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土地规划情况范文

土地规划情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地规划情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土地规划情况

第1篇:土地规划情况范文

【关键词】土地规划;合理性;问题;措施

1 引言

土地规划作为我国土地利用的前提,对我国各项生产活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现阶段,按照土地的用途可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等类土地,这些土地类型的合理规划对于社会生产建设,居民生活休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以及人们各种生活的需要,如何进行合理的土地规划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因此,对于当前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对于社会土地规划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当前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用地类型规划不合理

在土地规划过程中,必须将各部分的土地类型平衡规划,满足企业生产需要,同时要满足居民生活的需求。尽管我国土地规划整体上还比较令人满意,但是,不否认的是在很多地区其用地类型的规划并不合理。这种情况几种体现在很多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大多通过压缩居民生活用地以及耕地、林地等社会必须土地类型,压缩产生的空余土地用于工业生产。工业生产用地增加导致居民生活空间的减小,并且由于工业生产的增加导致一些列的自然和社会问题出现。由于房地产业的发展,在很多城市中,房地产建筑行业占有了大多的耕地、林地等,对于利益的追求导致耕地逐渐减少,森林面积下降,压缩了人们生活的空间,使得人们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由于对利益的追求,导致盲目的进行土地规划。

2.2 城乡结合部土地规划不合理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逐渐成为我国乡镇发展的趋势。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乡结合部土地是城乡发展的重要土地资源,如何合理的规划和使用这部分土地资源对于城市和乡村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城乡结合部属于管理范围较为模糊的地区,因此,在土地规划和利用方面都存在着突出的问题,比较明显的就是土地规划的混乱。由于大多数城乡结合部土地市场比较活跃,因此政府在对这部分土地资源的规划也比较随意,大多数应用于居民生活必需品的买卖市场,有些地方为了生产需要,将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规划在这部分土地上。这样规划的结果会造成居民生活安全问题受到威胁,城乡结合部环境污染严重,社会发展、居民生活以及自然环境各方面发展的不协调。

2.3 土地规划与现实不协调

在我国的土地规划大多数是经过实地测量和考察之后进行的阶段性用地规划,时间性的问题会导致土地规划与现实用地的不协调。土地规划仅仅是对规划之前用地的发展进行的初步、整体的计划,但是,在实际的土地使用过程中由于一些突发性用地问题,导致计划和实际的匹配。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用地突发性问题比较突出,例如大多数城市中心,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会经常对一些用地进行改造,将大型商业用地改为居民生活用地,或将居民生活用地发展成为工业用地等等。由于事情的突发性,会打乱原有的土地规划,导致整体用地较为杂乱。同时,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在很多农村当中,房屋建造用地增加,在土地规划中对于一段时间建筑用地的规划是有限的,但是实际生活中,这些问题是随时改变的,导致了土地规划的实时改变。

3 土地规划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综合考察,合理规划用地类型

土地类型规划的不合理大多是由于对于区域内土地考察不准确造成的。土地规划考察不准确会使土地规划方向不明确,规划时随意性增加。特别是对于以工业为主城市土地规划,如果土地规划比较随意,会很大程度上压缩居民生活的空间,导致很多社会不和谐因素产生。土地之间的协调利用是保证社会各项生产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重要前提,在我国《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都明确规定城乡建设用地应注意土地之间的协调,因此,在土地规划之前,对于规划范围内以及周边用地情况要进行详细的考察,认真规划。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土地规划并不是一项非常简单的事情,它需要合理判断,并且考虑规划的适用性,不能出现像在居民中心规划工业用地这样的情况。

3.2 突破城乡二元制制度,完善城乡结合部土地规划

前面已经提到过,城乡结合部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在土地规划方面会比较随意,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城乡结合部土地规划困难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人员流动较大,同时,城乡结合部二元制比较突出,这种情况增加了城乡结合部土地规划的难度。二元制是指城乡结合部区域会综合了城市的大工业生产以及农村的小农业生产,这样的情况,对于土地规划的合理性提出了挑战,在土地规划过程中即要考虑城市的工业生产用地,同样不能忽略农村的耕地规划。因此,在土地规划中,要达到对城乡结合部土地合理规划的目的,必须加快城乡结合部城市化或者专门的农村化特征,突破现有的城乡二元制制度。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要值得注意的是,土地规划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特点,不能强制的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对人们生活方式产生不好的影响。

3.3 着眼长远发展考虑,针对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规划

土地规划与实际之间的不协调是我国土地规划中存在的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由于经济发展过快,甚至有些地方用地的规模已经超越现在土地规划十几年的时间。这样的问题使得土地规划在社会生产发展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相反还会制约经济的发展。所以,怎样解决土地规划和实际用地直接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就目前来看,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在规划时能够联系实际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来进行合理的长时间的整体规划,同时,在土地规划实施的过程中根据使用的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土地的规划调整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实际所必须的情况进行调整,并且是严格控制的,而不是随意的实施。

4 结语

由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经济利益的追逐,使得在土地规划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正常的社会生产以及人们的生活,甚至有些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因此,文中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列的建议,其实,很多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由于社会生产的需要,更多的是由于人为的因素产生的。因此,要改变土地规划中的一些列问题,必须加强管理和宣传,让每一个人参与到土地规划当中。

参考文献

第2篇:土地规划情况范文

【关键词】测绘新技术;土地规划与管理;区域经济

土地规划是指在一定的宏观区域内,以当地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区域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主要依据,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业之间合理分配土地,确立土地利用结构或对原有土地结构进行调整,在空间上对各种用地进行配置,以达到对土地利用的综合规划。由此可见,土地规划与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

一、测绘新技术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测量仪器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与传统人工方式为主的测绘方式不同的测绘新技术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

(一)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即在不与被研究主体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传感器装置直接对其特征信息进行提取、加工、描述、应用的技术,其是传感器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应用技术和目标信息分析测量技术的有机结合,将其应用于测绘中不仅使对研究主体的信息提取更加丰富,而且其全天候作业、高水平分辨率等特性使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更加有保证,特别是其图像的呈现,可以提供更加直观的信息支持,所以将其应用于土地规划与管理中,对于资料信息搜集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又被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其在计算机基础设施的支持下可以对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描述和显示,所以其作为空间信息系统在计算机应用环境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不仅能够对地理空间实体数据进行全面有效的分析和加工,而且可以将区域的空间属性通过具体的图像呈现,结合数据库数据进行直观的展现,所以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到土地规划与管理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三)全球定位技术

