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花艺文化范文

花艺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花艺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花艺文化

第1篇:花艺文化范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为文化工作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包括政府资源、政策资源、管理资源、服务资源和其它社会资源等等,要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让老百姓充分享受文化利益,就要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以公共文化服务的理念为指导依据和价值导向,探索文化发展、创新之路。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要求,也是政府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文化馆要明确自身的定位,树立健康良好的崭新文化形象,利用各种资源来激活公共文化服务的元素,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示范作用。在打造文化服务品牌的过程中,改变因循守旧的传统,不断增强文化服务项目的娱乐性和群众性,使每一项活动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性。文化馆的作用不能只局限于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要成为面向全社会开放的真正的文化艺术中心。在传统文化馆的运作管理模式中,多样化、全民化,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其潜能未被真正开发出来。这就涉及到进一步提升文化服务能力的问题。在进一步开发文化馆价值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文化活动中心的载体作用,让文化服务机制更加灵活,让运作模式丰富多样,不断改变服务手段,开辟文化领域主战场,让文化融入市民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使公益文化事业得到更广泛,更有效的推进。让公民得到多层次、多彩新颖的文化服务,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共享,让文化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服务。

二、以人为本,实现公益文化服务的全面覆盖

公共文化服务强调文化“公平性”,何谓“公平性”,即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面向全体公众,确保每个社会阶层和群体都享有文化服务的权力,确保人人都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的果实。在提倡文化公平的呼声下,切实维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已成为一种现实需要。要实现文化共享,就要让文化服务“低门槛”或“零门槛”,不让一个人因费止步,确保所有人都有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这是我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思路。但我们在提倡文化公平,无偿服务的过程中,也要直面一些现实问题,市场经济下群众文化工作存在自身的运动规律,活动经费的短缺仍是影响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无偿服务,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公益性需要坚强的物质基础。与图书馆、博物馆相比,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坚持无偿服务的情况更为复杂,图书馆每年都有固定的购书经费,而文化馆的阵地建设完全靠自给自足,阵地开放必须面对添置器材、支付教师工资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归根结底,实现文化公平、无偿服务,依赖强大财政力量的支撑。

三、上下联动,彰显公益文化服务的特色

文化工作不是一个封闭的圈子,文化具有辐射、渗透、影响等功能。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要发挥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带头作用,建立以文化馆为龙头,上下联动,左右通达的合理科学的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水上舞台周周演活动是武进地区一项颇具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活动。武进文化馆在承办这项活动时,与政府各条战线联动,有机地把文化、财政、科技、建设、卫生、劳动等部门的力量进行整合,把政府各级部门推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让他们到周周演这个文化平台上一展风采。为了保证演出质量,文化馆无偿为参演单位提供艺术指导和服务。水上舞台的这种做法是是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和实践,在武进文化馆的协调组织下,各条战线各展其能,形成合力,把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不断推向深入,这也是武进的公共文化服务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四、培养人才,提升公益文化服务的软实力

第2篇:花艺文化范文

近期,华谊兄弟宣布,将联合观澜湖集团在南海投资打造一条以冯小刚电影场景为建筑风格的娱乐商业街,取名叫“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

巧的是,此消息相传于以房地产起家的万达收购美国第二大影业AMC之后,这不禁让人疑惑:难道卖房子的要玩文化,玩文化的要掘金旅游地产?

多年来,华谊兄弟无疑是中国文化产业上的一柄风向标,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柄“风向标”一直就在被外界所宣称的“明星依赖症”等口水风中摇摆。2011年年底,其公认的中流砥柱葛优签约英皇,连续5个交易日里,股价从18.49应声滑落至16.37。其泪痕依见,另一场尴尬却又紧随而来。

年初,仅是冯小刚在微博上一句“对电影的爱越来越淡,对这样的生活也开始感到厌恶,也许真的到了要和它分手的时候了”硬是让华谊兄弟的市值在3日内蒸发掉3.2亿元人民币。两次股市大地震,可见股民心中华谊兄弟对明星的依赖症状有多强。

股民拥有这样的看法并不为过。以2011年为例,上半年华谊的营业收入为3.31亿元,其中由冯小刚导演、葛优主演的《非诚勿扰2》的营业收入就达1.1亿元。其实早在华谊上市之前,其内容与品牌形象早已经与冯小刚、葛优牢牢地绑定在了一起,一年一度的贺岁片对于观众来说,犹如央视春晚—是一道不可少有的“文化年餐”。这一习惯足以影响到华谊在资本市场上的起起落落。

葛优的离开、冯小刚的微博事件,以及一线明星流失频繁等现象,都不免会让华谊兄弟更急于摆脱“明星依赖症”。再加上近年电影产业发展并不一帆风顺的局面,华谊在衍生品上发力,加快形成“电影+渠道+衍生品”三大板块业务战略模式并不难理解。但问题是,在全国几乎接近95%的影视主题公园都赔钱的状况下,这种衍生品能为华谊带来多大的收益?

从其两位合作者来看,无疑各有优势。观澜湖是亚洲第一大乡村俱乐部,其高尔夫球会是全世界唯一汇聚五大洲风格的球场,被公认为是世界第一大高尔夫球会,其经济实力可见非同一般。冯小刚更是不必多说,电影公社将以冯小刚电影场景为建筑主要元素,《非诚勿扰》中秦奋忏悔的教堂等凡是能够让观众印象深刻的场景都会尽显其中,这本身对观光者就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第3篇:花艺文化范文

一句话就等于一枝梅,

梅与话相比,

你会选那个?

如果是我,我会选择——

一句话;

一句话,使我幸福,

一句话,使我悲伤。

幸福的时候,

感觉很温暖;

悲伤的时候,

感觉心好痛……

一枝花,虽然很美丽,

但它并没有一句话那么坚定、不变的信念;

一句话,虽然很平淡,

但它却有一枝花外表的美始终潜藏在心底。

那妩媚动人的花,

那朴实坚定的话,

妩媚动人与朴实坚定相比,

你会选择哪个?

