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生观的价值范文

人生观的价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生观的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生观的价值

第1篇:人生观的价值范文

2、其次,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成功的权利,但无论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首先是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做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作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等等只要自己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自己的责任,然后通过正当合法的手段取得自己预期的社会地位,这一切都是无可厚非的。

3、再者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常说死有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分,其实生也有终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分,有些人活着只把利益放在首位,他做所有事情的评判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对自己是否有利,只要有利他就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这样的人即使最后取得成功,他的生也是轻于鸿毛,也是被世人所唾弃和不齿的;而有的人即使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也在默默无闻的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散发着人生的正能量,这样的人即使他平凡无奇,他的生也是重于泰山,也是值得被世人所尊重和敬仰的。

4、所谓价值观,就是每个人做任何事都有一个基本准则,这个基本准则决定你做还是不做,而这个做还是不做的界定线就是这个人的价值观。说白了,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关于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一种取向和选择。价值观是一个人世界观的核心内容,是促使人们做事的内部动力,它决定一个人在做一件事上所花费的精力的多少。如果一个人认为权力高于一切,那么追逐权力就是这个人做事的核心动力;如果一个人认为金钱高于一切,那么一切向钱看就是这个人做事的标准;如果一个人认为快乐高于一切,那么是否有能够获得愉悦感就是这个人的行为准则。这个行为准则决定了一个人做不做这件事,和这个人在这件事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第2篇:人生观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人生观;价值观;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

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高职学生的特点

(1)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几年来高职教育迅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适用性人才,这与目前社会的人才市场和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密不可分的。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它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在当今改革的大潮中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非常适合社会的需求。(2)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高职学生心理素质不高,对自己要求不严,缺少责任感 ,没有良好学习的习惯,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容易转移,没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而相对于中职的学生以及社会上的青年来说,高职学生又是时代的精英,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懂业务。因此我认为高职学生确实是当今社会需要的经济适用型人才,优秀的高职毕业生,有知识、懂业务,即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能力,能够独自承担某一方面的工作。

二、高职学生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又称职业生涯设计。它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中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社会需求,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由职业准备期开始一直到职业衰退期,涵盖了人生的美好时期,它要解决的是个人怎样在职业领域得到发展、取得成绩等。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帮助自己实现职业目标,更重要的是认识了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势和缺点,确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学习期间的奋斗目标,取得专业资质,为谋求自己的理想职业去做各种准备。

三、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大部分高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是盲目的,他们没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对未来能干什么,想干什么,怎么干什么,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不了解自我。大部分学生对自我认知只是在兴趣、爱好、性格、特长、优缺点等方面,对于自己的价值观、能力、态度、意志力等方面的心理品质缺乏认知,更不能把自己的特长、专业与未来职业很好的联系起来。过于强调兴趣爱好,而忽视专业特长,使得专业与未来的职业不符,这也造成部分高职生不爱学习某些专业课的因素。(2)不知道将来做什么。一部分高职生并没有考虑专业和未来的职业关系,更谈不上对自己的人生、职业的影响。所以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不爱学习知识,不爱学习专业技能,将要毕业时还没有想好做什么工作,能做什么工作。还有些同学追求多个目标,同时进行着各种不同的努力,不分主次,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很迷茫。(3)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校高职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测评自己对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行为风格、职业价值观、个性特征,自己适合的工作岗位。如果高职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好,就会提前进入未来的职业角色,就会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将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四、高职期间如何规划职业生涯

高职生普遍存在着步入高职院校后,就放松了自己,加上高职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没有初中、高中时那样的家长和教师看护,所以多数高职生不爱学习,也不学习,只是临近期末的时候才忙几天课本,所以到了毕业的时候,知识和能力储备不足,这些都影响着高职生求职和就业,以及未来的发展。因此高职学习应该在步入高职院校后就规划好人生目标。一年级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基础课能提高高职学生的个人素质,比如说: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英语能力,这些每周每天可以安排一项进行锻练和提高。专业基础课是为未来的工作岗位而设置的,像餐饮管理专业的烹饪原料学、石油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的石油地质、石油工程等,这些专业基础课能够让高职生了解相关行业的知识,提升他们在未来工作岗位中的综合素质。所以应根据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制定出自己的学习,努力学习。二年级是专业课集中的时期。这些课程的内容和未来的工作岗位直接联系,所以显得非常重要,一定要牢固的掌握好,所以除了学校的课程之外,还要查阅相关的资料、文献,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也要考取一些必备的资质证书,如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汽车驾驶证、普通话证书、职业资质证书等。这学年取得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证书会给他们的就业提升竞争力的。因此,二年级是高职期间关键的一年,这学期一定要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还要取得一些技能资质。三年级是高职学生实习、找工作时期。这一年高职学生不但要掌握专业技能,还要肩负着找工作的重担。学知识、掌握技能、考取各方面的资质都是为了未来的就业,高职学生的第三年是人生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如果把握了机会就会找到一份理想的职业,会改变一生的命运。