全球定位技术的实现建立在由24颗处于太空中的GPS卫星和处于地球表面的1个主控站、3个数据注入站、5个监测站共同组成的全球定位系统基础上,而且此系统中至少要保证4颗以上的GPS卫星能够对用户端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高度等进行快速、准确的获取,现阶段在全球定位系统和相关软件不断优化的促进下,全球定位技术能够实现对20千米以下范围内在15~20分钟内完成相对静态定位,而且具有实时监控、全球性三维呈现等功能,所以将其应用于土地规划与管理中也具有可行性。

二、测绘新技术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应用

(一)在土地规划前期调查中的应用

前期调查是保证土地规划搜集资料全面性和准确性的重要环节,也是信息搜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掌握土地资源的使用情况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土地规划与管理工组中至关重要,其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将遥感测绘新技术应用于前期调查中对保证其质量有显著作用,不仅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而且调查的质量也更加有保证,为土地规划与管理不断提供着精确的参考依据。将遥感技术应用于前期调查中,首先获取规划区域内土地的资源影像,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影像制作成正射影像和基础图件,土地规划与管理人员结合影像和图件进行针对规划土地的实地调查,将两者进行比较、整合,实现对搜集信息的汇总和纠正,由于国家的土地政策、人为动机等会对土地资源的实际状况造成影响,所以前期调查可结合土地检测动态利用数据进行,形成完整的信息流通系统;在遥感技术的基础上,如果将全球定位系统应用于前期调查,可以提供立体的土地使用图像,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其相关数据不断优化,使其保证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土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科学的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实现要建立在大量的准确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土地规划设计是对所搜集的所有有价值的数据进行综合整理的阶段,能够为土地规划提供数据支持,使其能够准确全面地掌握土地的质量和性质,实现精确划分,可以说土地规划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实际水平,在土地规划设计中应用测绘新技术,可以利用相关设备自动对所需要的数据进行搜集,并结合搜集数据进行有效的计算,例如将测绘新技术中的遥感技术应用于土地规划与管理中,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覆盖整个地球或地球上指定任何区域的遥感卫星可直接获取设定区域内的相关土地信息,经过人工或计算机对这些信息的有效处理,可获取规划土地的相关属性甚至精确的图像;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所获取的土地精确图像的基础上,可以对其空间信息建模,直接为土地的使用规划提供模型;如果将具有较强大数据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的GIS测绘技术应用于其中,可以针对现阶段规划土地范围内的实际规划现状做出详细的分析,并构建出与之相匹配的数据库,土地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可直接结合数据库中的土地利用情况相关数据,进行下一阶段的土地规划设计,其科学性和准确性将更加有保障。

(三)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为提升区域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切合度,不断对土地的利用结构进行调整,且频率不断提升,为土地规划与管理工作增添了难度,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工作就是针对不断变化的各级政府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监测的环节,以获取最新的土地利用相关信息,在传统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主要通过不断统计有关部门所登记的使用土地单位属性完成,监测工作被动进行,所以准确性、全面性都难以保证。而将遥感卫星技术中矢量数据处理功能、GPS精确定位功能等测绘新技术应用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不仅能够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精准的检查,而且转变传统被动的监测局面,使所获取的信息能够随着土地利用形式的改变而不断主动的变化,相关数据的获取速度也从传统的滞后转变为同步,所搜集的信息、数据的处理速度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准确性更加有保证。在新数据不断替换过去数据的过程中,土地规划与管理人员所获取的信息一直为最新数据,所以其落实的工作更加符合实际需要,另外,新测绘技术可以结合不断变更的数据绘制专题图,直观地展现土地规划的发展状态,为土地规划与管理工作提供支持。

(四)土地勘测界定中的应用

土地勘测界定是土地使用情况分析、土地实际面积计算、国有土地审批、地籍情况判定的重要依据,所以在土地规划与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高质量的土地勘测界定还可以为土地开发、转让、复垦提供支持,现阶段将GPS-RTK技术和GIS技术等测绘新技术应用于土地勘测界定中,对其质量的提升作用非常显著。在应用GPS-RTK技术的过程中,利用其对土地边界进行定位,将定位的相关数据通过对应的基站传送至流动站,流动站通过对不断积累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获取差分观测值,将差分观测值带入定位相关原理,可以直接对流动站的三维坐标实时计算,由此可见,将GPS-RTK测绘新技术应用于土地勘测界定中不仅简单快捷,而且勘测的精确度、可靠性都非常有保证;在应用GIS测绘新技术时,其配合数据库使用,可直接对土地勘测界定测量或征收土地数据进行管理,但在实际应用此项技术中,必须保证内、外业之间的相关数据完全一致,以此保证其能够在全过程中同步落实,使土地利用与管理的相关数据准确性和全面性更有保证。

三、土地规划与管理中应用的测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结合测绘新技术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土地规划与管理工作自身的性质、测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土地规划与管理中应用的测绘新技术将在原有的程度上更加向自动智能化、数字信息化方向发展,而且随着测绘技术与测绘管理的不断结合,土地规划与管理中应用的测绘新技术将向综合集成系统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由于GPS技术、遥感技术和GIS技术在应用领域方面既有重合又有区别,将其结合应用可以使土地规划与管理更加有保证,所以各种测绘新技术有效结合应用也是未来土地规划与管理中测绘新技术的应用趋势,随着遥感新技术的不断深化和其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应用的范围扩大,此趋势将愈来愈明显。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测绘新技术已经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而且在促进土地规划与管理水平提升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在其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中,将会推动土地规划与管理水平的稳定提升,所以在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实践中应不断探索测绘新技术的合理应用方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测绘新技术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小娟.解析测绘新技术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2,(23).

[2]莉莉.土地规划与管理中测绘新技术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2013,(3).

