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范文

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

第1篇: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范文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九月的**,秋高气爽,硕果飘香。在这美丽的金秋,(来自)我们非常高兴地迎来了国土资源部1:1万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工作验收组的各位领导和专家,以及省厅、市局的各位领导。值此,我谨代表**区区委、区政府和全区人民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你们长期以来对**区土地管理工作给予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你们对我区1:1万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工作的验收和指导,是对我们的极大鼓舞和鞭策,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区土地调查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区地处**市区东部,濒临黄海,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辖**、**、**、****个街道,人口**万人,陆地总面积**平方公里,海岸线**公里。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依山傍海,风光秀美,是久负盛名的旅游度假胜地。1994年4月,**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新**区成立,并与1992年建立的**高科技工业园实行区园合一。**区、高科园辖区内拥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旅游度假区、**风景区三个政策性经济区域,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突出,是**市向东部发展的腹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为“高科技、大旅游、外向型、新城区”。

近年来,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全区土地利用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图件、资料已失去了现实性,影响了政府对土地的科学、有效管理,制约了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的实施。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工作,准确掌握我区城乡各类土地利用情况,是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修,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保护和利用土地的重要基础,是政府进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也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并召开区政府办公会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也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我再次表示感谢,并欢迎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一如既往地对我区的工作给予更大的支持。

第2篇: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范文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景观生态学;应用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基础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的提出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思想,是1990年在新德里由印度农业研究会、美国农业部和美国Rodale研究所共同组织的首次国际土地持续利用系统研讨会上正式提出的。

(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对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定义,不同学者因对“可持续性”的理解和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分析角度不同,存在多种表述方式。从经济学看,根据《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尽可能减少对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土地资源破坏与退化,维持一个不变或增加的资本贮量,旨在人类生活质量的长期改善,即在追求经济发展效益最大化的同时,维持和改善土地资源的生产条件和环境基础”;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人地关系的协调和共荣,即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和景观环境,要满足人类不断发展的生存活动、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需要;从土地资源供求关系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即是通过把土地资源无弹性的自然供给量,转化为有弹性的经济供给量,来持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土地资源需求。

从1993年内罗必拟定的《持续土地管理评价大纲》中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定义为“把保持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生产性)、降低土地生产风险(安全性)、保护土地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退化(保持性)、经济上可行(可行性)和社会可以接受(接受性)相结合”,这5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否则认为是土地资源的非持续利用;从土地资源利用目的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就是实现土地生产力持续增长和保持其稳定性,保护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即达到生态合理性、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可接受性。

不论从哪个角度来阐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核心都是保证土地资源持续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不妨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定义为 “能够持续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土地生产力和景观环境需要的土地利用”。

二、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

(一)景观生态学内涵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是德国地植物学家Troll于1939年在利用航片研究东非的土地利用时首次提出。1982年10月,在捷克正式成立了“国际景观生态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Landscape Ecology,IALE),标志着景观生态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另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遥感与GIS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与应用。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强调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区域生物种群的保护与管理,环境资源的经营管理,以及人类对景观及其组分的影响。

我国学者肖笃宁(1999)将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总结为:景观系统整体性和景观要素异质性;景观研究的尺度性;景观结构的镶嵌性;生态流的空间聚集与扩散;景观的自然性与文化性;景观演化的不可逆性与人类主导性及景观价值的多重性。

(二)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

1、景观和区域。生态学中,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斑块或生态系统组成的,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的,具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2、景观结构与功能理论。景观结构与其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是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的核心部分。景观层次上的过程,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它们对景观空间结构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而景观结构对过程也有基本的控制作用。因此,“格局反衍过程,过程反衍机理,机理揭示规律”,一定的景观结构才能实现一定的景观功能。景观生态学认为,在景观尺度上,每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单元)均可看作是一个宽广的斑块(patch)、狭窄的廊道(corridor)或背景基质(matrix),能量、物种及营养成分等在景观元素间的流动形成景观功能,景观功能的发挥主要涉及廊道、基质和斑块的功能特征。

三、我国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领域

我国景观生态学应用研究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是在风景园林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基础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并深深扎根于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主要应用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农村景观生态规划、旅游风景区的景观生态规划和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生态学强调无机环境为基础,以生物为中心,以人类为主导,正确处理天、地、人、文的相互关系,合理调控现有景观生态系统和规划设计与建造的景观生态系统。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周华荣等(1995,1996,1998,1999,2000)对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了深入研究,并进行了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设计。

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利用规划:邱扬等利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对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概念、原则、理论基础、指标选择、评价方法给予了一定的研究。

四、土地利用中的景观生态学应用

(一)土地利用的可持续目标

资源永续利用的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当时更多关注土地资源的保护,而对其实现的可行性考虑不多。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明确,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也得以明晰。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目标,而这些目标也构成了评价土地利用持续性的基本标准。在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首要的任务是实现耕地资源的保有数量,提高耕地生产性能和生态功能。

(二)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利用规划

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土地可持续利用,在我国尚不多见,仅有部分学者作了初步研究。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对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概念、原则、理论基础、指标选择、评价方法与过程都有重要影响。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土地持续利用规划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综合整体性,不仅包括环境、经济与社会等多因素评价,还指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系统与景观或区域等多等级评价。

2、尺度性,包括土地利用的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和重点尺度。

3、空间格局与土地生态过程,二者的关系分析是土地持续利用的基础。

4、干扰与人类影响,干扰是景观或区域的必然因子,有助于发展土地利用系统与景观的适应性机制,人类土地利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土地的持续利用有借鉴作用。

5、多重价值与多目标,景观生态学强调土地持续利用的目标是多重的,因而追求多目标之间的优化,而不是单目标的最大化。

(三)土地利用的景观生态探讨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与土地规划、管理和恢复等实际问题联系密切,它注重土地利用如何影响物质流和能量流,注重结构和过程的相互关系分析,使其在空间土地利用规划中得到广泛应用。景观生态学属于宏观尺度生态空间研究范畴,其理论核心集中表现为空间异质性和生态整体性。土地作为地表自然综合体,是一种特色鲜明的系统整体,具有突出的空间异质性,而生态整体性正是实现土地持续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内容涉及到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核心。

景观生态学同时研究生态景观与视觉景观两个方面,注重协调形态与内容、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以人类对于景观的感知作为评价的出发点,追求景观多重价值(经济、生态、社会与美学)的实现。因此,土地利用以持续性作为其功能目标,应该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以及美学等多重价值的优化,充分发挥了土地自身的生态系统生产功能、空间场所功能和景观功能等三大功能,综合技术、政策和行动来实现土地利用的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与接受性。

土地生产力的维持与景观的结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不仅要包括对土地功能的优化,还包括对景观格局(土地利用结构)的评价,同时分析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这种格局与过程的关联分析,正是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研究工作中忽视的地方。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景观生态学与持续发展概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结构与功能理论、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理论、等级尺度理论、景观变化与稳定性理论等基本理论,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内涵的理解。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土地利用研究联系密切,是实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同时,土地利用的持续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尺度特征,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下土地利用的持续性特征大不相同。离开了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范畴,将无从谈论土地利用的持续性。

传统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认为是在时间尺度上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分析,缺少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的内容。在现代地理学与生态学结合下产生的景观生态学,属于宏观尺度研究范畴,既强调空间格局分析,又考虑生态关联,有助于实现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时空尺度上的综合分析、评价与管理,为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因此,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应进一步整合景观生态学的思想与理论,深入对土地可持续利用内涵的探讨,重点加强土地可持续利用结构、功能与动态变化等的基础理论研究,尤其需要关注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变化过程的相关分析。土地可持续利用中景观生态学的引入,也将是实现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忽视的很好途径和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白金丹.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可持续利用[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07(2).

2、周亚鹏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5(2).

3、李哈滨,J.Franklin.景观生态学――生态学领域里的新概念构架[M].生态学进展,1988.

4、宇振荣.景观生态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5、梁积汉.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现途径[J].广西社会科学,2003(9).

