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一体化机房方案范文

一体化机房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一体化机房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体化机房方案

第1篇:一体化机房方案范文

焊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随着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的推广,加快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必须深化改革。焊工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教学,其主旨是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互进行,巧妙地融为一体,构建学生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能力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把所学的技能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地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下面就结合实际谈谈焊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与学生学业评价方案。

一、一体化教学的特色

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理论实践相结合,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突出了职业技能训练的主导地位,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动手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一体化教学模式解决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实践活动。

二、焊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

焊工专业教学计划一体化是指对焊工专业教学工作进行的统筹规划,并分步进行实施。对焊工专业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进行合理安排,教师可灵活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模块法、目标教学法、演示法、案例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通常把焊工专业所学课程分成几个大模块,还可以把大模块细分成小模块。一体化教学以“教、做、考”为轴心,以“压力”为动力。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做到“课内精讲,课外延伸”,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社会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教学班级人数原则上在30人左右。每班分6个小组,每1小组实习学生人数为5~6人。建立试点班学生学籍管理专门档案,完整记录试点班每位学生课程的学习情况。在公共课和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时数达到总课时数的90%以上,100%的课程有电子教案。中级焊工抽考的课程为焊接工艺与技能训练,抽考的时间为第四学期期末。注重德育教育,使学生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文化节基础,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了解企业生产流程,严格执行焊接设备操作规定,遵守各项工艺规程,具有安全意识,重视环境保护,并能解决一般性专业问题。

1.培养目标一体化

焊工专业培养目标一体化是指根据学生成长的规律,把学生终生成长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整体把握学生的成长方向,阶段设计学生的培养目标。焊工专业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较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能够从事焊接结构件的焊接、焊缝质量检验、简单焊接工艺制定的中级技能应用型人才。

2.教师一体化

焊工专业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课教师构成了一体。教师不但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专任课教师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任职资格。专业教师还应熟练掌握焊接操作技能,并取得相应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证书,有企业工作经验或实践经历,能进行焊接加工专业的课程开发,具有一体化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3.教材一体化

焊工专业教材一体化即理论课教材与实习课教材构成了一体。专业课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观,通过实际操作等形式,开展一体化教学。公共课程成绩由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组成,比重分别为20%、20%、20%,40%。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质量意识、作业安全与环境保护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规范严谨的操作习惯。

4.教学场地一体化

教学场地一体化就是把理论教室和实习车间构成了一体。焊工普通一体化教室用于焊工一体化课程教师讲授、演示、小组讨论等,主要设施有黑板、多媒体、电脑、椅子、焊工常用工机具。根据不同课程的需要,设置了焊工一体化教学区和计算机房,体现了企业文化的特点。

三、焊工专业学生学业一体化评价方案

1.课程成绩一体化评价

根据教学计划,课程分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二大类,专业课程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公共课程采用理论授课为主,不同性质课程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1)专业课程成绩评价

专业课程考核分为项目评价、工作页评价、期中考核、期末考核四部分,成绩采用百分制。工作页评价是测评学生对项目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期中、期末考核是对学生一个阶段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试卷卷面分均为100分,占课程成绩比例为30%、70%。职业技能鉴定成绩可作为课程的期末或期中成绩。

(2)公共课程成绩评价一体化

公共课程分二类,Ⅰ类公共课程考核分为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期中考核、期末考核四部分,课程成绩评价采用百分制。Ⅱ类公共课程考核分为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期末考核三部分,考核内容与要求与Ⅰ类公共课程相同。课堂评价、作业评价由任课老师评价为主,融合学生互评与自评。期末考核由教学部门组织评价。

2.中级焊工职业技能鉴定一体化评价

中级焊工职业技能鉴定评价一体化,即把职业资格鉴定成绩分为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二部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构成一体,成绩均取得60分以上可获得中级焊工职业技术等级证书。

(1)理论知识成绩评价

依据焊工的国家职业标准,中级焊工理论知识过程鉴定涉及德育(职业道德部分)、机械制图、电学基础、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焊接结构生产、焊割安全技术、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冷作工艺与技能训练等八门课程。根据《中级焊工职业标准》,确定各课程占中级焊工理论知识成绩比重。对涉及二个及以上学期的课程,其成绩按每学期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进行折算加权平均,即课程成绩=(这里是一个图片)/n。评价方式采用学校自评与鉴定中心抽考相结合。

(2)操作技能成绩评价

依据焊工的国家职业标准,评价方式采用学校自评与鉴定中心抽考相结合,把中级焊工技能过程鉴定涉及焊前准备、焊接、焊接检验三个课程模块融为一体,确定各课程成绩占操作技能成绩比重。

总之,焊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边学边练边总结,积极探索出一条“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的途径,使焊工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走在职业教育的前沿,紧跟企业发展的步伐,培育出优秀的中级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一体化机房方案范文

实现“征、建、管、分”四位一体,为进一步强化我区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统筹管理。又好又快推进各类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建设,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国务院第590号令)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住房保证工作的通知》政发〔〕21号)和《关于市中心城区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安排房(居民区)规划建设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府阅〔〕145号)以及市政府办《关于印发市中心城区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安排房(居民区)集中统一建设管理方法的通知》政办发〔〕2号)等文件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区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统筹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组织领导

楼区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区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建设、安顿、物业管理等工作;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建设相关计划审定、工程质量平安、进度督查以及目标考核等工作;审定区级征收安排房房源使用和调拨;对区内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建设标准、安排规范等标准的制定;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项目规划(方案)审查。

领导小组下设的保证性住房建设工作办公室和征收安排房建设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研究提出需要领导小组决策的建议、意见;督查联席会议议定各事项的落实情况;加强与各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负责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建设数据统计、信息通报等工作。

具体负责本辖区内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建设协调、管理等工作。各乡、街道办事处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

二、确定工作目标

制订我区3-5年的征拆计划、选址计划、供地计划、建设计划、安排计划、配套计划等六大计划,根据市、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政办发〔〕2号文件精神。强化统筹布置,着力加快我区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含洞庭新城征收安排房)建设,努力实现“房等人”目标。各项目实施主体根据年度目标任务,制订详细的年度建设计划,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并按月报送计划完成情况。