五、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

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以职业道德为前提,应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客观地来完成。(1)培养职业道德意识。一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明确所在行业的职业道德。行有行规、家有家规、国家有宪法,教育高职学生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所在企业、行业的职业道德标准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教育高职学生遵守职业道德标准。结合违背行业标准,工艺流程事例教育高职生了解违背行业标准、工艺流程的严重后果。也可以从主题教育活动,参加主题征文、演讲比赛,专题讲座、就业指导课等团体辅导的形式形强化他们的职业意识。(2)在教学中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一是通过职业生涯课的教学,让高职学生制定出一份完整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在教学过程中所学习到理论知识--自我评估、外部环境分析、目标确定、实施策略和反馈评估这五个环节让高职生制定出一份详细的规划,要求方案应做到:各项分析要具体、客观,各项目标要明确、有可行性,各项计划要完整,有可操作性。二是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提高职业素质。高职生在学习专业课的时候逐步了解本专业的历史、现状、发展前景,专业需掌握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自己的职业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3)在实践中认识职业环境。一是通过实习、实训、实践来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院校应多安排高职生在校内实习、实训的教学,以及各项专业知识的大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诚信、创新、敬业等职业精神。二是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感受职业生涯。高职生经过两年半的在校学习、训练后,就要去企业实习了,有的学生在高职学习期间就参加了某方面的工作,这些使他们较早地了解了工作环境、工作所需的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文化、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高职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很快地进入工作角色,并会安心的工作,钻研业务,也一定会在工作做出优秀的成绩来。让我们帮助好高职学生规划好职业生涯,使他们尽快地投入理想的职业工作。

参 考 文 献

[1]乔德宝.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指导[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第3篇:人生观的价值范文

通过这次学校组织的党课培训,我感觉收获颇丰。在这次的课堂上,主要的收获在于什么是党员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首先,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根据的观点,价值是指主客体关系中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事物、人或某种现象,对社会、阶级、他人有积极意义,成为人们的追求对象,就具有价值。价值观就是人们关于价值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头脑中有关价值追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等内容的系统的观点。而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

因此,作为一名党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必须将自己的认知和价值判断牢牢地建立在的正确理论基础之上,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切实把握前进的方向和掌握正确的方法。更要把握唯物主义的辩证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到自己的思想深处,从而真正的认清周边发生的事情和过去的历史。

作为一名党员,更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依靠群众,相信群众,服务群众。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树立坚定的正确信念的同时,更要敢于和擅于同错误的观念作斗争,坚持正确的方法认知,坚持无神论,坚持唯物主义,同趋同论,异化论,唯心主义等一切错误的观点和态度进行坚决而彻底的斗争。

在当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党员,更要时时刻刻牢记着自己的信仰,不能被歪风邪气冲昏头脑。***员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阶级即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的目标和宗旨要求我们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要求每一名党员要以实现****伟大理想为精神支柱,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推动人类社会历史不断进步,作为自己人生最崇高的追求。一个***员,只有真正具有了这样的人生价值观,才能变得精神高尚,眼界开阔,胸怀坦荡;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地观察事物、判断形势、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才能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不躁,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真正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也只有如此,才会彻底冲破一己私利的精神牢笼,在亿万华夏儿女创造历史的广阔天地里找准自己的位置,为国家为社会为集体的利益奋不顾身地工作,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

这一些看起来很难,但当我们真正融入到***这个最为先进和伟大的组织之中后就会发现,早已经有无数的老前辈们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上有鞠躬尽瘁,为党和国家无私奉献了一辈子才华的,下有从点滴小事做起的人民的好同志雷锋。远有宁死不向敌人低头的小英雄刘胡兰,近有为人民付出每一滴血汗的好公仆焦裕禄。在中国***算不得太长的历史里,却涌现出了不计其数的优秀模范和榜样,这之中,不得不说是党的先进性和党员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完美体现。

是的,这就是我们向往的组织,中国***,只有在他的领导下,我们才会真正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现在我还不是一名正式的党员,但我相信只要恪守党的纪律,严格服从党的领导,以一名党员的条件要求自己,真正认识到党的先进性。总有一天我也会加入这个伟大而光荣的组织。

第4篇:人生观的价值范文

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群体,也是特殊一份子,他们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担当着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当代学生是否树立积极有效的人生价值观,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的希望。然而,通过一些调查和研究不难发现,当代学生在树立人生价值观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导致了个人的发展出现了障碍。所以,当代学生必须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且是当务之急。