第3篇: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范文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衔接

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 都是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调控和指导意义的综合性规划。从“两规”基本作用看,城乡规划指导城乡建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土地利用(曹荣林,2001)。但城乡建设离不开土地,土地利用也不能脱离城乡建设。

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实施时,设置“待置换用地区”以增强规划弹性,但是破坏了规划刚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划定“有条件建设区”,允许建设用地指标在有条件建设区内布局,既维护了规划刚性,又能实现与城市规划区进行无缝衔接。浙江省遂昌县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探索全方位的衔接模式,从基础数据、空间布局、规划实施措施等三个方面与城乡规划进行了充分对接。

一、基础数据衔接

遂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和遂昌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年)都使用2005年作为规划基础年,将2005年遂昌县的常住人口(包括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作为现状人口基数。“两规”的户籍人口都采用了统计部门正式公布的数据,外来人口略有差别。

1.人口总量。遂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和遂昌县域总体规划采用的人口数据基本一致,为2005年遂昌县总人口为23.04万,其中户籍人口总量为22.74万,暂住人口为0.30万。经衔接,2005年遂昌县常住总人口为23.14万,户籍人口为22.74万,暂住人口为0.30万。

2.人口分布。“两规”在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城市化水平方面基本一致。经衔接,以县域总体规划统计的城镇人口数据为主,同时采纳土地利用规划中提出的“城乡两栖人口”的概念。这是考虑到遂昌县存在一定数量的农村人口居住在城镇中,但其农村户籍、宅基地等保留的现象。由于这部分人在统计常住人口时已经被计入城镇人口,而没有计入农村人口,使得在计算人均农村居民用地面积时数值虚高。经衔接,2005年遂昌县城镇人口为8.49万,农村人口共有16.55万(含两栖人口2万,由于这部分人口已经计入城镇人口,故不再重复计入总人口)。

二、空间布局衔接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的用地空间布局。结合遂昌县地形地貌情况,根据用地、功能与结构,与遂昌县城乡一体化规划相协调,确定遂昌县形成“一心、两翼,两轴、四点”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

一心——妙高镇、云峰镇组合城镇区,包括马埠工业区。

两翼——石练—大柘组合镇区,北界—新路湾组合镇区。

两轴——两条发展轴线。

四点——四个兼顾点。湖山—金竹组合城镇、王村口、垵口、黄沙腰。

在“一心、两翼,两轴、四点”的城镇体系方案下,规划期内进一步形成三个经济发展区域:即东北部经济区、中部经济区和西南部经济区。

以妙高镇和云峰镇为龙头,石练—大柘镇、北界镇两个中心镇为衬托,构建相互呼应、支点拓展的产业格局,建设由各种功能区块组成的产业群体与产业积聚区,以完善的设施配套、合理的资源配置、特殊的政策扶持,使产业得到发展壮大。

2.县域总体规划明确的用地空间布局。遂昌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可概括为“一心、两翼、两轴、四点”。(1)一个核心城镇区。妙高—云峰组合镇区,包括马埠工业区。(2)两个次中心城镇区。石练—大柘组合镇区,北界—新路湾组合镇区。(3)两条发展轴线。结合龙丽高速公路,以妙高镇为中心,向东西两翼拓展,发展大柘镇、石练镇和云峰镇,形成“一点两翼”的布局结构,使其成为县域主要发展轴。规划期内,以公路交通干线及产业布局为导向,遂昌县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将形成两级发展轴带。一级发展轴为云峰—妙高—石练一线。沿线城镇现状基础较好,县城妙高镇除有50省道通过外,还有遂龙省道等四个方向的放射状公路通往县域内外,其中心地位是明确的,能够充分起到遂昌县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也是丽水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石练和大柘作为重点发展城镇,为县域第二大镇区。县城至石练的公路已经改造升级为二级公路,对沿线城镇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龙丽高速公路北界—新路湾—云峰为二级城镇发展轴,北界、新路湾为一般城镇中的促进发展城镇,这条轴带沿线的中心村条件较好,农业发展有一定基础,作为中心城镇遂昌的外围地区,随着龙丽省道改造升级为高速公路,将加快城镇及中心村的发展。(4)四个兼顾点。湖山—金竹组合城镇、王村口、垵口、黄沙腰。这四个点分别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是当地农村集贸、生活服务基地。在湖山—金竹,还有非金属采矿业。

3.“两规”各类主要用地空间布局的衔接。(1)城镇空间布局的衔接。由于“两规”在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上基本一致,所以把衔接的重点放在划定城镇建设用地边界上。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边界主要由以下三大部分内容组成:1)现状城镇建设用地:主要是指城镇建成区部分,由城建部门根据城市建成区的内涵,在国土部门的现状变更图上划定范围,范围内的建设用地均作为城镇建设用地。2)规划期的城镇建设用地控制范围:根据“两规”衔接后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按照“保证重点、统筹布局”的要求,通过“两规”协调确定的规划期内近期和远期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和相应的增长控制边界。3)弹性增长空间范围:弹性增长空间主要是为规划期内各类用地的选址保留的弹性空间。在空间上,将县域规划中的发展备用地划定为弹性增长空间范围。(2)农村空间布局的衔接。规划共设村庄159个,其中中心村56个(含集镇、个别集镇为乡政府所在地),基层村103个。确定“两规”农村建设用地布局衔接的原则如下:1)山区地区完善与发展中心村建设。2)平原地区坚持走城市化道路。3)迁移部分村庄。包括位于高山远山地区等不利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地区;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景区、水源保护地等特殊控制地区;受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库区、电厂等)影响的地区。(3)工业园区空间布局的衔接。规划期内独立工矿用地应对现有的进行布局、结构调整,尽可能集中布局,以取得集约用地和集聚效益。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积极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拓展发展空间,建设工业新区,按照“强园兴镇、镇园互动”要求,实施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发展,加快遂昌东城工业园区扩园工作,努力形成一园五区框架。①规划期新增的独立工矿用地,主要用于浙江遂昌工业园区建设,规划期内共需用地600公顷,其中妙高、云峰、石练三个区块在城镇用地中综合考虑50%,其余50%在城镇用地范围外选址,作为弹性工业用地不进行定位。(4)耕地空间布局的衔接。规划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在空间布局上,除中心城市和中心镇因必要的城镇发展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占用耕地外,基本保护并保有原有的耕地空间布局,占用的耕地必须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农用地整理或未利用地开发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补充,同时“农转非”耕地表土再利用制度。(5)园地空间布局的衔接。规划除必要的城镇和交通、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利用园地外,严格保护园地特别是优质园地,因此“两规”衔接基本保持原有的园地空间布局。(6)林地空间布局的衔接。“两规”衔接规划布局在充分利用部分低丘缓坡地作为城镇建设用地和新农村建设用地外,基本保持现状的林地空间布局,其中的优质林地特别是森林公园如桃花岕省级森林公园要严格保护。(7)旅游用地布局的衔接。根据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资料,2005年遂昌县特殊用地面积为25.74公顷,许多特殊用地用作风景区旅游用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三、规划实施措施的衔接

1.严格控制弹性增长空间范围内城镇建设用地的使用。弹性增长空间范围内的用地,只有在总体规模不突破的情况下,根据县域规划布局和城镇发展实际需要,才可在弹性增长空间范围内使用一定的建设用地。

2.控制增量,盘活存量。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近期规划相衔接,制定土地供应计划,严格控制年度土地供应。土地利用指标和城镇用地增长范围相互结合管理,各类建设用地的年度计划必须在之内安排。严禁超年度计划批地,严禁在城镇增长边界之外安排城镇用地项目。

3.严格用地定额指标管理。新建项目在建设用地预审、审批和供应各个环节,国家有明确规定的,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土地投资强度指标、建筑系数指标、容积率指标和办公及福利设施用地指标。

参考文献:

第4篇: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范文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系统服务价值;LNOPT软件;景观优化;怀来县

中图分类号:F301;F205;N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4-3587-07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4.013