第3篇:土地规划情况范文

[关键词]土地规划;测绘新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土地规划是我国土地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国家各个级别的行政单位根据实际的发展需求,对管理的地区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往这项事务都是以人力管理的方式进行,致使工作效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现在技术快速进步,让许多新技术进入到土地规划领域,使土地规划的工作方式发生颠覆性改变。

一、我国测绘技术发展情况

目前,城镇化进程持续向前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土地资源开发程度逐渐加深。土地勘测、测量等项目中测绘的精准度需要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才能适应当前新的形势。测绘是工程施工获得所需数据的重要手段,能够为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测绘结构是否精确与工程质量之间存在重要关联。

当前,GPS、RS、GIS等技术在测绘中的应用不断加深。以往,在土地规划开始之后,需要测绘人员来到现场,通过人力进行实际测量,然后将获得的结果进行记录,最后进行汇总分析。此种方式工作效率非常低,得到的数据存在的误差也相对较大。这些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加大。我国各个级别的政府部门都是利用这些技术开展土地规划管理工作。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些新技术在土地规划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二、测绘新技术发展分析

(一)地理信息系统

这个系统简称为GIS,属于应用较为普遍的空间信息系统。主要使用计算机,在相关软件和硬件的支持下,对地球整体或者部分的表面信息进行数据搜集,能够实现分析、整理、保存以及创建模型等功能。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前提下,计算机技术获得巨大进步,让此项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逐渐在环境评估、城市规划等领域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在应用之后,能够以合理的方式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将图形和各种数据信息结合在一起,让这些方面融为一体,为土地规划提供积极的帮助。

(二)虚拟参考技术

这项技术可以简称为VRS,将GPS应用在其中,在软、硬件共同协助下,配合数据链共同使用,在土地规划领域起到重要作用。其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从固定参考站获得数据的方式,对相关区域内的计算偏差通过建模的方式进行处理,此模型的主要作用是在被测量物体周边建立起一个“虚拟参考站”,其可以向位于流动站内的接收器传递符合规范的当地信息。其在工作的过程中,固定参考站之中的GPS会通过实际测量获得一些数据,进过技术手段传送到VRS中心服务站之中,然后核查每个台站的数据,确保数据可以符合实际要求,如果得到的结果误差较大,就要予以舍弃。检验结束之后,中心服务站可以通过对检测的误差计算来实现对流层、星历和电离层等三个方面的误差进行必要的处理。VRS能够实现实时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工作耗时少、效率高等优势,让其在土地规划等领域之中得到良好应用。虚拟参考站技术让我国的测绘事业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此项技术是实现整体分析的目的,改变了以往测绘工作中只能单纯依靠GPS局面。

(三)3S集成技术

3S技术指的是将RS、GIS和GPS结合在一起的技术,能够结合土地规划的实际情况,组合成为复合技术。此技术可以将三种技术的优点发挥出来,弥补彼此的缺点,可以为使用者提供工作区域内全部数据,也能够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也可以对需要处理的区域内的数据变动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控,如果哪个方面的信息发生变化,那么就可以通过此技术实现有效的分析,为土地规划数据的可靠性提供重要保障。

三、测绘新技术在土地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一)在土地使用调查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调查是指对土地当前的使用情况展开调查,使用航空或者卫星拍摄手段,结合最新地理勘测结果,对被调查地区的土地使用状况展开彻底调查,然后以图像的形式创建数据库,同时也要专门创建一个土地当前使用状况的数据库,让土地当前状况、图像和数据三者之间产生同步关系,让土地资源的规划工作获得较大的进步。

以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调研为例,其指的是考虑土地的实际使用情况,对其具体面积、作用。界限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明确,根据相关的规定将其使用的归属进行明确定位。在此次调查之中,测绘新技术得到有效应用,对当地的土地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在使用GIS的时候,其具备快速、效率较高等特点,对于土地使用情况发生的变化进行明确。VRS则能够对土地使用发生变动的空间信息进行明确。3S技术则能够全面分析搜集到的数据,解决调查过程中出现的较为复杂、工作量较大的问题进行处理。

(二)在土地可行性研究中的应用

在可行性研究过程之中,通常会要求现状与规划两种类型图的比例应该设定为1:2000,也要对测量地区固定范围内的地形图进行测定,还要确定相应的整体面积、坐标等。很明显,土地规划的测绘结果需要保持较高的精确度,在测绘的时候对精度进行控制十分必要。将测绘新技术用在可行性研究之中,主要应用领域为测量区域的高程、各种长度。在对道路、沟渠等方面进行实际测量的时候,使用手拿的方式,平面精确度可以达到15cm左右的GPS设备就能实现。

(三)测试土地利用率中的应用

可以使用当前较为先进的航拍和遥感等技术对工作区域内的各种信息进行明确定位。此项工作为国家的土地资源使用符合各项规定起到良好的作用。在RS技术的辅助下获得必要的资料图片等,使用遥感技术展开实际考察,将获得数据进行合理整理,最终保存到数据库之中。获得的数据可以掌握土地利用的信息,分析土地利用率,对于一些利用率较低的情况,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得到较为明确的解决方案。

(四)在土地监控当中的应用

土地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具有重大价值,因而应该对其进行适当的监控,可以利用测绘新技术对监控人员形成良好的协助,帮助其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各种违法行为进行确认。比如,GIS当中含有电子地图,也有便于携带的GPS设备,一旦发现违反行为,就可以利用其对犯罪分子和违法信息进行定位,然后将获得信息及时上报到有关部门,可以对违法行为的处理形成必要的依据,这就实现了土地的数字化管控。

总结

很明显,测绘新技术对土地规划具有重要作用,逐渐发展到不可替代的地步。这些技术本身具备强大的功能,克服了传统测绘方式的局限,对土地规划的合理性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有关部门和单位应该根据土地规划的实际特点,使用合理的规划方式,采取匹配的测绘技术,让测绘结果更加精准,适应土地规划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刘金华.测绘技术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分析[J].河南科技.2013(22)225-226.

第4篇:土地规划情况范文

【关键词】土地规划;更新;问题;建议

浙江省市、县、乡三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于2011年全面启动实施,为保证规划成果现势性,2012年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全省2011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成果年度执行和更新工作的通知》, 率先在全国开展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1年度执行和更新工作,本人通过参与该项工作,谈几点想法。

土地规划年度执行和更新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及时更新土地规划,保证规划的现势性

为加强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成果管理,指导乡镇土地规划预留指标的落实和有条件建设用地规划修改数据库成果适时更新,维护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成果的完整性和现势性,及时、高效提供满足国土资源管理要求精度、实效的土地规划数据服务,适应国土资源信息化“一张图”工程和土地“批、供、用、补、查”业务监管新要求。

及时更新土地规划,保证规划的科学性

通过规划年度执行和更新工作,可及时发现现行规划目标的推进情况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了解规划的实施成效和存在问题,并及时优化规划实施措施,以增强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提高土地规划的可操作性,充分发挥土地规划的控制和引导作用。

规划执行和更新工作存在的问题

法律依据问题

无论是《土地管理法》,还是《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条例》中都没有提及土地规划的年度执行和更新工作,只有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发发的一个通知,因此该项工作缺乏相应的法律或者法规依据,对于工作成果、工作方法以及工作的效果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为保证土地规划严肃性和权威性,必须配套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有法有依。