一、当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现状

1、追求多元化。传统时期人们的思想就是致力于国家建设,以奉献为主。然而在当下社会发展的今天,这种心态已不复存在,当代学生的头脑变得复杂化,与旧时代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各种形式和渠道的出现,使得他们有了更多展现自我的平台,多元化的追求是他们的目标,他们没有传统思想的束缚,更多地强调自我价值。

2、竞争意识强,责任感匮乏。我们不难看出,当代学生的竞争意识尤为强烈,一方面是压力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他们的追求目标所影响。光是就业压力就足以让当代学生有了很大的压力感,竞争意识尤为强烈,因此就出现了本升研升博的局势,虽然,考研、考博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在此过程中带有明显的功力化,且责任感比较匮乏,由此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社会发展。

3、人生价值观物质化,忽略个人精神世界构建。学生的世界永远是丰富多彩的,尤其在当下的社会形态之下,各种高科技、电子产品等相继出现,学生被社会所诱惑着,一些不良的习惯时刻在学校上演着,导致了社会发展的恶性环节,学生的内心世界大部分被物质所充沛着。在这些物质的诱惑之下,他们的理想追求显得尤为淡薄,精神世界变得空虚,迷茫着、彷徨着、犹豫着,直至选择时刻真正到来,由此导致了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物质化,个人精神世界构建全无。

4、人生价值观迷茫化。当下一些学生进入学校要么成才,要么无所作为,甚至有些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后失去了目标,没有人生理想,缺乏个人奋斗力。他们对于人生规划没有方向和目标可言,认为大学对于他们没有任何作用,这是一种十分狭隘的观点,常常会导致学生自身的风貌和心理有所扭曲。

二、当代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树立方法

1、加强自身修养。对于当下学生来说,应该努力学好自己的各门课程,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时刻关注社会新闻动态,向一些积极优秀的人员学习,各种对身心健康有利的活动应该积极参加。作为大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心中有抱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一个大学生如果想要做到这些,内心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境界,在个人品质方面较为优越,与此同时还应该具备一些能力,比如说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等,将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明确地端正人生的目标和方向,由此提高人生价值观。

2、深化教学革新。学校应该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将课堂作为基础,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加大对于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重视度,注重各种趣味教学的导入,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兴趣,由此感染学生,使得学生自身形成较好的道德水平,在其它课程上教师也应该将道德类引入课程。此外,应该定期开展与此有关的活动,比如说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与此有关的电影,观后写出观后感,且将优秀的观后感评出,感染其他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亲身体验,可以鼓舞学生,让他们从中感悟生活,扩展眼界,丰富生活。对于那些有条件的学校更应该充分利用条件,聘请一些名人授课,定期开展积极有效的课程教学,让学生从这些名人教学中体会与众不同,感悟课程的有效性。此外,在课程其中可以加大学生与名人教师的交流互动空间,让学生从交流互动中解决一些疑惑,从而真正达到有效课程的目的。

3、牢固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当代学生必须牢固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而树立这些不是简单的三言两句,需要一个十分长久且艰难的阶段。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坚定信念,有勇气和毅力,当国家利益摆在面前时,要有牺牲个人利益的充分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同志的要求,即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人生价值观。

4、将国家社会作为后盾力量

国家应该不断适应新时代,进行各种课程教育的改革,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与专业课程教育同步对待,可以将一些课程设置进行相关的调整,保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公平性和有效性。将政治文件作为主力,把社会媒体舆论作为辅助条件。此外,要加大各种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摒弃不良社会风气,将高校素质教育作为重点,切实保证当代大学生能够将个人追求与国家社会追求有效地结合。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当代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分析不难看出,当代学生在此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这些不足和缺陷导致了他们人生目标的不明确,不能够有机地将个人利于与社会利益有效结合。为此,必须进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保证当代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他们成长、成才,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必须牢固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甚至要牺牲一些个人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象同志所说的,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参考文献:

[1] 罗世钦.论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暨南学报.1995年03期

[2] 成 力.对人生价值观几个问题的探讨.海南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第5篇:人生观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人生价值;实践;价值取向

一、人生价值的基本涵义

人生价值是人生观体系中的重要的范畴,是价值在人生观方面的最佳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人生的价值是人生在社会现实中的正面作用的体现,评价人生价值的大小,可以从人生对社会的意义方面理解和认识,理解人生意义的大小,人生价值包括两个大的方面。

1.价值尺度

首先,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是指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不是与社会发展规律相符合,是不是有利于社会历史的进步,是不是对更广大人民有利。

其次,对于人生价值评价的基本尺度,是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人们所做出的贡献,这是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准。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一个分子,总是应当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存在,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在现实中,人们会选取自己的生活道路并通过相应的生活方式达到自己的人生目的。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一个人的生命有什么价值,从根本上而言是由社会所决定的,而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判断,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为标准。

