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范文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第1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范文

一、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面对考题中的文言文阅读理解,第一步就是要通读全文,力求基本上把握文章的大体意思。而高考文言文的阅读理解,理解把握文章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快速地把握文章内容呢?

第一步,抓人物。目前,各省高考题目中文言文的考查内容以人物传记为主,因此,考生拿到题目应首先确定传主,对传主的大体情况应基本把握。

第二步,找事件。把握传主的大体情况后,应重点分析文章或材料围绕传主详细叙述了哪些事件,应具体了解所记叙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

第三步,析形象。确定了人物,明确了传主的生平事迹,接着应具体分析通过这些事件具体刻画了人物什么样的形象、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从而较为准确地把握传主的形象。

二、纵观考题,有的放矢

把握了文章的大意后,要纵观文后几个题目的设置,明确各个题目的具体考查点。全国及各省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的考查点一般包括: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的句式、文句的翻译及理解,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等几个方面。如此,对应考试要求,明确了各题的考查点,考生就可以有的放矢,做到心中有数。

三、锁定区间,思考答案

明确了每个题目的考查点,接着就应该返回原文,聚焦各个题目在原文中的对应点,锁定答题区间。如实词的考查题,大多数实词是一词多义的,考生应在原文中找到所考查实词出现在哪个句子中,再次精读句子,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分析,判断出该词的正确意思。正因为文言实词绝大多数是一词多义的,考生做到完全准确记忆非常困难,考生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断实词的准确意思。因为,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要紧紧围绕前后文的意思细致把握语境中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如2015年的江苏省高考实词考查题C选项“要必申其意。申:施展”。这个题目考生看到后可以迅速返回原文,精读所在句子,结合语境不难知道本句意思是“(遇到)重大的(事)一定表明他的心意”,因此该实词“申”解释为“表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运用方法,确定答案

语文试卷中文言文的考查,固然需要考生在平时大量地积累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实词、虚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而在此基础上,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解题方法,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文言文中的常考题型――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文言文的翻译是以全面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为基础的,而理解又是建立在积累和译文语言组织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的。对于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应“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即第一步就是直接按顺序翻译句子中的每一个词,逐字进行落实,当直译不能解决的时候,再辅以意译。具体翻译的方法总结为“留、调、换、补、删”五字口诀。所谓“留”即对于文章中的地名、人名、书名、年号、官职等不需要翻译的应予以保留。所谓“调”即调整语序。文言文阅读理解其中一个重要的考查点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其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及省略句等。对于宾语前置等倒装句式,在翻译时要调整语序,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求人可使报秦者”,如果直接翻译的话应为“找一个人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很显然这是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就应将该句语序调整为“求可使报秦人”,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这样就文通字顺了。所谓“换”,即将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如“蚓无爪牙之利”中的“蚓”、“无”、“利”这些单音节词应换成双音节词“蚯蚓”、“没有”和“锋利”。所谓“补”,即对于文言文中的省略句中省略的部分根据句意补充出来。所谓“删”,即把一些没有实意的虚词、衬词等删去。掌握了这些方法,还要遵循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信,即翻译句子要准确;达,即翻译出的句子要通顺流畅;雅,即尽可能使翻译出的句子优美。高考题目中文言文的翻译要求考生基本能达到信和达这两个标准即可。当然,翻译句子的关键点就是抓住其中的得分点,翻译时还应该特别关注句子中的关键字词,掌握抓住得分点的一些技巧。可对句子中有可能使用修辞的地方力求适当意译,使被翻译的句子文通句顺,条理清晰。

第2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关于7-9年级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新课标“文言文评价建议”中有“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的要求,而“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命题例析】

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应对中考文言文阅读题也应该是在完成题目中学会应对。真实认真地完成能让你的上升空间明确,否则就毫无作用。大家知道,错误是改进的最大动力。

(2012年江苏省盐城市卷)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4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之)封其子击①。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②?”皆曰:“仁君。”任座③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为仁君?”文侯怒,任座趋④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选自《资治通鉴》)

【注】 ① 击:魏文侯的儿子。② 何如主:怎样的君主。③ 任座:人名,魏国大臣。④ 趋:快走。

1. 解释选文中加点的字词。(4分)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面刺寡人之过者

(3)不以封君之弟 (4)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

2.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各划一处。(2分)

(1)今 齐 地 方 千 里 (2)文 侯 问 于 群 臣(曰)

3.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4. 邹忌和翟璜都是规劝自己的国君除弊,试对他们两人的规劝方式及结果进行比较。(5分)

(1)方式相同处:

(2)方式不同处: ;

(3)规劝结果: ;

参考答案:

1.(4分)(1)确实,实在 (2)当面指责 (3)用、把、拿 (4)同“返”,使……返回(仅答出“返回”或“同‘返’”也可) (每小题1分,计4分)

2.(2分)(1)今齐地 / 方千里 (2)文侯 / 问于群臣(曰) (每小题1分,计2分)

3.(6分)(1)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未译出“蔽”的被动用法扣1分)(2)刚才(先前)任座的话很耿直(说得直率),因此我知道您是仁德的君主。(“向者”“直”“是以”为得分点)(每句3分,计6分)