Abstract: The LNOPT platform and GIS software were used to analyze five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build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optimization model in the study area. The equivalent factor method of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was used to calculate and analyze the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before the overall plan for land-use,land-use planning and after land-us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 was 9.533 3×108 yuan in Huailai. After land-use planning, the total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became 9.438 3×108 yuan, a decreasing of 1.00%. After optimizing land use landscape ecology, the total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was 9.928 2×108 yuan, increasing 4.14%. After the land use planning,the individual service values of land all had been reduced except the food production. After optimization of the landscape, the individual values of ecosystem service all had been increased. Landscape ecological optimization model of the study area could achieve certain ecological effects. It could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next round of land use planning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land use general planning;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LNOPT software; landscape optimization, Huailai county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生活必需品并且保证生活质量这两部分的所有惠益。人类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其过程、结构和功能来获取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支持和服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维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人类所必需的自然资本。科技的不断发展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但是不可以替代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随着可持续发展的不断深入和研究,保护和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是国内外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热点之一。近些年来,国外学者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做了诸多的理论和实例研究[2-5],国内研究者也分别从不同区域尺度进行了积极探讨[6-11]。研究表明,开展土地利用背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定量分析和区域比较,对促进区域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在这种目标下,土地的利用类型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系统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诸多学者将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定量分析,协调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从而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更具科学性和直观性[13-17]。这对维持生态平衡、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利用方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基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基础数据来源

根据《怀来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怀来县土地利用现状(2010)》图件和文本等获取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分类,即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其他土地。依据《河北省统计年鉴》和《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得到研究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资料。

1.2 研究方法

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引起的土地类型变化入手,运用LNOPT软件进行研究区现状的景观生态优化,对水源涵养功能、物质生产功能、土壤保护功能、生物多样和娱乐文化功能5项功能选取不同的指标并结合专家打分法建立景观生态优化模型,将地区的景观建设引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并与现有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对比分析。

LNOPT是2002年由Gruehn与Kenneweg提出,用于模拟中欧地区景观特色的生物评价模型。该模型是通过“函子”按照排列顺序进行数据处理,并进行动态反馈、数据层和多区域方法的运算。通过LNOPT的生物评估模型、社会经济评估模型和非生物评估模型这3个模型的平台分别对水源涵养功能、物质生产功能、土壤保护功能、生物多样和娱乐文化功能进行数据转化、矩阵加权和数据计算。通过三步封装,提供一系列的计算,利用ArcGIS 9.3成图。

采用Costanza等[18]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方法对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气体调节、土壤保护、物质生产、废物处理、水源涵养、娱乐文化和原材料9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估算,得出研究区优化前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

2 景观生态模型的构建

2.1 水源涵养功能模型

水源涵养服务功能的意义在于研究区中的水资源调节程度。根据该区域中的河流、水库的地理位置,以及整个河流水资源的利用和径流的调节作用进行综合考虑。一般地区涵养水源功能是由于地表覆盖、土壤渗透和地形这3方面构成,它们主要受地表覆盖率,土壤渗透力,地形等因素影响。根据该区域生态系统涵养水源服务功能的影响因素和生态环境的特征,考虑数据可获得性,选择地形坡度、土壤渗透、植被覆盖度和含水量作为重要评价指标,根据怀里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降水分布情况、土壤以及植被覆盖,进行不同等级划分,各指标的分级、赋值和权重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

2.2 物质生产功能模型

从怀来县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出发,选择能够直接生产产品的功能进行评价。根据生态系统提供的农产品的能力作为重要的分级依据。评价研究区生态系统的物质涵养功能,结合该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和产品生长条件,考虑该区域的数据可行性,选取土壤类型、剖面构型、有机质含量和坡度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再根据该区域的地形地貌和生长条件进行等级划分,各指标的分级、赋值和权重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

2.3 土壤保护功能模型

土壤保护功能的评价是在土壤侵蚀性的基础上,依据土壤侵蚀情况和土壤侵蚀对河流或者水资源的影响来进行评价。怀来县地形比较复杂,以山地为主,其中大多数都是坡度大于25°的坡地,该区域容易发生土壤侵蚀,是怀来县山区最为主要的土地生态环境问题。

土壤侵蚀敏感性是方便分辨出土壤侵蚀的区域,分析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美国通用土壤侵蚀方程(USLE)包括坡面土壤流失影响程度的主要因素,该公式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用土壤侵蚀方程(USLE)的表达式为:

A=R・K・LS・C・P(1)

式(1)中,A为土壤侵蚀量,R为降水侵蚀力,K为土壤质地因子,LS为坡度坡向因子,C为地表覆盖因子,P为农业耕作措施因子。其中,农业耕作措施是人为因素。

从土壤侵蚀方程中,可以看出影响一个区域土壤侵蚀的主要有地理条件、水资源、植被、土壤和人类活动五大因素,这些因素同时可以被用来表示某个区域对土壤侵蚀的敏感性。根据怀来相关文献和获得数据情况,本研究选取了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土壤质地、水资源分布和距林场、林地距离作为评价因子,并对各指标因子进行不同等级划分,各指标的分级、赋值和权重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

2.4 生物多样模型

怀来县拥有丰富的植物类型和复杂的生物群落,而植物是鸟类分布和多度的第一影响因子。鸟类常常作为植物群落的指示物种,进而反映栖息地及周边生态环境。本研究选取大白鹭作为怀来县的生态多功能优化的焦点物种,通过观察怀来县鸟类的生物习性、栖息地类型、生态特征等进行分析。大白鹭是大中型涉禽,栖息于平原和山地附近的河流、水田、湖泊及沼泽地带,以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以及小鱼、蛙、蝌蚪和蜥蜴等动物性食物为食,摄食区域主要是河流、沼泽等浅水区域。从大白鹭摄食地区的距离来看,大多数是在距离巢穴大约5~10 km范围内,少数在15~25 km的范围内,极少数在巢穴周围约2 km范围内摄食。本研究针对大白鹭栖息地和筑巢特征,确定影响大白鹭选择栖息地的因子,各指标的分级、赋值和权重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

2.5 娱乐文化功能模型

怀来县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拥有官厅水库、休闲度假太师庄、葡萄庄园、自然风景区等户外游憩空间,游憩资源具有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的特征。本研究根据研究区的各地区景点以及地形地类的分布情况,考虑研究区的数据可行性,选取坡度、土地类型、距农村道路和公路的距离、距水体的距离和距景区(特殊用地)的距离这5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各指标的分级、赋值和权重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

综上所述,运用LNOPT软件平台的非生物评估程序对水源涵养、物质生产、土壤保护功能进行优化,运用生物评价程序对生物多样进行优化,运用社会经济评价程序对娱乐文化功能进行优化。首先是运用GIS软件对怀来县遥感影像图解译,并进行矢量化和编辑处理每个图形的属性,再运用插值计算,将其表面数据转化成栅格图层;第二步,根据LNOPT软件的应用程序,确实功能因子,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每个因子的分值;第三步,对水源涵养的因子进行相关性检查,并且运用专家打分法确定权重,确定每个因子的权重分值;第四步,运用LNOPT软件平台,结合栅格数据,通过权重加权的方法进行计算;第五步,经过LNOPT平台数据验证模型以研究区现状为样本进行校正,确定该区域功能的景观优化图,结果见图1~图5。

2.6 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景观优化模型

综合以上水源涵养功能、物质生产功能、土壤保护功能、生物多样和娱乐文化功能的景观生态优化模型,建立综合的景观生态优化模型。这5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景观生态优化模型是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将其赋予相同的权重。将这5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景观生态优化模型运用LNOPT软件中的矩阵加权方法进行叠加,根据最终分值确定怀来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景观优化模型(图6)。它们形成了连续而完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格局,为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健康和安全提供保障。

高水平区域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城市发展中最重要的保障范围,是不可打破的生态红线,是需要严格控制和特殊保护的地带,应该纳入城市的禁止区域和限制建设区;中水平区域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比较限制的区域,该区域可以发展农业、建设用地,适合开展一些旅游景点供给人们进行旅游和观赏;低水平区域是应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区域,如在城市周围增加绿化,减少建设用地。这种景观生态优化模型维护了城市的基本生态环境,是怀来县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为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界线。