三、明确职责分工

区征收安排局:负责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建设的工程质量及平安监督管理;基础设施和小区物业管理综合协调、指导和监管工作;制定乡村居民拆迁计划和统计拆迁、安排进展情况;指导、协调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项目的人防审批、监督检查、竣工验收等工作;指导、协调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项目的监督检查、竣工验收、接收和管理等工作;农转非居民征收安排房的统筹管理和建设工作;洞庭新城、乡村居民征收安排房及“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和管理工作。

定期向领导小组演讲工作,区房产分局:负责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改造项目等保证性住房建设及征收安排房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组织协调各类保证性住房项目的申报工作。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提出建议和措施;组织准备领导小组会议和根据实际情况召开有关部门参与的相关协调会;做好宣传工作,总结和推广各地保证性住房先进经验和做法,编制工作简报;组织开展保证性住房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负责保证性住房考评工作,制定相应规范和评选办法,汇总初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报领导小组审定。

区规划分局:负责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项目的规划定点、配合项目的规划审批;批后监督检查及竣工验收;参与规划论证等工作。

区国土资源分局:负责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项目征地拆迁管理和协调工作;集体土地拆迁计划制定及拆迁进展、安排情况统计;审核安排资格。

优先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项目计划上报。区发改局:负责协调配合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项目的立项申报;根据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建设计划。

区城管局:负责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项目环卫设施的验收、接管等工作;行使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项目范围内的乡村亮化、环境卫生等乡村管理工作。

监督检查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项目建设各部门对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等执行情况;监督、纠正各部门不正之风;组织协调相关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等工作。区监察局:负责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建设行政监察工作。

区审计局:负责对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项目进行跟踪审计等工作。

区财政局:负责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建设平衡地块土地出让金的使用指导和监管等工作。

区环保分局:负责操持、指导、协调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项目的环保审批和验收等工作。

区安监局:负责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建设的平安生产综合监督管理等工作。

区卫生局:负责指导、协调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项目的卫生审批、监督检查、竣工验收等工作。

区局:负责涉及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建设安排过程中的接待工作。

履行拆违工作的督查、考核、协调、指导等工作。区控违办:负责组织、协调涉及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项目的违法建筑的强制撤除行动。

以及群众性治安捍卫组织的治安防范工作;维护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建设的治安秩序,区公安分局:负责指导并依法监督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项目的平安捍卫工作。依法对危害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建设的行为进行处置。

区消防大队:负责指导、协调协助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项目的消防审核、验收备案等工作。

交警楼大队:负责指导、协调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项目的交通审批、监督检查、竣工验收等工作。

定期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工作进度,各项目实施单位:负责具体实施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项目的建设、管理等工作。及时反映存在问题等;负责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项目进展情况报表报送工作。

各乡、街道办事处:具体负责本辖区内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项目的征收拆迁和腾地;牵头负责本辖区内的拆迁统计、安排资格审核和表格填报、安排房建设需求汇总、回迁安顿、各项目接收后的物业管理以及对拆迁户慰问等工作。

四、完善工作机制

一)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做到六个统一”即全区征收安排房项目由区征收安排局统一发文成立建设项目管理部。统一委托市、区规划部门进行项目规划,统一比选中介招标公司,统一参与各项目招标事项(融资单位或建设单位、监理公司的招标,比选建筑设计方案等)统一项目资金调度、征收安排房源的回购(移交)制订和组织落实全区征收安排房的分户及安置方案。建立区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建设例会制度,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召集每月开一次例会,统筹协调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建设工作。如需例会协调相关问题,例会召开前一周报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例会将及时通报全区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项目相关情况,并对会议决定事项形成会议纪要,统一印发各相关单位。

二)建立信息通报机制。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每月将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建设进展情况。并通报相关单位。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资料报送,明确专人负责,每月规定时间内将资料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建立规划方案审查机制。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项目方案设计和规划完成后。通过论证后,相关方案进入报批顺序。建项目重大设计变卦的要及时报领导小组研究同意。

四)建立督查考核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组织成员单位。作为年终考核指标。

1.考核实施

报区政府督查室。项目开工以取得施工许可证为依据,对各项目实施单位的考核:主要考核各项目实施单位的项目计划任务完成情况。各项目年度、月度工作完成情况由领导小组签署意见后。竣工以取得单位工程质量竣工验收记录为依据,交付以抽签摇号为依据。开竣工和交付量统一为项目总建筑面积数(含地下室面积、商业面积和公共配套设施)

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各项目实施单位,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除各项目实施单位外)考核:主要考核各单位对保证性住房和征收安排房建设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情况。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进行评分,并报区考评办,做为综合目标考核依据。

第3篇:一体化机房方案范文

虽然前景广阔但目前依然存在着供应厂商良莠不齐、定制能力差、操作应用难度大、运营成本高、售后服务无保障等难题。

如何建设出符合各个业态需求,满足客户定制化和一站式需求的智慧建筑解决方案,是当前客户最迫切解决的需求。根据智慧建筑发展背景及当前遇到的问题,虹信技术服务公司提出了打造“一体化智慧建筑”解决方案。

智慧建筑一体化解决方案是虹信技术战略转型产品。虹信技术服务公司以智慧建筑解决方案为抓手,以弱电集成服务为目标,形成“软件平台+解决方案+集成服务”模式。

为了满足智慧建筑不同行业用户的需求,该方案提出针对于六大行业具体的解决方案。

该方案系统架构共分为如下五层。

用户层:定义产品的使用对象,包括公众用户、物业管理人员、运营支撑团队、系统维护人员。

应用层:定义产品的业务应用功能,包括6个具体行业应用,智慧社区应用、智慧园区应用、智慧商业综合体应用、智慧医院应用、智慧校园应用、智慧景区应用。

集成层:定义产品的平台集成功能,将IBMS智能化平台、物业办公平台、智慧社管理平台,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进行集成。

系统层:定义产品的具体系统功能,包括综合布线、楼宇自控、公共广播、多媒体会议、安防系统、车辆管理、机房管理等。

设备层:定义产品的前端终端,包括基础设施、网络设施、感知设施等。

“解决方案+软件平台+集成服务”的智慧建筑服务模式,实现用户需求与系统的高度一致,以及软硬件的高度兼容,提升建筑品质、服务效率和水平。

统一的管理平台及高度的集成联动,有效降低了管理的工作量以及成本,提升了效率和质量。全面的应用平台,智慧建筑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物业管理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生活服务平台等,对于服务品质、管理效率以及用户感知都有积极的提高作用。灵活的系统扩展,便于新系统的增加及原有系统的扩容,为楼宇建筑品质的持续提升预留了空间。