我相信,

你会选——一枝花;

第4篇:花艺文化范文

    论文摘要:翻译的“文化转向”被认为是翻译研究的主流。本文提出,语言、文化与翻译关系密切,翻译是一种深层的跨文化交流活动,文化翻译应基于语言转换,借助文化关联的认知语境,从语境干涉的语言层、认知层、交际层、语用层等多维层面获得最佳的关联才能使译语获得与源语高度一致的文化源语效应。

    1. 引言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深深根植于语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转换的活动,而且是一种深层的跨文化交流活动。面对这样的跨文化活动,译者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平衡两种语言文化关系,避免走向极端,对源语的文化内容或因素进行有效的传译。文化的翻译与源语折射的意图的翻译是建立于对源语和译语两种文化进行深入细致地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是充分考虑两种语言文化之后的选择。如何选择译语需要我们对双语的文化等要素进行推理,以获得合理的文化关联,以顺应为手段在动态的翻译过程中选择和优化最佳的语言表达。本文讨论运用关联原则,以获得双语文化的最佳关联认知效果,使译语获得与源语高度一致的文化源语效应。

    2. 文化关联与文化翻译

    2.1 文化翻译的关联与推理

    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交际的目的也就是交际者的意图和听者的期待。(Gutt, 1991:47;赵彦春,2005:114)本文根据斯波伯和威尔逊的关联论与维绪尔伦的顺应论(Verschueren, 2004:63)建构了关联顺应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语际间的明示—推理—顺应—选择的阐释活动,是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是一种不同语言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多维度的交际活动。关联论通过明示—推理—顺应—选择给译文提供最佳的语境效果。据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译者应首先根据自己的认知语境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和受体的期待进行理想化的语境假设,然后进行语码选择。在翻译载有含意的话语时,在确定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能够接受和理解原文的含意,译者应尽量采取直译将原文话语中的形象和文化特征传达出来,而将含意留给读者去推敲。例如:

    (1)三月里刘熏宇君来信,说互生病了,而且是没有希望的病,医生说只好等日子了……想不到这么快互生就殁了!(朱自清《哀互生》)

    译文:In March I heard from Mr. Liu Xunyu that Husheng was sick and hopelessly sick at that. The doctor said there was nothing he could do but to wait for the day to arrive...How quickly the day had arrived!

    “等日子”是汉语有的委婉语,即“不久于人世”,直译为“wait for the day to arrive”在上下文的关联下应能理解其语用含义。最后一句用了“How quickly the day had arrived!”来译“殁”字,与上文相呼应,保留源语含蓄的同时表达了源语的感叹语气。

    文化关联与语言使用的语境密切关联。译者必须在动态的交往中关注交往干涉的各因素去理解文化和传递文化。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稳定固体,而是处于不断嬗变和演化的动态过程之中。文化的这种属性决定了语言文化、心理文化、制度文化等不同程度的变异特性。语言变体、民族文化心理、文化价值观、审美观念和文化习俗的逐渐变异都是文化动态性的具体形态。译者敏锐地抓住原文文本语言的各种变体差异是正确理解原文语言文化的关键。在译者与原文文本的对话中,译者的跨文化意识是译者理解和捕捉语言变体和文化流变的首要前提条件,这需要发挥译者的创新能力和还原能力,从而实现译者从跨语言的理解到跨文化的解读。译者在翻译时应通过文化语境进行关联顺应才能选择正确的词义,最大限度地进行译文的语言重构。

    同时,为了获得最佳语境效果,译者必须力图灵活地使用各种翻译手法,例如归化、异化、注释或增添解释性等,顺应文化语境以获得与源语高度一致的翻译效果。

    (2)“我所谓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二》)

    译文:What I mean by love is not the love between gourds on the same vine, but the love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这里译者把“瓜葛之爱”译做“葫芦之爱”,这样的爱是什么样的爱呢?源语读者和译文读者虽付出一定的努力也难以获得最佳的语境假设与认知效果。此句可以意译为“the love between distant relatives”使读者获得最佳关联。

    2.2 文化关联与文化传递

    翻译的根本任务是传递不同语言的文化。文化传递与关联的认知过程可以描述为:源语文化的解码与关联——源语文化理解的解构与关联——源语与译语之间文化意义的关联与解析——文化的表达与传播。(曾文雄,2007:70)由于各个国家、民族的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民情风俗,思维方式,心理差异和语言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语言隐含的文化内涵给翻译带来种种的障碍,甚至出现文化误读的可能性以及翻译中所谓的不可译性。这些文化的差异,使得源语的指称、语用和言内言外等方面几乎无法在译语找到合理的对应。虽然如此,完全将源语文化价值体系排除在外也是不可取的。对于文化成分的传递必须全面地综合考虑多层面的因素,并采取不同的对策,用译语为文化交流架起桥梁。译者必须在译语文化的背景下建构起一种相应的文化语境,取得与双语语篇合理的关联性,处理不相容的文化与文化冲突,寻求冲突的调节点。

    (3)She is a fox.

    译文1:她是个狐狸精。

    译文2:她是只狐狸。

    译文3:她是位时髦迷人的女郎。

    中英文化中“狐狸”都可以与狡猾或诡计多端的人联系在一起。但当“狐狸”与女性联系时,汉语与英语具有不同的文化色彩。译者必须要有语用思维,对源语的文化进行推理,获得最佳的认知效果。若按照中国人的心理,把fox译做“狐狸精”,那无疑是错误的,因为在英语中它指的是时髦迷人的女子;第二个译文看似忠实于原文,实际上容易引起误会,没有把真正的语用意义传递出来。在跨文化翻译中存在文学典故、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等文化词的翻译。译者若产生词义联想错误或缺乏适宜的文化意象,就难以避免出现错误或误译。

    (4)Every family is said to have at least on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译文:据说家家户户多多少少都有自家丑事。