4.(5分)(1)同:语言委婉,讲究技巧(意思对即可,1分) (2)异:邹忌推己及人,用类比的方法规劝国君;翟璜先取悦国君,再从侧面对其进行暗示。(意思对即可,各1分,共2分) (3)结果:齐威王广开言路,魏文侯善待谏臣。(或:齐威王纳谏,魏文侯悦从。)(意思对即可,各1分,共2分)

核对文言文阅读题答案的步骤分以下几步:一是分析答案的结构组成,即由哪几个部分组成;二是判断各组成有什么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与自己的答案有没有冲突。冲突矛盾处往往是自己的错漏处,也是自己最容易上升的地方。

【思路解析】

本大题由四小题组成:第1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第2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朗读停顿,第3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第4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这些命题角度构成了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第一要重视积累。“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对我们来说,学习文言课文,作为“例子”的应是这篇课文的词语、句法、文化知识等。只有在课内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和古文化知识,掌握常用文言句式及词类活用的特点等,才能为“举一反三”打下基础。当然,对这些知识的积累也不能光靠死记硬背,必须在阅读体味中积累。而积累的重点应放到词语(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其中实词尤为重要)和古文化知识上。因为文言文是反映古代社会现实的,要想读懂文言文,对涉及到古代社会生活的典章制度、礼仪习俗等方面的情况必须要有一定的了解。而古代句法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无外乎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这方面量少容易积累。只有扎实的积累才能有灵活的运用。

第二是要通过分析句子结构,辨明用法,理解词义。一个词,尽管义项繁多,但当它进入句子,就只能有一个恰当的解释。所以理解文言词语时,可先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即充当什么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他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推断它在句中的意义。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词语的用法和意义。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现象,也是必须掌握的内容。活用词最大的特点是它的临时性,而这一点是受一定的语言环境限制的,在分析时要注意活用词前后的修饰成分以及它们的结构关系。如:“面刺”中的“面”就是名词用作状语。

第三是通过联系上下文意,确定词义,理解句意。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够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地解读和推断文言词句的含义,这既是阅读必备的综合能力之一,又是一个难点所在。但它是准确解读文言文的前提,是关键。因此,我们也可以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来推断词句的意义。在文言文阅读中,还可以根据前后句式整齐的特点来推断相应位置上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语法、词汇是读懂文言文的工具,但文言文阅读的目的决不止于“读懂”,重要的是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以更好地传承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实战演练】

(2012年江苏省淮安市卷)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1)落英缤纷: (2)欲穷其林:

(3)便要还家: (4)后遂无问津者: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文: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

3. 阅读文章第(2)(3)两段,从两个方面概括桃花源的主要特点。(4分)

4. 文末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一事,目的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1)落花 (2)走到……的尽头 (3)同“邀”,邀请 (4)渡口

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互相都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2)带领着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3. 第(2)段:生活环境优美、宁静(宁静安乐)。 第(3)段: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淳朴的社会风气)。

4.(1)增加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2)暗示人们,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是不存在的。(3)暗示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以实现的。

【趋势预测】

文言文阅读题的命制立足于新课标精神,基于中考要求,总体难度不会很大。设题角度相对稳定,便于考生进行回答。

文言文阅读题的选材趋势:从课内走向课外,即从选自初中教材的“绝对课内”,渐次走向直接选非教材篇目的“绝对课外”。虽说从课内走向课外,命题人仍会努力保持课外与课内的密切联接。

第3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范文

一、答题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1.存在问题

第一,缺乏基本的语感,断句无从下手,只好凭感觉进行。

第二,文言知识基础薄弱,掌握不熟练。如分别出现在2009年和2010年断句题中的“正色危言”和“谄谀奸恶”两个词就是明显的并列短语,不必分开,但有不少学生将其断开。

第三,翻译实词的积累和迁移能力不强。

例如,2009年和2011年翻译题: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③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这几句中,“向”、“殆”、“过”、“许”、“然”、“壮”、“洵”等词都在课文中学过。

第四,答题表达能力欠佳,词不达意,翻译答案欠通顺,病句较多。

2.问题成因

第一,基础知识未掌握落实,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考核的120个实词和常用18个虚词,学生未掌握好。

第二,迁移能力薄弱,不懂得将已掌握的词义迁移到考查的句子上。像上面提及的“洵”、“向”等字均在课文中出现过。如“寻向所志”(《桃花源记》),“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和“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杂然相许”(《愚公移山》),“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苏武传》),“洵美且异”(《静女》)等。如果直接考查课文里的语句,可能很多学生能答出来,而一旦面对课文外的文段就束手无策,就是因为不会将已掌握的知识灵活地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做到举一反三。

第三,缺乏基本的语文素养。从断句情况来看,学生缺乏基本的语感,翻译更是错漏百出,令人啼笑皆非,如(2008年)“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其中“以女妻侃子瞻”,正确译法:周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结果考生翻译花样百出,摘录其中几种:①他们两人的孩子结为兄弟或姐妹或夫妻;②他们就指腹为婚;③周访让自己的妻子与侃相好。再如,“主簿”,稍有一点常识,都知道这是官职名,属于专有名词,直译即可,但从阅卷情况看来,不少考生却绞尽脑汁去翻译。看到“陶侃”、“子瞻”字眼竟联想到陶渊明、苏轼。

