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一流课程的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何为领域性学科
通常意义上的学科既是一个知识分类,又是一种学术制度。学科分类基于划分方法不同而呈现多样化,譬如按照产生时间可分为传统学科、新兴学科,按照比较视角可分为带头学科、优势学科、一流学科,按照学科属性可分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等等。在众多分类方法中,以知识生产方式及由此形成的学科界限来区分学科类别,最能体现学科的知识专业化特征。学者谢维和依据这一方法,将学科分为知识性学科、交叉性学科、领域性学科。知识性学科可以等同于单一学科,理论系统非常闭合与严密,不存在学科互涉,学科边界十分清晰。交叉性学科是通过主体学科借鉴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而形成的,学科边界虽然淡化模糊但依然存在。领域性学科“所包含的知识、理论与方法,很难简单地归结为某一个知识性学科,也不是以某一个学科为主而吸收其他学科而形成,而是以某一个现实领域为基础而形成的学科”[1]。相较于知识性学科、交叉性学科,领域性学科的知识生产形态表现为跨学科性、问题导向、应用目的等,更具有学科边界的超脱性、研究范式的融合创新性、问题阐释的多维度性,学科属性上既可能是纯应用学科,也有可能是“由应用研究语境引起”的基础学科,因此领域性学科更具有产生领先成果、原创成果的可能,这也正是领域性学科作为一类学科而存在的最大价值基础。
二、为何出现领域性学科
作为一种独特的学科形态,领域性学科的出现既是知识体系演进、学科形态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综合解决社会复杂问题、大学追求卓越发展等外部因素驱动催生的产物。其产生原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利基市场”为领域性学科的出现提供了空间可能。“利基市场”是一个管理学概念,意指高度专门化的需求市场,具有狭小的产品市场、宽广的地域市场、容易被忽视、持续发展潜力大、能够很好弥补消费者的需求空白、市场还没有统治者等特征,所以发现“利基市场”、实施“利基战略”是弱势企业形成竞争优势并与强大竞争者相抗衡的优先选项。学科是知识的分类,知识领域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的?势持续演进,如果把整个知识分类体系比作“市场”,同样存在高度专门化、很少有人涉足其中、应用取向突出的学科“利基市场”,抓住此类机会而形成的新学科,往往表现出鲜明的领先性、不可替代性特征,特别是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社会需求研究相结合时,往往会促使新的研究领域,或者意想不到的研究方向的形成,进而培育出领域性特征非常突出的新学科,有利于弥补知识体系的某些空白之处。
2.知识生产模式Ⅱ为领域性学科的出现提供了原始动力。知识生产模式随着知识生产发展到新的阶段而发生了一些变化,吉本斯等人(1994年)将传统的以学科逻辑为主的知识生产规则称之为“知识生产模式Ⅰ”,知识主要在一种学科的、认知的语境中被创造出来,具有学术兴趣主导的情境、同质性、等级制、依靠同行评议的质量控制等特征;将以问题逻辑为主的知识产生规则称之为“知识生产模式Ⅱ”,知识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跨学科的社会和经济情况中被创造出来[2],知识生产具有应用情境、跨学科性、异质性和组织多样性、社会问责与反思性、更宽泛的质量控制标准等特征。当今时代知识生产处于模式I和模式Ⅱ并存格局,虽然模式Ⅱ以模式I为基础,但模式Ⅱ发展趋势更加明显。“科研选题既来自于大学和科学学科内部,又来自于它们的外部。在最完美的情况下,问题的选定生成于大学研究人员与合作项目等外部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3]意义重大的是,其产生的“知识成果――可能在传统上会被认定为是应用性的――会刺激进一步的理论发展”[4],科学发展史上已有很多代表知识生产前沿的领域性学科因此而出现。可以确切地说,知识生产模式Ⅱ为孕育领域性学科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原始土壤,而领域性学科的发展又有助于强化知识生产模式Ⅱ的发展趋势。
3.大学追求学科“卓越尖塔”为领域性学科的出现提供了战略机遇。加州理工学院②、斯坦福大学等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表明:汇聚“一小撮在某狭小领域十分精通的人才”,进行重要学科领域的研究,形成学科的“卓越尖塔”,是一所成长型高校迈向卓越的可行战略。以斯坦福大学为例,特曼(1900-1982年,斯坦福大学前校长)坦言,“伟大的教育机构是由伟大的教员铸就的,最重要的东西是有一流的学术领军人物”。他提出并倡导实施的“卓越尖塔”发展战略,“几乎立刻使斯坦福在一个非常有前途的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使斯坦福大学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成功转变成先导性大学③ 。而选定“非常有前途的领域”的原则是“同时具有科学和经济的潜力”,这个“非常有前途的领域”其实就是一个领域性学科。学科“卓越尖塔”战略已经被其他大学所效仿,很多大学面向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而实施了围绕学术领军人才建学科的战略,这有利于催生出新的领域性学科。
三、成长型高校怎样建设领域性学科:来自国内典型案例的分析
成长型高校虽然办学历史较短,但依托较强的局部发展优势、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成长性,发展道路更加灵活,能够使其在同类高校中脱颖而出。以浙江某大学为例,该校始终秉承“强优、扶特、培新”的学科建设思路,依托经济学、管理学等优势学科,积极另辟蹊径,尝试建设领域性学科,经过1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政府管制经济学作为一个典型的领域性学科,在国内已形成突出特色和优势,具有填补学术研究领域空白、丰富学科分类体系的重要价值。下面结合该学科的形成就如何建设领域性学科进行深入剖析。
1.建设领域性学科需要有关切现实问题的强烈意识。基于破解重大问题的社会需求是学科尤其是领域性学科发展的土壤,成长型高校办学具有扎根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土壤的特点和优势,学科建设应善于从微观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发现学科“利基市场”,有意识地描?L领域性学科发展轮廓,做精做深少数有特色和关联性强的研究方向,构建起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从而实化领域性学科的学科形态。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在政府垄断行业出现了缺乏活力、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时有发生,需要政府不断加强管制。从上世纪90年代起,该学科的带头人敏锐地捕捉到了政府管制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可以称之为学科利基市场),带领学科成员对电信等基础设施产业、自然垄断产业等方面的政府监管问题进行了持续观察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研究团队,建立了有关研究、教学单位以及学术团体并开展有效的活动,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代表性论文、专著等,政府管制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形态越来越清晰。
2.建设领域性学科需要有学科研究范式的深度融合。领域性学科所要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不可能采用单一学科研究范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必定是多维的。领域性学科所要生产知识的原创性、强应用、可信度高等特点,决定了其必须采用多学科研究范式相互借鉴融合基础上的跨界整合式研究方法。因此,不同学科研究范式的深度融合是促使领域性学科真正形成的催化剂。