    译文只是把源语的基本含义表达出来,不过失掉了原文的形象表达中所体现的修辞手段。若将其译为“据说,每户人家的壁橱里至少都藏有一具骷髅”虽把源语的意象表达出来,却未能很好表达其意义,这可能会给不熟悉西方文化背景的读者带来理解的困难。我们可以把源语译为 “常言道:壁橱里藏骷髅,家丑事家家有。”这样可以把源语的表象与意义表达出来。为此,文化的差异不是绝对的和不可逾越的。只要译者通过的认知思维去解读源语,尽可能平衡原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认知差异,运用翻译技巧,突破语言和超越语言因素的制约,就可以实现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移植。

    2.3 文化翻译的关联顺应策略

    翻译策略上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原作者和译者的交际意图。作为交际的翻译,对源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对语码的选择依据的是关联—顺应性。成功的翻译是源语的交际目的与译语的读者的期待相吻合。

    (Gutt, 2004:120;赵彦春,2005:114)在形式与传达源语的意图存在差异时,我们要根据交际目的进行取舍。文化信息的传译翻译是一个文化移植的过程。由于源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生活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中,形成了不同的认知环境,同一信息由于接受者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风俗礼仪等的不同,而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因此,关联理论要求译者具备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背景知识,尽可能挖掘文化内涵,达到准确的理解,用恰当的译语来重构原文信息,从而填补原文读者认知的空白。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我们把翻译原则归结为文化再现。“文化再现”首先指再现源语文化特色。鲁迅说翻译必须保持着原作者的“丰姿”,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所谓“异国情调”指尽量保存原文所蕴含的译语文化特色。译者必须忠实地把源语文化再现给译语读者,不得任意抹杀和损害源语文化色彩,力求保持源语文化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5)其形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秀目,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沈三白《浮生六劫》)

第5篇:花艺文化范文

由文化精神、文化制度和文化物质三大层面构筑而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智慧结晶。在中国历史岁月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渗透其中的文化精神精华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也为中国传统动画情感基调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从精神文化层面探讨动画情感的表达是最实质的出发点。动画艺术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中国传统习俗文化等主流文化中吸取养分,形成情感表达。

1.儒家的“中和之美”

儒家思想是古典文化在昌盛时期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主干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与变化。其鲜明的特点,深奥的内涵,也使其成为众多动画创作所追求表现内在情感韵意的主要载体。“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传统文化精神最基本的观念,主张通过对人类普遍规律的自我感知,将其贯彻到人与自然、社会、政治、道德修养与人生价值等方面。从而教化众人应心胸宽广,心态健康平和,举止优雅得体,才学渊博而灵动。“仁者爱人”是儒教伦理精神的体现,提倡以道德来规范伦理,促进了道德自我的建立、人性智慧的提升与开发。造就中国人重气节、重操守,正义爱国的民族性格,也正是动画情感表现的本源。此外“刚健有为”“贵和尚中”是儒家思想对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处理人际关系方法的高度集中概括,培养中华儿女崇尚团结、热爱和平的价值观。这些都为动画人物性格设计提供了鲜明丰富的情感表达,也是动画片中英雄气节的文化缩影。2.道家的“道法自然”天地万物自然循环的规律及其本质是道家所主张的“道”。处于运动变化中的天地万物以“道”为其基本的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道家提倡“道法自然”就是要顺应自然,对待事物不要过于刻意。道家有着平和、宽容、淡然的处事态度。超脱自然,除去心中烦重心事就是快乐。心虚者,没有心事,才能体验生命的趣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也教育世人虚心谦卑才是做人的美德。王强在他的著作《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提到“中国人在本性上是道家,文化上是儒家,然而其道家思想却更甚于儒家思想”①。道教对人生态度的情感表现也为中国传统乃至现代动画片在衣着、场景的设计方面提供了质朴、简约、淡雅、清新等风格的视觉元素。另外,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动画艺术创作有很大影响和促进。蕴含民间丰富创作力与想象力的道家文化为动画设计提供了创作借鉴的源泉。如道家吸收了各地宗教神话传说,形成的庞大的神仙世界体系,为我们创建动画人物关系、人物性格造型提供了合理依据。

3.佛教“含而不露”的意境之美

佛教文化具有强烈的世俗性精神,认为宇宙和人并不是由造物神主宰和创造的,而是因缘而起,世上的一切都存在于永不停息的“生命之流”中。王强还在他的书中提到“生命被分为过去、现在、将来三世的轮回之中,强调因果报应来奉劝世人要心存善念,多行善事”②。禅宗是印度佛学在中国创造发展的产物。在禅宗的影响下,中国的音乐、书法、绘画、园林都呈现一种幽远清静、别有一番意境之美的魅力。佛教文化精神对动画的情感影响更多地表现在“意境”二字,“意境”一词起源于佛教,动画设计中的意境更凸显它在美学上的应用。比如,一些经典的水墨动画,其灵动性,浑然天成,充满了诗情画意,已经超脱了动画单纯的娱乐功能性,更多地用来表达艺术家内心情感与思想的产物,也是自然流露的情感艺术瑰宝。

4.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习俗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宽广,民族的多样性也成为传统习俗文化丰富多彩的主要原因,传统习俗文化精神更是在动画创作过程中被作为传达民族情感的重要媒介。传统习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不同民族在历史实践中创造积累的文化宝藏,也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精神支柱。传统习俗文化又包括节日习俗、饮食习俗、服饰习俗,贯穿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同时,也为中国动画的表现内容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价值。传统习俗文化在动画设计中有着强烈的民族精神激励作用,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与凝聚力。不同的民俗节日表达着不同的民族情感,不同的民族服饰风格代表着不同民族的个性彰显,也蕴含了动画设计者想要表露的情感基调。

