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审计理论与实务范文

财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审计理论与实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审计理论与实务

第1篇:财务审计理论与实务范文

关键字:环境审计 合规性审计 财务审计 绩效审计

一、引言

过去的几十年,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几十年,国民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4518亿人民币飞速增长到2003年的116694亿人民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虽然坚持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但还是有许多沉痛的教训。据世界银行估计,每年环境污染给中国造成的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8%。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国的企业开始进行内部环境审计。进入20世纪90年代,西方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完善了环境法规,强化了环境会计准则和环境审计准则,同时也提出了注册会计师开展环境审计的具体设想和要求,并在一定范围内试验环境审计业务。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环境审计的试点,1998年审计署成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并在这一期间开展了一系列环境审计的项目(如“三河三湖”、“两控区”、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的审计等)。审计署 《2006年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要积极开展资源与环境审计,加强与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有关的资金、重点生态保护工程、重点流域污染治理项目的审计,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与环境审计模式”。

二、国内研究综述

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2004)对太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环境审计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我国水污染综合治理环境审计工作的整个系统尚不十分健全。

韩竞一等(2005)通过对参加“三河一湖”水污染防治资金审计培训班的学员的问卷调查发现,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障碍主要包括审计人员缺乏环境科学知识、审计方法和技术落后以及环境监测和报告制度的不健全。上述研究为我们了解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对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毛洪涛等(2008)对国内注册会计师进行了一定规模的对于环境审计开展情况及其目标的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发现影响环境审计目标实现的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准则、审计方法、外部需求、人员能力。

三、国内开展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1.缺乏足够的技术基础和科学理论支持

我国目前从事环境审计实务的审计人员几乎都是财务背景出身,不具备足够的环境科学知识。他们有着丰富的财务审计实务经验,熟悉财务审计的流程和方法,但是在环境审计实务中,对碰到的需要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的特殊问题,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具有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的审计人员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我国开展环境审计实务的主要障碍之一。

2. 环境审计实务中技术和方法的落后

在过去的二十年时间里,我国的研究人员在环境审计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产出了不少的科研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着眼于环境审计定义、对象、目标等基础理论,对环境审计实务的技术、方法探讨较少,对环境审计实务中如何恰当选择、使用环境评价方法和指标也未作充分的阐述,加之审计人员对科研成果由于种种限制而未能有效利用,我国的环境审计人员在实务工作中主要依靠曾参与的财务审计中积累的经验,采用的技术和方法也往往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技术和方法。

3.环境审计准则缺位。目前我国环境会计还处于探讨阶段,尚未制定环境会计准则,由于缺乏具体准则的指导,无法规范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以及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也不统一。审计人员在审计企业环境会计报告时,也需要根据环境会计及审计准则来判断企业的环境会计报告是否遵循了准则,而相关准则的缺位,使得审计人员难以做出判断,也无法发表意见,最终将阻碍环境审计目标的实现。

4.专门的环境审计人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我国从事环境审计的人员以学会计、财务专业为主,很少涉及环境学相关专业,在环境审计培训跟不上的情况下,很难想象环境审计会取得很大的成效,这也是制约我国环境审计实务发展的一个因素。

总体上看,我国环境审计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困难较多,环境审计的现状尚无法适应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无法满足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亟须提高和改善。

四、政策建议

1.加快实施环境会计,完善环境审计依据。。进行环境审计必然要求被审计单位如实记录和反映其环境管理活动的情况,提供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然而,当前困扰环境审计的一个问题恰恰是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水平与环境审计的要求严重背离。因此,我国需加快建立环境会计,加快环境会计在企业中的实施。

2. 尽快出台环境审计指南,优先制定政府环境财务审计准则和环境合规性审计准则。建议可以考虑在对现行审计准则修订、补充的基础上,首先制定政府环境财务审计准则和环境合规性审计准则,这样才能更加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更好地指导环境审计工作。

3.从长远来看,要着手培养既懂环境科学又懂审计学的专门环境审计人才。针对我国环境审计的现实,必须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培训力度,引进熟悉环保知识、环保技术的专门人才,充实审计队伍,为搞好环境审计工作打下人才基础;环境审计技术方法是审计质量的保证,广泛采用实地调查法,实现环境审计人员与专家的联合,这些都是实现环境审计目标的手段。

4. 推动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实施规模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通过强强联合或者通过兼并方式做大做强,不断夯实基础与实力、完善事务所内部治理及提升国际竞争力,这也是积极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环境审计业务并提高其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耿建新,房巧玲.环境审计研究视角的国际比较[J].审计研究,2004,(2):19―20.

第2篇:财务审计理论与实务范文

环境审计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有机结合,它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最初是以内部审计的方式进行的,旨在防范企业可能遭到环境诉讼和可能由此带来的巨大财务风险。1995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埃及开罗召开的第十五届大会上,把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列为主要议题,并了《开罗宣言》。开罗会议确定了环境审计的定义和内容。

环境保护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如果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自然资源的枯竭这些问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去认真地加以研究和解决,那么人类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最终必然会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把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审计作为一项综合的经济监督行为,必须在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但现实中看到,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对环保资金收支不能进行经常性的审计监督,没有健全的环境审计准则和评价标准体系,导致环保资金大量流失,使亟待解决的一些环保问题难以处理等现象。因此,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环境审计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研究和探索我国环境审计的基本理论,规范环境审计的内容,探讨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环境审计是由有关审计组织依据环境法规政策和标准,遵循审计准则,系统地、定期地对被审单位的环境活动、环境财务信息和环境管理系统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并将审计结果报告委托方。环境审计要审查各级政府制定的环境政策和措施是否符合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审查企业是否建立了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适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的环境管理体系并付诸于实践;审查环保资金筹集和使用的真实性、合理性和效益性等,纠正错误、查出弊端,以促使被审单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监督被审单位切实履行其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因此,开展环境审计可以为环境利益相关者提供服务,是环境经济管理的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因此,笔者结合我国国情和环境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完善和规范我国环境审计理论和实践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建立、健全环境审计的技术标准和环境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审计机构进行环境审计,需要建立、健全应遵循的技术标准。主要是指应建立相应的具体准则,并使其具备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因为它是衡量环境审计质量的标准。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的《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提出最好的办法,是建立一套框架性的理论基础,指导审计机关如何充分考虑审计的类型、审计标准的目的和来源,建立技术标准。环境审计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广,我国环境审计起步又较晚,缺乏环境审计规范、环境审计方法和环境审计实务等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建立健全和完善的环境审计准则目前尚有难度,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确定环境审计的内容和范围、应采取何种审计类型、选用什么样的取证程序和方法、审计结果怎样评价等,只能凭审计人员的职业经验来做出结论,尚缺乏权威性。