政府管制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必要手段,管制对象范围往往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以及重要经济领域,管制方式表现为法规政策制定或修改完善后的施行,管制实践需要有工程技术的支持。管制目的在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政府管制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工学等学科研究范畴。基于这一认识,政府管制经济学学科在建设过程中始终以研究团队组建、研究方向形成、研究方法选择、研究活动开展等为微观切入口,注重经济学、公共管理、法学、政治学、工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整合、理论方法互鉴。所以,政府管制学学科边界十分模糊,很难归属于某一学科门类或一级学科。
3.建设领域性学科需要有开放协同的科研组织模式。领域性学科的研究选题多数提炼于实际问题,研究过程强调理论指导、政策分析、原始数据支撑、实践验证等各个环节的相互耦合,研究活动具有典型的知识生产模式Ⅱ特征,这就需要大学、政府、行业产业、科研院所等不同机构的协同配合。由此决定了领域性学科应该更多采用有组织的开放协同科研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汇聚支持领域性学科建设的强大合力。
政府管制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得益于较早地采用了协同创新发展模式。该学科长期致力于政府监管领域的研究,整合了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公用企业五类机构,共同构建一个开放式蛛网型的协同创新研究平台。这一机制十分有利于整合资源集体攻关,及时吸纳监管问题需求、提供理论咨询、采集数据资源、配合政策试验,可以产出一批创新成果并将创新成果向各类协同单位扩散和转化,推进政府监管理念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政府监管理论体系。这一机制促进了复合型监管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有效解决高端监管专业人才稀缺、监管专业人才的知识单一性等问题,也为学科“薪火相传”形成了完美的人才支持闭环。
4.建设领域性学科需要有扬弃创新的学科理念。一个新发现或一项新发明或一种新理论的提出,往往使某学科独具特色。领域性学科的形成源于对多学科知识的创新和重组,源于学科研究课题取得的新突破和新进展,因而需要打破学科的均衡发展理念,强化学科发展的领域性和示范性,采取非常规发展方式,集中有限资源打造学科研究领域的卓越尖塔,使其处于“人无我有”的态势。
政府监管虽然领域狭小,但监管内容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特征。政府管制经济学学科在提炼研究方向上并没有贪多求全,而是聚焦于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垄断性行业管制、环境管制、能源管制等核心方向,致力于政府管制基础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学科领域的“小”、研究方向的“精”、研究程度的“深”,三者相结合有利于迅速形成学科的若干局部优势,进而构筑起学科高峰。该学科推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国外管制体制改革的专著、第一部系统研究国内垄断行业体制改革的专著、第一部系统研究政府管制经济学的专著,获得过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承担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等等。学科形成的许多学术观点、提出的政策建议在国内产生重要影响,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基于学科的领先性,设立了国内唯一的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设立了政府管制方面的实体研究院,形成了相关人才的培养高地、服务社会的高端智库。
当然,建设领域性学科更需要有学术嗅觉敏锐、学科构建能力突出的领军人才。与其他学科相比,领域性学科对学术领军人才的要求更高。一方面,领域性学科领军人才应该是特定研究领域的拓荒者、领先者,或者具有敏锐的学术嗅觉从而开辟新研究领域的能力;另一方面,领域性学科领军人才还应具有比较强的学术组织能力、学科构建意识、学科构建能力,这是领域性学科由“研究领域”演绎成“学科”的关键所在。
基于以上分析,领域性学科由于具有领域小、方向精、研究深等特点,更有利于形成学科特色。成长型高校集聚资源,引育学术领军人才,围绕学术领军人才建设领域性学科,完全可以成为其建设一流特色学科的优选路径,也是其迈向高水平高校的必由之路。
注释:
①张胤在文章《走出“成长型高校陷阱”――成长型高校走向成熟型高校的战略分析》中认为:成长型高校是指那些发展历史不长,整体水平不太高,却又在某些方面拥有独特优势,预期发展前景较好的高校;成熟型高校是指发展历史较长、现有发展水平较高、发展速度平稳的高校;领先型高校则是那些在同类高校中出类拔萃、地位卓著的学校;从成长型高校走向成熟型高校乃至成为领先型高校,是所有成长型高校发展的理想轨迹。
关键词: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瓶颈;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4-0021-03
一、精品课程的五个一流
专家把精品课程概括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那么这五个一流是不是有条件的限制的,就是在不同的院校有不同的一流。针对不同的院校、不同的省有着不同的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对于西北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教学环境较弱,跟其他地区的教学环境有着一定的差距,笔者认为五个一流有着地域性差异,有着层次性差异,不能一概而论。在建设精品课程过程中,我们只能以最大的努力追求五个一流,实现所在环境下的五个一流。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瓶颈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长期的工程,涉及面较广,主要包括专业教师的教学经验、理念、技术、方法,建设团队的重视、培训、训练,精品课程的实施等工作。其涉及面越广,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就越多,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类:
1.可持续发展无法保障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且长期的工程,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人员保证和管理机制的支持,这样才能保证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们有些高职高专院校来说,经费有一定的难度,无法长期保障,这样就使得精品课程建设的持续发展没有保障,只能停留在建设初期的状态。长此以往课程负责人对自己的精品课程也就放弃了维护,没人使用了,领导们更是不闻不问,更有甚者连自己的后台程序也就不知去向了。
2.技术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最大障碍
精品课程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工作者和网络工作者的支持,需要在网上正常运行、需要后期维护和升级。一般来说课程负责人没有这项技术,因此导致部分课程负责人因技术原因而中断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或者是因技术原因导致不能正常上网而夭折了。笔者主持的《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中,技术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在建设过程中,负责人的技术水平和网络知识使得该课程的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美工上也受到课程主持人个人因素和团队成员整体水平的影响。
3.精品课程的内容是否是精品
所谓精品就是精致的成品。精品课程就是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对于精品课程来说是很重要的,精品课程的内容对于该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了追求数量有些精品课程建设者对于内容的选取不是很重视,只是把现成的书籍中的内容搬到网上,没有进行深加工,没有精心设计、精心组织和实施,因此精品课程的内容是不是精品我们也得深思。