二、传统文化对中国动画设计情感表达的影响

1.对动画造型风格中情感表达的影响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文化,也造就了中国传统动画造型风格的多样性。可传承的文化风格有皮影、木偶、戏曲、建筑、剪纸、年画、水墨等。这些富有中国特色的表现形式使动画以不同的风貌和形态带给观众更多独出心裁的审美体验。剪纸动画是从皮影、木偶、年画等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汲取发展创造而成的。艺术家运用象征寓意的手法,赋予了剪纸动画片独特的情趣美感,表达了民间百姓对生命的热爱,对喜庆事物和大地丰收的赞美。比如,在动画《渔童》中,渔童从汉白玉鱼盆的莲花中诞生,莲花在古代民间象征着神圣,纯洁与美好,有用来辟邪的说法。继而渔童也成了正义、勇敢、机智的化身,担负起了惩恶扬善、除暴安民、保护百姓的职责。这是人们对传统剪纸文化心灵的寄托与依靠,也是对生命延绵不息和对大地母亲养育之恩的崇敬。《渔童》中渔童的形象非常可爱,也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情趣。以大量夸张的侧面表现形式来增加人物的艺术感染力。色彩明亮和鲜艳,乡土气息十足。剪纸动画具有形态上虚实相间的独特艺术美感、内容上朴实而热烈的精神内涵。

水墨动画是中国特有的动画创作形式,在强调诗情画意墨韵的同时更多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注重对意境的营造,虚实艺术的结合,画面景色淡雅柔和,人物生动传神,用细致的笔调传达了艺术家对传统美学精神的追求。水墨动画以其独特的造型风格设计成为中国传统动画艺术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动画短片《小蝌蚪找妈妈》是借鉴了齐白石的水墨画笔法,并给予它们生命。那活灵活现的小蝌蚪,毛茸茸活泼的小鸡,惟妙惟肖的大对虾爷爷还摆着长长的胡须,生动传神而又如影如幻的金鱼妈妈,这些绘声绘色的动画形象让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水墨风格带给这部动画更多的温馨、宁静、祥和之美。其角色的情感表现也刻画得细致入微,例如,小蝌蚪把鲶鱼当成了妈妈,吵醒并惹怒了它,小蝌蚪们吓得四处逃散,拼命地摇着尾巴躲进水草中。青蛙妈妈来帮忙,鲶鱼赶快道歉逃跑了,最后还不忘再伸出小头来看一下。非常传神地描绘了动物的人性化情感,让人不自觉地会心一笑,同时又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传统动画造型风格的神奇力量。显示艺术气息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成为动画造型风格表现史上的一朵绚丽奇葩。偶类动画是我国最早期的三维立体动画创作方式。和其他国家的偶类动画不同,中国的偶类动画是借鉴民间传统特色的泥偶、布偶和木偶等形式,运用各种材料创作出立体的人物背景效果,直接进行逐格拍摄。给观众带来更加真实、亲切,立体感十足的视觉效果。

中国偶类动画的造型风格融入了自己民族特有的文化情感。常以古代神话、寓言、童话故事为脚本,描述的多半是不辞劳苦大众百姓的生活内容,彰显了中国民间艺术的朴实无华、粗犷豪放的个性。短片《神笔马良》就是运用了泥偶的造型风格,以内涵丰富的中国童话小说为剧本,生动地刻画了马良这个爱憎分明、勇敢机智并闪烁着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形象。小马良的外观造型简单朴实,脸型透露着善良与天真的个性。官老爷的形象是圆滚滚的肚皮、华丽的衣裳,脑满肥肠大腹便便的样子,揭示了官僚阶级肮脏丑陋的面孔。还有官老爷身边的师爷,脸型略尖而瘦长,一双狡猾的小眼睛,有点驼背,显示了其诡计多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丑恶内心。让观众在欣赏优秀泥偶动画作品的同时,又得到传统艺术审美的一种身心享受,更在无形中彰显了中华民族外柔内刚的民族气质与文化情感。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动画造型风格设计,中国传统动画所蕴含的艺术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都是其走向成功的关键。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对生命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对正义与善良的赞美、对自由的向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动画艺术中最真切的情感表达。

2.对动画场景设计中情感表达的影响

动画场景设计涉及片中材质、光影、色调的设计,是剧情发展与角色表达的衬托与辅助,同样能用自身独特的方式表现主题,传情达意。传统文化在场景设计上对情感的抒发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铺垫作用,装饰性设计的表达十分强烈。如水墨动画《牧笛》一片中,牧童沉睡在梦中,寻找丢失的水牛。一路上翻山越岭,遇到了渔翁,渡过潺潺溪流,询问了正在斗蟋蟀的牛娃们和羊肠小径上挑柴下山的少女,终于向着山顶奔去。艺术家借牧童的视角带我们领略了重峦叠嶂的山峰、云烟的美景、壮丽的激流。用儒雅的水墨风呈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又充满了诗情画意。唤醒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憧憬,又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了大自然与心灵的共鸣之音。又如《大闹天宫》这部取材于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动画电影中,山、水、云及宫殿造型都是中国传统表现形式。山、树、楼阁的设计有棱有角,给画面增加了几分硬朗和坚韧感。云的形象加上其色彩背景,突出了朦胧仙境的意境之美,把整个环境烘托得逼真而又富有神话色彩。到处弥漫着中国传统文化浓厚的风情韵味,达到了“以形写神”的完美境界。

3.对动画剧情节奏中情感表达的影响

剧情的节奏,指的是影片情节进展的缓急,是影片内在的节奏与韵律。剧情节奏直接影响观众的情绪变化。传统文化既有提倡“含而不露”之美的,也有积极健康向上的民族情操,决定了中国动画影片节奏的内在韵律。动画剧情的设计既要做到选材的趣味性,又要做到具有教育意义的思想性,才是其创作的最终目的。在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熏陶下,中华民族具有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豁达开朗的民族性格。所以,中国传统动画的剧情都是健康向上、带有正面影响、具有教化功能的内容。比如,结尾都是正义最终战胜邪恶,或者结局向好的方向发展,带给观众一些人生哲理的启示。在中国传统动画人文精神的传达中,作为五千年历史积累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所贡献的艺术价值是功不可没、绚烂而又夺目的。因为传统动画秉承“寓教于乐”的创作理念,所以更注重对剧情的塑造。因受众群体的定位多针对儿童,所以故事叙述相对简洁直白。中国传统动画深受绘画艺术的美学影响,强调了意境的创作和内在的情感表达。动画短片《三个和尚》汲取了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选取了“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无水吃”和结尾所表达的“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这样一个立意,作为影片的主题内容。叙事既直白简洁又具有强烈的煽情性和感染力。短片中出现许许多多重复内容,加强了叙事的节奏性。