时间设置问题

浙江省2011年度规划执行和更新工作集中在9月份上旬开展,由于10、11月份一般为土地农转用地报批高峰期,因此规划执行和更新工作必须在一个月内完成,,否则无法保证规划更新成果应用于当年的农转用报批,时间设置过于紧凑。又由于该项工作有统一的标准、较高的要求,因此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质量难以保证。

工作内容问题

为保证土地规划的严肃性,防止规划年度执行和更新演变为土地规划的修改,浙江省对土地规划的执行和更新工作内容上进行设置和规定,实行总量控制和依据更新原则,工作的内容包括一是清理2006-2011年期间规划执行和修改情况;二是将规划执行和修改情况、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调整情况、与“二调”、“基本农田划区定界”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衔接情况更新到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数据库中,形成最现势的规划数据库。工作涉及的内容较多,且对规划成果变动量较大,难免对规划的严肃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规划执行和更新工作的建议

机制常态化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执行和更新要与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一样,形成常态化更新机制,一年一更新。时间结点为前一年度的12月31日,即可保障前一年规划修改项目全部批准,又不影响下半年的用地报批。但更新时间可采用一个时间阶段,比如4-6月份期间开展,当前县市区国土资源局的技术力量基本无法独立完成该项工作,或采用全程委托专业队伍完成或者采用国土资源局技术力量与专业作业队相结合的方法完成,若该项工作集中在短期内完成,由于专业队数量有限,全省90多个县,造成专业队伍任务重,难以保证工作质量。建议在一个时间阶段内进行年度执行与更新工作,如2-3个月的时间,即能保证工作质量,又能相对集中的完成该项目工作。

成果规范化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和更新工作成果要规范完整,成果资料包括执行和更新的过程数据和更新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资料,具体包括过程中的农转用资料、土地开发整理资料、农村综合整治资料、违法用地资料、规划数据库修改的资料以及规划执行和更新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当然前提是规划执行和更新工作的技术标准要科学合理,且不能经常变动。成果要以档案形式进行管理,成果资料要求齐全完整规范。

方式信息化

土地规划成果的执行和更新工作是一项时间紧、任务重、数据多,指标繁的工作,若采用传统的人工作业方式,不仅影响工作的正确性,而且效率低下,因此规划执行和更新工作必须以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充分运用规划系统中的规划修改调整、图形变更、指标管理、历史数据管理等功能,并以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的模式,以增量包的形式进行规划数据成果的执行和更新工作, 以便快速、准确的生成更新后的规划成果。

内容创新化

规划数据执行和更新工作可以与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工作相结合,在变更内容上,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变更侧重对已经发生的变化或已经审批的地块变更,包括农转用、违法用地、新增耕地等。这些内容与规划年度执行的内容相同。执行项目包括常规的农转用项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农村综合整治项目、基本农田的保护落实。更新工作主要是土地规划修改、规划预留指标的落实以及省重点项目的指标追加。因此工作内容即要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又能尽可能保障工作内容的全面,尽量与其它土地管理现状主变更工作相结合,真正实现“一张图”管理。

第5篇:土地规划情况范文

[关键词]土地规划 存在的问题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 F301.2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342-2

土地规划就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确保最佳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同时,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整治保护的安排。我国现阶段的土地规划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即国家、省、市、县、乡。不同层次的规划所要求的内容与方法也是不同的。土地规划的意图是合理有效的利用土地资源,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状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土地规划是项目逐渐增多,也渐渐显现出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且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1土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1土地规划的滞后性

目前所用的规划方法都是延续上个时期的计划经济时期所采用的方法,整个过程明显滞后于现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主要就是以主观的经验来判断,然后稍加客观事物观察,进而进行综合研究讨论,然后订立规划指标。基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再加上土地规划涉及到经济和社会问题,单纯的依照传统的规划方法,容易在长期的时间下形成极大的误差,严重滞后。再加上一些规划缺乏新颖,无法体现出先见性和预见性。特别是现在经济发展如此迅速,这种规划所形成的滞后性很大,很难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需要[1]。

1.2土地规划实施问题

这是目前我国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个土地规划的特性,在制定了规划之后,实施确跟不上规划。做一个土地规划是需要花费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然后实施却跟规划相互脱节,造成一个极不稳定的局面。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因为缺乏科学的公众参与机制,民主意识不强,整个过程缺乏透明度,整体给到民众是毫无头绪的概念,专业的知识水平匮乏,咨询意见较少。

1.3经济发展与土地规划之间存在的矛盾

一般来说土地规划是一项长期的项目预见性规划,年限至少达到5年,或者10年,甚至更长的有20年。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内,所以的事物都在发生变化,特别是经济发展可能几年内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然后土地规划是一个已经停止在那不动的一项指令,这造成经济发展很容易与土地规划形成矛盾或者冲突,无法做到一致性。如果想要保持经济和规划的一致性,那么土地规划就要在社会经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也不断修改规划案,这样规划就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一个附属结果,这又显得土地规划没有严肃性;然后要是不修改土地规划,这又会显得土地规划与现实经济发展脱节,从而使得规划毫无用处,没有预想达到的使用价值。这个问题说明我国目前的土地规划缺乏科学性预见[2]。

1.4规划方案不够严肃,随意修改

在很多地方存在一种现象,地方领导干部为了吸引好的投资商到他们所在的地区投资,往往违背土地规划上的要求,给与他们超出范围的优惠政策,根据投资者的意向更改规划制定的选址,面积,造成规划混乱,无法进行合理管理。虽然在很多当地的群众看来,这是为他们当地谋发展,使民众也得利,完全都是一个好的出发点。但是这显现出来当地土地规划的不够权威,也说明了土地规划的预见性不强。

1.5对于农村的土地规划重视度不够

目前对于城市规划是比较火热,然后农村规划却在缓慢进行。其实现阶段的农村也发展比较迅速,城乡一体的目标也在不远处。但是农村在发展的同时,对于农耕地没有一个保护的概念,道路的修建也不合理,若是土地规划把这些制定到规划中,这样就会实现一箭双雕的效果,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又推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1.6土地规划缺乏专业人员,管理水平不够高

目前我国土地规划缺乏现代化专业的技术知识人才,工作效率不高,专业性不强,不能够有较强的科学预见性,以确保规划的合情合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民众的要求。整个管理系统与经济的发展和国民对土地规划的要求有着很大的差距,短时间内无法了解土地变化。管理层之间缺乏沟通,对下级管理缺乏科学性。多方面出现不协调的现象[3]。