4.团队建设的是不是合理
优秀的师资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保障,但是精品课程的建设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它是需要一个优秀的团队合作而成的。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综合工程,整个课程建设涉及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实验实训、信息技术、网络等部门的人员,在团队的建设中负责人很难调动每个部门的人,这就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不管是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还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学校领导都应该同样重视。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条件
1.课程要求在高等学校连续开设3年以上的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
2.课程负责人具有教授职称(高职高专院校可适当放宽条件)。参与建设的成员(其年龄、职称、学历、学科结构)应形成梯队式,并形成主讲教师负责制。配备适当的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3.课程网站至少提供有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以及至少三位主讲教师,每人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
4.精品课程的教学录像要拍摄精良。录像必须按照“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制作,反映教师风范、该教学单元的实际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5.必须建立一个精品课程网站。网络要畅通,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要完善并及时更新内容。
四、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
依据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条件,列出精品课程建设将面临的问题。对于精品课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难题,我们可以采用问题回答的方式来解决,我们可以将各类问题、难题按照重要程度分成等级编写问题测试,依据问题的回答情况考虑团队的建设,确定内容的选取,确定建设哪一级的精品课程,或者采用流程图的方式决定建设哪一级的精品课程等等。问题列表可以采用以下形式:
1.可持续发展保障的问题列表
(1)目标的确定问题
目标为长期目标还是短期的目标,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是不是冲突?目标具体吗?
目标决定了经费的投入和内容等的选取。目标的具体化使得精品课程开发团队的工作也就具体化。
(2)经费保障的问题
经费的保障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师资培训的经费,课程资源建设的经费,教研教改的经费,实训设施、设备建设有没有经费。如益阳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的省级精品课程《电子CAD》建设经费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益阳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的精品课程每年都有充分的经费,而有些学校的经费并不是这样投入的,就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学校对省级精品课程一次性投入5000元,以后就没有经费了。精品课程的经费需要每年去投入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投入和合理的使用才能保障精品课程的建设。
(3)政策的支持
精品课程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和各省精品课程建设方案的精神,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在科学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学校精品课程的指导思想、建设标准、申报范围及其条件、精品课程建设的申报与评审程序、精品课程建设的运行管理、奖励办法和知识产权管理等。
2.技术保障问题列表
技术保障问题首先必须列出建设精品课所需要的大的技术,然后将各类大的技术分解为下一级的子技术问题。如表2。
当然每一级的子技术涉及到不同的人员和问题,如:教学设计中授课对象的分析能力,要考虑教学对象是在校学生还是成人,是否支持终身学习;是否了解授课对象的总体思想状况和知识基础;是否了解教学对象的个别差异(包括智力水平、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
3.内容选取问题列表
内容的选取有以下几种方式:
(1)现成的内容直接选取。
(2)新编内容。
(3)组合已有的内容。
不管是选择上述哪一类方法获取精品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制定精品课程内容选取的原则和标准,符合标准的才可以成为精品。具体的标准可以根据具体课程的要求和发展来确定,可参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版。
课程内容选取的原则可以参考袁海泉、刘电芝的《论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中的:①实用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②学科化与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③基础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原则;④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统一的原则。另外还要考虑育人为本、实践取向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问题。
4.团队建设问题列表
团队建设可以依据技术保障问题来考虑,需要哪些专业和技术的人员,另外还要考虑协作问题。
团队的建设笔者认为可以参考木桶原理,提升团队中最弱的成员,团队中能力最弱的成员限制了团队的整体水平。当然团队成员的合作关系,能否,互相欣赏、重视,是一个团队不可缺少的。
五、结束语
精品课程的建设对于每所高校来说是被评估的指标,建设的如何,还需要依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来衡量。对于具体困难问题的解决,笔者认为如果上述提到的问题我们都能解决,那就可以顺利地开发精品课程了。若有30%甚至超过30%的问题无法解决,那就没有环境开发精品课程了。当然不同的学校有差异的,若个体差异能弥补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开发精品课程了,我们还可以多个学校联合开发,资源共享。
特别说明,在上述问题列表里涉及了一些问题,不同的学校面对的问题不同,此问题列表只能是参考,我们在实际建设中,要依据实际环境和条件确定具体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除了上述列出的问题之外,我们还必须考虑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和课程评价问题。评价中由谁来评价、如何评价等。
总之,精品课程建设是可持续的、是长期的工作,不是一时的兴趣和任务。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重视,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精品,而不是滥竽充数的拼凑的精品。
参考文献:
[1]浅谈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问题与对策[DB/OL]. .
[2]吕建林.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和发展中的瓶颈及对策分析[J].中国科学教育,2006(15).