2.如何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具体的条件

人生价值目标的实现是实践方面的过程。社会实践又是确立人生价值目标的根源。在社会实践中,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客置不是固而不变的,人既是客体,同时又会是主体,它是主客体关系的相统一。

故,树立哪种类型的价值观就会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和反应。要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且要为之而不断奋斗。

主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生价值,这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及个人的主观要素。其中主观条件是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目标,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等。而相对而言的客观条件则主要指,政治经济制度及思想意识形态,舆论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个人主观因素则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个人对自我认识、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能力,来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索取。故,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要求我们必须完全的全方位的改造自己。

二、个人人生价值的索取与贡献

1.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精神与物质财富必须靠每个社会成员来通过创造性劳动,作出贡献才能完成。若成员只求索取而不谈贡献或付出,社会将难以存在,发展更是难而不在话下的。

2.贡献是人生价值的根本标志,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合理满足,二者在某种程度上是辩证的和有机统一的。而社会对个人的满足应当以个人对社会贡献为根基,这是社会得以前进的外在要求。因此,人生价值并非是看社会为他提供贡献多少,也或者说他有多少社会的金物财器,其权势多大,位子多高,而是要看他为社会的贡献是什么是多少,以此为标准而进行切实衡量。

人生之价值其存在之根基在于奉献,人们常言要实现人生价值,但人生之价值又谓为何物?我认为,人生之价值即为奉献。何人对社会奉献大,其实现的人生价值就越大。不管是行政官员,科学人士,企业人员,艺术大家,还是一心利他者之英雄人物,甚或一介凡夫俗子,其均存有人生之价值。或许会有人言:非也!人生之价出之于索取。谁取索得越多,相对而言,其实现的人生价值通常往往会大,诚然,谁取所得越多,他个人的社会财富必然会越多,但如果不用在造福社会,造福人民上,那么,即便财富多多,亦无任何社会价值意义可言!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看其贡献,而不是仅看其取得了什么,也或其取得了多少。”他又说,“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他还是,“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人生的意义可言。”所有这些对人生价值的论述都是相当精辟的,对我们十分有好处,值得深切体味,让我们以春蚕和蜡炬为榜样,终生奉献为乐,以奉献为荣,把奉献作为自己的应有职责,不止的去征战人生的疆场,努力去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结论

我们应坚持正确的人生取向,在现今,特别是要处理好个人、集体与国家这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最后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所树立的正确价值观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才能在向社会所取的同时更好的为社会乃至国家做贡献。

最后,不管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还是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它们都源于人的创造力,也是对人生的行为与目的的一种社会评价,因为它们,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杠杆,也是正确选择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对于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在树立了科学的价值观之后个人对社会贡献,达到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等。

参考文献

[1]王军 《关于哲学社会价值的理论思考》[N]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第6篇:人生观的价值范文

在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复杂化的背景下,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既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

一 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结构

价值观是人们在价值评价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关于价值的根本观念、看法和态度,表现为信仰、信念、理想以及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核心价值观是在价值观体系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价值观,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精神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并且占据主导地位的,对价值问题的认识和评价标准。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题中之义。可以说,这24字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又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2 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大学生自身发展层面来看,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还可以帮助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

其次,从社会和国家建设层面来看,一个社会系统要正常运转,必须构建核心价值观,才能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后继者和社会前进的推动力量,其价值选择不仅在观念上,更会在行为层面上影响整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未来。

二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1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过程解读

第一阶段:认知认同。是指通过认知的方法获得价值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同和理性认同。大学生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产生价值认同之前,首先对其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这是感性认同。在此基础上,通过思维对所获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并通过判断、推理进行评价和选择,达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则是理性认同。

第二阶段:情感认同。是指在对一事物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在情感上产生满意、喜爱和肯定的态度。情感认同一经形成,就会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Ⅱ向,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重要因素,实际上,它也可以说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完成。

第三阶段:行为认同。是指大学生在理智和情感上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自觉地将其作为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并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原因

第一,以“内生性”为视角进行分析,探寻大学生自身因素对于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首先,大学生的心理成熟期呈现普遍性后移的趋势。一般而言,个体的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之间具有异步性。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同龄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心理成熟期普遍后移,自我同一性确立时间推迟。其次,大学生文化自觉的缺失。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然而,在当前时代背景与环境下,正确与错误的思想相互交织,进步和落后的观念相互影响,先进和落后的文化相互碰撞,对主流文化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冲击,导致大学生在文化信仰上的迷茫,主要表现为对主流文化认同感低,对社会主导的价值观持“游离”态度。