一诺仪器光纤熔接机

广电网络建设选择:View4M双芯皮缆光纤熔接机

View4M熔接机外部采用覆胶设计,可在多种恶劣环境下维持正常操作,机身采用铝镁合金设计,轻便牢固,其内部采用工业级四核CPU,GPU内置WcatPro图形加速器,响应速度更快,View4M配有4.3英寸高分辨率LCD电容触摸屏,使用更便捷。此外,View4M拥有精确的多芯包层对准技术,是市场上最可靠的熔接机之一。

View4M功能特性:特殊V型槽设计,可熔接单芯、2-4芯带状光纤、2-4芯皮线光缆,适宜广电FTTH入户建设需求;熔接时间快达14秒,加热时间快达20秒;无反光镜设计,缩短对芯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可拆卸式SOC加热夹具;3年质保,4S服务车全国巡检。

城域网建设利器――View12R带状光纤熔接机

View12R最大特性是兼容多种带状光纤,其标配12芯、6芯和4芯带状光纤夹具,选配2芯、8芯和10芯带状光纤夹具。不仅涵盖城域环网需求,且匹配国际常规FTTH带状熔接需求。

第4篇:一体化机房方案范文

关键词 :数字化技术 发电厂 优化方案

所谓的电厂电气二次一体化方案,包括很多 不同的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在进行内部通信传输机制以及数据建模方法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很难形成一致的协议和模型。[1]不同的系统之间难以对信息进行交互,从而导致信息共享性较差。出现这种状况后,会导致电厂各项设备的投入资金不断增加。数字化技术包括各种开放标准、新技术以及统一的规范,通过对接口以及数据结构进行标准定义,帮助电厂电气事业获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一、电厂电气二次一体化构建的主要内容

电厂电气二次一体化构建包括横向各种专业数据进行融合、纵向系统信息进行贯通两个主要方面。

(一)横向专业数据实现融合

该工程中通过对二次设备的相关标准化进行规范或者一体化建设等措施来对不同的专业设备进行融合。例如通过保护、监控或者计量等措施来实现信息共享,从而更好地对电气二次专业进行科学横向的融合。还要对IEC标准进行统一,在进行二次系统一体化构建过程中,要对间隔层、过程层以及站控层等专业数据进行融合。[2]在过程层中,需要对不同性质的数据进行统一采集,这种采集的数据需要利用电子式互感器来实现转化,从而让它们成为具体的、可利用的数字化信号,在具体的传输过程中,还要对相关协议以及标准进行利用,从而完成点对点传输的工作。这种横向专业数据的融合,还能够完成组网传输,并传输给装置不同的设备,例如电能测量设备、保护设备或者测控装置等,从而保证所有设备都具有统一的信息源,避免功率损耗对设备运行造成的不良影响。在间隔层对二次装置的具体功能进行优化整合时,例如设备状态监控、保护、计量以及测控时,要进行输出模块和输出模块的配置,数据模型中具有不同的装置时,可以利用网络来对信号进行交换,在现场对不同的信号进行灵活配置,从而达到提升现场工作效率的目的。站控层内部中可以对站内每一种专业功能进行融合,对不同的数据进行综合分享,在站控层还可能对数据模型进行统一整合,从而构建一体化的数据平台,提供给每一个受控层更多的服务数据,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利用来实现有效监视。[3]还可以对事故顺序进行记录、实施运行报警等,例如统计、报表等。在数据挖掘技术的作用下来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数据融合来对不同的设备进行对比,利用具体的对比结合来实现对方案的具体优化。

(二)纵向系统信息贯穿

该项工程中,主要是对发电厂内部每一个专业所具有的纵向信息进行融合,从而保证共享厂站端一体化系统和其他系统所具有的相关数据实现有效流动。例如调度、上层管理等。一体化建设目标未出现改变的前提下,在每一个子系统中运用电力系统通信标准,通过对信息监控系统、电网调度系统以及集控系统等不同系统的信息进行融合,从根本上提升信息资源的实际利用程度,不断提升发电站的安全运行以及管理工作水平,减少运行成本,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火电厂内部所实施的新方案采用的都是国际统一实施的电气二次系统优化方案有着较为丰富的信息量以及统一的模型,能够尽可能地提升相关设备的信息量。[4]例如SIS上传变压器的绕组温度、档位以及油温时,通过SIS就能够都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合理诊断,通过较为齐全的信息,还能够对SIS优化软件进行实施,从而保证降低整个设备运营的成本,优化系统的运行状况,降低整个发电厂的成本,提升经济以及社会效益。

二、数字化技术电厂电气二次一体化建设优势

通信过程中采用的标准大都是国际统一,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智能电网在发展以及运行过程中提出的相关要求,减少速率、协议以及其他因素的限制。目前很多自动化的装置都有着较多的通信协议,这些协议难以达到统一的标准,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这些差异对于系统的整体运行会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通过统一化的标准运行,能够让智能 电网和发电厂实现连接,从而提升整个电厂的通信速率和相关功能。

系统二次接线在具体的数字化技术影响下,能够实现更高水平的简化,从而减少更多的电缆投资。若采取的陈旧的方案,不同的协议在装置通信过程中无法实现支持,所以,需要进行硬接线。通过一体化的建设方案,就能够从根本上对不同装置的信号进行交互,从而更好地完成信号的统一传输工作,降低电网系统二次接线所具有的复杂性。[5]对发电厂电气信息实时有效监控,还能够提升二次系统的自动化水平。现阶段通信反映的信息量很难通硬接线端子来集中进行反映,从而对设备的具体运行状态进行掌握。

结语:

通过系统的分析和了解,在设计发电厂电气二次设备时,运用传统的方案模式缺乏较为统一的标准和协议,会从根本上增加信息交互难度。在进行二次接线过程中,需要进行较多的投资,通过应有数字化技术,采用统一、标准的国际指标来进行简单的信息交互工作,从根本上节约投资资源,提升系统的实际运行效率。但是,在实际方案设计过程中,还要对数字化技术电厂电气二次方案进行不断优化,帮助发电厂能够在运行以及发展过程中获得更大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在社会发展以及经济运行过程中,为企业发扎以及人们的正常生活提供更多的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贺伟. 小议电厂电气二次设备安装与质量控制[J]. 科技致富向导,2011,09:394.