[3]董绿英.高职精品课程与教师团队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9(5).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创新教育;“双一流”建设;示范课程
2017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同年正式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研究生是非常重要的科技创新生力军。做好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环节和保障。而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教育的必备环节,又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建立研究生教育的示范课程,形成比较规范并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生课程教育模式,是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研究生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比较生硬,课程内容陈旧,创新不够
研究生教学往往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灌输性教学为主,“满堂灌”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同时,部分教师存在教学惰性与惯性,对课程内容的更新不及时,对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不够。
(二)教学手段单一,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领不够
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接受力不足,缺乏对网络资源、线上教学探索的热情,很难吸收和应用新的教学方式。单纯依靠课堂的传授,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信息量的扩大,不能满足当前网络时代信息量迅猛增长的形势。
(三)教学评价体系薄弱
教师对教学系统的评价机制建设力度不够,不能形成有效的效果评价,成果导向性意识较差。
(四)缺乏教学团队的建设,不能形成合力
我国高校普遍对科研团队的建设比较重视,但对教学团队建设的力度不够。
二、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的思路与探索
(一)加强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1.多媒体教学。通过课件、视频、板书等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思考。虽然多媒体教学比较普遍,但是高质量的课件却是稀缺的,需要精力和财力的投入作为支撑,不仅要从知识内容和结构方面进行设计,也要考虑学生的视觉感受和情绪影响。同时,仿真教学也是非常好的一种现代化教育手段。通过在仿真教学中设置不同参数,可以激发学生对课堂中涉及不到的知识探索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模拟平台。
2.开发新的教学工具和平台,利用超星、雨课堂、慕课等资源,丰富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先进的网络手段,使学生在家就能和名师“面对面”,获取更前沿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建立“双一流”背景下开放的学习模式。
3.案例与实践教学。研究生课堂不可缺少工程案例实践的分享,尤其对工科的研究生尤为重要。要从实践中去理解和提升理论,同时培养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思维和方法,为学生独立开展研究做好指引。此外,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也至关重要。
4.互动式、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多途径的讨论,包括课堂和线上等形式,引导学生课下独立学习,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多角度全面看待问题并能从讨论中得到启发,学会有效捕捉信息。
5.模块式教学。将模塊知识延伸至工程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学科前沿探索,培养“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自主和快速学习的能力与模式,强化科研成果向工程实践转化的思维,促进我国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6.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企业导师进行授课等,通过实践理解理论应用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建立有效的反馈体系和评价机制
教学效果的反馈,不仅仅停留在结课后成绩的反馈,应该对平时教学的每个环节进行及时反馈,以便及时了解并积极改进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可以建立多段的评价机制,包括课中、课后的及时和分段评价,科研应用的反馈评价,以及中远期受益的反馈等,不局限于一次性评价。评价机制的建设非常重要,科学评价机制要实现量化,制定完备的评价体系。
(三)重视学校的上层建设
学校要形成较为完善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制度与体系,建立相关的各项政策,这有利于实现课程教育规范化,为教师展开多样性教学提供足够空间。同时,还要多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对研究生课程建设投入更多的精力并进行教学团队的建设,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政策,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四)注重课程的思政建设和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人才
在研究生教育中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思想品格培育要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高等传热传质学》课程讲授中,不仅要讲授比较抽象的公式和定理,通过案例的介绍,还要挖掘案例背后科研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创新过程中的艰辛和不懈坚持的精神,以及科研过程中体现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等。
中等职业教育当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教什么?怎么教?学校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精品课程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内涵建设的重点,不仅可以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更是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动力。精品课程建设,是促进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更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办特色专业,树品牌教育,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程是学校教学的最基本要素,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综合改革与实践,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各个中等职业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中等职业教育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数量和质量等已成为衡量其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该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精品课程建设也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的载体,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议
(一)正确把握精品课程内涵,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是体现“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虽然精品课程是多层次、多样化且各具特色的。但精品的核心内涵是永恒不变的,即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适应相应层次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和以科学规范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这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是精品课程先进性、科学性、教育性、整体性、实用性、有效性和示范性高水平定位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科研创新同步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
(二)科学确立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要素,全面提升精品课程建设水平
确立合理的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标准是搞好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可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分解为五类要素,即基本建设要素、主体建设要素、过程建设要素、教学评价要素和成果特色要素,并对精品课程建设提出具体要求。
1.基本建设要素
课程的基本建设要素是指课程最基础的构成要素,如: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和教学参考资料等。作为精品课程,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大纲,精品化、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完整规范的教学档案,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和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等。
2.主体建设要素
课程主体建设要素是保证和实现课程建设目标的主体因素,如:课程负责人、教师、学生、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等。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培养造就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学缘范围广泛,且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养成积极和创新学习的态度等。
3.过程建设要素
过程建设要素是指课程教学组织过程的基本要素,如:教学组织运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教师的配备等。作为精品课程,其教学过程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组织科学严谨,各教学环节制度化,教学安排合理;教学内容适应培养目标,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服务于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多样化和个性化,教学手段先进且恰当应用。
4.教学评价要素
教学评价要素是保证课程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包括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作为精品课程,应当建立教学效果评价制度,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严格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价,讲求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根据不同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教师教学技巧的艺术性进行评价,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应当注重学生对本课程的评价,达到较高的学生总体满意率。要接受专家和同行教师评价,得到同行和校内外的广泛认可。摘要:本文围绕精品课程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建设标准,探讨了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对中等职业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几个建设环节的建议。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引领,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今后中等职业学校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信息。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示范作用
5.特色与标志性成果