1.7土地规划与其他部分规划衔接不够

由于土地规划与城市规划分点不同,所以规划范围不同,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导致两种规划之间衔接性不够好,没有一定的交流沟通。两者有时会存在一些矛盾关系,各方都考虑自己所定的目标去实施发展,各层次关系理不清楚,这都是规划之之间的衔接度不够。

2针对土地规划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2.1变更规划方式

首先将定性分析改为定性定量综合分析,其次将原始的静态分析改为冬天哎分析。定性分析就是多数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然后对某一事物做出一些预见性判断。可以用语言或者数据来表述,都是定性分析。要是把分析的结果用数字关系,模型等展示出来并且进行推算分析,这就是定量分析。由此可知定量分析是根据定性分析来演算出来的,算是两种分析的结合体。静态分析是对一个事物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地点做出的预见性判断。然后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土地规划也是变化的,所以土地规划应该是一个动态事物的分析。然后土地规划只能有一个最终的数据,这让动态分析可操作性比较小。因此可以把规划分成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不同的要求指标,这样实施动态分析法来就比较容易了。更改规划方式主要是为了避免土地规划严重的滞后性,导致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4]。

2.2土地规划要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不能因为经济利益而损坏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在土地规划的过程首先要考虑是否影响自然环境,不可以随意决策,要经过多方面的检测和验证,不在损坏大自然的前提下无进行合理的土地规划,人鱼自然要和谐相处。

2.3增加土地信息系统管理

土地信息系统管理是针对各个地区,各种不同特性的规划的一个系统数据管理,建立一个系统管理数据库,可以随时查阅规划地区的土地信息,人文特性,以及一些土地数据统筹,方便,快捷,便于管理和查阅,还可以做数据系统分析,了解土地规划的趋势,适时做出一些调节和变更,以适应这个发展迅速和多变的经济社会。目前有建立土地信息系统管理的地区已经有明显的成效,工作效益大大提高,并且专业有科学性。

2.4土地利用规划要坚持不断创新

当下经济发展迅速,我国坚持的可持续发展道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持续发展。这也要求土地规划也需要新的方法,新的制度。利用创新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土地的利用性,科学性、可行性。保护农村耕地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更好的发展,考虑多层面,多方位的利益,把农村耕地问题加以创新规划,深入研讨。利用科学,学习科学,不断创新,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2.5做好土地规划和其他规划的衔接

做好土地规划和其他规划的衔接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建立一致的规划空间,相互协调共同需要,一起努力,再次充分了解各自角色,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找寻共同目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最好培养一批既了解土地规划,又了解其他规划的多种专业的人才,以更好的促进土地规划和其他各个规划之间的衔接。

2.6提高全民规划用地管地的意识

土地规划局在制定修编土地规划和实施土地规划的时候进行大范围、大力度的宣传推广,让全民了解更深入,并且自觉去遵守和执行。在土地内部规划的要重视小的细节,认真严谨,针对现实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合理的应对,也要推行公众参与的制度,避免少数人决定规划方案,使得土地规划有大多数民众和社会的支持,同时也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坚实的铺垫。

参考文献

[1]赵小敏,郭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国土地科学,2003,(05).

[2]唐强权.浅论土地总体规划理念创新的必要性及实施.科技资讯,2009,(21).

[3]刘永生.浅谈土地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J].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宝坻分局,2008(08).

第6篇:土地规划情况范文

摘要: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土地合理科学地规划对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从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类型出发,分析土地规划对城乡区域环境的深刻影响,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土地规划;社社会环境问题;影响;措施

我国是一个资源少、人口多的发展中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土地又是农业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而土地规划不合理造成的环境问题也占有很大比重。土地是环境的一部分,与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土地得到科学合理的规划对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但同时如果土地得不到合理充分的利用,也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环境问题,影响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 土地规划不科学合理造成的环境问题

由于我国的土地规划理论起步晚、基础薄弱,导致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土地主要分为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城乡居民点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生态用地等,而不科学合理地规划土地,会给社会环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

1、 制约农业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随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蒸蒸日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下降,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增多。农业的基础地位一直薄弱,加之越来越多的土地规划不合理导致农业环境问题也逐渐突显。近年来,城市建设用地的大幅增长,致使农业用地减少,农用地大量流失。农村大量人员进城务工,使大量土地荒废,土地遭到严重的浪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不仅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更长远的影响是致使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最终导致城乡差异更加扩大,“三农“问题更加严峻。

此外,在1986年之前,我国的土地规划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后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才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开始了我国的土地管理规划。但是从实际的实施情况来看,管理法并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它的作用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土地规划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在正确的土地规划思想的指导下,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强化土地资源的管理与监督。

2、 增加交通问题

经济社火的发展促使城市进程的加快,而城市的发展又带来了城市的交通问题。城市交通问题的出现,是做种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但一定程度上与城市土地规划有着密切联系。对城市交通问题的认识不足,没有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规划土地,缺乏科学的预见性。城市“摊大饼“的发展模式,使得交通用地不足,交通拥挤越来越突出。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已成为人们出行的又一大交通工具,在拥挤的马路上排放着热气浓浓的尾气,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3、 加重污染问题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除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还有土壤污染。由于对各种工业用地不合理地布局,造成了大气污染和水污染。而土壤污染除了大量使用农药,还有就是对土地的规划不够科学合理。在2003年之前,我国还未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只对大的建设项目进行评价,结果是无从评估各项项目对环境的作用与效应。从2003年9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实施,该法明确规定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从而使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有法可依。

4、 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我国的地形以山区为主,山地面的占了总面积的2/3,生态环境本身脆弱不堪。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在某些地区得到改善,但总体上却呈现恶化趋势。农业的发展大国,人口的居住大国,粮食的需求大国,这些都需要在土地上得以实现。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没有重视对土地的合理规划,或者规划了但没有有效实施,人们为了一己之利,去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破坏湿地和滩涂,使环境变得更为不堪一击,一遇到洪水灾害,就出现泥石流、水土流失、山体滑坡、土地板结、土地盐碱化等派生的自然灾害。而更多的土地荒漠化、沙化问题也越来越严峻。人们对土地的破坏,严重影响到生存的自然环境,而且遭到了自然的无情惩罚,环境问题是全球问题,也是我国越来越重视的问题。

5、 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

土地总体规划使得土地的需求与供给达到平衡,从经济发展与自然条件整体出发,全面考虑土地资源在时空结构和产业结构上的合理配置,对土地的开发、使用、整治与保护进行科学布局。但是由于我国的规划是以行政单位为标准展开的。不同的行政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采取有利于本单位的规划策略,这样使规划变得分散,难以协调,使各个单位间产生明显的差异,加剧了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 土地合理规划的若干有效措施