[2]段新文. 电厂电气二次设备及自动化改造探讨[J]. 中国科技信息,2011,14:103.

[3]赵永平. 论电厂电气部分安装质量管理[J]. 民营科技,2011,12:265.

第5篇:一体化机房方案范文

关键词: 信息化;PDM;CAPP;ERP;BOM;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9-0180-02

1 现状及需求分析

1.1 应用现状

公司产品的特点是大型、单件或小批量、多品种,产品结构复杂;生产周期长,边设计边生产;外购件、外协件多,齐套难控制。计划编制工作量大,项目进度跟踪困难。

PDM系统为鼎捷Dyna PDM 2012,包含物料管理、图纸管理、项目管理、工艺管理、CAD集成等模块。PDM和ERP通过中间数据库进行集成:存货档案和物料清单(BOM)在PDM里创建后,导入到ERP中。为不影响设计效率,物料编码的创建无审核机制,所有研发人员均可创建新物料编码,容易造成物料编码重复,导致一物多码的情况发生。PDM中创建的BOM为设计BOM,非工艺BOM,其中不包含工艺工序及工时,系统无法对工时进行统计。工艺工序的分解及工时的判定,在各个车间及班组完成。工艺部门对较为复杂的工艺进行指导和后补工艺指导书。

ERP系统实施于 2007年底,版本为用友U872,包含财务会计、供应链模块。ERP系统版本较旧,功能落后,且缺少生产管理模块及成本管理模块。车间管理为线下通过EXCEL手工管理,工作量大,效率低,不便于成本控制及核算,也无法通过系统对车间进行管理。

1.2需求分析

加强管理,杜绝一物多码的情况发生。通过ERP平台升级及模块的增加,实现对车间的管理,推动成本控制。增加CAPP系统,使PDM和ERP系统更好地结合,实现基于项目驱动的设计制造一体化,并对高层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1)完善编码管理规定,建立公司级物料编码体系:增加物料编码审核机制,所有物料编码的创建均由专人统一审核,从数据源头上确保物料的一物一码,一件一号。

2) 在PDM系统中,严格项目管理和标准任务的建立,对设计进度和内容,设计人员任务工作量进行管理和跟踪,分析和评估。

3) 通过PDM系统提交设计成果和及时进行设计变更,实行集中打印和下发,保证设计文档和成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可以提高对设计成果(BOM) 的重复利用率。

4) 升级U8管理平台: 将U8平台升级至最新的U8+ V12.0,并增加生产管理模块、成本管理模块。

5) 升级研发管理平台: 导入CAPP软件,CAPP与PDM整合。

PDM系统中产生的设计BOM直接应用,对计划和生产缺少很多信息,尤其是基于工艺要求的调整,目前工艺BOM由车间人员完成。计划通过CAPP软件,即完成了工艺BOM的转换又减轻车间人员的工作。

CAPP系统整体框架及流程:

CAPP与PDM及ERP集成:

2.1方案中公司主要业务流描述

2.1.1销售到收款

1)模拟报价:可以利用历史的数据对项目进行快速的报价,做出快速反应,前提是做好现有产品的成本核算。

2)销售跟单:销售部门能够了解项目在内部的计划及进度,以便及时向客户反馈交付周期

3)售后管理(质量追溯): 维修订单的管理、备件的管理、历史生产BOM的追溯,方便了解当时的生产信息后及时提供维修件,提高客户满意度

4)客户关系管理(CRM):通过营销管理对客户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管控,同时提供便捷的CRM管理系统,通过简单易用的移动技术,实时的关注每一个用户及每一个潜在商机的跟踪情况,让企业更好的管理和关怀潜在客户及老用户。

2.1.2研发到生产(边设计边生成)

1)设计BOM到工艺BOM的管理:通过CAPP软件,即完成设计BOM到工艺BOM的转换。

2)标准件及非标件的管理:由于公司按照项目接单,生产模式为边设计边生产,从物料的管理和领用上部分物料存在较大难度,建议尽量按照不同物料的特性进行区别管理,责任到不同的管理口径,如部分非标件无法确认用量的通过倒冲或者实际用料。

3)变更管理:系统中的变更要根据物料的特性和变更的特性采用不同的变更管理流程,减少由于变更影响计划和生成。

2.1.3计划到资源

1)基于项目的计划管理:根据销售订单安排计划和资源。基于MRP的自动运算,产生生产计划、采购计划和委外计划来指导内部资源计划并协调资源工作,核减库存。公司库存积压量越大,资金压力也就越大,严重时有可能导致公司的资金链断裂;同时,库存量的大小也体现一个公司的管理水平。一个企业若想要保持较高的盈利能力,就应当十分重视存货的管理,基于MRP运算,通过系统来核减库存显得尤为重要。

2)基于预投的计划管理(包括关键零部件):根据预测订单安排计划和资源。通过MRP自动运算,产生生产计划、采购计划和委外计划来指导内部资源计划并协调资源工作,核减库存。

3)销售订单的跟踪 :通过计划来打通销售和生产、采购、计划的关系,实现销售端进行订单的跟踪管理。

4)前置管理条件:计划的准确性来源于库存信息和BOM信息的相对准确,同时对各计划的参数合理化的维护。

2.1.4采购到付款

1)采购计划的下达:目前计划由计划管理室编制形成共享文件,由采购人员在共享文件中注明采购负责人后,分别分配给相关人员进行采购。后续MRP基于销售订单或预投订单产生采购需求计划,同时采购人员责任人自动带出,由负责人把计划转成物料请购单,并进行相关流程操作。

2)委外管理:委外管理可以通过用友的模块来实现相关管理流程。

3)付款审批: 通过ERP单据的付款审批,提高工作效率。

2.1.5生产到成本

1)生产工单级别的管理:通过计划下达生产工单,替代目前的限额领料单模式,实现基于生产订单的齐套管理,可以对BOM基于计划内和计划外的领料管控,跟踪项目的生产进度

2)项目成本的核算:通过生产订单归集更准确的归集生产成本,并基于用友的成本模块功能提高核算效率,为公司领导提供准确的项目成本核算报告。

3总结

基于项目驱动的设计制造一体化,重点在于打通设计(PDM)与制造(ERP)之间的桥梁,并极大地提高其数据一致的实时性,并将销售、设计、计划、生产、领料、成本归集等都和项目关联,实现项目成本核算及项目管理,打造打造基于设计制造一体化的敏捷交付能力。