3 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分析

3.1 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计算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指生态系统产生生态服务相对贡献大小的潜在能力[19],将全国农田1 hm2粮食自然产量的经济价值定义为1,其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示该生态服务相对于农田生态系统生产服务的贡献大小,本研究依据谢高地等[6]制定的不同省份农田生态系统生物量因子表,对怀来县所在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系数进行修正(河北省的修正系数为1.02)。

没有人力投入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经济价值等于当年平均粮食单产价值的1/7[20,21],中国2005年单个生态系统价值当量的经济价值为449.1元/hm2,结合2006年《河北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可以计算得出2005年环京津地区平均粮食产量为4 683.35 kg/hm2。全国地均粮食产量为5 896.50 kg/hm2,据此为标准对全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价值进行系数修正,确定该地区单个生态当量的价值为356.70元/hm2,据此可得到该研究区单位面积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表1)。

本研究中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按以下方法进行归类:耕地――农田,林地――森林,草地――牧草地,水域――水体,建设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园地以本研究区的牧草地和林地的平均值为其生态系统服务单位价值[22]。

3.2 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

根据单位面积土地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和各利用类型土地面积可以得出怀来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经济价值,其计算公式:

ESV=∑(VCk×Ak) (2)

式(2)中,ESV为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单位为元;VCk为第k类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单位为元/hm2;Ak为第k类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面积,单位为hm2。

依上可以得出怀来县2010年各类土地生态服务价值量(表2)。

从表2中可以得出研究区现状各类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研究区域的林地面积居多,而且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较大,因此林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最高,为3.541 3×108元。由表1可知,湿地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比较高,但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受到土地类型面积的影响,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仅4.149×107元。同理,水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2.297 6×108元。研究地区中建设用地面积相对较大,且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变现为负效应,其价值量为-5.557×107元。研究区现状的各类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为9.533 3×108元。

3.3 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由表3可知,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怀来县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的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9.533 3×108元,土地总体规划后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所减少,为9.438 3×108元,总体减少9.50×106元。土地利用规划后,只有耕地增加了5.09×106元,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量均有下降,最为明显的是园地,为6.27×106元,水域的变化量最小,为4×104元。

基于LNOPT软件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案,对研究区的进行景观优化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有所增加,为9.928 2×108,增加率为4.14%。就土地利用总体景观规划后各类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而言,只有林地减少了1.317 3×108元,其他利用类型的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均有所增加,园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1.378 1×108元,明显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次之,为2.162×107元。未利用地因其单位面积价值量低,面积变化小,因此生态服务价值量变化最小,仅增加了4.2×105元。

第5篇: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范文

一、优化发展环境,在营造发展氛围上实现新突破

1.优化政策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和济宁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全市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等文件,发挥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产业的作用。举办旅游产业发展专题报告会,进一步强化大旅游和综合性产业观念,将旅游业作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认真落实旅游奖励政策,积极鼓励旅行社组织招徕游客来我市旅游。落实国民休闲计划、带薪休假制度,积极扩大旅游消费。出台《全市旅游资源管理办法》,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推进融合发展。紧紧抓住转方式、调结构的机遇,将旅游业融入全市经济发展大格局。联合相关部门,研究制定进一步促进旅游发展的措施,深入推进旅游与文化、文物、农业、工业、林业、水利、地质等相关行业的融合,打破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实现共同发展。与文化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切实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相互促进,与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委员会、农业局等联合推进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与水利局联合推进水利风景区开发建设,与渔业局联合推进休闲渔业示范点创建工作。

3.加强舆论宣传。认真总结推广汶上、微山等县党政主导、齐抓共管、全社会重视,以发展旅游带动相关产业,提升整体形象的先进典型,进一步加大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业的力度。继续办好《济宁日报》旅游专版,在济宁电视台开辟旅游栏目。出台《济宁市旅游政务信息考评奖励办法》,加强旅游信息工作。办好济宁旅游政务网,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二、推进资源整合,在项目开发上实现新突破

4.加强旅游规划工作。开展全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科学编制《环城游憩带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旅游规划》等专项规划,发展城乡互动旅游。认真编制《济宁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着力将旅游业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完成《济宁城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指导曲阜、金乡、梁山等县市完成县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好专家论证、评审工作。注重旅游规划同相关规划的衔接,争取市县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村镇规划时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加大规划贯彻执行和监督力度,确保开发建设严格按照规划进行。

5.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认真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切实抓好大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宝相寺、梁山水浒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南阳古镇、微山岛等过亿元的大项目。积极推进尼山景区开发建设;完成中都佛苑旅游区三期工程;启动以兴隆寺为主体的兖州佛教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加快微山岛和南阳古镇综合开发,发展生态休闲和体验旅游;积极推动金乡羊山风景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梁山水浒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建设,形成一批高端旅游产品。认真发挥重点旅游项目进度数据库作用,加强对重点项目进展情况的调度和动态管理,建立定期公布项目进度制度。

6.加强招商引资工作。高标准搞好项目策划包装工作,对重点项目编制招商专案。以纳入“全市开放招商百个过10亿元的重大项目”的10个旅游项目为重点,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推介,吸引投资者关注。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采取网上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专业招商等多种形式,广泛吸纳资本,开创社会办旅游的新局面。组织全市大企业到青岛、烟台等地参观考察,学企业投资旅游的经验做法,吸引本地大企业向旅游业进军。举办旅游项目和大企业对接会,为投资者和项目搭建交流平台。

7.推进景区标准化建设。制定《关于加强旅游景区标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鼓励更多的景区加入a级景区行列。切实加强指导,积极推进尼山、颜庙、羊山等景区创建a级旅游景区,全市新增3a级以上景区8处。积极推进微山湖旅游区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

三、开拓客源市场,在客源地开发上实现新突破。

第6篇: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范文

为了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实施意见》(陕政发[]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宝政发[]4号)精神,结合我县工作实际,现就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广泛宣传,充分认识文物普查的重要性

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普查是新时期国情国力资源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开展文物普查是为了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等基本情况,为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式,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开展文物普查,有利于合理、准确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完善文物档案管理,促进文物保护机构建设,提高文物保护整体管理水平;有利于发掘、整合文物资源,充分发挥文物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和锻炼文物保护队伍,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我县文化积淀深厚,文物资源非常丰富。各乡镇、各部门要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富裕和谐新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市文物普查的文件精神,深刻认识开展文物普查的重大意义,充分利用各种会议等形式,深入宣传文物普查的目的意义和内容,并以此为契机,广泛宣传文物知识和文物保护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氛围,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顺利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任务,促进全县文物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二、文物普查的内容和时间

1、文物普查的范围和内容。本次文物普查的范围是全县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及环境的基本情况。普查以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同时对188年文物普查时已登记的266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了解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的基本情况,尤其是量化指标,保存现状和环境现状及其它变化情况。编制普查档案和普查报告,公布我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并根据实际情况将其中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确定为相应级别的保护单位。

2、普查的时间安排。按照国务院、省、市统一部署,普查标准时间点定为年月日,我县的文物普查工作从年月开始到年8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和省市颁布的文物普查总体方案和技术标准规范,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制订我县的文物普查安排意见,培训人员,开展宣传。

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以乡镇为基本单位,实地展开文物调查、信息数据登录工作。

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总和数据库建设,并上报普查结果。

三、文物普查组织领导和涉及部门的工作职责

1、成立机构。为加强对文物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了以副县长李小红为组长,文化局局长桑群力、县政府办副主任闫柏平为副组长,财政局、民政局、国土局、统计局、公安局、交通局、林业局、建设局等单位为成员单位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文化局,负责文物普查的日常工作。

2、各部门工作职责。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按照普查的要求,积极提供相关数据和技术支持。建设、交通、水利部门负责涉及文物的土地、道路、水利工程档案资料;国土部门负责提供涉及文物的土地利用规划、地形、地貌测绘和分析方面的资料,民政、旅游等部门要做好民族、宗教场所、旅游景区内文物的调查;公安部门应做好治安防范工作;统计部门要配合做好涉及文物普查数据统计和分析方面的工作;财政部门要落实经费,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四、工作要求

