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产品质量检验范文

农产品质量检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产品质量检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产品质量检验

第1篇:农产品质量检验范文

关键词:卓越人才 农产品质量检测 专业标准

课 题: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高职院校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JC1214034)研究成果。

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卓越人才主要从事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的一线检测工作,包括农产品质量检测与质量监控、农产品营销、新产品开发等。本文介绍了人才培养专业标准,按照本标准培养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达到中级农产品质量检测员的技术能力要求。

一、掌握农产品安全生产与质量检测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了解新兴技术

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具有从事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所需的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掌握基础化学、食品生物化学、农产品贮藏加工、农产品营销、农产品质量管理与认证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较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一定的应用文写作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文献,并具备初步的交际能力。掌握扎实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具有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掌握各类农产品质量检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生产操作要点,并能进行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掌握各类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技术和方法,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熟悉农产品质量管理与认证、农产品质量检测等有关政策、法律和法规,掌握文件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具备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农产品质量检测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农产品质量管理与认证、各类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方法和技术发展,能够编制农产品质量检测过程的策划和改进方案;能够针对实际生产问题进行分析,能进行资讯获得,并在收集整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制订符合生产实际的解决方案;能组建团队,进行项目小组合作;参与制定和实施计划,并参与实施解决方案,对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能够进行质量检测等有关文件的编撰,如作业指导书、质量检验计划、程序文件、生产记录等;能针对方案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问题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农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

三、参与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及管理

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最新技术和标准,具有收集、整理、分析、判断、归纳和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时刻关注行业动态,能够及时跟进国家有关农产品行业的最新法律法规;能制定并实施检验计划,能依据相关标准进行现场质量考核,能对农产品质量进行跟踪、检查和信息反馈,具备利用文献资料设计检测方法的能力;具有对新技能与知识的学习能力,具备一定的管理理论基础和管理能力,具有计划统筹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检查控制能力、协调沟通能力。

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有效沟通是解决一切矛盾和纠纷的重要途径,善于协调和沟通是现代成功者的重要标志,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汉语表达能力,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能够发出和收集有意义的信息,掌握沟通的三个环节―表达、倾听、反馈的技巧。学生不仅要具备很强的团结协作精神,还要具备很强的团结协作能力,使学生在团队中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集体感,具备一定的协调、管理、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并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信、灵活地处理新的和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职业素养

第2篇:农产品质量检验范文

总体看,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整体上处于“监测网络推进快”与“监测数据处理慢”的矛盾之中。我国自2001年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启动例行监测制度以来,逐步建立起了部、省、市(县)3级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网络。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呈现“深”、“广”、“细”三大特点。一是风险监测体系深。全国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的各级检测机构2273家,从业人员2.3万人。仅四川省就在省直单位和21个市(州)、128个县建有检测机构157家,设备1万余台(套),检测参数7000余项。以有机磷高毒农药和“瘦肉精”残留为监控重点的快速监测站点已布及乡镇监管站和行政村。二是风险监测范围广。截至2015年,国家风险监测的范围达到31个省(区、市)152个大中城市。四川省风险监测范围已覆盖全省21个市(州)、183个区(县),采样位点达到14799个。三是风险监测内容细。风险监测类别已扩大至种植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转基因产品7大类,部级风险监测的产品品种包括蔬菜、茶叶、畜禽产品、水产品4大类96个品种,检测参数达到94项。四川省监测样品品种72个,而检测参数达到112个。随着全国风险监测网络的逐年扩大,风险监测数据呈“海量化”特点。2014年部级风险监测蔬菜和食用菌共2万个样品,茶叶1200个样品,畜产品1.2万个样品,水产品6400个样品。2015年上半年农业部组织检测样品量就达到20948个。四川省2011年以来累计抽检种植业产品5.43万个、水产品1.579万个、畜禽产品5万余批次、快速检测340多万批次,累计数据达500余万条。2014年开始,省级风险监测的产品、参数、范围进一步扩大,抽检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稻、麦、玉米、薯类及产地环境等样品1.9万余个,抽检肉(含动物内脏产品)、蛋、奶、蜂产品和动物尿液等样品量3600个,快检样品120万头(份),抽检草鱼等大宗养殖品种6360个样品,仅2014年新增监测数据就达170余万条。2010-2014年全省各类监测数据超过570万条,字段总数量超过1.71亿个。加上21个市(州)风险监测数据,数据总量将超过2500万条,字段总量将超过7.5亿。但与之不相适应的是,绝大多数地区还在采取原始的手工记录数据、手工统计分析方式,不仅效率不高,数据处理速度慢,而且很难对历史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利用,国家历时十数年、动用数百家检测机构、投入巨资得到的监测数据长期“沉默”甚至被遗失。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备受关注,安全问题极易传播,新常态下的风险监测工作关键在于“快”,不仅要能快速得出监测结果,更要能协助决策部门快速发现规律性、趋势性和苗头性问题,以便主管部门快速反应,提前部署。为充分利用好海量数据,并让全省21个市(州)、183个区(县)、4660个乡镇在统一的数据处理平台下组织开展本地区风险监测工作,四川探索将互联网思维、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商业智能分析与风险监测深度融合,建设了风险监测协作平台,建立了大数据分析模型,实现了由过去全流程人工处理向全流程商业智能的跨越式转变。

二、发达国家风险监测数据分析处理模式

依托互联网平台广泛开展质量安全监测,并为质量安全监管主管部门提供决策支撑是发达国家普遍做法。欧盟于2002年启用了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RASFF是一个连接欧盟成员国和欧盟委员会以及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的互联网络,主要目标是收集源自所有成员国的相关信息,为各成员食品安全主管机构提供有效的途径、交换有关信息,并采取措施确保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免受不安全食品和饲料危害。RASFF网络覆盖了欧盟整个食品链,其信息交流是双向互动的。美国农业部(USDA)从1991年5月开始开展执行农药监测计划(PDP),并建立了专门的电子数据库,作为数据存储中心。其每年的监测结果存储在不同的数据库结构中,便于数据管理和上报。PDP利用了基于Web的远程数据录入系统进行监测数据的传输,各参与州和联邦的实验室可以通过该系统录入、传输电子数据。实验室的用户通过浏览器就能进入该系统,并通过用户名和密码控制实现不同权限的用户需求。PDP计划的工作人员可通过该系统在线浏览、审核数据,并确认需要上传至数据存储中心的数据。在收到政府部门的数据请求后,可利用该系统生成标准化的数据汇总,以图、表、附录的形式生成年度报告。基于风险监测大数据分析结果,监管部门能够优先选择重点内容进行监测,将有限的监测资源优先应用于风险级别高的食品或有毒有害物的监测,降低监测成本,提高监测效率。加拿大食品检验局下设的科学委员会根据风险危害发生的概率以及后果的严重程度,将食品分为高中低3个档次,并根据风险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名。食品检验局每一年度根据排名,选取排在最前面的20~25个项目作为当年监测的重点。此外,日、韩、澳大利亚等国也根据本国国情建立了类似平台。这些工作有效提高了各国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数据获取分析效率和监管应变能力。