参考文献:

[1] 田俊国.ERP项目管理散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严志业.中小企业ERP原理与实战[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第6篇:一体化机房方案范文

关键词:公交枢纽站;设计;一体化

1 引 言

目前,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城市规划建设已进入以土地二次开发为特征的转型时期。在此背景下,既有独立占地的公交场站建设模式缺乏动力,用地落实难,已难以适应城市转型时期的发展要求,亟需对公交场站的建设模式进行调整,探索一条符合实际、可持续发展的公交场站规划建设道路。

目前国内部分城市,如深圳、哈尔滨等,已探索实施大型建筑的公交场站设施配建制度,推进大型公共建筑、活动中心、商业办公建筑、大型居住区的公交场站同步配套建设,一方面可解决公交场站用地落实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起到了集约用地的作用。在当前形势下,融合公交枢纽站与建筑方案的一体化设计,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命题。

2 设计原则

(1)公交枢纽站的设计应根据规划要求,做到远近结合、留有余地,既能满足近期使用要求,又能兼顾长远发展。

(2)公交枢纽站应与主体建筑整体设计相协调,降低对主体建筑的负面影响,促进场站与建筑的有效融合。公交枢纽站宜设置在建筑的地面一层,在用地较困难的地方,可设置在地下一层,但须满足相关设计规范。

(3)公交枢纽站在地块中的位置,应满足乘客和公交车辆方便到达和离开的原则,宜近邻现状或具有近期建设条件的规划道路,不应在交叉路口附近设置;

(4)公交枢纽站的平面布局应满足机非分流的原则,避免人车冲突,满足分区明确、布局合理、流线分明、通行简捷的要求。

(5)公交枢纽站的形式根据上盖建筑类型、地块形状、交通组织、场站设施等灵活确定。对于偏向狭长形的地块,可考虑设置港湾式或通道式的公交枢纽站;对于偏向方块形的地块,可考虑设环绕式的公交枢纽站。

3 方案设计

3.1 用地与交通条件分析

地块周边范围内初步形成“两横三纵”的路网结构,两横为翠沙路、翠虹路,三纵为彩虹大道-中山一路、翠景道、康欣路。道路以一块板、两块板形式为主,双向六车道或双向四车道,道路条件较好。

3.2 功能定位分析

3.2.1 建筑功能定位

按照项目规划设想,项目拟在中山西区打造一个集商务、休闲、娱乐、康居、交通为一体的现代化商业综合体,物业形态主要为公交枢纽站、商业中心、快捷酒店、产权式家庭旅馆等。

3.2.2 公交枢纽站功能定位

根据《中山市中心城区常规公共交通近期改善规划》(下简称公交改善规划),规划新中医院公交枢纽站始发与途经的线路共14条,其中新中医院为首末站的线路9条,新中医院为中途站的5条。按照《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CJJT15-2011),对枢纽站等级的界定,该枢纽站为大型枢纽站。

3.3 设计方案

结合建筑方案、枢纽站出入口、车辆停靠方式、车行流线、人行流线的设计要点,设计3个公交枢纽站方案,对比分析各方案的优缺点,确定公交枢纽站的推荐方案。

3.3.1 方案一

(1)车辆停靠方式、站台布局。公交车辆采用单侧式的停靠方式,站台采用环绕式布局。站台均设置在一侧,车道宽度7.5m,保证超车功能。共设置3个站台,4个发车位,其中:1号站台与2号站台宽2m、长15.5m,分别设1个发车位;3号站台宽2m、长27.0m,设2个发车位。

(2)内部公交车流与人行交通组织。枢纽站内公交车流与人行交通完全分离。公交车辆单侧通行,设置超车道,保证下游站台公交线路的进站;外部公交乘客在靠站台一侧进入枢纽站,项目乘客可由2楼楼梯直接下至公交站台,各线路乘客沿站台一侧行走即可换乘其他线路,无需穿越公交车道。

(3)外部公交车流组织。入口设置在翠虹路,出口设置在康欣路,驶入驶出枢纽站均采用右进右出组织。驶入车辆沿彩虹大道转翠虹路进入枢纽站,驶出车辆右转入康欣路,通过翠沙路接彩虹大道与翠景道联系各方向。

3.3.2 方案二

(1)车辆停靠方式、站台布局。公交车辆采用平行式的停靠方式,站台采用通道式布局。共设置4个站台,5个发车位,其中:1号站台宽2m,长15m,设1个发车位;2号站台宽2m、长22m,设1个发车位;3号站台宽2m、长35m,设2个发车位;4号站台宽2m、长40m,设1个发车位。1号―3号站台车道宽均大于7m,可保证超车功能;4号站台车道宽4m,不能实现超车,故随站台长度较长,但仅设置1个发车位。

(2)内部公交车流与人行交通组织。枢纽站内公交车流与人行交通存在一定冲突。不同站台的公交线路各行其道,设置超车道,保证下游发车位公交线路的进站;公交乘客可在站台两侧进入枢纽站,各站台间乘客换乘需穿越公交车道。

(3)外部公交车流组织,同方案一。

3.3.3 方案三

(1)车辆停靠方式、站台布局

公交车辆采用平行式的停靠方式,站台采用通道式布局。共设置3个站台,5个发车位,其中:1号站台宽2m,长22m,设1个发车位;2号站台宽2m、长35m,设2个发车位;3号站台宽2m、长40m,设2个发车位。车道宽均大于7m,保证超车功能。

(2)内部公交车流与人行交通组织,同方案二。

(3)外部公交车流组织

公交车辆入口设置在康欣路,出口设置在翠虹路,驶入驶出枢纽站均采用右进右出组织,沿康欣路北向南驶入枢纽站的公交车辆,需直行过翠虹路―康欣路交叉口,在康欣桥下调头北行进入枢纽站,其余方向无需绕行可直接进出枢纽站。

4 方案比选

对比各方案可知,方案二对于空间利用最为充分,可提供的站台与发车位个数最高,内部公交运行组织流畅,但也存在一定人车冲突的问题。总体而言,方案二优于方案一与方案三,作为推荐方案,通过建筑二层进行换乘,解决人车冲突,保证枢纽站的高效运行。

第7篇:一体化机房方案范文

关键字:码头;施工;优化

Abstract: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development, marine transportation has been hitherto unknown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extent as the connection hub port and also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Key Words:Wharf;Construction;Optimization