1、文物普查资料的填报和管理工作,凡在我县行政区域内使用和管理不可移动文物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文物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和此次普查的具体要求,配合普查机构按时如实地填写普查信息。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瞒报、虚报、推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资料。普查机构要通过实地调查准确填报普查信息,确保普查质量,普查队及其工作人员要妥善保存普查数据和资料,对普查中涉及国家秘密,必须履行保密义务。

第7篇: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范文

关键词 土地利用导向分区;开发―保护关联矩阵;廊坊市

中图分类号 F301;P2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11-0099-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11.017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一直致力于探索土地利用“如何开发”、“因何开发”、“怎样开发”的问题,土地利用分区成为寻求土地资源管理有效途径研究的核心内容,如早期Helpman and Pines、Mark and Goldberg等人开展的相关问题[1-2]。随着空间技术的长足发展,土地利用分区研究的影响因素也逐渐向多要素发展,如McHarg的研究中增加了经济属性[3],分区目的也因此逐渐呈现多样化,如丛明珠等人提出了区域土地统筹利用分区的概念 [4]。与此同时,叠加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在土地利用分区中得到广泛应用,如McHarg、Wu and Webster、赵荣钦等学者开展的相关研究[3,5-6]。一些研究进一步提出地域单元自然生态保护价值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矩阵分类思路[7],并得到一定应用,如陈雯等的研究[8-11] 。以上研究为可持续发展服务,对推动经济会发展有一定现实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分区过程中土地利用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协调耦合联动实现的可操作性和技术路线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土地利用分区方法近年发展过分强调定量研究,降低了土地利用分区结果的效用性和可操作性。基于此,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土地利用生态保护与土地利用开发双重角度出发,在空间技术支持下,建立土地利用开发-保护二维关联矩阵,以河北省廊坊市为例进行土地利用导向分区的方法与实证研究,以期为区域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供理论与方法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廊坊市地处116°06′37″-117°15′05″E,38°28′14″-40°05′02″N之间,位于河北省中部偏东、京津之间。廊坊市现辖10个县(区、市),土地总面积6 416.11 km 2。廊坊市地势自北部燕山丘陵经山麓平原至冲积平原洼地逐渐倾斜,地貌以冲击平原为主,占总面积的87.20%。

廊坊市作为北京东部发展带的重要结点,北京、天津两大都会城市生态用地的重要外延区,其生态环境问题与京、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土地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趋显现,具有一定典型性。选择廊坊市作为研究区,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地区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以促进京津都市圈和谐发展。

2 分区思路与方法

2.1 分区思路

研究从土地生态保护和经济开发对立统一关系出发,引入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和土地利用开发度概念,建立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和土地利用开发度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和开发度指数;在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分级和土地利用开发度分级的基础上,构建土地利用开发-保护二维关联矩阵进行土地利用导向分区。图1为分区技术路线。

2.2 分区指标体系

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体现了自然和生态保护的必要性。反映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特征

的指标由体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地质灾害易发性及环境问题三方面的因子综合反映(见表1)。①生态服务功能。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效益,生态服务功能体现人类对自然生境维护的重要性与价值,由直接关系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及具有一定历史保存意义的因子体现[8]。根据廊坊市实际主要选择水源涵养地与自然生态保护两项指标。②地质灾害易发性。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反映生态环境的敏感程度,直接影响土地利用强度及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研究根据廊坊市实际选择活动断裂带、地面塌陷、地裂缝、漏斗、滑坡与泥石流六项指标反映地质条件与地质灾害易发性。③环境问题。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环境问题的产生和程度,反之,环境问题(尤其是由土地利用方式直接引起的环境问题)也是约束土地利用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根据廊坊市实际选择与土地利用方式、类型及强度密切相关的土壤盐碱化、土地沙化、氟中毒、软土四项指标。

土地利用开发度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建设用地的需求。研究从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开发成本、产出效益及政策因素五方面综合体现(见表1)。①

资源条件。资源条件反映评价单元内自然禀赋条件。根据廊坊市实际,研究主要选择淡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项指标反映。②区位条件。区位条件反映土地评价单元的相对地理位置对开发程度的影响。研究从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考查区位条件对土地评价单元开发度的影响。③开发成本。开发成本反映土地开发的基本投资需求和力度。研究选取社会固定投资总额投入成本、土地转换成本两个因素综合反映。④产出效益。产出效益反映土地开发效益。研究选取单位面积GDP、建设用地产出效益来反映。⑤政策因素。政策因素反映国家对土地开发的导向作用,研究主要考虑廊坊市经济社会战略重点所确定的重点发展城镇及耕地保护政策对土地开发的影响。

2.3 指标量化与权重确定

根据数据性质和来源,研究采用函数赋分、数据标准化、分级量化、定性评分法进行指标量化确定因子作用分值,任一指标因子相对某评价单元的质量分值在[0,100]区间。生态服务功能、地质灾害易发性、环境问题各指标主要通过分级量化与定性评分法确定;淡水资源、经济区位、交通区位主要通过距离扩散模型确定;社会固定投资总额投入成本、单位面积GDP、建设用地产出效益作用分值通过极值标准化后的值确定;矿产资源、土地转换成本、政发展战略、耕地保护作用分值通过定性评分法确定。指标因子量化过程[12]详见参考文献12。因子量化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廊坊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布图(1∶20万)(2004)、廊坊市地面水环境功能区划(1996)、廊坊市城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报告(1991)、廊坊市水资源保护规划(2001)、廊坊市土壤分布类型图(1990)、廊坊市及各县(区、市)自然保护区(含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分布图(2005)、廊坊市土地利用现状图(2005)、廊坊市经济社会统计年鉴(1998-2010)及相关经济社会、空间规划等。

权重反映各因素因子的贡献和影响程度。生态服务性指标具有单向决定的重要,属于唯一决定性指标,权重直接确定。其他各指标权重根据特尔菲法确定。经三轮专家打分,收敛性分析专家意见基本趋于一致,采用第三轮专家征询结果作为最终权重。廊坊市土地利用导向分区指标因子权重见表1。

2.4 土地利用开发度与生态保护度指数与分级标准

2.4.1 指数计算

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分级与开发度分级通过计算保护度和开发度指数确定。保护度与开发度评价指数采用

多因素多因子综合模型进行计算,式中:Fi为第i单元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或土地利用开发度指数,Mij为第i单元的第j要素值,Wj为第j要素的权重。

2.4.2 分级标准

研究通过等段分割确定廊坊市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与土地利用开发度分级标准(见表2)。

2.5 土地利用开发-保护关联矩阵的建立

根据最高生态保护度唯一确定原则(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最高的地区直接确定为重点保护用地区,而不考虑土地利用开发度的影响)、低效益服从高效益原则、较高条件下适度倾斜生态保护效益原则、一般条件下适度倾斜土地开发效益原则四项原则构建土地利用开发-保护二维关联矩阵(见表3)。

根据土地利用开发-保护二维关联矩阵划分重点开发利用区、适度开发利用区、适度保护用地区和重点保护用地区四个土地利用导向区,依次土地利用开发度降低,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增强。

重点开发利用区具有最高土地利用开发指数,相应保护度指数最低,而重点保护用地

区生态保护度指数最高,相应土地利用开发度指数最低。

2.6 在ArcGIS中基于关联矩阵实现分区的过程

在ArcGIS支持下,根据土地利用开发-保护二维关联矩阵实现土地利用导向分区的实质是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与开发度指数分级后的结果进行重新赋值―栅格计算―重分类等操作实现空间分析的过程,表4为基于二维关联矩阵实现分区的示意图。

具体操作过程为:对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指数分级和土地利用开发度分级属性(不同开发或保护级别)分别重新附值,并对重新附值后的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指数分级结果与开发度指数分级结果进行栅格乘积运算。如表4-A中,5,6,7,8为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指数分级后重新附的新值,分别代表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低、 一般、 较高、高区域;21,31,41,51为土地利用开发度指数分级后重新附的新值,分别表示土地利用开发度低、 一般、 较高、高区域;表4-A中矩阵数据表示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与开发度分级重新附值进行栅格乘积计算后产生的新值。然后,将表4-A中栅格计算后的结果根据表3中土地利用开发-保护二维关联矩阵规则重新分类附值得到表4-B中的结果。表4-B中4,3,2,1分别表示重点开发利用区、适度开发利用区、适度保护用地区、重点保护用地区。