第四,答题缺乏整体关联意识,表现在不会利用篇末相关注释。2008年卷篇末有“散吏”的注释,学生却视而不见,翻译时要么不译,要么绞尽脑汁译成“懒散”、“无所事事”等。2010年卷篇末有“上”的注释,翻译“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上”又译不出来。这种毛病,与学生做题时不良的阅读习惯有密切关系。

二、备考建议

1.依据课本,夯实基础

高考文言阅读题选自课外,答案却在课内。因此,考生一定要有文言文阅读素材的“原始积累”。譬如,在学习必修1至必修5和选修《唐宋散文选读》、《传记》、《短篇小说欣赏》、《论语》等文言文阅读篇目中,要一如既往地巩固各个知识点,把各篇目中主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分类整理,建立“知识库”,进行必要的储备。要强化记忆一些重点考查和容易出错的字词,联系归纳篇与篇之间的字词句,给这些散落在不同篇目中的知识,做一个汇总,使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善”一词,在《劝学》“积善成德”中是“好事或好的行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是“擅长或善于”;在《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中是“与……友好亲善”;在《庖丁解牛》“善刀而藏之”中是通“缮”,意为“修治”,引申为“揩拭”。这样将散落在各课的相同的字词,串成一串,更有助于掌握理解。

学习文言文,离不开诵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加强课内文言文的诵读,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对文言句读的感知能力,也有助于文本的学习和记忆。

2.总结规律,触类旁通

干活苦干不如巧干,学习亦如是。我们要教学生掌握做题规律、方法、技巧。针对断句翻译题中的常见问题,可利用《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文言文翻译十注意》等课件,给学生支招。断句的前提是领会文章大意,其次是抓住一些标志性词语或结构,先易后难,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普及应有的文言常识,例如虚词“夫、盖、凡、故、岂”等常用在句首,“也、矣、哉、乎、焉、欤、耳”等常用在句末,古人写文章还讲究语句整齐,常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笔者特意让学生背诵断句口诀,以帮助记忆,口诀如下:

“曰”后往往加冒号(:),“哉”字后面跟感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圈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断(,)酌情看。

至于文言文翻译,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是为了更好答中赋分字眼,避免无谓失分。翻译时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注意保留――表示国名、年号、地名、物名、官职等之类的词语应当注意保留下来。如2008年考查到的“主簿”。二是注意增补,一些省略句,翻译时应当注意把它补充完整。如2010年卷“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翻译为:现在上天把(这个地方)送给我,不可错过(机会)呀。三是注意活用――如果含有一些活用性词,翻译时应当注意判断它的活用类型。如2009年卷“诏不许,然甚壮其意”,“诏”,下诏,名词活用为动词;“壮”,意动用法。

至于倒装句、固定句式和较难掌握的使动、意动用法等,笔者特别强调学生要记住典型例句,触类旁通。例如定语后置的三种情况,记住“人马烧溺者甚众”,“马之千里者”,“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三句。两个反问句式“何……为”、“何以……为”,记住“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和“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的意动用法,记住“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句中“奇”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宾客”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3.强化训练,加强积累

传授理论知识好比纸上谈兵,要提高实际解题能力,还需持之以恒的练习。备考经验告诉我们,文言文专题训练可以在复习必修1至必修5的文言文课文时进行,或者穿插在讲授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的过程中进行。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既可在早午读教师统一安排,也可由学生在课外自行把握。重在知识点的重现与落实,做到加强训练,天天见面。至于内容方面,选择一些与考纲要求相仿的散文或传记。安排实词、虚词、句式、断句、翻译等专项训练题和整体阅读的能力训练题,通过自主练习,化知识为能力,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应试水平。

4.测验提高,查漏补缺

检测手段形式多样,可以考查文段,也可以考查若干个实词虚词,检查出薄弱之处,深化记忆。真正将课文中已掌握的知识迁移到课外。学生做题之后不能只简单地对答案,要加强对自身问题的反思,反思答题思路或知识落实的问题。

练习与检测可以交叉进行,以过去备考为例,有很多辅助资料配套使用,如系统训练用书《名师领航》,练习用书《早读晚练》、《45分钟训练》,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脑,不要光看不做或走马观花。

第4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范文

文言文阅读是是高考语文必考的内容。从近年的《语文考试说明》中可以看出,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设分比重比较稳定,分值在19分左右。特别是从2002年开始,文言翻译由客观性试题改为主观性试题,增加了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的难度,这样对于高三文言文的复习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文言文的复习效率呢?

一、多读史传性文章,积累丰富的文史知识

新教材中的文言文选文可以说是文质兼美,包罗万象,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但是,高考文言文的选材多以史传性文章为主,因此,应该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史传性课文上。如《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等。注重从作家作品、史书体例、文化知识(古代官职、历法、礼俗)、历史典故等方面要求学生在复习时认真阅读课文,了解上述有关知识,以备高考考试时能做有效参考。

二、掌握正确的解题技巧原则

1.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不管是字、词还是句子,只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思才是明确的。我们解题时,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根据上下文来进判断、理解。

针对词语解释题。要掌握推断文言词义的六种基本方法,即联系旧知法、成语对应法、结构分析法、邻字帮助法、语法分析法、代入检验法。要考虑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这类题型重在考查词语的文言意义,如果选项中将文言词语解释为现代汉语的常用意义,则要多留个心眼。做题时,要有强烈的语境意识,且要细细辨别。如2009年全国新课标卷第4题C项“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选项中把“薄”翻译为“削弱”,不合语境,联系成语“日薄西山”,此处应解释为“逼近、迫近”。