一、码头施工主要特点及结构组成

2.1主要特点

码头施工项目因其独特的施工地理位置,决定了大部分施工项目要在水下进行,特别是港口码头的水下基础部分施工,这部分施工是码头工程中最难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普通的工程施工都难免留下质量隐患,作为码头的水下部分的施工因受其影响的因素众多,质量更是难以控制,水下作业施工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难点。

2.2结构组成

码头通常包括主体结构部分和附属设备两部分,码头主体结构通常分为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两部分,比如重力式码头的胸墙、高桩码头的梁板、板桩码头的帽梁以及码头靠船构件等,都属于码头上部结构,上部结构除了承受码头上部负荷外,还安装有相应的附属设备。下部结构则包括如重力式码头的墙身和基础、高桩码头的桩基、板桩码头的板桩等,其作用主要是为了挡土和将上部结构的负荷传递到地面。

二、高桩码头结构特征

高桩码头在我国港口工程中广泛应用,主要由桩基、上部结构和接岸结构三部分构成。1.桩基的一般形式为大管桩、钢管桩、PHC桩、预应力混凝土方桩、非预应力混凝土方桩、嵌岩桩及灌注桩等。2.上部结构一般分为板式结构、梁板式结构或者墩式结构。根据预应力情况的不同,分为预应力结构、非预应力结构;根据安装和浇注工艺的不同,分为预制安装结构、叠合结构与现浇结构;根据材料的不同,分为普通混凝土结构、高性能混凝土结构;3.斜坡是接岸结构最常见的形式,主要与高桩码头地基的软弱性相适应,又可避免由于边坡过陡而产生桩基损坏和码头位移等问题。除此之外,还可采用板桩卸载平台、重力式结构等方案。一般情况下,将基础部分实行开挖换填,或者采取抛砂垫层方式,以排水板加强软土应力,改善地基的不利条件;在坡面应利用人工护面块体或者块石进行护面,上部则采取小型直立式的挡土结构,实现与码头之间的过渡。以当前高桩码头应用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码头与接岸之间的沉降问题,在简支板的下方设置橡胶支座。

高桩码头一般使用透空结构形式,具有结构轻的特点,适用于软弱地基。高桩码头的位移沉降相对较小,具有造价成本低、使用效果良好等优势。尤其在对使用要求较高的集装箱码头,或者作业面积小、垂直荷载度小的油气化工码头:或者外海开阔地域的码头等。在各方面条件的保障下,通过应用高桩码头,可实现经济合理的工程目标。

另外,高桩码头的结构相对薄弱,对外在荷载力相对敏感,结构的耐久性比较差,再加上码头结构较复杂、涉及诸多施工工序,对施工条件、设备等都有一定限制,工期时间较长。因此,对高桩码头耐久性的质量控制与后期维护等要求较高。针对施工和使用中经常出现的稳定性及码头回填沉降等问题,如果不能妥当处理,也可能造成桩基码头的位移或者破坏现象,这些都是在应用高桩码头时需注意的问题。

三、高桩码头施工常见问题分析

3.1裂缝问题

在大体积混凝土中,表面的温度或是温差也是比较大的,在这样的地方,混凝土就很容易出现裂缝。由于一般的混凝土的体积都是比较大的,很多水化后的热量聚集在混凝土的内部而不容易挥发,这样就会导致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急剧的上升,而混凝土的表面散热也是比较快的。内外的温度就有了很大的差异,会由此造成内部和外部的热胀冷缩,这样就会使得混凝土的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当混凝土内部的拉应力大于混凝土抗拉力的时候,混凝土的表面就会产生裂缝。温度裂缝一般是没有规律的,由于受温度影响的也不一样,裂缝的大小不一样。

主要预防措施:尽量选择450kg/m3以下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粗骨料选用碎石或卵石,细骨料选用中砂,还要选用细度小、颜色淡、含碳低、质量稳定的优质Ⅰ级粉煤灰和木钙减水剂,来降低早期的水化热,增强后期强度。在搅拌时加入加缓凝剂,减慢混凝土的凝固时间,减少水化热的集中产生。混凝土中加入少量的钢筋或纤维材料会使混凝土的温度裂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钢筋混凝土的裂缝对高桩码头产生的危害程度不确定,如果情况严重,可能对码头的正常使用及其安全产生影响。出现的各种问题,会沿着接岸结构对前方码头的结构产生影响或破坏,降低高桩码头承载力,可能出现各种倾斜、沉降、转动或位移。

3.2钢筋锈蚀和混凝土碳化

钢筋锈蚀和混凝土碳化问题在高桩码头中也时常发生,较为严重。随着出现钢筋锈蚀现象,可能出现混凝土剥落、裂缝等现象,造成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丧失,减少钢筋截面积,降低承载力,从而对高桩码头的结构安全产生影响,留下安全事故隐患。经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如果碳化的深度接近或者已经超过了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那么证明混凝土结构中的大部分钢筋已经锈蚀。如果混凝土的裂缝较多,那么钢筋锈蚀的程度较严重,需引起重视。

四、高桩码头施工优化措施要点

4.1灌注桩的施工控制

在灌注桩施工过程中,首先加强对护筒沉放的控制,利用前方直角的交会,强化对桩位的控制,以满足规范要求。在沉放过程中,利用垂球检测护筒的垂直度变化状况,并及时调整偏差。在灌注桩的钻孔过程中,应确保钻机和护筒的中心线处于同一条直线中,成孔后需进行沉渣厚度和泥浆比重的检测试验,试验合格后再安装钢筋骨架。一般采取导管法完成灌注桩的混凝土浇筑,对首罐混凝土量实行精准测量,确保连续浇灌,避免出现断桩现象。

4.2岸坡稳定性的控制

在施工期间,有关控制岸坡稳定性的问题,除了对挖泥进行严格的分层分段控制之外,对开挖工序的控制也十分重要;合理的打桩施工安排,可有效减少打桩震动作用对岸坡产生的影响,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岸坡变化状况,优化调整施工效率。

4.3沉桩施工

首先,根据设计报告情况,对土层的分布、各层土质,硬夹层的范围、土质及厚度等指标进行一一核对,如果产生异议,应做补钻探处理;其次,如果由试桩成果来决定单桩的承载力,那么必须保证沉桩时使用的工具型号、桩尖进入土层的标高、力度等相一致;再次,如果持力层的土质较坚硬,且既没有试桩也没有试验数据可以参考,可以考虑在进行沉桩之间先做试验;最后,在定桩长过程中,应考虑到土层变化的无规律性,以钻探确定土层标高。