3 分区结果

3.1 分区单元

自然要素数据和经济统计数据的获取途径不同。研究中反映土地利用保护度指标数据的获取单元为自然单元边界,而反映土地利用开发度指标数据的获取以乡(镇)行政单元为基本单位。为保证评价单元自然属性的内部同质性和外部异质性,研究综合考虑自然单元与行政单元边界的整和、研究区土地面积及空间分析的便利,分区单元确定为100 m×100 m栅格。

3.2 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分级

根据研究2.4中多因素多因子综合判别模型及分级标准计算廊坊市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指数并分级。图2

廊坊市土地利用保护度指数分异规律表明:生态保护度指数最高区域主要分布在各县(区、市)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度指数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霸州西北部、固安南部、永清县西南部及三河市东北部的部分乡镇;土地

利用生态保护度指数一般区域主要分布在大城县的大部

分乡镇及文安县的东南部、广阳区大部分及三河市、大厂县西北部的部分乡镇;生态保护度指数最低区域主要分布在三河市的西南部、香河县的大部分以及安次区的南部、固安县的北部、霸州市的中部以及文安县的西北部等乡镇。

3.3 土地利用开发度分级

根据研究2.4中多因素多因子综合判别模型及分级标准计算廊坊市土地利用开发度指数并分级。图3廊坊市土地利用开发度指数分异规律表明:土地利用开发度指数最高区域主要分布在三河市、香河县、安次区的大部分乡镇及其它各市(县)的个别乡镇

;土地利用开发度指数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三河市的西部及中部地区、大厂县的中东部、香河县的西北部、广阳区的大部分地区、安次区的北部地区以及永清县、固安县、霸州市公路沿线及水系分布的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开发度指数一般区域主要分布在香河县南部、固安中西部、永清东部及文安、大城的大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开发度指数最低区域主要分布在三河市东北部段甲岭镇及文安县的南部、大城县西北部等区域。

3.4 廊坊市土地利用导向分区

依据表3土地利用开发-保护二维关联矩阵规则,在ArcGIS支持下,按照表4示意的操作过程完成廊坊市土地利用导向分区。图4为廊坊市土地利用导向分区图,图中显示:

重点开发利用区为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指数较低而土地利用开发度指数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三河市西部及中东部、大厂县中东部、香河县北部及广阳区大部分、安次区、霸州市南部大部分等地区土地利用开发度指数较高的区域,如杨庄镇、阳镇、大厂镇、淑阳镇、渠口镇、码头镇、里澜城镇及东沽港镇、牛驼镇、盛芳镇、左各庄镇、平舒镇和留各庄镇等区域。

适度开发利用区主要是土地利用开发度指数较高而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指数较低或土地利用开发度指数和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指数均一般,而当前相对开发密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香河市的南部刘宋镇、五百户镇、安头屯镇、安次区的调头河乡、永清县的别古庄镇、固安县的彭村乡、固安镇、文安县的大柳河、新桥、苏桥等大部分乡镇及大城县北部的旺村镇等乡镇。

布在永清县、固安县、霸州市交界处岔河集、马庄镇、龙虎庄以及三河市的齐心庄、文安县的孙氏镇、大城的南赵扶境内。

重点保护用地区是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指数最高或者是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指数较高而土地利用开发度指数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各县(区、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名胜风景区、广阳区、三河市及固安县几处水源涵养区等具有较高生态服务功能区以及大城县、文安县孙氏镇、大尚屯镇境内部分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指数较高区域。

4 廊坊市土地利用策略

基于土地利用导向分区,提出廊坊市不同引导区区域空间发展导向、用地引导以及用地发展模式策略(见表5)。

(1)重点开发利用区,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总纲,以大规模建设为主,大力推进重点开发区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在空间引导发展过程中,按照点-轴开发模式,以规划廊沧线等高等级公路为发展轴,依托重点开发城镇,科学规划建设工业园区,促进产业聚集。发挥廊坊市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形成廊坊市环北京与环天津产业带,构筑廊坊市“两带一轴一中心”(两带:环北京产业带、环天津产业带,一轴:中部特色产业轴,一中心:城市功能中心)多元支撑、集群发展的空间格局骨架。

(2)适度开发利用区,以优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为主导,适度开发建设用地,通过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强化城市功能,提升区域竞争力。在空间引导发展过程中,

强调集群发展模式,控制建设用地的过度和无序增长,强化区域空间整合,提高竞争层次,积极参与培育环京津、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带建设。

(3)适度保护用地区,该区域主要是一些自然灾害频发、生态敏感区,生态承载力较弱,关系到较大区域范围的生态安全,应以生态保护为主,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开发规模、强度和发展方向,以农业和生态保持为主,限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在空间发展引导过程中选择性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行点状集约利用开发模式。

(4)重点保护用地区。该区具有最高生态服务功能,掌握着整个区域的生态命脉。该区为生态保育区,重要目的是保障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在空间发展引导过程中,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开发,采用疏解保护模式,实行用地转移政策,尽可能减少区域人为生态环境破坏。

5 结 论

研究从土地利用开发与保护矛盾统一关系出发,建立土地利用开发-保护二维关联矩阵,开展土地利用导向分区方法与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土地利用开发-保护二维关联矩阵,基于土地利用开发与生态保护的联动耦合关系,是土地利用分区行之有效的方法;研究提出的矩阵构建思路以及基于土地利用开发-保护关联矩阵在ArcGIS中实现土地利用导向分区的操作路线和方法具有普适性。

(2)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和开发度指数计算直接影响分区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分级体系指标和权重的确定应建立在详实、客观了解研究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基础之上,不同区域选择分级指标要素不尽相同。研究建立的廊坊市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与土地利用开发度指数分级指标体系和确定的权重,对同类地区相关研究具有些许借鉴意义;分区结果能基本反映廊坊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际情况。

(3)根据土地利用开发-保护二维关联矩阵划分出廊坊市四个土地利用导向区:重点开发利用区、适度开发利用区、适度保护用地区与重点保护用地区。

基于土地利用导向区,从区域发展导向、用地引导和用地发展模式方面提出了廊坊市土地利用策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Helpman E, Pines D. Land and Zoning in an Urban Economy: Further Results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7, 67(5):986-985.

[2]Mark J H, M A Goldberg. Land Use Controls: The Case of Zoning in the Vancouver Area [J]. Areuea Journal, 1981,9:418-435.

[3]McHarg I L. Natural Factors in Planning [J].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1997, 52(1) :13-17.

[4]丛明珠,葛石冰,王仲智,等.基于区域战略的江苏省土地统筹利用分区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 2010,24(11):15-19.[Cong Mingzhu,Ge Shibing,Wang Zhongzhi,et al. Research on Integrated Land Use Zoning in Jiangsu Province based on Regional Strategy[J].China Land science,2010,24(11):15-19.]

[5]Wu F, Webster C J. Simulation of Natural Land Use Zoning Under Free Market and Incremental Development Control Regimes [J]. Compute, Environ. and Urban Systems, 1998, 22(3):241-256.

[6]赵荣钦,黄贤金,钟太洋,等.聚类分析在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分区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6):310-314.[Zhao Rongxin,Huang Xianjin,Zhong Taiyang,et al. Application of Clustering Analysis to Land Use Zoning of Coastal Region in Jiangsu Province [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0,26(6):310-314.]

[7]Institut Für Raumordnung und Entwicklungsplanung Universitāt Stuttgart,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outh East Resources 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 Research Centr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Integrated Land Use Planning (SILUP)[R].IREUS―SCHRIFTENREIHE Band 22,200l:15-16.

[8]陈雯,孙伟,段学军,等.苏州地域开发适宜性分区[J].地理学报,2006,61(8):839-846.[Chen Wen, Sun Wei, Duan Xuejun, et al. Regionalization of Regional Potential Development in Suzhou City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6,61(8):839-846.]

