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铜艺术教学反思范文

青铜艺术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铜艺术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铜艺术教学反思

第1篇:青铜艺术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兴趣欲 交流欲 获胜欲 共鸣欲

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陶冶情操、开发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每个年级都有美术欣赏课,在教学中一般都设为专题欣赏:先是由教师搜集大量的与欣赏课课题相关的资料及审美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来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但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及听课、调查,笔者发现在每节欣赏课中,多数教师讲授的时间过长,大部分超过30~35分钟,有的甚至整节课都在讲授,学生主动学的机会很少,完全是教师的满堂灌输。这样的课,不仅教师觉得疲劳和枯燥,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教师相关资料准备充足、备课充分,也许勉强还能接受,但对于只有几岁的中、低年级学生来说,便使他们觉得更累、更没兴趣。这些都很不适应现代教育所提倡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样的课堂极不和谐,如何打造和谐共进的美术欣赏课堂呢?笔者从兴趣欲、交流欲、获胜欲、共鸣欲的角度对师生和谐共进的美术欣赏课堂进行了探讨。

一 从兴趣欲入手循循善诱,引导其进入视觉感受阶段,据守为营

一件视觉作品贸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其一无所知,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急于把知识直接往学生脑里灌,显然有悖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反之,创设恰当的情境,激发其兴趣欲,学生则会欣然进入视觉感受阶段。诚如德国一位学者作过的精辟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是试想如果你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就会在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中国青铜艺术》导入新课环节,笔者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课始,打开教室门。一位商周古人,手举金樽,边吟诗边喝酒,缓缓向大家走来。站定自我介绍后,原地旋转,带领同学们走进几千年前的古代,欣赏琳琅满目的青铜器(PPT)。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要通过古代服饰、道具,古人的言行、动作、神态,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对青铜器产生兴趣。欣赏课前,尽管同学们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搜集活动,但不一定每位同学都对此感兴趣。有了这样直观的情境导入,绝大多数同学兴趣欲就会被激发出来,随之就会兴趣盎然地紧随古人,愉快地进入视觉感受阶段。当幻灯图片被逐一呈现时,有些学生马上就能说出器皿的名称,这时在图片后再出示相应青铜器名称的文字,学生就很有成就感。欣赏的兴趣就会更加浓烈地延续下来。兴趣的欲望被点燃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就逐步释放出来。真可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二 从交流欲入手循循善诱,引导其进入意向感受阶段,据守为营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同样中国古代青铜器也是寄托了古代统治阶层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怎样让学生深刻理解青铜器皿上的主观情思呢?笔者试着分两个层次从对话欲入手循循善诱,引导其进入意象感受阶段,揭开青铜器上体现的主观情思面纱。第一个层次,浅层次对话。教师提出:“在欣赏了很多青铜器图片后,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说说你对青铜器的了解吧!”第二个层次,深层次对话。教师又提出:“同学们对青铜器的了解可真不少,老师也准备了一些积分竞猜题。题目在信封里,每组一个,组长上台抽取。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后在全班交流。”第一个层次的对话,旨在意象感受阶段,听到来自不同座位和不同陈述方式的声音,促进对话向深度发展。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充分表达的机会,特别是要让“弱势群体”的学生的声音充满课堂。因为每一种声音都有对话欲。

这种对话欲一旦实现,对话的主体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就会对青铜器的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等方面进行有效的交流与碰撞,从而达成一种认知视界的融合,积极主动建构起属于自己的青铜知识体系。实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第二个层次的对话,旨在意象感受阶段,让小组成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深层次地了解青铜器的意象美。因为信封里的问题比第一层次更深一点,所以小组学习、合作、探究显得尤为重要。从对话欲入手分析,小组合作中的对话一定层出不穷。如果是对青铜器了解的问题,对话主体即组员需要在组内交流,得到全组人的肯定、认可。如果是不太了解的问题,更需要全组在交流中探索、合作,共同讨论出青铜器的意象美。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全组成员你一言、我一语一轮又一轮的对话中,青铜器皿作为图腾标志,作为政治地位、政权的象征,作为驱神辟邪物的特性尽现眼前。待到各小组PK时,就会胸有成竹、有备而战了。

三 从获胜欲入手循循善诱,引导其进入审美感受阶段,据守为营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对小学生而言,获胜欲特别强烈。其实,在意象审美阶段,交流课前收集的青铜器资料和积分竞猜题都是以古人积分的形式为杠杆逐步推进的

接着教师提出:“欣赏这么多青铜器作品,你觉得中国青铜器皿美吗?欢迎走进扬州电视台‘周日开辩’节目录制现场,发表您独到的见解。”与此同时,教师粘贴“周日开辩”的标题,并递上“话筒”给对话主体们,古人的加分活动继续。面对这样抛锚式的诱导,再加上获胜欲的驱使,对话主体们迅速地进入到了审美感受阶段。拿起“话筒”,妙语连珠。“我认为中国青铜器皿很美,因为它……”对话主体们批判性地探讨各自的观点,新的阐释、新的意义层出不穷,知识不断得到丰富。师生们共同分享智慧、精神、情感,共同建构人生的意义。

四 从共鸣欲入手循循善诱,引导其进入心境共鸣感受阶段,据守为营

阅读文学作品时,往往会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常常表现为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可能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同样当美术作品欣赏过程经历审美感受阶段,到达心境共鸣的感受阶段,不同对话主体间的内心感受异常相似。这时教师抛砖引玉:“看到几千年前就铸造的如此精美的青铜器,身为中国人你有什么感受?”这样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对话主体的共鸣欲特别强,争先作答。“自豪、骄傲、了不起、敬佩……”的字眼发自肺腑,赞同声余音绕梁。对话主体间的共鸣氛围异常热烈,直接把本课的欣赏推向。课末“古人”与同学间对接含有青铜器皿的成语,更让这种实现的共鸣欲持久迷香!