三、风险监测大数据分析模型建立中的关键点分析

大数据时代的核心是挖掘利用数据。要用“互联网+”来重构风险监测流程和模式,关键目标在于解决长期以来数据处理与数据分析“82”“倒挂”问题———80%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加工处理数据上,仅有20%的时间精力用来分析数据。因此,要建立既能着眼长远又能兼顾历史的大数据分析模型,就需要把握以下关键点。

(一)顶层设计需要全流程

“互联网+”风险监测涉及抽样方案制定(确定抽样产品、检测项目、判定标准、检测方法、抽样地区、抽样环节、抽样比例、抽样频次等)、抽样任务下达(确定承检机构、下发抽样任务)、检测数据填报、监测数据分析4个核心环节。从个别地方和其他行业的做法上看,设计平台时均从检测数据填报环节进入,而且在方式上是逐项填写,解决的只是主管部门数据汇总的问题。而抽样方案制定、抽样任务下达仍经线下完成,大量承检机构数据计算和填报工作量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大大增加。用户体验的好坏是决定一个平台能否有效实施运行的关键。设计平台时,只有从业务流程启动开始就介入,实现全流程“互联网+”,才能整体提升运行效率。

(二)数据处理需要结构化、标准化

按照普遍的观点,“大数据”是一个体量和数据类别庞大的数据集,并且这样的数据集无法用传统数据库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具体包括数据体量(volumes)大,数据类别(variety)大,数据处理速度(Velocity)快,数据真实性(Veracity)高的“4V”特点。但从风险监测数据结构来看,均为半结构化甚至是结构化数据,数据复杂程度并不高。从数据管理和运算效果看,结构化的数据最易管理和运算。因此,在数据的处理上需要统一字段数量、统一字段类型,对于可以统一的字段内容也要规范统一。特别是对于历史数据,需要统一汇总后进行结构化处理,以便于与新运行数据无缝对接和统一计算。需要结构化处理的表单包括抽样品种、判定标准、检测方法、承检机构、抽样位点、运算规则、数据填报模板字段。

(三)数据采集要能大批量、实时化

如何快速采集检测数据是决定数据运算效率的关键。传统工作方式下,检测数据均通过EXCEL表单,经由光盘、U盘或者电子邮件方式发送至主管部门,再汇总至一个表单下进行处理。在一些地方的信息平台中,也均采取逐条选择、逐条填写的方式向系统平台上填报数据,效率极低。从四川实施经验看,由系统自动生成数据填报模板,将数据填报离线化,由承检机构限制性填写检测结果,将数据运算自动化、数据上传批量化,不仅能杜绝数据填报错误的问题,更能大大提高数据上传和运算效率。

(四)数据管理要能

“云存储”、“云计算”由于风险监测涉及多地区多用户同时执行运算且上传运行的数据量巨大,要提高数据的存储运算效率,在技术实现上首先就需要考虑当前比较流行的多服务器分布式存储和运算,可以解决数据的高增长需求、快速统计分析需求。

(五)数据分析要能模块化、智能化和多维度

风险监测数据由于均作了结构化处理,统计分析就可以做到模块化、智能化和多维度。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实际需要,统计分析应考虑“分类统计”和“比对分析”两个实际应用场景,从检出率、超标率、合格率3个核心维度,开发按样品统计分析、按项目参数统计分析、按环节统计分析、按抽样地统计分析、按产地统计分析5大统计分析模板,并可依风险监测类型、年度、批次、项目参数类别、样品类别、环节类别、抽样地类别、产地类别等统计条件组合分析。

四、风险监测大数据分析

模型应用实证四川省于2014年9月建立全省风险监测协作平台及大数据分析系统,目前已有21个市(州)、15个县纳入平台,有两个市(州)已经在该平台框架下组织部署本市(州)的风险监测任务。平台已存储运算种植产品风险监测数据146万条。2015年开始,四川种植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转基因产品的风险监测工作和监测数据都将逐步纳入此平台管理,各市(州)的风险监测任务也都将在此平台下组织实施。预计未来5年每年产生的风险监测数据将超过千万条。为验证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分析模型的可靠性,做好新常态下风险监测工作,本文选择基于GIS的抽样位点频度、检出率、超标率、合格率热力图,以验证GIS地图落图模型的准确性;以豇豆这个大宗农产品为研究对象,在52个分析维度中选择检出率作为样本,以柱状图为图表形式,验证按样品统计分析、按项目参数统计分析、按产地统计分析的动态技术,以及对规律性、趋势性、苗头性问题的发现能力和显示效果。

(一)GIS落图的可靠性实证GIS

(地理信息系统)法是直观表达数据与地理位置关联关系的信息技术。在风险监测中,抽样地、产地相关的统计分析模型都可用GIS技术来表现。图1、图2所示分别为2010-2014年四川各市(州)总体抽样频次、总体检出率的热力图(考虑到数据保密性,本文不配发相关统计数字)。用红、橙、黄、绿、青、蓝、紫不同颜色依次代表数据的由高到低。从图1可见,通过将各市(州)经纬度坐在百度地图落图,并关联超标率、合格率等相关统计结果,可以直观表现各市(州)的质量安全总体状况。