[9]陈雯,孙伟,段学军,等.以生态―经济为导向的江苏省开发适宜性分区[J].地理科学,2007,27(3):312-317. [Chen Wen, Sun Wei, Duan Xuejun,et al. Regionalization of Potential Land Use in Jiangsu Province Under Eco economic Approach [J].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27(3):312-317.]

[10]孙伟,陈雯,段学军,等.基于生态经济重要性的滨湖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研究:以无锡市为例[J].湖泊科学,2007,19(2):190-196.[Sun Wei, Chen Wen, Duan Xuejun, et al. The Feasible Development Regionalization of Land Use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economic Analysis Approach in Lakeshore City Area:Taking Wuxi as a Case [J].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2007,19(2):190-196.]

[11]丁建中,陈逸,陈雯.基于生态―经济分析的泰州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研究[J].地理科学,2008,26(6):844-848.[Ding Jianzhong, Chen Yi, Chen Wen. Regionalization of Spatial Feasible Development on Based Analysis of Eco economy in Taizhou City [J].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08, 26(6):844-848.]

[12]符海月.基于GIS的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07.[FU Haiyue. GIS based Study on Regionalization of Land Use General Planning [D].Nanjing:Nanjing University, 2007.]

Land Use Guide Regionalization Based on Correlation Matrix of Development Protection

FU Hai yue 1 LI Man chun 2 CHEN Zhen jie 2 LI Qian 3 HUANG Qiu hao 2 SHI Zhi kuan 1

(1.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 China; 2.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Oceanographic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 China;3.The Bureau of Land Resources Nanjing, Nanjing Jiangsu 210008, China)

第8篇: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范文

关键字:绿色空间;生态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生物多样性

城市作为高密度的人类聚居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在我国,随着8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污染等生态破坏现象也由城市逐步扩散波及周边的农村。城市化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尖锐,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酸雨、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矛盾,都要求我们从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去认真考虑解决问题的出路。

绿色,代表自然,象征生命。当今时代,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生命离不开绿色,人类呼唤绿色。绿色空间,能给城市和建筑带来舒适、优美、清新和充满生趣的环境。因此,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身居城市也能享受“山林之乐”的生活理想。

“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绿色城市”的理想模式,在二战之后前苏联与东欧等国家的城市重建中开始大规模的付诸实践。

从“田园城市”到“大地园林化”,这就是近百年来有关人类聚居环境绿色空间规划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与之相应,世界各国规划师的工作领域,也逐渐从较小尺度的城乡物质环境建设规划,走向了宏观尺度的区域性,“社会——经济——生态”综合发展规划。大地园林化,成为人类聚居环境营造活动所共同追求的一种崇高理想。

生态绿地系统,使人居环境中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空间,即规划上常称之为“绿地”的空间。它作为一类“人化自然”的物质空间之统称,着重表述了人类生存与维系生态平衡的绿地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强调了绿地影响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是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内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渐变和突变,地形地貌和具有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植物群落一起,共同筑成了典型的地域自然景观,决定了城市绿地基础。城市绿地根据不同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化等融合在绿地中,营造出不同风格的城市绿地景观,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位,也是城市绿地的重要功能。

中国城市绿化从最初的黄土不露天,到见缝插绿,再到把城市绿地当作一个大系统来对待,这三部曲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依据生态学的理论探寻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指标和效应,逐步成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热点中的热点。

一: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基本定位的认识

虽然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尚没有明确的法定地位,但在国家的行政文件和相关法规条文中,以及在业内人士的认识上,它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它的规划层次应定位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它的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在这一定位之下,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管理才能真正融入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之中得到确实可行的良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才具有实际的作用。

二:规划定位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范畴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专项规划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特性或者说实质性内容主要应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城市各类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既在保证用地数量的同时,形成合理的绿地布局;第二,城市主要的绿地体系的规划,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减灾避灾绿地等体系的建立;第三,城市绿化特色的拟定,既结合城市自然条件和城市性质,针对不同用地的特点推荐不同的植物品种、配植方式,以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

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首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所谓的“生态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载体是绿地,绿地的建设的确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但是,不能因为绿地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就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引伸为城市生态规划。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植物只是一个因子。如果我们不讨论所谓“生态规划”本身的提法是否恰当,只是暂且承认它的话,它的工作内容要远远超出植物和绿地的范畴。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该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从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上、绿地的数量上、以及植物种植的原则上注重绿地生态效益的综合发挥,以求城市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作用的最大化。但这只是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本学科,不存在替代。

第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生物多样性规划”也无法包含“生物多样性规划”。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及其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应在基因、物种及其生境三个水平上加以保护”(摘自《辞海》)。从这些基本概念中我们应该已经体会到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植物是城市绿地建设的主要因子,也是生物的一种类型,但它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生物多样性规划中都只是一个因子,不能“以点代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工作内容之一,但绝对不可能取而代之。

三:实践与案例分析

一:厦门市(三区一县)绿地系统规划(1996年10月)

相关内容简述:至1994年末,厦门市市域面积约1 516km2,辖6区1县。本规划是除厦门本岛以外4个城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尝试增加了“厦门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构想”一节,旨在对厦门市城市绿地系统提出一些构想和建议。主要内容有:

(1)厦门市域绿地布局结构 根据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意图和对厦门市自然山水条件的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厦门城市绿地体系的建设,提出融山、海、城、岛、林为一体的“山环城、城环湾、海环城”的布局框架。

(2)厦门市域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要求 第一,根据各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提出城区绿地的规划指标,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等;第二,从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角度对厦门市域土地利用规划提出建议,对城市组团隔离带用地、郊野游览休闲用地、水源保护用地、自然生态用地等类型的用地提出规划设想。

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系统规划(完成时间:2000年1月)

相关内容简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青岛老市区隔海相望,是青岛的辅城,辖区面积217平方千米,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4平方千米。

(1)规划范围与规划层次: 第一层次为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辖区范围,重点是通过对城区外围大环境的宏观控制,突出城区西北部山林景观与东南部海滨风光的结合,达到城市山水构架的重建与完善。第二层次为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54km2,重点是按城市绿地分类建立城区的绿地体系。第三层次为行政商务中心区绿地控制性规划,用地规模为4.5km2,重点是在重点地区对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进行深化,强调微观层面绿地建设管理依据的建立(此阶段实质上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下一层次的工作)。

(2)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土地利用规划对绿地系统规划的限定因素的明确;第二,自然山水骨架为绿地结构提供的基础条件的明晰;第三,城市人工开发对绿地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第四,景观要素与结构的把握;第五,开发区绿地结构的构建。

(3)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规划内容 第一,规划的定位;第二,系统的构成;第三,与海洋生态系统相关的保护要求;第四,城区外围风景区、森林公园、农副产品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的规划控制要求;第五,开发区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绿地的规划指标。

以上规划均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确定城市“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秉执“开敞空间优先,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系统整合、远近结合、地方特色、弹性发展、可操作性“的原则,在对城市生态进行整合分析和绿地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科学地制定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市域大环境绿化的宏观空间布局和各类园林绿地建设,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品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世纪之初,中国现代城市建设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国家把城市化列入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全社会都不约而同地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地区人居环境中维系生态平衡地自然空间和满足居民休闲生活需要地游憩地体系,也是有较多人工活动参与培育经营地、有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地各类城市绿地的集合。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为了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必须同步进行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参考书目:

1 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徐乃雄.城市绿地与环境[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3 刘滨谊,张国.近十年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05(06):25-28

第9篇:风景区土地利用规划范文

总体思路:注重把握四个原则"两个转型、两个提升":

一是以新业态项目促转型的原则。以特色龙头大项目增强市场吸引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不同业态新项目放大市场覆盖率,促进生态养生、休闲度假等新业态转型升级。

二是以创新促转型的原则。推进"旅游+"业态创新,加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叠加效应,满足不同游客的休闲体验需求。推进"互联网+旅游"模式创新,加强与马上游科技公司等合作,大力发展在线旅游,通过互联网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提升游客满意度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加大对旅游软硬环境的建设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游客评价体系,整治市场秩序,优化服务环境,大力提升游客满意度。