由于与环境审计相关的许多问题很难直接用经济指标进行评价,环境审计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要做好这项工作,应针对不同的审计类型和不同的审计目标,分别建立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绿化效益的评价标准也应重视。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提出环境审计要用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和环境费用效果分析方法,将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纳入传统的成本效益分析法中,并对此加以确认和计量,建立一套适用的环境经济评价体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要结合我国实际,以对环境保护的财务审计为突破口,发展环境审计

以对环境保护的财务审计为突破口,开展环保管理和环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效益性审计是发展我国环境审计的正确道路。这是由于,从以往审计发现的问题来看,对环保资金的筹集和使用都存在许多问题。如挪用和无效使用等,具体表现为:一是排污费征收执行不力。有的地方年排污费的征收率仅为41.68%,有近六成的排污费不能征收到位;二是虚列排污费收支,有的将排污费列支为环保贷款或其他;三是环保贷款不规范,有的环保局拔出环保贷款资金,不按规定委托银行办理,甚至有的企业收到环保贷款也不做环保贷款账务处理;四是挤占排污专项资金。审计发现某县环保局将宿舍楼基建预付账款转列为专款支出――环保补助费支出。另外,还有的环保执法人员“靠山吃山”,造成排污费大量流失。这些问题的发生,大大降低了投入巨额环保资金的实际效果,非常有必要通过对环保资金的财务审计进行严格的审计监督,使有限的环保资金发挥最大的环境效益。

自我国恢复审计监督制度以来,已经在财务审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制度和方法。我国已经开展了对国务院所属的环境保护部门、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管理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审计,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更应加以坚持并总结提高。

以财务审计作为环境审计的突破口,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环境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符合环境审计自身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就其本质而言,环境审计除了要更多依靠环境专家进行专业性更强的环境审查之外,与其他已经开展的一般审计相比,无重大差别。因此它的发展规律也只能体现出以财务审计为基础并逐步扩展到绩效审计。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

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审计人员必须熟悉审计理论与实务、财会理论与实务、环境管理原理和环境管理方法。因为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学和审计学的一个分支,或在该领域中的应用。另外,环境审计离不开相关的法律、法规,需要对环境质量、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进行评价。因此,审计人员还要具备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社会学、统计学和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由于我国开展环境审计时间不长,实践中审计人员多是以财务、工程审计知识见长,对于环境审计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和手段等,离全面开展环境审计的要求尚有距离。因此,需要通过对审计人员进行专门培训、组织学术研讨会、实践经验交流会等方式,以改变我国环境审计人力不足、范围不广、质量不高、收效不大等现状。

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环境审计要涉及多个被审单位和部门,必须要加强与相关管理部门的协调,尤其是环保部门。环保部门由于从事专业规划、管理、组织、协调及监控,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同时又是制定环保制度、标准、准则的主体,代表政府对社会的环保工作进行管理、监督,审计作为环境经济监督部门应与环保专业部门加强协调和沟通,在环境经济效益的评价方面做到资源共享、资源整合,从而使环境审计机构能够担负起独立于环保部门之外的审计监督行为,对被审单位的环境管理责任进行监督、评价和检查。

四、借鉴国外经验,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审计理论和实践

建立环境会计,为环境审计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在国外,环境信息披露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作为社会责任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披露在公司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分析与问题讨论”部分。我国环境会计发展滞后,国家没有制定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企业也不重视环境成本、环境效益的核算,企业会计披露环境信息很少,审计人员难以从会计报告中直接获取审计证据。因此,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对环境信息披露的真实程度、详细程度和披露方式进行规范,与其他国家的会计专业组织加强沟通和相互学习,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作出有关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具体处理方式的规定,并随着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逐步加以修正和完善。

第3篇:财务审计理论与实务范文

(一)《审计专业相关知识》:宏观经济学基础、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财务会计、法律;

(二)《审计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方法、企业财务审计。

初级资格考试合格者,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部门颁发相应的《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由人事部统一印制,人事部、审计署联合用印,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报名条件:

参加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人员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遵守国家法律,具有良好职业道德;

(二)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及有关财经法规和制度,无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三)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热爱本职工作;