(二)统计动态图表的准确性实证

由图3可见,每年第1批次(1-3月),豇豆检出率呈现相对较高的规律性特点。由图4可见,在豇豆全部40项检测项目中,检出率较高的依次为毒死蜱(6.45%)、腐霉利(6.45%)、甲氰菊酯(6.45%)、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6.45%)、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3.23%)、三唑磷(3.23%)。而在其他地区检出较多的克百威和氧乐果在四川并未检出。在实际使用过程,样品、参数、抽样地、产地、监测类型、年份批次等均可以排列组合方式,对其检出率、超标率、合格率“三率”,进行按样品统计分析、按项目参数统计分析、按环节统计分析、按抽样地统计分析、按产地统计分析,不仅可以分类统计还可以同比环比,这些大数据统计结果可以通过GIS、动态图表等方式快速、准确、直观呈现其规律性、趋势性和苗头性问题,可以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决策提供全景式数据支撑。

五、结论

第3篇:农产品质量检验范文

摘要:文章主要结合铜川市实际,探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认为当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主要问题是产地环境的严重污染、农业投入品的不科学使用及其监控手段的单一、监管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从“农田到市场”全过程监管不得力,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意识不足等。文章提出加强产地和投入品管理,控制源头污染;加强技术推广和培训,严格按照标准化组织生产;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等。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策;铜川市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近几年,嗑药的多宝鱼、致病的福寿螺、苏丹红红心鸡蛋、瘦肉精致人中毒等农产品安全事件不时发生,使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任重而道远。本文主要结合陕西省铜川市的实际,探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建议。

铜川市是典型的城郊农业区,优势农产品特色明显,仅苹果种植面积达60万亩,农民人均1.5亩,80%要靠外销,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但其他农产品(菜、肉、蛋、奶)产量低、自给率差,60%要从外地调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增强铜川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铜川市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安全,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铜川”的迫切要求。

一、铜川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现状

当前铜川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一)狠抓农产品质量认证,以认证带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规范化建设

近3年来,铜川市先后认证了20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个无公害农产品,6个绿色食品,1个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占全市农作物面积的40%。通过认证,大大增强了种植业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明显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同时,也增强了本市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农产品市场质量监管有序开展

在全市的重点市场开展了农药残留检测工作,加强了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全过程质量监管。通过严格的农残例行监测,2004、2005、2006年农药残留平均合格率逐年上升,分别为88.4%、92.3%和94.1%;畜产品中“瘦肉精”检出率连续三年为零。此外,铜川市以“一瘟、二疫、五病”为重点,坚持认真开展春秋两季动物防疫,在动物疫病防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已连续多年未发生重大动物疫病,确保了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

(三)抓源头整治,对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按照农业部《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及添加剂管理条例》、《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加强了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督管理。会同工商、质检等部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的行为。近年来,全市共开展农资市场执法大检查55次,查处各类违法案例172起,查扣伪劣种子3490公斤,没收各类假冒伪劣农药3266公斤,兽药2200公斤,有效地净化了农资市场,确保了农业投入品的安全。

(四)农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初具雏形

2004年,经铜川市编委批准,铜川市农业局率先在全省成立了地市级综合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在四个区县中有两个已成立了县级综合性质检站,在4个重点农产品市场都配备了农药残留快速监测仪器,使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初具雏形。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形成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近几年,铜川市通过多方宣传和建设,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都明显增强。特别地,按照标准化组织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项措施,得到了大多数农业生产者的积极响应和有效实施。

二、铜川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铜川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远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形势依然严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及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产地环境污染严重,增加了安全农产品生产的难度

经调查,不安全农产品通常具有一些共同特点:一是危害的直接性和隐蔽性。不安全农产品通常会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但农产品质量危害的水平或程度仅凭感官往往难于辨别,需要仪器设备进行检验检测;二是危害的累积性。即农药、兽药残留在人体内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就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和恶化;三是危害的多环节性。农产品生产的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均有可能对农产品产生污染。铜川市是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能源和建材工业城市,煤尘、粉尘和烟雾等污染非常严重,前些年的地方发展片面注重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速度,忽视了生态环境的治理,导致铜川市经济较发达的南部地区粉尘排放严重超标。由此还导致了铜川市起步较早、规模较大的两个蔬菜基地——耀州区寺沟镇杨河村和董家河镇冯家桥村蔬菜基地一直未能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就是因为大气环境检测未能过关。

(二)农业投入品的不科学使用,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

1、化肥。据典型调查,铜川市化肥施用量近30多年来持续增长。20世纪90年代的人均化肥施用量是70年代的6倍、80年代的4倍;而当前的化肥施用量又比90年代平均增长1倍左右。大量施用化肥减少了传统农业中有机肥的投入,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质量变劣,从而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

2、农药。近年来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多,农药的使用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因管理使用不当给人类的生态环境以及赖以生存的农副产品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一是一些农民为了达到速效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使用农药未按国家有关规定,超剂量、超范围使用;二是一些人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随意在蔬菜、水果等作物上使用高毒甚至剧毒农药;三是未按国家规定的安全间隔期使用农药。以上三方面问题的存在导致一些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3、兽药及激素。一些养殖户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畜禽治病上使用抗生素,在饲料中添加激素,甚至使用瘦肉精。食用此类动物产品,会使有害残留物质在人体内蓄积,导致对多种抗生素产生抗药反应,产生过敏、畸形、致癌等严重后果。

4、塑料薄膜。近年来,地膜覆盖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白色革命”的广泛使用,增加了农产品的总量,满足了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需求。但据调查,现在农用地膜多为不降解地膜,玉米地地膜平均残留量为1.5公斤/亩,蔬菜地的地膜残留量为0.5公斤/亩,大量的废地膜残留在田间不易降解,会使土壤环境结构发生变化,严重影响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利用,导致土壤失去供养能力。“白色革命”最终造成“白色污染”。

(三)农业投入品监控手段单一,“打假护农”亟待加强

按照现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农业部门管源头(初级农产品生产),工商部门管市场(流通),质监部门管加工,看似各负其责,实则形不成合力。铜川市每年在重要农时季节开展的“农资打假”活动,就由于缺少有关部门的强力配合,对发现的假冒伪劣、禁用的农业投入品难以严肃查处,许多案件不是放弃查处,就是久拖不查,导致“年年打假年年假”、“前查后乱”现象不断发生。