众所周知,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分为四个阶段:视觉感受、意象感受、审美心理及心境共鸣。即先产生视觉上的,再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审美的视觉、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使之内化,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而欲望几乎人人都有,特别是儿童期的表现欲望非常强烈。教学活动中,在师生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兴趣欲、交流欲、获胜欲、共鸣欲等角度入手,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境来循循善诱,使学生身临其境,让他们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在深入欣赏的过程中教师仅仅是一个点拨者、引导者,学生始终是课堂对话的主体。只有主体和主导和谐共进的课堂,才是高效的美术欣赏课堂。当然,改变小学美术欣赏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的方法有很多,这还有待于日后我们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4]走进新课程(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5]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第2篇:青铜艺术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美术  欣赏  反思  传递情感  激励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因此,普通中小学美术学习绝不仅仅只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被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一 高中艺术教学内容以欣赏为主线,强调学生的“心到”、“眼到”

    艺术教师在钻研教材、备课,设计教学模式和寻求教学方法时可能花了不少工夫,而在实际教学时,学生的兴趣点却有所不同,如:中国古代绘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外国近代绘画,学生对这些内容喜好不同,在精力分配上差别很大,而女同学喜欢服装的多一些,在教学“现代服饰艺术”这部分内容时可能比较专注,“心”到是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心”到与否,全由教师组织调度;整齐与否,决定其最终的教学效果。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多种美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合理运用尤为重要,适当设置并提出一些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探究兴趣的问题,激励学生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各种感官,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获得愉快和积极的体验。 

二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尤为重要

    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主动发展,教师还应让学生认识到不论是绘画还是工艺,不论是具体还是抽象都是美术家精心的构思,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按照自己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出来,同时,美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更深层的内涵和更隐蔽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要求和体现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也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如青铜器和秦俑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古希腊艺术所体现的崇高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中的人文主义理想,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神宗意识等,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深刻理解,达到审美情感的升华。

三 美术艺术课需要学生的介入和意志的投入

    艺术课原本是最让人心动的。艺术课尤其是美术,单一的欣赏内容,教师力求“活”而有趣,但千变万化始终是一个欣赏,过分的知识化、理性化,学生的热情不会持久,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心”找不到位了,“眼神”也走了,对于艺术课他们也就开始走过场,或者浮躁,再不然就是,你们上课,我行我素。于是,一堂艺术课就成了有板有眼的自习课或休闲课。高中教学不同于小学和初中,又说又表演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合,“表演”课自然是不会出现的,偶尔的“故事会”也不能多用,“快乐的大本营”到了超级大班,拥挤的空间会让你喘不过气来。到这个时候,学生不用意志来控制自己,艺术课决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艺术课同样需要学生的意志介入和意志投入。

四 美术课要增加实际操作练习,增强学习兴趣

第3篇:青铜艺术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高中美术 鉴赏 策略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尤其在高中开设欣赏课以后,美术欣赏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广大的实验区的老师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机遇,而美术课作为改革较大的一门学科,也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这门融合了各种艺术种类为一体的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的综合课程,它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改变对有我很深体会。现就本人在这场新课标改革中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谈以下几点:

一、高中美术鉴赏课的现状与反思

(1)教师创新意识不强,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大多高中美术教师在学院中接受的专业技能训练多,美术史论、教学理论等的掌握则比较薄弱,而对其它相关学科的了解也非常缺乏,因此在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就教材论教材;此外,由于高中美术欣赏课开设时间不长,对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索尚处于摸索阶段,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较少,因此,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较多,比较普遍的“一言堂”现象,就是只重知识传授,忽视对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的结果。

(2)学生对美术课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在当前仍然是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由于非统考科目,高中美术欣赏课自然也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因此有的课堂上,就出现学生做其它学科的作业或打瞌睡等的情况。

(3)教学课时量少。目前,艺术课程虽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但仍然是“调味”课。大部分高中美术课的开设安排,一般都为每班两周一课时,即隔周上课,由于所隔时间较长,知识得不到系统的识记和理解,也就不利于学生把知识整体化。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对策

1.提升教学理念,师生共同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反思,不拘一格的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建立一个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要鼓励每一位学生大胆的表达。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虽然已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且善于思考,但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对于同一作品很可能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评价,又由于学生经验能力所限,看法也许是幼稚或不全面的,但只要他们是认真的,真实的感受,教师就应给予尊重和认可。其次,教师要把自己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既要组织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又要主动而坦诚的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时也要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此外,还应该看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学生学习的渠道越来越广泛,他们可以从网络上查找到很多相关的学习资料,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去搜集资料,即可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2.展示学科魅力,挖掘作品意蕴

在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不论是绘画还是工艺,不论是具象还是抽象,都是美术家精心的构思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按照自己的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出来的。同时,美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其更深层的内涵和更隐藏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要求与体现,是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也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如青铜器和秦俑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古希腊艺术所体现的崇尚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神宗意识等,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达到审美情感的升华。

3.提高教学艺术,增强学科魅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时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有效的教学提问可以指明学生的思考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好的艺术作品往往留有艺术遐想的空间,应当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的翅膀,自己去感受艺术的魅力。如在鉴赏外国现代绘画夏加尔的《我和我的故乡》时,就可以让学生随着作品中景象展开丰富的联想,跟随自己的想象,去感受那带有童话色彩的宁静而又祥和的梦幻气息,去体验那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教师只需把作者的生平和经历稍加提示即可。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也是现代教育教学中能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教学艺术手段。为了能更快更全面的让学生了解,采用多媒体技术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如把世界大战影片片段、工业革命的成果等进行播放和展示,既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创设课堂情境,为接下来开展学生的自主鉴赏奠定了基础,无形中也加强了美术与历史、政治等学科之间的联系。此外,人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恰当的引入音乐,可以起到调动情绪、丰富感受、创设氛围的作用。

三、探究意义深远

第4篇:青铜艺术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校外教育 美术活动 艺术创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让青少年享受丰富的校外文化生活,在美的、快乐的活动中得到健康成长,已成为校外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共识。杭州市余杭区青少年宫以美术活动的方式,组织当地中小学生有效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了面向传统,享受民族文化的润泽;面对大师,在世界艺术瑰宝中赏美;深入自然,在美术表现中创造美的活动。通过观察、解读、表现和制作,让孩子们在无忧无虑的活动中享受着美的快乐。校外美术活动已成为余杭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方面。

一、面向传统,享受民族文化的润泽

美术是视觉艺术,造型表现是美术最基本的特征和任务,而文化有赖于形象可以取得普及和最为生动的效果,因此,以美术的方式传播文化是一种理想的途径。艺术教育强调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和内容底蕴,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发挥美术的视觉品质,汲取优秀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美学意义。

杭州市余杭区青少年宫坐落于杭州西子湖畔、京杭古运河旁。融汇着江南文化显著特点的西湖文化和古运河文化,是青少年宫校外美术活动的永恒主题和取之不尽的审美教学资源。

发源于商周的江南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天下闻名的越王勾践的青铜宝剑和王羲之的豪放笔墨所呈现的是最典型具象的江南文化形态之一。江南人的聪颖秀丽、灵动细腻还转化为清秀俊逸的文学作品和清新婉丽的吴声歌曲。江南文化“崇尚文教,开放包容”的特征更是源自中原文化、楚文化长期交融形成的生动体现。