(四)从事审计、财经工作。

第4篇:财务审计理论与实务范文

内部审计理论之所以贫瘠,主要表现在:1.缺乏范式。我们基本上看不到在内部审计研究方面使用某种严密范式的成果。“范式”通常被理解为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和技术等的集合。关于审计学范式,笔者(2004)曾经在《审计关系契约论》一书中提出了审计学范式的命题,并且指出:“契约产生了审计。”“审计关系契约论是一种新的审计学范式。”由于缺乏范式,内部审计没有应有的理论高度,缺乏涉及价值观的思想,也就无法形成有影响的理论成果。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理论也无法形成社会科学界应有的学术流派,对于这个学科的发展极其不利。在我国,几乎没有人能够清楚内部审计领域有几种2013.22中国内部审计1Theory理论学者谈学术流派,这明显是一种不正常的情况。2.充斥经验。在内部审计的专业著作或者论文中,主要研究的内容集中在实际工作经验的描述上,这些经验产生于特定的实际工作中,与特定单位的工作环境具有密切的关系。与理论相比,还需要进一步的提炼,只有将其理性化,才可能在许多单位进行推广,超越经验的局限性。由于存在这样的现实问题,几乎可以说,任何内部审计的经验性成果的推广都具有不小的障碍。3.缺少精度。在科学界,数学的精确度是顶级的;对于一门具体科学而言,应用数学的程度,甚至被认为是该门科学成熟程度的象征。在内部审计学科,精确性依然是一个需要认真关注的问题。我们从内部审计的评价方面(这是内部审计最重要的功能)能够比较容易地看到,内部审计在定性与定量方面,都缺乏人们想象的精确度。一方面,对于许多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判断的问题,如通过审计发现的问题,内部审计行业基本上既没有像司法领域那样拥有明晰的、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规则,使内部审计的评判无懈可击,并且能够得出相当确定的认定(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内部审计人员的人为因素或者随意性);另一方面,对于内部审计人员实施的定量评价的结果,也没有获得像数学上那样“一加一等于二”的确定的计算结果。就审计实践而言,无论是实施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不同的内部审计人员可能发生较大的分歧。现在,我们有理由怀疑某些研究成果的现实价值;那些审计学的教科书或者内部审计的文章,究竟能够产生多大的应用效果,在现实中很容易做出判断。显然,如果内部审计工作流程不统一、审计评价存在弹性,那么,可能都会影响审计理论的形成与完善。4.定位模糊。内部审计理论来源于内部审计实务,如果内部审计实务存在许多不确定性,那么,内部审计的理论可能很难走向成熟。考察内部审计发展历史可以看到,初始的公司内部审计主要是股东实施的,而且主要解决财务审计问题;当公司上市需要公开披露财务报告时,内部审计被迫外部化,注册会计师充当了财务审计的主要角色,内部审计逐渐退出了财务审计领域。慢慢地,内部审计开始以管理审计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当企业风险越来越成为经营者关注的焦点时,内部审计又开始向风险管理领域进军。内部审计发展历史的演进表明,内部审计不断被“边缘化”,在不断寻找新的依存对象,而内部审计工作重点的转变,来源于实施“职业自救”以求得职业生存的基础空间。不要指望一个不被许多人关注的、不断寻求如何生存的内部审计职业能够在稳定的职业实践中获得成熟的理论。现有的内部审计理论没有严密的体系,内容比较杂乱,这是内部审计理论无法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原因。另外,内部审计实务没有一个稳定、核心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作内容,使依托内部审计实务的理论呈现发散状,从而无法归纳出权威的、公认的而又相对统一的内部审计理论。5.简单重复。内部审计理论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不断实现理论的创新。然而,目前,我们却看到内部审计的研究论文存在大量低层次重复的情况,这是内部审计理论发展的大忌。这种重复,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热点问题的讨论。在最近几年,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企业内部控制和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是几个焦点,有大量的论文问世,但是,大部分论文的内容都局限在一些初级问题的研究上,创新性成果极少见到。(2)工作经验的陈述。大部分介绍工作经验的文章,基本上是就事论事,所讨论的问题带有一定的地域性或者行业性,甚至在适用特定单位时可能还有一定的条件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验的推广价值。当然,更为遗憾的是,这些经验介绍的文章内容重复比较多,浪费了作者与读者的时间。由于低层次的内部审计经验无法升华为内部审计理论,因此,对内部审计理论发展的贡献很少。(3)工作宣传与报道。在一些报刊上,包括了为数不少的既不是理论研究的学术论文,又不是经验总结的研究报告的文章,即对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情况进行一般性介绍的文章。这些文章的内容与理论研究相去甚远。

内部审计理论

以下方面应当重点予以考虑:1.内部审计范式的建造。在内部审计领域,我们看到经验陈述充斥报刊,那些在一定范围(如本单位)验证过的经验,能不能产生更大的推广价值,很难判断。如何将经验提炼成为应用理论,在此基础上形成基础理论,建立一定的范式,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本人仍然相信,可以将审计契约理论作为内部审计的范式。理由是,一个单位具体的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与废除,与一种契约有关,即契约决定了是否需要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在契约理论范式下,内部审计制度的设计,需要重点关注:(1)契约制定者的影响力。契约缔结者(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内部审计的委托人)对内部审计制度的存废具有重要意义,这意味着对内部审计的研究,应当超越内部审计部门或者业务的限制,采取更加宽阔的视野;只有透彻地研究契约缔结者发自内在需求的对内部审计可能产生的那些导向性影响,才能准确把握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实现业务有效性的最大化。实现研究视野突破的意义是,提升内部审计的价值,更好地服务审计委托人。(2)契约精神的树立。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审计关系人,也是契约的缔结者,也应当遵循契约精神。这意味着,信奉契约的“规则”大于信奉没有规则的人言人治。指望组织的某些负责人依靠个人力量对内部审计给予支持,远没有“规则”给予内部审计的支持更为有效。因为,那些暂时的有效性可能没有恒久的有效性更有最终价值。(3)契约理论的深化。现实中,许多人认为,内部审计机构地位较低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受到限制的直接原因。这的确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为什么地位较低呢?原因是,作为内部审计机构地位决定因素的审计权利的获得是在博弈中实现的,是审计委托人、被审计人与审计人博弈的结果。而研究三种审计关系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解开内部审计权利体系来源之谜。其中,重要的是,研究三种审计关系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完善审计契约理论,改善审计关系,使内部审计产生更大的价值。如果能够将三种审计关系人的六种对应关系研究清楚,通过三种契约予以考虑,那么,建立完善的审计契约理论就已经不远了。2.内部审计本质的破解。关于内部审计本质这一问题,过去已经有不少讨论。那么,为什么需要重新讨论这个问题呢?原因是,内部审计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从财务审计、管理审计或者经济效益审计到风险导向审计,一次又一次实现了内部审计行业的全面转型,如果再加上经济责任审计、工程审计与财经法纪审计等非主流的审计形式,内部审计业务可谓五彩缤纷,那么,这是不是剑走偏锋?固然,审计界完全有理由认为经济环境的变化促成了内部审计的一次次转型,甚至内部审计的转型是这个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也不能忘掉,内部审计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它的发展历史究竟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东西?内部审计是坚守传统,还是需要随机应变,求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从西方国家公司内部审计回归财务审计功能的些许变化,是不是让我们能够看到内部审计是不能遗忘财务审计功能的。可以断定:那种将内部审计视为“包打天下”的神器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可能促使内部审计偏离本质规定,甚至误入歧途,导致内部审计职业消亡。现在,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内部审计的本质,以便为内部审计准确定位,实现内部审计职业的健康发展。3.内部审计判断的约束。在这里,审计判断主要是指内部审计的职业判断,它用来解决内部审计人员在业务操作过程中如何控制决策结果人为偏差的问题。在一些关键性技术(如审计重要性的分析技术)方面,审计职业判断的应用已经众所周知。然而,在审计评价时如何克服内部审计人员判断的人为性问题,2013.24中国内部审计1Theory理理论论内学部者控谈制却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比如,一项被审计检查所发现的问题,怎样才能保证审计结论无懈可击,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在《刑法》上,对一项罪行的认定,需要一些法定的构成要件,符合这些要件,就可以定罪;这些要件是明晰的和公开的,有助于诉讼各方的博弈,也有助于社会各界监督。本人认为,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对提高内部审计职业判断是有帮助的:(1)对审计所发现问题定性的规范化。既要求将所发现的问题“类型化”和“概念化”,使用统一的名词或者术语,又要求对每一个概念的界定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便于审计判断。当然,采用书面化制度的形式予以推行,效果应当更好。(2)审计作业流程节点的控制。审计作业流程的实施,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常常可能涉及判断与选择问题,如果理论界能够针对内部审计人员在每一个节点上如何判断与选择做出具体的界定,对于提高审计作业的科学性无疑具有重要作用。(3)审计方法选择的控制。在某些首选审计方法的应用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如何采用替代性审计方法同样需要进行准确控制。可惜的是,关于这个问题几乎没有什么研究成果可以参考。4.内部审计学派的建立。