(四)监管体系及设备不健全,从“农田到市场”的全过程监管不得力

一是从纵向看,市级虽已成立了农产品质检中心,但这种市场例行监测主要是速测仪器,不能定性、定量监测;在县区一级,虽已成立两个县级质检中心,但人员、仪器设备配备仍未到位,尚不能正常开展工作。在主要农产品市场,虽已配备了快速检测仪器,也培训了检测人员,但仪器真正发挥作用的不多,市场检测只能由市中心进行。二是从横向看,市一级都有一些农业投入品的检测仪器,但分属于种子、土肥、畜牧、植保、饲料等多个单位,利用率低,不能形成合力作用;县区一级检测设备性能差,有的区县还几乎是空白。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铜川市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之比为1︰1,食用农产品(肉、蛋、奶、菜)相对较缺,大量从外地购进。由于缺口大,因而出现有关领导者追求农产品数量而忽视质量的现象,导致在如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不能完全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影响到农产品质量。

三、提高铜川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对策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要求各有关部门必须明确各自职责,划清监管范围,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一)落实责任,加强产地和投入品管理,控制源头污染

首先,要抓好产地环境控制,加强城市近郊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的安全管理,有效防止有毒有害物以及病源微生物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其次,要加强对农药、兽药、饲料、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实施专项整治,依法坚决查处生产、经营和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的行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无证和擅自更改标签的行为,严格控制禁限用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的销售渠道,逐步形成统一有序、协调有效的农业投入品监管格局。

(二)加强技术推广和培训,严格按照标准化组织生产

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媒及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广泛深入地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投入品科学使用和限制使用规定、国内外质量标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工作,增强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种植业养殖业的安全技术水平,使农民自觉按照标准化、无公害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要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需求,在生产过程中,推行档案记录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的管理模式,实施统一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配发投入品,推进产业化经营,生产出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三)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引导规范生产和科学消费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禁止质量安全不合格农产品入市销售,既能充分保障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安全,更能体现优质优价,有效的引导生产,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途径之一。抓不住市场准入,就抓不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关键。要在全市主要农产品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超市)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对经过认证或检测,符合质量卫生安全指标要求的农产品,准许进入市场经营;对未经认证或经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禁止进入市场经营销售。

第4篇:农产品质量检验范文

>> 盘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 独山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机构建设探析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思考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扬州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机构现状及发展对策 加强安全检测机构资质认定 防范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浅谈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术推广相关措施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探讨 巴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 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 紫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实践与探讨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实践与探讨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及设备新产品 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及监管探讨 2010年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现状及发展建议 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方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及释义国认实〔2016〕33号[A/OL].[2016-10-01]..

[3]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ISO/IEC17025 2005[A/OL].[2016-10-01].http:///link?url=qrB8HuJ3O_X9L3MH3bsOjjQX-VhgIN2eph73Zq0K_MIiFq6KEHQuc9DzFBPM4YAq1ck4k3AMv_fu6i-GcfzRTtwq8JKmykLKptbFFrAGmSnHG.

[4] 彭文兵.药品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监督工作[J].中国药事,2012(11):1169-1173.

[5] 李成,李兴根,罗益群.浅谈如何做好实验室的质量监督工作[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1(5):58-59.

[6] 牛连杰.漫谈种子检验室的质量监督员[J].种子科技,2012(8):4-5.

第5篇:农产品质量检验范文

关键词:农残速测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

中图分类号:F418+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2007

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是指县级及以下的基层质检机构开展的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工作,受工作量以及工作条件的影响,基层农产品检测机构无论是在物力上还是在人力上都无法应用先进的大型农药分析仪进行工作,因此在基层中推广速度快、成本低、应用程序简单的农残速测技术是符合工作要求与实际情况的。在农残速测技术发展推广下,我国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1 农残速测技术的具体运用分析

为了防止病虫害方面的危害,农户在种植期间可能存在滥用或不按规定使用农药,因此在农产品上市前期,需要对其农药残留进行检测,避免农产品进入市场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农残速测主要针对果蔬、茶叶、食用菌等的农药残留问题进行检测的技术,其检测速度和精确度由具体的检测方法来确定。

1.1 对果蔬检测使用的速测方法

果蔬速测主要检测的是瓜果蔬菜中的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目前采用的农残速测方法有实验室检测法和现场检测法。实验室检测主要对果蔬进行抽样检测,检测样品的来源主要是农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或者超市等地;现场检测主要是携带农残检测盒深入到农贸市场或生产基地,实施现场就地取材检测的方式。现场检测主要是为了弥补实验室检测的不足,由于实验室的检测时间有一定的间隔,在农残检测方面容易导致检测数据波动,不能实现实时监测,因而现场检测让农残检测更快实现定性,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1]。

1.2 农残速测技术的具体检测使用方法

目前漳州市区在农残速测中采用的方法是酶抑制率法,使用的仪器型号为“HHX-SJ01”。该方法的检测原理是,农药中的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催化作用,通过测定该酶的活性被抑制的程度即可知样品中含有农药的残留情况。抑制率(%)=(ΔA0-ΔAi)/ΔA0×100。采用的主要试剂为酶试剂,由厂家将其配成溶液,便于直接使用,平时要放在2~4℃左右的环境下进行冷藏保存,但要防止其结冰。

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1.2.1 对检测的样品进行前处理

以白菜为例,将2g白菜叶切成1cm左右的块状,放入实验三角瓶中,同时加入10mL的缓冲液,振荡提取2min,然后观察液体的颜色,如果浸提液没有任何颜色或者颜色比较浅,就将三角瓶中的液体取出,准备检测。

1.2.2 对检测样品的制备程序

空白对照测试:反应瓶中加入酶100uL,缓冲液2.5mL,显色剂100uL,静置15min后加入底物立即测试。样品液的测试:在反应瓶中加入酶100uL、样品提取液2.5mL,显色剂100uL,静置15min后加入底物立即摇匀测试。

1.2.3 对检测样品检测

将上述反应瓶中的对照样品或待测样品倒入比色皿中,放入指定的检测位置,按“对照”或“样品”键,然后检测仪器的屏幕下方会显示测量时间,显色时间为1min,在检测结束后,仪器会自动显示样品测试的吸光度值ΔA0或ΔAi。

注意:当空白对照值为0.15~0.3之间时,方可继续做实验;若多次重复0.3时则需将酶溶液适当稀释重做空白对照。

检测结果判断:当样品的抑制率在40%~50%之间,说明样品可疑农残超标;当样品的抑制率大于50%时,说明农药残留毒性可能超出安全标准的样品,但还需要进一步确认。

从不合格数量的分布看,在3―5月本区属春季病虫高发期,相应的蔬菜用药量增多;而10―11月本区属晚秋季节,昆虫数量偏多,影响本区豆科类作物的种植,导致施药量也增加。另外在其他月份不合格的样品中,以萝卜、青椒等气味性的蔬菜为主。