杭州是国家级风景旅游胜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闻名中外。古代庭、园、楼、阁、塔、寺、泉、壑、石窟、摩崖、碑刻遍布杭州。其中,西湖山水和人文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秀丽的西湖景观和古运河塑造了杭州人灵秀、柔美的性格。余杭青少年宫的美术教师以江南文化中的西湖与古运河作为美术教育的主题,以具有鲜明江南审美特色的清丽山水、庭院建筑、精美的手工艺品和意境深远的传统书画艺术品作为校外美术教学活动资源,选择资源中具有审美特征的造型艺术元素,吸收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创作技艺与材料,让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升华情感,在艺术表现中抒发个性,在艺术美的陶醉中获得快乐。

余杭青少年宫的美术教师们承担着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当代城市儿童美术教育与本土文化的传承》中的《西湖上的美丽传说》主题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杭州西湖的雷峰塔、苏堤、白堤、杨公堤等西湖十景的故事传说为教学话题,开启西湖传说与寻美创作的系列活动。如以“雷峰夕照”景观背后的许仙与白娘子的爱情传说为线索,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故事新编和故事展演活动。在激发和调动学生艺术想象力的基础上,进行《夕阳映照下的雷峰塔》故事水墨绘画活动。然后围绕雷峰景区千年古塔的倒塌与重建作为背景场面,进行视觉艺术的再创作。丰富有趣的画面,表现出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家乡的眷恋。

文化包括人类活动的方式和产品的全部丰富性。一定类型的文化是一个由诸多文化特质构成的多层次的复合整体结构,同时又建立在文化心理的深厚基础之上。文化艺术的形成,如美术文化的创作活动及由此精神活动所产生的产品(美术作品)都无法离开文化意识而存在。杭州余杭区身处江浙中心,青少年宫的学生与他们的祖辈一样,世代生活在江南文化的氛围之中,耳濡目染着遍布余杭城镇、乡村的民间美术。传统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审美形态、形式品类乃至创造技艺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视觉享受。少年宫教师以当地民间传统美术为基本教材内容,以“寻、思、绘、乐”为基本教学思路,安排学习时间,开展少儿民间美术专题学习创作活动。寻,即教师带领学生以崇敬的心情和审美渴望,寻觅老杭州、老余杭的视觉艺术“古董”。大家身背画夹、走街串巷,在小弄堂里观察墙画、砖雕;在老房子天井里观察石凳、石桌;在运河古桥上听老爷爷讲造石桥的故事;在作坊里尝试雕版印刷;篾匠店里学习竹编小竹篮。有的传统技艺制作已远离现代,教师们就从家里搬出长期整理收集的图片、画册,运用多媒体让小学生观摩。此外,还带学生去参观杭州博物馆和余杭新建的江南水乡博物馆。思,即当学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民间美术视觉饱餐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民间艺术中美的元素、美的感觉,让小朋友请来他们能剪善画的爷爷奶奶或熟悉的民间艺人,听他们畅谈儿时制作的美好记忆,聆听他们长年开展民间美术创造的体会。在美术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尝试着分析民间美术样式及其形式美法则,体悟“人类从客观世界繁杂多样的表象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抽象审美形态,它们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而形成美感”①的道理。绘,即通过课堂的绘画练习、作品制作活动,要求学生将所见的民间美术样式以审美的方式和自己独特的感悟表现出来,传承民间美术那种纯真朴拙,富于自由想象的造型、色彩美感。在课堂作画、制作的教学基础上,少年宫还在广场上组织了一场名为“张扬色彩,情系民间”的余杭儿童民间艺术户外绘画活动,300多名儿童运用画笔、颜料、彩纸和实物材料在露天当场创作了数百幅多种形式的绘画、剪纸、民间工艺品,受到好评。乐,即在民间美术专题教学中,采用学生与教师、家长、民间艺人合作互动的方法,学生经历了寻觅、反思、绘制的教学过程,在实践中享受着美的愉悦,在制作过程中收获着无限的快乐。这使每个孩子对家乡的民间艺术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也使学生对美的认知和民族文化的感悟变得更为宽泛与实在。

第5篇:青铜艺术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中等师范学校;美术课;趣味性;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2-0046-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增强美术课堂的趣味性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灵活设计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最终达到美育目标。

一、采取有趣的导入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丰富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的方式进行导入,多媒体具有图片、文本、动画、视频等多种功能,教师应用多媒体能够为学生创设出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艺术。例如,在讲解“古希腊美术”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中模仿古希腊雕塑造型的一些演出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一些引导式的问题,引起学生探究古希腊艺术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内容时,由于这部分内容学生接触较少,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易理解。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曾侯乙编钟奏乐曲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与课题相关的文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来进行导入,通过扣人心弦的故事能够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逐渐融入到美术学习中。如在讲解古代宗教壁画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鹿王本生的故事,学生被故事情节吸引,并能用心体会其中所表现的意境。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与新课相关的实物来进行导入。学生通过观察实物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并且快速地集中注意力。实物展示比较生动形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解古代中国山水画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或者收集到的一些山水画作品。学生通过观看作品,能够更好地领会山水画的意境美和韵律美,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产生学习动力。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绘画氛围。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应注意环境的布置,如在美术教室中挂一些学生较易理解的静物画、山水画等,在橱柜里摆放一些学生可以观察的写生艺术品,如几何形体、石膏雕像等,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促进学生创作灵感的产生。同时还需要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捕捉审美对象的能力。教师需要通过合理的设计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思维的先导,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学会从外到内,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的艺术分析方法,让学生能够通过直观的感受去领会其中的艺术美感。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学会充分应用自己的想象进行绘画。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训练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作业,让学生通过绘画来描述自己的假期生活,通过长期的坚持,学生的绘画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经过不断的练习积累,有的学生甚至可以通过绘画来描述比较复杂的场景,如麦收场面,画面中将道路、远山、麦田、机器、人群等都充分表现了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也能够学会观察生活,增强学生的艺术感知力。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的艺术资源。尤其是艺术欣赏课,教师应充分补充教学资源,如可以通过找一些画册、挂图、光碟、视频等让学生观看欣赏,让学生能够应用多感官去体会美学艺术,通过欣赏大量的艺术作品,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学习其中的绘画技能。

三、合理地开展美术活动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美术活动,增长学生的见识,并且通过参加一些学校社会等开展的美术活动,为学生提供磨练自己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节日或者家人生日的时候,画一幅画作为礼物。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画廊或者手抄报设计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投稿,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内外的各种绘画竞赛活动。通过比赛,磨练学生的意志,积累宝贵的经验,在相互学习中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一些材料来丰富学生的创造形式,如可以利用乡土材料,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平时生活中常见的黏土、竹子、毛线、碎布、陶瓷等,通过发挥想象力制作成有趣的工艺品,丰富美术教学。