2.联系试题,抓住题眼

一段未学过的文言文,即使是浅易文言文,也有一些词句是一般考生不能透彻理解的。对这些地方,能猜个大概意思即可。需要深钻的地方,必须是题眼所在。所谓题眼,就是试题在文中的对应点,这既是测试的内容,也是文章的关键,必须把它抓住,再结合上下文,深入思考,才能正确理解,选准答案。

针对筛选信息题。先准确查找信息区间;然后仔细辨别,吃透题干信息,排除不合要求的选项。要防止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如2012年江西卷第12题,要选出分别能表现彻里“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的一组,只要牢牢抓住题干中的“分别能表现”,用排除法就行了。针对概括分析题。做题前先通晓大意,做题时回文查对落实,逐字核对,细加辨析。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第6题A项,说“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与原文开头“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仔细对照,就能发现是“秦桧的亲党密告萧”,而不是“秦桧与其亲党密告萧”。

三、重视课文后的练习设计,积累文言实词

新教材中文言课文后都附有“辨析下列多义词的意思”的一道练习设计,多数从文言实词的角度来训练学生对实词的意义、用法,一词多义现象等的掌握情况。如第一册《鸿门宴》课后练习第三题辨析“因、如举、谢、意”的多义现象。这些一词多义现象的练习设计在复习时是不可忽视的,可以此为基础,进行逐个认识,比较鉴别,掌握规律,归纳实词的意义、用法。

四、积极归纳整理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新教学大纲列出“重点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共18个而《考试说明》又在此基础上缩减到8个,数量明显少于文言实词,但是使用率却很高,虽无实际意义,但其语法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在历年高考中都要设计一道文言虚词使用的题。这样,学生复习时就应该利用课文中虚词使用的实例,逐个整理《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几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便在高考中灵活运用。如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虚词简表”,列出“虚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认真填写,并且随时把复习时见到的实例填写到表格中。

五、善于总结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的规律

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在今年高考中轮空。但是,在复习时仍需要认真对待,即使不直接考查,但是在阅读高考文言材料、翻译句子时都可能碰到。如果不了解文言句法,如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就有可能读不懂原文,或不能顺利地翻译文句。因此,这一点,也应该略作了解。

六、积极养成独立通译全文的习惯和技巧

第5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范文

《高考文言文选文真题详解》是1952―2010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试题的汇编和详解,包含试题原文、标点、注释、译文、答案及试题分析等部分。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注释、试题分析等几项。

本书对历年高考文言试题选文进行详注,包括注音、释义、串讲句意、阐明语法、诠释成语典故以及说解人名、地名等项目。内容虽较复杂,但重点和和主要内容还是解释词义,这一点是十分明确的。王力先生说,学习古代汉语,“应该抓词汇方面”。他指出:“有些词,古代是常用的,现在变为罕用或根本用不了;有些词,古代还没有产生。最要注意的是:同是这一个词(常常表现为一个字),古今的意义或者完全不同,或者是大同小异,读古书的时候一不留神,就会指鹿为马,误解了词义。所以先抓词汇方面是对的。”王宁教授也说:“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最多的障碍是来自字的方面。……因此,学习字词便成为文言文阅读中的一项极为突出的任务。”两位先生的话指出了学习文言文的关键问题就是要抓字词。这本书就是把字词的解释作为重点,抓住一词多义,注意语义和语法的有机联系,穷源意委,揆情度理,把一个个枯燥的文言字词讲透讲活,这样学起来有兴趣,记得也扎实。可以说,著者对字词的解释是别具慧眼,颇有功力的。

这本书把半个多世纪的高考文言文试题汇为一帙,理清了文言文试题的演变轨迹,分析了各时段考试的重点,从而总结出命题的规律,预测了今后的方向。最重要的是,在这当中,著者时时有学法和教法方面的点拨,常常是一语中的,振聋发聩,点铁成金,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会有很大的启发。

第6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范文

【关键词】语法;文言文;高考古诗文阅读

说起语法知识,不少教师对“主谓宾,定状补……”这样一些朗朗上口的口诀还记忆犹新,它曾经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后来因为中考不作要求,初中教师就干脆不教,结果导致高中生语法知识欠缺。有的连最基础的实词、虚词、词的构成、词类及短语的划分都不懂,从根本上给高三复习工作带来极大阻力,古诗文阅读解题能力弱就是其中一种表现。高三语文教师及学子只要思想上充分认识,实践中灵活运用语法知识,这种现状将得以改观。

古诗文阅读分文言文阅读和古代诗歌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大多是多义词,除靠学生自身积累外,教师应教授学生掌握借助语法结构分析推断实词的词义和用法等方法来确定其在特定语境中具体含义。在汉语语法体系中,词、词类的语法特点是:名词、代词大多充当主语、宾语,动词、形容词大多充当谓语,代词、形容词大多充当定语,而形容词、副词大多充当状语,据此,看实词的语法位置就可确定词性并推断意思。

例1.“阅读【明】陶安《游龙鸣山记》,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选项为履苍莽中履:鞋子,【相关句子】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褰裳援萝,履苍莽中。①”,(选自2012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题第2小题,文言文阅读部分)