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但衡量课程的精品性也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其主要体现的内容包括教师群体的影响和声望、重大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人才的素质和质量,并且在教学改革方面应具有鲜明特色,在课程建设中具有长久的发展和积淀。作为精品课程,首先应具有一、二名国际或国内知名的优秀教师,发挥该学科课程的学术带头人作用;建立有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良性机制,培养一批高素质并具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学和学术骨干;有多人次获国家和省级的集体和个人荣誉。其次,取得重大的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第三,人才素质高,学生在与该课程有关的单项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毕业生对该课程给予较高评价。第四,特色鲜明,成为某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性课程,得到广泛认可和认同。
(三)研究和探索精品课程目标的实现途径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预期成果和目标,必须研究和探索科学可行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明确的指导思想、科学的建设规划、明确的目标要求和建设过程的动态监管。
1.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课程建设目标应与学校定位相适应,与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由于不同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科发展水平以及对精品课程的认识角度的差异,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也不尽相同。但应明确:精品课程建设要遵循“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原则,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建设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为先导,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切实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2.科学制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育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等。课程建设规划反映了各个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战略、学科和专业特点。在新形势下,首先要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和培养一支素质过硬、技术精湛的教师队伍;并在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结构合理、整体优化、符合社会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并反映学校教学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开发网络教育资源等立体化教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工作,增强能力的培养;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教学交流活动,开阔视野,为建立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创造条件。
(1)教育思想规划:教育思想是指导教师在课程理论建设和教学实践中的纲领,教学规律的掌握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学校应要求精品课程负责人要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认真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牢牢把握科教兴国、素质教育这一总体指导思想,树立主体教育思想,科学、人文教育思想、创新,实践教育思想和终身教育思想,力求教育思想的创新,把课程建设与教书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程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起来。
(2)建设目标规划:按照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确定精品课程建设层次,最终将集中建设好反映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在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体现“五个一流”,能起到示范和牵动作用的精品课程,并使这些课程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居领先或先进水平。
3.围绕“五个一流”,把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要求
“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成果显著、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一流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内容上,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深入开展教育理论研究,结合课程的历史沿革和特征,以知识整合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重在课程的精品内涵建设,始终保持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整合优秀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充分体现“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教育原则,对理论课程实施以知识点为模块,联系基础、拓展应用的构建模式;实验课程应科学合理地设置自主设计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注重实践课程环节的设计,应该包括科学研究活动、科技发明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一流的教材”,就要以科技创新为源泉,以新的教材体系为基础,结合教学实际,修订教学大纲,开发建设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网络课程建设和学科专业网站建设为依托的集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实验教程、习题集、试题库、电子教案、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构成的一流立体化教材。“一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仅仅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其核心在于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逻辑形式把教材内容多角度地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要用生动、丰富的教材,有价值有说服力的理论,接触实际的实验课,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要用“启发式”或“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思想,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要根据课程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积极使用网络技术,实现教学与管理的网络化,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将课程全部开发建设为网络课程,依托精品课程网站,创建现代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实现“一流的教学管理”。完善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规章制度的执行是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而规范完整的教学档案,是科学管理的重要体现。通过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保证精品课程建设在科学制度的框架下,得以有序进行。
4.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态监控和管理动态监管
对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十分重要。学校应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重点把握如下几个环节:严格申请、评审程序,确保评审的公平、公正、公开;定期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年度和中期检查,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严把验收关;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办学主体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课程发展特征和世界教育趋势、课程改革方向和教育政策等,对课程建设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实现监管过程和验收指标的双重动态管理,明确精品课程质量的时代特征,确保课程的创新性、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适用性及示范性。
三、结束语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指导课;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186-01
本文通过对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就业指导课教学团队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独立学院就业指导课教学团队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建设独立学院就业指导课教学团队的措施和建议。
1 鹿山学院就业指导课教学团队现状调查
鹿山学院的就业指导课教学团队刚刚建立,共有教师21人,平均年龄28岁。其中,30岁以上者4人,占19%,30岁以下者17人,占81%;中级职称1人,占4%,初级职称11人,占52%,无职称者9人,占44%;硕士研究生1人,占4%,取得硕士学位者1人,占4%,大学文化程度教师19名,占92%;18人因从事过学生(就业)工作或带过毕业班而有就业指导工作经验,占86%,3人无就业指导工作经验,占14%;6人从事过教学工作,占29%,15人无教学经验,占71%。整个团队呈现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基础薄弱;从事一线就业指导工作者多,从事课堂教学者少;硕士以上高学历者少,大学本科学历者多;年龄偏轻,职称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因此,责任感强,成员间团队协作精神好,学历、职称、年龄结构科学、知识结构多元化的教学队伍是鹿山学院建设优秀教学团队的迫切要求。
2 加强鹿山学院就业指导课教学团队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1)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大力加强队伍建设。
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团队带头人负责制,并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
加大对带头人培养的力度,不断提高带头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自身影响力。其中,营造民主和谐、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团队合作氛围非常重要。这能够有效激发教师之间的充分交流和沟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团队成员知识、经验、技能等的不断增长以及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迅速提升,进而实现“1+1>2”的团队效应。
(2)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要载体,大力加强团队建设。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它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它的建设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而形成一支以主讲教师负责、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是其重要内容。从近几年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来看,师资队伍建设不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相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是无法取得成功的。此外,精品课程建设涉及专业建设规划、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方法改革、教材编写等诸多环节,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只有组建起一支教学团队并共同致力于课程建设工作,才有可能将某一门课程建成精品课程。可以说,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既是一个一流师资队伍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优秀教学团队构建的过程。
以提升教学团队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独立院校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数量充足、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