第5篇:财务审计理论与实务范文

1、法制环境不适应

其主要表现,一是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不健全,运行规则不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相当普遍,信息不真实、不对称的情况比较严重;二是资源配置、管理、利用是否合理、有效、科学的规则不明确,政府责任不清、职责不明、目标不定位,绩效管理还处于自发、半自发状态,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形成,审计难以考量和评价;三是法律授权不明确,虽然规定审计机关要对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但非常笼统,而且仅指财政财务收支,对资源环境、政府效能等均未授权,同时,对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的权力、责任和义务也未明确。

2、技术方法不适应

近年来,虽然也总结研究了一些现代审计技术方法,如内部控制测评技术与方法、审计抽样技术与方法、审计取证和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技术与方法、审计报告编制技术与方法、舞弊审计技术与方法,尤其是审计信息化的快速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总体上看,就全国而言,主要还是传统的查帐,审计调查的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审计抽样等方法运用还很差,审计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很不平衡。

3、绩效审计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

由于评价对象的不同,审计职业界不能为绩效审计提供一个统一的方法和技术。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中可以灵活地选择与被审计事项相适应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例如高速公路系统可以用实地检查的办法,确定高速路的状态和维护系统是否有效;而保健、福利、教育、公共安全等部门,却很少能运用精确的衡量手段,审计人员必须更多地采用政治的、经济的、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衡量。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不统一,给审计人员提供了自由选择的余地,也使审计的风险加大,给审计证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绩效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更高的素质

绩效审计需要多样化和创新的方法,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传统的财务审计人员视野相对狭窄,缺乏评价政府工作绩效的意识、知识及技术技能。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审计时需具备相应的独立性和胜任能力。这里的胜任能力除了传统财务审计所要求的胜任能力的含义外,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不同于一般的政府工作人员的才能和更加专门的专业知识,能够深刻地理解政府审计工作,在评议政府业绩时形成深刻而中肯的判断。开展绩效审计的政府审计机关因此需要储备许多专业的人才,包括经济学、社会科学、法律、财会与工程方面的人才等。

二、开展绩效审计的具体对策

1、增强开展绩效审计的意识

这就是审计工作者无论是审计实务还是理论研究,都必须增强依法独立、宏观全局、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的意识。依法独立进行审计,是国家审计的本质特征,失去了独立性,国家审计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所以,无论是财务审计还是绩效审计都必须坚持。宏观全局就是在审计中必须立足全局,树立“大局、大势、大策”的观点,要用辨证、系统、科学、发展的眼光审视审计事项,例如审计一个项目,要从这个全局看项目,修一条路、一座桥,不仅要审核投入产出,更要分析对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的影响。求真务实就是对每个审计事项,无论涉及到任何环节,已产生和将会产生任何客观后果,都必须弄个水落石出,客观公正地分析反映。探索创新就是要大胆借鉴,大胆实践,不能等靠要,不要怕失败。国外绩效审计搞了几十年也无固定模式,国外也是从失败中发展起来的。如澳大利亚1980年审计邮盟柜台服务的管理,历时4年,花了35万澳元,因审计范围不明确而不得不放弃;1983年审计国防部,因“审计意见缺乏相关性,分析拙劣,建议肤浅”而遭到强烈指责。同时要加强理论研究。理论是实践的总结,行动的先导。一定要紧跟实践的脉搏,既要介绍借鉴国外的做法和理论成果,更要总结研究我国实践的经验,形成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理论。

第6篇:财务审计理论与实务范文

内部审计是为了适应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是为了适应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而发展的。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发达国家的内部审计已经呈现下列趋势:

