接节点包括底法兰连接节点及中间法兰连接节点,利用节点反力设计法兰盘的几何尺寸及连接螺栓的规格及数量。

7. 配重基座整体抗倾覆验算及配重梁设计

进行塔体的基座的抗倾覆验算及配重梁的截面设计,确定配重梁的截面尺寸大小及分布。

3与同类塔型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对比

新型快装基站的优势特点集中在,工程项目设计科学合理,工程建设能够节省大量的建设材料,随之为移动通信公司节约经济成本和费用开支,提高经济效益。下面以具体的数据资料进行说明。新型的快装基站通过设计理念的转变,能够节约三分之一的刚才、一半以上的混凝土,五分之二的土地利用,此外,还能大大的减少工期。这样通过技术材料的节约,以及工期的缩短,能够有效的减少工程建设的人员开支,提高移动通信的经济效益。

4快装基站设计的难点及先进性

传统基站设计将基础、铁塔和机房分为三个独立部分,快装基站将三者融为一体,在设计过程中的工程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设计:基础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在保证基础自重抗倾覆的情况下,为便于运输和吊装,将预制钢筋混凝土基础分三个预制块,但是,必须保证三个预制块能同时受力,经严格计算,用5根Q345钢制螺栓杆将其连接,端头采用防盗螺栓固定,这样即能保证基础的整体性,又能防止被盗窃。基站基础直接放置于地面上,避免大面积基坑开挖,节约了工程投资,且占地面积小,便于选址,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环境,一次投入,多次使用。

2. 铁塔设计:各塔段之间采用外法兰盘连接,便于铁塔拆装,螺栓受拉,不易破坏。塔身全部热镀锌处理,镀锌后,并对塔身进行喷塑处理,不生锈,不变形,抗老化,降低维护成本。

3. 机房设计:机房的设计采用整体吊装方式,因此机房的设计为设计中的重点,机房的整体重量不可以过重,并且机房的整体稳定性需要保证。机房立柱的设计采用方钢骨架作为机房立柱,这种结构可以减轻结构重量,机房立柱之间以及机房横梁之间需要以角钢作为连接以支撑,这样机房设计整体稳定性能够得到满足。机房的外墙通常需要采用世界上先进的玻璃钢板,这种钢板的制作工艺可以保证30年内钢板能够不生锈、不变形、不老化。机房的内墙要满足防火需求,采用高密度防火板,防火板之间放入岩棉保温板。机房设计的核心是整体焊接,这种焊接方式是机房的结构牢固,且其防盗性能好,由有防腐防尘能力,更重要的是机房的隔热、阻燃、抗冲击和保温性能优良,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4. 运输及安装:快装基站的每个构件,包括每个单元配重混凝土基础、每节塔身、及机房重量都控制在5吨以下,每个构件最大单方向长度在5米以内,从而方便小型起重机械的快速拆装和运输车辆方便运输。基站各个单元构件之间均采用螺栓连接,在一般条件下,可由三名工人及小型起重机械,可在5小时内完成组装,达到基站开通的条件。

总之,新型移动通信土建配套工程快装基站的建立是一种技术改革和进步。它具有操作简单与快捷,环境污染小,经济成本低的优点,因此有着广泛的使用空间。移动通信基站建设不同于一般的通信机房楼建设。移动通信快装基站土建配套工程新建机房要满足结构安全。新建机房的建筑立面、颜色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机房的建设应充分考虑所在环境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王肇民. 桅杆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第8篇:移动通信基站规范范文

现网移动通信基站通常由基站设备、传输设备、电源设备、空调、照明、环境监控等组成。其中,电源设备由交流供电系统和直流供电系统组成,交流供电系统由市电油机转换箱(即双电源转换箱)、过电源保护装置、交流配电箱及备用移动式柴油发电机组成。直流供电系统由组合开关电源(含交流配电单元、整流单元、直流配电单元)和蓄电池组成。直流电源通信设备由直流供电系统提供,交流电源通信设备由逆变器或UPS供电。本文通过对2014年上半年南方某省会城市现网各类型不同配置的基站通信设备实际负荷进行实地调研,针对通信设备实际负荷数据,统计出现网移动通信基站负荷分布规律。以南方某省会省市基站实际数据作为本次采集元素集合,实际通信负载电流大于或等于50A的基站个数占比为1.5%,实际通信负载电流大于或等于75A的基站个数占比为0.2%。其中,四网共站城区的宏基站现有通信负荷为50~75A,单网、双网共站、三网共站城区的宏基站现有通信负荷为10~50A,交通干线、县城、乡镇、学校的宏基站现有通信负荷为20~45A,室外一体化基站现有通信负荷为10~30A。