四、结束语

总之,教师应重视美术课堂趣味性的提高,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通过合理的方法精心设计美术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创作能力。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最终达到美育目标。

参考文献:

第6篇:青铜艺术教学反思范文

因为书法不是高考的必考科目,因此,书法被挤到“边缘地带”。大部分省市的学科目录中,书法仍然未能获得足够的地位。尽管2011年8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教基二【2011】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对中小学的书法教育在政策上加大了重视程度,但书法仍然只是美术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未能与美术学、音乐学等艺术门类“并驾齐驱”,这成为书法教育的桎梏。长期以来,各级教育部门对高中书法的漠不关心,理论研究的长期“缺席”,没有专业的师资和专门的教材,许多书法教育界的有识之士看到多媒体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而功能更加强大,他们积极尝试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高中书法课堂教学

1.运用多媒体技术,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教师用言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书法书为本,引导学生想象出与此相关的音乐美、画面美、意境美……最后必将滋生出美的情感。

比如,在欣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时,可以插播多媒体图片,可以播放古曲《十面埋伏》,可以变幻出符合意境的动画意境。这样的课堂厚重大气,效果是多层次的、立体的,也是以往传统教学方式所不能企及的。

2.运用多媒体视频技术,发挥可视效果,优化书法教学

(1)因为对比,临摹更加逼真

对于一些相近的字,通过两张幻灯片的反复切换,让学生观察、比较、反思两个字中有什么区别,如此,学生在临摹时更有把握,更加细致,更加逼真。比如“大”和“丈”、“往”和“住”、“办”和“为”等。这样的对比快捷有效,这样的对比清晰逼真,这样的对比容易激活记忆、经验和兴趣。

(2)因为变化,影响更加深刻

通过多媒体制作一些动画方案,变化字体、颜色、结构,可以让学生长久地“滞留”在兴奋点上或兴奋地带,创设一个开阔眼界、开阔心胸、活泼有趣的演练场。说到底,学生在字体的变化中体会到了力量感和立体感,学生学得轻松自然,学得兴致盎然,学得扎实有效。

(3)因为动态,要点的掌握更加快速

学生在学习“及”字时,撇和捺的起始位置,不是偏长,就是偏短,怎么办?教学时,利用绘图工具,利用上下左右的竖虚线,表明这个字的高度和宽带,即可解决这个问题。还如,毛笔字线条的粗细、方圆、向背、润燥等变化,也可以一一还原到运笔时的每一个细节。书写姿势的要领只要借助计算机视频技术里的慢镜头再加特写就“一目了然”了,因而更能给学生以深刻持久的印象,当然,也会自然而然地影响到他以后的临摹和创作。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慢放、暂停、缩小、多次播放、事先录制等多种功能,就能极大地方便教师的讲解,促进学生的理解。

3.利用多媒体技术,可更方便地控制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

(1)把握知识容量,合理控制时间

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每一个知识点在网上多搜索一些相关资料,在教学时估计时间有多余时,就选择适当的时候,在电脑中调出这些材料,为学生“补充营养”。

比如,在《砚边漫步》的教学时,关于“金文”这一知识点,我在网络上搜索、准备了丰富的资料,储存在电脑中。学生对哪一件青铜器有兴趣,我就马上把这件青铜器的资料调出来,其中既有文字介绍,又有配套的图片说明,还有相关的传奇故事。这样,就能一下子把学生的知识横向拓展,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容量。

而在某一个知识点花费了超出预设的时间时,在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时,就可以适当提高浏览速度或只讲要点、只列提纲;也可以把相关资料发送到学生的QQ群中进行共享学习。

(2)多媒体技术能突破课型限制,丰富教学手段

高中书法教材中,前面几课主要是知识介绍,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后面几课为实践课,以学生的技能训练为主。这么鲜明的课型极易导致教法的单一、教学节奏的平缓,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

比如,在《平凡者的创造*隶书》第三课时的教学中,由于前面已练习了一节课,很多学生在没有深刻理解隶书特征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出现审美疲劳,认为隶书就是“蚕头雁尾”这么回事。这时我播放一些当代书法家变体隶书创作时的录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再追溯到帛书、汉简。在《高山流水》的乐曲中,寻找隶书演变的历史痕迹。然后让学生练习,体会隶书的变化多端之美。理解“隶变”是古今文字分水岭这个重要知识点。

三、创设多媒体书法课堂,促进学生多媒体技术与相关学科知识的提高

当我们在整合多媒体技术与书法教学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可以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多媒体书法课堂。比如,让学生应用抠图软件,把颜体与柳体相同的字抠出来,放在一起,比较“颜筋柳骨”的风采,体会不同的运笔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仅多媒体技术得到锻炼,书法水平得到提升,更能培养他们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当触屏技术或红外投影技术再发展,使毛笔蘸清水就能在类似iPad的屏上使用,并能体现出宣纸的效果、笔锋运动的轨迹。那时,描红、临摹等对比练习将是多么的方便和高效啊。

教师要与时俱进,善于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促使书法课“有声有色”高效率。随着数字化大容量存储技术的推广应用,交互技术的进一步智能化,这些高新科技将为书法课堂教学提供更强大的平台。探索多媒体技术与高中书法融合的研究方兴未艾,更深层次的探究还在等待着我们去实践。

第7篇:青铜艺术教学反思范文

一、向“美”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最显现且最可感的,也是文化建设中最基本的层面。本世纪以来,我们充分利用新校区建设的契机,注重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向“美”是核心的价值追求,尽最大可能地让师生在“美”的环境熏陶中生活、成长,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塑造美好心灵。

1.美化校园环境。寓教于境,寓情于景,创造一个优美而和谐的校园环境,可以激励和教育师生积极审美,努力向上。学校新校区整体布局,没有过分追求单幢建筑的新奇与个性,而是采用统一和谐的造型元素与主题,表现了建筑的造型美与环境的和谐美。具体呈现为“四个结合”,即悠久的办学历史与现代化建筑的结合,运动形态与静止状态的结合,整齐划一与错综布置的结合,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的结合。校园色彩以“九华红”为主色调,间以乳白色和墨绿色,表达的是热情、明快、活泼的情感。校园景观,则有山水,有亭阁,有树木,有花草,处处体现文化品味,块块体现美的追求。仅就绿化而言,讲究了“点”的凸现、“线”的排列和“面”的普及,兼顾品种、颜色、空间层次和四季花开花落、叶绿枝黄的搭配。现在可谓是十年树木,渐次显现出其调色板的精彩。