(一)内部审计由部门的领导转由最高管理当局领导

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审计产生之初,管理当局关心的是会计记录的真实性,财务收支流动的合规性,财产物资的完整性等事情,当时内部审计主要履行会计监督职能,由会计部门领导比较合适。但随着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工作依赖程度的增强,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1978年颁布的《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中明确规定:一个组织在建立内审机构时内部审计领导应由组织内一个有充分权威的人负责;内部审计部门领导应与董事会保持直接联系,其任免应经董事会同意;内部审计部门的宗旨、权利和职责应在正式书面文件(章程)中做出规定,且应由经理核准,董事会通过;内部审计部门领导每年应将内部工作计划呈送经理批准,并报告董事会,还应向经理和董事会报告重要的审计结果和审计建议。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审计机构越来越普遍地采取所谓的双重联系和报告制度。即一方面与最高管理当局联系,向其报告工作,以便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能得到充分考虑,查出的能及时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又与董事会联系,向其报告工作,以避免内审活动受管理当局的阻挠。

(二)内部审计由单纯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发展

早期的西方内部审计部门主要开展财务审计,这种事后进行的财务审计,只能提出问题,治标不治本。因此,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其所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准则》中规定,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应包括“对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恰当性和效果以及各项业务活动在履行被赋予的责任方面的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价。”1990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颁布的职责说明书中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个组织内部为检查和评价其活动和为本组织服务而建立的一种独立评价活动,他要提供所检查的有关活动的、评价、建议、咨询意见和信息,以协作本组织成员有效地完成其责任。在1999年的内部审计新定义中,更是将“独立评价活动”变为“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由“检查和评价其活动和为本组织服务”变为“为组织增值和改善组织经营”,内部审计的目标也由“协作本组织成员有效地完成其责任”变为“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三)内部审计由一种零散的组织活动向一种社会职业发展

四十年代以前,内部审计只是一些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和交流,在组织内部独自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1941年,有人把它称为内部审计的奠基年,该年在美国成立的内部审计师协会使内部审计成为一种社会职业。发展至今,西方内部审计已成为一种成熟的社会职业,内部审计基本上实现了规范化,从事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已经推行注册内部审计师和授证制度,I-IA自1974年举办CIA(CERTIFIED INTERNAL AUDI-TOR)考试至今,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项考试。考试包括4个部分:内部审计程序、内部审计技术、管理控制和信息技术、审计环境。此项考试的权威性源于“四个统一”,即全世界统一时间、统一科目、统一命题、统一评卷。IIA还设置了各种培训和继续课程,制定了诸如《内部审计师道德规范》、《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内部审计法》等行为规范,同时,内部审计已从一种单纯的实践活动上升为一种体系,完成了由“术”到“学”的转变。

二、对策

我国的企业内部审计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职业化程度不高等。结合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我们认为我国内部审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一)在企业内部,特别是在大、中型企业内部建立总审计师制度

在企业内部选择熟悉本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有组织领导能力、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担任总审计师职务,总体负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内部建立总审计师制度具有如下优点:(1)使企业内部审计在组织上加强,在制度上得到保证。有利于改变企业内部审计一直处于从属地位,最高负责人只是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不利状况。解决内部审计的“有位”问题,为其“有为”打下基础。(2)能够深化和扩展内部审计的深度和广度。总审计师属于企业高层管理领导体系,名正言顺地参与和制定经营方针、经营目标,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为管理审计的开展提供组织保证。(3)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内审效果,总审计师一般要求具有审计师等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为有计划的培训和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供契机。(4)有利于协调审计监督与其他专业监督之间的关系,便于企业开展横向内部审计。

建立内部总审计师制度与目前正在推广施行的财务总监制度有明显的区别,向国有大、中型企业里派驻企业财务总监是一种政府出资者行为,即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凭借所有者的权利,对企业财务进行监督和管理,财务总监主要向所有者负责,而总审计师则主要向管理当局负责。

(二)内部审计应该尽快完成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的转变过程

传统的内部审计主要是财务审计,其审计目标是查错防弊和评价各分支机构履行责任的状况。为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善于发现更要善于提出改进问题的建议,时刻注意为管理当局及被审单位提供建设,改单纯的财务审计为全方位的管理审计,如:资源的取得是否经济,使用是否有效?计划建立的目标是否达到?客户对得到的产品或服务是否满意?是否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等。有人认为管理审计对管理咨询、组织和、系统方法及其他检查功能有。实际上,大多数咨调工作都是针对具体情况的、已知的问题并打算提出具体的建议,而管理审计是在没有发现问题的情况下进行的,对企业的经营业务进行系统的也可能是周期性检查的一部分。为了实行管理审计,要求内部审计借鉴民间审计职业界广泛运用的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即以调查和评价被审单位内部的资料及有关的经济资料赖以形成和存在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可靠性为基础进行审计,可使内部审计人员从繁琐的财务审计上节约绝大部分的精力从事其他更加有意义的审计工作一经济、效率、效果、管理、环境等审计工作。

(三)内部审计必须职业化

在民间审计职业化的浪潮中,相当多的内部审计人员被吸引到民间审计,使原本人才短缺的内部审计雪上加霜。内部审计职业化,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也有利于内部审计的规范化。,我国至少应在以下方面努力,为内部审计职业化打下基础:(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师协会。(2)实行内部审计师注册和授证制度。(3)创办内部审计刊物、设置各种培训和继续课程。(4)制定内部审计行为规范。(5)组织参加IIA举行的CIA考试。李金华审计长在题为《强化内部审计机制,迎接21世纪挑战》的文章中指出:1997年内部审计学会与IIA签订协议,将IIA在国际上举办的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引进中国,取得了成功。这些对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与国际内部审计接轨起到积极作用。我们组织CIA考试的目的,在于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提高我国的科学管理水平,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企业管理人才,为建立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实践证明,参加CIA资格考试,有利于促进我国内审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使已经达到国际水平的专业人才显现出来,向国际同行证明我们的实力;有利于加快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进程,进一步提高我国内部审计的国际地位。但随着CIA考试工作的拓展,取得CIA资格的人数将不断增加。解决我国CIA的注册和执业问题,已迫在眉睫。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和IIA签订的CIA协议,我们应该尽快制定CIA的注册办法以解决好CIA的地位、执业、管理以及后续教育等问题。注册办法尚未出台,表明我们还有职责没有完成。