【教师分析】此句为省略句,承前省略了主语“予”,“履”在句中处于谓语位置,它不是形容词就是动词而不可能是名词,结合语境推断,它应为动词,译为“踏或踩”。

(2)文言虚词。文言虚词的“用法”与“意义”联系非常紧密,如果用法不一,意义也基本不同。这“用法”,一般指的就是虚词在某个语言环境中体现的语法地位及表达作用。

例2.“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选项⑴天下其有不治乎⑵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③”(选自2008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试题第4题)

【教师分析】选项(1)“其”在句中表揣测语气,译作“难道”,(2)句中“其”作定语,修饰“盾”,代人,译作“他的”。

(3)文言翻译。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古汉语中,一个语素往往单独成词(即单音词)。文言中单音词占多数,居主导地位,翻译时应“对号入座”,一一对应,特别注意文言中的诸如“中间”的两个单音词不可翻译成现代汉语中一个同形的双音词。文言文出现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处理,如定语、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宾语前置,省略句等。

例3.“阅读【元】虞集《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翻译文中划横线句子:(1)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2)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④”(选自2011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题第5小题,文言文阅部分)

【教师分析】第(1)句“新”是形作动,应译成“新修”;“更”此处应是动词“重新”,“题”是名作动,应译成“命名或题名”;第(2)句是省略句,译时要补出“我”这一被省略的主语。综上可知,翻译涉及到单音变双音、形作动,名作动,主语省略等多个语法现象。

(4)文言断句。古人读文进行断句加标点,叫“句读”,但古人著书基本上不加标点,要求给文言段落填加标点、断句也是文言文考查的一种形式。对文中一些属上还是属下的、难以判定的词,通过语法知识就可巧妙并准确地划分主、谓、宾等结构并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例4.“阅读《陆续传》,给‘少子褒力行好学不慕荣名连征不就褒子康已见前传’断句。【相关文段】长子稠,广陵太守,有理名。中子逢,乐安太守。少子褒力行好学不慕荣名连征不就褒子康已见前传⑥”(选自2013年龙岩市质检卷第5小题,文言文阅读部分)

【教师分析】我们先找文言句子中的主、谓、宾等主干部分,尤其是谓动词,再依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的关系进行推断即可。本句的谓语动词是“好学、不慕、不就、见”,人名“褒”和“康”充当主语,据此可得出答案:褒/学/名/就/康/已见前传

二、古诗词阅读

2013福建高考《考试说明》提出:“鉴赏古代诗文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前提是读懂诗歌,读懂的前提是了解古代诗歌语言的语法特征(主要有:省略、跳跃、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等),做题时对有语言变形现象的地方应给予还原。

例5.“阅读【宋】李纲《望江南》,下阕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⑦”(选自2012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题第7题,古诗歌鉴赏部分)

【教师分析】下阕有不少倒装及省略,补充还原为:“(于)云水远烟暮中,(钓翁)归去。……(钓翁)入缩鳊圆鲫(于)轻笼。(钓翁)(闻)有儿童欢笑。”整合答案,下阕表现了诗人的情感为:清幽的环境带来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生活简朴、愉悦以及温馨和欢乐。

三、结论

磨刀不误砍柴工,语法知识在解答高考古诗文阅读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三复习课堂,无论时间怎么紧张,教师都要将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断层”衔接起来,指导学生掌握相应较全面的语法知识,为其沉着应对古诗文阅读乃至高考的全面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①②③④⑤⑥⑦试题材料内容均来自网络资料.

第7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范文

而作为义务阶段的最后一场语文考试――中考,对文言文的考查肯定少不了。综观今年各地中考试卷上的文言文阅读题,可以看出今年的文言文阅读题继续围绕着课标要求作文章,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基础与能力并重,即在考点设计上,文言文基础知识题与分析、品味、探究等能力题“平分秋色”;二是课内与课外兼顾,即课内文本阅读与课外拓展阅读“各领”,以考查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下面从五个方面来具体解读今年的中考文言文阅读题。

基础知识考得勤

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生字读音、重点实词虚词解释、常见句式翻译等。打开今年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在文言文阅读这一块,除了字音在“积累运用”板块已经考查过之外,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可谓卷卷皆有。这类题目呈现两大特点:一、都是平常学习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只要平时学得踏实,注重积累,那答起来就十分容易。二、分值大,以确保更多的同学能在文言文阅读板块拿到基本分。

譬如2009年苏州卷: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几段文字,完成题目。(12分)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官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 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 )(4分)

A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B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C 能谤讥于市朝

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 闻寡人之耳者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小石潭记》)

E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哪一项相同?( )(2分)

A 今齐地方千里

B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C 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D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这一阅读共有三道基础题,第一题的考查点是一问多义,虽然有五组之多。量大面广,但这些词实际上都是常见实词,很容易就能给出答案:AC。第二题的考查点是古今义异同,这也是文言文学习与积累中的一个重头戏,所出现的四个词全是“老面孔”,非常容易发现D项符合要求。第三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在“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句话中,只要明白“闻”、“朝”这两个实词的意思,翻译起来就易如反掌。而“闻”、“朝”能有几人不知呢?