(3)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院级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为目标,以课程建设为重点,构建以开展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为核心的教学团队。
关键词 文化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 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oretical Thinking and Practice Exploration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Courses Construction
——Take Zheng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U Yanli
(Zhengzhou University National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Base,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course is the basic work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culture quality educat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cultural quality curriculum must first build a reasonable structure, set up scientific, cultural and clear system of quality educational curriculum; and strengthen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courses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is of college (department) two-management system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Key words culture quality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加强素质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①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多个层次、多个方面的工作要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是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作。目前从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高校的课程设置来看,大多数院校的开课门数已初具规模,有些院校甚至已开设到上百门之多,但普遍存在随意性强、不成体系等问题。因此,如何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科学化、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我们的课程建设理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构建结构合理、设置科学、体系明晰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部1998年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因此,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在内容上,应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为核心进行构建,主要包括人文教育、自然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三部分。应开设文学艺术、人文历史、哲学与逻辑、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公共卫生、生理心理卫生等方面的课程模块。每个模块还可按课程的类别、广度和深度分为基础知识型、鉴赏型、实践型、研读研讨型等几个不同的层次。总之,课程体系的建构要有利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体现整体优化、融会贯通、综合交叉、有机联系的课程设计理念,成为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基础教育平台。
2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内涵建设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强调的则是人们在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究中体现出的人性关怀,具有通识性、可接受性、可感知性及引导性等特点。②课程的开设旨在训练大学生的思维方法、培养人文关怀、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深厚的文化艺术涵养以及浓郁的爱国热情和宽广的国际视野。
第一,严格遵循课程的设置标准:开设的课程,要根据大学生应具备的文化素质要求,结合学校各方面的文化优势,符合五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美学情趣,提高大学生的艺术创新实践能力和理论鉴赏水平;有利于激励大学生走进经典,从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中汲取精髓;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同学们树立追求健康、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科学观念。
第二,建设一支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的、高水平、稳定的的师资队伍:教师的专业素养、文化素养、授课方法和人格魅力决定了课程的知识含量、课程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因此,拥有一支具有深厚的人文功底、坚韧的科学精神、浪漫的艺术情怀,课堂效果好的、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建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有力保障。高校要采取多种措施从物质和精神层面,鼓励教授名师等优质师资力量投入到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行列。
第三,改进课堂教育模式,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大学教育的试金石不是讲授伟大真理,而是用什么高明的方法来讲授伟大的真理。所以,讲授什么不及如何讲授更重要”。 ③在教学目标上,要由传统的以“传道”为主,转变为“传道、授业、解惑”,即:变传授知识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并重。在教学方法上,课堂教育模式要由传统的以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在教学手段上,要由传统的以板书为主转变为包括将电视、幻灯、录音、录像、计算机等现代化信息传输媒体用于教学活动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在考核方式上,要由原来的以考分为主要评定标准转变为重互动、重实践、重能力等综合考评。
第四,加大对课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的力度:“课程管理,系指基于达成目标之需求,对于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过程建立管理机制并发挥影响力,以达成预期目标的过程。”④文化课程教育课程应从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的开发与组织、特色课程的建设、教学活动的开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课程建设工作离不开质量监督,监督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反馈问题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把在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再经过教师的整理、反思、修正与再实施来提高教学水平。⑤质量监督主要体现在对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通过对课程质量的监控,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 郑州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情况
郑州大学从1999年秋季首次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经过十年的建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已达200余门,同时也锻炼和培育了一批热心素质教育工作的教师,这些教师或具有深厚的人文功底,或具有坚韧的科学精神,或涉足于科技前沿,或具有浪漫的艺术情怀;有教学优秀特等奖获得者,有博士、博士后等高学历者,有校长,也有很多院系领导;还有学校音乐系和美术系的一批教师,已经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成为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
与其他大多数基地学校一样,学校的课程也是分为语言文学类、人文历史类、哲学与社会科学类、艺术类、自然科学类等几个系列选修课程组。实践证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对于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强化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训练,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人文关怀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但在课程体系的系统性、课程内容的文化性、师资队伍的稳定性、课程管理的规范性等方面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
2007年以来,郑州大学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创新实验区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我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以 “科学化、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为课程设置原则,以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为标准,建设一批文化含量高,充满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优质课程。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以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在现有校级200余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基础上,精心筛选出50~70门建成包括人文、艺术、科学、卫生几大课程组的文化素质教育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占4学分。其余8个学分移至学科基础平台,各院(系)级应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的自身需要,建设一批能够扩大专业平台,夯实专业基础,彰显专业优势与特色的平台课程。
为了充分挖掘校内的教学资源和保证授课教师的可持续性,我们要求每门课程有相应的教学团队,鼓励老师跨院系联合申报课程。一门课程至少有两名以上(含两名)教师讲授,并明确课程负责人。鼓励相关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知名教授、教学名师等骨干教师领衔开设课程。
学校将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分为“四个模块、四种类型”:即文学艺术、人文社科(包括历史与文化、哲学与逻辑等课程)、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公共卫生、生理心理卫生等方面的课程模块。每个模块还可按课程的类别、广度和深度分为基础知识型、鉴赏型、实践型、研读研讨型等几个不同的层次。研读研讨型的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开展经典阅读和小班研讨。在以往所开课程的基础上,精心筛选出50~70门,建成素质教育核心课程。所有学生均要在本科学习阶段选修艺术类2个学分,此外文科学生还须选修科学素养与科学方法类课程2个学分;理工科学生选修人文类课程2个学分;医科学生选修伦理学、社会学方面的课程2个学分。
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由各院系负责建设,学生选修8学分。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主要包括跨学科基础课、课程群组课程,主要是拓宽学生学科基础和扩大知识面,体现厚基础和创新性。学生须选修8个学分。院系应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的自身需要,建设一批能够扩大专业平台,夯实专业基础,彰显专业优势与特色的平台课程。文化素质教育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的建设,要做到四个结合,即: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科技文化教育和学科专业教育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水融。
注释
① 周元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关于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再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0.8:3-4.
② 张岂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特点[N].中国教育报,2004-08-15.