第二,以“外源性”为视角进行分析,探寻外部因素对于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首先,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建国65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各方面建设均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不少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关系群众尤其是大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国家改革深层次的疑虑和隐忧有所增加,并对社会主义的前景持观望和说不清的态度。加之,社会公德状况不尽如人意,也使大学生产生道德困惑,从而影响其行为选择。其次,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方面的有效性尚待提高。据调查,大学生喜爱并愿意认真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并不占多数,加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也往往受到轻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和“学”的效果。另外,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也存在着不接地气、脱离实践等不容小觑的问题。

三 培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1 挖掘内因,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外在主导变为自我主导

第一,自我分析,实现映像自我对本体自我的观照。主体正是通过观察自我在环境中的映像,来全面地认识和看待自己并以此为依据来教育和改造自己。这启示我们,要努力营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让他们以此为镜,作为分析和判断自己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重要参照系,从而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背离,并对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实践行为做出评价。

第二,自我调控,实现理性自我对感性自我的驾驭。大学生作为自我教育的主体,要对自我做出理性和客观性的把握,以理性自我合理调节和控制感性自我,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行为积极开展自我批判,从而实现自我从“自然人”向“道德人”的转化。

第三,自我发展,实现理想自我对现实自我的引导。当大学生按照一定标准对未来做出设计时,就产生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二重化,大学生正是应该按照这种理想自我的尺度来教育和改造自己,这样才不至于在个人发展中产生偏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既定存在的意识形态,代表着社会共同体的普遍态度和价值导向,体现着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和规范性,所以大学生应该自觉将其内化于心中作为理想自我的价值目标,并据此对现实自我进行引导和规范。

2 重视外因,发挥合力,形成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风尚

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造成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这样的现实存在,既强烈地需要凝聚和形成共识,又因多元多样多变而难以凝聚和形成共识,这就大大增加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难度。所以,高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第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要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真学习中央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系列指示,通过集体备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融人到教学中。同时,要积极探索运用多媒体教学、讨论、辩论等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育人模式,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大学生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得到潜移默化的教益,才能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第二,要发挥舆论宣传的引领作用。一要深入持久地宣传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历史渊源、现实基础和道义力量,宣传阐释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二要贯彻落细、落小、落实的要求,注重接地气、贴民心,找准与时代的对接点、与大学生的共鸣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渗透和体现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努力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三要利用党团组织生活会、社团活动、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形式,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积极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活动形式,强调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全过程参与,确保参与的广泛性,提高教育活动实效。

第三,要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价值示范的导向作用比价值规范的导向作用更有说服力,教化效果更明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不仅是规则建设,更重要的是行为建设。在高校里,就是要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使价值示范与价值规范相吻合,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表率,为大学生的价值行为作出榜样。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学习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实质,提高思想认识,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负起对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引导责任,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当然,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并形成合力,才能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支配自身行动的文化自觉,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徐柏才,在大学生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07-6-5.

第7篇:人生观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为学;指导作用

一、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1.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2.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3.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为人的指导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看法,具体的说就是人们对人生的价值追求,生活的意义和目的的总的看法。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其核心问题是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强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大学生是社会知识精英,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未来大学生群体会执掌国家权力在国家重要岗位任职。

1.选择崇高的人生观。崇高的人生观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主主义等。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选择决定着他未来的走向和发展前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能帮助大学生选择崇高的人生观。现在社会错综复杂,各种各样的诱惑是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考验,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导向才能选择正确的人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实现大学生的价值追求。2.防止错误的人生观。错误的人生观包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人生观、厌世主义人生观、禁欲主义人生观、个人主义人生观等。现当代社会资源丰富多样,享乐方式多元化,各种各样的诱惑充斥着整个社会,大学生怎样才能抵制住这些诱惑防止陷入享乐主义的漩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关于客观对象的价值的总观点、总看法”。有的学者则认为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处理价值关系时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价值观是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意识,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仰、倾向、主张和态度的观点,为人们的行为提供行为取向、行为尺度和评价标准。

1.培养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社会价值的缺失影响到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客观的价值判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矫正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认识。

2.发挥价值观的反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反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能反作用于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体系。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为学的指导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作为大学生学习是学生的本职工作,以社会这样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要把学习这份工作做好学习态度是第一位,学习态度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教条主义的学习态度,即不管是什么,好的坏的都学,不能正确的区分知识的糟粕,第二种是理性的学习态度,即对知识有一个理性的把握,能够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二是死学,死学是指埋头苦学,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对于这部分大学生他们难以正确处理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关系。

(二)选择正确的学习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爱国、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取向。

注解:

第8篇:人生观的价值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 贫困生资助 人文关怀价值 

 

贫困生资助的价值是指贫困生资助活动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和贫困生成长需要的客观属性,反映出社会对贫困生资助行为具有“应然”意义的理想期待,体现社会对贫困生身心成长、政治思想发展的方向与性质的设想和规定,是贫困生资助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探讨贫困生资助的价值问题,对于促进贫困生资助的学理研究和实践发展都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人文关怀是贫困生资助的核心价值 