2现网基站电源配置及优化分析

2.1宏基站

2.1.1城区单网、双网共站、三网共站通过以上现网宏基站负荷分析,城区单网、双网共站、三网共站;以及交通干线、县城、乡镇、学校范围内的宏基站,其无线设备和传输设备最大负荷电流通常不超过80A/53.5V(含远期预留负荷30A),其中,无线设备负荷电流不超过75A,传输设备负荷电流约5A。目前,为确保市电停电后基站设备与传输设备的合理运行,基站高频开关电源均设置了2级电压切断装置。当蓄电池放电电压达到第一级保护电压时,切断基站设备负荷,蓄电池组只为传输设备供电;当蓄电池放电电压达到第二级保护电压时,再切断传输设备的供电,以避免电池过放电。大多数基站外市电类型属于三类市电,根据《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YD/T5040-2005)要求,蓄电池组对基站无线设备放电时间取3h,对基站传输设备放电时间为20h。2.1.2城区四网共站四网共站的城区范围内宏基站,其无线设备和传输设备最大负荷电流通常不超过105A/53.5V(含远期预留负荷30A),其中,无线设备负荷电流不超过100A,传输设备负荷电流约5A。该类型宏基站配置2组400Ah蓄电池组并联使用,可满足后备总放电小时数要求。

2.2室外一体化基站

现网室外一体化基站的通信设备最大负荷电流通常不超过30A/53.5V。该类型基站中,有些仅带RRU,不带BBU,没有传输设备。对于不带传输设备的室外一体化基站电源柜,其配置的蓄电池组仅需为无线设备提供3h的后备供电时间。因此,建议此种站型配置1组200Ah蓄电池即可满足要求。同时,室外一体化开关电源架内整流模块按N+1冗余方式确定,配置90A容量即可。对于带有传输设备的室外一体化基站,其配置的蓄电池组对无线设备放电时间取3h,对传输设备放电时间取20h。因此,建议配置该类型基站配置2组150Ah蓄电池组并联。同时,室外一体化开关电源架内整流模块按N+1冗余方式确定,配置容量90或120A。

2.3分布式基站

对于分布式基站,RRU通常就近引交流市电供电,当市电停电时,RRU供电将中断,会造成网络中断,建议可为较重要的分布式基站RRU配置小容量壁挂式开关电源或UPS,且配置38Ah的蓄电池,可满足市电停电后约0.5h的后备时间。

3电源供电系统其他优化措施

3.1开关电源一、二次下电电压设置

现网基站直流负荷分级切断,通常通过采集蓄电池输出电压的方式实现。蓄电池放电2~4h,系统电压降低,采集输出电压,当电压下降至某设定值时,切除无线设备负荷;蓄电池继续为传输设备负荷放电,待蓄电池放电至终止电压,切断蓄电池输出。但是,相关规范中并未明确一次下电电压设置值,目前,不同厂家的一次下电电压设置值不同,对无线设备放电时间会造成影响。需根据蓄电池放电特性曲线和基站直流负荷电流大小,确定一次下电电压最佳设定值。某厂家蓄电池恒流放电特性曲线如图1所示。基站实际一次下电电压值设定范围为44~47V。通过分析蓄电池放电特性曲线,若基站直流负荷电流较小,在保证相同后备时间前提下,可将一次下电电压值设置较高,随着负荷电流增大,需降低一次下电电压设定值。一次下电电压设定值越低,则无线设备后备保证时间越长,传输设备后备保证时间会减小。《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YD/T5040-2005)规定二次下电电压值为43.2V,而基站实际二次下电电压设定值偏高,如44V等,蓄电池未放电至终止电压,即切断蓄电池输出,会导致传输设备后备时间减少。

3.2增加开关电源直流输出分路个数

由于各类型基站中无线设备要求占用的开关电源一次下电直流输出分路个数较多,而中国联通目前集采中标的某些开关电源厂家,标配产品中配置的直流输出分路个数不足,特别是一次下电分路个数偏少,需增加直流配电箱,以扩容直流输出分路个数。建议今后集采开关电压设备招标时增加对直流输出分路个数的要求。

3.3其他优化措施

通过对现网基站情况分析,发现有些开关电源未设置直流过压告警值、直流欠压告警值。该告警级别属于开关电源紧急告警,需设定该告警值。个别基站蓄电池配置容量偏大,但开关电源容量配置偏小,这种情况多集中在老站上,需根据实际负荷情况,采取更换较大容量开关电源,或减小蓄电池组容量等改造措施统筹优化配置。

4结束语

第9篇:移动通信基站规范范文

论文摘要:依据茂名联通基站的实际情况,结合各大运营商的移动通信基站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确保基站内的设备运行安全及防盗等问题。针对该问题设计出一套从根本上提高动力设备维护水平和效率,达到监控智能化的目的的系统,并对该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和设计。

l概述

随着我国移动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各大运营商的移动通信基站的数量日益增加,身处城乡结合部或偏远山区的移动通信基站因常年无人值守成为盗窃分子的光顾目标,基站的各种附属设备如蓄电池、铁塔角钢、空调外机、铜地线(排)、馈线等设备也成了盗贼的主要偷窃目标。目前,如何确保基站内的设备运行安全及防盗,已成为基站维护的首要难题。