五、结束语

在高桩码头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现场的施工监理,出现问题时,及时制定解决措施,特别是施工及地质条件差等情况,要加强现场旁站监理,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第8篇:一体化机房方案范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225-03

0 引言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以“懂技术,会操作”见长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受到企业的青睐。然而,麦可思研究数据显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位居2010届失业最多的高职专业之首。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现阶段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存在一些影响其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主要体现为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已成为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主要原则

教育部于2006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该文件不仅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了要求,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提供了指导性的原则。

1.1 校企合作原则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必须紧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全程参与。以市场调研为基础,认真分析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本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和岗位要求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以实际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分析为依据,重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确保课程设置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

1.2 够用为度原则 专业层面的“够用为度”,不是某几门课程的简单删减或补充,更不是课程学时数的简单调整,而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中整个课程体系的重大改革。以构建工学结合特征突出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单元为切入点,形成彰显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3 职业性原则 一方面,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行业标准指导制定课程标准;另一方面,将“双证书”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达到职业标准的操作规范。

1.4 特色发展原则 从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办出专业特色。

2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逻辑顺序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逻辑顺序如图1所示。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组建校企合作开发团队;针对专业所面向的行业企业和岗位群进行人才需求调研;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通过对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等主要内容的职业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行动能力;通过对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标准设计,获得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或课程模块;按照工作过程导向、技能提升顺序和知识学习逻辑三者有机统一的思路,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制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运行与评估反馈,实现不断更新和优化。整个开发流程紧紧围绕“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这一核心来进行,并形成过程开放、流程封闭的信息反馈系统,动态调整,持续改进。

3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主要内容

依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逻辑顺序,开发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组建开发团队、人才需求调研、职业分析、教学分析、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运行、评估与优化等内容。下面就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介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3.1 组建开发团队 组建一支双师结构的专业开发团队,是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工作的重要前提,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则为高素质开发团队的顺利组建提供了机制保障。我院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种优质人力资源整合的合力,积极探索并逐渐形成了长期稳定、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一方面,机电工程学院自陕西黄河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中船重工西安东风仪表厂、西安科技大学等单位聘请11位企业专家组建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另一方面,聘请校外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2人,聘请校外兼任教师4人,组成了17人开发团队。其中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5人,3位教师具有职业技能鉴定中、高级考评员资格。

3.2 开展人才需求调研 人才需求调研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行业调研、企业调研等。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专业人才结构现状、人才供求状况、企业组织架构和专业发展趋势,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相应职业资格要求、学生就业去向等。我院采用调查问卷、访谈与专题研讨等方式,主要对西安东风仪表厂、中国航天科技六七基地165研究所、宝鸡秦川机床厂等7家企业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了“企业对机电技术应用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分析报告”。

报告显示,陕西作为一个国防工业大省,国防科技工业中的兵器、电子、航空、航天、船舶、核工业等行业普遍缺乏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大量使用的特种设备及专用生产线,对机电一体化等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旺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发组依据调研数据,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入手,调整专业方向,使其较好地贴近毕业生岗位需求实际。专业定位为“以电为主、以机为辅,机、电、计算机三能互补”,确定了以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和维修为专业核心岗位,以自动生产线运行管理、机电一体化设备销售与售后技术服务、系统设计与技术改造为专业扩展岗位的职业岗位群。

3.3 进行职业分析 专业开发组依据专业特色和职业岗位群分析结果,确定了32项典型工作任务和完成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为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提供了依据。

3.3.1 专业特色分析 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机械技术等几种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集机械与电工电子及电气控制为一体的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学科交叉性、融合性,决定了它的复杂性,也对专业建设和专业教育实施的各环节如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应用、教学评价与监控等提出了更加复合的要求。

3.3.2 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任务分析是指对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

3.3.3 行动领域分析 行动领域分析是指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将相互关联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职业成长的规律和难易程度归类形成的典型工作任务集合,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模型,梳理和整合职业行动能力,形成职业行动能力分析表。

3.4 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在借鉴和扬弃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开发模式,是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BAG)为课程开发方法、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课程内容的载体、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来加以实施的一种课程体系开发模式。其开发思路是:从调研实际工作任务集合到提炼典型工作任务集合,再到选取学习性工作任务集合。通过工作岗位(群)分析、典型工作任务(集合)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并排序等步骤加以开发实施。

3.4.1 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体系 校企共建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条件。要保证课程内容体现职业性和专业特色,必须有行业、企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课程体系构建的全过程。尤其是在岗位工作任务调研与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确定、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必须征求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并进行论证,才能确保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3.4.2 构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先进制造业的工程特点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定位,依托军工行业优势,实施校企共建,构建符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职业教育模式,建立了“三阶段、两融合、递进式”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特点是:①依托以船舶第872厂为核心企业的校企合作平台,学生在校内外三年不断线全过程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②依据岗位能力考核标准和职业标准,将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高级认证、维修电工职业资格鉴定贯穿于教学过程,实现学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融合;③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人才培养的三个阶段(即文化素质培养、岗位基本技能训练和岗位综合能力训练),由浅至深、由单项到综合进行科学排列,形成“递进式”岗位职业能力培养。

3.4.3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的流程和基本结构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要充分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使之不局限于狭隘、单一工种的特定岗位上,而是综合考虑适岗、应变、创新、发展的职业行动综合能力培养要求,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能与岗位和市场需求互动,突出岗位工作的针对性和职业发展的适应性。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岗位要求和职业考核标准分解职业能力,形成基本素质和能力、岗位基本能力、岗位综合能力三个层次的能力;以岗位能力训练为主线,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核心岗位能力培养双证融合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图3)

3.4.4 教学模式分析 根据专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色,积极吸收现代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倡导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首先,教学中按照“做中教、做中学”教学方法,按照工作过程进行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注重“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合作意识,具备课程相应的职业能力。其次,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成就动机,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3.5 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整个开发工作的整理、融合环节,要按照规范性、实用性和发展性的原则要求进行编制。其中,学习领域课程的“排列组合”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我院经过充分论证,确定了基本素质和能力、岗位基本能力、岗位综合能力三个层次的岗位职业能力,制定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编写出版了3部配套的一体化课程教材,创新了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5.1 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招生对象与学习期限、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工作过程分析、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教学进度安排、课程描述、教学条件、毕业条件(学籍管理与毕业标准)、学分替代、编制说明等12个部分。