③ [美]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藤大春,藤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8.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信号与系统;系统观念;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02-0089-03
1引言
五邑大学“信号与系统”课程组长期坚持该课程的建设,以建设“五个一流”,即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手段和一流的教学管理为指导思想,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进行探索和改革,出版了一系列教材。在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研究、教学软件的研制等方面,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该课程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2005年学校将该课程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该课程被评为广东省省级精品课程。
2课程的建设情况
2.1以“五个一流”为指导思想,形成精品课程立体化建设结构
“信号与系统”课程组以五个一流为指导思想,按照前沿性、规范性、系统性的要求构建了“信号与系统”课程的长期建设方案,形成了精品课程立体化建设结构,如图1所示。“信号与系统”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主要涉及教材、教学内容、教师队伍、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的建设。立足于教材建设,将教材建设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紧密结合;立足于教学手段,将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立足于师资队伍建设,将发挥高水平教师从事课程教学与中青年教师培养紧密结合,立足于教学管理,规范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同时,以课程群建设为指导思想,形成课程群立体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系统观念”、“工程观念”、“科技进步观念”、“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以课程群建设为指导思想,形成课程群立体化教学结构
课程组在“信号与系统”课程建设过程中,以课程群建设为指导思想,形成了课程群立体化教学结构,如图2所示。该课程群包括3门专业基础课、7门相关专业课。
其中3门专业基础课分别为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7门相关专业课分别为MATLAB程序设计、数字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DSP原理及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智能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信号与系统”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其课程内容既需要深而多的数学知识,又与工程实际有着密切联系。针对这些特点,课程组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调整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提出了组合平台课,建立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新课程体系。同时,进行了课程间的衔接研究,使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课程组从关系密切的几门课程出发,对课程内容了进一步的整合,将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放在精选教学内容上,减少重复,突出创新。根据最新科技发展状况及时加入新内容,转移侧重点,删除过时的内容,调整与其它课程的关系,避免内容上的重复,形成了课程群立体化教学结构。课程群既包含了专业基础教育,又包含了学生系统集成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教育,注重学生“系统观念”、“工程观念”、“科技进步观念”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信号与系统为省级精品课程,数字信号处理为校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自动控制原理为校级优质课程。
2.3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组构建了全方位模块化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新体系以提高本科生的“系统观念”、“工程观念”、“科技进步观念”和“创新意识”为目标,以开放实验室、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为依托,与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密切结合,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将理论、实验、实习、工程、科研、设计、创新有机结合,将最新成果迅速转化为实践教学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广东省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大赛等各种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小组完成项目,强调过程、淡化结果。通过学生的小创造、小发明等第二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4立足于一流的教学手段,将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和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使教学效果不断跨上新台阶。同时,大量应用电子教案,提高了教学效率。利用自己设计的演示软件、动画等,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我们认为,电子教案应该为教学服务,是传统的黑板教学之外的一个必要补充。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课程组搭建了网上教学辅助平台。建立了课程的教学辅导站,上传相关的电子教案,课程公告,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或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协作探究式学习,从而变以教师为主的传统被动学习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探究式主动学习。目前,本课程网络资源内容丰富,较好地满足了课程教学的需要,实现了课程教学的网络化、信息化,促进了教与学之间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5立足于精品课程的教材建设,将教材建设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紧密结合
针对“信号与系统”课程理论性强、抽象层次高的特点,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进行了不断探索和研究,力争形成与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现代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坚持学习、研究、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注意突出自己的特色,保证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将教材建设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紧密结合起来。经过近十年的持续努力,在信号与系统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出版了《信号与系统》、《基于MATLAB的信号与系统实验指导》、《信号与系统学习指导和习题解析》系列教材。形成了以主教材为基础,以多媒体、多形态、多功能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立体化教学包,即“主教材+辅导教材+实验教材+电子教案+网络课程+试题库”;同时,将教学包和网络教学结合起来,实现网上教学,创造了一个让师生更加方便、让学生更加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有效提高了课程整体教学质量。
2.6立足于师资队伍建设,将发挥高水平教师从事课程教学与中青年教师培养紧密结合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课程组非常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言传身教,为课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为了保障教学质量,课程组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在职进修;对青年教师实行辅导、试讲、老教师示范教学指导等多项措施,实行了青年教师培养的导师制;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授课竞赛;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科研活动,以科研带动教学。青年教师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较快,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保证了“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质量。
2.7立足于一流的教学管理,规范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精品课程建设离不开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一流的教学管理是“信号与系统”精品课程成功建设与实践的保障。经过多方论证与调研,信息学院将“信号与系统”课程确定为学院八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组多次召集相关专家学习借鉴国内外名校“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大纲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五邑大学该课程多年的教学情况,制定了新版的教学大纲, 使得该课程与其他课程在内容衔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识点学时分配等方面更加合理规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求各任课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进度表要求规范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安排课程组教师随机听课检查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进行评估,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课程体系。
“信号与系统”课程组一直坚持材、统一试卷命题、统一评分标准,从而保障了“信号与系统”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3结束语
经过多年来课程组教师的不懈努力,“信号与系统”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信息服务、教学服务和学习服务等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提高了本门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得到了专家和学生的好评。“信号与系统”精品课程建设指导思想,以及形成的一套精品课程立体化建设结构和课程群立体化教学结构在全校以及在广东省已产生了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2007年已被评为广东省省级精品课程,为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后课程还需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建设力度:一是进一步完善精品课程立体化建设结构和课程群立体化教学结构;二是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不断开发与工程实际结合的实验项目,建立网上虚拟实验室;三是真正实施、推广双语教学。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Excellent Curriculum of Signals and Systems
Abstract: The article giv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situation of provincial excellent curriculum of signals and systems in Wuyi University. It focuses on the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ion of the excellent curriculum, the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structure of the curriculum group, and how to effectively cultivates the systematic concept, engineering concept, science technology progress concept, and innovativeness.
Keywords: Construction of Excellent Curriculum, Signals and Systems, innovativeness
收稿日期:2007-10
参考文献
[1] 甘俊英,胡异丁. 基于MATLAB的信号与系统实验指导[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
[2] 应自炉. 信号与系统[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9.
[3] 甘俊英,颜健毅,杨敏. 信号与系统学习指导和习题解析[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
[4] 陈后金等. 我校“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改革与建设[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6):30-33.
[5] 刘济科等. 创建精品课程,夯实教学质量[J]. 高等理科教育,2006,(2):35-40.