2.再现历史文化。我们学校有着107年的历史,近些年来,强调的是百年历史文化在新校区的传承与创新,让师生们在历史氛围中享受美的文化传统。一块长14.8米、高2.2米的石贴屏风,正面刻着“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的办学理念,背面则镌刻着扬州大学李坦先生用文言文撰写的《江苏省东台中学碑记》。碑记开篇记述了北宋时期晏殊、范仲淹两任丞相在东台西溪莅职盐官时兴办书院、讲学杏坛的佳话,其后分为发轫之期、承续之期、救亡之期、发展之期和腾飞初期五个部分,叙写学校百年来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绩效。学校校史陈列室则图文并茂,再现了学校经历的晚清、民国、共和国三个时代和走过的新、风雨历程,突出了虽然校名数经更迭,校址几度迁徙,但学校独有的清晰历史脉络:开校于1905年11月8日,始终保持公办性质,“东台中学”四个字一直见诸校牌,36任校长前后传承,弦歌不辍。

3.创造雕塑艺术。校园雕塑是学校物质文化的一种表达。基于此,我们特别聘请了中国雕塑馆馆长吴为山教授设计了系列雕塑。最主要的是学校前庭广场上,一纵一横、一西一东两组雕塑。其一,《天道酬勤》以“百年树人,世纪东中”为主题,以沧桑巨变的历史为素材,以新时期校训“勤”为重要表现对象,建成16.8米高的碑柱。基座是九级石阶,并有三幅校舍变迁的青铜浮雕图案,柱身四周用青铜铸刻着著名书法家言恭达作篆的“百年树人,世纪东中,学海无涯,天道酬勤”标语,柱顶盛开着一朵硕大的锻铜鲜花,8个花瓣上镂空刻着“勤”字。其二,《夸父逐日》堪称中国壁画史上独一无二的青铜浮雕。她以四个变形篆体形象地表述“夸父逐日”的故事,诠释“永不言弃,永无止境”的学校精神。这些雕塑无疑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其中丰富的艺术内容和文化价值需要我们身处校园里的每一个人认真去欣赏,用心去审视,从而获得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二、向“善”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作为文化的集中体现,反映和维系文化多层面所构成的整体。而文化整体的协调互动又必须通过制度文化才能达到。于此,我们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努力向“善”,继承、改革已有制度,又与时俱进努力健全、创新,以期制度的完善生成和制度的妥善执行。

1.坚守传统规范。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我们学校拥有着优良的传统,也有着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依据“规范”说话,按照“制度”办事,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思想原则,已成为我们工作的信条。平时大多根据相关制度,在“质化”比较的同时,最终让“量化”决定。每学年都要“量化”出各级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在强调有好的思想素质和学习成绩等前提下,比较谁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或三好学生次数多,同等情况下再看谁的进步大。坚持“量化”提拔的干部,常常是大家意想得到又意想不到的人选。说“意想得到”,是因为某某所带班级先进,教学和教研水平领先,甚至聚焦到获得表扬的次数、的篇数等。说“意想不到”,是指被提拔的对象,也许是默默无闻的,不存在任何特殊的背景和社会关系。这样的评优提干,有利于积极引导师生们注重平时的思想行为,用功于长期的工作和学习。

2.改善相关做法。新时期,我们与时俱进改善相关做法,突出体现理解人、尊重人和激励人的思想,既有刚性的约束,又有柔性的关怀。如,我们健全了学生奖学金考试制度———扩大了参考的人数。由过去“年级前200名”,修改为“年级前500名”可以参考,同时提倡自主报名和班主任、科任老师特别推荐;扩大了奖学金的发放面,由过去的“占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修改为“占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每个年级总有三四百人能获得奖学金;适当降低了奖励标准,缩小了等级差距,其中三等奖只发放了100元。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拥有成功感,得到无法估价的激励。再如,过去学校田径运动会入场式的班级方阵,为了“六六”成整,往往有一些“特殊”的学生不能参加。现在我们要求全班全员参加方阵,对照班级花名册检核,不允许落下一个,意图是尊重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个体幸福感。

3.创新评价制度。我们与新课程同行,生成并形成了一系列评价制度。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不再是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尺,而是把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作为评价的重点,从学生是否发展的角度来审视一堂课的优劣,设计和使用了《课堂教学评价表》和《课堂教学观察检核表》。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多少为标准,而是重在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包括了日常学习评价、考试评价、成长档案袋评价和月度、学期综合性评价等。对教师的评价,评价方式由过去静止的鉴定式评价向动态发展的“增值”式评价转变,评价方法由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转变,评价主体由少数领导评价向多数师生、家长乃至全员评价转变。每学期结束时,都形成客观性评价一览表和主观性意见,以信件方式反馈给每一位教师。

三、向“好”的课程文化

劳顿曾说过,课程就是学校选择文化的过程。显然课程文化是学校教育所特有的文化,也是学校文化的主体和载体。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十年,我们坚持向“好”地建设课程文化,在创新和探索中不断丰富和提升其内涵,进而为课程改革提供更多的活力和动力。

1.实施必修课程。开全、开足和开齐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起码的要求,重要的是要实施好。在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指引下,我们注重实施有效教学,努力上好必修课程。一是教学内容在“取”与“舍”上花力气,突出依据文本价值、教学目标、学生需求等去“舍”。因为有“舍”,才有“取”;会“舍”,才会“得”。二是教学方法在“出”与“入”上做文章。既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都是理想的境界,而“出”则是基于“入”更高层次上的追求。其“出”路在于教学的延伸探究、对读比较、多元解构等诸多方面。三是教学节奏在“张”与“弛”上下工夫。相比较而言,教学中更要思量、更要讲究“弛”之有度,做到紧张中见宽松,激越中见舒缓,或在学习期待之时,或在方式转换之间,或在动态生成之中等多个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2.开发选修课程。新课程特点是多样性和选择性。这些年,我们充分尊重和满足广大师生以及学校教育人文、自然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融入学校自己的教学哲学与教学思想,指导教师既能认真实施课程和研究教育教学,又能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学会选择,主动发展。多年来,我们依据必修课程,或点击,或链接,或刷新校本选修课程。现在每门学科都有三至五门,分为学科课程拓展和兴趣爱好两个大类。学科拓展又有基础训练、专题强化和学科竞赛辅导等三个不同层次的类型,以给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修机会;兴趣爱好则体现为多角度促进全体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多维度促使不同潜质的学生获得成功感,赢得自信心,有个性地发展。2011年我们又加入到江苏省仅有三十一家的课程基地建设中,正在聚集和优化各种课程资源配置,以选修课程为重点,建构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课程体系。