再来看这一阅读的分值设计,总分是12分,而基础题竟然占了8分,确保了平时认真学习的同学不吃亏。

【建议】针对文言文阅读的这一命题特点,建议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从生僻字读音到常见词意思,从通假字到一词多义,从词类活用到古今义异同,从常见句式到重点句翻译,要逐篇进行梳理,最好设计一个表格,分门别类,日积月累,力求做到没有遗漏,准确无误。这样,到了考试的时候,就能了然于胸了。

题型稳中创新

今年的文言文阅读题,题型与往年基本上大同小异。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基本题目有释词、译句、理解性填充、问答、赏析等。只是在释词、译句、赏析这些题目上,有些试卷设计成了选择题。但在这些常见的题型之外。一些试题也颇有新意。譬如过去在针对朗读停顿这一考点设题时。一般都是设计成选择题型,难度不高,但今年多地试卷这类题目要求真接用‘,断句,难度无疑增加了不少。

例如2009年沈阳卷:

下文选编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阅读后回答问题。(12分)

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于郊。魏王问日:“王亦有宝乎?”威王日:“无有。”魏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经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日:“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徒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魏惠王惭,不怿而去。

【注释】①田:打猎。后写作“畋(tian)”。②经寸之珠:直径一寸的大明珠。③乘:车,兵车。包括一车四马。④檀(tan)子:人名。下文“(ban)子”、“黔夫”、“种首”均为人名。⑤泗上:泗水之滨。⑥特:仅,只。⑦怿(yi):高兴、快乐。

1 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吾 臣 有 盼 子 者 使 守 高 唐 则 赵 人 不 敢 东 渔 于 河

而变化最大的,是诗文类对比阅读的“批量”出现。这种题目,将有关联的古诗与文言文放在一起对比、设题,拓宽了命题空间,加大了对学生各种阅读能力的考查,值得注意。

例如2009年安徽卷:

阅读下列诗文,完成题目。

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

苟:_________(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_________

(2)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_________(4)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______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 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

4 请摘录原文中的语句,填写下表。

这组题目,1、2两题是基本题,第3题是划分朗读节奏,第4题就是诗文对比阅读填表题,题目不难,却很有新意。

【建议】针对今年各地语文中考试卷中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同学们只要有所了解就行。关键是要打好基础,提高阅读能力。因为万变不离其宗,不管题型怎么变化,考点却是不变的。譬如划分朗读节奏这类题目,关键是弄懂句子的意思,如果能理解大意,那断起来就非常容易了。而诗文对比题,和普通的对比阅读是没有两样的。

对比阅读唱主角

今年的中考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继续唱主角。从选文内容上来看,有课内与课内文言文对比、古诗与文言文对比、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其中,以课内与课外对比阅读为主。从题目设计来看,一般都是先出现基础性题目,然后是对比分析类题目,体现了由浅入深,由基础积累到能力运用的原则。从对比阅读题涉及的考点来看,主要有景色对比、人物性格对比、情感观点对比、哲理对比、表现手法对比及寻找两文共同点等。

例如2009年浙江台州卷: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采,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备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昊均《与朱元思书》)

1 【甲】文中写到“高峰人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_________

2 【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其中第1题便是有关景色特点对比的题目,第2题便是寻找共同思想感情的题目。

再如2009年常州卷:

甲文:邹忌入朝见威王,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问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文: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嘲邹忌日:“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桡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公孙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公孙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①:念han。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③曲桡:桡,念nao。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④说:念shui,劝说,说服。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⑥卜:念bu,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⑧为大事:这里指造反。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1,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

很显然,这道题考的就是性格对比。其他例子,在此不再一一而足。

【建议】针对文言文对比阅读的设题特点,我们平时在进行训练时,要有意识地在阅读过程中,从景色、人物性格、情感观点、哲理、表现手法等角度去寻找两个文言文语段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反复玩昧。长期坚持下来,对比阅读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解答这类题目时就能得心应手。

文体特征很明显

今年的中考文言文阅读题,从后一部分的理解、分析、品味、对比等题目来看,文体特色很明显。这里所说的“文体特色”,就是写景散文后面的设题就与景色特点、内心情感、写作方法有关;议论文后面的设题,就与观点、论述方法有关:而写人记事类就与人物形象、文章道理有关。

例如2009年厦门卷: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鲍。

1 读文赏荷:

(1)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描绘币后荷花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2)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词?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这两篇文章都是咏物之文,后面两道题目,一道的考点是“景”,一道的考点是“情”。

再如2009年常德卷:

强项令 范晔

董宣,字少平。陈留固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杀之。宣叩头日:“愿乞一言而死。”帝日:“欲何言?”宣日:“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萋,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日:“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日:“天子不与白衣同。”因勒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日:“桴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1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董宣怎样的性格特点?