四是提升过夜游客量的原则。编制并推出二日游、多日游精品线路,加大旅游奖励力度,与旅行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瞄准重点客源市场开展点对点营销。打造夜游产品和线路,丰富夜间演艺和娱乐项目,吸引过夜游客。

发展目标: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特色指标力争走在全省前列"的总要求,确保"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稳中增效",实施18项重点任务和40个重点项目;力争旅游总收入增长15%以上,旅游项目投资增长18%以上,13个重点旅游景区接待游客增长16%以上,国家级、省级旅游品牌新增20项以上;旅游转型取得阶段性进展,旅游供给侧改革做出有益探索,布局旅游目的地资源端、市场渠道端以及旅游消费端,提升全市旅游业的市场供给能力。

重点抓好"七个突破":

一、在做好"十三五"规划顶层设计上求突破

1.编制"十三五"旅游规划。围绕加快培育旅游业成为千亿产业的目标,主动对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结合旅游业未来发展要求和广泛覆盖国民经济104个行业的功能性特点,科学编制全市"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及省级旅游度假区、重点景区、重大项目的建设规划。统筹谋划好产业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点领域、重点任务和要素保障等。向社会公布旅游规划并严格执行。

2.打造有远程号召力的产品。强化顶层设计,做大我市旅游的增量。

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①国家、省级,争取上级发改、旅游、农业、科技等政策和资金扶持,服务全市全产业链要素。②市本级,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完善奖励办法,主要用于市场营销、要素奖补、智慧旅游、人才培训等,加大对全市旅行社"地接"旅游团队的奖励幅度,提升过夜游客量;加大对组团来的旅行社奖励力度,对在市外重点客源城市开设门店的我市旅行社实施奖励。出台《市关于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办法》。③辖市区级,引导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增加旅游促销经费、旅游奖励经费和旅游人才培训经费等。

二、在新业态大项目上求突破

4.抓好旅游大项目建设。20建立旅游重点项目"三包"推进机制,即每个项目分解到旅游委负责人"三包",包问题解决、包报批服务、包政策争取,强化项目动态管理,确保当年开工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一批项目。争取更多项目入列国家、省、市级重大项目库。

5.积极发展旅游新业态。精心打造旅游新业态的"水陆空"升级版。①"水上":有规划地开放长江岸线和湖泊水域,推动游艇码头泊位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适合大众消费水平的中小型游艇,培育和发展游艇旅游新业态。②"陆上":在全市布局,加快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培育和发展落地自驾和汽车租赁旅游新业态。③"空中":以大路通用机场建设为契机,积极培育低空飞行俱乐部;建设金山湖低空飞机营地,推进水上飞机旅游项目,开发"空中看"特色游线。同时推进丹阳、句容等地的户外用品、酒店用品、休闲度假用品等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打造省级旅游装备制造基地,培育和发展旅游装备新业态。

6.加大旅游新业态项目招引。充分挖掘本地各类资源,实施旅游全产业链招商。发挥市属投资平台和各辖市区投资平台的主体作用,开展小分队、定点式旅游招商,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实现旅游产业集聚发展。

三、在"旅游+"业态创新上求突破

7.精心谋划"旅游+"。

8.打造一批新业态旅游品牌。

四、在"互联网+旅游"模式创新上求突破

9.建设"互联网+旅游目的地"运营服务中心。

10.大力推进"OTA"(在线旅行商)模式。①加强与携程、同程、马上游等大型"OTA"的战略合作,在游记攻略、线路组合、营销推广、市场动态跟踪服务等全方位跟进。②整合"旅游惠民一卡通",推出涵盖全市11个景区的A卡(90元/张)和市区5个景区的B卡(65元/张),研究推进"旅游一卡通",重点抓好对周边城市的宣传推广,积极利用OTA企业开展网络推广。③大力鼓励我市30家景区、100家饭店、100家旅行社等与"OTA"合作,积极发展在线营销,提高经济效益。

五、在增加过夜游提升综合效益上求突破

11.推出品牌旅游线路。

12.强化城市整体营销。持续以",一座美得让您吃醋的城市"为主题语,抓好城市整体形象宣传。①把握迪士尼开园重大机遇,主动与迪士尼乐园以及旅游局、旅游集散中心、重点旅行社等对接,争取融入"元素",争取迪士尼"绿色通道",争取开通"迪士尼旅游专线",分流迪士尼游客。与重点旅行社、全国连锁品牌旅行社战略合作,开展点对点旅游业务。鼓励我市旅行社在市外主要客源城市设立门店。②重点依托高速公路、高铁和空中航线"三大"交通线,拓展短、中、远三个客源市场。与中国高铁电视传媒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大高铁列车视频宣传,加大在、北京、南京等重点客源地车站、机场旅游广告的投放力度。③以网络和央视等重要媒体为重点,充分借助网络、媒体和户外广告"三大"宣传平台。特别要重视借助手机APP、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营销。

13.积极办好节庆活动。

14.打造旅游全产业链。改选市旅游协会及各分会,充分发挥协会的市场自律、服务等功能,培育旅游全产业链,组建全市旅游全产业链联盟。①从空间上,重点布局涵盖旅游精品游线的配套项目,完善城乡旅游交通换乘系统,增设主城区及至茅山、宝华山、丹阳眼镜城等旅游公交专线。②从要素上,举办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奖赛,推出十大创意特色旅游商品;推进特色旅游商品和特色购物街区建设;鼓励茅山湖度假区、世业洲度假区、水晶山度假区、圌山度假区、十里长山度假区等,开发文化精品酒店、时尚主题酒店、乡村"创客"酒店等产品。③从时间上,发掘"魅力"夜游项目,适时开通三山一湖、西津渡"夜游"产品,放大"白蛇传"水景秀、HIFI西津渡音乐会等特色演艺活动。

六、在拓展入境游推进旅游国际化上求突破

15.巩固港澳台、东南亚客源市场。①继续以台湾地区为重点,巩固港澳台市场,办好2016"长江金山灯会"暨第六届"苏台灯会",继续加强与台湾地区的旅游合作。②申报"赴台个人游试点城市"。③进一步拓展东南亚市场,加强""联合促销,推介"扬子江之旅"精品旅游线路。

16.开通国际友城旅游合作。借助我市13个国际友好城市平台,推进我市旅游国际化进程。①在韩国益山市和美国坦佩市分别举办"旅游文化周"活动,宣传城市形象,推广旅游产品。②与有关部门、单位合作,以赛珍珠纪念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史料馆等国际符号为载体,举办国际友城旅游推介会,与国外旅游观光协会、重点旅行社合作,开展旅游文化国际推广交流活动。

17.借助更高平台推广产品。①借助国家旅游局、省旅游局等主办的旅交会、推介会及网络平台,推广游线。②借助携程、驴妈妈、同程、途牛、FACEBOOK(脸书)及微信、微博等电商平台,"上架"旅游产品。③借助游客、市民等自媒体平台,二次营销。

18.建设国际化、专业化旅游队伍。①市旅游委与科技大学合作成立市旅游研究院、组建旅游专家智库,搭建服务旅游的"政、产、学、研"平台。②实施旅游业转型升级人才提升工程,开展旅游千人培训计划。与省、市高校旅游院系和研究机构合作,联合开展旅游管理、业务人才和服务技能培训,拓宽培训领域,提升培训质量。③完善旅游人才网平台,全面推进远程培训课程。

七、在打造全域旅游形成合力上求突破

19.实施旅游规划"多规合一"。①推进"部门+旅游"跨界融合。在关联产业规划布局中,各地各单位应充分考虑旅游产业的先导和带动作用,主动将旅游规划融入"多规合一"体系,谋篇布局设立旅游专项规划。②推进"项目+旅游"同步建设。扎实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工作,各相关单位在实施城建、交通、水利、农业等项目认证和建设中,充分考虑游客和市场需求,将旅游交通体系、旅游标识体系、旅游厕所和停车场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其中,一并推进。建立旅游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通过定期会议、专业赛事、专项交流、联合推广等形式,形成要素叠加效应。句容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