2 农残速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检测试剂稳定性较差

农残速测技术检测中常用的试剂为干粉试剂、水剂等,但是水剂的稳定性比干粉试剂的稳定性差。目前本区采用的速测盒中酶试剂为水剂,对保存环境有着较大的要求,容易失活。并且由于在实际的检测中,需要的试剂量比较少,检测后剩余的试剂就会被搁置起来,所以若使用搁置时间较长的试剂则难以发挥出检测应有的效果,且会造成严重的浪费。

2.2 基层人员专业操作水平比较低

目前,国家规定的农残残留快速检测的主要试剂是酶,而试剂盒里的底物和缓冲液则需另外自行配置。在实际试剂检测运用中,基层工作人员没有专业的操作技能和操作准则,在试剂用量、水质的要求及容器的清洗等方面的操作比较不规范,因而在检测工作中出现的错误比较多,最终对测量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2]。

2.3 速测仪的检测精度不高

速测仪检测果蔬农产品的范围有限。目前按照农业部规定在蔬菜和果蔬上的禁止使用农药共有38种,限制使用的农药有20种,检测的物质主要有氨基甲酸酯和有机磷类,但该检测仪器的特点是不能具体获知是哪种农药超标,及含量值多少,只能简单判定合格、不合格,因而在检测数据以及结果显示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速测仪的灵敏度有限,易出现假阳性。对于一些常见的有气味的蔬菜极容易出现假阳性现象,主要包括辣椒、韭菜、青椒、洋葱、蒜、葱、萝卜等,从整体而言,由于检测对象的干扰,使得基层人员的检测对象受到很大的限制[3]。

3 农残速测技术发展方向

在我国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最主要的应用技术是农残速测,它对我国的食品安全监测有着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相关部门应重视农残速测技术的发展,积极地联合政府部门与相关科研机构沟通,还需要对农残速测技术加大科研力度,进而提升其检测精度。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还应该加强对仪器的管理,批量购买高质量、稳定性高的检测仪器,为质检工作提供良好的仪器设备保障,亩不断提升检测的效率与精度[4];有关机构和部门还应加强检测试剂的管理,规范试剂的生产方式、生产配方以及存储管理方案,以提高试剂检测的精度;质量检测相关的监督检查机构还要对农残速测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让农残速测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检测能力都有大幅度的长进,最终让基层产品质量检测的工作水平能够进一步提升。

4 结语

农产品质量问题是国民关注度较高的一个民生问题,因此为了保证农产品的质量,相关管理部门不仅需重视农产品的质检工作,还应不断提升农残速测技术的普及力度。优化试剂配方,保证试剂存储质量,配备高质量的检测仪器,不断加大科研力度,改善检测技术,让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质量从根本上得以改变。

参考文献

[1]徐冬寅,程涛.基于WebService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上海农业学报,2015(04):80-84.

[2]魏小梅.农贸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实验室设备配置研究[D].浙江大学,2012.

[3]扶继军.酶抑制率法农残速测技术及常见问题探究[J].农业与技术,2014(02):29,32.

第6篇:农产品质量检验范文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理论研究;追溯制度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327-02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提升,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一部分人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一些食品相关的企业只看重自身的经济利益,凡事只计较眼前得失,这就使得我国的食品安全频频出现问题。虽然国家的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然而从实际效果看来,落实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现阶段,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关者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合理地解决问题,以保证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想要解决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质量问题,需要从农产品相关的管理制度出发考虑,只有全面地了解了相关的制度、法规,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西方的发达国家在很早以前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20世纪开始,已经对可追溯制度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也因此深受启发,建立了专门的农产品追溯管理机制,并落实了专人研究的相关工作,深入研究了农产品追溯管理问题,相信一定能够为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帮助[1-2]。

1 国外农产品追溯管理的理论研究

1.1 可追溯性

“可追溯性”是追溯制度建设过程中一个非常基础的概念,具体的含义是指利用现有资料记录对产品的历史、应用、功能等进行追溯,使人们充分、全面地了解产品相关的问题。现阶段不同国家或不同的组织对于“可追溯性”的定义不尽相同。例如,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将之定义为利用登记的识别码对某事、某物的历史、使用等进行追踪的能力。而欧盟委员会将之定义为在生产、加工及销售的各个环节中对食品、饲料、食用性禽畜及有可能成为食品或饲料组成成分的所有物质的追溯或追踪力。当然,除了这2种定义之外,日本的食品标准委员会等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但是所有的定义都有其局限性。事实上,想要全面落实农业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有2个途径:第1种是从食品链的“首”向着食品链的“尾”追溯,也就是从农产品的生产开始,按照产品的流动追溯至产品流入消费者之前的环节,也就是销售商环节,在产品流动的过程中查找产品质量问题,确定导致产品出现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继而设计出具备针对性的方案解决问题。第2种是从食品链的“尾”向着食品链的“首”追溯,即从销售点开始排查,逆向查找问题,追踪症结的所在。值得一提的是第2种追溯方法在问题农产品问责以及问题农产品的召回的时候应用比较广泛[3-4]。

1.2 可追溯系统和可追溯制度

早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西方发达国家和那些出口量较大的国家就已经开始建立农产品的可追溯制度,并且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欧盟国家明确规定,农产品的生产者必须建立相关的制度和程序,充分标识产品,落实农产品信息的及时采集,以方便进行产品追溯。而10余年前,加拿大更是投资研究了具有普适性的追溯标准,普适性的追溯标准使得加拿大所有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都有了可以遵守的追溯标准。现阶段,食品安全追溯标准已经完成,人们已经将研究的重心放在了肉类、果蔬、水产品的先导研究上。法国是畜产品出口大国,在建立畜产品追溯管理制度的时候,首先应建立动物标识制度,其次是生产信息动态录入制度、认证标识制度和全程检查纠正制度,用科学的管理机制强化农产品的可追溯功效[5]。