寻求重复中有变化,变化中体现韵味的意境。例如,三个和尚的赶路情景,小和尚赶路时被乌龟绊倒,瘦和尚赶路时与蝴蝶做伴,胖和尚赶路时趟过河水和鱼儿玩乐。动画片中三个和尚之所以没水喝,是因为都抱着同样的想法,不想出力,为了小利益而锱铢必较。但影片却在后半部分出现了转折,寺庙因为老鼠吃断了蜡烛而引发了火灾,在危急时刻,三个和尚终于明白了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能解决困难。影片以小事见大道理,更抓住了作品内在的灵魂与情感,并陶冶了我们的艺术情操。中国传统动画在叙事上有着单线顺序式的模式,着重表现一个主要人物和一个贯穿整部动画的主要事件。人物的发展为情节做铺垫,从而更好地突出主角的性格特征。《骄傲的将军》这部动画片所表现的主角是将军,配角是师爷,还有一条“不刻苦,就要落后”的简单思想主线。所有人物都是为了衬托将军而存在的,师爷无时不在的奉承满足了将军的虚荣心,也为剧情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部动画短片虽然剧情简单,但蕴意却很深刻,故事对“临阵磨枪”这个成语进行了加工再造的延伸想象,使传统文化在动画的运用中得到更加丰满充裕的阐释。短片把将军这个打了一次胜仗就沾沾自喜不思进取,最终一败涂地的形象塑造得生动传神,夸张地再现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情感韵味。传统动画的剧情设计在对民族文化故事进行改编的同时,又对其包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进行了全面的思考与整合,使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在优秀的传统动画剧情设计中发扬光大。虽然在剧情设计方面,关于矛盾情节制造的复杂性,中国传统动画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传统动画所注重“以形写神”的内在精神文化,才是艺术家对动画剧情设计更深层次的情感抒发与艺术追求。

4.传统艺术对动画人物刻画的影响

在动画中,关于角色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变化,我们往往会对人物动作的脸部表情、外部形象以及动作的姿态进行夸张处理,再加上象征性、比喻性的动作细节处理,使这个动作更趋生动与完美。比如,刻画一个处于极度愤怒的角色,在文学中会用“怒发冲冠”来形容。如果绘制在纸面上,可以从他怒目而视的表情,高高竖起的头发将头上的帽子都顶起等细节体现。一个“火冒三丈”的人物,细节上可以表现为大发脾气,挥动双拳,甚至用升起一团火苗表现其极致的情绪变化。在动画动作设计中,透过几个关键帧将动作表现得自然流畅,并能充分体现角色的个性和当时的情绪,除了从角色的行、走、跑、跳等动作下工夫,还要配合脸部的表情。动作和表情的配合可以得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假设孙悟空在大闹天宫的时候,仅仅是打斗而面无表情,观众在观看影片的时候会食而无味,味如嚼蜡。这可以通过借鉴戏曲艺术中,戏曲表演对人物情感表达的处理。分析戏曲人物表情和情绪配合的合理性与特定性,结合动画想象性和夸张性的特点,表现鲜明的人物个性。戏曲是通过动作来展现冲突以及人物的性格。戏曲的心理动作除了通过人物形体动作外,还配合表情动作传递人物的心理状态,表情与身体动作的配合,使人物更具有真实的情感。成功的动画设计就像一面折射人物内心世界的镜子———表演艺术家马金凤在表演“吃鱼”动作时,从剔刺到食肉,动作准确,表情满足,观众顿时闻到飘香四溢的鱼味;又如我国著名的京剧艺术家盖叫天在诠释“武松”饮酒这一情节时,神志清晰,但朦胧的醉意使得脚步踉跄,对人物微醉状态出演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三、动画艺术的情感表达与传统文化进一步结合

第6篇:花艺文化范文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自古以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咖啡于西方人而言,其重要性并不亚于茶于中国人的意义,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茶与咖啡是中西方极具代表性的饮品,它们被视为是中西方文化的代表之一,茶的清新淡雅与咖啡的浓香醇厚使它们各有着自己的特色和韵调。文章通过介绍两者的起源以及发展状况,分析两种饮品背后的文化差异,以解释现如今中西方文化表现上的不同,甚至通过茶文化与咖啡文化的相互比较还可以看出中西方的人文气息,以此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与人文情怀。

关键词:

茶;咖啡;文化差异

文化,经常被很多文人及学者们挂在嘴边或者写到文字里面。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长时间以来就未曾停息过,并且一直都是学术界讨论的主题。能够让人意识到的是文化的的确确在不同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的日常生活主要是由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这两部分组成的,而精神生活强调的就是文化上的生活,也就是说没有文化就没有人们的精神生活。众所周知,茶与咖啡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饮品,茶的清香淡雅给饮茶者带来沁人心脾的陶醉之感,而咖啡的浓郁醇香则给饮者带来回味无穷的境界。茶是发源于中国的一种独特的饮品,自古以来它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咖啡于西方人而言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如今茶与咖啡已经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尽管这两者都扮演着静心、舒适、闲淡、享受且注重品位的一种生活文化,但是两者却在很多方面表现着很大的不同,主要的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

1茶与咖啡的起源

1.1茶的起源

关于茶的起源问题可谓众说纷坛,并且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和解释。不过大多数人都认为中国是茶树的发源地,并且茶也是从中国直接或间接地引入到世界各地的,实际上中国的确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有茶的存在了,无论是从神农氏尝百草的故事当中,还是从古代诗歌对茶的描写里,都可以看出茶在中国由来已久。尽管对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说法,但是却不曾对茶的起源有个定论,关于茶的原产地有西南说,四川说,江浙说等。而茶的发源时间更是众说不一,分别有神农说,西周说,秦汉说,六朝说等等。总之,茶的起源和时间仍然因为历史记载的缺乏和不精确而显得模糊不清,但是这些并不影响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意义。