3.重视活动课程。相对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要求做好的。它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如,作为综合实践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注重引导学生经历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确定需研究的主题、选聘指导教师、落实研究步骤和进行课题总结、评价等过程。这些年我们的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目的,运用调查、实验和文献研究等方式开展活动。其课题涉及广泛,有从学校到社会的,有从农村到城镇的,有从微观到宏观的,有从现实到未来的,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促进了他们以多维的视野、多向的思考获得认知上的洞见和实践中的创见。

四、向“上”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文化层次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我们基于百年校史的积淀和选择,以及师生们长期形成的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以向“上”为主旋律,用心建设学校的精神文化,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

1.建设学校特色。当今学校优质特色发展,势在必行。拥有百年历史的我校,“求实、奋进”的优良校风生生不息,“永不言弃,永无止境”的学校精神代代相传。本世纪开始,我们把握住学校第五次搬迁新校区的契机,努力在做大中做强,继承中创新,生存中发展。全体师生和学校所有教育活动的精神融通,更是指向于学校的特色发展。我们坚持全面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和内在性原则,基于规范管理的办学水平,依托丰富多彩的课程载体,最大限度地释放学校教育改革的活力,最大可能地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实力,以赢得有质量的数量和有数量的质量。努力从规范化、现代化做起,走向国际化、特色化,维护和促进学校整体利益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形成有追求的办学理念、有水平的教育管理、有质量的教研成果和有品位的学校文化等四个特色。

2.打造教师专业。我们理解的教师专业发展,应包括理论素养、学科知识和教学实践等在内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树立现代教师专业发展观,营造教师“想专业发展,能专业发展,会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构建“学习、实践、反思”的校本培训机制,通过实践中自我认识和反思、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理论学习和准备、实践和行动研究、自我评价和提升等五个阶段,促进教师教有思想,教有所长,并且业有收获,业有提升。在长期形成的“严谨、创新”教风中,加强教与教、教与学、教与研、教与管等多方面的合作,引导教师能够将想出来的做出来,做出来的写出来,写出来的展示出来,进而领悟教育的真谛,拓宽教学的视野,努力成为教育理念新、教育教学水平高和教育科研能力强的骨干教师,以教师自己的专业发展和专业水准,促进学校、学生和课程的共同发展。

3.促进学生自主。新课程倡导的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活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我们应当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全面,面向学生全程,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多年来,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因材施教,分层次推进,分等级教学,高一年级着眼“勤奋、求实”,高二年级着力“勤恳、求真”,高三年级着重“勤勉、求是”,以突出教育的全面性、主体性和差异性,体现教学的有序性、科研性和独特性。落实新课程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有选择学,重合作学,能自主学,会应用学,逐步形成“勤奋、活泼”的学风,做到不同潜质的学生能够量力而行,努力而为,优秀生学有所长,普通生学有所能,学困生学有所得,培养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最终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第8篇:青铜艺术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图表利用;低效解析;资源开发;运用方法

图表是新教材一道靓丽的风景,在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中就配置了大量的图片,表现形式生动、有趣,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可读性;事实上,插图处理也成为教师教学思想、理念的一块重要的试金石。

但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并没有养成积极使用图表的好习惯,导致图表资源的浪费,使用效度低下等问题。如何有效利用教材图表资源,深度挖掘其内在价值,实现课堂教学更有效、更有活力,这是历史教师值得思考的话题。

一、历史与社会“图表”使用低效现象的解析

1.不加分析,缺失内涵的挖掘

一些教师简单地利用教材图表,或简单地提示学生阅读了解,或简单地辅助说明,忽略了图表的配置意图,也导致图表内涵挖掘浅显化,很多老师亮出图表以后,不分析、不比较、不解剖、不联系、不找规律、不讲特征。因此,教师必须借助各种资源,不断补充历史容量,使图片资源紧紧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只有这样,教材资源才能得到有效地挖掘。

2.不加整合,缺失统领的意识

一些教师在利用图表教学时,随意性、偶发性现象比较多,教师讲图不规范,随意指点,无序漫游,片面切取孤立的数字或文字,导致图片教学与主题互相脱离;教师缺乏整合意识,导致图片资源孤立存在。

3.导向不明,缺失目标的对接

图片的运用,也是一个遵循教学目标、服务三维目标的教学过程。教师应该灵活利用教学资源,做到导向明确,或凸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或呈现知识与技能、或彰显过程与方法。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图片运用的切入点、兴奋点、思维点等方面,使学生真正投入图片阅读中,使课堂教学紧密衔接目标导向。

总之,目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存在图片利用不够合理,欠科学;图片教学不规范,欠力度;图片运用不充分,欠深度等等问题,制约了图片效益的发挥。如何有效开展教材图片,让图片教学闪亮历史与社会课堂的精彩,这是我们历史教师努力的方向。

二、初中历史与社会“图表”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策略

1.组合图表,积极创设历史情境

“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图表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具有图文并茂、意境深远的特点,或前缀教学主题,或催生学生思维,或补充历史知识。

案例:原八年级(下)教材第五单元“工业文明的来临”教学。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看三幅主题图(分别是开辟新航路的航船、拿破仑骑在战马上、中国清代的皇帝),让学生猜一猜主题图中的两个人姓名和历史上的地位作用、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作用,讨论这三幅主题图与本单元的关系。通过对三幅图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海外殖民扩张开始,拥有辉煌的农耕文明的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这样不但使学生通过读图了解了本单元主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可以走近历史、感受历史。

这些图有力地提示了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新课前,我们可以先指导学生学习主题图,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所了解,有效地把握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每章开头的主题图创设教学的最佳情境,在一个和谐乐学的氛围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图表,有效勾勒教学主线

“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结构,其运行的轨迹应是始于目标而又归于目标,综合推进,整体滚动,将学科素养培育串联融合成整体。

案例:以八年级新教材第三单元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张骞出使西域为例。

环节(一):自主体验,让学生“实”学

(1)课前自主学习。收集与张骞出使西域有关的资料,提前进行自主学习。

(2)课堂合作探究。呈现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①明确地图中的地理事物。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②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经过。(提示:出师不利,成阶下囚。不失汉节,逃出匈奴。不辱使命,到大月氏。回国途中,又遭俘虏。)

(3)了解西汉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提示:西域:良种马、石榴、核桃等植物,乐器、歌舞。西汉: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