土地规划对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为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使环境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福利,必须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下面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1、 保护特色土地

特色土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方或者区域的特色,是一个区域历史象征性的标志,具有重大的意义。现在很多地方为了获得商业效益,在进行新的土地规划时,把那些具有地方和区域特色的土地排除在外,例如摧毁一些历史遗址、文物古迹等。作为一个地方标志性的土地,具有历史文化的内涵,这些场所、地形、地貌、遗址等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后无法恢复。

2、保护开放空地

在农村和城市都有开放空地,很多城市里已经不存在开放空地了,因为开放空地已经被高楼大厦、公路铁路所占用。高楼林立、工厂增多,不仅带来了环境污染,也带来了人们精神上的压力。而农村中,则是缺乏对开放空地的保护,农民盲目开垦或者任意荒废土地,都造成了土地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因此,需要加大对农村开放空地利用的指导与保护,促进开放空地的有效配置永久保护。

3、控制城市增长边界

城市的发展并不是对土地的扩张而是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确定城市的增长边界,把边界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城市的发展来自于对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防止盲目以地域面积为标准的城市发展观念。

4、完善土地规划制度和规划方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土地规划需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完善相关的土地规划制度,并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不断检验制度的可行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政府是土地资源的最高所有者,应该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不断完善土地规划的法律法规,强化土地规划的监督机制。针对农村与城市的具体用地情况,办法具体适应的规定政策。

同时,正确的土地规划方法也至关重要。土地规划是对土地使用情况的提前预测估算,需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为指导,采取详细可行的规划方法是实现土地合理规划的前提。土地规划除了采用定性分析方法,还可以创新定量与定性综合分析的方法。在动态观测中分析而不仅仅采用静态分析。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同时也能同时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三、结束语

我国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土地资源必须得到合理科学的规划,才能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对土地规划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只有制定出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土地规划制度,严格执行土地规划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个环节,才能实现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华.关于土地规划对社会环境所构成的影响研究[J].华章,2012(35).

第7篇:土地规划情况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 土地规划 统筹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统筹两种规划的整体思路。

区域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深化,而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又是区域规划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两个规划要统筹编制,城市规划的编制要兼顾土地规划,因为土地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城市总体发展,土地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土地规划也要兼顾城市规划,城市的土地规划是否有效要看是否符合城市发展的总体标准。在空间上,两个规划要互补互利,在城市区域的发展中,必须要坚持城市规划指导与土地规划,必须要坚持土地规划服务于城市规划,即前者的发展是为后者的发展做铺垫,后者的发展是为了前者的更进一步发展。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到弹性规划。无论是城市规划,抑或土地规划都要具有可量化性,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而弹性规划能够有效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根据不同地点、不同时期做出适时调整,避免规划失灵以及出现重复规划。第二,做到协调规划。在整个城市区域规划中,不能片面强调城市规划,也不能一贯重视城市规划。两个规划不是彼此独立的,城市规划必须要做好土地规划,土地规划的好坏又取决于城市规划大局,在城市发展中必须注重二者的协调关系,实现互助发展。第三,做到多元规划。规划的目标不是单一的,在两个规划的具体编制中,对规划的目标要明确,不能只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最终实现多重效应叠加,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第四,做到效益规划。没有价值的规划是没有意义的规划,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效益高低决定市场成败,为此,在两个规划的编制中,一定要注重规划的效益性,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大一统。第五,做到整体规划。在两个规划的实施中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出发,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大局出发,做好整体布局,既要搞好物质方面的规划,也要搞好非物质方面的规划,既要做好整体规划,又要做好局部规划。第六,做到实用规划。任何规划都是用来指导发展实践的,所以在两个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要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使得制定的规划能够落实到城市经济发展中去,为城市的发展搞好理论铺垫。

二、 统筹两个规划的发展途径

两个规划受制于不同行政主管部门,这种分离的管理体制使得两个规划的侧重点、标准、目标往往出现较大差距,两个主管部门不能及时进行相关信息的交流,以及在规划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发展。这对这一现状,要统筹两个规划,必须将两个部门进行合并,制定统一的规划,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规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能够充分体现城市体系规划是一种基于整体利益的协调规划的实质,能够较好地统一行政指令,加强规划的实施效果;也能够充分考虑地方区域发展实际,立足于区域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广泛征求各利益主体意见后的综合协调;也有利于规划管理体制从上级的集权制转化为公平合理的民主制。这样制定出的规划更能适应城市发展实际,更能为解决规划问题献计献策,这样的规划透明度高、可信度强、可满足全社会的发展愿望。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结合有以下优势:首先,从国民经济发展总体出发,统筹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避免在两个规划的编制过程中相互脱节、各自为战的现象。其次,这样的结合既能够满足上级规划实施的执行力,加快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也能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利用特色资源。再次,这种结合对于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可以进行及时纠正和处理,避免出现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最后,这种结合途径既兼顾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大局,有考虑了局部土地的优化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三、 统筹两个规划,做到制度创新。

从法律制度上讲,就目前的法律体系而言,城市规划已有相关领域的法规——《城市规划法》作保障,而我国到现在都还没有为土地规划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这就导致在规划的实施进程中城市规划比土地规划更加严肃、更加科学、更有可操作性。而从管理角度看,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分别由两个行政级别对等的管理部门加以编制,这必然导致两个部门各行其是,缺乏有效的沟通,行政指令措施无法进行统一,效率低下、浪费资源。基于以上的种种制度诟病,要统筹两个规划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一、要创新法律制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特别是要尽快制定《土地规划法》来为土地的实际规划保驾护航,使得两个规划都有相关法律制度的庇护,为统筹战略提供法律保障。二、要创新管理制度,将两个制定规划的部门合二为一,统一政令,增强规划的执行力度和社会经济效应,为统筹战略提供管理保障。三、要创新环境制度,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主导,市场为次的管理方法,坚持市场运行为基础行政干预为辅助的管理,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尊重市场规律,为统筹战略提供环境保障。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虽然是两个不同领域的规划,但是,在国民经济发展大背景下,二者却是统一的,土地的合理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大前提,城市的合理规划为土地的优化设定了格局。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为了更好地统筹两个规划,不论是在发展思路上,还是在发展途径、制度创新上,都要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将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共同纳入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城市规划兼顾土地规划,土地规划参照城市规划。统筹两种规划才能提高经济效益,才能提高社会效益,才能提高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万茂.士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

[2]萧昌东.“两规”关系探讨[J].城市规划会刊,1998,(1):29-33.