1.2咖啡的起源

咖啡的起源同茶的起源是有相似性的,即它也是没有一个定论和确定的说法的。根据历史学家的解释说,非洲是咖啡的故乡,咖啡树最早生长在埃及的咖法(Kaffa)省,并且据说在17世纪中叶的时候,土耳其的大使们将咖啡引入到了法国,之后法国将咖啡推向了西方的各个国家。总之,茶与咖啡的起源问题一直以来都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并且由于历史的久远性以及史料的缺乏性问题,关于茶与咖啡的真实起源等问题已经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一点的是这两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茶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的主要饮品,并且逐渐的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并不断充实和发扬。与茶并列的咖啡亦是西方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并且也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咖啡文化。两者在世界上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2茶和咖啡的普及发展状况

2.1茶的普及与发展状况

在中国的国土之中,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和演化,茶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茶文化,比如说有茶艺、茶道、茶具、茶包装、茶楼设计以及茶诗和茶禅等等很多方面。饮茶在很多时候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饮茶,它代表了更多语言性的传达与阐述,代表了艺术的境界与审美。一方面它使得人们精神生活或者说是文化生活不断充实和富裕,另一方面它又推动着茶具、茶器以及茶文化各个方面的不断发展与繁荣。并且在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吸收了中华的茶道文化,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茶文化与茶艺术。据统计茶是在16世纪的时候引入欧洲的,到18世纪的时候茶多在欧洲已经盛行起来了。之后东印度公司和英国等西方国家为了垄断中国的茶市场和茶商品贸易,不断的强行进入中国市场,逐渐地形成了对中国茶的控制。之后美国虽然没有直接的参与到对中国茶的垄断中来,但是他却凭借着自己的经济实力和世界地位将发端于英国的速溶茶和冰茶推广到了全世界。

2.2咖啡的普及与发展状况

据调查显示,咖啡在西方国家里的传播和兴起要比茶叶晚一些,据说在17世纪的时候,新理性主义的思想在欧洲迅速地蔓延开来,并且这一新思想催生了启蒙运动的发展,接着在此思想的传播之下带动了具有“醒脑剂”功能的咖啡的盛行。西方国家为了打破阿拉伯人对咖啡生产的上的垄断,荷兰人与法国人都耗费了巨大的精力,终于在爪哇和中南美种植成功,并且开始大量生产。自此以后咖啡就持续地进入到欧洲的市场之中来,并且深受各个国家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咖啡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里,主要的是集中在聚会社交的场所之中,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北美,据说咖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才开始发展起来,而美国对咖啡的营销策略是推广真空罐装的咖啡和速溶性的咖啡。并且美国在1971年的时候在西雅图创立了首家集聚咖啡文化的场所即星巴克,今天的星巴克更是在多地都发展起来了,逐渐的成为世界咖啡文化的中心之地。大约是在20世纪的时候咖啡才传入到中国的,并且是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咖啡馆,但是那时的咖啡还只是凤毛麟角,并没有在中国形成一个巨大的规模,直到半个多世纪以后咖啡才在更大的范围内被中国人所传播。咖啡于国人而言一直都是一种舶来品,它代表的是年轻人对时尚的追求与好奇,尤其是在国内各个地方兴起的星巴克这样的咖啡文化中心更是对时尚的展现,同时也是国人们了解国外文化的一种途径。

3茶和咖啡与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的范围可谓是包罗万象,文化属性也是繁多的,包括饮食文化、出行文化、艺术文化等等都属于文化的范围。茶与咖啡都是闻名世界的饮品,两者都属于饮食文化的范畴,但是由于两者发展的深远性以及它们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性使得它们各自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即茶文化和咖啡文化。文化的形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它们是源自于生活而又凌驾于生活之上的一种存在形式。但是不管如何理解和把握,一个很明晰的事实是文化的的确确的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体现了一种人文性、民俗性以及民族的色彩与性情。下面我们就针对茶文化与咖啡文化上的不同,来更深层次的分析两种文化背后的国民性,以期为中西方的差异性寻得一份合理的解释。

3.1中庸之道与崇力竞争的差异

中国人是喜欢茶的,好多人都喜欢茶的清新淡雅、喜欢茶的温和性情。饮茶者需要静心体味,才会体会到茶的幽香与怡情,慢慢地感受着茶色与茶韵,将茶的性情与中国的中庸之道结合起来,寻求中庸和谐的价值取向。自古以来茶树是可以栽种到各家的门前或者门后的,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式的生活状态给予了人们更多的接触自然的机会,练就了人们朴实、淳厚、谦和的性情。中国的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中心,它融儒释道三家于一体,将传统文化里的谦让、恭俭以及宽容和博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3.2保守内向与开拓创新的差异

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式的生活状态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仅仅的局限于自家的范围之内,那种重视宗族观念与血缘体系的生活让人们较多地存在保守性、注重内省而轻视开拓的文化形态。相反,西方国家则较多地受到当地山地与海洋的影响,受到地势上的阻碍,在寻求改变生存之道的时候也开拓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且将这种意识融入到自己的文化氛围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风格。在茶和咖啡的传播过程中两地发展上的不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在文化上有着不同的表达。在两地之间的茶文化与咖啡文化中就表现出了这些方面的不同。茶的口味、形态和营销策略在中国是一个逐渐演变的漫长过程,几千年来变化不大,我们倾向于“因循祖制,唯古是法,尊古泡制”。所以说茶在我国尽管存在深远,历史也很悠久,有着我们自己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但是它却并未将中国的这些特色引领到世界的范围之内。欧美国家则不一样,他们依据自己的开拓精神,在短期之内就开发了方便携带和泡制的袋泡茶、速溶茶以及冰茶等。尽管中国仍然是茶的最大生产国,但是西方国家却不断的研发新的茶形式与咖啡形式。比如说现今流行世界的星巴克就展现了西方人的开拓精神。所以说中国可以在保持自身茶文化的同时要着力地开拓创新,发展茶文化的新的存在形式。让茶更好地走向世界,并且能够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结语

茶文化是中庸文化,中国人喝茶追求的是静心,静身,修身养性。西方人喝咖啡追求的是激情,热烈,奔放,方便,快捷。这两种饮品给中西方的人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以及影响程度,从以上茶与咖啡的起源与它们的发展和普及状况来看,茶与咖啡的背后的确蕴含着不同地域下的不同文化,这给我们更好的了解西方提供了一个路径选择。

作者:叶婷婷 单位: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龚永新,黄亮,张耀武.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农业考古,2015(2):12-16.