(四)进一步完善部门审计

在我国的内部审计中,独具特色的“部门审计”占有重要位置。这是国家审计机关根据我国的国情在发展社会主义审计监督体系中的一个创举。内部审计虽对国家审计来说属内部审计,但它对下属单位的审计具有外部审计性质。其两重性使它可以承担一部分国家审计机关委托的审计任务,并指导下属单位内部审计的开展。从我国实践看,部门审计取得了一定成绩,做得比较好、发展比较快。这不仅因为部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比单位内部审计强,更重要的原因是部门审计的特殊性使它在某些方面发挥了国家审计不能起的作用。部门审计在对下属单位的经常性审计监督及加强本行业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各主管部门对下属企业事业单位的管理将从以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部门审计也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7篇:财务审计理论与实务范文

关键词:增值型内部审计 运行机制 增值评价

早在20世纪末国外大多数公司逐渐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开始积极探索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这为内部审计的实务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相较于国外内部审计研究,我国的内部审计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均比较落后,我国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并且以国外企业状况为基础的相关研究并非完全适用于我国的内部审计实务。如何衡量内部审计的增值效果,其是如何为企业带来增值的,我国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运行现状又如何,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保障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运行质量,诸多问题都值得进行探讨。于此,本文根据已有文献以及分析国内增值型内部审计应用情况,提出了保障增值型内部审计运行质量的对策。

1、增值型内部审计概念界定

传统的内部审计侧重于财务领域,而现代内部审计则向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三大领域扩展,其通过开展审计活动合理审查和评价它们,以确定内控是否有效、风险管理是否可控、公司治理是否有效。内审人员可以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改善企业内部控制流程和业务操作,改进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从而实现价值增值。在这种新型审计理念的指导下,内部审计采用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积极开展保证和咨询活动,通过评价改善企业内控、风险和公司治理三大领域,从而实现增值目标。

2、内部审计的增值机理

良好的理论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本章在第二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增值型内部审计的重点运行领域,以期指导增值型内部审计运行机制的建立。传统的内部审计以财务审计为主,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已在此基础上向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等领域延伸。内部审计通过审查内部控制运行情况和公司治理的内容,试图建立动态监控系统,合理整合企业资源,以提高企业的运营水平,增强经济效益,为实现企业价值而努力。

2.1、增值型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增值运行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性要素,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内审人员立足企业内部,可以深入评价内控的健全有效性,通过及时改进内控的薄弱环节而健全内部控制,防范和化解经营管理风险,促进组织价值增值。

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增值运行体现在保证和咨询两类活动上:一是保证活动。内部审计对现行控制系统的合理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以确定其是否发挥了预期作用并合理保证了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二是咨询活动。开展审计实务工作时,内部审计对内控缺陷和问题具有警觉性,其注重对企业高管层提供改善措施,从而衍生出咨询服务,如内部控制培训、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等。

2.2、增值型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增值运行

IIA(2002)指出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是内部审计、外部审计、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由此看出,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随后SEC于2003年专门制定了公司治理的新规则,即要求上市公司都必须设置内审部门,这更凸显出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确定了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可以说,公司治理的发展推动着内部审计的前进,内部审计的运作利于改善公司治理,二者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公司治理环境下,内部审计增值作用得到发挥的表现是,内部审计在董事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改善内部治理结构和机制的服务活动,努力帮助公司治理各参与方有效履行受托责任,尽力改善公司治理的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价值增值。

2.3、增值型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增值运行

相较外部审计和其他职能部门而言,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内部审计扎根于企业内部,拥有信息优势,能够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迅速开展审计工作,及时解决问题;再者,内部审计可以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积极主动的识别和评估风险,提出风险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规避经营风险和损失,改善风险管理流程,增加企业价值。

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合理性、信息沟通的及时性、风险控制程序的充分性和有效性、风险应对措施的适当性和有效性等进行评估,向董事会和高管层做出客观保证,确保有效的风险管理,促进组织增值。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开展风险管理培训、风险咨询顾问、内部风险自我评估来增加企业价值。

3、我国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运行问题

3.1、内审部门的组织地位低

内审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目前我国主要有以下五种形式:

(1)隶属于董事会/审计委员会

(2)隶属于财务部

(3)隶属于总经理

(4)隶属于监事会

(5)隶属于纪检部门

要保证内部审计职能的正常发挥,必须使内部审计拥有较高的隶属关系。一般而言,隶属的级别越高,内审机构及人员的独立性越高,也就越能保障增值效用的发挥。而我国内审机构多由总经理或财务部领导,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较差,对内审结果不够重视,阻碍了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有效实施。

3.2、审计技术和方法落后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我国多数企业未能适时做出改变,向风险导向审计方向努力,而仍以传统审计模式为主,审计成本高,审计效果差,不能适应内部审计发展。第二,部分企业仍停留在传统手工审计上,形式单一。内部审计实施中较少采用风险评估技术、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流层图软件、电子通信工具等技术和方法,使得内审部门难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和经营管理中的问题,从而未能充分利用审计资源,及时提出改善建议,严重影响内部审计的增值效果。

3.3、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过窄

我国部分企业内部审计仍以财务方面审计为主,很少涉及战略管理审计、风险管理流程等领域,业务范围狭小,而且其过于强调咨询、查错纠弊功能,忽略了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发挥。而国际大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内容的关注点主要为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经营审计等,其早已完成了由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的过渡,且其业务范围已向风险导向审计、治理程序审计、公司战略审计等方向拓展,这都很好的发挥了内部审计的增值性。因此我国内部审计应实现全面转型,积极向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为导向的管理审计方向发展,这有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竞争实力的增强,并有利于企业增值目标的实现。