第8篇:土地规划情况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矛盾;协调

【分类号】:F426.31

前言:

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二者的法律依据和体系均不相同,城市规划主要是依据城乡规划法进行的,而土地规划是依据土地管理法进行的。两种规划在设定各自框架时,会突出表现自身的内容,它们既能做到相互协调,同时又能够将自身的特色展现出来。

在我国的规划界中,争议最大的问题就是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的问题,由于它们各自的体系、法律定义、技术以及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所以很难做好两种规划的协调工作,但是它们都是在保证土地资源的规范化的基础上进行规划的,所以兼顾两种规划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针对二者的兼顾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一、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二者的关系

(一)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即政府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实现一定的发展目标,对城市的性质、发展规模、发展的方向进行确定,对城市土地的利用、布局的协调等问题进行部署和安排,在城市规划中,其根本任务是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发展计划、区域计划、以及各个城市的自然条件、发展现状和历史情况等,对城市体系进行布置,然后确定城市的独特性质,形成的规模以及空间布局;对整个城市进行统一的规划,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对城市进行统一规划,是为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保证城市的建设活动能够正常的进行,同时保证城市的土地得到合理的开发,并能够保证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土地规划

土地的规划是城市为了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布局和配置采取经济、技术等措施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各级政府组织对土地的规划内容进行编制,包括整体的规划和各个专项的规划内容。其基本任务要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和全局出发,保证土地的合理利用,协调各种用地的需求,对其规模、布局等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之间的关系

从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的范围来看,土地规划是整体,城市是其部分,同时它们还是点与面的关系,土地规划是对整个区域的资源进行规划,是宏观方向的,而城市规划只属于其中的一部分,侧重于对规定区域内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使用,城市规划的发展目标和布局等对土地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的兼顾性

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在整个区域的规划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土地规划的内容,因为土地规划的合理性对城市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对土地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同样要兼顾到城市的规划,城市发展进程的快慢是受土地规划影响的。从空间因素来说,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要能够优势互补。城市的发展要坚持以城市规划为指导,对土地规划进行作用,同时还要坚持土地规划为城市规划服务的理念。所以应该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1)弹性的进行规划。无论是城市的规划还是土地规划,都需要预留一定的空间,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够根据各种不同的因素做出灵活的调整,避免发生规划失效或者重复规划的现象;(2)协调好各个规划内容。在城市规划中,不能只重视城市规划工作,也不能只做表面工作,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不是各自独立的,城市的发展需要对二者进行良好的协调,实现共同发展。(3)进行多方的规划。对于内容的规划而言,它的好与坏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对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的过程中,目标要明确,但是也不能一味的注重经济效益,还要讲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考虑进去,使社会实现全面的发展。(4)对效益进行合理的规划。一个规划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价值,那么它的存在就是没有意义的,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效益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市场发展的好坏,所以在规划的过程中要有尤为重视效益这个因素。(5)进行整体规划。两种规划都需要以我国经济的发展作为基础,从经济大局出发,做好统筹规划,不仅要做好对物质的规划,同时还要做好对非物质的规划,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在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让规划的内容能够更快的融入到城市的发展但中,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城市和土地规划的协调措施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城市规划内容中,应该对其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进行综合考虑,对不同的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进行预测,同时在土地有限资源的约束下,制定适应城市发展的规划,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不断拓宽规划的领域,从而更好的指导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规划体系

城市规划要将区域规划作为基本依据、国土规划是以国家发展的战略方向、社会、经济等,对国土进行开发、治理以及保护的规划。土地的规划是以国土规划作为指导的。因此,要不断加强城市和土地规划二者相互协调的能力,尽快对区域和国土规划进行编制,从而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三)统一参数

为了兼顾城市规划及土地规划,各级政府在对两种规划进行制定的过程中,应该采用统一的人以及土地的资料数据,对于城市用地而言,要将当地调查的数据作为参考依据,同时,要充分利用城市土地的各种资料为总体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各个城镇的规划要对其数量、规模等进行精确的确定,为土地的规划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依据。

(四)对分类的标准进行统一

在城市的规划区域内,城市用地分类还是可以使用,为了更加适应土地规划的管理工作,可以将其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规划之外的范围,可以用全国土地用地进行分类,这不仅可以规避因为分类标准不统一而产生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兼顾了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未来的发展。

(五)用法律加强两种规划之间的协调

目前,我国的土地规划还不够完善,所以导致无法兼顾土地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发展。所以我国政府应该尽快制定和颁布相关的土地规划法律,让城市各部门和各产业的用地有法可依,能够进行统一的管理,协调土地规划和各种规划的关系,建设一个完善的规划体系,使我国能够更快更稳的持续发展。

结束语

虽然城市和土地规划是两个领域的规划,但是他们在我国发展的条件下,确是统一的,只有做好了土地的规划,城市的规划自然会得到很好的编制,为了更好的进行两种规划的编制,需要对其发展的途径和制度进行不断的创新,同时还要进行有效的改革,只有将两者进行更好的兼顾,才能够使我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也会随之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玉东.浅析城市规划及土地规划对城市建成区范围的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9).

[2]尤志彬,林素容,陈飞峰.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关系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09).

[3]李莉.城市规划对土地价格的影响分析及实证研究[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8.

第9篇:土地规划情况范文

[关键字]"3S"技术 土地规划 应用

[中图分类号] F301.2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15-2

1 GPS技术在土地规划利用中的应用

GPS基于十数台导航卫星来传递和接受无线电信号,它从外太空向地球表层指定地点展开报时、定位或者对地球上有移动行为的物体予以导航支持,简而言之,GPS为地球移动物体提供导航参考,以它独特的运行体系被分成军民两种,GPS可以对摄影测量以及遥感测量起到协助作用,在土地规划项目中主要被应用于定位,确定目标位置及周边环境、以当前地点为基础展开测绘、规划等工作的重要参照依据,让土地规划精度始终维持在高水平。GPS技术结合遥感与摄影测量形成“3S”共同发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GPS技术负责航摄飞行的导航工作,将高空航摄精确度提升到最大,避免因精度不够造成的测量误差;此外,GPS技术与传感器共同发挥作用,将载体准确定位,让载体行进时速与逆差体现在仪表上;最后,GPS技术利用其高精度特点,让摄影器材实现高速连拍,配合三角测量在空中的运行。在GPS软硬件技术持续进步的今天,GPS动态定位完成了从军事行动到政府用、民用、家庭用的全方位拓展。动态捕捉技术的成熟令载体姿态显示更为直观,因此最大程度上加强了GPS技术应用于各领域的兼容性。过去机载GPS动态应用存在着许多限制,比如磁场干扰、信息数据输入延迟、高速航行时载波相位模糊等,现阶段这些限制与难题不复存在,技术的突破让GPS与摄影测量和遥感更为紧密结合。GPS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以及在摄影测量及遥感等方面的完善,土地规划利用同样受益匪浅。