(4)讨论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提示:加强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5)评价张骞。张骞没有搬来大月氏的救兵,没有完成历史任务;张骞虽然没有搬来救兵,但是,也促进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

环节(二) 多元课堂,让学生“活”学

制作张骞出使西域手抄报,绘制张骞出使西域简图等。

环节(三) 简化练习,让学生“易”学

A.西域是指现在的哪些区域?B.“春风不度玉门关”是指玉门关以西区域不受影响?C.司马迁在《史记》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请你说明理由。D.张骞成功出使西域给我们的启示?E.结合材料一,简要评价张骞。

3.利用图表,有效解决重点难点

合理运用教材内容,深入解读文本资源,是提高课堂实效之本。教材中所配置的图片,都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需要教师不断予以整合利用。

案例: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师出示右图。设计以下问题:

(1)用简洁的词语描述右图地表形态。(千沟万壑、植被稀少)

(2)这样的地貌土质有什么特点?(土质疏松)

(3)这样的地貌一旦遇到大雨会产生怎样的后果?(造成水土流失)

利用图片独特的视觉效应,可以凸显教学主题:或运用图片强化主题的理解和认知,或利用解读图片提取教学主题。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这样既有利于重点问题的化解,又有利于难点问题的突破。

4.切入图表,深度挖掘历史内涵

中学历史课程的学科属性及其教育功能,决定着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追求。巧用、活用地图,用直观形象历史图片,在对历史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促进理性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地图、图片蕴涵的各种信息,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分析现象,归纳结论。

案例:原八年级教材上册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教师有效地利用了课本中的图片合理地组合到教学中。

活动一:教师组合了一组“青铜文化图片”,如图4-1青铜器、图4-3战国编钟、图4-7、4-8、4-9兵器装备(其中含有很多的历史信息:材质、原理、规格、制作和使用方法、什么场合谁来使用,文物发掘等等。)

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透过历史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分析影响事物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揭示和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趋向性,从中获取经验,为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提供参照和借鉴。

5.利用图表,积极捕获历史细节

历史是由无数个精彩或繁复的细节构成的,抽去这些细节,就只剩一个苍白的框架和无数乏味的概念、生硬的说教,失去了它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魅力。而教材图片隐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细节,透射出历史进程中的各种重要信息。如果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细节,微观地切入和描述,小中有大、以小见大,使学习过程成为欣赏、感悟和提升的过程,也许更能体现历史教学的终极意义。

案例: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我们让学生对比《春秋列国形势图》《战国形势图》,以及观察《齐桓公与管仲》图,布置任务:(1)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两幅图的不同之处;(2)通过诸侯国数目的变化,让学生认识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3)分析为什么这一时期会出现求贤若渴的社会风气?④齐桓公为什么能够得以称霸?

■ ■

春秋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学生通过地图细节与材料细节的比较、探究得出结论,这比我们单纯的文字说明更有趣味也更有说服力。郑樵曾说过“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时,要注意运用插图。

6.利用图表,积极开展探究活动

历史插图中包含着许多信息,在图表教学的过程中,即便是课本上已经有了现成的结论,我们也可以把精选的插图作为学生获取正确知识的原始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类似考古工作者、史学家那样的研究。

如我们利用半坡人的人面鱼纹盆和半坡尖底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通过观察人面鱼纹盆和半坡尖底瓶,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想一想这只汲水的瓶子为什么被做成这样?

(3)它放入水中汲水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

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对文物的观察要注意:一是文物所处的时代;二是它的功能和历史的作用(生活生产、艺术价值);三是它的艺术造型与外部特征;四是它的产生发明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仔细观察,进行发现、探究,最后达成共识。

7.利用图表,二度创设情趣作业

“二度设计”是在经过教师课后反思之后进行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具有弥补和改进等功能。而利用图表再度设计作业,既可以让学生回顾、复习、巩固课本知识,又能在“源于课堂、高于课堂”的作业中强化知识、提升技能。

类型一:人物类。秦国疆域辽阔,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汉、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强盛的两个朝代。

如:下列帝王图像前的执政思想,属于他本人提出来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类型二:地图类

右图中,位于北方的政权是

A.洛阳 B.蜀

C.吴 D.魏

类型三:示意图

1.右图反映出的信息有:①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②沿用了三省六部制;③废除了地方分封制;④封建国家进入盛世时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下图传递的信息与下列哪位皇帝有关。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图表的“二度设计”,是教师充分运用现有资源开展有效教学的一种拓展和延续,是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作业。

三、思考与体会

历史与社会学科拥有极为丰富的图表资源,这是有效激活课堂教学、拓展教学时空、开展文本深度解读的重要基础。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现场资源,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当然,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图片的运用应该根据学生的状况和教学需要作适度筛选,应该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的要求,合理开发图片资源,有效穿插各种教学手段,深度挖掘其潜在的教学价值,实现图片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效益最大化。

总之,运用插图开展教学,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渗透情感教育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如果我们能改变当前历史教学中“重文轻图”的思想观念,深入探讨利用插图培养学科能力的实现形式,无疑将会为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学水平开辟一方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秦立富.对“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M].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9).

第9篇:青铜艺术教学反思范文

关健词: 中国工艺美术史 课程体验设计 现状

史论课教学模式单一、效率低下是设计类院校的一个普遍现象。问题来自史论课自身特点、学生自身状况、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师教学水平等多个方面。老师讲述式的教学模式单一是其主要方面。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作为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同样存在课率低、学习氛围差、学生成绩差等问题。这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如何针对客观的教学条件,合理利用有利的因素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当今已进入体验经济时代,在体验经济中,强调的是通过客户参与、客户互动、客户创造等方式实现客户的自我价值实现和全新体验,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如果我们把教学当成一种产品,把学生当成客户,把课堂学习当成是一种消费过程,那么,如何吸引学生参与消费并给学生带来美好的消费体验是课程设计的关健。

一、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现状

(一)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性质的要求和教学目的。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是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核心基础理论课程。它是以工艺美术为研究对象,科学地、系统地阐明工艺美术的基本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教学目的首先是通过学习工艺美术史,使学生了解古代人们生活用品的审美演变和技术提高、生产发展的历史;其次是通过理论课的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习惯与理论思维能力;再次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们的爱国情操和提高学习者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最后是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特点,从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新的工艺美术。

(二)中国工艺美术史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通常是以老师为主体讲授,完成固定的教学大纲任务的教学模式;美术史论课练习作业一般文字理论阐述和根据某一时期中国工艺美术的特点进行创新设计两种形式;中国工艺美术史考试内容一般和平时作业一样分为两个部分,都是一个被动的参与过程,无论试题的科学性如何,学生更多只是为了考试而准备,其结果只是对分数关心而不是对自己理论应用能力作反思;另外,对作业和试卷的评价缺少直接、有效的沟通,从而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且单一的作业和考试形式不能正确反映学生对理论的真实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三)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环境分析。