3.5.2 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和主要指标 依据课程体系结构设计,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基本学习领域、专业核心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公共拓展学习领域和素质教育拓展领域等六个部分。根据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及“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等要求,人才培养方案中讲授课时为1537学时,实践课时为1342学时;公共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所占比重约为20%,专业基本学习领域和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约所占70%;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约占10%;校外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第6学期;课内总共146学分,公共拓展学习领域、素质教育拓展领域、军训合计16学分。

3.6 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与动态调整

3.6.1 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

3.6.1.1 整体评价 人才培养方案要能回答教什么、怎么教和按照什么顺序教等三个核心问题。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什么?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构建了什么样的培养模式,设置了什么课程?为了模式的运行和课程实施组建了什么样的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了什么样的实习实训条件,采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等评价指标。

3.6.1.2 分项评价 ①依据与培养目标。主要包括制定方案的依据、人才定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个人职业发展、培养模式等评价指标;②课程体系构建。主要包括对目标的支撑作用、形成职业核心能力的完整性、对职业核心能力形成的支撑作用、职业素质结构、职业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结构、职业证书对职业能力的体现度等评价指标;③课程与计划。主要包括课程设置、课时设置、课序设置、核心骨干课程定性、核心骨干课程描述、课程考核要求、毕业条件、学分替代等评价指标;④实施与管理。主要包括实习实训条件支撑、师资配备与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管理与评价方案等评价指标。

3.6.2 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 根据PDCA循环程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后,需要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控制下,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的顺序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管理。在有序的循环运行过程中,依据信息反馈,发现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过程中,周而复始,实现阶梯式螺旋上升。通过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和持续改进,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完善实训教学条件、提升师资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 结语

近年来,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改革践行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念,已从宏观开发层面深入到了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项目开发及课业设计层面。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课程体系构建作为一个开放的循环反馈系统,需要教学思想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基本条件与教学管理、教学队伍建设等诸多因素的协调配合,需要不断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使所建立的课程体系真正符合职业能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2009.

[2]郝秀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系列问题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23.

[3]张庆臣.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的几个问题及其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11,51.

第9篇:一体化机房方案范文

关键词:海量实时平台;电力调度自动化;实时数据库库;负荷特性分析;数据挖掘

引言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深化和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电力市场分析工作对电力企业的经营和规划发展越来越重要。如何准确的实现电力负荷特性分析已经成为电力企业在经营管理环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介绍的基于实时数据库的调控一体化平台,就是充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电网运行控制类、调度计划类、统计分析类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形成对电网控制精确性和运行方式安排科学合理性的闭环机制,实现对电网运行精细化管理。

1平台介绍

1.1平台结构

图1 平台架构

平台的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包含数据接入层、数据存储层、应用支撑层以及应用实现层。通过对EMS系统进行全息时标量测数据的高精度采样,实现数据变化即存储功能,构建一套实时数据平台。利用实时数据平台提供的应用支撑套件研究实现全景历史数据反演、动态数据曲线、数据统计分析、自动报表等功能应用。

1.2平台主要特色

(1)调控一体化平台采集数据的变化即存

首次在调控一体化平台中应用实时数据存储技术,实现调控一体化平台采集数据的变化即存,记录整个电网完整的运行轨迹。

(2)基于实时数控的电网分析统计与数据挖掘

首次在调控一体化平台中开展基于实时数据的电网运行分析统计,实现对电网运行采集数据的深度挖掘,为实现电网运行的精益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开放的应用支撑套件和丰富数据可视化图元

采用灵活、便捷的二次开发应用套件工具,便于用户定制个性化的应用功能。采用多种图元展示统计分析数据,便于多角度分析,更加直观、可视化效果更好。

2 平台在负荷分析中的应用特点

2.1精益化的负荷数据采集

以某地区某110kv线路的负荷数据为例,以实时数据库为数据源的方式数据密度大,获取的细节信息多,有利于精益化分析。

2.2基于数据挖掘的滤波功能

利用量测全息的历史数据,挖掘分析任意历史时间段内的量测数据的跳变情况。应用根据量测数据跳变算法,结合开关状态、对端开关状态、数据变化趋势等信息,分析出跳变测点,并进行滤波,提高样本数据的精确度。

3 负荷预测分析的流程介绍

在智能电网时代,大规模分布式能源将会并网,电源结构将会很丰富。负荷预测是智能电网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负荷的预测中也要考虑天气因素。该平台的负荷预测流程如图2所示:

图2负荷预测流程示意图

3.1数据清洗的意义

在进行负荷分析之前需要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数据清洗或滤波,即空值及异常值处理、离群值剔除等。这样可以很好的处理负荷采集中的量测跳变,为接下来的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基于实时数据库的电力调控一体化平台采用的是加权平均滤波法。

(1)

其中a1 、a2 、a3 是加权系数, 。

3.2负荷与气温的关联分析

自然条件变化对电力负荷的供应影响很大,如遇到台风、强对流天气、连续强降雨等恶劣天气,电网负荷要明显下降。

根据日最高负荷与最高气温的关联性分析,可以发现气温偏低或偏高时所需要的负荷会增多,这是由于气温低时取暖负荷增多,气温高时降温负荷(如空调、冰箱等)增多。

3.3负荷预测算法

负荷预测采用不考虑气温因素和考虑气温因素的预测模型。如下列公式2、3所示:

预测结果和实际负荷对比可以发现,考虑了气温因素的模型预测的结果准确性和稳定性要高于未考虑气温的模型。

4结束语

基于实时数据库的电力调控一体化平台,提供全息时标量测数据,使得电力负荷分析和预测更加精准。通过对时标量测电网设备信息统计分析等研究,充分挖掘海量时标量测数据的潜在价值,弥补现有调度自动化系统在电网运行过程中统计分析及实时监测能力的不足。在未来的电力负荷分析中,除使用常用特性指标来衡量电力系统负荷状况,还将考虑系统负荷组成的复杂性,从而完善负荷分析功能化模块。

参考文献:

[1]方明霞,等.PI数据库在浙江电网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浙江电力,2010(4):51-54.

Fang Mingxia, et al. Application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PI in Zhejiang power grid[J].Zhejiang Electric Power.

相关热门标签