在可追溯系统研究方面,国外现阶段主要研究的是GIS、GPS和GS1。从2001年开始,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就已经采取了全球统一的标识系统对农产品进行跟踪与追溯,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产品追溯相关的一系列资料,如追溯应用指南、追溯标准以及追溯相关的技术文件。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应用全球统一标识系统进行管理,对被管理的对象进行标识,使之相互联系构建关系网络,方便人工识别和读取。如果农产品出现安全问题,就可以充分利用之前预先绑定的标识对产品进行追溯,查找产品的症结所在,并设计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处理问题,例如在家畜产品安全管理方面,英国政府就设计并建立了GIS系统,利用GIS系统,相关者可以全面了解家畜生长的全部过程,大大缩短了追溯的时间,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1.3 追溯方法和追溯技术

现阶段,人们对追溯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 ISO 9000/22000、GAP、 HACCP等标准和体系的应用研究上。在研究追溯方法的时候,一般都以企业为研究的主体,而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企业的内部管理方面。通过企业管理部门的相关文字资料调查产品的生产、加工等工序,在通过企业实施认证之后就可以实现产品的可追溯。标识技术不仅是信息链源头信息的载体技术,更是可追溯系统中最为关键的技术,在整个追溯过程中占据着无可取代的地位。现阶段,国外使用最为广泛的标识技术包括电子纽扣式标签、条形码、红外线光谱法、塑料标签、DNA指纹技术等。在上述的标识技术中,条形编码技术因具备诸多的优势,应用最为广泛,早在2000年左右就已经投入到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方便相关者落实产品追溯工作。此外,牛耳标签制度方便了欧盟落实畜产品,尤其是牛个体情况的查询;DNA追踪技术也使得加拿大建立了畜产品的DNA信息输入数据库,方便了农产品追溯相关问题的解决。因为国外的农产品追溯研究比我国早,所以相关的理论已经比较完善,尤其在农产品追溯系统、追溯制度、农产品可追溯性的研究、可追溯技术等方面都比我国的研究更为深入,很多企业、公司甚至也开始研发了与这些系统技术应用相关的软件,相信在农产品追溯管理方面会对我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 我国农产品追溯管理的发展历程

因为食品关系着人的生命安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食品安全问题也一直颇受人们的关注。尤其在欧盟颁布相关法令,强制要求建立进口食品追溯制度以后,我国对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研究的关注度也在不断的上升。从2002年的“氯霉素事件”开始,我国政府就已经开始进行食品追溯体系的研究,由国家部门提供经费,高校科研所提供相关的技术和手段,食品追溯体系的研究如火如荼的展开。2003年,我国将商品条码应用进了食品安全追溯研究的过程中,在参照了国际编码协会出版的相关应用指南的基础上,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相继出版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在国内建立了多个应用示范系统。同样在2003年,数字养殖研究课题首次被纳入我国863数字农业项目,远距离系统的RFID牛个体识别系统进入实用阶段。2004年,山东寿光开展了“无公害蔬菜质量追溯系统”的研究,从此,以条形码为主的地方性追溯应用拉开了序幕,随后全国各地竞相“模仿”,蔬菜、畜禽产品IC卡追溯的势头也极为迅猛,就连农业部门也开始尝试将追溯相关的理念与技术应用进农产品的质量追溯工作中。直到2006年,我国的农业部门颁布了追溯管理的相关规定,并在北京、上海等地进行溯源工作的试验,同年,另外8个省份也在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的帮扶下落实了种植业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建设试点的相关工作,对农产品的产地、生产者等情况进行编码,建立了全面的、系统性的生产档案。2008年,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也已经完善,在奥运会期间,政府部门建立了从农产品生产到配送过程的全程物流监控,落实了农产品的精准追溯,这样巨大的成果值得行业内其他领域借鉴吸收。同年,在国家质检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商品条码进入了食品安全追溯范围,蔬菜、禽蛋、肉类等也都被纳入管理的范围。2009年,我国颁布了与产品质量追溯和责任追溯相关的法律文件,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以上论述,粗略地介绍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的历程,虽然时间并不很长,但是每一个阶段所获得的巨大的成绩却是有目共睹的,现阶段,人们对农产品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发展也越来越快速,相关者必须对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的把握,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质量,进而保证为人们提供优质的食品。

3 我国建立农产品追溯制度的启示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相关部门也就方法、制度、技术等在各地开展了不同的研究,相关法律规定的颁布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进步,并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果。但是在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之后就很容易发现,我国现阶段的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还存在问题,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工作不够深入,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比较表面化,在应用的过程中也仅仅停留在解决表面问题的应急层面上,农产品可追溯管理的机制和农产品可追溯管理的模式鲜有人探讨,因为缺乏对农产品可追溯管理的全面认识,人们总结出的很多经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具备太大的意义,更难为落实农产品可追溯管理提供帮助或者借鉴。

3.1 结合实际,从全局出发考虑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试点

中国地大物博,广阔的土地上包含了众多的农产品。但是受到我国传统思想的束缚,我国农业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难成系统性的问题,农产品的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市场与生产之间的矛盾,“小生产”已经越来越难以匹配“大市场”,小企业因缺乏市场竞争力也越来越难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位。对于这些长期存在且比较严重的问题,决不能忽视,相关者一定要端正自身的态度,正视这种问题,在全面考虑实际情况之后,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值得一提的是制度的建立应从简单到复杂,追溯试点的开展也应选择那些条件成熟、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联系企业、农民、合作社等,从最基础的农产品,如蔬菜、水果等出发,开展多模式的试点,待试点成功并获取相关经验之后,再将之有效地推广开来,因为已经获得成功的试点具备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更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也更符合社会的需求。

3.2 从简单的物流模式中探索信息链的传递问题

农产品从种植到销售再到人们的饭桌上,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供应过程。因为供应上下级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并以关系构建了一个非常复杂的供应链,而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督一直采取的是分段管理的模式,也就是说任何一个阶段都存在专门的监管部门。从某些层面来说,这样可以细化农产品可追溯管理工作,但是部门众多又缺乏一个“统筹”的部门就极易导致各部门“尾大不掉”的问题,即便是各部门都在努力为农产品可追溯管理付出劳动,然而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又不具备独立完成农产品可追溯管理活动的全部,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农产品可追溯管理缺乏实效性的不良后果。因此,相关者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复杂的供应过程进行了解,全面掌握物流信息和责任管理问题,才能保证在复杂的环境下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相关工作。

3.3 建立农产品追溯信息采集、交换标准

因为现阶段缺乏统一的农产品追溯查询系统,我国的法律也规定,各个区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市场主体之后落实不同的农产品追溯机制。虽

然区域内实现产品的追溯查询管理在某些层面上确实使我国的农产品追溯工作更加灵活,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也使农产品追溯工作更为复杂,加大了系统的混乱度,如果系统之间缺乏良好的交流沟通必然会导致系统不兼容。因此,现阶段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统一的农产品追溯信息采集和交换标准,让各个区域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数据的采集和数据的交换,充分利用各个系统,使之发挥最大的功效,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落实信息共享和全国性的追溯查询。

4 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现阶段我国的农产品追溯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法律等角度分析看来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相关者一定要充分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改革我国的农产品追溯管理模式,完善我国的农产品追溯机制,进而实现推动我国农产品追溯管理健康发展的终极目标。

5 参考文献

[1] 刘秀萍,赵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中国蔬菜,2010(7):6-8.