所谓核心价值,就是指在贫困生资助的价值系统中居于统治地位的、体现贫困生资助内涵的、代表未来发展要求的价值。贫困生资助价值是以“贫困生”为中介,并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升来体现。要对贫困生资助的价值进行科学定位,就必须全方位地进行考察,全面审视贫困生资助在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1.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从贫困生资助价值主体的层面来看,主体既包括受助主体,也包括施助主体。贫困生资助既要满足受助主体即贫困生个体生活、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施助主体即高等教育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一方面,要按照贫困生个体的需要和发展规律,全面提升贫困生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境界,以促进他们成长和发展,使贫困生同其他青年学生一样都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另一方面,要按照社会稳定与发展的要求给予贫困生经济上的资助,提高他们服务于社会的能力,使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贫困生资助既要体现出个体价值,又要体现出其社会价值,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是贫困生资助的基本价值形态。 

值得注意的是,接受资助的贫困生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文化需求的人。就人和社会的关系来看,个体总是包含在整体之中,是社会最基本的元素。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即联合起来的单个人”,“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社会的本质是人,人的价值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归宿。就贫困生的成长需求来看,贫困生具有强烈的成才欲望,他们除了有物质层面的需要外,还有更多的精神需要。因此,贫困生资助必须以满足贫困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为目的。在实际工作中,不仅应当关注社会对贫困生成长的要求,还应当关注他们的人生理想、价值追求等需求,关注资助本身内在的促进贫困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求,以促进贫困生资助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的协调统一。注重贫困生个体价值的实现,不但确立了贫困生资助内在的价值取向,而且彰显了贫困生资助的人文情怀,是高校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价值的根本体现,这必将极大地提升贫困生资助的效果。 

2.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从贫困生资助的表现形式来看,其价值可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所谓内在价值,是指事物本身的价值,这种价值不需要依附于其他价值而存在。所谓外在价值,是指事物借助于对其他价值才能显示的价值,这种价值本身不具有外显性,只有依附于其他价值才能实现。贫困生资助的内在价值是指它本身所具有的保障贫困生生活、加强贫困生思想教育、提升贫困生发展质量、促进贫困生全面成长的价值;外在价值则是指它通过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正义、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所体现的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人类共同发展的价值。 

贫困生资助的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方面,内在价值是外在价值的基础和前提,是外在价值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外在价值是内在价值的外显,影响内在价值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一直以来,高校贫困生资助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重外轻内”倾向,即以贫困生资助的外在价值来决定其内在价值的存在,仅仅注意到它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将贫困生资助的内在价值片面地依附于它的政治价值或经济价值。于是,贫困生资助变成了单纯地服务于政治与经济的工具,其本身的育人价值被淡化甚至被忽视了。这种倾向常常导致贫困生资助实践的低效甚至无效,与育人方向的偏离甚至背离。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外在价值,就必须注重其内在价值的实现。这种注重人的内在价值实现的贫困生资助,正是高校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价值的体现。只有充分发挥高校贫困生资助的人文关怀价值,才能实现贫困生的专业素质、精神素质和思想境界的全面提升。 

3.目的价值与工具价值。从贫困生资助作用来看,其价值可分为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所谓目的价值,是指贫困生资助活动本身能够满足贫困生的生存、发展乃至享受的需要,是对贫困生的直接价值。所谓工具价值,是指某个价值活动本身不能满足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之需,而能满足实现目的需要,即实现一个价值活动的手段或工具。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人的需要或欲望所指向的对象在理性的作用下就会成为人追求的目标或活动的目的。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以贫困生为核心,还是以施助主体为核心,反映了人们对贫困生资助活动的目的性的不同理解。贫困生资助要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这是贫困生资助的工具理性所应发挥的作用,也是这项工作内在的必然要求。然而,贫困生资助更本质的是资助活动与高等教育的结合,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是通过改善贫困生的物质生活条件、提升贫困生的精神境界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贫困生既是资助的目的,又是资助的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因此,关注贫困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给贫困生提供全面的人文关怀是贫困生资助的根本任务和价值。一方面,贫困生资助可使贫困生与他人、群体、社会的各种关系得到协调发展,以满足社会群体间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贫困生把各种帮助和关注转化成为个体德性形成、心灵塑造、道德人格发展的内在需求,并在接受资助的过程中使这种需求得到满足,这正是贫困生资助的目的价值的体现。 

综上所述,贫困生资助以其特有的功能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升了贫困生的生活质量,促进了贫困生与社会的融合。从贫困生资助的本质意义来说,贫困生资助对于贫困生的关注,不仅应当包括贫困生现实的生存状态,还应包括其最终的成长目标;不仅应当关注物质层面的贫乏,还应当关注贫困生主体能力的拓展、理想情感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注其个体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关注其未来发展的持久动力,其核心价值是人文关怀价值。 