在信息环境方面,网络时代信息获取的便利使老师不再是学生知识来源的主体,学生发现老师所讲内容可以轻易获取,也因此对史论课老师作出了更高的期望。而由于史论课老师一般讲授纯史论性的内容,从而散失了吸引力。组织环境方面,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一般每周上两节课,时间相对较少,而设计类的课程如技术类、软件类课程作业较多,导致学生没有太多时间去关注和学习理论;实践教学方面,工艺美术史的内容量很大,一般课堂上不会有时间进行实践性的练习,这样理论只停留在欣赏方面。

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起指导实践的作用,工艺美术史论的学习也是如此。工艺美术课程的教学性质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表明,应把学生作为主体,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验设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课程体验设计的概念

体验设计是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而相应发展起来的,谢佐夫(Nathan Shedroff)在《体验设计》(Experience Design)中将其定义为:它是将消费者的参与融入设计中,是企业把服务作为“舞台”,产品作为“道具”,环境作为“布景”,使消费者在商业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美好的体验过程。

课程体验设计是结合体验设计和课程教学的特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内容为依托,使学生在课程当中产生美好体验的设计。把课程当成是一件产品来进行体验设计,老师是产品的设计者,学生是产品的消费者,最后学生参与体验的整体过程和感受成为体验设计的最终产品。结合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的特点,要求在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体验设计时强调以下几点:

(一)人性化、愉悦性。

以往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更关注大纲的要求,采用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的方法,在传播方式上也主要是结合图片讲授,因此课堂往往过于沉闷,效率低下。而体验设计更注重学生的感受,注重内容的选择和传播方式的科学性,以设计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为目的。

(二)参与性、互动性。

改变以往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知识传达、作业展示、等方面进行设计,提供学生参与的可能性。突出学生参与体验的全面性和主体表现性,强调交流方式的有效性。同时,以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互动的主体性表现将加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丰富性。

课堂教学不同于产品销售,它是长时间针对同一体验受众,这要求方式方法要多样性;由于课程内容本身的广泛性和丰富性,因此也要求体验的方式要多样化。

(四)时效性。

课程教学有一定的时间阶段和时间长度限制,合理设计体验的时间,即时的作出评价,强调体验的效果。

三、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体验设计

(一)教学方法的体验设计。

1.综合教学法

综合法是从内容的多维度加强学生的体验感受。中国工艺美术是人类生活文化的一部分,与其它文化同在一个时空中存在并相互影响。中国工艺美术史课应该展示的是一个全面生活的场景,教学内容可以包括相关的地理、政治、哲学等人类生活的其它方面,以能够建立一个全方位体验,如同一部历史剧电影里所展示的那样。这里可以通过图片或视听材料加强体验效果。如讲到周代工艺美术史时,可让学生欣赏电影《孔子》。通过讲解,学生一方面可以大致了解那一时期的人民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电影里的艺术设计相关内容与书本内知识的对比,了解现代设计对传统艺术的利用和表现方法,这样既加强了理解,又提升了学习工艺美术史的动力。

2.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法除了对同一地域不同时期的中国工艺美术进行对比外,还可将同一时期不同地域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作对比。通过横向的对比和纵向的对比,把点的体验变成面的体验,把断续的体验变成连贯的体验。因为对比需要确定相应的主题,所以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强调能加强体验的可能性。如将春秋战国时代的装饰与希腊同一时期的装饰风格进行比较。在纹饰的题材、纹饰的风格方面有相似的地方和相异的地方。中西方这一时期都出了长有展翅的神兽形象,希腊在东方样式这一时期的陶器纹饰频频出现这种翼兽,在中国的战国时代的装饰中也发现有这类题材,此种现象耐人寻味。那么,为什么不同地域的人们都会有如此浪漫的想法,它们在造型和装饰上又是如何凸显各自的美感形式的?它们对后世的艺术发展又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等等。通过对比讲解欣赏,学生会加深时空体验,从而形成更深的记忆,明确工艺美术发展的规律及各自的特点气质,为以后设计形式和内涵的吸收利用做好准备。

3.专题教学法

工艺美术内容非常广泛,每一种类在不同时期又有相应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把工艺美术分类进行专题讲解,一方面可使点成线,进行前后对比,加强记忆和理解。如在把陶瓷工艺美术分出来专门讲解,对陶瓷不同时期的工艺特点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专题讲解要求对某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如造型与空间的设计、装饰的线条运用等,这种严谨的分析和学习可与其它专业课相结合、相联通,对将来的设计运用产生直接的影响。

4.实践教学法

中国工艺美术使用的广泛性、中国工艺美术材料的准备为现代网络多媒体提供了各项体验的可能。加之设计类院校一般有相应的实训基地,如服装染织、服装材料、陶艺、铁艺等实训工作室。比如,在讲到青铜及陶器造型时可安排陶艺实践课教学,以加深学生对传统造型艺术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空间环境不一定总是教室,可以是展示厅、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市场等,场地选择以突出课程内容的体验效果为目的。综合地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根据具体需要,对环境和材料进行选择和安排,使其成为教学的有利因素。

(二)作业与考试的体验设计。

中国工艺美术史练习常用的方法是结合某一历史时期的中国工艺美术风格进行中国工艺美术设计。这种纸面的练习由于评价的单一性和滞后性,几次过后便失去了吸引力。由于教学方式的设计带来课程形式多样化,学生作业可以有多种形式,如主题性的辩论、造型装饰的临摹和创作、作品解说等。学生作为表现的主体,能够参与和互动,可以清晰地展现自己的理论修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很好地培养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考试的形式、时间、评价方式都可以进行设计。理论测试与学生的作品展、学校演讲活动等都可成为平时成绩或试题的组成部分。作业和考试作业的评价要讲时效性,最好是当场对学生的作业作出评价。

四、结语

体验设计的概念已在产品设计领域广为使用,很多企业已把消费者的体验作为企业开发项目的依据。这与学校以生为本、突出学生体验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突出受众的体验是这个时展的需要。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体验设计,无论是从理论教学的目的还是理论教学的效果来讲,把学生推到前台,让他成为事件真正主体都将使其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学习变得更为主动、更为有效。当学生将来参与到实际的案例当中时,表达的能力和求知的方法将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1983.1.

[2]B.H.施密特等著.周兆晴编译.体验营销,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