第7篇:花艺文化范文

【关键词】文学文体;意象;分类;翻译策略

所谓意象,根据库登的定义,是“ 用语言来表现事物、行为、感情、思想、观念、心理状态以及感官或超感官的经验。”(Cuddon: 322) 也就是用语言形象化的表现事物。A. 理查兹曾经说“翻译很可能是宇宙进化中迄今已经产生的最复杂的一类事件。”[2]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也是如此。不同民族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信息,是民族历史文化和生活体验的结晶,在翻译中对其进行简单的照搬,往往会文理不通,晦涩难懂。

1. 意象的分类

从文体的角度,概括说来“意象可以分为字面意象,感性意象和概念意象”(廖七一,1995)

字面意象(literal image)是指利用说明性的语言进行描述(expository description), 如:

mouth to mouth method of artificial respiration

In an adult-

Open your mouth wide and take a deep breath

Pinch the casualty’s nostrils together with your fingers

Seal your lips round his mouth

Blow into his lungs until the chest rises

Then remove your mouth and watch the chest fall

Repeat and continue inflations at the natural rate of breathing (见胡文仲)

这段文字完全采用客观实事求是的方法来塑造过程形象,既不不诉诸读者的主观感受,也不参杂作者自己的感情,读者完全依靠文字来想象人工呼吸的过程。

感性意象的确立则要诉诸于读者的主观感受, 语言中大多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如明喻,暗喻,拟人等。如:

“…傲然挺立,像哨兵似地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长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仅仅靠拢,…, 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这段文字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塑造形象,可以充分的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具有明显的诉诸和调动读者的主观情感的意图。

概念意象则是指人们无法想象,却能理解的意象,比如“上帝之手”

2.意象处理

翻译就是信息的传输,就是寻求不同文本之间意义的“最自然等值。”(Nida, 1993)译者首先要照顾到意象背后的意义,但传达文化意象同样是译者的职责所在!其实随着民族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读者对外来文化意象的接受性会越来越强。在对文化意象的处理方面也不妨大胆些。概括起来,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⑴保留意象的直译

通常情况下,只要不影响译文的准确表达并能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译者就应尽量地保留原文的意象。如: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

红杏枝头春意闹Among the apricot’s sprays / spring riots in her play (将闹字直接翻译成riot) (黄宏荃译文)(转引自陈新)

这类翻译的最佳办法是在目标语中寻找对应的意象,以求译文和原文达到形式和功能上的对等。

⑵ 保留意象加注释

有些意象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含义,或是某一文化所特有的,就需要对译本进行增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直译入英语就会使读者不解其意,必须增加补充说明性的成分"the master mind"。这种方法“能使不同理解层次的读者都能领悟到原文的要旨―懂得原文的读者能想象出原语的意象, 一般读者也能了解原文的意义”。(廖七一,1995)

(3)变象为意,牺牲意象

在翻译中,译者应该力求保留原文意象,但对于某一文化所独有的意象,就要忍痛改变原文意象以传递其意。比如,在中英文化里,龙的意象截然不同。因此"望子成龙"译成"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就比较合适,不宜直接将原文的意象传达。

参考文献

[1]. 见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北京,2003

[2] 转引自廖七一,英汉翻译中意象的处理,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1995年第一期

[3] Cuddon, J.A. 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London: Andre Deutsh Ltd.

[4] 陈文伯. 《英汉成语对比与翻译》[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4.

[5] Nida, E.A. (1993) LANGUAGE, CULTURAL,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6] 廖七一,英汉翻译中意象的处理,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1995年第一期

[7] 张帅, 汉英翻译中文化意象及处理,论文天下网(/product.free.10001859.1/)

[8] 陈新.《英汉文体翻译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9] 廖七一.现代诗・意象・翻译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 1996第一期

第8篇:花艺文化范文

关键词:文化;语言;联想意义;翻译

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在进行交流的时候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处理文化问题是最令人困扰的。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反映了本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而在语言的诸多要素中,词汇是最基本的一个,它是支撑语言系统的支柱以及传达语言信息的使者。同一个词汇或短语在不同文化中所反映的形象和在头脑中的联想是不同的,这些就是有着不同的联想意义的文化负载词或短语。然而,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解码和编码的过程。由于大量的文化差异的存在。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或短语时就显得困难重重。我们只有高度重视具有文化意义的词汇,并对其进行更深层的研究才能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尽可能有效地进行文化转换。

1联想意义的分类

联想意义是语言标志所唤起的想象和形象。在西方社会和中国。有许多词汇或短语有着相同的字面意思,但却因为不同的文化而具有不同的联想意义,这些联想意义可以分为3种类型。

1.1联想意义在不同文化中意义不同

其实,联想意义的不同就是文化信息的鸿沟。人们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习俗。对同一个事物通常都会有不同的联想。

在中国文化中。“龙”是财富、权利和活力的象征。曾经有一档娱乐节目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名字就叫“小神龙俱乐部”。然而。西方人却很难想象“龙”这一形象会成为娱乐节目的名字。因为对他们来说,“龙”常常是邪恶的象征,是一种必须被摧毁的可怕的怪兽。柯林斯COBUILD英语词典对“龙”有如此解释:如果你称一位女士为龙,那么你就是说她是性情暴躁而令人不快的。

在中国,“东风”是温暖而和煦,能够使万物复苏、草木丰润的。人们经常把它和春天联系起来。这可以从许多历代有名的诗词中看到。比如:“东风变梅柳,万汇生春光。”《西厢记》中的:“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但在英国,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东风却是寒冷的,它更像是中国的西北风。而英国人把西风赋予了美好的事物,想到它,人们就会想到温暖和生命的起源。在雪莱的西风颂中,“西风”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在春天复苏的精神。在中国和西方,还有许多的词汇和短语激发出人们不同的联想。比如:蝙蝠、狗、红色、数字(4,13)、兔子、老虎和狮子等,他们经常使两种文化中的人们困惑不堪。