2 遥感技术(RS)在土地规划利用中的应用

摄影测量从土地规划利用开展初期便得到了广泛应用,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摄影测量走过了几个重要阶段:从早期模拟摄影测量发展到解析摄影测量,直到今天抓变成为了数字摄影测量。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以及相关设施设备持续完善和增强的背景下,DPS数字摄影测量系统逐渐代替了早期应用的传统光机型测量设备。遥感技术强调不直接与探测目标进行接触,而是应用相关探测仪器,在距离电磁波较远的地点将电磁波特性进行记录, 最后利用所得数据制作电磁波增益弱减表,通过观察物体自身性质以及特点得出分析结论,并且综合物体变化指数实现探测,这便是RS遥感技术的优势所在。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规划开发利用频率逐年上升,对土地规划利用的动态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土地产权得到有效地监督,我国逐步建立了以测图为参考依据的新型土地资源管理模式,当前土地资源相关控制与管理工作亟待完善。在实际需求的推动之下,RS遥感技术与摄影测量得到了充分投入使用,为土地信息管理系统带来了极大扩充,RS遥感技术与摄影测量成为了信息化土地规划管理的主要手段,它可以采取阶段性数据的编辑与修正,并持续对数据进行更新。高速发展的计算机应用技术、通讯技术、空间技术,让摄影测量迈上了新的水平线,开启了全数字时代,RS遥感技术同时进入了1米范围内的超高分辨率以及立体观测模式,RS遥感技术与摄影测量两者之间的异相落差正在缩小。今天被我们所区分的RS遥感技术与摄影测量实际在过去属于同一专业范畴,RS遥感是摄影测量应用到极致后催生出的新型辅助技术,属于摄影测量的拓展与延伸。在摄影测量进入数字化之后,操作人员利用计算机在航天摄影测量以及高空遥感图像中获取“GIS”数据的设想得到了实现。这一设想最初是想要将摄影图形以及数字化影像利用计算机实施加工和处理,最后从中获得相关“GIS”信息。

在土地规划利用过程中,航摄图像主要作用于测绘大中型比例尺的影像地图,在农村城镇化以及大型土地开发工程中应用广泛,负责编制项目所需的工作底图。摄影测量在高空中主要是为了测绘土地表面所呈现的几何形态,对精度要求非常高,而精度是否符合要求需要看测量设备以及影像还原质量,在基础条件良好、设备运行正常的条件下,航空摄影测量工作比较容易对质量进行控制。在土地规划利用中,遥感信息充分显示了宏观性以及周期性等空间变幻多层特点,这些全面的功能涵盖使RS遥感技术成为了绘制中小型比列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关键参照依据,在土地规划利用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位置。

3 GIS在土地规划利用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它在土地规划利用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功能,对当前土地规划控制与管理中起到了辅助作用,GIS系统在整个土地规划利用布局中具有深刻内涵,随着GIS系统日趋完善、功能涵盖更加全面,我国土地规划项目已经很难离开GIS系统的协助。

3.1数据管理应用

传统的土地利用的数据多为CAD格式的资料,通过适当的处理和转换,GIS可以有效地获取、存储、更新、显示各种相关数据,把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关联起来,对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以工作人员所需的形式提供精确地信息,满足土地利用规划的需要。

3.2土地面积计算

土地面积计算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GIS充分对该项工作起到帮助作用,它具有快速、精确处理图形量的特点,从根本上扭转了传统测量方式效率低的不利局面,减少了土地面积计算中的误差,通过空间定位,实现土地占用面积的全局掌控。GIS空间定位功能可以验证预审是否符合规划,高效、准确的得出土地面积、线状地物的长度,从而统计得出规划区域各地类面积、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各个土地用途分区的面积等等,有利于规划编制工作的高效开展、有利于规划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3.3空间分析功能

GIS区别于其他信息系统、辅助设计系统之关键在于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在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GIS可以根据需求对数据进行逻辑性或空间性的分类和分层处理,进而应用各种分析功能产生多种新的信息或连接不同来源的信息,辅助规划人员决策。在高速度、大容量的现代计算机基础之上的GIS的空间分析统计、查询功能、数字地图优势,能帮助规划人员更全面的了解区域的基本情况,及其内部差异,做出更为科学的规划决策。

3.4模拟土地情况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借助缓冲区分析,能够客观、科学的确定发生在地理要素及其附近的活动的影响范围,例如:城市用地图斑以一定距离生成缓冲区,并结合自然、社会、经济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进而科学合理的确定城市用地的拓展方向和拓展规模;还可利用其三维GIS技术和虚拟现实的GIS技术,并与多媒体技术结合,静态或动态地模拟土地利用的现状和发展景观。

3.5成果输出应用

规划成果的可视化输出是最成熟、最普及的GIS功能模块。GIS除能像其他辅助决策系统一样方便的绘制不同比例尺的常规图件外,更以其数字地图功能为土地规划成果提供卓有成效的表述手段,通过与属性数据库、多媒体信息链接,数字地图能够交互、高效地对区域各种信息进行显示、查询。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巧妙应用缓冲区分析,可以为规划相关图件的绘制与整饰提供更为便捷的方法。比如高速公路、铁路等线性图斑的落图,可以先根据道路的走向,在图上相应位置画出线段,然后依据道路的不同级别确定不同的缓冲距离,生成线的缓冲区,最终完成道路等线性面状图斑的落图。另外,还可以利用GIS软件生成多重缓冲区的功能,自动生成图廓,然后对各层图廓的颜色进行由内到外、由深到浅的设置,从而完成图廓的绘制,保证了图幅的生动、美观。GIS 改变了传统制图方式的可变更性差、不利于动态管理等缺点,大大提高了制图效率,为土地利用规划相关图件的编制、土地规划信息系统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4小结

在计算机及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3S”技术在我国土地规划利用工作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深度应用。许多土地规划部门展开了“3S”技术全面推广,此举使得“3S”技术获得了不断的完善,功能和实用度有了显著提升,为土地规划利用领域的实践和研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为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作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周自翔,李 晶,任志远.基于GIS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研究[J].地理科学.

[2]鲁春阳,文 枫,杨庆媛.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以重庆市为例[J].地理科学.

[3]李茂.美国土地利用规划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国土资源情报.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