[2] 朱洁兰.杭州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可追溯体系构建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3.

[3] 陈松.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第7篇:农产品质量检验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 大数据平台 追溯平台 质量点评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104-02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农产品质量点评及安全追溯平台建设是基于大数据技术,以实现产销对接,形成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从根本上实现农产品的“来可查、去可追”,最终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为目的,构建农产品质量点评及安全追溯平台,集成农产品质量评估于农产品追溯过程中,平台面向农户、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所有农业生产者,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业生产者和农业消费者的对接;通过平台检验农产品的质量,体现供需关系;搭建供需渠道,解决供需矛盾;区分农产品等级,促进农产品品牌形成;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1 发展现状

2002年以来,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逐步确立了食品和农产品可追溯制度。近年来,随着问题农产品的频频出现,国家和有关部门也都在积极探索如何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将农产品追溯作为一个重要的措施,一种发展战略方向。且近年来,随着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产品追溯,重要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追溯意识显著增强,社会对追溯的认识度和接受度逐步提升,追溯体系建设市场环境明显改善,对追溯的需求也日益强烈。我国在北京、河北、上海、天津、深圳、南京等地就蔬菜、畜禽产品安全追溯制度及系统建设方面已经开展了试点示范工作,然而这些试点或收效甚微,或成效不持久,大多声势渐息。已有的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虽然具备了可追溯性,却也没有强调对追溯过程标识的真实性进行鉴定。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过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势在必行[2]。

2 建设必要性

现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仍面临农产品生产分散、溯源的“源头”不明确、流通不畅、市场信息不对称、信用缺失使数据信息真假难辨、农产品安全质量追溯分段式监管造成信息割据,形成数据信息孤岛等问题,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的实现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分阶段由低到高,逐步完善。为了进一步推进产品追溯体系建设,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推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积极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在该意见指示下,同时考虑现有的生产、技术和经济条件,提出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农产品质量点评及安全追溯平台,实现过程加结果监控,提升质量管理能力,促进监管方式创新,保障消费者安全。基于该平台形成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全链条;突破现行的农产品销售瓶颈,建立新平台、新渠道,将农产品产销带入全面信息化r代,扫除农产品流通不畅、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障碍,为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者提供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市场契机,并形成消费者认可的农产品品牌,实现农产品的生产智能化、管理透明化、经营网络化、服务灵活化,颠覆传统零售模式,推动农产品产业升级。

3 技术方案

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农产品质量点评及安全追溯平台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物联网设备、大数据平台为载体,有效的信息获取、信息展示、信息共享以及信息管理机制的农产品质量点评及安全溯源平台。该平台采用C2C模式,直接对接农业生产者和农业消费者,并从农产品平台准入准出、农产品产地生产信息、农产品销售者提供的产品描述信息、平台农产品描述信息监督、平台农产品质量检测、平台农产品描述信息奖惩、消费者点评7个环节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的安全追溯[3]。平台提供:(1)农产品质量追溯服务;(2)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开辟农产品C2C营销模式;(3)品牌塑造服务,基于平台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市场化将农产品进行区分,形成农产品质量比拼竞争机制,促进农产品品牌的形成;(4)宣传推广服务,基于平台推广放心的农产品品牌,保证农产品从“田间”到“舌尖”的质量安全。基于大数据技术实现产销对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带动农产品产销全面信息化时代,从根本上实现农产品的“来可查、去可追”,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4 创新点

充分考虑平台处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及将来的可拓展性,采用大数据架构,保证处理能力和响应时间能够满足日益增多的用户对信息处理的需求。(1)为了适应不同使用者的具体需求,平台能够针对具体要求进行定制,以适应生产者、农产品类型各异、品种繁多、特色明显的现状。(2)提出农产品生产者、平台、农产品消费者三方共同参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模式。(3)提出将农产品追溯过程与质量检测、质量点评相结合进行质量监管,综合追溯平台、第三方检测机构和消费者共同对农产品质量进行监督。

5 结语

该系统通过农产品产地信息的实时获取、农产品定期质量检测及用户质量点评,实现对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全过程动态监控,并将这些实时监控数据以云的方式分布式存储在数据中心,实现对农产品的各个环节的监控、预警,建立完整的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实现从源头到市场整个供应链全程可控,并基于该平台提供农产品质量控制、质量追溯、农产品电商、农产品品牌塑造、宣传推广服务。

(1)经济效益:突破现行的农产品销售瓶颈,拓宽农产品市场,借助该平台搭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产品等级及品牌形成,建立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高速通道,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2)社会效益: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满足了人们对无公害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了政府监管能力,保障了人们身体健康,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开放的流量平台创造了商机,丰富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部分解决农民创业、就业问题;提高了农民生态、环保、健康和科学种田意识,提高了农民素质;为生态农产品开发起到积极推动作用。(3)生态效益: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溯源体系,最大限度地控制了化学农药和肥料的使用量,同时有效地防止了土壤、水源、农产品的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红华,师严涛,田志宏.我国食品可追溯系统中的博弈模型分析[J].经济师,2007(7):10-12.