2目前基站的现状

目前,茂名联通基站环境监控设备仍为老式的环控箱接人监控,通过采集模拟量输入到基站主设备上,从而完成上报,且只能上报简单的停电、开门、高温、积水和烟雾等告警,无法远程测量和调整参数。另外,环控箱的告警上报依赖于主设备的运行,一旦BTS断站,其便无法工作。为缓解日益紧张的人员及维护工作的压力,从根本上提高动力设备维护水平和效率,达到监控智能化的目的,建设一套高水平的基站动力设备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3需求分析和设计思路

对茂名联通新建的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除了要达到基本的监控目的以外,更重要的是实现智能化监控要求。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交、直流动力系统。监控对象包括:配电箱、开关电源、蓄电池等。监控范围包括:市电输入三相电压、三相电流、功率因数、频率、有功功率、电度、整流模块单体输出电流、总负载电流、蓄电池充电电流、市电状态(市电有/无,缺相,欠压/过压)、蓄电池组总电压、每组蓄电池充、放电电压等。通过对动力系统实时不间断的监控,了解每个基站电源输入输出、整流模块设备的运行情况,对电源设备出现的问题和故障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和处理;蓄电池是整个直流供电系统的后备电源,我们通过监控,对蓄电池组总电压以及每组电池充、放电电压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有问题的电池及时进行更换,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2)空调、环境系统。监控内容包括:机房智能空调系统、基站分体空调(开关机、工作状态指示、空调工作电流)、温度、湿度、水浸地湿、娴雾告警以及动态图像等。保证设备运行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

(3)门禁系统。监控内容包括:远程开门、修改门禁内部的各种工作和控制参数、授权、删除用户、用户的准进时段管理,以及各种报警记录、进、出门记录、刷卡、出门按钮开门事件、门禁内部参数被修改的记录等。

4拓扑结构

茂名联通基站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采用逐级汇接的结构,由省公司监控中心(PSC)、地市公司监控中心(SC)、监控单元(SU)和监控模块(SM)构成,采用监控中心(sc)与监控单元(su)直联的方式。具体结构如下:

省监控中心(PSC)主要对地市监控中心(sc)进行监督、维护管理。监控中心配有数据库服务器,各地市监控中心(SC)的数据直接上传省监控中心。

茂名监控中心(sc)主要对本地区的各个监控单元(su)进行管理,是本区域监控系统的管理中心,完成全网的监控信息的统计分析及处理,并对远端监控设备进行遥测、遥调,对监控对象(机房设备、环境、图像)进行管理,同时,还具有强大的门禁管理功能。所有的监控中心均可以通过D接口与广东联通综合网管系统相连。

监控单元(su)是集数据采集、处理、存储、传输为一体的智能化模块化单元,能够完成一个独立的物理通信基站内所有监控模块(SM)的管理工作,并将采集的数据集中通过1条2M电路上传到监控中心(SC)。

监控模块(SM)是面向具体的监控对象,具有完成数据采集和必要控制的功能。按照监控对象类型的不同,可分为:防盗、积水、电源管理、空调管理等模块。

5参考规范

(1)中国联通集团公司2009年3月《中国联通移动网基站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总体技术要求》;(2)《通信电源和空调集中监控系统技术要求》(XDN023—96);(3)《通信局(站)电源系统总技术要求》(YD/T1051—2000);(4)《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设计规范》(YD/T5027—2005);(5)《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工程验收规范》(YD/T5058—2005);(6)《通信开关电源系统监控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YD/TI104—2001);(7)《通信局(站)电源、空调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技术规范》(GF006—2000)。

6具体功能和意义

(1)实时监控告警。无论基站距离远近,一旦设备产生告警都能在数秒内将告警信息上报至监控中心。值班人员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告警并做通知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处理。例如深夜情况下基站上报防盗告警,这时值班人员可以通过转动摄像头观察站内环境,从而判断是否有盗贼入侵,并及时通知代维和l1O前往。

(2)数据采集分析。本监控系统能够对设备数据进行24小时连续记录,能真实可靠地反映设备的运行情况。这些数据是设备障碍分析的得力工具。比如在蓄电池维护方而。密封式阀控电池对均浮充电压和温度条件要求较高。通过监控系统就可以随时查看电池电压和环境温度,省去了大量的现场测量工作。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还可以从中判断哪些基站的电池单体存在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

(3)加强维护管理。本监控系统彻底改变了旧的电源、空调等设备的维护模式。以前的维护方式是等设备出现问题后进行应急抢修,现在可以运营商可以真正掌握所有电源、空调设备24小时的运行状况,实现有的放矢的主动维护,真正做到设备的预检预修。这种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维护的被动局面,对设备的故障告警可以实现派单式的闭环流程管理。

(4)降低维护成本。本监控系统能大大提高维护质量,降低运营成本,给公司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移动通信基站的无人值守。以日常维护的基站巡检为例,现在可以在监控中心对设备进行实时巡检,减少了无谓的维护支出。基站实行设备代维之后,还可通过监控系统对代维厂家进行考核,从而提高维护管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