4、完善增值型内部审计运行机制的对策

4.1、完善内部审计组织模式

良好的组织模式是确保内部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赋予内审机构在企业中较高的组织层次,可以保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使其发挥实际作用。国外的实践经验证明,比较理想和有效的模式是内部审计受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的领导,并向其报告工作。国外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在该模式下,内审机构对各级职能管理部门和业务分部的职责履行情况进行审查评价,并向管理层报告;审计委员会对管理层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考察监督并向董事会提交报告。

该模式保障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不仅可以对各分、子公司和经营部门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进行审计,而且可以代表董事会对企业内其他职能机构进行审查监督,这既保证了审计的工作范围,又促使内部审计为企业创造价值。然而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设置还受企业规模大小、经营理念和可利用资源等的影响,因此,企业应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建立科学、合理的内审机构组织模式。

4.2、改进内部审计方法和技术

为了保障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有效实施,必须以现代审计技术为支撑,革新审计方法,以低成本高效率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4.2.1、革新内部审计方法,推广参与式审计

增值型应向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模式转变,以应对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为了更好适应企业增值性需求,可以采取“参与式”审计策略,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交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与被审计单位讨论审计计划、审计目标、审计程序等,以取得其支持;第二、寻求被审计部门的意见,征求与其合作;第三、及时与被审计部门讨论审计中出现的问题,并共同探讨可行措施;第四、为解决问题避免损失,内审人员应及时传递信息并报告审计结果;第五、内审人员提交的审计报告内容,应重点关注问题的成因、影响及措施。采取参与式审计,有利于加强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部门的关系,增强二者的合作,使其共同为增加价值做出努力。

4.2.2、提高审计信息化程度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对审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内部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一方面,我国应结合企业内审实际情况,以网络、电子信息系统、现代审计技术为手段,努力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审计实务操作平台与信息系统,密切关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实现对企业财务信息系统和运营工作的动态监控,提高内部审计的信息化能力。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可以利用网络和电子技术等开展非现场审计,实现与现场审计的互补,从而大大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促进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此外,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风险进行监控、评估和应对,防范风险,减少损失,利于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4.2.3、拓展内部审计业务活动

内部审计通过保证和咨询服务努力改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领域,为组织增加价值。通过上文分析可知,我国内部审计仍以传统的财务审计为主,仅仅关注咨询、查错纠弊功能,这限制了内部审计增值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突破内部审计的传统领域,积极拓展业务活动,如提供培训咨询业务、推行风险审计和营销导向审计等,不断完善内部审计体系,实现组织增值目标。

参考文献:

[1]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EB/OL].http:///publications.htm:sept.2004.

[2]James Roth,Donald Espersen.Internal Auditor’s Rol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Sarbanes-Oxley Compliance [M].The IIA Research Foundation.2003.

[3]王光远.消极防弊、积极兴利、价值增值―20世纪内部审计的回顾与思考[J].财会月刊,2003(A2-A6).

[4]迈克尔・波特,陈小悦.等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5]蔡春,车宣呈,陈孝.等著.现代审计功能拓展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6]邢潇丹,徐晶,郝佳音.从传统内部审计到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发展[J].知识经济,2013(11).

[7]蒋文定,宋媛媛,蒋卉.基于SWOT分析的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4(19).

第8篇:财务审计理论与实务范文

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形式的发展趋势,现代审计的发展促使人们更多的关注审计主体的效益性、效果性和经济性。政府审计的最终职能是促进国家行政机关的政务公开,财务收支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就是绩效审计。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审计职能作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合规性财务审计已经不能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财务审计正在逐步向“绩效审计”延伸,并成为审计发展的一种趋势。随着政府对经济调控力度的加强,国家公共支出所占的比例大幅度上升,公众要求政府加强经济责任,希望获得政府使用和管理公共资源的效率和效果方面的信息。绩效审计以第三者的角度,向有关利害的关系人提供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可以促进廉洁高效的政府管理机构的建立,促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促进资源管理者或经营者改进工作,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中观审计以绩效评价为核心,可以有效地监控中观经济行为及其运行机制,防止宏观经济向微观传递时出现偏差和失控,促进国民经济系统良性循环,在提高中观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效益的提高。绩效审计已成为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中观审计作为审计体系的组成部分,理应也以开展绩效审计为基础。

二、绩效审计方法是中观审计开展的基础

中观审计以绩效审计这种政府机关从事的非财务审计方式为主,那么中观审计的审计方法也可以借鉴绩效审计的方法。

1.信息收集技术方法①实地观察法。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对象的现场观察其工作布局情况,了解经营管理全过程,获取被审计对象的整体印象,如:对存货、设备进行实地考察,注意观察是否有积压、废弃等浪费现象等;②面谈。审计人员通过分别询问被审计对象的高级主管、一般管理人员、当事人或者有关外部人员等,并获得答案,同时做文字记录的方式;③调查问卷。在涉及的人员或单位较多时,通过设计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表格进行调查,调查文卷的所有内容要采用问答方式,问题切忌模棱两可或带有某种诱惑性要非常明确;④审阅法。通过审阅与被审计对象有关的文件资料包括会计档案、企业制度、以前年度的审计报告等,从中找出有用的信息;⑤座谈会。

2.信息分析评价技术方法①因素分析法,即对事实进行分析找出原因;②比较分析法,将实际情况计划、预算、标准、历史或同行业等进行对比;③量本利分析法,是根据产量、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分析比较选出最佳投资方案;④净现值法,引入货币时间概念,将不同时期收益与支出全部转换为同一时点上的货币价值,并对比得出结论;⑤统计抽样,该方法运用于总体比较庞大,一般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最常用的是随即抽样。