二、建构贫困生资助的人文关怀价值的对策 

强调贫困生资助的人文关怀价值建构,并不是要削弱和排斥贫困生资助的社会价值、外在价值和手段价值,而是要重视挖掘其个体价值、内在价值和目的价值,将人文关怀价值渗透于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手段价值与目的价值之中,努力促进他们内在的有机统一,彰显贫困生资助内在的人文精神。 

1.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统一,切实维护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一致。贫困生资助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客观现象,其目的在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优良品质和业务能力的人才,最终目的是促进贫困生个体的和谐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贫困生的发展需要能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程度的大小,正是贫困生资助的社会价值所在。只有努力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才能尽可能做到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公平,进而实现社会的整体和谐。从这个意义来理解,贫困生资助与一般的社会慈善活动不同,其本身的特性就已经彰显了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一致性。因此,在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实践中,不能把贫困生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简单地概括为排斥与矛盾,而应将把它们纳入到一个完整统一的贫困生资助价值观念体系中,并注意维护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一致,以彰显贫困生资助的人文关怀。 

那么,如何维护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一致?首先要承认和保护个体价值,从贫困生的现实需要出发,充分尊重和维护其发展的合理诉求,不仅要服务于他们当前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且要服务于他们未来发展的综合需求;不仅要服务于他们个体的主观需要,还应服务于社会发展对贫困生综合素质提升、社会行为选择等客观需要;不仅要服务于其生存的基础性需要,还应服务于他们精神层面和人生价值实现的高层次需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其次,要正确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在工作制度的设计方面,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帮助贫困生用正确的心态接受社会的关爱,充分发挥各种资助的保障作用。同时,在资助实践中,还要坚决反对利己主义,引导贫困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以感恩的心态对待施助者,自觉将个体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以个体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来回报社会。最后,要努力克服“社会本位论”的影响和唯社会价值观,切实把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统一起来,努力造就一种富有新的时代特征的贫困生资助价值体系,形成一种极富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既合理又切实有效的核心价值标准。 

2.强调以人为本,努力促进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和谐对称。贫困生资助目标的实现最终体现在贫困生个体的人格塑造、能力发展及其融入社会的程度上。从一般意义上说,这个目标的实现取决于贫困生个体对现实可能性的预见和选择,它产生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反映出他们内心世界的自我意识,具有较强的内隐性。贫困生固然需要来自社会的物质资助,但更具价值的却是强大的精神支持和情感呵护。这就是说贫困生资助要立足于贫困生生活条件的改善,必须着眼于他们与众不同的兴趣、爱好及发展趋向,而不能只注意到贫困生所具有的普遍的特征或规律,不能总是把贫困生的个性掩盖于共性特征之下,忽视甚至无视其个性的存在。所以,贫困生资助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不是分离的,而是始终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在具体工作中全面关注贫困生个体的生活现实,并格外关注其个性的发展需求,进而将其个体的发展融入社会人的立体化发展网络,以实现整个社会人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贫困生资助的理想目标。 

贫困生的发展需要表现为其对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这是推动其行为的原始驱动力,也是其驾驭和调控自身行为的理性判断力。这种内在驱动力既可以改变贫困生的主观世界,也可以成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力量,蕴涵着共同发展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因此,我们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必须彰显慈善活动所具有的同情互助的道德情感,从现实的角度、实践的层面、理论的维度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要倡导个体自主、自立、自强,又要防止自私、自利、自专;既要培育个体的竞争意识和效率观念,又要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在贫困生认定、资助项目评定、奖助学金发放等具体环节上,切实注意贫困生进取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培养,确保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公平正义,实现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和谐对称。 

第9篇:人生观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253-02

民办高校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群体的特殊一类,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价值观表现出更多的问题,很有必要及时进行重新建构和教育。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及时提出和教育实施为其提供了新机遇和新路径,民办高校应该以此为契机和起点,从教育内容、主体、客体、载体环体与介体等方面,全力开展民办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和建构,从而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多元化和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等多种大背景下,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其建构都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出现了某些方面的扭曲和异化,加之民办高校学生在知识接受和行为规范等方面本身存在一些不足,相比一般高校的学生,其价值困境与困惑的程度更为严重一些。

1.民办高校一些大学生受当今社会经济利益至上思想与风气的不良影响,非常注重物质利益和物质收获,对非物质的东西兴趣淡泊,凸显了其对思想意识的轻视和对理想信念的忽视,为人做事展现出过于功利化的倾向,这些均彰显民办高校大学生信仰危机的严重缺失、理想信念的缺失,也彰显了哲学理念扭曲——实用主义思想十足。