第8篇:农产品质量检验范文

一、建立农产品出口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农产品出口工作

1、由政府牵头,在涉及农产品出口的农业生产、质量技术监督、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外经贸、工商、卫生、环保、供销等部门之间建立一个联席会议制度,继续发挥好“市农、水产品出口协作机制”的作用,共同做好农产品出口工作。

2、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既分工又配合:农业生产主管部门(包括农业、水产、茶业、林业、乡镇企业、供销、食用菌)负责种养业生产的技术指导,掌握行业生产经营和用肥用药情况;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农产品生产企业质量检测监督;农业、林业、卫生、环保等部门负责对农产品生产地的疫情、环境进行监测,及时提供信息,并采取措施加强防治和整治;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负责对出口企业生产安全卫生的检验、监管和出口产品的检验检疫,跟踪掌握国外进口检验检疫的要求和标准;海关负责解决通关环节中的深层次问题,确保农产品出口畅通无阻;外经贸部门负责对国家外经贸政策的贯彻落实。

3、联席会议由市农办与检验检疫局共同负责组织,不定期召开,各部门互相通报情况,共同研究制定对策措施,分头落实,解决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二、推行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

4、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在现有基础上,由市农办牵头组织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不断完善我市大宗农业主导产品、特色产品的质量标准及生产加工的技术规范。全面建立农业标准数据库,通过农网向外公布执行。

5、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在产业调查统计、生产业务指导、技术推广培训、行业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制订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严格按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要求,指导农业生产经营者组织生产、加工及安全施肥用药,从源头上把住质量关。

6、建立和完善全市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质量信用档案,定期在“质量信息网”上公布,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加大对不合格农产品及其生产企业的整治力度,促进企业自律,强化农产品质量标准。

7、对水产品、食用菌、茶叶等大宗出口农产品,各相关职能部门要通过抓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快建立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并加强跟踪指导,促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全面推行。示范区和示范基地的建设情况每半年通报一次。

三、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

8、大力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认可工作,力争实现水产品、茶业、食用菌、特色果蔬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无公害化,不断加强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争取有更多的特色产品获准使用国家绿色食品标志。

9、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工商管理和卫生等部门要积极引导、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尤其是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食品卫生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加快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步伐;努力做好我市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名、优、特农产品的原产地保护工作。

四、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的监管手段

10、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网络建设,尤其是对水产品、茶叶、食用菌等重点出口农产品的质量检验检测网络体系要在三年内配齐设备和技术力量,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检验检测时间。

11、检测机构要进行整合调整,坚持按国际标准和检验检测要求,优先填平补齐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检测项目,包括安全指标、卫生指标、营养指标、农药及重金属残留、兽药、激素类药物等项目的检测。

12、建立农产品安全分析、预警机制。加快建立农产品(食品)安全分析中心,对有潜在危害的食品添加剂、农药和其他化学药品进行前瞻性分析;建立完善质检机构资源和农产品生产企业基本状况调查数据库,引导企业规避风险。

13、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牵头在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大宗农产品种养基地设立农产品的质量监测监控点,强化对鲜活农产品和大宗农产品的质量卫生安全标准实施抽查检验,及时掌握农产品的质量卫生安全状况,定期公布监督抽查结果。

14、建立动态管理软件系统,实行企业分类监管,对使用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志的农产品(食品)和获得省级以上名牌的农产品(食品),各有关部门要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同时将各类抽检结果及时向有关单位和生产经营组织通报,采取措施,限时整改。

五、加强对农用物资的使用管理和市场监督,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兽)药的使用

15、各涉农部门要加大科技兴农、法律法规、农药安全使用、农残对人身健康影响和制约农产品出口的宣传,提高生产经营者对安全施肥用药重要性的认识。制订公布禁用药物名录,提高生产经营者的鉴别能力。

16、农业主管部门和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要加强种养业用药施肥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严禁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农(兽)药,严格把好生产环节的农(兽)药残留关。

17、农业、工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密切配合,严把农药生产、销售、使用、检测关,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药和违禁农资行为,依法查处各种高毒高残留农(兽)药和其他违禁药品、饲料添加剂在市场上的流通和销售使用。

六、加强国际农产品贸易的信息通报,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和出口预警机制,以及外贸应急体系

18、要高度重视加强农产品宏观信息的收集掌握和出口市场的研究。各有关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作用,注意广泛收集和研究主要贸易对象国和地区的技术法规、标准、认证要求、检验检疫措施、环保法规和管理要求等信息动向,及时提供给有关部门和企业。

19、由市外经贸局牵头建立一个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经贸、农业、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以及农产品商会和行业协会参与的农产品出口预警系统,密切跟踪国际农产品贸易态势,掌握信息行情,收集通报国内外市场农产品供需、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通报各农产品进出口国对农产品质量卫生检验检疫的标准和要求及其变动情况以及我市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及其对策措施,及时指导农业生产经营者调整和改进生产、加工技术,改变出口策略。

20、海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快速通关、便捷通关,尽快实施无纸化通关;实行预约报关、节假日全天候、多元化服务;对鲜活、易腐等特殊货物实行“门对门”监管、查验,严守出口货物通关时限承诺;进一步完善通关事务应急处理机制和关长接待日制度,及时处理通关疑难问题和投诉,提高口岸通关效率。

21、检验检疫局、外经贸局、WTO办等部门要采取措施,有效应对有关国家对我市农产品出口设置的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以及可能采取的反倾销制裁,指导帮助农产品出口企业做好应诉准备。

22、积极扶持发展农产品生产出口龙头企业。各有关部门要切实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意见》,从组织领导、政府服务、财政扶持、税费优惠、信贷倾斜等方面,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促其争创品牌、创新技术、开拓市场、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力,成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主力军。

七、增加投入,建立农产品出口的支持体系

23、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的一般,每年要安排一定经费,在农业标准推行、技术培训、病虫害防治、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增加投入;要支持农业标准化建设,对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订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对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开展中介服务、对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和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等提供经费支持和补助。

第9篇:农产品质量检验范文

市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今天正式启动了。

首先,我代表市政府向出席今天启动仪式的各位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关心支持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特别是国家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一是成立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网络;

二是出台了《市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实施方案》,积极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三是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

截至目前,全市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0个,面积30万亩;通过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15个;发展绿色食品企业60家,产品120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30家,认证产品69个。在农业部对37个城市蔬菜农药残留监测中,我市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稳步上升。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是贯彻落实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的一项具体措施,是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今天,我们举行市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启动仪式,标志着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逐步进入了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是一项农民高兴、市民满意的德政工程,是一件大好事、大实事。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管理复杂的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要从践行“三个代表”的高度出发,各司其职,通力合作,通过严格、规范、统一、有序的管理和监督,共同做好我市农产品市场准入的监督管理工作,使人民群众一日三餐,餐餐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