3.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是一种常用的绩效审计方法,其是一个综合评价审计对象长期战略目标的指标评价系统,它以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为核心,为每一部分设计适当的评价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形成一套完整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该方法平衡兼顾了战略与战术、长期与短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衡量方法、滞后和先行指标,以及外部和内部的业绩等多个方面。在业绩评价过程中,从股东及出资人的利益出发,获取立足与发展所需资本的观念,通过反映审计对象战略的全貌,从长远的财务目标开始,然后将他们同一系列行动相联系,最终实现长期经营目标。在审计对象经济结构时,充分考虑任何成果的获得主要由外部条件所决定,充分体现出“顾客造就企业”的思路。与价值链分析密切结合,循着调研、寻找市场———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销售与售后服务的轨迹进行在各环节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对其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进行评价。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被审计对象必须不断创新和学习,改善内部的信息传导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4.综合审计系统地评审和报告会计责任关系以及由管理部门在完成其职责时所进行的活动、应用的制度与控制而论,可用许多方法阐明综合审计,但如何讨论的中心问题,都在于会计责任和效益的目的和概念。综合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进行评审和检查,意在形成对财务报表的审计意见,另外就是通过评审,以确定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及其程序是否保证经济效益的实现。综合审计的范围包括有关财务与经营成果报告的会计责任的公证,以及满足法令所需的任何特殊要求。这个范围也十分广泛,语序对财力、人力和物力的管理进行评审和报告。它包括评审主要的管理活动和评价有关的制度和控制的适当性,意在保证要考虑到经济性、效率和效果。综合审计并不是面面俱到的审计,而是面面俱到的思考和有选择和审计。

三、逐步完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为中观审计体制的发展服务

第9篇:财务审计理论与实务范文

关键词:管理审计;公司治理结构

近些年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越来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内部审计正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转型,逐渐成为内部审计的核心,管理审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财务审计主要是审查受托人在经营管理期间的财务指标达标情况,如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存货周转率、资金周转率、资产收益率等,审查经营管理者在财务上有无弄虚作假、

私舞弊,确保财务数据准确完整,真实可信,用以评价财务责任的履行情况。我们知道受托人在经营管理中不仅只是经济责任、财务责任,而且还包括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活动,如工作效率、工作效果、公司内外环境良好、资产运用效率、科学决策、企业文化健康发展等各方面,因此,只有全面评价人的财务(会计)责任和经营管理责任,才能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人文环境,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因而管理审计在审计评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并修订的《实务标准》与《职责说明》指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也表明管理审计是在财务审计基础上的一种延伸和拓展,代表着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

一、管理审计的功用分析

管理审计作为一项独立、客观、公正的约束与评价机制,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的功用,具体说来主要有三:

1.经济评价,即在对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检查监督的基础上,着重考核和评价其预测、决策、目标和计划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效益水平高低及其影响因素,经营管理者是否有效地管理了企业资财,并切实履行了其经济责任。

2.在于经济鉴证,即对业务活动和管理业绩进行鉴定和证明。

3.在于经济监督,即管理审计在发挥评价、鉴证作用的同时,也发挥着对管理经营活动的监察与督促作用。

二、管理审计与公司治理

1.管理审计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与管理审计紧密相连。管理审计始终要在公司治理结构这个环境中运用和发展,不能脱离,否则就失去了它生存的基础。从另一角度来说,管理审计又可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使公司治理更有效。

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环境中,管理审计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效果;若没有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审计就会流于形式而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管理审计作为一项监督与评价机制,自然也成为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效的管理审计是公司治理结构中形成权利制衡机制并促使其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

2.管理审计与公司治理关系的理论基础

在财产所有权与管理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委托人即所有者将资产的管理经营权授与管理者即人,企业的控制权转移到人手中,从而形成委托关系,它是公司治理和管理审计共同的理论基础。

在财产所有权和管理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人有可能利用不对称或不透明的信息优势谋取个人利益。委托人必须加强对人的约束,保证其受托责任的履行。一般来说,该受托责任包括两部分,即受托财务责任和受托管理责任。通过财务审计,委托人可以从财务审计报告来评价人在财务责任方面的履行情况,但对于全面评价人经营管理业绩来说就存在局限性。通过管理审计,就可以评价人在公司运营中的其他指标,如产品市场占有率、信息化建设、员工能力培养、学习创新、核心技术研发、人力资源考核体系等

3.管理审计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运用

目前,我国尚处在经济转型之中,不少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完善,尤其是存在较为严重的所有者缺位现象。这使得企业“内部人控制”情形相当普遍且内部人控制权日益过大,有些内部人还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做出偏离甚至背离股东意愿的决策,侵犯股东权益。

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在财产所有权与管理经营权相分离,经营者受托经营所有者财产的基础上的,拥有控制权的经营者成了企业的“内部人”。由于经营者与所有者各自的利益不一致,如果没有有效的制度约束和监督机制,“内部人”很有可能凭借自己手中的控制权损害所有者的利益。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特殊,还表现在国有股的比重过大,即“一股独大”现象较为突出。股东大会及董事会常常被大股东控制和操纵,众多的中小股东很难通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参与对企业的控制。事实上,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在这个问题上都未能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所以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事件屡有发生。

从总体上看,我国大部分企业、公司的监督制约功能是分离的、不完整的。比如,对高管人员的制约监督与对公司战略决策的监督制衡就难以结合,对财务及经营活动的监督与对经营管理者的制约也没有结合起来。

4.发挥管理审计对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作用

管理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管理审计渗透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在公司治理结构之中,在公司治理方面发挥很大作用。我觉得要做到以下方面工作:

(1)建立权利制衡机制与激励约束机制,在公司内部运行有效,通过监督评价、及时反应,使者的行为与委托人的目标与利益相一致。因此委托人激励和约束人,使他们尽心尽责,并实现或确保股东们的最大利益。我们仅从财务审计很难全面了解人是否有效地履行其受托责任的,但管理审计却可以降低这方面的缺陷,能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比较全面地反应委托人需要的人在经营管理活动方面的情况,能够降低代量风险,增强管理经营的透明度,达到控制的作用。显然,管理审计有效和充分反应加强了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2)建立信息沟通机制,提高管理效率。要做到信息真实完整,反馈要及时,及时发现及纠正。从委托人的角度讲,通过管理审计,人能够有效地判断人的经营业绩和管理能力,对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能够更加公正、全面、合理的评价,人对这种全面的评价持积极的态度,从而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通过改进工作,增加效率,突出效果,达到降费增效,增加价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