2.民办高校有些大学生受个人利益至上思想和风气的不良影响,其利己主义思想影响和行为比较明显和突出,凡事都先考虑对自己有没有益处。这些均凸显了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和博爱精神的缺乏,彰显其所选择和采取的人生价值取向明显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最终不利于成长和发展。

3.民办高校大学生身受当代人才衡量及使用标准的负面影响,评估他人和自己往往更看重才识,而对道德和心理健康等不够重视,导致有些民办高校大学生一般只注重发展物质的东西,对自己精神文明方面的重视不够,这些凸显民办高校大学生价值评判观的偏差,不利于其现代公民素质的完整发展。

4.民办高校大学生受网络世界各种负面信息和网络生活的负面影响,导致其多重身份的异化和错位,也导致其人格的分化和扭曲,这些均彰显其价值取向的紊乱和异化。

民办高校大学生在以上方面的不足与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民办高校大学生现代公民精神与素质的核心层面缺乏,彰显了民办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某些缺失和不足[1],急需要认同教育和建构,否则非常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不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

针对民办高校大学生价值困境困惑以及本身的理论水平、行为规范和理想信念等基础不扎实的情况,高校、家庭、社会和政府等理应负起对民办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历史重任,努力通过各种层面的努力,积极促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积极建构和持久形成,让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其心,外化为其实在的奋进行为。

1.努力建构和整合民办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内容体系,力求完整和科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下,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把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贯穿于大学生公民教育,融合进大学生的学科教育和现代公民教育,努力建构起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四大核心价值观——爱国之上集体优先的政治观、博爱文明和诚信包容的道德观、追求卓越不断进取的个人发展观、奉献与享受兼顾的幸福观等四个层次。在这些内容中,不断丰富其内涵和外延,力求全面彰显国家、时代、人民和民族在意识形态层面、精神层面和社会责任层面等对民办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念与行为标准的诉求与期待[2]。

2.积极推动民办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途径和教育介体多元化行进,力求各方面教育资源整合,促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多管齐下。一是民办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积极开展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教育,通过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课、核心价值观的专题讲座和党校课等,促使大学生从知识和理论上把握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实质、精髓、体系和要求,达到形成完整的认知认同和理论认同。二是民办高校班上和系上应该积极开展各种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校内外实践活动,比如参观革命先辈的故居、参加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和调研、参加城市社区服务和调研、观看历史和现实影片,以此加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三是学生家长务必要加强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重点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和引导,注重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五是民办高校应该积极建设学校的校园文化及其环境,精心设计学校的横幅标语、雕塑和各场所的警示名言和名画,尽力发挥这些校园文化载体的育人功能,努力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进行正面引领和影响,力争形成有益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构的良好的校园大氛围。六是民办高校和各级主管教育的部门,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构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和学习的网站,力求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进行零距离的认同教育,从而促使核心价值观不断建构。

3.调动各大教育主体多元化努力,力求形成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合力。成功的教育往往不是单一的主体行进,而是多元主体协作互动。家庭作为大学生人生的第一站和终身站,理应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构负起主要的责任,做好监护人的精神教育工作。学校作为专门育人的地方,是大学生成长最重要的一环,理应成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和建构的主阵地,从知识的理论上努力让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持久信念,并外化为其行为准则。各级政府应该积极介入和干预,尤其是高校大学生之所在的各级地方政府,理当应该积极引导全社会公民建构核心价值观,搞好地方的综合治理,为高校学生提供一个和谐文明包容和诚信守法的社会大环境。各大舆论媒介理应主导着舆论的导向,负起舆论的主责,充分利用其有力的话语权,通过各种平台,大力开展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宣传活动,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和转化的舆论环境。

4.积极建设教育各种环体与载体,不断推进民办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和建构的良好氛围形成。大学生置身于复杂多变的社会大环境,面临的环境情况又良莠不齐。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各大环体进行绿化和美化。其中,家庭、学校、社会等三大教育主体,除了其教育的主体角色应当负起外,更要负起另外一个角色——积极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和建构建设好一个良好环境和土壤。

5.民办高校大学生作为教育客体——即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客体,理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积极主动投入到各个层面组织的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活动,力争从理论上认知理解核心价值观,将之化为自身内在的持久信念,在基础上在实践上努力践行这些核心价值观,从而牢固建构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体系来指引自己行动的方向和目标。

总之,民办高校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另一类特殊群体,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价值观表现出更多的问题,很有必要进行重新建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及时提出和实施为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路径。为此,民办高校应该以此为契机,从认同教育的内容、主体、客体、载体环体与介体等方面,全力推动民办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和积极建构。当然,民办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长期工程和理论性及实践性都很强的课题,值得探讨的地方很多,其中最关键的是如何形成对民办高校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与建构的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张祖均.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和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J].龙岩学院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