1.2联想意义只在一种文化中体现

有些事物只在一种文化中出现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没有任何联想意义。

“鹤”在汉语文化中是长寿的象征,但西方人对“鹤”并没有任何联想。

另一个例子即“红楼”。在中国,“红楼”通常并不仅仅指红色的楼,它常指上层人士所居住的宏伟豪宅。在传统的中国文学中。人们总把它和“爱情”相提并论。我们可以从李商隐的诗词中窥见一斑:“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此外,《红楼梦》中“红楼”的翻译难倒了很多翻译家。而在英国,这个词却不会使人们联想到更多。同样,兰花、柳树和蓝色等也只在一种文化中出现联想意义。

1.3联想意义在两种文化中相同

尽管不同文化问存在着文化信息的鸿沟,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是能够找到和谐的一面,否则交流就不可能实现。在中国和西方文化中有—些词汇不仅字面意思相同,联想意义也很相似。比如:鹿是胆小而温顺的、狐狸是狡猾的、驴是愚蠢的等等。

2文化负载词的联想意义的翻译

具有联想意义的词汇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负载词。朱光潜曾说在外国文学中最难理解和翻译的就是联想意义。它具有特殊的感情并很难在字典上查到。如果我们对另一种文化的习俗、历史环境等不甚了解,那么翻译这类词汇将有很大困难。事实上,即使我们意识到也理解了对方的文化,也难免在翻译过程中有文化信息的丢失。因此,一些学者认为文化是不可译的,但对于联想意义的翻译,我们还是能够找到一些有效的翻译方法。

2.1同构和翻译

志为了支持和解释功能对等,奈达提出了同构理论。他认为在源语和目的语中的语言标就像是数学当中的等式。3个数字2-4-8排列形成了系统A,另外3个数字16-32-64形成了系统B。如果想把2从A中取出,放到B中。我们必须把2放在16的位置。因为在A中2的意义等同于B中16的意义。我们可以用这个理论来处理翻译中的文化成分,当然也适用于联想意义的翻译。根据同构理论,我们可以把“西风”换成“东风”,反之亦然。方崇在翻译坎特伯雷故事时就把“东风”翻译成“西风”,以使其两种文化中的意象一致。同样,在翻译“astimidasrabbit”时,我们可以把“rabbit”替换成“鼠”。新晨

2.2直译和意译

尽管属于不同的民族,英国人和中国人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态度和认知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因此直译是可行的。对于第三种类型的联想意义我们可以用直译法来翻译。比如“ascunningasafox”可以直接翻译成“像狐狸一样狡猾”。但直译则不适合用来翻译第一种和第二种类型的联想意义,直译加注却不失为有效的方法。Hart教授把《西厢记》中的“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翻译成:

他直译了这句诗,却加了注:Theeastwindissymbolicofspring.withitsurgetoloveandmating.

但有时候,译者被不同的文化所局限而不得不舍弃直译而采取意译。意译是试图找到两者在意义上的等同。我们不必把“dragon”翻译成“龙”,而只要找到意义相近的词语。比如:Some-timesapersonwhopre~ntAhiraselfaskindandgentlecaninprivateturnouttobeadragon。whobreathesfire.可以翻译成:有时,某人在公共场合显得和蔼可亲,温文尔雅,但在私下里却像个凶神恶煞。

第9篇:花艺文化范文

不管与制衣联系的多么紧密,以动漫服饰为主业的美盛文化都不能简单地被理解成制造业,尽管这种创意并非绝对的“原创”意义,但基于文化消费升级的必然要求,这种并不算太高标准的创意当属于被鼓励、被支持的范围。

事实上,原创不足、创意不足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动漫产业包括服装产业的通病。作为两者的跨界经营的典型企业,又被冠名为国内迪士尼第一股称号的美盛受到质疑不足为怪。

但是,回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阶段,当原创与创意尚处于虚弱的状态下,一味地拔苗处长并非发展文化产业的本意。我更愿意从文化服务业的角度去理解当下的文化产业,而且从文化衍生品的角度或者文化服务业的角度重新理解现阶段的文化产业,应该更有意义。

关于这一点,其实有更为官方的说法。比如说,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国家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朱之鑫在讲到“十二五”期间发展文化产业的三个关键内容时就强调,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不仅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从消费升级的角度,把当前阶段的相当一部分文化消费定位成文化服务业要做的事情,理解起来更为顺畅。

回到美盛文化,公司是国内主要的动漫服饰制造商之一,专注于动漫衍生品细分产品动漫服饰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迪士尼形象动漫服饰、电影形象动漫服饰、传统节日动漫服饰以及装饰头巾等。

2002年6月,美盛文化创始人赵小强辞掉工作,在浙江一个县城郊租了块地,动手搭起厂房,开始承接一些圣诞礼品业务的零散订单。

当初的美盛是地地道道的制造业,然而随着中国制造的不断提升,美盛开始进入高档纺织类礼品行业,进而逐步涉足与万圣节、圣诞节和大电影服装相关的生意。

发展到今天,美盛文化在动漫衍生产品开发设计生产企业中已拥有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在动漫服饰研发设计制造方面更是遥遥领先。

美盛的发展历程也正是中国制造逐步转型升级的过程,从单纯的制造到研发设计生产销售,这个过程也是过去十年中国众多企业的写照。

服务于节庆文化的迪斯尼动漫服饰本身就是典型的文化服务业。在这里无需特别强调,类似这样的企业的原创与创意,目前这个阶段,先把服务做好,文化服务业本身就是文化产业的重要一环。脱离这个阶段,单纯去谈原创与创意,绝对是空中楼阁。

所以,从这个角度,美盛为代表的众多动漫衍生品产业都属于应该被鼓励的部分,而且在这些衍生品企业中,不乏靠衍生品赚钱反哺原创动漫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