这是一个写人叙事的文章,相关考题就是分析人物的性格。

【建议】针对文言文阅读题文体特征很强这一特点,同学们在平时学习文言文时,就要有目的地进行分类训练。具体训练方法,与相关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相同。譬如议论体文言文,那就从抓论点开始,对论据、证证方法、语言特色等依次进行梳理。如此日积月累,必有收获。

难度不大重能力

今年的中考文言文阅读题,整体难度不大。但对能力的要求却不低。一是识记能力,基础类题目的解答,靠的就是平时的识记,只有记得准,背得牢,答题时才不会出错。二是阅读能力,包括疏通文言文能力,

分析、综合、比较能力等。许多阅读题,都要求同学们首先能读懂文意,然后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答题,如果连文章大意都猜不透,那答题显然是不可能的。三是迁移能力,要能把课内所学,迁移到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中。四是品鉴能力,包括语言品味、人物分析、写作特色提炼等。五是语言组织能力。在解答相关问答题时,要能够观点全面。用最简洁的语言把答案讲明白。

例如2009年咸宁卷:

李将军列传(节选)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夸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得一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教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教新失候。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徒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幕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遏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耩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令自上簿。”至幕府,广谓其麾下日:“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叉徒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到。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阐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日:传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今乃得一当单于 当:_______②其势不屯行 屯:_______

③周自辞于大将军 辞:_______④军亡导 导:_______

2 下列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自以精兵走之 今大将军乃徙令臣以东道

B 为中将军从大将军  无老壮皆为垂涕

C 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 且广年六十余矣

D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

(2)青欲上书报夭子军曲折。

4 请概述选文第一段的内容。

5 太史公司马迁用“桃李不言。下白成蹊”的谚语来高度评价李广将军,这一谚语的意思是什么?你能列举出某一类人物来说明吗,

第8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范文

文言文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如何破难而上呢?

文言文教学,只有回归文本,拥抱文体,进行生命的碰撞、交流和沟通,才能把泛黄发脆的文本变成鲜活的生命之流,变成自己的文化血脉。加大阅读,增加积累;加强读写训练,深刻理解文本;自主引导,克服障碍,提升文言水平。在阅读中积累,在训练中提高,适时改变教学方法,相信文言文教学一定会取得可喜的进步!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阅读;比较;读写训练;引导;迁移和转化

中图分类号:H319

文言文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它之所以"难",首先是因为它比现代文多了一道语言屏障,少了一个使用语言的语境。学生感受不到学习文言文的实际需要,同时多了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知识,背诵一定篇目的繁重任务,正因如此,文言文的学习很容易遭到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抵触,以至拒绝。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得到发挥。

如何破难而上呢?

一、加大阅读,增加积累

"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文言文阅读,只有回归文本,拥抱文体,进行生命的碰撞、交流和沟通,才能把泛黄发脆的文本变成鲜活的生命之流,变成自己的文化血脉,在文言文的具体阅读过程中,可采取以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1)美读法。就是学生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有声有色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关键要做到情随声出,声情并茂,当我们诵读《岳阳楼记》时,可以通过语音轻重、高低长短、读出或悲、或喜、或慷慨之情,当我们读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应感受到作家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人格。当我们诵读美《醉翁亭记》时,随着骈散的句式,优美的文辞,感受到醉翁亭优美的风光,作者内心暂时的宁静与平和。

(2)比较法。所谓比较阅读,是把两篇或两篇以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文章或选段放在一起,要求阅读者对于文章选段的主题、结构、人物、表达技巧及语言风格等项中的若干点进行比较,指出同异,进行鉴赏或分析,通过反复比较,同学们学到的知识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是有联系的,而不孤立的;是灵活的,而不是呆板的,比如我们可以将这三首诗放在一起进行阅读比较:㈠《题乌江亭》(杜枚):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㈡《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㈢《乌江》(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通过阅读比较,同学们认识到人们对项羽的评价是不完全相同的,杜牧认为项羽应"包羞忍辱""卷土重来",不该自刎乌江,同情、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而王安石完全是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批评了项羽的"百战疲劳",民生凋敝,即使项羽不自刎,他的"卷土重来"仍没有民心,不会获胜;作为女性的李清照却以一个小的场面,细腻地咀嚼出了一个视死如归的英雄项羽形象,由衷地赞扬其为"人杰""鬼雄"。三首诗论述的对象虽相同,但通过阅读分析,可看出同中有异,各有见地,各有特点。

当然,文言文的阅读教学并不拘于以上的两点,另外如探究法、涵泳法等。

二、读写训练,理解文本

读文言文能否促进现代语言写作能力的提高?答案是肯定的,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从旧式的私塾里走出一大批现代的文学巨匠,如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明白了道理,我们对开发文言文写作资源心里就有了底,文言文对现代语言写作的最大借鉴,本人认为是它的简洁、优美的语句和寓意深刻的内容。每次作文指导或讲评都选用一两篇文言各篇做范文,跟现代名篇互相映证,配合使用,如写作童年的生活,选《幼时记趣》作范本,从命题方式、写作顺序、内容特点上来分析,帮助现代语言的写作;如以"二三事"写人物个性的可选《赵普》以及《世说新语》上的人物短记;又如写借景抒情的可选《岳阳楼记》,托物寓意的可选《马说》等。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一、古代文章简洁、优美的语句对于今天学生的写作仍然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帮助作用。二、古文结构安排的精妙对学生作文的谋篇布局有很好的启迪和模仿作用。三、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写作借鉴过程中对于文言文章文本的疏通和深入理解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文本的再次学习的过程,是对文章本身的复习和加深了解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说,写作训练既训练了写作,同时又让学生巩固了文言文知识,拓宽了相应的文言知识面,可谓一举两得。

例如,《黔之驴》这篇文章在写作上对学生最大的借鉴之一就是文中精彩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学生在借鉴该文写作技巧和方法时必然要对文章、文段进行疏通和理解,了解重点词语和语句的释义,掌握文章结构的安排等。这在客观上就是对文章的再学习和再掌握,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三、自主引导,克服障碍