作者简介:甘俊英(1964-),女,江西省樟树人,五邑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广东省“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广东省图像图形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特征识别等。
通信地址:广东省 江门市 五邑大学17信箱(529020)
关键词: 品牌专业 建设目标 建设内容
一个专业同时有很多所学校在办,就像一个产品同时有很多厂家生产一样,产品要受到消费者青睐,必须以其优质的内涵形成品牌效应,这是厂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参与市场竞争的筹码。如今,学校办学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品牌专业建设是提高学校办学能力、促进学校办出特色的迫切需要,也是深化学校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要使品牌专业建设掷地有声,前提是要明确品牌专业的建设内涵、构建合理可行的建设原则与目标、确定品牌专业的建设内容、掌握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本文从以下方面分析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
一、品牌专业的内涵
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是高校组织教学的基本单元,同时也是高校与社会的接口[1]。专业建设是集师资队伍、课程教材、实验室、教学改革等方面建设为一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动态发展[2]。
对于品牌专业,不同学者有不同见解:有学者认为品牌专业是指培养出的人才质量高,在市场上具有较大的知名度和竞争优势,受到广泛欢迎的专业;有学者认为品牌专业是指专业条件、建设水平、改革成果、人才培养质量整体达到一流水平,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笔者认为,品牌专业由深厚的办学历史文化积淀形成,在高校教学管理组织中有序规范兼具特色,教学育人理念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条件完善、教学资源优质丰富、社会声誉好、学生就业质量高,能够让社会、家长、学生信赖[3]。
二、品牌专业的建设原则与目标
(一)品牌专业的建设原则
1.突出优势。遴选的品牌专业首先要在全国同类专业中领先,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其次要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优势。重点建设具有行业优势、区域优势、示范引领优势和社会声誉优势的专业,打造一批办学声誉卓著、国内一流的品牌专业。
2.服务学生。品牌专业建设最终目的是培养一流的人才,一切建设工作都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开展。学生既是建设项目参与者,又是受益人。
3.贴近教学。品牌专业建设要充分体现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回归教育教学的主要职能。建设方案要按照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要求,全面论证,突出重点和建设效益。
4.分类建设。品牌专业建设要推动学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根据各学院的定位和特点,探索适应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分类评议,择优遴选,合理布局。
5.示范引领。品牌专业建设应因地制宜,改革创新,探索形成较完善的专业建设机制,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成果,并积极总结推广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和带动效应,提升学校整体专业建设水平。
(二)品牌专业的建设目标
1.建设全国领先,具有较大影响的品牌专业群。通过持续建设,形成在全国同层次、同类专业中具有领先优势、在世界同领域有影响和竞争力的专业,建成一批省级以上重点专业,成为代表学校教育质量水平的标志和名片。
2.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品牌专业要充分体现在招生就业方面的竞争优势,生源质量要处于全国同层次、同类专业前列;毕业生要实现高质量就业,就业竞争力要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有国际标准认证或国际实质等效的认证的专业,高标准通过认证;有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学生相关证书获取率不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3.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优质的资源。形成科学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一批省级以上优质的精品课程、规划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并能开放共享;建成条件一流、管理顺畅、开放共享的实验室(中心);培养在全国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所有教授均为本科生上课;形成一批教学成果和研究成果。
三、品牌专业的建设内容
品牌专业应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师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教材资源开发、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国内外教学交流合作、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
(一)教师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
一流的师资是建设品牌专业的前提,品牌专业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学校和学院要采取切实措施激励教学,鼓励所有高水平教师和全体教授走上教学一线,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注重教师国际化建设,根据专业发展需求,引进国外一流大学博士(后)或师资,定期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进行国际交流访问,对海外进修教师的教学、科研和论文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注重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结合学校教改课题评选立项、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基础课程评选立项等工作,培育青年骨干教师,引领各品牌专业在相关领域开展研究与实践;注重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培训,借助学校校企合作平台,实验示范中心等实验平台,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培养,引导青年教师赴知名企事业单位或乡镇进行合作研究或培训,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材,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经历了10多年来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高职教育以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是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职业性,教育性于一体的高质量课程。从2003年开始到至今,我国精品课程的总数达到20077门,其中高职精品课程的数目达到5843门,涉及20个学科领域[1],增长速度之快,说明各个高校已经将精品课程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但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1 高职精品课程在建设出现的几个主要问题
自精品课程项目开展以来,精品课程的数目成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并我们不能由此得出数量多就表明优质教学资源也相应的增加。从2003年开始,众多高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积极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极大的促进了高校的教育改革,也确实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许多优质的教学资源,但在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影响课程整体效果的问题。
1.1 精品课程的宣传力度不够,使用率不高
武汉大学黄如花教授为了解精品课程的情况,设计了精品课程网站用户使用情况调查问卷,通过网络和现场发放方式回收230份问卷,有效率为93.9%,通过分析数据发现,仅24.07%的人使用过精品课程网站,22.22%的人没有听说过,大部分受访者从来没有使用精品网站。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时51.85%的人群会优先考虑利用搜索引擎或视频资源;43.52%的人会优先考虑数据库来查找所需资源;只有4.63%的人会考虑使用精品课程网站去学习[3],说明精品课程网站没有融入学生的学习,学生没有养成主动使用精品课程资源来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源。各高校大都注重精品课程的评审与申报工作,一旦成功,便不再投以足够的精力去宣传和引导,导致所建立的精品课程形成摆设,很少将其应用于实际。
1.2 “两重”和“两轻”问题比较突出,后期没有定期的维护团队
“两重”说的是重申报,重数量,“两轻”即轻维护,轻质量。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质是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广大教育者和学生分享,继而突出学校的专业特色,对其他相同专业的精品课程产生辐射和示范作用。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很多高校却将精品课程申报的数目当成一种炫耀的资本或者是一种任务,缺少对已申报的精品课程后期的监管,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高职教育是为国家输送高质量,高标准,高技能的技术人才,如果课程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很容易造成培养的人才与社会脱节。精品课程申报的成功只是课程建设的刚刚开始,后期的维护和定期的更新更重要。
1.3 精品课程的不可访问率依旧很高,共享性不是很强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2009年3月对各本科学校1664门国家精品课程及高职高专学校605门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的运行状况进行了监控。结果表明,各类层次精品课程网站的整体运行状况不尽人意,可访问率超过80%的网站占总课程数的81%,可访问率低于50%或无法访问的网站占总课程数的14%,无法访问的网站数量比例还是偏大[4]。笔者通过国家精品课程网,打开多个高职专业的网络视频,发现能正常打开的很少,精品课程资源网多数视频显示网站连接打开错误或进入学校的连接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违反了开放共享的原则,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1.4 网站更新课程内容缓慢
2004年,教育部为确保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能顺利开展,在(教高厅[2004]13号)补中规定:每门国家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在当前这个教育方式方法、教学理念、学科知识都在飞速发展的时代,精品课程只若是代表当前很短一段时间的优秀成果,不对其进行及时的改进和更新,精品课程就得不到持续发展,最终也只能被社会淘汰。课程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代表教学质量一流的精品课程更要保证课程内容是代表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使精品课程不因时间的推移而成为课程中的“次品”。
1.5 交互性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