对于学习文言文必须跨越的语言障碍,我们要有克服的决心和行为,比如积累文言语言材料,掌握实词、虚词句式等"细节"永远是对的,但我们具体操作要注重引导,开发学生的主体性优势。

1、引导学生自己读注释,查工具书

新课标提出要"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读书是自己的事,要靠自己去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这是一种起码的"自主意识",所以教师的讲解必须引导学生读注释,凡有注释的不一定要逐词逐句讲解,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

2、以简易入手,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

"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读书要从易处、近处入手,才能逐步深入,这是学会读一切书的不二法门,当然也适合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先去读一些浅易的文章,如古白话小说,渐次读一些较难的文章,让学生把阅读当作一件乐事,他们也就会主动去读、去做了。

3、注重引导,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转化

第9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范文

基于角度位移的新题型

选择与填充的目标驱动,产生命题角度位移而出现新题型。目前,这种题型主要是虚词填充题、翻译和断句选择题等。未来的演变可能出现的题型有:①实词填充题。设置四组实词,选择最恰当的一组填入文中括号。②筛选填充题。设置四组关键词,选择最能概括所给多项句子内涵的一组。

例1 (湖南卷)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

A.而 因 之 B.则 为 所

C.以 乎 之 D.且 于 所

解析 本题一改往年辨析虚词意义与用法异同的做法,而采用选择虚词填充的形式,一道虚词题考了9个虚词,灵活新颖,覆盖面宽。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理解前后文语境。第一空选“以”与“而”均可,因为“为屋”与“居”之间应该是目的关系。第二空选“乎”“于”也行,句意为“免于两种祸患”。第三空所在句子前有“木处而颠,土处而病”的说法,“二者”是指“木处”“土处”,可见原文应是“二者之患”。答案为C。

基于互相借鉴的新题型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语体色彩不同,命题取向有异,但语言内核一致,表达功能相同,为两者题型的互相借鉴提供了可能。目前,文言文阅读出现的借鉴现代文阅读的新题型主要是主观表达题。文言主观题类型的未来发展必然是依据考纲从分析综合延伸到鉴赏评价的考查。这种主观题,具体会出现筛选信息题、归纳要点题、概括中心题、分析概括观点题、鉴赏形象技巧题、鉴赏思想观点题等。

例2 (上海卷)阅读下文(《治学》),完成(1)(2)题。

(1)赏析第5段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

(2)分析第6段作者论述治学的思路。

解析 初看试题,还以为是在考现代文的阅读,其实,文言文也可以命制这样的新题型。上两题涉及到古诗文阅读的三个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1)题,要注意答题术语和语段的主旨。赏析整句的答题术语,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音乐性,一是加强气势,有助于说理。本文的标题是“治学”,第5段阐述的是“治学”与“速行”的关系。因此答案为:该段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有力地论述了治学要付诸行动的道理。

(2)题,梳理某段的思路,就得划分段内的层次,依据筛选的重点语句归纳层意,然后将层次之间的关系说清楚。第6段谈的是立志;根据“故”“是以”等词语可知:①②句为一层,用学习需要持之以恒来引出立志的重要;③④两句为一层,谈“志”与“才”的关系,强调了“志”的不可或缺;最后一句是第三层,得出结论,强调立志的重要性。因此答案为:作者首先强调治学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引出立志的重要性;再论述志与才的关系,强调了志的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得出一定要立志的结论。

基于文化素养的新题型

随着语文高考的改革走向深入,人文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文言文选文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理应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上有所作为。高考语文作为学生学习的风向标,必将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基于文化素养的新题型,比如涉及有关文学常识、文化常识、人文现象的新题型等。这些题既可以出选择题,又能够出填空或主观题,旨在引导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培育人文情怀,涵养文化素质。

例3 (大纲卷)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解析 大纲卷增加文化素养的新题型,即在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能够体现古代文化含义的词语进行解释,反映词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要求选择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考查综合运用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由于是第一次考查,只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给出的大多是常见的文化现象。“南面”即“面南”,并不是担任大臣,而是真正做皇帝。答案选B。

文言文的新题型会层出不穷,但我们应该具有必备的应对技巧。一是要有考点意识。“新”是外表,“考点”才是内核。我们要透过光鲜的表象,看清考查的实质,才能做到胸有成竹,笔有方向。二是要有关联意识。我们要寻觅新题型和旧题型的关联,善于变新为旧,才能做到不惑于“新”,不坠于云雾之中。

[练习]

褚无量,字弘度,杭州盐官人。幼授经于沈子正、曹福,刻意坟典。尤精《礼》、司马《史记》。擢明经第,累除国子博士,迁司业兼修文馆学士。玄宗为太子,复拜国子司业兼侍读,撰《翼善记》( )进,厚被礼答。太子释奠国学,令讲经,建端树义,博敏而辩,进银青光禄大夫,锡予蕃渥。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1. 将文言虚词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且 B. 以 C. 乎 D. 则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坟典”是《三坟》《五典》的合称。《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即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后泛指典籍。

B. “明经”指通明经术,是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隋朝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唐朝增至六科,其中以经义取者为明经。

C. “累除”指多次升迁后授予新的官职。古代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一旦及第就能做官,然后才会有机会不断升官。

D. “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答案]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